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性

2024-07-24

文化性(精选12篇)

文化性 篇1

得知首届中国物流文化节将于今年举办, 对于笔者而言, 这是一件新事和大事。因为有一些事态逐渐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超载、超重、超速、违规等事故层出不穷, 简直成了常态, 货物的损失巨大, 人的伤害触目惊心。对此各种媒体都逐渐给予了重视, 其中“物流行业的文化性缺陷正在逐渐显露”就是一种表述。这个表述起初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前不久看到在电视中报道的严重超载的汽车上那些疲惫不堪、狼狈不堪的司机面对全国观众的时候, 猛然想起了这句话, 于是产生了共鸣。确实, 现在物流技术与装备突飞猛进, 但物流文化方面有所欠缺。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成了常态, 成了目前的“物流文化”, 也显露了物流的文化性缺陷。

由此, 笔者也对物流文化进行思考。

搜寻有关材料和网络关于物流文化的内容, 发现对于物流文化研究不够充分, 究其原因,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关注的重点。但是相关的表述却也有一些, 和其它概念相比可以说是一种“各说各话”的状态, 有共识也有岐义。这种状态触动了我, 因此也有话要说。

文化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 本身就有多种理解, 这也带进了物流文化之中。原则性对于物流文化的表述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流方面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人们通常将文化更多和精神财富挂钩, 这应当是没有歧的, 文化性缺陷所指便是。

文化是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 物流文化性缺陷主要针对是精神方面的, 这恐怕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回顾“改革开放”之后的物流发展, 很长一个时期我们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 以为有了先进的技术装备物流现代化的问题就可以大功告成。于是我们大量花钱引进、大量投资建厂, 努力培训专业人员, 物流产业和物流运作在我国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然而若干年过后我们又发现, 这些物质财富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全部, 我们精神财富的增长不理想, 影响了物流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当前, 我国物流文化性缺陷主要有三大表现:

第一个表现是观念缺陷。主要是服务观念方面的问题。虽然近些年服务观念已经进入到了这个领域, 但是“老大”的感觉仍然很严重, 从有关部门到一些重要企业都有这个问题, 可以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企业, 虽然口头上说的是“服务”, 但是很多并不按“服务中心”来打造, 而实际上强调的是“利润中心”, 不宣传和贯彻物流利润的“适度化”, 很少在企业文化中和向社会的发布中明确“成本中心”的地位, 而是和一般企业一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甚至明确讲:追求利润天经地义。

观念缺陷也表现在发展观方面。科学发展观在物流领域还不能全面主导发展。只注重数量、只注重低水平的数量构筑的总量, 而不注重质量和服务的问题, 落后的观念影响和阻碍物流运行优化的问题还普遍的存在。发展观问题没有解决往往就只能依靠“治”来解决, 一次一次的“治超”而实际上“更超”, 就是活生生的写照。

第二个表现是体制缺陷。体制缺陷是我国物流领域长期存在的顽固性的物流文化性缺陷。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所形成的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至今没有得到全面解决, 特别对于物流的“贯通”和“畅流”产生阻碍。这种分割的体制缺陷是物流领域新型巨型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也是物流领域的重要物流方式各自为政、难以整合变大, 甚至在一些领域小生产状态仍然占相当地位的重要原因。这种分割, 使得了地区和部门争夺物流资源, 争夺投资, 争相表现政绩和业绩, 让本应是社会化的物流受限于部门和地区。这种分割最后还造成了一个低质量的大总量。

这些年, 体制缺陷也在变化之中。从过度集中、僵化管理向难以整合的分散和缺乏有效的管理的体制缺陷变化, 体制缺陷改头换面依然存在。

第三个表现是创新缺陷。缺乏创新也是个老问题, 现在我国物流基本上还是在应用已有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创新, 我想这是一个很大的重要问题。正是因为创新的缺乏, 物流的“过热”和过度依赖某种方式现象便时有发生。缺乏创新也造成了物流领域选择上的疑惑, 一有投资亮点大家便一拥而上, 实则是影响了我国物流水平的提高。

文化性 篇2

在企业工作的20年里,笔者深深地感悟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一个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如果套用一句话,那就是:一个没有优秀民族文化的民族,不能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也不能自强于市场竞争之中。道理好懂,实践难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企业文化蓬勃发展起来,这

表明企业文化的作用力与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真正搞起企业文化建设来却又不知从何下手、由哪个部门管理,困惑、误区、模仿、失败,都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常常碰到的问题。厦门卷烟厂也不例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从未停止过思考: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将如何建设?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将会是什么样的?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企业文化建设既具有丰富的内涵,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个性。在这里,笔者仅就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建设谈一些个人的体会与思考。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使企业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谈企业文化首先要谈对企业文化概念的认识。什么是企业?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因此,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项事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于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约束、向导、激励等几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地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惟一使命。

在实践中,每干一件事,每搞一次文化理念的宣传,我们都要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员工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是否在搞形式主义,是否在实事求是地塑造具有厦门卷烟厂特色的企业文化。对此,不敢有丝毫麻痹。笔者感觉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都是一个如履薄冰、负重前行的过程。近几年,厦门卷烟厂的经济效益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其原因就在于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高喊科技兴国、为社会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等口号,这种做法显然偏离了企业发展的实际,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好高骛远是会耽搁企业发展前程的。企业文化建设,很实际的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健康地活下去,并且要越活越好、越活越强大。俗话说,有用就是真理。离开生存和发展,离开经济效益,企业文化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能落地,不能扎根,徒剩一堆美丽的辞藻。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经营理念

品牌形象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品牌之中。曾经

有人说,中国的品牌是一流的产品、二流的包装、三流的营销、四流的服务。无论这句话有多少水分,但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品牌革命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就是企业的生命。对于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企业领导者必须高瞻远瞩,具备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塑造品牌文化的利弊,要及时果断地扬弃,把职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上去。并且要不断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创造出企业优秀的品牌,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稳步地发展壮大。由此可见,搞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品牌谈文化,而要以品牌为载体彰显企业文化,这也是厦烟人的经营理念。

产品是品牌的实物载体,质量是品牌发展的基础。厦门卷烟厂视质量为生命,高度重视产品的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一直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先”,塑企业优秀的品牌。近年来,厦门卷烟厂不断加大质量管理力度,不仅要求结果出精品,更追求过程出精品。1998年导入iso9002—94版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管理水平;1998年第四车间被评为“全国样板车间”;1999年第一、三车间被评为“福建省样板车间”,设备管理达到国家二级管理标准;2001年进行了质量管理体系换版——iso9001-2000版,进一步规范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在行业内首创产品开发过程质量控制的“五书”制度,即:产品设计和开发建议书、任务书、策划书、鉴定书、批量投产准许书,以此提高产品的质量控制水平。2000年以来,厦门卷烟厂大力实施品牌、营销、管理和服务“四大工程”,夯实产品、市场、管理和服务“四大基础”,不断提高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目前,厦门卷烟厂正在进行新厂建设,投资8亿元,力创七个一流:管理一流,工艺一流,产品一流,效益一流,人才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力戒两个一流:花费一流,享受一流。要求每个员工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形成“现场就是市场,做过程精品,每一道工序质量零缺陷”的认识,从单一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厦门卷烟厂还特别注重综合技术水平的提高,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烟草研究机构和烟草公司开展技术合作,1986年率先与美国雷诺士烟草企业(现为日本烟草)开展合作,以此提高企业管理、工艺、技术水平。“十五”期间,厦门卷烟厂制定了企业新的发展目

标,即向烟草行业同等规模中最具竞争潜力、最有活力的企业行列迈进。

总结厦门卷烟厂的经营理念,笔者认为厦门卷烟厂是在实践中塑造一种适合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它必定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建设——人本素质管理

企业只有具备一流的素质,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近几年来,一些颇具远见卓识的企业领导者都尝试着从资本管理向“二本论”管理转变,“二本论”管理即资本管理加人本管理。凡是人本企业都有它明显的管理特征:一是在信任员工的基础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二是倡导员工进行有效学习,推动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三是培养有利于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价值观。为此,厦门卷烟厂以品牌文化建设为契机,带动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企业每创造、培育一个更高档次的品牌,就标志着其综合素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厦烟人很清楚,企业综合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创造出新品牌来,即使创造出来了也不可能培育起来。企业界有人形象地把靠吹捧走红的企

