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运用

2024-07-24

对策运用(精选12篇)

对策运用 篇1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本文认为公允价值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自愿的市场环境下, 根据自己的判断实现的商品销售价格或者负债解除的代价。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可谓一波三折, 总体上说经历了从无到有、用而又弃、弃后又拾的过程。

(一) 公允价值“从无到有”。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首次出现在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 加上我国随后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 至少有六个直接涉及到公允价值。它们是: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债务重组、投资、收入、非货币性交易、无形资产。基于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加拿大等国准则的类似理解, 准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由于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价格, 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 要由交易双方自己来确定, 所以人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价值的公允性, 影响程度不同, 价值的公允性就会有所不同。胡对新 (2007) 认为, 在实践中, 有的交易主体不考虑公允与否, 干脆把公允价值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 这在关联交易、资产重组、资产减值等会计实务中经常可以见到。公允价值在运用中往往成为管理层操纵利润的工具。

(二) 公允价值“用而又弃”。

经过两年多的实际运行, 发现许多企业利用公允价值来随意调节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导致财务利润操纵行为。因此, 2001年新修订的准则将绝大多数涉及公允价值的内容被迫取消。这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无奈而又明智的选择。关于修订的背景, 《准则》讲解中是这样阐述的:“原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规范企业会计处理,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原准则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由于原准则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概念, 而我国当前的产权、生产要素市场又不很活跃, 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从而给一些企业利用准则调节利润留下了一定空间。为了防范类似问题继续发生, 并及时解决已存在的有关问题, 财政部决定对原准则进行修订。”

(三) 公允价值“弃后又拾”。

我国政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后, 终于在2001年加入了WTO, 此举加速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国际化步伐。同时,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要求也日益迫切。2001年4月,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完成了改组, 改组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在全球实施声势浩大的趋同计划, 这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特别是如何国际化产生了现实影响。还有, 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的迅猛增长也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产生了直接动力。基于上述因素, 我国确立了以国际化为主导兼顾中国特色并逐步向国际化演进的会计准则制定策略。按照上述指导思想, 我国从2001年后, 经过几年的努力完成了我国新一轮会计准则的修订, 并于2006年2月发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新准则体系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纵观这次新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出台, 与原准则相比变化甚大。但是, 最大的变化也是最大的亮点那就是重新启用了公允价值。据悉, 财政部为此多次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讨论相关问题。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 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交易、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总体上说,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

三、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相关对策

结合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情况, 特别是公允价值的确认这一核心问题,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

(一) 确定公允价值的核心理念, 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对于公允价值的运用而言, 完善的理论比活跃的市场和高素质的人更为重要。公允价值在我国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 理论界对公允价值大多是零星分散地研究, 全面系统研究的还较少, 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 公允价值的使用历程必将充满障碍, 需要理论的先行开拓, 以避免在实务的运用中迷失方向, 半途而废。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在其价值的确认和计量方面, 我国市场经济不如西方国家发达, 因此在此次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多有限制。我国已在现行会计准则中多处涉及到了现值, 但没有现值指南, 也没有切实可行的现值会计规范, 这会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因此, 本文认为及时就现值单独制定一项准则, 对现值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等建立统一的指导性规范, 便于实务的操作。

(二) 培育公允价值的市场环境, 强化公允价值的专业评估。

评估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评估技术, 一方面要使其在具体实务上操作性强;另一方面是提高公允价值的准确性。张华良 (2007) 认为, 我国应制定详细的操作指南, 制定如何估计公允价值, 在指南中详尽的规定有关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离不开评估行业的支持, 只有评估业务规范了, 评估质量提高了, 才能从根本上奠定不存在市场价格条件下恰当使用公允价值的基础。而且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公允价值使用范围的扩大, 评估还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会计与评估的联系会更加紧密。

我国应努力借鉴国外经验, 充分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特别是采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 建立涵盖全部业务和管理信息的数据仓库平台。采用适当的估价方法, 并让使用公允价值方法的政策及估价方法得到一致贯彻, 定期向高管层和董事会提供信息, 反映企业使用公允价值方法的情况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盈利表现的影响。

(三) 提高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加强专业评估能力建设。

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增加了大量的职业判断的内容, 如对现值技术的运用, 需要会计人员合理估计现金流量, 确定折现率, 这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会计人员目前的职业判断水平显然是不能满足需要的, 所以提高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的职业判断水平已经是当务之急。特别是当市场交易不活、跃缺乏市场价格时, 需要利用其他信息和价值计量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实际操作上在对会计师专业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 也给专业判断增加了困难。在新的会计环境下不仅需要会计师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 能够恰当运用现值技术, 而且还需要提高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严格按照准则的规定, 将符合公允价值运用条件的业务加上谨慎的职业判断从而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和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广泛运用将无法回避。本文分析公允价值的内涵, 介绍公允价值确认的方法, 介绍公允价值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从估值的角度提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估值,市价,现值

参考文献

[1]卢浩.刍议“公允价值”[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1.

[2]胡对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5.

对策运用 篇2

用社计算机操作员一般只通过了短期辅导培训,未能全面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运用技术,操作员在工作中时常出现“闭门造车”等违规行为,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操作人员对计算机知识的缺乏,导致在操作中碰到简单问题感到茫然,经常出现操作性错误。二是没有定期对机器除尘、保养,使微机在较恶劣环境下带“病”工作,计算机运行报错或元器件损坏时有发生,影响了信用社窗口的服务效率和形象。三是操作人员基本安全意识不强,少数操作员对口令保密不严、不定期更改,造成了安全隐患。四是计算机硬件趋于老化,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计算机设备大多已超过保修期,进入元器件故障多发阶段(特别是ups电源),增大了维修难度与成本。

2、结算不畅,资金利用率不高。一是汇路不畅。由于农村信用社不能够独立办理汇票业务,农村信用社网点相互之间或农村信用社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不能顺畅地进行通汇和转汇。二是结算速度慢。农村信用社在办理汇票结算时,由于要通过联行系统或其他商业银行结算系统,必须要在联行或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多头开户,在结算时,一笔资金要反复划转,使本来就超过标准汇划时间的结算资金在途时间更长。三是结算资金分散。当前农村信用社由于要通过两家以上的联行系统开办结算业务,为了保证结算,不得不建立两个以上的特别账户专门用于办理结算,使本来就极其缺少资金的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能集中统一使用,造成了一些农村信用社为了保证结算而失去很多好的投资机会。

随着计算机在农村信用社的广泛运用,计算机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做好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已成为一个需要研究的新课题,现就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提高对计算机安全严峻形势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带头学习计算机安全知识,贯彻落实计算机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支持计算机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切实解决辖内存在的计算机安全隐患。

二是提高全员防范意识,组织干部职工对计算机规章制度学习,使其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安全问题的严峻性,从自身做起,互相监督,自觉维护计算机安全。

三是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重点要放在规范内部人员行为和健全内部制约方面。

四是加大检查力度。定期和不定期的计算机安全工作检查,根据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求,查找薄弱环节,在检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完善各项防范措施,确保资金和金融信息安全。

“知人论世”的运用误区及对策 篇3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此,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苏教版必修三第一专题教学建议里说:“在研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别是具体作品的写作背景,并能利用它们去诠释作品,而不仅仅是把它们当成一般的文学常识。”而统观当下阅读教学中对“知人论世”这一阅读方法的使用,却是误区多多。

1.喧宾夺主型

对作者的生平介绍过多过细,以至于语文课几乎成为人物传记课。比如有老师在教学《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一课时,花大量的时间去介绍普希金的生平,文学成就。普希金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是需要花时间介绍给学生的一个文学巨匠,但是高中语文课毕竟不是大学里的外国文学课,不应该也不必要去花上半节课来介绍普希金。这里的“知人”过多就是一种喧宾夺主。同样有老师在处理这首诗时,花大量的时间来“论世”,把《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的写作背景介绍出来。应该说相对于知人,论世对这首诗的理解帮助更大,因为这是首政治抒情诗,它有自己具体而独特的写作背景。但是如果在论世时不知节制,把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来龙去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这堂课也就不像语文课而更像历史课了。

