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理念

2024-08-02

微课理念(通用10篇)

微课理念 篇1

最近, 国内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似乎就是“微课”或者“微课程”了, 较为典型的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案例当属广东佛山所开展的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为了推动微课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目前, 该大赛已进入微课作品的评审阶段。

从教育部到区域性教师培训和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再到一线教师的教学中, 似乎都刮起了一股微课风, 微课的兴起并逐渐融入课堂教学, 正渐渐地改变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较成功和较有影响力的模式当属可汗学院模式, 以及由可汗学院模式演变的并在国内逐渐受到重视的翻转课堂 (笔者认为, 可汗学院发展至今, 更偏重于学生利用其教学视频开展自主学习, 并利用学习分析系统进行学习的自主监测;翻转课堂更偏重于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 同时也需要教师课堂教育教学理念上的革新) 。微课方兴未艾, 作为一线的学科教师, 在这股微课风中该有何作为呢?

拥抱微课发展趋势, 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渐积累, 其教学模式、教学风格也逐渐定型, 如果没有较大的外力推动, 那么, 经过多年沉淀下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要想改变是比较困难的。

随着翻转课堂理念的不断传播和可汗学院教学模式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微课的兴起并逐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必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 在面对这一新的发展趋势时, 作为学科教师应该自觉大胆地拥抱并接受这一趋势, 在微课的发展趋势中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 实践的落脚点, 努力吸收微课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微课一般将时间长度限制在10分钟以内是根据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一般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来确定的。

了解微课, 深入研究, 在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教情、学情的微课应用模式

作为一线学科教师, 如果只停留在拥抱微课的发展趋势上是不够的, 还需要对微课做深入的研究, 了解微课的特点、微课的制作方法, 并在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学生学习情况的微课应用模式。

1.了解微课及微课特点

黎加厚教授对微课的定义为:微课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定义为:所谓微课, 就是微型视频课程, 又名微课程, 它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 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2]。

从以上黎加厚教授和胡铁生老师对微课的定义来看, 微课的核心要素是微型教学视频, 但是, 微课仅仅只有微型教学视频是不够的。因为, 仅仅只有微型教学视频的教学就如同从一个长长的视频中切取一个小片段作为教学资源来使用, 没有包含课堂教学中所需的其他教学元素, 如练习、学习目标说明。因此, 需要给微教学视频配上相应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说明、练习, 甚至课后的教学反思等元素, 才能够真正称得上微课程。如可汗学院的微课中, 不仅有课程介绍, 还有课程学习计划, 这样, 能够让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就能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也就是说, 微课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课程的形式与形态, 需要具备课程所必须的元素, 如课程介绍、课程目标、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的教学设计、课程课件、课程学习单、课程练习、课程学习反馈以及教师在实施微课教学后的反思。

从微课的定义中对课程时长的限制可以看出, 微课最鲜明的特点是短小精炼, 该特点是由人的认知规律特征决定的, 因为一般人的注意力能够持续有效集中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而小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能够持续有效集中的时间则更短。微课的另一个特点则是精炼, 因为时间短, 只能够对知识点、或经典习题进行精讲。

2.了解微课的制作方法

目前常用的制作微课的方法有以下四种: (1) 运用摄像设备 (如手机、DV、摄像机) 把教师讲解的内容及过程全程录制下来; (2) 运用Camtsia Studio、Snagit、Captivate等软件录制教师通过手写板的书写过程, 或者是在PPT、Word、画图软件中的讲解过程; (3) 运用Office2010、Office2013中的PPT, 将设置好自动播放的PPT课件通过“文件→另存为”的方式直接保存为视频格式的文件; (4) 在一节微课中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法中的组合方法制作微课。

3.制作微课中需注意的问题

学科教师要想在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应用微课, 就不可避免地要自己动手制作微课, 因为网上搜索到的或者从其他同学科教师处拷贝的微课不一定适合自己的教情和学生的学情。在此, 笔者结合自己制作微课的实践经验, 提出在微课制作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四个问题。

(1) 不要从录课视频中切片或截取

学科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都是非常忙碌的, 能够用来设计、制作微课的空余时间非常有限, 于是, 有的教师为了省事, 就拿来自己上公开课或者汇报课时所录的视频进行切片或截取, 然后作为“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使用。

其实, 通过切片或截取的“微课”, 按照上述微课的定义严格来讲, 是不能够称之为微课的, 只能够叫做课程教学资源。因为, 这种教学资源不仅可能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而且还可能缺乏课程的基本要素而没有形成微课的系统, 如微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单或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

(2)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以学生为中心

微课在教育教学中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最高目标的, 因此,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即实现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 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3]。

那么, 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设计与制作中, 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 在活动的设计上, 着力于学生的发展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尽力避免教师在微课中的反复讲解, 尽量做到精讲, 以学生解决问题和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替代灌输式的讲授。其次, 在微课学习的评价上, 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过程性的连续的评价与反馈替代片段性的结点评价。最后, 为了实现上述两点, 在微课的设计中除了录制的微视频外, 还应该包含微课的教学设计、学习单、反馈测评 (如练习题、学习反馈表) 以及微课的拓展教学资源。

(3) 理顺微课知识点与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关系

学科微课的知识点来自于学科课程知识体系之中, 因此, 微课中的知识点与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其他知识点必然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 但是, 由于时间长度的限制, 微课的容量是有限的, 一节微课中不可能包含较多的知识点, 原则上一节微课包含一个知识点。但是, 在高中和大学学科中知识点的难度普遍较高的情况下, 则需要教师对微课知识点与学科课程知识点进行梳理, 如果两个知识点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 (如高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的二进制数与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 在满足时间限制 (10分钟以内) , 适应高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学习特征的情况下, 一节微课可以包含两个知识点。在制作微课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科灵活处理, 不要太拘泥于原则的限制。面向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微课, 笔者建议一节微课只包含一个知识点, 以减轻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认知负荷。

也就是说, 学科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微课时, 应该树立大课程的意识, 处理好“叶”和“森林”的关系, 不要因微课这“一叶”障目而不见学科课程知识体系这座“森林”, 因此, 学科教师在分割知识点制作微课时, 需要考虑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通过对知识体系的梳理和对知识点的教学设计的再设计, 使微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微课开发与应用环节说明

一节完整的微课开发环节应该包括微课的选题、微课的设计、微课的制作、微课的教学应用和应用反馈与反思等环节, 而微课教学应用后的反馈反思能够进一步促进微课的再设计与完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4.大胆探索和创新微课应用模式

微课作为一个新事物, 目前较为成功并取得一定影响的是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肯定不会满足所有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因为, 一种模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 也正是这种不完善, 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探索和实践的舞台, 探索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微课的模式。在这种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尤其要关注的两个方面是:微课的使用应该结合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教情;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1) 微课的使用应该结合班级的学情和自己的教情

笔者在“制作微课中需要的注意的问题”中已经阐述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应以学生为中心”, 同样, 在微课的使用中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对于学情的考虑主要体现在, 对于学生来说, 容易遗忘、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是否可以使用微课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因为同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其难度是不同的。而对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考虑就是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与特点, 适合用微课的时候就用微课, 不适合运用微课的时候就不用。因为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 同一个知识点、同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是多样的, 只有运用最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才能够实现教育效益和质量的最大化。

(2) 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微课程如何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体现在, 一线学科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如何应用微课进行教学。如可以在课前的知识回顾阶段, 运用微课来回顾上一次、或上几次课所学知识的重点、核心概念, 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 为课堂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或者是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课,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习, 把课堂作为答疑解惑与讨论的场所。当课程进行到课中时, 可以利用微课程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提炼, 梳理出课堂学习知识的核心概念。而当某次课堂教学处于尾声时, 可以制作交互式的微课程 (在该微课程中有核心概念的知识内容, 也有针对核心概念的少数但经典的练习) 实现巩固学习知识之目的[4]。

利用教学案例微课进行教育反思,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即由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作为一名教师,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不可避免的话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其不可回避的路径。不管是新教师还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要想在教师专业成长上走得更快更远, 就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反思, 思考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或优点。因为,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不能速成, 而且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的积淀。

