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要求

2024-10-03

和谐社会要求(共12篇)

和谐社会要求 篇1

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追求, 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多元社会, 内在的需要一个基本的价值共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精神。这种价值共识、文化精神就是宽容。无宽容即无多元社会。[1]因此, 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宽容。宽容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宽容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和必然要求。

一、宽容的内涵

在汉语中宽容有“宽大有气量, 不计较或追究”之意, 与宽恕意思相近, 但宽恕主要是强调对别人的错误、过失或对自己的冒犯等行为的饶恕、原谅。而宽容除了指宽恕错误外, 还有更广泛的涵义。

胡银根认为宽容可以理解为宽厚地对待与容纳他人的思想与行为这一涵义, “它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短浅狭隘与苛刻冷酷。”[2]高兆明认为, “宽容是基于平等的自由精神而表现出的对不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爱好情趣等的容忍、尊重, 以及在这种雅量与胸怀中所深藏着的平等包容精神。”[3]

《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的定义是:“宽容 (来源于拉丁字tolerare) :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 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4]

吉兰瓦特洛在《人权与宽容的命运》中把宽容区分为原始宽容和现代宽容。前者是指容忍或不制止那些按照法律不该发生的事所构成的态度。它是由谨慎或迁就人类的缺点所促成的。这是一种无奈之举, 也是同现代法制社会相悖的。后者是指在自由的名义和大家所承认的原则下, 别人按照我们所没有的或我们并不同意的原则思考和行动。它是自由的必然结果。[5]

爱因斯坦认为, 宽容就是对那些习惯、信仰、趣味与自己相异的人的品质、观点和行动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宽容不意味着对他人的行动和情感漠不关心。这种宽容还应包括谅解和移情, “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无论哪种可能有的信念。”[6]

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宽容理念作为“一种个人的美德和集体的美德”[7]为人们所提倡。

作为和谐社会基础的宽容, 主体包括个体、群体、政党和政府, 其内涵可以概括如下:一是作为个人精神态度的宽容, 意味着承认与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存在的权利;二是作为社会精神的宽容, 意味着社会组织或群体不以任何方式去推行整齐划一、不容非议的观念和信仰, 而是允许不同的观念、信仰与力量和平共处, 容许不同的利益共享, 并通过平等对话和自由争论去辨明是非、探索真理。[8]这里宽容不等于纵容, 有其标准和限度。美国政治学家乔·萨托利在《民主:多元与宽容》中阐释了宽容的三个标准:“其一是, 对于我们认为不可宽容的事情, 我们一定要说明理由 (原教旨主义是不能允许的) 。其二是遵守无害原则, 我们不能宽容伤害行为。第三个标准是相互性, 我们实行宽容, 或恪守宽容, 也期待着得到宽容作为回报。”[9]“不可容忍的事物是这样一些客观事实……它们以这样或那样方式妨碍了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或者损害了我们所说的人的尊严。”[10]可见, 基本人权是宽容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底线。当某种观点和行为方式以及支持它们的理念和思想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了基本人权, 它就是不可宽容的对象。另外知识是宽容的又一个标准。如果某一观点和做法与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相背, 这种观点和做法将不被容忍。知识和人权构成了划分可容忍与不可容忍事物的标准, 也将划定宽容的限度。[11]

二、宽容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 和谐、和谐社会与宽容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与核心精神。儒家提倡“中和”, 强调“礼之用, 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道家追求慈爱合同, 合乎自然, 虚静处下;墨家倡导“兼相爱, 交相利”。和谐也是西方文明的主要内容。古希腊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说:“自然追求对立, 对立产生和谐”, “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毕达哥拉斯认为, “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 是杂多的统一, 不协调因素的协调”。可见和谐本身就意味着对立性、差异性、包容性、平衡性。和谐需要兼容并蓄, 宽容海涵。“和谐”是和谐社会最主要、最本质的特点。和谐社会, 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但和谐社会不是单一、均质的状态, 多元、差异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差异, 就无所谓和谐, “和而不同”才能和谐。[12]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冲突, 而是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能够在统一体内相互包容, 协调运作。因此, 和谐社会同样具有多元性、差异性、矛盾性, 要承认差异、协调矛盾, 同样离不开宽容。

(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宽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胡锦涛同志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所作出的精辟阐释, 也是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总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然需要宽容。

1. 宽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

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和手段。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就必须扩大基层民主, 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容许人民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 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样才能使各级领导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而这些正是宽容精神的体现, 只有宽容, 才能实现民主, 才能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国, 才能建设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宽容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客观需要

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本特征。而要做到公平正义, 就需要社会宽容。在这里, 宽容不是施舍而是承认, 即对不同于自己的信仰、思想、行为的容忍和承认。美国一位宗教哲学家对宽容作了更进一步地解释:宽容是和思想及行为与众不同者建立和维持共同体的品质和能力。这是宽容对我们自己提出的要求, 而我们今天缺乏的恰恰就是这种品质和能力。社会虽然是一个共同体, 但它在各方面是多元的、不同的。面对不同, 如果不能强求一律, 所能和所应该做的, 就是理解宽容。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才会趋于公平正义, 达到“和而不同”, 而它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的要义。

目前在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会不公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谐。对待不公平我们必须树立平等的理念, 不断地创造社会公平, 同时要有宽容之心。因为公平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公平实现的方式和手段都是不同的。公平也不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 它总是相对某种规则或相对某种不公平状况而言的。现在我们的社会处于变革时期, 更需要宽容之心不断打造公平正义的平台。

3. 宽容是建立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社会的内在要求

“民无信不立”, 没有诚信友爱, 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团结, 就不能形成普遍的认同, 社会成员就不能和睦相处, 当然也就没有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而宽容是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 是人与人沟通和交往的润滑剂, 宽容是和煦的春风, 是诚信友爱与团结之本, 是和谐之源。孔子提出要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所以孔子“乐道人之善”, “无攻人之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需要这种宽容的气度、胸怀和君子风范。当这种风范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追求时, 人和人才会和谐, 社会才会安定。

同时, 现代社会的和谐和传统社会的和谐基础很不一样。传统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基于人们的“同构型”, 大家都是按照相近的价值规范生活。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就是人与人的差异和矛盾。[13]要建立安定有序的现代和谐社会, 除尽量缩小差异、协调矛盾外, 还需要发展一种宽容的文化来接受差异、缓和矛盾。相反, 不宽容则可能导致仇视一方, 激化矛盾, 进而形成极端思想, 影响社会的安定有序健康发展。“没有宽容, 甚至宽容度不够, 作为理想的社会主义都难以成为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愿景”。[14]因为宽容是现代民主社会得以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逻辑结果。

4. 宽容是建立创新型社会的重要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和动力。当今世界, 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离不开宽容。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如果社会能给他们充分的宽容和有力的支持, 那么这些高创造性的人就会感到心理安全与自由, 从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对创造性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 他们认为创造性不仅仅是天赋才能、是个体内的事情, 同时也受外界因素的促进与阻碍。[15]其中Harrington提出人类创造性的生态学理论 (Ecology of human creativity) 。他认为, 如果创造性活动要求个体具有勇气, 而外部环境因素具有“鼓励勇气”的特征, 个体的要求获得满足的程度就更高, 创造加工就会得到支持。由此可以看出, 环境对创造性人才的成长与潜力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宽容能给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有益的环境, 从而对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产生激励与促进作用。缺少宽容的社会是缺少真理的社会。人类社会只有在宽容中才能获得更多进步的机会。

