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体系

2024-07-04

运用体系(精选11篇)

运用体系 篇1

蟠龙卷切系钟祥特有名菜佳肴, 以鱼、猪肉为主料, 蒸煮而成糕状物, 其鲜香味型和蒸汆食用方法具有典型湖北菜肴特色。模糊数学是研究和处理模糊性现象的一种数学理论和方法, 它将一些边界不清, 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本研究运用模糊数学方法, 根据蟠龙卷切菜式特点建立模糊综合评定模型, 确定了蟠龙卷切感官评定的指标, 并对指标进行分值分配, 建立清蒸蟠龙卷切感官评定体系, 从而为推进湖北菜标准化建设、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菜式制备材料

原材料及产品标准:猪瘦肉、猪肥膘肉、猪油 (NY/T 843) ;鲢鱼肉 (NY/T 842) ;鸡蛋 (NY/T 1039) 、精盐 (NY/T 1040) ;淀粉 (NY/T 1039) ;味精 (NY/T 1053) 等。

流程简述:猪瘦肉剁茸, 置清水浸泡30min, 沥水加精盐、淀粉搅成稠肉糊。鱼肉剁茸加精盐、淀粉搅成稠肉糊。鱼茸、肉茸合在一起拌均匀, 摊置鸡蛋皮上上卷。

隔水蒸锅具上火→水沸腾后肉卷旺火蒸30min→取出晾凉→切成3mm厚蛋卷片→瓷碗表面涂油→蛋卷片相互衔接盘旋码入碗内→水沸腾后旺火蒸15min→取出翻扣入盘→炒锅上火→加水、精盐、味精、淀粉勾芡→浇淋置菜肴上→成品。

感官评定方法

建立清蒸蟠龙卷切感官评定体系的首要问题是科学合理地选择评定指标, 这是开展菜式感官评定的基础性工作。如果评定指标选择不当, 即使后续的工作做得再细致、再全面,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消费者选择菜式时, 考虑的重要因素或主要因素就是菜式的品质。菜式品质是反映产品优劣程度的一些有意义的、使菜式更易于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特性组合。菜式感官特性对食品适用特性的影响如食欲、售价和销售量非常明显, 比如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不同外观的菜式, 其价格相差数倍。同时, 菜式感官品质有时又会随着时间、地域以及消费者嗜好的变化而变化。如对高年龄人群在菜式硬度增加时, 满意度下降, 而中青年组人群则该趋势不显著。

菜式感官主要取决于色香味质, 综合鱼糜制品感官品质的相关研究, 并考虑蟠龙卷切的特征口感风味, 选择出5个清蒸蟠龙卷切感官指标用于品质评定。其中, 无损性检测指标二项:色形、气味, 破坏性检测指标三项:口感、滋味、油腻度。

感官评定指标权重强制确定法

选定感官评定指标后, 模糊数学方法评定菜品感官, 需要首先确定烹饪菜品各感官评定指标所占的权重, 权重分配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菜品评定结果的准确性。

一般来说,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是从2个事物的对比开始的, 也即先对2个对象进行比较, 然后再换2个进行比较, 重复多次每进行一次比较就得到一个认识, 而这个认识往往是模糊的, 需要将这种模糊认识数量化以说明其重要程度, 即二元对比强制确定法。为了科学合理地选择清蒸蟠龙卷切感官品质评定指标权重, 本研究采用二元对比强制确定调查方法。此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因调查对象专业能力差距所造成的主观随意性, 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导致评定结果失真或偏离的不良情况, 且能够将感官评定各项指标重要程度予以量化, 对清蒸蟠龙卷切感官评定指标权重的调查样表见表1。

参加权重调查感官品评人员共20人, 这些调查人员由蟠龙卷切起源地钟祥原著居民 (荆沙菜系) 和仙桃市 (天沔菜系) 、十堰市 (襄郧菜系) 、咸宁市 (鄂东南菜系) 、恩施市 (鄂西菜系) 餐饮行业专家组成, 均对蟠龙卷切有较为深刻认识和见解, 能够准确把握该菜品的感官核心特性。咨询评定方法如下, 让20位品评人员就对菜品感官品质影响的重要程度将横轴栏与纵轴栏对比, 假使品评人员认为横轴栏较之纵轴栏在菜品感官优劣差异对比中, 作用更为显著, 则写1, 反之则写0。如对比“3口感”vs“B气味”, 某专家认为在清蒸蟠龙卷切的感官品质判别上, “3口感”更为重要, 则在对应栏中填写1, 如认为“B气味”较重要则填写0。

表格每行之和, 计入得分列, 表示该感官评定指标重要程度。表格中X代表指标重要性自身对比, 因此记为1。将某行得分/合计, 转化为得分百分比, 则视为该感官评定指标项的权重。因此, 得到某位评定人员感官指标权重集Xi=[x1;x2;x3;x4;x5]。已知感官品评人员总数为20, 则, 即该菜品的最终感官指标权重结果。

清蒸蟠龙卷切感官评定模糊数学评定法

因素为确定清蒸蟠龙卷切品质感官评定指标的分值, 在先前评定指标选择的基础上, 再次设计出清蒸蟠龙卷切感官评分标准, 见表2。该评分标准将每一个感官指标细分为5个等级, 分别以10、8、6、4、2分值, 及与其相对应的评价用语对应。参考华中农业大学对鱼糜制品感官品质相关研究, 对每个等级均进行详尽文字描述, 供品评人员参考。

本研究采用根据感官评分表, 将具体分值抽象化, 并通过模糊数学将抽象评分结果具体成数字。如表2所示, 阿拉伯数字表示能够显著区分不同批次菜式优劣, 但未经特殊训练的品评人员容易出现数字困境, 难以达到仪器式的重现性和均一性。如对于不同批次的菜式产品, 品评人员记忆、感情、身体状况的差异造成分值小幅度上下浮动, 影响结果准确性。因此, 采用将数值模糊化, 运用概念“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为不同感官指标的评价方式。品评人员特别是初次测试及非餐饮行业人士, 能够通过这种数值模糊化的途径, 最大程度还原真实感受, 杜绝数字波动造成的主观误差。

每中感官评定指标对应一个评语论域, v=[v1;v2;v3;v4;v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其中v1-v5分别表示该测试样品的某一感官评定指标中, 选择某一评语的人数。然后试验收集在场所有品评人员测试结果, 以5维的标度对清蒸蟠龙卷切中的5项感官评定指标进行评定, 得到一个模糊矩阵R。

感官评定人员为20人, 矩阵中各项数值为选择对应评语的人数, 因此vi1+vi2+vi3+vi4+vi5=20, i=1~5。Rrate=R/20, Rrate表示各项感官评定指标的优劣比率。

Y=Xaverage*Rrate=[Y1;Y2;Y3;Y4;Y5], Xaverage为平均权重项量, 则Y为菜式的感官指标综合评判结果, Y1表示在Xaverage的权重项量下, 选择“很差”评语的品评员人数占比;但数集的方式并不便于菜式横向对比, 因此, 需最后对该菜式感官指标综合评判结果进行数字化, 即T=[2 4 6 8 10]*Y=该菜式感官指标综合评定得分。

结果与分析

根据强制确定法, 抽取其中一位品评员指标权重试验结果, 发现其对菜式气味较为重视, 相对其它指标差异显著。而同为观察属性的色泽指标却放置最后考虑。品尝属性的指标中, 该品评员对蟠龙卷切的油腻指标忍受程度最低, 而对质地敏感度较低。

综合20位评品员指标权重结果, 计算得到清蒸蟠龙卷切感官评定指标权重结果为:。其中五项指标中气味所占感官权重最高, 色形最低。

将制备完毕的清蒸蟠龙卷切样品1 (严格按照制作流程操作) 、样品2 (切片后旺火蒸20min) 、样品3 (蟠龙卷切制备完成后4℃冷藏24h) 切片后在70±5℃同时送至20位品评员处, 要求品评员10min内完成品评并填写感官评定问卷, 由实验员最终收集整理试验数据。以样品1为例, 各感官指标评定结果见表4所示。

根据表4指标计算各项感官评定指标的优劣比率

将Rrate即各项感官评定指标优劣比率数值绘制成面积堆积图1清真蟠龙卷切感官指标评定结果分布, 纵向峰值多代表该评价占比低, 纵向谷值多代表该评价占比高, 某感官指标纵轴上连续的波峰越多, 峰值越大则该指标的整体得分越低, 该指标所对应的感官品质越差。反之某感官指标纵轴上的连续波谷越多, 谷值越低则该指标的整体得分越高, 该指标所对应的感官品质越好。感官分析结果如下:样品1和样品2各项感官指标相近, 说明冷藏储存24h对蟠龙卷切品质影响不显著;样品2与样品1、样品3对比, 口感劣变显著, 产品弹性降低、粘度增加, 可能与蒸煮时间延长, 导致肉质胶凝程度下降有关。

