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模式(精选12篇)
心理模式 篇1
1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研究思潮, 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席利格曼和劳拉·金[1]。积极心理学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 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核心是加大对人类自身存在的诸多正向品质的研究和培养。
2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状况
作为上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的大力倡导者马丁·席利格曼首先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目前, 全美上百所高校均开设了本课程, 而且高中甚至小学都在介绍积极心理学, 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在领导培训中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理念。2010年在清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 主题是积极心理学的建设。
3 四位一体的高校心理教育模式
3.1 以课堂教学为主,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马丁·席利格曼强调, 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 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2]。而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活动形式, 学校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 全方位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意识, 使心理教育课程化。
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鼓励教师把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活动中, 特别是通过课堂教学, 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从中激发每名学生自身所固有的某些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挖掘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心理教育课程化, 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正规的课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水平, 是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通过心理知识的传授,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 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加强心理学的理论教育,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 使其能够科学地把握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 了解身心发展的关系, 对自身的心理现象能够作出科学的解释, 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3.2 添加心理行为训练, 在体验中升华
单靠语言进行心理教育, 难以改变学生的心理行为。因此, 必须强化实践性教育环节, 充分研究开放体系中各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和作用。心理行为训练是运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基本原理, 借助行为训练和体验式培训的手段, 提高学生的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训练方法。其核心理念是通过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通过行为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认知, 通过培养习惯使学生积淀良好的品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发生改变, 从而获得新的品质。有研究表明, 人的心理素质73%是通过自然习得的, 27%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获得的, 而心理行为训练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3]。
学生心理行为训练蕴含着一定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目的。心理素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 与教育和成长环境关系密切, 心理素质通过分阶段逐步发展, 最后趋于稳定, 并贯穿于个人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及心理咨询师等心理工作者要以积极心理学作为理论体系支撑, 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学生的心理素质设定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训练中去体验心理上的变化, 通过挑战自我来调试自我, 最后超越自我。同时,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联系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实际, 把握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设计实践活动, 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4 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心理教育
在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下,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大量的知识。心理教育教学的实践应充分利用网络, 建立心理咨询保健网络, 积极推进网上教学模式, 倡导心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应有计划地上传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讲座、纪录片等, 使学生自觉接受心理教育, 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学校心理辅导机构还可以利用网络, 有效整合人力资源优势, 聘请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心理学、精神病学专家作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成员。以心理教育为核心, 把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应用于心理教育工作, 辅助课堂教学, 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5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从文化理念的层面上使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4]。既有传统文化又有时代色彩的校园文化和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学习风气, 团结和谐的集体生活, 优美的校园环境, 共同的学校价值观念, 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以及良好的校风、学风, 严谨的治学态度, 丰富多彩而积极健康的科技、文体和娱乐活动是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 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团结友爱的集体观念, 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观愉快的心境,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 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积极心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2]冯林.积极心理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9.
[3]唐闻捷, 陈庆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关键点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7 (20) :46~47.
[4]高建昆.高校心理教育现状的反思[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4) :302~303.
心理模式 篇2
摘要:研究采用SCL-90对吉林省某高职院校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以求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状况,探析其主要心理困惑,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生活,提升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说明:大学新生中以人际关系不和谐为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居多,排列依次是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等;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民族这两个因素上差异并不显著,家庭来源因素上呈差异显著。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SCL-90;大学生
为全面了解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早地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引导新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在新生入学三周后开展心理普查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心理普查测试的结果分析,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某高职院校新生参与测试共计2023人,回收有效问卷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目前SCL-90是国内外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一共由10个因子组成,涉及到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包含了较广泛的心理疾病症状学内容,诸如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等,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和变化,是当前高校新生心理普查工作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自评量表。
(三)统计方法
数据回收录入后,统计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一)总体情况
在2012人中,测查结果表明,表现为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2人,占测验总学生数的6.02%;表现为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121人,占测验总学生数的6.01%;表现为重度症状的学生有27人,占测验总学生数的1.34%。按照全国常模结果比较可知,SCL-90为1-5的5级评分,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选阳性,需进一步检查。一般规定,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分为阳性,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二)分布情况
从总体数据来看,所测学生中,达到中等症状水平以上的学生有148人,其中,男生47人,女生101人。以下是所测学生在SCL-90各项阳性因子上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分布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百分比显示,人际敏感这一因子在所有因子分中占有比例最高,说明大学新生中以人际关系不和谐为原因引发的心理问题居多,排列依次是强迫症状、敌对、偏执等这几个因素也是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因素,这与这批新生(90后)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将学生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大学生代表团体测试结果相比较,详细情况。
(四)差异比较从表
4中可以看出,学生男女之间、民族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心理健康水平在家庭来源这一因素上,表现为差异显著(t=14.964,p<0.05),即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来的学生SCL-90的测试结果分数要相对较高一些,说明心理问题症状呈现越多,即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比来自城市的学生会更多地出现心理问题症状,比如: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五)3分以上常见的十大症状
测试学生中选择“症状中等及以上”最多的10个症状:
三、讨论与分析
(一)测试整体情况
从统计结果的整体状况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大部分学生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自我调节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但是仍有13.4%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可能存在着或轻或重的问题,对于这13.4%有或轻或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心理部门将主动与其联系作进一步心理评估,进行约谈、追踪后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心理咨询或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往年的测试结果相比,这批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优于上一级学生。这与这批新生自身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这批学生大多是“90后”,个性张扬,他们对于外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有着较开放的思想,但是心理年龄发展较为缓慢,处于生理年龄超前、心理年龄滞后的状态,处事欠缺成熟,人际交往方面还有待提高;面对困难和挫折,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及应变能力。
(二)SCL-90各项因子分析
从测量的SCL-90的各项因子分析来看,新生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状况,比如: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敌对、焦虑、偏执和抑郁等症状。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入大学后,他们就面临着要适应陌生校园的问题,一系列的环境的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教学方式的`改变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使新生感到生疏和茫然,一时难以适应,不知所措。究其原因,这与“90后”这些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关,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他们在溺爱的家庭教育中长大,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极为注重自我,刻意标新立异,普遍对他人不信任,这样很容易产生人际敏感、敌对、强迫、焦虑、偏执的种种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成长环境、中学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所以,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掌握学生心理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势在必行。
(三)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工作及主动心理干预的工作机制,对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升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学生心理困惑与冲突、排除心理疾病与障碍、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具有显著的效果。要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内容:1.学生约访。测查结果反馈回个人,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人格特点。对中重度类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和心理辅导。2.主动干预。根据普查结果和面谈情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追踪,必要时与院系辅导员沟通,使他们在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地关注少数学生,帮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3.积极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讲座;进行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电话、作业、网络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预防危机事件的出现。4.多渠道宣传。利用宣传板、网站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对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性的教育与宣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5.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五级网络――学院、心理部门、系部、班级、寝室”实行有效监控,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心理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深入学生内部,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到每个班级,关注到每个学生。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以新生心理普查SCL-90测查结果为依据,才能确切地掌握新生心理状态发展动向,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构建以“心理普查”为依托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在日常心理课堂教学授课的宣传教育及定时定点加以辅导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李卓宝.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07):16-18.
