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M抗体检测

2024-10-24

IgM抗体检测(精选8篇)

IgM抗体检测 篇1

肺炎之原体 (Mycoplasma pneumoniae, MP) 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 是一类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MP感染可在任何年龄发生, 尤其以5~20岁更多见。MP通过飞沫以气溶胶微粒的形式传播, 感染后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 (Mycoplasma pneumonia, MPP) , 每隔3~5年出现一次地区性流行, 占各类肺炎总数的10%~20%, 入伍新兵患肺炎者30%~50%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另外还可以引起肺外各系统改变, 且有死亡病例报道, 已引起临床关注。

实验室检测肺炎支原体IgM (MP-IgM) 是确诊MPP的有效手段, 本文比较几种常用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 不同条件的实验室可根据实际组合应用, 又尽可能减少成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MK3洗板机和MK2型酶标仪。

1.2 材料 ①中澳合作北京美迪科技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酶免法测定抗肺炎支原体 (IgM) 试剂盒;②美国ALTRUBIOMEDCAI INC快速检测肺炎支原体IgM金标免疫斑点检测卡;③首都儿科研所瞬间接血凝试剂;④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赛乐迪亚一麦可Ⅱ明胶颗粒;⑤本院临床确诊MPP患者血清100份, 正常人血清100份。

1.3 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②金标免疫斑点法 (Dot-, DIM) ;③冷凝集试验 (CAT) ;④间接血凝试验 (IHA) ;⑤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PLA) 。

2 结果

从表1得出冷凝集实验的真阳性 (TP) 、假阳性 (FP) 、真阴性 (TN) 、假阴性 (FN) 与其他四种方法有显著差异。

表2为五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 (+PV) 、阴性预测值 (-PV) 、阳性拟然比 (+LR) 和阴性拟然比 (-LR) 比较。

经过t检验, 冷凝集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与其他方法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其他四种方法差异没有显著性 (P>0.05) 。金标斑点法的阳性拟然比最高, 是确诊MMP的最好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次之;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阴性拟然比最高, 是否认该病的最好方法;间接血凝法、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次之, 比较实用, 但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操作简单、快速;冷凝集试验的临床诊断价值不大。

3 讨论

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 证实肺炎支原体是呼吸道及其他器官感染的重要病因之一, 发病率日益增加并有流行趋势, 临床重症病例和肺外并发症常有发生, 临床表现、X线征象均缺乏特异性, 且须与病毒性肝炎、军团菌肺炎相鉴别, 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查分离病原体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别诊断、确诊。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通过冷凝集试验 (CAT) 、问接血凝试验 (rI-IA) 、明胶颗粒凝集试验 (PL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金标免疫斑点试验 (DIM) 等方法进行测定。

冷凝集试验 (CAT) 是根据支原体患者血清中有一种抗红细胞I抗原的抗体称红细胞凝集素, 能与自身或“O”型人的红细胞在0℃~4℃条件下发生凝集反应, 37℃时已凝集的红细胞呈可逆性完全分开。发病后2周, 约半数病例产生抗体, 红细胞冷凝集试验阳性, 滴定效价在1:32以上, 或恢复期效价4倍增加的临床意义大。但MMP轻症阳性率只有30%左右, 且50%左右正常人血清中有冷凝激素, 只是小于1:10, 有时大叶性肺炎也成阳性反应, 尤其是当患者有下列疾病时, 冷凝集试验亦有较高效价的阳性反应: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锥虫病、肝硬化、黑水热、重症贫血、骨髓瘤、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高症、腮腺炎并发睾丸炎、疟疾、螺旋体病等。因CAT特异度和敏感度均为最低, 因此其临床诊断价值不大。

间接红细胞凝集反应 (IHA) 一般用绵羊红细胞以单宁酸处理, 再以MP抗原使之结合, 如加上抗体则可见红细胞凝集反应, 其抗原效价为32倍左右。统计学处理表明间接血凝试验在临床应用中仍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灵敏度、误诊率、阴性预测值较高, 而特异度、漏诊率、阳性预测值较低, 且价格低廉, 适合于发现病例。

富士明胶颗粒凝集法 (PLA) 是将肺炎支原体 (株) 细胞膜成分致敏人工明胶颗粒, 致敏粒子在与人血清中存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发生凝集反应。操作简单、迅速, 并尽可能消除红细胞载体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 凝集图像清晰, 过夜后再判读不发生显著变化, 灵敏度l:320左右, 特异性强, 重复性好, 适合于早期诊断。

