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探索

2024-09-23

现状探索(精选12篇)

现状探索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更好地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 拓宽解决群众困难的途径, 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大力推进信访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众多实际问题, 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然而, 由于信访工作尚未达到成熟解决, 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我国信访工作现状

(一) 信访工作理念有待更新

目前, 我国的信访工作观念比较陈旧, 直接影响到信访工作的稳定发展。由于信访部门多数员工的思想陈旧, 其并没真正地意识到信访工作的重要作用。而且, 在实际的工作中, 并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其工作, 以至于信访工作目标实现率较低。

(二) 信访案件处理时间滞后

在对信访案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常常存在拖沓的问题。尽管, 信访机构较多, 但是, 由于信访案件处理效率过低, 导致信访案件滞留严重, 以至于越来越“堆积如山”, 产生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访机构之间的协调性差。国内的多数信访机构尽管属于行政机构, 但是地位较低, 并且, 机构通常设置的比较分散, 所以, 当信访案件涉及到多个平行部门时, 很容易出现“处理真空地带”, 并常出现部门间相互推诿情况。

(三) 信访部门的权责缺乏均衡性

信访部门的权责均衡性不强, 以至于信访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在很多信访部门中, 信访工作人员的职责与其可以使用的权利常常出现无法匹配的状况。尽管其可以接受各方面的信访案件, 但是, 却在很多方面并没有权利处理案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也是很多群众对信访热衷, 再到失望的重要原因。在这一情况下, 很多群众选择越级上访, 但是, 常常导致上访者与地方政府截访拉锯战持久存在。

(四) 信访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

信访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 从某种层面上讲, 与信访机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相对于公检法机关, 信访途径是被公众认为最为便利的途径, 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人民的现实问题反映出来。同时, 信访稳定发展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根本。所以, 社会中的很多问题人民都倾向于信访, 这其中亦是包括一些不合理的信访内容, 以至于信访资源被严重浪费, 严重地影响到信访的办事效率。而很多群众在不了解流程的情况下, 对某一件信访案件不断上访, 更加增添了信访工作的难度。由此可知, 信访机制仍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并迫切需要尽快解决。

二、提高信访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 加强领导责任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社会中的各类矛盾问题日益凸显, 以至于信访案件不断增多, 如果不能及时、高效地加以解决, 很容易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信访工作效率不高与领导对信访工作的认识度不够具有一定的关联, 为了更好地提高有关领导对信访工作的重视, 应该着重加强领导责任机制的制定与落实。作为信访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信访工作汇报, 并对现有的信访形势进行认真分析, 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当超出自身权限时, 应该主动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 力争帮助群众早日解决问题, 同时, 还要及时告知群众处理流程以及正在执行的环节的执行情况。

(二) 信访案件及时受理

尽管信访工作任务重, 时间紧, 相关的工作人员亦是应该严格落实各个工作环节。首先, 要明确基层信访单位。只有将基层的信访单位明确了, 才能够将信访事项落到实处。其次, 当基层信访部门已经对受理的信访案件做出处理意见时, 如果信访者并不认可解决意见, 必须允许其逐级上访, 但是, 需要落实两极终结制。最后, 对越级进行的信访案件, 需要在做好信访人员维稳工作的同时及时请求上级的答复并获得处理意见;另外, 在受理信访案件的时候, 对于无理上访行为应不予受理。

(三) 落实责任奖惩机制

通过对信访工作的评定、考核和奖惩, 从制度上、机制上解决制约信访工作效率的难题, 全面提高信访稳定工作的水平, 政府机构可以成立信访稳定考核小组, 严格奖惩, 狠抓制度落实, 同时将考核结果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量化考核, 公布考核结果, 并将其工作成绩与职位调动挂钩。

(四) 完善稳定预警机制

首先, 要建立健全的信息报告制度。进一步畅通渠道、理顺关系, 及时掌握信访稳定工作动态;其次, 建立矛盾排查化解制度。科学构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 了解群众真实思想的同时积极解决问题;再次, 为及时对已办结的信访案件进行整理、归类和汇总, 还应建立健全信访回访制度, 制订详细的回访方案, 巩固信访工作效果。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各省市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经济差距以及各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不断拉大, 加之工业污染给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已经影响到人民的工作以及生活质量, 这些无形中加剧了各个层面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现今的信访量与日俱增。然而, 信访工作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很难高效、全面地解决信访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加强我国信访工作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当前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宗林.对我国社会建设中信访工作的探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3) .

[2]程立志.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离不开观念转变和机制创新[J].学习月刊, 2010 (29) .

[3]陈润儿.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长沙市建立信访工作“一健三联”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新湘评论, 2010 (23) .

[4]颜克伟.当前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创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 (02) .

[5]颜克伟, 单英.当前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发展与创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9) .

现状探索 篇2

一、幼儿生命教育的现状

1.传统观念世人避谈生死

生命教育一般都包含死亡教育,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所以人们一般是闭口不谈。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家长不会主动向幼儿讲解死亡的含义,幼儿也不好意思向家长询问。幼儿只能凭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世界片面的认知来理解死亡。这种方式导致幼儿很难正确地认知死亡,幼儿对死亡会产生心理阴影,无法明白死亡的意义。

2.幼儿教育功利化

目前,国内教育趋向功利化,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分数和升学成为重中之重。学生每天被各种特长补习班、提高班、竞赛占据了大量的时间,逐渐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学习以外,对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无所知,甚至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功利化使学生缺少对生命最基本的理解,更不用说尊重生命和欣赏生命了。

3.教学方式形式化

在国内大部分的幼儿园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仍在盛行。幼儿阶段往往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阶段,而教师的统一指导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教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行动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幼儿长大之后会缺乏主动性,做事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同时也缺乏主见,自我认同感不强。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缺乏基本的认识,对生命也无法深入理解。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探索

1.改变传统观念

在我国改变传统的生死观念并不容易,需要国人共同的努力。家长和教师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死,主动向幼儿讲解生与死的概念。很多家长认为生命是一个很深奥的概念,总是想等着孩子长大一些再说。其实,幼儿阶段是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幼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最强的,所以在该阶段让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初步理解,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十分重要。父母在家里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幼儿的探索精神。良好的家庭环境更有益于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幼儿理解生命、爱护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

2.探索教育原则与方式

改变教学方式,促使幼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自我认同感,找到自我价值。幼儿在面对这个世界时有他们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把成人的理解和思想强行灌输给他们是不理智的做法。幼儿身体和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不仅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幼儿产生烦躁情绪。所以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理解生命的涵义。

3.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我国,幼儿生命教育一直发展缓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专业领域缺乏高水平人才,所以导致大部分幼儿园的生命教育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在向幼儿传达生命的概念时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导致幼儿把这门课程当成一种负担,逃避它。所以,培养生命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刻不容缓,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幼儿真正受益于生命教育。

变电检修工作现状及趋势探索 篇3

随着电能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电力检修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电力稳定运行的需要,我们要采取状态检修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新的检修方式在不影响电力输送的情况下实行检修,提高了变电设备的运行效率。

一、变电所检修的种类

当前,我国变电设备主要有计划检修、事故检修和状态检修三种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种检修方式进行简单的阐述。

1.事故检修

从字面上理解事故检修是指在发生事故后进行的检修,对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故障的设备或存在故障的设备部件进行维修,对不能进行维修的部件进行更换。进行事故检修必然是在设备停止工作的状态下进行的,通常的情况下,我们要对手设备及时的进行维护,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避免事故检修的发生。

2.计划检修

计划检修就是根据设备的运行状况有计划的进行检修,这样能有目的、有周期的对设备进行检修,通过检修及时发展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检修将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避免选在的问题造成设备事故。但是,计划检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计划检修的过程中,不能有重点的进行检修,只是对设备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检查,长时间的计划检修或过于频繁的计划检修都会造成大量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检修不到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检修事故。