[2]张笑仪,邹海贵,王国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90-94.
[3]黄婕.SCL-90和UPI在体育职业院校新生心理普查中的比较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02):133-136.
[4]李春方.成就情景中的自我妨碍研究述评[J].宁波大学学报,,(02):42-50.
[5]孙丽丽,许贵芳,张淑华.大学生学习倦怠、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03):67-71.
[6]王萍,牟宏玮,吴连海.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及自杀预防问题的思考――以中国海洋人学为例[J].青年探索,,(06):81-85.
心理模式 篇3
一、以素质教育为本,构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我市在开展科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市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分年级教育目标,并以此构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框架。
1.小学阶段教育总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2.分年级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一年级: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乐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克服孤僻、胆怯心理。
二年级:让学生感受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在与同学交往中友善相待,互相谦让,克服粗心、马虎等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促使学生萌发集体意识,不断增强责任感,自觉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学会挑战困难,品尝战胜困难和挫折后的喜悦滋味,学会动脑,做事认真、仔细。
四年级: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之不甘落后,有上进心,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克服骄傲或自卑情绪。
五年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勇于负责,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有张有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六年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奋发向上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二、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索小学心理辅导模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当代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教育理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的科学、适时且适度的心理辅导。
我们认为,小学心理辅导模式,是一种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集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活动课程,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自我感知为主线,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成的学校心理辅导,以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为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加强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教师自身心理素质,建设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完善以心理辅导室为中心的学校心理教育阵地,建设和发展学校、社会、家庭综合型心理教育网络是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
三、以教育创新为机制,形成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市教委鼓励各校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不拘一格。以下是教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10种师生心灵沟通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全体学生为中心的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它名为“课”,但已突破了“课”的界限,室内室外,校内校外都可进行,可与班会、队会、晨会、科教文艺课等有机结合。它主要通过游戏、唱歌、讨论、演讲、小品表演等形式使“课”活动化。
2.心语沙龙
心语沙龙类似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但相比而言,心语沙龙的参加人数要少,一般8~12人左右。活动形式更显简约、宽松和灵活,时间上常利用课余进行,场所选择也十分自由。教师会确定一个主题,针对一个目标,组织一次沙龙活动。
3.心语小屋
心语小屋具有心理咨询、心理松弛、心理辅导、心理“充电”、心理活动等功能。学生走进心语小屋,目的是为求得心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学会调节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中的烦恼,消除心理困惑,获得心理满足。
4.心育小报
心育小报是由学生自办的“手抄报”,也可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黑板报中开辟专栏。其宗旨是让学生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交流思想,同时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问题讨论和心理辅导。推而广之,心育小报又与学校的红领巾广播、小电视台相结合,充实校园文化内容。
5.心理信箱
心理信箱有两方面效用,一是可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心理辅导,教师要努力获得学生的信任,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二是可以找出一些心理教育中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为心育小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等提供丰富的素材。
6.心育雏鹰行动
雏鹰行动是少先队活动的一种形式,心育雏鹰行动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作为一员参与其中,让学生在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相互学习中,加深了解,共同进步。
7.“心际”队员
由“心际”队员组成的学生心理小辅导员能在教师和学生心灵沟通中架设一道有效的桥梁。一方面,在心际交流中,有些教师不方便直接向学生说和做的,可以通过这些“心际”队员去完成,让他们发挥“二传手”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心际”队员也可以将学生的有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可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了解到更多学生的心理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心际”队员也是学生中互帮互学的骨干力量。
8.“心理热线”
“心理热线”是教师一学生一家长三方建起的连心纽带,通过“心理联系卡”、家庭走访、家长来校交流、家长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电话联络等多种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双方或三方、个别或集体相结合开展“心育”。“心理热线”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与一致,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9.“心语日记”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有写日记、写周记的习惯,鼓励学生记“心语日记”(周记)。“心语日记”是学生心理宣泄和排解的场所,记载着学生心理认知和感悟过程,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教师通过浏览学生的“心语日记”,能摸清学生的“脉搏”,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思想。
10.“心语赠言”
“心语赠言”是教师主动向学生的心理冲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除可结合每学年的“学生素质报告单”写操行评语外,可以单独设置“心语赠言”卡(由教师自制的卡更佳)。“心语赠言”要抓住时机,如在学生生日时、受到表扬获奖时、遇到困难受挫时、心烦苦恼时等等,也要选准火候,即冷热度要把握准确。“心语赠言”要重情感、重文采、重形式,可以是诗歌、名言,可以是书法、绘画,可以是工艺小制作,总之,是以“美”和“爱”来激活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成为学生所渴望获取的“珍藏品”。
以上10种“模式”,是教师在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晶。在实施心育过程中,我市倡导教师要不断提高、完善和发展教学水平,“模式”不能成为“程式”,而要产生更多的“变式”才有意义。
探析地方高校心理监管模式 篇4
健康的心理是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要的先决条件。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在我国各高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需求迅速扩展, 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在高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地方高校心理监管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多采取的是心理健康三级网络模式, 如图一:
三级网络主要针对全校性的、大范围的心理监管, 例如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 负责全校性的各个学院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负责心理宣传手册的印制与发放等大范围的心理宣传工作, 定期与各分院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对各分院上报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及时请专家诊断, 确定治疗方案;二级网络是指各分院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 协助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宣传、普及工作, 协助做好每年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各班心理委员上报的信息或通过其他途径及时发现和识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扩散, 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一级网络则以心理协会成员和各班心理委员为载体, 深入学生当中, 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和维护工作, 并定期将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上报二级网络。
地方高校通常采用三级网络对学校的心理健康进行监管和监控, 此外还通过网络进行网上咨询、通过电话进行电话咨询以及预约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现场咨询等辅助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工作。
二、现有三级心理监管模式的弊端
1. 教师方面。
地方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偏少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之一。三级网络中的主管全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 很多都是身兼数职, 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和授课, 还要定期开展心理活动, 负责心理刊物的发行和发放, 能利用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 根本不可能对数万个学生进行一一关注。而二级网络中负责心理健康的辅导员, 除了心理健康这一块工作之外, 还有日常很多工作和事情需要处理, 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 每个辅导员都要负责少则数百人, 多则数千人的整个分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可想而知是多么辛苦和艰难。特别是一些工科学院, 由于课程多、课程难, 很多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学业上的压力, 此外还要面临失恋、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情感和现实的压力交织在一起,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这也使得分院和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2. 学生方面。
心理协会和心理委员都是由学生担任的, 这些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了, 很难有时间自觉主动地去关注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方面的事情。再者, 他们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和训练, 大部分不能分辨出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从一级网络反馈回来的信息很多都是没有价值的, 或者说很多价值性不大。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见, 单凭主管心理健康的教师和学生, 很能将心理健康工作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角落。
三、对现有心理监管模式的几点建议
鉴于地方高校心理监管三级网络模式存在的弊端,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心理档案。
笔者从事高校心理工作以来, 发现虽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新生入学以后的大学生心理普查工作也起到了一定成效, 但对于高达数万的在校大学生而言, 这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是一些突发的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在大学期间产生的, 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大多在高中时期, 有些因为环境和家庭的原因, 在小学阶段就出现了苗头, 只是到了大学以后才表现得更为突出或激化而已。针对这部分学生, 单单依靠入学初的新生心理普查是很难发现和及时预防的。
因此笔者认为, 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心理档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里指的入学不是指大学入学, 而是从小学入学开始就建立心理档案, 这样可以及时有效进行疏导, 降低严重心理疾病的产生, 也会大大减轻地方高校心理工作者的压力。
2. 通过各自渠道, 开展自我教育、自我调试、定期定时减压。
有些心理问题是长期以来压力过大, 自责内疚情绪一路积压产生的。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 单靠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因此, 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定期定时教学生一些心理减压的方式或方法, 或者定期采用团体辅导或开展活动的方法帮助大家及时舒缓或减轻压力,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建立及时有效的心理监管机制。
由于从事心理健康方面的师资有限, 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采取的是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为主的三级监管模式。三级中的每一级都是独立的, 又是相互联系的。但就这种模式的联系来看, 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原因有三:一是心理委员由学生担任, 他们心理知识欠缺, 心理敏锐度不够强, 往往不能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只能大致了解班级的动态和个别学生明显的异常。二是辅导员除了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之外, 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 难免在精力和时间上会分散, 此外对辅导员的培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高校中从事专职心理工作的师资有限, 再加上高校扩展之后, 学生人数增多, 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难以一一兼顾。
因此, 笔者认为, 要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监管机制。例如, 如果该校贫困生比例偏高, 就要特别针对这部分学生制定相应的措施;如果该校来自西北部偏远地区的学生较多, 就要针对学业方面有困难的学生采取有力措施。针对不同学校采取不同心理健康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才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表现。
