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水平

2024-09-08

职业水平(精选12篇)

职业水平 篇1

从2009年河南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开始, “职业病”这一名词快速在国内传播, 职业病成为员工职业活动过程中继生产安全事故之后的第二大威胁。于个人讲, 张海超被认定为“尘肺三期”, 获赔61.5万元;于百姓讲, 普及了职业病防治基本知识;于国家讲, 推进了法制建设进程, 张海超事件也引起了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1年12月31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修正后的《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理顺了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 强化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预防中的义务, 进一步完善了职业病诊断、鉴定制度, 并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处罚力度。

一、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三步走”

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建立了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 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 必须依法依规开展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一) 必须坚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职业卫生“三同时”, 指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 在项目筹建初期, 企业就要根据可研报告的规划设计, 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根据评价出的风险程度 (一般、较重、严重) , 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报告的备案或者审核申请。经备案或者审核同意后, 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 危害程度一般或较重的, 设计专篇评审后即可按照有关规定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的施工;危害程度严重的, 必须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审查申请, 经审查同意后, 方可组织施工。

项目建成试运行期间, 企业要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危害程度一般的,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经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危害程度较重及严重的, 必须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未经备案同意或者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二) 必须加强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最大限度降低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首先, 企业应当完善机构,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要按照国家《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具体要求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 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包括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等在内的十三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其次, 企业应当加大职业病危害防护投入, 主要包括工程防护、个人防护、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员工职业病体检与急救设施配备四方面。

一是工程防护和急救设施配备, 主要是不断改善员工工作环境, 做到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有相应的有效防护设施等。必须有完善的标识或警示, 对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 要按相关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对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 要按相关规定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 要设置报警装置, 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二是个人防护, 要依据《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 (G B/T11651-2008) 等标准, 为员工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指导、督促员工正确使用, 最大限度隔离职业病危害。三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企业应当及时、如实向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 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向员工公布;使用有毒物品的, 还要按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四是接害员工职业病体检, 企业设立专项经费, 根据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不同, 确定接害员工的检查项目和检查周期, 定期组织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三) 必须加强职业健康监护, 保证职业禁忌症人员及罹患职业病人员的最大权益

首先是完善接害员工职业健康档案。企业要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存。档案包括员工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情况, 其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以及职业病诊疗资料等。

其次, 要维护接害员工的知情权。企业要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检查建议如实告知员工;需要复查的, 根据复查要求增加相应的检查项目, 安排时间进行复查和医学观察。

其三, 要保证接害员工的生存权益。经职业健康检查, 发现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 企业应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对健康损害可能与原岗位相关的, 必须妥善安置;对疑似职业病病人, 及时安排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如果本企业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时, 要对接害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其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移交保管。

二、努力提高员工职业健康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强化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加强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提高员工职业病防护技能。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专职、兼职管理人员及有毒有害物品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必须组织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工作中的定期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培训, 教育和督促员工遵守职业危害防治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要利用“安全生产月”广泛宣传普及职业危害防护知识、职业病预防知识, 要利用基层班前班后会、安全日活动、板报等形式开展日常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不断增强各级人员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摘要:本文从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谈起, 具体阐述了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三个步骤, 提出从强化管理、加强培训和舆论宣传三方面努力员工职业健康水平。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健康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47~51号) .

[2]何永坚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解读.

[3]韩吉平, 高恩革.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风险分析与控制.

职业水平 篇2

如何汇报、请示、总结、布置、交接、回忆工作。汇报工作—— 注意事项:

1、注意条理性;

2、注意轻重缓急(先说重要的事情,而且要详细);

3、注意用数据说明问题,尽量量化;

4、从原始资料得出结论性的评论,一定要附上辅助数据;

5、用词客观,不要带个人感情色彩;

6、结尾要请领导指出错误和纰漏。

汇报的技巧

一次好的工作汇报,能让上司肯定你的成绩,对你另眼相看

1)调整心理状态,创造融洽气氛

2)汇报工作必须讲重点,讲上级领导想知道的重点,讲上级领导最关心的重点。汇报重点工作,一定要有做法、有成效、有经验、有体会,让领导听了后,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3)善于挖掘、善于归纳、善于总结亮点,具有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的好经验和做法

4)汇报焦点问题,特别是那些影响或制约基层单位长远建设和发展,并带有一定倾向性的问题。

5)汇报困难。汇报的困难,必须是自己无法解决的重大困难,也是最迫切的问题。汇报一、二个事关单位发展的重大困难,做到少而精,并必须讲清楚这一、二个困难对单位长远发展甚至大局的影响,这样就可以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容易得到解决。

6)以线带面,从抽象到具体

汇报工作要讲究一定的逻辑层次,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讲到哪儿算到哪儿。一般来说,汇报要抓住一条线,即本单位工作的整体思路和中心工作;展开一个面,即分头叙述相关工作的作法措施、关键环节、遇到的问题、处置结果、收到的成效等内容。这种正所谓“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7)及时汇报不好的消息。对不好的消息,要在事前主动报告。越早汇报越有价值,可以及早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减少损失。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尽量在上级提出疑问之前主动汇报,即使是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也应该有情况就报告。领导是否认为工作是按计划进行的?如果不是,还要作出什么调整?这样,在工作不能按原计划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应尽早使领导知道事情的详细经过,就不至于被责问了。

8)全权委托的事也要报告。在上级已经把事情全权委托给你办的情况下,不仅要和领导仔细讨论各种问题,请示相关情况,而且还要及时汇报各种相关事宜。

9)工作时要先说结果,再谈经过,书面报告也要遵循同一原则。这样,汇报时就可以简明扼要,节省时间。

10)汇报工作要严谨。在工作报告中,不仅要谈自己的想法和推测,还必须说出正确无误的事实。如果报告时态度不严谨,在谈到相关事实时总是以一些模糊的话语,如“可能是”、“应该会”等来描述或推测的话,就会误导领导,不利于领导作出有产而正确的决策。所以在表明自己意见的时候,最好明确地说“这是我的意见”,以便给领导留下思考空间,这样对已对领导都会大有裨益。

请示工作——

1、调查收集尽可能完整的相关资料,包括问题的来源、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尽量全面地向上级报告;

2、提出可供上级选择的对策方案,可以有2—3种,并表态自己希望采用哪种方案,同时说明其理由;

3、接受上级对此问题和请示报告的进一步询问,并作尽可能详尽的回答;

4、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最后决定。如果对上级决定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按程序向上级申诉,但不可以作为不执行的理由;

5、将执行的结果报告上级(必要时需总结经验教训)。如果发生新情况,则按上述程序再来一遍。

总结工作——

一、总结概论

总结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它要回顾的是过去做了些什么,如何做的,做得怎么样。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订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其间有一条规律,就是:计划——实践——总结——再计划——再实践——再总结。

一、总结有如下特点:

1、工作总结要求人们对以往做过的工作进行冷静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高认识,获得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打下思想基础。

2、强调科学性。总结经验不能就事论事,“跟着感觉走”。而要就事论理,辩证分析,力求得出科学结论,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转化。

3、表述上叙议结合,有评有论。工作总结除了叙述、说明外,还要议论,通过典型材料的介绍及分析评议,阐明作者的观点,使经验教训条理化、理论化,避免空洞无物和堆砌材料两种偏向。

二、工作总结的种类:

1、按总结的时间分,有总结、半年总结、季度总结。进行某项重大任务时,还要分期总结或叫阶段总结。

2、按总结的范围分,有单位总结、个人总结、综合性总结、专题总结等。

3、按总结的性质分,有工作、生产、教学、科研总结等。

三、总结撰写前的准备

有人说过:要总结写得好,必须总结作得好;要总结作得好,必须工作做得好,立场观点对头。这应该是写总结的经验之谈。好的总结是在做好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更是人民群众在实际中干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单位干得不怎么样,但总结时却“喷香水”,这对本单位的工作失去实际意义,不应该提倡。也有的单位工作有成绩却形成不了典型经验,这种情况说明总结工作没做好。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应该避免的。搞好总结,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增强干部、职工凝聚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需要认真对待。