2.一带而过型

与喧宾夺主相反,一带而过型的知人论世在教学设计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偏小。教师往往是一带而过,蜻蜓点水,然后迅速进入文章内容。比如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因为高中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许多老师基本上就略去了对鲁迅的介绍,就教学上的经济节省来说这是应该的,尤其是在课时十分紧张的现实条件下。但是不应该的是略去了对“三·一八”惨案的介绍,略去了社会各界对这次惨案的反应。这一省略是致命的,因为鲁迅的文章是杂文,杂文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社会针对性,如果不对当时当世做一个必要的介绍而匆匆进入文本,要求学生解读文章无异于缘木求鱼。以至于学到最后,学生再去谈对刘和珍之死的感想时,还有人会说生命最重要,即使苟活,也要活着。由此可见,缺少了必要的论世的铺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困难甚至会

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3.知识灌输型

这样的课往往会这样开始,“今天我们来学某某的文章。某某,字某,号某,生卒年,代表作品等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其实不能算是知人论世,而是一种针对可能的文学常识考试进行的知识灌输,这样的知人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知道其人姓甚名谁而已。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知人论世”是一种阅读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知其人,知其世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名词解释性的“知人论世”上是有悖“知人论世”作为阅读方法的初衷而演变成为填鸭背诵的知识识记。

“知人论世”在教学设计和课堂运用上的误区,说到底是目的不明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对“知人论世”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弄清。而只是作为一个习惯性的教学环节在使用,缺乏对具体文本的具体分析后的有针对性的设计。

因此,首先要明确的是“知人论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文本。以此为基准,来决定要不要“知人论世”,怎样“知人论世”。基于此,这里提出运用“知人论世”教学时的几个注意点。

1.“知人论世”与文本研习紧密结合。

在教学设计中,“知人论世”一般放在开头部分,“知人论世”和文本本身的结合不够紧密。拿《声声慢》来说,很多老师都会介绍词人李清照和她创作这首词的背景:南渡之后词人的悲惨生活,词人的感情这时候是悲哀惆怅的。其实不介绍,我们直接去读这首词,也能读出它表达的主要情感内容就是愁,因为词人直接抒发:“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知人论世就没有起到加深对文本理解的作用。《声声慢》的教学中“知人论世”不必放在最开始,而应该直接进入文本,去读词,“寻寻觅觅……”词人到底在寻觅什么呢?这里可以插入知人论世,将李清照南渡前后的遭遇,个人生活的,国家民族的,都详细讲述给学生听,那么这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成了有源之水,学生再去品读,感受与“知人论世”之前就大不一样了。这里的作家生活介绍时代背景介绍就是真正的“知人论世”了,因为这一环节的确是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这不着意象的七对叠字所表达的情感也就落在实处。否则仅仅通过读这十四个字,没有词人的生活背景做底,这十四个字也就只剩下了音韵上的玄妙了。

同样,对后面出现的“雁”、“酒”,这样的意象如果能联系李清照的生活经历,讲讲他们夫妇曾经鸿雁传情,曾经煮酒论诗,恩爱非常,那么再来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那种悲苦凄凉的感情就更胜十分了。这里的雁、酒,既是传统诗歌里的意象,又熔铸了李清照自己的私人情感经历,这烂熟的意象因为有个体情感渗入才更显得温润可感。

因此,只有把“知人论世”与文本研习紧密结合,达到有机融合的程度,才会成为真正的“知人论世”,才会对学生的理解文本有切实的帮助。

2.“知人论世”方式的多样化

有些诗歌,内容紧凑一气呵成,比如《发现》,属于直接抒情类,这一类型文本的“知人论世”就可以直接放在最开始。研读《发现》,一定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里论世似乎比知人更重要,因为闻一多的这首诗完全是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倾吐的心声。诗人的感情很激烈,很澎湃,所以教师在这一段“知人论世”时,自己的感情也一定要兴奋,要愤激。20年代初的中国,军阀混战,国将不国,怀抱一腔热血渴求报效祖国的游子归来目睹如此不堪的国家民族,心中的激愤无法抑制,如滔滔江水冲涌而出,汇入笔端,成就《发现》。这里的“知人论世”,其实是朗读诗歌的情感铺垫,通过论世,通过感性的语言去叙述诗人的创作心路,渲染出诗歌朗读的情境,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对闻一多当时的心情感同身受,那么这首诗也就能被深刻理解进而朗读出来了。

而有些诗歌,情感蕴藉,意象优美。比如《再别康桥》,离愁别绪表达得温婉柔媚。在教学这首诗时,更值得注重的是徐志摩这个人,这个人的性情决定了他写出了这样的诗歌。如果说《发现》是属于一代归国留学生的心声,那么《再别康桥》则是属于徐志摩一个人的别离的笙歌。所以这里的知人要重于论世。徐志摩的诗歌理想,以及他的实践成绩,在这里都要有所介绍。他对音韵的唯美的追求,他对和谐对称的形式美的追求都体现在《再别康桥》里。

“知人论世”的功用多样化,它的引入方式和教学设计也应该多样化。一成不变的作家介绍、时代背景介绍,只会使“知人论世”变得索然无味。

3.形式研究中的知人论世

一般会认为“知人论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其实不然,“知人论世”对于理解文本的言语表达特色同样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北方》这首诗,情感内容的理解自然要借助论世,知道诗歌的写作背景,从而去理解诗人对北方以及整个中国的深切的爱和坚定的信念。而本诗的言语特色,也需要借助知人。在进行诗歌的研读时,学生会感觉此诗有点散文化,有情节,有画面,色彩词使用较多且准。当学生有这样朦胧的阅读感受时,教师就要抓住契机,将艾青的绘画生涯告诉学生,让他们了解,诗歌中的画面感和丰富的色彩词其实与诗人曾经的绘画经历有关,而艾青对于诗歌散文美的推崇也体现在他诗歌创作中对于口语化散文化的自觉追求上。这样学生的朦胧感受就有了坚实的依据作为支撑,从而上升为真正的理解。

总而言之,“知人论世”是阅读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运用“知人论世”进行文本解读时,首先要明确“知人论世”不等同于简单的文学常识的积累,“知人论世”的最终目的不是应考文学常识而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其次,知人论世的分量的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问一问,设计知人论世的目的是什么,应该在哪里知人,哪里论世,怎样“知人论世”事半功倍。只有这样,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上的“知人论世”才是真正的“知人论世”,才真正有助于课堂有效性的提高。

对策运用 篇4

(一) 合作的原则

首先, 在进行合作学习, 展开讨论时, 要做到言无不尽, 不要怕说错了, 也不要存私心。合作小组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由于自信心不足, 总是害怕说错话, 被别人笑话,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依赖思想, 希望成绩好的同学能更多地帮助自己, 希望自己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都由他人解决, 这样更轻松。于是, 从不主动地独立思考, 而是等着其他同学找到答案, 坐享其成。小组里成绩优异的学生发现每次讨论总是自己说的多, 其他人都窃取自己的成果, 于是, 在以后的讨论里, 就不再主动发言。这样的现实, 使得合作学习不能正常进行。

其次, 在言无不尽的基础上, 说话时一定要围绕讨论中心, 发言一定要与问题有关联,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即可, 一定不要漫无边际地乱说一通。在讨论问题时要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有理有据, 力求真实、不虚伪。说话时要口齿清晰, 条理严密, 同时更应简明扼要。要做到这一点, 就需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时候, 列好发言的提纲, 做到胸有成竹, 在回答的时候有条不紊。

(二) 礼貌的原则

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的准绳2。学生要进行合作学习, 自然也要遵循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包含六项准则: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3。这些原则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尊重、理解、体谅、鼓励、帮助其他同学。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及时向他人学习。遇到其他同学犯错时, 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警醒自己, 同时也能够向其他同学委婉地提出意见, 决不可出言不逊, 打击报复, 伤害其他学生的自尊心。若没有这个原则, 合作学习也无法进行下去。笔者在一次作文课上, 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单位互相评改作文的时候, 由于事先没有对学生进行上述方面的指导, 结果在学生的评改语中出现像“第一段乍一看还靠点谱, 为什么越到后面越跑偏了呢?能偏转这么大的角度你得带多少电量在这么强的电场里啊!另外, 字迹太过凌乱, 十分费眼”等既不符合评语要求又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等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后, 反映十分强烈, 一度要求我停止这种学生之间互评互改的作文学习方式。看来不遵循礼貌原则, 要想开展合作学习是十分困难的。

