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想

2024-08-19

写作思想(共12篇)

写作思想 篇1

所谓思想评论, 是指针对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现象、观点、思想进行评述的文章。它要求作者用科学的理论对某一特定范围和阶层的人们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 以便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因为评论时涉及的现象、观点、思想有正确和错误、进步和落后之分, 所以思想评论大体上可以分为赞颂型和针砭型两大类。思想评论具有广泛关注社会生活领域、及时解决思想意识问题的特点,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针对性很强, 应用面也很广泛。

在写思想评论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要找准对象, 有的放矢。思想评论的写作目的, 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有具备了强大的针对性, 才能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否则, 就很可能犯有泛泛而谈的毛病。

其次, 要立场鲜明, 是非清楚。表明观点时, 要有较强的倾向性, 态度决不能骑墙。对美好进步的事物, 就要毫不含糊地表示赞美和肯定;对丑恶落后的现象, 就要毫不犹豫地表示憎恶和否定。

第三, 要纵深挖掘, 就事论理。思想评论写作所指的, 往往是某一类现象或某一种现实情况, 因此, 就有必要挖出其本质和原因, 以便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另外, 因思想评论往往属于一事一议, 所以不必要过分地征引其它材料, 以免分散注意力, 冲淡主题。

第四, 要措辞得当, 不温不火。因为思想评论的内容多属人民内部的问题或矛盾, 写作所涉及的对象属于同一阵营的同志, 所以写作针砭型思想评论时, 在坚持原则性和保持尖锐性的同时, 还要注意语言的分寸, 讲究批评的艺术, 达到澄清错误认识的目的即可。不要乱扣帽子, 随意上纲上线, 一棍子把人打死。而要摆事实, 以理服人, 体现其事情的真实性、道理的客观性和解决的必要性。

【实战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 按要求作文。

据报载, 某市一中学在放映电影《白毛女》后组织学生座谈, 一名男同学发言说:“杨白劳欠债就该还钱, 家庭困难可以申请补助嘛!”另一名女同学更是出语惊人:“喜儿穷得连一根红头绳都买不起, 不如干脆嫁给黄世仁算了。至少能解决吃喝住穿问题, 说不定还能享尽荣华富贵。”读罢这则消息, 人们心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灼痛, 不免为新一代的成长和共和国的未来多了一分忧虑。

请就此材料写一篇思想评论。

【要求] (1) 自拟正题, 副标题为“———由一则消息想到的”。 (2) 以议论为主。 (3) 不少于800字。

【应战分析】

首先, 要给材料准确定位。材料中提及的两名同学的“惊人之论”, 不能全当笑话, 一笑了之。因为, “言为心声”, 更何况是在学校组织的座谈会上 (在这种比较庄重的场合, 出言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所以, 材料属于“针砭型”材料。

其次, 就以上两位同学的发言写思想短评, 就要深入剖析他们的话语, 找出要害之所在。先看男同学的话:“杨白劳欠债就该还钱, 家庭困难可以申请补助嘛!”“欠债还钱”本身并无错。问题在于, 杨白劳所欠的, 不是债, 而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杀人不见血的刀子之一———高利贷。所以, 黄世仁和杨白劳之间, 不是今天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平等的契约关系, 而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二者性质截然不同!这钱, 不应该去还, 也无法还清。而“家庭困难, 申请补助”, 则更是无稽之谈———这完全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事。男同学之所以犯错, 在于把两个不同时代的事拧绞在一块了, 误把过去的旧社会当成了今天的新社会。因为不了解历史细, 故对其疾苦也就缺乏切身体验。再看女同学的观点:“不如嫁给黄世仁算了。”推算下来, 她的理由有三点:其一, “喜儿穷得连一根红头绳都买不起”;其二, “至少能解决吃喝住穿问题”;其三, “说不定还能享尽荣华富贵”。这三条理由其实都站在一个衡量基点上, 只拥有一个行为标准, 即:人生在世, 物质条件第一。殊不知, 爱情婚姻, 精神追求却摆在关键的地方。女同学之错, 错在将二者等价, 甚至有为了物质生活而不惜牺牲精神生活的享乐主义思想。另外, 应该明白:婚恋双方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应该是平等的;婚恋双方的感情世界, 应该是相合相爱的。而前面已分析过, 黄世仁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和喜儿所代表的农民阶级之间, 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 所以, 黄世仁之于喜儿, 心里动的不是真情实意, 而是赤裸裸的占有欲。黄世仁有着这样近乎兽欲的初始出发点, 又何谈喜儿后来幸福美好的归宿?姑且不论追求“荣华富贵”本身是否恰当, 单论这样片面的认识, 就注定“享尽荣华富贵”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 恶霸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欺诈农民阶级的本性, 注定了这只是一场悲剧, 不可能有什么别的更好的结局!归结持以上谬论的两位同学的错误根源, 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极度贫乏。须知, “忘记过去, 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写作时, 要挖出错误根源, 对批驳对象要有所侧重, 如果能提一提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更好。

【实战例文】

评新一代眼中的幸福——由一则消息想到的

刘菁荆

报载, 某市一中学在放映电影《白毛女》后组织学生座谈, 一名男同学发言说:“杨白劳欠债就该还钱, 家庭困难可以申请补助嘛!”而另一名女同学更是语出惊人:“喜儿穷得连一根红头绳都买不起, 不如干脆嫁给黄世仁算了。至少能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 说不定还能享尽荣华富贵。”

读罢这则消息,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沉甸甸的历史悲剧在今天突然变得轻描淡写了?是因为对历史的深刻一无所知, 还是对历史的沉重故意回避?然而更令人们不安的是这名女同学的话, 我们更禁不住要反问:物质享受高于精神追求, 难道这就是新一代眼中的幸福之所在?

不错,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指出的, “人只有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求。”在实际生活中, 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吃喝住穿的问题, 然后才有可能实现精神追求, 即前者是后者实现的必要条件。但, 这并不意味着物质享受高于精神追求。

首先, 物质生活要有节制。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本是无可非议的事情, 然而, 凡事皆有度:片面追求物质享受使人沉溺于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而不能自拔, 便难以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对于新一代来说, 一味追逐“荣华富贵”的后果更为可怕。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未来。无论是民族的复兴, 还是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都需要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 甚至还需要新的风气、新的观念和新的视野。年轻的一代无疑是一切创新的主体和祖国复兴大业的最终完成者, 他们的头脑决定民族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未来走向。试问:一群甘为物质奴隶的人将怎样承担起这一历史的重任?

其次, 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中世纪时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如果法国缺少了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一名伟大的化学家、一名伟大的社会学家和一名优秀的经济学家, 法国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法国缺少了一个国王、一名大臣和一群贵族, 法国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向前发展———因为这些人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可见, 对已有成果的不满和对新成就的探索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满脑肠肥的享受者们只会以挥霍财富和资源来满足私欲, 他们很难为社会创造价值, 更不用说推动文明的发展了。

又回到现实中。的确,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文明的贡献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想如此。许多人在选择对物质无止境的追求和攀比中度过了一生, 作为个人的选择, 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的新一代, 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 倘若选择了物质享受高于一切的生活, 非但不思进取, 甚至打算像这名女同学所认同的那样———宁愿牺牲个人的精神自由去换取所谓的幸福, 就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了。

写到这里, 我想起了《白毛女》的那些呕心沥血的创作者们试图揭示的鲜明主题:“旧社会把人变成鬼,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阳光雨露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 没有经历过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未必能如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那样深刻体会两个时代的巨大差异, 因此对幸福的界定可能也有所不同。但是, 无论如何, 不能因为过分地追求物质享受而放弃了精神追求, 甚至放弃了精神的自由。原因在于:其一, 我们是社会一分子, 承担着社会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其二, 我们生而为人, 不是动物———人活着就应该致力于追求真正的平等、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战后简评】

文章针对材料生发评论, 有根有据。写作时, 主要挖掘女同学的谬论根源, 对男同学之误则一语言及、一笔带过, 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行文时, 紧扣“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关系层层深入地阐释自己的看法, 文尾结合《白毛女》原作主旨扣题作结, 再以评论新一代的幸福观间杂其间, 显得前后呼应, 结构紧凑。此外, 作者的文笔犀利老辣, 气势不凡。