以短小精炼为主要特点的微课, 一出现就迅速赢得了广大教师的欢迎和热爱。之所以深受好评, 一方面是因为现代人的忙碌导致了时间的碎片化, 找不出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长时间的学习。碎片化的时间跟短小、精炼的微课程结合起来, 就像天作之合一样, 既满足了现代人的学习需求, 又不会挤占学习者太多的时间, 从而让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变得更加可能。而教师, 无疑是亟需解决这一学习需求的人群。另一方面, 微课能够帮助教师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根源, 思索问题的解决策略, 将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反思可视化。

如微课《在路边鼓掌的人》, 向我们尤其是教师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不要也不应该把我们的孩子打造成一模一样的, 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培养孩子的个性特长比什么都重要。“妈妈, 我不想成为英雄, 我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这是孩子的心声, 是多么的纯真, 没有一丝世俗的杂念。而作为教师的我们, 我们真的倾听到了每个孩子心中的心声了吗?即使倾听到了孩子的心声, 我们能够做到尊重孩子的心声, 而不是一味地死盯着成绩不放吗?或许, 孩子的成绩真的很重要, 学科教学的成绩也很重要, 但至少, 这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或最终目的, 因为, 育人才是教育的核心。也许, 当我们学科教师认识到这一点时, 离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就更近了一步。

结语

微课还不是很完善, 也不成熟, 但是不完善和不成熟中蕴含着广阔的研究天地和可能, 作为学科教师, 只有扎根教育, 脚踏实地地开展研究与实践才能够促进微课的发展, 促进教师自己的专业发展。就如一个广告语中所说的:“我编织了梦想, 我谱写着未来, 我创造了希望, 这是属于我们的金色年华。”祝愿行走在微课路上的每位教师都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金色年华。

摘要:“微课风”来袭, 学科教师不应该拒绝这种新兴的教育趋势, 而是应该在这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中深入了解微课, 结合自己的学情和教情大胆探索和创新微课的应用模式, 利用微课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并最终为微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

关键词:微课,学科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

[2]岑健林, 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 2013 (4) .

[3]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8) .

[4]夏仲文.利用微课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1) .

微课理念 篇2

[摘要]近年来,微课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本文从高校基础日语系列微课的建设目标,内容选取、技术手段、设计原则、教学思路和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微课形式,将知识点直观、具体、形象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并且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渗透语言背后的文化,将更坚实的打下语言学习的功底。

[关键词]微课;高校;日语;教学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而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其已步入应用升级阶段,正向着更高层次――以应用带动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转变。微课具有“短、小、精、趣”的特征,在众多资源形式中,迎合了大众心理和时代的要求,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得到迅猛发展。

一、微课的界定

关于微课的定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2012)定义为:“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12):“‘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二、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高等教育中,微课在国内起步不久,教育部于2012年12月一2013年10月举办了首届全国微课大赛,开始掀起全国高校“微课”建设热潮。关于高校外语的微课建设情况,英语走在了前列,部分课程已经进入“慕课”时代。日语方面的微课建设还尚未成体系。有关日语微课的研究在知网平台搜索只有10几篇。

其中,薄?t听在《我国高校日语“微课”教学论析》(2015)中探索高校日语“微课”教学方法、策略。王雪在(《基础日语》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研究)(2015)一文中论述了微课教学应用于《基础日语》中的优势,分析了现阶段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并针对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日语微课方面的先行研究大都是在讨论日语专业微课建设的理论和必要性。还没有大规模的实际微课建设和应用。本论文是与微课建设相关的实证研究。填补了目前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微课资源建设的空白,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了案例支持。

三、建设目标和内容

本次课程建设选取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制作微课,形成一定规模的微课资源,投入日语教学过程中。《基础日语》课程是日语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核心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日语专业的一、二年级学生,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日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日本文化等的了解,使学生理解日语语言特点,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和基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建设好《基础日语》课程对于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实现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单词、语法、课文、练习等部分。课程授课内容多,信息量大,加之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零基础的,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讲解。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训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但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的教学课时不足,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实训,急需将教、学活动有效地延伸到课堂之外。

并且,目前我国国内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仍然沿袭着精讲词汇和语法、句型,并辅以大量练习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操作方便,虽然也便于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日语基础知识,但却忽视了听说等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再者该教学法不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微课总体建设目标

微课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基于教学难点重点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自主学习习惯,能够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切实具备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能力。

通过前期对课程的准备和调研,对微课内容体系设计更加明朗合理,视频质量更高。

1.资源建设

通过完善现有的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基本资源;优化微课内容及讲解方式,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均有较大创新与突破、可操作性强。真正做到“短、小,精、悍”,切实能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突出重点。

2.网络建设

通过将课程的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进行网络共享,极大地扩展教学空间,开辟第二课堂,有效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日语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系列微课的建设,力争将《基础日语Ⅲ》微课课程建设成为同学科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品牌课程,以后进一步开拓《基础日语》系列其他课程相关微课建设。

(二)建设内容

1.优化完善各类基本教学资源,使其更加系统丰富、并能充分反映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思想,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并适合网络传播。

2.完善日本文化背景材料建设,打破文化输入主要依靠教材、课堂和教师传授的传统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直观了解日本社会文化,逐步养成文化理解能力。

四、微课制作及应用

(一)微课制作内容选取

本次微课选取《基础日语Ⅲ》集中建设。《基础日语Ⅲ》在第3学期开设。学时为128学时。《基础日语Ⅲ》是基础阶段的关键环节。《基础日语Ⅰ、Ⅱ》主要面对零基础的学生,为其打好学习日语的最基础技能,包括假名的读写,基本单词的辨认使用,基本句型的运用等等。《基础日语Ⅲ》在前期基础逐步增加难度,开始接触与日本文化相关知识,并逐步深化。诸如待遇表现、敬语、自他动词、可能态、被动态、使役态等等,一直是日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中日思维方式不同,表现形式差异,这些知识点一直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熟练运用。

因此,基于以上知识点内容,本次微课制作选取《基础日语Ⅲ》中重点难点内容组织视频拍摄,以期通过直观的微课形式进行难点突破。

(二)技术手段

本次微课制作力求简洁、高效,依靠任课教师自身力量设计课程,尽量充分运用现有条件和设备。前期课程内容设计时主要使用了《focusky动画演示大师》,这是一款新型多媒体幻灯片制作软件,操作便捷性以及演示效果很好,主要通?^缩放、旋转、移动动作使演示变得生动有趣。容易抓住学生注意力。学校设有录像室,可以录制教师授课视频和录制ppt。

后期使用视频剪辑和处理软件《camtasia studio 8》。《camtasia studio 8》功能非常强大,可以方便地进行屏幕操作的录制和配音、视频剪辑和、过场动画、添加说明字幕及水印、制作视频封面、菜单、视频压缩及播放等。

(三)设计原则

开发设计微课,需要专业教师对预期开发课程充分了解,具备驾驭能力,同时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媒体设计能力,从而可以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知识梳理、教学设计和媒体设计;并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课堂教学组织技巧。

微课设计的关键是从教学目标制定、学习者分析、内容需求分析和教学媒体选择等方面进行,将课程分割为不同的教学过程:首先,设置问题;然后,围绕主题,步步深入;最后回顾总结,触类旁通或者布置任务。微课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除了微视频外,还应包含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辅助练习等教学资源的合理搭配。

此次制作的微课本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设计,逐步养成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如在《日语授受动词》微课中,就通过活泼生动的动画人物,讲解了授受动词的含义用法和里面包含的内外上下关系,掌握日本文化中常见的尊卑内外关系和相关的日本社会习惯和文化。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为人礼貌友善,熟练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微课教学思路

授受动词环节的教学难点是授受动词对应的上下、内外关系。中国学习者由于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往往“己方”给“他方”和“他方”给“己方”不加分辨,都用同一个动词。重点是授受动词的方向性和如何正确表述第三人称之间的授受关系。

在《日语授受动词》微课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及知识特点,采用演绎法,类比法,图形法等多种方法进行讲解。按照日语授受动词的三类分法,分别讲述。每组授受动词均按照演绎法讲解,即先讲解有第一人称“我”的情况如何使用,再将“我”的范围扩大至“己方”进行类比讲解。