5. 宽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既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 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长期以来, 由于遵循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对自然界的过分索取已成为一种习惯。在人类固守完全自我中心的情况下, 大自然被严重透支了, 以至于形成生态危机。显然, 这样的发展态势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宽容, 宽容地对待人与自然, 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 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对自然抱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意识到, 自然环境不是我们欲望的函数, 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体。我们要从一个号令自然的主人, 到一个善待自然的朋友, 这是一次人类意识的深刻觉醒, 也是一次人类角色的深刻转换。实现这一角色的转换不仅需要外在的法律强制, 更需要我们的良知和内在的道德力量。而宽容正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道德力量。

综上所述, 和谐社会是一个宽容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尤其需要倡导宽容的理念与精神, 营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

和谐社会要求 篇2

面对“四个多样化”和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新变化,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各阶层群

众的联系,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工 人阶级队伍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队伍缩小,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人阶级成员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我国农民队伍迅速分化,他们中有的成为农民工,有的成 为智力型职业者,有的则成为集体企业管理者和农村社会 管理者,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同时,民营科技 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 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 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社会基础 的必然要求。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一个根本的因素就 是要发挥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做好两个方 面的工作:一是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 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从国际经验看,最稳定的社会应该 是中间社会阶层占多数的社会。这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 型社会结构,是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有利于社 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标准,我国家庭财产在15万元至30万元之间的中等收入阶层,正在以每年1%的比重增长,呈加速成长态势。1999 年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为15%,2003年达到19%,预计到2020年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有望达到40%。二 是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公民社会是指各种非国家 或非政府所属的民间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等。公民社会的健全和完善,是社会现代化的标志。目前,我国民间组织主要分为社会 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三大类。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各种社会团体14.2万多 家(含基金会900多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2.4万 多家。这些民间组织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挥 越来越广泛的积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团 体的发育还很不健全,法制还不完善,管理上也存在不少 问题。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 务的必然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

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们 党的共同理想。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 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

和谐社会要求 篇3

摘要: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影响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的消极因素大量存在,需要发挥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获得广大群众认可,唤起其共鸣,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和谐社会;新要求

1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的需要,尊重人、关心人、开发人。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们的利益。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起点和归宿。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思想政治工作从机理上而言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反过来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是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集团利益的,归根到底是一定社会群体谋取利益的工具。

2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文明、细致、深入

文明、细致、深入是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有效的方法,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文明的工作方法是建立在对人的充分尊重基础上的。用文明的方法、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表达工作重点,使对方在被尊重前提下悉心听取教导。有些同志喜欢“斜山柏风雨如啸”,以为惊雷必将带来喜雨。怎知道,到头来“山城过雨百花尽”。暴风骤雨不但不能滋润庄稼,反而会把肥沃的土壤冲掉,把庄稼刮倒。惊雷还有高压之嫌,与训斥同伍。试想训斥之语与文明说服差之千里,怎能达到应用文明方法做思想工作所达到的效果?做好政治工作,细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细致艰巨的任务。如果希望他“立竿见影”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其结果可能是“欲速则不达”。首先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特别是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树立,要经过长期努力,不象搞生产那样,投入后很快就产出。其次它具有模糊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观,促使人的思想发生变化,而人的思想是无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人脑中,不易被他人察觉,思想的变化只能通过人的言论和得为表达出来,其效果不易用数量来表示,只能用定性的东西来把握,不像生产经营管理,可以通过经济效益物质成果进行量化,使人一目了然。另外它还有不等性的特点。不同单位、不同的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差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效果也就不一样。这些特别提醒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长期效果,深入细致才能收到实效。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形容新时期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相当贴切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也是必备的“武器”。思想问题是最深入的问题,它看不见,摸不着,却顽固地存在着。实际工作中必须深入,再深入,真正深入到群众的心灵之处。这种深入是与润物细无声的细致相辅相承的。这种深入只有借助细致入微的“润”,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脱离现实。利益驱动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要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当前来讲,要把关心群众利益,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同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因为群众中存在着思想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两者之间问题得不到妥善的、应有的解决而引起的。群众的不满情绪许多是由于我们不关心群众疾苦、光讲空话、不办实事的官僚主义的作风造成的。因此而引起的思想问题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仅仅客观靠空论的说教是办不到的。所以深入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讲空话,真正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使他们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有其复杂性、多样性。因而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方法,不能“通不通三分钟,不通也得通”,要用文明、细致、深入的“润物”方法,滋润人的心田,潜移默化地感染人,以新时期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激励人的精神,树立党的威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3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调适群众心理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社会转型将进一步加快、社会竞争进一步加剧、社会分化进一步加速、社会利益格局进一步剧烈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带来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陡然增大,对社会公正的期望和诉求明显增强,焦虑心理、受挫情绪、相对剥夺感等心理失衡问题明显增多。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群众的心理不稳定极易导致危及社会安定的群体不良行为,甚至引起社会震动,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调适群众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应时时关注的重要时代课题。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群众心理的现代化。美国研究现代化理论的专家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可以引进作为现代化最显著标志的科学技术,移植其卓有成效的工业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和教育制度。但是,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缺乏能赋予这些制度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心理基础,如果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中,都在经济技术指标方面谋求高速发展,但也同时普遍出现了诸如贫富分化、人口爆炸、生态环境破坏等社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忽略了对群众心理的塑造。我国有关专家通过对农村贫困地区的调查,得出贫困是一种文化和心理现象的结论,指出,贫困的主要表现是贫困的知识、贫困的思想、贫困的价值观;而贫困的价值观又表现为安土重迁的守土观念,安于现状的守常观念,欠勤劳的人生态度,依赖依附的心理取向,落后的消费观念等五个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化要求,时时关注群众心理。通过宣传引导,促使人面对面地进行人际交流,以大众传媒影响群众,引导人的心理与行为;通过加强文化教育来调整社会心理定势,以教育的内容、模式和目的决定所培养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特征,从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实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

4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多管齐下、立体地发挥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有其能,也有其不能,有所为,也有所不能为,看到这一点,不是否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恰恰相反,正因为如此,就更要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各种社会调控和整合手段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立体地发挥教育作用,共同实现我们的目标和任务。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加强制度建设,着重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正常的运行秩序。制度与思想,各有特点。比较而言,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使社会消极现象减少发生,使社会矛盾容易消弭,也使人们的思想觉悟更易于提高;制度不好,可以使坏人更加猖獗,使歪风更加盛行,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因抵制不住错误倾向的侵蚀而走向反面。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要与制度的规范、激励、约束、惩治结合起来,在制度的基础上解决人的思想问题,通过制度的健全巩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同时又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解决制度管不到或管不了的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法律法规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法律的作用,通过法律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惩恶扬善,扶持和弘扬社会正气。思想规范是软约束,法律规范是硬约束。光有硬约束,不能完全解决思想问题;但光有软约束,制裁不了坏人坏事,约束就缺乏力度。软约束与硬约束应该结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属于思想认识问题的,就用思想教育来解决;属于法律调节范围的问题,就用学法、守法、严格执法来解决。“软”“硬”结合,就能使正气不断上升,邪气无法横行,从而使整个社会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也使人们的各种具体思想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本单位的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人的思想矛盾和问题,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在很多情况下,来自本单位的工作和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矛盾和情绪,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对本单位的各项工作能起到非常直接的促进作用。所谓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一个直接的重要方面,就是表现在对本单位工作的促进上。要把本单位的工作做好,就必须做思想政治工作;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有的放矢。比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单位每年评奖、评先进、评审专业技术职称等,本来纯属好事,但弄得不好,反而会惹出一大堆矛盾和意见来,导致反面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办事公道、程序规范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做细了,道理讲通了,关系摆平了,矛盾也就减少了,这样好事才能真正办好。

