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院校论文

2024-11-05

IT院校论文(精选6篇)

IT院校论文 篇1

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于2005年6月正式推出了全国IT职业英语水平考试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for IT Professionals, 简称EPTIP) 。这是首个由国家权威IT教育机构制定的行业英语标准, 第一个全方位模拟国际IT企业实践的教学体系, 为IT从业人员提供了紧缺的IT职业英语课程和IT职业英语水平认证。

首先, IT职业英语在课程设置上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英语, 而要更加注重模拟学生在外资IT企业中会遇到的各种工作场景, 着重培养学生在IT专业领域和商务领域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这样来设计课程的模块:

从上面两个图表我们可以看出, IT英语的课程设置完全是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来设定的, 这样可以最快的为企业提供紧缺的人才。从IT行业对英语的需求来看, 我们可以从商务英语、技术英语和求职英语这三个模块来分别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这五方面的能力。

有了合理的课程设置之后, 如何进行课程实施也是关键。以教学单元的一个内容为例: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任务教学法, 可以把原本有难度的内容简单化, 采用更加生活化但是有类比性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记住和练习, 进而掌握所要求的知识。比如, 选择一些有类比性或者难度大的题材进行任务推进式教学。

此外, IT行业对技术文档的读和写要求也很高, 但是技术文档通常比较专业, 也更抽象, IT类文档中电子邮件占了绝大多数, 所以我们可以给出一些有错误的电子邮件, 让学生纠错并给出答案, 课后再布置一个写作作业,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

From:口口菜刀[guangyi@gmail.com]

To:zhanghongyan@eptip.org;liuwende@163.com;lixin@ccniit.com;IT teachers

在这里可以告诉学生To后面是加直接的收件人, 也就是直接负责处理此事的人, 如果是间接的或只是告知的人不应该写在To后面, 而要写在Cc (抄送) 后面。

所以说, IT英语教学的特色有四方面:第一, 教学目标从传统的等级证书转到实际的英语场景交际;第二, 教学内容从传统的返英语转到有针对性的IT职业英语;第三, 教学方法从培训式转到任务推进式;最后, 评测体系从注重结果的考核转到注重过程的考核。学生通过进行IT职业英语的学习, 加上相关认证考试的支持, 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从而提高了各IT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当然, 培养高素质的IT英语类人才任重而道远, 只有通过各个院校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挖掘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IT人必备“IT心态” 篇2

IT业的特性决定了IT从业者必须抱有求变而不该是求稳的心态。

前几天,一位在英特尔工作的朋友约我一起吃饭聊天,我们已经有一年没见面了,见到他,是满脸疲惫,他说感觉“太累了”,干不完的工作,没完没了的内部沟通(公司业务扩张,部门很多)。

其实,累已经成为IT从业者的工作常态,从一般员工到企业高层。而且,IT的“累”也是全球化的常态。我以前采访过很多国际IT公司的CEO,在问到他们日常安排时,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工作狂”、“空中飞人”,属于自己和家庭的时间都非常之少。在两年前,英国就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只有不到1/7的IT从业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令人愉快的。而其他行业的工作者,却有1/3的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非常愉快的。

在其他比较成熟的传统产业里,常常是前3至5家企业长期保持均衡竞争状态,而在IT业,却是“王者生存”、“赢者通吃”,说得极端些,就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所以“王者”之争永远都在进行,无论是谁,“王位”能保持多久,都是充满变数的。

IT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快,“一招鲜、吃遍天”在IT行业并不适用,在新技术、新机会来临时,抓住机会者就可能一夜成名,而原来的行业老大如错失机会就可能“王位”难保。IT产业和企业的特性似乎就决定了IT人的生存状态。

IT业的高风险决定了IT从业者的“高风险”。——总是处于变化的状态中。技术在变、市场在变、公司策略也得随之而变,而具体到IT中人也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就可能被淘汰。当然,个人置身在变化的环境中和强大的压力下,收获的不仅是劳累,也有获得。上面那位英特尔朋友说,尽管很累,他也不会离开,他感觉在英特尔这样的技术领先的公司里工作,可以学到很多新东西,当然,他的收入也是不菲的了。

如果你恨他,就让他去做IT—因为IT会让他处于变化和压力之中; 如果你爱他,也让他做IT——因为IT行业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这句话可以说是对IT从业状态比较恰当的描述。

