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下的英语教与学(精选9篇)
减负下的英语教与学 篇1
我国新课改从2000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16个年头,已经到了急需再课改的关键时刻了。但是,由于各级领导和教研人员比较忙,还没有新的课改方案发布,我们每位教师也只有沿袭已经不新的“新课标”进行教学,按照与时俱进的观念看,这已经滞后了。因此在改革开放深入大环境下的今天的英语教学,我们既不能按照2000年以前的老方法教学,新课标又已经滞后,我们每位教师咋办?那就只有自己摸索前进了,根据教材和学生,因地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自我方法进行教学了,我们姑且叫做——新常态下的初中英语教与学吧。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有效都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它永远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在改革开放深入的今天,作为英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就会实现英语教学大大的“有效”。我认为这就是当今新常态小初中英语教学的教与学。
一、新常态初中英语教学的教
已经不新的新课标认为:现在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犹如乐队中大提琴手和小众多小提琴手的关系。因此,作为教学中的教者,必须占领课堂这个教学主要阵地,要熟悉教材,备课中要围绕有效教学之目的,合理设计教案,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我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可以采用“启发式”、“学导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发挥我们作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让学生围绕每个知识节点,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同时,充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他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亦步亦趋的向知识深处前进。
设计教案时,注重教学内容的条理分明,易于理解。还要注重教学的增强性和有效性,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具体效益。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具体的学习中来。在教学难度的设计上,掌握好学生能学懂的分寸,既不超出学生知识面过多,也不要过于简单。对于有的重点知识点,教师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教学内容,以此找出教学的具体切入点和突破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应注重主次分明,避免面面俱到,满堂灌输。对学生教材和自己知己知彼的教学设计,才会将教师自己和学生从繁重的教育学中解放出来。
二、新常态初中英语教学的学
每位教者都知道,成绩好的学生都会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我们初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一点知识的推进,必须是大多数学生“懂了”的情况下进行,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懂”那么多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课前对所学知识有个简单的了解,这就是要求他们做好新课的预习。另外,一堂高效率的课,其课外练习也应该涉及课内的重难点和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新课后的作业设计也应该照顾所学知识的关键出,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指引和处理。也就是要求他们在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的去温习学过的知识,在已经学过的内容中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的进行了复习。其实,说直白一点,新常态的学生怎样学,还是我们老师怎样教的问题,只是这个阶段是学生在我们有效方法指导下的自我学了。
三、新常态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具体操作
英语是语言学科,语言离不开阅读,因此,新常态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还是以阅读教学为主,教师在充分熟悉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案,让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第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让他们能够自主阅读,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第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校教学条件(互联网教室)设计诸如跟读、串读、集体诵读等方式进行阅读训练。第三,合理分组,互助阅读。将学生按成绩不同,能力不同,渗透分组,在读的过程中相互感染,相互纠正。第四,重视课外阅读训练,开阔学生视野。教师可以精选学生兴趣感阅读材料,一周至少布置3篇课外阅读材料并且及时检查。
新常态下的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任务重,困难大,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要做好的教育者,还要做好的学习者,更要做好的教研者,只有教、学、研三位一体才能让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一道,快乐学习,有效进步,让每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回味无穷,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力。
参考文献
[1]李燕春.破解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与学困局浅谈[J].新课程(教研),2010,01:168.
[2]王贞菊.新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初中英语教与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07:25.
[3]张杰.栽下“衔接”这棵希望树,还英语教学的“新常态”——小学—初中英语学段衔接之我见[J].英语教师,2015,14:131-133.
[4]褚玉平.基于教师介入的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5]梁英.谈新常态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J].校园英语,2016,17:137.
