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功能

2024-07-25

培养功能(共11篇)

培养功能 篇1

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逐步深入, 对广大一线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它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将学生学习更多地看做是他们发现问题的过程, 并充分寻找解决问题方法, 进而使学生学会观察问题。首先, 我们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观察问题的兴趣;其次, 我们要注重应用各种渗透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优化教学方法, 努力提升观察层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认识, 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有效创设问题, 激发观察意识

培养学生观察意识, 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 也是学生猜想或创新的源泉。新时期赋予化学老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使命, 我们应义不容辞。为此,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利用一切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尽量突出探究性、过程性、趣味性等, 对某些化学反应实质、现象等, 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感受和体验、探究和发现, 使学生能从多层面仔细深入地探索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有力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 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 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训练他们的创新技能, 为培育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探索原电池的组成条件和原理教学中,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 笔者创设了问题情境:首先, 让学生观察, 在盛有不同稀硫酸的烧杯中, 分别插入Zn片与Cu片, 并用导线相连, 接到电流计上, 电流计指针 (偏转、不偏转) 。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其次, 若将两块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再用导线相连, 接到电流计上, 电流计指针 (偏转、不偏转) 。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去回答) 再次, 把碳棒与Zn片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再用导线相连, 接到电流计上。电流计指针 (偏转、不偏转) 。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去回答) 最后, 将Zn片、Cu片分别插入一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再用导线相连, 接到电流计上。电流计指针 (偏转、不偏转) 。 (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回答)

笔者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 首要目的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逐步将学生推向前台, 探索研究问题, 并将学生置身探索研究中。其次,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开发学生的观察潜能。

二、运用有效方法, 培养观察能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灵活地渗透多种方法, 引导学生全面、细致有步骤地观察问题, 注重高效观察问题。教师要巧妙地教给各层次学生一些观察方法和技巧, 使学生事半功倍地学好化学知识。另外, 善于把这些现象纳入意识。在微型化学实验时, 要指导学生对有的现象不像常规实验那样明显, 可能现象一闪而过, 要求学生特别留心观察, 有效开发学生的观察潜能。

教师要采用多元方法, 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余地和空间, 有选择性, 使观察更具有辨别性, 整合各方面信息, 将观察到的现象正确地描述出来。同时, 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这样长此以往, 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探索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中,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笔者注重渗透各种方法, 先结合有关氯气制取与收集的挂图, 让学生观察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原理与收集方法, 使他们具有初步认识。笔者进行演示实验室制取及收集氯气的过程 (启发学生观察我的演示实验过程) , 让他们进一步加深印象, 学生在观察实验变化情况, 验证刚刚从挂图所观察到的事实, 这样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 提升观察层次

要优化教学方法, 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扩大学生的观察实验视野, 使学生乐于观察发现问题, 努力形成观察风格。我们要启发学生逐步观察, 日积月累, 有计划地、多层次训练学生观察, 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开发他们敏锐洞察自然的观察潜能。另外, 要重视指导学生在实验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科学方法, 多层次探究化学反应实质并做多角度的深入研究, 探究其规律, 尽力解释化学现象, 进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创新学习, 不断开阔学生的思维角度, 有效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有效提升学生观察层次, 将一些探究实验逐步在教学中渗透。

例如:在探索盐类的水解教学时, 为了提升观察层次, 优化教学方法,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 设计提问:“碳酸钠溶液显什么性 (酸性、碱性、中性) ?”学生很快回答:“显中性。”此时, 笔者进行演示了碳酸钠溶液与酚酞实验, 学生观察到酚酞变红色, 在兴奋之余, 笔者再用pH试纸检验NaCl、CH3COONa与NH4Cl三种溶液的酸碱性, 引导他们观察思考, 进行探索、讨论。通过分析, 他们运用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 仔细分析了水解的原理, 写出了离子反应方程式。另外, 笔者引导他们与中和反应对比, 这样就进一步促进学生阅读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从而通过观察、阅读、概括、总结, 得出“盐类水解”相关知识。

学生自己观察, 由感性到理性,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了他们掌握总结知识的能力, 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精心挖掘教学内容, 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问题, 培养学生处理好突发性问题, 让他们善于思维, 学会灵活观察细节问题, 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各种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培养功能 篇2

[摘要]本文总结了本科生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对实践能力培养的功能与途径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实践能力 功能 途径

实践教育是现代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现实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会从本质上提高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需要,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凸显出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一、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功能

1.实践教育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实践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好的课堂,可以最快的效率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尝试探究,不仅能更好地吸收掌握知识,而且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的知识。