写作思想 篇2

思想汇报是入党积极分子在培养考察期间、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其思想状况的书面材料。其中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都应当每季度(三个月内)至少递交一份思想汇报。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通常如下:

一、思想汇报的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通常如下:

(1)标题。居中写“思想汇报”。

(2)称谓。即汇报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3)正文。写思想汇报,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向党组织反映自己的真实思想情况。具体内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定。如果对党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有所收获,便可以通过思想汇报的形式,将学习体会、思想认识上新的提高及存在的认识不清的问题向党组织说明;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有什么看法,可以在思想汇报中表明自己的态度,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参加了重要的活动或学习了某些重要文章,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写给党组织;如果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则要通过学习提高对事件本质估认识,旗帜鲜明地向党组织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的问题,可以把自己有哪些想法,如何对待和处理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为了使党组织对自己最近的思想情况有所了解,就要把自己的思想状况,有了哪些进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后提高的打算写清楚,等等。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①写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的重要文件、重要文章和参加重要活动后所受的启发教育,所得的体会。

②写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每一个时期中心任务或某项工作、某些问题的看法和自己的态度。③写自己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本质的认识和政治立场或参加重要活动或学习重要文件所受的启发教育及体会。

④写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自己的想法,如何对待和处理的情况。

⑤写自己学习遇到的思想状况、工作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⑥写自己当前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有哪些进步,尚存在哪些不足,自己要求进步的决心和信心。

⑦写自己认为其他有必要向党组织汇报的思想情况。

在思想汇报的最后,要署名和注明汇报日期。一般居右书写“汇报人***”。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结尾。思想汇报的结尾可写上自己对党组织的请求和希望。一般用“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或“希望党组织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等作为结束语。在思想汇报的最后,要署名和注明汇报日期。一般居右书写“汇报人***”。下一行写上“****年*月*日”。

二、写思想汇报应注意的问题

(1)应当按照党章及发展党员程序的要求,定期汇报思想,不能临时拼凑;要联系自己每一时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避免内容空泛,大话、套话、空话连篇。

(2)避免观点错误。思想汇报不同于学术讨论,弄不清楚的问题不要写进思想汇报。

(3)思想汇报的形式,以“思想汇报”或“我的思想汇报”、“近期我的思想状况”以及“思想小结”等

为题。正文写完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年月日。

(4)字数一般不少于1200字。

如:

敬爱的党组织:

议论文写作要“有思想 篇3

在议论文中,“有思想”就是“面对生活,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思想不一定深刻,但必须真实、独立、自由。

在这篇文章的段评中,我从“明智、机智、睿智”三个方面考量了作者的思想。第一,明智的前提是真实。作者选取名句背诵的现实经历,用“几大张几大张”“成百成百”“一字不落”等词表达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思考。作者的明智还在于给读者还原了高三那段经历的真实场景,所以我们才有被刺痛的感觉。第二,机智的背后是独立。此处作者的机智在于没有对名句背诵应付考试的行为作进一步挖掘,反而对名句背诵的材料进行了独到的思考。这种离经叛道式的想法恰恰使文章议论做了一个迂回,类似诗歌“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第三,睿智的境界是自由。作者谈到苏格拉底“产婆术”、庄子寓言、张爱玲《画论》,思维开合有度,字里行间渗透的思想极为自由。所以,媒体批评家费斯克说:“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狄德罗说:“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我还特别想谈谈杂文的笔法。

许多教师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时经常提倡“总—分—总”结构,三个分论点采用并列式或递进式,选用日常生活热点事件作论据,在议论分析时要点题。这不失是议论文写作的一种方法,但千篇一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用一统思想代替学生的个人思考。如果学生有“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的意识,往往会关注当下社会,体察个人经历,“破中有立”,旁征博引,往往结构不那么严谨。而这些恰好就是杂文笔法的雏形。这样的文章是模仿不出来的,也不是宿构套作所能“大显身手”的。所以,我特别提倡:高中生应该会写议论文,特别要多写杂文或杂感式议论文。

写作思想 篇4

一、写作前的准备

叶圣陶提出动笔之前准备得充足与否, 决定着写作的难易。准备功夫够了, 要写就写, 很是自然, 无所谓难。准备功夫一点儿都没有, 或者只有一点儿, 拿起笔什么都得从头做起, 写作当然就难了。那学生在写作之前要做些什么呢?

1. 要有所积蓄。

写作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积蓄, 充实的生活是好作文的源泉。学生要想写好作文, 必须要有所积蓄。叶圣陶为学生发现生活的美, 提供了两个方法。“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 是一种准备功夫。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 又是一种准备功夫。”学生在写作之前, 应学会认真仔细地观察和有条理地推理, 进而为写作准备所需的积蓄。

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写作的起步时期, 让他们凭空就写出一篇文章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在教学中年级孩子写作前会事先布置孩子们去做一做这件事或者提前观察要写的事物, 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第二天教学作文的时候, 孩子们就不会觉得无从写起, 无话可写了。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习作一时, 就提前布置孩子们回去做一件事, 可以是第一次洗碗, 第一次煎鸡蛋等。三年级开始, 孩子们就要正式写作文了。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特别是想象力和语感比较差的孩子。因此, 事先做过一遍这件事, 第二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再开始把这件事写清楚就会简单得多。事实证明, 第二天在我的指导下, 回去认真做事的孩子都能把如何做这件事写清楚, 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2. 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写作是说话的延续, 所以一个正确的语言习惯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认为正确的语言习惯包括两个方面:语言和自己的心思一致;遵从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怎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呢?

首先, 学生“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 随时随地地当一件事做, 正像矫正坐立的姿势一样, 要随时随地坐得正立得正才可以养成坐得正立得正的习惯。”学生在了解语汇的含义和掌握语句的脉络, 熟悉语汇和语汇意义上的搭配之后, 要坚持自觉地要求自己, 不说一句不完整的话、一句让人不明白的话、一句乱加虚词的话, 慢慢地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其次, “听人家的语言, 读人家的文章, 对于锻炼语言习惯也有帮助。必须特地留意人家怎样用词, 怎样表达意思, 留意考察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言顺次地说下去。”学生吸取别人的长处, 避免别人的短处, 无形之中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二、写作中的方法

1. 想清楚了再写。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学生想清楚了再写, 总比写完之后, 大量修改来得好。那“什么叫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 该怎样写, 哪些必要写, 哪些用不着写, 哪些写在前, 哪些写在后……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 这才叫想清楚。”又因为写作思路与思考的思路差不多, 所以学生在写作之前, 要养成列提纲或打腹稿的习惯。

2. 从短小文字练习, 有感就写。

叶圣陶在《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这篇文章中, 用美术学生的基础练习———木炭习作练习引出学生写作应多注重短小文字的练习。短小文字可以是小品, 随笔, 速写, 特写等等。其练习的要求很简单:学生看到什么, 心中有什么, 就把它写出来, 能够让人家看明白即可。这样的练习不仅能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 还可以培养学生写作手感。

3. 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 其实就是修改思想, 要它想得更正确, 更完美。”学生要养成写完一篇文章之后, 看几遍, 读几遍, 并自觉修改的好习惯。其中的“读“也可以是默读。写作是说话的延续, 如果学生读自己的文章读得顺当, 则语言文字就使用得流畅妥帖, 也就是意思流畅妥帖, 这就是一篇“通”的文章。

三、命题以学生为主体

叶圣陶认为写作如说话一样, 其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命题作文虽稍违背这一原则, 但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虽有欲望而懒得发表, 或者打算发表却又懒得在技术上用工夫;另一方面, 为让学生养成自觉发表自己积蓄的习惯, 他认为定期的命题作文虽不自然, 但还是要用它的。

但对于命题, 叶圣陶要求“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惟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 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 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 多和学生沟通, 确定学生都有什么积蓄, 进而选定写作题目。学生在看到教师出的写作题目时, 能有写作的欲望, 甚至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然后利用阅读课上和以前写作课上教师讲授的表达技巧, 自然地写出文章。

四、注意评改学生作文的方法

对于批改作文, 叶圣陶向来主张要“多就少改”, 以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关于教师批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叶圣陶提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1. 当面改作文, 即教师当着学生的面批改。