4. 要建立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突发事件 (emergency) 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可以分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 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 必须采取非常规的方式来处理。
突发事件难以避免, 尤其很难掌控与把握那些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只有在加强监管模式的前提下, 才能尽力避免或减少急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可以根据应对机制及时处理, 降低甚至消除不良影响。
5. 提高社会意识, 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
在这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时代,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 而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很多人对心理问题存在误解, 有些一听到心理疾病仍然色变, 将其等同于神经病。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误解, 所以一旦出现心理疾病, 很多人不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 害怕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要改变和消除这一现象, 必须要提高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消除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错误认识和理解。
心理健康工作是地方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所谓的人才, 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 要有强健的体魄,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他们的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重视, 更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琬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1:28-3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 篇5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尽管幼儿对外界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渴望独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他们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及能力水平远跟不上他们的需要,这使得我们在制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以游戏为主,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幼儿各种心理过程常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而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只是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在建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尽可能具体化、形象化,具有新颖性。如通过他们所熟悉的动画人物、故事、游戏等来完成教育活动及功能。三是幼儿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使得我们在幼儿阶段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认为,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养成性教育模式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
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人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引起的,这种矛盾从婴幼儿期就已开始,并对成人时期产生影响。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形成健康的心理,而且对他们未来的方方面面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在操作上,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方面,即采用养成性教育模式。
2、补偿性教育模式
由于家庭、托幼机构等的教育缺陷以及幼儿心理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上升的趋势。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对于这些已经出现了心理障碍的幼儿,除了应加大养成性教育的力度之外,还应积极采取心理保健措施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技术,对他们的心理障碍实施有效干预。这种补偿性教育模式在幼儿时期的使用不仅重要,而且比等幼儿长大成人之后再进行干预,效果要好得多。
二、模式实施的原则
模式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
1、发展性原则
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心理及其问题。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以发展幼儿良好的品质为主要任务;其次,有些心理问题只是某一时期、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这些问题可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非价值性评价原则
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会涉及到对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评价问题。有时,对幼儿实施一些心理测量、诊断是必要的。但对这些测量、诊断的运用应特别慎重,因为运用不当,反而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3、主体性原则
幼儿也有他们自己的尊严、意志及人格,任何轻视他们人格的言行,都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对抗。因此,在操作中,应尊重幼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4、协同性原则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与游戏、体育、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结合、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应重视幼儿行为、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同发展;对自己出现心理障碍的幼儿还应特别注意养成性教育和补偿性教育的协同进行。
5、游戏性原则
幼儿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三种:游戏、学习和劳动。而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游戏之中,可以使幼儿比较容易接受有关知识,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6、成功性原则
由于幼儿的主动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让幼儿有成功的快乐体验,以使他们能较长时间专注于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模式的具体实施
从养成性教育模式看,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教育
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
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
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
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补偿性教育模式主要在以下两种:
1、行为问题的矫治
运用奖罚的原则,改变或消除儿童的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给其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这类方法简单易行,不要求寻找行为问题的根源或提高认知水平,在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幼儿身上运用,大多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2、通过游戏矫治
为幼儿设立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并获得情绪上的松弛,最终认识自我,学分控制自我。个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幼儿本身的情绪而导致的问题比较有效,而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引进的问题较为有效。
心理模式 篇6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问题 防范 学校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随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加以及素质教育的需要,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和政策,强调了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指出了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指明了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应以全体学生为对象,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等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不仅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因此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对其进行防范,并形成一定的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至关重要。
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如已发现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应及时采取措施,使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在量变的过程中得以解决。因此有必要探寻一种以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学校心理辅导模式。在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三级预防模式。
1心理健康教育
此处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从整体出发,面向全体学生的,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为目标的教育,这种整体的、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问题的防范起着最基本、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设心理课
开设心理课,以班级为单位,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系统性的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学习自我调节的方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心理课是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2)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是学校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活动中学生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意志品质等均得到了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如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心理剧比赛以及一些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均有助于学生释放学习压力,宣泄不良情绪,从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直接的方法。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一种方式,它必须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并根据结果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及时解决。
(4)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由于条件的限制,心理学给学生带来的帮助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科渗透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1],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有意识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学科渗透可包括教学活动的多个方面,如课堂气氛的营造,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等[2]。
(5)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
一定程度上来说,心理教师总是“势单力薄”,他们很难随时了解全体学生的动态,有时甚至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承担着对学生的全方面的管理和教育[3],对学生也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前,会以一定的方式表现出特定的行为,如个性突然改变,学习成绩下降,自我封闭等[4]。一旦学生出现上述行为,班主任应高度重视,及时给与学生关心和帮助,将问题解决在萌芽时期。
(6)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阵地,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精神分析认为,童年经验对个体性格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知识[5],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常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2、心理辅导
此处的心理辅导仅就团体辅导而言,面向全体学生中的部分个体,他们具有相同特征,或出现相同问题,对其进行辅导和帮助,预防潜在问题的出现。心理辅导从小团体出发,对心理问题的防范起着完善和强化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专题讲座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有些问题具有群体性特点,如毕业生的考试焦虑、学习压力,新生的入学适应,人际交往、青春期心理等。在这些方面,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困擾。因此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和应对方法,使学生对问题有初步了解,以免问题出现时束手无策。
(2)团体辅导
对于有些问题,仅仅一次辅导或讲座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有针对性的实施分类型的团体辅导是帮助学生的另一种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辅导主题,每个主题由浅入深设计2-5次活动。全校学生可打破班级、年级的限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通过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团体,学生之间有共同的兴趣或问题,交流更加主动和积极,有助于学生的共同成长。
(3)心理班会
心理班会和心理课一样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但不同的是心理课每班的授课内容相同,而心理班会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举行不同主题的班会,通过对某一主题的探讨,提高学生的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理咨询
此处的心理咨询是指个体咨询,即学生与心理教师一对一的咨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等其他方式。心理咨询是从每一个学生出发,关注学生个体,对象常常为那些已经出现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些问题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并未达到心理疾病的水平。一旦确认学生已患有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应及时转诊,使其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心理咨询对心理问题的防范起着补充和补救的作用。
中学生的心理辅导模式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更好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防范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
[1]. 叶存春,李顺龙,梁尔.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3(6):154-160.