思想政治工作要争取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并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陶冶情操,提高觉悟。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不仅是抽象思维的过程,也是形象感化的结果。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以及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参与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人的思想情绪和心理情感。这类手段和活动,既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引导人的价值取向,对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很好的帮助或辅助作用。

和谐社会要求 篇4

一、我国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 社保基金流失的制度规范弱。

我国现阶段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属于行政法规的层次, 是次于宪法和法律的, 表明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低层次性和不稳定性;它对于我国与国际劳工组织在社会保障方面规定的接轨要求也相距甚远。1998年以前的社会保障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给予、政府负担的, 而且是不同的管理部门分管不同的项目, 即劳动部门管理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 人事部门管理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社会保险, 民政部门管理农村养老保险, 导致各自为主、各自为政, 其缺陷集中表现在社保基金的流失上, 浪费、挪用、挤占基金的事时有发生, 而且影响极坏, 如被中央纪委查处的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的主要问题就是涉嫌违规使用社保基金, 这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保障的发展。

2. 城乡利益差异较大。

由于我国改革发展的不平衡性, 加之体制方面的原因, 导致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在地域、项目的分配上不公平和权利的不平等。如199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 基本养老覆盖城镇所有企业及职工和城镇的个体劳动者。然而, 截至2005年底,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中, 农民微乎其微。另外, 关于农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 政府2008年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覆盖程度、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和医疗人员配备、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仍然很突出。

3.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

目前, 入不敷出是我国社保基金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首先是隐性债务问题, 《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绿皮书中指出, 社保基金存在历史遗留的隐性债务与名义账户等问题, 传统的体制下, 没有基础养老金积累, 新体制就必须为老人的退休金、中年人的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支付这一笔庞大的隐性费用。其次是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对企业提出各方面的要求, 造成企业负担加重, 以致出现了逃避缴费不予保险的情况,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保覆盖面窄的问题也就是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狭隘不畅, 致使资金不足, 无法确保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笔者认为, 在基金覆盖面拓宽的问题上, 不仅要加大参保范围, 而且要拓宽领域, 比如教育、住房等与民生切身相关的领域。

二、社会保障审计旨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助推器

社会保障是关系社会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其包括行政职能部门在实际运用管理和监督权力时是否合法, 社保资金的筹集渠道、使用发放情况和增值金的分配是否合法、公开、公平。这就需要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审计制度, 积极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

1. 社会保障审计及其目标。

社会保障审计是审计机关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下, 按照一定的审计程序, 运用一系列的审计方法, 对政府部门管理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计监督, 其核心内容是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审计。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 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而建立的专用资金, 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审计的目标是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这是审计所要实现的最终结果, 是其理论基石, 该目标又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社会保障审计的总目标是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可持续运作, 促进建立完善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作贡献。社会保障审计的具体目标包括:财务审计一般目标、合规审计一般目标、效益审计一般目标, 一言以蔽之, 就是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过程以及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审计, 并注重效益性审计。

2. 社会保障审计作用。

社会保障审计是要解决审什么、怎么审、审得如何的问题。审什么是工作的内容、是对象, 怎么审是方法、开展的手段, 审得如何是目标实现得如何、有何评价, 这些构成社会保障审计的整体框架。开展社会保障审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要突出重点。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项目正处于发展完善中, 包括:医疗保险、退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工生育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 面对这么多项目, 我们的审计工作必须有重点。社会保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这就是重点。因此要突出抓好对退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的开展, 还须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和加强:

(1) 把效益审计作为开展社会保障审计的主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审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财务收支上, 更应侧重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审计。笔者认为, 在效益审计方面要做到: (1) 对效益审计项目的选择要考虑是否为社会广泛关注、群众关心, 是否在国计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 是否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选好审计项目是开展效益审计的关键因素。 (2) 必须厘清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效益审计以财务审计为基础, 反过来又可以帮助检验财务审计的真实性;财务审计提供证明性意见, 是鉴别性的, 效益审计提供建设性意见, 是建议性的, 强调以效益审计为主要方式, 不是要放弃财务审计, 这是在实际中要切记的。

(2) 促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和规范管理。多年来,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一直未纳入预算管理,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管理混乱, 而且也不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的总体情况。审计署在《2006~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 要促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社会保障预算是国家用来反映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运作情况, 属于转移性支出, 包括政府一般性税收收入安排的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和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工生育保险及住房等各项基金收支活动的计划, 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促进建立政府社会保障预算制度, 就是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 把社会保障资金收支从一般性的经常收支中分离出来, 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 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开支, 努力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促进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 不断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也是完善我国复式预算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建立的, 由政府强制征收, 按国家规定的范围、项目、标准支付, 并由政府承担最终支付责任的专项基金。社会保障基金的性质客观上决定了其必须纳入政府财政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是规范政府收支, 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它对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将起到积极作用。

(3) 加强对社保资金的监管, 促使其运营增值。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前所述, 社会保障支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 预计到2050年仅退休费用一项就达4 000亿元。同时, 社会保障基金又面临贬值风险, 因为基金增值水平小于物价上涨指数, 就意味着基金贬值。而按我国现行政策规定, 社会保险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 实践证明在通货膨胀下, 这是很难保值增值的。在如此大的压力面前, 我们只有一条路, 就是努力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作为一种基金, 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 更应该关注其盈利性和流动性。然而现有的投资渠道又不能满足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需要, 因此政府应发挥投资的优势, 将存量社保基金委托专业信托投资公司运作。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再开拓新的投资领域。

在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中, 要加强对它的监管。投资运营社保基金, 本身就潜伏着一定的风险, 有收益就有风险, 这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是无一例外的, 因此确保基金的安全和完整, 就成为社会保障基金审计监管的重要目标。通过对社保基金营运的审计监督, 促使其建立起良好的基金运营结构和信息反馈体系, 从制度规范上建立规避基金风险的有效机制, 在实际操作上加强审计监督, 避免社保基金出现流失。

(4) 引入评价指标评价社会保障体系。评价社会保障体系, 不是个纯量化的问题, 是要用一定指标评价被审计单位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效益水平, 它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构成。在财务指标上, 郭亚雄教授将其分为筹集、运营、发放能力三方面的指标体系, 具体如下表所示:

政府社保基金的管理部门要定期公开对资金筹集、运营、发放各环节的使用情况, 公开这些评价指标, 增加透明度, 让参保人看明白, 管理者做明白, 监管者管明白。

对社会保障政策的执行与社保基金的筹集、支出和增值等进行社会保障审计, 是作为国家财产守护神、捍卫者的审计监督部门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有效运作的神圣职责。对在社会保障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 绝不姑息, 务必严厉查处;对发现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督促相关部门纠正, 并及时完善政策, 杜绝漏洞, 促进社会保障基金安全运作和保值增值。社会保障审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保事关全体国民切身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 确保国民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需求, 切实提高国民福利待遇, 真正促进社会安定团结,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和归宿,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