叶圣陶先生非常赞赏这种方法, 他说:“给学生改文, 最有效的办法是当面改。”面批既可以“提起笔来就改”, 还可以跟学生共同念文稿, 遇到需要改的地方就停住, 向学生提问, 如“这儿怎么样”之类, 让学生自己去考虑。

2. 常态批改法, 即平时使用较广泛的批改方法。

当面批改作文虽有效, 但由于班级人数太多, 不能经常使用。叶圣陶就提出“把全班的文稿改好, 按期给学生评讲指导。只要评讲得当指导切要, 而且能使学生真正领会, 深印脑筋, 当然也是有效的办法。

思想汇报内容写作要求 篇5

思想汇报是申请入党的人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想情况,自觉地争取党组织的帮助教育和监督,定期用书面形式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时所用的一种文书。要求入党的同志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要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这是培养自己的组织观念、提高思想觉悟的有效途径,最好能够根据学习情况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为此,万能写手之家专门就思想汇报写作做以简要介绍。

思想汇报内容写作要求。思想汇报就是向上级组织定期的书面形式汇报最近的思想状态,自己的认识。写作上有着较为严格的格式要求,具有思想性,而不是简简单单泛泛而谈,更不能够随便从网上下载照抄。要紧紧围绕思想上的认识进行,包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知识、党的重要文件、重要文章和参加重要活动后所受的体会。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每一个时期中心任务或某项工作、某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本质的认识和政治立场。当前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有哪些进步,尚存在哪些不足,自己要求进步的决心和信心。写自己认为其他有必要向党组织汇报的思想情况。

写思想汇报应注意的问题。思想汇报是自己的思想、生活状态的集中体现,能够让党组这了解自己,主动积极写思想汇报,接受党的培养和教育。思想汇报一般是每个季度一篇,切忌假大空,要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况。思想汇报最重要的是真实,切忌空话、套语、假话,做表面文章。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集中认识深刻的一、二个方面的问题谈深谈透,不要罗列多个方面的问题泛泛而谈。要密切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不要长篇大段地抄录党章、报告、领导讲话和报刊文章的内容,防止形式主义。

写作思想 篇6

新创意作文研究所所长郑北京在《所有的孩子都是写作天才》里反驳了这些观点,并且找到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真正原因。

其原文如下:

所有的孩子都是写作天才

莫里哀的著作中有这样的对话——哲学教师对茹尔丹先生说:“凡不是散文的东西就是韵文,凡不是韵文的东西就是散文。”茹尔丹先生反问道:“那我们说话又算什么文呢”哲学教师回答说:“散文啊!”茹尔丹先生这时才恍然大悟,说:“天哪!我原来说了四十多年的散文,自己还一点也不知道呢!”

这段话虽有夸张成分,但道出了写作与日常口语表达的紧密关系。不错,当一个孩子咿呀学语时,其实已经是在说:“散文”了,只不过此时的“文章”还是“逻辑乱”、“含混不清”而已。待孩子能完整地说清句子、表达思想情感时,“散文家”便诞生了。

写作,就这么简单。所有的孩子都具备写作潜质,作文教学,老师所做的应该把这一潜质最大限度的激发出来,时常有家长向我求教,说他的孩子作文这样不行、那样不行,究其原因,家长们倒也总结出不少病根:有的说是“生活积累不够”,有的说是“词汇量少”,还有干脆说自己的孩子天生写不出文章来。

第三种说法且不讨论,我只告诉大家:凡无智力障碍的孩子都能写作、写好作文。至于第一种说法,我告诉大家,现在大城市的孩子游山玩水是常事,有的新马泰、港台澳都走过,怎么能说缺少生活积累?反过来,如果生活积累够了,就能写好作文的话,那么饱经沧桑的老农、风吹雨淋的乞丐,就该是文豪了。至于第二种说法,我问家长,如果词汇量能解决一切,那么买一本词典让孩子背,背到一定程度就能写好作文吗?

归根结底,孩子一生下来都有自由表达的欲望,只是被我们人为地压制了。

我力求激发每个孩子的写作潜能,用“爆破思维”来“爆破”掉压在学生头脑中那块已根深蒂固的“玻璃板”。

上文末尾说,“只是被我们人为地压制了”,这个“我们”指的就是我们的老师。压在学生头脑中那块已根深蒂固的“玻璃板”也是我们老师造成的。这个“玻璃板”就是我们老师对学生写作的指导、讲评的条条框框。拿“成人的技巧、模式”去套学生的作文,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老师“改”地越细,学生的写作越没信心。难道说是老师扼杀了孩子的写作天才?

不妨看看今天的作文教学模式:

一周有两节作文课,连排在一起,且多在下午。许多学校都这样排。

有作文课了,课代表提前把老师批改的作文分发给学生。一上课老师讲评上次作文,拿“成人的技巧、模式”去套学生的作文,学生的作文自然都有问题,让学生注意那些那些。然后布置本次作文内容,把題目写在黑板上,并进行指导,所谓的指导仍然是条条框框,学生按老师的框框去写,写后老师拿到办公室再拿框框批改,批改后到下次作文课再拿框框讲评,期期如此,年年如此,有些年轻教师想起自己当学生时,老师这样上作文课,自己当了老师也这样上。

一位老师说:每次作文我都强调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新意,可学生总写得空洞无物,陈词滥调。老师们的愿望是好的,可在具体的批改、讲评、指导中往往有拔苗助长的倾向,不自觉的以作家的眼光审视学生。

如何打破现今的作文教学模式呢?

一、作文课变“呆板”为“生动”

作文练习并非只在作文课上进行,而要灵活机动,讲完某一课有针对性随堂练。如学习《荔枝蜜》一课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以小草、铺路石为题材进行延伸迁移练习。《一面》中由远及近、由粗到细描写人物方法,《苏州园林》中有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根据“俯仰生姿”四个字进行片段描写等。

二、作文批改变“结论”为“发现”

作文批改老师习惯给学生下结论,拿选材、立意、过渡、照应等章法来套学生。即使老师很认真的批改,学生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就放起来,很少细看批语,认真思考。老师的批语要热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些空洞的话要坚决去掉,不能为改而改。要把批改的重点放在标点上、语句上,而不是写结论性的句话;要善于发现学生好词、好句、好段,划出来让学生传阅,从而激发学生写作潜能。

三、作文讲评,变“指导”为“交流”

讲评深入细致,越全面,指导越多,越让学生感到作文深不可测,越易受条条框框限制,学生越不敢放开去写。学生明明讨论很热烈,妙语如珠,一到写作文,正襟危坐,不敢丝毫放松。写这也不典型,写那也没意义。

我提前布置作文,到时只检查作文完成情况,发现好的文章,作文课上重点让学生相互传阅、相互修改,达到交流的目的。一位哲学家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看身边同学的作文,比看作文选要好。同写身边的事、熟悉的事,而笔法不一样,正好可以借鉴。每次评出的优秀作文,贴在教室后的“作家园地”栏供学生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激情。这种淡化指导,重视交流的做法,造就了一大批“小作家”脱颖而出。

总之,在初级阶段,要放开学生手脚,让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写,学生只要写得实在有内容,有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拿一篇孩子的涂鸦用条条框框套有什么用呢?

