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监管模式论文

2024-10-09

心理监管模式论文(通用7篇)

心理监管模式论文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和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单纯追求生理上的健康, 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健康的心理是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要的先决条件。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在我国各高校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需求迅速扩展, 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在高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地方高校心理监管模式

目前地方高校多采取的是心理健康三级网络模式, 如图一:

三级网络主要针对全校性的、大范围的心理监管, 例如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查, 负责全校性的各个学院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负责心理宣传手册的印制与发放等大范围的心理宣传工作, 定期与各分院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辅导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对各分院上报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及时请专家诊断, 确定治疗方案;二级网络是指各分院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辅导员, 协助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宣传、普及工作, 协助做好每年新生的心理普查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各班心理委员上报的信息或通过其他途径及时发现和识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扩散, 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一级网络则以心理协会成员和各班心理委员为载体, 深入学生当中, 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和维护工作, 并定期将班级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上报二级网络。

地方高校通常采用三级网络对学校的心理健康进行监管和监控, 此外还通过网络进行网上咨询、通过电话进行电话咨询以及预约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现场咨询等辅助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工作。

二、现有三级心理监管模式的弊端

1. 教师方面。

地方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偏少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之一。三级网络中的主管全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 很多都是身兼数职, 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和授课, 还要定期开展心理活动, 负责心理刊物的发行和发放, 能利用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 根本不可能对数万个学生进行一一关注。而二级网络中负责心理健康的辅导员, 除了心理健康这一块工作之外, 还有日常很多工作和事情需要处理, 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 每个辅导员都要负责少则数百人, 多则数千人的整个分院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可想而知是多么辛苦和艰难。特别是一些工科学院, 由于课程多、课程难, 很多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学业上的压力, 此外还要面临失恋、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情感和现实的压力交织在一起, 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这也使得分院和全校的心理健康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

2. 学生方面。

心理协会和心理委员都是由学生担任的, 这些学生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学习上了, 很难有时间自觉主动地去关注班级同学心理健康方面的事情。再者, 他们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和训练, 大部分不能分辨出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从一级网络反馈回来的信息很多都是没有价值的, 或者说很多价值性不大。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可见, 单凭主管心理健康的教师和学生, 很能将心理健康工作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角落。

三、对现有心理监管模式的几点建议

鉴于地方高校心理监管三级网络模式存在的弊端,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心理档案。

笔者从事高校心理工作以来, 发现虽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新生入学以后的大学生心理普查工作也起到了一定成效, 但对于高达数万的在校大学生而言, 这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是一些突发的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在大学期间产生的, 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大多在高中时期, 有些因为环境和家庭的原因, 在小学阶段就出现了苗头, 只是到了大学以后才表现得更为突出或激化而已。针对这部分学生, 单单依靠入学初的新生心理普查是很难发现和及时预防的。

因此笔者认为, 学生入学开始就建立心理档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里指的入学不是指大学入学, 而是从小学入学开始就建立心理档案, 这样可以及时有效进行疏导, 降低严重心理疾病的产生, 也会大大减轻地方高校心理工作者的压力。

2. 通过各自渠道, 开展自我教育、自我调试、定期定时减压。

有些心理问题是长期以来压力过大, 自责内疚情绪一路积压产生的。再加上学生人数众多, 单靠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因此, 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定期定时教学生一些心理减压的方式或方法, 或者定期采用团体辅导或开展活动的方法帮助大家及时舒缓或减轻压力,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建立及时有效的心理监管机制。

由于从事心理健康方面的师资有限, 现在很多地方高校采取的是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为主的三级监管模式。三级中的每一级都是独立的, 又是相互联系的。但就这种模式的联系来看, 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原因有三:一是心理委员由学生担任, 他们心理知识欠缺, 心理敏锐度不够强, 往往不能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 只能大致了解班级的动态和个别学生明显的异常。二是辅导员除了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之外, 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工作, 难免在精力和时间上会分散, 此外对辅导员的培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高校中从事专职心理工作的师资有限, 再加上高校扩展之后, 学生人数增多, 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难以一一兼顾。

因此, 笔者认为, 要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监管机制。例如, 如果该校贫困生比例偏高, 就要特别针对这部分学生制定相应的措施;如果该校来自西北部偏远地区的学生较多, 就要针对学业方面有困难的学生采取有力措施。针对不同学校采取不同心理健康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才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事求是的表现。

4. 要建立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突发事件 (emergency) 可被广义地理解为突然发生的事情。可以分为两层含义, 第一层的含义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 出乎意料;第二层的含义是事件难以应对, 必须采取非常规的方式来处理。

突发事件难以避免, 尤其很难掌控与把握那些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只有在加强监管模式的前提下, 才能尽力避免或减少急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可以根据应对机制及时处理, 降低甚至消除不良影响。

5. 提高社会意识, 消除对心理健康的误解。

在这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时代,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 而是需要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很多人对心理问题存在误解, 有些一听到心理疾病仍然色变, 将其等同于神经病。正是因为存在这种误解, 所以一旦出现心理疾病, 很多人不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 害怕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要改变和消除这一现象, 必须要提高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 消除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错误认识和理解。

心理健康工作是地方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所谓的人才, 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 要有强健的体魄,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关系他们的健康发展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的重视, 更应该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周琬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8.1:28-31.