3.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是运用比较高科技技术,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数据的分析来确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出现的情况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样就能有重点的对设备进行检修,避免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同时又避免了计划检修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

二、变电检修技术现状

当前,我国在对变电设备检修的过程中主要存在检修计划不完善,检修过程无重点,检修技术不科学,检修记录不详细,检修内容不前面等诸多问题。相关检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素质也是影响变电设备检修质量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当前,传统的变电设备检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

(1)事故检修模式是最传统的检修模式,也是最被动的检修模式,这种检修模式是在电力设备发生故障或发生事故时才进行检修,这种检修模式不能保证电网稳定的运行,虽然这种检修模式比较简单,检修方法比较简便,但是也存在及时性差,造成的损失比较大的弊端。这种检修模式只是针对故障位置进行的检修,检修的范围比较狭窄,不能达到满意的检修效果。

(2)定期检修模式能根据设备的运行时间和运行状态提出检修计划,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修,定期检修又称为预防性检修,这是一种比较主动的检修方式,这种检修方式是当前采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检修方式,通过检修能有效的防止设备故障的发生。定期检修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设备的运行时间确定切实可行的检修周期、检修内容、检修重点等相关的检修计划,检修计划的制定要科学合理,既能发展存在问题的设备又能避免浪费的大量人力和物力。定期检修不能避免偶然性或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对于突发性产生的事故就需要施工事故检修模式进行检修。定期检修一定要有重点的进行检修,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设备或设备部件要及时的进行更换,在进行定期检修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无病也治、小病大治”现象的发生,利用最合理的方式对设备进行检修,保证设备的良好运行。

(3)在设备运行初期,容易出现维修过剩的现象,不但造成维修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还对正常运行的变电设备造成影响;在设备运行后期,变电设备由于老化等因素导致故障频出,定期检修模式显然不能满足维护需求。当前,由于变电设备的中的新技术不断运用,变电设备的质量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传统的检修内容和间隔对新的材料和技术不再适用,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使得变电设备需要定期维修的地方很少,定期检修工作表现出与实际需求的不适应。

三、我国的变电设备检修工作还存在的问题

在对电力设备检修的过程中,除检修的模式需要创新和改革外,我国变电设备还存在检修技术人员水平低、检修维护成本高、检修计划制定不合理、检修目的性不强等问题,下面就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

1.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

变电设备的检修在我国发展比较晚,检修技术相对比较落后,大部分变电站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检修模式进行检修,未能组织相关的技术人员学习比较先进的技术,这就造成检修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不能满足当前新设备检修的需要。检修人员的技能培训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2.检修成本比较高

在对变电设备检修时需要将所有的变电设备停运,在停电的情况下进行检修,虽然能保证检修工作的正常进行,但是会造成很多设备无法正常的运行,这就会造成检修成本的升高,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3.检修目的性不强

在制定检修计划时没有侧重点,不能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找出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所谓的检修都是全方位的检修,在一定程度生影响了检修的效率。有的变电站在检修的过程中虽然有检修的侧重点,但是,在检修的过程中检修人员未按照相关的检修要求进行检修,造成检修效果较差。

四、我国电力企业变电检修中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最初起源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其在变电检修过程中的应用的最大优势就是给电力设备提供一个以周期较長、稳定性较高、全寿命、优质、全性能、全方位为运行标准的管理和技术的保障体系,以此来解决变电检修过程中存在的检修不足或检修过剩的问题。将状态检修的方式引入到电力系统的检测当中,形成变电状态检修,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电力系统维修过程中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大量投入,而且还可以为电力系统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该方式有效的降低了变电检修的成本消耗,使设备运行具有最大可靠性,针对设备运行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的问题,定期发现,定期更新设备,加速设备折旧,才是变电检修任务的核心。 变电设备的状态检修就是是在定期检修的传统模式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根据变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对其运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诊断,通过检修维护来做好工作,防止事故的发生。与传统的检修方式不同,这种检修方式可以大大降低供电企业的检修成本,更能提高变电设备的安全与可靠性能,同时还在停电监测的变电监测工作中,我国供电企业正在大力发展在线监测技术,其在正常供电的情况下,对变电设备的各种故障以及潜在问题进行检查,可以避免造成线损量的增加,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可以有效进行检修及维护,使企业获得更大经济效益也降低了人员的工作量。此外,变电检修可以对变电设备存在的一些潜在性的问题进行有效合理的预防,这就大大的延长了变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也还可以降低变电设备所带来的电能损耗,为供电企业带来更大的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五、结束语

随着管理方式的不断优化、在线监测技术的日趋成熟,变电站的检修模式逐步从目前定期检修发展到状态检修,进一步为电力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状态检修制度不仅是电力企业自身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形势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

美国开端计划的现状探索 篇4

本文根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简称NCES) 的翔实资料, 了解开端计划的性别比例及族裔构成、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情况、开端计划层次与家庭环境、开端计划实施效果和认同的现状, 从而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与建议。

一、“开端计划”学生的性别比例与族裔 构成

美国学前教育通过结合其传统的教学活动、家庭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将其丰富的各种资源富有成效地融入到各种项目与活动中, 在政府、社区组织、家长、咨询员的共同协作下, 形成了多种保育方式, 概况起来可分为四种:以“中心”服务 (幼儿园) 为基础 (Center-based program, 儿童主要在学习中心、托儿所与幼儿园) ;以家庭为基础 (Home based program, 儿童主要在家庭照顾与学习) ;非定期非亲安排 (No regular nonparental care, 儿童大多数时间没有父母照顾) ;多种方式 (Multiple arrangements) 。[1]其中, 以“中心”为基础的保育方式分为开端计划项目和非开端计划项目。

美国幼儿选择保育方式的选择倾向显示 (见图1) , 有57%的儿童选择以“中心为基础”, “家庭为基础”为21%, “非定期非亲安排”为20%, “多种方式”为2%。这一数据说明美国儿童中有大多数的家庭选择了“中心为基础”的正规教育, 其中, 参与开端计划的儿童仅占全美儿童的12.6% (见图2) 。

美国 4 岁儿童保育方式的选择倾向

开端计划与非开端计划的对比数据来源: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2)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1 (NCES2012-001) , Chapter2 [EB/OL].http://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asp?id=4, 2013-02-07.

从性别比例和族裔构成来看, NCES的最新数据显示选择开端计划的男女比例分别为12.9%和12.4%, 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开端计划的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从族裔构成来看 (见图3) , 选择开端计划中比例最高的是美国印第安 / 阿拉斯加原住民 (31%) , 其次是黑人 (25.1%) 、再次是西班牙裔 (18.6%) , 较少的有亚裔 (5.5%) 和太平洋岛民 (5%) ;选择开端计划与其他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中, 比例最高的是亚裔 (55.3%) , 其次是白人 (53。3%) , 太平洋岛民的比例为最低 (14.9%)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黑人和美国印第安 / 阿拉斯加原住民是开端计划中最大的受益者, 而亚裔和白人最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 而太平洋岛民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开端计划以及其他教育方式中受益最少。

各族裔 4 岁儿童选择开端计划比例的对比:2011资料来源: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2)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1 (NCES2012-001) , Chapter 2 [EB/OL].http://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asp? id=4, 2013-02-07

二、开端计划与家长参与情况

美国“开端计划”始终把家长参与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参与也由此成为开端计划的一大特色。家长经常以志愿者或职员的身份参加开端计划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同时开端计划也规定, 地方项目政策小组的成员中必须有51%的人是参加该项目的儿童家长。[2]美国NCES中心对美国幼儿家长参与开端计划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根据数据显示 (见图4) , 美国幼儿家长对于开端计划的参与度最主要集中在参与家长会 (老师 - 家长的会议) 、观察教室、参与家长工作小组。在参与资金筹措、准备幼儿材料上参与度较低。总的来说, 家长在开端计划的教学事务、教师联系事务显示出较高的积极性。

