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流程

2024-09-23

运用流程(精选10篇)

运用流程 篇1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计算机软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 对软件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软件工程化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已深刻意识到软件测试是衡量和保证软件产品质量最直接的手段, 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为了提高软件测试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水平, 总装备部颁布了GJB2725A《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实验室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规范了软件测评实验室的各项工作。

在软件工程化实践过程中, 敏捷开发过程由于能很好地适应需求不确定与需求变更的软件开发流程, 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欢迎。敏捷开发过程已经逐渐上升为敏捷思想, 深刻地影响着软件开发各领域。在软件测试领域也经常发生由于需求不确定、需求变更等情况导致的软件开发计划阶段性变更、软件测试时间被压缩等现象, 测试人员面对软件需求的变更, 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文档上, 而没有将时间集中在软件实际测试中。本文结合敏捷开发思想, 针对软件测试过程提出改进办法。实践表明, 本文的方法能够更好、更高效地完成软件测评工作。

1 基于GJB2725A的软件测评过程

基于GJB2725A标准体系的软件测评不仅关注技术层面, 还包括组织、技术和人员3个方面[1]。本组织基于GJB2725A标准建立了一套软件测评实验室体系, 下面对该软件测评实验室进行简单介绍。

实验室测评体系对测评过程的组织进行了合理设置, 保证有专门的角色负责追踪项目进展, 以及进行缺陷控制、版本变更及跟踪等活动。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任命各软件测评项目的测试组, 包括测试负责人、测试人员、监测人员、配置管理员, 并任命质量监督员对项目实施监督。

软件测试过程中只有保证对测试过程每一步的输入输出及相关工作产品进行严格的版本控制, 才能保证测试质量管理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本组织标准的软件测评过程要求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每一次被测件与文档交接工作都有相关记录并纳入受控库管理。因此,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除了产生传统的软件测试文档外, 还会针对项目相关方对受控库中材料的提取、变更、新建等行为产生相应的配置管理单据。

目前的测评工作基于文档进行过程管理, 且主要测评工作都集中在测试策划、测试设计与测试执行3个阶段。3个阶段的测评工作产品呈现出强耦合关系, 例如软件测试设计阶段中测试用例的设计依赖于上一阶段的测试计划产品, 测试执行阶段又依赖于测试设计阶段编写的测试用例。

基于文档的渐进式阶段过程规范了测评过程中开发方与测试方的工作顺序, 各执行阶段之间的强耦合也保证了整个测评工作与用户需求的可追溯性。虽然该测评过程很好地满足了“瀑布模型”思想, 有利于软件利益相关方明确掌握测评过程全部细节, 但其测评过程的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灵活性为代价的。而且由于某些型号软件面临着研发时间短、研制任务重等特点, 导致在软件开发完成后仍会有较大规模的变更, 这对软件测评过程提出了挑战, 其中最大的挑战即测试文档的“适应性”变更。

目前每一版入库的测试文档都是在一阶段完成后产生的内容完整的测试产品, 因此当测试需求发生变更时, 尤其是当变更情况出现在测评过程后期时, 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测试人员为保证测试文档记录的前后一致性, 不得不从测试需求阶段的工作产品开始补充修改。使用相互独立的Word文档记录测试过程的方式导致测试人员深陷记录补充的泥潭, 投入大量精力对文档进行反复修改。因此, 可以考虑引入“敏捷”思想对测评流程进行改进, 同时利用自动化工具进行需求和测试用例管理, 以减少人工在编写文档方面的时间投入, 从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测试方法的研究及测试执行上。

2 引入敏捷思想改进软件测评过程

2.1 测评过程敏捷化

软件从业人员已经提出并实践了多种敏捷测试过程、敏捷测试方法, 例如文献[2]就详细介绍了敏捷测试的核心及具体实践步骤。但目前多数敏捷测试方法是将整个测试过程 (测试策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 分解为多轮冲刺进行, 提议减少甚至省略测试文档的编写, 而这种敏捷测试模式并不符合GJB2725A标准中对记录控制的要求。因此既要使测评过程符合GJB2725A标准, 又要能够适应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基于以往型号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 将测试执行前的需求分析、测试策划、测试设计3个阶段分为多个迭代阶段进行, 当积累到一定测试工作量后再执行测试, 合并后各迭代阶段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首先, 在每个阶段的计划会议上, 从组织资产库中了解组织生产率, 与开发人员沟通当前已确定的需求, 进而估算本阶段可完成的工作及需要的时间, 然后相应制定本阶段的冲刺计划。具体要求如下:

(1) 每阶段的计划会议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邀请利益相关方 (如开发人员、用户等) 参与, 可在计划会议上共同完成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文档的评审, 让利益相关方共同对项目需求中的确定项与不确定项进行识别并标识, 将确定项纳入本阶段任务列表。然后, 软件测评团队根据任务列表进行内部任务指派, 制定时间节点以保证工作效率。

(2) 对于项目启动初期即表现出需求不稳定特点的项目, 可考虑在不同时间段多次进行分析策划过程, 并在每一次策划总结会议上邀请利益相关方对本阶段完成的产品增量包括测试需求规格说明、测试计划、测试说明等文档进行评审, 若已经被标记为确定项的需求描述没有变更, 则本阶段文档延续至下一阶段, 若本阶段确定项的需求描述有变更, 则将测试文档的相关部分标记并删除, 将变更的需求纳入下一阶段任务列表。同时, 利益相关方还应对上一阶段计划中被识别为不确定项的需求再次进行确认, 若有已确定的需求, 则修改其标识, 由测试人员将其纳入本阶段任务列表中。

会议上配置管理人员应对当前阶段的测试产品进行版本固化和控制, 这样, 当后续迭代阶段中需求变更出现反复时, 可快速从上一阶段文档中恢复对相应测试需求的测试项和测试用例设计。需要注意的是, 待需求较稳定后再考虑将测试执行并入迭代阶段。

(3) 测试执行后的阶段总结会议可以和下一阶段的计划会议合并, 对当前已完成的测试情况进行总结并统计目前的测试覆盖率, 并将未覆盖的测试需求纳入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倘若是配置项软件测试项目, 可视情况将部分 (10%左右) 未覆盖的需求点留待系统测试验证。

2.2 测评文档编写敏捷化

目前测评项目中文档的编写工作随测试进度分为多阶段进行, 在每一阶段完成后形成一份完整的记录文档, 且每一份文档中都包含与前一阶段工作相关的“追溯”内容, 例如测试项与测试需求之间的正逆向追溯、测试用例与测试项之间的正逆向追溯。这样完整的记录文档无形中给后期的文档变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对测试文档的编写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 记录形式的变更。当前所有测试文档均以Word文档形式记录, 对于每一个测试项和测试用例的描述则以表格的方式进行叙述。为保证测试需求到测试实例的可追溯性, 在每一份文档后还编写了正逆向追溯表, 但在实践中却暴露出测试文档编写工作量大、需求修改时多个文档间的追溯易乱两大弊病。针对这两个问题, 本组织实行测试文档记录方式的多样性, 引入Excel文档进行记录。在Word文档中记录测试计划、测试说明中的公共部分, 包括范围、引用文档、测试依据、测试描述、测试环境等信息, 这一部分信息通常在项目开始前就可以确定且后期很少变更, 而关于测试项和测试用例的具体描述信息可放在Excel中填写, 并作为附件被引用。这样可以将测试需求、测试项、测试用例的具体描述放在一份文档的多个表格中, 借助Excel表格管理的优势可以更便捷地实现软件需求—测试需求—测试项—测试用例的多层追溯, 保证测试覆盖率。