[2]. 吴增强. 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J].教育研究. 1998,(1):42-47.
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模式 篇7
心理词汇研究词是怎样储存在记忆里和怎样被提取的, 怎样理解词语的意义, 这些过程都和心理有关, 故称心理词汇。Carroll (2000:102) 将心理词汇称作内在词汇并称之为储存在永久记忆中的词及词义的心理表征。在大脑中存储的词汇知识与一本大词典载有的信息相似, 但词义的心理表征等似乎更为复杂, 其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词在心理词汇中到底是怎么储存和相互联结的。心理词汇研究各种词汇信息 (形、音、义) 在大脑中的表征和提取, 也可理解为语言能力中所反映出的词汇及与其对应单位的知识系统, 同时又是与语言单位及超语言知识 (百科知识) 表征结构相关的复杂功能系统。关于心理词汇的组织和构成成素, Aitchison (2003) , Garman (1996) 认为心理词汇存储包含整体词汇, 由两大组成成素或模块进行表征:词目 (lemmas) (储存语义和词类) 和词形 (语音) 。Aitchison (2003) 认为每个模块可被看作是一个密集分布且多层级的网络;两大模块中的信息虽然分别存储但互有联系。两大模块又与另一负责建立新词的第三个词形构成模块相关联。
对于二语心理词汇, 专家接受母语心理词汇两大模块有所区别的概念:词目和存储的词形, 他们也认同, 在二语心理词汇中也有两个不同层次的表征形式:语义表征和词形表征。二语心理词汇也分布在网络里, 概念则由各种层次网络联系起来。二语心理词汇与母语心理词汇运作方式极为相似, 即二语心理词汇处理的早期阶段与一语相同, 主要涉及语音操作, 其次涉及语义操作。本研究力图通过不同语言水平层面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 (英语) 词汇联想测试解答二语心理词汇联想是否更多语义操作?二语学习者其心理词汇表征呈现何种网络特征?
二心理词汇测试
由于二语心理词汇无法直观、且心理词汇本身反映许多言语行为特征, 研究者采用各种办法来假设和推论其内在结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就是词汇联想测试。Mayer等 (1901) 使用了内省法来做自由联想实验。针对此研究方法虽有各种争议, 但此后的心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并未放弃此方法, 还是沿用在许多语言现象的探究中, 特别是用在概念形成以及心理词汇的表征、记忆与构建模式上。词汇联想测试可以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不同的词汇联想任务, 还可以根据受试的语言水平采用听-写、写-写等实验方式。本研究中要求受试在限定时间内看到刺激词时立即给出大脑里最初出现的反应词。词汇测试反映出的联想结果可以了解心理词汇的基本组织构建模式。因此联想测试方法被心理语言学家们屡次应用于各类心理语言学研究当中。
(1) Aitchson (1994) 归纳英语词汇所有语域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性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考虑到实际应用, 选择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有多词性的测试词按常用词性列出。
(2) 学习过程中出现频率越高的词越容易被学习者熟悉认知, 在心理词汇的组织构建中越能形成较强的联结和较丰富的语义联系网络。所以高频词从以往研究中的测试词、大学英语四级高频词汇表 (2012) 中的词选出并依据中国实际筛选。低频词从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参考词汇表 (2007) 中选出, 虽具有一定难度但须是受试不陌生的词汇, 以免影响实验的结果。
(3) 从意义上看, 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具体词可以指称人、事、物、时、地或简称实体 (名词) ;确定发生的行为或运动 (动词) ;可感知的特征描述 (形容词) 。抽象词常指命名概念、性质、状态 (名词) 、心理活动或状态 (动词) 、无法直接感知的属性 (形容词) 。不选派生和屈折词, 少于3个字母的超短和多余12个字母的超长词汇也不挑选。根据以上原则从六类词中各挑选10个词组成本研究中的刺激词。请英语专业任课教师测试审阅。经过测试调整最终选出实验所用刺激词60个。
三研究设计
1受试
本研究中受试分为两大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自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自然班和非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自然班, 人数各为30人至35人, 年龄为19~21岁。所有受试的母语均为汉语, 二语为英语, 均有约为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 没有去过英语国家的经历。在对二语者进行的词汇联想测试中, 各班有3-5人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测试而取消数据录入。最终各专业的有效受试人数确定为30人。
2英语词汇联想测试
该课题收集的主要参考数据包括:
(1) 受试的背景信息 (性别、年龄、专业选取等)
(2) 受试二语表现的样本:词汇联想测试获得。正式实验前先进行例词演练, 给出三个例词让受试了解实验步骤, 研究者用汉语进行解释和问答, 确定受试真正熟悉实验过程, 避免失误, 提高测试卷结果的有效性。实验中在多媒体教室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一呈现刺激词, 要求受试在看到测试词后尽可能快地在30秒内写出联想到的3个反应词。不能进行修改, 如有修改, 不计入结果。
3联想反应分类依据
词汇联想测试结果一般分为两大类:非语义联结 (non-semantically-related) 和语义联结 (semantically-related) 。依据传统语义学又可将语义联结分为横组合和纵聚合两类。有学者认为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中最普遍, 最重要的关系 (戚雨村, 1985:173) 。有学者认为用语义-语用联结 (semantical-pragmatically related) 而不是仅用语义联结来概括横组合和纵聚合反应之间的关系更准确 (Singleton, 1999) 。在语义联结下又分为横组合、纵聚合和规化三类。规化反应是指对同一刺激词做出的同一反应, 如NIGHT—dark。事实上, 语义反应 (纵聚合反应、横组合反应) 和非语义反应共同构成了语言学家们广泛认可的语音-语义二分法。
4数据收集
所有数据收集完成后把原始数据输入Excel进行校对。之后要依据一定原则对数据进行净化处理。联想测试词联想反应的分类方法依据次级类型对音形反应、语义反应 (横组合反应、纵聚合反应) 进行归类。
四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模式
1词类要素影响词汇联想模式
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联想模式按从高到低出现几率排序是: (1) 范畴联想, 这是名词联想中最重要的关系结构;如computer→keyboard; (2) 语音联想, 即与名词语音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词汇联想, 如clash→crash。 (3) 对立联想或者反义联想, 如achievement→failure; (4) 解构联想, 如cliff→sheer, 在联想中对名词的性质、特征、数量、构成等进行分析解构。 (5) 情景联想, 即与名词相关的情景联想, 如convenience→facilities; (6) 搭配联想, 如exception→without exception。
形容词联想模式排序关系大致为: (1) 范畴联想或者同义联想, 这是对形容词最重要的认同, 如delicious→tasty; (2) 对立联想或者反义联想, 如cold→warm; (3) 语音联想, 即与形容词语音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词汇联想, 如fair→fire; (4) 所指联想, 如delicious→food, 在联想中对所指物的性、数起决定作用。 (5) 映射联想, 由刺激形容词引起的表达感受情绪的词汇联想, 如smooth→comfortable;与形容词相关的情景联想, 如cold→sweater。
动词联想模式排序关系主要是: (1) 横组合联想, 这是动词联想反应最常见的形式; (2) 非语义联想中的词缀、与动词语音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词汇联想等, 如attract→attractive; (3) 纵聚合联想中的范畴或同义联想, 如attempt→try to do; (4) 对立联想或者反义联想, 如oppose→agree; (5) 映射联想, 由刺激动词引起的表达感受情绪的词汇联想, 如climb→tired;与相关的情景联想, 如charge→restaurant。
2词的具体性程度致其联想的反应模式不同
具体程度较高的二语词的语义反应比相对抽象的二语词的语义反应要高出很多, 其横纵聚合联结程度则较为平衡。
3二语词的词频也影响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联想模式
言语知识结构不是被动储存信息的地方, 而是通过言语经验加工过程同该类经验产物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我组织的动态功能系统。因而高频词的语义反应比例远高于低频词, 其横组合的反应也更多;反之亦然。
4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与联想模式