摘要:社会保障是事关全体国民切身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审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最终目标和归宿。本文从认识社会保障审计的重要性入手, 指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审计,社保基金,效益审计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延中, 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社会保障绿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郭亚雄.社会保障会计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谈谈和谐社会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 篇5

一、牢固树立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前提的理念,努力营造和谐社会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

稳定是和谐的基本要求,和谐是稳定的最高境界。有效打击犯罪,及时遏制犯罪,尽量减少社会中不良人群的数量,是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整个刑事司法系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成员的利益差距在逐渐增大,利益摩擦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凸显,群体性事件增加,刑事犯罪高发,社会治安环境已不容乐观,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要通过办理案件,争取社会治安好转,争取社会环境净化;与此同时,要认真贯彻宽严相济,区别对待的刑事政策,加强对失足者的教育,感化和挽救;对未成年犯、从犯、过失犯,要区分不同情况从宽处理;对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涉嫌犯罪的,也要严格掌握刑事政策,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尽量缩小打击面,避免激化社会矛盾,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牢固树立廉洁高效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的理念,努力促进政务清廉。腐败引发社会矛盾,廉洁带来公众信任,高效奠定社会和谐。检察机关要牢牢把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基本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要在查处范围上拓宽广度,在反腐倡廉上强化深化,把破大案与追缴赃款相结合、抓办案与抓队伍相结合,力促反腐倡廉取得实绩。

第一、积极参与检察机关的侦查一体化办案,提升查破案件的能力,排除干扰能力。

第二、积极参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突出查办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商业贿赂犯罪工作,重点查办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集中采购等领域的犯罪。

第三、积极探索职务犯罪预防网络和机制建设,进一步做好行业预防、系统预防和个案预防,将职务犯罪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四、大力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要结合查办案件工作,针对个案中暴露出的带倾向性、普遍性问题,深入剖析,举一反三,加强对职务犯罪发案原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特别是注意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的原因,积极提出检察建议,协助有关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条件和土壤。此外,还要运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和宣传,提高广大公职人员的法律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的行为,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努力营造和谐社会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

通过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纯洁公务员队伍,优化公务活动的廉洁性,净化党风、政风、民风,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

三、牢固树立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理念,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司法是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成员利益冲突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底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有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作保障。当前,司法不公现象仍然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在维护司法公正中具有极其特殊的作用。

检察机关要严格执行法律规定,尽职尽责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在公诉工作中要大力强化法律监督意识,敢于纠正司法不公现象,坚决依法查处司法领域的腐败案件,确保司法公正。在工作中要进一步强化监督意识、改进监督方式、重视监督实效,促进执法公正。

第一、加大侦查监督力度,对于公安机关有案不立,无罪乱立或取而不审,另案处理等现象进行监督,切实依法纠正。

第二,加大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注意从司法不公现象背后发现司法人员索贿受贿、枉法裁判、徇私舞弊等犯罪线索,维护法制尊严和司法公正。对于民事、行政诉讼中判决裁定有失公平的,损害国家集体利益的要依法提出抗诉,监督改判。检察机关要切实解决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监督不及时的问题,提高监督质量,增加监督实效;要深入查处司法不公背后的贪赃枉法,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刑讯逼供等司法人员的职务犯罪,确保公正执法,努力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环境。

第三,加大执行监督力度,加强对监狱劳改场所执行情况的监督,发现存在违法行为,依法进行纠正。通过诉讼监督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维护的作用。

四、牢固树立规范执法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的理念,努力提高干警素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当代本质要求 篇6

摘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人民一直奋斗的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小康社会的定义,本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根本途径出发,论述了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路径。

关键词: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现代农业

收稿日期:2011-12-16

作者简介:肖明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协副主席;张志强: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协委员;张相武:大兴安岭地委党校。

从党的五中全会到党的六中全会,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战略和新部署,这都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本质要求。所以,从我国现阶段的特征出发,深入理解党的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精神的本质要求,这对提高全党各级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和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确保“十二五”规划的如期完成,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都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是党的五中、六中全会最鲜明的主题,而将其确定为“十二五”期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则是科学发展本质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前后,我国人民生活已达到了整体小康水平,但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生产之间供求矛盾的制约,使我们达到的整体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胡锦涛总书记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指引我们党在“十一五”期间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局面和难以预测的各种风险考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作用,不但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而且还使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与物质供求之间矛盾的解决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实践证明,发展党的思想路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结合的新境界,党的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上述国情、世情之后,准确地作出“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据。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情况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作用,确保“十二五”计划提出的“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宏伟目标如期实现。

二、转变方式的本质要求

党的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提出了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战略措施,这就决定了转变方式的本质要求有两个重点需求要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一是要找准主线的切入点。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必须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须贯彻到“十二五”规划的始终和全过程,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在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方面,要进行科技体制创新,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资源环境建设方面,要坚持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把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建设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上,把促进再就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把提高城乡收入,消灭绝对贫困,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文明建设方面也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出发,走改革发展、产业发展、市场发展的新路子,实现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二是通过上述主线途径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国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制约性和保障性的问题,在发展中得到切实而不是形式上的解决。首先,确实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条,就业压力大,社会矛盾增强的问题。其次,确实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体质机制障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面临国际压力较大的问题。再次,确实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最后,要按照六中全会的布署,确实解决投资和消费关系平衡、文化荒漠、道德缺失、精神萎靡的问题。将文化强国的战略落到实处,上述这些问题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重点又是检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唯一标准,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转变方式就可能空运转,而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才能使经济发展从速度和质量两个本质方面,确保经济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充分体现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达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目的。

三、改革攻坚的本质要求

在“十二五”期间,为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我国要全面推进各个领域改革,总的战略部署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体质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其艰巨前所未有,困难前所未有,所以,党的五中全会和六中全会科学地分析和判断这种改革攻坚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四个原则的坚持。一是率先改革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些发展较快地区和单位,先行一步打开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在有关规定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允许先行先试,充分发挥改革开放领军人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以更大的热情更大的决心和勇气获得改革开放攻坚的胜利。二是完善改革的原则,要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滞后的深层次矛盾,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国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推动非国有经济实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深化资源性产业价格和要素市场的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三是适应改革的原则,要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除了要搞好文化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的,还要对搞好各级政府自身的改革,搞好党的自身建设改革,逐步实行党务和政务的公开,加快对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改革执政的方式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四是和谐改革的原则,不论哪种体制的改革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在确保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影响到个别人的利益和眼前利益,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纠纷,因此,坚持和谐与改革并行,改革与和谐并举,实行无社会动荡的改革和无阵痛的改革。

四、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是我们党早已确定的长期战略任务和目标,这次党的五中全会把“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再次确立为“十二五”期间的重大任务,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和新活力。第一,注入了现代农业破解发展的分析力。使全党上下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整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与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要求紧迫,农业发展的方式仍然粗放。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应平衡压力增大,农民增加收入仍然迟滞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在发展中破解。第二,注入了现代农业科学发展的决策力。使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上述这些问题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又是“三农”的问题,但是问题的实质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全面小康,所以党的五中全会科学决策“十二五”期间,我们党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放活方针,为我国现代农业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第三,注入了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体系;大力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加强农业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和改善农村发展体制和机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条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