鲁迅说,写文章之前怕写不好,索性拿起笔只管去写,就写好了。教师就是要去掉学生头脑中的那个“怕”,解放学生思想,挥去写作中的条条框框,做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心灵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重温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思想 篇7

一、写作要注意书写

书写可以说是作文的“面子”,叶圣陶先生对作文的书写很重视。他认为无论用什么作为书写工具,写字都不能马虎。在写作时一定要把字的笔画交代清楚,横平竖直要端正;一个字中的笔画要匀称,一行字写得要像有一条线穿着,行距要适中;一篇文章书写要一致,这样才能让读者觉得舒服,至少不觉得难看。叶先生从单个字、一行字乃至一篇文章的书写都有极其细致的要求,以求美观,至少不难看。实际上,现在学生的书写已经成了写作的一个大问题。每年高考过后,关于学生书写都要议论一阵子,而教育部近来出台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重新开设书写练习课,以期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也算是对叶圣陶先生思想的历史性回应。

二、写作要重视积累

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他比较重视从阅读中汲取写作经验。他强调阅读必须认真,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表达,写作能力也就无法提高,所以他要求教师上好阅读课,最重要的是把课文讲透,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么表达的,然后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另外,叶圣陶先生注重平时积累,他认为仅靠临时观察是不够的,虽然平时积累不完全是为了写作,但到写作的时候,就会用到这些积累,如一个成语知道其确切意思,就不会用错。语言方面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依靠平时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要重视在阅读中积累经验,注重平时的积累,这无论是对整个的语文学习,还是对写作本身都有积极意义,应加以重视。

三、写作应从记叙文开始

对于中学生写作应从什么文体开始练习,语文教育界似乎没有刚性规定。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写作,最好从记叙文始。他认为记叙文的材料都是生活中现成的,写作者在安排取舍方面稍下工夫就可着手。记叙文最主要的就是把记叙对象的要点说清楚。从教学实践和学生写作认知过程来看,叶老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记叙文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材料都来源于生活,因而从记叙文开始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循序渐进,可为学生进一步写复杂的文章打下基础,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注重写作前的构思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一定要想清楚,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构思,他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所谓的想清楚就是,“为什么要写,该怎么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从读者方面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除了“想清楚”,也强调“想好”。叶先生“想好”的意思就是要求写作者有读者意识,即写作时要考虑你写出的东西是哪些人阅读,读者能否理解、看懂。至于写作内容,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应该写自己了解的,比较清楚的东西,或写自己感受深刻的事。为了使构思具有实效性,落实构思过程,他强调写作前要列提纲,即使不列在纸上,也要在心里打“腹稿”,做到心中有数。叶先生在谈写作构思时,从写作意图、结构方式、选材取舍、读者意识、列举提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而构思意识是现在学生最缺乏的,重新思考、落实叶圣陶的写作前的构思思想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

五、写作后要认真修改

叶圣陶先生强调写作完成后,写作者个人要进行认真修改。修改最基本的原则是不能改变语句原意和文章的表达意图。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完成后写作者应把把自己的作文念几遍,对修改有好处。如果念起来顺畅,则证明语言流畅妥帖;如果不顺畅,就要进行字斟句酌,直到意思表达清楚。至于修改到什么程度,那是相对来说的,只要写作者认为无可修改时就可以了。叶先生认为,修改从本质上来说,不仅是字面调整,最主要的是调整思想,即修改的目的是让语言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

六、教师要写下水作文

叶圣陶先生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但他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与我们现在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的目的有一些差异。他认为教师写下水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投身写作实践,体验写作的甘苦,对于写作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心领神会,获得有益的写作经验。而现在强调教师写“下水”作文,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习、体会教师写作技巧与范式,从而进行模仿。

七、重视写作效果

作文写出来是给人看的,是有潜在的读者的,所以叶圣陶先生对写作的表达效果也非常重视。叶圣陶先生认为,衡量学生作文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从文字方面来讲,可以用“通”和“不通”衡量作文的表达效果。如果词能达意,全篇意思通畅,就是“通”,反之就是“不通”;其次,从内容方面来看,他用“好”和“不好”来形容表达效果。就是文字的表达效果与作者的思想、性情、环境等相一致,也就是他所说的要“诚实”表达,就是“好”文章,反之则“不好”。

胡乔木公文写作的艺术思想 篇8

(一)

早在1958年, 胡乔木就从公文的功能出发, 从受文者的角度着眼, 提出了衡量公文佳作的三个标准, 即要吸引人看得下去;要使人能看得懂;要能说服人、打动人。公文能打动人, 这就涉及到公文写作者和受文者的情感交流问题。此时的胡乔木, 在公文写作思想中已有美感理念的萌芽了。显然, 一篇好公文, 要能吸引人看、能看得懂、能说服人打动人。这三个标准固然是缺一不可的, 但若从行文目的考虑, 则说服人、打动人的标准尤其重要。因为一篇公文不吸引人, 受文者不去读或不去听, 行文目的当然也就达不到;如果公文吸引人去读去听了, 可是人家读不懂听不明白, 那么, 行文目的同样达不到;但是, 公文吸引人去读了, 而且读懂了意思, 内容却不能说服人、打动人, 行文目的依然达不到, 所以, 公文能够说服人、打动人, 才是更重要的标准。经过二十余年的写作实践与理论探索, 到1980年, 胡乔木终于找到了公文通往说服人、打动人的路径, 这就是除了它的内涵要富有理论的力量之外, 其表达还要给人以美感, 给人以愉快。胡乔木从人的情感着眼, 提出了公文写作的美学思想, 这是他对公文写作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胡乔木曾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以下简称《历史决议》) 起草小组成员说:“什么要点题, 什么不点题要考虑。你们对很多敏感的话不会处理也不会推敲。如‘左’的错误倾向要说, 又不要说的过于难听。这些都很难, 除了科学性、逻辑性之外, 还要给人以美感, 给人以愉快。要学会处理这些问题, 才能为中央起草文件。”这是胡乔木关于公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美学观点, 是他长期致力于公文写作规律探索的思想结晶, 也是他对秘书写作最高境界的追求和期望。

胡乔木提出的公文写作的美学思想, 体现了他一贯坚持的唯物主义态度。这就是具体分析受文者的具体情况, 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和情感所在, 努力为公文表达产生美感去创造条件。在《怎样写好文件》一文中, 胡乔木一再强调:“写好公文, 要看公文对象。”他说, 我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看, 给什么人看, 要使人看下去, 应该琢磨一下, 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 胡乔木负责起草《庐山会议诸问题议定记录》时, 开始他将纠正“大跃进”左倾错误的意见, 系统地写入初稿, 当受到指责后, 他在坚持“成绩讲够, 缺点讲透”既定会议方针的同时, 力求照顾各种不同意见, 对初稿加以修改。这说明此时的胡乔木, 起草公文已经开始关注受文者中的不同感情了。如果说这时候他关注受文者情感的意识还处于比较朦胧、被动的状态的话, 那么, 二十年后他负责起草《历史决议》时, 这个注重受文者情感的思想就已经十分明确、具体和自觉了。胡乔木在中央书记处讨论《历史决议》时说, 《历史决议》的“中心任务是要把毛泽东思想旗帜高高树起来, 给它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解释, 用它来统一全党的思想。”“这个问题, 在党内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要向对于这个方向有怀疑的同志做说服工作。这个历史决议就是说服那些同志的重要武器。”这里既考虑到当时党内存在不同声音的实际情况, 又强调了《历史决议》的说服教育作用。胡乔木还一再要求《历史决议》起草小组成员:“要照顾到党内另一部分干部, 在党内有相当影响。”“要建设社会主义, 要采取一些新的经济政策, 这会引起党内相当一部分人的不满, 有相当阻力, 不能把这部分人撇开。”正是因为他能从党内存在不同声音、不同情感的现实出发, 才为公文如何表达能更好地说服教育受文者, 并使之产生美感愉悦, 创造了条件, 找到了方法。

胡乔木公文写作的唯物主义态度及其美学思想发展到极致, 是他找到了在受文者存在多种声音、多种感情时, 如何让公文表达产生美感的金钥匙, 这就是寻找各种受文者情感的“最大公约数”。他对《历史决议》起草小组成员说:“要考虑到党内有各种感情, 各种要求, 要找到这中间的最大公约数, 在那个基础上来说话, 使尽可能多的人能接受。”他把自然科学的数学求解公式, 应用于社会科学的公文写作, 可谓神来之笔, 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胡乔木“公文表达要给人以美感”的基本内涵。

(二)

公文写作要注重技巧和表达方法, 给人以美感、给人以愉悦。在这方面, 胡乔木是这样主张的:

关于构思立意。胡乔木说:“整个文件怎么写法, 要考虑”;“一篇文章, 总的要求, 要解决什么问题”;“一篇文章有个基本观点, 它在文章中就像旗帜一样”;“文体不要一个小题目一个小题目来做文章, 那样做文章, 把我们自己限死了。自己先要有一个纲, 在这个纲的基础上什么事往哪里说, 说几句, 以我为主。当然纲是从历史形成的。 (还有) 历史同理论怎样互相穿插?”“要有个中心思想, 整个文件怎么展开这个中心思想, 在展开中心思想的过程中把需要做总结的历史问题加以总结, 有的事需要整段的话来总结, 有的事只要几句话带过去。如果平均使用力量, 这个文件很难写好。”等等。这些都是胡乔木对公文构思立意的要求。古人云:还是读书滋味长。一篇构思精巧、立意高雅的优美公文, 观之, 犹如欣赏一件玲珑剔透的艺术作品, 诵之, 犹如品尝一桌色香味美的营养大餐, 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呢?