2.实践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美国高等教育中有一个极具特色的形式便是实践教育。这种教育形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是为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准备。在实践中,有学习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学习,这样就让学生形成了一种主体感和使命感。这种主题感和使命感的推动力甚至超过了兴趣和理想,从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3.实践教育可以萌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当今社会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追求的动力源泉。通过加强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真正需要的栋梁之才。

4.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校外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亲自接触到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果,切身体会到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对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强烈需求,体会到人民和社会对于高校学子的殷切厚望。

5.实践教育改变大学毕业生的人才结构。丰富而有效的实践教育规划,可以培养更多应用性强的人才,改变过去“书呆型”毕业生的状况,更快的和社会接轨,更直接的为社会服务。

6.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竞争力。当今的`大学教育更直接和深刻地为社会经济发展而服务。通过实践教育,加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和竞争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接受教育后能够更好更快的为当前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与竞争力。

二、目前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意识薄弱。当前高校部分师生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很多老师只是空谈理论,特别是很多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也总是给学生留下空中楼阁的感觉。

2.能力不足。教师方面:目前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一些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为了晋升职称只顾发表论文,缺乏深入基层从事专业实践教育的激励机制。学生方面: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他们不愿意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并且缺乏应对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

3.资源有限。目前社会上可以提供给大学的实践教育资源有限,实践教育受到基地、经费、安全等问题的困扰。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国家的政策支持不到位、企业接纳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育经费的缺乏、实践教育的质量评估和教师评价制度的缺失等问题。 三、开展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1.形成重视实践教育的浓厚氛围。通过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在学校内形成一种浓厚的重视实践教育的思想氛围,使教师切实感受到提高实践教育能力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学生深切体会参与实践的意义与价值。大学校长和领导者应该高瞻远瞩,放眼世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实践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强化其应用知识、造福社会的品质与精神。

2.提高教师队伍实践教育能力。目前很多大学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往往刚刚硕士或博士毕业便走上讲台,基本没有接触社会、接触企业,他们往往理论水平比较高,但是动手能力实践经验不高,其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普遍较低。高校可以考虑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引进实践技能人才,充实实践教学队伍。

3.优化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参与实践教育。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实践教育,高校要在制度上要给与充分的保证,要同时优化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应当改进优化教师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更有效的开展实践教育,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践教育环境。学校应形成完善的实践教育的质量评估和教师评价制度,完善编制计算、岗位考核和激励措施。对于有些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课,要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尝试,并且给与相应的奖励。

4.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内容。高等院校要不断创造实践教学环境,改善实践教学条件。通过加大课时和学分比例为实践教育创造舞台。

5.高校实验室应完全开放。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对于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以立项的形式给与经费支持,创造条件让本专科生早日进入科学研究实验。鼓励教师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增加了一些综合性和技术性的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吸引学生走入实验室,参与科学研究与实践。

6.积极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培养自己的实践技能。如开展各种大学生科技活动、设立科技成果奖等,激励大学生在丰富自己生活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7.拓展校外实践、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加企业实习计划。目前社会上可以提供给大学生的实践教育资源有限,需要学校积极开拓实习基地。有些成熟的企业每年都能够给合作高校提供实习岗位,要鼓励学生制定实习计划,积极参加企业实习工作。

8.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合作。目前,企业接纳学生进行实践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学校要尽可能的与企业进行联络,与相关的企业签订共同培养计划,共同保证实践活动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黎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J].现代企业教育,,(10).