减负下的英语教与学 篇2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1当下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实践中最热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对中国教育来说,是一件大事: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既关系到国家的总体发展,也关系到千家万户和学生个人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思考。
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我将它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②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③从价值取向上看,它“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
④从指标选取上看,它既注重学科基础,也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
⑤不仅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注重历史文化特点和教育现状。
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这样一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全新的展现落实在学校教育上来了,需要每个教师去实践,落脚点就在于每个课堂。那么核心素养如何融入课堂教学呢?我想应着重抓好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学习目标需要转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关键能力提高和必备品格形成。这是学生学习素养和关系素养的两个方面。
学习素养包括学习的愿望和主动学习的动机、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其中学习兴趣即学习动机素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奠定良好的学习素养显然是最重要的任务。关系素养主要涵盖人格与心理、生理以及品质与品德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指与自身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自我规划、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品质;而后者主要指与他人的关系素养,要求学生有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有沟通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国家认同、国际视野、社会公德、社会责任,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自觉关心生态与保护环境等。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情境化、活动化,学会讲故事。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境,如果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境缺失,学生就不能在知识与现实生活间建立起联系。情境化教学是启发引导的必要条件,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也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我校的大河源课程之走进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等,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些活动体现了学科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核心素养”下的培养目标。
三、学生学习方式,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型。
自主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自主学习产生问题、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线去设计,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知识结构。而学生采用不同学习策略,自主以解决简单问题,合作以解决复杂问题,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善所需的核心素养。
探究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必须活学活用学科知识和技能,在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深入培养各项相关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养成。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2目前,基于学科素养的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这就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开始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
书中余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这一主题方面,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静下心来细细思考,作为一名社会学科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含哪些方面。
一、语言能力:在社会情境中借助图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
三、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
四、学习能力:指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关系为:知识能力是学科基础、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我认为,让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重点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质:
一、主动与进取: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和持续的兴趣,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成就动机,能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言运用,积极进取,乐观向上。
二、监控与调整:能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和有效管理,面对学习困难能够自我激励、自我调适,适时反思和评价学习效果,并对学习目标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调整,主动适应,坚持不懈。
三、选择与获取:利用课内外多种学习渠道特别是网络资源,获取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并结合学习目标对信息资源进行选取和整合,广泛涉猎,有的放矢,既勤于学习,又善于学习,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四、合作与探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敏锐观察语言现象和语用规律,能从多角度、新视角去观察和理解历史现象,尝试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读和评判多元化现象,勤于思考,探异求新。
核心素养实则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吾日三省吾身,课堂教学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人文性的教学,科学性的教学,发展性的教学,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3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而好的教师不但拥有深厚的知识底蕴,还要有丰厚的文化素养。素养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呢?素养来自于知识技能,又高于知识技能,素养是智慧,是文化,是精神。而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教育素养。
有学科素养的教师一定痴迷和深爱所教学科。有了这种痴迷与深爱,他会主动学习学科知识,钻研教材,博览群书,努力开拓知识面,深挖知识层,不断把知识扩展和深化。他咀嚼吸收其中的精华,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并且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积累智慧,迸发教育学灵感,形成教育素养。
我最开始从教时,觉得编写教案的人很优秀,他们往往能够抓住文本的核心问题,巧妙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去解读、探究文本,而我竟什么也看出来。随着工作时日的增加,我也慢慢积累了经验,当然这也得益于对教材反复研读,积极吸取他人经验,再结合自己的体悟日积月累而成。
譬如这学期我们学习选修教材《外国文学》这本书,这本书每一单元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都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在做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经常碰到的概念。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叙述”,包括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几个概念。如果在以前我总是着重讲解本单元的第一课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而让学生自己读读《墙上的斑点》和有关话题“叙述”的理论性文字。但今年再去教这单元时,我把重心放在了主题“叙述”上,而把《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作为例子去解读,这也符合编写者的意图。除此之外,我还选取了《伊索寓言》中《狐狸和乌鸦》的故事,让学生分别从狐狸和乌鸦的角度采用第一人称去叙述。学生对这个拓展的问题兴致很高,演绎了不同版本的《狐狸和乌鸦》,有的甚至改变了叙述腔调,加入了网络文学中“快穿”的手法,还让乌鸦角色崩塌。学生们的表现令我惊异,而我也相信,通过这次训练他们一定深刻的理解了什么是叙述角度,叙述角度的改变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之所以前后教学的理念发生变化,我想这得益于这几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听教学名家的讲座,知识视野开阔,对教材的把控上也更容易高屋建瓴,解读教材也就更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博览群书,广泛吸取营养,才能厚积薄发,收到让学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4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核心素养下的教与学心得体会5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看得出来,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场所之一。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无缝的链接,共同努力来完成!