(2) 文档编写的阶段性。基于上文中提出的测试分析过程迭代进行, 相应记录文档的编写工作也可以阶段性进行。在首次迭代过程中, 可以将文档的公共部分, 包括已确定的软件需求对应的相关测试需求、测试计划、测试说明编写完成, 对于未确定的软件需求, 应在文档中列出其名称作为标识, 留待下一阶段继续补充, 这样也可避免软件需求的遗漏。追溯可留到最后一阶段再进行整理和汇总, 文档全部完成后再统一入受控库, 此后再出现变更则按照现行体系文件规定执行变更流程。对于阶段性完成的文档可通过特殊的命名方式作为版本依据, 例如“时间_版本”形式等。

2.3 测试管理工具应用

信息化发展使设备的软件配置规模越来越大, 依靠Word或Excel进行测试文档的管理也会越来越复杂。在条件合适时, 应当引入测试管理工具实现对测试需求、测试用例、缺陷跟踪进行高效管理。目前市场上的测试管理工具种类繁多, 其中HP公司推出的基于Web的测试工具TestDirector比较具有代表性, 其功能比较齐全, 能够系统地控制整个测试过程, 并创建整个测试工作流框架, 还可以与HP公司的其它工具进行集成, 市场使用率也较高[3]。

当然, TestDirector作为一款商用软件, 也存在着费用较高等问题, 并且其强大的测试过程管理功能要求用户完全依照它制定的测试过程进行, 可能与测评实验室现存体系存在冲突。鉴于此, 也可以考虑使用多个开源免费的工具共同辅助测评, 例如可针对缺陷管理环节使用Bugzilla缺陷管理工具, 使开发人员对代码缺陷的修复可以与测试执行同步进行, 大大缩短了测试人员出具测试报告并等待回归测试的时间。

3 敏捷化软件测评过程优势分析

将测评过程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敏捷化改进后, 主要有以下几大优势: (1) 将一个软件测评项目分为时间上不连续的多个阶段进行, 使同一测评团队可同时进行多个测评项目, 提高时间利用率; (2) 阶段性的文档编写方式减少了频繁出入库次数, 减轻了配置管理员的工作量; (3) 使用测试管理工具记录、保存、生成需求分析, 测试计划、用例及缺陷数据, 可极大程度地减少文档编写工作量, 减小测试文档厚度, 且测试管理工具自带的图表统计功能可更形象地反映当前的测评项目实际状态。

4 结语

本文首先描述了基于GJB2725A标准的本组织软件测评过程, 并分析了该过程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当前颇受推崇的“敏捷”思想提出了对当前测评过程和测评文档编写的敏捷化改进建议, 并提出在测评过程中应用测试管理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以降低测试人员的无效工作量。关于如何将测试管理工具更好地应用于测评过程, 还需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崔丽娜.基于CNAS准则的软件测试方法与实践[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2.

[2]徐飞.敏捷测试过程[J].软件导刊, 2011, 10 (4) :23-24.

[3]李长星, 时静.Test Director在测试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 2013 (2) :76-79.

运用流程 篇2

4.2.4.3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流程和运用

一、单项选择题来源:

1.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流程中,内审及管理评审工作应在(    )阶段完成。

a.策划与准备阶段        b.体系文件编写阶段

c.体系文件试运行阶段    d.第三方审核认证阶段

2.大模板不按规范正确存放易导致(    )事故。

a.高处坠落    b.起重伤害

c.坍塌        d.物体打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要素中,(    )属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 来源:考试大

a.文件        b.目标

c.运行控制    d.沟通和协调

e.结构和职责

三、案例题 来源:

[案例1]

某建筑公司承接了旧城区市政排水管网的更新改造工程。9月19,在给管沟进行人工清槽时,由于未执行安全技术规范,造成长约lom的沟壁坍塌,5名在沟底作业的民工被埋压,经抢救4人脱险,1人死亡。经事故调查,在该项目工程施工中,严重违反《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基本标准》的有关规定,对开挖的沟槽没有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范,进行放坡或支护;制定的安全技术措施没有实用性,导致施工人员在具体施工中无章可循,冒险蛮干;在监督检查工作中失察,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施工人员的违章行为,造成事故发生。

问题:

(1)试分析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

(2)请说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流程。

(3)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分为哪几类?

(4)何谓职业伤害事故?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可分为哪几类?

[案例2]

某大厦建筑面积约26700m2,框架—剪力墙结构箱形基础,地上12层,地下2层。民工甲和两名电焊工在10层进行钢筋对焊埋弧焊作业时,甲右手拿起焊把钳正要往钢筋对接处连接电焊机的二次电源时,不慎触及到焊钳的裸露部分致使触电倒地。焊工乙见此情景,立即拉开了民工甲手中握着的焊把钳,使甲脱离带电体,但由于甲中午喝过酒,加剧了心脏承受力,送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问题:

(1)请简要分析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和辅助性要素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策划内容包括哪些?

[案例3]

某建筑公司承建某住宅工程。砌筑a组在东北墙角10m高处砌外墙,砌筑b组在东墙南侧砌自行车存放棚。上料井架设在楼南墙侧。a组工人张某运砖时,将高出车帮的一车砖推到砌筑b组上空拐弯处,车轮被脚手板缝隙卡住,手推车前倾,几块砖连续坠落下来,击中下面工作的砌筑工王某头部,将安全帽打掉后,又击伤左前额,人院抢救无效死亡。

问题:

(1)试简要分析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

(2)企业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内容要满足一个框架和三个承诺的要求,分别指什么?

(3)建筑企业常见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可导致何种事故?

(4)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初始状态评审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案例4]

某建筑物为5a智能型写字楼,总建筑面积86520.6m2,框筒结构桩箱复合基础,基坑深约12m。5名建筑工人在做地下防水时,由于通风不良,导致作业面苯和汽油浓度急剧增高而发生中毒。较重的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呈现出明显的躁动不安,经紧急抢救后,逐渐恢复健康。

问题:

(1)本次事故是由于中毒引起的安全事故,那么《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所划分的16类事故是哪些?

(2)职工发生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后,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工伤?哪些情况可以视同工伤?