技术带来IT市场的多变,从而直接关系到IT个人的选择,选择就有机会和风险,而这时求稳和保守常常都不是积极的选择。据说1998年中国电信剥离移动业务成立中国移动时,很多中国电信的员工都不愿意去移动,他们认为中国电信家大业大,保险系数高。而中国移动是一个新兴的公司,到底能不能发展起来,还是个未知数。而现在,中国移动无论是利润还是收入都早已超过了中国电信。当然,中国移动的员工也要比中国电信的员工风光得多。我想,当初没有选择去中国移动的人肯定会很后悔。

人都是有思维和行为惯性的,一般都不愿意去主动地面对变化,但很多时候,变化才有机会。如果当初陈天桥(盛大网络游戏创始人)不离开安稳的政府机关,就没有他日后的“一夜暴富”;如果当初丁磊不离开令人羡慕的工作单位电信局,也没有现在的他一手创办的网易。

IT业中接连出现的“一夜暴富”传奇,不知让多少传统行业里的商界名流所眼红。多变的IT业的确存在传统行业无法比拟的机会,但IT业的机会不是平均主义,机会总是给予那些勇于求变和掌握机会的人。

不少IT人都对目前工作状态不满,可要是真的离开这个圈子,还得慎重思量。我有两位熟人都曾因为感觉累而离开IT圈,没多久他们又重返IT圈,因为他们已不能适应传统产业中的规则和安稳、平淡的工作。

IT院校论文 篇3

根据最新统计,全国目前共有771所本科院校开办了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达45万人。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涉及本专科各类型的学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市场不仅仅需要计算机专家,更多的是需要既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有较强市场意识的,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创新型人才。

作为商科院校,一般的专业设置格局为:以经贸、管理等商科类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这是由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科特色等因素所决定的,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还是要突出商科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商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照搬工科重点院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显然不合实际。在培养高端的计算机科研人才方面,商科院校与重点工科院校相比,虽然存在一些差距,但是,商科院校只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夯实学生的商科知识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就能在IT行业的人才市场上有竞争优势。

商科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理由有,一、企业了解他们所需人才的规格、特征;二、企业中有成熟、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三、企业中有学校需要的资料和双师型的教师;四、企业中有好的技术应用项目和实践条件;五、企业也是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之一。如何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找到有效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共赢,是我们目前迫切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湖南商学院计算机专业三年就业情况的调查显示,在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生有三类:第一类为在湖南省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奖的学生;第二类为获得国家计算机技术软件资格与水平考试认证的学生,包括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五大类别的资格认定;第三类为通过JAVA认证考试的学生。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更注重考查学生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在工作中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本文提出商科院校计算机人才与IT企业合作培养的模式,及校企合作培养的具体方案。通过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真正加强商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

1 湖南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模式现状

1.1 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培养途径

主要通过实验类实践环节,实习类实践环节,论文类实践环节实现实践教学。

1.2 实践教学学分分配大致如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总学分为163学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共27学分,占总学分的16.6%。其中实验类环节共6学分,主要由计算机导论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大型数据库系统实验组成。实习类环节共5学分,主要由计算机市场调研、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组成。论文类环节共11学分,主要由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组成。剩余的5学分主要由第二课堂、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项目等组成。

1.3 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平台

主要通过软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完成。

1.4 目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方案可知,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类、实习类、论文类三大部分组成。而论文类和实验类主要在学院的实验室完成,并没有结合企业的项目进行合作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教学产生的效果不能与企业的专业需求匹配,导致学生就业时不能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零转接”,从而形成“企业需要的人才相对不足,学校培养的人才相对过剩”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善这种局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寻求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商科院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商科院校校企合作IT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1,4,5]

2.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高技术的应用不断完善,商业流通规模与网络不断扩大,I T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变得日益重要。如何提高I T人才的培养质量,使企业在短时期内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

2.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使校企“共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顺利就业,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标志。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则是学校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的基础上的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带来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观念的转变,学校市场意识增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促进人才供需双方零距离对接,从而提高人才配置及利用效率,达到“共赢”目的。

2.3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校企合作培养要求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零转接”,对学校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条件等提出了新要求。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这样教学活动才能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具有科研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更适合企业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能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3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3.1 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目标[2]

以培养目标定向化,能力培养工程化,教师队伍双师化,资格认证多元化,产学研结合多样化五个方向为指导思想,努力跟踪新知识、新技术,构建面向IT行业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3.2“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科研教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考虑引进I T企业内科研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级工程师来我院任教。

3.3 校企合作组织结构建设[3]