词汇联想测试发现, 对高水平二语学习者而言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550以上) , 绝大多数受试呈现的反应词与刺激词具有语义-语用方面的联系。也就是说词汇的内部连接和操作过程本质上都是语义-语用的, 这些词汇都已经很好地融入了他们的心理词汇中, 融入了先前内化词汇的语义网络中。
总之, 词汇联想本身具有许多语言行为特征, 心理语言学家把它用在许多语言现象的探究中, 特别是用在概念形成以及心理词汇的表征、记忆与构建模式上, 他们认为对词汇联想的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词汇表征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175, 123.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275.
[3]张萍.对单词联想测试选词和反应分类标准的再思考[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 (1) :41-44.
心理模式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一、前言
高校心理教育系统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常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受到原有教育模式的较大影响,使高校的心理教育情况呈现出“头痛治头”、“脚疼医脚”的局限性问题。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教育建设实践当中后,为传统教育的革新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尤其在心理教育方面体现出更加显著的推进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
1. 内涵解析
积极心理学的诞生及其演化发展,经历了一个批判-继承消极心理理论的具体过程。自积极心理学传承发展至今日,这种理论学说构建在人本主义思想理念的前提之下,并将新型教育模式呈现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眼前,为心理教育的革新发展奠定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石。二十世纪的末期,西方一些国家开始推广该种心理学的相关理念,旨在指引人们的主观意识获得更多、更真实的幸福体验,以形成健康、健全的良好心理品质[1]。大致而言,积极心理学使用在教育领域中,可以借助较完善的调查实验(或检测)手段展开人类心理、德行品质、力量等方面探究,进而构建起一套具备高效性、系统性、合理性的教育实践模式。
2. 高校学生心理教育践行积极心理学及相关理念的概述
调查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实际情况得知,多数高校已增设了心理课程的教育内容,但消极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形成了很大影响,进而降低了高校心理课程教学的开展成效,且不利于高效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风险性因素[2]。在传统的心理疏导教育中,重点对象仅为已经出现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学生群体,而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心理防护工作。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心理教育实践教育中后,教师转变了原先的教育目标,并将心理学相关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思想引导教学当中,并将教育视野放于全体学生身上,积极关注校内学生的潜在精神能量,同时培养乐观、健全的个人人格。遵循积极心理学及其相关理念,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究高校教育的优化改进策略,能使高校心理教学朝着更为协调化的教育方向进发[3]。
三、高校学生心理教育践行积极心理学的对策探究
1. 有效转变落后、偏移的心理教育目标
从心理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树立一个科学、正向的心理教育目标,是健康心理教育的核心所在。高校心理教育应锁定三大目标:(1)促进心理健康,尽早预防心理疾病。这一目标所针对的群体是高校所有学生,教育落脚点是激发和提升所有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能够自主开发、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意识。(2)减少心理障碍因素,帮助学生重建心理自信。这一目标所针对的群体是高校中易患心理疾病的学生群体,对这类学生展开适时心理疏导或相关咨询服务,以缓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进而降低心理问题的出现几率。(3)采取适宜方式及治疗手段对已经出现心理障碍疾病的学生实施康复引导,以修复、淡化心理创伤为首要目的,尽快证实患病学生的心理疾病症状,并对这些学生展开心理纠正治疗。当中的第一个目标,其关注对象不仅局限于患病学生,而是将心理教育扩展到所有校内学生身上,因此,此目标的具体定位是心理防护和积极教育。高校心理实践课程的内容多涉及心理疾病及障碍问题,宣讲主题带有较明显的群体针对性,例如,心理教育中指引学生怎样消除负性心理、不良情绪等,但忽略了心理潜能及力量的有效开发[4]。这样的做法会让全体学生误解心理教育的本质内核,并将教育目的定位在消除负面心理上,而放弃了自我成长的积极探索。若教育价值观出现曲解、偏移以后,学生将难以走向健全化、健康化的心灵发展道路。为此,高校教师积极转化落后、偏移的教育目标,是完善心理教育系统模式的关键所在[5]。
2. 积极明确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点内容
高校学习阶段,大学生的身心状况仍处在发展期,但鉴于心理层面的发展尚不成熟,一些学生的思想较为敏感,对外部事物产生极端化想法,且心理起伏比较大,内心容易出现自我矛盾、心理冲突等现象,致使难以平衡自身和外界的具体关系。对于这一现实状况,教师需积极明确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点内容,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着手,落实主观层面的各项防护措施,尽量消除紧张、抑郁、压力等各种负性情绪因素。积极心理学有关理论中指出,学生认知能力的积极化培养,要立足在自身积极体验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心理教育的根本宗旨既包括摒除学生心理、人格等方面的负性因素,也涵盖了辅导学生构建积极而健全的个体化人格[6]。鉴于此,高校教师在引导校内学生建立自身积极人格时,需关怀学生情绪的波动情况,诱导学生自愿自主地感受积极情绪体验。有关实践证实,带领高校学生多参加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消除大部分的负性情绪,而且有助于激发出心理潜能,进而使学生逐步构建起积极正面的自我思想意识。另外,由于多数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都比较强,教师在开展心理疏导或指引教育时,要善于总结学生的情绪变化规律,并选用巧妙方法实施积极化心理教育,以实现学生个体人格健全、稳步发展的最终目标[7]。
3. 灵活运用心理教育的改进方法
由于原有的心理教育模式十分关注理论内容和书本知识的强化教学,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实践教学时,多注重学生认知所需知识的程度,而不是对自身情感的积极化体验。基于此,在开始教学后,教师除了解说心理学的既定概念及内涵思想以外,要将学生自身的体验感悟当作教学的重点部分。在讲解完概念内容以后,教师展示出心理障碍问题的真实个案,组织学生独立地展开个案探究,将理论内容贯穿到个案讨论、反思归纳、处理问题等各环节活动当中,促使学生尽快形成较完善的自主防御意识机制。外国学者Fredrick强调“拓延-构建”心理学说,当中认为快乐、愉快、满足等属于积极情绪范畴,这些情绪可拓延人的短暂知行功能,提升个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潜力,包括智力、社交能力、体力等方面潜力,但消极性情绪会减缓这种潜能的激发速度[8]。由此看出,增强个体对积极体验的认知感受,能为人格德行、品格力量的正向提高提供有效思路。每个个体在感悟到积极体验后,其会对自身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对自身提出更多、更高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源自个体内部,因此更易于形成稳定的个性人格特点。积极心理学相关理念践行在心理教学中,能实现教育知识的全面化渗透和全方位普及,并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具有双向互动性、情景参与性、情绪体验性。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元化智能方法、心理训练方法、情景心理剧等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4. 全面注重心理教育氛围的创建
积极化的心理教学实践,要求高校教师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心理起伏状况,并在此前提下开展心理人格和德行品质的良性培养。为了全面实现这个目标,高校教师要注重教育氛围的全方位构建,使学生在各项校内实践活动中感悟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并逐步产生正面、积极、平衡的个人心理情绪。相关调查实验显示,当学生获得来自外围环境的积极精神能量后,其内部潜能也将得以激活,经过自身体验、互动交流等体验作用后,学生不仅能消除内部的负性情绪因素,而且可以感悟到更多来自外界的幸福感[9]。基于此,高校环境中创建自由、轻松而和谐的心理教学氛围,有助于培养与提升校内学生多方面的心理品质。
