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

2024-10-29

山寨文化(共12篇)

山寨文化 篇1

2008年年末, “山寨”一词随着山寨春晚的火爆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山寨”被评为2008网络十大流行语之一。什么是“山寨”?人们往往在含义不统一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词汇, 对于山寨文化现象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

山寨文化溯源

山寨亦作“山砦”, 本意是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绿林好汉所占的山中营寨;现在多指中国南部山区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现在意义上的“山寨”源于香港“山寨厂”一词中。设在1997年到期的租借地新界的工厂因不能得到港英政府的长期产权保障, 多半简陋和杂乱无章, 被香港人称为“山寨厂”。 (1)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 这些山寨厂移师广东。“山寨”一词被公众所熟知是因为山寨手机现象。山寨手机是指遍布广东的山寨厂生产的无正规牌照的杂牌手机, 就像绿林好汉占山为王的山寨一样不被官方管辖, 有和正规品牌“分庭抗礼”的味道, 并且以自己非正统的身份为荣。

“山寨”一词代表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 涉及的产品除手机外, 还有IT行业的MP3、游戏机、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山寨的意义也逐渐泛化, 迅速成为一切模仿、翻版、仿真的代名词, 出现了山寨饮料、山寨服装、山寨药品等。这些所谓的山寨“产品”已经没有了山寨手机的创新, 纯粹变成了使用障眼法的盗版假冒产品。传媒文化领域的山寨现象更是层出不穷, 山寨电影、山寨电视、山寨唱片、山寨动漫、山寨报纸和山寨明星等。山寨版模仿原版的水平参差不齐, 却让“山寨”一词迅速蹿红, “太山寨了”、“今天你山寨了吗?”之类的用法已出现在日常用语中。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对山寨文化进行了报道。

山寨文化是指在大众传播文化领域非主流的、非正统的、非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种发自民间的、通过模仿正统文化而挑战主流文化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 其基本内核是创造性地模仿、挑战正统、超越原版的敢作敢为的山寨精神。这种山寨文化颇有一点侠文化的风骨, 像侠士那样啸聚山寨, “以武犯禁”, 公然与当权者叫板, 通过反权威、反垄断、反精英追求物质和精神自由。只不过山寨文化精神还没有达到“肆意陈欲”、行侠仗义、快意恩仇的程度。历朝历代以农民起义为代表的山寨政权轰轰烈烈轮番上演, 挑战正统政权, 成为最典型的山寨文化。与严肃的正统文学、雅文学相对而言, 通俗文学是正宗的山寨文学形式。从唐传奇、宋话本开始, 到明清章回小说、晚清谴责小说、张恨水、程小青、李寿民的武侠小说, 再到金庸、古龙、琼瑶的武侠、言情小说, 以及网络文学均属山寨文学之列。它们刚开始游走于正统文学的边缘, 随着读者群的扩大, 又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 逐渐被大众广为接受。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等四大名著在当年也是山寨文学, 只不过后来逐渐被主流化了。甚至连改编的电视剧《红楼梦》也有了山寨版。此外, 香港的无厘头电影、娱乐化新闻、网络符号经济、网络媒介事件, 乃至近年流行的“恶搞”现象实质上都属于山寨文化的范畴。

作为山寨文化精髓的山寨精神主要体现于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关系中, 在朝政权与在野政权、正史与野史、正统文学和通俗文学、大众传媒领域里的名人与普通人、名牌产品和普通产品之间的博弈是产生山寨文化的沃土。弱势群体不甘于自己的被动地位, 以强势群体中的偶像为榜样、凭借自己创造性的努力向他们发起挑战。因此, 山寨文化古已有之, 只不过到现在才被概括为“山寨文化”而已。

山寨文化的特征

挑战性。网民老孟贴出“向央视春晚叫板, 给全国人民拜年”的标语, 开通了CCSTV“中国山寨电视”网站, 和中央电视台的台标 (CCTV) 只有一个字母之差, 随时向网友报道晚会的最新进展情况。山寨春晚虽然没能如期在除夕夜和网民见面, 只是把1月22日的彩排录像放在了澳亚卫视的网页上, 但是冲击波不小, 山寨春晚甚至也被“山寨”了, 湖南网友操办“酱油春晚”叫板“山寨春晚”。其实, 在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开播不久, 各省、市电视台纷纷模仿中央电视台举办春节联欢晚会, 和现在的山寨春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没有网络直播, 更没有挑战的勇气和中央电视台叫板, 而是自动避让央视春晚播出的黄金时间。正因为如此, 老孟的山寨春晚才广受关注。