[2]丹尼尔森.教师评价: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培养功能 篇3

一、优化语文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途径,它在教学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要潜心钻研,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气氛。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教学气氛”。这观点明确告诉我们,要改变过去“我讲你听”的那种古板沉闷、压抑学生个性的教学气氛,而代之以民主、和谐、相互欣赏的新课堂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气氛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建立良好的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语言技巧,驾驭课堂的能力,还要懂得关爱、尊重自己的学生,和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样才能在内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权,使学生尽可能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而且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平等的环境,允许学生提出异议,允许学生间有争论,因为异议和争论说明学生在思考有创新;允许学生插嘴、大胆提问、实话实说,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敢于表达和老师不同的见解,养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经常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见解,提供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通过质疑,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果。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了培养学生质疑也就是提问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必须作好记录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让他们从最基础的如:字词句的质疑,再到课题质疑、从课文看似矛盾处质疑、直至思想观点质疑等等,要求学生每人备册,把不理解的问题写在册上。课堂中,对认真提问题或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给予肯定、表扬甚至奖励,这样一来大大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特别是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各课之前都编排了导读和预习,这更有利于让学生独立寻疑。学生可以通过主动查字典学习生字词,主动寻找疑问,以待课堂上进一步探究解决。如一教师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抗美援朝的材料,提出了:“‘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为什么课文只写志愿军说的话?当时的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呢?”等问题。通过自学存疑,培养了学生读书生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疑则有问,有问则有学,有学则有知。“疑”是“万思之端”,在心理学上称为“怀疑感。”李四光曾说过“不怀疑不见真理。”怀疑就是对客观真理的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认识比较模糊时,我不会一带而过,而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点。比如在《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问: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不少学生说: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运用巧妙的方法就能成功。于是教师及时追问:如果田忌最好的马也比不上齐威王最差的马他还能取胜吗?学生豁然开朗:如果这样即使方法再好也没有用。从而明白:只有从实际出发,运用巧妙的方法,事情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再比如说,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有的同学根据课题中的“借”提出了问题,说用“骗箭”更恰当,因为“借”是要征求主人的同意,用后是要还的,而课文中诸葛亮既没有征得曹操的同意更没有打算要把箭还给曹操。这就不能说借了,学生的说法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教师抓住时机及时启发:诸葛亮后来又巧妙地把箭射回去了,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他“借”的目的更是为了“还”,当然这“还”是“还击”是为打胜仗的。所以用“借”来表示,同时我也肯定了学生所说的是有一定的道理,但“借”的说法比较轻松幽默,符合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所以“借箭”就比“骗箭”准确了。这样既保护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幼苗不被扼杀,又能让他们解疑。

三、提供创新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我们要给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安排一定时间、问题,来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如一教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教师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教师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培养功能 篇4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我校一直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在各科教学中注意渗透国防教育的内容。开学初, 各教研组都集体讨论并梳理、摘录可供联系的国防教育素材, 以便于教师备课、上课时有机渗透。学校不仅在语文、思品、社会等学科中穿插一些国防教育知识, 而且在上音乐课、体育课时有意多教一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解放军的歌曲和进行军体竞赛活动, 努力使国防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二、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 磨炼学生意志,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格

在远足活动中, 同学们弱小的身躯背着背包, 俨然一个个小战士在行军。开始行军时速度很快, 可是不久学生们就汗流浃背, 气喘吁吁, 有的同学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有的同学甚至脚底磨出了血泡, 但是同学们以解放军叔叔为榜样, 咬紧牙关, 坚持到底, 最后没有一个同学掉队。这样的活动磨炼了学生的意志, 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到西满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在烈士纪念碑前, 同学们倾听烈士的生平事迹, 为烈士敬献花圈, 为烈士献诗、表决心等。通过这些活动, 使同学们了解了家乡的英雄人物, 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更加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 决心努力学习, 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树立标准, 平时表现要向军人看齐

为了进一步增强军校工作在学校常规教育工作中的实效性, 我们把养成教育与军校训练相结合, 班主任利用早晨进行队列训练。学生每天的上楼都踏着解放军进行曲行进, 下楼都右侧走直角弯通行。即使是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学校也要求老师们不失时机地渗透军训内容, 如训练学生集合站队像军人, 努力做到快、静、齐;课堂学习像军人, 集中注意认真听;课外活动像军人, 一切行动听指挥……总而言之, 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 无论是集体教育还是个人交谈, 教师均能有意识地以军人的标准来引导教育学生, 使他们能以军人为榜样, 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四、利用校办广播、板报、学习园地、升旗仪式等, 进行教育

学校专门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板报组和学习园地小组, 并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做到了广播中有国防教育声音, 学习园地里有国防教育文章, 板报上有国防教育内容, 并定期举办有关国防知识的手抄小报展览等, 使学生增长了知识, 开阔了视野。

学校坚持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 把德、智、体全优的少年军校学员确定为升旗手。五星红旗随着国歌冉冉升起, 千名师生肃立敬礼, 目送国旗高高飘扬到天空, 使同学们在升旗仪式中了解国旗, 热爱国旗, 更加坚定了为保护国旗而勤奋学习的信心。

培养功能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科学素养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是科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让学生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和技能;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验现象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按照过去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以小组实验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的课,学生热情高涨,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动手做实验,实验的成功率也很高。然而,通过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教师指令的被动回应: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出叶绿体中的色素,使之产生一种预定的变化。这样做,看似在观察与探究,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告诉事实、验证结论”的水平,学生通过实验记住的结论是:叶绿体中有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因为这个现象对感官的刺激最强烈,至于“为什么要进行这个实验?”“在实验中应当搜集哪些数据和材料?”“对搜集的数据和材料如何处理?”“怎样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和材料推出合理的结论?”“如何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还有别的实验方法可以代替吗?”等问题,并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导致实验教学始终停留在验证事实的水平,很难上升到科学问题层面。