五、根本保证的本质要求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这是党的五中会会和六中全会反复强调的科学发展本质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契机,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创新建设的根本途径,为“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具体性和功能性的保证。一是通过党的思想性和先进性教育,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理论上系统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并且要把科学发展作为新时期的社会科学,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战略思维,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准确把握发展态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造发展新模式,全面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的攻坚指挥部,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通过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把“科教兴国”、“人才兴国”和“文化兴国”的总战略具体深化、细化和量化,为“创先争优”的活动增添新的内容,并纳入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当中去,着力提高党员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提高党支部的科技功能和科技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科技意识,科技素质,提高党支部的科技功能和科技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科技先锋队的作用和科技模范作用。为科学发展提供有支撑力的科技保证。三是通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锻炼,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建立健全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的纪律保障机制,确保党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为巩固和提高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为我们党实现长期执政提供能力保证。四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对那些未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腐败分子,给予严厉的惩罚,从标本兼治上加强反腐倡廉从而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为“十二五”规划的完成,凝聚党心民心,提高政治清明的廉政保证。五是通过“党管人才”原则和坚持实施,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把人才资源作为完成“十二五”攻坚任务的第一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强高端人才队伍的建设,既要充分利用好国内人才的作用,又要大胆引进国外高端人才,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人才库的整体作用。为此,我们必须改善人才管理模式,落实人才政策,为可持续性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不竭的资源保证。

和谐社会要求 篇7

1.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对于打击恶意拖欠和逃避银行债务、逃骗偷税、制假售假、非法集资等失信现象非常重要。对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社会信用体系发展的基础,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相适应。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建设和完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平台体系,做到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是社会信用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和使用者。2007年我国提出,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2005 年以来,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息基础数据库先后上线运行,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防范社会信用风险、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在提高金融机构审贷效率、降低信息成本、方便广大企业和个人借贷、辅助信贷决策、防范信贷风险及根据信用风险确定利率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仅在信贷部门建设和应用信用体系已远远不够,市场交易、政府审批、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级政府正在推行产品质量信用、环境质量信用、合同履约信用、纳税信用、价格信用等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并逐步形成独立的信用记录,为强化信息共享、信息交换、信息分类,逐步建立公共服务和信息管理交互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做准备。为市场主体建立诚信档案,让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向社会公开,使守信者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使失信者无处藏身,为自己的失信行为付出代价。

3.建设中国和谐社会对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要求

市场主体的信用如何, 是由其具体行为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随时间而积累的真实记录对综合判断行为主体的诚信与否、信用程度等尤为重要。因此,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对信用信息记录的获取、使用等就有更高的要求。

3.1 信息记录的可塑性、不可抵赖性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被考量的对象是作为市场主体的组织机构和自然人,其市场行为和社会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被客观地记录下来,作为评定其信用程度的第一手资料。单个行为主体的行为记录应当是真实的,并可以进行历史性的查阅、追溯,确保与行为主体一一对立,不能被随意更改,应该形成永久性的档案。同时,这些证明其信用的信息记录使行为主体不可抵赖,不论优良记录还是不良记录都不能因时间或行为主体的角色转换和主观意志而不被认可。

3.2 信息记录的电子化、标准化

各类组织机构和自然人的活动或行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是鲜活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需要筛选其中涉及信用的那部分信息,并以电子化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不至于随时间的流逝被遗忘或丢失。同时,对大量的信用信息进行统一的分类、整理、归档等标准化处理,便于使用。

3.3 信息记录额网络化、共享和交换

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系统效能,使信用信息网络化,改变我国政府各部门间大量可以开放的组织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处于分散和相互屏蔽的状态。有条件的实施网络信息交换和共享。在社会各个部门和领域间形成“系统互联、信息共享、业务联动、交叉稽核、统一监管”的社会监督机制。

3.4 信息的安全与应用

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 信息的安全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比信息本身更重要。在信用信息采集、查阅和调用、共享和交换等阶段的安全都很重要。一是在采集时,确保对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实效性审核,避免差错。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信息应当保密,杜绝随意泄露。二是在查阅和调用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避免因随意性或缺乏安全意识而造成泄密。三是加强网络安全,不断升级完善软件,从而提高安全技术含量,保证信息共享和交换在网络安全状态下运行。

总之,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做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工作,确保信息的标准性和可塑性,安全性与实效性,便捷性与共享性,为建设和谐社会打好夯实基础。

摘要: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建设内容,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命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和谐社会,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广乾周刚司琳华洪悠悠袁东明.我国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电子政务,2011年Z1期:11-23.

和谐社会要求 篇8

新形势下, 新闻宣传工作要高举党的旗帜, 围绕大局, 服务人民, 进行改革创新,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更好地发挥宣传党的主张, 弘扬社会正气, 通达社情民意, 引导社会热点, 疏导公众情绪, 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和谐社会对于新闻宣传机构所提出的新要求, 新目标。结合最高指示, 遵循新闻宣传的原则, 探析和谐社会对于新闻宣传的新要求。

一、与党同步的要求

不断加强和深化党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首要要求。新闻宣传机构作为人民思想导向、舆论民情的窗口, 有着特殊的地位, 表现在:新闻宣传机构深处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 与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地看待问题是新闻宣传的首要任务。作为主流媒体, 新闻宣传机构要时刻与党的决策保持一致, 高举党的旗帜, 完善党对新闻宣传机构的领导, 与党同步。

我们国家从建国之初就对新闻机构提出了“与党同步”的要求。历代国家领导人都对此有过重要的指示和要求。长期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 是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光荣的优良传统, 更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绝对优势。注重新闻宣传的前瞻性和目的性, 不做与党政政策相违背的报道。但是也要做到结合实际, 结合民生, 把握好“度”, 做好真实报道与党政报道之间的取舍。

二、与民同行的要求

新闻宣传的职能首先便是向大众提供新闻信息, 因此必须立足于群众, 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 与民同行。我国历代领导人都极为关注新闻宣传的这一要求, 新闻宣传必须以人为本, 兼备教育、引导、鼓舞、鞭策等功能, 充分尊重、理解、关心、帮助人民群众。

民生新闻的出现与发展, 是与民同行要求的切实体现。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各报纸等媒体开始刊载市井新闻等贴近民生的信息,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创了我国民生电视节目的先河。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 微博和网络博客也成为一个很好的与民生搭建关系的平台。

与民同行的关键之处在于抓住民意, 倾听民生, 从民众的角度出发, 做好民生报道。这既是对于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也是对于新闻人员专业素质的考验。记者只有做到亲身经历, 才能真的有感而发, 写出让人信服和真实的稿子。与此同时, 与民同行的准则也在于从民众的角度, 注重民众的声音, 把底层的声音反映到报道中来。

三、与时代同进的要求

新闻传播工作要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 要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要做到与时代同步, 就要求我们要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环境, 为新闻宣传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增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使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民心所向, 真正地得到落实和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逐渐由乡土社会向城市化迈进, 新闻宣传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大力加强宣传力度, 增强信息透明度, 通过媒体舆论的力量对社会上的消极现象予以打击和遏制, 使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声誉, 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不仅使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加关注, 更为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新闻宣传要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与时代同行的真正意义在于, 时代的发展和新闻报道的运用的合理结合, 新闻宣传工作在具体实施当中必须注意这一要点。

结语:与党一致, 与民共进, 与时代同行的新要求, 是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准则, 结合新闻宣传机构的自身情况提出的, 更是我们新闻宣传机构在近期所要遵循的依据。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闻宣传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注重关于新闻宣传的指示性作用, 更要关注新闻本身所报道的意义。本文对于新要求有三个方面的理解, 即与党一致, 与民同行, 与时代同进, 为新闻机构的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闻宣传,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曾桂林.试论毛泽东的新闻思想及其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1) .