关于布局谋篇。胡乔木在这方面的思想非常丰富, 包括篇章结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形式逻辑、内容详略等等。胡乔木说:“写文章和盖房子一样, 要看如何布局、设计, 是否经济、合理、实用。”“有总纲还要有目, 一篇文章要鲜明就要做到纲举目张。整篇文章, 旗帜拿出来了, 有大的论点还有小的论点, 大小论点要互相联系, 排列要醒目, 这很要紧。哪些是纲, 哪些是目, 目与目之间的排列, 层次要清楚, 条理要清晰。”“整个文件要考虑到前前后后, 正面反面, 互相照顾。”谈到《历史决议》的起草, 胡乔木说:“《历史决议》的第五部分, 不能不同 (前面叙述的) 历史相照应。……有些前面说了, 有些没有说, 即使说了, 也要提一笔。”“每个问题不一定都联系‘文化大革命’, 但每一节都要有几句话同过去的‘左’的思想、错误思想对照。”

胡乔木说:“要说得简明扼要, 不能拖沓”;“文字不在多。”“要做到少而精, 讲出来要是颠扑不破的。要多研究一下。”“要寓繁于简”;“编年史的写法恐怕不行。”谈及《历史决议》的结构, 胡乔木说:“对‘文化大革命’要做出从历史到逻辑的总结。然后说这个错误为什么发生。”这些要求都属于公文布局谋篇的范畴。有人说, 列宁的演讲 (包括论文) , 那严谨的结构, 严密的逻辑, 具有扣人心弦、令听众 (读者) 为之倾倒的无比力量。其实, 一篇经过精心谋篇布局的公文, 其作用与效果又何尝不如此呢?这就是公文表达的美感魅力。

关于文字表达。胡乔木这方面的思想也非常丰富。包括文字、句式、语调、情感, 以及语法、修辞等等。

胡乔木说:“文章要有些情绪, 如正面反面对照, 引用两句古语, 增加些色彩, 格式有些变化, 要有些曲折、波澜。”“写文章要‘凌云健笔意纵横’, 要把矛盾充分展开, 把思路充分放开, 除了思想观点要正确, 文字表达要准确, 还要讲鲜明性和生动性。文气要有起伏, 有变化, 有正面又有反面, 有抽象又有具体, 有陈述语气又有疑问语气。文思不活泼的人, 应该到有悬崖的海边去看看, 那汹涌澎湃的波浪, 给人一种生命流动的感觉。”

胡乔木说:“我们写的文章里, 也应有波涛, 有悬崖, 有冲动, 有激情。不要老板着面孔说些枯燥的话, 要写出一点趣味来。幽默是表现一个人有很高的逻辑能力, 能把矛盾摆到一个很尖锐的位置上, 使文章具有一种特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幽默是对于生活和事物最透辟的观察, 是高级的逻辑和乐观的精神力量。”“写文章的人还要做一番努力, 学会说有趣的话。”“中国不是有句话叫‘议论风生’吗?这个‘风’不是冬天的寒风, 也不是夏天的热风, 而是小电扇扇来的风。这种风可以把人吹得清醒过来, 使人感到舒服。”如果公文表达能让人感到“舒服”, 岂不就是给人以美感和愉快吗?

胡乔木还说:“文章尽管是讨论工作, 但应该有感情, 提倡什么、促进什么要有感情, 反对什么也要有感情, 当然不是专门发挥感情, 感情用事, 但显不出一点感情来也不好。”“党八股, 没有一点感情, 是官样文章, 不痛不痒。如果一篇文章较长, 没有点问号和感叹号, 就会枯燥一些, 感情的变化就不大, 就不大生动。”“文章的生动不生动, 也不是光看句号、问号和惊叹号的多和少, 更主要的是看能不能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有没有感情和激情。”1981年11月7日, 胡乔木致邓力群的信中, 在谈到如何修改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时, 这样说:“做报告要时时想着, 听众在前面, 要揣摩听众的心理并努力影响之……这样才能不但有理, 而且有情 (感情之情, 非情绪之情) ”。胡乔木在这里强调的还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公文写作一定要给人以美感。

公文同任何文章一样, 从根本上说, 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总结劳动过程时说:“我们现在谈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那种劳动。蜘蛛结网, 颇类似织工纺织;蜜蜂用蜡来造蜂房, 使许多人类建筑师都感到惭愧。但是就连最拙劣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要高明, 因为建筑师在着手用蜡来造蜂房之前, 就已经在头脑里把那蜂房构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 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他不仅造成自然物的一种形态改变, 同时还在自然中实现了他所意识到的目的。这个目的就给他的动作的方式和方法规定了法则 (或规律) 。”“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马克思还说:“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 而对象被加工了。在劳动者方面曾以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 现在在产品方面作为静的属性, 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

写作思想 篇9

一、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一样,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它的根本性质在于是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根本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用一段话概括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这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那么,通过思想政治常识的学习,如何才能看到一个学生的思想素质,除了学生的言行外,我想对于一个政治常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需要老师根据所讲的课程内容结合当前的社会生活实际设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写一些政治小论文。这无疑是考查一个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好办法。如:我在讲授《政治常识》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时,为了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什么具有先锋模范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达到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目的”,给学生命了《我心中的中国共产党》论文题目,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谈谈认识。许多学生结合抗洪、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的救灾生动、感人的事例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热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通过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这样使政治课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内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只是表明一个人做事或从事社会实践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少走一些弯路,减少对社会的副作用,这固然重要,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哲学常识去认识并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规律,运用思想政治常识的知识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从而适应社会,最终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从议论文的特点看,议论文是说理的,它必须遵循严密的事理逻辑,必须运用抽象思维的形式,以概念、判断、推理、分析、概括、综合等手段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而议论文十分强调论说的完整性和条理性。从议论文的作用看,写议论文本身能使人观察思考,多思敏感。它要求写作人员深入社会,挖掘事情真相,接触人和事,勤于观察和思考,对社会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热心关注,对现行政策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让见解和议论与时代合拍,而经常从事写作的人,就训练和养成了观察思考、多思敏感习惯。写作还能使人明辨是非,领悟人生。学生在写文章时要进行适当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生产实践以了解实际,有目的地进行广泛的阅读,亲自动手搜集材料,从而掌握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在写论文时有针对性地列举典型论证事例,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透过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从实际中引出理论,达到理论运用于实际、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懂得理论的来龙去脉,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概括归纳能力,达到理论问题的实际应用的根本要求。所以重视政治小论文的写作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一个途径。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政治语言的表达能力及知识点的识记

政治小论文属政论文,它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语言要求:表达必须准确。因为议论文是讲道理的,要讲清道理,就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准确的判断和严密的推理。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除了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外,还要求有强烈的理论性,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融议论与说理于一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政论文要求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文章的理论性越强,则语言的概括性要求越高。对于政治小论文一般是运用课本上所学的,以及党的重要文献、时事政治中的理论知识对社会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教师长期指导学生写政治小论文,能促使学生运用政治课本及时事政治上大量的理论知识点对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评论。政治高考的综合分析题所要求的答案,实际上是微型的小政论文,长期练习政治小论文不仅能强化知识的记忆,而且能锤炼学生的政治术语的表达能力,更能提高学生高考综合分析题的表述能力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江亚文同学写的《多难砺党》一文中,在对一些生动事例进行评述时用了“中国共产党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归纳时用了“党坚持以人为本,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语言。这些语言准确,概括性强,且大都是课本上的原句。同学们写一篇政治小论文,需要反复地翻阅课本,因此必须认真学习书本的理论,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

写作思想 篇10

我存于世界, 不是世界选择了我, 而是我选择了世界。为此, 我要让我的青春之歌响彻在世界上, 让美妙的音节回荡于宇宙中。

每天的每天, 细水依旧在长流, 风云依旧在幻化, 花儿依旧在枯荣, 世界的万物在倾听我的歌么?这是一首青春之歌, 节奏跳跃, 充满活力, 婉转如水中的莲花, 婀娜多姿;清脆如松间的清泉, 激越不凡;爽朗如天上的皓月, 皎洁无瑕。