运用流程 篇3

【关键词】企业流程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随着现代化企业建设而发展出来的企业控制产物,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企业内部控制也已经成为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成本超支、绩效过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做得不够。研究表明,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和企业的日常运营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使企业在行业市场中提高竞争力就需要对内部控制进行较为完善的流程管理,才能保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正常运作,建立企业的管理系统。

二、流程管理现状

1.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不断加剧,竞争的方面也不仅仅是传统的成本、价格,企业的管理手段及经营策略也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这样的竞争角度考验的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严谨度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成熟度。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就是企业流程管理的差异。流程管理可以保证企业对运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预期目标进行完整掌控,从而保证企业在运营过程各个环节不会出现疏漏。所以,在现代行业市场中,流程管理系统的健全度是评价企业成熟水平的衡量标准。

2.在传统的行业中,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方式往往都是按照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没有系统的理论管理机制。虽然实践经验在管理过程中有一些可取之处,但是大多传统管理方式都会导致多数潜在资源和利润在实践过程中被浪费,企业管理也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所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市场中,企业流程管理是否有效往往决定着企业对风险的抗压能力、运营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力。

3.在我国现阶段商业市场中,国内大多数企业流程管理并没有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机制,虽然对各项工作都有较为明确的分工,但是工作交接时的接口往往都不顺畅,交接程序较为复杂,运营流程周期普遍偏长,工序的流转效率较低。小部分建立了企业流程管理内部监控体系的企业虽然初见成效,但是没有对量化指标进行及时的监控,对应的控制点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管理,所以流程管理工作急需落实。

三、内部控制与流程管理的联系

1.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健全

在我国现代商业市场中,大多数企业虽然没有建立十分完善和成熟的内部控制系统,但是大多数企业都已经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理论的支持,仅仅凭借经验建立的内部管理机制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责任权利的分化范围不够明确、运营流程的执行方法不够详细、控制设备没有建立系统化的思想。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内部控制机制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内部控制机制如果不能发挥其本身对企业管理的效果,就如同成了摆设,成为企业的累赘。所以如何将内部控制机制充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这就需要与流程管理相互配合。

2.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比较

内部控制与流程管理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有着共同存在的空间,也是两者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基础。流程管理是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认真完成,而内部控制机制是对运营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两者具有相应的共存空间。企业流程管理是内部控制的良好载体,通过流程管理的帮助,内部控制可以对企业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督,能够更加精细化的应用于企业经营中的各环节控制工作,不再是纸上谈兵,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

在流程管理机制合理运行下的企业,企业职员需要及时对自身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递交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审查,从而提升了企业中各环节的工作效率,保证了企业驾驭风险的能力。流程管理是企业进行流程监管工作的主体,要求企业运营中的各项环节规范、清晰并且准确无误,对于可能存在歧义或责任不明的责任主体可以通过内部控制机制进行调整。这种控制系统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了预防,有效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运营流程的完整性。

四、实施策略

1.信息收集工作

企业在进行流程管理时,信息收集是所有管理、监控工作的基础,想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就需要对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流程信息进行搜集,并结合企业工作现状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出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只有保证信息收集的完整度,才能为执行人员提供完整的企业流程,从而详细了解企业运营工作的效果,找出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企业的运营制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更加成熟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识别、描述企业流程

许多在进行流程管理革新、设计的企业,在开始革新之前通常是采用职能管理的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效果往往不经如人意。所以企业在进行流程革新之前就应当对革新流程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并在革新时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描述,通过比较找出原有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起到革新工作的效果。

3.选择重要流程

通常来说,大多数企业内部中会有成百上千个活动流程,这些企业相关的运营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单个部门进行开展,也在单个部门下形成产出的职能组织运转子流程,涉及部门单一,涉及人员通常较少;另一类是跨职能流程,这类流程通常可以横跨多个职能部门,责任制度往往不够明确,所以在进行革新时,通常应当选择第二类流程,将责任制进行明确,从而提高企业的监管效率。

4.确立核心革新点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任何一个运营流程都是需要一整套合理的活动模式进行构建的,但对企业进行革新时,不能对企业中每个活动点都进行革新。所以在革新过程中,应当对企业中的重要流程活动点进行判断,分清主次工作,对其诱因进行详细的分析,进而展开合理有效的革新工作。流程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建立规范化操作就能达到效果的,流程管理需要经过企业中相关决策机构的设置,并应用于各个阶级的工作人员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所以在革新时如果一味的对管理层进行约束就不能起到革新的效果,需要对企业进行整体分析,才能保证企业的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施行内部控制及流程管理都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保障企业高效运行的重要措施。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运行方式,促使对应的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在相关工作方面发挥合理的作用,并通过流程管理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构建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业务程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工作愈加重要。因此,我们应当把握好现在,及时对市场情况进行掌握,并做好内部管理工作,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华.浅议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15,(23):31-33.

[2]纪刚.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新经济,2015,(14):84-85.

[3]关兴国.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4]付云光,闻立娜.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6,(1):75-76.

[5]林彬.试论企业流程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导报,2014,(11):147-147.

鞋靴产品企划方案流程的运用 篇4

如何掌握运用鞋靴产品企划流程呢?这就要求鞋靴设计师学会从设计产品企划方向来找寻,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鞋靴企业的发展与产品品牌定位

鞋靴企业的发展与产品品牌定位主要包括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定位方案两个方面。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发展到某种程度, 对企业的规模、年产量、产值、创利和品牌的知名度、经营管理、营销网络的规模有多大等方面来制定出可行的目标。一般这项工作是由企业的高层来制定的, 作为一名设计师是很有必要了解这些内容, 才能审时度势和因地制宜的设计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鞋靴产品定位是品牌经营的首要任务, 它的目的是获取竞争优势, 是对鞋靴产品的属性、消费对象、鞋靴产品的形象、鞋靴产品的风格、鞋靴产品的销售手段以及鞋靴产品发展目标等内容的确定和划分, 来寻求适合品牌生存的空间。确定这些内容并不是可以随意为之的, 而是既要考虑企业现时的实际状况, 如资金能力、技术能力、生产能力、销售渠道等。通过反复比较、论证、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 制定出最可行的方案。在这项工作中, 设计师需要对上述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和对目标消费群体的调研, 摸清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并凭借对职业的敏感力和经验积累形成的判断力, 提出专业性的、建设性的意见。并积极与企业高层沟通, 以便达成共识。这是设计师与企业开展愉快合作的基础, 也是开始。

2 鞋靴市场调研与流行资讯信息收集

鞋靴设计师在有了明确的设计定位后实施具体设计之前还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 具体的市场调研和流行资讯信息的收集。鞋靴品牌企业, 如果不能获得系统的、持续不断的信息, 所作出的决策必然缺乏坚实的基础, 从而导致经营失败。鞋靴品牌是设计师进行产品开发之前做好市场调研, 搞清市场情况, 是保证决策正确的措施之一。市场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设计与消费的结合点。鞋靴市场调研的关键是发现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鞋靴产品市场的主要调研目的是为寻求确认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帮助鞋靴新产品或衰退的产品重新起飞, 引导鞋靴产品进入新市场或新领域的战略转移和有所突破。

鞋靴市场调研的主要对象有三类人群, 一是卖方人群, 即从事营销的各级人士, 如鞋靴部经理、柜台营销人员等。二是买方人群, 即目标消费者。三是相关的专业人士如鞋靴专家、营销专家以及同行。调研的内容是根据事先制定的设计定位方案对拟定的产品类型与产品风格和目标消费进行进一步交流, 认真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 其中包括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向从事营销的人士询问相关产品的销售情况, 了解影响销售业绩的各种原因。

开展鞋靴设计前, 信息收集是必不可缺的准备工作。鞋靴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有关国际与国内最新的流行导向和趋势, 譬如色彩流行趋势、面材料流行趋势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设计师了解国内外最新的流行导向, 预见最新的流行情况, 并在产品设计中起到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当然, 仅仅收集专业类信息是不够的, 只要是与鞋靴相关的信息都应该有所涉及, 如最新的鞋靴新型材质、最新的文化动态、最新的艺术思潮等, 这些相关方面的发展动态对鞋靴的审美、设计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不能不加以重视。