[2]张娅琼.浅析我国新闻宣传的表现方式[J].新闻世界, 2010, (08) .

[3]邹密, 王成刚, 张学峰.试论如何增强党报新闻宣传的有效影响力[J].新闻导刊, 2007, (01) .

和谐社会要求 篇9

所谓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就是档案馆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现实需求出发,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基本着眼点, 在履行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职能的同时, 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档案信息“产品”和档案信息服务。以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档案信息保障。

1 建设公共档案馆是由档案馆本质属性决定的必然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档案馆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的趋势日渐明显。以往带有“神秘色彩”的档案馆渐渐撩开掩映在头上的面纱, 开始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并向公共服务型档案馆的方向转化, 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领域得到不断拓展, 成为公共档案馆工作的鲜明特色。

从本质上分析, 公共档案馆同样具有党和政府机关的性质。其“立馆之基”在于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三个服务”职能之间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不容偏废。但必须注意到:“三个服务”职能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关系。特别是公共档案馆脱胎于传统的综合档案馆, 强调其公共性, 并不意味着标新立异地全盘否定档案馆固有的本质属性与基本职能。事实上, 公共档案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为社会公众服务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完全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而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需求则是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基本着眼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可以说, 公共档案馆是在传统的综合档案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面向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服务方向是对传统档案馆履行信息服务职能的延伸与放大。在建设公共档案馆、确定其信息服务发展战略定位时, 必须在指导思想上破除以往过分强调档案馆的机要性、保密性特点, 因循守旧、档案信息服务领域狭小受限的束缚;又要在坚持尊重档案馆机要性、保密性特点的同时, 发挥档案馆公益性、公共性优势。坚持“三个服务”共存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超越对于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过分倚重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还要在有效履行为社会公众服务职能的前提下, 实现履行“三个服务”职能之间的合理平衡。

2 建设公共档案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馆肩负着积累、保存“社会历史记录”的重任, 掌握着大量的信息资源, 并以其独有功能成为连接档案信息与社会公众的纽带, 处于社会档案信息“支配者”、“供给者”的特殊位置。同时,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和改革开放进程的继续深入, 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使影响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显著增多, 客观上要求档案馆必须积极配合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加大履行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职能的力度, 切实解决好以往档案馆履行“三个服务”职能过程中面向社会公众服务明显滞后的缺憾, 努力实现档案馆履行“三个服务”职能之间的合理平衡。使公共档案馆拓宽关注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视野与服务领域, 达到档案信息的社会共享与开发利用。以此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有效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步伐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

3 建设公共档案馆是深化档案工作改革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 各级各类档案馆在围绕自身改革和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档案馆履行“三个服务”职能的合理平衡、加大面向社会公众的档案信息服务方面所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馆社会领域服务职能的合理实现。所以, 必须改变传统档案馆服务政治、经济领域的职能较强, 服务社会公众领域的职能较弱;档案管理功能建设较强, 信息服务功能建设较弱的种种弊端, 进一步深化公共档案馆自身改革。使档案工作改革、特别是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从公共档案馆体制建设入手, 力求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同时, 深入研究公共档案馆履行职责的具体方式与途径, 即探讨确定公共档案馆在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将公共档案馆的信息服务领域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摘要: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深化档案信息服务, 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加快档案馆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进程, 建设公共档案馆、提高公共档案馆的、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共档案馆,信息服务,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金树.关于公共档案馆服务方向的思考[N].中国档案报, 2007, 1, 11.

[2]张锐.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档案信息服务[J].档案学研究, 2005, 6.

[3]孙爱萍.非国有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05, 1.

和谐社会要求 篇10

测绘是测量和制(绘)图的总称,就是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获取有关地球的形状及大小,地面点的位置及高程,地貌地物的特征、形态及分布;经过加工处理,制成各种类型的图件、像片和其他资料,以显示地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情况,反映国家版图和土地权属。现在测绘已广泛深入到陆地、海洋和空间的各个领域,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管理和人民生活都有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已普及到几乎所有领域和行业,数字化信息数据已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超远程传输和共享,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

“数字地球”概念在提出之后,不但得到了世界各国领导和专家们的认同,而且相应地也有了对于实现“数字地球”的技术和方法的国际或区域研究机构,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方案。“数字地球”的建立将为解决地球变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诸多全球问题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而地理信息数据在“数字地球”信息总资源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未来的测绘业应该是朝着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方向发展或者说发展作为其中的中心部分,在计算机和信息时代,它将不能只限于测绘领域本身,还将体现多学科的渗透与综合,特别是要结合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技术手段上要采用包括所有其他科学的先进技术,如用航空航天技术和遥感技术获取多时空、多时相、多光谱源的多数据源遥感图像来快速、准时地更新、补充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用多媒体、动态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来实现三维动态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和增强设计、分析、预测的系统智能化功能等等。因此,未来的测绘业将是以3S技术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实现地球及空间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显示和应用的多学科综合、多种数据集合的信息科学产业。

二、国民经济对未来测绘业的需求

目前,传统测绘技术所提供的静态模拟产品,由于成本高更新慢(导致现势性差)、产品单一、使用不便等原因,仅局限在少数一些部门使

高用,并且只是作为一种参考工作底图。显然这种

测绘成果资料在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之后,所体

军现出的使用价值却不高,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

发展的需要。以3S技术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应用,随着这些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测绘业将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将能够实现快速获取信息数据,建立系列动态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并逐步实现具有三维动态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功能的智能专家地理信息系统或地球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对于规划、交通、土地、水利、农业、林业的设计、管理部门来说,最需要和最欢迎的产品将是具有多媒体可视化的动态三维立

屠强

体模型或立体图形图像系统,并附带有设计、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功能的系统,这样经过规划和设计的实际效果和作用能虚拟再现出来,甚至加入的设计实施后对周围环境、生态、社会及经济的影响也能分析计算或模拟出来,非常便于修改和选定最优方案。对政府部门来说,同样功能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对于宏观管理和决策将是极具科学价值的,并且决策之后的效果和影响能逼真地演示出来,无疑会增加决策的科学性,避免盲目性,取得最佳效果。在抗洪救灾中,利用这样的系统可以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后果模拟显示出来,利于领导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城市规划设计、市政工程、小区建设、房产管理等方面同样可以利用这样的系统叠加自己的信息。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不利的情况,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是农业问题。下世纪的农业必须走集约化的道路,要搞精细农业,优质高产农业,节水、无污染农业。利用定期(或随时)的多数据源的遥感影像来分析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征兆,土地质量状况等,将有关数据加入到地理信息系统中,用以指导农业,无疑是一种极好的手段。

