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

2024-10-26

圆的认识(共12篇)

圆的认识 篇1

案例概述

本节课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有:云平台、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多媒体课件、研学案和微课等资源, 结合信息化的环境有效地进行探究教学, 结合电子书包的功能进行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运用的好,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形象直观的图文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探究, 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针对课前导入和课后延伸编辑学习资源, 直接把“微课”上传到“电子书包”平台上发布推送给学生, 让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 了解一些学习内容, 进行初步预习。课后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哪个内容没弄懂, 就翻看视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课中借助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学习, 把研学案分成四部分, 每一部分的研学内容不是很多, 而且容易学习。同时, 网络研学案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 还可以图文结合, 比一般的研学案生动得多。

这个“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学为主”的束缚, 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自学、互学和动手实践画圆, 探究圆的特性认识中, 不断的展示自我、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案例亮点

亮点1:充分发挥课前前置性学习的功能性

新技术手段的使用突破以往罗列知识点的缺点, 通过“互动讨论区”, 发表自己观看的收获和疑惑, 与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初步认识, 利用问题导向研学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化网络环境的相互交流, 体现翻转课堂前置性学习的想法。

亮点2:利用微课和学习任务单实施翻转课堂, 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

课前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学习微课和相关资源巩固已学知识并初步感知知识框架, 课前让学生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 独自尝试着画圆,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通过课前的前置性任务“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或材料, 在纸片上画一个圆。把画圆的过程拍照上传到电子书包平台, 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圆的?”初步感知学生已有的画圆的基础,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画圆, 通过对比突出圆规画圆的优越性, 为后面使用圆规画圆以及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打下基础。发现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 让学生自己画, 在画的过程中, 发现画圆会出现哪些问题。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 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 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 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亮点3:充分发挥“微课”学习的功能性

学生通过学习教师录制的微课学习, 构建圆的各部分名称的初步认识, 利用问题导向研学任务单引导学生在“电子书包”互动讨论区, 进行虚拟化网络环境的相互交流。利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 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比较, 主动探索, 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 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同时借助新技术动态教具操作等活动, 让学生弄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掌握圆形的基本知识。学生自主学习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生生、生本互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亮点4:利用“电子书包”平台的统计反馈功能, 高效地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推送习题, 利用平台及时统计正答率, 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时检测与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重难点知识, 创设多种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开展闯关比赛深化知识理解, 使学生在娱乐和竞争中巩固知识, 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

亮点5:练习中还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

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 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教师还巧妙的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它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这样, 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 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P57-P58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

2.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经历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4.通过体验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悟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难点:理解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

【教学准备】

电子书包 (PAD) 、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圆规和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感知圆

1.课前导学:生活中, 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说说你在哪里见到过圆。

拍照上存在电子书包互动讨论区并说说物体的哪个面是圆?

2.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学生生活中观察到的圆入手, 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为接下来的学习创设情境, 落实前置性任务驱动。

二、认识圆

(一) 尝试画圆

1.学生自主探索, 借助工具或物体画圆

回顾前置性任务单: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或材料, 在纸片上画一个圆。把画圆的过程拍照上传到电子书包平台, 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圆的?同时把圆纸片剪下来。

2.展示汇报画圆的方法

预设:借助硬币、圆罐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及圆规等工具画出圆。

3.尝试用圆规画圆

(1) 引出实物画圆的局限性

(2) 学生使用圆规初次画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画圆, 通过对比突出圆规画圆的优越性, 为后面使用圆规画圆以及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打下基础。

(二) 规范画圆

1.归纳画圆的注意事项

画圆要注意什么?

预设并板书: (1) 定住针尖; (2) 两脚的距离不变

2.教师示范画圆

(三)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观看微课:出示学习要求, 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2.学习反馈:在黑板上的圆上标注圆心、半径、直径, 板书半径、直径的概念。

3..感知圆的半径、圆心的作用

板书: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4.练习: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 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从认识半径、直径到画指定的圆再到找半径与圆心的作用, 知识环节步步相扣, 充分留给学生动手与思考的空间。

三、探究圆

1.出示研学任务, 半径、直径的探究

选择你喜欢的方法:

(1) 折一折:把圆片进行重合对折, 多操作几次

(2) 画一画:能画出半径、直径吗?

(3) 探一探:利用动态教具来进行研究

要求:量出半径和直径分别是多少厘米, 并填好研究报告, 组长把小组“研究报告”拍照上传。

2.交流汇报

哪个小组来把你们的发现分享一下?你是怎样发现的?