感官指标综合评定得分

对比三样品之间的差异, 需要对感官指标综合评定得分进行计算。

同样方法计算出样品2、样品3分值分别为5.954和6.15, 分值对比则能直观反映出品评员对产品感官的好恶。结果表明:延长蒸煮时长5min会降低蟠龙卷切感官品质, 生产过程中应对蒸煮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本研究运用模糊数学及统计学方法, 对清蒸蟠龙卷切感官品质评定指标的筛选确定、评定指标权重分配、评定体系总分设置、评定体系构造及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得出了明确的结论。

蟠龙卷切原料为淡水鱼鲜, 其蒸煮工艺、口味均具有湖北菜典型特色。以蟠龙卷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感官评定体系, 能够为湖北菜标准化研究提供实例参考。根据鱼糜制品的感官特征及蟠龙卷切口味特色, 确定色形、气味、口感、滋味、油腻度五个指标作为蟠龙卷切感官评分依据, 并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和文字描述。运用二元强制确定法, 确立清蒸蟠龙卷切感官各评定指标权重。由于个体差异, 品评员之间存在对不同感官评定指标的重视程度差异, 差异大小决定该指标项对菜品最终感官品质评分的重要程度。利用二元强制确定法, 得出了针对20位品评人员的指标权重分值表Xaverage=[0.09;0.31;0.15;0.24;0.21]。通过模糊数学法, 量化感官评分中的模糊结果, 使感官优缺点更为显著, 便于菜式品质分析。采用将易于操作的五分化评语衡量方式, 转化为针对各个感官指标的喜好度趋势分布, 从而突出品评群体感官喜好。通过感官喜好分布图, 可明确配方、工艺等生产参数变更具体会引起何种感官指标波动, 并能直观反应该波动剧烈程度, 使生产者掌握菜品感官优化方法, 从而监测生产流程或指导菜品改良。利用归一化计算, 依据指标权重分布, 将所有品评员感官评定结果还原成量化数字, 即感官指标综合评定得分。通过得分差异对比, 不同批次产品品质能够被准确定位, 挑选出消费者青睐的样品, 从而完成集缺陷纠察、产品改良、同类对比的清蒸蟠龙卷切感官评价体系。

运用体系 篇2

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的自信心和胜利感会受到教师对他们成绩评价的影响,儿童受到的表扬越多,儿童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就越高。由此可见,教师只有坚持表扬为主,批评为辅,才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英语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别优生与差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语评价

口语评价是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要评价方式。

英语课堂中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得较多的是口语评价。口语评价面向全体学生,我根据所教授内容,按照语言交际的规律,提供各种活动思路、交际场面,如展示一些教学图片、话题、角色,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的交际思想。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或朗读表演得较好时,教师要用激动的语气对学生说“Very good!”“Good job!”,当学生回答了一个别人回答不出的问题或表演得相当棒时,教师要用夸张的语气对学生翘起大拇指说,“Excellent!”“You’re very clever!”“Well done!”,这时,学生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以后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努力。当然,学生也有回答错误或朗读错误的时候,这时教师可不能生硬的打断学生的回答,无情的指出其错误,而应该让其继续下去,并给予一定的肯定,肯定之后再对其错误的地方委婉的指出,这样学生比较能接受,不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

二、写评价

写评价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生每次学完新课后,都有一定量的笔头作业,比如练习册、抄写本、默写本,还有巩固和复习所学知识的家庭作业。教师不能简单的在作业本上打上“/”“X”,后面打上等第即可,那样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学生做作业也觉得没意思。教师要在批改作业时错误的地方用红笔圈出,有的不易察觉的成为要写明原因以加深其印象,如“句子首字母要大写”“不要忘了标点符号”等,最后打上等第还可加上“Good!”或“你今天有进步,要坚持哦!”“书写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等鼓励性的话语,以我的教学经验看来,写上这些鼓励性的话语对学生相当有效,特别是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老师肯定了他的进步后,他学习积极性就会更高,就会更认真主动的去面对作业。

三、其他情感方式评价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中除了以上的口语评价和写评价以外,还存在着其他情感方式评价,也在评价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他情感方式评价包括教师的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动情的微笑,一个默许的眼神。教师在课堂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慈爱的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学生也会觉得这是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对自己的赞赏;在学生上课表现很好的时候,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他心里肯定是暖烘烘的;老师的一个微笑,在学生朗读完课文后传递给他,学生会是多么的开心啊,他们知道,这是老师对他们的鼓励和赞扬。我还在一开学的时候就跟孩子们制定好奖励机制:默写全对一次可以得一个你真棒的章,读书签字一行可以得章,还有很多方面都可以得章,最后对应多少个章可以换取相应的礼物,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不光是因为有礼物,也是一种荣耀。平时我还根据孩子的一些进步写表扬信,孩子得到表扬,比什么都开心。

运用贯通法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篇3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 系统地组织起来的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远大于部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和.创造心理学研究则表明, 新的发明创造主要决定于整体性认知框架的转换, 而整体性认知框架的形成则在于对对象整体的把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 形成具有整体性的认知框架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贯通法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以系统性为导向, 贯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希尔伯特曾指出:“数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的生命力正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1]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编排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系统性.系统性主要包括逻辑性、连续性和层次性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所谓逻辑性, 即数学概念和命题的排列是以它们赖以生存的思维顺序展开的.数学是一门演绎科学, 严谨的逻辑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之一, 因而数学教材中一切数学概念的展开都是以概念间的联系为依据, 并形成概念系统, 所有数学命题的建立都是以学科公理为基础, 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所谓连续性, 即数学知识间的过渡是连续的, 先行知识与后继知识之间是连续地发展.所谓层次性, 即数学教材本身是一个前后相继的结构系统.一般都是先安排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再逐步呈现其下属概念和下位原理.数学教学内容系统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系统性, 即注重数学知识间的逻辑性、连续性和层次性, 从宏观上构建知识网络.例如在讲某个概念时, 教师首先要在宏观上认识这个概念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弄清楚“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与相邻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 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由基本概念构成的概念系统, 然后再把这种观念传递给学生, 让学生围绕这个概念逐步构建起一个概念网络.网络的结点越多, 概念系统就会越完善, 实现转化、迁移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如实数概念的教学, 可以把实数进行分类, 写出分类表, 通过分类表指出数的概念从自然数到分数、有理数再到实数的扩充过程, 进一步比较各种数集及其运算性质, 从而指出数概念的扩充原则以及各种数集间的关系, 这样学生可清晰系统地掌握概念间的逻辑关系.中学数学中许多定理彼此紧密联系, 教完这些定理之后, 应及时揭示这些定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 形成数学命题体系.如学习了几何中的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和切线长定理以后, 可以通过运动变化的观点, 生动巧妙地阐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给以量化, 统一成圆幂定理.

二、以核心内容为统领, 贯通数学知识间的纵向联系

对于一个由若干相关章节内容组成的数学单元来说, 其内部知识之间必然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而在这样的知识结构中必定有其核心内容.所谓核心内容, 就是指在单元知识结构中能够对其他知识起着统领、整合和解释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或基本规律, 在单元复习中只有注重运用核心知识统领并整合其他知识, 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单元的逻辑结构, 形成良好的具有整体性的认知框架.例如, 在复习《解析几何》这一单元的知识时, 就要抓住其核心内容———解析法.解析法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内核, 也是直线、圆以及各种圆锥曲线方程的上位概念, 解析几何知识结构直接依解析法而展开, 因此, 解析法在解析几何知识中居统领地位.在解析几何知识单元复习中, 必须运用解析法去研究推导直线、圆以及各种圆锥曲线的典型方程, 帮助学生掌握曲线的点、对称轴、焦点、离心率、弦、切线等有关元素, 树立曲线与方程相互转化的意识, 掌握转化的基本方法及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明确解析法与其他各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使本单元的整个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记忆, 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为学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现代数学思想方法为红线, 贯通数学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中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中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反映数学知识间纵向联系数学知识系统的线;另一条是反映了数学知识间横向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系统的线.这两个系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构成了数学学科的基本结构.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对促进学生把握学科结构、发展数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淡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不仅不利于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也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若明若暗, 严重影响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现代的数学思想方法处理数学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把握知识间的横向联系.

例如数形结合思想.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数学的内容和方法都是围绕对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发展而展开的.在数学科的发展中, 数与形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内容上相互渗透, 方法上相互联系, 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中学数学的代数、函数、三角、几何都渗透了数形结合的内容和思想.如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复数与坐标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可用图像表示;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坐标平面上的一条直线;二元二次方程表示二次曲线;等等.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有助于把代数、函数、三角、几何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时, 把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 或者将数量关系问题转化为图形的性质问题, 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化难为易.