针对上述情况,站在培养科学素养的高度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拓展。

首先是对学习者进行分析。一方面,学生对本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从生活和已学知识中,对叶绿体色素种类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比如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或听到过有关叶绿素和胡萝卜素的知识,但没有提取和分离过各种绿色叶片中的色素。因此学生对亲自从叶片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具有浓厚的兴趣和渴望。做好“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不但可使学生学会处理有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认知结构的局限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学生进行实验前,教师应对实验原理给予简要说明。由于学生对化学药品的性质不了解,可能会不清楚此实验用的有机溶剂具有毒性,并且一般实验室没有排毒设备,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实验安全防护措施。其次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由于这是一个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本实验的核心任务。教学目标是初步学会提取、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能基本合理地完成操作过程,并能根据叶绿体色素溶解特性,合理选用提取色素的溶剂;探究叶绿体中的几种色素,能说出叶绿体中的色素种类,并能将叶绿体中各种色素的颜色与其种类对应。有条件时还可以探究叶色与叶绿体色素的关系;提高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学会对本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做出假设,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假设是否正确;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一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本次实验是一个探究性实验,为了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需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的学习情境。本实验是一类提供方法步骤的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按照教材中的方法步骤进行操作,也可以根据老师的启发引导,自己大胆地设计实验。但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进行实验操作,要明确每一步的目的,且操作正确。教师可以为学生分析实验原理,且通过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实验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进入“角色”,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的过程。学生通过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势必会产生一种采用自己参与设计的实验方案来探究问题的迫切愿望。为了使学生能准确、顺利地完成自主性实验操作,在学生实验前教师可进行演示实验或放映有关实验过程的录象,包括实验操作要点、观察指导等。

最后是教学拓展。教学目标中已经明确了本实验的探究性质,但实验的结果并非意味着探究活动的终结。学生还可以对实验的一些方法、步骤以及实验材料等作进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还未具备足够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介绍其它几种能够溶解叶绿素的有机溶剂,比如乙醇、石油醚。让他们在实验中比较和发展最佳效果。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探究,根据实验原理设计一个实验:怎样能够将植物叶片中的色素提取出来?得到植物色素提取液后,设计一个实验:怎样将各种色素分离?在本实验中,强调“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到层析液”,那如果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情况会怎样?改进和拓展的实验,引发出许多科学问题,这时的实验教学就不再是仅仅为了实验而实验了,而是为了科学在做实验。

我们常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其实,在实验教学中更要提倡“实验胜于讲解”。从“优化功能”到“提升素养”并不象我们原先想象中的那样轻松、简单,它其实是一个“十分艰难”又“非常痛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比较细心地关注教学设计、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时,“优化实验教学功能”才能转化为有研究意义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尽管有时的拓展实验研究没有得到实验证据的支持,但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任何科学家或教育家是不会否定这种有研究价值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唐松林. 从“反常”实验现象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J].化学教学2002(7)

[2]李晓明. 实验教学中异常现象的教育对策[J].中学化学教育参考 2006(9)

培养功能 篇6

一、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入历史教学目标中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知识、能力、情感作为教学的三大目标,而三者之中,又以知识、能力目标为主,教学中虽然也涉及情感目标,但往往多是空洞无物不切实际的说教。因此,历史教师首要的工作应该是充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价值,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突破思维定势,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在备课时将“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目标。

二、认真发掘教材,营造积极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感悟

历史学科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中包含有许多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历史人物,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感受具体的人文情怀,从而学会做人,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还要认真钻研教材并充分发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内涵,营造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立足历史学科,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现代公民。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立足历史学科本身,选取能够让学生体验美好人生、激发学生积极心理的内容,使学生全面认识历史,陶冶情操,认识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产生对人类文明的敬重感;要立足历史学科辐射相关学科,联系现实,选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素材,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朴素情感和责任意识;要立足历史学科,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辫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组织学生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让学生采访历史见证人、编演历史剧等,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合作与交流提供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陶冶;要立足历史学科,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学校、社会人文资源环境,选取具有潜在教育意义的素材,确立学习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的历史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已学的历史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从美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美育是以形象为先导,以情感为中介的教育,情感性是美育的一个基本特征,没有情感的参与,就不能发挥历史教育的审美功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法,不仅本身体现了美的意蕴,而且能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高尚向善的情操,寓教育于审美愉悦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功能 篇7

一、理清教材不同层次要求的例习题, 分层教学, 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材例习题遵循了人的认识规律, 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设计方法, 可使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逐步的多次的获得成功, 以保持学生的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因此, 教师如能理清教材中不同层次要求的例习题, 纵横联系, 归类应用, 不仅能使学生逐层深入思考, 分析归纳, 不断深化, 达到有效地训练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而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他们应有的发展, 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讲椭圆的第一定义的应用时, 可选择教材中不同层次要求的例习题如下:

题组一: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例习题

1、P95题2如果椭圆上一点P到焦点F的距离等6, 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F2的距离是;

2、P96习题4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M1、M2为椭圆上的点。

(1) 点M1 (4, 2.4) 与焦点的距离分别是;

(2) 点M2到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3, 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

题组二:提高运用知识、方法的能力的例习题

P93例1 (2) 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 (0, -2) 、 (0, 2) , 并且椭圆经过点,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题组三: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强化创新意识的例习题

1、P95题1平面内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8, 一个动点M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10。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写出动点M的轨迹方程;

2、P94例2已知B、C是两个定点, |BC|=6, 且△ABC的周长等于16, 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

3、P128例1一动圆与圆x2+y2+6x+5=0外切, 同时与圆x2+y2-6x-91=0内切, 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 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

象这样将课本中的例习题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环环相印的重新组织应用, 把思维逐渐引向深入, 使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中, 掌握基础知识, 充分认识问题的本质, 达到训练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精选变式例习题,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让学生不断尝试成功的喜悦

以教材为平台, 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充实内容, 为学生提供层递变式问题 (组) , 以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究活动, 从而获取相关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 感悟思想方法。这一过程, 教师的激励和恰当的评价, 能够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例如对教材例题“z=2x+y, 其中x, y满足, 求z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做如下变式:

变式一:求z=2x-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二:设z=ax+y, 当z取得最大值时的最优解有无数个, 求a的值;

变式三:求z=x2+y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四:求z=x2+y2+2x-2y+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五: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六:求z=|2x+y-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变式一略作变化, 但是须考虑使z取最值时的不同可行域;变式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意识, 提高了思维难度, 须透切理解线性规划问题解决的办法;变式三四五六渗透线性规划思想的应用。在这些个变式训练过程中, 起点低, 多数学生能参与探究, 涉及知识面广, 能充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探究的能力。

三、探索例习题的新解法, 迎合各类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教学例习题过程中, 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 还有意识地创设新活的思维情境, 激励学生不依常规、不受教材与教师传授的方法的束缚, 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探究新解, 达到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维创造的目的。

例:已知a≥0, b≥0, 且a+b=1, 求证

分析:在证明这个不等式时, 学生除了能用比较、分析、综合这三种基本证法外, 还能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但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的解题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基本解法, 更应要求学生学会用新观念、新思想深入研究试题的新解法, 以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 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新解:若将a≥0, b≥0, 且a+b=1看作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线段x+y=1 (0≤x≤1) 上的点 (a, b) , 令d2= (a+2) 2+ (b+2) 2 (r>0) , 则d2是点 (-2, -2) 与线段x+y=1 (0≤x≤1) 上的点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 且, 所以。

培养功能 篇8

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改变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状况。为此,要把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科学评价学生,提到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日程上来。什么叫创新?对中学生来说,创新不仅指发明创造,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发现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知识,理解过去没有理解的事物,而构建的新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创新的内涵。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潜能。作为班主任,既要想办法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要呵护学生创新精神。

一、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

人们通常仅从学习成绩上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一般”的学生或叫“差生”。学生往往也仅用分数来衡量自己,于是社会上有了“分数猛于虎”的说法。这种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做法,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作为班主任评价学生时,千万不能仅仅用分数评价学生,还应看到学生品德方面的表现,心理状况的表现,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表现,其他能力的表现。应从多角度评价学生。正所谓“人无完人”而“人各有所长”。做到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呵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实行学生干部轮值制

每个学生轮值做一天“班长”,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并填写班级日志,常任班委帮助“值日班长”工作。定期在全班评比,看谁做得好,引入竞争后,增强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学生们从中得到锻炼,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热爱自己班集体。本班在学校各项评比中,常常名列第一。这种“轮值制”与“卫生轮值制”有一定区别,它不仅管理班上保洁工作,还要关注整个班的情况。工作复杂了,主动性、创造性也更能得到发挥了。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有时讲台很脏,黑板没有人擦,乱丢乱吐等现象发生。若采用这种“轮值制”,就极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有时轮到纪律性、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尽可能约束自己,情况也大有好转。有时他们比许多同学做得更好,这是因为采用“轮值制”能让全班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给每个人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既民主又平等,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本班有不少学生升到高一级学校时,当上了班干部,工作能力得到认可。