金标免疫斑点法 (DIM) 是根据金标免疫渗滤原理, 利用MP抗原采用免疫渗滤技术, 检测MP抗体, 黄疸、溶血无影响, 分泌物、粪便标本加生理盐水离心取上清可以检测。但是敏感度略低, 有漏诊的可能;阳性似然比最高, 而且操作简单快速, 是确诊MPP的最好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具有特异、敏感和简便等优点, 已用于检查备种抗体或抗原。Franco等于1980年使用此技术检测可疑支原体肺炎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 并获得了满意结果。近年来, 采用弘一链捕获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特异抗体IgM在发病l周内即可检出。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均较好, 适合临床常规使用。

摘要:目的比较几种肺炎支原体IgM (MP-IgM) 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 供不同条件的实验室根据实际组合应用。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金标斑点法、冷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明胶颗粒凝集法五种方法同时检测确诊阳性标本和对照标本各100份。结果冷凝集试验与其他四种方法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最好, 金标斑点法特异性最好, 间接血凝法和明胶颗粒凝集法较实用, 冷凝集试验诊断意义不大。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金标斑点法,接血凝试验,冷凝集试验,乳胶颗粒凝集法

IgM抗体检测 篇2

【摘要】目的:分析近年来商城县麻疹的流行情况。 方法 :对2004年至2008年商城县麻疹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五年商城县共报告180例麻疹疑似病例。实验室检测91例,检测率50.56%,麻疹IgM 抗体阳性66例,阳性率为72.53%。(2)≤15岁年龄组发病较多,占91%,且≤8月龄组的年龄组发病率较高。而≥15岁组发病率较低。(3)不同免疫史间IgM 抗体阳性率不同,有免疫史的阳性率低于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组。 结论 : 继续做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仍然是控制麻疹病例的发生有效措施。

【关键词】麻疹;IgM抗体;诊断;流行病学调查

【中图分类号】R51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832-01商城县近年来本县麻疹确诊病例发病率一直控制在 1/10万以下,但是由于近年来人口流动加大和新的免疫空白产生导致商城县从2006年起麻疹发病率上升显著,2007年本縣人口麻疹发病率达到10.03/10万,麻疹的控制与消除仍存在一定难度[3]。实验室检测是确诊麻疹病例的重要手段,2004-2008年商城县共接到本地疑似麻疹病例报告180 例, 采集病例血清91 例,对这180 例麻疹疑似病例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中国免疫规划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麻疹监测系统,户籍在商城县的本县人口和现住址在商城县的外来人口麻疹疑似病例均属于商城县病例, 麻疹血清学检测由信阳市CDC完成并由市进行质量控制,风疹血清学检测由市CDC完成。

1.2 方法 : 麻疹血清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麻疹检测试剂由中国CDC国家麻疹实验室统一提供,病例诊断与分类标准依据《河南省麻疹监测方案》。

1.3 统计分析 : 将麻疹监测系统中的个案调查表导出为Excel 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麻疹病例分布情况 :2004年-2008年五年共报告本地麻疹疑似病例180例(其中临床诊断175例,临床疑似2例,临床排除3例)。男性120 例,女性60例;≥15岁组发病率较低,≤15岁年龄组发病较高⑵。最小28天龄,最大54岁;冬春季发病较高,夏秋季发病较低;发病呈年度上升趋势。余集镇发病最高,苏仙石最低。

2.2麻疹抗体检测情况 :报告本地麻疹疑似病例180例,实验室检测91例,检测率50.56%,≤8月龄组检测率较低。麻疹IgM 抗体阳性66例,阴性25例,阳性率为72.53%。1-2岁阳性率较高。

2.3免疫史情况分析 :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发病比例和阳性率都较高,不同免疫史间IgM 抗体阳性率差异也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有免疫史的阳性率低于无免疫史及免疫史不详组[1]。

3 讨论

近年来商城县麻疹发病率升高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1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和免疫史不同阳性率不同说明麻疹发病率升高可能与免疫接种率下降有关;近年来发病率变化趋势图说明也可能麻疹的发病与其发病周期性有关;≤8月龄组的发病率较高,说明麻疹发病呈小月龄趋势。2006年伏山乡发生了一起麻疹暴发、2007年余集镇发生了一起麻疹暴发。2006年和2007年发病率较高,与这两起爆发有关。

为做好麻疹的控制和消除工作,建议继续做好麻疹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覆盖率,在15岁以下儿童进行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控制麻疹病例的发生⑵⑷。做好麻疹实验室监测工作,及时采样并注意麻疹疑似病例的采样时间,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及时性[1]。

参考文献

[1]庞红,刘红脸,吴美华.上海市长宁区156例麻疹疑似病例血清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j) 疾病监测,2007,22(3):184-186.

