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共12篇)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1
实训基地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是专业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探索实训基地建设方法和途径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控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初步通过筑巢引凤, 聚合资源, 建成了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四位一体、建筑面积10000㎡的生产性实训基地。04年被评为国家示范性实训基地, 08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校两周年建设成果, 09年荣获第六届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通过几年的实践, 该基地首创了“三引进”工学结合新模式, 构建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形成了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共赢”的长效机制, 变消费型实训为效益型实训, 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
一、首创了“三引进”工学结合新模式
1、引进产品—改进课程架构
通过将真实产品加工过程和典型的生产工艺纳入教学内容, 重构课程体系, 以真实产品为载体, 进行学习领域开发, 改进了课程架构, 深化了专业建设内涵, 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2、引进项目—创设生产情境
基地引进了轨道客车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的项目, 在基地加工生产, 创设了真实的生产情境和真实的职业环境, 使学生所看到的, 听到的, 实践到的, 都与目前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情境有关, 甚至就是未来职业情境的一部分, 让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职业氛围。
3、引进企业—实现师生顶岗
基地先后引进吉林亨达集团等五家企业入驻基地, 将企业的全部资源植根于校园, 带来了企业生产项目、工作环境、文化氛围、管理机制和行业标准, 与基地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生产, 教师顶岗参与研发新技术, 学生顶岗参与生产全过程, 全面提升了师生实践水平。
二、构建了“五位一体”教学模式
1、车间与教室一体, 实训氛围“双元化”
按企业生产功能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实施需要做机群布局调整, 与企业共建实训车间和生产车间一体化的教学基地, 实现教学与生产双重功能, 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之中, 感受企业或行业文化的熏陶, 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2、教师与师傅一体, 教学主导“双师化”
教师深入到生产中, 可从师傅那里学到实际技能, 掌握当前生产的新工艺、新技术, 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企业师傅长年工作在生产一线, 缺少系统的理论知识, 通过与教师交流合作, 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最终形成了一支理念新、技术新、技能强、水平高的“双师”团队。
3、学生与学徒一体, 培养主体“员工化”
通过学生带薪“顶岗位、遵序列、定产量、保质控”全程直接参与企业产品订单生产, 改原来的“视岗实习”为“顶岗实习”, 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 学生与学徒一体, 再现了“教授准师傅、学生准技工”的情景。
4、教学与生产一体, 学习过程“生产化”
教学实施过程中, 学生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 使学生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完成了教学内容的学习, 让学生体验到劳动成果的同时, 增强了实践能力, 学会了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为今后就业奠定了基础。
5、作业与产品一体, 运行方式“市场化”
学生加工的产品也是学生的作业, 以产品的质量为作业评价标准, 实现作业与产品一体。作业完成过程中实施奖励报酬制度, 把学生加工产品的部分利润反馈给学生,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同时, 也提升了学生企业产品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员工意识和职业纪律意识。
三、形成了“四共”长效机制
1、校企共建--多元投入, 建设生产性基地
按照中型企业机加类车间标准规划了10000M2的实训车间, 陆续投入大、中型设备160套, 总价值四千万元, 其中国家投入700万元, 示范校建设投入550万元, 地方政府投入1550万元, 日本援助800万元, 一汽四环等企业投入400万元。建成了能同时容纳一千名学生开展实训、实习教学, 并能承载产品生产、培训、鉴定、技服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
2、校企共管—双制并行, 实施项目化教学
以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作为教学项目, 按照企业人才质量标准和“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共同编写实践指导书, 共同实施考核评价, 共同完成教学和生产任务, 使教育和企业元素深度融合。
3、校企共用—资源互补, 达到盈利性实训
学校利用企业资源, 学生顶岗完成生产任务, 降低了教育成本;企业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开展技术革新和员工培训, 增加效益, 实现了由教学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转化, 由消费型实训向效益型实训的转化。基地年开展技能培训5000人次, 培训教师500人次。先后为一汽轿车、一汽四环、长春轨道客车等50余家大中型企业进行零部件的加工、试制、技术革新近百万件, 为企业解决了41项技术难题, 年产值近千万元。
4、校企共赢—权益制衡, 构筑双主体格局
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实训基地的管理机构, 根据各自的需求和义务, 寻找利益的平衡点, 签订合作协议, 明确责、权、利, 既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又保证了企业利润的增长, 构筑了校企双方一体的格局, 实现了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随着专业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 该基地将建成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现代制造业共享型实训基地, 为兄弟院校及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 实现校际共享、校企双赢, 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快速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2
2、教学环境
1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职责汇编 2实训室文化建设制度 3计算机房管理制度 4实训中心各实验室分布图 5实训室文化建设 6部分实训室及设备图片 7钳工实训室工作规范 8各实训室实训守则
9钳工实训课堂教学规范流程 10现代学徒制
11学校公工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12实训中心工作总结与计划 13仿真虚拟教学材料 14企业产品开放项目课程
15实训场所文化建设相关图片
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序 言
为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落实《江苏省“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关于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提升工程”的有关要求,结合《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苏教职〔2012〕34号)文件精神,我校积极开展校企共建高水平示范性数控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资金管理模式。
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坐落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境内,占地401亩,是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江苏省课程改革试验学校,2012年又成功创建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学校成功升格为“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自1984年建校以来,为盱眙及周边地区培养了大量的技能性人才,尤其是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江苏省“十一五”期间示范专业、是淮安市课程改革试验点,2002年办学,至今已有8届毕业生,共培养毕业生1129人。该专业连续多年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70人以上,现有在校学生505人。根据盱眙县“十二五”规划中对机械加工制造业人才的需求和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和建设规模的需求,现申报该专业实训基地为江苏省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该基地所依托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属省教育厅确认的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大类,2013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将建成江苏省品牌专业,为把该专业建成生产性实习实训(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基地,而且是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我们将加强基地体制机制、硬件环境、现代化环境、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基地服务本区域支柱产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为了确保在两年内实现上述目标,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建设背景 1.行业背景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物质手段。专家预言: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最终是数控技能人才的竞争。
而培养数控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专门化的实验实训设备来保证。结合我校及江苏省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建设高水平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我国数控行业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的需要;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2.当地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县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相关企业急需一大批能够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应用性人才。“高薪难聘高级技工”,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训基地及其教学实验设备数量严重不足,是制约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的主要瓶颈。我县在全力打造“新兴轴承之都”的鲜明导向下,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至今年5月底,区内竣工和在建的轴承机械企业达到58家,2015年计划达150家。其中,轴承企业间已初步形成轴承钢管、钢球、钢圈、组装的产业链。
根据对开发区及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工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至2015年盱眙县对数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将达到5000人以上。人才需求方向有产品造型设计人员、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人员、数控机床加工操作人员、数控机床维修及保养人员和营销及售后服务人员等。同时,原有的数控操作人员由于设备更新升级较快,而且大部分人员未经系统学习,普遍存在操作者素质不高和知识有待更新等问题,因此,加快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培养培训符合社会急需的、掌握现代机械加工技术的机械加工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开展社会培训,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建设基础
1.实训基地建设与地方产业相对接 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与江苏新正奇有限公司、江苏盱眙慧邦控制系统有限公司2家规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引企入校。与中弘轴承等10多家企业开展一般性合作。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江苏新正奇有限公司、江苏盱眙慧邦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与学校合作,共建生产基地,为学校提供生产线设备,负责技术指导,共同进行生产管理。旭日轴承等公司与学校合作,共建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并为该专业提供毕业顶岗实习岗位。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共同对学生实习实训进行考核。企业与学校实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按照企业生产形式组织,借鉴企业管理规范进行组织和管理。企业专家负责指导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以企业标准,按项目、按模块的培训标准对实训教学和师资培训进行评价,形成校企共同管理、共同评价的机制。
2.有较好的硬件环境
本基地共有8个实验实训室,总建筑面积4580平方米,设备设施总价值660万元,部分实训室和设备设施能进行生产性实训,基本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师资培训的需要。从2010年起,该基地正按照模块教学和项目教学要求,逐步将上述实习实训室改造为能满足教学的技能教室。还可以开展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3.有较好的师资队伍
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创办于2002年,累计毕业生1129人。现有全日制教学班级11个,在校生505人,专任专业教师19名,专业理论教师10人,实习指导教师9人,高级工5人,技师13人,“双师型”教师14人,占专任专业教师的74%,高级职称教师11人;其中8人获硕士学位;市兼职教研员4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市学科教学带头人4人;外聘兼职教师 6 人,其中高级技师2人、技师4人。有徐祥、林新农等淮安市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主干课程教师盛修权、李彪、张红霞、吴林春等,他们具有丰富的实习实训指导和培训经验。初步建设起了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4.初步建立了实践教学体系