“仿”“造”性。山寨文化的本质首先是文化产品、文化现象的一种模仿、嫁接或借鉴。从IT行业的手机、MP3、游戏机、数码相机、鼠标、键盘到文化领域中的山寨电影、山寨电视、山寨唱片、山寨动漫、山寨报纸和山寨明星, 无一不大打上了模仿的印记。有人因此把山寨文化简单地等同于盗版文化、侵权文化 (2) , 其实是不准确的。山寨产品不完全是盗版、仿冒品, 而是“仿”“造”品, 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平民化或草根化。香港的山寨厂陆续转移到珠江三角洲, 成为拉动大陆经济的火车头。山寨厂是在知识产权、借贷权等基本制度没有保证的情况下, 通过缩小企业组织规模, 扩大产业聚集程度, 将长期利益分化为密集的短期利益, 降低对制度的依赖, 自发地实现了工业化。山寨春晚的主创者老孟是来自四川的“北漂”, 所有演员均为自愿参加, 无报酬。来自四川阿坝茂县震区的27位农民穿着社会上捐赠的羌族服饰, 带着从地震废墟里刨出来的乐器, 借路费赶来参与山寨春晚。新华网《“山寨春晚”冲击波》对它的评价是:“平民气息浓厚, 像一次普通百姓嘉年华。”

山寨文化盛行的原因

时代背景。在马克·波斯特所说的“第二媒介时代”, 技术已经到了蔑视政府权力的地步。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化是“拟仿文化”, 媒介对文化的影响程度很深。虚拟现实“将人置于另类世界”———拟态环境 (沃尔特·李普曼) , 语言本身变成了重构的现实, 进一步影响着现实的消费方式。山寨文化中的模仿只不过是拟仿文化的非主流的一个方面。这种拟仿首先体现在“双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网络社区里, 网民拥有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来发表言论, 宣泄情感, 往日被淹没在精英阴影下的“草根”大众可以对原来被精英控制的文化霸权发起挑战, 山寨文化的新形式———恶搞和山寨春晚应运而生。山寨手机的出现, 不过是把网络虚拟世界里的恶搞搬到了现实世界中, 超越了精神娱乐的层次, 从娱乐狂欢发展到了现实挑战, 直接制造了经济“神话”。

名利驱动。山寨文化最容易出现在暴利的垄断行业。山寨现象火爆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这些行业存在较大的利润空间。同样功能的手机, “山寨机”与正规品牌机的价差高达800至1000元。即使去掉正规品牌的宣传、政府税赋、技术研发、渠道维护等费用支出, 其利润空间较之电脑、液晶电视等行业也大得多。明星广告这一暴利行业让人趋之若鹜, 不像山寨手机那样头顶上高悬着知识产权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使用山寨明星几乎毫无法律问题。人们对于做广告的真正明星都无可奈何, 何况是山寨明星?在当今的消费社会里, 广告其实是超越真伪的, 只不过是一种观点的简单重复 (3) , 没有人追问为什么。即使所代言的广告产品出了问题他们也没有任何损失, 损失的只有观众的感觉。而被欺骗的感觉是不能得到法律保护的, 没有人能够起诉他们使用山寨明星。

符号化消费需求。山寨手机之所以风行一时, 是因为存在着消费市场。人们使用手机也不仅仅是为了通信联络, 而在于享受其各种娱乐功能, 况且付出的代价却是相对很低的。山寨机的质量不那么可靠, 售后服务也难以保证, 但是用坏了抛弃掉也不可惜, 还可以买部新的换换口味。更重要的是人们想要购买的不是山寨手机这个“物”本身, 而是“山寨”这个符号, 它是流行、时尚的标志。不仅如此, 购买、使用山寨机还可以契合内心深处的狂欢欲望, 像狂欢节上给小丑加冕、脱冕一样 (M.M.巴赫金) , 把名牌手机拉下马, 把山寨手机扶上去。人们发现自己居然有颠倒乾坤、翻云覆雨的能量和权力, 居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可以把自己抬高到国王的位置, 也可以把国王降低到自己的水平, 抹平了世间的一切等级和秩序, 因而获得暂时的精神解放和心灵的自由。和狂欢节的参与者一样, 作为山寨春晚看客的芸芸众生也能在符号化的仪式消费中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如前所述, 山寨春晚与以往地方电视台举办的春晚并没有本质区别, 甚至没有电视台参与。但是人们这次热切期盼山寨春晚, 与其说是要欣赏一台晚会, 不如说是在享受央视春晚被挑战的快乐, 在见证、消费着博弈双方加冕、脱冕的过程, 至于结果怎样, 并不重要。恶搞似乎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 在狂欢的同时, 它还在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值得欣赏的原版、正版。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狂欢中, 人们摆脱了物的羁绊和精神的枷锁, 满足了自己的终极需求。此时不山寨, 更待何时?