三、选择开端计划的层次与幼儿家庭环 境

家长及其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幼儿是在他们所处的家庭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 家长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合作者。[3]NCES数据显示, 各年龄阶段、各族裔以及父母亲经济、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选择开端计划层次倾向并不一致。

数据来源:Child Outcomes and Classroom Quality in FACES2009 (2012) [EB/OL] http://www.acf.hhs.gov/ programs/opre/resource/ child -outcomes-and-class- room-quality-in-faces-2009, 2013-02-15

图5、6显示各年龄段与各族裔参与开端计划项目层次情况。根据图5显示结果, 幼儿年龄越小, 家长倾向于选择中、高层次托幼机构;相反, 而幼儿年龄越大, 选择低层次托幼机构的比例越高。图6则显示出各族裔儿童选择开端计划项目层次的情况, 黑人 (低, 4.0%;中, 47.5%;高, 48.5%) ;白人 (低, 6.9%;中, 67.0%;高, 26.1%) ;西班牙裔 (低, 0;中, 56.2%;高, 43.4%) ;多族裔 (低, 0;中, 59.7%;高, 40.3%)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黑人在选择开端计划项目 中高层次 的比例为 所有族裔 中最高 (48.5%) , 而白人则为最低 (26.1%) 。[5]在选择层次最低的项目中白人的比例则为最高, 这种情况表明黑人可能是开端计划的最大受惠者, 而白人则遭受到了开端计划执行中的“反向歧视”。

数据来源:http://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asp? id=516, 2012-12-28

数 据 来 源 :http://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 asp?id=516, 2012-12-28

同时, 家长雇佣情况、受教育水平的高低、贫困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会影响家长选择开端计划项目的层次 (见表1) 。数据显示, 母亲“全职工作”中选择高层次项目占最高比例 (47.4%) , 其次为“兼职” (37%) , 最低是“找工作” (24.5%) , 父母教育程度为学士以上和社会经济地位高选择“开端计划”项目的比例为0, 其他相关数据也显示出相近的趋势。[2]以上情况表明父母低教育水平、低收入对开端计划项目层次的选择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资料来源:http://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 asp?id=516, 2012-12-28

四、开端计划的实施效果与认同

根据纵向跟踪研究成果表明, 开端计划对于促进幼儿的智力、语言、社会情感等方面发展的效果明显。表2的数据结果显示出3岁组与4岁组幼儿在各项认知能力、语言、社会情感能力的变化, 幼儿在PPVT、EOWPVT、WJ3系列测试中都因“开端计划”而提高2.3-6.5分不等。科克 - 约翰逊III字母 - 词测试结果显示 (见图7) , 女童的成绩普通高于男童;从族裔差异情况来看, 各族裔中仅非裔儿童高于总体平均成绩, 而白人、西班牙裔则都低于总体平均成绩。以上结果证明开端计划项目让女童和非裔受益更多, 其认知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数据来源:Child Outcomes and Classroom Quality in FACES 2009 (2012) [EB/OL]http://www.acf.hhs.gov/ programs/opre/resource/child-outcomes-and-classroom-quality-in-faces-2009, 2013-02-15.伍德

数据来源:Child Outcomes and Classroom Quality in FACES 2009 (2012) [EB/OL]http://www.acf.hhs. gov/programs/opre/resource/child-out- comes-and-classroom-quality-in-faces-2009, 2013-02-15.

以上分析足以证明, 开端计划让幼儿各项能力得到提高, 整体提高了处境不利幼儿的竞争力, 使其能有更好的入学准备, 计划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效果。

借助NCES的数据, 可以看出美国家长对开端计划项目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普遍较高 (见图8、图9) 。图8显示家长对开端计划项目中家长与幼儿的关系维护、尊重父母的背景、帮助儿童发展和做好入学准备都有很高的满意度, 但对于家长参与社区组织以及家庭服务满意度偏低;图9显示家长对开端计划项目中儿童的尊重、教师对父母的支持、食品的接受与安全、幼儿幸福感等都有较高的认可度, 但幼儿获得个人注意评价稍低。

综合以上所述, 可以看出美国开端计划的执行的实施效果是显著的, 这一计划的实施无疑促进了美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 开端计划中很多托幼机构视幼儿为小学低年级学生, 过多地进行文化教学, 有揠苗助长倾向等批评。

数据来源:Child Outcomes and Classroom Quality in FACES 2009 (2012) [EB/OL]http://www.acf.hhs. gov/programs/opre/resource/child-outcomes-and- classroom-quality-in-faces-2009.

五、对我国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学前教育政策, 对于“弱势补偿”和“优先扶持”, 主要集中在保障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 对于学前教育的强调比较缺乏。《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及的“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民族地区“全面加强学前双语教育”, 将推进处境不利群体学前教育发展的急迫性推至世人眼前。美国开端计划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制定和完善处境不利儿童教育扶助政策, 进而促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有益的启示。

1.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价值, 发挥学前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幼儿阶段是人生发展的起步阶段, 是人一生中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时期。良好的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 从而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开端计划的发展不仅证明了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而且证明了学前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开端计划缩小了贫困儿童和中产家庭儿童之间的差距, 提高了幼儿的认知、社会交往能力, 为幼儿入学准备打下了良好基础;开端计划还提高了贫困家庭的生存技能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继而增进社会的稳定。开端计划的成功重新证明了学前教育价值, 这对于建设我国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逐步转变学前教育补偿方式, 从经济补偿转向教育质量关注

美国对于学前教育补偿实施效果的追求, 是从财政绩效到教育绩效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建立在以数据为基础, 基于实施效果调查而进行的。美国“补偿教育”计划的实施过程, 正是对资源分配补偿措施的一种验证。事实证明, 对于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取缔, 需从教育过程中施以援手, 让教育处境不利者在认知能力有所发展。反观我国现行的教育处境不利群体学前教育的优先政策、补偿政策, 主要是给予财政补偿。这种经济投入及政策倾斜对改变处境不利儿童教育发展的具有积极作用, 但根据大量研究表明, 经济投入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并不是持续增长, 它存在边际效益。需要在继续保持资源分配倾斜的基础上, 向追求教育质量发展, 并通过补偿措施的多样化选择, 寻找更有利于学前教育发展有效途径。

3.多种补偿教育方式结合, 实现补偿的多元化

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事。它必然与社会各方面机制相结合。对于幼儿而言, 对其成长有影响的不仅仅限于学校教育, 儿童个体成长与外在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为实现对学前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追求, 应采用学校教育补偿与其它补偿相结合、课内补偿与课外补偿的多种补助方式相结合, 实现补偿的多元化。

4.有效调动政府、家庭和社会等力量,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学前教育是政府、家庭和社会等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学前教育生态环境, 学前教育尤其是处境不利儿童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开端计划的各个项目都脱离不了家长的参与。我国现行的处境不利儿童教育政策, 很少涉及幼儿家长。而家长的工作状况、受教育水平、观念等对幼儿的学业存在很大的影响。据此, 在处境不利儿童的学前教育补偿政策中, 补偿项目应将提高对学生家长的教育水平、就业指导引入政策之中。

摘要:美国“开端计划”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型项目, 对于促进美国幼儿学前教育机会、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以及入学准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美国NCES的翔实资料, 从开端计划的性别比例及族裔构成、开端计划家长参与情况、开端计划层次与家庭环境、开端计划效果和认同等几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 以期能够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美国,开端计划,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http://nces.ed.gov/programs/coe/indicator_epr.asp, 2013-01-13.

[2]http://nces.ed.gov/fastfacts/display.asp?id=516, 2012-12-28.