(五)微课的运用

微课制作好后,根据当初制作的目的可以应用到所需的教学环节。合理运用微课,才不会喧宾夺主,才会起到辅助作用,从而实现微课与传统课堂资源的合理搭配。授课前使用微课,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新授内容作铺垫,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在课上使用微课,可起到突出重点的强调作用,教师将本节课的重难点做成微课,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反之课堂上一味地板书讲授,会显得乏味,利用微课穿插于传统课堂中,可以起到丰富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课后使用微课则可起到吸收内化的作用,如以练习或小结的方式,将少而精的习题制作成微课,可用于巩固知识,或者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的知识体系,或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

基础日语课程中的语法部分,比较容易让人感觉枯燥和不易直观理解。通过微课的形式,将其直观、具体、形象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容易理解并掌握。并且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渗透了语言背后的文化,更坚实的打下了语言学习的功底。

论微课理念下的中职数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微课 中职数学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微课

这是一个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知识的更迭速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自从2006年3月由blogger的创始人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推出了Twitter(微博),就因其信息传播快速高效、参与人员广、互动积极、传播内容极具冲击力而发展迅猛,我国也随之开启了“微时代”的序幕,微信、微电影、微公交、微营销等词也逐一崛起。作为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教育领域中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一种由常用教学资源类型组合和“生长”而成的新型资源类型——“微课”。

南京师范大学张一春教授认为:“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那么,微课有哪些特点呢?可用“短”“小”“精”“悍”四个字来概括。

1.“短”是微课的首要特征

根据视觉驻留定律,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超过6分钟的视频观看甚至会给人带来冗长、倦怠的消极感受。所以,时间以控制在5~10分钟为宜。

2.“小”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切面小,内容少,可以就某个重难点展开讲解,也可以是操作类的示范,或者是某道习题的精讲;二是视频的容量小,由于微课的时间“短”,文件容量一般不大,因而更适应于现代网络的速度,方便下载和传播。

3.“精”是课程设计“精炼”精彩

要在短短的数分钟之内做到“课微不小”,没有精心组织的语言和紧凑相扣的环节,一定会出现超时的情况。它也指视频欣赏度高,足够“精彩”,引人入胜,否则视频有可能随时被学生关闭。

4.“悍”是效果“强悍”

虽然时间短、选题小,但微课所含的知识要点清晰明了,内涵和意义巨大,效果显著。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基于下面几个原因,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有重重障碍,难以得到有效有序开展。

1.学生文化课程基础差、底子薄、差距大

在多年学习习惯的积累下,学生已对数学抽象的符号、冗长的公式、乏味冰冷的书本内容丧失信心。当然每个班也会出现几个数学方面的“天才”,但老师在45分钟内难以做面面俱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吃不下”,程度好的学生喊“不够”,令人顾此失彼,着实头痛不已。

2.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加重了学生的反感情绪

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发生下面的情形: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讲得口干舌燥,结果只是感动自己,板书都写到手酸,却无人抬头;学生在下面要么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要么窃窃私语影响了课堂纪律。偶尔有些能够跟上老师授课节奏的学生由于疏于课后练习,到下节课时已将之前的学习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与老师“大眼瞪小眼”“俩俩相望”。

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对专业技能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期待,抱怨着“我们学某某专业的为什么还要学数学”,对数学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在碰到专业运用时,学生早已将数学知识抛到九霄云外,甚至不知道这与曾经讲过的某个数学知识点有关,专业老师也以为数学老师没有讲清、讲透。中职数学老师因此陷入一种尴尬的窘境。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了“学生不想学——老师教得累”的恶性循环。将大的知识块切割成小的知识单元,寻找正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制作微课,调整课堂教学模式,这是我们可以尝试的方法,也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必修课。

三、在中职数学课堂展开微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笔者接触和了解微课的特征和制作方法、尝试研究开发中职数学微课的过程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1.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

传统教学中,老师一味地通过板书、PPT讲授,会让课程乏味。在适当的时候播放一个声、光、电、影、动画具备的微课,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重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效率。因此,微课可以作为传统教学环节的一个亮点存在。

(1)概念讲解。中职数学的第一课《集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集合本身的定义是:“将某些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一个集合”,学生对这一极抽象的概念会存在困惑。

我们就以2015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为背景,剪辑了男子4×100米接力夺金的视频,适时提出“2015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4×100米接力队员构成的集合”为{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张培萌}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莫、谢、苏或张任何一人即是构成这个集合的元素。之后投放苏炳添、宁泽涛、易建联等著名运动员的照片,请学生判断他们是否为该集合的元素,得到集合的第一个性质——确定性。接着,抛给学生一个假设性的问题:若调换莫有雪和谢震业的棒次,会不会改变这个集合本身,引出集合的第二个性质——无序性。最后,提问学生:这个集合可以表示为{莫有雪、谢震业、苏炳添、苏炳添和张培萌}吗?从而得到集合的第三个性质——互异性。

通过引入这样的微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集合的定义、性质、表示方法、集合和元素的关系等一系列知识点也是水到渠成,便于学生接受,没有突兀感。

(2)应用于生活的实际举例。在学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及其数字特征》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往往会觉得这部分内容不难理解,但相比较于之前的几何、代数,它能应用在哪里呢?这时,笔者制作了一段5分钟的微课来讲解它的实际运用。

以一段电视剧的情节为引子:一个扑克老师要和David玩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David掷骰子,若掷出数字1,老师要奖赏David六美元,若不是1,那么David要给他一美元。问:David是否该进行这个游戏呢?老师抓住时机,提示学生写出做一次游戏所得奖赏(一个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并求期望,得到一个大于零的数,表示进行游戏会有收益,而不是亏损,所以应该进行这个游戏!正所谓“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仿佛漫不经心的课堂休息,却引发了一场“头脑风暴”。如此寓教于乐、精心设计的课堂趣味问题,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眼球,更好地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宗旨,是提升数学课堂魅力的一大法宝。

(3)一些不便在课堂上演示的实验。在高教版中职数学《职业模块》中,有涉及逻辑变量和逻辑运算的内容。笔者向实验室借了电源、导线、灯泡和多个开关,分别连通了开关串联、开关并联、开关和灯泡并联的电路,通过开关的闭合、断开来控制灯泡的亮、灭,记录每一组实验结果,并实时录像、后期剪辑、添加字幕。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实验现象,分析表格,获得逻辑运算“或”“与”“非”的含义。可以想象,若实验结果直接由老师描述给学生听,或者仅靠学生的想象,该有多么苍白、无力。

2.与现代信息技术巧妙结合

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中职数学教学应体现时代特征,要落实对计算器和常用计算机软件(如excel、几何画板、公式编辑器)使用的要求。求数据的平均值、方差和标准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根据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这些都可以通过计算器来完成,也是数学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任务。

但是计算器的按键和屏幕都那么小,连第二排的学生都很难注意到老师的操作。几何画板等软件操作时,后排学生也看不到鼠标的移动和工具栏上的文字说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通过微课!利用手机支架和手机的摄像功能,就能轻松录下老师是如何使用计算器的,并可通过后期camtasia studio的剪辑、标注、字幕甚至特写放大功能,清晰明了地讲解计算器的使用,减少了老师的重复劳动,让老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实际操作上,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

3.微课与导学案结合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黎加厚认为:“微视频”需要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等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

(1)重难点知识的个性化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基础模块上册的重要内容,对后续学习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等内容有着重要意义。然而,要让学生从初中时的“直角三角形内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延伸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这堂课的难点所在。

笔者选择在机房完成一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一人一台电脑,边观看微课边完成导学案,从“直角三角形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到“象限角为载体的锐角三角函数”,再推广到“坐标系内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最后“利用单位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完成对重难点的攻克。再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模式,组织学生分析典型例题,共同总结解题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

有人首先要问:观看微课有什么好处?由于每个学生掌握同一份的学习材料所需时间不一样,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和节奏学习,可以暂停、倒退、重播,甚至关闭微课视频。对知识重难点采用这一学习形式,有利于预防学困生的出现。

接着又要问:为什么要结合导学案呢?如果不做导学案,学生很有可能没有任何的学习目的,只是单纯地“欣赏”了一个“视频”,大量的注意力被华丽的多媒体效果所吸引,达不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导学案可以做好学情检测,帮助学生认识到重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