业品牌比作“螃蟹”,意思是经不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一红就死。所以企业品牌的培育过程必须是一个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的过程。

厦门卷烟厂决不做一红就死的“螃蟹”。厦门卷烟厂创建于1954年,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如果从其前身华康烟厂(解放前的一个私营企业)算起,历史就更长了。经过近50年的发展,特别是在厦门成为经济特区以后,厦门卷烟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充分发挥特区的两大优势——区域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厦门卷烟厂的发展水平已处于全国烟草企业先进行列,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前15位左右,是烟草行业“36家重点发展企业”之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企业素质、员工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抓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厦门卷烟厂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狠抓解放思想,更新陈旧观念。“变”是惟一不变的真理。企业要发展,靠老思路、老办法是不行的,要学习,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把“变”的思想、“变”的观念植入员工的头脑之中,让他们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二)狠抓敬业精神,培养认真习惯。厦门卷烟厂要求企业员工牢记这样一个理念:不认真工作者就是“小偷”,在“偷”企业的钱(工资)。员工所做的工作要对得起自己的工资,这是最起码的信用关系。企业要培养员工良好的敬业习惯:操作认真的习惯、负责任的习惯、使命感和事业心的习惯。

(三)狠抓团队建设,营造真诚氛围。一个优秀的企业领导者,是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报表利润的增减上的,而是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厦门卷烟厂倡导团队精神,倡导团队英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员,发展个人才能发展团队,进而发展企业。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团队成员之间要坦诚、真诚、零距离,营造团队真诚的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员工的思维,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

(四)狠抓机制搞活,注重制度创新。我们认为,厦门卷烟厂的企业文化,从宏观层面讲,具有厦门卷烟厂的国情特色,但从微观上讲,并没有中外企业之别。企业机制搞活无非就是解决“原动力”的问题,而“原动力”的主要内容就是“人+机制”。基于这种考虑,从2000年开始,厦门卷烟厂加大、加快改革步伐,大力改革用人、用工、分配机制和考核制度,导入市场经济手段,全面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建立“岗位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的动态运行机制,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活力、更灵活、适应性更强。为保证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2003年新厂搬迁后,聘请了一家国内外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结合管理流程再造,要求他们设计出既符合国情、厂情,又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还符合员工利益的崭新的运行机制。全方位、脱胎换骨地搭建企业内部公平竞争的舞台,提升厦门卷烟厂的整体综合素质。

四、企业文化的内核——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人的追求。要什么不要什么,追求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属于是价值观的范畴。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员工心中的灯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任何文化建设都是以某种价值观的倾向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经营思想的革新、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以某种价值观为指导,中外企业概莫能外。

(一)企业领导的价值观。企业领导的价值观是整个企业文化价值观的“航标”。有人说,先改变张瑞敏,再改变海尔,张瑞敏改变了,海尔也就改变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企业文化不是开几次会就能产生的,也不是员工自觉产生的,它来源于企业领导者或企业领导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企业领导是榜样,是企业文化的影子,企业领导的所作所为传播出去,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影响员工的行为、习惯,也就形成了企业文化。厦门卷烟厂在企业中经

常传播6种文化,责权文化、亲和文化、制度文化、乐观进取文化、廉洁自律文化和艰苦奋斗文化。

(二)员工主体的价值观。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是企业的主人还是雇员?传统的说法是,国企员工具有二重性,既是主人也是雇员。无论是主人还是雇员,企业文化总是建立在以员工利益为主体的基础之上的。企业所有的赢利,所创造的价值,无一不是员工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企业要对他们负责任,不能对不起他们。员工的福利、员工的发展、员工的自豪感都是企业的财富,同时也是以员工为主体的价值观的必然体现。

(三)团队的价值观。团队员工的共同愿望和价值系统对企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当好的价值理念、好的愿望在员工心目中不断强化,形成该群体的一致行为后,团队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实际工作中,我们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为一体,把“厂兴我有利,厂衰我有失”、“爱企业,爱产品,爱岗位”、“视厂如家”的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人人心中有企业,上下左右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

(四)管理的价值观。笔者认为,从管理的文化梯次看,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层次。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没有科学管理就勿谈人本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在实践中,厦门卷烟厂对这三个层次的管理价值观是这样理解的: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员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企业科学管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要使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才兴业,依靠科技兴企。第二,抓好企业科学管理的过程,同时是改造人的过程,是改造人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人本管理就是要关心人、体贴人,一切为了尊重人的责任感服务,一切为了人的发展服务。第三,文化管理最终表现在制度、机制上,制度、机制是文化管理价值观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江、黄河没有人管却能东流到海,其原因就在于它有一种机制保障,是中国地形加河流的机制。厦门卷烟厂怎样才能像长江、黄河那样,不需要管理就能自然成功?同样需要一种机制。厦门卷烟厂目前正在和一家管理公司合作,寻求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管理机制。

(五)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观。世界上没有单纯的经济工作,也没有单纯的政治工作。深化企业改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动员工积极性,进行生产经营都离不开宣传政治工作。经济发展为社会现代化服务,而思想政治工作则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统一性表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所在。尤其是在变革的时代,更需要用新的理论武装头脑,与时俱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任何轻视或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把正确舆论导向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有为”而且要“有位”。厦门卷烟厂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是服务“一个中心”,一切为企业搞好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二是坚持“两个面向”,面向员工、面向市场;三是实现“三个结合”,结合生产、经营、管理、改革的全过程,结合员工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思想动态,结合产品的促销宣传;四是塑造“四个形象”,即企业形象、品牌形象、法人代表形象、员工形象;五是要讲奉献,人生最大的价值在于奉献,市场竞争的最大价值和最终目的也在于奉献,只有为国家、社会、企业多奉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校本研修的文化性构建 篇3

一、校本研修运行的几种模式

一是集中主题模式。研修主题是进行研修活动的前提,如“理解教材、科学设计、有效落实目标”以及“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等。二是专家引领模式。也就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三是网上分散模式。建立并开通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四是师徒结对模式。借鉴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导师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自助助人,享受成长”的研修目的。五是系列特色模式。也就是提出实施“系列化教研活动”的设想。这些活动模式,不仅关注课堂教学,更因为其实施的系统性、持久性,而使其内涵覆盖了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所有环节,体现出了研究的层次性、多元性、师本化。

二、校本研修的管理机制创新

笔者认为,校本研修可实施从“纵向、横向、块状、点状”同时展开的立体式管理机制。

纵向,即教研员领衔,开展攻关式校本研修。这既确保了指导的经常性,还能发挥交流沟通的便捷性、研修的本土性、适宜性等优势,甚至在活动成本最低化中获得校本研修的高效益。

横向,即学校结盟,开展校际研修文化交流。一是同一区域的学校之间甚至不同区域的学校之间,在校本研修的操作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二是由于本区域面积小,交通便捷,使得开展校际间的研修交流成为可能。三是本区域的传统学校与新兴学校之间在开展校际交流中能够获得文化互补。

块状,即以教研组为方阵,以经验分享促进研修团队文化的发展。一是推进“小作坊”制,加强教研组“研究”氛围的建设。二是实施“伙伴互助”制,促进思想交流与互补。三是倡导“群体互学”制,促进经验碰撞和分享。四是成立研讨例会,开展扎实有效的专题式教(科)研例会活动。五是善于与其他学科教研组乃至校外同类教研组进行合作与交流,有效利用研究资源。

点状,即教师在课堂行为反思中提升教学智慧。基于课堂梳理直接指向“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并以“改”字为着眼点,注重反思与研究。

三、校本研修的多元文化构建

一是校本研修的协商文化。举行教职工大会为学校校本研修定主题,让每一位教师充分加入到校本研修的建设中来,成为校本研修的主人,在全校教师酝酿的基础上,征集大会提案,成立提案工作小组,明确提案要求必须一事一案,实事求是,具有可操作性,既要提出问题,又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学校行政班子根据教师的提案进行讨论,最后由主管培训的教师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提案解答报告。这种做法为加快教师队伍发展,为学校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

二是校本研修的课题文化。课题带动,促进研修,让教师尽快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校本研修的实施者、研究者和创造者。学校可出台《教师教科研奖励办法》和《课题研究制度》,教科室围绕这些课题重点抓好对各级立项课题的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信息、资料管理,不定期对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这使教师尝到了教育科研的甜头,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专业发展,也有力地推进了教研组的建设。