“商场如战场”在鞋靴产品研发中, 除了要了解消费者需求, 流行趋势, 同时, 还需了解与本品牌风格定位类似的企业产品情况, 将同一类鞋靴产品进行比较, 力争做到产品差异化, 避免同质化和低水平竞争。同时, 重点剖析一至二种典型的同类产品、对其款式结构、色彩运用、材料特点、工艺技术等进行深人而细致的分析研究从中吸取优点, 同时也找出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提出改进措施, 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中, 使产品尽可能达到所期待的满意程度。

3 鞋靴产品设计企划方案

设计科学创始人赫伯特·西蒙在描述设计过程的步骤时讲到:我们一旦在设计空间里构造好了一个总计划, 一个纲领性的总体设计方案, 就可以另行引进细节问题, 并将该总体方案用以指导完整设计方案的搜索。”

鞋靴产品的设计过程同样如此, 需要在进行细节设计前, 先要结合目标市场需求、流行趋势、成本和利润、生产设备条件和材料性能特点等诸多相关因素来考虑设计的总体可行性方案。对最重要的设计因素, 如主题、产品结构、款式、色调以及材料等进行大体构想, 以便于在主题系列产品设计上逐渐深入和开发。

3.1 确定鞋靴设计的主题企划

鞋靴主题的确定对设计的开展是非常重要的, 它使设计有了思维基础, 它是内容的主体和核心, 有了切入点、有了这个”点”我们就不至于在开始阶段就处于无目标的盲目状态、可以很有方向性地想到相关的形象, 触发我们的形象思维, 进而展开具体的形式构思。因此, 鞋靴产品主题是是设计师在开发产品款式的指挥棒, 鞋靴主题是对产品的风格、功能、用途的概括和总结。

鞋靴设计主题可以从历史主题、生活文化主题、姐妹艺术主题、战争主题、运动主题、未来主题、民族主题等多方面进行创作灵感。如战争主题, 由于战争对现代鞋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设计师多从军靴造型中获得设计灵感, 以表现男性刚毅、果敢的人格魅力, 同时也表达设计师对战争与和平的关注, 来设计出符合男性魅力的鞋靴和符合中性风的女靴。

3.2 确定整体色调风格企划

对于鞋靴产品来说, 色调一般要与主题所传递的风格及意境要有一定的关联性, 它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作为有多个主题、多个系列的一季鞋靴产品, 设计师必须要有计划、有主题、有节奏地理性安排色彩计划, 遵循季节变化的规律, 来确定产品的整体色调。

3.3 确定材料、辅料企划

材料是实现鞋靴产品设计的物质基础, 是表达鞋靴设计理念、体现品牌产品主题的关键素材。受到面辅料供应商的生产及供货周期的影响, 按照鞋靴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 设计师在进行鞋样设计之前, 首先根据主题的需要, 在同一主题下的材料、辅料, 应按照产品上市的先后顺序进行规划, 也可以是自行设计或者挑选出适合主题的材料。

在选择材料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同手感、风格的合理, 有效的搭配和组合。另外对材料的价格问题也要格外引起注意, 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成本和卖价。设计师必须要认真细致地做好, 有利于保证产品设计、开发和生产的连续性。

3.4 确定鞋靴的款式、结构式样企划

鞋靴款式是鞋靴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也是鞋靴产品风格和反映主题的要素之一。鞋子的款式大致可以分为运动鞋、休闲鞋、户外鞋、单鞋、时尚鞋等。鞋靴形态结构式样设计是指鞋靴帮面的一种组合构成式样设计。包括三节头结构式样、耳式结构式样、舌式结构式样、浅口结构式样等。在鞋靴造型要素中, 结构式样设计对鞋靴形态的造型效果影响较大。

3.5 确定鞋靴产品的细节企划

细节企划在鞋靴产品企划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 产品的款式、色系企划再好, 如果没有好的细节来表现, 产品也会显得很平淡, 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兴趣, 好的细节犹如点睛之笔, 能提升鞋靴产品的价值, 给鞋靴锦上添花, 增加了鞋靴产品销售的机会。

鞋靴细节企划包括:图案、工艺、部件等三个部分, 图案是表现鞋靴设计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 图案的题材可以从人物、花卉、文字、几何图、符号、风景等方面获得。工艺可分为:压褶、激光雕刻、切割等。部件大致可分:拉链、钉珠、松紧带、魔术贴等。

4 总结

综上所述, 鞋靴产品从设计定位、开展调研, 设计构想、产品方案、组织生产到发货上市, 是通过一个非常严密的“系统工程”的操作来完成的。做为一名鞋靴设计师, 必须要以市场为依据去收集最新的流行资讯, 关注时尚信息。因此, 鞋靴产品的设计开发必须要有“全局”的意识, 熟知各种有利的、不利的、制约的条件和因素。懂得各个工作环节的要求, 才能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为消费者提供更适合的鞋靴产品。当然, 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目标的不同, 体现在工作的一些细节方面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需要设计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陈念慧.鞋靴设计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运用流程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二、多项选择题

1.  b、c、e

三、案例题

[案例1]答: 来源:考试大

(1)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是:

①施工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沟槽没有放坡,没有进行支护,且沟上沿推土未达到安全距离,沟壁受侧压力作用倒塌。

②未履行劳务用工管理职责,对施工人员未进行安全培训教育。

③对施工现场监督检查不力,制定的技术措施和安全技术交底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

④安全检查不到位,没有发现事故隐患。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流程是: 来源:

①策划与准备阶段:领导决策与准备;人员培训;初始评审;制定方针、目标及环境管理方案;体系文件策划。

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编写阶段。

③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试运行阶段:a.体系试运行;b.内审及管理评审;c.模拟审核。

④第三方审核认证阶段:a.认证审核准备;b.认证审核;c.颁发证书。

(3)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分两大类型,即职业伤害事故与职业病。

(4)职业伤害事故是指因生产过程及工作原因或与其相关的其他原因造成的伤亡事故。

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伤事故、重伤事故、死亡事故、重大伤亡事故、特大伤亡事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6类。

[案例2)答:

(1)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是:

①民工甲安全防护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没有穿戴绝缘鞋和手套,酒后作业使用漏电焊钳。

②埋弧焊班长对作业工具的安全状况检查不认真,对民工甲的违章行为和使用漏电的电焊把钳子,没有采取措施。

③项目经理部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对埋弧焊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问题检查不及时,整改不彻底,制度落实不力。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①职业健康安全方针;②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③法规和其他要求;④目标;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⑥结构和职责;⑦运行控制;⑧绩效测量和监视;⑨审核;⑩管理评审,共10个要素。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辅助性要素包括:①培训、意识和能力;②协商和沟通;③文件;④文件和资料控制;⑤应急准备和响应;⑥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⑦记录和记录管理,共7个要素。

(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策划的具体内容为: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的制定;职业安全健康目标的确定、管理方案的确定;确定组织机构、职责与资源;体系主要要素的策划。

[案例3]答:

(1)这起事故发生的原因是:

①在交叉作业安全防护方面考虑不周,a组运砖路线与b组作业面交叉,无可靠的防护措施,安全交底不清。

②脚手板铺设不符合要求,有隐患。

③装车过满。

④未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⑤安全检查未查出隐患。来源:

(2)一个框架:提供建立和评审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二个承诺是:遵行法律、法规的承诺;遵循可持续改进的承诺;坚持事故预防、保护员工健康的承诺。来源:

(3)建筑企业常见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可导致的事故有:

①洞口防护不到位、其他安全防护缺陷、人违章操作,可导致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

②电危害(物理性危险因素)、人违章操作(行为性危险因素),可导致触电、火灾等;

③大模板不按规范正确存放等违章作业,可导致物体打击等;

④化学危险品未按规定正确存放等违章作业,可导致火灾、爆炸等;

⑤架子搭设作业不规范,可导致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

⑥现场料架不规范,可导致物体打击等。

(4)企业职业健康安全初始状态评审报告的内容有:

①初始状态评审目的、范围;

②组织的基本情况;

③初始状态评审的程序和方法;

④危险源辨识、安全风险评价;

⑤组织现有管理制度评审状况和遵循的情况;

⑥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其他要求遵循情况评价;

⑦以往的事故分析;

⑧建立管理体系具备的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⑨提出组织制定方针和目标、指标框架的建议。

[案例4]答:

(1)《企业职i伤亡事故分类》中所划分的16类事故有: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物理伤害等事故。

(2)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②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③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④患职业病的;

⑤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①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h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②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③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旧伤复发的。

(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17个要素分别是:

①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②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③法规和其他要求;

④目标;

⑤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⑥结构和职责;

⑦培训、意识和能力;

⑧协商和沟通;

⑨文件;

⑩文件和资料控制;

⑾运行控制;

⑿应急准备和响应;

⒀绩效测量和监视;

⒁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⒂记录和记录管理;

⒃审核;

运用流程 篇6

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 即人的身体、品德、智能、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品质。其中, 身体素质包括体质、体力、精力三方面;品德素质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以及道德品质;智能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才能以及智力四方面;文化素质包括学习教育程度、社会化程度以及自我学习程度三方面的品质。

素质模型指的是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要具备的素质特征的总和, 它是针对某特定职位表现要求而组合起来的一组素质特征。

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 CM表示素质模型, CI表示素质项目, CIm即第m个素质项目, n表示素质项目的数目。

二、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开发流程应用

企业的培训开发要秉承“立足于培育员工的核心专长与技能, 激发与强化员工的优势和潜能”的理念, 要依据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以及定期的绩效考核结果, 与企业实现公司战略所要求的核心素质进行比较来确定员工的素质差距, 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设计相应的培训课程和项目, 最后, 通过培训后的效果评估为员工素质的改进提供指导和反馈。

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开发流程要遵循素质和行为间的驱动关系对员工进行潜能培训和开发, 通过总结和提炼企业自身的成功和失败案例, 最终支持员工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与绩效的持续改进。

三、基于素质模型的人员任用流程运用

传统的任用程序大多建立在工作评价的基础之上, 而不是基于素质来设计制度和辨别人选的, 人力资源部往往以教育背景、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验等做出是否聘用某人的决定。而基于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人员选任时则基于该工作岗位的优异表现 (绩效) 和能取得此优异表现的人所具备的素质特征和行为, 而不是能做这些工作的人, 即重视考察个人的人格特质和动机, 它认为只有那些具有与企业使命和经营哲学一致的人格特质和动机的人才能与企业建立起牢靠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才能被更大的激励, 具有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愿景落实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最终造就出卓越的组织。

摘要:长期以来如何育人和用人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 素质模型作为一种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本文探讨了基于素质模型的培训开发和人员任用两大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建设并进行了示例演示, 以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素质模型,培训开发,人员任用

参考文献

[1]邹莉.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特征问卷的编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0年

[2]刘琳.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员工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硕士论文, 2004年

[3]严正, 翟胜涛, 宋争.管理者胜任素质[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许莹.跨国公司管理者基于胜任素质的培训体系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2006

运用流程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1年7月—2012年3月可重复性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分组清洗消毒。持针器 (厂家) 1 000件和止血钳 (厂家) 1 000件。准备新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 (厂家) 、纯水处理器 (厂家) 、光源放大镜 (厂家) 和杰力专用测定试纸 (厂家) 等。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污染的1 000件持针器、1 000件止血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持针器500件、止血钳500件, 观察组持针器500件、止血钳500件。

1.2.2 清洗方法

对照组:临床科室、手术室护士使用可重复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后由消毒供应中心专人定时统一回收, 再集中放入清洗消毒机内清洗、漂洗、消毒、干燥。观察组:消毒供应中心专人定时负责统一回收至消毒供应中心, 清洗前将污渍、锈渍严重的进行除锈 (除锈剂稀释比例1∶7, 水温50℃~80℃) 、漂洗处理, 然后同其他器械进行多酶 (按照1∶270加入全效型多酶清洗剂、水温20℃~40℃, 温度越高越好) 浸泡处理, 再放入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漂洗、消毒、干燥。两组医疗器械清洗过后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办法进行检查、包装、灭菌、存放。

1.2.3 观察指标

1.2.3. 1 清洗效果

日光检测:用目测及光源放大镜监测两种清洗流程处理后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 目测外观应光洁如新、无任何残留物质、无血渍、无水垢[2]。在光源放大镜下关节齿牙等处无锈迹或腐蚀斑点, 此类器械为清洗合格, 反之为不合格。

1.2.3. 2 血污情况

用杰力专用测定试纸检测两组器械的血污情况, 原理是试纸的显色试剂块上含有过氧化物和苯胺类显色剂。使用中通过残留血污中的血红蛋白或残留组织中的肌红蛋白的过氧化物酶样功能, 催化试剂中过氧化物分解促成显色剂显色, 从而判定血污或残留组织的存在。将试纸测试端蘸取被测器械表面的水迹1min后试纸测试端成绿色说明含血污成分。色泽越深说明血污越重, 此类器械隐血为阳性, 若不变色则为阴性。

1.2.3. 3 灭菌合格情况

对两组器械进行包装灭菌处理, 观察两组器械灭菌后合格情况, 检测器械灭菌后的血污情况, 血污情况存在的为不合格, 反之为合格。

1.2.3. 4 临床医护人员满意度

调查100名临床医护人员对医疗器械性能满意度情况, 对两种清洗方法的器械使用满意度进行比较。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件 (%)

件 (%)

件 (%)

人 (%)