二、合作学习中学生应掌握的技能

学生单纯得依靠教师积极地引导、组织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合作学习。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时, 才能确保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可以在课上给学生讲解相关技能, 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对学生的技能做专门的训练。此外, 教师也可以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在班里播放一些成功的合作学习案例, 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 让学生学会在小组共同学习时完成与其他同学的合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最终使学生学会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乐于互相帮助, 虚心学习他人优点, 专心、礼貌地倾听他人的观点;勇于发言, 敢于质疑, 并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服从领导, 讨论时要轮流发言, 说话声音要轻, 不要大声喧哗。学会建立和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合作学习的技能, 尊重别人, 善于观察别人的情感, 能调控自己的情感, 对别人恰当赞美, 微笑。同学间有了沟通的技能, 能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 边听边思考, 表明自己的见解, 发言条理清楚, 简练而又突出重点, 如组员间有争议, 有不同见解能相互沟通, 妥善处理。

王坦先生在《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一书中拟定了“课堂合作学习基本技能细则 (试行稿) ”4, 共谈到了10项合作的基本技能, 包括“听取”“说明”“求助”“反思”“自控”“帮助”“支持”“说服”“建议”“协调”等, 并详细地为我们列举了以上环节中学生应具备的行为, 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虽然态度和技能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 但让学生学会礼貌地与他人合作, 加强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可以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锤炼学生的这些能力, 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学会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学会尊重别人、在乎别人、学习别人才是合作学习的本质。

注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

2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3 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对策运用 篇5

【摘要】 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中已普遍应用,但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胡乱地“借用”课件、忽视板书,依赖屏幕、信息知识的狂轰乱炸、花哨地“表演”课件、将实践“包办”为演示等。走出上述误区的主要方法是:切实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正确处理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误区 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课件集成软件的普及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视觉、听觉和立体图像等刺激性环境,诱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深受老师与学生的喜爱。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一些误区,给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存在的误区

1.胡乱地“借用”课件。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长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不辨良莠、生搬硬套地从网上下载相关的课件,又没有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进行修改完善,造成不能因材施教,不能有的放矢,忽视学生和知识点、重难点等客观的差异,体现不出课程的特点,课件质量长期处于较低的层次。

2.忽视板书,依赖屏幕。一些教师对屏幕产生依赖,制作课件时将所需的资料、问题及答案全部做好,上课时简单地将课件内容按事先设计一一展示,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一个字,完全忽视了板书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机械地记忆,缺少师生情感交流,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信息知识的“狂轰乱炸”。多媒体课件的信息容量大,一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制作课件时灌输知识太多,教学时速度过快。课堂上学生难于理解吸收,多数来不及记笔记,课后不能及时消化,影响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这种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课堂,不发挥教师知识引导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花哨地“表演”课件。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感官刺激,对课件的图像、声音、颜色大加渲染,本想引起学生的注意,却致使学生眼花缭乱,注意力反而不能集中。有时一句话能讲清的内容,硬要费时费力地去开发成多媒体课件摆花架子,忽略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5.将实践“包办”为演示。实践锻炼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根本保证,但费时费劲,因此,有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宁可利用多媒体演示来代替,甚至将课间的“情境对话”、“语 1

音训练”都用音频代替,完全剥夺了学生亲身参与、动手能力锻炼的权利。

二、走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所存在误区的几点办法 1.切实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推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首先要制订一个长期的整体培训规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中青年教师轮训一遍,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室硬件使用方法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office、flash、Photoshop等软件的应用;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模块设置、课件设计时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怎样使多媒体课件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等一些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必需的技能;此外还应该教会教师多媒体教室硬件使用方法,例如:多媒体计算机基本操作、投影仪的调节方法、以及突发故障的处理方法等等。

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使教师达到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基本要素、制作方法和制作技巧,能结合课程建设的要求制作本学科的精品课件,满足教学的要求,力争实现为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辐射提供平台。培训结束后,要求学员制作一个学时的课件,并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考核,造就一大批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又熟知教学规律的骨干教师,由点及面地展开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工作。

2.开展教研活动,提高运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一个整体,它的效果受课件制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能力、交互响应、软硬件结合程度等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设置有关多媒体课件应用交流活动,让老师们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心得体会,探讨运用课件辅助教学各方面的问题,借助网校的平台,发挥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共同探讨课件设计、课件制作、完善、使用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正确处理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现代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中,其动画、声音等优势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及的,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不同观点的讨论、逻辑推理、过程分析、优美条理的板书等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媒体课件所不具备的,同时教师风范、人格魅力、文化修养等软实力对学生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不同专业的特性及学生个体的差异,都决定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只有将传统教学中积累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将传统的教师演讲与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过程结合起来,能有效将知识与技能串联在一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必将带来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改变,因此对它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就非常必要,评价工作程序主要包括:

审查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优劣:在教学实践中,对一些多媒体课件的质量不高,甚至有 的完全依赖从网上下载的多媒体课件,不依据实际来修改,使教学效果与质量大打折扣,对这类课件必须重新修改制作,直到审查合格才能投入教学。为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升教学质量,应从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评价标准,对准备投入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只有审查合格的课件才能在教学中使用,从而保证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效果。

检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情况:相关人员深入课堂听课,实地考察教师使用课件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探讨改进的方法;定期举办多媒体课件评比,对优秀的课件进行奖励;举办教学示范观摩课,请教学效果显著、学生评价高的教师讲示范课,让老师亲身体验学生的感受,知道什么样的课件才是学生最希望的,从而使教师在课件的设计阶段就以学生为主体。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进入基础教学的领域,并将日益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每个教师都不容回避,只有勇于迎接挑战,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制作、应用、驾驭能力,成为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高手,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使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更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对策运用 篇6

[关键词]物流信息技术;运行过程;对策分析

一、物流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及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业运用的重要性

根据专业术语的有关释义,物流信息技术指在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中当代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当代物流中物流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是其区别于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因为信息技术在传统的物流作业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现代的物流行业主要就是由信息技术系统串联起来的运营主体。举一个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若想进行信息采集就必须利用条形码系统,众所周知,在物流作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进行数据的收录。也就是说,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为物流作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物流作业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导航追踪,在物流信息技术中的全球定位系统为物流导航追踪带来了福利,使得现代物流作业的运行更加快捷和安全。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物流行业的转型,促进了物流业各个环节的重大变革。当今社会各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物流业要想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转变物流经营理念,推行新的物流经营方式,提高物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二、物流信息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1.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未能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物流企业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因此互联网技术起步很晚,人们对企业推行信息化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物流信息技术的推行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经过通知,至少百分之三十的企业职工对于物流信息技术的使用是持排斥的态度。因此,能够在物流作业中全部推行信息化的企业少之又少,根据不完全统计,尚不足百分之四十。在调查的过程中,本文发现,不仅企业的普通职工对信息化改革持否定态度,而且一些企业的领导也不能接受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由此可见物流信息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不同阶层的职工对物流信息技术存在不同的看法,总体上来看,物流信息技术的受重视的程度很低,这也是物流信息技术改革进程缓慢的根本原因。

2.物流行业内部之间的信息链未开通,物流信息技术运行所需成本过高。纵观整个物流行业的信息链,企业内部的信息链还没有完全开通,企业内部的流通环节太多而较为繁琐,使得物流信息技术推行成本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层次比较低,物流信息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许多功能不完善,尤其是物流作业中很重要的业务系统。由于企业推行信息化的基础薄弱,直接导致了物流信息技术运行成本的增加,因此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信息化改革,或者说难以进行信息技术的推行。物流作业缺乏基本的物流服务相关功能,比如说订单管理、物流追踪、运输管理、货物分拣等功能,致使物流信息流通不畅,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长久不见效果。

3.企业往往容易忽视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且没有订立统一的物流信息标准。物流作业需要管理的信息资源繁杂,在物流信息技术的推行过程中,企业往往忽视了对信息资源的规划工作,导致物流管理的信息资源混乱。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改革进程中也经历了较长的一段发展历程,但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在物流行业内部至今为止都没有订立统一的物流信息标准。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在物流行业中缺乏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共享平台,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严重阻碍了物流信息技术的推行与运用。从运输资源的角度看,物流企业拥有的运输工具单一。如果能够制定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物流作业的流程,物流信息化水平必然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解决物流信息技术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对策研究

首先要做的是,转变物流行业传统的经营观念,不断提高对物流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促进物流信息技术的在物流作业各个阶段的a运行。物流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上文已经提到,企业在进行经营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这一点。物流行业的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经营成本的重视,要综合考虑企业的运行过程,要重点从物流信息化角度分析物流作业的整合。

其次是要着重加强物流企业互联网建设与管理,改进物流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运行。推动物流信息技术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的改进是物流信息化持续运行的关键所在,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吸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促进企业内部信息技术的创新,减少物流信息技术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利用新型的网络技术资源改造传统的物流管理。