(2)课外知识的补充。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学生,可以通过微课给予课外知识的丰富补充。比如在讲授完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之后,老师将《斐波那契数列》的一系列知识通过微课的形式在课堂上播放,或者在导学案后加印一个链接到视频的二维码,或者放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课后下载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美,还能进一步巩固数列的相关知识,开阔思维,使以往“吃不饱”的学生往更开阔的知识地带“进发”,更是充分体现了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四、微课于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上文提到了微课的特点,想要实现微课真正强大的功用、突破当前中职数学改革的瓶颈,需要老师潜心研究教材,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专业衔接点,从学情出发,面向学习者,将微课与现实课堂研磨整合。因此,制作微课,本来就是老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施教学反思的一个过程,能够迅速地帮助老师提高专业技能。同时,制作出来的微课作为容量小、切面小的教学资源,即使教材修订改版,也可以作为一个“标准零件”存在于教学资源库,随时供老师们借鉴、学习,若能借助于网络平台(如云端、网盘)更是能达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共享,从而推动同行在微课方面加深认识、推广应用,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

结合当代“微时代”特点,把握契机,抓住学生的眼球,要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转变教学模式,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菜单式学习。微课的学习灵活轻松,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简单有趣,符合学生心目中对中职数学的期待:值得学(有用)、想去学(有趣)、容易学(易懂),从而提高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虽然目前“微课”一词火遍大江南北,各种微课制作大赛和培训活动此起彼伏,几乎每个老师人手一微课。但是,制作好一个“微课”,利用好“微课”上好一堂中职数学课并非易事。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反思和完善,使“微课”的优势最大化,使之成为一种实用高效、广泛应用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2011(10).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 2013(10).

[3]汪晓东.微课的外在特点与核心特征[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

[4]徐翠锋,郭庆.论微课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J].职业时空,2014(1).

[5]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高中语文微课设计的四种理念 篇4

一、价值假设, 指向支持学习

微课的类型是多样的。无论是一段自拍视频、一个PPT课件, 还是一个网络视频课例, 都是面向课程对象和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出来的。微课设计的最大意义在于支持学生学习或者促进学生的学习。微课的支持性或者促进性, 首先表现为向学生提供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微视频、微课件等, 也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微课设计、素材课件、学习清单、练习测试及反馈等支持性资源。

设计微课时, 如何突出对学习的支持性呢?笔者曾先后在江苏省南通、徐州、扬州、南京、镇江等不同区域的五所“四星级”学校高三年级, 进行了“影响高三作文得分因素”的调查, 将作文问题分为——审题不当、立意不深、层次不深、思路欠清晰、内容不充实、选不到材料、评分标准不明、文体不分, 论述中心不突出、议论结构不好、论证单调、缺少文采、现实感不强。人物不鲜明、情节不曲折、缺少亮点等16个点, 然后分别组织16位教师和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 寻找相关策略, 并基于师生答案设计与制作了专题《作文 :从教师到学生》, 将16个5~7分钟的专题微课视频放在学习云上, 让学生课余自由点击, 自主学习, 旨在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作文学习或者提升。事实表明, 当作文问题呈现多元、无序状态时, 笔者设计、呈现的作文微课, 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 无论是辅助性微课, 还是自主性微课, 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假设应该指向能够促进、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 而不是教师的顺利教学。

在常规课堂中, 教师的备课往往指向顺利的教、顺利的引领。而进行微课设计时, 教师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支持、促进学生的学。微课改变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支持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为目的, 这就要求设计微课时要理顺思路, 将服务于教师教转向为支持学生的学, 要借助微课将教师的讲授式教学转变为支持式教学, 从而在更大层面上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或者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

微课的支持性主要表现为向学生提供录制的微视频。微视频是一种新型支持性资源, 它结构简单, 形式灵活, 长度短小, 内容精致。从支持性理念出发, 设计与制作微课时, 首先要将微课理解为让学习“更有情趣、更加生动”, “促进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理解为“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支持学生深入探索, 开发学生潜能”。笔者设计《作文 :从教师到学生》系列微课时, 就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解决相关作文问题为动机。这个微课群的支持性首先表现为, 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对学生作文的调查, 微课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于学生作文中”, 其次, 也表现在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上。《作文 :从教师到学生》微课系列中, 之所以要安排学生参与探索问题的解决策略, 是因为来自学生的策略更加贴近学生作文的现实。而教师的作文策略, 则可以起到更快地促进作文提升的价值。同时, 同一个微课中有师生双方的精讲善讲的支持, 学生就可以把微课学习变为解决作文问题和体验作文过程的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历险。师生联手解决作文问题, 又可以促进学生连续不断的“翻转”, 从而获得作文提升的学习经验。

二、内容处理, 追求点式分割

语文微课设计, 内容处理上存在点式分割的假设。微课对课文内容的点式处理有怎样的依据呢?或者说点式分割的前提是什么呢?

常规课堂教学是用45分钟或者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篇课文或者一个专题的学习, 课程目标体系严密, 课程结构复杂, 学习内容庞大, 学习过程冗长, 学习效果不理想。微课则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如果按照单一知识点设计课程目标, 一个微课一次只解决一个小点, 点点相加使得学习内容慢慢变得丰富, 学习过程也变得高效而轻松。于是, 微课设计上就存在着这样的命题 :内容上的微处理与时间上的微追求。前一个“微”指容量微小、知识点化、内容碎片化, 后一个“微”指学习持续的时间短, 观看视频过程短。而按照点式假设设计出的微课, 在有限的时间内, 以最优化的方式、最有效的信息传递, 就可实现瞬间学习而效果最大的目标。

从脑科学层面看,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中“资源有限论”的观点, 学生的认知精力是有限的, 一次处理的信息量过大会造成认知负载, 从而影响语文知识的意义建构。欧洲大脑研究工作室格哈德·罗斯等人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也证明 :越是微小学习单位和频繁的重复, 越有利于大脑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时, 要遵守知识点化处理的原则, 根据课程内容认真合理的设计微目标、点目标。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 玛蒂尔德为参加一次晚会, 向朋友佛莱思节夫人借了一串钻石项链, 以炫耀自己的美丽。不料, 在回家途中项链不慎丢失, 她只得借钱赔项链。为了偿还债务, 她节衣缩食, 整整劳苦了十年……”为了训练学生概括《项链》情节结构的能力, 笔者请三位学生做演员拍摄了一段时长5分钟的微电影视频——《〈项链〉的情节概括》。这个微课, 实现了上述两个“微”, 同时将单纯枯燥的文字阅读变为光影声色的微电影欣赏。这样点式处理情节, 学生概括时就非常迅速了。

学习一篇课文时, 要先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点化处理——尽量将课程内容分割成微小的知识点, 以确保微课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单一而且有实际意义的点。这样, 才能实现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比如教授《范进中举》一课, 课程内容丰富, 要学习的目标很多。经过点化处理形成点目标后, 笔者设计了五类40多个微课, 放在校园网的云空间。一个微课只针对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种手法、一种活动设计, 每个微课5分钟左右就可以观看完毕。微课内容的点式处理, 可以将学习变得简短而轻松,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度。语文学科内容的这种点化处理方式, 使得知识粒度比较小、知识点单一集中, 师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开展基于微课的学习。

三、资源呈现, 讲究线性排列

微课之所以能够产生对教学或者学习的促进作用, 是基于这样假设 :按照人类认知线性流程排列资源, 使微课展开与学生认知深化顺序同步, 从而实现支持学习或者促进学习。

首先, 按照线性呈现云空间的自主性微课资源, 才能引导学生找到最短路径。从微课的支持性出发, 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可以分割成许多个点。这些点就是设计与制作微课的目标, 教师依此就可以开发出许多微课。如果让学生开展基于微课的自主学习, 这些微课便构成了自主学习云或者云资源。

自主性微课资源, 教师要按照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方式呈现, 做到合理设计学习界面, 将微课科学分布在学习云上。如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 同时兼顾学习先后、由浅入深的顺序。这样呈现微课资源, 即是线性排列。微课资源作线性排列, 便于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最短路径获得学习经验或者达成学习成果。同时, 微课资源按照线性关系排列, 模块之间具有互不相干的独立关系 ;而非线性排列微课, 则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状况。如果许多自主性微课资源非线性的、散乱的分布在学习云中, 学生点击微课, 就得不到最短路径的暗示。