结束语
从高校教育实情出发,结合本校心理教育资源的具体状况,将积极心理学及相关理论融合到心理教育实践当中,能显著提升教育模式改进工作的总体质量。积极化心理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消极心理学的多种教育弊端,并运用科学反馈机制对心理教学的成效作出综合评估,然后为接下来的实践教育提供科学预测的理论借鉴。在今后高校心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需有效转变落后、偏移的心理教育目标,积极明确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点内容,灵活引入心理教育的改进方法,并注重心理教育氛围的实时创建,以形成一个全新的、正向的、高效的心理教育系统模式。
参考文献
[1]冯蓉,马喜亭.高校“3A”院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模式构建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探索与尝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6):42-45.
[2]冯蓉,张彦通,马喜亭.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5(1):22-25.
[3]黄奕瑶,章素丽,温岚.关于高校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调查——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5,5(3):13-15.
[4]江伟,吴丽媛,刘珊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的实践探析——以某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4,11(31):205-207.
[5]李向阳,王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求分析与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课程建设[J].科教文汇,2014,11(32):204-206.
[6]车艳茹,黄鹏宇,刘金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基于TOPCARES-CDIO模式的朋辈心理互助体系[J].新课程研究(中旬-双),2014,10(5):112-113.
[7]张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探究——以陕西省某高校为例[J].青年与社会,2014,5(14):115.
[8]欧阳丹.积极心理学框架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8(11):70-71.
心理模式 篇9
在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 人力资源始终是占据第一位的, 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水平, 是企业发展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源泉。根据某一企业员工的心理咨询调查报告, 有1.61%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机会时会离开企业, 另谋高就;有16.3%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机会时, 要慎重考虑是否离开企业;有23.6%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不会离开企业;有52.2%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忠诚于企业, 不会离开企业。一个优秀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预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
2 培养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感情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
21世纪是心理导向的世纪, 是注重人性化管理的时代[1]。专业或专职管理人员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 遵循心理学原则, 通过各种管理制度和各种技术, 帮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 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 才能促其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下面是某企业一组调查员工与企业感情的数据:有40.6%的被调查者愿意为企业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有47.1%的被调查者时刻关注企业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有56.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发展和企业是拴在一起的;有42.2%的被调查者表示和企业价值观是相同的;有56.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是企业的一部分;有59.4%的被调查者表示为企业感到自豪。这些数据表明, 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感情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和模式风行全球, 管理者的职责和职能越来越丰富化、高端化。以往的管理模式和技巧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工作需求。这就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增强, 在中国企业中, 从实际应用和系统理论的双重角度来学习心理学, 是人事管理人员及一般管理人员更好地从事管理工作的基础[2]。
3 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营造通畅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团队氛围
一个注重管理效能的企业管理者, 要与员工进行沟通, 首先要了解员工的心理活动规律。在某一企业“关心企业命运”、“保守企业机密”和“尽力支持同事”几项调查中, 被调查者表示遵守的比例分别为87%、91.9%、91.9%。这组数据能展现出被调查者一般都具备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素质。虽然员工大多愿意为同事提供帮助, 但多数对企业内的协作状况并不满意。因此, 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巧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者的管理风格, 提高实施人本管理的成效, 营造通畅的沟通渠道和良好的团队氛围对于在心理咨询模式下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极其重要, 一个优秀的企业在心理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做到以下3点。
3.1 人力资源计划必须目标长远
依据企业经营计划与发展战略目标, 评价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态势, 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方面的信息和资料, 预计企业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发展方向, 从而拟订企业的人力资源招聘、调配、培训、开发及发展计划等政策和措施[3]。
3.2 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会计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与财务等部门协作, 大力开展人力资源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核算工作。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这种体系既可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又可以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的、量化的依据。
3.3 人力资源管理要对企业各个岗位做好分析与设计
对企业中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强度、技能水平等一系列要素进行分析, 确定每一个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职责要求, 并形成书面材料, 做成工作岗位职责说明书。这种说明书既能作为以后企业招聘工作的依据, 同时也是员工工作表现的评价标准, 作为员工培训、调配、晋升等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曾建权.我国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3) .