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和探索 篇5

广西民族高中 陈晓平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交流和沟通是它最基本的功能。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英语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成了英语教学的关键问题。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上,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英语

口语教学

现状

策略

一、高中英语口语在教学中的地位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英语课程的开设,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建设人才的需要;是振兴科技,繁荣经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成为了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需要的一项基本原则,而看一个人是否掌握一门外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能否用这门语言进行交流。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提到了新的高度,要求学生不仅要提高说的准确性、得体性、流利性和连贯性,还要增强语感,学会利用语音、语调表达意思。

二、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的英语教育虽然发展多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偏重读、写能力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培养还差得很远,许多学生不具备口头交流的能力。另外,由于长期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维的影响,教师主宰课堂的一切,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耗费在语言点的讲解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口语课也习惯了多听少说,几乎成了英语听写课或英文背诵课。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迫在眉睫。

归根究底,这些现状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考试制度的导向。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起着极大的导向作用。现行的英语考试制度偏重于笔试和听力,大多数地方没有进行口语考试,即使有,也只是作为一个参考的分数而已,在这一“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自然 1

而然把授课的重心放在语法知识点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2)教师素质的问题。口语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成功进行口语教学的前提。然而由于师资水平的限制,英语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口语水平偏低,有些英语教师甚至是非教育专业毕业的,语音语调不准确,这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很不利的。

(3)教学方法的滞后。虽然很多英语教师都坚持尽可能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但据我的观察,这些教师的英语输入也仅是停留在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操练一些已有明显答案的问题上,或转述一些大家共知的事实。这种口语活动根本不是交际活动,这种做法只是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但却忽略了语言的情境性,学生还是不懂得在不同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结构表达特定的语言意义,因为无法顺利进行正常的交际。

(4)语言环境的缺乏。我们的学生不是生活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的周围都是方言和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不存在语言障碍的问题,这也使得他们对口语的训练不以为然。除课堂上老师的要求外,他们几乎不会再使用英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语法规则和词汇的学习上,于是就出现了很多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

三、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1)端正教学指导思想,培养新型师生关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本质就是交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即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第一位。有些老师担心听说训练会影响笔试成绩。其实,学生的听说能力增强了,也能加速读写水平的提高。所以,我们首先要走出为应试而学习英语的误区,明确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自如交际的能力。此外,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还应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在思想上树立新的教学观念,通过师生间的对话,通过教学反思来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新课程也强调,教学是师生间的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是领导者,指导者,但不是独裁者,教师起的是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是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互动,能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能让课堂气氛更和谐。

(2)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坚持进行英语教学。教师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良好地教师形象会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英语是学生所接触的第二语言,如何透彻的理解英语,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作为英语教师,教师有义务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用标准、流畅的语言来发音,为学生学习做好示范作用。同时,还应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真实地

传达学习信息,为学生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其中一项教学原则是“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这就要求教师要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这不仅便于学生进行口头模仿,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这时教师说的速度可以慢些,要多次重复,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感受,学生熟悉了教师的语言后,就能融入英语的氛围,体会到英语的交际能力,从而达到实际运用的能力。没有足够听的实践是不可能开口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坚持说英语,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开口说话”。

(3)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无趣,则必不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跟教师主观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化解难题,突出重点。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灵活采用游戏、唱歌、模仿、演讲、表演等多种方式导入新课;利用简笔画、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采用情景扮演、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开口。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挖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引入课文中去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带动他们对英语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是极为重要的。学生之所以不敢开口说英语,主要一个原因就是怕出错,这时,老师一个默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由衷的赞扬,都能极大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4)组织多样课外活动,创设英语交流氛围。国外教育学家雅克.哈拉克曾说过“非正式教育是一种典型的终身过程。每个人通过日常经历,通过来自周围环境的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校园是学生的乐园,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利用这个教育环境,给学生以用“语”之地,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持续发展。例如组织一次英语话剧表演,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或是举办一场英语演讲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既听又说,会话能力自然能够提高;还可以来一次配音比赛,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制作具有连续性的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配上一段相应的英语对话,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使用英语对话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大大提高学生交际的水平。或者在校园内设了一个“英语走廊”或“英语角”,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在此用英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准确性。除此之外,让学生制作英文版的手抄报、黑板报、宣传栏等,也有利于促进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还可以通过远程网络资源的共享,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的外国电影、话剧、歌剧等,通过耳濡目染地接触英文,逐渐培养他们的英语语感,以此来促进英语口语的学习。

总之,学习英语口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教口语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要想改变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就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标准要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用发展的眼光去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为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李庭芗主编:《英语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索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问题;策略

社会的发展将世界融合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也加大了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联系,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应用。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对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为初中英语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一、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学思维需要创新。这种思想深受长期教学体制和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师基本上采取“哑巴英语”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长期存在。这种教学方法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其中重要原因在于这种教学理念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因此,教师的教学思路必须创新。

2、初中英语教师的自身能力需要提升。虽然大多数初中英语教师对于英语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对于如何有效开展英语教学也有了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因此,需要教师从自身出发,着力提高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3、初中英语教师队伍需要壮大。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甚至是决定性的,随着新课改的开展和推广,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呈现出数量不足的特点,加上专业素质不高,限制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所以,教师队伍亟须进一步壮大。

4、对教学内容的重视程度差异较大。英语教学包括听、说、读、写等环节,这四种环节或者联系,缺一不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统筹兼顾。

上述存在的问题已经对当前的初中英语学习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俨然成为教育界特别是初中英语教学领域的重要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和改变。我在调研了大量教学案例后,结合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感悟,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和对策,希望在改变当前问题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解决初中英语教学问题的策略分析

1、从教学思路上扭转以教师为主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过去教师居大的认识,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活跃主体,只有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才能切实培养素质教育之风。其次,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再一味地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和学生进行有效地探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2、加強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奠定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从教学理念、专业素养、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能力的提升,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奠定基础。因此,英语老师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逐步消除知识盲点,完善知识架构和知识体系,最终应用于实际的英语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3、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教师应从学习效果角度出发,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①学校方面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使学生能够借助发达的学习手段和媒介进行情境学习,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语音室、英语书刊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便捷地使用这些先进的学习资源,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②教师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时,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客观、全面地展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旦发现和现实相脱节的教学内容,相关部门应该第一时间给予制止,使有限的学习资源发挥无限的作用,使学生有限的学习精力发挥无限的学习潜能,高效地提高英语学习和教授水平。

4、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样是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和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有效手段提高课堂学习有效性。①课堂上尽可能全程进行英语交流。如果教师从始至终都用英语进行交流,则会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学生无形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也会全程使用英语进行对话,这样就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也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②初中英语对于学生的整个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这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尤其重要。③教学过程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资讯媒介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通过利用良好的视觉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本文对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为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

变电检修工作现状及趋势探索 篇7

电力是现代人们生活当中的必需品,也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生产活动的重要的基础条件。但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电力供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造成电力设备由于超负荷运转会出现一些设备故障,这便使得电力企业越来越重视设备的检修工作。电力设备的检修不仅能够使设备保持正常运行,还能够避免变电站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然而,现阶段我国变电检修还处于一个刚刚发展的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下面笔者就针对变电检修的工作现状进行阐述。

1 变电检修的工作现状

1.1 缺乏完善的检修制度

当前,我国变电站所采取的检修方式是定期的检修。在这种检修模式下,虽然能够发现相关设备所存在的隐患,有效的降低发生安全事故的概率。但是,其本身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检修缺乏目的性等。定期检修通常都会所有的设备进行相应的检修,这便会使得一些不需要检修的设备进行了检修,浪费了人力和物力,给企业也增加了一定的成本[1]。除此之外,各变电站之间的检修工作人员缺乏交流学习的机会,使得检修人员不能够将自己的检修经验分享给其他检修人员,造成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得不到持续的提高。

1.2 缺乏安全意识

电力在现在是人类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能源之一,人类的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电力能力。虽然电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之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电力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此时,变电站对电力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便显得尤为重要。变电站在生产运营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相关的电力设备出现故障,影响电力的正常供应。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检修人员对故障设备进行检修[2]。然而,现阶段我国检修人员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检修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态度和素质以及安全意识;其次,专业技术水平不够。检修人员身上所存在的这些会给设备的安全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1.3 缺乏先进的检修技术