3.总结圆的特征

a、圆是轴对称图形。

b、圆的半径和直径都有无数条。

c、同一圆内, 所有半径都相等, 所有直径都相等, 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环节意图:通过画、折、量或新技术动态教具操作等活动, 让学生弄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掌握圆形的基本知识。学生自主学习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生生、生本互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练习检测、拓展延伸

1.口答题

书本P60 (2) 看图填空

2.判断题 (电子书包平台测试反馈中完成)

(1) 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

(2) 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 ()

(3)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4) 直径3厘米的园比半径2厘米的圆大一些。 ()

3. (机动1) 学以致用:车轮里蕴含的知识

4. (机动2) 欣赏图形, 感受圆的美。

五、课堂小结, 畅谈收获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组评价、自我评价 (电子书包测试评价)

六、作业布置

个性创作绘画美丽的圆组合图形, 并拍照上存到电子书包的互动讨论区, 课后相互分享交流, 也可以参考老师推荐的学习链接资源。

板书

教学流程框架图

案例评说

[教学反思]

一、数学课堂探究过程中遵循生本教育理念

根据学习的经验, 六年级的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 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尝试着画圆,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通过课前的前置性任务“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或材料, 在纸片上画一个圆。把画圆的过程拍照上传到电子书包平台, 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圆的?”初步感知学生已有的画圆的基础, 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画圆, 通过对比突出圆规画圆的优越性, 为后面使用圆规画圆以及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打下基础。发现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 让学生自己画, 在画的过程中, 发现画圆会出现哪些问题。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 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 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 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利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 通过动手操作, 观察比较, 主动探索, 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 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同时借助新技术动态教具操作等活动, 让学生弄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掌握圆形的基本知识。学生自主学习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生生、生本互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使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教学资源, 创新教学模式

本节课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有:云平台、电子白板、电子书包、多媒体课件、网络研学案和微课拓展等资源, 结合信息化的环境有效地进行教学。针对课前导入和课后延伸编辑学习资源, 直接把“微课”上传到“电子书包”平台上发布推送给学生, 让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 了解一些学习内容, 进行初步预习。课后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哪个内容没弄懂, 就翻看视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而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

利用“电子书包”平台的统计反馈功能, 高效地辅助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推送习题, 利用平台及时统计正答率, 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时检测与反馈,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

三、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翻转式“四环互动教学”的实施

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 更注重学生知识探究的过程。倡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 借助电子书包学习平台, 尝试自主获取数学知识, 在数学学习中解决所包含的问题, 从而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

1.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学习任务单实施翻转课堂, 创新教学模式

课前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学习微课和相关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重难点知识, 创设多种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深化知识理解, 课后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 把圆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2.充分发挥课前前置性学习的功能性

新技术手段的使用突破以往罗列知识点的缺点, 通过“互动讨论区”, 发表自己观看的收获和疑惑, 与小组成员或其他小组进行学习交流。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初步认识, 利用问题导向研学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化网络环境的相互交流, 体现翻转课堂前置性学习的想法。

四、后续思考与启示

继续探讨合理有效时间的安排, 本节课的容量较大, 教师预设学生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 这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上是要有充分的预设。教学中需要我们要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把

“学”的空间还给学生, 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 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 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案例实录

观看案例实录视频请登录学报网络版 (http://xuebao.tfedu.net)

圆的认识 篇2

讲课教师:六(1)李老师 评课教师:四(1)李老师

总感觉,男老师适合教充满理性的数学课,女老师适合教情感细腻的语文课。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师级的语文老师基本是男老师——张祖庆、张化万、王崧舟„,大师级的数学老师基本是女老师——吴正宪、丁杭缨、袁晓萍„。而今天我的师傅——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我喜欢她充满理性的、数学味的、智慧的课堂。今天又听了她的《圆的认识》一课,再次感受她的“简单的东西往往是它最本质的。”之前我总认为概念课比较难上,因为看不到它的广度,挖不到它的深度,而李老师却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并且作立体式推进,把《圆的认识》上到了极致,彰显了她的课堂风格与品牌。在她《圆的认识》这一课堂里,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李老师如何没有把学生进行“知识化”,而是怎样把学生“智慧化”这样的一个过程。整节课亮点不断让我大开眼界:

1、首先从学生的预习构图就可以看出李老师在平时就注重引导学生去主动的学习,在学生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学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认识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李老师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不仅突破了重点,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3、注重生活实际和数学的相结合,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等环节的探讨都可以体现出来。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组织学生通过摸一摸、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观察体验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一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2、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及圆的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等。

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图钉、线、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一、源于生活,初步感知

1、做游戏导入新课:猜图形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猜图形。出示信封中半藏着的平面图形,让学生猜是什么图形?(分别出示正方形和圆)

问:你们是如何猜到的?指名学生说理由。(课件播放含有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物体的图片,根据学生回答课件相应的闪烁出图形。)

2、比较:比较一下,圆与其它几个平面图形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生:长方形、正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3、举例圆: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其他哪些物体表面是圆形的?(生自由答)4、欣赏圆(课件出示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5、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画圆

1、感悟画圆法

师: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你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圆?那好,请利用你手边的工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一个圆吧,比比看谁画的最好看。

学生画完后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画得比较好的圆,并说说你是如何画的。

指名用圆规画的同学说说自己的画法。

2、动手操作,用圆规画圆

师: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圆规,是画不好圆的。可见,圆规是我们画圆必备的工具。

用圆规画圆的同学介绍一次画法后,其它同学学着用圆规画一个圆。

3、指名学生说说说画圆时注意的地方。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自主学习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师:我们都已经会用圆规画圆了,那你想不想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按照屏幕上的的学习提示,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小组的成员进行交流。

在你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上标出圆心、画出一条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2、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

量一量,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师:能把你发现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3)引导学生理解“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谈古论今,感受圆文化

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学完了今天的知识,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触或是想法?