不错, 这就是我的歌, 我的青春之歌。它不是李白“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的孤寂缥缈, 也不是王维“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的宁静安逸, 更不是杜甫“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的抑郁伤感。

我要唱自己的歌, 因为我相信, 世界的万物在倾听我的歌。纵使细水不流了, 风云不在了, 花儿都残了, 我也要唱我的青春之歌。我要大声地唱出来!让大地为之动容, 让天空为之呼啸。音符飘荡在天空中, 让水变得更加澄澈, 让山变得更加挺拔, 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

我要唱自己的歌, 因为世界的万物在欣赏我的歌。树叶为我伴奏, 小草为我伴舞。世界是一个舞台, 一个属于我的舞台。我会在台下, 用自己的坚毅和勤奋, 打磨这首青春之歌。总会有那么一天, 我会自信地站在舞台上唱出最动人的青春之歌。

世界因歌声而精彩, 我因我的歌声而精彩, 我的歌声因青春而动人。听啊, 我的歌在花丛中, 在树林中, 在大海上, 在蓝天中回荡……

这样的文章美吗?绚丽多姿的比喻, 恰如其分的夸张, 气势磅礴的排比, 偶尔还有旁征博引的诗词美句点缀其中, 不可谓不美。但再仔细读读, 总给人感觉缺少了点什么。是的, 缺少的是“思想”。最起码连“我的歌”是什么, 都像是“雾中花, 水中月”。华丽的外衣, 包裹着一堆“败絮”。

反思我们的学生, 这样的作文还算少吗?时下总能看到, 一些语句优美的文章总能在学生中广泛流传、相互传抄, 一些词藻华丽的语段总能在作文中占据醒目的位置。也有不少老师在作文评讲中将语言优美、写作技巧好的文章取出进行大肆表扬, 甚至拿这些所谓的“精美语段”让学生背诵。殊不知这有可能将学生的习作潜移默化地带入另一个误区:缺乏思想深度。

作文教学要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深知的道理。任何思维活动、语言训练, 都要以“思想”为核心。古人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言之无“道”, 注定“走得更不远”。古人讲究“文道合一”, 而以“道”为“心”, 把“为文”和“为人”结合起来。高考、中考也将“思想健康”作为作文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忽视了提升思想深度的训练, 无疑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那么, 如何让学生的习作提升思想的深度呢?笔者认为, 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攻心为上”要先“读心”

在写作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正确、深刻看问题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研究学生。只有研究了这一代孩子的心理特点、思想现状, 才能有针对性并有效地进行提升思想深度的训练。研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 并非班主任老师的专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语文老师本身就肩负这样的使命, 无论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 都是如此。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况。

1. 易冷淡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期,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 思想认识却并不成熟, 生活的热情往往只倾注于某些表象, 而对其他方面常常容易忽略, 甚至十分“冷淡”。譬如对一些教育思想的不理解、曲解甚至逆反, 对过去的一些优良传统的偏见, 对行为规范的不以为然等等, 这些片面甚至不健康的思想如果写入文章, 往往让学生和老师都“很受伤”。即使不把这些思想真实地写进作文里, 代之以假话、空话、大话, 则往往使得作文的立意矫揉造作, 更谈不上深刻。因此, 在写作教学中促使学生对这些问题自主地去关注、有思索乃至由冷淡到热情, 是必要的, 是可以获得一定成效的。

2. 易偏执

由于学生思想的不成熟和认识事物的简单化, 他们很容易偏执。譬如, 当笔者询问学生怎样理解“代沟”时, 不少学生只强调要老师、家长理解自己, 很少有人能考虑如何理解老师、家长———更多的只是看到了事物的一面, 而忽视了它的另一面。有时, 看到了社会上某些阴暗面, 会用“放大镜”去看, 一个官员贪污腐败令他们想象成个个官员都贪污腐败, 看到一个医生收红包好像个个医生都收红包。有些学生虽能从正面或者抓住了现象的表象加以反思, 却不会去深入挖掘其原本……这些往往是与学生所处的急剧转型的时代有关, 与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有关, 与他们更多以个人角度看问题有关, 有时也与盲目的个性追求有关。所以,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历史地、唯物地、发展地看待事物, 就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所必需的, 也是逐步提高思想认识, 使作文与做人和谐统一所必需的。

3. 易肤浅

由于生活阅历的肤浅和思想水平的限制, 学生在观察表述客观事物时, 往往停留在表象, 作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式的“扫描”, 或者只能作肤浅、表层的分析。譬如, 在以“坚强”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 学生往往只会运用一些课本上或报纸上的大事件、大材料, 难以开掘凡人小事的闪光点, 看不到细小生活现象所蕴含的哲理。所以, 若仅仅着眼于表达手段的训练, 忽视了认识水平的提高, 写作教学是很难有成效的。

4. 易浅俗

当今, 由于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发展, 学生涉猎的知识、信息成倍的增加。生活在他们的面前展开了一张多姿多彩的网, 深陷其中的孩子们有时已无暇冷静地分析, 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的他们, 有时会迷失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之中。看看2005年以来流行一些东西就可见一斑:芙蓉姐姐、菊花姐姐、流氓燕、“红衣主教”以及全体“超级女声”预备队……而这些流行飓风, 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卷入其中。二三十个偶像明星, 几首流行歌曲和几本卡通漫画, 几乎成了许多中学生的“精神内存”的全部。一位老师忧心忡忡:“传播媒介严重失控的‘大众文化’时代已经来临。”这种担忧可能有点过头, 但也不无道理。对此, 我们不能一味地贬抑, 更不该盲目地推波助澜, 因为这些东西就流行在我们身边, 学生作文的题材往往来自于这些“热点”, 我们无法逃避, 更不能逃避。面对新问题, 我们老师应该与时俱进, 努力弥合与学生的代际差异, 争取与下一代的对话权, 用人文的精神来引导、来抵消浅俗的大众文化中消极力量过于强大造成的负面影响。

总的来看, 当今学生知识获取渠道多, 见识广, 思维活跃, 但容易偏执、肤浅, 没有持久性, 容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 对问题的看法也往往浅尝辄止。而对写作教学来说, 在观察生活和积累材料的同时, 关键是能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而且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抓住主流, 分清支流;讲究辩证地看问题, 从而开掘出有价值的东西, 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抓住了学生的这些思想特点和认识现状,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提升思想深度的训练。

二、“有的放矢”要有“良方”

针对上述特点, 笔者尝试着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

1. 诱其深入

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要讲究疏导, 提升作文思想深度训练更应讲究“润物无声”。不露痕迹的诱导, 循循善诱的启发, 激励学生作自我探索, 才是高明的做法, 才是消除学生“冷淡”的最好办法。具体做法是, 将作文的主题生活化、情景化。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确有所感、有话要说的材料进行切实训练, 使学生因“动情”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进去, 其间的行为指导、思想认识、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就能自然地渗透。譬如, 在教学《我的五样》后, 适时地进行类似的情境训练:要求学生叙写自己深爱的五个人, 然后将这些人逐一删去。每次删去时要发挥想象, 如果一旦成真, 你心里的感受将会是怎样。此时的学生, 绝大多数都沉浸在一种凝重的情感纠结之中, 对被删去的人往往有许多话要说, 这就勾起了学生“想表达”的欲望。此后, 我诱导学生去思考为何会有这样的心理感受。学生很快就领悟到什么叫“感恩”。有了这一环节的深入挖掘, 再布置学生写关于亲情方面的习作, 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从点滴小事中挖掘出真情实感, 几篇优秀范文让许多同学都流下了眼泪。

与此相反, 简单化的说教, 机械地对号入座, 或满足于点缀一些假大空的政治口号、至理名言, 那是不会有理想效果的, 而且也不能体现写作教学自身的特点。简单地结合形势或活动、热点或焦点写些文章, 只会养成学生讲套话、说空话的不良文风。