[案例1]已知a, b都是小于1 的正数, 求证:

该题似比较复杂, 但当我们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来思考, 问题就可化简.因为a, b都是小于1的正数, 且题中的根号所表示的几何意义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 因此可考虑利用边长为1的正方形OABC (如右图) , 其对角线.

按照题意, 将这个正方形分成四个矩形, 其对角线的长分别为

于是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四、以例题变式训练为手段, 帮助学生从纵横两个维度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例题变式训练不仅适用于平时对各知识点的教学, 尤其适用于各章节、单元复习和总复习.在各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中运用例题变式训练, 能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在章节、单元复习和总复习中运用例题变式训练,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相关知识串成线、连成面, 从纵横两个维度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融会贯通、生成新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而且还能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作为变式训练的例题应具有典型性、可变性和梯度性.所谓典型性, 是指所选择的例题应对学生所学知识点的覆盖面较大;所谓可变性, 是指该例题应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生发性, 围绕这个例题能引发大量的变式;所谓梯度性, 是指变式生成的难易要有“度”, 要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 尽可能注意到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储备,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地呈现给学生.

[案例2]定义在R上的函数f (x) 满足f (4) =1, f′ (x) 为f (x) 的导数, 已知y=f′ (x) 的图像如图所示, 若两个正数a, b满足f (2a+b) <1, 则的取值范围是 ( ) .

A. (1/5, 1/3) B. (-∞, 1/3) ∪ (5, +∞)

C. (1/3, 5) D. (-∞, 3)

此题综合性较强, 涉及导数、线性规划和直线的斜率等内容, 知识覆盖面较广, 具有典型性.在解题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地梳理、提取已知信息, 进行发散思维、有效转化.由导数过渡到线性规划, 再由线性规划过渡到直线的斜率.

解题思路:由已知导函数的图像可知f (x) 在区间 (0, + ∞ ) 上是增函数, 从而可得区域, 而可视为过已知区域内点 (a, b) 和定点 (-1, -1) 的直线的斜率, 于是通过画图可得选项C.

对于这样一个知识跨度较大的题目, 如果到此结束, 不给出几个变式进行强化, 学生仍然对有关知识和思想方法不能融会贯通, 稍微变形便会不知所措, 找不到解题方法.因此, 有必要顺水推舟给出下面几个变式练习:

变式设f (x) =ax2+bx, 1≤f (-1) ≤2, 2≤f (1) ≤4,

(1) 求f (-2) 的取值范围; (2) 求b/a的最小值; (3) 求a2+b2的取值范围; (4) 求a2+b2-4a-2b+5的取值范围.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 不仅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线性规划问题的本质特征, 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达到“会一题, 通一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希尔伯特.数学问题, 数学译文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1.

运用体系 篇4

平面传播旅游类的平面传播是目前国内旅游传播的主流,相对在传播本钱、传播广度、传播效果的持续性方面占有上风;但在图文设计方面离世界创意、设计水平方面仍有一段明显的差距,且其即时传播效果也与影视类等旅游传播相差甚远。

(一)旅行指南、旅游舆图及DM单传播此类平面传播载体重点突出旅游实用信息传播,在具体实用信息的传播上对各自侧重点的偏倚又有所差异。首先是旅行指南,比如2003年11月的《中国航空旅游指南-Pooga博客》,其传播内容是针对九寨旅游的游客,重点传播关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如何食、住、行、游、购、娱等实用信息以及景区的初步先容。其次是旅游舆图,比如《四川旅游舆图》,它专注于传播旅游景点分布及其具体地理位置,并在适宜地方插进旅***业广告。最后是旅游DM单传播,如绵阳2009年旅交会上的《幸福老人游》线路推荐宣传单,传播目标定位在两类人群上,一是非节假日期间,相较对老年人群体,二是有一定经济能力、想为老人尽孝心的部分青壮年群体。

(二)旅游书籍传播按照各自传播侧重点分为六类:一是各类自助游书籍,比如《风情中国自助游》,它传播相关线路攻略、交通食宿(含地址、联系电话等)、旅游用度及景点简单先容方面的实用信息。二是旅游经验书籍,比如《旅游陷阱110》,它传播关于旅游技巧方面的实用信息。三是资源先容性丛书,实际上可看为是旅游指南的延展,比如Lonely Planet系列,它按洲、国家等分类,内容涵盖众多国家境点先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当地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实用旅游信息。四是旅游文化书籍,比如《四川旅游文化》,它传播关于旅游目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实用信息。五是旅游游记类书籍,比如《马可

运用体系 篇5

关键词:养老保障体系;商业保险;人口老龄化

一、养老保障体系的“三支柱”

1994年,世界银行在《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即促进经济增长》报告中提出了“三支柱”模式的养老保障体系,以应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危机。第一支柱是公共养老金。世界银行提出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议第一支柱采用强制性方式建立。由国家主导,采取现收现付的模式筹集资金,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有限度的缓解老年人贫困,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第二支柱则指企业年金,主要由企业负责为职工建立个人积累账户,缴费主体以企业为主,职工为辅。可以缓解第一支柱的压力,适当提高和改善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第三支柱主要为个人养老储蓄计划,采取自愿方式建立,用以满足较高水准的养老需求。

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分别承担了不同的作用以完成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储蓄和保险的三大功能。并且清晰地划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三者共同作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从世界各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分析,结合世界人口发展趋势和老龄化结构的变化,其核心问题在于达到可持续性和充足性的平衡,这也是面向未来所应当设计的养老体制。目前,“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是令世界担忧的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远高于欧美各国,在目前现收现付——用年轻一代人的税费支付当年的养老保险费用的模式下,可持续性问题日渐凸显。因而,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显得较为紧迫。

二、中国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紧迫性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未富先老”

1982年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界定的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7%以上。2000第五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2005年1%抽样人口调查主要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03%,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69%,表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安联集团的调查数据显示,欧洲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一般出现在现代化建设基本完成之后,且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较慢。相比之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起步晚、规模大、速度快。全国老龄委预测:2026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2037年上升至4亿,2051年将达到最大值4.7亿,之后将老年人口将维持在3~4亿。[1]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比发达国家快近一倍。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5000—10000美元,而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为1000美元上下,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状态。未富先老给中国养老问题带来很大的挑战。尽管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同世界银行提出的“三支柱”架构相同,但我国现行体制仍然是以现收现付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单一支柱体系。以我国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大规模、高速度的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来看,现有的年轻人口以及劳动力实难支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这将导致第一支柱难以可持续发展。

(二)巨大的养老金缺口

2005年世界银行公布的研究报告称,在现有制度模式下,2001年—2075年,我国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目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由此,养老金缺口主要来自于上述两部分。[2]

首先是社会统筹部分。1997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将养老金计发方法分为三种,分别为“老人”老办法、“中人”过渡办法、“新人”新办法。在现收现付制下,“中人”为同代退休职工养老金支付缴费,并获得退休后由下一代赡养的承诺。根据我国学者的调查研究(王晓军、张运刚),在2029年,“老人”显性化债务量将完全消失,而“中人”显性化债务量在不断扩大,并在2024年达到高峰,为3907亿元。到2019年,“中人”显性化债务量是“老人”显性化债务量的37倍。

其次是个人账户缺口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并允许“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互调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老龄人口大规模增多,现收现付制下,当年社会统筹账户收不抵支,大量的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以弥补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缺口,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沦为名义账户。

三、欧洲国家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体系建设的经验

(一)英国的协议退出制度

养老金协议退出制度是为了实现国家收入关联型养老金和职业养老金制度的有效衔接,进而促进职业养老金的发展。英国协议退出制度规定:劳动者可以自愿在国家提供的收入关联计划、职业养老金、个人養老金三种形式的制度中选择,作为职业养老金或者个人养老金的成员。选择之后,雇员的收入水平在达到相应条件时,则需要从国家提供的与收入相关联的养老金计划中退出。职业养老金计划的成员从与国家养老金计划解约时起,国家收入关联型养老金的受益权将会降低或者完全失去,其从职业养老金中获得的养老金支付将部分或者完全补偿其在国家养老金上的损失。

为了鼓励与国家养老金制度解约,政府给予初次解约的雇员额外的退税返还,额度为相关收入的2%。即在既定的退税返还之外,还可以额外获得相关收入2%的退税。[3]

养老金协议退出制度是英国政府在职业养老金已经覆盖了部分劳动者的背景下,在推出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计划的过程中,作为协调新旧制度的一种模式创新。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客观上极大促进了英国职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的发展,与国家养老金共同支撑起英国老年经济保障。

(二)德国李斯特养老计划

2000年,德国劳工部长WalterRiester开始计划实施其主导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李斯特提出通过政府补助鼓励居民为自己的老年进行储蓄,发挥私人养老保险的作用,以弥补现收现付制的缺陷。