[2]张秀敏, 赵波.高校弱势群体心理健康训练的设计研究.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2) :180-182.

心理监管模式论文 篇2

2012年12月26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廊坊凯博建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塔式起重机远程监管平台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评估会在北京密云召开。本次会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主持召开,北京正和工程装备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天津大学万健如教授、河北省住建厅总工冯长锁、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魏吉祥,施工企业、检测单位和生产厂家的相关业内知名技术专家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韩泓、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王天翔等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评估委员会听取了技术汇报,审查了相关技术文件,并查看了平台实际应用情况,经质询和讨论,最终认定此监管平台符合评估要求,通过了审核评估。

塔式起重机远程监管平台技术研究与应用是为了加强各施工现场塔机管理,为塔机安全监管提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设备管理和监督效率而开展的适用于塔机远程监管的软件平台开发和应用研究。该项目在已有的塔机单机监控系统基础上,通过研究适用于塔机工作特点的网络化数据传输及终端硬件技术,开发了塔机远程监管系统,试点组建了规模化的监管平台。该监管平台可实现对塔式起重机监控系统采集的塔机工作数据的汇总上传与统计分析,具有工作数据实时监测、存储、查询与统计功能,同时具有GPS定位、视频监视、障碍物避让、超载自动报警等功能,为塔式起重机安全监管提供了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参观了北京正和公司的密云基地,现场观摩了使用中的塔机远程监管平台。专家和领导对北京正和公司在塔机安全管理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同时希望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平台的功能,为企业安全管理方面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行业安全管理水平以及政府安全监管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加强起重机械的安全管理。

北京正和公司是塔机租赁行业的领军企业。据介绍,目前北京正和公司使用塔机远程监管平台监控着分布在北京、天津、内蒙古、黑龙江、安徽和广东等省市的83台塔机,平台可以实时监测塔机运行数据,纠正司机操作不良习惯,超载报警,地点定位,部分安装视频的设备,可以实时传输现场图像,使用效果良好。

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研究 篇3

一、会计监管主体

会计监管主体作为对会计活动监管的执行者, 要实现其职能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具有独立的地位, 即与被监管者和监管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关系或依附关系;具备法律赋予的强制性, 即可以对违法的被监管者进行一定的强制制裁。政府作为监管主体, 与其他组织相比, 与被监管者之间拥有相对较高的独立性, 同时也有较高的强制力作为保障, 所以更具有监管效率。作为监管主体的政府主要履行下面两项职责:制定会计准则, 建立监管机制和监管制度;组织实施监管, 监管可以是自身直接监管也可以授权相关机构代为执行监管职能。

美国安然事件不仅震撼了会计界而且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 严重动摇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也让业界再一次认识到仅仅依靠市场这一无形的手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必须要政府实施监管。与日、德模式相比, 美国更崇尚市场自由、行业自律, 但缺乏一定程度的政府监管。安然、世通、施乐等一系列事件的爆发, 表明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和行业自律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 政府必须作为独立的主体进行会计监管。市场力量、行业自律加上政府监管可以达到更好的监管效果, 更好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我国长期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会计监管模式简单、以政府作为监管主体的单一性。当然这也受我国会计监督管理机制的影响。虽然我国监管主体明确, 但就现实情况来看, 政府监管所涵盖的范围并不明确。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看, 政府部门不仅包括财政、审计、税务、证券、保险等工商部门, 还包括政府机构派驻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的监事会等。广泛模糊的范围界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如到底有哪些政府部门来组织实施会计监管职责。上述部门 (机构) 对有关单位实施监管都由法律授权, 这就造成了我国政府会计监管中的多方监管问题。而这种多方监管随之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部门之间存在职能重合交叉, 由于多方监管造成职能异化, 使得部门间协调困难, 最终促使会计监管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二是多方监管也会造成职责的推卸, 促使被监管者产生侥幸心理, 降低了监管效率。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将政府作为会计监管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是必要的。但会带来很多问题, 应明确部门之间的监管职责, 转变监管职能, 提高监管效率, 从而真正实现会计监管的作用。

二、会计监管客体

相对于监管主体, 会计监管客体是指会计监管活动的接受者, 具体包括会计监管的对象和范围等。美国会计监管的客体主要有公众会计监督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会计。相比之下, 我国的政府会计监管就对象而言较为广泛,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会计监管客体包括会计行为、会计信息和从事会计工作的职能人员。

与国外的会计监管相比, 我国会计监管更多地强调对会计活动过程的监管。这一特点就目前而言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监管成本过高;二是政府不可能对整个会计活动全程监管。从发展眼光来看, 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化, 仅仅对会计活动过程进行监管, 不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达到监管目的。所以, 会计监管的着力点就公司会计而言应为以财务会计报告为载体的会计信息质量更为科学。根据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境内的所有组织的会计信息都属于会计监管的范围。

对所有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管, 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即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社会资源, 是企业外部机构或人员对企业的信用基础, 会计信息的好坏对现实和潜在用户均有影响。所以, 是否对有关用户有用应该是评价信息质量的根本标准, 而信息有用与否的最终评判者也应该是用户, 而不是监管主体的政府部门。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故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就是政府部门, 这就决定其可以作为信息质量的监管者。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部门不再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 也就是除去了评判信息是否有用的条件。此外, 数量众多的被监管者使得政府部门也难以保持以合理的成本进行全面监管。