在组织结构上,成立计电学院直属的行政办公室,即对外合作办公室,由院长直接领导。对外合作办公室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副书记担任工作,对外合作办公室还应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素质,同时了解本地区IT类企业情况并能与之建立良好关系。

3.4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进一步为完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教研依据,初步形成以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五大课程模块为主的课程体系。

(2)科学评价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工程实践性,科学选择部分课程的实践环节,通过对外合作办公室联系IT企业联合培养。例如计算机网络方向,湖南省的蓝狐网络公司专门从事CISCO网络工程师的认证,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工程》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与蓝狐网络公司联合进行。联合培养的形式允许灵活多变,可以请网络公司的技术工程师给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和现场指导;可以联系学生到网络公司实战观摩。

(3)通过反复论证,科学灵活地选择校企联合培养的具体方案,要求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共建校企实验室:为了降低企业科研成本,也为了培训学生的科研能目课题由企业提供,实验室场地安排在学校,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院教师共同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项目开发,成果由企业与学生共享。

3.5 校企联合建设信息交流平台

建设校企交流网站,成立学生论坛、沙龙、讲座,定期邀请企业参加学院举行的科技文化节。由于有了畅通的校企交流渠道,企业对学院及学生越来越关注,企业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类讲座、就业指导、免费培训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在学院设立奖学金,也为企业选择优秀毕业生提供渠道。

4 结束语

本研究受到湖南商学院教研教改课题“商科院校计算机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支助。文中提出的校企合作培养IT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和采取的相应措施,有利于学生主动适应IT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在满足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储备,从而达到校企“共赢”的目的。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IT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

摘要:针对当前应用创新型IT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对IT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校企合作模式创新的五种方案。

关键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IT应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志华,宋海生.校企合作培养信息化人才若干问题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5):5-6.

[2]徐云龙,龚声蓉.全面校企合作,培养IT应用型创新人才[J].计算机教育.2009(2):20-24.

[3]蔡青.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地方教学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7(8):15-16.

[4]马成荣.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8):8-10.

IT院校论文 篇4

1 我国IT专业教育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1.1 招聘市场的短缺与应聘学生的迷茫

现在的IT就业市场上有这个一个搞笑的现象:一方面, 天南海北大把公司不断高薪招聘IT类人才;另一方面, 大把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去无法找到自己对口的工作。为什么会出现用人单位招聘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 而我们的学生学了整整四年却无处安身呢?原因很简单:a.教育错位, 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滞后, 没有超前或者同步;b.学生没有开发实践的实际能力, 无法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现在的用人单位一般是不会招聘没有任何实际经验的学生的。

1.2 重点大学的相对“成功”的秘籍与一般本科的徘徊

衡量一个大学办得是否成功, 主要是看这个专业的学生的“研究生深造率”和“毕业生就业率”。这是教育部发的文件, 如果专业连续三年就业很低, 将勒令暂停招生或者停办。重点大学的“出国率”和“研究生深造率”是比较高的。同时, 因为重点大学的老师很多机会获得科研课题, 所以学生参与实际课题的开发的机会很多, 所以学生就业相对较好, 学生能力也比一般大学的要强。一般大学呢?特别是中西部那些不在大城市的一般大学的状况呢?一般只有10%左右的学生才能才敢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并且这些学生大多都是通过逃课自学成才的。那些老老实实被牵着鼻子走, 期期只拿奖学金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如果没有考上研究生, 那就是最迷茫的学生了。大多都是等拿到毕业证书以后再说了。

1.3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

我国高等院校IT专业的传统教育模式与其他专业雷同, 其培养过程一般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毕业设计 (论文) 与实践”。就是说, 学生进校先开设公共基础课, 再上专业基础课, 然后是专业理论课, 最后做毕业设计 (论文) , 有的院校有实践内容, 也放在最后。这样的“先基础, 后专业”的教学培养模式比较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 强调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面, 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是, 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那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前几学期都是理论知识的学习, 没有专门的实践学习安排, 致使理论是理论, 实践是实践, 不能相互结合。

1.4 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

我国高校IT专业的教师队伍现状并不理想。首先, 由于IT技术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 许多IT专业的老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 基础不是很扎实, 消化现有IT技术都有一定的困难, 更别说跟踪先进技术了, 所以高校IT专业主要还是依靠中青年教师。另外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师多数都是来自本科院校的毕业生, 其自身的实践经验就有限, 由于又要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 平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 导致专业教师本身专业技能的培养就不足。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师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躲避实践性教学环节。院校的经费有限、场地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 也导致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从而根本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系统的、高质量的专业技能训练。