山寨文化评价

山寨制造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60年前, “MADE IN JAPAN”被认为是廉价货和粗制滥造的代表。而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 日本厂商洗心革面, 经过一代人的努力, 使得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的电子产品大国。 (4) 正是香港当年的没有规模、缺乏设备, 更谈不上管理的山寨厂, 见证了香港人的成长、挣扎生存, 从无到有, 使香港实现了从商贸城市向工业城市转型, “山寨”因此成了自豪的港人勤奋、拼搏和求变精神的代名词。

这些山寨厂陆续转移到珠江三角洲以后, 成为拉动大陆经济的火车头。无论顺德模式、东莞模式, 还是长三角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都是从山寨厂开始的。因此, 从全世界的生产大国的发展轨迹来看, 中国制造的山寨阶段, 是难以避免、难以回避的, 关键在于在模仿中超越, 最终抛弃模仿, 实现创新。

山寨文化是对暴利、垄断行业的一种冲击, 乃至惩罚。在没有现实途径消除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 让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一丝曙光。大众传媒领域里的山寨现象是世界娱乐化狂潮的一部分, 可以起到美国冲突论的代表L.A.科瑟尔提出的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就像早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一切有助于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以及各阶层间紧张关系、消除人们平时紧张情绪的共同性的娱乐活动等一样, 山寨文化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另类娱乐的方式和舞台, 是排解郁闷、化解社会冲突的缓冲剂。

当然, 山寨文化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它是在颠覆现有制度和秩序的情况下实现的, 不可能不对现实的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山寨手机挤压了国产正规品牌的生存空间, 侵犯了知识产权, 以另一种不公平竞争替代原来的不公平竞争, 造成了恶币驱逐良币, 可以说是以毒攻毒的行为, 其杀伤力也是客观存在的。

如同山寨政权的命运一样, 一种山寨现象要么通过创新实现主流化, 要么像所谓的“山寨产品”一样被剿灭。不过, 山寨文化会和整个人类相始终的,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山寨文化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周志强:《“山寨文化”中的消费想象》, 《人民论坛》, 《政论双周刊》, 第38页。

[2].《新华视点:“山寨春晚”冲击波》, 新华网, 2009-01-3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1/30/content_10737171_1.htm

[3].马克·波斯特[美]著, 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山寨文化 篇2

山寨行为折射的是对一些知名品牌或活动等的模仿,而继承是创新的基础。

山寨市场

奥运会到了,于是有些山寨手机生产商,给手机的外观作了挺多改进,比如说弄个赛车外形,或者弄个福娃外形,这些改进,其实都不怎么困难,市场有这样的需求,但为什么正品的手机生产商不会去做?答案是,他们根本不屑于去做,而且认为这些东西带来的利润太少。

“山寨风”的亲民路径 撇开山寨机存在的种种问题不说,大众推崇“山寨”,绝对是有社会心理基础的。网民们说,在发达国家,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是面对普通百姓的,而我们国家不是,它总是要经过富商大款、机关要员等阶层后才能流传到普通老百姓手中。“山寨风”打破了这条产品消费链条,在夸大社会阶层消费能力的同时,直接把貌似高端的产品送到了普通百姓手中。

山寨文化是草根文化、平民文化。山寨产品的显著特点一是廉价,二是实用,三是更新迅速。在小康社会还没有全面建成的今天,草根阶层、平民阶层虽然收入低微,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档时尚产品享受的欲望,仍然时时在萌动。在不偷不抢不贪的前提下,在无义之财决不取的价值观下,要想使用相对高档的、实用的产品,惟一的“正道”便是购买山寨产品。山寨产品之所以能够行销于世,用者多多,跟山寨文化产品的草根属性、平民属性密不可分。正是看准了这样一个庞大的草根平民消费群体,山寨文化产品才有了巨大市场,才对“庙堂”产品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从这个方面来讲,山寨文化产品对于“庙堂”文化产品的价格定位、便民实用、更新速度等,都是很好的刺激和促进。

山寨产品,其实有很多已经比原产品功能还全,只是局限于资金问题,它的质量较差。当初韩国一手机生产商,想要推出一款新手机,不料市场上早有了这款手机的山寨版,而且功能比它还要强大,成本却是它的五分之一。