总结究竟应该怎样做呢?从总体上说要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做总结。工作是群众做的,总结也应该由他们来做。不应撇开群众凑集政绩,绞尽脑汁制作观点。总结过程中能量化的要量化,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考察,从客观事实出发,防止感情用事,以免总结流于形式。

此外,搞好总结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调查研究,熟悉情况

总结的对象是过去做过的工作或完成的某项任务,进行总结时,要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情况和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全面总结,避免以偏概全。

2、热爱本职工作,熟悉业务

热爱本职工作,事业心强,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搞好总结的基础。写总结涉及本职业务,如果对业务不熟悉,就难免言不及义。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总结是对以往工作的评价,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像陈云同志所说的那样,“是成绩就写成绩,是错误就写错误;是大错误就写大错误,是小错误就写小错误”。这样才能有益于现在,有益于将来。夸大成绩,报喜不报忧,违反作总结的目的,是应该摒弃的。

4、重点在出经验,找规律

总结的最终目的是得出经验,吸取教训,找出做好工作的规律。因此,总结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识和客观事例的罗列上,必须从实践中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来。

四、总结的写法

一、工作总结的结构形式及其内容

年终总结(含综合性总结)或专题总结,其标题通常采用两种写法,一种是发文单位名称+时间+文种,如《铜仁地区烟草专卖局2004年工作总结》;另一种是采用新闻标题的形式,如松桃县大兴访送部的卷烟零售户诚信等级管理专题总结:《客户争等级,诚信稳销量》。

正文一般分为如下三部分表述:

1、情况回顾

这是总结的开头部分,叫前言或小引,用来交代总结的缘由,或对总结的内容、范围、目的作限定,对所做的工作或过程作扼要的概述、评估。这部分文字篇幅不宜过长,只作概括说明,不展开分析、评议。

2、经验体会

这部分是总结的主体,在第一部分概述情况之后展开分述。有的用小标题分别阐明成绩与问题、做法与体会或者成绩与缺点。如果不是这样,就无法让人抓住要领。专题性的总结,也可以提炼出几条经验,以起到醒目、明了。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各部分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说明基本经验。

3、今后打算

这是总结的结尾部分。它是在上一部分总结出经验教训之后,根据已经取得的成绩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出今后的设法、打算,成为新一年制订计划的依据。内容包括应如何发扬成绩,克服存在问题及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展望未来,得出新的奋斗目标。

二、工作总结文字表述的要求

1、要善于抓重点

总结涉及本单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轻重、面面俱到,而必须抓住重点。什么是重点?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经验,或发现的主要问题,或探索出来的客观规律。不要分散笔墨,兼收并蓄。现在有些总结越写越长,固然有的是执笔人怕挂一漏万,但出有的是领导同志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没写上几笔就没有成绩等等,造成总结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

2、要写得有特色

特色,是区别他事物的属性。单位不同,成绩各异。同一个单位今年的总结与往年也应该不同。现在一些总结读后总觉有雷同感。有些单位的总结几年一贯制,内容差不多,只是换了某些数字。这样的总结,缺少实用价值。陈云同志在50年代就强调:总结经验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任何单位或个人在开展工作时都有自己一套不同于别人的方法,经验体会也各有不同。写总结时,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要认真分析、比较,找了重点,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

3、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统一

总结中的经验体会是从实际工作中,也就是从大量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经验体会一旦形成,又要选择必要的材料予以说明,经验体会才能“立”起来,具有实用价值。这就是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但常见一些经验总结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如同毛泽东同志批评的那样,“把材料和观点割断,讲材料的时候没有观点,讲观点的时候没有材料,材料和观点互不联系”,这就不好。

4、语言要准确、简明

总结的文字要做到判断明确,就必须用词准确,用例确凿,评断不含糊。简明则是要求在阐述观点时,做到概括与具体相结合,要言不繁,切忌笼统、累赘,做到文字朴实,简洁明了。布置工作——

在企业做事,有大量的工作任务需要下属员工执行。这些工作有些能很好的执行到位,有些却不能顺利完成,在这种情形下,主管领导往往将过错归结于员工的办事不力,却没有仔细的想过,自己在布置工作时出现的偏差。以下转载一篇在《世界经理人》网站上看到的文章,值得借鉴和思考:

经理人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安排给员工一项工作任务,本以为他有能力独立做好这个事情,谁知最后员工还需要依靠自己的帮助才能完成工作,而且完成的结果也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么好。

问题是出在员工那里吗?也许不是。英国著名的咨询师拉里·雷诺兹指出:如果员工得到的指示是模糊的,他就得学会猜测别人的心思,揣摩出领导到底期望自己怎么做。员工只有接收到了明确的信息,才有可能真正对工作负责。作为经理人,在刚开始布置任务时,就要向员工说明你期望他做什么,做出什么样的结果。

结果。经理人应该让员工知道你到底期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有时候,人们对相同的话有不同的理解。经理人在和员工讨论期望的结果时,不要只使用抽象的字眼,还要用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描述它,以便让员工真正理解你的意思。

尺度。告诉员工完成任务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给他们一个广泛的可操作的尺度,即指导方针,并提醒他们要注意按照价值观行事。当然,经理人不需要详细讲解完成任务的每条措施和细节,否则,员工不会真正感觉到被委以责任。

影响。经理人要向员工说明,他们的个人行为将会对实现整体的任务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完成或者没有完成任务的影响或后果是什么。员工在了解这些影响和后果后,就会开始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

资源。经理人要了解,员工有多少可用资源,包括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在许多组织中,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你对员工的最大帮助是多给他们一点时间完成任务。如果你不肯定员工拥有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那么你其实是在使他们走向失败。

负责。确定让员工对任务负责。经理人要和员工讨论,他们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及以怎样的方式来向你汇报工作进展。经理人要注意的是,员工应该对结果负责,而不是对方法负责。他们具体用什么方法完成任务由他们自己决定。

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写作水平 篇3

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高二可以说是升学前最重要的练兵阶段,如果高二时作文水平不能有所提高,会给高三的语文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升学成绩。为解决这一问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研究先进理论及他人经验,初步探索出一套教学方法。现以我所任教的两个高二升学班为例,简单介绍一下这套方法。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教学研究必须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只会“纸上谈兵”是无法取得成效的,必须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实际情况,才有可能“百战不殆”。

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孔老夫子曾主张教育要“有教无类”,但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一定得做到“有教‘有’类”。为了解学生情况,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开学伊始,我就在自己任教的两个高二升学班进行了摸底调查,发现学生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文笔出众的很少。提高作文课及几次考试可以发现文笔出众、能得高分的学生很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只有极个别的学生能够比较到位地把握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或者生动形象,或者论证有力,从而得到较高的分数(30分能得24、25分),这样的学生每个班级仅仅能有四五个。但是即使是这些学生也不能总是保持高水平,有时也会视野狭窄、素材不足的限制,影响发挥,得分不理想。

第二,多数学生可以做到行文基本通顺,表意基本清楚。汉语毕竟是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听说读写都要用到,锻炼机会比较多。因此,多数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意思用较为通顺的语言基本表达清楚,得到20—23分。

第三,少数学生因为长期以来写作严重“瘸腿”,视写作为“畏途”,甚至有学生发出了“写作之难,难于上青天”慨叹,写出来的文章颠三倒四不知所云,只能得到16、7分,对写作的直接兴趣严重降低甚至完全丧失,每到作文课便推三托四,敷衍了事,甚至有人直接照抄作文选。

在了解学生情况后,我便据此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

二、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作文都是件有些头痛的事,看到一个作文题目往往不知如何入手,更不知如何下笔。针对这一情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向其他教师虚心求教,初步摸索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法教给学生。下面我以议论文写作为例加以说明:

首先,正确立意。这必须建立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之上,我要求学生拿到题目或材料后必须认真读三遍,看看材料或题目有何含义,然后再选择自己的切入点,以确保准确立意,并且必须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贯彻所持观点。

其次,恰当拟题。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为使文章能有一双明如秋水的眼眸,第一眼就能引人注目,我对学生有三条要求:⑴联系话题,紧扣中心;⑵简洁明了,形式新颖;⑶题目生动,引人兴趣。并且,在此基础之上,我给学生归纳了几条拟题目的方法:⑴观点法,直接将自己的观点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作为标题,显得观点鲜明突出,一目了然,如期中考试中的作文话题――富贵和贫穷,用该方法可以命题为“善用金钱”。⑵引用名句法,引用相关名言名句,显得文章生动而有文采,如“千金散尽还复来”。⑶提问法,运用提问的方法,既可以体现自己的观点,又可以引起读者的思索,如“有钱就是富有吗?”⑷并列法,将问题的两面同时展现,如“精神富有与物质贫穷”。⑸公式法,既简洁明了,又生动新颖,如“金钱≠富有”。

再次,准确选材。选择材料时要求学生必须把握三条原则:⑴材料必须与观点相一致,能有力的证明论点。⑵所选材料或为名人,或为名言,一定要具有典型性,这样才有说服力。⑶所选材料不能过于陈旧,要善于发现现实事例,使文章更具有时代气息。同时让学生注意:后两条原则一定要建立在第一条的基础之上。

三、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从大量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升学班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多积累一些有新意的写作素材。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紧扣一环地进行训练。那么,如何在目前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呢?对此我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三种方法:

第一,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更应该对报纸、新闻多加关心,从中发现可用的人或事。这样在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第二,利用写随笔的有效方法,随时将了解到的有价值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爱国系列”、“奋斗系列”、“坚持系列”……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

第三、可以从课本中积累有用的素材。因为教材中就存在大量的有用素材,如诗文名篇,名人名言等。学生可以从中积累一些与自己生活体验相同或相近的间接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让学生养成一面认真学习教材,一面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的好习惯。这样不但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写作时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素材所困,而且可以使阅卷老师产生亲切感,了解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就像写字需要好的字帖一样,要想提高作文水平,只局限于学生自己的作文是不会有太大长进的,必须要有好的范文作为参照或模仿的对象。因此,每次作文,我要么亲自写“下水文”与学生共同探讨,要么从学生作文中选择优秀的一两篇文章,让学生当众朗读或直接印发给学生,师生一起分析文章的优势所在,再讨论一下有何不足之处。这样一来,既可以使作者有所长进,也可以使其它学生受到好的熏陶,有所感悟。

实践证明,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并且教会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多数学生初步掌握了这套方法,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在几次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25分左右的学生每个班都达到了10人,22-24分的超过了60%,即使写作水平较差的几个同学也得到了20分。

浅析企业会计职业判断水平的提高 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 经营业务也日益多样化, 而与此同时, 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又由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过渡, 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赋予了会计人员较大的自主性。这两面因素, 导致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面临严峻考验, 一方面处理的对象复杂了, 另一方面可供遵循的条条框框减少了, 主观估计的空间增加了。这就要求会计人员适应变化, 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以为信息需求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所谓会计人员职业判断, 是指会计人员在面临企业的不确定性业务时, 根据业务性质、自身素质和经验, 对业务加以判断分析, 并尽可能真实、有效、可靠地反映给信息需求者的过程。职业判断水平的强弱反映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有效提高。

一、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因素

会计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 其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既包括主观因素, 也包括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有企业经营环境、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会计人员独立性等;客观因素包括会计人员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等。

1、企业经营环境因素。企业经营环境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巨大:在计划经济时代, 经营环境简单, 经营业务稳定, 可预见性强, 因此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并没有太高要求;而在市场经济年代, 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化, 经营业务层出不穷, 创新不断, 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 这就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会计人员在业务不确定的情况下, 尽可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的影响。会计准则等相关法规决定了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空间大小。我国在2007年前的行业会计准则时期, 主要是以规则为导向, 规定较多, 对许多细节问题都做出了说明和要求, 因此留给会计人员进行自主判断的余地相对较小;而从2007年开始实行的新会计准则, 主要是以原则为导向, 给企业会计人员的主观估计流下了较大的空间, 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职业判断和更高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

3、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会计人员的独立性决定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是否受公司管理层的左右。公司管理层常常会为了自身利益或特定目标而去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 会计人员才能保持较高的独立性, 从而自主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

4、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会计职业判断需要扎实的专业和丰富的经验, 需要会计人员熟悉相关政策和法规, 只有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基础上, 会计人员才能够有理有据而不是盲从、随意地作出判断。

5、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会计人员作为一个独立个体, 存在着自己的利益关系, 而且根据经济学的假设, 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因此, 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就可能在面临自身的经济利益时, 做出非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

二、我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现状

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 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良莠不齐, 尤其是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更是面临诸多问题。

1、职业判断意识的缺乏。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规则导向的行业会计制度, 对各种业务有着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会计人员所需做的就是在熟悉制度的基础上, 按部就班地记账、算账、报账, 或是根据制度做一些简单的选择判断, 因为制度对会计估计、会计政策的选则也做出了详细的限制性规定。由此带来的是会计人员的墨守陈规和职业判断意识的丧失。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留下了较大空间, 要求发挥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但较多的会计人员却无法适应这一变化, 要么盲从, 要么随意进行判断, 长期的被动接受使他们丧失了自主判断的意识和方法。

2、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会计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理论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经济学知识, 并掌握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 我国的会计人员总体上知识结构比较单一, 多数仅仅是专科、高中学历, 有的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而仅仅简单培训后便开始上岗。由此带来的是许多会计人员根据确定的原始凭证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尚且无法胜任, 就更别说是对不确定事项进行职业判断了。目前, 相当数量的会计人员不熟悉新会计准则, 仍然保留着陈旧的行业会计知识, 这势必会给其职业判断带来严重影响。

3、会计人员在职业判断的过程中存在盲从现象。职业判断意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进一步导致了会计人员在遇到新事物或复杂业务时, 不是凭借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职业经验进行判断, 而是盲目跟从。他们总是试图从现有制度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或从制度制定机关、会计管理部门寻求现成答案, 表现出对制度和管理部门的依赖和盲从;在无法从上述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时, 他们还会表现出对其他企业的盲从, 即不考虑自身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和实际情况, 而照抄照搬其它企业对类似业务的处理方法。

4、独立性的缺乏时常导致会计人员违背意愿, 做出非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许多企业出于各种目的, 经常通过不合法的经济业务或者虚构的经济业务来提高经营业绩。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管理层通常指使甚至强迫会计人员确认、计量、报告这些不合法的或虚构的经济业务。而会计人员在上级的压力下, 会丧失其应有的独立性, 做出非客观、公正的职业判断, 以配合企业管理层进行会计欺诈, 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

上述现状说明了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总体水平不高,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

从上述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存在诸多问题, 其水平总体来说不是很高, 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 加强法律约束, 强化政府外部监督。

国家的财政、审计、证券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企业财务检查和审计, 尤其是要加强对准则执行质量的监督检查, 以约束企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 增强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性。对利用职业判断之名弄虚作假和违反财经法规的, 要及时予以处理, 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经济制裁、行政处罚及至追究其责任人刑事责任。

(二)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有效地发现会计错误, 促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客观、公正。因此各企业应当建立现代公司制度, 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对公司经营和财务活动的监督权, 以确保会计人员的独立性, 保证其职业判断不受公司管理层的左右, 从而如实编制和披露会计信息。