四、实际应用,深化认知

1、抢答:知道半径填直径或知道直径填半径。

2、(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

A.半径長度 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 )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 B.圆外 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 )叫直径。

A.直径 B.线段 C.射线

3、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直径的长度一定是半径长度2倍。(2)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3)半径3CM的圆比直径5CM的圆小。 (4)直径两个端点在圆上,所以只要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就一定是直径。(5)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讨论: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

2、如果车轮做成正方形的或者长方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

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直观认识车轮做成圆形的原因。

五、全课总结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在演绎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正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在它的身上还藏着多少数学知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直径(d):无数条、相等

半径(r):决定圆的大小、无数条、相等

《圆的认识》教学点评 篇4

●特色之一——新课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本课的新知导入比较有新意。教者没有采用一般的创设情境或展示丰富多彩的圆形物体, 而是精心设计了一则活动化游戏“抛球”, 让学生在抛球游戏中体验自己与抛球目标的距离和其他同学的距离不一样, 初步感受这样进行的比赛不公平。然后教者设计了三个问题:你们想怎样站才使竞赛更公平呢?到底怎样站才能使大家的距离都一样呢?你们围成的是什么图形?

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方面使学生在强烈的认知矛盾中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和探索欲望;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圆的基本特征, 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圆的价值意义, 为接下来学习新知作了有益的铺垫。

●特色之二——新知建构采用直观操作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画圆。教者没有按部就班地教授画圆的方法, 也没有不着边际地让学生探索画圆方法, 而是提供适当的工具让学生直观操作, 从不同的途径体验画圆的方法。学生分组操作, 出现了如下四种画圆的方法: (1) 将圆形的瓶盖按在白纸上, 沿着瓶盖的外框画圆。 (2) 拿一个图形纸任意对折、对折、多对折几次, 最后剪一刀, 展开就得到一个圆。 (3) 用绳子的一端系一支铅笔, 另一端固定在白纸上, 绳子绷紧, 将铅笔绕一圈, 画出一个圆。 (4) 用圆规画圆。

更有价值的是教者没有停留在学生多样化方法画圆, 而是在画圆之后让学生分别讨论比较几种画圆方法的特点, 让学生逐步感受到圆规画圆的便捷。

这样的设计和教学, 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玩中学”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不同方法画圆和比较, 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到圆的特征, 同时使学生掌握圆规画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起到“一石多鸟”的功效。

●特色之三——学习方式针对知识本质

本课的重要知识是圆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从知识的本质特点来看, 圆各部分的名称属于“陈述性知识”, 圆心、半径、直径的名称以及字母表示法等都是规定的数学概念;而半径和直径的条数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是需要学生观察、实践才能发现的数学规律。

不同类型的知识在教学时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 陈述性知识适宜采用有意义接收学习方式, 而程序性知识适宜采用有意义发现学习方式。教者正是了解不同类型知识的本质特征, 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组织探索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这样的教学, 针对性强、有效性高, 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特色之四——巩固练习体现个性发展

由于教者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 及时巩固知识, 形成技能, 并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 新知学习之后的巩固练习更加体现了弹性设计和交互特征。

“挑战星级”练习中, 学生自己上圆的认识专题网, 进行在线测试或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挑战“一星、二星、三星”题。

“解释大自然的奥秘”练习中, 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 运用所学习的圆的特征解释圆形波纹的形成规律。

圆的认识反思 篇5

吴晶晶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先让学生欣赏圆图片的视频,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动手自己画圆感知圆规的正确用法,自学得到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发现圆的特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课的开始,我首先从生活现象出发,情境导入,出示一个圆片,提问:同学们,认识吗?在生活中你们在哪里可以看到圆。播放圆图片的视频。引出:圆的认识。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三、注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感染力。

2、在教学圆的特点时采用四人为一小组,一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过于繁琐,把简单的知识复杂化。

3、过于局限于教材。

4、板书不够精简。

5、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的题型要求太低。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6

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85页?87页。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来认识圆,了解圆的各个部分的名称。

使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圆规来画圆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以及猜想等数学活动的相关过程来认识圆形,从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以及初步的探索能力。

使学生掌握到圆形的重要特征,理解以及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于直径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三、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引发兴趣

师: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当中有一段很重要的录像内容,同学们都想看看吗?(教学内容录像要以现实的生活情境作为重要背景,要把汽车零件、车轮、驾驶员使用的方向盘、圆形的交通指示标志标牌、交通道路交叉路口的圆形转盘等等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事物相互串联到一起来进行播放,要有必要的声音,要闪动有关的物体。)

师:大家看了这段学习录像之后,你们都有什么样的发现呢?有谁能够提出来哪些有关数学方面的问题呢?