三是校本研修的争先文化。校本研修的形式,给人的感觉总是大面积的、笼统性的,为此,我们要积极改变研修形式,加强校本研修的层次性和活动性,构建争先文化。如可举行30~40岁未评上教坛新秀教师的优质课评比,因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这一评比活动紧紧扣住学校的研修主题,可达到实践与理论的双丰收。

四是校本研修的网络文化。实现教师培训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第一,建立网上分散培训模式。让每个教师建立并开通自己的博客,为大家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可随时上传教学设计、课件、试卷、论文、案例,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教师还可对其他教师的公开课进行网上评课,尤其是上课评课活动,可上传记录、教案、反思及组内教师的评课稿。这样,时间上更加自由灵活,交流更加方便,并提高了协作能力。第二,建立健全教师文件夹。学校为教师建立教师文件夹,里面每位教师都有一个研究包,属于校内局域网,教师们可以相互观看,教研组的研修档案材料就放在这里,大家在每次活动时只要把材料直接放人就可,供大家学习参考。

五是校本研修的制度文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制度。学校行政班子成员各定点深入一个教研组,并指导好教研组工作,每次的教研组长会议(包括今天的检查)必定要有蹲点领导一起参加,便于组长同学校的联系。第二,建立教研组及教师个人量化考核激励制度。每学期学校要对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研修工作进行考核、评估、表彰、奖励,起到方案约束考核导向的作用。同时,采用个人与教研组共同考核的方法,在个人考核的基础上评出教师个人考核奖,再把教研组全组教师的分数相加算出平均数,评出优秀教研组。第三,出台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从六方面提出要求,具体是师德良好、学习进修、专业知识、教育观念、立足一线等。这些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每年承担一次示范课或专题讲座;认真总结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经验,两学年必须有一篇论文在奉化市级及以上获奖或发表;积极承担培养优秀年轻教师的任务,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每学年听课不少于30节;两年一次进行考核,给予奖励。

六是校本研修的档案文化。研修档案的管理要重点做好教师个人业务发展档案袋和教研组档案,做到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并且要强化实践、研讨、反思、总结,每次活动的记录要及时、清楚。教导处要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各组长要及时把好研修资料上交的时间关,每位教师未交或迟交一次扣教研组和年级组考核分1分,学校期末进行统计。归档的过程不单是为教师、教研组积累起宝贵的原生态的活动资料,而且通过梳理、累积过程促进反思,剖析得失。学校的校本研修档案不但分类科学,而且资料齐全。其档案除了获奖证书外,主要是电子文档,还做成了电子书,翻阅时一目了然。学校可专门建立一间教研组档案室,一学期下来,各教研组的纸质文档全部放在教研组档案室内,在规范档案管理的同时构建好校本研修的档案文化。

七是校本研修的示范文化。校本研修活动的创新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各种教育教学节的举行,起到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通过名师带徒,为教师队伍做了示范辐射作用。

八是校本研修的生本文化。从本质上讲,名师就是培养出名学生的教师。因此,校本研修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要利用名师去发展学生;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也就是校本研修的生本文化。校本活动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较大地促进了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成为校本研修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新亮点。

舞蹈的文化性浅论 篇4

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应是完美的结合。在非洲, 音乐活动多数是随着日常生活进行的, 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 音乐在许多重要仪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 各种音乐活动常常带有社交的性质, 通常都是在露天环境中进行, 或者是一个广场、市场, 或者是一片树林、一个庭院、一处陵墓。在这些活动中, 自发聚集在一起的一般都是同一部落或使用同一语言的人。他们通过集体音乐舞蹈演出、载歌载舞的狂欢, 加强彼此的感情, 加强部落成员间的联系。对非洲人来讲, 音乐的感受一般就是能打动人心的感受, 人们用身体动作结合拍子来舞蹈, 使个人和音乐融洽起来, 加强了人们对音乐的欣赏。非洲各部族的音乐都与舞蹈相结合, 通过舞蹈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感情。

音乐强烈的节奏动力与舞蹈动作的律动感, 音乐旋律及多声性和舞蹈的群体性等, 如影随形, 相伴前行。

音乐与情感的同一性决定了舞蹈和音乐的价值、功能上一致性。舞蹈和音乐都是为了抒发人的感情而产生的, 因此都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舞蹈因借助形体动作, 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音乐因不受视觉形象的限制, 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当然, 舞蹈与音乐都具有通过模拟等手法, 表现出一定的叙事能力, 如舞蹈的结构往往以音乐的结构为依据;音乐的结构往往能为舞蹈提供完整结构的基础;舞蹈语汇受音乐语汇的影响。

音乐和舞蹈同样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和音乐不同的只是舞蹈是以直观的方式, 直接地将艺术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使观众通过对形象的直观感知, 引起自身的情绪激动和思维活动。因此, 在表述音乐时, 舞蹈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观赏者也在欣赏音乐和舞蹈的同时感动心灵, 让心情得到愉悦、放松和满足, 从而陶冶情操, 使情感得到升华。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感为目标, 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现实生活中, 音乐常常同舞蹈结合在一起。舞蹈所表达的形象, 具有视觉可感性, 恰好与音乐情感表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音乐与舞蹈相结合, 不仅丰富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 而且结合以后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又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舞蹈和音乐两者在显现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过程中往往是不可分割的, 音乐和舞蹈构成方式也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前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家扎哈诺夫说:“音乐———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 都十分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奥尔夫说, 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 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达尔克罗兹也说, 任何音乐都可以转译成动作, 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 据此, 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综合音乐与舞蹈的掌握能力, 在学习方法与教学手段上,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转变学生以往的学习观念, 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 主动将音乐课程与舞蹈课程知识相互融合, 把音乐与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会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

舞蹈属于视觉艺术, 音乐属于听觉艺术。舞蹈好比是鱼, 音乐好比是水。我们了解到音乐和舞蹈的鱼水关系, 会将舞蹈表演发挥到最佳艺术境地。音乐在运用自由韵律和速度的变化时必须与肢体共呼吸, 才能达到舞蹈与音乐的完整统一。

在辅导和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主动邀请大家参与到辅导和教学之中, 叫大家対录像的舞蹈进行模仿。比如, 在欣赏马其顿音乐时, 大家可以通过舞步来感受音乐的节奏, 从而更好地体验马其顿音乐的独特性。再如, 印度音乐与舞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印度文化的多样性特征、印度艺术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度艺术与原始思维的密切联系等等特点都在音乐和舞蹈中体现出来。

文化强国和文化文化软实力 篇5

一、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都需要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密切相关。民族凝聚力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在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增长没有达到同步增长。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人缺乏民族自信力对民族优秀文化认识不够崇洋媚外。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创造力的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类的认知能力提高增强了人类创造新事物和提高新生活的能力。因此文化是前人智慧的载体为人类的学习和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如此文化能够使民族的文明素质和智力水平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我们想让国家不断进步就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和创造力。而保证中华民族升级和活力就是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有利于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的迫切需要

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产品和服务现在成为了独立的贸易形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目前西方国家借着经济科技等优势不断向其他国家进行思想文化的扩张和渗透。因此想要更好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那么就要努力占据文化的制高点。

三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所以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历史性的重要决定。那是因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还需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不仅要提高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我们还要不断提高文化、道德、意识形态等软实力

二、我们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在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但是由于人们对文化资源重视不够。国家优先发展经济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关注比较少。许多文化产品在运行的过程中被注入其他因素比如过于商业化从而使得自身的质量降低不利于市场的销售。同时文化市场的不规范化使得文化盗版产品较多低俗产品也层出不穷。因此规范文化市场很有必要。一些西方国家利用了中国文化元素拍成的电影如《功夫熊猫》在中国大受欢迎。中国本土很受欢迎的电影在国外不是好评如潮。中国的深厚文化存在着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由于不同的传统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让我们对外文化的交流和竞争中造成了巨大的问题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条件。二文化人才缺失比较严重竞争力不强 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专业文化人才的缺失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我们缺少一批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国外观众的需求和国际文化需求善于利用国际经验和国际文化的文化经纪人。我国形成文化软实力的文化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很好的文化经纪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将受到严重制约。因此大力培养专业性文化人才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大力加强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把握方向提供坚实的基础 先进的价值观是领导一个国家、民族和组织与发展的精神旗帜和精神力量。建构先进的价值观我们要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善于从我国的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本国民族拥有民族认同。同时也要开拓视野懂得从国外的优秀文化和制度中学习。制度是依靠深厚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的。制度也是文化的重

