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方法

2024-09-27

互动方法(共12篇)

互动方法 篇1

一.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互动式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双方全面沟通、相互协商、积极探讨, 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 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 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 拓展创造性思维,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 互动式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主动”和“学生主动”相结合, 彼此交替, 双向输入, 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全面、立体、牢固地掌握。互动式教学方法已经开始渐渐走进高校课堂, 为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近年来互动式教学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在高校教育中推广互动式教学方法, 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 可以实现双向主导, 以促成双向创新。在互动式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导,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以后, 教师在课堂上的统治地位、权威性以及思维方式都受到了来自学生的“挑战”。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 学生和教师对共同的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加以理解, 势必形成多维多角度的知识网, 而这种知识网是任何一种教材不能给予的, 这实质上也就形成了教、学双方的双向创新。

其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兴趣是最优秀的老师。现在大学生普遍对学习兴趣不高, 主要是因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 也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独立思考又必然会提高学生对目标知识的兴趣, 实现良性循环。

最后, 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一本教材一门课”的情况非常普遍, 这不利于教师的进步。在互动教学模式下, 教师必须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这样有利于教师队伍的进步和成熟。

二.互动式教学的几种方法

1.课堂分析讨论法

在教授课程时, 教师只作为引导者, 将学生引入将要讲授的知识环节之中, 切忌将知识点讲得过于完善, 应有所留白, 在举例时, 可以举一些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的例子, 之后再让学生就知识点的留白处进行讨论或辩论, 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 教师在讲授写作课程的某一文体写作方法时, 可以在理论讲授完毕后, 提出一篇广为人知的作品进行讨论。笔者曾在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堂上, 让学生就“报告文学写作特点”问题分组讨论茅盾的《香市》一文。在讨论之前, 笔者告诉学生不要迷信经典, 也不要忌惮作家名气, 如果认为这篇作品有问题, 只要分析得当、理由充分, 一样会给予加分。结果课堂气氛良好, 讨论激烈, 效果明显, 部分同学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积极性。这种互动教学方式的目的并不在于讨论的具体问题的结果, 而在于激发学生就该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欲望。笔者感觉讨论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效果好于一般作品, 可能是出于学生愿意驳斥经典的心理。

2.设疑开拓法

北宋张载曰:“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但我国现代的中学教育常常使学生丧失了疑问能力, 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后, 往往成为只接受不思考的机器, 因此设疑开拓的互动式教学法有利于改善这种局面, 使大学生找回疑问的能力。这里有两个方面问题, 其一, 是教师设置疑问, 其二是激发学生发问, 这两种情况的目的实质上是一致的: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例如写作课程的写作原理部分, 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 如果只按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述, 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学, 在这里就有必要设置疑问, 让学生动脑思考这些疑问, 进而让他们自己也对理论提出疑问, 创造学生“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课堂气氛, 在学生们相互之间的问答过程中使学生全面地、立体地掌握写作理论。

3.师生角色互换法

目前大学生之所以对上课兴趣不足, 主要是由其课堂上的从属地位造成的。要改变这一局面, 就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 让学生成为教师/学生二元对立当中主动的一元。变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 使两者成为互动的二元体,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在运用师生角色互换法时, 教师必须提前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并把需讲述的课程分为相对应的若干部分, 提前布置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充当学生的角色, 但必须模仿学生向由学生充当的“老师”提问, 以检验学生的备课情况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融会贯通程度。在写作课程中, 可以让学生分组讲授理论课程, 不同的组别讲授不同的部分。例如, 在讲授“构思”一课时, 可将学生分为四组, 分别讲授“构思的概念”、“构思的内容”、“构思的过程”以及“构思的方法”四个部分内容, 当某一组同学进行讲授时, 教师应引导和带领其他同学向讲授组的同学提问, 通过不断的问答形式使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深化理解。

三.互动式教学法实践难点的解决办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全新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 互动式教学法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也还存在很多的难点。如前所述, 本文列举的几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要解决这些难点,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仅仅就某一方法某一难点动脑筋, 而应当深入问题内部, 找根本原因, 对制约互动教学法的关键难题下功夫。笔者从上述几种方法的实践难点入手, 分析了导致这些难点存在的原因, 认为应当从以下三各方面进行改进, 以达到互动式教学法的良好效果:

第一,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鼓励学生创新。在进行互动式教学实践时, 教师不应局限于指定教材, 而应鼓励学生从多个渠道获取目标知识的相关信息, 只要能自圆其说, 言之有理, 角度越新越异, 越应加以鼓励,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笼统的评价, 例如在师生角色互换法中, 不要随意将“好”或“差”的标签贴在学生身上, 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互动式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师可以学生平时感兴趣的话题为实例或切入点进行引导, 进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在大学写作“文学类文体”课程中, 可对青少年感兴趣的韩寒、郭敬明的作品加以分析, 让同学们讨论, 应当会起到较好效果。

第二, 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间接控制能力和引导能力。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直接对课程进度进行控制, 但在互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课堂控制责任被淡化, 他只能运用间接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控制。例如, 在课堂分析讨论法和师生角色互换法的运用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出现跑题或在不重要问题上纠缠不清等问题, 但如果教师直接打断或者直接提醒学生注意, 则会明显感觉到虽然学生被重新引入正轨, 但课堂气氛一落千丈。因此, 教师应当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控制, 如对学生的讨论或讲授提出疑问, 要求回答等方式对授课进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能力。不论是让学生进行疑问、讨论还是师生互换角色, 目的还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互动环节中向既定的目标知识点靠拢, 但这种引导必须是在气氛活跃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教师还要善于搞活课堂气氛, 在这样的气氛下, 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对课堂的间接控制能力和引导能力, 要求教师更加全面、完善、认真地准备教案, 并做到脱稿讲授, 因为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直不能离开讲稿, 则师生就不可能“互动”。因此,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备课, 同时提高课堂间接控制能力和引导能力。

最后, 教学的基础设备要尽可能完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不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 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现代电子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 令人耳目一新, 这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 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变化,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实例分析便于进行。