(三) 顺应形势发展, 强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意识。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性的转变, 会计观念的创新是会计发展的关键。在我国, 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行业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 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 不善于用职业分析和职业判断的方法去思考和处理复杂的会计业务。而2007年实行的新会计准则, 需要会计人员顺应形势发展, 转变观念, 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特点, 运用其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进行职业判断, 进而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强化职业判断的意识, 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四) 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树立终身教育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 企业面临的经营业务日益复杂, 而要对复杂的业务作出合理、公允的判断, 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 更要有敏锐、准确的职业判断。因此, 会计人员要加强继续教育, 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念。通过不断的学习, 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经济学、企业管理等知识, 为增强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会计人员应注重实践, 结合客观环境,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的行为能力, 使得会计职业判断得到更好的发挥。

(五) 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 更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职业道德能促使会计人员自觉抵制各种利益的诱惑, 不受权势和偏见的影响, 确保判断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能客观、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常情况下, 会计信息失真不是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差造成, 而是由于会计人员人为地徇私舞弊。因此, 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判断的保证, 是衡量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任雅莉.提升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 2008, (o6)

[2]、迈克尔.杰宾斯.财务报告中的职业判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崔秋霞.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途径[M].经济师, 2006, (12)

[4]、孙铮, 刘浩.中国会计改革新形势下的准则理论实证研究及其展望[J].会计研究, 2006, (9)

[5]、桂謦.强化会计职业判断,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财会研究, 2004, (04)

提高法官职业道德水平2文档 篇5

守住法律底线

提高法官职业道德水平势在必行

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一名优秀的法官,不仅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深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办案经验、高超的行文水平,而且还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人们常说:德行于首,有德无才办不了事,有才无德坏大事。党的十七大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我们广大法官更是法律的维护者和执行者,应该表率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道德水平,才能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为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和改革保驾护航。

一、提高法官道德的重要意义

(一)法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司法公正,维护法律尊严,惩罚一切犯罪,保证人民安定生活的有力保障。法官代表的是法律、是权威,因而,如此重要的职责和职业性质的决定,要求我们广大法官不但有过硬的理论专业水平,更要具备超人的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在执行法律时自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不枉法判案。法官队伍中既出现过“铁法官”谭彦,也出现过“三盲院长”姚晓红,无数事实表明,唯有诚信正直的法官,才能担当起司法公正的重担,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反之,如果让一个人格低下、道德败坏的法官去执行法律,法律就只能是金钱、权利和人情的象征,“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是法官公正执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维护法律公正,保证法律伸张正义的基础。

(二)法官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公平的象征,是正义的使者,是社会公信力的需要。审判活动是面向社会的实践活动,除特殊需要不易公开外,一般都要面向社会,公开审理,这具有极强的社会效应,法官在审判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公开审判活动和媒体传播展示,稍有差错,在社会上就会引起强烈反响。从小的方面来讲,影响了法律公正和损害了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从大的方面来讲,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反之,法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能在人们心目中唤起法律的威信和尊严,给百姓的安定生活提高了强有力保障。

(三)法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保持稳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他会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怀着对人民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在专业上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刻苦努力去钻研,在实践中也会公正地去判案,热情地为百姓办事。法官和蔼的态度使人产生亲切感,诚恳的言行使人产生信赖感。陈燕萍所办的3000余件案件中,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做到案结、事了、人和,除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外,还因为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为民服务的精神。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法治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维护权益已经成为理念,老百姓对法院对法官公平、公正的期望和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二、当前法官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目前就全省法院系统的法官职业道德令人堪忧,法官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每天来省高院申拆、上访人数少在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不包含信件)。据统计,每年全省法官办人情案、假案、金钱案等控告信近五千余封,有署名线索可查达10%,查证属实受诫勉谈话、党纪处分、追究刑事责任的近10‰。这应当引起足够重视,通过分析,主要表现有:一是拜金欲。个别法官在实际办案中滥用职权,违规办案,吃、拿、卡、要、报,徇私舞弊,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二是拜权欲。个别的法官只唯上,不唯实,对领导交办的事,不辩是非,臵法律于不顾,不敢秉公执法;三是人情案。个别法官受中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传统“人情”文化影响,“拉关系”、“走后门”,办“人情案”、“关系案”,在具体审判中天平有意无意地向一方倾斜;四是缺乏敬业为民思想。个别法官为民服务的思想不深,作风我行我素,言行举止粗暴,对当事人的工作不细心、不耐心,听不进代理人、辩护人的意见,不尊重当事人,导致当事人心成怨恨,产生误解;五是缺乏进取心。个别法官道德上腐化,业务上不思进取,满足于现有的知识水平,不注意专业知识的更新,因而没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造成对法律研究不深,解读不清,片面判案,不仅难以履行职责,也导致冤案、错案时有发生。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一是放松政治学习。一个人放松了自己的学习后,他的思想就必然会发生错位,识别是非真假、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必然会随之降低,“公”与“私”的天平也必将失去平衡。放松了学习和要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势必会油然而生。尤其是与律师相比,认为案子在我手里办,判案我说了算,反而收入没有他们高,生活没他们好,感觉心理极不平衡,于是在金钱面前经受不住考验,在美色面前经不住诱惑,报着侥幸心里,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是谋取私利的资本。原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麦崇楷在自我忏悔录中写道:“学习减少了,放弃世界观改造、个人主义膨胀,是我犯错误的根本原因。”二是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现行的司法监督机制有: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及内部监督。按说完备的监督机制应使法官高度廉洁,但法律不公、司法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说明了各种监督机制存在着监督的缺位。这种缺位就是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基本是听汇报,舆论监督基本是管不到,主要靠的是内部监督。然而事实是内部的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常常又是上下级关系,这势必会出现被监督者同时是领导者的尴尬境地。于是“请示、指示”办案之风盛行,以致演变为上定下审、先定后审,导致审判走过场并最终架空两审终审制。另外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往往还存在利益关系,故监督者对被监督者出现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状况。三是重业务素质培训轻职业道德培养。法官队伍中少数人认识不到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法官就是裁判案件,保持中立,只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就行了。实际上,法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偏离了哪一项,都不能称其为优秀的合格的法官。四是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现有的法律在某些方面规定过于笼统或富有弹性,缺乏可操作性。尤其是刑事案件,从立案侦查、审查到定罪量刑以及经济处罚上的伸缩性或幅度较大,这就赋予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为以权谋私提供了较大的机会或生存空间。

三、提升广大法官职业道德水平之路径选择

(一)加强教育,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

首先,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共产党人和人民法官的崇高使命,认真学习和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精神,对照《准则》找差距,对照《准则》照镜子,对照《准则》办案子,自觉用“三个代表”、“三个至上”等先进、科学的理论和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意识,自觉把“公正”作为执法的最高价值追求,为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不为权势所迫,不为利益所诱,不为私情所扰,尽职尽责工作,无怨无悔奉献。这是加强法官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法院系统不但组织法官业务培训,还要组织法官职业道德培训,定期不定期观看警示片、组织职业道德演讲比赛、组织交流学习体会等用身边的人和事来感染、激励法官,以反面教材警示法官,使法官自觉抵制各种侵蚀,做到拒腐防变,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二)明确权责,更好地为民服务

每个法官要清醒地认识到,权利是国家赋予的,是人民给予的,因而要始终坚定地站在党和国家立场上,站在广大人民一边,把“三个至上”放在首位,要有大局意识,明白为谁掌权、为谁服务,为谁执法;要始终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为依法治国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

(三)突出表率,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氛围 保证高尚的纯洁的职业道德,领导干部是重点。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要求大家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带头不做。只要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优良品行去影响和带动法官,也必将会带动和促进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的全面发展。