为了增强微课的线性呈现,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率, 教师有时会在自主学习开始时交给 (有时投影提示) 学生一张自主学习单, 对自主学习的流程与内容作规划, 防止学生在学习中晕头转向。但是, 即使有了可供参考的学习单, 基于理解程度和个人爱好, 有的学生会按照习惯顺序自主安排学习进程, 也即学生会对“学习单”上的内容有所取舍。比如自主学习《相信未来》时, 笔者设计了普通话、济南话、长治话、南京话、扬州话、徐州话等六种配乐配图诵读微课, 在学习单上提示学生听取其中一至两个, 有的学生会将六种诵读微课全部听完。这也是允许的。

其次, 按照线性设计单个语文微课的内部资源, 可以促进或者加快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单个微课构成的资源多是小情景、小简介、小练习、小策略。课堂上一打开, 学习者便可在单个微课的优美音乐声中, 静静地阅读文字、欣赏画面, 思维与画面同步……这种线性设计, 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单个微课采用线性思路, 方便学生理解, 更方便教师设计制作。在设计边塞诗之“情感多样”微课时, 笔者就按照“边塞诗定义—情感多样归类—诗歌例证分析”的线性顺序展开。将“情感多样”归为“热爱奇异的塞外风光、保家卫国的豪迈、建功立业的理想、戍边的艰辛、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厌倦战争”等8条。而对于“诗歌例证分析”, 笔者选择的是岑参的《走马川行》。因为这首边塞诗情感比较丰富, 有边塞气候恶劣, 有战士勇武气概, 有大将必胜信心, 有作者开朗胸襟, 有将士积极进取精神等。这个5分钟边塞诗微课视频, 有讲解, 有图片, 有视频剪辑, 有文字呈现, 由表及里, 渐渐深入, 完全按照线性排列内容。事实表明, 如果设计单个微课时不关注学生的线性学习结构, 即便制作出相关微课, 也只能是学习过程中的垃圾资源。

四、微课情境, 崇尚审美化

笔者开展基于自主微课学习, 一天之内单个微课《鲁璐 :“当代李凭”》被47位学生点击了284次。《相信未来》诵读视频, 一周之内两个班级点击超过1100次。笔者想, 微课设计上的情境化追求, 特别是审美化追求是主要原因。事实上, 微课支持、促进学习的理念是基于这样的假设 :微课的情境化、审美化能够聚焦问题, 吸引学生反复翻转。

设计微课时, 特别是微课制作后期, 情境化、审美化提升是修饰的重点。有人说, 设计语文微课要做到“小情美”, 即小巧、情境、精美。这话不错。微课, 无论是一段诵读还是一段作者视频, 无论是一种现象剖析还是一段表演再现, 都要富于鲜明的情境, 才容易聚焦问题, 引发审美思考。因此, 设计、制作微课时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重视微课资源的优化, 用微课自身情境吸引学生。微课之“微”在于用时短, 学生能够专注。这也是微课追求点式分割的原因。教学视野里的微课, 如果能聚焦在一个点上, 内容少而精, 学生注意力集中度就高。而微课资讯老掉牙、素材不新颖、归纳乏新意, 则会大大降低微课的情境性、审美性。笔者曾设计作文微课《FOOD FOR THOUGHT》, 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精神食粮。这个微课由文字、图片、语音和“走进欧美”中两个各2分钟的视频等编辑而成。

其文字内容如下——

“微课”名称 :Gladstone′s Library

Gladstone′s Library, 本是年久失修的古老城堡, 后改作图书馆。这是英国最大图书馆之一, 拥有英国境内出版的每一本书籍。古堡前的广场上, 是Gladstone的雕像, 图书馆的大门上面写着“FOOD FORTHOUGHT”。威廉·格莱斯顿 (1809年12月29日—1898年5月19日 ) 四次出任英国首相, 始终被英国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英国首相。“FOOD FOR THOUGHT”是什么意思呢?

“微课”名称 :Harvard University

1638年, 马萨诸塞的剑桥正式开学, 第一届学生共4名。1638年9月14日, 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J·哈佛病逝, 他把400余册图书和一部分遗产捐赠给这所学校。1639年, 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将学校命名为“哈佛学院”。美国名人很多, 为什么偏偏以“Harvard”命名呢?

这两个微课中, 建筑精美, 名言深刻, 灯光灿烂……学生瞬间明白了什么是精神食粮, 从何处汲取, 怎样汲取。有了这样的支持, 在探索“还有哪些可以作为精神食粮”时, 学生认知就开阔得多了。笔者想, 如果不设计这两个微课, 凭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精神食粮, 可能非常抽象、单调、枯燥, 也不会产生深刻的审美愉悦。

其次, 注意调动多感官, 强化微课刺激。微课素材是多元的, 但微课学习强调瞬间永恒。设计微课时要注意调动多种感官来刺激观赏、思考。笔者到台湾辅仁大学访问“东篱诗社”, 孙永忠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学生吟唱微课视频, 并当场演唱了《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 或恐是同乡。笔者至今仍记忆犹新, 当时只听一次便记住了。由此看来, 微课的情境性和由此生发的审美吸引力, 可以强化记忆, 促进学习。

从脑科学理论来看, 设计微课强调情景接受上的多感官, 符合人体大脑的活动过程。据生理学家研究, 人体大脑的右半球善于处理空间概念、认识图表、图案、音乐、颜色等直观性过程, 左半球主要是执行语言、逻辑、数学和书写等分析性任务。但是两个脑半球并非孤立工作, 是可以互相支持并补充彼此活动的。而微课产生的审美愉悦, 则可激发两个脑半球的潜能, 使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促进思维流程, 让记忆走向深刻。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学生在舞台上表演几分钟, 哪怕仅说一句台词, 却能牢记一生的原因。因此, 设计微课时, 应突出情景的审美愉悦。

摘要:用微课改变课堂是新一轮课堂改革的口号。设计语文微课要讲究点式分割、线性排列, 以情境化、审美化的特色支持或者促进语文学习, 从而实现用微课改变课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微课理念 篇5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经济数学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社交媒体以及开放教育的蓬勃发展,“微”教学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基于国内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2011年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概念,他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本科教学工程”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系统项目二期建设方案的通知》(教高函〔2012〕16号)精神,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设立“微课教学在中国高校的发展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2013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了“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承办了“广东省微课教学比赛”。在信息化、大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微课程将在高职高专课程与教学全方位改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为此,我们要对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经济数学的改革,目前很多院校都在逐步探索实行“双主体”“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笔者一直从事高职高专经济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及教研工作,不断地尝试把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应用到经济数学的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中。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活动,使得经济数学在改革道路上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如开展“数学文化周”等活动,拓展学生数学视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淡化理论、减轻学生烦琐的计算为出发点,大力开设实验课;编写适用于学生的辅导教材《经济数学应用教程》等。尽管如此,还是存在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低、缺乏学习兴趣等问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高职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基础知识薄弱是许多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的困境,他们谈数学色变,畏惧数学。部分学生的数学仍处在初中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个别学生还没有掌握通分等基础知识,这与我们国家近年来不断扩招和高职学生素质下滑有关。正是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参与程度低,缺乏数学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删除繁杂的证明、推理等内容,但部分学生仍然觉得学习数学很吃力。

2.课时量有限

以往,我院经济数学课程为54学时,刚刚能完成教学任务。随着教学改革发展,我院实行“2+1”模式教学,致使部分专业大大地压缩经济数学教学学时,如地铁物流专业,其经济数学教学现在仅剩32个学时,在这非常有限的教学学时中要安排完全部的教学内容,这对经济数学教学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3.教学模式不适应新形式

传统的经济数学教学,教师上课无非就是“满堂灌”,教学内容枯燥,上课时间长(大部分高校都是连堂上),使学生备受折磨,丧失了学习兴趣。

二、经济数学教学中的“微课”制作

胡铁生提出“微课”概念给予教师一定启发,以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引入“微课“理念,对经济数学进行一次全新的开放式教学改革。“微课”作为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互联网为媒介拓宽知识覆盖面,倡导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一种新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听老师移动授课。微课程内容短小,每个仅仅5~15分钟,集中讲解一个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地学习。在课堂上,学生有很多时间参与教学活动,能学习更多知识。所以,基于微课构建经济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通过“微课”的制作,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优化教学能力,提升教师技能水平。

1.选材

没有必要把经济数学的内容都制作成微课程。考虑到高校经济学教学课时普遍有限,教师、学生精力也有限,可以选部分题材制作微课。在选材过程中应优先选重点、难点、疑点,如定积分在几何中和经济中的应用、导数的弹性分析等。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为了照顾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也由于学时有限,对于=1的证明是采用数学实验的方式讲解的。为了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