师:“圆”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广泛存在,圆形物品大量被使用,这堂课我们通过学习来探索有关于圆的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认识圆形,感知圆在生活当中的无处不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處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尊重主题,引导探究

(1)建立圆的概念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认一认:以上六个图形可以分成几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

②画一画:自己学画一个圆。

③议一议:圆还是由线段围成的吗?

④判一判:圆是平面上的一种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让学生经历认一认、画一画、议一议、判一判的过程,获得了对圆形的感性认识,再通过议一议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理解就非常深刻了。

(2)源于生活,圆与数学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同学们在操场上做“夺红旗”的游戏,红旗应该插在什么地方?同学们怎样站才能使每个人到红旗之间的距离相等?

【设计意图】本小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检验、猜想,使学生在观察、测量等活动中,获得对圆心和半径的直观经验,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圆心和半径。

(3)学习圆的重要画法

教师提问:要用哪些学习工具来画圆呢?

同桌进行合作自选相关的工具来进行画圆。

分组进行让学生面向全班同学来交流自己是如何画圆的。(一般是使用硬币、线以及笔,一根直条绕中点旋转的方式方法等来进行画圆)

提问:大家能够使用一个1元钱的硬币画出一个半径为5厘米的圆吗?为什么?

教师指出:画大小符合要求的圆形,我们一般要用画圆的专用工具——圆规。

这个时候教师要在屏幕上显示出用圆规画圆的更加动态的教学过程,并且伴有教师的相关解说词。

学生使用上面的方法画一个半径为3厘米的圆形,并且用英文字母o、r、d标记出圆心、半径以及直径等。

学生画完之后,都来说一说画圆的内心体会。教师在屏幕之上显示出画圆的三个重要步骤:

① 确定半径,然后按半径长度分开学习工具圆规的两个脚。

② 确定圆心之后,将圆规一方有针尖的脚,固定于圆心的位置之上。

③ 旋转圆规有铅笔尖的另一只脚,画出一个更加专业的圆。

(4)展示

请学生画出大小不同的圆,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5)设疑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学习内容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圆。

解决措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逐步自主学习得出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把知识内化为自己所得,同时加强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导学案、答题卡、课件、圆规、尺子、铅笔、小圆片、白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兴趣

师:在正式学习之前,将学习材料准备一下,从你的文具盒里拿出圆规、铅笔、直尺、把导学纸摆在桌面上。

师:知道咱们今天要认识什么吗?

生: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大屏幕、从自己带的圆规。

师:对于圆你已经有了解?你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师:是啊,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你就能够提出和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尝试一下看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

师:同学们,见过平静的水面吗?

生:见过。

师:丢下一颗石子,发现了什么?生:会产生圆形的涟漪

师: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光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等画面。从这些现象中,你同样找到圆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二、合作交流,认识圆

1. 课前预习,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同学们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请同学把在预习中遇到的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如果小组内解决不了,我们再在全班进行解答。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下面由老师来考考你们。(课件出示图形让学生进行半径和直径的辩析)

2. 小组合作交流、认识圆各部分的关系

师:是呀,圆光滑,是那样饱满、那样匀称,难怪两千多年前,伟大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他特喜欢研究平面图形,研究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圆究竟美在哪呢?有什么内在的原因让圆这个图形看起来是这样的光滑、饱满、匀称呢?相信同学们完成导学案第二部分就能找到答案了。

生1:老师我发现圆的半径的条数是有限的,我画的圆很小,画了100条就差不多画满了,如果多画一些,我想圆的条数肯定是可以数得出的。

生2:你的圆小,觉得是有限的,如果你的点还细点,或者把圆画得更大一些,圆的半径的条数就不可能是有限的,而是无数条。

生3:老师,我觉得为什么说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呢,我认为半径是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那么圆上可以点无数个点当然半径的条数就有无数条,直径也是一样的。

生4:老师,我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经过测量是一样长的。

师:你发现了同一个圆中的半径和直径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吗?

3. 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我们学会了画圆,也知道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并且了解了圆的有关特性,下面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吧。

三、情感深华,感受圆

师:圆是一种看来简单实际上却很奇的图形。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兽牙上打的孔是圆的,他们还发现圆圆的木头可以滚动,搬动重物时可以省力,大约六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轮子,大约四千年前,人们发明了车子,古埃及人认为圆是神赐予的。又何止是大自然对圆情有独钟啊,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的使者和化身。

师:老师送给大家一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过的一句话。请大家齐读。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片段 篇8

1. 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与圆有关的美丽图片, 一起欣赏。 (幻灯片播放)

师:漂亮吗?难怪有人曾经说过:“我们的世界是因为有了圆才如此美丽!”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圆的世界, 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2. 提问

你们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圆形?