要载体。如果制度能够有效实施那么将会促进文化的传播。大力加强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能够统一人民的思想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因此我们可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文化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荣誉文化建设各方面并引领社会思潮。发展文化软实力大力加强不同的主体层面的先进价值观和制度文明建设才可以让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层的价值基础才能够让其具有突出的外部反应。二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文化创造力 我们要推进文化创新就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在文化观念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雅俗文化的关系以创新的观念去看问题解决问题。在文化内容上我们要大胆创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精神基础。同时我们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文化市场体系建立一个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仙督文化市场体系。运用新科学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加快构建文化传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文化传播体制。三大力发展人才教育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发展基础教育事业提高国民文化水平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为了得到更多在文化软实力中发挥作用的人才需要加强在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目前我国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开设了关于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课程还成立了专门的学校培养专业文艺人才。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内容也多了文化艺术。这些都为我们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开展文化外交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可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适当的文化外交很重要。历史以来中国的文化外交也很多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现在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了交流合作平台。比如东盟博览会世博会。中国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保持着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在文化交往的时候我们的优秀文化可以传播出去同时也可以吸收外来的文化的优秀的地方从而促进我们文化的发展。

五弘扬我们优秀文化打造民族品牌 目前国外文化具有强大的攻势。因此我们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国家品牌很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大力挖掘文化里面的优秀成分利用自身的丰富的资源优势利用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出成功的民族品牌。这样才可以扭转文化逆差现在真正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不利局面的改变。

雅文化 俗文化 根文化(五) 篇6

国奴制下中国的古代社会分裂成二元社会,一个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社会,主要是由士与官吏组成(此外也包括医生、艺人、出家人这些自由职业者)。另一个是无知识无文化的农民、手工业者、商贩为主体的草根大众。

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科学技术的代表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士与官吏中的一部分人。国人津津乐道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优秀文化”大都是他们搞出来的。

发明造纸技术的蔡伦是东汉朝的宦官;发明地动仪的张衡是东汉朝的太史令;写《伤寒论》的医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长沙太守;创立绘制地图理论(制图六体)的裴秀是西晋初年的司空官:算出圆周率的祖冲之是南北朝时南齐朝廷华林学省里的官员;《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都是北魏朝的官员;大书法家王羲之当过东晋朝的太守和右将军;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任过兵部尚书;《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是北宋宫廷画院的画官;《耕织图》的作者楼寿是南宋的县令;编《授时历》的郭守敬是元朝的高级官员;航海家郑和是明朝的宦官;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是明朝太医院的医官……;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水利专家都是朝廷命官。

以上这些在科学技术文化方面有成就的官吏,在庞大的官僚队伍中只占极少数,绝大多数官吏碌碌无为或以权谋私。皇权专制建立的国奴制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动性与创造精神,鼠文化异化了人健康心智的发展方向,而向着鸡鸣狗盗、尔虞我诈、蝇营狗苟、为稻梁谋和以权谋私的污途发展。所以历朝历代的亿万富豪,除皇族以外,基本上是朝廷大官或者是与皇亲、权臣联手的官商。

中国专制制度的祖传秘方

社会制度是政治经济综合体,本身又含有文化支撑。任何经济制度必须有政治保障,比如产权(物权)、管理、分配、人身权利、劳动条件等必须有政治一法律的支撑。政治也要有经济支撑,但对经济的依赖小。因此综合体(社会制度)中政治比经济更具决定作用。

政治(暴力、权力、权威、统治)在中国决定经济,因为得到鼠文化支撑。中国没有全民性信仰,但有全民性崇拜。鼠文化使中国人最崇拜权。崇拜的本质是既景仰又畏惧,于是形成权奴心态,具体表现为不问青红皂白地对权的顺从、依赖、巴结、攀附、助长和强化。权奴心态促成了大权归一,先造成公权(政权)私有(家天下),进一步又造成权者运用私有政权使社会物权和人权国有,使中国成为皇权专制大一统国家。皇家成了国家,皇权成了国权,人们从总体上讲是国奴,具体分层、分部、分区、人对人看又是权奴。

中国人不分“国”和“公”,汉语中两词经常通用,(“公”还有别的涵义,这里不详述)为公就是为国,公共利益就是国家利益,公有就是国有。财产公(国)有了,掌控公(国)有财产的权力却没公有,应是公权的却是私权。“家天下”、“打江山坐天下”就是公权私有。

夺取最高控制权、支配权,即政权一造成或维持无物权、无人权状态或模糊物权、人权状态,或者把物权、人权“公(国)有”→然后变公(国)权印政权为私权,就能得到一切。这就是“有了权就有了一切”的奥秘,这就是中国几千年香火不断的专制制度的祖传秘方。

政治——鼠文化支撑的最高级剥削形式

中国传统社会是权力主导社会。纵观中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围繞权力斗争的历史,无论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甚至家庭生活都是如此。在政治层面上,宫廷斗争,皇位交替,官场倾轧,农民暴动,改朝换代等等;在家庭层面上。二十年媳妇熬成婆,是指媳妇终于掌握了家庭的管理权。

鼠文化下权与势,权与贵是一体相连的。有大权力和接近大权力的人叫做达官贵人。因此是以贵贱划分人,不是以贫富划分人。远离权力,与“贵”不沾边的“富”是不牢靠的。“宰相家人七品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贵贱是根本标准,它决定了贫富与雅俗。有了“贵”另外两个也有了。

民谣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富人,而是有权有势的权贵之人。何谓“苦中苦”?不是指底层社会的吃糠咽菜,这是几千年来底层社会生活的常态。苦中之苦是指忍人所不能忍,如韩信的“胯下之辱”;如读书人的十年寒窗;如牺牲与抛弃一般人的享受与生活乐趣,做常人所不能为、不敢为及不齿之事,诸如此类。

读书人熟知的一句话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这些东西书中并没有。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当上了官,手里有了权,或者是成为权者的重要工具(如谋臣、幕僚、秘书,也都有权)就都有了。

在中国,“赢者通吃”在权力方面是,“一把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可以委任、贬黜包括二把手在内的任何人,并对他们有生杀予夺之权;除此以外,权力还能延伸到所有方面:有了权当然贵,同时也富,也雅,还显,还荣,还有名,“纷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得了富贵不还乡,正如穿锦夜间行”。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都能满足。舒适、牛逼(炫耀)、刺激也均能实现。

政治剥削或剥夺,比经济剥削效率高,范围广,规模大,种类多,有税、贡、赋、助(役)等多种形式,可征到各种钱财物品、民夫美女、奇珍异宝,剥削到的财物和服务数量大且车富多彩,是一种最高级的剥削剥夺形式。中国人经比较、反复,最终(自秦以后)采取了此种形式。这比拥有几个庄园、几个手工作坊、工厂或者经商做生意利大多了。(战国末吕不韦和他父亲讨论过这事;刘邦当了皇帝后,当着众大臣的面也和他爹说过这事。)

中国人走上这一步是因鼠文化中无“法至上”观念。无“个人权利”观念,无“产权”观念。因为鼠是弱势群体,不愿意也不能负责。弱势群体崇拜、依赖强权、暴力。这种文化支撑强权大于法,否定每个个人的权、责、利;不支撵法大于权,也不愿意为法大于权去承担个人责任。于是,不是经济集团而是暴力集团决定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综合体),采取更高级的剥削方式:国税是一道大菜,徭役、劳役又是一道大菜;贡赋、“特供”是一道大菜;还有日常红包、送礼、“潜规则”又是一道大菜;挂名、兼职、内部福利等等荣誉和灰色收入也不是小菜。

没了皇帝,贪腐更甚

属西方文明范畴的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制。官僚集团失去了制约,转手接管了原属于皇权的大部分权力。在鼠文化作用下,原来的“朕即国家”,转变为“官僚即国家”或“军阀即国家”、“党即国家”(党国)。

虽立有宪法,有议会、法院,选举中央、地方行政长官;民有经济、政治组织、社会团体、文化教育、舆论出版均有发展,但不被在血液中溶化了鼠文化的大多数民众认同,只被少数精英认同。鼠文化认同暴力、阴谋、小动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专制,不认同公平规则。在鼠文化影响制约下,无论是北洋军阀政府,或是南京国民政府,还是各种粉墨登场的汉奸政府等,无论它们标榜什么,鼓吹什么,号称代表什么,均使吏治走向腐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更为黑暗,这又导致鼠文化进一步泛滥成灾。