本基地的实习实训课程数控车削与编程、电工技能与训练、车工工艺学、钳工工艺学等主要学科采用实践性的教学手段。在数控车削与编程、电工与电子技 术、车工技术、钳工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中,专业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已开始采取给学生设计实训项目,布置实训任务,规定上交作品的规格与质量要求,再由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方法。目前,本基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课程课时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融入了数控车工、电工、普通车工、钳工等考证必须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毕业生获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的比例达100%。学生的实习作品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产品,绝大部分学生的作品能够达到企业合格产品的要求,初步实现了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的要求。
5.拥有较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基地实习实训指导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培训教师利用企业现有产品共同开发了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材《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已经在和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商量出版事宜。另外我校《金属切削加工——钳工工艺学》《金属切削加工——车工工艺学》《金属切削加工——数控车实训》等多本校本教材被江苏教育凤凰传媒出版社出版,并在江苏省推广使用。还编写了培训指导用书《机械识图》《电工技能》《AutoCAD》等4本。
6.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
该专业面向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培训项目,举办培训班,年培训人数在700人次以上。基地与江苏新正奇有限公司、江苏盱眙慧邦控制系统有限公司2家规模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开办与专业相对应的校办企业进行机械零件的加工生产,年产值达300多万元,经营收入的30%用于基地教师和学生的实习实训或培训。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培训教师还通过现场指导和网上答疑等多种形式为其他校企合作企业和本专业技术领域就业人员提供了项目和技术改造咨询,每年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10万元。
7.数控实训基地现有基础情况
学校数控技术应用实训基地现有层高达5.7米的数控加工车间、机加工车间各1个,占地4580平方米,40余台普通机床已基本能满足数控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需要,但数控加工实训基地铣床和加工中心设备较少,不能充分满足数控专业全部学生操作主流数控机床生产性实训的教学需要。而且信息化教学手段落后,缺少正版的三维CAD软件。
(三)建设必要性
一是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和人才市场对该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需要。为了保持我县经济持续发展,县委、县政府把“工业强县、创业富民”作为“十二五”期间经济建设的核心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以满足盱眙打造“轴承之都”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据预测,未来三年内,仅我县就需要该专业中高级技能型人才6000余名,全市约需35000名以上。从当前和今后人才市场的需要情况看,该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巨大。因此,加快我校数控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培养培训符合社会急需的、掌握现代先进数控加工技术的数控类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是优化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需要。为了确实加强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县委县政府于2008年将盱眙县四所职业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成立盱眙县职业教育集团。经过近几年专业发展,目前我校数控专业已建成为江苏省示范专业。因此,建设数控专业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是优化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需要。
三是提升我县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与服务能力的需要。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在体制机制、硬件环境、信息化水平、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紧跟市场,基地服务能力相对其它学校较高,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江苏省示范专业,今年将创建成江苏省品牌专业。建成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后,可以在实习实训、师资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为全县乃至全市中职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与示范,从整体上提升我县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与服务能力。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主要问题
1、基地体制机制还不够成熟,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地和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与深度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2、实践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能够满足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实习实训教室还在建设之中,能够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真实职业环境的实习实训室尚待进一步建设。网络资源库有待进一步丰富。专业主干课程校本教材有 待进一步开发。
3、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生产性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实习实训资源整合能力有待加强。
4、基地的培训能力、社会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遵循中等职业教育规律,基地建设对接盱眙支柱产业,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区域数控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服务盱眙经济社会发展。依托企业,发挥我校联合企业联办基地的优势,依托专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先进的硬件环境,构建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业务精干、道德高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进一步创新基地运行的体制机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通过两年建设,把本基地建成“产业契合度高、校企合作紧密、社会服务能力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信息化水平高、实训师资队伍水平高、教学资源丰富”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实习基地。
2.具体目标
(1)通过数控实训基地建设,将数控设备与机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有机的融合,将企业一整套绘图、工艺、加工生产流程平移到学校中来,满足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的课程建设要求。
(2)实现数控车间的现代化布局及机床网络化管理集成应用,提升设备使用率及安全性。
(3)通过基地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业务精干、道德高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进一步创新基地运行的体制机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4)利用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信息化程度,加强信息化教学水平,实现网络资源优势共享。努力在校园网上搭建学习的平台、学习资源库。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有关专业书籍,利用试题库进行自我测评。
(5)通过二年建设,能使得基地的功能足以保障机电、数控、机械加工等专 业(在校生达到1200人以上)的实训需求,并且每年能对社会培训职工1200人以上,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为园区企业提供加工仿真模拟、技术检测、绘图等信息技术服务,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争取钳工、数控车、普车、数控铣等工种的技能大赛水平在淮安领先,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
(6)进一步加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在原有的新正奇等深度合作企业的基础上,再引进一批深度校企合作企业,争取将更多的生产型项目开发为适合教学的项目课程和精品课程。
(7)努力打造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实训设备和场地按企业生产要求组织建立重现企业流程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实训项目结合学校的设备配置状态,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重现企业生产场景。实训项目按照企业真实角色和流程组织。
(8)通过本基地的建设,能建立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数字化3D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使学生体验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
(三)基本思路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加强硬件环境建设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培训质量为目标,培养培训职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数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形成“基地+车间”的基地建设模式,通过硬件投入、软件配套和相关信息技术培训,实现信息化班班通、人人用,实现专业技能课教学信息化,通过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设备使用率。通过教师参与企业新产品工艺的开发,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共赢的局面,把该基地建设成体制机制先进、硬件环境好的基地。
三、主要举措与建设进度
(一)主要举措 1.加强组织领导。
(1)学校成立“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巴正明担任组长,企业界人士任顾问,分管校级领导担任副组长,相关中层干部和本专业骨干教师担任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并实行岗位责任制,做到事事有人管,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组 长:巴正明 顾问: 陈明刚 副组长:刘国征 林新农
成 员:嵇士友 王瑞光 徐 祥 张会来
职 责:全面领导本系的数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工作,对数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规划及重大事项进行决策。
(2)成立项目建设评建办公室及工作小组 主 任:嵇士友 王瑞光 副主任:张会来 徐 祥
成 员:盛修权 张红霞 朱兰兰 吴林春 李彪 葛加鑫 李燕
李芸 陈晓云 赵燕
职 责: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贯彻执行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做出的重大决策和决定,具体负责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检查。组织对各项目的建设内容和投资计划进行论证、审核和统筹。制定项目建设的有关管理文件,并监督实施,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汇总上报项目建设的相关动态数据材料及项目进展情况,并通报有关部门及学校各部门。负责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工作。
①基地项目建设组 负责人:嵇士友 组 长:徐祥
副组长:张红霞 盛修权
成 员:朱兰兰 吴林春 李彪 葛加鑫 李燕 陈晓云 职责: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工作,制定项目建设的有关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落实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及时报告和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编写项目验收申请报告、总结报告,并做好评估、验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②基地项目财务组 组 长:王瑞光 副组长:赵燕
成 员:李芸 陆菁菁 职责:负责项目建设的财务管理、资金使用的监督。负责工程项目预算的审核,负责工程项目的结算、统计与审计工作。参与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招投标工作。
③基地项目联络宣传组 组 长:张会来 副组长:张凌云
成 员:鲍忠梅 杜娟 朱敏
职责:负责建设项目和国家及省、市、县相关政策的内外宣传工作,及时发布建设信息,向省教育厅有关部门上报相关信息。及时跟踪建设项目进展,汇总与审核建设项目的建设信息,并及时发布。
④基地项目监控组 组 长:何绵良 副组长:王卫国
成 员:王瑶 王钦 丁永波
职责:项目建设监控组,负责检查项目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督导总体项目的执行。
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及分工细则,制订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加大领导和管理的力度。
2.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并实施责任追究,确保项目建设在制度的规范下实施。二是建立工作班子,成立工作小组,保项目建设项项有人抓。三是建立项目建设监督机制,校纪委对项目建设的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四是建立奖惩机制,制定基地管理办法,把该项目建设纳入相关责任人考核内容,与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实行奖惩。
3.提供经费保障。经初步预算,本项目建设约需经费47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175万元,县财政支持2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0万元。学校将对资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到位及时,使用节约、高效。