姜辉, 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教师。

互动方法 篇2

作为一种创新的营销模式,互动营销的价值在于有效、高效和互动,比如,社区营销、互动营销、博客营销、数据库营销以及病毒营销,都可称之为互动营销模式。

提升创新营销理念,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典型体现,也是成功企业家的睿智选择。随着网络技术和消费者信息接触行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营销传播模式出现在互联网上,令人眼花缭乱,但万变不离其宗,上述五种基础营销模式——体验营销、社区营销,博客营销,病毒营销和数据库营销,均因互联网最大特性在于互动,所以互动营销理念又构成了这五种基础营销模式的根基。学习、掌握和运用五种基础营销模式将为品牌插上翅膀,让企业多赚钱。

1.一“网”情深的体验营销

互联网所形成的网络有很多可以让商家直接与消费者对接的体验接触点。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浏览体验、感官体验、交互体验、信任体验。通过上述这些体验活动给了消费者充分的想象空间,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用户参与和分享的兴趣,提高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

具体而言,浏览体验,是指消费者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品牌信息接触并保证其顺畅。这种浏览体验主要表现在网络内容设计的方便性、排版的美观、网站与消费者沟通的互动程度等。让消费者通过自身对于网络的情感体验,从而对品牌产生感性认识。感官体验,即充分利用互联网可以传递多媒体信息的特点,让顾客通过视觉、听觉等来实现对品牌的感性认识,使其易于区分不同公司及产品,达到激发兴趣和增加品牌价值的目的。

所谓交互体验,说白了就是网上互动。交互是网络的重要特点,能够促进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双向传播,通常通过论坛、留言板等方式实现。消费者将自身对网络品牌体验的感受再以网络这个媒介反馈给品牌,不仅提高了品牌对于消费者的适应性,更提高了消费者的积极性。信任体验,即借助网站的权威性、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以及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等,从而构成了消费者对于网络品牌信任的体验程度。

2.网聚“同质”的社区营销

互联网以社区为基层活动场所。网友大都参加不同社区,且参与程度高、互动性强、主题特定、具有心理归属感的网络社区便于企业向用户传达品牌信息,尤其是通过用户间口碑传播的力量更使品牌传播效果已不仅仅是单个的累加,而

是几何级数的增长。市场调查显示:77%的在线购物者会参考其他用户所写的产品评价,而这些人往往对网站拥有更高的忠诚度;超过90%的大公司相信,用户推荐在影响用户是否购买的决定性因素中是非常重要的。网络社区的主要形式有:互联网社区基本上表现为关系型社区,也就是说,网络用户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天然性关联,于是在网络上集结,建立共同的网络社区,如商人论坛、高校论坛、车友论坛、住宅小区论坛等。在关系型社区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同学、邻里和爱好等关系,能够使品牌顺利地在同质人群中广泛传播。互联网上各类社区很多,仅阿里巴巴就有数十个社区。这些兴社区在网络上聚合,形成各类如兴趣型、幻想型、交易型等专区,也能形成一种交流互动。以上各种社区都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同质性的消费者的集合,或角色或兴趣的共通使信息在社区中的传播非常有效,因此,合理利用舆论导向影响消费者的品牌舆论非常重要。这样一些社区不仅成为公司和产品的品牌营销平台,而且成为顾客对采吻产品或品牌发表看法的信息集散地,成为建立数据库继而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信息来源。

3.思想交流的博客营销

博客是电子商务新时代的新产物,现代人写博客成为一种新时尚,名人写、草根写、官员也写;个体写、社团写、企业也写。于是,企业博客便成为企业营销手段之一,博客营销需要解决的是各种客户问题,因此,博客营销的特点就是思想、情感的交流,关键在于具有良好的说服力,也就是要有强烈的公关意识。具体而言,五种意识必须贯穿博客营销的始终,这就是:形象意识、传播意识、服务意识、共存意识和竞争意识。通过与博友交流互动,表达明确的效益诉求,以达到品牌推广,产品营销之目的,这就是博客营销。

4.从点到面的病毒式营销

通过制作一个有趣的图解,引起人们饶有兴趣地去研究,使得图解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开来,让很多人看后当即就有亲身实验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病毒式网络营销”,也就是企业以网络短片、网络活动或电子邮件的方式在垒球网络社群发动的营销传播活动。它的本质就是让用户们彼此间主动谈论品牌,谈论与品牌之间有趣、不可预测的体验,使得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病毒营销成功的条件包括有吸引力的病源体、几何倍数的传播速度、高效率的接收,因此在运作时须把握以下几点:首先是提供有价值、有创意、公共性话题的品牌信息;其次是寻找方便的品牌传播渠道;最后则是瞄准易感人群,选择有效的品牌信息传播平台。

5.全面撒网的数据库营销

通过专业网络数据库挖掘技术,精选出一个数目,使回应率提升,正是网络为数据库营销插上了一双“网络的翅膀”。数据库营销奇特效果表现在:

一、信息收集方便,数据动态更新;

二、网络互动性强,消费者主动参与;