在帝制时代,江山是皇帝“家天下”的,有些皇帝考虑问题还能从长治久安出发,从子孙万世继承出发,还有长远眼光与打算。没有了帝制,官僚们成了脱缰的野马,在鼠文化的支撑下,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官吏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其所作所为犹如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一方面欲壑难填横征暴敛、索贿受贿、官商勾结;另一方面是做事情的短期行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考虑长远,“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所谓“维护稳定”,主要作用是只许人民“老老实实”,不许人民“乱说乱动”,以保障官僚集团及其裙带势力一天天暴富起来。民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力量在鼠文化环境中,在鼠文化左右下,要么是投靠、贿买、攀附权力,要么是艰难挣扎以求存活,要么是成为流氓,为“吃喝嫖赌抽养”,去“坑蒙拐骗偷抢”,或者二者三者并举。

文化性 篇7

坐落在长江之滨的浮桥中学, 是一所有着74年历史的老校。学校建校之初名为“乃德私塾”, 乃德创始人写下了高亢激昂的校歌, 校歌的最后一句为“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70多年来, 学校始终坚持“文化引脉, 德润校园”的办学理念。下面结合校歌, 谈谈浮桥中学乃德文化建设的三路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一、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唤醒文化的自觉

文化的力量是潜移默化的, 虽然无处不在, 但见之无形, 身处其中的人们最容易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觉而不察。如何让校园文化从概念走向现实, 首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来唤醒校园中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我校校歌的最后一句话是:“乃德崛起, 复兴中华, 在吾仔肩”, 一种办好学校、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意识跃然纸上。要把口号化为行动, 不仅需要校长有文化自觉, 也需要全校师生的文化自觉。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式的从天而降, 空穴来风, 必须与传承携手而行。学校文化传承的有形载体很多, 在唤醒全员校园文化的自觉过程中, 必须要有的放矢, 全面渗透, 重点突破。

我校以校歌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初一新生刚跨入校门, 在入学军训时, 一堂必修课就是学唱校歌;每一位新教师加入我校时, 必须要学会唱校歌;每年的校红五月歌会, 常规节目是各班大合唱校歌;中午学校的校园广播, 每天必放的歌曲是校歌。一听到这熟悉的旋律, 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哼地唱起来。这是一种校园文化自觉的表象, 因为师生, 尤其是学生很难理解校歌的创作背景和真正内涵。对此, 必须要对校歌进行深度解读。我们通过全校教师会、班级主题班会、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 变着法让师生更好地理解体会“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的使命与责任。

文化无处不在, 有效载体固然重要, 但唤醒师生文化自觉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巧设计、精安排。为了让师生对校园文化有深入直观的理解, 学校召开各层面的会议, 集思广益, 几经三番, 设计了一个校园文化标志 (LOGO) , 通过图片对校园文化进行浓缩性的解读, 更直观;学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 评出每月乃德之星;学校展板、画栏等外显宣传资料, 都紧扣校园文化, 学校大墙上张贴“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八个大字;每月小组合作展板边上横批都是“乃德崛起, 在吾仔肩”等。时时处处都能找寻到校园文化的印迹, 人人皆知, 这是提升校园文化自觉的必备条件。

二、敦品励学, 愈困弥坚———增长文化的自信

宏大的文化口号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校园文化口号只有化作行为, 才具有生命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始终坚持以传承与践行校园文化为主旋律, 通过教育教学实践, 增长师生文化的自信。

我校前辈就以“乃德”为校名, 提出了“敦品励学”的校训, 学校办学坚持德字为先, 立德树人, 几十年来, 一脉相承。学校的德育工作扎扎实实, 从不虚浮。每天清晨值日班级的学生, 提前15分钟到校, 一班6人, 身披红色值日横幅站在校门口, 笑迎每一位师生;护绿队的学生检查卫生;监察队的学生到班内检查是否有抄作业和违规现象;中午值日学生带着纸与笔, 记录各班浪费食物的学生姓名。每天值日学生会把检查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 大家各司其责, 工作有条不紊, 虽然事小, 但几十年坚持如一, 是多么的不容易。风正好扬帆, 良好的自我管理文化有利于铸就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敦品励学的校训, 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浮桥中学教师身上。服饰打扮必须要规范, 不着奇装异服进教室, 不能大声呵斥学生, 同事之间不允许有打骂, 否则会引起公愤, 教学质量相对差一些的教师倍感压力……这些大多不是学校规定的, 而是学校文化传承的惯性使然。

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形势下, 学校如何不断提升办学品质、正视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 这些都要求浮桥中学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心力, 不断思考进取的发展力, 虽愈困弥坚, 但持续努力。

三、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走向文化的自强

“前程万里, 谁著先鞭”喊出了浮中人办学的气魄和胆识。办好学校, 要有责任的担当, 要有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每任浮中校长都深知使命, 勇于担当。

校园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面对生源结构的不断变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渐显现, 学校提出了“拿着别人的地图, 找自己的路”, 量校而行, 量法而行, 量生而行, 智慧型地吸收, 创生性地实践, 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学习用表”为载体,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突破口, 深入学习, 勇于实践, 有成功的喜悦, 有失败的苦楚, 有理论与实践偏离的困惑, 有家长的质疑和实践的艰辛矛盾交织的忧虑等。但凡是革新者, 困难从来不是止步的理由, 思考和实践才是最好的武器。团结协作, 勇著先鞭, 是学校文化积淀在每个教师身上的显性产物, 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源动力。

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分析 篇8

对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进行分析, 就是对人英语课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英语教学设计的文化性分析, 以此折射它的价值倾向。

一、课程目标的文化性分析

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目标的设置, 课程编制也受课程目标的制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对外交流、合作、经济等活动的增加, 原本的英语课程设计已经不能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 必须对英语课程设计以重新定位, 突出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 也要增加对英语课程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性的了解。

1. 重视英语课程的人文价值

通常情况下, 英语是作为一种语言课程在学校进行学习, 多数人只是把英语看成一种沟通和交流的工具, 这种思想过度强调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其实, 英语课程的设置目的不只是作为一种语言在让学生进行学习, 更重要的是注重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人文价值, 而现在的教学对这两方面内容似乎熟视无睹。英语课程标准中, 我们可以发现培养文化意识已经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说明了英语教学开始重视人文价值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不但注重语言的运用, 更注重语言文化的背景和内涵, 通过风土人情, 民族习俗的介绍, 让学生在对英语的学习中正确理解词义和句型, 并能恰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此外, 英语课程设计时, 还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 通过教学内容来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学习中, 学习者不仅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还要培养对中文文化的敏感性和鉴赏力, 通过英语文化了解本国文化, 通过本国文化了解英语文化。

2. 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的培养写进了英语教学的目标, 把语言和文化放在一起考虑, 充分体现了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在英语阅读时, 要想真正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只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不够的, 还要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英语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 有利于学生吸收优秀的世界文化知识, 也符合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

在以往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 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解决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让学生记单词, 读课文、写短文等等, 强调锻炼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而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上似乎并不关心, 长此以往, 学生成为了学习英语的奴隶, 而不去思考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文化形态等, 对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造成消极的影响。新课程标准出台后, 把了解、熟悉英语文化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进一步了解外国的经济、文化观念, 科学评价英语文化, 促进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融合。新课程标准提出, 在不忽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 注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的听说能力, 对学生的口语表达、交际、书面表达等都作了规定, 但对于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课程内容的文化性分析

从狭义上讲课程内容就是教学内容,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 一般意义上说, 课程也就是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 要让学生学到知识, 就要使用教材, 如果没有教材, 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现行的英语教材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遵照我国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编写的, 它以英式英语为主, 介绍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主要英语国家的英语及其相关文化和传统, 编写的时候遵循实用性、实效性、文化性等。其内容涉及经济, 文化、友谊、体育、休闲、时尚、节日、戏剧、宗教等等50多个话题。在课程设计上考虑到了科学性和有效性, 对学生有实际意义, 能为学生所接受和喜爱。但是课程的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 就是反映西方文化的内容较少, 其主要介绍了以英美为主的英美文化, 而其他国家的非主流的文化介绍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正确地引导, 挖掘教材中隐含的英语文化, 把它们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能通过英语文化提升自己的素养, 增强社会主义荣誉感,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促进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的融合, 实现英语教学的育人作用。