参与李斯特计划的方式是购买李斯特养老储蓄产品。在李斯特养老金以及相关的产品销售前,联邦金融监管局要审查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得到政府的补助。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查下,符合标准的李斯特储蓄产品是德国最安全的养老储蓄计划之一。

参与李斯特养老计划者可在62岁之后取得李斯特养老金。2005年之前,李斯特养老金实行逐月发放;2005年之后,参与者可以在退休时一次性获得自己储蓄金额的30%,剩余部分在其剩余的生命期间内逐月领取。[4]参与者取消李斯特储蓄合同,或参与者死亡后没有合法继承人,其参与李斯特计划期间所得的所有的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须逐月退还。

从上述欧洲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来看,面临巨大的人口老龄化压力,需积极发挥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而各国在从以基本养老保险为重转变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过程中,都采取了有效的衔接手段,税收优惠在其中发挥着很大作用,值得我们借鉴。

四、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建议

(一)市场与政府“两手并用”

商业养老保险无疑具有商业性,但不可否认,商业养老保险又是一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这也正是其社会公益性的体现。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使现代保险服务业成为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撑。这反映出保险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社会公益性,关系国计民生,对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积极作用。但在目前金融市场中,保险行业较为弱势,商业养老保险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应创造低成本的政策环境,并给予必要的扶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政府扶持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政策当中,税收优惠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安排能够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商业养老市场。税收优惠的政策能撬动更多的个人、家庭、企业、社会资源来更好地提供保障。尤其在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初期,应当给予更多的税收安排,以鼓励企业和个人缴费的积极性,尽可能扩大商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当然,对哪些商业养老保险产品提供税收优惠应当事先审查,如德国李斯特计划般,确保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剔除那些表面穿着保险的外衣,内核不是保险的产品。在商业养老保险逐渐发展成熟之后,再通过更多的市场机制调节。[5]

(二)“需求”与“供给”两侧发力

传统销售当中,商业保险公司往往注重从需求方面着手宣传,比如通过税收政策的激励让公众有动力购买保险产品。但是在商业养老保险方面,供给则同样重要,商业保险公司要创新适合老龄化的产品。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生理和社会经济地位都不同于其他年龄段的群体,老年人群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就需要根据这些特殊需要设计出一些个性化的养老保险产品,或者根据客户需要改进现有品种,提高保险产品的吸引力;提高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及保险资金的利用效率。

(三)健全商业养老保险的监管体系

首先要不断完善以偿付能力为监管核心的监管体系。我国目前的监管仍处在严格监管的状态,监管的内容范围广,而且限制性很强,与国际上通行的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体系本质上是主张在满足偿付能力的条件下,政府应当放松对市场行为、市场准入以及保险投资等方面的严格监管,建立以公司偿付能力管理为内力、以保监会监管为外力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6]对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应当就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公司经营管理状况综合分析。重视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动态监管,帮助公司及时发现危及公司正常运作的各种因素,适时提出各种整改对策,确保公司持续的偿付能力,同时有助于监管机构清楚地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掌握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变化情况以及实际偿付能力,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保险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尽快研究建立偿付能力危机或突发事件出现后的处理手段,做好预案,解决商业机构偿付能力不足时的应急措施及其退出机制。在金融混业趋势下,保险监管部门应当加强与银行业、证券业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交叉。

五、结语

未富先老给中国养老问题带来很大的挑战,我国现行体制仍然是以现收现付的基本养老保险为主的单一支柱体系。以我国目前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大规模、高速度的人口老龄化发展态势来看,现有的年轻人口以及劳动力实难支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这将导致第一支柱难以可持续发展。而商业养老保险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对有效减轻财政负担、缓解政府压力、尽快扩大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中,应加快推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高老龄人口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梅琼,迟文铁.我國养老金缺口成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0(9):54.

[2]袁妙彧.养老保障“三支柱”制度的平衡与衔接——以英国养老金协议退出制度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98.

[3]张立龙.新世纪德国养老保障改革——李斯特养老金计划[J].经济研究参考,2014(57):76.

[4]中国保监会.养老保险国别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25.

[5]蓝霞、王伟.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完善中国现行“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19):59.

作者简介:

安全生产目标体系的科学运用 篇6

一、安全目标管理的特点

对于现代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而言, 必须要以严谨的安全管理论为依据, 把系统理论作为指导, 加以科学的方法,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总目标, 建立“横到边、竖到底”涵盖各环节、各层次的安全生产目标体系。各层次之间并计划充分的沟通和协调, 围绕企业的总目标, 进行逐级的层层分解。最终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完整的的安全目标网络体系。它主要有以下特点:1、可达成性, 由于目标属层层分析制订的, 并且和部门、员工的利益相挂勾, 所以每一位相关的员工会全力以赴的完成分目标, 所以总目标部目标自然而然的就完成了。2、全员参与管理, 安全目标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由上下级共同商定, 依次确定各种目标。3、安全目标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目标的实施, 由目标责任者自我进行, 通过自身监督与衡量, 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以达到目标的实现。

二、设立安全生产目标的原则和依据

做为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 安全生产目标的设定至关紧要。目标设立的科学、合适与否, 直接关系到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成败。甚至会危害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设立原则主要分以下3点:1、设立的目标要做到量化和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以便于检查、控制和评价, 也有利于员工的提高积极性, 最大限度的完成制订的目标。2、对于安全目标的设定一定要贴合实际, 结合生产安全单位自身的情况, 通过分析以往安全统计资料, 加以论证, 从而确定可行的最终目标。3、在目标设定上, 要体现出关键问题, 抓住主流, 分清主次, 集中各种资源对重要的项目进行控制, 以便于取得最好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效果。

三、安全生产目标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目标的前期初稿, 主要依据企业自身的安全状况起草、制订, 再通过和相关部门人员广泛的论证后订稿, 最后交负责领导审批后实施。对安全生产目标设定, 应基本包括以下内容:

1、人员伤亡事故控制目标:如人员轻伤率、重伤率、死亡率等。2、内部安全检查的目标:主要有特种设备检查率和月、季、周安全项目检查的次数等。3、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目标:主要包括新员工“三级”安全教育、全员安全教育率、特种作业人员上岗持证率、特种作业人员教育复审率、安全管理人员上岗教育、班组长教育、员工转岗教育和复岗教育等。4、安全标准化达成率目标:根据企业安全标准化的具体实施情况和标准的对比评价形成。5、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的目标:如电化教育运用、安全检查表的运用范围、事故树分析方法等。

四、安全生产目标的实施步骤

一般而言, 在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安全生产目标体系, 基本上有宣传动员阶段、安全目标制订、进行实施、对安全目标进行过程和结果检查、开展有效考评、总结改进这6大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加大对全体职工的安全教育, 普及安全基本知识, 让他们了解安全生目标的管理体系, 提高广大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知度, 为开展安全目标体系打下基础。2、目标制订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安全生产总目标设定以后, 必须按层次逐级进行目标的分解落实, 使目标越来越具体。这种对总目标的逐级分解或细分称为目标展开。目标展开的目的在于最后形成完整的纵横方向的目标网络体系。并把措施变成各部门、各班组和每个职工的奋斗目标, 做到层层落实。3、进行实施在目标体系建立以后, 各级目标的实现, 主要依靠各级目标责任者根据设定的目标, 在实施相应的保证措施计划过程中, 围绕有关薄弱环节主动进行各种自我控制活动来完成。4、进行过程和结果检查在目标安全目标管理的中, 要对安全工作的过程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控制和督查, 以确保目标的有效实施。5、开展考核考评管理是目标管理实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为切实做好安全目标管理工作, 持续的推进安全目标体系的健康发展。必须对安全目标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考评。只有通过绩效考评还可以让员工们明白自己在企业的真实表现和企业对员工的期望, 并且能对安全目标的达成做有有力的保障。考评一般在月、季、半年、年终时进行。6、总结改进:发现、总结现有目标管理的不足, 并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改进。为今后的安全生产目标体系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在目标设定的过程中。首先保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对做好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的几点要求

1、公司领导要高度重视、带头参与。尤其是公司一把手要亲自参与全过程的管理, 负责对目标体系的组织、协调、指挥和指挥。对于发现问题的要及时解决, 并扩大安全工作方面的资金支出额度, 加强对全体员工安全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技能, 要广泛普及安全目标管理的相关技术和基本知识, 提高他们对安全目标管理的认识程度。2、要想做好安全目标管理体系, 必须全面参与。主要包括全员、全面、全过程三方面。并通过目标的层层分解、措施的层层落实来实现的。3、充分利用绩效考评手段, 把安全生产工作的责、权、利相结合起来。通过目标管理, 让每一名员工都清楚知道他们相应的安全职责。并且给给予相应的激励和赋予一定的权力, 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在安全目标管理上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目标管理体系工作注入活力。