1.5 IT教育改革跟不上IT技术的发展

IT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 依据IT知名的“摩尔定律”, 技术每年甚至半年即更新换代, 这与很多学科都是不同的。而我国高等院校IT专业开办时间普遍不长, 其教学模式往往借鉴其他专业, 后来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一些问题, 也想了很多办法, 试图让IT专业教育适应IT行业, 但是IT教育改革始终没有跟上IT技术的变化, 集中体现在课程、教材和教师队伍上。

2 IT教育创新模式探索

2.1 IT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纵观我国IT专业高等教育, 在IT人才培养方面, 由于专业定位不清, 教学内容和手段落于技术发展, 国际化程度低, 且培养的学生都是“通才”, 而IT产业发展需要更多“人才”, 这就导致了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钩, 教育不能学以致用, 偏离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2 IT教育创新模式

2.2.1 人才培养模式架构的基本原则

第一, 市场导向原则。如果你培养的学生不能就业, 不能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学生的水平再高也没有意义。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市场需求的、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第二, 差异化原则。差异化的原则就是我们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而不是雷同于其他院校和其他专业。

第三, 实践性和工程性原则。突出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长期以来, IT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一直是高校IT教育的软肋。我们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始至终贯穿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此基础上, 通过和市场的紧密联系, 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第四, IT专业技术与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专业技术的发展快、更新快, 并且, 它的特点是以产品主导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规律, 如Windows和Linux就可以代表操作系统等。因此在进行课程构架时要充分考虑技术的变化及变化周期, 以及对技术的学习既要有宽度, 又要有深度。

2.2.2 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架构

我们提出的IT专业教育创新模式主要定位在应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 将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素质、实践、理论和工程。

第一阶段是“基础课+素质课”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通过调查研究, 总结出当前IT企业对员工素质的主要要求, 如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交流与沟通能力、演讲与表达能力等等, 再分别针对这些素质要求开设相应素质教育课程。

第二阶段是“新技术入门课”阶段。这一阶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IT技术在企业里面的具体应用,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一阶段以IT开发工具或语言类课程为主要课程, 其实践性很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第三阶段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阶段。学生经过第二阶段的学习, 对相关技术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就可以比较自觉地进入本阶段的学习。再加上学生在第二阶段的入门课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就可能得到解决,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方向性和自觉性。

学生学完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就可以进入第四阶段———工程实践阶段。工程实践就是让学生去做真实的IT工程项目, 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式地学习,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使他们积累一定的项目研发经验, 同时在实践中印证所学、丰富所学。

学生经过这四个阶段的学习后, 既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有一定的真实项目研发经验;既具备软件工程人才的素质, 又熟悉IT企业运作特点, 这样的工程型人才将会受到市场的欢迎, 最终实现“工程型人才就业零距离”。

责任编辑:杨帆

摘要:随着我国IT产业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 国内目前对软件编制和信息技术应用方面中低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无法适应当今IT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的高等院校应该重新定位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 提高办学效益, 加强实践与教学理论的结合, 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IT院校论文 篇5

盐城师范学院是一所新办地方本科学院, 坚持“能力为本、重在应用、面向行业、服务学生”的人才培养改革方向[1]。为推进应用型本科教学,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 坚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 创建行业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 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工程人才。盐城师范学院被确定为2012年江苏省卓越工程师 (软件类) 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为2012年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将“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成为培养优秀工程师及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示范基地。

2 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中国服务外包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急需有技术背景、目标市场经验、客户业务知识的综合人才。通过本科、专科、技校等多层次院校近些年的培养, 已轻度缓解了IT服务外包业的“人才荒”, 但他们很少有项目培训的经验, 与IT服务外包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相差甚远。

3 应用型本科院校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为与市场、行业、产业和岗位群紧密结合的地方性大学, 办学定位于“发展优势、适应需求、留有潜力”, 教学围绕就业, 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在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 实施研究型教学改革。