三、启用新的班干部

在实行干部轮值制的同时,常任干部也一改从前少数人长期担任的做法,因为每个学生只要有机会让他们锻炼,他们都有可能做得很好,给多数人提供机会,关键是班主任要大胆启用,注意培养和鼓励。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培养学生,使之有积极向上的思想,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激励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班里树立正气,人人争做先进分子。

这种做法往往能挖掘和培养出更多班干部,形成人人愿意当干部,争当班干部的局面,这对搞好班集体,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有很大帮助。

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在教学或班主任工作中,不要怕学生提出不同看法,相反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受大家欢迎,就可采用。自己过去对所谓的“异己分子”,总看不惯,认为他喜欢与班主任作对,不配合老师工作,采用抵制的做法,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不利于保护好学生创造性,也不能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民主性和互相尊重。后来我们发现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与老师观点背道而驰的学生, 思维往往较活跃,知识面也较广。若简单压制他们,不仅不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使他们爱动脑、爱提问的好习惯受压制,而且常常会产生逆反情绪,严重影响他的心理发展。

五、保护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人们常说十指有长短,人无完人,学生也是人,作为班主任同样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十全十美。若不切实际过高要求学生,恐怕只能扼制学生个性,最终成为平庸平淡之人;反之班主任客观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说不定本是平淡之人,也能成为有一定个性并有所长的人。“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为了安慰他,学校请来一位心理学家和他交谈。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你被劝退学了,但不等于没有出息。这番话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后来,他常年给人家整建苗圃、修剪花草。20年后,他成了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风景园艺家。”(摘自《班主任》2010.11)为此,班主任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重视学生尤其包括后进生的个性和特长,努力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奇迹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培养功能 篇9

一、通过概率统计教学, 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习惯

众所周知, 每天都有交通事故发生, 都有人中彩票大奖, 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我们的学生每天也目睹耳闻这些生活现象。该如何帮助和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这些现象?通过数学学习。在概率统计初步的学习中, 我曾让学生辨别在湘江大桥上发生交通事故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 还是随机事件, 然后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计算出在一月内湘江一桥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学生发现这是一个随机事件, 但它发生的概率极小, 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还让学生计算某种彩票中奖的概率, 发现这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于是我告诉学生虽然交通事故有可能发生, 但可能性很小,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这很少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束缚自己的手脚, 我们每天都可以安心地乘坐公共汽车上学或工作;彩票虽然有可能中奖, 但可能性很小, 我们不应该为了这很小可能发生的事情而竭尽所有、倾家荡产, 让幸福生活毁于一旦。总之, 通过小概率事件的教学, 让学生理性看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 学会甚至帮助家人理性的生活, 培养学生理性生活的意识。

二、通过几何证明教学, 培养学生求真求善的生活习惯

在几何学习当中, 我和学生常常是先通过动手实验, 发现和猜想某个结论, 然后证明猜想和结论的正误。证明要求的每一步骤都有理有据, 是就是, 不是就不是, 否则人们不予承认接受。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做人做事都要真实, 来不得马虎, 玩不得花样, 否则你就会犯错误, 就要失败。另外, 在几何证明教学中,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证法, 利用这个契机, 让学生分析辨别, 从而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案多种多样, 但其中必有最佳或最优方案, 从而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胸怀, 善于接纳和吸收, 并且追求尽善尽美。

三、通过反正法教学, 培养学生灵活应变的生活能力

在数学学习当中, 有时会碰到要解决的问题从正面无法解决, 这个时候我就会轻轻建议学生:让我们说明它是对的, 简直就是显然的事实, 可就是找不到一个可以解释的理由, 不访让我们说:如果它不对, 那么又应该是如何?学生一下子灵感就来了, 思路也通透了:如果它不对, 就会有矛盾, 那么就间接地说明了它是对的, 学生心底的喜悦感溢于言表, 从而也意识到:当正面解决问题很难时, 不妨考虑从反面进行思考, 换个角度看问题, 必会柳暗花明, 让学生明白, 思考问题要多角度, 多方位, 讲究灵活性。

四、通过数学史教学, 培养学生开朗自信的生活习惯

在排列组合教学中, 我通过杨辉三角形的教学, 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借助勾股定理、圆周率等知识, 在立体几何中通过祖暅原理的教学, 使学生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 感受到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同样, 在无理数的教学中, 我通过故事:在公元前500年,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 (若正方形边长是1, 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 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 (指有理数) 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 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 受到百般折磨, 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 然而, 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 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 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这个“无理数”的由来教育学生, 相信真理, 坚持真理.