目前,变电站所使用的检修人员,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电力检修人员,其技术水平还较低,对于检修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了解,使其在进行检修工作时通常只是对损害的零件进行修补。这种检修方式虽然能够使电力设备恢复正常的工作,但实质上会增加电力设备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此外,由于电力相关技术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变电站也在进行不断的升级。在这种形势下,检修技术人员的检修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其难以满足检修的需要。

2 变电检修的发展趋势

2.1 技术检修

变电站如果想要提高内部检修人员的检修水平,就要使用先进的技术。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是保障我国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在检修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技术是提高检修水平的主要方式[3]。变电站在对相关进行监控时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的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判断出发生故障的设备,从而提高检修人员你的检修效率。除了引进先进的技术以下,培养并引进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检修人员也同样重要。

2.2 状态检修

所谓的状态检修主要是指检修人员应根据设备具体的运行状态进行检修,使检修后的设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能够达到安全运行的效果。随着技术的发展,我国很多变电站在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时,都采取了新的检修方式——预知性检修。这种检修方式是检修人员通过使用先进的检修设备对电力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电力设备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变电站在引进先进的检修设备时,虽然会增加企业的投入成本,但也能够使设备的检修变得更加方便和精准,降低不必要的检修所带来的检修费用。并且,其还能够预防重要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变电站免于安全事故的威胁。

3 变电检修的建议

3.1 加强变电站的检修管理

在面对检修缺乏目的性时,应对检修人员进行指导,使其能够了解检修的具体要求和方向。面对检修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时,变电站应明确每位员工的具体责任划分,从而增强检修人员的责任感。针对于检修人员自身技术落后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大对检修的培训,以综合提高其专业的水平和能力。

3.2 改革电力设备的检修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电力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下,电力企业正在不断的扩大变电站的规模,并投入大量的资金[4]。然而,现阶段我国的投资形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对于电力建设的投资需要具有合理性,切勿盲目投资。在对变电设备实施实时的状态检修,是十分合理的检修方式,能够为电力企业节省大量的检修成本,也会使企业避免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4 总结

总之,确保电力的正常供应是当下电力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对变电设备的检修是保障电力运营的重要手段。在新时期,电力生产运营规模逐渐增大,如果变电设备发生故障,将会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并且,电力设备也得到了更新,使的传统的检修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电力企业越来越重视对变电设备的检修,希望能够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电力企业的检修技术。

摘要:变电设备维持电力系统正常生产运营的重要设备,其运行状态的好坏能够对电力的供应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对相关的变电设备进行检修,以保障变电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但是,当前我国的变电检修工作缺乏一个成熟的、系统的检修模式,本文就对变电设备的检修进行研究,先介绍当前我国变电检修的工作现状,再分析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针对变电检修的工作现状提出一些检修的建议,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变电检修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变电检修,工作现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卫刚.变电检修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浅谈[J].电子制作,2014,10(18):196-197.

[2]郭明.电力企业变电检修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12(52):248-249.

[3]向阳.变电检修发展趋势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5,09(36):118+124.

电视民生新闻现状及其发展探索 篇8

1 民生新闻概述

1.1 民生新闻的涵义

民生新闻是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具备强烈的本土化和人文化色彩,对百姓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民生新闻通过采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深入百姓生活,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对“民生新闻”的定义大致分为三种。其一,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节目的一种类型;其二,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种类型,与传统的新闻有相似之处;其三,认为电视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其传递着活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1.2 民生新闻发展的时代背景

电视民生新闻是新型的新闻传播现象,其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以人文本”的方针政策为民生新闻的发展做好铺垫。有专家指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有助于人们对民生新闻的理解。”随着传媒市场的不断发展,政府工作的重点开始向民生倾斜。电视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生新闻是推进社会民主政治进程的必然产物,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文观念开始向着“人本”回归。在市场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媒体新闻从高高在上的状态逐渐朝着关注百姓生活的方向转变。

2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

民生新闻背离新闻特性又回归新闻特性。民生新闻的取材内容不当,丧失了新闻的内涵。民生新闻对事件本质反映不到位,新闻工作者在素材选取时无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由于“娱乐化”思想的不断深入,人们经常看到作秀似的表演,会造成民生新闻偏离事物的本质,对人文情怀造成破坏,对民生新闻的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民生新闻过分追求时效性,新闻缺乏内涵。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是民生新闻的素材。新闻工作者在对这些小事进行报道时要明确报道的意义,要对事件的背景做详细的了解和分析,确保新闻的价值。

对负面新闻情有独钟。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制造离奇、古怪、骇人听闻的新闻,让人们看到一个邪恶的、歪曲的世界。

投诉热线形同虚设。百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部门之间将责任“抛绣球”,投诉热线很多情况下无法接通,解决不了百姓的实际困难。

采访过于随意,对后期编辑工作不够重视。新闻采访工作者对采访对象不明确,镜头的取舍随意性过强,后期编辑工作不认真,从业者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阶段

电视民生新闻分为四个阶段,即反复酝酿阶段、悄然兴起阶段、蓬勃发展阶段和深刻反思阶段。

3.1 反复酝酿阶段

上个世纪末,新闻工作者开始探索如何反映百姓生活。改革内容中明确提出要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的日常生活着手,从群众关心的视角出发进行报道工作。改革内容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反映群众的期盼。彻底摒弃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报道形式,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基本要求。新闻的播报工作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要为百姓播放其关心的消息提供平台。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逐步开展《背后的故事》《访谈录》等新闻节目,切实增加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

3.2 悄然兴起阶段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了有明显民生新闻特色的栏目,如《第七日》《现场》等栏目,在观众中受到很好的反响,引起了其他地方台的效仿,类似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视民生新闻悄然兴起。

3.3 蓬勃发展阶段

《南京零距离》首次明确提出“民生新闻”的概念,对民生新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栏目播出后,受到一致好评。一时间,电视民生新闻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类似节目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民生新闻引起了广泛争议。一些民生新闻栏目受到了质疑,其播报内容过于琐碎,不仅浪费了观众的时间,也严重浪费了新闻资源,电视民生新闻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3.4 深刻反思阶段

电视民生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后产生了诸多问题,有关工作者应当深刻反思。因此,要明确“民生新闻”的内涵,清楚知道“民生新闻”的位置,放慢发展的脚步,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打牢基础。

4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电视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问题。新闻工作者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趋势,倡导“大民生”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民生”与“小民生”的概念相对。“小民生”是从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小事出发,提供有效信息。“大民生”将目光集中在了与百姓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国家政策和发展趋势上,对国际问题深入民心打下坚实的基础。“小民生”关注的是新闻的内涵,“大民生”关注的是新闻的视角。“大民生”的影响力更广,关注社会养老保险、教育、环境等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5 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建议

5.1 要有大局意识

只有真正将民生的大事通过民生视觉予以表现,才能改善新闻报道内容过于琐碎的状况。由于时政新闻对百姓缺乏吸引力,所以应将时政新闻民生化,从大局出发,把握时政新闻的内涵,改变民生新闻“说小事”的现状;把握时政新闻和老百姓生活的关联点,采用民生新闻的报道方法,将时政新闻贴近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从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走进庆丰包子铺,强调要将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报道中,可以感受到主席的平易近人,感受到时政新闻中蕴含的人情味。

5.2 民生新闻要学会讲故事

全球电视新闻的一个趋势就是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学会巧妙设置问题,展现故事的情节,要将国家政策与民生紧密相连,充分彰显出人文情怀,形成自身的特色。

5.3 民生新闻应注重审美

新闻工作者为了吸引百姓的目光,努力展现生活中的丑陋,并进行渲染。民生新闻的价值还是应当注重审美,多展现生活的美好,要将民生新闻的“美”与“真”结合起来。电视新闻美感是以新闻的真实性为依托的。为迎合观众的口味,当代电视民生新闻过分关注小事、奇事等,对社会生活的原貌进行歪曲。新闻媒介是百姓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民生新闻应当尽量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不能片面追求黑暗,也要向百姓传递正能量,选取生活中百姓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报道。

6 结语

总之,未来民生新闻仍在电视新闻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公共话语的表达提供了平台,我国当下尤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事实表明,民生新闻工作的完善离不开良好的传媒环境,同时要保证电视新闻研究工作向着更深的层面迈进,最大限度的实现民生新闻的价值。

摘要:民生新闻在电视广播行业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新闻的模式,以其独特的视角开辟了传媒领域的新天地。本文从民生新闻的定义和发展背景着手,通过对民生新闻现状和发展过程进行描述,指明未来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新闻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生新闻,传播,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萍.“人的现代化”指向——论日常生活批判视阈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J].新闻大学,2013,10(3):16-17.