最后要注重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专业型人才是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成功推行与完善必然要依靠的中坚力量。物流行业的密集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物流行业的职工具备专业的技能,物流企业要把加强培养物流信息技术高端人才、以传播物流信息技术知识和加强物流从业人员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为重点,以提高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促进物流信息技术的推行。

四、结语

近几年随着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物流信息技术的运行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来。本文通过对物流行业进行相关的调研得出结论,即有效提高物流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必要手段就是要推进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在运行过程中虽然存在了许多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终究不是无法客服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推行必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发良. 我国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2]周玥. 物流信息技术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商场现代化,2015

提高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对策分析 篇7

众所周知, 色彩是世界的一部分, 不同的色彩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千百万化的色彩不仅装饰了我们的生活, 也丰富了人类的内心世界。绘画是对生活的再现, 但不是对生活的刻板模写, 如果忽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能力培养, 无疑是抹杀幼儿的创造能力。因此,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 通过多种方法来提高幼儿对色彩的运用能力便具有了积极意义。

一、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色彩

我们生活中不缺乏色彩, 太阳一天的变化, 小草的四季变化, 云彩的变化, 天空的变化都无不孕育着色彩的变化。在幼儿绘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以生活为引导, 让幼儿在自然中去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色彩, 从而培养其色彩感受能力, 为正确运用色彩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要注重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观察色彩, 因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性不强, 毅力较差, 这就需要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予以一定的引导。如在对小草的观察中,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学校花园内的小草的颜色和小区内小草的颜色进行对比, 找出它们的不同;又如在对朝阳和晚霞的观察中, 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朝阳的红火和晚霞的黄进行对比, 在对比中可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其次, 要注重引导幼儿在观察中找关系。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色彩也自然没有相同的, 在不同的色彩中, 有其相似点, 也于其不同点, 在观察中, 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去找到这些色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在对四季小草的变化中, 因时间跨度大, 教师可采用幻灯片的形式来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在观察中从小草在春、夏、秋、冬中的色彩变化来进行对比, 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用不同色彩来进行表现,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色彩感受能力。

当然, 观察需要持之以恒。在幼儿绘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幼儿将生活中对色彩的观察转化为表现, 通过长期的积累来丰富幼儿的色彩感受能力。如在对天空的观察中, 有的幼儿就观察到晴天、阴天、雨天的不同颜色, 这无疑是孩子用心观察的结果, 教师要多加鼓励。

二、引导幼儿在欣赏作品中丰富色彩语言

在观察阶段, 幼儿获得的更多是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具有直观性, 从观察到绘画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色彩语言为过渡。因此,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 通过引导幼儿欣赏优秀的绘画作品, 让幼儿在欣赏中学会用色彩语言来对绘画作品进行描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引导幼儿欣赏绘画作品时, 首先要注重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同的色彩给幼儿的感受是不同的, 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 幼儿欣赏中有想法也不敢说出, 欣赏也就失去了意义。相反, 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将欣赏中的感受表达出来, 这样才能幼儿在欣赏中和作品形成对话, 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来对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补充, 丰富幼儿的感受能力。当然, 教学中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欣赏的机会也是比不可少的。

其次, 要给幼儿充分的体验时间。幼儿对色彩的感受能力相对于成人而言有很大的差别, 他们对作品的欣赏以视觉器官欣赏为主。因此, 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不能操之过急, 而要给幼儿充分的欣赏时间, 然后在引导幼儿进行表达。如在对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的欣赏和感受中, 教师先组织幼儿对作品整体感知, 然后以音乐来引导幼儿闭上眼睛感受, 在辅以语言引导, 幼儿欣赏自主欣赏后组织交流, 最后再引导幼儿进行表达。

最后, 在引导幼儿欣赏中要注重用问题来引导幼儿进行表达。如在《大碗岛的星期天》作品欣赏中, 在对内容的欣赏上, 教师可问题“你在画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有些什么样的姿态?画面上除了人以外, 还有些什么?你能猜出他们在什么地方吗?从画面上你能看出这是在一天的什么时间吗?除了这些, 你还看到了什么?”等问题。但在提问中需要注意, 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时间, 不能满堂问, 更不能用教师的回答来代替幼儿的回答。

三、鼓励幼儿在大胆地创造中表现色彩

通过对色彩的感受和表达, 幼儿对色彩有了初步的感知, 然而要将这种色彩感知能力转化为色彩运用能力, 还需要通过绘画实践来达成。在幼儿绘画教学中, 鼓励幼儿大胆地对自己所喜欢的、所观察到的颜色进行表现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 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表现。应该说, 幼儿的色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对世界和自然的感受充满了幻想, 这表现在色彩中就显得丰富多彩。一些孩子喜欢用色彩来表现自己, 也喜欢用色彩来表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教师不能因为幼儿用错了色彩而批评幼儿, 而应在鼓励中引导幼儿。

其次, 要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表现方法。如在“彩色的树”的教学中, 教师先引导幼儿把油画棒配对, 然后用同一色系的油画棒画树冠。幼儿实践后发现同一色系的两种颜色尽管深浅不同, 但出现在同一画面上会有一种舒服的感觉。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进入“瓢虫找家”环节中, 通过把黄、淡绿、深绿三种颜色逐渐过度结合在一起的方法, 让幼儿感悟色彩的和谐美。

公允价值运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篇8

会计准则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颇为引人关注。那么, 为什么在会计准则体系中要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又该如何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一、公允价值引入的必然性

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自身优越性的体现, 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次正确选择, 更是我国与国际会计趋同的迫切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必然性。

(一) 公允价值的引入是其自身优越性的体现

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相比, 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 有利于保持企业的经营能力, 实现资本保全。

企业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 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必须使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源能够得到补偿, 若企业耗费的资源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 相同的金额将购不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 企业的生产只能处于萎缩状态。反之, 若企业耗费的资源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此时不管是何时耗费的资源, 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 即使是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下, 相同的金额也能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 企业的资本得到保全, 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的状态下持续下去。

2.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合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相关性原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即该会计信息与决策有关, 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特定经济状态下, 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这个价格包含了所有影响该资产或负债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认可的变化。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 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 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因此, 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投资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3. 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收益状况。

一方面, 目前的收入与成本、费用在时间上、因果联系上以及计量单位方面都是配比的。但是在计量的属性方面却不配比, 收入是按现行市价计量, 成本、费用却是按历史成本计价。而在公允价值计量下, 收益是现时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算的成本费用配比的结果, 因而更能体现配比原则。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计量既要计量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公允价值, 同时也反映出公允价值变动所造成的利得和损失, 体现了企业真实的收益。

(二) 公允价值的引入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走向完善, 大部分产品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公开市场, 公允价值应用的宏观环境已经初步形成。另外, 我国的证券市场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和完善, 在运作的透明度、违规行为的惩处、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市场有效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财政部和证监会等政府机关在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 也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审查力度, 并加大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案件的处罚力度。与此同时, 上市公司本身的治理结构也有了进一步优化, 独立董事制度的引入、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构建都大大降低了企业高管人员违规操作的可能性。所有这些都为公允价值的引入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当今经济社会, 除了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目前已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有些衍生金融工具因不具有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 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 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 使得传统的历史成本无法对其进行会计处理。公允价值计量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 而是由双方协商确定。因此, 公允价值能反映、计量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显然, 公允价值能适应不断出现的新业务的需要。

(三) 公允价值的引入是会计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加入WTO后, 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 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制定的各项制度、规定与国际规则趋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会计作为经济计量的基本工具, 在会计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 自然不能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距离太远。与国际惯例缺乏可比性将阻碍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交融, 额外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不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努力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是对我国当前发展市场经济和融入国际经济生活这一现实的基本认同。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计量属性。我国再次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是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运用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障碍

诚然,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有许多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 但是在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大环境尚未完全形成, 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还面临着许多障碍, 有待于我们进行全面的思考。

(一) 理论和技术层面的障碍

1. 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

会计准则虽然大量运用了公允价值, 但没有一个单独的公允价值方面的具体准则,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都是体现在其他具体准则中, 使公允价值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公允价值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 许多问题还处于研究之中, 使公允价值在会计实务上还处于探索阶段, 同时由于具体的价值确认标准有许多, 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致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较差。