五、通过最优解教学, 培养学生求最优的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 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诸如:买多少, 送多少, 满200减80等商家的促销广告, 如何合理消费, 又如给定一定的人力如何安排才能达到劳动力的最大使用等, 线性规划等探求最优解的教学, 就能解决此类问题, 通过寻求最优解的教学, 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 又能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习, 培养学生资源最大利用, 探求最佳方案的现代发展意识。

六、通过运算律教学,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生活习惯

培养功能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能力;多功能平台构建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是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渐渐成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行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该计划是一项立足于本校学生特点及工作实际、着眼学生长远发展的人才培养创新计划。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更多有理想信念、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胸怀、有眼界、有追求、有学识、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实现“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良好愿景。但是,该计划平台运行期间存在的诸如功能单一、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平台的正常有效的运行和“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推行。因此,搭建合理有效的“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多功能平台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原平台存在的问题

2012年“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正式运行,2014年该计划进入全面深入推进时期。我们对该计划的平台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了一些问题:

1.原平台活动太多,学生有心无力

“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平台种类较多,我们总担心学生“吃不饱”,为学生搭建“素质能力大超市”,但调研后发现,学生面对大量的平台和信息无所适从,甚至有些“有心无力”。所以,搭建合理有效的平台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原平台功能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中原有平台功能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的普惠式需求。原有平台欠缺学生交流互动的功能,久而久之,学生不愿使用平台,或者使用平台的次数不多,导致平台用户量减少,学生参与度也较低,严重阻碍了平台的发展。

3.原平台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监督管理

活动质量是平台的灵魂,原平台没有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活动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光看活动名称无法判断活动的好坏,往往参加完以后才有体会。碰到有些质量不好的活动,学生既没有学到知识,也不能锻炼能力,感觉很浪费时间,对平台也缺乏信任感,下次便不再使用平台。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平台监督管理措施。

4.原平台无有效评价机制,无法落实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

有效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推动平台的发展,保证平台育人质量。原平台仅仅是学分考核,无法对学生进行过程考核,也无法更好地落实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因此,搭建新型“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平台,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机制十分有必要。

二、“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多功能平台构建思路

1.科学整合平台,加深学生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理解

学校和学院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平台,内容涵盖各个方面,信息量也非常大,但是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活动平台太多,在有限的注意力下,学生无所适从;平台质量参差不齐,平台活动难度不一,学生盲目跟风等。因此,梳理整合校院平台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平台后,我们以2013级为试点年级,着重在线下推出“启航2013”系列教育活动和“精彩大学梦想摇篮”主题系列活动,并按照学生需求指导学生利用校级优质精品平台,线上也搭建了年级微信平台“紫冬花B联盟”和“我爱紫冬花1314”。线上与线下配合,成功推广了平台,加深了学生对计划的认识和理解。

2.丰富平台内容与功能,满足个性需求,扩大覆盖面

我们在搭建线上和线下特色学生成长平台的同时,增加互动、交流、用户体验等功能。比如,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布活动信息,或者点击我们提供活动的介绍链接,在线上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或者还可以参与平台建设,提出建议,帮助我们丰富平台内容与功能。久而久之,多层次、多维度的开放式多功能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平台就成功搭建完成了。

3.狠抓平台活动质量,建立管理监督机制

营销泰斗迈克尔·哈耶特在《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书中说道,成功方程式中有两个要诀: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和一个有效平台。而我们平台的产品就是我们的学生活动,或者是服务。迈克尔·哈耶特认为,无论什么形式的产品,如果它本身不合格,任你有多精通营销知识、销售技巧或者多么善于经营,都不可能掩盖它的瑕疵。为此,我们制定管理监督制度,利用学生组织对平台活动进行质量监督,不管是学校、学院活动,还是班级、学生自主申报的活动,都进行可行性、可参与性评估与审核,然后再进行宣传。

4.改革考核制度,形成诱导效应

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平台建设和各种活动,我们把平台建设与评优评奖相结合,并加强过程考核,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和操作难度,也赢得了学生的关注,落实了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

三、“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多功能平台构建研究成果

1.新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覆盖面广

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平台参与到“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中来。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通过增加平台功能,梳理整合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平台建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发展,同时也扩大了活动的覆盖面,基本实现了“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愿望。

2.新平台改革考核制度,落实“学生实质能力培养计划”

由学分考核到过程考核,到目前推行线上线下并行考核模式,线上奥兰系统记录过程、学分认证;线下“素质能力记录本”帮助学生制订培养计划、改革传统评优评奖体系,加大素质能力学分的权重。

3.新平台以愉快教育为导向,学生参与度有所提升

“学生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多功能平台以愉快教育为指导方向,集参与、互动、交流、体验为一体,着重提升学生兴趣与参与活动的愉悦感。随着平台功能的提升与活动质量的提高,再加上改革后的考核制度的使用,平台的使用率与以往相比迅速升高,平均每人每年参与活动的数量从之前的8次提升到12次,可以说这是与平台的改革分不开。