三、改善消费者关系,增加品牌魅力。

33个便宜有趣的亲子互动方法 篇3

2.也可以用彩带做一个大游戏场地。

3.用粉笔和海绵也可以。

4.粉笔和衣服,孩子自己装扮娃娃。

5.爆炸的涂料袋,让孩子更有艺术色彩。

6.用塑料容器盖,盖出不同形状的图案。

7.画出脚画。

8.剪出几个洞,玩投掷游戏。

9.海绵层层叠。

10.使用的铝箔在后院做一个大的河。

11.把纸卷芯贴在墙上,为你的孩子做一个简单的游戏。

12.菜篮上的插花游戏。

13.在粗麻布上用塑料针缝出有趣的设计。

14.在一盘糖上写字。

15.室内野营,发挥孩子想象力。

16.让你的孩子尝试水弹珠。

17.创建异形泡沫的科学项目。

18.从草莓中提取精华实验。

19.气球火箭,一放气就快速前进。

20.用橡皮擦和大理石组成一个迷你保龄球游戏。

21.安全通过的游戏。

22.假装地板是熔岩场所,可以变成一个有趣的教育游戏。

23.把一块肥皂放进微波炉,做成肥皂云。

24.让你的孩子参加吹爆米花的奥运会。

25.气球乒乓球是一项有趣的活动,您的孩子可以安全地在室内玩了。

26.用胶布做成有趣的蜘蛛网

27.室内滑梯。

28.做出一个彩虹泡泡蛇。

29.做一个巨大的泡沫。

30.填充气球。

31.在T恤上让孩子DIY画画。

32.弹珠子的赛道。

初中数学互动合作学习方法思考 篇4

一、改变传统观念, 加强师生互动合作

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过程.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忽视了这一点, 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 一味的强调学生的习题训练, 导致课堂气氛长时间处于呆板、沉闷的状态, 甚至出现学生性格被压抑的现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的摇篮, 要是把学生都压抑了, 那还谈何教育?发展、创新更无从谈起.

首先, 教师应该学着去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以学生为主体, 以自己为辅导.改变过去教师“专制”的局面, 树立平等观念.比如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 试着多走下讲台, 多与学生交流, 鼓励他们阐述观点、提出疑问, 自己主动去做学生的“小助理”.在行动上改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面貌.

其次, 试着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沟通, 做学生特殊的“朋友”.在平时的教学中, 通过学生的成绩, 去发现学生心理情绪的变化, 为学生生活上遇到的问题答疑解难.走进学生, 并融入学生当中, 消除与学生心理上的隔阂.如此以往, 课程的进行也会变得轻快许多.

第三, 加强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教师要经常性的由生活联系实际, 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这个根本出发, 组织学生讨论.活跃了课堂, 活跃了师生关系, 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更活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对问题认识的发散性和透彻性, 使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更全面.

二、使学生养成互动合作学习的习惯

提到学生的互动合作学习, 自然就想到小组合作, 这是最切实可行的一种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 要抓住数学本身这个概念, 多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使得互动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 利于学生养成互动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一来, 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切切实实的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使得问题的研究学习更透彻,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牢固.

首先要求学生要养成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这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源动力.可以在班中建立奖励制度, 就某个有创新性的、或者是有价值的观点实行班中板报展示, 刺激学生积极发言, 时间久了, 学生这一行为也会变成习惯.实现观点争鸣, 使得学生在不同的观点中相互学习, 汲取营养, 实现教学相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其次, 使学生养成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互动合作, 讲究的不仅是实践、行动, 更重要的是思想.学生有了自己的观点以后, 要对观点进行处理, 那就是汲取.观点最初是一个人的, 有一个阐发的过程,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 将好的观点变成每一个人的.这就要鼓励学生善于听取意见, 将别人的观点为己所用, 从而实现自己观念的丰富性, 也使得对知识的学习有一个层次的深入性.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尽量给每一位学生都留有发言的机会, 但这并不是说一堂课必须做到使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都阐发出来, 这在仅仅45分钟的课堂上也是很难实现的.我们可以按部就班, 每节课留几个名额, 慢慢的, 每个学生就会有阐述各自观点的机会了.对于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教师要从旁讲解更正, 解决课堂上的疑难.最终做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是一种全新的面孔.

三、确保互动合作的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的, 这不仅仅关乎教师的业绩, 更关乎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的互动合作中, 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应该做到.

首先, 确保小组互动的话题的价值性.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在课余时间多研究数学课本知识, 多观察生活.学会穿插生活设置数学问题供大家研究思考, 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实践.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度, 不要使问题太过简单, 这样学生会觉得没必要讨论, 甚至出现有些学生占用讨论的时间说话聊天的现象.相反, 过难的问题, 会使得学生哑口无言, 面面相觑.这两者不但浪费了时间, 而且降低了教学效率.

其次, 小组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均匀划分.优等生、学困生有效结合, 确保每个小组的学习程度相当.优等生容易阐述观点, 学困生可能更近的倾听观点、学习观点.实现以好带差, 刺激学困生, 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中做更多的努力.也避免了很多因为分组不均带来的负面影响:学困生产生消极心理, 消极应对学习和教师;优等生产生优越感, 无形中就在班级中形成了一道障碍, 拉开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 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这样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课程有一个大的框架, 了解哪里自己不懂, 需要在课堂上多加学习;哪里有疑问, 在课堂上求教教师, 求教学生.这样也使得小组互动讨论能更顺利的开展, 因为, 学生提前已经对该课程有了大致的了解, 所以, 也就减少了中间过渡的环节.

摘要:如今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师生课堂的合作交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各学校、各教师都加入到如何加强教学中互动合作这一环节的准备工作的行列, 并且努力将这一环节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互动,师生,交流,积极,理念

参考文献

[1]张东兴.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0 (9) .

《教学互动程序与方法》读后感 篇5

海格小学

汤民德

在师傅的建议下我认真的读了《教学互动程序与方法》这本书,读后心中感受颇多,现与大家交流共勉。

教学互动程序共分为五步:“独立尝试——群体探究——独立作业——合作活动——测评体验”,这五步本着学懂、学会、会学,这一教学理念设计的。在独立尝试这一环节中共分为五个类别:“预习、教师拟提纲或问题学生参照进行尝试学习、自己拟提纲进行尝试学习、课外独立尝试学习”,它的特点是学生独立尝试,不依靠教师、同学、外援,它重视尝试的过程并不重视结果,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群体探究是以班组集体讨论为主的一种自主学习形式。基本步骤是:小组独立尝试交流——小组代表在全班作重点研讨发言——个人作“群体探究”体验。主要项目有三:①印证自己独立尝试的成果;②研讨“独立尝试”中不懂的问题;③独立尝试与群体探究进行比较体验。独立作业的基本步骤:“复习——审题——做题——检查——总结”。合作活动的基本步骤:“活动准备——活动布置——活动过程——活动评价——活动体验”。测评体验的基本步骤:“个体反思事实——小组评价探究——独立重点体验——集体矫正与应用——独立体验品质”。