[2]吴美忠,吴爱兰,陈茂芳.2005-2007年浙江省东阳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探讨(J)疾病监测 2008,23(8):499-500.

[3]徐英,2001-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 2008 23(11):705-706.

IgM抗体检测 篇3

关键词:儿童呼吸系统感染,肺炎支原体,IgM抗体

肺炎支原体 (MP) 是儿童呼吸系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一年4个季度均有发生, 并可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暴发流行。为了解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情况, 避免滥用抗生素, 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笔者专门对本地区2008年门诊和住院部1 611名MP感染患儿进行了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1 611例标本均来自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度儿科住院部和门诊患儿, 年龄0~13岁。

1.2 标本采集

采集患儿末梢血100μl, 室温静置1 h, 2 000 r/min离心10 min。

1.3 应用试剂

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的赛乐迪亚-麦克Ⅱ试剂盒 (被动凝集法) 检测MP-Ig M抗体。

1.4 检测方法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吸取血清后按要求加入血清稀释液和明胶颗粒, 设立阴、阳性对照, 混匀后置室温3h, 观察结果, 效价≥1∶80为阳性结果。数据结果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患儿MP-IgM抗体检测结果 (见表1)

注:χ2=1.25, P>0.05

2.2 不同季度患儿MP-IgM抗体检测结果 (见表2)

注:1、2季度比较, χ2=0.04, P>0.05;1、3季度比较, χ2=9.26, P<0.01;1、4季度比较, χ2=24.59, P<0.01

3 讨论

近年来MP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日趋增多并有流行趋势, 临床重症病例和肺外并发症常有发生。MP起病隐匿, 临床表现、X线征象均缺乏特异性, 只能通过实验室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别诊断、确诊[1]。但MP培养难度较大, 耗时长 (一般为7~10d) , 延迟诊断, 阳性率较低, 对临床诊断帮助不大。目前临床多用MP抗体检测, 而对MP急性感染诊断当属MP-IgM检测[2]。MP-IgM是机体被MP感染后最早出现的抗体, 一般在感染第一周末可出现, 3~4周达高峰, 2~4个月消失。但应引起临床重视的是患儿初次感染MP时MP-IgM效价不高, 表现为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者, 因此易被漏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区MP感染患儿全年均可发病, 尤其1、2季度的阳性检出率较高, 提示2008年1、2季度该地区可能有MP感染的小流行。既往一般认为MP感染无显著性别差异, 但有明显年龄差异, 以4~20岁为最易感年龄[3]。但本次调查显示, 0~3岁、4~6岁、7~13岁各年龄段间无明显差异, 表明儿童人群普遍易感, 有低龄化发展趋势。从1 611例MP-IgM抗体阳性率为43.02%看出, MP已成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

当前, 采血检测MP-IgM是MP抗体的体外诊断方法, 血清特异性抗体测定系用MP细胞膜成分致敏人工明胶粒子制成, 其原理是通过致敏粒子与人血清中的MP抗体发生凝集反应, 故MP-IgM仅用于检测MP抗体, 而非直接检测MP, 所以阳性结果并不能完全确定系MP近期感染, 应结合患儿临床症状、体征与检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参考文献

[1]谭笑红, 何静玲, 崔奕文, 等.肺炎支原体抗体IgM检测的常用方法比较[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5, 5:12.

[2]陆权.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学及临床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8) :563.