职业水平 篇6

关键词:职业精神;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26-02

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等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图书馆,主要指大学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等,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职业精神指的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建立在图书馆员对图书馆整体利益的认识和自身实践基础上,是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操。图书馆员职业精神应该包括崇尚科学知识,维护个人获取知识的平等权利以及追求知识资源的最大利用,它是图书馆从业人员共同坚守的原则,并蕴藏在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观中,是职业行为的基础。高校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基地,高校图书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为齐全的资料,是师生学习和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当今社会,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强化职业精神,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很有必要。

一、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和知识的需求欲望越来越强烈,同时对于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所以,提高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一)科技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和网络化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图书馆的发展,出现了新兴的数字化图书馆,传统的图书馆受到冲击。相比传统图书馆,现代的数字化图书馆的效率更高,能够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二)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也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图书馆是高校的心脏,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信息支撑,服务读者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所在。所以图书馆馆员要始终把广大读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一人为本,与此同时,高校图书馆还要不断的全面的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硬件和服务建设,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读者个性化的需求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读者的角色也在转变,对于社会的适应也变得更加的主动,个人的角色也逐渐多样化,对于信息也有更多的要求,因此图书馆也要根据读者的这些个性化的需求,适当的转变自己的角色,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

二、图书馆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学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也有所改善,圖书馆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图书馆服务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管理体制需要创新。

当前某些高校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之不能够从全面把握局,不能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某些管理机制相对比较落后,不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从而造成管理分散,对于某一项工作重复投入,造成效率低下。除此之外,不能够与外界,尤其是先进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沟通交流学习,尚未实现资源共享,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结构有待优化。

部分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图书管专业人才,尤其是流通部门,不能够对图书进行正确的采购,摆放。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的要求要求越来越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国家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方面,不可出现走后门,收红包等现象,也不能单纯的以某个学科的人才为主,应该多招收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像计算机学科和图书馆情报学学科的人才,不断地优化工作人员结构。

(三)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作为引领社会前进的主力军,这些人的素质整体水平较高,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应该有较高的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图书馆形象的反映,由于各种原因,某些高校的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在读者借阅资料的时候,服务态度差,不能够对图书按指定位置进行摆放,在图书馆随意嗑瓜子。高校在招聘的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结构复杂,各个文化层次的人都有,从而制约着图书馆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的对策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对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图书馆务必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从而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环境。

(一)转变服务理念,创造优质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相对比较枯燥,每天几乎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这个岗位是不平凡的。图书馆是学校的核心,一所高校图书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该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好坏,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里的资料是每个读者宝贵的财富,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切实转变服务理念,真正的做到时时刻刻的维护读者的利益,为广大读者提供良好的借阅环境,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创造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图书资源的优势。

(二)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计算机的出现为标志,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极大的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工作效率。高校也应该适应这种趋势,在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大量的使用现代科技,比如自动借阅系统,自动分类系统,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建立一套自己的资料查看系统,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登陆图书馆网站免费下载资料。这样的话,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长期来看可以为高校节约大量资金。

(三)优化人员结构,培养高素质员工。

当前图书馆工作者学历参差不齐,人员结构复杂,各个专业,各种学历的都有。高校在招聘的时候,首先要对学历有严格的要求,在招聘的过程中禁止出现走后门,收红包等现象,其次对专业也应该有要求,尽量招聘那些有专业背景的人才,比如图书馆情报学,图书馆管理学,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这样才能创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队伍,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四)强化职业精神,提高职业道德。

俗话说做一行爱一行,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自己的职业精神,不仅仅是把这个岗位当作是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当作自身的一种爱好,真正的热爱这个岗位,强化自身的职业精神,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确保图书馆的各项事业能够顺利展开。

结束语

如今,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尽自己的一份力。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作为高校核心的高校图书馆,为高校顺利开展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保障。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更要强化自身的职业精神,培养职业道德,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广大读者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琴;论现代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21。

[2]张彦群;浅议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年第1期。

[3]郭静;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之我见[J];职大学报;2009年第3期。

[4]刘庆选;图书馆员职业意识与职业精神重塑;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年6月。

[5]程显静;新形势下如何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高校论坛;2009年第9期。

如何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 篇7

关键词: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

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偏技能、动手能力强的特征。职业教育的教学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职业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正如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所说:“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为社会和谐作出了贡献。”抓好职业教育工作,既是教育改革的战略性问题,又是重大的经济和民生问题,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党和国家高度职业教育,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把职业教育当做今后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决定》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温家宝总理讲,“没有这样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系列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发展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必须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如何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二、如何提升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水平

(一)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

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的,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三)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在整合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地方人民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四)完善资助政策体系

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计划地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五)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合作。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六)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

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要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参考文献

[1]李定仁,马正学.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2,(9).

[2]邹晓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EB/OL].中国教育先锋网,2005.

[3]黄杰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0).

[4]李林会,李琳.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职业水平 篇8

我国大约有1600多万家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 2亿左右人接触职业病危害。但是, 负责现场职业健康监管的全国安全监管部门现有专职监管人员大约4000人, 平均每个人监管4000多家企业;全国有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机构1600家, 平均每家承担1万家企业的检测评价工作;全国目前有职业体检资质医院不到2000家, 平均每家承担近10万人职业体检, 职业健康监管和社会服务不强。

加强职业健康监管

维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是监管工作人员的最基本工作准则。通过检查执法和管理促进企业履行职业健康责任, 加大投入, 改善作业场所环境, 落实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2012年,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强化措施推进全省职业健康监管工作。

狠抓治理

在继续巩固木质家具制造、水泥制造、金属冶炼行业职业危害治理基础上, 将金矿开采、医药制造和农药制造企业确定为2012年职业健康重点治理范围, 摸清金矿开采、医药制造、农药制造企业规模、产量等基本情况。进一步规范医院消毒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治理工作, 从消毒物品管理、防毒技术设施、个体防护、健康监护等方面提出要求, 进一步规范医院消毒作业职业健康工作。

促进申报

积极协调工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建设、新闻出版、交通运管等部门, 索取全省金属制品业、印刷业、商品混凝土、复合肥料生产、汽车修理等企业名单, 促进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项目申报工作。2012上半年累计申报1万585家企业。

监督检查

按照执法计划, 2012年重点监管职业病高发企业8家, 在上半年已重点检查2家, 发现问题和隐患8项, 下达8条整改指令;重点促进加油站职业健康工作, 抽查4家加油站, 下达18条整改指令。

强化服务

结合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 修改了《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表》, 印制1万份发给基层市 (地) 、县 (市、区) 安全生产监管局;同时, 聘请专家对全省各市 (地) 、县 (市、区) 安全监管局职业健康工作近300名有关人员开展讲座, 并印制2 800册最新法律法规合订本, 发放基层, 方便学习。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颁布的第49号令《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 规范全省企业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大力宣传

充分利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大力宣传职业健康工作, 下发了《关于开展万户企业网上<职业病防治法>知识竞答活动的通知》, 从《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开始至7月10日开展知识竞赛;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在黑龙江省召开的《职业病防治法》及“一规定, 四办法”5个部门规章宣贯培训班, 对全省职业健康监管工作人员、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都是一种宣传教育。

在此基础上, 制定治理行业企业职业健康技术规范, 形成金矿开采、医药制造、医院职业健康等的技术规范;推进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督促市 (地) 加快申报进度;开展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试行工作, 采取走出去办法, 借鉴外省经验;开展执法监督检查, 促进职业病高发重点企业得到有效治理, 推进加油站职业健康工作开展。

提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水平

检测评价是职业健康重要基础工作。没有科学的检测数据和准确的评价结论,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将无法全面辨识和有效防控, 职业健康工作也就无法有效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是职业健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4月, 黑龙江省编委下发文件由省安全生产监管局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管理, 黑龙江省安全生产监管局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支撑体系, 以技术人员素质、设备装备条件、质量控制水平为主线, 分类推进管理工作, 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管理, 发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作用。制定《全省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报告审查办法》《全省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人员考试考核办法》《全省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技术服务机构考核办法》。