综上所述, 若以政府作为监管主体, 其监管范围主要是:一是国有企业和单位, 在这些企业中政府既是监管者又是投资者, 更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二是影响社会公众利益的重要企业和单位, 例如上市公司以及金融、保险和证券机构等。这些单位的会计信息被广泛地使用, 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公众利益有重要影响。但是其使用者较为分散, 也无力去验证这些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 此时就需要政府承担此任。除此之外的会计信息不应当由政府来监管, 对其质量提供保证。而政府部门主要是利用相关法律和准则, 引导责任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对于制造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法律制裁。

三、会计监管标准

会计监管标准是监管主体实现会计监管活动的手段和工具。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是美国会计监管的主要标准, 连同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法案,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监管标准体系。我国会计监管标准则主要有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证券法、公司法等。这些监管标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这些法律、准则之间并不完全趋同, 需要协调;二是众多的标准中有些并不适合作为监管标准;三是会计监管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结合美国的会计监管标准和我国的实际,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明确需要制定完善的会计监管体系, 做到监管有法可依;协调监管标准, 使其趋同一致;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考虑监管的效率性和经济性。

四、会计监管责任

要实现有效的政府监管, 需要以完善的法制、规范的市场秩序和健全的治理结构为基础。我国会计监管存在监管不严、违法众多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故需要依照权利义务向对等原则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首先是所谓信息提供者单位内部责任的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者、批准者对会计信息承担责任, 对信息持反对者在出现虚假信息时可豁免其责任;其次作为监管者的政府部门的责任。一旦合理界定了政府部门会计监管责任, 就要严格将其落实, 以免流于形式。

目前会计监管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主要侧重于对单位及其会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进行责任追究, 这种制度是有失公平的。政府作为监管主体是否已经尽到责任, 政府监管是否有效, 如果失效是否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谁来对政府的监管能力进行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考虑。如果政府不能胜任会计监管职责, 无论其制定多么完美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规章, 都不能遏制会计造假的发生, 所以应健全会计责任制度。这种制度不应只追究会计造假的违法责任, 还应该追究政府部门有关会计监管部门的过失责任。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 我国会计监管模式还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 例如内部监控体系形同虚设;外部监管虽多, 但真正能发挥作用者有限;政府监管分散, 且监管程序不够严密;政府监管手段过于单一, 且处罚落实不到位等。

五、结语

我国政府监管尚不成熟, 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所以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问题, 但不能因此否认政府监管的导向。政府监管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实施再监管。正是对监管者再监管的缺失, 造成了监管过程中出现众多问题, 如监管者之间各自为政, 难以协调, 降低了监管效率;或是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串通, 使得双方力量发生变化, 增加了监管者的监管难度。所以必须对监管实施再监管, 再监管者必须具有更大的权威, 以保证其独立性和权威性, 同时要结合我国会计监管现状不断完善现有的监管体系, 使其更加有效地运行。

摘要:会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 在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发挥得如何则取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一个合理的会计监管模式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主要因素。从会计监管主体、客体、标准以及责任等分析中来看, 应健全我国会计监管体系, 构建合理的会计监管模式, 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 保证会计市场、资本市场的运作。

关键词:政府监管,会计监管模式,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胡天天.我国会计监管模式演变的特征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5 (12) .

[2]郭宗文, 黄义.中美会计监管的比较研究[J].会计之友, 2004 (8) .

[3]徐经长, 唐圣林.从安然事件看会计监管[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2 (5) .

[4]郭宗义, 黄义.会计管理体制与会计监管模式评析[J].会计之友, 2005 (12) .

[5]王海民.对政府会计监管问题的几点看法[J].会计研究, 2001 (12) .

融合业务分层监管模式探讨 篇4

三网融合意义深远

无论从技术、产业还是业务角度, 网络融合已被公认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大势, 特别在互联网产业驱动下, 很多产品和服务的形态已不能再以通信或广电来界定。这种融合的趋势牵引着产业不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 广电和电信业在各自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的业务瓶颈, 如广电行业业务模式单一, 以广告收入为主, 业务多元化不足导致行业规模偏小, 发展缓慢;电信行业则面临固话用户不断流失的挑战等。三网融合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 有利于两个产业的共同、协调发展。

三网融合不仅能振兴产业发展, 融合产品的发展也将带动新的消费需求。融合的本质是竞争, 通过培育有效的竞争主体和逐步对等开放, 推动广电和电信的全业务竞争, 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 也将推动降低服务资费和提高服务质量, 利好消费者。三网融合之后, 一方面可以通过业务协同, 如交叉销售, 提升经营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业务创新, 形成IPTV和手机电视等融合业务, 并拉动手机、电视等终端产业发展, 扩大内需,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监管模式面临挑战

三网融合成功的关键是建立融合的、有效的融合业务监管模式。三网融合将催生诸多融合业务, 主要体现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渠道的结合。如CMMB手机电视、有线宽带、互联网视频和有线互联网等。从内容上看, 中国内容产业实现分业监管, 分别归属于中宣部领导下的广电总局 (影视) 、新闻出版总署 (文字音像) 和文化部 (部分动漫/部分网游/演艺等) ;从渠道上看, 有线网络和电信网络也由广电总局和工信部分业监管。未来三网融合业务的增加, 将给分业监管模式带来更大挑战, 建议加快探讨统一的更有效的监管模式。