在英语课程内容的编写过程中, 编写者要付出巨大的劳动, 因为教材不仅要突出英语的实用性, 还要突出英语课程所隐含的文化价值。而教师也要努力挖掘教材, 把课程的文化性突出表现出来, 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到英语知识, 又学到英语文化知识。编写者在组织课程内容上, 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 必须把英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价值体现出来, 运用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我国英语课程教材内容的选择。

三、课程教学的文化性分析

英语课程教学是检验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指标, 课程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促进学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能立足现实立足本国国情、是否注重文化性和语言性、是否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 将决定着课程设计的成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用狭隘的思想教育学生, 而应该敞开心怀, 摆正心态去讲解英语民族文化和背景, 通过文化背景和知识, 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态度。同时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情境领悟真实的文化内涵, 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释放。在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智力, 使学生在文化理解和学习中实现对文化的认可和尊重。

在实际的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文化这一层面的内容重视不够, 学生学习英语后在语言应用能力上有了提高, 但是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却并未进步。由于长期深受母语文化的熏陶,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 也按照学习母语的思路进行学习, 所以就形成了不伦不类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 要给同学们创设适合英语学习的英语环境, 这样有利于学生利用英语思维、英语观点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英语文化的体验, 更深入的理解西方文化。

对一种语言的学习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在对语言的学习时, 也会相应地学习到这些语言所在国家地区的文化。但是目前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顾不上文化知识的深入挖掘, 也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对国外的人文自然, 民族习俗等进行了解, 因此, 英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英语, 通过各种媒体获得英语学习的机会。

四、课程评价的文化性分析

考试作为我国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方法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 致使学生在学校中的一切都为考试而学, 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毫无提升。所以, 在评价学生英语水平的时候, 不仅要进行总结性评价, 还要进行形成性评价。在此, 笔者对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的题目进行文化性分析。

1. 阅读试题分析

英语测试时, 阅读理解是必考的题目, 所占的比重也较大, 往往考察的内容也较为广泛, 包括科技、文艺、体育、政治、经济、地理、历史等方面, 也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一点对文化意识的考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 可以看出, 英语测试还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弊端, 阅读理解考察的几乎还是语言知识, 而且题目的提问方法也比较固定单一。我们认为, 英语考察时也应以一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托, 兼顾语言运用和文化知识的运用, 也就是英语考试应尊重文化差异, 克服跨文化交际面临的障碍。

2. 书面表达试题分析

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对教学有着指挥棒的作用。现行的课程标准就英语考试中对英语考试的题型、测试方法以及测试的知识点做了说明, 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如何通过测试题目体现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和文化性, 也没有提出文化意识培养的具体方法和目标。这方面的内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更多的国外的文化背景知识, 充实学生的文化素养, 同时多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学习, 把语言的学习和社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 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学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

[4]黄远振.文化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教育科学研究, 2004 (12) .

浅析当代报纸副刊的文化性 篇9

报纸副刊的文化性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反映社会文化特色, 二是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一、反映社会文化特色

(一) 关注社会热点

副刊时刻关注着当下的社会热点, 但它与新闻又有所不同, 副刊主要强调的是对文艺创作的引导作用, 对影、视、剧及文学新作、美术新作等的介绍和评论。例如, 刊载于2015年4月11日《解放日报》中《朝花》版块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的《我们缺的是剧作家, 不是编剧匠》一文, 就当前国产剧背离戏剧实质、市场泛滥等现象给了编剧匠们当头一棒。他认为剧作家与编剧匠不是一回事, 戏剧文学创作不可忘本, “有用”才是设立专业编剧的依据, 戏剧人才的培养不是“养”, 呼吁社会各界直面戏剧创作界和剧作人才培养、积累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并建立青年戏剧会演制度和奖励制度;刊载于2015年4月19日《解放日报》中《朝花》版块的《嘿, 雪健!好一个老头儿》一文, 作者李培禹就当下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嘿, 老头儿!》做出了客观评价, 认为不仅电视剧中李雪健、黄磊、宋佳等实力派演员是看点, 其背后的如何对待空巢老人, 怎样在父母生前尽孝, 如何改善父子关系等社会问题也值得大家深刻思考。

(二) 拓宽读者视野

副刊的受众广泛, 为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会广泛介绍一些读者不曾关注过的知识层面或生活细节等, 拓宽读者的知识层面, 丰富视野。例如, 刊载于2015年4月23日《“很仙”的节奏学古代女子挽青丝》一文, 就目前的古装剧热潮, 迎合观众需求, 介绍古代女子发型特点;刊载于2015年5月15日《四川日报》中《天府周末》的《清代食谱里的滋味生活》一文, 以成都图书馆联合四川大学图书馆共同完成清代饮食文献《食宪鸿秘》古籍善本再造一事开头, 介绍了清代的食谱, 清人也喝奶茶吃海鲜, 并提倡养生。

(三) 宣传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副刊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宣传展示平台, 须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例如, 刊载于2013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的伍旭东 (溆水) 的《微信时代的亲情表达》一文, 作者通过微信在母亲住院期间时时发布母亲的病情, 坦露侍母的艰辛, 感悟尽孝的快乐, 体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 是一种弥足的珍贵。文章采用日记的形式, 还刊登了朋友圈里的评论, 让人们感受到在当今这个人际关系冷漠的科技时代, 人与人之间依然可以走得很近, 感受“天涯若比邻”的科技伟大与感情交流。《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版块2015年以来连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心教授最新力作《家风正子孙兴》, 结合习近平主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指示, 列举了数十个优秀家风故事, 让读者感受优良家风的熏陶, 明白“家风是什么”, 确立让子孙世代受益的良好家风。

(四) 丰富读者生活

副刊形式多样, 有散文、报告文学、特写、随笔、文艺评论、杂文、诗歌, 近些年来还有纪实作品、网络小品、都市作品等形式。副刊内容丰富, 集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服务性为一体, 陶冶情操, 丰富生活。近些年来, 报纸副刊中仍不乏优秀的作品, 值得我们去细读品味。例如, 刊登于2013年9月9日《人民日报》中刘玉琴的《陌上何时花开》, 引经据典, 先谈“陌上花开, 可缓缓归矣”的来历,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王钱镠, 因思念归家的戴氏王妃, 便提笔写下“陌上花开, 便可缓缓归矣”的书信, 平实温馨, 情愫尤重, 后又联系到当代人的生活, 指出我们应该放慢脚步, 调整身姿, 享受宁静的现实意义;刊载于2015年5月21日《新民晚报》中《夜光杯》的《遐迩集》, 选登了上海海派书画研究会会长齐铁偕的《书斋晓望》《读书》《横榻读倦眠觉后作》等几首诗, 使人耳目一新, 感受古诗文化。

二、体现区域文化特色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各地文化和而不同, 各地的报纸副刊也都深深打上区域文化的烙印。21世纪以来, 我国报纸副刊 (尤其是文艺副刊) 更加注重结合本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旅游名胜、人物典故等挖掘材料, 彰显地方特色、凸显其个性化和本土化。[3]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副刊版块名字具有区域色彩

例如, 《四川日报》的副刊版块《天府周末》, 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 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 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 成了中央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 故称“天府”。因此, 《四川日报》的副刊版块以《天府周末》命名, 具有强烈的区域色彩。《金陵晚报》作为南京知名报刊, 其副刊版块以《雨花石》命名。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 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 有“石中皇后”之称, 被誉为天赐国宝, 中华一绝。主要产于南京市六合区及仪征市月塘一带, 是南京著名的特产, 以《雨花石》作为《金陵晚报》副刊名字具有显明的南京特色。

(二) 副刊内容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

副刊往往着墨于当地的名人轶事、百姓生活、风土习俗等, 于读者而言, 地理上具有接近性, 心理上具有亲近性。刊载于2015年4月10日《四川日报》中《天府周末》版块的《米仓山重新发现》一文, 介绍了四川著名景点米仓山, 米仓山是我国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博物馆, 也是一个基本上未被深入考察和开发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处女地, 景色优美, 是一个宝贵的自然资源库。刊载于2015年5月20日《羊城晚报》中《花地》版块的《畸人梁鼎芬》一文, 讲述了晚清学者、藏书家梁鼎芬坎坷崎岖的一生。《羊城晚报》刊登梁鼎芬的轶事, 是因为梁鼎芬是广东番禺人。