读完后初步感觉到这与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十分相

似,都有五个环节。细分析和思考却感觉到这两个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本质区别。教学互动程序这一模式的前三环节与我校的教学模式的前三模块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他后两环节却和我们有很大的出入。我认为教学互动程序的“合作活动”是广义上的合作活动,第一时间跨度大;第二内容广泛;第三形式多样;第四综合性很强。“测评体验”是这一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他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可以是针对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个学年的教学任务进行测评。我校的教学模式前三模块与该教学互动程序的前三环节形式是相同的,实质却有很大的区别,他强调的是“尝试”,而我们的重点确是“自学”。尝试的结果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这两种结果都可以是尝试学习的成果,他重点要的是尝试过程;自学我们最后要的是一个结果正确的,我们要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同时也要学习的结果,说到底我想还是我们的教学理念存在着分歧。但在教学互动程序中的每一环节中都强调学生自我的体验,我认为如果让我把“体验”换一个词就是“自我评价与反思”。这一点非常重要,他是学生前进的内动力,也是学生能够健康学习前进的重要元素之一。

两中教学模式进行对比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很多也很大。

首先我在平时教学时的目标性不强,不集中;预习问

题不精、不够灵活;其次展示时学生轮流坐庄没有做到;达标测评的习题缺乏针对性。

中学音乐课堂互动教学方法刍议 篇6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师生;互动

一、良好的教学开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

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千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人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二、学生的兴趣需要师生共同培养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

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

这些作法不公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教学氛围需要师生共同营造

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老师的教诲。同时在这种平等、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和创造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经常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同学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这种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能树立学生进步的信心,让学生在宽松友好的学习氛围里感受美、体验美。

1.创设舞台,展示自我

在音乐教学中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人际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则普通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点拨,发挥向导作用,促进师生间相互交往和愉快合作的和谐关系,从而发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个性。使学生的更多的参与。合作过程中得到素质上提高。

例如在音乐课上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教师也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或者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将拍手动作换为跺脚、摇头、耸肩、扭腰等动作。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2.以“赛”激趣促学

好胜心强是学生的主要性格特点之一。而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生最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表演唱”就是利用这一点。实现教学目的。音乐课堂上激励学生上台表演唱,准备一些奖品鼓励大胆的学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感觉是最乏味的。采用分组进行抢答,表演的比赛形式来争夺红旗,从而营造了—种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3.开展音乐活动课的实效性

音乐活动课是音乐课的延伸,音乐活动课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空间更为广阔。活动课除了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把活动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上器乐课时,教师除了讲课辅导外,可与学生—起齐奏、合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合适的伴奏音型。让他们用自己的乐器为教师演奏的乐曲进行伴奏,这种作法不但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颇有兴趣,而且还达到了师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所以,活动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新课程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课后的问题和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不是唯一的,不确定的。这样做就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记得有一次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热闹场面的一幅画;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又富有创意。

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内趋力。初中学生正直青春年少,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想当歌星、有的想当舞蹈家、有的想做音乐大师;有的是自己爱好、有的是父母之命、有的是受明星效应的影响、有的则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褒奖和同学的称赞……面对学生的如此多的音乐学习动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激发其学习兴趣。

实践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科学的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一次过失、用期待的眼神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一方面,以“掌声”和“真棒”、“高见”、“见解独特”等简短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看到希望、增添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宽容的态度处之,使其获得探究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既符合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认可,充满自信,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又能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用激趣求异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自主探究感悟音乐的内涵;另一方面,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创新能力;在课堂中多开展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以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正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音乐创造”理念的核心所在!因此,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的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提高探究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雳.新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的反思.《考试周刊》,2013(105)

初中生物互动式教学方法研究 篇7

一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创新能力型的互动式教学, 注意让学生对各式各样的案例问题进行探索分析, 形成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案例教学的宗旨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通过对各种案例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学习知识, 激发兴趣, 培养创造力, 开拓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如给学生提供如下案例:菜农第一年种的大白菜一斤售价达到了4元, 第二年由于大量农民的种植, 一斤售价还卖不到0.5元, 很多大白菜烂在地里无人问津, 农民损失惨重。类似事件的还有很多。问题:为了防止类似事件重演, 你有何对策?这种事件农村的学生都有所见闻, 切合实际, 因而学生很有兴趣, 通过查阅资料, 积极讨论, 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进行指导、点拨, 最终整理出以下思路:科学发展保鲜技术 (运用了食品保存方法的知识) , 淡季再卖;加强反季节栽培技术 (运用了栽培技术的知识) , 提前在淡季上市;利用蔬菜“绿色通道” (结合地理知识) , 快速运到蔬菜稀少的地区;加强市场预测, 不盲目栽种;调整种植结构, 改种其他特色品种等。通过这样的案例既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 并且联系实际, 各学科知识相互联系, 学以致用。

二解决问题式互动教学

解决问题式互动就是课前针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提出互动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如在讲述初中生物教材家鸽时, 由于这一课的教学难点多,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 不易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时不妨打破常规, 在授课开始时就给学生讲一个“古人模仿鸟类飞翔”的故事, 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若在你的身上绑上一对翅膀, 你能像鸟类一样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吗?为什么?”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就会被立即调动起来, 课堂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议论、争论, 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讨论结果。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翻阅查找资料, 讨论得出结论。

三分组讨论、小组竞赛式互动教学

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的教学方式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座位排列顺序, 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 采用自学提问讨论法。这样, 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是“书本——教师——学生”, 而是“书本——学生——教师”。来自全班学生的大讨论,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这样, 不仅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且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 便于学生与学生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但应注意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找到答案。

这种课堂形式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进入较好的学习准备阶段, 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与学生之间, 小组与小组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有良好的互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不但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且能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同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 有层次地设计问题, 让好、中、弱的学生都有问题可答, 都能积极参与,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功欲, 增强较弱学生的自信心。