2. 可操作性不强。

通常情况下, 在确定所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时, 首选的方法是市价法;如果找不到所计量项目的市场价格, 往往采用类似项目法;如果所计量的项目不存在或只有很少的市场价格信息, 从而无法运用市价法和类似项目法时, 则需采用估价技术法。当某些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时, 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进行现值计量, 就成为估计公允价值最重要的技术手段。然而, 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折现率等都是不确定的, 在操作上难度很大, 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也成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易推广和运用的障碍之一。

(二) 外部环境的障碍

1. 缺乏成熟、有效的市场环境。

公允价值本质上是与公平交易相联系的, 只要有公平交易, 就可以有公允价值。但是我国目前市场化程度不高, 公平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对绝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 很难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格。企业之间交易不规范, 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没有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 金融产品单一, 衍生金融工具发展缓慢, 各类要素市场的运作还不够规范。

2. 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构。

作为行使中介职能的中介机构尚难以做到真正独立、客观、公正, 还有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诚信, 对一些资产或负债的评估有失公允, 资产评估的科学性还存在较大欠缺。

3. 法制环境不够完善。

一方面, 我国过去制定的一些涉及财务会计内容的法律制度已经过时, 还没有进行修订。另一方面, 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实施不久, 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相关配套的操作规范正在制定之中, 尤其是公允价值内部控制规范没有制定, 各种法律、法规对会计舞弊行为没有统一的定性, 且惩处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公允价值往往不能为外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反而易为企业舞弊所利用。

4. 监管力度不够。

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受其审计人员能力、业务素质、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制约, 不能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有的为了争夺客户, 而迁就被审计单位, 对一些问题知而不查, 查而不纠, 纵容了企业的造假行为。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监督体系, 还存在重复检查和监督遗漏的问题。

(三) 内部因素方面的障碍

1. 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会计人员学历、素质普遍偏低, 而多年来我国一直采用会计制度这种形式来规范会计实务, 致使会计人员习惯照搬会计制度中的条款来处理会计业务, 对于记录和报告这两个过程十分熟悉, 而对于存在大量职业判断的确认、计量这两个过程却很生疏。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采用现行市价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搜集和应用交易商品的市价。采用估价技术, 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即意味着会计准则把风险交给会计人员来控制和处理, 这就有可能导致企业会计处理的风险, 同时也会增加审计人员在执行鉴证业务时的风险。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滥用计量方法, 都会造成信息失真, 影响投资决策, 侵害投资者的利益, 致使会计准则难以有效执行。

2.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内部监控形同虚设。

公司治理简单地说是处理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相当高, “内部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 利用“内部人控制”进行上市公司与其大股东之间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公允价值成了关联方之间能够随意达成的价格。内部人由于掌握了外部人所不知的内部信息而会做出对自身有利却对外部人不利的决策。在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行为中, 公允价值则成了一个“法宝”。

目前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 对会计工作有直接管理权力的高层财务经理接受董事会指令, 按照董事会决议具体安排公司日常财务和会计工作, 这样评价董事会功过的尺度其实就掌控在董事会手中,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虚假会计信息治理和监管上的作用发挥有限, 对于公允价值的评估是否公允更缺乏专职的会计人员进行审定。

三、规范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对策

如上所述, 鉴于目前尚存在一些阻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全面实施的因素, 如何在会计准则体系下有效运用公允价值,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取决于完备的理论体系的支撑、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公司的内部治理和会计人员的素质等, 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有鉴于此, 笔者提出下列对策建议:

(一) 构建公允价值理论框架, 逐步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目前, 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要注重理论体系的健全, 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会计理论界等应积极研究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有关公允价值的准则, 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 尽早推出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及应用框架。这个指导框架应对公允价值的细节问题予以明确规定和详尽说明, 以便于会计人员进行实务操作。同时将健全的理论在我国全面推广, 才能促进解决运用中出现的难题。

(二) 有关方面要积极应对, 构建公允价值运用的良好外部环境

1. 加快市场经济发展, 积极推进市场信息化建设。

公允价值得以运用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存在活跃市场, 所以, 要想保证公允价值的有效实施, 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完整、统一、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 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并降低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

首先, 要深化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就目前我国的市场环境而言, 急需完善资本市场, 建立充分竞争的生产要素市场、商品交易市场。其次, 要打破行业垄断, 引入充分的竞争机制, 降低金融、电信、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等领域, 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 鼓励混业经营。最后, 应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全国市场价格信息数据网络, 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 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容量大、时效性强的行业数据信息, 将极大地方便企业财务人员及专业估价人员在资产定价时选取适当的参数数据。

2. 大力发展独立、诚信的中介机构。

目前, 我国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和诚信度都不理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一方面需要我国管理中介机构的行业协会对其加强监管, 制定更加严厉的措施对违规中介机构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场环境, 促进中介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

3.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实现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

公允价值导向的会计准则的实施, 将导致企业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的观念发生改变, 从而形成与原有准则规范下不一样的利润。这就有必要对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和税法在内的现行法规制度做进一步完善, 实现会计准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 为公允价值的实施提供一个协调的法律环境。

4. 加强监管,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加大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力度。一方面, 财政、税务、审计、上级部门等管理机构须强化监督, 建立互动机制, 发挥监管合力, 相关人员必须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的职能和作用。另一方面, 搞好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深化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 完善执业环境, 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 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严格遵守独立审计的最新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 证监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应形成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质量;应借鉴国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经验, 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 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和职业道德

1.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

尽量完善我国公司的治理结构, 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 实现产权多元化, 以弱化内部人控制程度。首先, 应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实行董事、经理职务不兼容制度, 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必须引入相当比例的独立董事;其次, 改变董事、经理主要由行政渠道产生的现状, 大力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最后, 实行董事、经理期股激励计划, 使董事、经理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价值同比增长, 使他们的会计政策选择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在实施外部监管的同时, 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监督作用, 建立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

2. 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是获取准确公允价值信息的有效途径。首先, 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提升思想境界。强化法制教育, 要求会计人员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处理会计业务。同时, 切实加强诚信建设, 保持职业良知, 牢固树立务实求真的职业操守, 从根本上消除弄虚作假的现象。其次, 加强业务培训, 帮助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新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提高其对交易和事项的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复杂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减少会计信息的行为性失真和对公允价值判断的偏差。

总之,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 但它的发展之路也充满了荆棘。只有不断地完善和修正才能使公允价值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越性, 将我国的会计计量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伟.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职业圈, 2007;1

[2].李延坤.公允价值重新引用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绿色财会, 2007;1

[3].秦敏.浅谈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中的运用.中国农业会计, 2007;1

对策运用 篇9

国外学术界对医患冲突的关注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国内近十年也开始从医患冲突状况的社会学方面、医疗法律制度方面、医疗服务价格、医疗信息角度、医疗技术方面对医患冲突进行研究。因为在此之前医患关系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理想的状态。

目前,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会出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医患关系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医患关系的实体是医生和患者,是在医院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两种主要角色,双方会因社会角色差异导致医患冲突的发生。

1 医患双方因角色差异而带来的认知冲突

所谓角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2]。不同角色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种角色差异就会导致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

美国著名社会医学家帕森斯认为:“一个医生和他或她的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医生帮助患者有效地处理健康问题这一基础之上。患者与医生通力合作,医生则尽可能地使患者恢复到正常功能的水平。但是,医患之间往往存在因为角色差异而带来的认知冲突。”罗伯森·G也指出,由于医患双方专业分工、专业知识背景差异以及各自权益的不同,面对同一个有争议的诊疗结果,就存在归因的认识性与动机性偏差[3]。根据卫生部北京医院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按照医学标准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本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却被不少调查对象(患者)当作了医疗事故:如两次门诊误将咽鼓管炎症导致的耳聋当作突发性耳聋,确诊后治愈,有91.59%的被调查对象认定为医疗事故;全光波治疗雀斑1个疗程后达不到医生介绍的效果,认定为医疗事故者占85.5%[4]。由此可见,医方判断为正常的诊疗结果,而患者却可能认为是医方诊疗的失误或事故,从而片面地追究医方责任。

医方在诊疗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它是否符合医疗行业标准,是否属于疾病的深化趋势,是否是由于技术水平与设备性能而造成的问题。而患方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权益是否会受损,医方是否有责任,怎样才能获得最佳的补偿。医疗行业都对确诊率和急症抢救成功率有一个标准,这两者都不可能达到100%。对医方来说由于患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医疗意外、并发症的出现都是极有可能的,对此医生们往往有心理准备,但患方并不了解,即使有些人懂得一些,一旦事情发生就会产生较大心理不平衡,接受不了现实。由此产生不满情绪,指责医方,有的聚众闹事扩大事端甚至诉诸法律。