我认为在学校里,核心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地养成,是一个滋养的过程,重在潜移默化,不留痕迹的引领和助推。学生的周围是老师,老师们的素养在不断的影响着、引领着学生素养的`形成,因此学校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素养,教师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的标杆和引领者!毕竟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总会种植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老师的我,就一直在掂量:我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马?好像不全是,有缺项!所以要想在学生核心素养上能够起到引领作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自感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终身学习,学到老,活到老!目标就是以身作则,事事处处为人师表。从此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教师:“一个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我与一群同样有情感、有态度,不一定完美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交往。我将自己置身学习之中,把学生‘代入’共同学习的状态,我可以有情感表达,可以有质疑和追问,更可以坦言自己的未知,甚至求教于学生,只有这样以学习共同体身份出现的最本真的我,才会真正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发现学生!”我非常认同这个说法。有资料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15%―30%左右与教师的知识传授有关,其余大部分都取决于非知识层面的因素。如教师的情感、格局、胸怀、视野,看待事物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式,都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说谁带的学生像谁,验证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在学校阶段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与他所经历的老师们的素养有着极大关联,每当会想到自己的老师,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经典桥段,他的为人处事和他的治学态度等,而他所教授的知识不是印象最深的。这些老师的素养的集合,不就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素养的建立吗?
核心素养内容丰富,要想全面培养就要做到不管哪门学科都不能以培养某某家为教学目标,而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目标。比如我从事的生物学科,不为培养生物学家,而要通过学习生物学,能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给予他们相应的生物学能力来适应社会,实现这一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贡献。
基于这个想法,我在生物学科上做三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一、在具备生物学常识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所以一般情况下,我比较自信于自己教过的学生,在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做到必要的防范。我们清楚,生物学知识只是知道是没多大用处的,要想变成相关的能力则要通过讨论、亲身体验才可以练成。所以在数学教学要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数学手段和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问题,这是数学教学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数学教学的本质要求。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要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要在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使学生从中掌握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后续的学习中,科学地获取数学知识。知识的记忆是暂时的,思想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而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
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作为人的智力的核心,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营造学生思维的平台。思维的发展,需要土壤,需要平台。好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思维潜能、进一步保护学生的思维火花。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努力学到的知识,绝不授予学生,凡是学生经过思考能解决的问题,就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把“教D学”活动中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既给了学生思维的自由,也给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压力,从而迫使学生去思考。
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身边的事物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一步揭示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的联系,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直觉意识,讲一些数学的发展史,多参加数学社会实践等,都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
科学减负从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开始 篇3
基于以上理念,2013年10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的校园举办了主题为“科学减负——从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开始”的“北京市小学数学主题活动”,北京各区县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来自河北、内蒙、山东及福建省的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研讨。
本次主题活动引起了教育教研行政部门和教育教学研究单位的高度关注,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张风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向明教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小教科副科长王振惠、海淀区教科所课题研究室主任张干萍、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支瑶、清华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振全教授等专家和学者参加了研讨。在七一小学张建芬校长向与会领导和专家致以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之后,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张凤华处长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支瑶主任都分别对本次活动作了重要讲话。七一小学教学副校长朱凤书代表课题研讨团队作了题为“创造合作学习的课堂,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主题发言,七一小学的两位经验丰富的五年级数学骨干教师纪金铃和张殿军老师分别执教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千变万化的”两个教学内容。两堂课力图体现:让同学们在小组合作的课堂上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使课堂学习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让我们的学生从课堂学习开始就减轻了负担。数学教师团队还在温思涵博士的带领下就本次教学活动进行了现场互动,大家都感触颇丰,受益匪浅。
减负下的英语教与学 篇4
(一) 课堂现状引发的思考
2012年12月, 笔者在学校进行了一项有关传统课堂中教师提问数量的调查研究, 结果如下:
从上述调查统计图中可以发现, 教师提问最多的一节课是提出了166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4个问题, 四节课平均提问也高达90余次, 平均每分钟提出2.3个问题。这是典型的师问生答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问题、没有质疑、没有争论, 缺乏激烈的思辨, 回答问题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个人话语时间所占比例超过60%。学生课堂时间被教师的“讲和问”占据着!