2.“误”入歧途

熟练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是方法问题, 也是思想认识水平问题。运用辩证法来看问题, 就能使学生在习作中, 避免产生偏执的、肤浅的、随大流的观点。但是, 对于中学生来说, 教师仅仅枯燥地讲述辩证法的知识, 效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 不如大胆地接受学生的观点;再运用“归谬法”, 得出一个多数人认为荒谬的结论;最后, 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什么是辩证法, 什么是辩证地看问题。这样的训练多了, 辩证法进入学生的文章也就水到渠成了。例如, “超女好男”在各地的海选十分火爆, 学生自然很关注这些“流行风”, 茶余饭后经常谈到;我适时地运用这个热点引导学生习作, 但学生因为“偏执”, 不是“爱得死去活来”就是“恨得咬牙切齿”。为了让他们辩证地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在习作中形成正确而深刻的认识, 我把学生分成“爱之队”和“恨之队”;对“爱之队”, 我首先肯定了他们追求美好的想法, 然后请他们谈谈如果参与其中你需要怎样的准备?你可能会牺牲掉哪些东西?你愿意牺牲掉哪些东西?这样的活动是否应该有更多的人去参与?如果你的父母参与进去你怎么想?会是个什么结局?……当一连串的问题讨论过后, 学生们惊讶地发现, 这类活动如果所有人都盲目地投身其间, 往往会造成社会职业的失衡, 会造成虚无浮夸的心态, 甚至到自己的起居都无人照顾。 (对“恨之队”也进行了如此一番“盘问”) 虽然是假设, 却有效地让学生冷静下来看待这些问题。不用讲大道理, 在“订正” (作文写得不好, 要写第二次) 的习作中, 更多的学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了。

3. 化朽为奇

针对学生作文看问题“肤浅”“粗俗”的现象, 就有必要培养学生抓住事物本质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尝试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 即在学生原有立意的基础上, 通过“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思考, 使学生思想“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徐志摩语) ;然后两相比较,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思想深度的变化。面对2007年江苏高考题“怀想天空”,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发挥, 进行习作, 结果不少学生的立意停留在“真实的天空被污染, 怀念过去的天空”;我将此类立意的学生集中, 请他们思考为何天空被污染。学生回答很快, 是因为一部分人利欲熏心。当我进一步问“真正被污染的那片天空是什么?”时, 已经有学生恍然大悟, 要求对习作进行修改。当我再次拿到“订正”的作文时, 文章的主题已经由“怀念过去的天空”引发到“呼唤人类心灵健康的天空”了:学生已经自己感受到了思想深度变化带来的效果。

写作思想 篇11

沈从文教授的写作一般习惯用“习作”称呼,如他在中国公学讲的是“小说习作”,在西南联大,他开出的则是“大二各体文习作(一)”、“各体文习作(二)”。对于“习作”一词,沈从文在不同的文章里多次提到,直到晚年,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习作五十年,我才有机会,有资格按照我的理想来写,前面部分都只是习作。”正是沈从文的这种“习作”态度,才使他不断思考写作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于是就有了他独特的“习作”思想和“习作”教学。沈从文称得上是新文学写作教学的第一人。他不仅通过自主摸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作”思想,并且能把自己对写作的思考用不同于常人的方式体现在习作教学上。

一、以“读”为本

在今天看来,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已是老生常谈。但在写作教学中能做到这一点的确实不多。沈从文明白,每个人受到生活的限制,只有通过阅读,方能拓展自己的生活。比如说到写人,他认为写人很重要,文学就是人学,既要写人,先得学好懂人,不懂人则不足以谈文学。怎样懂人呢?沈从文提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的,一是间接的。他说:“已经懂的当然不算多,待明白的受生活限制,只有从古今中外各种文学作品中拜老师。”只有以作品为师,在作品的阅读中,才能培养自己深刻的理解力,对人的特殊性与类型才能明白入心并加以刻画。不仅写人如此,其他的技巧也要从文本阅读入手。沈从文说自己当年对于中外文学作品,也非常注意到文字风格和艺术风格,不仅仔细分析契诃夫和其他作家作品的特征,也同时关注到中国唐宋小说表现方法、组织故事的特征。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新旧杂书的濡染,才最终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习作”思想和习作教学。

在教学中,沈从文不仅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中外名家作品,从中讨要文学创作的布篇谋局和表现手法。同时还在学生习作下发之后,有意向地介绍学生看一些与其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作品。据汪曾祺回忆,沈从文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这些书都是他费尽心力找来带给学生阅读的。学生在看别人是怎样写的和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中不断成长。除此之外,沈从文还亲自下水写作文章,供学生阅读。如他的《腐烂》就是在中国公学教书时“为学生习作举例写成”的;《八骏图》《三三》是在青岛大学讲授“高级作文”时为为学生示范而写的;汪曾祺曾说自己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沈先生就介绍他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已写的《腐烂》。沈从文在学生“写”后依然以阅读“讲话”,我认为他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示:毋须引经据典搬用高深的理论,只把与学生习作内容相似、写法相仿的中外名家之作找来让学生阅读,让他们自己在对比借鉴中明了写作的奥妙,取长补短。

而我们今天的写作教学,又有几人能做到沈从文那样呢。中学阶段,升学压力大,分秒必争,课余时间已被浩如烟海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谁还能气定神闲地奢谈课外阅读。老师也被高考的指挥棒牵着走,谁还能心无旁骛地去读书写作呢?平时的阅读教学本来是很好地学习写作的平台,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阅读教学沦为语文知识的阵地。很多教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孤立开来,几乎不涉及诸如写作技巧、艺术手法的讲解,不能做到读写结合,导致学生不能把阅读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学以致用在这儿成了空谈。到了大学,原以为一切会好起来,事实却并不乐观。英语过级、计算机过级使得很多中文学子整体抱着英语书背单词背句法做习题,因为英语不过四级就拿不到学位。用来阅读文学经典的时间是少之又少,老师在感叹之余也是无可奈何。这就是今天的语文教育,写作能力上不去,与阅读积累少不无关系。

二、以“写”为先

沈从文认为教创作靠“讲”创作技巧是不成的,对于当时正流行的《小说技法》《新诗作法》等书提出的举例材料和写作规矩,认为更多的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他曾在《给一个作家》里写道:“近来许多并世作家写的‘创作指南一类文章,尤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若照那个方式试验,我想若派我完成任何作品都是不可能的。”沈从文一直坚持认为教授先讲一套,让学生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作为沈从文的得意门生,汪曾祺也有详细的回忆。他说,沈从文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同时,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坚持创作,给学生做示范。他这样做的原因其实并不是认为这个方法好,据他自己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说自己“教书也不能适应,每次都只好用写作代替我的教学,试验各种各样的写法,写了许多作品。”汪曾祺在回忆中也提到“沈先生不长于讲课”。没想到,沈从文从他从事教学的短处另辟蹊径,弄拙成巧。沈从文先生的写作教学,看起来下的是笨功夫,但却行之有效。还有一种“写”可谓是沈从文的独创,那就是评改学生习作时,评语写成读后感。读后感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文具体情况分析成败得失,而不是作简单的结论,这种评语比老师直接照搬理论来讲解更生动更鲜活,学生也更易于消化和吸收。

反观今天的写作教学,“写”已成了语文教学的副业。中学阶段,令教师和学生最为尴尬的恐怕非写作教学莫属了。由于写作能力提高本身的综合性和长期性,导致了应试教育制度下对写作教学的轻视。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语文知识,“写”的行为往往是一个单元甚至两个单元之后才有。为了应付考试,仅有的“写作行为”也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功利化趋势。到了考试前,那更是唯考试是论,背素材,背文体模式,甚至背范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考试的高分。至此,写作行为已完全被扭曲和异化。大学呢,本应该正本清源,还学生写作自由。但如之前说的英语等各种过级考试让学生又本末倒置。写作课程呢,更是各种写作理论满天飞,每节课几乎都是老师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的“写”做作业一个学期最多三五次。从事写作教学的老师,下水示范更是奢望,一方面是才情不够,另一方面是逃不脱高校管理中所规定的科研任务,因为科研的压力,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文学创作。于是出现了学生写得少、老师不写的局面,长此以往,社会对学生写作能力不满意也就不足为奇了。