三、总结

文化性是报纸副刊的基本属性之一, 也是其最本质的属性。副刊在当今社会, 更好地坚持其文化性, 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坚持“内容为王”, 创造精品

著名作家金庸先生, 不仅是个武侠小说家, 还是个办报的行家里手, 他曾经主办国《明报》的副刊, 还曾总结出“副刊之五字真言”, 即“短、趣、近、物、图”。副刊最主要的还是内容, 改变的只是形式, 不变的是内容, 好的作品总会被人发现的。

(二) 发挥品牌优势, 勇敢超越

很多报纸副刊版块创办很多年了, 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如《人民日报》的《大地》、《羊城晚报》的《花地》、《解放日报》的《朝花》、《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等。这些报纸副刊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应该结合当下形势, 勇敢超越, 再创辉煌。

(三) 运用新媒体, 拓宽市场

目前, 数字化阅读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 较2013年的50.1%上升了8.0个百分点。[1]报纸副刊应该运用新媒体, 拓宽其市场领域。

摘要:当今社会, 虽然数字化阅读逐渐渗入人们生活, 但是报纸依然占据一定的阅读市场, 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报纸的灵魂在其副刊, 而报纸副刊的文化性又是其最本质的属性。副刊的文化性主要表现两方面:一是反映社会文化特色, 二是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社会文化特色即关注社会热点、拓宽读者视野、宣传道德教育、丰富读者生活, 区域文化特色即副刊版块名字具有区域色彩、副刊内容与区域文化紧密结合。

关键词:报纸,副刊,文化性

参考文献

[1]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2015.

[2]宋建峰, 刘校豆.报网融合下报纸副刊的困境与出路[J].青年记者, 2013 (05) :29-30.

谈英语教学的文化性 篇10

外语揭示了外语所在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等, 这是由外语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在民族文化背景下教学外语, 民族文化和外域文化之间发生了聚合、比较、相容或排斥的过程。如果英语教师把英语仅仅当作一种语言, 那么它永远只能是词汇和语法的无穷组合;唯有把英语与其所负载的文化结合起来, 并与我们的文化结合、比较、交融起来, 英语才能不再是符号系统, 而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起来。

一、中外文化的偶合性与文化性教育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生活实践中会有相同或类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wolf in sheep’s clot hi ng, 同舟共济i n t he same boat, 破土动工break eart h, 三思而后行t hink t wice bef or e you act, 蓝图blue pr i nt, 等等, 这种现象不胜枚举。文化偶合现象可以促进学生把语言学习与自我文化背景结合起来, 从而使英语变得更有亲和力。

二、中外文化的差异与文化性教育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 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 (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 ;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 (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撕开礼物并高兴地道谢“Thank you.I really appreciate it”) 等等。所以说, 我们在教学中只要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 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背景下进行教学, 就能使语言知识“活”起来, 使学生逐步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

英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己不单在传授英语知识, 而且还肩负着广角度、深层次的文化渗透教育的任务。教师自身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与此同时, 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提高, 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树立, 英语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以认为, 英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是工作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人类文明传播者。在传授英语知识的同时, 应把优秀文化内涵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 既教书, 又育人。

英语教师把文化性教育和德育贯串于教学实践和业务学习的过程之中, 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走进采撷文化雨露的广阔天地。同时, 发现学生的错误思想倾向或偏差, 就要予以纠正, 发展学生积极健康的文化思维。

文化性城市公园旅游解说系统研究 篇11

【关键词】北京大观园;旅游解说系统;城市公园

1.相关背景概述

1.1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

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白热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1]。

1.2旅游解说系统概述

旅游解说是为了实现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以及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等和各种媒介之间的有效沟通而进行的信息传播行为[2]。

旅游解说有自导式和向导式解说两种类型[3]。向导式解说系统亦称导游解说系统,以具有能动性的专门导游人员向旅游者进行主动的、动态的信息传导为主要表达方式。自导式解说系统形式多样,包括牌示、解说手册、导游图、语音解说、录像带、幻灯片等,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北京大观园旅游解说系统现状

北京大观园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南菜园街12号(市区西南隅护城河畔)。经过几次实地调查、观察,初步了解了大观园的解说系统现状。

通过调查统计,北京大观园标识牌类型及数量、分布统计如下:

景点景观解说共159处。其中入、出口标志为4处,内部景点景观名牌47处,植物名称标识62处,游览全图标牌3处,分别位于南门、省亲大殿;音箱设施21处,散布景区中、只播放音乐;音频讲解设施2处,位于暖香坞(惜春住处);公园简介3处;模拟动画1处,位于迎春住处,简单展示古代买卖盐的场景。

旅游交通解说,即景点间导示牌,共26处。

饮食设施解说,即饮食标识,共3处。

文体娱乐设施解说,共7处。其中,人文節事活动介绍有5处,主要介绍画展及红楼文化活动;影剧院、俱乐部标识有2处。

商业服务设施解说,主要为照相标识,共5处。

设施管理解说,共31处。其中,游客须知有1处;西门友情提示如游客止步有3处;爱护文物、请勿攀登、安全提示类有27处。

安全设施解说,即消防、紧急出口标识,共4处。

其它设施解说,包括管理处标识2处;公共卫生间标识7处。

3.大观园旅游解说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3.1存在问题

3.1.1解说力度不够、形式单一

北京大观园旅游解说几乎都是解说牌及少数的讲解人员,而音像制品解说、出版物解说、语音导游解说等其他形式的解说非常少,缺乏具有实用功能的导游手册、导游图和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者的专业解说出版物。

3.1.2解说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信息的获取性不高

像导游人员的讲解,只是引领游客很快地把各景点穿一遍,只是简单告诉游客此景点是谁的住处,而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通过标识牌就可以了解这些基本知识,没有留给游客自己观察体会的时间。

3.1.3游客服务中心解说功能薄弱

观察发现,大观园游客中心空间狭小,且很多游客不会主动利用;游客中心内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对大观园解说的宣传册;服务人员态度也不够友好,这是公园解说系统需要完善的重要方面。

3.2完善旅游解说系统的建议

3.2.1加强游客中心的解说功能

游客中心应加强建设,通过模型、讲座、音像制品和幻灯片的放映,使游客更深入的了解各具体景点关于人物命运、性格特征及景点典故等具体的知识,满足游客对景区知识的需求,以此提高游客中心的解说功能。

游客中心的服务或讲解人员应对大观园景点景观的历史背景、典故由来熟悉,服务应热情大方、体贴周到,针对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提供富有特色的导游讲解服务。

3.2.2加强音像品和印刷品的解说功能

景区应在入口处、游客中心、购物中心等处增加宣传,游览宣传教育材料要品种齐全、内容丰富、准确,制作精美。其中要引进语音导游解说系统,可以涵盖整个公园方方面面的介绍,而且可以重复、有选择的听,对旅游者全面了解园内各景点,丰富知识很有帮助。

3.2.3深析解说对象,突出主题,重视历史文化内涵的解说

大观园应重视挖掘该园的文化内涵,重视对该园历史文化主题的解说,包括公园的基本情况介绍、景点景观名称由来、人物性格命运简介、节庆活动展示、不同季节的景观等方面。大观园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对古树的解说不能只局限告知游客树的名称,还要介绍观赏特性、药用价值、物种变迁、生态作用等方面。

3.2.4增加导游手册等出版物解说

旅游解说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向到访的游客介绍和宣传大观园的各方面信息,还涉及到通过游客的口碑传诵。因而,大观园应通过调查游客结构,分析游客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等各方面特征,根据各层次游客的需要来开发、设计导游手册和解说词。

【参考文献】

[1]孟刚,李岚,李瑞冬,魏枢.城市公园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7.

[2]张立明,胡道华.旅游景区解说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2006:7.

[3]吴亚东. 基于环境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构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4]北京大观园网站.北京大观园 http://www.bjdgy.com/.