3 讨论

医疗器械实行消毒供应中心专人管理并改良清洗流程后, 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合格率明显升高。研究表明, 公司自行清洗租借物的合格率仅为27.33%, 其中手术器械、钢板、螺钉盒的合格率分别为48.9%, 70.9%, 13.6%[3]。因此, 彻底清洗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医疗器械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回收处理, 不断持续改进清洗流程, 提高了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避免了因器械运送时间差异造成的血液、体液等的凝固变性带来的清洗上的困难。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经消毒供应中心人员不断摸索改良清洗流程, 经过分类、预处理、酶洗、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后, 再在包装环节进行进一步的质量控制, 符合要求后进行包装、灭菌。包装环节的质量控制采用的肉眼加光源放大镜法是目前国内外临床上普遍作为清洗物品放行的依据, 而单凭肉眼裸视法认为合格的医疗器械隐血试验阳性率为39.6%~57.5%[4]。因此。由专人负责, 加强清洗流程的管理, 并不断摸索改进清洗方法及检测标准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本研究对照组中, 杰力试纸检测出的器械含血污不合格率高达10.7%, 而观察组中只有1.8%, 统计分析示, 两组清洗效果的血污残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增加预处理环节后清洗效果明显提高。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用于临床工作的技术越来越多, 其操作过程都必须有时效性和有效性。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 导致肺部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菌血症、造口感染、胆道感染以及分枝杆菌、沙门菌、幽门螺旋杆菌等感染都与清洗、消毒不严格、操作不当等医疗行为有关。从源头上控制医院感染是消毒供应中心的首要任务,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找到相关的研究证据并能确定其可靠性和真实性。如器械清洗中关于预处理环节中多酶浸泡的问题, 因为多酶有清洗和酶解双重功能, 能去除血迹、蛋白质等顽固污迹, 且对手术器械无腐蚀性, 清洗方法简便快捷, 还可以根据器械的污染程度选择不同成分的多酶清洗液, 适当延长浸泡时间, 以提高清洗质量, 清洗效果明显[5]。另外, 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和组织液是危险的传播媒介, 即使微量通过皮肤进入人体, 也可导致50%的人感染乙型肝炎, 因此对术后的器械必须经过严格清洗。

通过对两种清洗流程的比较, 医疗器械在增加预清洗流程后医护人员对手术器械性能满意度由84.0%上升到97.0%, 满意度明显提高。以往传统的手术器械处理流程难以保证器械的清洗和包装质量, 灭菌质量也受到影响。医疗器械现在由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流程持续改进后清洗质量明显提高, 在包装前再次对医疗器械进行检查, 包括对器械的光洁度、器械完整情况、轴关节灵活性和张力、器械咬合完好性、器械尖端部分闭合功能、器械锁齿功能、锐利器械的锋利功能等, 贯彻双人核查制度, 不得遗漏物品以免影响手术工作, 避免了由于医疗器械质量和数量问题给病人带来的安全隐患, 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几率, 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目前, 国内外医院医疗器械采用的压力蒸汽、环氧乙烷等所设置的灭菌程序、参数都以彻底清洗为前提。清洗的目的已经转变为尽可能减少附着在医疗器械表面的细菌量及各种污物。资料表明, 对接触血液的器械灭菌后进行抽查, 残留血阳性率为35.9%,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率为2.86%, 且未经彻底清洗的染毒材料虽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 即使灭菌程序正确, 参数指示合格, 乙型肝炎病毒的RNA仍能被活着检测出来, 而彻底清洗的器械灭菌后检测HbsAg则为阴性, 说明残留有机物对器械灭菌的效果影响很大。若对有血迹的医疗器械清洗不彻底将影响到灭菌效果, 极易造成疾病的传播, 因此提高器械清洗质量是保证器械灭菌合格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 医疗器械实行统一回收集中管理后灭菌包检测的不合格率由9.3%下降到0.2%, 医疗器械包灭菌合格率显著提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医疗器械经过消毒供应中心专业人员采用流程更新处理后, 保证了其灭菌质量, 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禁止滥用抗生素的大趋势下更加有利于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本研究比较了传统的清洗方式与进行预处理后清洗方式的效果,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进行预处理流程后医疗器械的合格率明显提高。此次研究对消毒供应中心以后器械的清洗处理流程的持续质量改进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在今后手供一体器械集中处理的模式下, 对外来器械的清洗也有一定意义。但对复杂器械的处理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清洗流程, 使其真正地让临床满意, 让病人放心地使用每一件医疗器械。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清洗流程运用于医疗器械清洗的效果。[方法]将污染的1 000件持针器、1 000件止血钳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 观察组通过分类、多酶浸泡、除锈等预处理后再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 清洗结束后依据中国医院消毒供应行业标准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清洗合格率明显提高、血污明显减少、灭菌合格情况和临床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在清洗消毒流程上持续改进可提高医疗器械质量、保证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安全使用, 达到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清洗,消毒,医疗器械,医院感染,血污,灭菌

参考文献

[1]马成云, 李波, 李文君, 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5) :550-552.

[2]魏静蓉, 李斌, 施建辉.手术器械清洗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4) :413.

[3]陈莎莉, 钟白丽.不同方法对骨科植入手术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965-966

[4]邢书霞, 马玲, 张伟.4种医疗器械清洗效果评价方法的比较[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09, 26 (1) :28-29.

运用流程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手术的1309例患者, 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运用循证医学管理方法后手术的1579例患者, 比较两组的患者感染发病率, 无菌物品管理, 呼吸机管路、空气以及手等予以卫生学监测, 医师及护理服务人员洗手依从性。

1.2 方法:

参照循证医学的基础模式, 采取下列步骤:发现问题、证据搜寻、证据评价、证据整理、实行状况评价、改进。 (1) 明确存在于医院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中的详细问题;发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 如手术患者感染率、高压及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环境卫生学监测、医务工作人员洗手依从性。 (2) 采取期刊检索系统实施文献检索:文献出处有循证医学的有关网站、MEDLINE数据库、生物医学文献中文数据库等, 检索提出的关键词。应用EBM质量评价的标准对收集的文献从真实、可靠、适用价值上做出可行性评价。 (3) 评估与改进:对实施后的感控质量及时跟踪评估, 发现浪费资源现象则及时改正, 并进行持续改进。 (4) 培训方式:以科室为单位进行培训。

1.3 制定流程:

根据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模式, 拟定各项流程, 包括:各种物品的清洗、杀菌、消毒;无菌物品的管理;物品表面与手的卫生学监测;医务工作人员防护等。

1.4 纳入标准:

参照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判定医院感染发病率, 全部病患诊治前均非感染性疾病调查工作人员。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第三版第一分册的规范执行监测采样。

1.5 统计学处理:

所获数据使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以卡方检验研究两样本构成比, 以P<0.05为结果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病患感染出现情况:

感染控制流程推广前手术病患感染84例 (6.4%) , 推广后手术病患感染75例 (4.7%) 。

2.2 环境卫生:

感染控制流程推广前后手术室环境卫生监测状况, 见表1。

3 讨论

循证医学是由加拿大的Sacktt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的[3], 它是遵照医学证据进行决策的方法。目前, 控制医院感染、降低感染发生率, 是手术室的一项重点工作, 它即向患者显示了本医院的医疗水平, 同时也体现了医院管理的水平。手术室是外科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手术治疗的场所, 是防控医院感染的重点。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 是手术质量管理的关键, 手术室感染控制措施已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流程, 强调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需要对其效果予以系统性的评价, 使得医院感染工作简捷与有序, 且更靠近临床。现代流程管理的核心为规范性、建立点到点的优秀业务流程, 采用以不断增加组织业务水平为目标的系统性措施[4], 由此主张质量并非检验出来的, 而是在执行流程中创造出来的。因此, 建立手术室感染控管理各项流程, 使得每步流程得到高度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执行, 以取得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表1中, 运用循证医学的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由之前的6.4%下降到4.7% (P<0.05) , 表明循证医学对于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的控制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减少了由于感染所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