抓技术服务机构人员素质人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技术服务机构检测评价人员资格准入要严。改变以往培训开卷考试模式, 逐步向职业化方向过渡。依托高等院校编写职业卫生考试基础资料, 统一出题, 考试合格者发放上岗资格证书。组织3次考试有323人通过, 通过严把资格准入关, 形成检测评价人员钻研业务、注重学习的氛围。各技术服务机构取得资质后, 不能放松对检测评价人员业务学习和培训, 要把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和有关专业知识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列入日程, 制定培训计划, 落实培训内容, 强化机构自身培训, 对申请资格的新人员、资格证到期换证人员、资格证年检人员全部进行职业考试、测试, 形成长效机制, 保证检测评价质量, 保证执业能力。

抓技术服务机构仪器设备装备借助乙级技术服务机构换证工作, 推动仪器设备装备, 不仅要求仪器设备的数量到位, 同时, 还要求仪器设备的关键配套装备也要完备。换证中, 全省27家职业卫生乙级技术服务机构有25家下达装备整改指令书, 经过整改验收, 有19家符合条件予以换证。除必备仪器设备外, 从实验室和气相色谱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基本检测项目条件进行检查, 全省已换证技术服务机构仪器设备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全部达到基本要求。

抓技术服务机构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控制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控制事关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 以实验室原始记录为重点, 规范了技术服务机构有关原始记录项目和内容, 建立了4类原始记录表, 涉及仪器设备使用记录表、检测方法记录表、药品试剂出入库记录表、采样仪器设备出入库记录表, 4类记录表缺一不可, 相互衔接, 依据检测顺序与检测数据报告逐一对应, 既规范了检测行为, 又控制了弄虚作假, 成为技术服务机构日常监督和考核的重点内容。技术服务机构要不断完善和修订本单位质量控制文件, 严格按照质量控制文件进行工作。要把质量控制文件作为技术服务机构做好检测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 纳入到日常监督管理之中, 建立严格质量控制制度, 保证检测评价的工作质量和客观真实性。

抓技术服务机构现场采样为确保采样规范可靠, 黑龙江省下发了《关于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审核审查时需提交有关原始资料的通知》, 要求技术服务机构作出的评价报告要附有定点和个体采样记录表、岗位和生产设备及劳动定员调查表、生产设备和现场检测布点示意图6个原始资料, 6个原始资料都需要采样企业相关人员确认签字, 附有个体采样劳动者名单, 作为到企业溯源追查依据。同时, 企业日常监管和重点抽查时, 凡涉及到建设项目单位也要把溯源追查作为检查内容, 发现现场及采样情况与实际不符的, 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这一措施, 规范了采样行为, 尤其是个体采样, 从制度上避免乱采、不采情况发生。

抓技术服务机构评价报告采取专家审查报告盲审、数据抽测办法。专家审查的报告删除企业和服务机构信息, 专家还可根据经验, 对一些行业领域作业场所实际特点情况, 对报告所测数据提出疑问, 根据情况, 组织第三方技术服务机构现场实际抽测。发现数据有出入, 与作业场所实际情况不符的, 暂停直至撤销技术服务机构资质。

另外, 监管部门还要加强技术服务机构日常管理考核, 建立考核办法。加强技术服务机构内部管理考核,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内部资料和档案、仪器设备使用管理, 特别是内部各项工作记录管理, 要及时填写、及时归档, 确保数据可溯源, 工作可查证。

正视职业健康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做好职业健康监管工作。首先, 要建立健全一支坚强有力的职业健康检查执法队伍, 加强监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培训, 提高检查执法覆盖面。配齐配强现场检测仪器设备和装备, 提高检查执法效率和效能。其次, 加强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市场引导, 促进机构加强能力建设, 鼓励增加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 扩大服务规模, 增强服务能力。

链接

职业技术服务机构作用

技术支持各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健康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云集, 检测仪器设备完备, 尤其是卫生部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在职业健康现场第一线, 对各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情况掌握着第一手资料, 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依据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做出的可靠检测评价报告, 安全监管人员才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职业健康监管的重点单位、重点环节, 更加清楚地掌握职业病危害防护治理措施, 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安全监管部门应该从人才资源共享的角度, 用好、用活卫生部门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技术把关技术服务机构严格把关至关重要, 职业病危害只有在源头控制和消除, 职业危害才会降到最低。如果不能在源头控制和消除, 就会为日常监管和治理带来更大的困难。通过技术服务机构客观真实检测评价结论,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才会更好地得到治理。

对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探讨 篇9

一、导致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低的具体原因

(一) 会计职业道德的培训力度不强

当前, 纵观我国所开展的会计职业道德培训活动, 不仅培训时间短, 而且要求也非常低, 这无疑会影响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 当前只在相关教科书中有提到, 但要求并不充分;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 也只在《会计规范与职业道德》中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关于会计类的初级、中级、注册类的考试, 一般不涵盖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通常情况下, 我国都是通过考代评与考评结合的方式来决定会计职称的, 在这样的导向下, 会计人员自然而然地将重心放在了会计理论、会计技能上, 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很少关注。虽然国家也采用了各类方式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但忽视了职业道德培训的重要性, 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要求也不高, 所以致使在岗的会计人员也缺乏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 会计违反职业道德的处罚不强

虽然在《会计法》中明确提出, 会计人员实践工作中要严格按职业道德要求行事, 不断强化自身的业务素质, 但未对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进行任何的规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指出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及各单位是监督检查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执行过程的主要部门, 并且还确立了基本的奖惩规定, 应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检查结果与会计人员职位晋升直接挂钩, 同时作为表彰奖励的主要考核依据;凡是有不按职业道德要求办事的会计人员, 所在单位必须予以必要的惩处;情节严重的, 会计证发证机关应及时吊销其会计证等。尽管《会计法》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都提到了会计职业道德遵守、检查及处罚的规定, 但还缺乏一定的检查和处罚力度, 这样会计人员在违反职业道德时就不用付出高额的代价, 并且对会计人员起不到威慑作用, 进而引起会计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三) 缺乏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

关于会计人员诚信方面的规范和评价体系, 目前在我国还很少, 为此会计人员失信的现象屡见不鲜。虽然我们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看到了关于诚实守信的要求规定, 但由于现代会计行业内缺乏诚信的监督与评价方法, 因此当会计人员诚信丢失后, 企业与社会无法采取有效的惩处措施, 从而导致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 经常违规做假账、粉饰报表等,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不断下滑。

二、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的具体对策

(一) 强化培训力度, 延长培训时间

要想保证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就必须注重以下培训方式:首先, 强化在校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课程内容, 并严格会计职业道德要求, 这样就能很好的保证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就深入的掌握了职业道德要求。其次、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会计人员, 会计主管部门在加强监督检查同时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过程中应侧重于职业道德方面, 并基于此进行更深入的考核与检查, 把考核检查的结果与会计人员的职位晋升挂钩。会计主管部门还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开展相应的会计职业道德培训活动, 合理延长会计职业道德培训时间, 通过有价值的案例开展谱训。

(二) 构建完善的会计诚信体系

推行全国联网查询, 在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过程中, 应加强监督和评价舍计人员的诚实守信程度, 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与评价体系。总的来说, 会计主管部门应根据会计人员所在单适, 深入全面的了解会计人员的执业情况, 经常性的开展检查活动, 以检查结果为基础对会计人员进行科学评价, 明确具体的会计诚信等级, 同时将该等级和会计人员的资格考试及职称评定紧密的结合, 以增强会计人员遵守诚信的自觉性, 实事求是工作。此外, 为了防止会计人员在跨地区流动时管理上出现漏洞, 会计部门应采取全国联网查询的手来评价会计人员的诚信情况, 这不仅能防止会计人员失信逃避惩罚的不良行为发生, 而且还使得会计人员清楚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会计人员的诚信意识与道德水平