谈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 篇12

1 档案馆建筑的历史回顾

在我国, 档案管理制度形成较早, 关于中国古代重视档案管理在档案馆库的修造方面就可以充分显示。

奴隶社会, 档案被看作是上帝和祖先意志的体现, 是非常神圣的。收藏王朝重要档案的“天府”、“监府”是当时最好的建筑和神圣的地方, 是王朝的国家档案库。进入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繁荣的两汉时代, 王朝中央在宫廷内外修造了诸如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兰台、东观以及石室、宣明等多处殿阁, 用来收贮各种档案典籍。这些建筑, 都各有专司。如石渠阁是专门用来收藏秦代档案图籍的。在阁的四周筑有石渠, 渠中放水以保安全。两宋时期, 由于档案文件由卷轴式演变为折叠式, 中央王朝收贮官署政务档案的阁架库开始普遍, 同时出现收贮各衙署历年档案的金耀门文书库。到了明清时代, 档案库建设又有新发展, 全国各地有名称可考的架阁库、黄册库、案牍库等约150余处。明朝中叶, 珍藏皇家档案的御用库房——皇史宬的修建, 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石室金匮”的保管档案之制。皇史宬建造在1.42公尺高的石台上, 四面汉白玉雕栏环绕, 整个大殿全部砖石叠砌, 连门窗也都是以石材雕琢而成。3.5公尺厚的山墙和6.14公尺厚的檐墙磨砖对缝, 顶覆黄琉璃瓦单檐缓坡, 无梁无柱, 风格独特。在中国古代, 修造这样坚固而又有防护设施的库房来保管档案, 足见统治者对档案的重视。

建国后, 各级各类档案馆大多建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 档案库房基本上是利用旧房舍或一般的办公用房, 不仅面积小, 条件差, 而且有些年久失修, 危及档案的安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档案馆房问题开始逐步解决, 至80年代初发展较快。为了使档案馆库建设符合现代化的保护档案的要求, 1985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编制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确定了“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原则。总的来看, 20世纪90年代之前, 档案馆库建筑注重的多是实用、经济、美观, 还没有去挖掘、体现它的文化性。

2 档案馆建筑体现文化性的动因

2.1 档案馆文化性质的要求

档案馆建筑要与档案馆文化功能相匹配。1983年4月26日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档案馆工作通则》中明确规定:“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 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 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档案工作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档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思想的指导。换句话说, 档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档案馆承载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与此相适应, 档案馆建筑也必须与档案馆的文化性质和文化功能相匹配, 展示出档案馆特有的文化形象, 才能为广大公众所接受和认可。

2.2 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角色定位的要求

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仅仅要以档案资料为依托, 某种程度上还需要借助档案馆建筑来凸显它的教育功能。20世纪80年代末档案实行向社会开放后, 档案馆由简单的档案的保管中心上升为一个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对广大公众进行传统教育, 进行国情、省情、市情教育,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水平, 是它的一项重要职责。教育基地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机关单位的要求模式上, 而应该力图从各个层面上能够传递出一种民族精神, 一种时代特征, 一种昂扬向上的朝气。如何体现这种精神, 这种内涵?除了对档案馆人员加强训练, 提高综合素质, 塑造良好形象外, 还要借助档案馆建筑来突出它的教育功能的显示。

2.3 现代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档案馆建筑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包含于各个方面, 乃至渗透于各个角落。研究地域文化, 促进经济发展, 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是社会有识之士的共同目标。陌生人了解一个城市, 首先会看这个城市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建筑, 通过感官的印象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定位得出大体的结论。档案界人士经常开玩笑说, 看看档案馆大楼, 就知道这座城市的领导有没有文化。虽说是个玩笑, 可仔细琢磨起来却不无道理。档案馆与图书馆, 是一个城市中最醒目、最显眼、最吸引市民的文化休闲场所, 如果不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成为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场所, 或者说称不上是一个城市建筑史上的精品, 那都是一种遗憾, 换句话说, 是一种文化的悲哀, 一个城市的悲哀。

3 档案馆建筑包含的文化内涵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性既包括建筑思想、建筑观念、建筑情感这些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又包括档案馆建筑的设计造型、布局结构、基本装饰这些具体的客观物化的形式。

具体来说, 档案馆建筑的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3.1 代表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 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档案馆因为集中保管着人类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 而成为人类文化的知识宝库。要使这座知识宝库从形式到内容, 都能“表里如一”, 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散发出凝重的民族气息, 折射出强大的民族精神, 显示出雄壮的民族魂魄, 首先在档案馆的外在包装即档案馆库建筑设计上, 要能够揭示和诠释出中华民族悠久的绵长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炎黄子孙特有的根深蒂固的无法更改的不屈的抗争精神。

3.2 代表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文化百花园中的一个分支, 是通过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地域气候所折射出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域情和地区资源的人文阐释。地域文化是由无数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所组成。档案馆建筑当然属于地域文化的大系统, 通常也是衡量和检验一个城市文明程度、文化品味的重要尺度。因此, 从档案馆建筑中可以透视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研究的发展速度与已取得成果。更何况现在多数市级档案馆已经成为本地区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从档案馆建筑上能直接透射出地域文化的厚重与否。

3.3 代表档案馆文化

作为文化建筑, 档案馆建筑代表了档案馆文化风貌, 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 还给人以文化的熏陶。档案馆建筑属于档案馆的一部分, 必须与档案馆文化理念相吻合, 与档案馆的组织文化相呼应。人类在学会创造文化的同时, 就学会了对文化的储存。档案馆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社会的需要决定了档案馆的社会价值。从档案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来看, 档案馆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方面, 档案中储存的丰富知识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资源, 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 档案馆保存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是存史、资政、育人的生动资料, 有利地维护了历史面貌。保管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利用, 档案馆在强调服务功能的同时, 还强调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人文关怀。所以, 档案馆建筑也要尽量突出人本的思想和理念, 突出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和现代意识。

比如说广东省新档案馆, 精心营造了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 展示兰台人卓越品位的文化建筑, 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舒适、优美、文雅的文化休闲场所, 非常富有文化的眼光。成功的档案馆建筑, 可以改变人们心目中档案馆与世隔绝、神秘莫测的刻板印象。

3.4 代表建筑文化

文化是一个海洋。档案馆建筑按照行业来区分, 又属于建筑文化的范畴, 也就是说建筑同样具有文化性。美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性的, 而建筑文化一开始就表现为这种实践的美, 而且这种建筑文化的美是开放的、融合的、创新的, 既注意吸取东、西方建筑学中的先进成分, 又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有土壤, 突出民族、地区特色。建筑经常被称之为遗憾的作品, 而档案馆建筑追求的最大目标是在体现建筑美的同时, 力求从馆房设计、布局中体现出文化性, 展现出文化美。离开了文化美, 档案馆建筑就会缺少个性, 与其他建筑混为一同, 成为“遗憾”的建筑。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档案馆建筑是从社会大文化的角度去考虑它的环境选择和建筑风格, 使其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浑然一体, 成为大文化之一族去贴近民众, 在一些细节的设计和场馆的设施上也体现出可贵的人本观念。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5 代表和谐文化

从本质上说, 文化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才能存在。人以自己为目的, 通过实践的活动, 使客观世界合乎人的生存需要, 这种以人的存在为轴的物质生产活动, 是人类文化的根基。建筑也是一样, 需要与周围的建筑环境和谐相处, “互不相扰”, 创造一个和谐环境来维持自身的自由式发展。美观固然是档案馆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但外部环境既是对档案馆建筑的烘托, 又是对利用者心境的陶冶, 因此还要考虑与周围环境建设的交融、和谐。如档案馆的选址是否安全, 地理位置是否方便、便捷, 周围环境是否幽雅宁静, 与附近建筑物是否保持了适当的距离, 是否会有碍将来档案馆库的扩建等等。除了馆外的设计, 在馆内适当地张贴些壁画、摄影图片、名人字画, 不仅能改观室内立面效果, 而且能起到启迪人们心灵的作用。阅览室书架、桌椅的陈列, 色调的组合也是体现档案馆文化的一种方式, 和谐的色彩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导向、暗示作用, 使人心情愉悦, 视觉收缩自如。

总之, 21世纪的档案馆建筑要抓住现代气息和档案文化的结合点, 围绕文化性, 使档案馆真正地面向公众, 贴近百姓, 满足社会公众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摘要:档案馆是文化事业机构, 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档案馆建筑属于文化建筑, 既要体现美观、适用, 又要体现文化风貌, 给人以文化的启迪和熏陶。本文探讨的就是关于档案馆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上一篇:司法困境下一篇:含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