IgM抗体检测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6月龙岩市第一医院住院的344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 男2032例, 女1417例, 年龄1个月~90岁, 平均年龄32.6岁。临床初步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发热待查。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7版[1], 所选病例均不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白血病。

1.2 标本采集与保存

抽取静脉血1~2ml, 分离血清, 当天完成检测, 样本检测由专人操作。

1.3 方法

1.3.1 检测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 (IFA) 检测病原体抗体, 包括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 (LP) 、肺炎支原体 (MP) 、Q热立克次体 (COX) 、肺炎衣原体 (CP) 、腺病毒 (ADV)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甲型流感病毒 (InfluenzaAvirus) 、乙型流感病毒 (InfluenzaBvirus) 和副流感病毒 (HPIVs) 1、2和3型等九种病原体的IgM抗体试剂盒:购于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产地:西班牙VIRCELL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仪器为OLYMPUS-BX51显微镜, 生产厂家:日本奥林巴斯。

1.3.2 结果判断。

阳性结果:LP、QFR、CP中所有的细菌呈现出苹果绿色荧光, MP对阳性血清在细胞外围呈现出苹果绿色荧光, ADV、RSV、IFA、IFB、PIVS对阳性血清的1%~15%的细胞核胞浆或胞膜出现苹果绿色荧光。阴性结果:LP、QFR、CP中所有的细菌无荧光, MP、ADV、RSV、IFA、IFB、PIVS所有细胞无荧光。

1.3.3 统计学方法。

用医学统计学方法处理, 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344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IgM抗体检测结果

3449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IgM抗体阳性例数为1045例, 总阳性率30.3%, 其中MP13.38%, 其次为IFB6.36%, RSV3.83%, LP2.41%, ADV1.7%, CP1.07%, PIVS0.84%和QFR0.6%, IFA0.50%。混合感染例数295例, 以MP合并IFB感染居多。见表1。

2.2 九种病原体的季节分布情况

MP在秋季发病率开始增高, 冬季最高, 延续至春季, 夏季较低;RSV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IFA在夏初 (4、5月) 发病率较其他月高, IFB在夏季发病率也较高, LP、QFR、CP、ADA、PIVS全年散发。见表1。

注:LP:嗜肺军团菌, MP:肺炎支原体, COX:Q热立克次体, CP:肺炎衣原体, ADV:腺病毒,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 IFA:甲型流感病毒, IFB:乙型流感病毒, PIVS:副流感病毒1、2和3型。

2.3 九种病原体阳性率的年龄分布情况

3449例阳性病例中, MP的发病年龄在1个月~86岁均有发病, 但其平均年龄仅为18.5岁, 多发生在2~4岁幼儿中, 与其他病原体的发病平均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次IFB的发病平均年龄为30.3岁, ADV的发病平均年龄为31.4岁, 均多发于青少年及幼儿。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国内各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呼吸道细菌感染有所降低, 而非典型肺炎、长期原因不明的发热患者, 由于无法及时明确致病原因, 进行有效治疗, 以致病情加重。近年来由于免疫标记技术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九项呼吸道病原体的联合检测使得呼吸道感染的快速诊断显得方便快捷。本法特异性达96%, 敏感性达98%。

针对临床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 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9种病原体的IgM抗体, 只需1份血清样品, 即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测, 既可确定致病因子, 又可发现多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 便于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而设备仅需荧光显微镜, 在普通实验室即可开展, 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性及敏感性高的诊断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的诊断方法。

本研究中, 3449例患者中IgM抗体检测阳性率为30.3%, 低于季云等报道的37.9%, 高于陆权等报道的11.6%~15.1%, 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地区差异, 其中以肺炎支原体最多, 与国内报道[2]相同, 肺炎支原体在冬季的发病率较高, 可达18.3%, 多见于2~4岁幼儿, 这个年龄段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加之托儿所环境造成幼儿间相互感染, 而使得这个年龄高发, 应加强托儿所环境、人员管理;Q热立克次体发病率较低, 仅为0.60%, 全年散发, 无明显季节变化, 但男女比例明显, 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平均年龄52岁) , 均为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 提示临床对于青壮年男性的突然发热、头痛、乏力、肌痛等应考虑Q热立克次体的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在秋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这与季云[3]报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多流行于冬季或早春有些差别, 且多发生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合并感染, 这可能与慢阻肺病患者免疫力差有关。在2013年4月, 全国禽流感流行期间, 甲型流感病毒的发病率较全年其他月份的发病率高, 乙型流感病毒尤为明显, 发病率达11%, 年龄趋向老年人和幼儿, 这与流感的流行特点相一致。