4.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建设项目过程管理,建立过程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按照“及时跟踪、随机抽查、评价、项目验收、项目整改和变更”的过程管理模式,及时省教育厅汇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包括项目建设状态数据和阶段性 建设成果,随时接受有关专家检查和指导。
(二)建设进度
本建设项目分三个阶段,在二年时间内完成。
第一阶段(2013年6月——2013年7月)编制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填写建设申报书。依托专业,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引进企业联合办基地,加大硬件环境建设的力度,建立适应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体制机制。
第二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巩固基地建设的成果,依托专业,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广泛调研,优化基地运行的体制机制,购置实习实训设备。
第三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总结并推广基地建设的成果,依托专业,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较为完善的适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推广各种基地运行的管理体制机制,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师资培训和生产经营与技术服务,扩大实习实训、生产经营与师资培训效益。
四、预期效益
(一)将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教学中心
实训基地建成后,将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制度,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及分工细则,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有落实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实训基地人员,特别是实训指导教师要有合格的学历、技术职务和技能结构,以保证实训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实训基地建设的不断加强。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聘请一批来自企业的工程师、专家、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促进产学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1.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学校在现有数控专业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成有普通车床实训车间在原有40台普通机床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0台,完善了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的设备,使学生实训及培训能力又提高了20%。建成有数控实训车间在原有23台数控设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5台,完善了数控实训车间的设备,使学生实训及培训能力又提高了 50%。在原有的两个机房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两个机房,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机100台、安装SolidWorks、CAPPWorks三维工艺设计正版软件160套,使学生的平面工程制图CAD、三维CAD、实体设计建模、零件测量与绘图等得到有力的提升,并且利用可视化的工艺流程设计、三维工序建模、参数化尺寸驱动等创新思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由三维数字化设计通向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的平台,通过3D技术进行产品和工艺设计成为可能。
2.课程建设
基地的建成,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特别是进入学校校企合作园企业的增加,使得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成为可能,校企双方以合作的企业产品开发项目课程,以项目课程为载体进行教学实训,一方面提高实训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可变消耗型实习为市场型实习,提高实训的质量。经过一到二年试验,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课程可出版成为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实训的实训教学用书。具体实施为:
(1)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
为大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我校将组织专业教师通过调研紧密围绕盱眙加工制造行业企业对数控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组织部分骨干教师与江苏新正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慧邦自动控制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知名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分析数控机床操作岗位的生产过程和工作任务要求,确定数控岗位核心能力。根据岗位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再根据核心课程设置支撑课程。依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课程建设思路,确定职业素质教育与拓展、岗位能力知识、岗位基本技能、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5大课程模块,构建培养“精操作、能编程、知工艺、会维修、懂管理”数控高素质高技能需要的阶梯型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评价体系。
(2)核心课程建设
与江苏西马特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新正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合作,围绕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典型设备的操作能力、工艺文件编制能力及生产现场作业组织协调能力等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以普通车工操作、钳工操作、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等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重组、整合课程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涵盖课程标准、配套教材、配套教 学软件及网络平台等内容在内的、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形成《数控车床操作与加工实训》、《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门理实一体化的整合型优质核心课程。按照“教什么、在哪教、谁来教、怎么教”的思路,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
3.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基地设备的投入,必然使教师技能水平的提升有了硬件保障。我校在现有的教师团队基础上,逐步打造一支省级教学团队基础乃至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我们将按照专业方向培养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1名省级教学名师和3名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按照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需要,培养骨干教师5名,其中1名成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团队中新培养高级教师1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达到8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到90%以上;建设9名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并发挥兼职教师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学结合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指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学生技能水平建设
我校现有数控专业在校生505人,基地建成后建筑面积将大大增加,教学能力也将得到加强,本专业学历教育在校生有望达800人以上,实训课时将达到60%左右,有效的实训时间保障将有力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为地方经济培养更多更好的数控技能型人才。
(二)将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研发中心
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走产、学、研、训、赛一体化的道路,在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和人才培训功能的同时为师生教科研搭建平台,为师生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成果产业化创造条件。积极开拓市场和产品开发,并将企业产品转化为教学作品。既强化生产经营功能,形成中心自我发展能力,又为师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
1.成立研发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数控实训基础的建设进一步推进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出台相关文件。
2.以产科研促教学。我们将进一步明确教师的产科研任务,促使专业教师在认真教学的同时,多出成果;促进技能、技术、学术交流,对于具有突出成就的专业教师,学校以该老师名字命名成立“专家工作室”,并享受教师系列最高档岗 位工资;专业教研组必须每年向学校提交至少1份专业建设咨询报告;具有中、高级职称(职业资格)的教师每年在本专业国家级刊物上至少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其他教师每年至少撰写一篇学术论文;积极开展校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实施校本教材开发。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挖掘师资潜能,提高教学水平。
3.实行教室与车间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部分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学生在基地边学边练,学生把学习与学徒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把传授知识与传授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由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能工巧匠、技师共同来完成,把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
4.学生的实习实训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进行各种实习与实训,让学生参与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以及营销的全过程,真正实现生产一线与教学的零距离。校企合作的引入为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活力和研究方向,企业的产品开发就是我们科研的方向,也是我们教学的目标,紧跟企业的需求,紧把企业脉搏,可以有效的把教学和科研合二为一,可以把学生和工人合二为一。
5.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典型案例展开。实行活页式教材,根据生产中的实际案例,要需要什么讲什么,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讲。
6.实行“2.5+0.5”的培养模式。即前2.5年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和进行相应的技能实训;最后0.5年在数控基地边学习边实践;并到企业顶岗锻炼。学生还没毕业就置身于生产实际当中,在工程实践当中逐渐让他们知道今后要干什么,现在要学会什么。要学会这些职业技能要学哪些知识,要练就哪些本领。学生既有学习的目标,又有学习的积极性。每学一步都有成就感,因为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得到应用。最后的企业顶岗锻炼,不仅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也增强了企业和学生的双向了解,为双向选择提供了机会。
7.在第三学年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企业管理的一系列理念,增强学生就业后到企业的适应能力。学生从企业的那一天开始,就严格按照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的管理文化。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企业各种先进管理理念,掌握企业的管理办法。如“5S”的管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
8.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面试、操作、客户满意度模拟考核等。理论考核与现场考核相结合,知识与能力考核相结合,引入职业技能和能力考核 与鉴定,并与社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鉴定接轨。
9.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数控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实训设备和场地按企业生产要求组织建立重现企业流程的信息化运行平台,实训项目结合学校的设备配置状态,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重现企业生产场景。实训项目按照企业真实角色和流程组织。
10.在数字化体验中心里面,通过建立的数字化设计平台、数字化工艺平台、数字化3D机电一体化协同设计平台、数字化网络制造平台和数字化管理平台,使学生体验企业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
11.实现产品设计流程。通过设计主管、项目经理、设计人员的角色分工以及设计、校对、审核、批准直至归档的流程管理,体现出产品从概念设计、三维产品设计、二维工程图出图、有限元分析等各个环节。
(三)将数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技术服务中心
强化实训中心的资源共享,为教师队伍建设、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企业职工素质提高作出贡献。
1.基地运用合理安排,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参与数控实训基地的实训教学、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攻关等。培养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同时积极组织分期分批对县内的兄弟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进行数控技术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精心组织为盱眙县及淮安市周边地区其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实训条件的补充。特别是为我校及县内其他兄弟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数控加工、仿真实践环节。