以往中, 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 通常都是根据《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规定来实施, 强化职业道德规范意识。由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仅体现于行为道德规范, 所以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还应融入相应的传统伦理道德, 加强“八德教育”, 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让注册会计师清楚的明白仁义待人、诚信为本的重要性。注册会计师若做虚假的审计报告及假账, 不仅对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损害, 而且还达不到仁者爱人的境界。因此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 应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 以诚实守信, 遵守职业操守,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为主要思想, 不断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四) 吸收其他国家成功经验, 加大违反职业道德后的惩罚力度

当前, 我们应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成功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如美国就有一套高效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该体系中包含了注册会计师协会道德规范、财务经理协会道德法规、管理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等, 并且对会计学术界、会计教育者的职业道德也有一定的研究。我们应借鉴和吸收美国等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结合本国特色, 构建一套操作性强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以提高对会计人员的监管。此外, 应及时改进和完善会计法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会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的惩罚规定, 严格惩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让会计人员为自己的违规付出应有的代价。这样, 在规范的体系与严厉的惩处压力下, 会计人员就会积极主动的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进而强化了会计职业素养。

摘要: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管理活动所从事会计工作以及履行会计职责时所必须遵守和应该遵守的道德标准。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本文首先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进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钦云.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建设途径[J]品牌, 2015 (6) .

职业水平 篇10

我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孩子一般7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 初中毕业后, 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兴趣愿望, 分别进入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此时学生已经17岁了还未接受过任何技能操作培训, 3年职业教育大部分时间还是对文化课的学习, 这样毕业后掌握的技能知识就相对较少。为此, 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完全分开。与普通教育类似, 职业教育也可分为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三部分。初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 学制3年, 面向的是14~16岁的学生, 即小学毕业生, 相当与初中。前两年主要学习一些文化知识。后一年可以开设相关的职业课程和技能培训, 为将来继续接受职业教育作准备。学生毕业后再升入中等职业学校, 相当与普通高中, 这个阶段可以参加各种短期的职业培训。初等职业教育即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途径、又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途径、为接受长期中等职业学校做准备。每种途径都可以提供多个领域的学习, 如技术、社会救助与福利、经贸和农业等。中等职业教育是完整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可以像有些职业一样评职称。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第一, 助理级, 学习时间0.5~1年,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执行性任务;第二, 基本职业级, 学习时间2~3年, 学生能够进行一般执行性任务;第三, 职业级, 学习时间2~4年, 使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完成任务;第四, 中层管理级和专家级, 中层管理级学习时间4年, 专家级必须在完成中层管理级学业之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再学习1~2年, 也就是说, “专家级”课程是已经就业的人员才可以修的课程。政府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提供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教育, 学生拿到了“基本职业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能进人劳动力市场就业。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途径可分为工读结合途径和职业培训途径。工读结合途径侧重于实践性的学习, 实践比例在60%以上, 大部分实训在公司里完成, 其余部分在学校完成。职业培训途径侧重于理论性的学习, 职业培训的实践环节的比例要求不超过50%。高等职业教育, 主要由高等职业院校实施, 学制4年。毕业的学生既可以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 也可以和接受普通大学教育的毕业生一样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我国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从普通高中进来的, 之前没有任何实训和专业知识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既为学生提供全日制的学习, 又可以提供业余课程。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第一年的课程以基础课为主, 主要学习基本的文化知识。第一年结束考试通过后, 第二年开始分专业, 第三年为实习期, 有的学生在公司实习后, 愿意留在公司工作的, 则可以采用业余时间继续完成学业,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学制年限。为了提高办学质量, 可以采用公立和私立并存的办学模式, 提高竞争。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 以政府主导的公立院校为主, 私立为辅。

2 加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劳动力的培训

以上我们谈论了对学生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下面我们谈谈对社会劳动力的培训。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基数大, 农业人口比重大, 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进一步合理、有序地把我国农村的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 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职业技术教育在推进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增加劳动力有序供给, 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方面,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 提出以下四点建议。1) 劳动力培训的目的是更好就业。以提高劳动者技能为中心, 促进就业为目的。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 要面向企业,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职业教育要重视面向农村, 要提高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能力。2) 劳动力培训应该突出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劳动力培训有别于传统教育, 它的目的是使工人掌握一定技 (下转第265页) (上接第116页) 能, 所以它的教学是以实践操作和动手训练为主。3) 加强职教师资力量的建设。一方面要为现有教师培训创造更多的平台, 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培训, 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要允许培训机构在社会上自主聘用合适人才。培训机构可以从企业选聘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4) 鼓励发展民办培训机构,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当地政府要扶持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加大对培训机构政策和资金支持, 维护其合法利益。S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合理、有序地把我国的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 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职高学生毕业后无需额外培训即可胜任工作。要谋求一份较好的工作, 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掌握较高的职业技能。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 有必要简化学生深造学习的过渡衔接,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彭四龙.比利时、荷兰职业成人教育[OL].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2003-01-20.

[2]祝士明.澳大利亚职教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6.

职业水平 篇11

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市场经济推动了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同时带动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投入到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由于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职院校转变而来,为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增加了很多新的学科专业,因此需要新进大量的教师来补充职位空缺,这使得青年教师的比例逐年增加。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实践技能、岗位知识较缺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照搬本科教学模式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完全背离职业教育的教学宗旨。因此,我们必须对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入职后职业技能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青年教师的数量与日俱增。以湖南多所高职院校为例,青年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作者所在学校更是高达70%以上。青年教师无疑成为了高职院校的主力军。其中主要以刚毕业的研究生为主要来源,极少来自于企业。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就进入了高校教学,缺少社会实践能力的这批青年教师却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主要授课者,这无疑给专业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完全违背了最初创办职业教育的宗旨。因此,增加高职院校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积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是实现高职教育稳步发展的必要途径。

1.职业技能发展意识薄弱、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主要是以毕业的研究生为主体,研究生阶段主要是以理论研究为主,属于学术型范畴,缺乏与企业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会出现职教目标不明确,教学能力、职业技能薄弱,企业精神不足、责任感和团体意识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很多青年教师无法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而停滞不前。同时,由于绝大部分青年教师不是师范类学校毕业,他们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指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明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逐渐完善。但是,现在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相对比较繁重,还要兼职一定量的辅导员工作,很难有充足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造成职业技能发展的意识薄弱。

2.教学经验积累意识淡薄、专业技能水平落后

教学经验的积累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有的教育体制重视职称的评定,研究生毕业的青年教师入职一年后就可直接申请讲师职称,拥有一年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的中坚力量。这样的职称评定方式导致很多教师对教学经验积累的意识淡薄,相对于教学经验达五年以上的讲师,他们的教学能力完全达不到职业教育的要求。而且由于对入职教育仅限于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岗前短期培训课程的局限性,也是导致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较差的重要根源。

不同于企业中优胜劣汰体制下的激烈竞争,高职院校的教师职业相对比较稳定,这也是很多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重要原因。现在的青年教师一般入职一年后就评定了讲师资格,职业规划也主要围绕考博和评副高为主要方向,发表论文、申请课题为主,极少有青年教师去考虑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往往课程教学主要是以吃老本为主,专业知识陈旧,技术水平落后,完全脱离企业发展。

3.实践动手能力欠缺,重学术轻职业现象严重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职业性为主的技术性人才培养。其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师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资格。但是限于高校对学历的门槛要求,拥有企业经验的本科生很难进入高校任教,学术型研究生成为高职教师的主要来源。从校门进入学校,角色变换了,观念却没有变化,理论知识丰富,论文和课题写作能力强,却缺乏职业教育最需要的岗位相关工作经验,实践和技术能力严重欠缺。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途径