四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通过让学生自主的研究探索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启发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探究式教学与接收式教学相对, 它更重视学生研究的过程和体验, 而不仅仅是结论。探究式教学强调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 是互动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个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 便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 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自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体验获得成果的喜悦。

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由钻研教材为主转向探究学情为主, 由重点设计教法转向重点设计学法, 由重验证性向重探索性转变, 由以知识为本向以发展为本转变。使得教学由结果型向过程型转变, 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教师与学生在良好的互动中传递知识, 让学生体会学习的美妙、探索的激情, 迈向更加美好而漫长的寻求知识和真理的旅途。

参考文献

[1]仇宏涛.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5)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互动性构建方法 篇8

街道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 连接着城市中其它的公共空间, 是城市最贴近人们生活的空间类型之一, 也是现代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活动区域。城市街道景观空间具有重要的社会职能, 它是一个城市内在灵魂的重要体现, 同时, 也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集中所在。

雅各布斯曾经说过“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 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 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 城市也就沉闷”。在大规模街道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 相对于人们对城市街道空间发展需求的不断加强, 城市街道空间的环境建设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劣质的硬质铺地、单一的街道功能、混乱的空间尺度、雷同的街道意象等, 街道逐渐丧失了人性关怀 (如图1-1) 。通过对当前国内街道空间设计存在的弊端进行讨论, 找出街道参与性设计缺失的这一症结, 寻找街道景观空间之于街道中人群的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契合点———互动性。

2 互动性及互动性街道空间

互动, 意思是交互的、关联的。康德将“互动”归咎于“空间中同时存在的物质”。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其《方法:天然之性》一书中将“互动”定义为“就是在场的或在影响范围内的成分、物体、对象或现象相互改变对方行为和性质的作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互动的产生有2个主要前提:第一, 互动不是单一个体的运动, 而是由2个或2个以上机体组成的活动形式。第二, 互动需要机体双方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关系, 也就是要有发生相互作用的条件和状态。人作为创造性活动的主体, 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街道空间互动性营造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互动性的提出, 旨在针对现代社会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淡漠的现状, 呼吁人们从身边的环境开始, 以平和的心态与他人以及环境交流, 并从中体会能够令身心获得愉悦感受的交互过程。因此, 对街道景观空间互动性的考虑, 也就是充分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如图2-1) 。由此构成的街道即是社会关系融洽、生态关系调和的“互动性街道景观空间”。

3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互动性构建的方法

3.1 强化空间的可达性

城市街道景观空间的一项重要使用指标就是可达性。可达性是指人们从城市空间任一点到达街道空间的难易程度。街道空间中可达性包括视觉层面的可达以及交通层面的可达。首先, 就视觉可达来讲, 在街道中活动时视觉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是通过视觉发现街道可供识别的意象, 从而能够发现空间是否是可达的。所以, 为了构建互动性的街道空间, 就需要将空间是否易于发现考虑在内, 也就是加强对互动性的识别。

其次, 交通可达是以视觉可达为前提。互动性的街道空间需要将街道中相邻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空间集中联合起来, 便于各个场地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也有利于互动行为的产生。交通可达的街道空间不但可以保证人群的通过与输送, 更重要的是, 能够满足各种行为需求, 激发街道互动性行为的产生。比如, 交错叠合型的街道路径形态, 使得相隔的空间联系紧密, 进而关联紧密的街道空间变得活跃起来, “人看人”、交流等互动行为同样变得可达。

3.2 空间功能的多样化

当今的街道景观空间并不能满足人们多元的行为需求, 匆匆而过的人群与毫无“人情味”的街道环境产生了隔阂。为了构建具有互动性的街道空间, 满足多样的行为需求, 从功能层面来讲, 需要将街道中原本单一的空间功能变得模糊, 站在大众的视角挖掘出街道空间的附加性功能 (如表3-1) 。

交通型街道中的人行道能够满足人们的途径和流动的同时, 利用边缘空间来吸引人们停留, 打造“停留型”互动空间, 促使人与人交往互动的产生。而步行商业街里的休息区在满足大人们交流、冥思等“休息型”互动性行为的同时, 要考虑到孩子们好动的天性, 提供可供互动的娱乐设施 (如图3-1) 。多样化处理手法是对街道空间单一功能的良好补充, 使原本冷漠、单一的街道景观空间功能变得灵活, 同时, 为互动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构建充满互动活力的街道空间。

3.3 营造“主动式”街道体验

体验是以物质及精神环境作为承载的对象, 属于个体内部感知基础上的一种特殊行为。体验行为即人们在停留的过程中对于空间环境的体验, 这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体现, 也是互动性空间中最主要的行为方式之一。在城市街道景观空间中, 人们总是被一些特殊的物质环境所吸引, 由此激发出人们对环境的体验冲动。为了体现互动性对街道设施参与度的重视, 就需要变“被动”为“主动”, 营造具有“主动”特征的街道体验行为。

历史文化和高科技都是人们向往体验的对象, 也是最吸引大众的。不管是由历史文化符号修饰的街道设施, 还是具有科技含量的非物质界面都能营造“主动式”的街道体验。本文对于街道体验行为的研究将主要从以上2方面分别进行分析:

3.3.1 文化体验。

为了营造吸引人群产生互动行为的街道文化体验, 需要以街道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为研究切入点, 赋予街道景观空间中的每个角落以文化气息。在街道的步行空间中, 人们主要以途径行为为主, “千城一面”的街道空间很难吸引人们驻足停留。因此, 以道路的铺装为载体, 赋予其文化符号的意象能吸引人们主动停下步伐, 进而慢慢感受着文化所带来的历史感、新鲜感以及归属感。在激发出体验行为的同时, 也勾起了对过去的记忆。在这里, 人与街道产生了物质及精神层面的双重互动。除了以符号化的图案装饰街道的界面空间外, 在街道的道路交叉口、店铺入口或者地下通道出入口等空间, 安置具有历史感的雕塑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具有历史感的“人物”仿佛将人们带回到过去, 人们与他们对话、嬉戏, 在产生互动的同时, 更回味了过去的故事。