2.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主动到江苏西马特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新正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紧密型企业,为上述企业的在岗和转岗员工提供FANUC、SIEMENS、华中、广数系统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的编程、操作、维修维护培训。既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又为基地创收八万多元。
3.大力开展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技术升级培训、职业资格与技术能力等级的认证培训,积极开展下岗职工再就业技能培训和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等,努力提高企业职工技术能力和素质,为盱眙县及周边地区企业服务。依托学校设立的盱眙县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所,为社会提供数控车工、车工,钳工、制图 员等职业工种培训。2010年培训779人次,2011年756人次,2012年772人次,并为参加培训的学员提供制图员、数控工艺员、数控车床操作工等职业工种鉴定。
4.为下岗人员转岗、进城务工和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提供服务
该基地通过实施“惠民周”活动,为下岗人员转岗、进城务工和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提供服务。2010年培训345人次,2011年488人次,2012年434人次。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基地建成后此项培训工作将会有30%以上的提升空间,会使更多的老百姓得到实惠。
5.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充分发挥基地的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应用性技术开发与应用,为促进盱眙县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目前,我校利用数控实训基地与江苏西马特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新正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长期合作关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等技术服务项目3个;与江苏新正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新产品的工装36个,开发新产品的加工工艺126,为企业节省成本一百多万元,基地创利十万多元。
6.为陕西省彬县职业教育中心师生提供培训服务
通过东西部学校对接,利用我校数控实训基地,对口支援陕西省彬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其培养学生50人。
7.基地已经形成“校内工学交替+校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将构建起“低年级学生以在校内做工为主,高年级学生以在校外做工为主,校内工学交替与校外工学交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地与之配套的硬件环境、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将全面启动。
浅谈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篇3
张 薇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摘 要】本文作者依据自己的实践和调查,总结了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训基地合理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园艺产业已成为湖北省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出口的优势产业,园艺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湖北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突出亮点。《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步发展粮棉油生产,提高果茶、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园艺产业的前提是培养适用园艺产业发展的新型实用人才,而培养这样的园艺人才就需要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同时强化职业岗位环境中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园艺产业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多年来,笔者通过对园艺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调研,结合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探讨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更加合理的建设园艺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培养新型实用园艺人才。
1 园艺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不够完善
实训基地建设中,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政府引导,没有很好的结合当地产业与学校专业特色,除最基本的教学、培训之外,缺乏相应的生产、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等功能,基地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其次,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不灵活,自我造血功能与发展能力不强,有的已成为传统型的“消耗性”实训基地,重建设、轻管理,“工学结合”效果不理想。
1.2 管理工作不完善
管理工作主要是基地管理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两个方面。实训基地管理工作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投入不足,出现设备数量少而学生多的情况,使得普通教学设备不足;(2)自我封闭,缺少造血功能和发展空间,只有正常的教学和少量培训任务,社会服务性差;(3)不同实训项目与实训环节之间衔接性差,原材料消耗大,运行成本高;(4)部分高、精、尖设备由于正常教学使用较少而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5)专职管理与技术人员少,管理与经营理念缺乏,思想保守,管理不到位;(6)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等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不完善主要是指学生在所去的企事业单位中,主要采取分散型实训的方式,给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和考核带来困难。
1.3 质量监控与评价不力
经过多年积累与改进,理论教学方面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办法、标准等已基本健全,开展活动也比较多,效果明显。但在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方面,由于各实训基地、实训项目与实训环节间个体差异较大、专业性及技能性更具体、现场与实效性要求更强、过程性控制与结果评价更复杂等原因,学校在此方面感到比较棘手,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目前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监控与评价体系、办法和标准。
2 改进的建议
2.1 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完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以产业需求为依据,以生产任务(项目)为载体,以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为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使各个组成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把企业的生产线引入学校,同时引入企业的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企业的文化等,使得实训基地实现“五位一体”,建立“校中厂”。
2.2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成立专业理事会
以楚天技能名师为契机,带动与企业的交往。在与企业交往过程中,与行业企业一起成立专业理事会,主动以服务的姿态出现,关心企业出现的问题,为企业进行在岗人员培训,了解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培训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与他们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体制上进行探索,营造“校企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教共赢”的良好局面。
2.3 专兼结合,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掌握新技术;加强校企合作,聘请或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来校工作;采取激励措施,在分配制度、培训进修、职称晋升、评选优秀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促进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把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专业建设方案,常抓不懈,以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2.4 健全制度,科学管理
实训基地应形成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训工作情境化模式,即实训中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要从设备管理、人员管理、教学管理、质量评价四个方面建立起一套规范的规章制度,如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运行机制、设备维护与保养职责、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实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办法等。制度间要相互衔接,不能相互干涉,用科学规范的制度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提高利用率。
2.5 严格监控,科学评价
校内实训基地应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评价指标体系要健全、科学,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加强对实訓基地建设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监控,体现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过程控制理念。评价的主体应是独立于实训基地管理者以外的部门或专家,同时实训基地自身也应开展自我评价和学生对实训基地工作的评价。形成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包括用人单位)等三个层面,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评估活动,推动院校加强和改进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工作,从软件与硬件两方面提高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鲁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2011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1l-05-16.
[2]徐丽香,兰小海,朱勇萍.共建“厂中校”,探索“校企双主体” 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04):50-52.
[3]朱敏红,刘峻.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结构研究[J].职业时空,2011,(6).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4
李西廷总裁在欢迎辞中表示, 迈瑞非常认同中检院提出的“质量检定关口前移”的理念, 并积极赞成“院企互补、相互提高”的双方合作模式, 将监督、学习、互信、共赢有机统一起来, 不仅能提升技术人员的检测水平, 同时也能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确保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李西廷承诺, 迈瑞公司一定会将本次实训任务做好, 与受训人员密切交流, 共同探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以及质量控制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 促进技术水平的共同提高, 并祝实训人员在迈瑞期间工作、生活顺利。
王云鹤副院长在揭牌仪式上发表了讲话, 强调了中检院在加强我国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安全工作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质量和安全把关作用。他说, 中检院选派技术骨干到企业学习、实训, 是中检院在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新举措, 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探索、实践和创新。中检院的《发展规划纲要》中, 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作为实现发展规划目标的首要保障。器械检验人员必须熟悉有关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了解生产环节及其控制要点, 这也有助于在检验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中检院将按照专业领域分期分批地安排检验技术人员到实训基地进行轮训。王院长还代表中检院向迈瑞公司承接中检院技术人员实训任务, 以及为此做的大量精心的准备工作表示感谢。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5
我院汽车专业开办于1985年,2000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经过二十年的建设与实践,我们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应用平台模式进行“一个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二是研究与构建了“横向整合”课程的新型课程体系,编写特色教材;三是应用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四是实践了“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2004年,我院汽车专业申报的《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获江苏省一类课程,继而又获得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称号;《高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我院汽车专业被教育部列为承担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63家高等职业院校之一。