三、社会发展对未来测绘业的需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社会发展首先要解决诸如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控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条件等问题。宏观上要研究地球变化(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荒漠化趋势及对策、生态环境变化、全球污染动态监测、自然灾害的预测、防治等)和分析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灾害防御与条件改善等)问题。而数字化表示的地球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和条件。作为组成数字地球的基础空间地球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提供动态的、多时空、多时相、多数据源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大地测量数据库、地球重力场数据库、地形框架数据库(等高线、水系、交通、境界等)、数字影像数据库(航摄像片、卫星像片、正射影像)、数字地面高程模型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和许多专用数据库。对于这些数据库的信息要能够迅速、实地(或准实时)、适时更新和补充,并且能够可视化地仿真显示出来。再加上系统强大的分析、预测、虚拟现实演示等智能化功能,这就是社会发展对未来测绘信息产业的总体要求。

道德水准是文明社会的第一要求 篇11

记得有一次,我去美国时住在朋友家,他的三岁儿子见有生人来,欢天喜地,到点儿不去睡觉,于是父母、姥爷、姥姥,外加两个保姆,六个人千哄万骗地也未能让其上床,夜里11点了还在玩,一家大人都感觉颜面扫地。我出马了,我说,只需一句话,他立马去睡觉。全家人均不信。我把孩子叫到跟前,盯住他的眼睛,让时间凝固了三秒,我再问他:“孩子,你该干什么了?”

这关键的三秒钟,击碎了孩子的防线,孩子毫不迟疑地说:“我该睡觉了。”随即入睡无话。朋友全家见此愕然。其实,此时孩子心中明镜一般,他一直在观察大人的态度,让他说出你想做的,是教育的手法,算秘诀也可。

这些年,主流教育理论都认为在未成年人教育问题上,应以快乐教育、鼓励教育、表扬教育为主,这种被曲解的西方教育理论似乎占了上风,让许多教师和家长无所适从。直到有老师被杀死在课堂上,被杀死在家访路上,教育理论家才悄悄闭上了嘴,叹今天的孩子不争气,在冒天下之大不韪,闹到了弑师、弑父的境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美德,除在电影电视里的江湖之中有所展现,生活中已难觅芳踪。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惩戒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动物的成长就一直伴随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惩戒,痛苦且漫長;动物的生命延续就得益于有效的惩戒,让其后代知险知安,知难知易,知死知生。人是从动物行列中分离出来的,带有许多动物性的本能,光靠语言教育,人类走不到今天。所以,人类的惩戒必要且“文明”。

“惩戒”并不等于棍棒伺候,但如果一定要施以“棍棒”,也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家长或老师应该依次智力、财力、体力给予违规者惩戒,以期奏效。智力惩戒,长者与幼者斗心眼,长者以其生存经验为幼者出难题,最简单的智力惩戒就是拉下脸来,不给一点儿好脸看;财力惩戒,西方人喜用,犯了错误,一周零用钱没了,让犯错误者痛心疾首;体力惩罚、老师罚站、罚抄课文、家长动粗等,效果直接。

我的父母在我幼年之时都对我动过手,原因全忘记了,但一定是我错了;现在的孩子老说无法与大人沟通,趾高气扬,而我的童年,一旦犯错,父亲一巴掌就与我沟通完毕,让我知道并记住世界不能由着性子来,这尽管很疼,但我从不记恨,仍觉天下唯父母最亲。

前不久,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虎妈模式”受到诸多家长的推崇,她为其女儿制定了十大戒律。值得一提的是,美媒并不像从前那样众口一词批判“虎妈”,有些媒体就表态: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奏效。

一直以来,中美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上有点儿水火不容的味道。中国过去教育的核心手段是“戒”,告诉孩子哪里不可以逾越,犯戒则惩;而美式教育的宗旨是“诱”,循循善诱,以奖为主。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中国孩子知道社会框架在哪里,不愿越雷池一步,美国孩子则思想自由,少有约束。其实,没有结论说哪家教育手段最好,而中美教育体系下也都有精英出现。当孩子步入高等教育(一般均满十八岁)时,这才能够看出孩子们是否心智成熟。

在联合国,青年的成材之梦已经被制定出一个标准,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可以解释为道德水准。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是文明社会的第一要求,顺理成章地成为成材的第一标准。我们可以没有文化,但不可以没有道德。请注意,道德水准与文化没有必然关系,一个博士生可能道德水准低下,为人所不齿;而一个未曾见过世面的文盲,可能成为道德楷模。

“学会做事”,形象的表述是做事要有条理性。简单的比喻,把壶里的水倒进杯中,不能洒得哪儿都是,这就是条理性。条理性需要训练,没有人天生就会。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知识掌握的多寡与做事的成败有必然联系,如果知识在使用时不对口,还不如没知识的容易成功。

今天的文化注重培养人的独立精神,这当然重要,但合作精神更重要。独立精神仅是一种人格体现,合作精神才是处世法宝,是社会的生存艺术。道理很简单:你今天所处的社会不是专门为你一个人设计的,除了你爹妈,顶多还有个对象,没有人哄着你玩,把你举上天。凡是举你的人,一定怀有不良动机,而这类人更不易相处,心怀叵测。

和谐社会要求 篇12

“2012年, 全省人社战线的同志们, 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民生为重、发展为先, 团结拼搏, 务实重干, 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借此机会, 我代表省政府向你们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

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是惠民之需、发展之要。希望全省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 抢抓机遇, 改革创新, 努力开拓人社工作新领域, 打造人社工作新亮点, 创造人社工作新优势, 持续提升服务新水平, 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再立新功!”

2013年1月25日,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落实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和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 总结过去一年和五年来的工作, 研究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 安排部署2013年的重点工作。会上, 对4个获得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的先进集体和5名先进个人颁发了奖牌、奖章, 并表彰了37个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和69名先进工作者。会议还传达了王铁副省长对人社工作的批示。河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郭俊民同志作工作报告, 副厅长、公务员局局长刘京州同志作总结。

会议认真总结了2012年及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进一步坚定了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信心。会议指出, 2012年, 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持续上: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人才队伍建设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持续推进, 人事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持续完善, 劳动关系持续和谐稳定,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持续得到加强, 各项事业持续协调发展。会议指出, 2012年的工作成绩是在过去几年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2008年以来, 特别是2009年机构改革两厅合并以来, 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围绕“一个中心”, 坚持“四种方法”, 深化“五种理念”, 强化“六种意识”, 团结奋进、攻坚克难, 主动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 各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都取得新成就, 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做出了积极的重大贡献。