轻钢住宅的结构体系及其运用分析 篇7

关键词:住宅,结构体系,轻钢结构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已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国内外许多企业都想将轻钢结构技术引入到我国,但由于我国人民早已住惯了钢筋混凝土或砖混结构的住宅,且相较于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说,轻钢结构的住宅造价过高,在我国国民收入整体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国民对这一结构的接受能力也十分有限,加之其他诸如防腐蚀、防火、相关规范标准缺乏等原因,使轻钢住宅结构在我国尚未得到较为普遍的发展与应用。但是伴随着我国住宅业的不断发展,住宅产业化将成为我国住宅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未来轻钢住宅结构体系的应用将会有质的飞跃。

1 轻钢住宅结构体系的优势分析

根据当前已有的相关资料显示,轻型钢结构住宅结构具有跨度大、重量轻、抗震性能好、建造速度快、可重复使用等特点,而这也是其最大的优势。根据具体的工程施工建设来看,采用轻型钢结构的住宅建设人均速度可以提高4~10倍的建造速度,这将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根据住建部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现阶段我国住宅建设人均年竣工的面积长期徘徊在20~30 m2,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大,尤其是美国,其人均年竣工量近年来一直在100 m2以上,最快时5个人在5天内便能盖好一栋500 m2的别墅,可见其劳动效率十分高,而这也充分体现了美国住宅产业化的程度。

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大量试验与实践表明,轻钢结构住宅建筑运用于民用住宅中,可以将其建筑物的重量减少掉同类住宅体系的30%,十分有利于建设高层民用住宅;尤其是对于一些地载承受力较低和地震烈度较高的地区而言,轻钢住宅结构体系的综合经济效益明显要高于一般结构的住宅建筑体系;此外,采取轻钢住宅结构要比砖混结构的楼房结构的使用面积提高5%左右,而其建造成本反而会比砖混结构降低10%以上。由此可见,轻钢住宅结构体系可以归纳于环保绿色建筑体系中,且它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促进了住宅建筑业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2 轻钢住宅结构体系

2.1 结构方案的设计

通常而言,轻钢住宅的结构采用的都是三维框架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梁、柱以及与之相连的屋楼面结构、支撑体系和墙板或墙架结构组成。在这一结构中房屋的高度比一般都不会大于6,柱网的设置一般为6~12 m,且设计时长采取强柱弱梁的形式,梁柱也的截面也全部相等。而其结构结构几乎全部选用的是以高频焊接的“H”型钢和热轧“H”型钢,当然有的地方也采用的是钢管混凝土柱。

就多层框架轻钢建筑来说,由于其自身重量轻,自振周期长,因此在地震作用下反应并不敏感。但由于多层框架体系的侧向刚度较小,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建筑结构的水平位移能被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就需要设置各种侧向支撑,或是结合电梯井的布置,采用框架—抗碱桁架结构、框架—钢筋砼剪力墙或框架—抗剪钢板剪力墙等新的体系。

2.2 楼面结构的设计

对于多层轻钢结构的房屋来说,其楼盖的作用在于使抗侧力结构的空间能够相互协同,故而在楼盖的设计与建造都必须要有足够的刚度、强度以及稳定性;此外,从降低地震作用反应的视角来讲,还应尽可能地利用某些技术或构造等来减轻楼板的自重。而根据当前的实践经验来看,在建造时楼板结构主要为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与叠合楼板。其中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的优势在于既能够作为永久性的楼板使用,又能够受拉钢筋,参与承力;其劣势在于压型钢板下的表面并不平整,因此做民用建筑的吊顶时,造价会比较高。如在上海申福城建筑工程项目中,便采用了BD—40闭合断面压型钢板。而因其特殊的完全闭合型断面,使得楼板地面呈现无缝状态,住户在装修时只需要在钢板底刮一层腻子便可直接贴墙纸或涂刷墙漆,且其装修效果完全可以同混凝土底板媲美。叠合楼板主要指的是预制预应力薄板加薄现浇层楼板。这种楼板不但具有现浇整体组合楼板的整体性,而且还可以省去支模和吊顶的费用,此外还可加快建筑速度,因此其逐渐成为多层轻钢住宅结构首选的楼盖形式。

2.3 支撑体系

由于多层框架轻钢结构体系的侧向刚度比较少,因此为了能够减少水平地震作用下层间的错移,就需要在墙体内布置角钢、槽钢或钢管结构的支撑,并按照拉杆的形式来设计。而这些支撑的设计并不只是单纯的支撑,不受力构件,其同时还作为支撑构件的弹性支座,故而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刚度以及承载力。支撑的设计可以采取“X”型、“人”型或“K”型等形式。如果是在强地震区域,则可以采用偏心支撑,以更好地发挥出其耗能性与延性。

2.4 围护体系及内隔墙

现阶段,轻钢结构住宅的围护体系有两种主要的类型。

一是“块”。其主要包括了加气混凝土砌块、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由于当前的传统墙体的做法并不能满足钢结构住宅的整体装配需求,因此便需要开发出能够适宜于钢结构住宅的墙体材料。前不久,湖北新材料研究所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出了一种砌块型昊角墙材,其制作的原材料主要为麦秸、稻草等,制作过程如下:先将麦秸稻草制作成黄板纸,接着再对其进行剪切,并插接成具有众多三角空腔结构的板状骨架,再次掺入一定的化学物质以及粉煤灰。再经过一系列的搅拌、喷淋、干燥等工序后,最终制作成了这种强度高、防火、防水、隔音性能好热传导系数小,且便于施工、易切割的理想非承重墙材。这种墙材也可以直接用水泥浆来砌筑,且比砌砖更加的牢固,在进行砌筑时,由于其具有孔洞因此水泥浆可以进入到孔洞中,进而形成腱鞘作用,使墙体的抗剪力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在装修时,只需在其表面抹上水泥浆后,便可直接贴上马赛克、花岗石、大理石等装饰性材料。

二是“板”。这种围护体系又可以细分为单一材料外墙板与复合材料外墙板两种。其中单一材料制作的外墙板,主要有加气混凝土以及轻骨料混凝土等,这些材料最大的优势在于导热系数小,且耐久性和强度都比较高,构造相对来说也十分简单,是比较理想的保温结构材料,比如由南京研发出的一种名为ALC加气砼条板的材料,其厚度虽然只有150 mm,但是保温性能却与240的黏土砖墙相媲美;如果厚度为200 mm,那么其保温效果则与370黏土砖墙相当。就复合材料外墙板而言,其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抗风、抗雨、保温、隔热、耐久等性能,同时还要能够有效解决墙板间的连接构建问题,因此开发技术难度十分大。

3 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试点应用

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或地区便开始了试点建设。

北京西三期水电工程宿舍工程,整个宿舍工程为5层H型钢—剪力墙结构体系,楼面采取的是压型钢板组合,自承重砌体外墙,梁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并采用了防火涂料加砂浆的覆面。工程总建筑面积为2 532 m2,工期为120 d,工程造价为1 000元/m2。

湖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造的民用住宅工程——武汉都市花园二期2号楼以及江南庭院C-2号楼均采用轻钢结构样板楼。其采取结构都为6层轻钢框架结构,建筑总面积为1 255 m2。其内、外墙都采用的是由湖北新材料研究所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昊角砌块,而支撑则采取的是钢管制成,楼板则采用的是叠合楼板。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具有高效、经济、快捷等特性,并且其在具体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环保性,使其成为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以及钢铁产业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利器。可以预见,未来轻钢结构住宅将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弓晓芸.轻钢结构建筑的应用及发展[J].工业建筑,2000(5).5357.

[2]陶忠,何保康.发展我国新型轻钢结构建筑体系[J].中国工程科学,2000(3):77-81.

[3]舒赣平,王培.轻钢住宅结构体系及其应用[J].工业建筑,2001(8):1-4.

[4]颜宏亮,马林.墙体改革与轻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发展[J].住宅科技,2000(8):39-41.