2 社会期望改变导致医生角色转变

社会期望是角色行为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标准。因此,当社会期望随社会文化变迁发生变化时,人们也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以符合新的社会期望的要求。角色行为对社会期望的适应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5]。随着社会的变迁,医学技术的不断飞速发展,医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不同时期对医生角色的要求也不同。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生物医学二元论”的医学模式把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完全割裂开,这时期医生所扮演的是一种专家角色,在这种医患关系下,医生是绝对的权威,患者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都不能得到体现,当某些患者对医学知识稍有了解,想参与到对自身病症的诊治当中去的时候,医生的这种专家角色,就会引起患者的心理逆反,从而导致医患冲突的发生。

为了调整医患关系,旧的“二元论”的医学模式被新的医学模式“整体论”医学模式所替代。医学研究者对疾病的产生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认为心理、社会因素也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同样患者也会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使其对自身的疾病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了有关的医学知识。这时医生不再有以往对患者疾病的绝对的控制权,患者有了参与治疗自身疾病的愿望,并且期望医生能与他们平等地交流,从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地帮助,这时医生的专家角色转变为与患者的一种伙伴关系,他与患者的地位是一种平等相处的地位,这种关系有助于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心情和对疾病的恐惧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医生对疾病的治疗。目前医生对于患者的这种伙伴角色在医学领域处于主流地位。但这种关系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医疗资源的控制者仍然是医生,当患者有一些要求,而医生认为用处不大时,双方就会产生分歧,从而导致医患冲突。

步入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随着医疗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的同时,开始认识到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对自身的健康不再完全依赖于医生。在医疗过程中,患者会提出自己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并做出理性的选择,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医生,并且可以拒绝医生的建议。由此产生了新的医学模式:“服务者——消费者”的医学模式。在这种医学模式下,患者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时医生的社会角色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更多的选择权力让渡给患者,那么它的缺点也就在于此——某些权力的让渡并不完全是从患者的需要出发的,有时患者做出某种选择是出于被迫,容易导致医生责任的转移,从而引发医患冲突。

3 医生角色冲突带来的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会有一定的社会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出现矛盾时必然会造成角色冲突。

社会学家将角色冲突分为两种:即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指个体必须同时扮演过多的不同角色,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无法满足这些角色所提出的期望而产生的冲突[6]。医生角色间冲突表现在更多医生并没有随着患者对医生产生的更高的社会期望而有所转变,从而导致医生自身角色冲突。

首先,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广大民在健康方面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患者相应权利的增加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新的医患关系模式出现,使医生不仅相对于患者其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相对于自身也赋予了他们更多的角色范畴。医生不仅要学习医学技术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许多其它方面的知识。如果作为医生不能很快地适应这种转变,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不能尽可能地满足患者来自心理方面的需求,即使治疗效果是成功的,也有可能得不到患者的认同,最终导致医患关系僵硬、恶化。

其次,随着科技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学科设置过于专业化,学者更多地对某一领域甚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研究。医学也如此,随着医学技术的高科技化,对于疾病的治疗越来越专一化,不同疾病需要不同的专科医生,同一种疾病也有各种方式的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的治疗方法就会有专门精通的医生。但新的医学模式下,患者对医生的社会期望变得复杂多样,使得医生在行医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治疗过程外,患者还要求医生更多地与自已交流沟通,以满足心理需求;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以及来自婚姻家庭各方面的因素,导致身心疲备,很多病人都存在身心疾病,如果医生缺乏对这些疾患的处理所必备的知识,往往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最终是治疗效果不佳,导致患者不满意。这种情况就要求医生要同时懂得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判断病人的疾病。然而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由于医学知识的复杂性,医学生即使毕业后在工作中仍然要不断地进行各种医学理论及医学技术的学习,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它如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即使学习了也只能是粗通皮毛,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现代人的心理、社会问题极为复杂,它与疾病的产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浅显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只能是浅尝辄止。

第三,在现代医院医疗服务中,医生的工作强度增加、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让医生承担多个角色,使他们无法适应角色的过度多元化,则只会发生角色冲突与混乱,无所适从,是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

4 应对由角色冲突导致的医患冲突

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冲突的发生,需要进行综合的治理,单纯只从一个方面改观是不会收到良好效果的,我们不仅要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法律制度、保险体制、社会保障等等方面改善,还要探索新的医学模式,以解决需求的多元化与医疗技术的专门化之间的矛盾。

需求的多元化必然产生更多的角色介入到医疗服务当中,这就是医务社会工作者角色。美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创人卡博(Cabot)认为:医生是一位关注力小的人,他们往往不甚了解病人的过去与未来。医生的存在是因为他们对人的一小部分有充分的了解,但其缺乏一些必需的补充与平衡,而社会工作者可以成为补充者与平衡者。

在欧美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医务社会工作目前发展迅速,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我国(除港台外),从1952年我国各大医院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随着高校社会学课程的取消也随之被取消。其实早在1921年,美籍浦爱德(Ida Pruitt)女士就已经在北平协和医院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成立了社会服务部。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在评价社会服务部的作用时指出:“社会服务部是一个使医院和社会发生密切联系的组织。病人到医院来看病后不是简单地看完病就走了,医院应该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有没有困难?能不能交费?病人能不能和医生配合好?他们相信不相信医生?吃不吃药?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医院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不然有些病人由于不信任医生,给他药也许扔掉不吃,也就治不好病。医院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后,对一些经济上有困难的病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一些费用。对有疑虑的病人做好思想工作,使他们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这种沟通医院和病人家庭关系的做法是当时协和医学院的一大特点,进行这项工作的就是社会服务部。由于社会服务部发挥了作用,病人一般都和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关系”[7]。可见,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介入在和谐医患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20年来,在我国内地一些医院虽然也设置了医务社会工作岗位,但其发展极其缓慢,在医疗行业改革中并没有得到重视,连基本的框架都没有形成,缺乏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虽然目前我国各大医院都非常重视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重视解决医疗纠纷问题,但在处理医疗纠纷的部门中并没有设置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有的被缺乏专门医疗知识的政工干部替代,或是由转岗的医生、护士担任,这种人力资源的非专业化导致一旦患者或家属有诉求,他们很难从专业角度有效地解决医患纠纷问题,从而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原本已经与医护人员产生纠纷,在得不到有效处理后,再次产生不满,更加深了医院与患者的矛盾。其实在医患矛盾中,70%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与患者在语言或行为上的沟通不良引起的,医生与患者更多地是交流医疗技术问题,医务社会工作者则可以给予病人更多地心理安慰,告诉病人需要配合做的事情和其它一些注意事项,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甚至能起到医疗手段起不到的身心治疗效果。在医院的很多岗位中,都有医务社会工作者展示才华的机会,他们除了可以参与到医疗工作本身外,还可以参与到医疗保险、医疗纠纷处理、医院伦理研究等等工作中来。医务社会工作者实际上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他能够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使医患双方达到共同目标——良好满意的治疗效果。

我们在初步发展阶段虽然不可能像美国医院那样,达到医务社会工作者与医生1∶1的配比,但是可以尝试在每个不同的专科病房中设置一至二名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对住院病人实施心理安慰、急重病人或肿瘤病人手术前后的心理治疗,在相对较小的工作范围内试点,然后扩大推广范围,使得医务社会工作者能够更多地帮助患者解决看病、住院、手术、护理及经济费用等一系列的困难。这会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需要国家及卫生管理部门在财力上、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还需要从法律和制度上为医务社会工作及其工作者提供有力保障。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会看到更多的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有效减少医患冲突、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医院的发展中发挥他们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新,王峰.医患关系反思录[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02,(22):2.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61.

[3]杨同卫,路文涛.国内外医患冲突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05):47.

[4]杜元太,习俊等.患者对医疗纠纷认知情况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0):633.

[5]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5.

[6]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77.