会议要求, 认真贯彻十八大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扎实做好2013年各项工作。会议指出, 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要把握好“六个更加注重”:就业工作更加注重提升质量、社会保障工作更加注重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更加注重创新机制、人事制度改革更加注重科学民主、工资制度改革更加注重公平效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更加注重协调推进。做好2013年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要突出“两个统筹、两个深化、两个着力”, 即: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的工作主线, 持续求进, 开拓创新, 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 统筹推进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企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努力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新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就业工作要按照更加注重提升质量的要求, 着力在提升公共服务、创造就业机会上下工夫。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十八大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今年就业工作的核心和重点, 就是要围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既要确保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 失业人员再就业35万人, 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又要在保持“量”的持续增长的同时, 在“质”的提升上下工夫, 实现“量”与“质”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为此, 我们要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一是促进就业更加充分。坚持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着力推动就业政策落实, 充分发挥政策对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效力。大力扶持小型微型企业, 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建立经济政策、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提高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二是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工作, 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 促进公平就业。继续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切实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就业及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 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创新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 营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三是不断优化就业结构。通过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多途径改善就业结构。四是持续加强职业培训。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 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五是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体系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六是健全完善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就业失业、市场供求、企业用工等各项信息监测, 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 做好失业预警试点工作, 健全就业形势分析制度。

社会保障工作要按照更加注重统筹城乡的要求, 着力在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上下工夫。

社会保障全民覆盖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任务。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也是河南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今年的目标是将各类人员纳入相应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基金应收尽收, 待遇应发尽发。重点是扩大覆盖面, 让更多的人进得来、流得动。一是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强化政策引导, 着力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提高制度运行质量, 切实解决好制度之间的政策衔接问题, 实现人员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制度之间的顺畅流动, 激发群众自觉参保的积极性。探索医疗保险城乡统筹, 逐步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统筹层次, 完善统筹制度, 全面推进付费制度改革, 认真开展居民医保大病保险试点。深入探索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二是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要以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 积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以高风险单位和事业单位为重点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积极巩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成果, 引导适龄居民积极参保。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和清欠工作, 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三是继续适度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研究制定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适时调整方案。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 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水平, 统筹推进职工和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规定支付。四是加强基金监管。大力推进社保基金监管软件的联网应用, 深入开展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反欺诈工作。五是强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整合经办管理资源, 提高运行效率。加强基层平台建设, 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流程, 充实经办力量, 推进标准化建设, 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要按照更加注重创新机制的要求, 着力在增强人力资源优势、强化支撑能力上下工夫。

十八大报告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目标, 提出了把各方面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历史任务。2013年, 要围绕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强化人力资源支撑的要求, 全面贯彻实施人才发展规划, 创新人才政策机制, 着力增强人力资源优势、强化人力资源支撑能力。一是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 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强力推进百万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突出抓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专家服务工作。认真实施“811青年人才工程”, 开展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选拔表彰工作。完善博士后工作政策, 加强博士后站和研发基地平台建设, 增设工作站25个、研发基地50个, 引进培养博士后300人。做好有关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二是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选拔、激励等工作机制, 坚持“三改一抓、六路并进”, 继续深化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 深入推进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重点项目实施。加强技工院校建设, 健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探索建立职业技术人才调蓄机制, 促进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工程, 广泛开展企业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实施“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1万名左右急需紧缺技师、高级技师。积极开展技能人才评价, 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人员培训考核工作, 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方法。三是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 继续发挥留学回国人员作用。以高端和紧缺人才为重点, 持续实施农业、工业、环保和民生引智工程, 执行好145项引才项目, 力争全年引进项目内专家1800余人次。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 不断提升出国 (境) 培训质量和效益。以扩大引智成果受益面、促进引智成果产业化为重点, 加强引智基地和示范单位建设, 逐步建立以国家级为引领、省级为支撑, 市级为基础的三级引智基地和示范单位体系。以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平台为重点, 推动引智、引资、引技有机结合, 提高引智资源配置能力。完善吸引留学人才来豫“工作、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政策体系, 加强留学人才来豫工作绿色通道建设, 健全服务体系, 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鼓励留学人才多形式提供服务。

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按照更加注重科学民主的要求, 着力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上下工夫。

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是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2013年, 要坚持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重点, 切实做好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军转干部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务员管理工作。完善公务员制度, 健全管理机制, 推进公务员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履职能力建设和为民务实清廉作风建设, 打造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坚持凡进必考, 维护考录公平公正, 保证考录安全, 提高考录科学化水平, 解决好基层机关招人难、留人难问题。继续推进公务员竞争上岗和公开遴选工作, 不断提高竞争性选拔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公务员培训, 重点抓好职业道德培训, 充分发挥全国行政机关公务员 (河南) 特色实践教育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办好省市公务员网络培训学院, 实施学分制管理。深入开展争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 研究探索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与干部培养使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公务员法执法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研究制定公务员竞争上岗实施办法, 推进公务员聘任制试点工作。二是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坚持“按岗聘用”原则, 研究出台事业单位管理、专技、工勤三类人员按岗聘用的具体政策, 探索建立岗位动态调控机制, 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工作。不断完善公开招聘工作程序, 提高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组织实施规范化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三是扎实做好各项军转工作。做好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安置工作, 确保全年军转安置任务顺利完成。进一步完善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相关待遇政策和就业创业扶持措施, 切实加强日常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军转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搭建军转干部网络教育培训平台。进一步完善解困政策和措施, 深入推进关爱行动, 加强个案帮扶力度, 维护企业军转干部总体稳定。

工资制度改革要按照更加注重公平效率的要求, 着力在完善收入分配、提高收入水平上下工夫。

十八大报告将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明确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3年, 要按照河南省两会关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要求, 着眼于保障低收入群体劳动保障报酬权, 从完善制度、增加劳动者收入上着力, 继续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完善企业工资制度。稳妥推进各类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建立企业工资分配共决机制, 健全集体协商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对国有企业工资收入的监督检查, 规范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全面开展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 及时制定发布河南省年度企业工资指导线。积极开展企业薪酬调查活动, 及时发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 加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经营和人工成本上涨情况的分析研判。二是深入推进河南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加强政策研究, 完善事业单位分配激励机制, 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三是配合有关部门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研究解决一些县市津贴补贴水平托底问题, 做好津贴补贴同城同待遇工作, 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按照更加注重协调推进的要求, 着力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上下工夫。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2013年, 要按照上述要求, 外强协调机制, 内强联动配合, 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对劳动关系形势的监测和分析研判, 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变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 及时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 协调做好集体停工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加强县、市、区级以上三方机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 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表彰活动, 继续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进街道 (社区) 和乡镇。做好劳动合同法修正案颁布后的贯彻实施工作, 开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专项行动, 全面推进实施劳动用工备案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标准管理体系建设, 做好即将颁布的《特殊工时管理规定》的宣传贯彻工作, 大力推动落实带薪休假、高温劳动保护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的法规政策, 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二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创新发展基层调解组织建设, 在大中型企业和300人以上非公企业建立全覆盖、多层级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 继续推动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 实现河南省所有县 (市、区) 全面建立仲裁院。继续开展“开标准庭、办标准案”活动, 推动仲裁机构标准化建设, 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完善调解仲裁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重大集体争议联动处理机制, 规范调解仲裁员管理, 继续开通弱势群体办案“绿色通道”。三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强日常监督检查, 认真开展“诚信用工、诚实劳动”活动, 全面推进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建设。组织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规范劳动合同、加强社会保险、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等专项检查, 加大对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不签订劳动合同、违法超时加班、非法用工等突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及时查处重大违法案件。完善落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制度建设, 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落实劳动保障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和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执法规范化、人员专业化建设, 提高监察执法效能。四是加强农民工权益维护工作。进一步完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措施, 落实好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等政策, 推进农民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上一篇:用户调研下一篇:山西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