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

山寨产品是通过借鉴模仿而赋予创意的产品,有的产品特别是手机产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阶层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至于山寨影视,特别是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明星等,则更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的痛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式的、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民众通过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达渴望变革的善良情怀。这无论在山寨产品创造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面,都是一种创新,是民间和谐文化的创新。

反抗垄断行业

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

人所共知,几乎所有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暴利思维已经积久成习。民众在一时无法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改变暴利现状的情况下,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何尝不是对行业暴利的反抗!这种反抗,持续日久之后,自然会成为暴利 行业暴利行为的匡正力量。

S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 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对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科技发展。至少,它是具有这样的功能。

必然性

山寨文化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国家的一种必然的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属于体制外的文化。在政府管制体制中,山寨文化没有存在的空间。严格的资格审查,资质判定,各种各样人们熟悉的繁琐甚至过于苛刻的审批程序,霸气十足的办事人员,以及吃喝卡要的不正之风,甚至权力寻租,各种各样正常的不正常的“体制内现象”,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山寨文化现象存在的空间。要生存,要发展,就只有在体制外空间,只能在体制外循环。但正是这种体制外发展的现象,客观上刺激、纠正着体制内机制的健全,客观上促使体制内行业对于自己的服务素质、利润(有时甚至是暴利)空间的反省。

山寨文化形成的巨大压力,恐怕在机制革新方面,也给我们提供了契机。这也属于创新的一部分。

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对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科技发展。至少,它是具有这样的功能。

其实,山寨文化山寨产品的出现,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文化空间,它逼迫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文化及其产品的人民性,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不管什么产业,都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有那种让别人模仿不出来的技术。山寨文化在人们的审美上,已经将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即使它本身没有创新,也会对产业本身形成一种极大的压力,迫使手机生产商去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样看来,无论是对山寨产品自身,还是所谓的正规产品而言,山寨文化是有利于创新的。

山寨文化两面看 篇3

仅以文化的角度而言,“山寨”精神可谓源远流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中国历史中已经响彻两千多年,是我们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流民草寇,占山为王,在我们的历史中更是层出不穷。关于这种所谓游民文化,王学泰先生曾有非常精彩的專门论述。山寨文化在当下能够迅速崛起,并赢得广泛认同,除了急于发财、出名的社会浮躁之气,以“无厘头戏仿”为其特征的商业娱乐搞笑渐成流行趋势之外,不能说没有这种深层的社会历史心理的支持。但是,就像所有的历史遗产都具有两面性一样,毫不奇怪,“山寨”精神也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固然有“三国气”、“水浒气”对于权威、秩序、体制、制度的冲撞,却也有蕴含其中的对于平等、自由、自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仅仅责怪“草根”社会的“游民”情结是不够的,也是不公正的。它或许不够现代,不够文明,却是这些无权无势之人必然要选择的方式。

实际上,社会文化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从来都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少数人往往支配和决定着多数人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在这种权利结构(比如雅和俗)中,雅文化总是高高在上的,俗文化却被贬得很低。雅文化的趣味总是好的,而俗文化的趣味总是糟的,雅文化面对俗文化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社会心理优势。这种状况由来已久。所以,山寨文化一定隐含着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即民间文化、市井文化、草根文化对宫廷文化(又称贵族文化)和士大夫文化(又称山林文化,与山寨仅一字之差,可见大有深意)的反叛和挑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山寨春晚,它的出现,集中表达了社会大众的一个心愿,他们不再心甘情愿地做一个被动的文化接受者和消费者。他们也想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进程中去,以体现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他们不是没有创造或创新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长久以来被压抑和漠视了。在我们的文化生产体制中,这种自发的、从草根中生长出来的文化,始终处于边缘的、弱势的地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现在他们觉醒了,觉悟了,既然不能登别人之堂,入别人之室,那么,他们就要为自己搭一座“山寨”,造一座厅堂,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网络视频的出现,也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不过,作为主流文化,不能把它看做是势不两立的,而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六十多年前曾经向广大的文化工作者发出过热情的呼吁,今天看来,也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人说,大众文化这些年不是很繁荣吗?诚然,这种十分繁荣的大众文化,其实是被限制和规范在商业和市场的生产体制之内的,它所体现的并非“大众”的意志,而只是资本的意志。所以,它完全不同于我们这里所说的“山寨”或草根的文化。有时,“山寨”文化也曾戏仿商业流行文化,但那只是表达了对于资本的不满和抗议罢了。当然,“山寨”正在迅速演化为一个泛文化概念,所谓无处不山寨。它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危险的另一面正在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就是个明显的信号,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