当前针对融合业务的监管模式, 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要考虑顺应未来发展趋势, 促进行业发展。监管机构需制定出鼓励融合业务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 从而顺应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而不是从政策上阻碍这些业务的发展。

其次, 网络和内容分别监管。网络和内容分别监管对解决中国广电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职能的交叉冲突有现实的意义。将三网融合环境下的网络监管职能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使, 内容监管由广电总局行使, 既能避免冲突, 又能使各自发挥优势, 分工协调, 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

第三, 技术中立的原则。采用“技术中立性”的原则进行管制, 即按照业务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其采用什么技术来进行监管。德国、奥地利对电子通信网络的监管遵循技术中立的原则, 无论是电信的移动网、固定网还是广电的卫星网络、有线网络, 都被纳入统一的电子通信网络管理体系, 实施统一的监管。在传统电信网与广播电视网络面对融合的环境下, 技术中立原则不仅能有效协调广电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分工, 统一对资源进行规划管理, 而且能够促进技术融合, 鼓励技术创新。

第四, 竞争管制与行业管制的协调。融合业务的监管必须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竞争为监管的主要目标, 注重行业监管与竞争监管、事先监管与事后监管的协调。政府管制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竞争, 在竞争充分的市场, 消费者的利益会被竞争者充分考虑。在竞争管制与行业监管的关系处理上, 应该尽量减少行业管制, 只有在竞争管制无法触及或失灵的情况下, 再施以行业监管。

此外还要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在规则制定过程中, 要考虑政策的长期一致性和稳定性, 平稳过渡到统一高效的监管部门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而且在统一的监管部门下, 电信业务及融合业务作为独立的政府监管对象没有改变, 因此广电和电信相关监管机构职能将不会改变。

融合业务分层监管

鉴于前文分析, 我们以为, 可以通过基于融合业务产业链的分层监管模式来对“三网融合”趋势下出现的融合业务进行有效监管。如图1所示。

1.融合业务产业链的分析

在传统产业分立的情况下, 电信和广电已经形成了各自成熟完整的产业链。三网融合业务的出现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链条, 再造传统产业链。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业务的产业链由内容 (服务) 提供商、内容 (服务) 集成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网络运营 (传输) 商和用户组成, 当然, 其中不可或缺的还有各种软硬件设备制造商。内容提供商主要是完成对信息内容的编辑、制作、生产过程, 通过市场渠道将生产的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给内容集成商;内容集成商则根据市场需要, 将信息内容重新进行组合, 并允许对重新组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外部包装和叠加;内容集成商集成后的产品可以由信息服务提供商进行业务集成, 将多家内容集成商的产品以及相关的通信业务进行集成, 然后再通过网络运营商最终传送给用户。

2.三个监管部门的分析

三网融合下的各种融合业务是对现有广播电视、通信行业等各领域业务的融合, 其产业链跨越多个行政部门, 在现有体制下, 对整个产业的监管涉及到政府的方方面面。如对信息内容和节目制作的监管, 涉及到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署等;硬件和技术、网络安全、运营维护的监管, 同时涉及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因此, 本图上方列举了文化部、广电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三个部门, 期望通过统一机制融合监管来实现基于融合业务产业链的分层监管模式。

3.基于产业链的分层监管模式的分析

内容提供商处于产业链的最上游, 对于内容提供商的监管必须从源头上确保安全。按照以前的传统产业链, 内容监管无疑属于国家广电总局的社会监管职能, 但是对于新媒体的监管, 如果按照传统媒体的监管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尽管电信部门非常渴望使得自己的监管延伸至整条产业链, 但是, 对信息内容的编辑、制作、生产过程并不是电信部门的长项。而文化部对于内容方面的监管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因此, 内容提供商的监管可以由文化部和广电总局来承担。内容集成商承担着对信息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叠加和包装的职能, 对内容集成商的监管是最重要的一个监管环节。可以成为内容集成商主要有广电总局下属的电台和电视台、电信运营商和一些专门从事内容集成的企业。因此, 对于内容集成商要通过广电总局和工信部来联合监管。服务提供商对内容集成商提供的产品进行业务集成, 类似于内容集成商, 也需要广电总局和工信部的联合监管。网络运营商负责把业务传递到用户手中, 而电信运营商拥有的网络是最完整、最可靠的, 可以保障安全性和高效率。所以, 对于网络运营商的监管可以由工信部来担当。最后, 各种软硬件设备制造商, 只要包括广电网络设备制造商、电信网络设备制造商、播控设备制造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等, 广电总局和工信部都有比较成熟的、有效的入网许可证管理办法以及入网设备检测体系。因此, 这个部分的监管工作也由广电总局和工信部联合监管。

论影子银行监管模式 篇5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监管,体系

一、影子银行概述

美国债券管理机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内部的首席执行官Gross是最早提出影子银行这一概念的人。最初, 他在书籍《小心“影子银行”系统》中提出影戏银行的时候是这么说的:所谓的影子银行, 其实就是一种现代化的金融体系, 这种金融体系囊括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所有金融创新行为。2008年的6月, 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行长盖特纳便将“非银行”运营的所有金融机构以及相关的融资安排统称为“平行银行”。