[2]张斌.试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症结及对策[J].大观周刊,2012,11(43):12-13.

城镇居民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索 篇9

近年来, 厦门市经济发展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 2009年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451.41亿元, 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40.56亿元, 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31元, 比上年增长9.1%。其中, 居民人均工薪收入20637元, 增长8.7%, 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9.4%;人均经营净收入2181元, 增长15.6%;人均财产性收入1515元, 增长89.9%;人均转移性收入5418元, 增长2.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990元, 增长5.1%,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8.2%。但在社会就业问题上不容乐观, 当前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和登记失业人员与周边城市相比呈居高趋势。自2007年起, 据劳动部门统计, 200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9.79万人, 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29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9%, 比上年下降0.25个百分点。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44万人。2008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0.97万人, 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97万人。到年末, 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92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4%。2009年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2.43万人;年末, 实有登记失业人数2.97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1%。然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但与省内周边城市相比, 仍然偏高。

二是就业困难群体真正实现再就业难度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年龄35岁以上下岗失业人员、无技能人员及女性下岗失业人员。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下, 无技能、年龄大的劳动者实现再就业的难度逐年加大, 成为就业困难的一大群体。去年失业人员有33830人实现再就业, 其中有10166人是属于灵活就业形式, 占30%, 大部分是依据再就业优惠政策的作用, 申请认定灵活就业, 并享受社保补贴, 并纳入就业人员统计范围。而就业困难群体真正依托劳动力市场实现再就业的人数并不多。

三是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工作问题日益突出。厦门市从2003年起开始实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至2004年底共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50284人, 但随着失地农民的增加, 以及转移就业后的不稳定性, 并不能乐观面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以2008、2009年为例, 共实现转移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9700人, 24300多人;但由于受到企业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劳动强度等诸方面因素, 流动性很大。这说明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多方面、多渠道性, 也反映了转移就业的不稳定性。对于失地农民来说, 虽然政府已下发了《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对不同年龄段被征地人员参保实行不同的缴费标准, 但对于青壮年的失地农民, 实现正规就业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是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难度增加。近几年来新成长劳动力增长量总体上大于社会需求, 根据教育部门资料, 新成长的劳动力2008年厦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938人, 比上年增加3574人, 增长19.5%。由于近年来大学扩招的因素, 2009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数还将进一步增多,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峰面前, 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 全市7%的失业人口为毕业后从未工作的20~24岁人口, 这类型失业人口很大一部分是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而从已经就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就业身份来看, 93.3%为雇员, 3.6%为雇主, 2.6%为自营劳动者, 0.5%为家庭帮工。仅有6.2%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和雇员的人数比例为1:15, 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二、厦门市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及其成因

社会就业的现状也和我国目前社会就业所面临的现状一样。究其原因, 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市场经济调节的结果。目前, 影响厦门市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是:

一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 有大量的外来劳动力, 而本市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 相当多的企业一直招不到合适的工人, 据市劳动力市场统计, 今年以来, 在劳动力市场一次性招工100人、已招聘三次以上的企业达225家。在调查过程中还了解到, 2008年金融危机民工荒年, 2010年经济转型、经济好转企业招工越来越困难, 一开始仅限于技术工种, 去年下半年开始, 连普工都很难招, 尽管企业在招工年龄上放宽限制, 由以往招女工年龄普遍在24岁以下放宽到35岁以下, 即便如此仍然招不到合适的人员, 招工存在一定困难。

二是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的不同造成外来劳力与本市劳动力发展不均衡。近几年来, 由于厦门市社平工资的不断上涨、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较低以及厦门市企业招用本市员工与外来员工缴交的不同社会保险政策, 造成就业的不平等竞争, 促使企业大量使用外来劳动力而不愿招用本市劳动力。以2010年的缴费标准为例, 如图所示 (单位:元)

(如果缴费标准按社平工资的60%来计算的话, 招一名本市职工单位需缴纳412.87元, 个人需191.39缴纳元)

由上表可知, 企业如果用社平工资标准为缴费基数, 招用一个本地劳力所需费用是招用外来劳力的4.2倍, 如用最低缴费标准 (社平工资的60%) 作为缴费基数, 招用一个本地劳力所需费用是招用外地劳力的2.3倍。显而易见, 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下, 厦门市城镇居民的就业格局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三是劳动力就业观念仍未根本改变。从企业、街道社区、创业培训机构、自主创业人员所反映的情况以及劳动保障部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的情况来看, 厦门市劳动力就业观念仍然存在“等、靠、赖”的思想, 而且存在本地劳力易拉帮结派、不好管理的现象。对于工资福利待遇较低, 工作环境较差的工种不能适应。一味地依赖政府, 缺少再就业的热情。

三、促进厦门市城镇居民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经济, 积极挖掘增加就业岗位潜力较大的产业和行业, 开拓就业岗位资源。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扶持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 拓宽就业渠道。目前厦门市民营企业在不断壮大, 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厦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力军, 要专门研究注重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政策与措施, 使民营经济能够继续成为安置就业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 信息产业、旅游业、室内装修及午夜管理、社区劳动组织等服务行业的发展势头良好, 这些也都是就业岗位资源相对丰富的行业和产业, 应该进一步研究促进这些行业发展的措施, 以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是政府应加强对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宏观调控。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招工难的现象, 政府应该及时调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引导企业提高基本工资, 改善员工的福利待遇, 提高整个城市吸引力。随着岛内工业区大量往岛外迁移, 大量岛内居民往返于岛内外上班, 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吸引力, 企业最低工资也不应有岛内岛外的区分标准, 应该统一。这样有利于促进更多的劳动力前往岛外上班, 同时也保障了岛外劳动力的基本权利。

三是政府出台鼓励自主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手续简化。厦门市目前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都是倾向于持《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 但对于从未就业过的人员以及新成长的劳动力, 在自主创业方面并无具体的政策鼓励措施。与下岗失业人员相比较, 新成长的劳动力具备年轻有闯劲、容易学得一技之长, 自主创业的愿望强的特点, 不足之处就是常受困于资金不足;反观下岗失业人员, 年龄偏大、技能较差、且家庭负担重, 思想顾虑大, 自主创业的主动积极性不够。政府既然对下岗失业人员都能出台小额贷款政策给予扶持, 也应该出台适合自主创业人员的优惠措施, 尽量地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就业。

四是扩大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覆盖面, 简化手续, 提高办事效率。厦门市应结合岛内工业区往岛外迁移的时机, 积极出台企业招收本地农民工或失地农民的优惠政策。建议将失地农民也纳入享受再就业优惠政策的对象之一。对于企业招收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且签定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 给予50%的社会保险补贴。

五要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自主创业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职业教育与自主创业培训, 是一项积极而稳定的就业支持政策, 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意义重大。要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 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一是鼓励各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训练, 突出技能教育, 突出实验、实训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目前劳动力市场缺乏大量的普通技工、高级技工等工种, 各职业院校应密切联系劳动保障部门和企业, 可通过劳动保障部门与企业挂钩合作, 为企业培养适合他们当前最急需的和今后发展需要的高级技工。结合行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 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统筹规划, 大力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加大厦门市失业人员、待业大中专青年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全面推进再就业。并成立专家咨询团及设立辅导专项资金, 帮助协调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扰和提供咨询服务。