4.新平台引入监督机制,保证平台育人质量

为了发挥多功能平台的最优效果,我们制定多功能平台管理制度,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进行全过程管理监控,帮助学生提高各项素质能力。从平台活动的设置到学生自主申报活动的立项、组织、实施,再到活动的总结,都有专人指导、监督和考核。这在保证活动质量和平台有效运行的同时,也提高了活动参与者与组织者的各项素质能力。比如,有些学生从不知道什么是项目申报到能够完成一篇活动申报立项书,有些学生从做事情虎头蛇尾到能够完整地举办一场活动。再比如,有些学生能够在监督管理机制的帮助下打造出受同学们欢迎的精品平台,这都是有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的作用。

培养功能 篇11

关键词:绘本阅读,情感教育,渗透教育

本文结合绘本教学实践, 探讨如何在绘本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教育, 帮助幼儿去感受爱、学习爱, 并向他人表达爱, 丰富幼儿情感。

1. 创设宽松、适宜的阅读环境, 营造愉悦、互动的阅读氛围

(1) 创设绘本阅读区域环境。“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因素,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在已经收集各类绘本的基础上, 要为幼儿提供欣赏绘本的时间, 创建“绘本阅读角”。

(2) 创设温馨、宽松的心理环境。通过教师积极的引导, 孩子乐意参加活动并享受阅读的乐趣和感受成人的爱, 全身心地感知读本内容, 并乐于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同时乐于倾听他人的想法, 由此才能够真正促进幼儿情商的发展。

(3) 选择“爱”的绘本作为教学内容。《方格子老虎》《朱家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等绘本主要讲述了如何进行爱的表达, 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情感的传递。也可选择《爱心树》《我有友情要出租》《彩虹色的花》这类绘本供幼儿阅读。

2.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充分挖掘绘本蕴含的情感教育价值

(1) 角色唤醒, 体验情感。幼儿接受作品丰富内涵的过程, 是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情感世界与他们的知、情、意、行系统相互作用的过程。对于一些好的作品, 深而真的感受远比细而碎的理解更重要。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孩子倾听原作、阅读绘本、学会表达。角色身份的转换, 让幼儿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 他们为此动情, 为此感到快乐。这个过程也是孩子与作品以及作品中的角色心灵相互沟通、情感相互交融共鸣的过程。

(2) 经验迁移创编情景, 内化情感。绘本中的内容都是社会生活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幼儿阅读绘本时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故事中的世界, 并在与绘本的接触中扩展着自己的知识经验, 理解着社会规范, 获得社会性的发展。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在绘本教学中采用迁移想象的方式为幼儿提供“用‘爱’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自己情感”的途径, 引导幼儿站在角色的角度, 感受角色的处境、心情, 提出问题和表达要求。

(3) 合理提问, 化解不良情感。我们可以为孩子制造一点点迷惑。对于孩子来说, 他们很想知道自己的预测和故事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是否一致。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轻度紧张感, 可以促使他们更加专心地去学习阅读。给孩子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并且让孩子感受到故事发生的联系。只要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就可以大大激起孩子的阅读欲和探究欲。

3. 融合绘本的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 让阅读活动游戏化

在绘本阅读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内容和情况来设计一些相关的游戏, 以此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组织幼儿进行情境表演, 鼓励幼儿自己创作图画或创编故事, 或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完成一些相关游戏。这些都是幼儿所比较喜欢的形式。

4. 家园互动, 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父母要有尊重、平等、协商、计划意识, 以伙伴的身份与孩子游戏。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要给孩子参与的机会, 让孩子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和配合。

(1) 鼓励家长积极参与。教师首先要制订家长参与绘本制作的计划, 明确目标。然后通过家长会的形式, 向家长介绍“我的心情故事创作集”, 并在家长会上请家长欣赏绘本, 激发家长对绘本的兴趣, 发现绘本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并体会绘本或是幽默或是柔美或是夸张的表现手法。

(2) 家园合作, 共同创作。主要是以口述日记的形式, 幼儿讲述、家长记录, 或者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创编绘画进行讲述, 家长记录。引导幼儿与家长一起为日记起名字、设计封面。这些日记体现了每个家庭的不同风格和文化。每一本日记的制作过程, 又是其乐融融的亲子活动, 增加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 促进了幼儿情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霞.以绘本教学为载体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的策略[J].科技与企业, 2011, (1) .

上一篇:给排水管道施工下一篇:新日本语能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