在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之后, 与分业经营相关的法律体系便正式建立而成, 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由于当时以美元为其核心的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发生崩溃, 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就不可避免地选择了开展金融开放, 而在这一经济大环境之下, 各国的证券业以及一些非银行机构也开始得到了发展机会, 正式站上了金融历史的舞台。而这些都为影子银行的前身, 即一些新进入金融机构的且受政府管制度较低的金融机构, 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当时很多发达国家那些以传统储蓄为其主要经营业务的商业银行以及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份额都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况, 而与此同时保险基金以及共同基金所占有的市场经济份额却逐步提升, 在这种金融发展发生巨大变动的情况之下, 世界经济舞台上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中介机构层出不穷, 而这些都为影子银行的逐渐完善创造了发展前提。

具体来说, 影子银行的操作经营过程就是通过证券化手段将贷款“卖”给各类金融机构的投资者, 以这种经营方式来取代传统的持有到期式。但是在这种选择之下, 贷款方往往在其贷前就容易忽略其贷款质量, 甚至会因为盲目地追逐手续费而蓄意降低该笔贷款的贷款标准, 从而去吸引一些信用程度较低、不符合标准的额贷款人来申请贷款, 甚至也忽略了贷后的一些列跟踪监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 影子银行就可能会以规避政府的监管共组为目的, 不断地进行金融产品创新, 扩大其在银行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之间的这种中介作用, 从而使其投资过程中的信用链条不断被放大, 影响贷款的最终质量。而这种投资构成的背后其实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危机, 在信用链崩断的时候既有可能导致影子银行的整体梯体系发生坍塌, 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

(一)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情况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可以分为高端金融产品交易及信用创造和庞大非正规的金融部门这两大组成部分。而具体来说, 我们可将该系统设想成为具有三层次的一个金字塔:首先是非银行的金融产品, 主要包括银信合作的金融产品、由国内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信托投资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所提供的一些资产证券化服务、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还有信用风险资产等;其次是信用创造产品, 一般来说是由一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投资公司、保险经纪公司、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典当行以及风险投资基金来提供的;最后是非正式的金融资金, 也就是说通过贷款网络、非法钱庄、互助组织以及特殊汇款系统所形成的资金。而我国的影子银行目前的主要表现是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业务、非金融机构所销售的一些信贷类产品以及民间的信贷活动这三类。

(二) 国内现阶段对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现状

就国内近些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 所建立而成的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地在削弱国内的货币政策作用, 并渐渐地代替一些正规金融体系在行使融资功能。根据相关数据表明, 在各类金融活动中, 由影子银行所涉及的金融活动已占整体的50%以上, 而这就表明了影子银行系统向市场所释放的资金比是极大的。但是国内目前的金融监管主要对象仍是一些商业银行, 且这种监管活动并没有涉及到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以及一些非贷款的信贷监管工作。结合这一实情来看, 我国急需改革现有的针对影子银行所实行的监管。具体的监管部门在对影子银行的业务进行监管的过程中, 绝对不能采取过度的打压政策, 因为这可能会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正常发展, 而因采取一种积极引导的监管审查方式。举例来说, 银行会为了鼓励我国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会鼓励并引导一些民间资本正式进入银行业发展, 也支持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进行金融投资活动。但是此过程中, 监管部门也将严格保障进入银行业的民间资本应当和其他各类资本一样, 共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金融投资的具体规章。

三、对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思考

(一) 弥补信息缺口, 加强统计分析能力

2009年4月所召开的20国集团峰会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金融稳定委员会正式提交了一份《金融危机和信息缺口》报告, 虽然这份报告并没有直接指出2008年所爆发的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对金融活动缺乏相关统计分析, 但是这份报告也明确地指出了对于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数据统计分析是进行金融监管的有效手段。结合我国对于影子银行所展开的金融监管活动来看, 为了能够加强此监管工作中的信息基础建设, 就必须要收集金融交易中各个交易方的相关信息, 通过建立信息库以及信息交流平台来弥补监管中的信息缺口, 从而减免一些不必要的纵向风险。

(二) 创新业务增加监管资源的投入

就当前影子银行的金融合作来看, 银信合作是其主要的合作方式, 且由于新一轮的金融创新活动的影响, 我国信托业的管理资产已经超越了保险业, 成为金融业管理资产总额的第二位。但是目前信托监管工作人员的地位和信托业的发展地位确是并不相符的。在针对影子银行所展开的监管工作中, 负责监管信托业的是银监会下属的非银部信托处, 而这一监管资源的安排导致目前信托业的监管工作得不到有效实施, 人员疲惫以及理论研究都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脚步。因而, 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展开监管工作, 首先就应当增加一些具有业务针对性的监管资源, 且必须要考虑到功能监管中的协调配合工作。

(三) 推动金融市场发展,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和西方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具体来说, 中国式的这种影子银行体系实际上是应对数量型的货币调控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监管范式的结果。我们可以由货币理论的理论研究结果知道, 在信用创造活动的活力逐步增强的情况之下, 数量型政策是无出路可走的。另外, 加入忽略了影子银行的监管工作, 那么就必定要承担另一方面的成本, 而这其实就为实体经济中渴求发展的一些小企业造成了资金阻力。所以, 为了能够推进我国市场利率化的改革, 就应该极力加大企业以及居民对于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度, 并完善市场经济中的一些价格型工具, 从而松绑现有的“监管之墙”。