运用体系 篇8

一、金融工程运用体系创新的有利条件

金融工程运用体系创新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近年来, 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举措的实施, 金融风险也在加大, 金融市场参与者迫切要求运用金融工程以防范风险。同时, 鉴于我国外汇市场中的金融工具及其业务相对单一, 也亟待加以创新。为此, 要通过金融工程运用体系创新以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鉴于我国银行的资本准备金率不足、信贷资产质量有所下降等因素, 迫切需要对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等实施全方位的改革, 这就一定要有金融工程来做好后盾。同时, 为了能够满足企业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应对企业锁定汇率、利率以及价格等方面的风险, 实施金融工程创新均十分必要。

二、金融工程运用体系创新结构的主要内容

创新结构是我国金融工程运用体系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 金融工程运用体系创新结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金融理论研究创新。金融研究理论之发展, 不仅来自于当前市场, 而且要求理论对于市场中的各类新现象做出相应的解释, 从而更好地分析其中的风险, 并且在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之间找到最理想的结合点。同时, 理论研究还来源于该学科本身的不断发展。当前阶段, 金融工程学科依然为各种基本直觉所组成的新古典主义理论所涵盖, 也就是有效市场假说、风险收益交替理论、套利定价理论以及企业财务理论。但是, 如同其他经济学领域一样的是, 新古典主义理论也具有自身的不足之处。金融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开展理论分析, 并且和经验分析相互发生作用, 从而对新方法加以检验, 这主要是依靠其对于数据作出的解释能力以及对今后的预测。所以, 随着近年来行为金融学的不断发展, 必然会对金融工程运用体系理论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是金融技术方法创新。金融工程运用体系处在管理学、数学以及工程学等学科之间, 具有跨学科所带来的优势, 但同时也对其准确定位提出了新的挑战。数学与工程学是基础, 通过长期以来的发展, 已形成了一整套已经成型的科学化思想体系。作为管理学基础的经济学则仍需实施创新思维, 在艺术与科学的两极当中找到与把握平衡点。就金融技术方法来说, 应当着力提升建模技术, 关注应用数学以及物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动向。就实质而言, 就是要从已经十分完善的数学与物理工具当中找到合理的理论工具, 并且运用到现实的市场分析之中, 这就需要在金融工程建设之中高度关注应用数学领域的研究, 从而吸引更多的数学与物理方面的人才进入到金融工程前沿领域之中。

三是金融人才培养创新。西方国家金融工程发展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 大批国际金融工程师均担任了投资公司顾问或者亲自组建起投资公司。这些金融高端人才在从事理论研究与高校教学工作的同时, 还亲身在市场当中进行操作, 并且检验相关理论。运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 切实发展了这一理论。可见, 我国金融工程运用体系创新结构的发展不能仅仅停留于高等院校的课堂之中, 高校相关专业教师与金融专业大学生均可积极投身其中开展市场实践, 以求获得相应的实践知识, 这不但会促进我国金融工程理论的发展, 而且还十分有利于培养金融工程专业人才。需要加以注意的是, 西方国家的金融工程学历教育时间往往相当短, 通常为期一年到一年半, 但是却能够培养出大量顶尖的金融工程人才, 展示出极高的效率。同时, 国外相当多高校在定量性课程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 使用计算机程序来直接解答问题, 这也就对我国高校的数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将其融合于金融工程教学之中, 有助于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 基于创新结构的金融工程运用体系是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为此, 要努力增加对金融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 致力于培养金融高端人才, 健全法律政策机制, 促进我国金融工程运用体系创新结构能够越来越趋向于完善, 从而让金融工程运行得越来越顺畅。

参考文献

[1]周复之.运用金融工程为西部自主创新拓展资金渠道[J].社科纵横, 2008 (5)

[2]杨宁.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7)

无人机体系化作战运用研究 篇9

关键词:无人机,体系化,作战运用

0 引言

受近几场局部战争实战效果的推动,无人机系统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的发展热点。目前,美国、以色列、法国、俄罗斯等国的空军均装备使用一定数量的无人机。但是,无论在装备规模、技术性能还是实战应用方面,美国空军的无人机系统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正在向多功能、全天候、通用化、网络中心化方向发展。

美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无人机情报分发处理体系。美军“全球鹰”“捕食者”无人机可利用卫星、CDL、情报数据链、数字广播系统、地面宽带网快速将情报分发到本土的情报中心、机动部署的通用地面站[1](DCGS)和空战中心[2](AOC)使用。在本土的情报中心、机动部署的通用地面站和空战中心具备完善的无人机侦察情报处理功能。

根据情报侦察、侦打一体、空中作战需要,美军研制了“全球鹰”“捕食者”“X-47”等多种无人机系统,作为网络重要节点,融入现有作战体系,形成体系作战能力。结合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无人机系统作战使用的经验,美国空军的无人机系统的作战运用模式已从(无人)机-(控制)站-(测控)链一体的固定使用方式,向机-站-链分离的网络化使用方式转变。在网络化方式下,无人机平台和(任务、起降)控制站均成为全球信息栅格的节点,打破了固定连接关系的约束,可以接受联合空中作战中心[3](CAOC)的统一规划和指挥控制,极大地提升了无人机系统的作战效能。

在无人机空域管理方面,美国联邦航空局[4](FAA)要求无人机飞行要达到与有人驾驶飞行一样安全水平,并制定了无人机能在国家空域系统中运行的规则。为了保证无人机的安全飞行,美国联邦航空局提出了包括程序管理、空中交通管制、类TCAS防撞控制、感知-避让的无人机系统四级空域管理体系。在无人机感知-避让能力增强方面,美空军、海军研究实验室分别发布了能力需求,并委托有关公司开展了感知-避让系统技术研究和系统研制工作,提升无人机系统机载感知-避让能力。

无人机系统发展迅速,体系化作战应用亟待研究,应深入研究无人机体系化作战运用模式样式,促进无人机系统与作战体系的有机融入,提升作战体系中情报、指挥、通信、控制的一体化能力,更大限度地发挥无人机系统效能。

1 无人机体系化运用的基本思路

1.1 共性

无人机是作战体系中的要素之一,在作战行动中必须统一筹划、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统一保障。

1)统一筹划

指挥机构根据作战总体意图,综合考虑无人机与有人机作战行动与组织协同,统一分配时域、空域、频域,生成多兵机种协同作战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根据战场态势和任务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根据无人机作战任务,对无人机的机-站-链部署、飞行航线/空域、通信/频谱、载荷/武器使用、战术战法一体规划,生成作战任务指令下发到无人机地面站,由地面站进行参数详细规划、生成、加载后执行。

2)统一指挥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指挥所全程监视作战进程,根据作战计划和作战态势,对无人机和其他作战要素进行统一指挥协同、空域管理和任务调整,及时进行机动引导,统一管理无人机起降站与任务站之间控制权交接、任务站与指挥所之间指挥关系变更,同步迁移信息支援关系。

3)统一组织

实现无人机情报的网络化组织运用,将无人机侦察监视能力有效融入情报体系,侦察情报一点落地,全网按权共享,多平台多源信息融合,时敏目标情报快速分发,侦察情报分布服务。地面控制站、通信链路站作为体系节点随遇入网,根据任务关系动态匹配、逻辑集成组网运用,提高作战资源使用效率,无缝接替指挥控制和组网作战,建立测控应急备份手段。

4)统一保障

无人机遂行作战任务,需要体系在信息支援、通信保障等方面提供统一支撑。通过情报网、指挥网和数据中心,向无人机实时推送任务目标与动向、敌方部署与威胁,以及任务区域周边空情、地理环境、气象等支援信息。基于通信网,统一提供卫星、数据等有线无线通信手段保障能力,确保无人机系统有效完成任务。

1.2 个性

无人机的应用根据任务不同、执行任务区域范围不同,需重点考虑以下方面。

1)领土范围内使用,与空防体系一体,有序安全运用

无人不等于无序。无人机在领土范围内,主要遂行训练和演习演练任务,兼顾反恐维稳和抢险救灾,除在无人区上空飞行外,还面临着与军民航同时在空飞行、空中跨区转场、人口稠密区上空飞行等问题,必须将其纳入空防体系,作为空中合作目标进行统一管控,在空防情报和空情态势中做出特殊标识,纳入特殊空情处置程序,严防偏航、失控或人为造成的重大损失和政治影响。这就要求将无人机飞行计划、回传位置和系统状态等飞行情报信息及时接入空防情报信息系统,融入统一空情态势,实现指挥机构及时掌握无人机动态,确保有序飞行。

2)领土周边使用,侦察监视情报快速入网和组网测控

无人机在领土周边遂行侦察监视,卫星是其使用的重要资源,因此要考虑链路资源按需分配使用,建设测控链地面组网系统,形成“组网带”,无人机只要飞临“组网带”,情报即可落地实时进入情报体系网络化处理分发,同时实现地面组网接力测控、情报就近落地宽带回传,从而大幅节省卫星资源,提高体系化抗毁抗扰能力。

3)远程远海运用,“无界飞行”保障和“伴飞”指挥

“无界飞行”是无人机的重要特征,要能长途奔袭走得远、跨越领空飞得高,但要重点关注远程远海通信保障和信息支援问题。

要充分利用卫星资源,收集分析卫星频段资源使用分配领域、重要性,充分使用未分配资源和低占用度频段,高效利用带宽大、速率高资源,加快无人机对卫星资源的开发利用。

“伴飞”指挥是无人机远程运用的发展方向,可由远程空中作战群中的大型长航时空中平台,依据地面指挥机构的授权,对无人机进行“伴飞”指挥控制,就近指挥、及时测控、信息连续,提高无人机运用的时效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2 无人机体系化运用的主要内容