2.制作

微课设计要用到PPT、音频、视频等制作多媒体手段,这对教师的多元化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挑战。由于数学学科特殊性,所以视频的制作一般使用PPT,或者黑板加PPT。但无论哪种方式,微课程都不宜时间过长,否则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教学时间宜控制在5-15分钟,教学内容应精炼、针对性强,教学步骤应清晰、简单。在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学生设置提示性信息。视频容量不要太大,方便学生下载至电脑或手机使用。

3.应用

因为学时有限,而且经济数学许多内容在高中学生已经有所接触,比如函数的性质、极限的定义、导数的概念、定积分的概念等。

传统教学中,对于定积分概念的讲解一般都要15分钟左右,教师理论性讲解概念,学生容易觉得内容枯燥。高职经济数学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预习,省去繁杂重复的概念讲解。

对于经济数学中的重难点、典型例题等内容,如极限的计算、两个重要极限公式、连续函数与可导的关系、复合函数求导、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微分的计算、积分的计算、积分的经济应用等,可以采用微课方式教学,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即便是教师赶进度,学生可能在课堂上没有吸收全部教学内容,但微课方便学生在课后复习与交流。

由于微课短小、精炼、信息量大,应用起来十分灵活,也方便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基于微课理念下构建的经济数学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力支持和补充,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有理由相信,该教学模式能成为经济数学教学很好的辅助手段,我们也会根据教学实践反馈不断改进更新,使之形成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61-65.

[2]秦怀斌,郭理,戴建国,等.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现代计算机,2008(6):99-101.

微课理念 篇6

关键词:MOOC平台,微课,网站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微课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使得师生之间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 在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 MOOC和微课两者之间的结合, 必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方向, 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高效的学习模式是完善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有效手段。

1 概述

1.1 MOOC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 使得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作为知识的先行者, 教育行业也在技术的引导下逐步改进。 MOOC的英文全称是Massive Online Open Cource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 , 在教育不断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MOOC也在不断完善。

MOOC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的开放式的网络课程, 当前没有MOOC准确的定义, 不同的人员都对MOOC提出自己的观点。 2011 年美国的Master对MOOC解释为: 大规模表示学习者的数量众多或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 开放表示学习者、学习内容、 学习环境的来源都是开放的。

当前的MOOC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用户在MOOC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课程教学模式; 另一种以高校为中心的模式。 无论哪一种模式, 都要遵循MOOC的运行模式。 MOOC常见的运行模式如图1 所示。

1.2 微课

互联网的发展,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自拍的视频上传至网上, 这也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借鉴, 运用拍摄的微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世界各国对于微课的定义五花八门, 将这些学者提出论点总结, 文中将微课的定义为: 微课是借助于互联网络, 通过将一系列的学习内容(10 分钟以内的教学视频为主) 与教学活动在网上与学习者相结合, 并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在1960 年, 美国就将微课引入到正式的教学活动中, 而我国对于微课的起步相对较晚, 直至本世纪才逐步在教育相对发达的城市局部开展。 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 但其他的教学活动也不可缺少。 其一般的运行模式如图2 所示。

将MOOC与微课相结合, 虽然已经引起了部分专家学者的关注, 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还处于摸索阶段。

2 面向MOOC的微课资源网站

2.1 设计原则

为了使设计的微课资源网站真正起到搭建师生桥梁的作用, 在MOOC理念的引导下, 网站的设计要具有以下原则:

(1) 启发性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 面向MOOC理念的微课资源网站要引导学习者主动去学习, 提升学习者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并且与其他的学习者积极交流, 在相互交流过程中, 学习者彼此之间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巧。

(2) 针对性

微课的每一个视频的制作都要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 微视频的具有明确的主题, 与课程的教学任务相结合, 不能为了微课的完成而凑任务去完成微视频的录制, 从而忽视了背离了课程的主题。

(3) 强化性

微课的每个微视频都是独立的任务, 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者每个微视频的学习都是对知识的巩固过程, 这使得不断强化所学知识, 对学习者也是一种知识肻定的过程。

(4) 激励性

每完成一个微视频的学习都代表着掌握了该课程的一个知识点或主题, 从而不断激发学习者的斗志和学习的兴趣。

(5) 灵活性

由于微视频是独立的, 各个知识点之间并没有十分明确的联系, 可以将知识点中的难点一个个地克服, 或反复对某个知识点中的难点进行学习,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2 网站模块组成

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在线学习或个性化推荐自主安排学习内容, 整个网站分为视频课程模块、 在线评测模块、辅助教学模块等3 个核心模块。 其中MOOC视频课程模块为学习者提供相关课程的在线学习和个性化推荐学习的各种微视频资源; 在线评测模块对学习者进行在线测试, 客观地对学习者进行科学评价; 辅助教学模块是对学习的错误进行检索, 并帮助学习者找到错误和改正错误, 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预测学习者的不足。 对于学习的评测都将通过MOOC平台最后存入到数据库中。 其网站的总体设计如图3 所示。

在MOOC理念的微课资源网站中, 主要人员有系统管理员、 教师、 注册学习者和匿名用户4 类。 系统管理员可以进行用户管理(添加、 删除和修改用户信息)、 资源管理(添加、 删除网站中的资源); 教师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上传微视频, 并对上传的微视频进行查看、 删除、 修改操作, 并对相关的论坛进行浏览、 发帖、 删贴、 新建版块等功能; 学生可以查看、 订阅、 收藏相关的学习资源, 并对论坛具有浏览和发帖; 匿名用户只有浏览相关的论坛信息。

2.3 数据库

根据网站的设计, 其数据库主要的数据表有: 系统管理员表、 教师表、 学生表、 匿名用户表、 权限表、 视频资源基本表、 视频资源记录表、 测试题目表、 测试题目答案表、 错误记录表、 成绩汇总表等。 由于篇幅所限, 文中无法给出每个数据表的具体字段名及类型。

3 网站实现

在线测试可以有效地了解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习者做错的题目, 网站会自动将其错误存入数据库中。其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4 结语

微课理念 篇7

何为微课?它与电教化模式有何联系?在详细论述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策略之前,需要先解决上述两个教学理论性问题。首先,微课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信息化教学形式,它由美国教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率先提出,他将微课描述为“一种60秒内的课程教学”,其作用在于:用简短的教学视频,阐述课程教学中的重、难点,之后随着微课理念的不断推广,在全球范围内,众多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究,并将其概念界定为:以5—10分钟的视频作为教学载体,围绕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知识点,展开讲述的微视频课程。其次,传统概念中,电教化仅仅是以计算机、投影仪、幻灯片等为主要载体的教学形式,而随着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很多新的电教模式也不断涌现,其中,微课便是一种主要的新生代电教形式,因此,微课是电教化模式的延伸,亦是现代电教化的一种突破。

二、微课在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1、引微课于课内教学,构建全新的教学形式

课内教学,是小学英语课程开展的“主阵地”,利用微课的多元性、视听性,设计和组织高效的英语课内教学形式,对于创新英语课内教学的途径,提升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开展中,课内微课教学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然而,其教学组织的核心应围绕微视频展开,通过微视频的制作、演示,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视频,掌握扎实的英语知识。

在多年的教学尝试中,我便设计了一种“课外微课制作,课内微课展示”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基于微课理念的英语教学课堂情境。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列案例所示:

案例一:

首先,我利用Camstudio屏幕录制软件,以《How can I get there?》为课例,在个人电脑上,录制了一段教学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书本上的为基础,融入了“街头问路”、“旅游景区问路”、“商场问路”等场景,并配上了一些Flash动态图形,整个视频的长度大约为8分钟,包含导入、概述、案例、总结、作业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包含了一些探究性的小问题。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带入机房,从教师客户端将预先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送到每个学生的主机端,要求他们结合视频的内容,进行小组探究,由于视频中有了详细的对话案例,尤其对一些重点的语句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因此,大家完全能够通过视频了解到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最后,我以“How can I get there?”为主题,在班上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对话演绎教学,各个小组的学生结合视频中的不同场景,运用英语口语进行对话演绎,整个班级的气氛一场热烈。

教学反思:

上述教学案例中,微课成为了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桥梁和媒介,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亦成为了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演绎对话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在微课视频的辅助下,教师的教学变得更为轻松,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也更加浓郁,英语课堂动态性也更加十足。

2、引微课于课外学习,打造网络教学模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电教化手段,微课视频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往往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实现了自我的无限延伸。因此,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微课的这一特性,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引微课于课程教学之外,为学生构造一个课外虚拟的学习世界,将课内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通过网络微课这一形式,延伸到同学们的生活中,创新教学手段。例如,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经常为学生引入英语国家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上述内容在课本中通常找不到,而我则尝试利用网络微课,展开课外教学。

案例二:

首先,我在腾讯微薄上注册了“英语之家教学账号”,并要求班上的学生关注该账号,当然,在教学实施之前,我已要求全班同学注册腾讯微博。而我则定期在微博平台上,发布一些英语国家风俗习惯解说,人文地理旅游的外文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在线观看,组织探究性学习。

其次,我通过微博平台上的留言板块,与学生或学生家长进行定期交流,及时回复他们提出的一些英语学习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架起与学生及学生家长课外沟通的桥梁。很多学生在课内教学时,不好意思当面提出问题,在微博平台上,他们则能够大胆地问一些学习问题,并通过@Me的方式,向我传递私信,告诉我英语学习中的困惑,请求我的帮助。

最后,我结合与同学们在微博上沟通交流的结果,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求进行适时的整改,录制形式更为新颖、实效的微课视频,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提升课内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

上述案例中,教师将微课教学的效益延伸至英语课外,首先,通过微课,为学生进行了展示分享,引导他们在网络平台上观看微课视频,获取知识;其次,通过微博平台,教师与学生进行有关微课学习的交流和沟通,这种沟通的形式,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围绕微课视频中的内容,十分有针对性;再次,教师通过与学生及家长的交流,总结出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完善,从而使下一步的教学变得更为有的放矢。整个沟通过程虽在课外,但对课内教学的促进价值非同寻常,也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微课这种全新的电教形式,对于提升英语课程教学的质量、实效性,有着重要帮助。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英语教师应以微课作为载体,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创设出更多更好地英语微课电教教学策略,并将其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从而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因微课,变得更为精彩!

摘要:微课,是信息化教学的创新型延伸,将其作为一种电教化教学的补充手段,对于提升英语课堂内、外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价值。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微课理念的小学英语电教实践理念,采用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详细阐述了“微课+电教化”形式,应用在小学英语课内、课外教学的具体策略,并对教学的效果进行了点评,以期为微课这种新颖的电教形式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推广,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英语,电教化,微课教学,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蒋红梅.基于微课的小学英语音标教学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8).

微课理念 篇8

根据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国家概况》(后文简称《概况》)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该课程的整体目标是:比较系统地介绍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文化、科技教育、宗教习俗等。

目前,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我们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这门专业必修课,每周2学时,共19个教学周,班级规模90-120人左右。鉴于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因此仅探讨英美两国的相关内容,暂不涉及其他英语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经过笔者多年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庞杂,学时严重不足。在19个教学周中,教师需要教授英美两国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教育、文学、文化等章节的内容,其中涵盖了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知识点和语言点;虽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尽量做到详略得当,但依然觉得很多重点内容无法展开,只可浅尝辄止;而学生对一些难点内容也似懂非懂、难于掌握,对很多感兴趣的话题亦无法深入了解。此外,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日渐程式化,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不够用”,有的学生“吃不了”、“用不了”。

2.班级庞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在90-120人的大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虽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由于课程内容多,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和讨论,难免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以致于教师机械地讲,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无法得以体现,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和损害。

3.教学层次不高,难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学生大多只满足于记忆课堂内容,学习仅停留在知识的简单识记层面,对课程内容缺乏宏观把握,缺少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判断,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等高层次思维活动。因此,该课程也很难实现让学生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充实心灵、启迪智慧、构建知识结构的目标。

4.该课程与文化类其他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英语国家概况》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专业课程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历史、文学、文化等内容与其他的英美文学文化类课程息息相关,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等。但在实际授课中,由于师资有限,教师只能顾及各自课程,所以在教学中难免出现内容重复、互不衔接的现象。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相关研究

关于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众多学者纷纷提出了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堂[1][2]。

后来,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一些学者提出了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在文化类课程中体现“文化”特色的教学模式[4]。

近几年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研究向“内容依托”教学,构建“内容·语言”相融合的课程体系[5][6]以及构建“英语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方向发展[7]。

研究内容

本研究在微课理论指引下,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微课研究成果,旨在探索一种适合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

微课(Micro-lecture),顾名思义,即微小的课程,又名微课程,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的形式微小、内容简短的课程模式,通常由时长很短的微课视频为主要载体,辅以授课的配套资源组成。

2008年,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次明确提出“微课”的概念[8]。国内率先提出微课程概念的胡铁生认为“对教师而言,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研究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要选择学习的要求,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9]。

在微课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系统梳理课程知识点,找出并确定支撑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以核心概念为主要讲授内容,开发制作若干5-15分钟时长的微型教学视频。开发制作与微型视频文件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等教学辅助材料。将制作完成的微课资源整理成系列微课程,应用于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教学中,实现同类课程之间的关联与整合。

研究特色

本研究认为,微课理念的引入将很好地解决《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现存的诸多教学问题。

1.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授课素材,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2.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微课视频及相关辅导材料,充分消化重点、难点内容;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答疑解惑、组织讨论或开展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再是课堂讲授,而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当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从而实现“翻转课堂”。

3.微课的引入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再费时于较低层面的知识点讲授,而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对微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4.由微课开启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以满足学生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求。微课教学资源也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5.本课程所开发的微课资源也可适用于英语专业文化类的其他课程,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与沟通交流,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并将同类课程有机联系起来。

根据该课程现行的几本教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本研究选取了57个知识点,涉及课程基本概念、重要历史人物、主要历史时期、政治制度、教育体制、文化现象、社会运动等。

《英语国家概况》系列微课目录:

I.英国地理与人口VI.英国文学

◇英国名称及相关概念◇16世纪文学

◇英国及组成部分◇17世纪文学

II.英国历史◇18世纪文学

◇罗马统治下的英国◇19世纪文学

◇安格鲁·撒克逊时代◇20世纪文学

◇诺曼征服VII.美国国土与人口

◇金雀花王朝◇美国地理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美国人口

◇百年战争VIII.美国政府

◇玫瑰战争◇美国宪法

◇亨利八世和宗教改革◇美国政府组织机构

◇伊丽莎白一世和文艺复兴◇美国选举制

◇英国内战◇美国政党制

◇光荣革命IX.美国教育

◇工业革命◇美国教育概况

◇维多利亚时代◇美国高等教育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常春藤盟校

III.英国政府X.美国社会与文化

◇英国女王◇美国节日

◇英国议会◇美国音乐

◇英国政府机构◇美国体育

◇英国司法体制XI.美国文学

◇英国宪法◇早期文学

◇英国大选和主要政党◇19世纪文学

IV.英国教育◇现代文学

◇英国教育理念◇当代文学

◇英国教育概况XII.美国历史

◇英国中小学◇殖民地时期

◇英国高等教育◇美国独立战争

V.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内战

◇英国宗教◇二战中的美国

◇英国媒体◇大萧条

◇英国节日◇民权运动

◇英国体育

课程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以微课理念为指导的《概况》课程改革,必将为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带来新的变化与挑战。在研究论证阶段,研究者预测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给予充分的考虑并寻找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

1.知识点的划分需要进一步细化。《概况》课因其涵盖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众多知识点,一向都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心病”;而这一特点也为该课程的改革和研究带来极大挑战。如何划分知识点,知识点应该具体或精确到什么程度,都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程度进行调整。本文所提供的微课目录,仅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框架式的概览,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在此框架下对知识点展开进一步的考量与细化。

2.改革后的《概况》课程仍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基本知识点的识记,但更多地将把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等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该课程改革并不能抛开《概况》课固有特点,使学习者完全摆脱对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本研究希望能够探索一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以生动并富有趣味的形式,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跟进。微课程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微课视频的制作,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微视频学习前的指导;学习后的测试、练习和思考题的设计等。配套学习资源数量不宜太多,但要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练习,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

3.微课的网络学习与应用需要匹配的网络平台。微课学习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持,只有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才能够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展开学习、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玲:《关于〈英美概况〉多媒体教学现状的探析》,《外语教学与研究考试周刊》,2012年第6期,第80-81页。

[2]尹铁超、刘颖、石敏、吴莉:《超时空多媒体课件对英美概况课程教学的正面作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第5期,第55-57页。

[3]肖凌鹤:《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以〈英美概况〉课程为例》,《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36-137页。

[4]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外语界》,2002年第1期,第42-46页。

[5]常俊跃:《英语专业“内容·语言”融合教学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教学效果分析》,《语言教育》,2013年第2期,第11-20页。

[6]常俊跃、赵秀艳、李莉莉:《英语专业低年级阶段系统开展内容依托教学的可行性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12期,第24-30页。

[7]李嬿:《英语专业英美文学及文化课程群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第102-104页。

[8]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26):1-13.