参考文献

[1]李兵.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陈欣.衍生金融交易国际监管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张荔.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研究 篇6

关键词:金融监管模式,模式选择

一、金融监管模式

(一) 种类

1、分业监管。

分业监管是分别在证券、银行、保险、信托这四大金融业设置专门的监管机构, 共同对金融业实施监管。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监管的领域不同使得监管更加高效。但对不同监管机构的管理难以协调容易导致套利行为和高监管成本。

2、统一监管。

统一监管是只设立一家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实施监管。该种模式对于同类金融产品的监管方法和手段是相同的, 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套利行为。由于监管结构简单, 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利用的效率, 有效地降低了监管的成本。

3、部分统一监管。

部分统一监管介于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之间。由于其监管机构设置复杂和协调性差易导致高成本。

(二)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模式的主要问题

自从我国实行分业监管, 金融业能够更加稳定地运行。由于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日益交叉的金融业务, 使分业监管模式的问题日益凸显, 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证券、银行、保险间的业务融合, 使分业监管模式的业务基础被削弱, 从而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我国证券、银行、保险间的业务合作逐渐加强, 业务交叉也日益常见。就银行和保险机构签订的协议看, 保单质押贷款、代收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等都在其合作范围之内, 使分业监管模式的难度不断增加。

2、金融监管的成本较高, 对金融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由于分业监管自身的特点, 使监管的重复与交叉问题频繁出现, 不断增大监管成本。通过我国分业监管的实践, 使监管法律不完善及其出台跟不上金融的发展需要以及部分法律法规缺乏实际操作性的问题凸显出来。另外, 由于分业监管对银行经营业务的严格规定, 限制了金融创新。

二、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一) 影响因素

1、政治因素。

主要从法律法规、政治稳定性、言论权、腐败控制、管制质量、政府效率等方面进行考虑, 政治环境的好坏会对金融监管的模式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2、经济因素。

主要考虑经济规模 (即GDP) 的影响。经济的发展规模越大, 就会为金融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会使金融市场对监管的要求更高。

3、法律因素。

主要有单一的英美法系与单一的大陆法系。一国采用不同的法系, 代表着政府权利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不同, 从而金融监管的程度也不同。

(二) 模式选择的探讨

1、方案的探讨。

针对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运行情况及其问题, 我国金融专家对监管模式在进行不断的探讨, 并提出了以下三个方案:

方案一, 基于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 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 负责金融监管的协调, 对金融体系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 对监管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共享, 使金融监管成本最小化。同时, “三会”的管理体制不变。总体来说, 是从分业监管到统一监管的过渡模式。

方案二, 打破目前的分业监管, 引进管理“三会”的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监管总局下设证券局、银行局、保险局、信托局、法律局、统计局等, 基于金融业务的不同性质进行监管。

方案三, 将对证券、银行、保险业的监管重新划回到央行的职能范围之内, 集中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实现金融监管的单一全能性。

2、方案的分析。

方案一:结构模式没有太大变化, 不会产生太高的分设成本, 改革阻力较小。在协调性方面较分业监管有所提高, 但是分业监管模式的一些弊端仍存在。

方案二:有效地对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整合, 达到提高监管效率、精简监管人员、实现监管目标以及统一制定和执行金融监管政策的目的。可以防止分业监所带来的“各自为政”的现象, 能够消除重复监管的情况。但是, 其结构变动太大, 会增大改革成本。若改革时间过长, 较易出现监管人员的短期行为和等待心理, 可能导致金融监管缺位的现象。

方案三, 更适合经济结构单一、金融制度结构简单和需要通过央行进行干预的金融市场的国家。在我国, 这种方案在理论与时间上均行不通。

3、结论。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采用统一监管的可能性逐渐增大。总体上, 在金融监管模式改革的过程中, 在把握好全球金融发展动向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关键, 一定不要死搬硬套, 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来进行改革。

因为制度的调整永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所以改革后的金融监管模式或许还有问题。只要在成本最小化的基础上解决监管中的主要问题, 就说明该种模式是合理和有效的。

三、金融监管模式选择的建议

基于金融监管模式的积极作用和其本身的弊端, 对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随着金融业的飞速发展, 现有的监管体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问题。由于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 极易造成监管的灰色地带。因此, 需要完善我国监管体制体制和法律法规体系来发现并严惩金融业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协调和磋商金融监管中的重大问题以及。

2、积极参与金融监管方面的国际协作。金融的全球化发展, 使金融危机极易在国家间蔓延。07年发生的金融危机, 迅速席卷全球, 促进了金融跨国集团的快速发展, 同时, 也将中国金融监管的漏洞暴露了出来。因此, 要通过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作, 以提高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3、逐渐建立统一监管的模式。混业经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业的发展方向, 而对应的统一监管模式则成为金融监管的潮流。从长期来看, 统一监管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要循序渐进, 并加强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恕.分析我国新形势下金融监管模式选择[J].中国外资, 2013 (4) :35..

[2]刘晓星, 卢菲.金融监管模式选择:从牵头模式向统一监管模式的过渡[J].现代财经, 2012 (10) :33-43.