2.1 无人机情报的统一处理和组网运用

深化无人机情报网络化运用研究,在无人机情报数据链接入、情报组网运用、无人机情报数据挖掘方面进行技术创新,拓展相应系统和体系能力,提高无人机装备作战效能。

1)无人机情报接入

针对无人机情报信息,先将平台状态信息、侦察情报接入体系运用,再将侦察图像视频和电子侦察情报融入,可与航空侦察情报、卫星情报融合印证,形成综合情报产品,分发使用,提升无人机情报应用水平。

2)无人机情报融合

无人机获取的侦察图像情报、视频、GMTI、电子侦察等侦察监视情报,需融入综合情报中心,时敏目标情报快速分发,多平台多源信息融合,侦察情报分布服务,提高无人机侦察情报保障效能。

3)基于任务的无人机情报保障

无人侦察机为战区指挥官提供机载SAR图像,GMTI目标定位点,红外、可见光图像情报、侦察视频以及电子侦察情报,情报产品种类包括移动目标航迹,图像情报快报、详报,目标情报、专题情报。无人机系统执行任务期间,从体系获取任务区域统一空情、海情、陆情、技侦情报、气象情报保障,无人机系统共享作战数据体系的基础数据和能力数据,并保持一致,能更有效地围绕任务进行情报收集处理。

2.2 无人机的统一任务规划和实时指挥控制

无人机系统包括无人机平台、地面控制站、指挥控制系统,在体系中,作为节点,按不同的资源类型进行接入,形成无人机作战指挥体系。从体系获取无人机作战能力、作战兵力构成、作战态势、作战计划、作战指挥控制、作战指挥协同、作战评估等作战信息资源,进行分析、预测和综合,并将结果按任务、按角色进行作战组织调度和分发,实现无人机信息资源的统一作战运用。

1)无人机接入作战体系

随着作战体系的逐步建立,无论是无人侦察机、无人攻击机、电子对抗无人机,还是无人作战飞机等,未来它们的作战将不再是单平台的独立作战,而是作为节点,融入作战体系,在上级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控制下,实现一体化作战。

2)无人机指挥控制

无人机系统融入作战体系,统一作战规划、统一指挥协同、统一组织运用和统一信息支持。将无人机状态信息,侦察、监视信息融入统一战场综合态势,无人机作战运用融入作战指挥体系,在作战指挥控制系统的组织下,与其他武器装备形成体系化作战能力,在作战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升统一筹划组织、一体化指挥控制、精细化任务保障等能力,适应无人机单机作战、编队作战以及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5]等样式,支撑无人机参与联合/合成作战行动。

3)基地式综合管理

为适应无人机未来作战训练方式转变,充分发挥指挥控制系统智能化支持作用,达成大规模作战高效组织指挥和兵力最优化组合运用,围绕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组织实施流程,构建覆盖无人机筹划、指控、测控、通信、频谱等各作战、保障要素,并拓展延伸至地面站和无人机平台的基地式综合管理系统。提升无人机作战训练保障一体化运作能力,支持无人机作战力量体系化作战运用新方式方法的综合验证。

2.3 无人机数据链的组网运用

无人机数据链组网是无人机体系化运用的重要支撑。

1)资源管控中心建设

各型无人机数据链、卫星通信链要统一接口标准、传输格式、管理体制和装备形态,具备共享使用能力。建设卫星通信中心和数据链组网中心,对无人机卫星通信和数据链资源集中管控,优化使用。

2)数据链站点建设

在可控地区建设无人机固定视距链路站点,并进行组网管理,与超视距卫星链路统一规划、越区站点切换、链路动态选择,实现无人机透明、大区域、远程测控和信息传输。

3)地面通信网扩容

对无人机驻训机场、无人机基地地面通信节点带宽进行拓展,评估通信节点拓宽需求,满足无人机侦察图像、视频等大容量情报传输的需求。

2.4 无人机入网标准规范制定

统一制定无人机体系化建设标准,包括体系接入通用标准、信息交互标准和体系支撑标准等规范,为无人机地面站、武器平台接入体系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3 结束语

随着无人机作战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无人机在作战行动中承担的任务将日益多样化,并且有成为空中作战主要角色的发展趋势。无人机有着有人机无可比拟的诸多优势和特点,欲发挥和提升无人机的作战能力,需要通过把无人机融入作战体系,开展无人机新的作战样式、作战流程以及新战法的研究和验证,以推动无人机系统作战运用,为无人机系统后续发展提供作战应用需求分析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颖,陈刚.美军分布式通用地面站系统[J].现代军事,2007(07):57-59.

[2]黄河清.美军全球信息栅格系统与军种网络战计划[J].国防科技,2006(02):47-49.

[3]石怀林.美国空军的“网络中心战”建设发展概况[J].航空科学技术,2006(03):24-26.

[4]谢智辉.迎接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时代的到来[J].中国民用航空,2014(02):26-28.

运用体系 篇10

关键词:性质教学;对比;思考;知识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73-2

初中的化学学习对于初三学生来讲,既陌生又熟悉,不同于其他学科,我们可以用很多生活中的素材来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原本身边熟悉的物质有更多更科学的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是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对这两种气体的认识却不深,掌握程度仅局限于生物课堂中接触的基本信息,所以本人在教学中,经过多次备课上课,抓住两者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做出了如下几点内容的思考。

一、对学生学情的思考

在学习化学之前,学生已经从日常生活、小学科学及初中生物学中了解到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一些信息,比如知道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人类呼吸所需,但还不会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氧气,也不知道如何用化学的语言区描述氧气的性质。紧接着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同样有过往的生活经验,不同的是有了氧气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经有方法和能力从化学角度去学习二氧化碳。

二、对教学方式的思考

1.氧气教学注重指导,建构框架。氧气是学生需要系统学习的第一种物质,但是缺乏感性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很抽象,更不用说化学性质了。所以在氧气的整个教学中,本人都是侧重于教方法。在教学时我能通过大量的实验、图片结合生活已有的经验、生活实例等直观、感性的素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科学方法,建构起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框架,同时通过课堂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规范实验操作、认真分析实验现象,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等实验基本技能,为之后的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二氧化碳教学注重引导,体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教学是建立在氧气的教学基础上,可以根据学习氧气时搭建好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需要研究的问题,之后再展开探究实验、研究和学习性质,在这个过程中,本人便侧重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突出了一个探究的过程,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体验探究过程和分析实验现象,通过对比现象等推断出二氧化碳相应的化学性质。这节内容的教学是进一步帮助学生构建出“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现象——分析推断——得出结论”这样的科学探究过程,也为今后探究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奠定基础。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通过实际教学,对于氧气这种学生第一次需要系统学习性质的物质,本人在教学设计上发现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学情,正如先前所说的,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我能尽可能地运用大量的实验、图片、视频和生活中的事实等直观的方式去刺激学生的眼球,进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关于氧气性质的信息。比如说在讲到溶解性时给出图片,请学生对比两个生活中的现象:鱼虾等可以在水中生存而人类在水中却会缺氧溺水,那么学生从中可以得到启发,说明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不是很强,即微溶于水;讲氧气的三态变化时播放教材配套视频,如液氧的蒸腾,看一看对应的状态、颜色。而在讲化学性质时,就结合了丰富的实验来教学,我先做几个演示实验,如蜡烛、木炭、铁丝等的燃烧,让学生观察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再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亲自操作从中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在此过程中给出适当引导和指导,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在学生学习了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后,再投影出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用途: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从教学中获得的经验提醒本人需要注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物质,最基本的从两大方面着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能从性质发现对应的用途,充分证明了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原理,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出系统学习物质的基本框架。

在氧气的教学基础上,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就相对简单,让我从“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慢慢放手变成“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氧气的基础上,对系统学习物质的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和巩固加强。所以在做二氧化碳的教学设计时,本人是在保持课堂内容直观性的同时,安排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实验探究,尽可能地让学生根据学习氧气的方法自己设计、自己实验、自己总结,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这对学生日后研究酸、碱、盐等其他物质具有方法指导的意义。

四、对教学活动的思考

1.针对氧气的性质,本人做了如下的教学活动设计

(1)情境创设: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打一自然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看视频或图片资料:了解自然界中氧气的存在、氧的循环和三态变化,慢慢引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掌握氧气的信息。

(3)活动探究:提出问题“木炭、蜡烛、铁丝在空气中能否燃烧”、“在氧气中能否燃烧”、“两种环境中的燃烧现象有何不同?”进而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对比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对于会产生污染而不适宜在课堂上做的实验,如白磷燃烧和硫磺燃烧,可以改用播放视频来观察对比。

(4)归纳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学会从现象中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能够小结得到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的学生甚至能从对比实验中得出一条规律:反应的剧烈程度受反应物浓度影响。

2.针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本人将教学活动又重新设计

从课本标题也能够看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突出了“奇妙”二字,那么在内容安排时,我便以展示其“奇妙”为主线,通过趣味实验来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创设情境:通过这两年比较热门的一个短片中的趣味实验——可乐加曼妥思发生液柱喷涌的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展开新课教学。

(2)以二氧化碳的神奇为主线,结合趣味实验中的碳酸型饮料(鉴于探究中需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用透明的雪碧可能颜色观察更清楚),来展开对二氧化碳神奇性质的探究。

奇妙之一:“双重身份”——通过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和近年来温室效应的加剧,了解到二氧化碳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元凶,从辩证的角度看二氧化碳的身份,是善是恶?