统计中发现:春夏季呼吸道感染患者较多, 但阳性率较秋冬季低, 这可能与春季易过敏导致呼吸道疾患有关。由于M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敏感而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素耐药, 病毒唑对病毒疗效明显, 临床迫切需要明确病原体的种类, 科学安排用药, 避免二重感染。

该法能对呼吸道感染源尤其是非典型病原体及时确诊, 便于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及医源性交叉感染的上升,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给予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为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状况, 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诊断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方法。方法:对3 449例呼吸道疾病患者运用九项呼吸道联检试剂同时检测9种病原体的IgM抗体, 包括嗜肺军团菌 (LP) 、肺炎支原体 (MP) 、Q热立克次体 (QFR) 、肺炎衣原体 (CP) 、腺病毒 (ADV)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甲型流感病毒 (IFA) 、乙型流感病毒 (IFB) 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 (PIVS) 。结果:3 449例呼吸道疾病患者总感染率为30.3%, 其中以肺炎支原体最为常见, 占13.38%, 其次为乙型流感病毒, 再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混合感染率达14.4% (495/3 449) ;感染人群以儿童和老人多见, 多为肺炎支原体合并乙型流感病毒感染, 24岁年龄段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肺炎支原体、乙型流感病毒是呼吸道疾病中非典型病原体的主要病原体, 临床表现不特异, 应重视多种病原体联合检测, 以免漏诊误诊, 以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

关键词:呼吸道疾病,九项病原体,感染率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13.

[2]陆权, 陆敏.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4) :241-243.

IgM抗体检测 篇5

关键词:麻疹,风疹,IgM抗体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疾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了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对此积极响应,卫生部制定并印发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风疹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出疹性疾病,临床症状与麻疹相似,是干扰麻疹诊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需要与麻疹相鉴别的主要出疹性疾病。确诊麻疹和风疹对疫情的处理和控制有着重要意义,而血清学诊断是科学鉴别麻疹、风疹的重要手段。为了解本区麻疹、风疹的流行情况,我们对2011年天津市南开区麻疹、风疹疑似病例进行Ig M抗体检测,并进行结果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本区各医疗单位采集并送检的临床诊断疑似麻疹、风疹病例的早期血清标本。

1.2 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同时检测麻疹和风疹Ig M抗体。使用广东珠海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试剂。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Ig M抗体检测结果及性别分布

全年共检测2份麻疹疑似病例血清,Ig M抗体均为阴性;检测209份风疹疑似病例血清,Ig M抗体阳性116份,阳性率为55.50%。男性风疹Ig M抗体阳性率为57.80%,女性风疹Ig M抗体阳性率为51.9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年龄分布

风疹疑似病例年龄最小7个月,最大44岁。发病最多的是20~25岁年龄段,占39.66%;发病较多的还有15~20岁的年龄段,占26.73%,见表2。

2.3 时间分布

2~8月均有风疹疑似病例,4~8月均有风疹Ig M阳性病例,5月的疑似病例最多(42.58%),5月也是发病高峰期,占全年总阳性数的57.76%,见表3。

2.4 采血时间与Ig M抗体检出的关系

采血时间影响Ig M抗体检出率,将标本采血时间按出疹后3天内和3天后进行分组,3天后组检出率明显高于3天内组(P<0.05),见表4。

2.5 病例风疹疫苗免疫史情况

有明确免疫史的病例23例,占11.00%;无免疫史的病例6例,占2.87%;免疫史不详者180例,占86.13%。

3 讨论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对麻疹的监测力度,2010年9月与全国同步开展了8月龄~4周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1年天津市南开区只有2例麻疹疑似病例,Ig 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209例风疹疑似病例,Ig M抗体阳性116例,阳性率为55.50%。风疹以暴发居多,15~25岁发病率较高,在校高中生、大中专生为风疹发病的主要群体。风疹的这种大龄化发病趋势接近育龄期妇女,因此,保护育龄期妇女至关重要。风疹的预防与控制可有效减少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出现,同时对麻疹控制及监测有着积极作用。

风疹的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多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总病例的80.38%,符合呼吸道传染病春季高发的特点。从风疹病例出疹后采血时间的分布来看,不同采血时间Ig M抗体阳性检出率不同。出疹后4~28天采血的Ig M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出疹后3天内采血的Ig M抗体阳性检出率。为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一般采集单份血清以出疹后1周左右为宜。对于采集时间过早(3天内)而Ig M抗体阴性的病例最好采集3天后血清进行复检,以免漏诊[1]。