学生回答后, 教师课件展示课本出现的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并抽象出圆。

3.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

师:刚才我们说了那么多的圆, 看了那么多的圆, 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呢?用你们手中的学具画一画。

引导交流所画的圆,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画的。

小结: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板书: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二、自主探究, 体验成功

1. 介绍圆规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师:刚才, 同学们“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用不同的工具画出了这么多的圆, 如果要画一个这么大的圆 (手势比划圆的大小) , 选刚才的什么工具好呢?

生: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 圆规画出来的圆, 既可以大, 又可以小。

师: (介绍圆规) 圆规有两只脚, 一只脚是针尖, 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图的笔, 两脚可以随意叉开, 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

师:还有一个小窍门, 画圆时有针尖的一脚用力稍微重一些, 可以将圆规稍微倾斜一些, 这样我们可以更方便地旋转。明白了吗? (手势示范)

2.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师: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一般分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什么?

师:大家都画好了, 我们来看看电脑动画是怎样画的? (课件出示画圆过程)

总结画圆的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板书)

师:假如现在规定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3厘米, 谁能上来把这个圆画出来, 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小结:画圆时应该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 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 要旋转一周。 (课件出示)

3. 介绍圆

师:我们会画圆了, 还要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师介绍圆心、半径、直径。 (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中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并用字母表示。

完成“练一练”第1题。

4. 探究圆的特征

师:我们现在会用圆规画圆, 并且又知道了圆各部分的名称,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圆的特征。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的方法来探究圆的特征。

学习圆的概念 认识数学思想 篇9

《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学好圆的概念, 可以同时学好很多相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现做些简要的分析, 请专家指教.

一、运动变化思想.唯物辩证法认为, 物质世界, 是运动、变化的.在这一部分内容中, 体现这个观点的素材很多.比如, (1) 圆的定义:一线段绕一端点旋转一周, 另一端点运动 (变化) 所形成的图形; (2) 改变一个点到圆心的距离, 将改变这个点与圆的相对位置; (3) 各类基本轨迹, 均可看作是点按某种规律运动、变化形成的图形; (4) 运用基本轨迹, 作图, 求适合某些条件的点的过程; (5) 将线段绕其中点旋转180度, 则它的两个端点运动, 形成一个以该线段为直径的圆; (6) 圆绕其圆心旋转任意一个角度, 所得的图形仍与原图形重合; (7) 将圆沿着经过圆心的任一直线对折, 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

二、集合对应思想.集合一一对应, 是现代数学和当代数学的极为重要的思想与方法;借助于集合对应思想, 很多数学概念与理论的阐述与表达, 体现了前所未有的严密与透彻.比如, (1) 圆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 圆的内部是到定点距离小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 圆的外部是到定点的距离大于这个定长的点的集合; (4) 给定一个定点和确定的长度, 对应着以该定点为圆心, 该长度为半径的唯一的圆; (5) 给定一个圆, 对应着唯一的圆心, 唯一的半径; (6) 一个圆, 对应着无数条直径、半径、无数条对称轴; (7) 角的平分线, 是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三、数形结合思想.用数量关系表达、研究数学对象的几何特征, 用直观图形去表达数学对象对应的数量关系, 使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结合起来, 是揭示数学问题本质的极为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与方法.设圆O, 半径为R, 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 (1) d>R点在圆外; (2) d=R点P在圆上; (3) d<R点P在圆内.这里d与R之间的关系, 是数量关系;点P与圆O的位置, 是图形的性质.

四、函数思想.函数思想, 是变量数学中的基本思想.借助于函数思想, 可以极其透彻地研究有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 给定圆心与半径 (长度) . (1) 当线段绕其一端点 (定点) 旋转的角度变化时, 弧长也相应地变化, 而且其变化结果唯一、确定;因此, 弧长是半径所转过的角度 (圆心角) 的函数; (2) 同理, 线段绕一端点旋转的角度与所形成的扇形的面积之间, 也同样具有函数关系; (3) 线段绕其一端点旋转的角度大小与对应的弓形的弦之间, 有确定的函数关系.

五、质量互变思想.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 必然会导致质的改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与保证,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里, 体现这个基本观点的素材也很多.比如, (1) 由d<R变为d=R, 可能d与R只相差一个“极小”的正数, 而点在圆内与点在圆上, 却有本质的区别; (2) 由d=R变为d>R, 可能d与R只相差一个“极小”的正数, 但就因这个“极小”的“差距”, 使点P与圆O的位置出现了本质的改变; (3) 弦与弧, 确有本质的差异, 但当圆心角很小 (比如小于5度, 1度30分、30秒……) 时, 弦与弧, 简直可以互相代替;圆心角的大小改变是量变, 而弦与弧的差异的“消失”、“接近”, 可以互相代替, 是质变; (4) 圆上有无数多个点, 只要将这无数多个点中减去一个, 图形的本质特征立即遭“破坏”; (5) 经过一点、两点, 均不能确定圆, 而经过不共线的三点, 却只有唯一的一个圆.