通过专业改革,目前我院汽车技术专业每年招生八个班近400名学生,2004年度我院汽车技术专业的招生计划与线上考生第一志愿填报人数之比为1:3;录取分数比本三的录取分数线450分高出近80分;新生报到率达98%以上;学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0%。这些情况表明专业改革取得了成效,改革得到了社会、学生的充分认可,专业也得到了快速、协调的发展。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江苏省前列,2004年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院汽车专业毕业生在2002年无锡市汽车维修操作竞赛中有4人进入了前十名,并代表无锡市参加江苏省汽车维修操作竞赛,取得团体第三名和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极大提高了学院汽车专业声誉。目前,无锡威孚集团公司、无锡柴油机厂、上海通用特约维修站、上海大众特约维修站、无锡威孚汽贸公司、无锡东方汽车城等单位都已经和我院签订汽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是体现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办出教学特色的主要保证。我院汽车专业在教学和管理改革中,十分重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应用性人才,较早地提出了努力建立一个与课堂理论教学既互相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想,并认真组织了实施,在院内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汽车实训中心的总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
2004年,我院汽车专业得到了江苏省教育厅和财政厅400万专项建设资金,用于“省级汽车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目前建设有汽车维修实训区、汽车性能检测与试验实训区、汽车电气设备保养与维护区、电控车辆诊断与维护区、汽车商务培训室、汽车涂装实训区、汽车美容装潢实训区、专业创新教学中心以及振华汽车修理厂,设备总资产达到540万元。
目前汽车实训中心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对外专项服务能力和检测、试验人员培训的能力,2001年与省劳动厅合作建立汽车专业技能鉴定站,开设汽车维修中级和高级工培训,每年在汽车实训中心参加汽车中高级维修工培训的学生和社会人员达到500人次,汽车专业毕业生中级工通过率超过96%,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汽车实训中心建设成果: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汽车实训中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建设现代化的“理实一体”专业教室。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物教学手段,构建理论—实践融合教学课堂,使学生动脑动手,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同步养成。建设有汽车机械技术基础教学室、汽车电控技术教室,并开发相应的实训教材。
2)建设高职高专二类汽车专业学科设置实训基地。我院汽车专业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平台化+模块化”的战略,整合专业平台。新的专业平台将覆盖高职高专二类汽车专业学科(5804)的所有专业。专业基本能力训练项目按平台整合,专业能力按模块化设置,设置相应的实训室。
3)建立创新教学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校内实训基地的汽车新技术研究室,为专业教师科研开发工作提供了一个舞台;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载体和场所。我院汽车新技术研究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结合学生的科技兴趣小组开展创新教育,创立“学生创新教学室”,引入导师制。目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汽车侧滑试验台、发动机电控技术示教系统、汽车行驶电控试验台架、汽车构造多媒体课件等多个科研项目,我院学生戚凤辉同学在创新教学区完成的毕业设计《汽车电控传感器模拟信号源电路设计制作及应用》获得了2005年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
4)建设具备自我造血功能,集教学科研、学生实训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汽车工程实训中心。
汽车制造和维修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如何及时了解、掌握汽车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持续不断地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是必要的。
二、汽车实训中心特色
(1)利用汽车专业“三位一体”的优势,努力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目前,我院汽车专业已经形成了汽车教研室、汽车实训中心、汽车修理厂(含驾训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同时增加和更新实验实训设备,满足学生实验实训要求。确立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训练,提高实训项目高技术含量并体现新技术、新工艺,使之成为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
(2)构思创新型实训项目,提高实训科技含量
汽车制造和维修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汽车新技术层出不穷。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要紧跟汽车前沿技术,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技能,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目前,我们正在与无锡威孚集团公司合作,规划建设电控柴油机实验室;同时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实验室。
(3)建立实训室开放机制和实训基地共享机制
汽车实训基地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
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同时和无锡地区各大专院校一起探索新的实训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与其他院校实训基地的共享。
(4)完善自我造血功能,保证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追踪汽车技术发展,保证学生在实训基地获得超前的技术培训,就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新的实验实训设备。我院实训基地实行学院教学主管院长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采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推行“择优选聘”与“合同聘任”相结合的人事制度,积极探索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运行管理模式。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6
【关键词】中职校;建筑技术;实训基地;“7S”管理
当前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国内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开始重视生产与运作管理,纷纷寻求质量效率,企业形象和经营效益的同步提升的有效方法,以期待通过良好素质培养一线管理者的现场管理来树立企业的优势,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顺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大力推进7s”管理成为众多优质企业明智之举。
1 “7S”管理的内涵
“7S”管理起源于日本,“7S”指的是整理(sort)整顿(straighten)清洁(sanjtary)清扫(sweep)素养(sentiment)安全(safety)节约(save)这7个词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汽修实训基地是教育汽修专业学生培养良好职业素养的重地,我校自2011年开始尝试“7S”管理模式的同时,实训教师便开始在实训课堂上引导学生要从现场“清理、整顿” 的基础工作做起,灌输“清理、清扫、整理、整顿、素养、节约、安全”即“7S”现场管理思想。
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引进“7S”管理的必要性
2.1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技术校内实训基地管理的现状及困境需要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技术校内实训基地管理的实践中,各个学校都在试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有相应的实训基地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加上近年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入学门槛较低,学生的素质不是很好,实训教师上课既要保护好高昂费用的实训设备又要让学生多操作教会他们使用设备,还要管理好实训课堂的纪律,同时更要注意时刻都不得马虎的安全问题。所以实训教师的一堂实训课的任务是相当严峻的。在此巨大的压力下,大多实训课的总体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技术校内实训基地管理难的问题,许多实训基地负责人或相关教师都对此感到困扰,其中既有学校资金紧张、场地缺乏、设备缺乏的问题,也有学生和管理人员素质上的问题。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资金、有限的资源的限制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技术校内实训基地极需引进相应的管理机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现有资源条件利用最大化。在不断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2.2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实施“7S”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7S”管理,整理为先。“整理”指的是将工作场所任何东西明确、严格地区分为有必要的与不必要的,并将不必要的东西处理掉。其目的是腾出空间,空间活用,最终塑造一个清爽的工作场所。“整顿”—— “7S”管理的基石。“整顿”是对整理之后留在现场的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明确数量,有效标识,并做好相应的登记。其目的是消除过多的积压物品,消除找寻物品的时间,使实训场所一目了然,营造一个整整齐齐的实训环境。“清扫”是指将实训工作环境、设施设备清扫干净。其目的是保持实训工作场所干净、亮丽。“清洁”是前“3S”的坚持与深入,是将前“3S”实施的做法制度化、规范化。其目的是维持上面“3S”的成果,从而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提高了教师学生实验实训的效率,也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技能流程更加规范、操作更加严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筑技术校内实训基地实施“7S”管理,前“4s”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效果的提高。“素养——汽修实训基地管理的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参观等手段,提高老师,学生文明礼貌水准,增强团队意识,养成按规定行事的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安全”是指重视全员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其目的是保障人身及设备安全,保证教学活动连续、安全、正常地进行。“节约” 就是对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物尽其用的工作场所,重视师生的“节约”教育,注意自身节约,做好表率。其目的是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和节能的良好习惯。
在”7s”推行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意思,有利于职业习慣的养成和职业道德、职业安全意识的形成。
3 “7S”管理在中职建筑技术校内实训基地的推行的具体措施
“7S”管理活动作为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推行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后,它需要涉及的每位教师、学生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感受到了“7S”管理活动。首先一定要宣传到位,使大部分的老师知道并了解它。其次,需要制定相应的推行管理制度和具体措施。最后,还需要有一定的考核制度。
一般中职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承担相关建筑专业群的课程较多,再加上要担任技能鉴定站以及各类与建筑专业有关的培训与考试等。要使利用率较高的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管理规范,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实训基地内的各种物品,要进行分类,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以后“可能”会用到的物品,也要坚决清理出去,使保留在实训基地内的都是有用的物品。根据“7S”管理整顿的原则,对实训基地进行“改造”。实训基地的实训工作区划线定位,摆放实训工作区内所有设备物品,要求摆放整齐、有条不紊。对场所、物品标示,并做好登记工作。整顿实训基地墙上制度与警示语。,制定废弃物处理办法(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物,明确处理时间)。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清扫。实训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污迹、垃圾等,从而使实训基地变脏。这样即会影响教学质量,更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情绪和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必须通过清扫活动来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教育、学习环境。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清洁主要是按清扫原则清洁物品、清洁我们的工作区、对使用过的仪器设备、工具车、零件车、工具的表面进行清洁以及对墙壁、门窗、地面。提高实训基地管理员、教师、学生的素养。做好实训基地的安全工作能够清洁隐患,排除险情,预防事故的发生。实训基地的节约是对整理工作的补充和指导,实施时应该坚持: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自己就是主人的心态对待实训基地的资源;勿随意丢弃,丢弃前要思考其剩余之使用价值等。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推行“7s”管理是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与企业发展结合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推行“7s”管理可以营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职场训练环境。
作者简介:
崔永娟,女,1978年11月生,
2001.7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
2001-至今于广西城市建设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7