以上统计资料表明,有明确免疫史者占极少数,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占89.00%。风疹疫苗属二类疫苗,属自愿接种,但麻风腮疫苗已经列入计划内免疫。接种“麻风腮联合疫苗”,可以快速阻断风疹病毒的传播和先天性风疹综合症的发病,同时对消除麻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

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疫苗的常规免疫工作,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同时加强大中专院校学生聚集场所风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工作[3],加大消毒和健康教育宣传的力度,提高市民的防病能力。加强麻疹、风疹疑似病例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工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以便及时消除暴发疫情,控制疾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1]David Featherstone.全球麻疹实验室网络[J].中国计划免疫,2002,8(4):236-238.

[2]WHO.Preventing 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J].WER,2000,75(36):290-296.

IgM抗体检测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清标本来源

齐齐哈尔市部分县 (区) 疾控中心2007年对麻疹疑似病例调查并采血, 送市疾控中心检验科病毒室待检。

1.2 试剂盒来源

德国维润赛润研发有限公司和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1.3 试验方法

ELISA法检测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

2 结果

(1) 麻疹IgM、风疹IgM抗体测定结果:对2007年疑似麻疹病例646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麻疹IgM和风疹IgM抗体, 麻疹IgM抗体阳性276例, 风疹IgM抗体阳性23例, 全阴性138例, 未采血209例。 (2) 麻疹IgM抗体阳性、风疹IgM抗体阳性与患者年龄的关系:我市按卫生部计划免疫程序接种麻疹疫苗, 但是为提高麻疹疫苗接种率, 在全市范围内对4岁的儿童复种1针麻疹疫苗。因此646例分组统计基础免疫0~8月龄组、复种1针9~47月龄为1组、免疫间隙4~6岁组、复种2针7~14岁组, 中学生及大学生15~23岁组及成人>23岁组。统计结果, 0~8月龄、7~14岁组和>23岁组麻疹IgM抗体阳性率较高, 分别为44.2%、47.7%、48.6%, 是当前麻疹主要发病对象;7~14岁组、14~23岁组风疹IgM抗体阳性率较高, 分别为4.7%及13.4%, 是当前风疹主要发病对象。

3 讨论

检测疑似麻疹病例646例, 阳性率42.7%, 检出率偏低。笔者认为原因有: (1) 采血时间不当, 测定结果未达到IgM抗体滴度分布高峰, 从而出现假阴性。一般说来麻疹IgM抗体的高峰在出疹后7~14d左右, 能在体内维持1个月左右。 (2) 在麻疹疑似病例中风疹占有一定比例。提示我们应密切注意风疹的流行与监测, 以便制订预防措施, 减少发病。646例麻疹疑似病例中, 麻疹IgM抗体和风疹IgM抗体皆阴性的有138例, 这其中可能有假阴性病例, 也可能为其它发热出疹性疾病, 需要进一步试验研究。另外, 未采血者占有一定比例, 影响了结果分析。

麻疹IgM抗体阳性率成人>23岁组最高48.6%, 其次为7~14岁组47.7%及0~8月龄组44.2%。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可知, 成人组的病例多为外来人口, 由此提示我市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大年龄段人口的接种上, 尤其是外来人口;其次为7~14岁组, 提示我市的学龄段麻疹7周岁复种工作是否该持续, 以进一步保护学龄儿童;最后是0~8个月龄组, 提示我市的麻疹初始月龄是否该提前接种1针或者对育龄期妇女接种麻疹疫苗, 从而提高婴儿从母亲体内获得高麻疹胎传抗体, 而保护婴儿8个月龄前不感染麻疹病毒。

风疹IgM抗体阳性率15~23岁组、其次为7~14岁组, 说明现阶段齐齐哈尔市风疹患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小学校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应对在校学生及育龄期妇女进行风疹疫苗接种, 提高风疹抗体水平, 控制风疹发病。

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是诊断某些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因此笔者建议: (1) 对每个麻疹疑似病例要同时检测麻疹IgM抗体与风疹Ig M抗体, 科学鉴别麻疹与风疹, 为及时控制疫情提供依据。 (2) 加强有条件的县 (区) 级麻疹与风疹血清学实验室建设, 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以便及时对麻疹疑似病例检测IgM抗体作出诊断。采取应急措施, 防止疫情蔓延。 (3) 提高血清学标本采集质量, 避免细菌污染, 溶血, 送检及时并详细填写个案调查表, 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杨志伟, 张建, 张兴录, 等.我国不同地区麻疹流行特点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1998, 19 (2) :84~88.