[3]郭晋荣.浅析我国金融监管模式选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93-96.

化工园区环保整治与监管模式 篇7

近年来,随着公众维权、媒体监督的日益增强,部分中小化工园区以停产整治形式被挂牌督办,企业将面临着长期停产的风险。各地对化工园区的环保整治与监管有一些研究[4,5,6],但现阶段环保整治和监管存在复杂性、系统性。本文对当前化工园区发展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环保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索一种环保整治与监管模式,为化工园区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项目入园门槛低、整治走过场

有的化工园区发展初期招商选资作用不强,热衷引进东部搬迁的问题项目,引进一些高利益重污染的项目,仍然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留下了隐患。而且,每逢环境整治,企业以前期引进时的“优惠政策”、环评要求为理由,抵触整治心态强,存在“等、观、拖”等思想,往往整治搞应付、走过场,不断的欠新账,更难还旧账,形成恶性循环。

1.2 环保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滞后

有的园区雨水管网排放严重超标废水,污水管网因地下沉降、破损收集不到位,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难以控制、出水长期超标排放,有的地方污水处理厂甚至闲置处理能力,存在治污设施虚假运行、超越管直接排放等恶意违法行为,造成局部区域流域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园区企业排放废水日益增多,而处理能力没有增加,有的化工园区甚至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就盲目招商引资,最终导致生态破坏。

1.3 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企业建厂时间早,车间设计理念远远落伍,生产装备差,生产工艺落后,车间自动化水平差,废气收集不到位,车间废水收集池、污水管道、雨水管道等均采用地埋,雨污分流不彻底,“跑、冒、滴、漏”现象明显,末端治理设施效率低,而且企业主动整治意识差,利用园区初期条件差和监管漏洞,通过私设暗管偷排、在线监控数据作假、雨排口偷排废水等方式规避监管,想方设法减少治理成本,造成区域环境质量显著下降,群众反响强烈。

1.4 环保监管力量少、力度弱

各地存在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先发展后治理的思想,园区配备环保监管人员少、装备差,监管企业数量多,夜间、节假日、周末等非正常上班期间监管力量薄弱,对环境违法行为查处不力,没有形成威慑力。同时,化工异味成因复杂,污染物溯源难,环境监测跟不上相关要求,对园区环境连续监测能力差,且国家没有制订完善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标准,基层监管人员靠“鼻子”监管。

2 环保整治主要对策

2.1 园区层面

2.1.1 严格项目准入,淘汰整治无望项目

化工园区应开展规划环评和审批,实行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严控生态底线,做好绿色招商,严格筛选入园项目,坚决摒弃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做好产业选项和发展定位,多引进上下游产业链对接的项目,发展园区内循环化的项目。邀请专家科学论证整治方案,淘汰经整治后仍然存在突出问题的项目,鼓励兼并重组,以新带老,腾笼换鸟,源头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2.1.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

化工园区应集中建设供热、供气系统等公共设施,污水厂建设要紧跟园区的发展,超前建设、同步运行;固废处置中心要优先解决园区企业的存量,并与企业同步发展、新增处置能力;注重绿化带、防护林的规划建设,选好种植的品种,减轻园区废气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全面废除地埋的公共污水管网,将地下管网改为地上明管(宜用PP管),并建设科学的雨排系统,全面监督企业排放的污水和雨水。

2.1.3 推进“智慧环保”建设

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建设汇集企业“一厂一档”信息系统、排污总量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园区环境空气VOCs监测系统、应急指挥管理系统、末端废气治理设施运行工况监控系统、移动执法系统、危险废物管理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大气污染预防预警等一体化平台,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及时掌握相关数据,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2.1.4 强化体制、机制的建设和落实

园区管委会联合环保部门成立监管部门,建立24小时值班巡查、有奖举报、企业联防联控、企业排污信息实时公开、治理设施故障汇报、自建焚烧炉的环境准入标准等系列制度,将企业环保整治提升工作、不利气象条件的预警执行情况、环保守法行为与项目审批、总量安排、信用等级、专项资金补助等方面挂钩,不定期召开环保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培训,及时通报环保违法案件,提高企业守法意识。

2.2 企业层面

2.2.1 提升生产装备

进一步建设和使用固体投料器、液体抽料间、环保型真空泵、离心间房等,设置泵前泵后冷凝,选用高效冷凝器、高效干燥器等先进设备等,淘汰水冲泵、老式热风循环烘干设备、平板式离心机、列管式冷凝器、高位槽等,杜绝敞开式抽放料、敞开式离心,储罐设置呼吸阀、氮封装置、平衡管、冷凝器等,从源头减少有机废气的排放。

2.2.2 提升废水处理和雨水系统

强化废水分质分类收集处理,提高高浓废水预处理能力,如配备脱盐、脱溶系统,控制车间废水用量,增加溶剂套用、废水回用等循环措施。废除厂内地下雨水管道,建设现浇混凝土的雨水明沟,高低浓废水池改造为地上池或池中罐,地下管道改造为明渠明管或明渠暗管或高架;各围堰区建设排水系统采取防腐、防漏措施,设置控制阀门,分类收集处理;建设初期雨水收集池、应急池,至少将前30分钟的雨水收集至废水站处理,确保雨水、污水达标排放。