3.1 校企合作培养

我院贯彻“崇尚实践、知行并重、走校企合作与实践育人之路”的办学理念, 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教育, 实施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四个专业与昆山中创软件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 (无锡) 、中软国际资源信息技术 (无锡) 有限公司、昆山安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海创数字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南大苏富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嵌入式”、“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并组织实施江苏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改革试点工作[3]。“3+1”即为校内学习3年与企业学习1年。“嵌入式”即为在校的三年培养计划也是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的, 计划中“嵌入了”企业所需课程, 这些课程由企业一线工程师任教;学生将有一年的时间在企业环境下学习, 盐城师范学院将与企业共同完成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企业培养是以在企业内顶岗工作为学习载体, 以毕业设计 (论文) 的选题与展开为抓手, 在企业与社会实践环境下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锻炼与培养, 在上述合作企业以及无锡埃卡内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青年教师锻炼基地, 于2009年、2010年、2011年以及2012年连续四年暑假分别送4位、14位、23位、19位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锻炼,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10年、2011年与2012年连续三年获得青年教师暑期企业实践锻炼先进集体。在教学过程中, 有大量的专业课程请企业一线工程师任教, 企业工程师任教过程中我校老师全程跟踪学习。通过几年的锻炼与培养, 我院青年老师能较好的引入国际工程教育理念, 及时跟踪企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能胜任不断变化发展的前沿教学。

3.2 工程实践教育

积极引入国际工程教育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服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保证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规范、高质量和有特色。以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载体, 着力构建“学习环境企业化、学习内容职业化、能力培养实用化、效果评估专业化”IT服务外包人才校企合作实践育人大背景, 有效而高质量地服务于江苏省地方院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试点工作。我院落实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的结构如图1所示。

构建完全符合能力成熟度成长模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体现“认知训练、专业基础训练、专题项目训练、创新创业训练”四个训练阶段的一体化, 是一种四年不断线的“四阶段晋阶式”实践教学体系。我院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3.3 研究型教学改革

积极推行研究型教学改革与实践, 从“问题求解过程、计算思维能力、程序设计平台”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

教学形式由以前单一的“课堂讲授法”, 转变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建立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多采用口试答辩、课题论文、小组研究、开卷考试、操作考核等方式, 注重考核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一起参与科研活动, 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也可以在实验室自主完成开放项目, 或可以完成学校或省级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甚至可以参与到合作企业的在建项目。

4 结束语

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多企业单位合作实施“3+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与无锡埃卡内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IT联合实验室, 引入工程教育与研究型教学理念, 重视实践教学与能力培养, 着力保证“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工程实践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被江苏省教育厅、商务厅、财政厅等部门批准为:江苏省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江苏省地方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单位、江苏省软件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 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4]。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 获得一等奖一次, 二等奖三次, 三等奖一次。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 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应围绕就业, 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培养“知识+技能+工作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并以盐城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主要强调了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 加强工程实践教育, 实施研究型教学改革。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研究型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成长春.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阅江学刊, 2013 (2) :89-9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2011-01-08.

[3]盐城师范学院IT服务外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简介[EB/OL].http://itec.yctu.edu.cn.

IT院校论文 篇6

1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与IT培训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在此之前,我院的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率不是很好,通过与安卓易培训机构合作,原本求职困难的毕业生经过系统的培训后,大都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究其原因,发现二者的主要区别如下。

1.1 培养目标

培训机构市场化生存的地位使其培养目标定位精准,一向是:市场决定专业,岗位决定课程。即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工作岗位中需要用什么就学什么。这样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好处是显而易见的[2]。而学校专业培养目标调整至少也要一年,从市场调研,专业论证到实施,往往培养出的人才已落后于市场需求,更不用说在校学到最新的热点技术了,导致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

1.2 授课内容

1.2.1 授课知识点不同

IT培训机构各门课程的授课知识点普遍比较新颖,他们重视新技术,开发新技能,对用人单位需求反应敏捷,知识点更新速度快,做到与时俱进;而高职软件软件技术专业授课知识点相比培训机构而言有些陈旧,知识的更新没有那么频繁,这与教师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也有关系。

1.2.2 案例不同

IT培训机构的教师是集体备课,所应用的案例都是一样的,都是直接来源于或接近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或部分代码,为实际开发打下扎实的基础;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很少集体备课,所应用的案例主要来源于教材,即使是同头课,所应用的案例也不同,案例的编写有些旧,所阐述的知识点比较单一,距实际开发项目较远,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2.3 教学过程不同

IT培训机构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连续而完整,他们是串行授课,周一至周五上课,晚上及周未写作业,作业是通用的,都是全体教师围绕知识点精心编写的小项目,等所有的知识点讲完,就做一个大的综合项目。另外,第二天授课前还有半个小时的限进代码,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内容主要是前次讲的核心知识点,教师是随机抽取学生将自己的限时代码投到黑板上。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担心自己写不出来,所以都很积极地练习或消化所学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也可以检查学生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最后,等所有的模块学完后,就可以进行项目实践了。项目期至少一个半月,3人一组,分工明确,就像企业项目开发的小团队一样,完成选题、需求分析、实践、答辩的整个过程,教师主要是辅导答疑,督促进度。其实,学习的连续性是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技术的有效方法;而在校,学生的每门课程是并行授课的,而且是每周2~8个学时不等,即使是实训课,也是如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是这周学的东西,下周忘记了,教师不得不进行复习,优点是这种教学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多自主学习、消化知识、扩展知识的时间。