数控行业在整个装备制造业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国家一直从政策上保持对机床行业较大的扶持力度,在宏观经济依然处于阶段性调整的关键阶段,政策因素是我国机床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机床市场全景及未来趋势报告》,我国工业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进入需要推动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这从客观上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和制约。所以加快包括数控技术在内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学校数控技术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加以分析,略书一二。
一、建设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的背景
数控技术将电子、信息、机械和管理学融为一体,它是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数控技术的出现,迫使人们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知识和素质结构。伴随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数量不断增加,同时,就需要更多机床操作、修理等方面人员。我国数控机床的普及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资料显示:江苏省作为经济、文化强省,数控机床的普及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0%左右),但与发达国家70%的比例相差甚远。据说在我国湖南省的一些发达地区就出现了部分数控机床无人操作的现象,而一些偏远地区的数控操作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可谓凤毛麟角。放眼全局,未来五年,我国仍将严重缺少数控技术人才,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培养数控技术方面人才,而这就要求国家对建设高职数控教学基地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我校为例,我校创办于1957年,是一所具有近6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在苏北乃至全省职业教育领域起步较早,是职业教育的一颗璀璨明星,方兴未艾。2011年学校被国家三部委批准为首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学校。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从276所项目校中遴选出来的首批“国示范”建设100个典型案例中,我校2个典型案例榜上有名,其中中外合作典型做法受到鲁昕部长的点名表扬。目前,“国示范”建设进入了“后示范”时期,继续发挥着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校内实训基地2万余平方米,数控实训基地为首批国家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有各类专业实验实习室60多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近3692万多元,生均实训设备值8683多元。同时顺应时代发展,建成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学校教学用计算机总台数超千台,投资千万元与中国电信共同打造“智能化校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和明星专业,如何更有效地顺应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符合人才培养纲要要求,数控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优化至关重要,也是我校职业教育取得长足与特色发展的坚实保障。
二、建立数控教学实训基地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先进数控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宽泛,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数控技术早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优秀人才十分稀缺。据统计,我国数控机床操作工缺少至六十万人,即便是高薪聘请依然找不到高级技术工人。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深化高职教育改革,迅速培养数控人才已经是迫在眉睫。同时,为了培养社会稀缺的数控人才,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正式启动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现在我国很多大型企业都很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一个既能进行操作编程又能对机床进行维修的工作人员,注定更会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了符合这一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提高高职数控教学的质量,同时更注重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正所谓“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量培养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数控技术人员是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的需求,更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点,在进行数控技术培训的过程中,不止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教学部分,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立更先进的数控教学实训基地。
三、建设教学实训基地应该具备的特点
通过我校数控实训基地的实践操作来看,在高职教育中,为了使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而设置了实训基地,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所需的设备,训练计划,以及指导教师,等等,是进行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建立教学实训基地,需要具备以下特点。
(一)实现基地功能专业化
高职教学培训基地最重要的功能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是学生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必要场所。因此,数控基地应该满足三方面的技能培训需求:首先是数控加工,其中包括对零件程序的编制,工艺数据的选择,以及对机床实际操作方面的技术。其次是数控调试与设计,其中包括PLC程序的调试和编制、数据设定和硬件连接等。最后是维修技能,当机床出现故障,运用所学综合基础知识对问题进行诊断和维修。
(二)实现资源的可再生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我校也不例外,鉴于我校每天的实训开支数目较大,日均万余元,所以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在这方面,我们开动脑筋,精心设计、选材,优化调整相关工艺,使得单纯消耗性的数控加工呈现出少消耗、再利用等特点资源可再生其实就是指运用最小的成本,使基地的功能实现最大化。不管是哪一种科学理论,或者是职能体系,它的再生性其实就是其自身生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它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变化。这其中包括一专多能,即本专业的老师不但可以教授本转移的课程知识,还可以对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讲解。还包括场地的一机多用,即不同专业能够同时在一个场地进行教学。最后是资源的可重复利用,即资源的主要功能和寿命等。
(三)实现管理情境化
为教学创建的实训基地并不能完成面向社会的生产和服务,因为这里并没有厂长,也没有实际操作的技术工人,所有的内部结构都是“虚拟”的。在高职教育实践过程中,有些专业并不需要实际的职能运作和生产力,部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是一种场景模拟即“情境化”,为了让学生更身临其境地感受和思考,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减少理论学习和实践之间的差距。
四、建设数控教学实训基地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一)制定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愈发注重对优秀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才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掌握基本技能的人才,而是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素质人才,这样的人才要具备业务、决策、合作等多种能力,总而言之,实训基地教育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
我国目前大量需要三种层次的数控技术人才:第一种是熟悉数控机床的操作及加工工艺、懂得机床维护、能够进行手工或自动编程的操作人员和装配人员;第二种是熟悉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及数控系统软硬件知识的中级人才,能够熟练应用UG、PRO/E、CAD/CAM等软件,同时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并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第三种是精通数控机床结构设计及数控系统电气设计、能够进行数控机床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数控技术高级人才。此类人才的缺少影响了行业发展。
(二)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
实训基地作为高职教育环节的一种模式,不仅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更是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教材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研究,通过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能力。高职教育主要是强调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要在实训中心进行训练,还要到企业里进行实习,而我们理想中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将学术知识、实践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三)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
职业技能证书是评估实训基地教学成果的体现,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要求毕业生必须在校期间获得CET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及专业证书才能予以毕业,这种方式同样适用于教学实训基地,因为它对学生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能够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积极学习,认真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更多职业等级证书,对日后工作和发展起到帮助作用。我校实行的“133”育人工程中第二个的“3”,即明确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三张证书,方可毕业。
五、结语
想要实现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注重理论结合实际,以当下提倡的“学徒制”试点为契机,大力开展本专业的项目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建立一个适应国家发展的实训基地。而数控基地建成之后是否能够实现其使用价值,关键还在于管理。因此,我们在确保硬件到位的基础上,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和师生整体素质,加强组织建设,才能使实训基地更好地发挥其应有功能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大量数控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江小明.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机电一体化网,2003(08).
动车制造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动车组,制造技术,实训基地
一、引言
重庆两江新区于2010年6月18日成立, 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根据《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可知, 轨道交通被列为第一大战略性产业布局, 可以预测在未来的重庆发展中对轨道交通方面的人才需求是巨大的, 这更加迫切地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的动车类专业人才。早在2011年5月以前, 重庆轨道交通公司就在“两江新区”鱼嘴建立了生产基地, 生产及组装轻轨、地铁车辆。之后, 中国动车制造技术的两大核心企业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先后在重庆入驻开工。预计到2020年, 将建成轨道交通“六环一线”364公里线路。可以看出, 这期间重庆对于动车制造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是很大的, 学生的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动车制造技术专业是我校面对重庆本土及周边城市城轨交通新需求, 向重庆市教委成功申报的新专业, 2012年招收第一届学生。目前学院虽有数控实训基地, 但针对动车制造的实训基地仍在建设中。本专业教研人员在近两年时间内相继走访了开设近似专业的兄弟院校, 如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等;对于相关企业, 如重庆轨道交通公司、东风汽车集团等也进行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 对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如下规划。
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框架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工人、初级技术员或有一技之长的半专业性的人员和劳动后备军。要想实现此目标, 实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对该行业关键技术操作岗位的人才培养关系重大。针对动车制造技术专业, 要求学生掌握动车组中关键零部件的构成、功能, 以及检修系统的功能及操作, 故规划建设以下3个实训室。
(一)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拟控制实训室
城市轨道综合运用演练场能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自动监控系统 (ATS) 、自动安全防护系统 (ATP) 和列车自动运行 (ATO) 和计算机联锁模拟控制操作, 能够为行车操作人员和运营管理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
1. 实训室功能
(1) 能够为学生提供地铁线路、车站、车场等直观教学; (2) 能够为学生提供列车制动、停车、加速、减速等运行状态的模拟自动控制的实践活动; (3) 能够为学生提地铁列车运输组织与调度指挥的仿真实践活动; (4) 能够为学生提供移动闭塞控制演练功能; (5) 能够为学生提供在正常及非正常情况下的选路、接/发列车、调车作业及各种故障情况下的应急处理等操作演练; (6) 能够为学生提供站场的联锁功能的仿真控制演练; (7) 能够为学生提供基础信号设备的结构组成、功能和动作原理的直观教学; (8) 能够为学生提供线路基础设备的结构组成、功能的直观教学; (9) 能够为学生提供车站安检设备的操作应用; (10) 能够为学生提供车站闸机设备的操作应用; (11) 能够为学生提供车站自动售检票设备的操作应用; (12) 能够为学生提供车站半自动售检票设备的操作应用; (13) 能够为学生提供安检、票务和站务岗位的工作演练。
2. 所需设备
仿真列车驾驶室及模拟车厢:应有完整的2个仿真列车驾驶室及1个模拟车厢 (长约8米, 有2个车厢门) 组成, 其中一个列车车头应能够平行纵向移动, 以便练习摘、挂钩。