时 尚

解读山寨文化 篇4

山寨文化产生的原因

在汉语词典中, “山寨”一词是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或指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现如今, 我们所说的“山寨”一词, 出自粤语, 最初产生于经济领域, 原指那些没有牌照、难入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 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2008年, 一直瑟缩在显性和隐性文化之间的“模仿”文化有了一个粤式名称:山寨。这个由草根命名的草莽词汇, 迅速蔓延全国。“山寨”的定义范围也不仅局限于电子产品, 名人、建筑乃至所有有名气的事物, 甚至连本就虚无缥缈的“国学大师”, 都有了自己对应的山寨版。究其原因有很多,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是从文化的接受者来说。山寨有很多正统产品所没有的东西。相对正统手机的高昂价格, 山寨手机的价格低廉、包装精美、功能齐全无疑成了很多渴望小资生活, 经济却不是太宽裕的消费者的首选。另外, 山寨文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网络, 它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网络的消解力量使传者和受众边界完全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 大家都是双重身份, 既是传者也是受众。受众对于自己能亲自参与导演的“山寨”文化趋之若鹜, 导致了“山寨”风行。

二是从文化的传播者来说。传者的传播动机与外部生存环境有关。长期生活在都市中, 压力让每一个职场中人喘不过气来, 上班和下班成为日复一日的必修课, 烦累和苦闷无以痛快释放。成本极低的“山寨”通过自身技术能够很容易地打破主流“技术壁垒”, 而成为真正大众参与的全民娱乐。再者, 这还与传者的内心需求有关。当他们的思想、意见不能得到主流认可, 或者当少数人把持、垄断民意出口时, 他们的需求表达渠道不够通畅, 没有出口, 或者出口太小了, 自己就必然要选一些渠道使自己得以发泄。

三是从山寨文化兴起的时间来看。山寨产品虽然日益盛行, 但是为什么在2008年风行全国呢?这也是由很多因素来决定的。由于苹果公司与中国移动的谈判失败, 导致Iphone的热爱者只能购买解码后的水货;毒奶粉事件, 对消费者的品牌信心打击非常大;金融海啸, 雷曼兄弟银行的倒闭, 包括美国三大汽车厂商纷纷减产或者关闭生产, 还包括百度竞价排名事件等, 导致大家对“品牌”的信心丧失。本来“品牌”的产生, 就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 让大家能有一个消费指南, 通过多次博弈建立消费者的信心与忠诚度。现在既然品牌都不可信, 那只能根据切身经验或者口碑, 来选择使用的产品。在整个社会对品牌信心大幅度降低的背景之下, 山寨产品才能够借势大行其道。

山寨文化的特点

山寨文化的主要特点为模仿性、娱乐性、草根性 (民间性) 。

模仿性。山寨文化从产生之初就是从模仿开始的, 包括产品的外观、功能和品牌, 后来进入文化领域里便开始模仿名家名作, 模仿名牌节目。

几年前国语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热映一时, 票房收入不菲, 但细心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其中模仿的痕迹, 整部作品除了人物、故事和原作稍有不同之外, 情节上完全是照搬著名话剧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经典情节, 连最后的结局都与《雷雨》如出一辙。

娱乐性。山寨文化巧妙地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猎奇、从众等心态, 其娱乐本质显而易见, 从山寨明星、山寨歌曲、山寨电视剧到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以至山寨春晚, 无不显示着娱乐的本质。

山寨主要出现于娱乐视野, 如MP3、影视剧、KTV、音乐、游戏以及春晚,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民众强烈的娱乐需求和心理。对于广大民众来说, 真正符合他们审美需要的娱乐项目越来越少了, 他们娱乐的范围也越来越狭窄了。于是山寨文化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娱乐要求,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那些山寨明星的诞生。真正的明星我们做不成, 做一回山寨明星总可以吧, 既不犯法又不危害社会, 在模仿的过程中完全体验了一次当明星的感觉, 娱乐了一把。

山寨自从搭上网络信息社会的快捷方便列车后, 就从制造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品牌:如北京乔丹到中国科比, Iphone到Hiphone;从草根中催生一个又一个明星, 从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 从山寨版刘德华到山寨版周杰伦。当我们在山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时, 山寨的意义已经暗暗转变, 它将平民精神迅速放大, “山寨春晚———老百姓自己的春晚”节目选秀如火如荼, 《山寨男人装》, 最平民化的时尚, 最全民的娱乐应运而生, 山寨越来越从一种表层的形式转向文化内涵, 直入本质:从草根化、平民化中创造自我成就之路, 自娱自乐、天下共赏。