再来看看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质量, 首先可以把数学问题分成四类:选择性问题——只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 或两个答案选一个;记忆性问题——学生依靠记忆的信息表达出来, 但思考水平较低;思考性问题——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加工而获得问题的答案;探索性问题——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作各种探索、沟通, 通过寻找条件和问题的反馈调节, 形成解题思路。前两类问题都直接指向答案, 而不是指向思维。
从表1中可以发现, 前两类问题合计比例最高的是C老师, 达到66.6%。这么多的问题指向的是依靠记忆就可回答的事实性答案, 而不是指向思维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把“通过小河到达对岸”比作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好比铺在河中的一块块石头, 过多的、精心化的设计为学生达到教学目标铺设了一条道路, 学生行走在教师精细化的设计里, 同时教师也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在流淌。但是, 学生的思维是停滞的, 他们感觉不到是在“过河”, 留下的经验仅仅是“踩石头”的感觉。这种现状使得学生没有独立过河的机会, 没有完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 精心铺设的“石头”把学生的思维切割得支离破碎, 直接导致学生越来越不会学习、不会思考, 更不会独立行走。
学生的思维空间被挤占了!课堂上没有充分的学习时间, 没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学生的自由学习如何发生?对此, 笔者强烈感受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只有“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还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 才能实现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科学减负, 从这里开始!
(二) 确立合作学习模式作为突破口
确定合作学习模式, 主要是它可以作为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变革的载体, 在变革的过程中让学生拥有学习时间和空间!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交流, 通过教师与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小组成员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实现全方位的互动课堂, 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表达、阐述、解释的机会, 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每节课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习任务作为开展教学的载体, 一节课通过2~3个主要活动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这就促使教师借助“学习活动”的设计将琐碎的追问以一个完整的大问题呈现, 这正是要培养“会学习”的人的最好途径!
二、探索
(一) 组建研究团队
2013年2月底, 学校正式开展合作学习校本研究, 以中年级的8个班为实验班, 组建了教学专家、一线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共同体。外部学术资源介入教师常态工作——备课、解疑、听课与讨论,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另外, 全学科教师参与, 通力合作, 学生的合作技能和学习环境才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二)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切入
在诸多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中, 研究团队尝试使用小组成就区分法 (STAD) , 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践, 把STAD简化成以下教学环节:明确目标—独立学习—小组交流—展示质疑—测评反思, 教师课前的工作重点是确定目标、设计活动, 在课堂上主要是适当支持、调控进展。
(三) 在“做中学”
教师是课堂变革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教学技术的学习需要同步进行。因此, 研究团队采用“做中学”的方式, 根据不同阶段面临的困难寻求学习上的支持和行动上的方向。
问题1:在2013年1月, 陈向明老师对教师需求进行调研, 其中教师提到最多的是:与原来的小组合作有何区别?有没有什么模式?
对策1: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了解只是形式上的、片断的参与式讨论, 对此, 由陈向明老师牵头组织开展了合作学习的参与式培训, 温思涵博士进行了“教与学”互动交流理论介绍。通过两次培训, 让我们认识到合作学习将以往课堂中个体竞争性环境改进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环境;合作学习更关注“学”的研究;讲授、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多渠道互动构成课堂更丰富的组织形式;倾听、交流、合作、学习方法、交往技巧、情绪管理等合作技能不再是教学的附属目标, 而是有效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2:培训之后, 教师表示出了更多的困惑:怎样监控小组的学习情况?如何分组?如何指导小组学习?
对策2:专家示范课, 温思涵博士以《手的皮肤》为例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示范, 老师们受到很大启发。
效果:温博士示范如何分组, 如何解释小组任务, 指导小组如何完成任务。我们开始尝试进行分组;每个小组兴致勃勃为自己的小组起名字, 制定奋斗目标;讨论制定了四人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职责, 制作胸牌。罗长红老师上了第一节研究课, 教师的评价对象开始出现基于小组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问题3:学生乱了, 课讲不完了, 没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教学经验和新教学方式的不适应性发生冲突, 老师对合作学习提出质疑, 有些家长对合作学习的课堂提出质疑, 老师的懊恼和学生的兴奋同时出现。
对策3: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学生没有合作技能, 于是, 建立小组学习规则、培养合作学习技能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效果:为了建立学习规则, 老师们想出很多办法:特殊手势用于结束讨论;使用计时器培养效率意识;针对小组学习技能的评价等。
相对规则的建立, 好的合作技能的培养更困难。我们从培养每个成员的职责意识开始。面对交流时每人都在说, 没人倾听的现状, 罗长红老师上研究课“好的倾听”, 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怎么说怎么做, 才是好的倾听者。“好的讨论”“怎样质疑”“怎样做小组长”“好的发言人”等专题研究课先后进行, 我们放慢教学进度和节奏, 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另外, 我们开发了评价工具, 针对技能和学业水平进行针对个人和小组的评价, 评价的主体有教师也有学生, 评价的对象有学生个体也有学习小组, 评价的内容有结果也有过程。老师和同学逐渐达成共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过程比结果重要, 真实比正确重要, 进步比优秀重要”, 这样的评价方式对于鼓励孩子参与合作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
问题4:有形无神的合作学习课堂, 前半节课合作学习, 后半节课教师问答, 问题出在哪里?