沙盘:应至少包含重庆市地铁的三条主线, 最好能把至2020年建成的6条主线显示到沙盘上, 并突出换乘站。
控制中心:控制台须满足至少25名学员的学习要求。
屏蔽门:屏蔽门的数量应与模拟车厢相对应。
(二) 动车车辆检修实训室
该实训室实现动车组走行部组装总成、日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动车组基础制动装置组装和维护检修。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动车组的走行部的结构功能, 动车和拖车的走行部的区别, 各车型的走行部的区别及各项技术参数;了解掌握车辆走行部的日常维护保养、设备调整和拆装流程。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车辆结构组成基础知识技能养成, 车钩连挂解钩技能养成, 能够为检修方向提供车辆结构、维护、组装和修理基本技能养成。
1. 实训室功能
(1) 能够为学生提供走行部的外观、类型的直观教学; (2) 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转向架结构组成、功能原理等直观教学; (3) 能够为学生提供转向架部件的拆装、测量、维护检修实践活动; (4) 能够为学生提供转向架组装后调整和试验实践活动; (5) 能够为学生提供密接式自动车钩的结构组成、功能原理等直观教学; (6) 能够为学生提供车钩连挂、解钩和维护检修实践活动。
2. 所需设备
全钢重庆地铁1号线地铁车辆动车转向架实训台:包含:电机, 构架, 轮对, 齿轮箱, 轴箱, 液压减震器, 制动部件, 制动管路, 弹簧减振装置, 抗侧滚扭杆, 横向橡胶缓冲挡, 空气弹簧, 中央牵引连接装置。
全钢重庆地铁1号线地铁车辆拖车转向架实训台:包含:构架, 轮对, 齿轮箱, 轴箱, 液压减震器, 制动部件, 制动管路, 弹簧减振装置, 抗侧滚扭杆, 横向橡胶缓冲挡, 空气弹簧, 中央牵引连接装置。
单元制动机:主要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干线机车车辆制动。配备车辆制动仿真培训系统, 辅助教学, 通过实训台进行拆装实训, 能驱动气源, 演示制动机工作过程。
网管阀实训台:演示内部结构, 配备EP2002网关阀实训台系统软件1套。
地铁油压减震器实物及实训台:油压减震器实物2套 (垂向和横向各一套) , 配备地铁油压减震器实物系统软件。
差压阀实物及实训台:差压阀实物2个, 差压阀实训操作台 (2个工位) , 拆卸工具2套;差压阀系统软件1套。
高度阀实物及实训台:高度阀实物2个, 高度阀实训操作台 (2个工位) , 拆卸工具2套;高度阀系统软件1套。
检测车轮及轴箱实训台:通过实训台进行拆装实训, 了解轮对与轴箱的连接状态及工作原理, 通过实训台及相关工具测量轮对的磨损状态。
车轮专用检测器及工具:轮对检查器、车轮直径检测、轮对内侧距离检查尺等工具。
(三) 动车组车辆空气制动实训室
该实训室将以实际操作使用为主, 并结合基本原理, 培养学员熟悉动车组空气制动单元部件的劣化、故障状态、故障部件, 理解列车故障的含义、性质、诊断方法和原理, 并加以灵活运用, 从而培养出能快速、高效地对动车组列车空气制动系统零部件生产、系统故障检修的专业人才。
1. 实训室功能
(1) 能够为学生提供空气管路系统和部件的结构组成、功能原理等直观教学; (2) 能够为学生提供空气管路维护检查实践活动; (3) 能够为学生提供车辆地板面高度调节实践活动; (4) 能够为学生提供空气管路中主要阀类结构、功能原理等直观教学; (5) 能够为学生提供单元制动机设备的实验实践活动; (6) 能够为学生提供制动系统操作、维护的实践活动; (7) 能够为学生提供空气制动的操纵演练。
2. 所需设备
(1) 整车制动过程模拟试验台:配置动车直通式制动机和拖车直通式电空制动机, 可以支持制动系统工作过程的模拟。
(2) 车辆制动工况模拟控制器:以工业控制为核心, 按照虚拟仪器思想设计的模拟控制器接受车辆运行模拟控制程序控制输出的指令, 驱动车辆轮对模拟装置运行, 实现对车辆制动过程中各轮对转速变化过程的模拟。
(3) 空气弹簧模拟加载装置:在控制系统控制之下, 通过人为调节调压阀的输出压力, 模拟对应不同车辆轴重时的空气弹簧压力。
(4) 车辆轮对运行模拟装置:该装置接受中继阀输出的压力空气, 模拟车辆基础制动装置的动作。
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一) 统筹规划, 资源共享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结合重庆两江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结合重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需求, 按照学院动车制造专业建设规划的要求统筹规划, 能够与本院自动控制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资源共享, 建设能够彰显特色, 集教学、培训、职业技术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实训基地。
(二)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相连
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在实训基地规划、建设、运作中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反映企业的实际需求, 使之成为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结合的平台, 从而体现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企业的功能。
(三) 依托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 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挂职、实习, 提高实训教师的实践能力, 力争实训教师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率达95%以上, 积极引入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到校担任实训教学任务, 构建一支稳定的“双师型”结构的实训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规划[OL].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9-7-10.
[2]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室[OL].http://www.cqgyzy.com.
[3]麻冰玲.校内动车组部件检修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信息科技, 2010 (8) .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9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 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 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筹措资金, 不断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实训教学。作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能够以此为指导, 设置适合自己的办学思路。促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有效发展。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基本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能够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的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结构模式;第二, 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建立材料检测中心;第三, 将施工建造实训中心建设成为砌筑工、抹灰工等工种鉴定中心及施工员等资格认证中心和企业的职业培训中心。高职院校要本着这样的实训地基建设思路, 根据自身情况, 选择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案, 有效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
二、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建设措施
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要综合考虑到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同时还要能够结合自己实际, 考虑建设成本, 基地建设的质量, 从而确定建设方案, 这样, 才能保证实训基地建设顺利完成。
1、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真实的建筑工程数字化三维模型
高职院校在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技术构建自己的实训模式。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各种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 积累了大量的工程案例, 高职院校可以把这些案例整理出来, 利用大型的通用有限软件的强大的建模功能, 建立起全面逼真的能够反映建筑结构的模型,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制APDL程序建立真实建筑工程的数字化三维模型, 以此方式引导学生实践, 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学校要能够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起完整的全仿真整个建筑的结构模型, 这些模型包括基础垫层、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等。模型要能够真实的展现出钢筋的混泥土保护层的厚度, 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各种钢筋的形状、弯钩位置的定位、钢筋弯弧内半径、钢筋的锚固层次等关系。通过计算机现实的操作, 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相关知识, 并且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建筑技能, 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 建筑工程是具有独特性, 受到季节、场地的限制, 同时科技含量很高并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的工程, 如果能够开设数字式三维仿真建筑模型就可以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践操作, 可以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 并进行修正, 可以使学生利用这种技术进行建筑翻样, 这样, 学生就能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企合作建设校内生产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与公司企业联合的方式建立校内生产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实现校企合作的共同发展。比如可以建立土木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可以在社会上承揽一些检测任务, 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任务, 以此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并且高职院校可以向企业聘请一些技术骨干到学校进行授课和实训指导, 以此方式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实现资源共享, 促进实训教学的发展。
3、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三维结构、生产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设测量、施工、管理三类方向综合实训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学校要能够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 建立专业化的实训室, 为学生实践提供硬件支持。
校内实训基地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要, 并且要不断拓展其功能范围, 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技能鉴定、就业培训的多功能基地, 以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条件。高职院校可以在建设厅指导下开展施工员、资料员、预算员等行业资格鉴定, 力图把建筑工程管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施工员、材料员、预算员等建设行业职业资格鉴定的基地, 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高保障, 同时要能够与有关部门的就业服务部门合作将建筑工程施工实训中心建设成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建设成再就业的培训基地, 不断与社会需求合作, 为有关企业职员提供优质培训, 要能够以培训基地为依托, 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 促使学生积极实践, 同时, 为社会提供服务, 实现高效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发展。
总之, 高职院校要加强实践教学, 积极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 通过基地建设,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同时, 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更好发展, 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 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张矢.浅谈高职学院实训基地的开放式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10 (S1)
[2]郑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 (03)
[3]戴勤友.建筑类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建筑类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02)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10
依据企业人才需求, 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课程方案,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是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本文以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省级精品课建设为契机, 以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岗位的技能人才为目标, 进行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 探讨数控技术专业立体化教学体系建设。
1 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是覆盖面广、行业企业人才需求量大的专业。数控技术是装备制造、刀具制造、模具制造、汽车制造、电力设备制造、农业机械制造、纺织机械制造、航空产品制造等最为重要的基础技术。面向制造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 掌握工艺编程 (主要包括识图、制图, 工艺性分析、加工质量评估分析, 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等) 、机床操作 (主要包括毛坯检查、工装装调、刀具装调、系统操控、机床操作、安全生产等) 和机床维护 (主要包括电气控制系统、液压气动系统、机械结构精度) 等三类核心能力。
本文以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为基础, 打造一个立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时间为横轴, 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按“一站式”课程组织模式组织教学;以项目为纵轴, 通过学习情景设计安排教学内容;以开放的实训基地为竖向增长轴, 为课程与行业结合、开展社会服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 立体化教学平台设计