微课理念 篇9

生本内涵

生本,是相对传统的师本而言,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生本的核心理念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改变以往“师讲生练”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其价值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学习。生本的主要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先会后学、以学定教,最终达到不教而教。生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在课堂学习中学会感悟,体会生活,将知识融入生命。

微课内涵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的,还有一些辅助性的资源如微学案、微练习、微评价和微反思,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点(重点或难点)而设计开发的,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短是指时间短;小是指容量小,主题简短;精是指内容精、设计精、活动精;悍是指应用面广,效果显著。微课在教学中用以辅助学习或拓展学生思维。

生本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1.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并附有辅助性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微课中的微视频可以重播多次,非常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应用技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其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型、操作型和综合型。操作性的知识点较为零散,应用微课教学可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对于操作有困难的学生,微课能帮助学习且视频可以反复播放;对于操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微课可以拓展学习,实现真正分层教学,真正达到1:1的教学效果。

微课是时代发展的宠儿,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误区:只注重其华丽的外表(重视视频的制作),忽略了其实质的内容(教学内容),更有甚者仅将传统课堂上课的视频一部分截取,主题不聚焦。为了避免为微课教学而微课的误区,笔者提出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2.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可以有效弥补微课教学的不足,一切从学生出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胡铁生老师将单个知识点的微课资源用“非常4+1”进行形象化概括。“1”是指微型教学视频,一般为5~8分钟,微视频的制作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4”是指与微课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如微学案、微练习、微评价、微反思等。生本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就是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探究性,紧紧围绕“非常4+1”,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本贯穿始终。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应用

笔者以苏教版信息技术基础5.1“图像信息的采集与加工”中的5.1.3“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为例,全面阐述生本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

1.以生为本——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围绕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在了解学情基础上,创设情境,设计教学。让学生理解、内化并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若引入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促进学习。在进行5.1.3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创设情境,展示一组“华南虎”事件的照片,让学生看看那真假难辨的照片,并提出问题:照片是如何PS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以生为本——做好微资源制作

微资源制作主要包括微视频和辅助资料的制作,即“非常4+1”。微课资源制作时,要在了解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微视频属于核心内容,制作时要仔细研磨,力求将知识点展示清楚。在5.1.3的微视频制作时,考虑到学生操作水平有差异,笔者将视频分为基础和拓展两部分,并添加简洁的字幕说明。基础微视频详细讲解了Photoshop软件启动、窗口组成、常用工具的使用并附有微练习的详细操作,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体验PS的神奇之处。拓展微视频则包括图像效果的调整以及滤镜的使用,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参考。微学案主要让学生了解需要掌握的内容,具有导读、导学、导听、导做的作用。微练习则起到巩固知识、检查的作用。微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微课学习效果的分析、测量。微反思是教师微课教学的心得体会。在微课教学时,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

3.以生为本——微课教学实践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精美的志愿者图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为支援祖国的西部开发贡献自己力量。同时,分析图片加工的步骤:图片合成和文字加工,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生访问局域网Ftp://192.168.16.10,下载本节课的图片素材和微课资源。

(2)自主探究,图片加工

学生根据微学案,自主学习基础微视频后,自主探究完成微练习:图片加工。

图片合成:将背景.psd、人物.psd、爱心.psd、丝带.psd半成品图片素材组合成示例图片。

文字加工:添加文字时注意字体、字号、颜色、形状的设置(文字的作用: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教师巡视,深入课堂,与学生对话,了解易错点,并检查学生完成情况,适时点评。

(3)合作探究,画面效果调整及滤镜使用(选做)

此部分内容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完成基础微练习的学生可学习拓展微视频,对图片的画面效果进行调整及使用滤镜。组长起带头作用,只有做得又快又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当组长,否则下次换人,组长做好之后,指导组员,互帮互助,争做冠军组,激发学生的潜能。

(4)成果展示

组内成员评价,评选出最优作品。从主题与图片是否一致、色彩搭配是否和谐、整体设计是否有创意等几方面进行评选。教师评选出最佳作品,并请作者示范讲解操作要点,这样既可激励学生又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5)总结反思

刚开始学生边看微视频边操作,熟悉软件后,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逐渐抛开微视频,自主探究、自主创作。本节课有一半学生都能完成拓展性内容,证明学生的潜能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实践中创新,体验成功的喜悦。

微课理念 篇10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教学在时间上一般在五到十五分钟, 因为时间较短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 不会疲乏, 另外微课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以短视频、PPT课件来展开课堂的学习, 视频内容比较集中, 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训练, 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微课教学同时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一) 计算机教学内容难度偏大和高职学生基础不符

高职学生的学习接受力比较低, 文化功底不够扎实, 而计算机的教学又专业性很强, 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内容比较难, 导致高职学生无法掌握计算机教学中的知识, 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下降。

(二) 高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枯燥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在不停地讲课, 学生在听, 教学的氛围比较沉闷, 学生实际的学习效率并不高。教师灌输式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上课形式的单一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老师所教的计算机知识。

(三) 高职计算机教学忽视实践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实践课程, 然而大多数老师在计算机课程上都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计算机的理论知识没有学好, 同时也没有掌握计算机的具体操作。在高职院校, 受投入资金的限制, 很多院校计算机设备不足, 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经常使用计算机的需求, 这就会导致学生只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理论知识, 却严重缺乏计算机动手实践的能力, 不利于高职学生的发展。

三、微课理念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上的应用探索

(一) 高职微课的具体计算机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时间短, 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把握好, 要遵循内容精的原则。首先, 找出计算机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将计算机知识的重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重点知识。其次, 要注意微课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定要结合高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接受能力, 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目标然后认真完成。最后, 微课教学的内容要紧凑, 层层递进, 时刻抓住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的思维紧跟微课内容并且时时进行思考。

(二) 在微课的具体制作上

微课的制作上会用到一些软件和计算机设备, 这就需要在课堂开始前准备好这些所需用的工具, 并且检查是否完好。老师要积极地搜集一些微课的制作材料, 并且对搜集的材料进行相应的调整, 按照讲课的顺序确定微课视频图片等内容播放的顺序。另外, PPT课件的制作和微课视频的录制也是需要注意的重点, 在微课录制之前要将软件打开, 调整摄像头, 调整音量, 确保微课录制前的技术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在录制的过程中要确保语言的清晰流畅, 内容要充实有趣, 避免枯燥的展示降低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 在录制过程中还可以上传相应的学生测试问卷, 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方便以后更好的教学。最后, 需要注意的是上课的整体氛围要和谐欢快, 这就需要对录制的内容画面质量进行调整, 使学生观看舒服。

(三) 高职微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具体使用

微课可以在传统的高职计算机课程中使用, 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使课堂变得有趣。所以在计算机教学难点的讲解上, 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微课内容, 通过微课内容的观看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说出来, 老师再进行详细解答。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 老师需要将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微课内容发放给学生, 使学生提前预习以提高计算机下节课的学习效率。另外, 教师可以将微课内容发放在网上, 方便每个学生及时观看学习, 通过不断地接触计算机知识提升高职学生计算机的整体水平。

综上所述, 微课理念在高职计算机课堂上的运用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学校老师应该增加在计算机课上对微课教学的合理使用, 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知识, 从而提升高职学生计算机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蕾.“微课”理念下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 (5) :157-158.

[2]韩明慧.探讨微课与高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J].职业技术, 2016 (6) :64-65.

上一篇:瑜伽对健康的影响研究下一篇: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