3.3.2 交互式界面体验。

以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为背景发展而来的交互式界面体验, 同样能够激发人们“主动式”体验的热情。科技力量推动了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进步, 也为街道互动性设计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交互式界面设计的核心是以用户行为为中心的交互式设计,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有利于人们体验行为的人机界面交流互动模式。机器提供给人们对信息的掌握及管理的方法, 人们在按照指示操作的同时, 机器也做出对应的反应。人和机器在这里产生了“对话”。一般来说, 交互式体验提供了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各个感官的全方位体验形式。富于交互体验性的数字多媒体互动设计由独白转向了对话, 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全新的感官世界, 唤起了街道环境与大众之间的情感互动。

3.4 静态空间的“动态化”

当今的街道景观空间形态较为单一, 现代主义所崇尚的“功能至上”弥漫着大街小巷, 街道空间缺少对于行为多元化需求的关注。哈颇林说过:在人行道面有高有低的城市中行走时, 会有新的体验和其它衍生的感觉。因此, 在街道中行进的人们需要一些空间的起伏, 丰富其原本单一的途径行为。对街道景观空间进行“动态化”的处理, 在空间层次上做到不断变化, 才能在视觉层面上给人以运动感和趣味感。空间的起伏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互动, 更重要的是行为上的互动。

这是城市街道中的一处路面设计, 将人行道与一侧的种植池相混合, 形成高低起伏的街道路面形态 (如图3-2) 。运动感极强的路面设计建立起了环境与人群的紧密联系, 形成了可供休息停留的边缘空间, 为互动性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静态空间的“动态化”处理以行为为出发点, 打造具有参与度与趣味性的街道空间形态, 从而构成了街道“通过型”及“停留型”互动空间的形成。将途径行为变得有趣的同时, 激发出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更多的互动性行为。

4 结语

本文将“互动性”概念引入街道景观空间, 旨在改变以往街道景观与人们产生一定程度的隔阂这一状态。它与传统的街道空间相比, 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公共参与性。一方面它是开放的、互动的, 是供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参与其中的开放性的互动性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它能够使人们在街道空间中寻找到归属、乐趣以及自身的价值, 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满足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美]雅各布斯著, 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

[2]李道增著.环境行为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3][日]芦原义信著, 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

语文教学中情感互动的途径和方法 篇9

首先, 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对教学倾注深厚的情感。在教学中, 教师的情感本身就是人格结构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 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 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卢梭也指出:“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 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 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缺乏良好的情感修养, 就无法实现自身行为的感染性和教育性, 更谈不上教学上的情感互动了。

其实, 教师要深入课文, 进行深入的情感体验, 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潜势, 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 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教师将备课时检验的情感熔铸于教学之中, 用热情、激情、真情去撞击学生的心灵, 掀动其情感的涟漪, 令学生置身于充满浓烈气氛的情境中, 从而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于漪老师说:“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 贵在咀嚼语言文字, 深有领悟, 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 (于漪《熏陶感染塑心灵》) 在深入挖掘教材蕴涵的情感的基础上, 要选准动情点, 以打动学生, 激起学生之情, 使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振共鸣。如讲《最后一课》可以以韩麦尔先生“哽住了, 他说不下去了”, 使出全身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等言语行为动情点。动情点选择恰当, 才能更有效地增强教学的感染力, 更容易形成情感上的互动效应。

第三, 要强化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突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特征, 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语言要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谐一致, 要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要形象、生动、有感情, 既能传达出课文作者的情感, 又要能唤起学生的情感, 使之形成教师情、作者情和学生情三位一体的“情感场”。一方面要通过吟诵朗读激情。要注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引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使学生在听知的过程中, 品味其情调, 明确其情理, 激扬其情怀, 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如讲朱自清《荷塘月色》, 通过舒缓、浑厚、沉静的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发音、语感、情思, 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超脱而又不能超脱的苦闷彷徨和在朦胧月色中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很好地表现出来。如讲《包身工》, 重在再现“芦柴棒”的形象及生活、劳动经历, 这样学生自然地进入痛作者之痛、恨作者之恨的同化境地。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使情感表达更具有色彩和情感力量。

第四, 要充分发挥非语言行为的情感传递功能。在语文课堂教学进程中, 师生之间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方式传递信息, 进行情感交流的。教师不仅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运用非语言行为———面部表现、身体姿势、手势、眼神等与学生交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尼说:“在课堂教学中, 动作和姿势、表现等非语言行为, 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可以补充, 表达有声语言的未尽之意, 帮助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使语言表达更加光彩和富有成效。情感的表述, 只用语言有时难以奏效, 若辅以动作、神情、则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有的老师在帮助学生体会《长江三峡》“战斗—航进—穿过黑暗, 走向黎明”这一比较抽象的主题时, 就是借助象征性的动作、手势向前冲出去, 作昂然、奋进、猛烈之态, 给学生一种勇往直前的浩大气魄。教师要善于借助非语言行为, 来加强自己的情感, 把自己在钻研教材时体验到的喜怒哀乐的情绪通过传神的眼神, 富有表情的面部变化及各种花样的姿态和手势, 直接传递给学生, 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特级教师斯霞就非常讲究用非语言艺术传达感情。她上课, 讲到愉快之处, 就面露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则情绪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则表现凄苦, 声音低沉。因而她的课生动有趣,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如见其影”, 常常是课已尽而意未绝。讲非语言行为的运用不仅使学生获得明晰的印象, 也使学生从教师流露的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中, 受到陶冶和感染。否则, 无论有声语言多么富有表现力, 如果教师的面目呆滞, 姿态僵硬,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达不到教学目的。

互动方法 篇10

1. 明确课堂互动是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前提, 要正确运用该元素

(1) 发扬教师民主的教学风格, 为互动情境教学创设更好的环境和氛围。

教师在互动教学情境创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民主的教学风格对学生也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通过这种民主, 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和想象空间。让学生不再单纯地跟着老师的步调走而不思考。当学生拥有主动权后, 便会拥有更强的学习动机, 能动性也会有更为显著的提高。因此, 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要进行更为正确的引导, 和学生一起讨论和研究, 创建师生交流、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构建更和谐、良好的校园气氛和环境。