六要尽快缩小本地劳力与外来务工人员社保缴费标准的差异。目前由于厦门市城镇居民社保政策与外来务工人员差异太大, 企业招收本地农民也视同外来人员的社保缴费标准。对外来人员的低缴低保, 实际上不能为他们提供有效保障, 不利于将他们当中的优秀人才长期留下来, 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他们长期居留的信心。对本市农民工实行与外来人员的社保缴费标准, 一方面侵害了他们的权利, 另一方面, 也不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有效转移。社保缴费标准逐渐缩小差异, 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本市人员就业, 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外来人员的权利, 确实把外来人员纳入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环境当中。

小学科学演示实验现状及效果探索 篇10

一、现状分析

演示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中经常要做的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验仪器不足。但是由于实验设备不足和科学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导致了科学实验中也存在在一定的问题,科学课中演示实验的效果受到影响。首先,科学课堂没有实验。由于有些学校的器材缺失,专职科学教师较少,专业基本功不扎实等原因,导致科学课上只能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自己看书。有些教师通过利用电脑、 投影仪讲实验、让学生看实验视频以达到让学生对此内容有所了解的目的。其次,实验器材不够。 这是大多数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 器材的缺乏,使得科学课堂只能够分组实验。在实验之前教师的演示和讲解就尤为重要了。几十人的课室,教师在讲台上操作和演示,坐在后排的同学往往看不清楚,或者在两边的同学会看不到。花大力气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这节课也快要结束了,留给学生实验操作的时间少之又少。 最后,大实验不便于展示。有些有趣的实验,比如脚踩纸杯实验, 在课室里展示也存在演示效果不好的问题。学生坐在原位,很容易进入一个“视野盲区”,造成 “视而不见”的情况。

二、方法与策略

1.制作教具。

在课堂导入、教学过程中加入教具,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并不是有教具,有演示实验就可以了,还要考虑到现场展示的效果怎么样。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具或者制作教具中,一定要选择实验现象明显、教具的各细节明显的。这样,免去了让看不清楚的学生上讲台上观看或者教师下讲台让学生近距离看的麻烦,大大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例如, 一位教师演示大气压力实验,戳了孔的瓶子不会流出水来,但把瓶盖打开,水就流出来了。这实验效果虽明显,但是坐在后排的学生还是看不清楚。建议制作的时候加入红墨水,以增强视觉效果。又如有位教师演示静电实验时,让学生看到经过摩擦头发的笔能够吸引纸屑,这些器材实在是太小巧了,导致演示效果不理想。建议改用其它实验代替,比如摩擦头发后的气球可以直接贴到墙上等等。所以,教具的制作要考虑到全体学生都能够看清楚, 听清楚。该做大的要做大,该运用色彩的就要运用色彩。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教具应有的效果。

2. 使用投影。

随着教育技术在学科中的运用和整合,大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教育技术装备。电脑和投影仪是基本的教育技术装备,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讲,投影仪的作用更是突出。特别是在做演示实验时, 可以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 以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实验现象以及操作知识等,因此在演示实验中使用投影仪,能够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效率。

在科学演示实验教学中,实物投影仪可以实现大小变化,远近交替等功能。例如,在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教师准备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花。解剖花的过程说难也不难:由外到内, 小心翼翼。在讲台上给学生演示了一遍,学生看得似懂非懂,但在实际解剖过程中,问题就出现了:有些学生对于花的结构不了解,解剖失败;有些学生对于花的各部分摆放错误等。如果利用投影仪,教师可以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就能准确掌握每一个操作要点。另外, 使用投影仪还有利于学生的交流。 收集信息是科学探究的一项内容。 因此,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实物、图片和文字资料。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学生没有收集的积极性,即使收集到了资料, 也很难做到在全班范围内展示交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影仪可以把学生的实验记录表投影出来,让同学们上台进行汇报, 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3. 制作微课。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程”的简称,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在科学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无法在教室和实验室做演示实验,我们可以把演示实验拍成视频,让学生观看和思考,从而提升科学实验课教学的效果。例如,四年级下册 《运用起来会怎样》一课,教师可以使用微课的手段,把本节课测量肺活量的实验过程拍成几分钟的视频。视频中拍摄了3位学生在合作,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且把每一步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都说出来,然后再实际操作一遍, 让观看视频的学生迅速了解实验步骤、实验内容以及注意事项, 以达到高效课堂的效果。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 即使教师讲的内容和视频里讲的内容一模一样,学生们还是喜欢观看视频,而且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特点,将实验重点、实验内容拍成视频,配上文字、相片、 音乐等,让学生短时间掌握该实验,免去了老师讲解的辛苦。

4. 调整布局。

普通的实验室有讲台,有实验操作台以及柜子等,导致讲台的空间狭小,不便于大型实验的演示和操作,也制约演示实验, 不能有效的发挥实验的功能。这就要求验室布局要改善,实验装备趋于更合理化。例如,五年级 《测量力的大小》一课中,把两本书一页一页重叠在一起,再加上几块木板固定,制作成一个拔河装置。上课时让几个学生进行拔河,由于环境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导致效果稍打折扣。再如,六年级 《找拱形》一课,教师设计了踩不烂的鸡蛋实验,学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好奇和兴奋。但如果放在地面上展示, 就会乱糟糟,没有多少学生能够看到。如果讲台上有个升降的展示桌或者展示平台,就非常方便了,同时也要扩大讲台的空间等。

5. 合理指导。

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有一定技巧的。而不仅仅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更应做演示实验准备的指导,演示中学生的要做什么,如何去做, 以及实验后学生的继承学习。因此,对演示实验教学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内容是做实验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在设计实验中就已经涉及到了这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也为实验演示提供了支撑。例如,五年级科学《橡皮泥的沉浮在水中的沉浮》中,在设计实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实验的目的和内容,实验目的:知道改变橡皮泥的形状,重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它的沉浮状况不会发生改变;实验的内容也有三个: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探索橡皮泥上浮的原因。 这样学生在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就会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其次,教师应根据实验目的和内容,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 使学生明确观察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演示实验内容是学生要学习的新知,教师合理地指导, 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有重点地观察,提升观察效果,演示实验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在,研究“拉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时,要记录小车行驶速度,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小车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小车的运动路线与距离、秒表记时的准确等方面进行全程观察,并做好记录。

最后,实验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继续研究。实验的结束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实验结束后, 学生要对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组织学生讨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的指导,演示实验带给学生感官的刺激,那么学生真正掌握到了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得继续探讨;在学生自主完成不了、 互助学习也无法完成的情况下, 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例如, 实验后的发现,这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但是学生在归纳知识的时候,由于推理和表达能力的局限,导致不能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去描述,这时都需要教师做好引导。

现状探索 篇11

关键词:中职教育    创新   实践

一、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职学校存在很多问题,每年有部分学生流水,追其原因有的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造成辍学;有的是因为家长和学生思想认识产生误区,认为上中职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如果找不到好工作就不必再上;有的是因为自制能力较差,不能接受学校的束缚;有的是因为教师素质较差,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思想不够先进,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传统,缺乏教学经验,学生不能适应其课堂教学。

二、中职学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其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创新思维是核心问题,主要包含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挑战性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更是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的保障和走向成功的内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中职学校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求。市场经济下的中职学校,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使中职教育成为发展的动力。

三、中职学校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如何创新,如何发展,需要从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实施模块教学

模块教学就是以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能力为主题的,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抛弃陈旧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形式向多元化和动态化发展,培养中职生的综合能力。模块教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然后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第二是教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围绕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第三是教师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实训任务,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四是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总之,模块式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术以及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中职学校学生专业实习缺少流动资金,实习设备比较落后,教师对市场的需要也缺少实践经验。针对这些情况,中职学校专业对口实习应该融入到企业当中,参与社会实践,以实习促进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产部门,为企业提供廉价的生产力,而企业也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另外,学校还要集中资金加强设备投资,搞好基础环节,保证学生有实习的机会以及充足的实习时间。所以,学校在建设投入上要有目的、有计划,要给学生更多开放的时间,开展更多的项目技能挑战比赛、模型比赛、主题比赛。