语文多媒体运用的误区及对策 篇10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仁们都体会良多, 比如节省时间, 加快课堂节奏, 加大课堂密度, 变抽象为形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 感染学生等等。使用多媒体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但在多媒体教学带来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同时, 我们会发现不少教师又陷入了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影响了教学效果, 特别在“课程标准”下, 更有明显的不和谐。

一、误区

1. 授课时教师专注于课件的流程, 疏忽了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配合、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的教学要以关注学生为基准,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及反应, 根据实际情况调控课堂行为, 控制课堂节奏, 了解学生掌握程度。但有些教师在上多媒体教学课时, 把注意力放到了电脑上, 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课件流程, 而忘记了自己授课的真正目的。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在度过了最初的好奇心之后, 反而失去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老师也很难再有精力去观察学生的接受情况。

2. 多媒体的直观性, 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国从古代至今的教学都讲究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和对文本的把握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材料对学生汉语言文学领悟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当今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感情, 要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无法取代的作品形式, 要求学生不能忽略对文本的体味, 否则难以获得作品的多种价值。比如, 现在古代诗歌教学中, 教师讲解起来特别费力而又收效不高, 其中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语言的领悟不够以及对汉语蕴涵的深层意蕴很难把握。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 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大量图解文学作品, 用多媒体直观可视的图画向学生展示诗歌的意境, 尽管配图、音乐都比较符合诗的意境, 但对于这样的意境的领悟, 要通过读者全身心地投入, 它强调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 而且要求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但往往学生在这时就难以表达而草草收场。再者各种艺术都有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而图画是绘画的艺术, 诗歌的教学还是要从文字文本展开, 需要融入自身的情感, 这样才符合诗歌的教学要求。

3. 课件的预设性与课堂教学的调控性失调。

多媒体教学呈现的材料是教师预先根据教学设计而制作的, 在课堂上展示时又受到操作的限制, 一旦一个操纵环节在教学中效果得不到实现, 就会影响后面的教学效果。如果依照既定程序操作, 与学生当时的理解发生偏差, 又会把自己推向两难境地。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多媒体, 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课堂的自由度, 使教学进程程序化。尽管多媒体以它的形象直观的材料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强化了感性认知, 但是如果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进度远超过教师预先的材料, 同时课堂气氛又推进教学进程的状况下, 教师依然过于依赖教学设计中的媒体, 这时教师展示多媒体就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使本该进行下一步教学的情境受到压抑, 最终由于展示多媒体而使本该灵活调控的教学没有得到灵活的调控。

二、对策

面对以上种种偏差, 在今后的多媒体课件使用中,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来加强多媒体使用效果。

1. 思想上廓清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地位。

思想上的廓清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地位, 也就是说, 虽然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手段, 但它始终取代不了最基本的师生点对面的授课, 尤其是语文教学, 师生的课堂互动非常重要, 思想的碰撞, 感情的共鸣, 主要依靠的是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以及语言本身的魅力, 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成为课堂的主角。

2. 注重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

对课件的使用要侧重实用性。课件的根本作用是辅助教学, 所以课件的制作不必非要追求过高的科技含量, 能体现出教学效果和把握实用性就可以了。因为一个复杂的课件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去准备, 如果把这些时间放在备课上, 把教材钻研透, 也可以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况且每一个课件的制作都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授课思路。使用高级软件制作的课件, 由于制作复杂, 很多教师没能掌握这些技术, 所以难以改动, 往往因为和自己的教学思路有较大差距而放弃再使用。当然这里笔者并不是否定使用高级软件制作课件, 只是强调课件的实用性。

3. 增强课件的交互性, 以便更好地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现在的课件使用向度还是比较单一的, 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 难以形成互动, 如果今后能在语文课件上多研究如何体现互动效果, 能让学生参与到课件的形成和展示过程, 把上课时师生共同探讨获得的知识随时展现出来, 效果就会好得多。在这方面一些教师也已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当然这也有待于开发出更人性化、更易于操作的软件来实现, 但笔者认为交互性应该是今后课件发展的趋势, 也是“课程标准”的更高要求。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运用误区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文插图;运用误区;对策

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对于教材中的插图要进行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让阅读课的教学更加精彩。

一、教材插图运用误区剖析

(一)丢弃一旁,视而不见

现在,很多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往往只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剖析,而对教材中的插图却丢弃一旁、视而不见,从而造成了教材插图资源的浪费。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时,是这样对学生进行引导的:

师:桂林的山和水具有怎么样的特点。

生:桂林的山具有“奇、秀、险”的特点。

生:桂林的水具有“静、清、绿”的特点。

师:是呀,桂林的山美水也美,那么山水交融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大家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再想象一下桂林山水交融的画面。

学生读完最后一个自然段后进行了发言。但是,学生在发言的过程中,并没有对课文中桂林山水相拥的画面进行感悟,还是孤立化地从山与水的特点进行理解与感知的,并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不是很高,对于文字所蕴含的意境,他们是难以把握的。因此,以上案例中教师仅仅让学生通过读文字去感受桂林山水交融的画面,学生的品读自然是不到位的。在这一篇课文中,所配的插图就是一幅“山水相依”图,是对最后一个自然段内容的生动展现,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进行利用,是十分可惜的。

(二)“看图说话”,本末倒置

现在,有的教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课文插图的重要性,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却存在随意化的现象。阅读课堂上,这些教师总是先围绕插图让学生进行“看图说话”,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出现了本末倒置的错误,这样运用插图不仅不能够达到目标的教学效果,而且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很不可取的。

例如,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一位教师在课始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利用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插图)小朋友们,春天多美呀。你们看,笋芽儿在干什么?

生:笋芽儿在唱歌,它们在唱着动听的歌。

师:你真是一位善于想象的孩子。还有吗?

生:笋芽儿在努力地从土里钻上来。

师: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能具体说一说笋芽儿是怎么从土里向上钻的吗?

生:老师,我来表演吧。

师:好呀。那你就来演一演。

(学生纷纷上台表演笋芽儿从土里向上钻的情景。)

以上案例中,从表面上看教师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小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是符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课文插图也确实能够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特点,小学生在课堂上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但是,作为一堂阅读课,教师显然把图与文的关系颠倒了,出现了重图轻文、本末倒置的错误,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的看图说话代替了对课文的阅读,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被架空了。

二、教材插图有效运用策略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展开有效阅读,从而让文本阅读走向高效化。

(一)初读阶段——插图辅助,强化文本感知

小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第一个阶段就是文本感知,只有他们对文本内容感知强了,才能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1.插图辅助,拉近文本距离

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内容都是小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的,对于小学生还存在较大的阅读距离。对于这些课文的教学,教师要善于通过插图辅助的方式来拉近小学生的阅读距离,为他们的文本阅读扫清认知障碍。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语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一课时,小学生并没有去过西沙群岛,所以,他们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很难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西沙群岛的全景图和海景图这两幅插图,结合一些关于西沙群岛的文字介绍,再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这样,小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理解与把握。

2.插图辅助,引发阅读激情

对于枯燥的文字,小学生是很难产生阅读激情的,而通过插图辅助的形式,就能够有效地引发起小学生的课文阅读激情,从而为高效的文本感知打下基础。

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语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插图画的是瓶里的水太低,乌鸦喝不着)。然后提问:“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乌鸦喝水》。乌鸦能不能喝到这个瓶子里的水呢?它是通过什么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呢?课文中会告诉你们答案。”这样,通过插图为学生的文本阅读创设悬念,就能够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二)品读阶段——插图辅助,深化文本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引导小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加深文本理解,提升语文素养。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品读文本阶段,通过插图辅助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语言与意境的理解。

1.插图辅助,深化语言理解

在教材中,有一些课文中的语言,小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解释是很难取得最佳效果的,而借助插图辅助的形式,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观潮》(《语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看这一篇课文中“钱塘潮来临时的壮观场面”的插图,然后在这幅插图的辅助下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个比喻句,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加深他们对这个句子的深入理解。

2.插图辅助,深化意境理解

小学生的阅读积累还不是很丰富,因此,对于课文语言背后蕴含的意境是比较难理解的。课文中的插图是促进小学生理解文本意境的有效载体。

例如,古诗《山行》(《语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诗,杜枚在诗中用精彩的诗句勾勒出了美丽的山林秋色图。对于古诗的意境小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诗句内容引导小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在图文结合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所描绘的意象,充分感受古诗语言背后蕴含的深远意境。

(三)拓展阶段——插图辅助,引发文本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在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的结尾处留有文本空白,这些文本空白是小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有效切入点。例如,在《穷人》(《语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这一篇课文的结尾处只是简单地写道:“桑娜拉开了帐子。”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的事情作者并没有写,留下了文本空白,还配了一幅插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幅插图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让学生根据插图和阅读感受进行想象,进行续写练笔,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雪梅.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及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9).