长期使用光谱抗生素容易使菌群生态环境失衡, 使用抗生素的量越多, 越易导致细菌波动, 且更易引起抗菌菌株与致病性菌株的定植。空气污染是最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 空气不流通、温湿度过高都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有利条件。这样一来无疑会对人体的呼吸道环境造成影响, 更容易使人感染。因此, 本院特意安装了空气消毒机, 可于动态环境下对空气进行消毒, 使空气质量满足卫生标准。表2中, 手、空气等均达到了卫生监测标准, 较实施感染控制之前有了明显提升 (P<0.05) 。通过对各环节的有力控制, 使医院感染率下降, 对医院感染治疗费用的节约是有利的[5]。

目前, 我国乙肝总感染率超过60%, HBV携带者超过3亿人, 艾滋病也我国呈现出迅猛增长趋势, 1981年至1993年美国发现的30万艾滋病患者中, 高达60%以上是医护人员, 因此, 必须重视我国医院存在的职业暴露危险, 提前予以防护, 严格规范具有隐蔽威胁的行为, 且构造职业暴露的控制路径[6], 对医护工作人员预防职业威胁的能力予以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 循证医学为医院感染者创造了科学性的方法学, 本组研究采取循证的方法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系统性流程, 制定科学性高的评价系统, 借鉴循证医学理论, 有条理地说明和陈述医院感染控制体系, 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合理决策及质量改善提供事实性的有效依据。使感染控制工作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 努力做到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 进而取得减小医院感染率, 增加医疗质量, 保护医务工作者职业安全的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在手术室感染控制流程中运用循证医学的效果。方法 把循证医学和流程管理基本原理引入医院手术科室感染控制工作中, 调查采集与手术科室相关的医院感染数据资料的, 找出手术科室当前感染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综合评估并与具体情况结合, 建立手术科室感染控制流程, 并经临床实践应用。结果 与采用循证方法流程管理前相比, 医院手术患者感染率降低;手、空气、麻醉机管道、无菌用品等各项卫生学监测指标均P<0.05。结论 应用循证医学, 制定手术室感染控制流程, 增加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可以加强感染控制, 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目的。

关键词:流程建立,循证医学,文献检索,手术室,感染控制

参考文献

[1]王家良.21世纪的临床医疗-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16-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J].中华医学杂志, 2001, 81 (5) :61-67.

[3]Evidence-Based Medicine Working Group.Evidence-Based Medicine.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J].JAMA, 1992, 268 (17) :2420-2425.

[4]李明子.现代管理的新概念-流程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2) :956-957.

[5]刘秀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监测及控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10) :92-94.

运用流程 篇9

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 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全校设21个教学院所, 教职工3 370人, 由于教职工人员基数大, 公积金管理工作量也很大, 主要涉及的业务有支取、开户、转移、销户等。随着住房市场化, 房价不断攀升, 教职工购房压力日渐增加, 用公积金贷款购房的职工也不断增加, 买房以后都存在支取公积金的需求, 导致公积金支取人数也呈不断增加趋势, 给公积金经办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网络版公积金管理系统启用之前, 我校公积金日常管理所用的软件是单机版管理软件, 该软件主要侧重于基本业务流程的管理, 能够完成日常业务, 比较稳定, 但缺乏网络化、共享功能, 使用灵活性差, 不能按要求增加、定制模块。

二、住房公积金网络版管理系统的开发及运用

住房公积金网络版管理系统以B/S结构为主, 主要有公积金政策宣传、公积金公共查询、网上预约支取、网上预约开户等模块;以C/S结构为辅, 主要有打印模块、数据导入导出模块以及供管理员使用的功能强大的查询模块。

B/S结构基于J2EE平台, 系统采用7层架构设计:Web层表现层、控制层、服务层、DAO层、DTO层、持久层和数据库层。采用7层架构设计是目前主流的设计架构, 具有框架灵活性的优点。网页界面采用Flash技术制作。Flash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网站设计技术, 有很强的表现力, 搭配Flash自带的脚本语言Action Script, 可以制作出用户交互体验丰富、界面极为友好的前台界面。

C/S结构模块采用Delphi软件开发工具开发。采用Delphi的原因在于它是高效的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可以快速开发数据库管理软件。C/S结构模块主要供管理人员使用, C/S结构相对于B/S结构具有响应速度快、开发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 对B/S结构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补充作用。在实际使用中, 也证明了二者结合使用效果非常理想。

数据库选择使用SQL Server 2005。起初我们采用Access数据库, 它是桌面型的小型数据库应用, 采用它主要是考虑到其具有简单实用、开发成本低、周期短等优点。但投入实际使用一段时间后, 随着数据量和访问量急剧增加, 系统性能下降很快, 响应速度变慢。所以后期我们改用SQL Server 2005。SQL Server属于大型数据库, 应用于该系统迅速体现出它的优越性, 系统性能又恢复到起初良好的状态。

三、系统分析与评价

我校启用网络版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之后, 公积金支取业务办理的流程如下:

(1) 教职工登录后勤管理处网站, 访问住房公积金管理页面, 了解支取公积金所需材料, 按要求准备相关材料。

(2) 材料准备齐全后, 进入网上预约支取模块, 填写相关支取信息, 提交申请。提交申请后, 系统自动显示公积金经办人将在3个工作日内通知办理支取业务。

(3) 经办人进入管理员模块, 按照申请先后顺序, 依次通知申请人按双方协商好的时间办理支取业务, 在时间安排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4) 经办人根据申请人提交的信息, 提前打印好住房公积金支取记录单以及住房公积金个人储蓄账户明细表。申请人来现场办理业务时, 双方可直接核对表中信息, 从而节约了大量在现场的时间。

该系统从投入使用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 系统运行稳定, 达到了预期的使用效果, 教职工满意度较高, 领导也高度肯定该系统的实际使用效果。与启用该系统之前相比, 公积金管理业务在以下几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 显著提高了办公效率, 据统计, 同样办理一个支取业务所花费的时间只有原来的一半甚至更少。

(2) 教职工无需在办公现场排队等候, 免去排队之苦, 并可根据个人要求相对灵活地安排支取办理时间。

(3) 节约了纸张、电话费等办公费用, 实现了网络办公, 对推动办公自动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4) 公积金经办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大减轻, 工作量相对减少。

四、结束语

该软件是由北京工业大学房管部工作人员自主开发的,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该软件的开发以及实际使用中的显著效果, 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信息化建设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要再接再厉, 运用信息化手段不断优化工作流程, 提高办公效率。

摘要: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停止福利住房实物分配, 实行住房货币化管理, 住房公积金支取业务量显著增加, 公积金经办人员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为了减轻经办人员工作压力, 提高办公效率, 减少办理支取业务所需时间, 北京工业大学房管部对公积金支取流程进行了优化, 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住房公积金网络版管理系统。在实际使用中, 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对推动办公自动化的进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运用流程 篇10

六西格玛管理法作为源于制造业的一种重要流程改进工具和方法, 与2001年被美国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团首次运用于酒店行业, 经过数年的运行, 在提高客人满意度、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改进内部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更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酒店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思维。

一、六西格玛的基本概念

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 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 防范产品责任风险, 降低成本, 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 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最初是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实行, 并在GE公司得到大力推广。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 又关注过程的改进。“σ”在统计学上用来表示标准偏差值, 用以描述总体中的个体离均值的偏离程度, 测量出的σ表征着诸如单位缺陷、百万缺陷或错误的概率性, σ值越大, 缺陷或错误就越少。6σ是一个目标, 这个质量水平意味的是所有的过程和结果中, 99.99966%是无缺陷的。6σ管理关注过程, 特别是企业为市场和顾客提供价值的核心过程。过程以最低的成本损失、最短的时间周期、满足顾客要求的能力就越强。