(三)开辟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是实现国民素质教育的场所,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主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开展班级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当然,每一个活动都要主题鲜明,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有显著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的棘手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通过激烈的辩论,找到事情真正的内涵。充分的准备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会更加主动,提出更多的疑问,从而张扬个性,提高能力。

(四)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传统的师生关系表现的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操纵者,是学生发展和成绩的判定者,是权威的代表,学生是学习的被动者和服从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提高,人格也难以得到健全的发展。加之,在中职学校中,有部分教师觉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和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就采用“放羊式”“看管式”的教学方式。殊不知,这种教学理念只是将自己的行为传递给了学生,教师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更不能预防学生心理上和行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这就对教师的综合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树立对学生的服务意识。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服务的,不管是学生在心理上还是在生活上都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关心,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要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要抽出时间和学生去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出现各种问题,并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和教师做朋友,在课堂上才能积极地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21世纪中职教育面临一场重要的考验,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作为中职教师,我们要抓着这个机遇,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中职教育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消除供需错位,转化潜在需求[J].教育与职业,2001(1).

[2]姜振山.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设想[J].教育与职业,2003(7).

大学英语写作现状及教学探索 篇12

一、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现状

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写作水平差异也很大。大部分学生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 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错误, 如单词拼写错误, 动词时态使用错误, 关联词使用不当错误, 名词、代词的单复数错误甚至大小写分不清, 然而最为普遍也是最难改正的则是词语搭配不当, 中式英语严重。有的学生尽管挤牙膏似的凑足了字数, 但往往通篇都是以“I”开头的简单句。多数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他们不了解中英文写作的不同特点, 盲目地按中文方式写英语文章, 虽然语句没有语法错误, 但写出的文章很难算得上好的英语文章。蔡慧萍和方琰 (2006) 在对500多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后发现, 学生英文写作时最普遍的困难是英语词汇量少, 其次是不会区分不同类型文章的写法, 不知应包括哪些内容。此外, 学生练习写作的机会很少, 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消极对待, 写不好又不愿意写, 如此恶性循环, 写作水平自然不见提高。

但目前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堂上系统学习写作的时间非常少, 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课时安排见缝插针地谈及写作问题, 时间太少, 效果十分不理想。教师往往只能针对某一特定题材的文章, 根据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 而学生作文里出现的写作错误五花八门, 常常让教师不知从何讲起。学生往往写完作文就丢, 很难做到对自己的文章修改再修改, 写作教学收效甚微。由此可见, 学生在英语写作上有各种各样的困难, 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又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大学里, 学生在英文写作能力上鲜有提高。

二、写作问题原因分析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分析可以发现, 语法、词汇等问题是可以通过课堂课文学习纠正的, 真正的困难在于写不出地道的英文。写作是个复杂的过程, 要把自己所想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还要表达得地道的确不是易事。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中国大学生的英文写作影响极大。英美人习惯开门见山, 而中国人习惯含蓄, 这反映在我们的写作上。英文写作要求明确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常常绕来绕去不知所云。中国人的思维属螺旋形, 汉语写作时的修辞模式往往不是从主题句入手, 倾向于先围绕主体外围阐述评论, 然后再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对某一思想加以展开 (穆春玲王若平:1999) 。这种思维差异导致中国学生写英语文章时主题不突出, 观点不明确。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 而英美人习惯逻辑抽象思维, 中国大学生在英文写作时习惯性地优先选择动词造句, 而英语中抽象名词的使用非常普遍。例如要表达“大多数人对他冷漠和有敌意, 但他还是继续工作”, 学生们很可能写出:“He kept work-ing though most of people were indifferent and hostile.”而不会写出:“He kept working in spite of general indifference andhostility.”对比两句可以发现, 后者更地道, 使用了抽象名词, 表达得更生动简洁。抽象名词的表达可以说是现代英语的一个特点, 是和汉语表达的一个重大不同之处。

母语文化思维和知识会影响到二语学习者的写作语篇的组织方式。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 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社会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很多学生反映在英文写作时实际上是先构思中文, 然后把中文内容翻译成英文,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充斥各式各样的“中式英语”, 甚至结构上都不符合英语作文的要求。学生自己很难注意到这两种语言的差异, 因而不会就这个问题做特别的思考和注意, 比如中国学生写的英语作文很容易全是短的简单句的堆砌。

三、改进教学, 提高学生英文写作水平的方法

教师了解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 应该适当改进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英文写作水平。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 四六级考试中, 写作所占分数较少, 教师分配给写作练习和教学的时间也很少。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有效结合教材中遇到的写、译内容, 提醒学生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 思维方式差异, 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或写作风格, 如议论文和记叙文在文章内容的组织上肯定是不同的。比如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里, 课后习题中有很多的习惯表达练习和翻译练习, 教师在讲解这类题目时可以举一反三, 结合两种语言特点, 对学生答案里的错误进行分析, 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的原因。

(一) 加强目的语的输入, 避免中式英语。

训练英语思维是提高学生英文写作能力的关键。如何训练英语思维, 除了加强目的语的输入外, 恐怕没有其他的好办法。学生自己要多听多读多看, 有意识地加强目的语的输入, 培养好的语感。学生在英语环境中逐步积累英语词汇, 积累正确的搭配, 地道的英语句子, 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这样写出来的英语作文里的句子才不会有太多中式英语的痕迹。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尽量避免中式思维模式, 避免把写作当成汉翻英的过程。很多学生从看到题目开始就完全是中式思维模式, 从列提纲到写作, 完全是在把自己想出的中文词语找个对应的英语词汇写下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观察学生的写作习惯, 及时纠正这种错误做法,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才不会写出“from a dialectical view”这样的句子。教师还应该提醒学生注意灵活运用句型, 有意识地注重句型的多样性。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给学生归纳总结好的句型。比如大学英语教材里, 有很多好的句式, 如果学生注意到, 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则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二) 利用网络、多媒体, 加强练习, 改变评判方式。

当今社会网络发达, 在校学生也有了全天候网络。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有利因素, 督促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因为写作是一项重实践的科目, 光学不练不可能写出好文章。网络的发达让学生和老师有了更便捷的沟通方式。有了网络的帮助, 老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避免在课堂上花太多时间分析每个学生文章里不同的问题。学生应更了解自己的不足, 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教师应该适时安排学生写作练习, 在题目的设计上兼顾各方面的体裁, 设计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目, 结合社会流行话题和学生的身边事, 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在写作教学上, 现在大学基本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 教师正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解决以往只能口头讲作文, 而学生容易走神的问题。教师可利用投影仪给出多个范例, 从主题、句子、结构等各个方面一一和学生一起探讨, 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又方便记录好的句子。对于学生的作文, 教师应该改变以往只给个分数的方法, 而提出修改意见, 要求学生自己修改后再上交, 教师再指出错误和问题及修改意见, 要求学生再修改。形成一种写———改———再改的模式,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每一次的写作中获益。

四、结语

写作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 但不能因为短期内见效慢就放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看多背, 只看不练和只练不看都是不可取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的普遍错误和个体错误, 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具体方案, 有意识地加强英汉语言对比教学, 增加学生目的语的输入, 督促学生多进行写作练习。只有双方共同努力, 才能使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真正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蔡慧萍, 方琰.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 :22-24.

[2]陈建平.中国英语学习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4]梁静.高职院校基础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分析及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9) .

[5]穆春玲, 王若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万能作文[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8.

[6]王立非.我国外语英语写作实证研究:现状与思考[J].中国外语, 2005 (1) :50-55.

上一篇:实现幼儿素质教育下一篇:不良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