六、有限无限思想.无限, 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在相关概念中, 体现这个思想的素材也很多.比如, (1) 以某一点为圆心, 可以作出无数个圆;经过某一点, 可以作出无数个圆;经过某两点, 可以作出无数个圆;以某一长度为半径, 可以作出无数个圆; (2) 圆内有无数个点, 圆上有无数个点, 圆外有无数个点;任一半径上有无数个点;任一直径上有无数个点;任一 (任意短的) 弧上有无数个点; (3) 任一个圆, 都有无数条弧, 都有无数条弦, 都有无数条直径; (4) 以任意小的长度为半径作圆, 圆内“仍有”无数个点; (5) 任一个圆都有无数个内接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 (6) 任一个圆, 均有无数条对称轴.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说明 篇10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 (下册) 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并理解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画圆;能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数学思考: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做出合理的归纳和合乎逻辑的演绎推理, 发现并认识圆的基本特征。

3.问题解决:经历与小组成员合作, 主动参与各种探索和实践活动, 并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提出不懂的问题, 倾听不同的观点, 体验运用圆的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经验。

4.情感态度:在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 初步感知

1.欣赏图片, 初步感知圆

(1) 出示一组图片

问:这些图片中都有什么图形? (生:圆)

看了这些有关圆的图片, 你对圆有什么感受? (生:感到圆很美)

(2) 谈话: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它光滑、圆润、饱满, 非常美丽,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 圆最美。

(3) 揭示课题:圆是如此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 (板书:圆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一) 实物抽象圆 (出示一组和圆有关物体的图片)

在这些物体中能找到圆吗? (课件操作:学生在圆形物体的边缘指出圆, 把圆用红色显示出来, 并把圆移下来) 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数学中研究的圆。

说明:学生平时看到的圆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圆形, 这里通过课件把圆抽象出来, 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二) 比较凸显圆

(1) 我们已经认识过哪些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圆和其他平面图形) 圆和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

(2) 谈话: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 边是直的, 我们把它们叫做直线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我们把它叫做曲线图形。

【说明: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把圆与其他平面图形进行比较,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本质特征——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三) 动手画出圆

(1) 小组交流圆的画法。

(2) 全班交流。

一是利用物体画圆:利用圆形物体画圆;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 另一端系在铅笔上, 然后把绳子拉直, 绕一圈就画出了一个圆。教师指导时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圆的边缘是弯曲的, 和其他平面图形有着明显的不同。

二是利用圆规画圆:师生共同操作并在操作中总结圆的画法, 强调两脚叉开 (定长) ——固定针尖 (定点) ——旋转成圆。

(3) 实际操作:用圆规画一个指定大小的圆, 体会圆的画法。

(四) 自学认识圆 (结合导学案进行)

(1) 自学过课本中的例2后, 你有哪些收获呢?

(2) 汇报:

(1) 认识圆心:通过自学, 认识了圆心, 画圆时, 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 用大写字母O表示, 也就是圆中心的一点。

提问: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

(2) 认识半径: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用小写字母r表示, 操作:老师画一条半径, 你看对吗?为什么?“圆上任意一点”是指什么?

追问:就这样画下去, 能画得完吗?

(3) 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半径, 半径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 它是一条线段;第二, 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

(4) 认识直径

学生: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用小写字母d表示。

操作:你能在黑板上的圆中画一条直径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追问:直径只有这一种画法吗?你是怎么想的?

直径有哪些条件? (教师引导:第一, 直径是一条线段;第二, 直径穿过圆心;第三, 直径的两个端点在圆上。)

(5)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学会了画圆, 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 其实圆里还有很多知识等待我们去研究。

(五) 深入研究圆

(1) 师: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了, 下面进行小组合作, 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 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多少条直径?

(2)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 圆是轴对称图形吗?有多少条对称轴?

(2) 初步交流:说一说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3) 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发现, 那么这些发现是否正确呢?怎样验证这些发现是否正确呢?请在小组中说一说, 再做一做。

(4) 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

(5) 我国古代的数学家、思想家墨子说“圆, 一中同长也”, 你能说一说是什么意思吗?

三、组织练习, 巩固深化

1.操作: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引导比较:这两个圆, 哪个大呢?

2.在下图中, 看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3.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划“√”, 错的划“×”。

(1) 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叫做直径。 (%%)

(2) 在同一个圆里, 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3) 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大。 (%%)

4.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1) 车轮可以做成正方形的吗?如果做成正方形会怎么样?椭圆形呢?三角形呢?