草根性 (民间性) 。山寨文化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文化、草根文化、大众文化, 是与社会流行的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山寨文化之所以大有市场, 之所以能风行全国, 就是因为它适应了广大草根阶层的消费需求, 释放了大众的心理诉求, 是安抚大众情绪的一剂良药, 这样的文化在大众那里更有力量。

山寨产品虽然不能与名牌精品相媲美, 但它面向了大众消费者, 当所谓的“名牌”高高在上时, 山寨产品正好弥补了大多数人的囊中羞涩, 山寨产品几乎拥有精品“名牌”的所有功能, 而价格却极其低廉, 让消费者在享受高科技的同时, 也享受到了实用价值的最大化。在农村集贸市场也有很多山寨商品, 尽管“出身不正”, 但是价格低廉, 质量也尚可, 很受农民的青睐;相反, 一些正规品牌在农村市场却难以立足, 因为这些商品太贵了, 农民买不起或舍不得买。窥一斑而知全豹, 山寨商品能够大行其道, 正是因为其价格和质量定位符合了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山寨文化皆因为其最平民化的时尚、最全民化的娱乐, 形成一股备受关注的态势。所以说, 山寨文化是一种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平民文化。

草根性还表现为自发性。网友寒江雪因为向电视台申请失利而自己登台讲了几集《百家讲坛之靖康耻》, 蜀山少侠因不满新版《红楼梦》对原著精神的篡改而自编自导自演了山寨版《红楼梦》以娱乐大众, 山寨春晚也是因为对央视的垄断地位的不满而自发在网上发起的一场空前的山寨春晚运动, 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 但山民们自发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山寨文化是十多年网络上草根文化的一次集中爆发, 这次爆发没有人去组织, 完全是山民们自发的行为。

山寨文化的走向

具有方兴未艾之势的山寨现象, 对我国尚未成熟的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和冲击。目前,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 更多地要考虑建设完善、高效的市场体制。山寨现象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亟待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市场。改革开放30多年,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确有了明显提升, 但消费商品和场所的价格增长速度似乎超过了百姓收入的增长速度。商场一个比一个豪华, 到处是国际品牌, 高档购物中心, 里面的鞋子、衣服动不动就是一两千, 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 花上半个月、一个月工资买件衣服或者买双鞋子, 未免有些太过奢侈。当今社会, 穷人和富人一样, 都想享用名牌优质产品, 问题是穷人没有足够的钱, 于是就想以低成本享用名牌产品。应当说, 这是穷人的天赋人权, 是对高端产品垄断性的一种突破。山寨产品为广大收入还处在中低水平的群众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选择, 弥补了消费中的段差———即太高消费承担不起, 又要满足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山寨版产品自然成为他们的消费选择。山寨现象正是适应了这种普遍性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 因而具有必然性和广泛的社会基础。

现代舆论一般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通过模仿来对抗正统文化的草根文化。但是目前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作为科技产品的山寨文化和作为文化现象的山寨文化是两个概念。手机等产品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以模仿为载体的行为, 但是一旦这种行为上升为一种文化, 就有了更加复杂的成分, 它就又包含了一定的创意和民意。如山寨版《百家讲坛》本来是向中央电视台推荐的, 只是在遭到拒绝后才开始自己创作, 从而受到很多人的好评。而老孟的山寨版春节晚会也是为了给那些回不了家的工人和大学生带来新年的祝福。可以说这样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模仿, 也不仅仅是一种对抗, 它是在正统文化的夹缝中去寻找一种另外的表达空间, 是文化领域争取话语权的一种表现。

山寨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草根文化, 它还是一种亚精英文化。草根文化是一种来自民间的由民众的力量来创造的文化, 它一般都融入了民间的智慧, 是一种代表着民众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创造的文化。但是山寨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由少数人来策划的文化, 它还处在以模仿为主的阶段, 并未把民众的创造智慧充分表现出来, 民众只是成了这种文化的接受者, 并没有成为文化的创造者。所以从这方面来说, 山寨文化是一种体现了民众需求的亚精英文化, 处于精英文化与民众文化之间。

在一个开放的现代社会, 文化应该是多元共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因势利导。山寨文化中可能存在一些格调低下、制作粗糙的作品, 但只要引导得当, 就能得到比较好的发展。相对于高雅文化, 历史上也有很多曾经不入流的文艺作品、文艺形式, 现在也成了民间文化遗产。但在“突围”过程中, 山寨文化还需依靠对主流经典文本的模仿、利用、颠覆才能完成自身, 如山寨话剧《罗密欧与祝英台》、《幸福像草儿一样》等, 都是在“戴着脚镣跳舞”, 没有主流文化的原型, 就没有山寨文化的繁荣与火热。