2.1 “一站式”课程组织模式
为了使学生能在校内接受系统的职业训练, 毕业后能直接从事数控技术相关工作, 我们设计了“一站式”课程组织模式, 该模式最先萌生在欧美, 其后迅速扩展到全球, 全面提供各种服务的一站式服务理念。通过实训基地作为我们教学的服务站, 借鉴了德国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 先确定岗位的“工作过程”, 然后确定工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技能, 即“行动领域”, 将“行动领域”整合形成若干“学习领域”, 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工作过程是: 机器拆卸→零件测绘→绘制图纸→编制加工方案→零件的数控综合加工→装配安装、调试→出厂检验。
2.2 “项目式”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课程教学任务, 依托学院实训基地, 将数控技术专业所学的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零件的数控综合加工、CAD/CAM应用技术、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等课程打破原有教学内容重构, 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 以工作过程结构不变、学习难度逐步递增、教师讲授的内容逐步递减、学生自主能力逐步增强的原则, 对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情境进行设计。从5大类30多个品种的产品中选择减速器、夹持器、机械手和移栽机器人等典型产品为任务载体, 将三段式课程内容进行解构, 按照基于系统化的工作要求增减、补充和调整课程内容, 依据系统化工作过程的逻辑关系, 重新构建课程结构。将工艺编程、机床操作、数控机床维护三类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如表1所示, 这些课程内容的重构, 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和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蕴藏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的变革。
2.3 “开放式”实训基地
“开放式”实训基地建设, 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通过“三结合”方式获取实训项目, 将机械行业标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融入课程, 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与社会服务相结合, 校企合作成立“ 数控加工工作室”, 直接承担企业的数控加工任务, 将企业加工零件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载体;由教师和学生承担加工项目, 既能锻炼技能, 也可节约实习经费; 与创业教育结合, 组织学生成立创业社团, 充分发挥学生的社交能力, 多渠道争取实训项目。
其次, 组建“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的师资队伍。项目课程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研究课程的新形式和新内容。校内专职教师负责整个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协调, 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实训指导。原则上理论阶段的教学由专职教师完成;实践性、综合性强阶段的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
最后,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因材施教, 建立人才选拔机制, 分层次开展教学。通过课程训练使所有学生都具备“数控工艺员”的岗位素质, 同时根据教学进度, 在学生中开展数控技能竞赛, 不断选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加入“数控加工工作室”和“ 创业社团”, 让这些学生参与更多的数控加工项目, 为企业培养数控岗位人才。
3 立体化教学体系实施成效
开放的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的服务站, 借助一站式服务理念, 综合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参观基地开始, 移栽机器人、夹持器、机械手等就是实物, 动态展现在学生眼前, 基地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共分为测绘设计、数控加工工艺、编程及数控机床操作加工教学团队。
随着各个学习领域依次进行, 以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工作过程为主线, 学生的数控专业所需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学生在完整、综合的行动中思考和学习, 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每个类别学生的特殊需要, 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备学习领域课程特征。学生自己处理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 不仅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 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知识, 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 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以及工作和学习方法。学生离开实训基地时, 完成的是一个个差异化、相同功能的作品, 在基地内完成从一名学生到初步具备良好表达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突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几年来, 学生在国家级、省级重大技能比赛中屡屡获奖。其中省级重大技能比赛中先后获奖14项, 国家级重大技能比赛中先后获奖15项, 特别是全国职业院校模具———零部件3D测量与制造技能大赛中, 我院获得团体一等奖, 目前为黑龙江职业院校国家级参赛最好成绩, 时隔14年再次问鼎。毕业生因职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而深受社会欢迎, 就业率达100%, 主要安排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及浙江、上海、苏州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大型企业工作, 多数已成为各部门主管和技术骨干, 深受用人单位和各界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刘哲, 于志云.工作过程能力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11) .
[2]周大农, 戚亚光.高职教育双证融通的探索[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5, (3) .
[3]吴亚萍.面向双证融通的高职课程改革[J].常州轻工职业学院学报2005, (3) .
[4]鲍洁.对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 2004, (12) .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11
关键词:酒店管理 实训基地 人才培养
酒店管理专业,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个典型专业。现代酒店行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也是酒店聘佣人才所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开展并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专业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直接接触真实的职业环境。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和实用的能力训练,逐渐的渗透并培养学生在日后步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具有符合专业需求的职业素质,真正达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目标。
随着旅游经济和现代酒店业的迅速发展,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很多高校都设置了酒店管理专业,尤其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面临了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机遇。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引起了一定的重视,较多的课题都围绕其所展开。然而,能够真正做到根据酒店行业需求来培养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的学校还是占少数。在进行有关“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过程中,并在参阅了多份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列出了几点关于实训基地建设现存问题的思考。
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较为落后,多停留在招待所模式
通过对辽宁省内几个设有(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较为落后,仍停留在招待所模式。实训基地的设施较为陈旧、模式传统单一,已经跟不上现代酒店业人才的培训要求。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一方面,这些院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较早,多适用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招待所时期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酒店业的高速发展,酒店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没有引起这些院系的高度重视,仍保持为传统的模式。
2 现代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未引起重视
现代酒店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对于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来说,不断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研究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是为了将课堂教学与实训基地的实践操练相结合,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育人观念,充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文化知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以及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人才。因此,只有先给予现代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一定的重视,才能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措施,达到上述目的。
3 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不足,来源单一
对于各高职院校来说,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学校出资、企业合资、政府合资等三种形式,而多数学校的经费来源仅局限于学校出资,或是以学校出资为主,来源过于单一,并且经费过于有限。有限的经费限制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水平,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该着力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加强学校自筹经费的能力,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等形式进行。
4 职业技术教育相关制度政策不完善
在人民网上,对全国百余名高职校长进行了调查,在对职业教育各项制度与政策的调查中,只有对于贫困生资助政策的满意度较高,有11%的校长认为非常好,63%的校长认为好。而對于我国高职发展的经费投入政策,仅有6.7%的校长认为“好”,有37.3%的校长认为“一般”,41.3%的校长认为“较差”,14.7%的校长认为“很差”。其他如法制化建设、就业制度、评估评价制度、校企合作促进政策等政策和制度的满意度都不高。
除此之外,在现实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变的壁垒,大多的观点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来说,真正做到解放思想,需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即不断探索并实践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跟行业发展潮流,进行具有极强针对性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满足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市场。以上就充分体现了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建设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也要注重建设的质量,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外,高等职业院校要正确理解市场主导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力,成功打造出一批高理论素养、高技术能力、高社会适应能力,并符合社会用工需求,具有高就业率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田苏习.浅谈酒店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思路.中国校外教育,2010.11.
[2]徐岳清.高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薛科.高职教育-旅游酒店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科教导刊,2009.4.
[4]陈平,陈菲.广东校企共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思考与实践.职教论坛,2009.2.4.
作者简介: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 篇12
本刊讯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2010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2010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中央专项资金预算通知精神,省财政厅日前向学校下发了2010年中央专项资金预算150万元,于11月1日到账。
据悉,该校将按照要求把这笔资金用于购置实训基地所需的实验实训仪器设备,进一步改善学院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条件,提升学院整体的教学、科研和培训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学院师生及各通信企业提供服务,圆满完成实训基地各项建设指标,发挥学院作为省级示范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
【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推荐阅读:
数控技术实训任务书06-18
机电技术实训基地论文11-15
数控实训09-15
数控实训课程09-29
数控编程课程实训06-06
数控车工实训教学08-12
数控编程加工综合实训07-07
数控实训室方案08-09
数控加工实训课程05-29
中职数控实训课教学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