(2) 不断培养学生之间的对话意识, 是构建互动情境教学的支柱。

以往的教学往往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处于极为被动、消极的学习状态,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课堂陷入极为沉闷的局面。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 学会更多地倾听, 走进学生,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 敢想、敢说、敢问, 让课堂回归为学生主体的时代。教师在构建互动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参与意见, 并多鼓励, 多赞许, 这样学生才会更愿意融入到互动中。同时, 学生可以更明确自己的观点, 在生物学习中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带有思辩性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中可以提问“我们的手被针刺到为什么会立刻缩回去, 而不是让针扎得更深一些”等, 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话题, 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生物课堂的趣味和魅力。

(3) 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是互动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望, 针对这一心理特征,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表现的机会, 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 及时给予认可和表扬,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对生物学习更有热情。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认识水平都还没有成熟, 对生物学很多极为抽象的概念和理论, 没有很好地理解。为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教学情境更加多样化, 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和一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和引导, 从而更好地进行生物的理解。

2. 对于互动情境教学策略方法的恰当使用, 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的关键

(1) 运用启发策略。

在生物课堂中,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极为关键的环节。启发式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感性认识, 找到生物情境的切入点, 并不断引导,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使知识迁移和延伸。例如, 对于发霉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就可以通过生活中的观察有更深入的了解, 而不只是局限于课本的知识点, 在之后的学习中才会做到学以致用。

(2) 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设置情境策略。

生物是一门神秘的学科, 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抽象和复杂的, 教师可以利用细胞模型、挂图等形式辅助教学。例如, 对于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讲解, 可以运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并且学生可以通过合作的形式动手制作, 并在不断地交流、讨论和制作中加深印象, 让抽象的东西变得更为具体, 从而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并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 而教师积极地创设情境教学平台, 更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教学情境的热情, 学生会在学习中更有个性。师生交流合作更是进行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 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 会让教学氛围更民主, 而以小组的形式创设合作交流情境, 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益处。还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对当代生物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这也会激发学生更多的想法和新观点, 从而提升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生物课堂互动教学情境在创设中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而在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 也会有更多、更新的方法。作为学生的课堂引路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方式、方法,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思考中亲身探索和发现, 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2]李彦军.中国当代教学流派[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3]赵大梅.开展生物学史实教育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 2003 (9) .

[4]顾志荣.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J].生物学教学, 2003 (3) .

加强高中历史课堂互动性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互动性 含义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37-01

近年来,由于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形,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加强历史课堂互动式教学的新要求。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为了在高考中保证学生获得较高的分数,一味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内在诉求,不注重课堂活跃度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了高中生缺乏历史学习的兴趣,无法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目前,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承我国的悠久历史,学校和教师一定要进行互动式教学,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为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内容,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高中历史课堂互动教学的含义及意义

想要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实现课堂的良好互动,就一定要首先明确什么是互动式教学以及它的重要意义。顾名思义,互动式教学就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通过彼此的交流和沟通,进行平等的对话,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难点,从而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的手段。

互动式教学的发展和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双向互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多单一乏味,知识的学习也是单方面的,教师只知道灌输知识,课堂也变成了“一言堂”。而互动式教学则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能够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第二,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互动式教学区别于以往教学方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了首位,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第三,互动式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新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学生,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二、加强高中历史课堂互动性的方法

1.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良好问题的创设是保证课堂互动性有效进行的基础和前提,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问题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教材的教学内容,并且还要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把问题当作兴趣进行思考,不断增强提问的广度、深度和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学生的内在潜力,调动起他们的思维,从而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让学生踊跃的回答问题。例如,在进行五四运动这一讲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直接提问五四运动的意义等问题,这样会给人以突兀之感,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下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然后提出与“五四”相关的问题,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受到了来自哪些国家的威胁?巴黎和会中,我国代表团成员有怎样的期许等等,从而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

2.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想要保证高中历史课堂的互动性教学,就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以,历史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对历史教学的观点和想法,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做到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3.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模式

近以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不仅仅只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它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想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要求,就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实现课堂的互动式教学。例如,历史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并派出代表进行回答。教师也可以采用表演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某节课教学完毕以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互动教学。此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故事法进行历史授课,众所周知,我国的历史悠久,内容广博,教师在授课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历史的小故事,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保证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4.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先进技术实施教学

从本质上来说,教师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保证课堂的互动式教学,就要保证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如何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如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为实现课堂的互动教学奠定基础。此外,学校也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积极对外聘请优秀教师到学校进行授课,并派遣有能力的人员外出进行交流学习。在此基础上,各大学校还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设备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一些历史短片,从而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活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产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蒋美华.高中历史教学互动学习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2,(8):83-17

[2]陈冬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随机性评价的现状调查和培养策略研究[D].2005:116-29

互动方法 篇12

1 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西体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在学校体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兴趣以及能力。社区体育则是在一定的辖区内, 以辖区居民作为主要对象, 通过辖区内的健身器械以及场地, 为辖区居民开展的健身活动。从这里能看出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存在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使得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互补性:学校体育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学生在学校内所开展的体育活动, 相对而言社区体育有着相当广泛的辐射面, 可以是在社区之内, 也可以是在室内, 甚至是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学校体育通常都是利用在学校中的时间开展锻炼, 而社区体育对于锻炼着的时间限制却并不严格, 可说只要锻炼者有时间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体育锻炼;学校通常是通过学校中的各种规章制度来对学生进行制约, 但是社区体育则是从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对居民的业余生活进行丰富, 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如果能够实现在时间、空间与效果上高度的融合, 那么将能真正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良性发展。