但是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 物极必反。一味地模仿不是山寨文化的正确道路, 模仿只是山寨文化发展初期的主要策略, 真正的出路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如果山寨文化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和抄袭的话, 显然不足以让其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山寨文化”的粉丝团之所以越来越大, 甚至一些山寨自身也成了品牌, 正说明山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例如, 当年带有山寨文化性质的娱乐节目《超级模仿秀》也只是“存活”了短短几年。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未能突破模仿、抄袭、恶搞等方面的局限, 因此很难有大作为。因此, 山寨文化需要也必须具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取自身之发展, 谋自主之品牌。

山寨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还要做到:不违反法律, 不涉及人格侮辱, 具有人文道德。正如一切新生事物一样, 在它产生之初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山寨文化也一样, 开始的时候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 但不能一看到它的缺点就一棍子打死, 看不到它的优点和长处, 一概给予否定和封杀。山寨文化不会是洪水猛兽, 而是造福于民的福祉。正像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这是民间思想意识与主流文化不相适应而产生的, 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意味着官方话语、精英话语实现了向平民阶层话语和大众话语的转移。跟主流文化不一定是相对立的, 这个文化形态是永远存在的, 不可能消灭掉, 而且也没有必要消灭掉。它是对权威的挑战, 其实挑战是好的, 只有挑战才有进步和发展, 这对那些主流文化也是一个促进。而且,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们社会的文化空间空前增大, 包容性也明显增强, 多元文化格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山寨文化的出现既可使我们对于文化现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也可在相互“走近”和彼此“对话”中, 让主流、体制等增加一些弹性, 从而形成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百花齐放。 (本文的课题项目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山寨文化研究》, 课题编号

为:09WX220)

编校:张红玲

摘要:山寨文化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从一个名词转变为一种经济现象, 从一种经济现象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山寨文化的主要特点是模仿性、娱乐性、草根性;山寨文化需要也必须具有精品意识、创新意识。

山寨文化的利与弊 篇5

“山寨文化”的发展起源于民间,在发展中被社会所接受,被政府所包容,因而这种文化自然会冲击着人们意识观念中的传统思维模式和道德观念,促进产品的革新进步和时代的变革。

“山寨现象”的辩证思考: “山寨文化”的出现和流行是一种思维的革命和意识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对其他个体、群体和组织中的主流产品、主流意识、主流现象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

对于现代意义的“山寨文化现象”必须正确地理解它的发展背景和出现的时代意义。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反面,不去认识它的正面;不能凭主观和感受对待它,而不从客观和发展角度去分析它。在一个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培育市场的国家,合理规范、正面引导“山寨文化”,倡导借鉴、学习和改良意识和行为,就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也会为科技进步打下扎实的科技基础。

“山寨文化”的出现和流行,实际上就是带有一种思维的革命和意识的进步。从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条件相对落后的个体、群体和组织对其他个体、群体和组织中的主流产品、主流意识、主流现象的学习模仿、借鉴和改良,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和先进性。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智慧。我们不能将社会存在的造假行为、盗版行为等侵权行为强加到“山寨文化”的范畴。

“山寨文化”中的复制并非是完全意义上带有盗版、造假等侵权行为的复制。“山寨文化”的复制是一个模仿、借鉴、学习和改良的过程,无论从产品名称、产品内容或者技术的内涵和范畴以及表现出的式样都已经焕然一新,尽管会有相似性,但像并非是也。已经并非是原来意义上的产品了。“相似”并非“就是”,这也是任何国家都无法从法律上对“山寨现象”进行法律制裁的原因。

打个比方,一种导弹技术、射程、原理以及尺寸式样可能是发明国先生产出来的。但不久,一些国家受发明国家的启发也借鉴、模仿生产出来另一种很相似的导弹,或者从性能逼近发明国,或者不如发明国的先进,或者还在一些性能上超越了发明国,甚至某些零部件就采用了发明国,只不过你叫“爱国者”,我叫“飞毛腿”,你叫“东风”,我叫“雷雨”。在技术指标上、作用上,外形都相近,但你根本就无法断定我的就是盗窃你的,我的就是完全复制你的。尽管我的有可能受到你的启发,借鉴你的做法,但已经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你,这就是山寨文化现象。再譬如,你搞了个有关春节内容的两集、室内的贺岁剧备受欢迎,我受启发也搞了一部很类似的,这并非盗版也并非侵权,只是一种“山寨现象”。例如,去年春节被网络炒得沸沸扬扬的“山寨春晚”,尽管受“央视春晚”影响而启动,但无论从名字、内容、概念、形式都并非“央视春晚”,并无侵权可言,这就是山寨文化现象。