2.2.3 提升VOCs治理措施

加强生产工艺路线的优化改造,减少人工上料和中转物料过程,减少敞开式抽料和离心,加强废气冷凝预处理,选择重力转料、氮气压料等管道输送,选择较为先进的“二合一”、“三合一”离心机,采用隔膜泵外循环取样方式,淘汰敞开式取样或釜底阀放料方式,危废须规范存放于密闭的容器和房间内,各点位必须全面提升废气捕集率,减少有机废气的排放量,同时加强末端治理,选择先进的治理技术,优化治理方案,并经专家科学论证。

2.2.4 提升守法意识

从建厂初期,企业就必须做好工艺和车间的设计,提升科研和装备水平,重视源头削减和过程管控,做好精细化管理,分解车间责任,强化厂内监督,层层传导环保压力,将环保整治转变为发展生产力,构建企业内部小循化系统,纵深产品链的发展。同时,严格落实园区制定的制度,如雨水责任区、废气管控措施、LDAR泄漏修复与检测等,及时公开环保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3 环保监管模式

3.1“一企一管”监控废水

园区公共污水明管只允许每家企业设置一个接入口,企业将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厂内缓冲排水池后再经泵送至园区污水管网至污水厂,末端设置废水在线监测仪、排污口阀门和视频监控,接入的排污管道设置视盅,实现排污全线可视,并将废水在线监控房和废水采样点一律移至厂区外,委托第三方机构运维管理,所有监控房钥匙统一上交保管,保障监管人员及时采集水样,对异常进水的企业进行关阀停排,也杜绝伪造或篡改在线数据、私设暗管排放等违法行为,确保污水厂进水水质稳定。

3.2 分段明沟监管雨水

企业经明沟改造后,设置不超过2个的雨排口(便于日常监督管理),园区公共雨水管网设置雨水观察井以便监管各段雨水,在企业雨排口建设雨水自动采样器、在线监测仪、流量计和视频装置等,委托第三方机构运维。园区路面雨水及时通过明沟直接引流,最好不与企业雨水混流,便于精准查找问题.日常还应重点检查企业初期雨水池、应急池是否违规存放高浓废水,是否违规设置三通阀、四通阀和相关管路等,杜绝企业利用雨水沟超标排放高浓废水。

3.3 依靠科技监管废气

针对末端有机废气在线监测仪建设成本高、运行不稳定、标准不完善等,实施对末端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状况监控,如对RTO焚烧设施的炉膛温度、喷淋设施的喷淋泵以及等离子设施等的运行工况进行实时监控联网,杜绝企业擅自停运、不正常使用设施的现象,可明显改善园区环境空气质量。建设园区内、园区周边、敏感点的VOCs自动监测站或者恶臭电子鼻在线监控设备,开展激光扫描、无人机侦查、高空摄像、红外气体成像等智能化装备辅助监管,全面分析园区废气影响程度、变化趋势,及时预防和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3.4 借力监管

污水厂做好纳管水质的监管,固废做好企业产生、转移、库存量的监管,对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管理部门。政府以购买服务形式邀请第三方环保监理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管,以购买监测数据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园区环境空气VOCs监测站运维,对企业的废水、废气采样业务可外包第三方检测机构,并对第三方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弥补环保监管人员素质、数量、监测能力等短板,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3.5 错时执法

除日常对企业、污水厂、固废处置中心、园区环境等进行监督外,还要利用夜间、周末、节假日等非正常上班时间进行错时执法,弥补科技手段监管漏洞,实现“人防”和“技防”的结合,如“飞行监测”企业末端治理效果,“飞行斩污”企业雨水排放口,实时监控末端治污设施运行,及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倒逼企业守法排污和内练“硬功”。

3.6 不利气象条件下的废气管控

因园区废气总量大,企业无组织废气收集差等,且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难免对周边敏感点有一定影响[7]。这需要建立与气象部门联动会商机制,分析气象条件对园区周边的影响程度,结合日常巡查和企业自查,构建预警发布和实施体系,提前按照预案要求,对废气量大、厂界异味明显、装备差、管理不到位的车间进行临时性停限产管控,并严密期间的督查,结合污染物变化趋势情况,进一步采取科学的废气管控措施,确保废气不影响周边敏感点。

4 结语

化工园区环保整治就是要想方设法弥补环保基础设施和监管的漏洞,依靠技术的发展,落实好企业治污主体责任,以新的法律法规、排放标准等颁布和修订为契机,激发企业治污积极性,补齐短板,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园区环境形象。本文是基于笔者在化工园区环保整治和监管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可为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许铭,吴宗之,张悦,等.我国省级以上化工园区分布特点[J].现代化工,2014,34(2):17-19.

[2]马生柏.浅谈化工园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5):127-128.

[3]樊薛伟,贾志红.如何加强对化工园区环境监察的对策与思考[J].2016(5):245-245.

[4]李建军,徐明,王志良,等.浅谈化工园区废气综合整治[J].污染防治技术,2012,25(4):69-70.

[5]焦海,卞为林.浅谈化工园区混合化工废水治理[J].环境与生活,2014(16):139-139.

[6]万林,陈海棠.典型区域环境问题及应对策略[M].北京:石油化工出版社,2014:162-184.

上一篇:证券预测下一篇:重庆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