[2]李清, 程利国.员工帮助计划 (EAP) :提高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J].闽江学院学报, 2004 (2) .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 篇10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伟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起步较晚, 但由于党和国家的政府教育文件中, 多次提出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尤其是有些文件中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要求, 由此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健康, 快速发展的轨道。当前, 关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尽管如此, 目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 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诸多问题。当然, 还可能存在一些尚未被发现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它可以监督高校对已有的问题进行改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所以, 只有丰富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才能督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最终达到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实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计划。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目前, 各个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 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加强, 无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因此, 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相关问题, 甚至怕同学或老师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数是被动的等待学生来咨询, 这就使得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缺乏深入探讨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来进行的, 但是在我国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还不够专业化, 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缺乏明确的引导, 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不到位, 这就给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难度, 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指导。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复杂化
高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发展以来, 其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对象由最初的“70后”和“80后”变成了现在的“90后”。刚进入大学的“90后”的年青一代, 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 自我意识也更强, 他们更为自信, 喜欢冒险, 尝试新的事物。他们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同时部分也会过于依赖网络, 他们往往过于自我, 往往将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放于一个支点上, 他们是安逸的一代, 大部分人缺少应有的挫折体验。同时, 信息的快速更新也给了当代大学生更大的社会压力及心理压力。社会与家庭的种种期望, 学业、深造、就业、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使当代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4. 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如编制不落实, 机构不健全, 分工不明确, 机制不完善, 管理不到位等。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但隶属关系不明确, 专业的老师和心理医生甚少, 很难达到高校的需求, 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平台建设力度不达标, 无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1、建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
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这使得心理咨询中心拥有了相对独立管理权限, 对开展工作较少受到制约, 增强工作积极性, 能够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立独立的专业工作队伍, 完善工作者的招聘机制。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为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 应该将其纳入高校整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的系统工作, 因此, 对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求具有相应的学历和专业资历, 还要求能坚持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接受专业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论坛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从而满足日益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另外, 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使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界定更加清晰, 并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的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包括海报、宣传栏、宣传册、报纸、网站和校园广播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树立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 使得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以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可以鼓励和调动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学校应鼓励学生创立由学生自己管理的相关社团, 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活动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如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专题讲座等, 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3、推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二语心理词汇表征的模式 篇11
心理词汇研究词是怎样储存在记忆里和怎样被提取的,怎样理解词语的意义,这些过程都和心理有关,故称心理词汇。Carroll (2000:102)将心理词汇称作内在词汇并称之为储存在永久记忆中的词及词义的心理表征。在大脑中存储的词汇知识与一本大词典载有的信息相似,但词义的心理表征等似乎更为复杂,其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最关键的是所有这些词在心理词汇中到底是怎么储存和相互联结的。心理词汇研究各种词汇信息(形、音、义)在大脑中的表征和提取,也可理解为语言能力中所反映出的词汇及与其对应单位的知识系统,同时又是与语言单位及超语言知识(百科知识)表征结构相关的复杂功能系统。关于心理词汇的组织和构成成素,Aitchison(2003), Garman(1996)认为心理词汇存储包含整体词汇,由两大组成成素或模块进行表征:词目(lemmas)(储存语义和词类)和词形(语音)。Aitchison(2003)认为每个模块可被看作是一个密集分布且多层级的网络;两大模块中的信息虽然分别存储但互有联系。两大模块又与另一负责建立新词的第三个词形构成模块相关联。
对于二语心理词汇,专家接受母语心理词汇两大模块有所区别的概念:词目和存储的词形,他们也认同,在二语心理词汇中也有两个不同层次的表征形式:语义表征和词形表征。二语心理词汇也分布在网络里,概念则由各种层次网络联系起来。二语心理词汇与母语心理词汇运作方式极为相似,即二语心理词汇处理的早期阶段与一语相同,主要涉及语音操作,其次涉及语义操作。本研究力图通过不同语言水平层面上的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英语)词汇联想测试解答二语心理词汇联想是否更多语义操作?二语学习者其心理词汇表征呈现何种网络特征?
二心理词汇测试
由于二语心理词汇无法直观、且心理词汇本身反映许多言语行为特征,研究者采用各种办法来假设和推论其内在结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就是词汇联想测试。Mayer等(1901)使用了内省法来做自由联想实验。针对此研究方法虽有各种争议,但此后的心理语言学家和语言学家并未放弃此方法,还是沿用在许多语言现象的探究中,特别是用在概念形成以及心理词汇的表征、记忆与构建模式上。词汇联想测试可以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不同的词汇联想任务,还可以根据受试的语言水平采用听-写、写-写等实验方式。本研究中要求受试在限定时间内看到刺激词时立即给出大脑里最初出现的反应词。词汇测试反映出的联想结果可以了解心理词汇的基本组织构建模式。因此联想测试方法被心理语言学家们屡次应用于各类心理语言学研究当中。
(1)Aitchson (1994)归纳英语词汇所有语域中使用最频繁的词性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考虑到实际应用,选择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有多词性的测试词按常用词性列出。
(2)学习过程中出现频率越高的词越容易被学习者熟悉认知,在心理词汇的组织构建中越能形成较强的联结和较丰富的语义联系网络。所以高频词从以往研究中的测试词、大学英语四级高频词汇表(2012)中的词选出并依据中国实际筛选。低频词从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参考词汇表(2007)中选出,虽具有一定难度但须是受试不陌生的词汇,以免影响实验的结果。
(3)从意义上看,词有具体和抽象之分。具体词可以指称人、事、物、时、地或简称实体(名词);确定发生的行为或运动(动词);可感知的特征描述(形容词)。抽象词常指命名概念、性质、状态(名词)、心理活动或状态(动词)、无法直接感知的属性(形容词)。不选派生和屈折词,少于3个字母的超短和多余12个字母的超长词汇也不挑选。根据以上原则从六类词中各挑选10个词组成本研究中的刺激词。请英语专业任课教师测试审阅。经过测试调整最终选出实验所用刺激词60个。
三研究设计
1受试
本研究中受试分为两大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自某高校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自然班和非英语专业二年级一个自然班,人数各为30人至35人,年龄为19~21岁。所有受试的母语均为汉语,二语为英语,均有约为十年的英语学习经历,没有去过英语国家的经历。在对二语者进行的词汇联想测试中,各班有3-5人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测试而取消数据录入。最终各专业的有效受试人数确定为30人。
2英语词汇联想测试
该课题收集的主要参考数据包括:
(1)受试的背景信息(性别、年龄、专业选取等)
(2)受试二语表现的样本:词汇联想测试获得。正式实验前先进行例词演练,给出三个例词让受试了解实验步骤,研究者用汉语进行解释和问答,确定受试真正熟悉实验过程,避免失误,提高测试卷结果的有效性。实验中在多媒体教室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一呈现刺激词,要求受试在看到测试词后尽可能快地在30秒内写出联想到的3个反应词。不能进行修改,如有修改,不计入结果。
3联想反应分类依据
词汇联想测试结果一般分为两大类:非语义联结(non-semantically-related)和语义联结(semantically-related)。依据传统语义学又可将语义联结分为横组合和纵聚合两类。有学者认为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是语言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戚雨村,1985:173)。有学者认为用语义-语用联结(semantical-pragmaticallyrelated)而不是仅用语义联结来概括横组合和纵聚合反应之间的关系更准确(Singleton,1999)。在语义联结下又分为横组合、纵聚合和规化三类。规化反应是指对同一刺激词做出的同一反应,如NIGHT—dark。事实上,语义反应(纵聚合反应、横组合反应)和非语义反应共同构成了语言学家们广泛认可的语音-语义二分法。
4数据收集
所有数据收集完成后把原始数据输入Excel进行校对。之后要依据一定原则对数据进行净化处理。联想测试词联想反应的分类方法依据次级类型对音形反应、语义反应(横组合反应、纵聚合反应)进行归类。
四二语心理词汇的发展模式
1词类要素影响词汇联想模式
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联想模式按从高到低出现几率排序是:(1)范畴联想,这是名词联想中最重要的关系结构;如computer→keyboard;(2)语音联想,即与名词语音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词汇联想,如clash→crash。(3)对立联想或者反义联想,如achievement→failure;(4)解构联想,如cliff→sheer,在联想中对名词的性质、特征、数量、构成等进行分析解构。(5)情景联想,即与名词相关的情景联想,如convenience→facilities;(6)搭配联想,如exception→withoutexception。
形容词联想模式排序关系大致为:(1)范畴联想或者同义联想,这是对形容词最重要的认同,如delicious→tasty;(2)对立联想或者反义联想,如cold→warm;(3)语音联想,即与形容词语音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词汇联想,如fair→fire;(4)所指联想,如delicious→food,在联想中对所指物的性、数起决定作用。(5)映射联想,由刺激形容词引起的表达感受情绪的词汇联想,如smooth→comfortable;与形容词相关的情景联想,如cold→sweater。
动词联想模式排序关系主要是:(1)横组合联想,这是动词联想反应最常见的形式;(2)非语义联想中的词缀、与动词语音形式相似或相近的词汇联想等,如attract→attractive;(3)纵聚合联想中的范畴或同义联想,如attempt→try to do;(4)对立联想或者反义联想,如oppose→agree;(5)映射联想,由刺激动词引起的表达感受情绪的词汇联想,如climb→tired;与相关的情景联想,如charge→restaurant。
2词的具体性程度致其联想的反应模式不同
具体程度较高的二语词的语义反应比相对抽象的二语词的语义反应要高出很多,其横纵聚合联结程度则较为平衡。
3二语词的词频也影响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联想模式
言语知识结构不是被动储存信息的地方,而是通过言语经验加工过程同该类经验产物之间经常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我组织的动态功能系统。因而高频词的语义反应比例远高于低频词,其横组合的反应也更多;反之亦然。
4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与联想模式
词汇联想测试发现,对高水平二语学习者而言(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550以上),绝大多数受试呈现的反应词与刺激词具有语义-语用方面的联系。也就是说词汇的内部连接和操作过程本质上都是语义-语用的,这些词汇都已经很好地融入了他们的心理词汇中,融入了先前内化词汇的语义网络中。