为了达到6σ, 首先要制定标准, 在管理中随时跟踪考核操作与标准的偏差, 不断改进, 最终达到6σ。现己形成一套使每个环节不断改进的简单的流程模式: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二、酒店业中六西格玛项目类型

酒店业中的六西格玛项目一般可以分为二类。

第一类项目是指可以带来收入上升或成本下降从而给酒店带来财务收益的项目, 通过流程的改进, 使得某一经营中心的营业收入得到提高, 如酒店前台客房升级增销项目、车辆服务增销项目等;或通过流程改进, 使得酒店成本降低的项目, 如节水项目、节能灯改造项目等。

第二类项目是指虽然关注宾客满意度提升或员工满意度提高的项目, 第二类项目一般无法给酒店带来直接或短期的财务收益, 但从长远角度来看, 宾客满意度及员工满意度, 会带来回头客或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劳动效率, 因此, 最终还是会带来财务收益的提高。如提高员工知识度项目就属于第二类项目。

酒店在实施六西格玛项目时, 应该同时关注第一类和第二类项目, 两者不可偏废。

三、酒店业实施六西格玛项目的团队准备

六西格玛项目能否成功实施, 团队的有效组织与合作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开始六西格玛项目之前, 首先要搭建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团队, 成员一般包括以下角色:

1、项目领袖, 即该项目的领导者, 一般来讲, 项目领袖最好由运营中心的经理担任, 如餐厅实施项目时, 建议由该餐厅的经理担任项目领袖, 项目领袖的主要职责是协调整个项目团队的工作、召集主持会议、控制项目进程等。

2、黑带大师或绿带大师, 黑带大师、绿带大师是指受过六西格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并有酒店业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员。黑带大师是专职六西格玛项目实施专家, 而绿带大师则是兼职人员。在一个项目中, 黑带大师或绿带大师主要为团队提供六西格玛专业支持, 如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的采用、分析模型的建立、在项目各节点的关键提示。以及六西格玛知识的培训等。

3、财务人员, 主要负责项目成本和实施后财务成果的计算和确认。

4、队员, 队员一般由项目实施部门的关键岗位员工组成, 队员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实施计划中的分工, 做好具体的流程改进工作。

六西格玛项目团队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所以更需要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团队搭建完毕后, 应当明确各自的分工、沟通方式和沟通机制、会议的频次、分歧产生后的解决方案等, 以保证项目的有效实施。

四、六西格玛的思考模型

如图1-1为六西格玛管理法的思考模型

“S”代表供应者, 指为参与某一流程的各相关方, 在酒店可以为供货商、员工、客人、原材料、预订等;

“I”代表输入, 指将各供应方输入运作流程;

“P”代表过程, 指产品或服务的加工过程;如预订客房制作菜肴、清扫客房等

“O”代表输出, 指将加工好或准备好服务提供给使用者的环节;

“C”代表顾客, 指从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获益的相关方, 如接受产品或服务的客人, 获得收入的酒店管理层或投资人等。

五、六西格玛在流程改进中运用的基本步骤

六西格玛的基本步骤被称为DMAIC, 即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 如图4-7六西格玛DMIAC模型。

现用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团一个成功的六西格玛项目—“提高员工酒店产品知识度”来说明运用六西格玛进行流程改进是时的主要步骤。

1、项目定义 (定义阶段) , NJS酒店年均客房出租率为70.1%, 2006年的累计出租率为68.97%.在此期间, 宾客满意度却有所下降, 截至6月份, 年累计宾客满意指数从一月份的8.15降至六月份的7.64, 而员工知识度指数从8.30降至7.70。酒店希望在2006年底, 将该指数从7.70提高到8.20;将总的宾客满意指数从7.64提高到8.20。

2、顾客之声 (Voice of Customer) 调查及转换 (定义阶段) , 需要了解客人的反馈并通过客人意见反馈转换表将客人意见转换为问题点。如客人反映“员工不够专业”, 转换成问题点, 就可能意味着“员工缺乏培训”。

3、关键指标测量 (测量阶段) , 是指找出对员工知识度提高产生关键影响的数据, 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对比基数值和目标值, 以衡量提高的幅度。在该项目中, 关键指标包括宾客满意度中“员工知识度”的分数, 员工知识测试的平均分数等。

4、根本原因分析 (Root Causes Analysis) (分析阶段) , 根本原因分析可以邀请相关人员, 以头脑风暴的形式, 用鱼骨图/因果图为工具, 找出根本原因。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时, 应当从程序、人员、设备、政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如本案中员工知识度客人反映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培训资料和知识系统、员工外语能力欠缺导致沟通不畅、管理层缺少对员工知识度的考核和奖惩措施等。

5、制定行动计划 (改进阶段) , 在完成根本原因分析和关键数据测量之后, 就应当制定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本案中采取的行动方案包括:印制《员工知识手册》;各部门对员工每天例会抽查、每月考试;每天更新酒店产品和服务信息并通过网上发布等。

6、对项目实施后的流程进行控制 (控制阶段) , 在完成各项行动方案之后, 该项目并未结束, 因为改进后的流程仍有可能出现偏差, 同时也需要对改进后的结果进行观察, 确保改进的流程得到正确地执行, 所以需要18个月的时间进行观跟踪和控制。本案中:项目开始实施后的18个月中, 员工知识度在客人满意度中的得分最低点由7.44提高到7.8, 而最高点则由8.42提高到8.66。说明项目是成功的。

摘要:中国酒店行业的快速增长, 使得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包括五星级酒店在内的高端酒店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如何根据客人需要, 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 去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是摆在酒店管理者面前的迫切问题。六西格玛 (6-Sigma) 作为一种改进流程与产品质量的重要工具, 在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功之后, 被引进到酒店行业。本文主要试图阐述六西格玛的定义, 酒店业服务和产品质量改进中存在的误区, 六西格玛如何从客人角度出发, 倾听顾客之声 (VOC) 。六西格玛项目各阶段的关注要点, 以及SIPOC模型的特点, 最终达到有效改进酒店业内部流程, 提高宾客满意度和企业价值的目的。

关键词:六西格玛,内部流程改进,酒店业

参考文献

[1]旅游饭店业协会和浩华管理顾问公司 (Horwath HTL) .中国饭店业务统2008财政年度[J], 2009;8-9

[2]王丹, 高玉环, 史建新.约翰.A.皮尔斯二世.小理查德.B.鲁滨逊.战略管理制定、实施和控制[M].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3-453

[3]秦宇等.杰弗里.S.哈里森卡西.A.恩兹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3-309

[4]殷蕾, 蒋其芳.酒店业六西格玛管理浅析.北方经贸[J], 2005;1

[5]桂云苗, 朱金福.六西格玛管理中顾客需求知识建模研究.企业经济[J], 2007;4

【运用流程】推荐阅读:

迁移运用07-17

美术运用07-22

音阶运用05-15

指标运用05-16

运用实现05-17

常见运用05-18

股道运用05-19

课件运用05-23

运用探索05-26

资金运用05-29

上一篇:空间统计下一篇: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