奇妙之二:“水中变化”——将雪碧瓶盖换成合适的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并将导管通入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学生通过轻摇雪碧瓶将里面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为了进一步区别是生成的新物质碳酸使紫色石蕊变色而不是二氧化碳本身,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一组对比实验来证实。

奇妙之三:“无中生有”——将雪碧中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会发现澄清石灰水慢慢地从无色透明变成有白色浑浊。通过这个实验,给出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知道为什么会产生浑浊,得出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检验方法。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本人通常会指着教室内的白墙引导学生思考,在建筑上墙壁粉刷后最终出现白色的固体,其中发生的反应是什么。

奇妙之四:“多姿多态”——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或者现场将水倒在干冰上,让学生观察到二氧化碳的状态多样化,也能将生活中某些现象和二氧化碳的这种性质对应起来,比如说舞台上为什么会出现“白烟袅袅”的现象等。

奇妙之五:“灭火先锋”——结合演示实验,简易灭火器的诞生和应用,向学生展示二氧化碳具有灭火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是利用了二氧化碳怎样的化学性质。

运用体系 篇11

一、EVA业绩评价体系的产生

从19世纪初开始, 随着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管理要求的不断变化, 西方国家业绩评价体系不断发展、健全, 以适应需求的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 传统的基于利润的业绩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1982年, 美国Sterm Stewart咨询公司提出并实施了一套以EVA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决策机制及激励报酬制度。所谓EVA (即经济增加值) 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的差额,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1995年在《哈佛商业评论》刊登文章指出, EVA的基础是我们熟悉的称之为利润的东西, 但只有在大多数管理者只关心的经营利润的基础上, 扣除债务利息和股东资金成本之后, 剩下的才是真正的利润。该评价体系目前被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如宝洁、通用电气、可口可乐等使用, 并获得巨大成功。

二、EVA业绩评价体系的评析

㈠EVA的基本理念。

EVA与传统财务评价指标最大的不同, 即是充分考虑了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 而不是仅将经营利润作为评价指标。EVA度量的是资本的社会利润, 而非具体资本在具体环境中的个别利润, 这使EVA度量有了统一的标尺, 并体现了企业对所有投资的平等性;EVA度量的是资本的超额收益, 为了留住逐利资本, 企业的盈利率不应低于资本的正常利润, 即“最低限度可以接受的利润”。

㈡EVA的基本模型。

EVA=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由于受到各国会计制度的约束, 企业资本和利润的反映存在扭曲, 因此EVA的计算首先要对传统收入进行一系列双向调整, 从而消除会计工作产生的异常状况, 使EVA更加紧贴企业的经济现实。常见的调整项目有:研发费用、无形资产、商誉、资产处置损益、税收等, 实践经验显示, 大多数公司的调整不超过15项即可解释MVA (市场增加值) 的60~85%。

EVA大于零, 意味着股东投资得到净回报, 为股东创造价值, 否则形成价值毁灭。因此, EVA可以提供一种可靠的尺度, 反映管理行为是否增加了股东财富, 以及增加股东财富的数量。EVA值越大, 表明管理者的业绩越大。企业EVA持续增长意味着市场价值不断增加和股东财富不断增长, 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㈢EVA业绩评价体系的作用。

1.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在现代公司制度下, 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 经营者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不相同, 与企业经营的目标不相同, 不利于企业发展。而EVA业绩评价体系利用激励制度, 将我们常说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转化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 使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最终降低管理成本。

2. 提高企业资本使用效率。

EVA需要在利润基础上扣除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 新优序融资理论认为, 权益融资会给企业带来负面效应, 而外部融资会带来更多的交易成本。企业在融资决策过程中需考虑企业资本结构, 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 又能够利用财务杠杆获得额外收益和降低融资成本。避免盲目筹措资金, 导致资金闲置, 应减少筹资特别是股权性筹资, 同时将闲置资金或者没有好的投资项目的资金直接通过红利的方式分配给股东, 同时实现股东财富和EVA的最大化。

㈣EVA业绩评价体系的弊端。

由于EVA与管理者利益相挂钩, 仅以本年度实现的EVA作为业绩评价指标, 可能会导致管理者只关心自己任期内的EVA, 而对保证企业未来EVA持续增长的市场份额、项目研发、成本降低等因素缺乏积极性。如此一来, 在管理者任期中EVA值可能会较高, 但是从长远来看, 股东财富的增加会受到损害的,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价值的增加。同时资本成本计算方法众多会导致业绩评价标准不一致, 而可能对传统收入调整项目的主观判断会导致过度调整, 可能无法解释企业内在的成长性机会以及对管理者评价的偏差。

三、加快EVA在我国应用的思考

在我国, 目前使用EVA评价体系的企业较少。东风汽车、青岛啤酒、上海宝钢等知名上市公司都已采用EVA业绩评价体系, 并取得显著成效。自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将EVA作为年度业绩考核、经营难度系数的权重因素、任期特别奖的重要考核评价的指标, 由此可见国家和企业对EVA的重视程度早已提上议程并最终得以实施。

㈠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

我国目前经济市场仍不健全, 存在制度以及监管上的不足和不适宜, 特别是股权市场相当不健全, 股权融资成本低,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是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内部融资。然而在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下, 融资顺序按照资本成本从低到高应该为内部融资、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确定资本成本率为5.5%, 就实际情况而言是偏低的,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 如此低的成本是筹措不到资金的。由于市场不健全, 即使使用EVA, 即使对会计项目进行调整, 也未必能尽量真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现实。因此应加快市场经济制度建设, 加大监管力度, 特别关注税收和股权市场方面, 尽快建立起有中国特色, 公平、竞争、有序、完备的市场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晰委托—代理关系, 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各司其职, 协调股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保证企业的高速运转, 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㈡明确EVA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提高管理者对EVA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注重培养EVA评价方面的管理人才, 建立适宜的EVA业绩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同时, 从企业文化着手, 将EVA纳入企业经营目标中, 将企业的目标由“实现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 并切实将EVA融入企业战略中, 运用激励机制将EVA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利益相挂钩。

㈢加强以EVA为核心的企业核算。

由于EVA核算中存在资本成本测算方法不相同和会计调整项目不相同等问题, EVA核算可能造成对管理者经营业绩的扭曲和偏差。因此应当建立EVA核算中心, 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建立会计调整的项目、调整的原则、具体的调整办法, 以保证利润更接近企业经济现实;制定资本成本的测算办法;确定在子公司中, 率先和重点推广、其次推广, 或者一般性推广的决策顺序, 进行必要的会计调整;中央企业认真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规定的调整项目和具体情况下的资本成本率进行核算。

㈣建立以EVA为重点的业绩评价体系。

根据具体情况, 对基本指标 (即利润指标和EVA指标) 以及分类指标进行各指标的计分和指标间计分的比较, 再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各指标得分的加权, 最后以总分评价企业业绩, 并根据不同指标的分数和加权后总分将企业业绩进行比较, 该种方法适合非竞争性的企业。《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规定了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的权重, 具体的计分标准。

㈤建立EVA和平衡计分卡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EVA作为一个财务指标, 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仅以EVA为指标的业绩评价系统无法对非财务指标, 包括市场份额、产品成本等衡量企业业绩的超前指标作出分析评价。而平衡计分卡以企业的使命和战略为中心, 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 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平衡, 但存在评价重点不突出、局部和个体难于协调等不足。将EVA和平衡计分卡相结合, 可以相互弥补不足, 将企业内部价值的提升与企业未来战略业务模型紧密连接起来, 进一步激励管理者将自己的决策行为与股东利益保持一致, 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该方法适合竞争性的企业。

㈥实行以EVA为核心的企业薪酬激励制度。

要想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实现, 必须让管理者和员工认识到增加收入的唯一途径就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让管理者和员工站在与股东相同的角度上思考和行动。EVA奖励计划的主要特征:只对经济增加值的增加值提供奖励;不设临界值和上限;按照计划目标设奖;设立奖金库;不通过谈判, 而是按照公式确定业绩指标。笔者认为还应当实行EVA股份期权计划, 对管理者按照EVA奖金确定期权授予数量, 授予后每年按照资本成本调增行权价格, 并按照是否达到规定的EVA业绩设立行权条件, 这样使管理者更关心股份市值, 努力保证EVA实现正值。

结语:

上一篇:礼仪与道德教育下一篇:正则性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