IgM抗体检测 篇7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年7月—2014年6月我院儿科以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收住院的1 157例住院患儿, 其中男593例,女564例,年龄1月龄 ~13岁;病程2~30 d。

1.2标本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在用药之前,于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3 ml非抗凝血和2 ml枸橼酸钠抗凝血),封闭送检。

1.3检验方法

1.3.1 EBV-Ig M血清学检测将采集的3 ml非抗凝血离心分离血清。严格按照Beier公司的EB病毒壳抗原 (VCA)Ig M抗体检测试剂盒(ELISA法)定性检测血清中的EB病毒VCA-Ig M抗体。结果判定以样本吸光度值(A值)≥临界值(Cut off)为VCA-Ig M抗体阳性。临界值的计算:Cut off=0.10+ 阴性对照A值。

1.3.2 EBV-DNA检测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对2 ml枸橼酸钠抗凝血进行中间层淋巴细胞的分离沉淀,提取DNA后进行PCR反应和荧光检测。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检测方法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ABI Prism7300型荧光定量PCR仪收集DNA数据。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且Ct值 <30,判定为阳性结果,结果以基因拷贝 /ml表示。

1.4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软件SPSS11.5,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EBV-Ig M与EBV-DNA感染率比较1 157例患者血清EBV - Ig M检测 ,阳性率为4 . 93 % ;全血E BV-DNA检测,阳性率为30.42%,二者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46,P<0.01)。

2.2不同年龄组EB感染率分析根据年龄将患儿分为4组, 3~6岁组EBV-Ig M和EBV-DNA阳性率高于其他各年龄组,EBV-DNA阳性率与其他各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3不同月份EB感染率按季度统计儿童患者EBV感染率 ,1—3月份EBV-Ig M和EBV-DNA感染率都明显高于其他3个季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见表2。

2.4不同性别患 儿EB感染率分 析EBV-Ig M和EBV-DNA感染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见表3。

3讨论

EB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主要是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但研究表明,该病原体引起呼吸道感染在逐年增多,一旦侵入人体,以持续感染或携带状态存在,并引起其他疾病或并发症[4]。

机体感染病毒后以体液免疫为主,而Ig M是机体在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体液免疫应答过程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所以血清中特异性Ig M含量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5],而EBV-DNA是检测EBV的抗原,目前荧光定量PCR是临床实验室诊断E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近年被广泛应用[6,7]。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还未完善,病毒进入机体内很难像成人一样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能够达到检测下限的病毒抗体,所以EBV-Ig M检出率明显低于EBV-DNA阳性率。 两种方法均是实验室常用的EBV的检测方法,方法学有差异,因此患者同时检测两种指标并不完全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区儿童患者EBV感染全年均存在,但1—3月有1个发病高峰,提示EBV感染在本地区存在季节特点。分析原因可能与本地区季节气候变化有关,本地区为海洋气候,春季温度湿度都是病毒传播的有利因素,而且春季气候变化比较多样, 造成儿童的免疫力适应较差,也是造成本地区在1-3月EBV感染高发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显示,3~6岁是本地区儿童EBV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3和 >6岁EBV感染率相对较低,分析原因可能是:<3岁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处于不完善阶段,对感染的免疫应答比较低[8];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的自我防御渐强,在病毒感染初期即已用药使之还没有机会进入血液循环,因此感染率较低。而3~6岁小儿患病数多,感染率也高,可能因为这个阶段正是大多数儿童好动的年龄,群体生活更为病毒的播散提供了方便;而且这个年龄段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弱,无法很好地自我防护。

有文献报道,EBV感染率与不同地区、年龄分布及该地区的经济水平有关[9],免疫防御功能低下和免疫机能发育尚不成熟的儿童以及患免疫缺陷性疾病者容易感染EBV[10,11]。所以应重视对儿童的预防。

IgM抗体检测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0—2014年连续在天津市CDC进行健康检查的10个单位的从业人员3 017人为分析对象,其皮肤、黏膜和肝脾触诊均未见异常。