1.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明确自身职业规划方向

青年教师作为现高职院校的中坚力量,在入职后的几年中会逐渐形式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定期的针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培训,以职业教育为主导,以青年教师为主,定制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包括职教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内容。办学模式可以采用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主要以线下集中培训为主,教学内容包括聘请职业专家讲座、高校教师交流研讨会、下企业参观考察等,力求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培训方向,加强青年师资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根据专业类别的不同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帮助不同职业的青年教师更好的深入职场,深刻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定位,为他们今后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2.因校制宜,改革高校职业教育体制

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是教育部对教师业务水平评定的重要方式。主要的评定内容以论文、课题、教材编订、获奖等形式为主,因此绝大部分的青年教师从入职开始就开始专研职称材料,主要的精力都投在写论文、申请课题、参赛等方面,很少涉及职称评定不被重视的业务和职业技能水平考核上,这样势必导致青年教师不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职能技能发展方面。因此,教育职能部门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适当降低学术上的要求,增加职业技能和业务水平考核方面的比重,包括专业技术实践技能、校外行业影响力、职业资格等级考核等。政策一旦改变,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就会积极参与校外的实践活动,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也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事情,实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化也指日可待。

3.倡导自我研修,积极参加职业技能课程培训

青年教师从刚学校毕业,知识结构体系不全面,应当积极主动的进行课后自我研修规划,包括学历提升和技能提升两方面。每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专业技能各不相同,要根据自己所教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研修计划,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企业经验。鉴于教师职业的局限性,很多青年教师无法切实的参与实际的职业培训或实践工作,导致自我研修无法开展,教育部门应当积极联合相关企业在暑、寒假期间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上岗培训机会,使时间和培训效率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当然,青年教师的显著优势在于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学校应鼓励他们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参与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及时更新技术,紧跟市场,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4.深入企业,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

校企合作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定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提高实践工作经验。一方面各高职院校也应该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考核要求,为老师创建适当的企业实践机会,鼓励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积极投身企业锻炼实践技能。另一方,青年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求企业实践的渠道,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到企业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去,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

高职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到整个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不仅是各高校快速发展的要求,也是自身成长的需要。只要各部门齐心合力,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建立起来一支能适应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强化技能实践性为主的青年教师队伍。

商丘市职业人群空腹血脂水平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商丘市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者26 856例,年龄17~87岁,平均43.8岁,其中,男15 018例,年龄17~87岁,平均45.1岁;女性11 838例,年龄17~83岁,平均41.3岁。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为体检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当天完成血清中TC、TG、HDL-C、LDL-C 4项指标的检测[1]。同时本实验室长期参加河南省商丘市组织的室间质控,每天进行正常范围、病理异常高值、低值3个水平的室内质控,达到卫生部临检中心的质控标准。

1.3 血脂异常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心血管病学会1997年制订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TC≤5.2 mmol/L、TG<1.7 mmol/L为理想范围;LDL-C≥3.12 mmol/L、TC≥5.2 mmol/L为边缘升高;LDL-C≥3.64 mmol/L、TC≥5.72 mmol/L、TG≥1.7 mmol/L为升高;HDL-C≤1.03 mmol/L为边缘偏低,HDL-C≤0.91 mmol/L为偏低。4项血脂指标中≥1项异常即视为血脂异常。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包,正态分布资料(TC、HDL-C、LDL-C)采用±s表示,组间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性别间比较应用一维方差分析。TG呈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表示。组内性别间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血脂异常发生率的比较应用双向有序列联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及性别组血脂水平、总体血脂测定

结果见表1。

2.2 男女不同年龄组血脂检测结果异常发生率

结果见表2。

大量的临床实验证实异常的血脂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3],血脂代谢紊乱成为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4]。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急性心肌梗死已非常多见。密切关注人群血脂水平及其代谢异常的流行情况,对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血清TC或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5],LDL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因素。高胆固醇血症最主要的危害是易引起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我国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增高不仅增加冠心病发病危险,也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将血脂异常防治着眼于冠心病的同时也着眼于脑卒中,在我国人群中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而我国人群的平均血脂水平在过去20~30年里迅速上升[6],TG轻至中度升高直接致动脉粥样硬化,高TG患者往往伴有低HDL。HDL被视为人体内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有研究提示,HDL还可能通过抗感染、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大量的流行病资料表明,血清HDL水平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还发现血清HDL每增加0.4 mmol/L(15 mg/dl)则冠心病危险性降低2%~3%。若HDL>1.55 mmol/L(60 mg/dl)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保护性因素。

1984~1986年及2001~2002年两次调查[6,7]北京市职业人群的血脂水平:男性TC为4.60、4.81 mmol/L,TG为1.22、1.50 mmol/L,LDL-C为2.74、2.84 mmol/L,HDL-C为1.34、1.27 mmol/L;女性TC为4.63、4.84 mmol/L,TG为1.05、1.13 mmol/L,LDL-C为2.64、2.82 mmol/L,HDL-C为1.55、1.50 mmol/L;本次结果TC为5.17 mmol/L,TG为1.38 mmol/L,LDL-C为3.45 mmol/L,HDL-C为1.24 mmol/L;本资料TC均值较2001~2002年结果(4.8 mmol/L)增高,与美国90年代调查结果相似[7]。TC≥5.20 mmol/L者占32.82%,TC≥5.72 mmol/L者占16.01%,TC≥6.20 mmol/L者占7.22%。TG≥1.7 mmol/L者占25.09%。LDL-C≥3.12 mmol/L者占51.12%,LDL-C≥3.64 mmol/L者占29.03%。HDL-C≤0.91 mmol/L者占5.59%,HDL-C≤1.03 mmol/L者占11.80%。TC、LDL-C、TG水平随年龄增加有增高趋势,HDL-C水平有一定降低趋势。

研究发现,商丘市职业人群总的血脂异常发生率高,可能与生活方式有关。15 018例男性TC平均(5.32±0.91)mmol/L、LDL-C平均(3.35±0.89)mmol/L,HDL-C平均(1.27±0.35)mmol/L,TG范围为0.26~31.28 mmol/L,中位数1.38 mmol/L;女性11 838例TC平均(4.81±0.94)mmol/L、LDL-C平均(3.12±0.89)mmol/L,HDL-C平均(1.53±0.36)mmol/L,TG范围为0.28~16.98 mmol/L,中位数1.02 mmol/L。男女间4种血脂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男女性别差异与激素水平是否具有相关性还需进一步研究。TC和LDL-C升高率在男性和女性都随年龄增长而增高,50~69岁组达高峰,70岁以后略有降低。5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明显增高,甚至高于男性。这些分布特点提示血脂异常的防治应以中年男性和更年期以后的女性为重点。更进一步加强血脂代谢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指导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高危人群可以进行早期干预,并合理使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积极控制人群血脂代谢紊乱发生率的增长,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二级预防,降低其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对处于边缘升高的(5.2~5.7 mmol/L)人群,加强血脂水平监测,同时指导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以降低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病发生率。

摘要:目的:探讨商丘市职业人群血脂水平现状及其血脂代谢异常发生率。方法:应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商丘市26856例职业人群空腹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按照血脂异常评定标准分析人群检测结果。结果:总体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40~50岁组检出率最高。总体血脂异常发生率为61.2%。男性占73.8%、女性占48.2%。TC、TG、LDL-C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P<0.01),HDL-C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P<0.01)。结论:商丘市职业人群血脂异常发生率较高。高血脂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中年以男性、老年女性最为显著。男性与女性血脂代谢异常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血脂异常,流行病学,职业人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74-484.

[2]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4):169.

[3]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胆固醇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69-173.

[4]Wilsom PW.Assessing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with traditional and novel risk factors[J].Clin Cardiol,2004,27(l3):1117.

[5]李健斋,王嘉瑾,李培瑛,等.北京人群血脂与脂蛋白水平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88,68(13):327-331.

[6]李健斋,王抒,董军,等.不同年代北京部分职业人群血脂的增龄变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4):724-728.

上一篇:活动分层下一篇:平战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