对策4: (1) 教师追问的习惯如何? (2) 关注“教”较多, 关注“学”较少。 (3) 学习单的设计缺乏挑战性、可操作性、路径单一、脱离教学目标, 致使学习单成了“摆设”。要想实现教学目标, 还要依靠教师的“追问”。于是发挥教研组的作用, 讨论学习单的设计, 经过反复实践、调研学生, 确定适合的方案。
效果:研究后我们认为,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将问题转化成任务, 明确做什么, 预期学习成果是什么。 (2) 考虑所有学生的学习路径, 需要教师反复调研才能得到。 (3) 小组交流的话题是什么?预期成果是什么? (4) 设计学习材料。
问题5:我们感到“常常插不上话”“学生容易跑题”“学生的总结不到位”, 老师在课堂上该做什么?
对策5: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调控和支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 如何有效调控, 适当干预, 适时支持?我们正在探索中……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面对困惑、积极实践、主动学习、取得小收获, 再到产生新困惑的过程。
三、收获
(一) 学生的变化
课堂上我们能够发现学生的变化, 发言自信、有条理;会倾听、懂包容;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能力得到重视。
(二) 从关注“教的技巧”到关注“学的方式”
在实践中, 我们逐渐从教师权威决策过渡到学生需求决策。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会怎么想”“他们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的意见和需求成为活动设计最重要的依据, 教师更多的是从学生需求的角度来思考课堂活动的设计。
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 教师要承担学习资源开发、学生学习的支持、小组活动的调控等项工作。更重要的是, 教师不能完全把控课堂, 学生中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种种可能, 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巧都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这些挑战, 教师常常束手无策!于是, 从无策到有策的努力就成为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的方向!
(三) 教师对课堂教学认识的四点变化
1. 以学习目标为载体,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习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教授和提问;合作学习以学习目标为导向, 培养自主性与合作性的学习。
2. 以学习单的材料为载体, 给学生创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大空间。
学习单让学生独立面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有利于学生完整思考、整体把握、个性化地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实现同伴相互学习和协助, 有利于提高有效理解, 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提升。
3. 关注合作技能, 培养社交技巧。学习不只是知识的学习, 还有社会情境下的人际关系的学习。
4. 培养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和自我认识的能力。在个体自主学习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过程中, 了解自己和他人。
四、进一步的思考
1.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只是诸多有效教学方式中的一种, 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在所有情况下都优于另一种, 很多教学方法都是合理的, 选择哪一种特定的模式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以及社会认可的教育目标而确定。
浅议新课改下的教与学 篇5
一、平等对话
1.给学生机会。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通过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
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三、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四、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
教学方式的改革,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方方面面无私地付出,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摘要: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与学 篇6
一、新课标, 新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师生关系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决策者”而是主导作用, 教师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决定着班级风气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 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 加强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反思, 要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模式:当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时, 在任何情况下, 都要在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这样, 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现主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率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 在备课、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特长及不足, 发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究之心, 而做到这些要特别注重情景的设置,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通过不同情景设置调动学生, 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知识。
在新课程中, 探究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学习素养, 建立自主创新型学习的实践体系。在高中教学中探究学习重要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教给学生怎样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学习的第一步自主学习——自我初学感知;第二步询问探疑——发现疑问, 积极探究学习;第三步互动探究——互相讨论交流, 碰撞火花;第四步揭示规律——获得新知识。而在整个环节中, 教师站在发现者的位置, 引导学生敢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积极合作探讨问题, 创新的解决问题。
二、新课标, 新的学习理念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对象, 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尊重,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 就不能实现新课程表的教学理念, 学习任务必须也只能通过学生自主构建才能更好地完成, 达到预期效果。
学习方式很多, 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接受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由于受传统的影响, 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 还伴随有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象, 这种学习方式就常见, 也就容易让人接受, 但是这就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首先鼓励学生质疑。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样一个问题, 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 价值大不一样, 我们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 教师的“启”不是在于向学生提问题, 而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一些对知识了解、能力提高、创新思维的有自己特点的、属于自己独特问题。