1.2试剂初筛和复查,抗 -HEVIg M和抗 -HEVIg G诊断试剂均由万泰提供,ALT检测试剂由罗氏提供。

1.3检测方法自2013年起,凡是抗 -HEVIg M阳性者加做抗HEV-Ig G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抗 -HEVIg M及抗 -HEVIg G,使用速率法检测ALT活力。考虑到类风湿因子 (RF) 可以干扰ELISA法检测抗-HEVIg M和抗-HEVIg G[2,3],若被检者体内RF增高,血检抗HEV-Ig M和抗HEV-Ig G应同时呈现阳性,此时应根据复查结果判定;若抗HEV-Ig M阳性、抗HEV-Ig G阴性,或是抗HEV-Ig M阴性、抗HEVIg G阳性,则可排除由RF造成的假阳性现象。

1.4抗-HEVIg M持续阳性界定被检者抗 -HEVIg M阳性后6个月仍未转阴者为抗 -HEVIg M持续阳性。 1.5统计学分析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检验标准 α=0.05。

2结果

2.1抗-HEVIg M持续阳性情况在3 017名查体者中共检出抗 -HEVIg M阳性54人,其中有10人呈现持续阳性,比例为18.52%;持续阳性1年及以上者有5人,年间间断阳性的有5人。见表1。根据结果判定方法,可判定编号6、7、8、10为HEV-Ig M真阳性。见表2。

注:抗-HEVIg M 为戊型肝炎抗体 Ig M;表内“+”为抗 -HEVIg M 阳,“-”为抗-HEVIg M 阴性。

2.2抗 -HEVIg M持续阳性 者性别特 征在54人抗 -HEVIg M阳性者中男性25人,其中有4人抗HEVIg M持续阳性,持续阳性率为16.00%;女性29人中有6人抗-HEVIg M持续阳性,持续阳性率为20.6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05)。

2.3抗-HEVIgM持续阳性者的年龄特征20~29岁年龄组抗-HEVIgM持续阳性的2人,30~39岁年龄组5人,40~49岁年龄组2人,>49岁年龄组1人。见表3。

注:抗-HEVIg M 为戊型肝炎抗体 Ig M;表内“+”为抗-HEVIg M 阳性, “-”为阴性,“--”为未检测。

2.4抗HEV-Ig M持续阳性 者职业特 征在54人抗 -HEVIg M阳性者中从事公共场所服务业35人,其中有3人持续阳性,持续阳性率为8.57%;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经营行业19人中有7人抗HEV-Ig M持续阳性,持续阳性率为36.8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84,P<0.05)。

3讨论

临床上,抗-HEVIg M持续阳性的现象并非罕见。龙振昼等[4]报道过2例反复抗 -HEVIg M阳性病例,其中1例为免疫紊乱状态下对戊肝病毒易感;另1例肝穿病理为慢性肝炎改变。Kamar等[5]首次报道了在器官移植患者中发现慢性HE病例,随后发现免疫缺陷人群(如艾滋病患者) 及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肿瘤患者感染HEV后可形成持续性感染和慢性肝炎[6,7,8]。

本次调查发现,抗 -HEVIg M持续阳性者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从事食品行业的抗 -HEVIg M持续阳性率远高于从事公共场所服务业。HE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9],长期反复接触感染HEV的猪肉或猪肉制品可能也是抗-HEVIg M无法消褪的因素。本次调查发现1例年龄在49岁以上抗-HEVIg M持续阳性者。周勃[10]也报道过1例54岁男性健康检查者连续8个月抗HEVIg M阳性,随访肝功能指标未见异常。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疾病、肿瘤的发病率上升,机体免疫力下降,清除病毒能力降低,清除病毒速度减缓有关。但也不能排除RF、检测试剂或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假阳性可能。

目前,仅是在从业人员查体中观察到抗-HEVIg M持续阳性现象,并无确切证据证明其与HE慢性化有关,为对其成因做进一步分析,还需进行粪便HEV RNA、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总蛋白、总胆红素、白蛋白、ALT、AST、胆碱酯酶等)等的检测,以观察肝脏受损程度和CD4+细胞计数。有研究显示,慢性HEV感染者体内CD4+细胞数量明显少于HEV急性患者[11]。

上一篇:课堂文化氛围下一篇:玉米种植管理技术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