总之,沈从文以“乡下人”固有的倔强和不愿服输的精神,无论是为了教职还是为了文学理想,他都在进行不断地尝试,有些方面比今天做得还好。当然,这样的写作教学方法也不是一般的教师所能做到的。一是要求老师有广泛的阅读积累,你才可能在习作下发之后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推荐一些作品,使之在阅读中悟出写作的规律。二是要有亲自下水示范的勇气和才情,因为老师近距离示范下水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文体的写法、技巧的运用上,还能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一种信任感,进而建立起一种教师权威。沈从文的习作教学思想虽然很难复制,深受其益的汪曾祺还是情不自禁地呼吁: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中学写作教学又何尝不可以如此呢!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A].汪曾祺自选集[C].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

写作思想 篇12

(一)

胡乔木晚年曾一再强调公文要写得富有理论的力量。他对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以下简称《历史决议》) 起草小组人员说:“现在要写这个《历史决议》, 理论部分要给予很大的注意, 这方面确实要有跟七大前的那个《历史决议》差不多的分量。不然在党内国内树立不起信心。”“要强调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历史本身就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如果仅仅是记录过去的史实, 那么这还构不成历史学。历史学是一门科学, 它当然要包含一种理论, 要研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他又说:“要讲历史, 要讲理论, 不要陷到一件一件历史事件里面去。陷到一件一件事件里面去以后,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说了许多历史, 反而看不到历史。很重要的是理论问题。”此外, 还有诸如“对所发生的问题要做一种理论上的评论, 不是简单的说个是非功过”;“毛泽东思想需要先从理论上讲。比方说, 可以从《实践论》的贡献讲起”;“群众路线, 也可以当作一个理论问题来考察”;“党的建设, 要讲加强党的理论工作”;“要研究理论并且要认真从实际出发, 不因为马克思说过什么话就回避事实, 用一种创造性的态度来研究, 实在是非常迫切的”;“要表现出一种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要发展的, 我们是与那些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人站在一起的, 而不是同死守马克思主义词句的人站在一起的。”等等。都强调了公文内涵要富有理论的力量。

其实, 公文内涵要富有理论的力量, 是贯穿于胡乔木秘书写作始终的重要思想。20世纪50年代, 他在《怎样写好文件》一文中谈及文件的准确性时就说过:“总之, 写文章首先要讲辩证法, 同时还要讲形式逻辑, 两样东西并用。”写好文件“首先要讲辩证法”, 难道不是在强调理论问题的重要性吗?后来, 他在谈《中国共产党历史》书稿的修改时也着眼于此, 指出对蒋介石统一作用的评价“理论的力量不够”。直到逝世前两年, 他在向郑惠谈如何写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时, 仍然要求对这些政策的变化, “需要做一些理论上的说明”。由此可见, 胡乔木重视公文内涵的理论问题, 是一以贯之的。

胡乔木所谓公文内涵要富有理论的力量, 大致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说公文的立意和主题要正确, 也就是其形成要能充分反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二是指公文分析和解决问题要使用科学的方法, 也就是运用辩证方法。公文内涵充溢着唯物论和辩证法, 自然也就富有理论的力量。

(二)

胡乔木为什么强调公文内涵要富有理论的力量呢?

第一, 这是由作为政策载体的公文自身功能决定的。胡乔木在关于《回忆毛泽东》一书写作设想的谈话中, 十分关注毛泽东的政策思想。他谈及当年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建设时说:“施政纲领 (政策) 确实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理论) 在解放区的具体运用。它对各方面的工作都提出了要求, 规定了政策,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科学文化方面, 等等, 是一个系列, 比《新民主主义论》要具体得多。它代表了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根据地的政策思想。”胡乔木提出的这个观点很值得注意。他指出了理论、政策、实践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通过“政策”来指导“实践”, 而“实践经验”则是通过“政策”升华为“理论”。作为每一项以公文为载体的具体政策, 其基本功能, 就是充当“理论”与“实践”两者双向交通的“中介”, 起着上承理论下启实践的特殊作用。因此, 公文所阐述的具体政策, 越是富有理论的力量, 其对社会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就越有指导作用。反之亦然。

第二, 公文内涵要富有理论的力量, 是执政党教育其党员, 提高全党理论水平, 避免犯“左”、“右”倾错误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 历来十分重视理论建设。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 如果没有革命理论, 没有历史知识, 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 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共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执政党以后, 仍然十分重视理论工作, 要求党的高级干部务必掌握马克思主义, 号召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

关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胡乔木认为:“从 (延安) 整风以后, 实际上很少有什么创造性的研究, 要研究就要是毛主席说过的, 没有说过的, 没有人敢研究。过去党校学《两论》, 毛主席说这不好吧, 哲学有个系统, 这样把大家的思想束缚起来了。实际上以后党的理论水平越来越低,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越来越低。”正因为这样, 才出现了“由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某些设想和论点加以误解或教条化, 反而显得有‘理论根据’”;“这就使我们把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当成保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有鉴于此, 作为沟通党的领导机关与党员群众之间信息的公文, 其内涵富有理论的力量, 对于强化党员的理论修养, 进而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 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胡乔木所言:“理论问题对党内, 对老一辈党员干部需要, 对青年党员、青年群众需要。”“而且是为了使党不再犯那种严重错误所需要的。”

第三, 公文内涵要富有理论的力量, 也是回答国际社会各种疑虑的客观需要。胡乔木在谈到《历史决议》起草时, 曾一再指出:“国内外都有人说‘文化大革命’还有好的方面, 一个是说讲平等, 找出了具体办法, (法国的) 贝特兰就是这样认为。国内有人认为还搞了合作医疗等”。所以, “不答复这个问题, 《历史决议》就失掉价值。一个郑重的马列主义政党, 就得对这个问题有个科学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 党的理论本身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说, 公文内涵富有理论的力量, 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迫切需要。

(三)

怎样才能使公文内涵富有理论的力量呢?这要从公文写作的主体方面寻觅答案。

第一, 胡乔木认为, 公文写作者必须具备很高的理论素养, 才能确保公文内涵富有理论的力量。据长期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工作的李琦、金冲及等人说, 胡乔木要求“文稿要在理论上站得住。他对文献研究室同志的第一个期望, 就是要提高理论水平。”逄先知评价胡乔木说:“他要求我们, 如果不在研究方面, 特别是理论研究方面做出成绩, 就站不住。”1985年1月, 随胡乔木出差广州的经济学家王梦奎先生, 在散步时问胡:“毛主席为什么那么重用陈伯达?”胡乔木“不假思索地答道:毛主席不大熟悉马列主义文献, 我们的理论和政策表达要和马列主义文献相衔接, 需要陈伯达这样熟悉马列著作的人。别的人, 比如说我, 当然不能说不熟悉, 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 陈伯达在苏联学习过, 是科班出身, 又有比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毛主席需要这样的人。”这段对话至少可以说明, 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人, 是无法做到将“我们的理论和政策表达与马列主义文献相衔接”的。因此, 胡乔木强调:“要注意训练和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他也要求公文写作者“一定要有时间学习, 不仅要学, 还要思考, 才能提高工作水平。”

第二, 胡乔木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 是因为他本人就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他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许多学科, 诸如党史学、新闻学、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文学艺术, 以及法学、教育学、文献出版与编纂学、档案学、方志学, 以至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 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具有很高的理论造诣和独特的学术见解,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正如任继愈先生所说:“国内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有的偏重在哲学, 有的偏重在历史, 有的偏重在经济学, 有的偏重在党的建设理论。学问各有专长, 又各有局限。但是作为有深刻造诣的理论家却要具备高度综合、概括的本领, 能贯通多种学科, 沟通学科之间的关系。而有深刻造诣的理论家实在不多, 应该说为数很少。胡乔木同志就是我国很少数的有通才卓识的一位。”这样的理论家, 其作品具有征服读者的理论魅力, 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 大量事实也说明, 公文写作者只有具备了深厚的理论素养, 才能够确保在公文撰写中自如地运用唯物辩证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科学的策见。胡乔木负责起草的《历史决议》就是一个典范。《历史决议》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时, 使用了这种辩证的、唯物的科学方法:首先, 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但毛泽东是主要创立者, 为此, 《历史决议》列举了不同时期反映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著作;其次, 抓住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环节, 来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再次, 把经实践检验证明为正确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 同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严格区分开来;最后, 把坚持毛泽东思想与发展毛泽东思想统一起来。这样, 《历史决议》不仅富有理论的内涵, 而且能为党内各个方面接受, 发挥了公文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神经内分泌因子下一篇:UPS供电系统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