其次让学生去尝试, 培养探究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的学习有非常大帮助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 教师要常常肯定并加以指导, 学生尝试的过程, 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即使结果是失败的, 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 所以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探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不但是知道、了解知识, 而且能够灵活的运用知识, 去创新的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 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三、合作学习切忌流于形式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老师们广泛采用。听课中, 我们会经常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切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 一种点缀, 只用两三分钟时间, 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 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 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不会倾听, 不会合作,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 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 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 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由此, 我想到,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发挥实效, 教师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1、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 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 它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因此, 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我认为, 有一定价值的内容应该是有一定难度, 答案多样, 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领悟, 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 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 参加讨论有兴趣, 再加上其答案不止一个, 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 中下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大家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明确分工。既然是合作学习, 就涉及到组内成员的分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一般要求每个合作小组要事先选定小组长, 以安排任务, 监督进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 或是辩论员, 或是记录人, 或是其他的角色。而且, 每次合作时的角色相互轮换, 而非固定不变, 以期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其次是任务分工。有些活动性或操作性强的内容, 可根据实际需要给组内成员安排不同的任务。例如, 在涉及需要学生事先搜集资料的一些阅读课中, 合作小组内的学生可在组长安排下各自承担不同方面的搜集任务, 而后再在课内加以汇总, 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指导。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 而应该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深入学习小组, 倾听、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 揣摩他们的认识心理, 体察他们的学习困难, 适时地教给他们合作的技巧、组织讨论的要领, 使他们懂得尊重和倾听, 学会否定、质疑和补充, 不要笼统地提醒学生该怎么做, 不该怎么做, 要有针对性, 帮助他们将学习活动开展起来。合作学习时教师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 则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 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
总之, 分组合作要让学生全面参与探讨, 突破重点、难点, 使之真正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四、提问要有艺术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读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懂的?”“请说说你的看法和观点。”……由于老师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思维活跃, 乐于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观点。教师充分尊重学生, 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加观察、分析和归纳后, 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想说些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 不根据课文的特点, 不分时间场合, 不顾班级和学生的实际, 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 所思所讲十分肤浅, 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 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
我认为, 提问题, 首先要讲究实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 教师就一定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 或进行适时适度地点拨, 促使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其次, 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 “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 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 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要创设“大问题”背景, 且问题要牵一发而动全身。最后,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 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敢问。 (2) 创设引趣激思情境, 使学生爱问。 (3) 适时点拨引导, 使学生善问。
综上所述,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都需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作为基石。但是这些的获得不能还是单单通过知识的简单传授, 死板的从教师处机械地获得。需要通过教学改革, 让学生更加主动的、积极地、灵活的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摘要:新课程改革, 国家教育部对于中国未来高中教育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的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的纲领性指导意见。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理论创新都需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作为基石。但是这些的获得不能还是单单通过知识的简单传授, 死板的从教师处机械地获得。需要通过教育改革, 让学生更加主动的、积极地、灵活的获取知识。作者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 论述如何提高高中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教育,教与学
参考文献
说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与学 篇7
二、提高学生参与度, 避免“一言堂”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 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这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上课激情。因此, 必须坚决地、深入地改变这种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避免“一言堂”。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参与者。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程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大胆发言, 积极讨论。我校正在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的平台,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所扮演的角色在新课改模式下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充其量是在环节的过渡上、在课堂的秩序规范上、在设问的启发上做一些必要的工作。可以说, 学生的精彩表现会让你大吃一惊的。我校是通过自主学习六步法来实施课堂教学的: (1) 明确目标; (2) 课堂引入; (3) 自主学习; (4) 合作探究, 能力展示; (5) 盘点收获; (6) 达标收获。这样一堂课下来, 你会发现, 学生一点也没少学, 而且变得更加活泼了、自信了、思维敏捷了, 考虑问题也更加周全了。
三、组织课外活动, 注重学以致用
除了课堂的改变外, 我们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举办辩论赛。通过辩论赛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还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在辩论中要想辩胜对方, 就要旁征博引, 充分利用学过的知识。辩手的观点纵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但没有充分的论据