1.3 学生基础不同

培训机构的学员往往是大学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一般都有点专业基础知识,例如参加IOS应用开发培训的学生在校期间都已完成了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习,而且是自愿参加培训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全是零基础入学的,好在他们在校学的比较系统、全面,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结构由单一到综合,很利于知识的延展。

1.4 师资不同

培训机构的讲师一般都有从事该行业开发5年以上的项目经验,带学生的实训项目几乎是正和企业合作开发的项目或接近于开发项目,这样学生做的东西很接近于企业开发,企业对聘用教师的文凭是其次的。而高校刚好相反,文凭是第一位的,项目开发经验是高职的软肋,教师几乎没有项目开发经验,多数带学生的项目也是来源于教材,导致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与IT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与IT培训机构签订联合办学应遵循互惠互利原则及学生自愿参加原则。

2.1 互惠互利原则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与IT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其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有用人才,实现高职院校、学生、IT培训机构三方之间互惠互利[3]。高职院校借助IT培训机构解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来迷补自身的不足。培训机构借助高职院校获得生源来弥补招生的问题,而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学生既获得学历文凭,又有技能在手,实习、就业就相当容易了。

2.2 学生自愿参加原则

高职院校与IT培训机构合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的最大利益,合作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当然,培训机构是要生存的,他不会免费地给学生培训,学生会遇到二次交费的现实问题。高职院校与IT培训机构要协商,把费用降到最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学生,应把学生的利益放到首位。

3 实施方案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与IT培训机构联合办学总体实施方案是:IT培训机构不仅参与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承担着教学与就业、师资培训工作。

3.1 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与IT培训机构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能够从事软件开发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他们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具备软件开发专业相应的应用知识、技术知识与方法知识、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和测试的专业操作能力,并且具有自主学习、适应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一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

3.2 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先根据市场调研,再结合自己现有资源进行开设的,专业的调整并不及时,导致培养的人才就业困难。而IT培训机构恰巧能迷补这项空白,他们与用人单位联系紧密,时刻关注市场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一旦发现某一领域人才过剩时,及时给出建议,迅速调整专业方向,确保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对于人才紧缺的行业,也会给出合理的建议,协助高职院校申办新专业。经过二者共同打造的专业,一定不会偏离社会所需,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课程设置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与IT培训机构之间相互联合办学以岗位所需动态开发课程。基于专业是动态更新的,由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有变化,导致专业就得跟着调整,相关课程就得动态更新,课程的设置要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为出发点,结合职业岗位的多变性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加强整合课程资源[3],不断的修订和完善课程内容。

3.4 教学与就业

高职院校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和综合实训课,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的在校前两年分阶段递进学习。大三的项目综合实训课由IT培训机构来校授课,上课时间集中,从早到晚,一学期的课程2个月上完,教学环节连贯而完整。教学目标明确,先将项目的效果图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素材完成项目,知识点贯穿于项目案例中,学生收到的效果显著。大三下学期,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有的直接去企业实习,有的去培训机构再进一步系统地学习4个月,加强项目实战经验,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培训机构对于参与培训的学生要签署就业协议,当学习期满,考核合格时,培训机构负责推荐工作,保证就业。

3.5 师资培训

高校教师普遍侧重于科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缺乏项目开发以验,难以承担学生技能大赛、项目实战的指导工作。虽然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寒暑假也组织相关课程的培训,但在短时间内让教师把知识吃透,消化并转化成技术是很难的。和IT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可以利用寒暑假为高校教师提供免费培训,也可以联系教师到相关企业去挂职锻炼,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强了科研与学术水平,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4 结束语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与安卓易IT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已有一年,成果显著,学生的就业率、薪资水平明显高于往年。据统计,去安卓易参加培训的45名学生都已顺利就业,平均月薪9000元。实践证明,高职学校和IT培训机构联合办学的新型培养模式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朱相鸣,黄邦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与IT培训机构办学模式之比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58-60.

[2]郝晓芳,赵进尚,周哲.软件培训机构IT人才培训模式的探究与启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5-78.

上一篇:收入贡献下一篇:新疆对外贸易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