(2) 播放动画:演示车轮是方形、椭圆形、圆形时小车的运行情况。

说明: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 可以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活学活用, 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这样的练习学生乐于参与, 也有实效。

四、自我总结, 提升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对圆有哪些认识?

2.假设你就是一个圆, 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你自己吗?

说明:让学生自己总结, 把自己当成一个圆, 以第一人称向同学介绍自己,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主角”意识, 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整体设计思路

“圆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开始的, 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 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 初步感受圆的特征, 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 帮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 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练习形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获取知识, 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交流中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 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基于以上认识, 我确定了以下的设计思路:

(一) 感受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比较常见的一些圆形图片,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圆, 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其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 学习数学知识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诸如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为什么要装在圆心的位置等等, 并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调动他们学习的思维, 从中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 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里。

(二) 重视引导, 用多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用耳辨析,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先学后教”,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教学中只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就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本课教学前, 教师给每位学生都发了一份“导学案”, 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导学案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知识链接, 内容是复习和本课有密切联系的旧知, 为教学新知做好铺垫,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预习指导, 主要是指导学生预习什么内容以及如何预习;三是尝试练习, 让学生在预习基础上进行尝试练习, 检查预习的效果;四是归纳总结,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或思维导图总结课堂内容, 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 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授课, 而应从学生实情出发, 提高教学的层次。

(四) 少讲精讲,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已经在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了自学, 但学生的自学也有可能是比较肤浅的、不全面的, 因此在“教”这个环节实质上就是要解决如何深化认识的问题, 教学中既不能完全照搬导学案的内容, 否则会使学生索然无味;也不能完全脱离导学案, 让导学案成为一种摆设。这就要求教师要少讲精讲,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五) 重视直观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和反思 篇11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发现、创造、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圆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享受数学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究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圆形物体、圆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爱上体育课吗?(生: 爱)

师:体育课上我们可以作很多很多的游戏。请看!同学们正高高兴兴的围在一起作投篮球的游戏,围成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这三种图形(课件展示并闪动抽象出的三种图形),篮筐都放在了每种图形的中心位置。你认为围成哪种图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说说理由。

(生:略)

师:通过直接观察,同学们认为:围成一个圆形投篮,每个同学到篮筐的距离是一样的,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呢?现在还只是我们的猜测。(出示课件)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圆的认识(板书课题)共同去验证我们的猜测。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接着,通过教师的提问“你认为站成哪种图形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并说说理由”,将学生的视角由生活现象引入到数学思考中来,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感知圆的特点----圆是曲线图形

师:要想认识圆,研究圆,我们得有一个圆。我们已经在课前利用身边的物体画了圆,也剪了圆。

(生拿出剪好的圆)

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你是用什么物体画圆的?

(生:利用有圆面的物体画圆)

师:除了可以利用圆形物体画圆,还有其它画圆的方法?

(生:我是用圆规画圆的;用两支笔、一根绳子和一支笔等)

师:想一想、看一看,圆和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呢?

(生:圆没有角,其他图形有角)

师:为什么圆没有角呢?

(生:因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画圆剪圆的活动,一则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验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初步感知圆的特点——曲线图形;同时,也为后面认识圆、探究圆准备好了材料。】

(二)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圆心,半径,直径

师:在课前,同学们已经去预习了相关内容,请同学们拿出预习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预习的收获,解决遇到的问题,再上台来汇报你们预习的成果。

(组内交流---全班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同时明确”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提炼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你能准确的判断他们吗?(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先学后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先学后教”必须“以学定教”! 设置本环节的目的便是:明确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弄清圆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练习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存在什么疑问,从而“依据学情”提炼出本节课需重点探究的问题。】

(三)探究圆的本质特点----一中同长

1.自主探究特点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圆还有很多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请同学们借助导学单,利用手中的圆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看你对圆还有哪些认识和发现?(生自主探究并完成导学单) 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你对圆有哪些新的认识?

①.圆的半径有什么特点?

②.圆的直径有什么特点?

③.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好!同学们,请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交流.(课件出示:半径有什么特点?直径有什么特点?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有收获了吗?请小组上讲台来与大家汇报汇报。

(小组汇报的过程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明确:半径和直径的条数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 (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圆)请问,这两个圆的半径相等吗?直径相等吗?要想使我们的这些发现更准确些,需要加个什么限制词语?(生:同圆或等圆中)

师:你看,通过我们共同努力验证了每个同学到筐的距离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地建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环节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导学单地引领下,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同时,教师适时地介入、点拔、引领,在汇报展示与交流中完成了对圆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四)画圆

1.史料介绍

师: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对圆有了精确的记载。(课件出示小资料并解释“一中”和“同长”)。

2.用圆规画圆

师:后来人们根据“一中同长”的特点发明了圆规,你知道怎么画圆吗?(自学57页)然后在纸上自己画一个圆。

(生画圆,教师巡视,选出画的不标准的圆分析成因,从而明确画圆的方法)

师:你们画的圆是一样大的吗?如果要求你们画的圆要是一样大的,怎么办?