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 担负着传统美德的教育, 渗透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学语文课本, 利用“语文课堂”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语文教学中, 语文基础知识或基本能力的教学都渗透着人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都是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它要传授的内容和知识, 都是前人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精神。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 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 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 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 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 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如《廉颇与蔺相如列传》, 就展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道德。
浅谈新课程下的历史教与学 篇8
一、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探究问题与思维训练
没有问题, 谈不上学习和研究。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 以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学习历史的过程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 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没有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民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需要有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 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 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历史教师应该让学生看到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力, 看到其他国家历史文化中的科学合理的东西, 尊重多元化的价值, 尊重各国发展的历史, 在认识别国的同时, 更好地认识自我, 更好地发展自己。反之, 如果囿于某一观点和思维方式, 对不同历史、不同文化实行排斥, 容易使学生陷于狭隘的偏见和错误的理解中。封闭式的视野既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国际化的趋势, 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二、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教师的主导
所谓“教学”, 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一方面是教师的“教”,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法国教育家加里曾说, 教学法就是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的方法。从应试教育向新课程转变,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科学地研究“教”与“学”的辩证运动规律。不仅要探索教师怎样教, 更要探索学生怎样学;既要研究“教法”, 更要研究“学法”, 并且把教法与学法统一, 才能真正地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的理念和培养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地位的认识, 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基础, 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三、新课程下历史教学与教研的主要方向
课堂教学是贯彻、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 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新课程下中学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 二是技能层面, 三是创造能力层面。课堂教学对这三个层面首先应该注意它的层次性:知识是基础, 技能是应用能力, 创造能力是升华。
在创造能力层面上, 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现……研究……反思”是一个基本程序。要注意的是: (1) 鼓励学生去质疑, 引导学生去研究, 帮助学生去反思; (2) 注意调控学生的思维过程, 防止走极端 (怀疑一切, 而又不去探究) , 避免出现纵容学生不良个性的情况发生, 尤其是思想意识方面的错误, 要及时地巧妙地给予指出和帮助, 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个性, 科学的思维方式, 高尚的道德规范。
教研工作方面:首先, 调整教学策略, 改革教学方法, 形成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四给”, 即给知识结构、给思想、给方法、给活动。其次, 应该注意探索技能培训操作的有效程序, 研究学生认知心理, 建立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训练模式, 提高训练的效率。第三, 落实好训练的方式、内容、梯度、时数、反馈、调整诸方面的任务。第四, 重视方法与过程。方法的选择是一种思想的反映, 过程则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活动状况及思维走向, 忽视不得。第五, 注意拓展延伸, 将创新思想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向传统教育的挑战, 是我国教育走向素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与改革, 我们力求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行, 如何适应新课程,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成为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阐述了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意义所在以及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教研方向等问题。
初中英语的教与学 篇9
一、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是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因此,一堂课的开始,我常用过渡性的提问,甚至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势展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做到有的放矢。有时候让学生唱英文歌、做游戏等,使学生能主动、大胆、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发展其求知欲,培养其稳定而持久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课堂教学围绕目标精讲多练,提高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
坚持以自然环境教学为主,课堂上利用实物和图片,围绕知识点进行设问,引导或点拨,使学生通过机械性的操练和灵活运用,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我的具体做法是:1围绕本节课的具体目标点,先简洁明了的讲解,再做必要的机械性训练,然后进行举一反三、扩展性的灵活操练;2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学习,“温故而知新”,不断加深对语言知识的内在不可分割性的认识;3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在教学中,我始终观察着全班的反应,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理解,如果学生还没有弄懂,有时根据需要重教,通过课堂讲练和多种形式的操练,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的目的。
三、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重视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即语言是教不会的,只有学而能之。在外语教学中,我坚持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必要时才用汉语说明意思。这样使学生能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新的语言,有助于准确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并且我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运用英语的情境,让每一位学生发表简短英语演讲。如班上有人生病缺席了,他们会说:“Today is Monday.December the fourth.Everyone ishere,but Yang Yi is away.I think she is ill at home.I hope she is betternow…”课后布置口头作业,这样做,一方面可使学生温习旧的知识,巩固上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这些对话联系生活实际,使基础差的学生听了别人的对话后也能在愉快的气氛中习得语言,体现“以任务为基础”的学习模式,提高了他们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在教学中,体现教育、教养、教学三个原则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
五、面向全班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减负下的英语教与学】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教与学08-24
英语背诵的教与学07-27
化工专业英语教与学09-08
小学英语教与学10-11
初中英语写作的教与学05-29
高校英语教师的教与学06-18
初中英语词汇的教与学07-05
中学英语的教与学09-16
初中英语阅读的教与学11-15
减负与英语分层教学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