2 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方法

2.1 加强群体之间的交流, 对群体目标进行引导

群体是为了能够达到共同的目标, 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开展活动的人群, 彼此之间可以相互识别、交流与影响。群体的主要价值与力量就在于其中的成员的思想与行为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主要是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以及标准化的程度, 群体的要素包括有活动、相互作用、感情与规范这四个方面。同时群体的攒竹还包括有满足归属的需要、为了提供信息、为了给予报酬、为了实现目标等等。在初级群体中, 成员在很多方面都是互相帮助, 对于群体本身较为重视, 而不是将其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次级群体则是为了追求具体的目标或者行为。高校可以与社区成立起各种体育协会, 可以是以单项运动项目形成协会。在成立起了专门的协会之后, 可以加强协会群体的对外交流, 通过开展多层次的活动来引导协会提高互助合作、促进健康与技术发展, 增强协会内部的凝聚力, 进而对协会内部的相互作用、感情进行加强, 形成拥有约束力的群体规范。对各个单项协会群体进行直接的运动技术与知识的指导, 改善他们的体育习惯, 并培养出协会内的体育骨干, 通过骨干间接的对其他的成员进行影响;大学体育互动的广告效应还有助于对个体在群体中的影响进行宣传, 间接的对体育协会中个体的个性化、群体思维的积极作用与影响进行发扬。通过协会还能够积极开展社区体育竞赛活动, 在活动中不以单纯的获胜为最终的目标, 社会交往与健康目标才是占首要的地位, 并且经常开展感情性互动可以有效的减少组织与管理的成本, 对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的互动水平进行提高。

2.2 建立起学区体育组织

学区体育组织的领导成员主要是由学校、居委会与企事业单位代表所构成的。委员会需要定期进行例会, 讨论决定学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事宜。根据具体的需要设定学区体育委员会的各项工作岗位, 并由学校、居委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商讨每一个岗位上的任职人员。通过学区体育组织对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活动的计划进行策划决议, 并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实施。同时还需要负责下属各个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工作以及协调各个体育组织的关系, 开办各种学习班与组织跨学区的体育活动。通过学区组织对各种互动活动进行有组织的开展, 可以有效的促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

2.3 提供多种体育服务

要有效的促进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互动, 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工作, 这些服务工作的好坏将会直接决定互动的效果。

做好场地与设施服务。需要尽可能的为各个体育俱乐部安排活动的场地与设施, 对体有器材、场地进行开放, 为社区居民的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对无偿、低偿与有偿服务制度进行完善。学校的体育场所与体育设施需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无偿或者低偿为社区的成员服务, 也就是通过免费或者明显低于市场价的收费方式来为广大的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广大的社区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成员能够普遍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来, 一起分享社区体育发展的成果, 还可以将学校、企事业单位、接到的体育设施以及空地进行充分的利用, 对使用事宜进行合理的安排, 做到物尽其用, 并加强对场地设施的保养与维修, 让其能够发挥出功能。

做好体育指导与咨询服务。凡是参与到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中来的体育组织都需要积极的指导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特别是成立了学区组织的更是应该发挥出学区组织成员的作用, 积极构建起咨询机构, 为广大的学生与居民提供完善的体育咨询服务。同时还需要积极的帮助社区培养出体育骨干, 更好的推动互动活动的开展。

做好组织管理服务。要有效的实现社区其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 仅仅是依靠行政领导与民间热情是相当不够的, 需要将两者进行良好的结合, 为此就需要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服务, 通过组织管理来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做好体育活动发展规划。每一项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不是周密、合理, 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互动的效果。特别是涉及到社区与大学的重大体育活动计划, 将会成为各个体育俱乐部与体育组织的重要目标, 并会对学区体育活动的方向产生影响。此外还需要为广大的居民与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方法并对各种体育锻炼方法进行介绍, 以积极的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

2.4 形成开放的环境, 建立起开放机制

大学和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是大学与社区体育互动的基础, 因此, 注重形成开放环境以及建立起开放机制是促进大学和社区体育互动的重要措施。体育资源开放主要是以大学中的学生参与到社区体育服务中作为基础, 努力的实现社区和大学体育场馆、设施资源的开放, 对于改善体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提高体育资源使用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对区域范围内体育资源建设的重复投资进行有效的减少, 让体育资源的投资获得更高的效率。

同时对共享的内容进行确定。通过成立起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 并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采取一定的措施, 对大学体育资源和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进行促进。加强社区和大学转的共享可以从以下的机构方面着手: (1) 大学中的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社区的具体要求, 派出专业的体育专业学生到社区中根据社区居民的具体需求来提供相对应的社区体育服务; (2) 大学所拥有的体育场馆、设施, 可以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安排一定的时间段向社区的居民无偿或者是低偿的开放, 大学的体育设施资源的基本管理与维护经费来源一方面可以是让使用体育场馆设施的社区居民来提供, 在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将一部分的社区体育发展的经费划拨给高校; (3) 社区需要根据大学的要求, 积极利用社区体育现有的资源与社会资源为大学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平台, 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3 结语

社区与学校需要实现资源共享。大学需要在学校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对体育资源进行共享, 学校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社区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场地器械的服务, 并可以逐步分层分类, 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向社区金牛星开放, 对于安全和相关配套设施、卫生等条件都没有达到相关标准的设施可以暂缓或者是暂不开放。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体育院系学生以及其他院系中的体育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在空闲时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 担当社区体育的指导人员。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 由社区居委会、派出所和学校各方面负责人统一协调合作管理。

摘要:大学体育在人才、场地、教育以及管理上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 而社区体育资源存在有严重的场地不足、人才配备不良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设施。文章分析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并在这个基础上探讨了社区体育与大学体育之间的互动方法。

关键词:大学体育,社区体育,互动

参考文献

[1]王自清, 蔡皓等.构建和完善上海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增长的保障体系[J].体育科研, 2010 (02) :44-50.

[2]张龙.方高校与社区体育合作发展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3 (09) :767-769.

【互动方法】推荐阅读:

参与互动07-15

互动对话07-18

互动因素07-18

互动激活07-21

互动管理05-08

自主互动05-11

互动写作05-12

互动05-14

良好互动05-16

互动情境05-17

上一篇:资金控制有效措施下一篇:缺口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