总之,词汇联想本身具有许多语言行为特征,心理语言学家把它用在许多语言现象的探究中,特别是用在概念形成以及心理词汇的表征、记忆与构建模式上,他们认为对词汇联想的反应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二语词汇表征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75,123.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75.
[3]张萍.对单词联想测试选词和反应分类标准的再思考[J].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41-44.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篇12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1) 09-0183-CA
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进程中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资金来源、学生素质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 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独立学院大学生已成为我国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表现出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 这些都决定了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因此, 立足社会和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心理的新变化, 顺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高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治本之策。
一、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发展的摸索阶段, 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一定的工作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条件科学化、现代化。但是, 仍然存在不少独立学院在思想认识上模糊不清, 在实践方式上还存在各种偏差。总结起来, 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尽管很多独立学院响应政策, 但实际上多半有名无实, 不少部门在搞形式化, 有的只是用来装点门面赶时髦。
(二)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 部分独立学院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现象, 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划等号。
(三) 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
目前独立学院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多数教育者没有发展的理念, 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治疗模式上, 以解决学生己经出现的心理疾病为己任, 心理教师仅限于为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服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范围过于狭窄, 缺乏对教师、家长以及学校环境、社会形式的关注。
(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有些独立学院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来对待, 教学方法上采取的是专业学科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大多是按照课本进行传统的备课, 上课过程中表现为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等心理学知识, 注重其系统性, 而较少或只简单介绍应用性知识和方法, 忽略其实用性。
(五) 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
部分独立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孤立化教育现象。这种将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的做法, 不能有效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不能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氛围,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
二、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 观念的滞后, 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
纵观十几年来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状况不难发现,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都不够到位。从社会的角度看,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原因, 人们对个性心理品质问题的关注、认识、研究都不够。从独立性学院自身来看, 部分管理者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存在误区。
(二) 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得不到保障
目前, 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实施了心理健康教育, 但相应的保障条件存在较大的差距, 例如经费少或者落实不到位;师资力量缺乏;制度不健全, 机构设置紊乱等问题, 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按照教育目标实施。
(三) 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全面的发展规划
虽然少数独立学院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好的教育方法, 但是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是黑暗中的航船, 主要是凭着工作者的热情和经验推进工作, 难免走入误区。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全面的发展规划, 很多独立学院的工作仍然停留在表面上, 工作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强。
(四) 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够
在实践中, 部分独立学院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近年发表的文章数量来看,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绩是可观的, 但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来看, 收效并不理想。
三、加强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独立学院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地确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念,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 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一) 转变观念, 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独立学院全体教职员工, 特别是党政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树立“心理育人, 人人有责”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全局工作之中, 落实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 这样才能保证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
(二) 创建和谐校园, 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 不仅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有利条件, 努力挖掘其环境潜力,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适宜的条件。
(三)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我们应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外教育指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 注重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和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为学生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方法, 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异常现象。
(四)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不是完全对立的, 二者互相关联, 具有内在统一性。从目的看, 二者都是高校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手段, 都是立足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内容和效果看, 二者相辅相承, 互相促进, 一方面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正确思想观念的接受和形成, 另一方面, 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又能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来, 应该把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五) 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并进, 建设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今后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应是逐步建立在专家和校长的领导下, 以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 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学干部为载体,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主体力量, 必须要保证这部分教师的数量和专业化程度, 并加强培养和监督, 不断在制度和经费上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硬件方面的建设。
四、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新思考
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 活动能力较强, 且团体辅导的方式有助于加强团队建设, 使得这个团队中的成员能像在其他人际关系圈中尽可能地表现自己, 将学生的个性特点、优缺点以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展现出来, 但又和其他团队有所区别, 教师会引导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进行思考, 学生在这里会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健康的人际关系, 当学生将这种思考带入到他们实际的生活中, 学生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自卑、嫉妒心理、淡漠的集体精神等问题都会得到改善, 团队辅导的方式是最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式。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时事、查阅资料、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的重要途径, 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建设好网络阵地, 开展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利用校园网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是一种新的模式, 它能够弥补传统心理教育的不足, 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我们应当理性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积极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根本变革,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院的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有机地结合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 是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规范、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卫生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 (教社政[2005]l号) .2005.1.12.
[2]刘世清.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趋势及启示.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 (http://www.chinaxgw.com/default.asp) .2005.8.15.
[3]樊富眠.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大众心理学, 2000 (4) .
[4]李献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指导手册, 北京:当代中国音像出版社, 2004.
[5]胡德辉.大学生心理与辅导.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0.
[6]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心理教育的启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4) .
[7]谭林斐.海峡两岸学校心理辅导之比较及启示[J].现代教育研究, 1997 (2) .
[8]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年研究得失探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2) .
[9]赵书霞.论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06.
【心理模式】推荐阅读:
心理描写模式09-28
心理咨询模式06-10
心理疾病模式08-31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09-16
心理监管模式论文10-09
心理资本教学模式10-16
心理语言学模式09-25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08-18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模式05-19
课堂教学模式心理健康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