生:要规定这个圆的半径。

师:你觉得圆的半径有什么作用?(确定圆的大小)

师:观察你们画的圆的位置一样吗?谁确定了圆的位置?(圆心)

师: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并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圆的,画圆包括哪些步骤?

3.用绳笔画圆

师:在我们生活中常常需要画圆,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还用圆规吗?(不用)你有什么好办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史料介绍,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一中同长”简洁而凝练的概括是对圆的”中国式定义”;画圆的方法于学生而言相对较难,如何突破这一难点?教者通过”先学---试画----对比分析---明确方法”的步骤以突破难点.接着,设置了”体育老师如何画圆”的问题,表面看是画圆方法的介绍,实质是圆的本质特点的应用,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三、自主反思,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你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车轮问什么作成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者椭圆等其它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动态的过程)

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为什么?

明确:因为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轴不装在圆心上,圆上各点到车轴的距离就不相同了,所以会忽高忽低.

【设计意图:“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什么使然?----一中同长也.本环节通过解释”车轮为什么作成圆形的?”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思考,在思考中明白“圆因为其本质特点即一中同长”决定了它的美以及它的应用的广泛性。】

五、结束语

尝试以学定教《圆的认识》的思考 篇12

一、教师精心备课

此次我以《圆的认识》一颗为例, 尝试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 既然是尝试, 就要先扶着走, 教师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 首先教师做好精心的备课工作, 不是一句简单的预习什么就可以了。而是用心为学生做好预习计划, 筹划什么样的预习问题对学生有指导价值, 让学生有条理、有深度的预习思考, 带着问题去有目的自主探究, 将知识的来源、形成过程有一定感性认识。将不解的疑惑带到课堂和同学再次深度探究, 课堂上老师作为解惑、指导、参与者辅导学生的学习, 呈现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课堂上学生汇报预习成果

课堂上, 开始由学生纷纷汇报预习成果, 学生们跃跃欲试, 参与的积极性高涨, 好像每一个学生都做到了胸有成竹, 我看到他们自信满满的样子, 就加了一个环节, 问:你们想不想考考别人, 想不想接受别人的挑战?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相应, 一个小老师, 一个被考着, 气氛活跃, 答得不完整的, 还有其他同学热情支援, 加以补充。小老师也一本正经的模仿老师的样子, 点拨指导。看着孩子们自由自主的探究场面, 作为老师, 充分感受到。这样的课堂才真的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学生成为了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三“、以学定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前经常说老师要精讲、少讲, 必要时点拨, 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这样“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不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自主学生意识的土壤吗?此次尝试改变了以往预习仅仅是看书, 看书后完成几道题目的做法, 让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结论, 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我们的预习设计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例如: (1) 你通过预习学会了什么? (2) 你在预习中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 你有没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你认为更好的想法?这样的预习型作业, 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回顾总结, 加深印象

学习并不仅仅是学的过程, 还包括练习、反思的过程。最初, 一堂课的最后, 每一位负责任的教师都应该带领学生们回顾一下这堂课的全部学习内容。这样, 有助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一种伴随终生的东西, 习惯一旦养成, 学生便会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与计划, 真正成为时间的主人, 学习的王者。

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的实施, 可能更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更能突显学生才是学生的主人。达尔文说,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将教会学生知识, 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获取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所能真正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学生从中感受到的还有教师的个性、情怀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 在课堂中, 不能仅仅是教知识, 更要以身作则, 教会学生除枯燥的知识以外, 其他具有人文关怀的东西。

通过《圆的认识》的教学尝试, 感觉学习模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而就的, 需要时间, 需要老师多思考, 多反思提炼, 教师先扶———引———放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主阵地在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自主学习的指导。“将课堂和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 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水平的提高。“课前呈现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小组交流———呈现交流结果———教师点评——班级呈现———教师点评———检测反馈”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之下, 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冷冰冰的课上课下关系, 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通过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境学习与合作学习,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学习、课堂, 已经不再是冷冰冰, 而是携手同行, 相互鼓励, 共同发展的一个温暖的过程。数学学习也不再那么枯燥, 学生在合作与自主学习中开始体会到数学学习的魅力。

学习是人与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需要在双方自愿并奔向一个方向的时候最为成功。身为教师,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面对时代与社会提出的挑战, 更要不断地增强自身能力, 使教学相长从传说变为可能。

摘要:新课程改革自实施以来, 对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与思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较于之前的“填鸭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学模式更加人性化, 也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与心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 我们在数学教学方面也不断探索、实验, 以期待与学生共同成长, 共同收获。

上一篇:发现古典之美下一篇:苦瓜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