[2]李剑飞.小学语文教师对插图的认识及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

对策运用 篇12

1.1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行环境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资本流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金融风险不断加大,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改革开放初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市场主体,国家通过委托代理关系实现与经营者的两权分离,企业管理者需通过会计信息来反映受托经营情况,国家则用过去的信息判断经营管理层过去一段时间内经营管理情况。历史成本计量按照过去或发生时交易价格计量,有非常高的真实可靠性,所以我国一直以来选择真实可靠的历史成本计量是符合国情需要的。但目前经济发展情况下,市场主体变为各种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这些人更注重未来价值,希望获得的信息是有效的,只要信息能反映市场变动而带来的增值或未来收益就符合需要。面对这些需要,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及国际趋同的需要,历史成本计量显然不能满足各方面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新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这一新的计量模式,既符合现在的国情,也符合国际趋同的需要。

公允价值在引入时,可以说就有了较强的时事背景支持。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在当前的环境下是不是非常适应,不存在任何问题了呢?下面就目前公允价值实施现状作一些简单的分析。

1.2 上市公司执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

前面论述,公允价值计量是符合国情的,但目前情况是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采用了这样的计量模式呢?由于《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采用范围规定比较严格,经过调查,结合2007年上市公司一季报,大部分上市公司对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谨慎态度,只有极少数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许多公司并没有像投资者预期的那样对投资性房地产采取公允价值模式计量。至2009年4月27日,在已披露年报的1 303家上市公司中,仅9家上市公司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对股东权益进行了追溯调整,涉及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银行,高达33.18亿元,调整金额最小的则是“武汉塑料”,仅140.11万元。而“陆家嘴”“华业地产”等被市场寄予厚望的公司却仍然采用成本法计量,还有境内外采用不同方式计量的情况(如“北辰实业”)。

2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运用的现实分析

2.1 公允价值计量对市场有较高的要求

公允价值计量是基于市场的计量,充分活跃的市场,信息畅通,才有可能保证公允价值中所谓的“公平交易”。我国家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在近年虽然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但“活跃市场”远未形成,市场不活跃,信息获得不对称,很多小投资者在获取信息方面远比不过大机构,因此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公平交易”前提自然无法满足,公允价值自然没有办法体现。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质是混合的计量模式,要求体现公平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要根据当时的市场变化在每一个会计期间都要对全部资产和负债进行重新计量,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具备专业的评估人员或有相关知识的高素质会计人员,还要对账务作经常性的调整处理,这将加大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成本。因此,我国虽然规定了公允价值计量,但众多上市公司仍选择可靠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也就不足为奇。

2.2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准则要有完整体系

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CASC)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同时规定:在计量时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公允价值能可靠取得,才能引入其进行计量,否则,仍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在新的会计具体准则38项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准则有17项,对公允价值计量确定较详细的是企业会计准则8号一—资产减值》和《企业会计准则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而对公允价值计量如何披露的规定只在金融工具列报标准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他涉及披露的条款很少。从我国目前会计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可以看出,它们分散在各个准则中,没有一个完整的说明。公允价值的运用依赖市场,要求具备职业判断的能力。以我国的现状来考虑,要做精确的公允价值计量很难,风险大,因此,在没有十分详细的会计准则规范和指导下,大部分的公司为了规避风险,仍选择历史成本计量;另外,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准则22号中对资产可回收金额和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允价值计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计量基础,随市场条件的不断改善,公允价值可以以多种形式出现,也许是历史成本,也许是可变现净值等。所以,我国新准则中关于公允价值计量从本质看是混合计量模式。因此,在严格的准则规定下,以及公允价值本质中的多变性,目前上市公司放心采用这样的计量模式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造成了我国虽然有相关规定,公允价值计量也有着优越性,但是执行起来并不理想的现象。

2.3 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的利润产生较大影响

对于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企业取得该资产时以当时的公允价值入账,若当期股票或债券的价格大幅上升或大幅下跌时,按规定,将持有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对有大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企业来说,公允价值变动对当期的利润影响十分巨大;除此之外,从投资性房产的角度看,由于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当房地产未来价格上升时,若按照市场价格为公允价值计量,则其价值将大大高于账面净值、原值,这也会导致这类房地产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变化。在利润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企业从谨慎可靠、避税等角度考虑,也不会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3 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对策

3.1 继续培育和完善市场

公平的市场,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继续培育和完善市场仍要持续有效地进行,这就要求要建立规范和引导市场的法规,淘汰机制落后的企业,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可以为我们;对内各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和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只有在内部和外部都有一套完整、有机的规范,才能引导市场向良性发展。

3.2 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规定需要改进

根据我国国情,应尽快建立单独的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准则。我国已成立了单独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机构的独立意味着有更专门的人员和有更大的执行空间来完善准则;与国际趋同加快,意味我们有经验可以借鉴;会计理论的研究在我国也从未放松过;第一线会计人员经验更为丰富。而这些都为制定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奠定了基础。

首先,单独的公允价值计童准则应该有计量的框架,包括相关定义,如:何谓“公平交易”?是交易双方无关联还是双方企业持续经营破产清算或缩减规模?“熟悉情况”和“自愿交易”的规定是否不应只在《投资性房产》中作详细规定,而应该在对公允价值定义描述时,就作统一详细规定?这些对公允价值限制的关键词,都应该作明确详细统一的解释,并适用于大部分的现象,减少例外的发生,降低一定的人为判断风险。此外,公允价值的计量实际上是一种混合计量模式,不同的情况体现不同的价值,对各种计价体现要有对应的解释和规定。其次,要有明确的计童方法。我国最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相似的地方之一,就是明确了公允价值的层次。第一层:有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可以成为公允价值;第二层:活跃市场直接找不到某一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的,可以找同类的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替代;第三层:既不存在活跃市场,又没有同类的,则用估值技术。活跃市场我国尚未达到,同类代替不太适用房地产这类资产的公允值确定,因此很多时候都要用估价技术,准则应针对这些技术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操作出台相应的规范,统一某些情况下应选择哪一种方法的标准,否则将影响后面的披露口径。再次,进一步完善公允价值的披露方法,增加披露范围。最后,要留有一定的调整空间和时间。时代不断进步,现象不断更新,准则不能一成不变,要随情况变化调整,不管是根据实践调整还是根据理论深入而改进,都要有一定的时间,所以在公允价值准则还未十分成熟时,要谨慎对之,想好后续发展之路。

3.3 相关部门要尽快建立配套制度

除了市场机制要完善以外,会计监督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监督流程,审计部门要求在整个公允价值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其披露等一系列环节作出对应的规定,并严格执行。因为公允价值重相关性,可靠性就会降低,对会计利润和资产价值的人为操作会有增加的余地,特别是公允价值变动是不产出现金流的,那么有可能使企业表面利润增加,而实际没有现金流入,高估企业值。因此,对公允价值的审计不但要有法可依,执法人员的水平、素质也要求提高,否则将造成大量的虚假信息涌入市场,破坏公平。另外,税务部门要出台配套的税收政策(如增值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所得税等),要消除企业在税收方面的疑问,更好更放心地执行准则。

《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后,除了市场环境和准则本身不好把握之外,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比较新,之前的财会人员没有学过专门的评估技术,所以觉得公允价计量难以操作,因此资产评估机构日益重要。资产评估机构可以为公允价值第三个层次提供不可缺少的参考依据和方法,但目前评估机构和会计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缺乏互相支持,所以如何尽快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评估机构,建立一套会计与资产评估在公允价值方面的配合规定是要积极着手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有优势也有不适应的地方,但只要由内到外,由企业到政府,监督部门、评估界积极参与进来,公允价值的计量一定可以发挥其有效性、公平性、广泛性、时效性等优势,规避其虚拟性、主观性缺点,为我国的经济信息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摘要:文章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目前的运用环境及运用情况作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认为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执行力度不够是因为受我国本身的经济环境限制,《新会计准则》的不足,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部门的制度不配套造成的,由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新会计准则》,活跃市场,资产评估

参考文献

[1]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基本理论分析与我国的初步实证证据[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黄宝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应用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7(12).

[3]苏莉,等.公允价值选择权对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影响[J].财务与会计,2007(11).

[4]裘宗舜,等.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7(11).

[5]张卓奇,党爱民.公允价值在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计量中的运用[J].财务与会计,2008(1).

【对策运用】推荐阅读:

迁移运用07-17

美术运用07-22

音阶运用05-15

指标运用05-16

运用实现05-17

常见运用05-18

股道运用05-19

课件运用05-23

运用探索05-26

资金运用05-29

上一篇:道术下一篇:数据资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