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

编者按: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最初是指一种由民间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以兼容的强大功能、花哨的包装、低廉的价格赢取消费者而盈利。如今,山寨一词已经成为网络流行语,成为网民心中一种创新恶搞和非主流的标志。本来,你还以为它仅仅限于数码、包包等领域的时候,结果它居然挤进了娱乐圈。无人不山寨,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山寨”一词的流行演变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良民草民所居住的山寨,是某种群体集体居住的建筑群而已。但山寨的含义后来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比如《水浒》里的梁山泊,便是山寨。在这个意义上,山寨是与庙堂、官府对应的地方。山寨既可以奉行“聚义堂”的原则,与官府对抗;也可改行“忠义堂”的新路,接受招安,与官府合作。

近年流行的山寨一词,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先是广东某些地方的IT行业,利用自己的技术条件和经济力量,模仿市场上流行的手机样式,进行整合创新,生产出质量不错而又价格低廉的新颖手机。由于这种手机不是经过官方批准生产的,没有行业执照,有点“野”,故被称为山寨手机。即使整合成为最先进式样,也只有相似的“庙堂”手机2/3的价格。于是,山寨手机的生产和销售,一时风头无二。由山寨手机开路,继后不断出现了各种山寨现象:山寨游戏机、山寨名牌包包、山寨周杰伦、山寨《百家讲坛》等等,不一而足。因此,上述情况又被称为“山寨文化”。“山寨文化”,是对山寨现象的高度概括,是对市场经济条件

下不规范的、不受政府管束的民间性、规模性、群体性模仿(当然也有盗版)、创新活动的社会现象的概括。山寨文化产品,主要出自文化产业领域。

在我看来,山寨文化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国家的一种必然的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属于体制外的文化。在政府管制体制中,山寨文化没有存在的空间。严格的资格审查,资质判定,各种各样人们熟悉的繁琐甚至过于苛刻的审批程序,霸气十足的办事人员,以及吃喝卡要的不正之风,甚至权力寻租,各种各样正常的不正常的“体制内现象”,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山寨文化现象存在的空间。要生存,要发展,就只有在体制外空间,只能在体制外循环。但正是这种体制外发展的现象,客观上刺激、纠正着体制内机制的健全,客观上促使体制内行业对于自己的服务素质、利润(有时甚至是暴利)空间的反省。

“山寨文化”利大于弊

山寨文化是草根文化、平民文化。山寨产品的显著特点一是廉价,二是实用,三是更新迅速。在小康社会还没有全面建成的今天,草根阶层、平民阶层虽然收入低微,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高档时尚产品享受的欲望,仍然时时在萌动。在不偷不抢不贪的前提下,在无义之财决不取的价值观下,要想使用相对高档的、实用的产品,惟一的“正道”便是购买山寨产品。

山寨产品之所以能够行销于世,用者多多,跟山寨文化产品的草根属性、平民属性密不可分。正是看准了这样一个庞大的草根平民消费群体,山寨文化产品才有了巨大市场,才对“庙堂”产品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从这个方面来讲,山寨文化产品对于“庙堂”文化产品的价格定位、便民实用、更新速度等,都是很好的刺激和促进。

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从山寨产品的情况看来,固然有一些是伪劣产品,但多数是通过借鉴模仿而赋予创意的产品,有的产品特别是手机产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阶层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至于山寨影视,特别是山寨新闻联播、山寨明星等,则更是“山民”利用名牌栏目的名气和名人的良好社会形象,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的痛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式的、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民众通过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达渴望变革的善良情怀。这无论在山寨产品创造和利益诉求的表达方面,都是一种创新,是民间和谐文化的创新。

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人所共知,几乎所有新兴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暴利思维已经积久成习。民众在一时无法从根本上从体制上改变暴利现状的情况下,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何尝不是对行业暴利的反抗!这种反抗,持续日久之后,自然会成为暴利行业暴利行为的匡正力量。

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从模仿到创新,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山寨文化的很多产品,都是对先进产品的模仿。模仿并不违法,也不失德。大量的山寨产品的出现,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客观上对促进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促进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技术创新、科技发展。至少,它是具有这样的功能。

毫无疑问,山寨文化框架下的山寨产品,容易甚至有的已经侵犯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因此,应当加大维护知识产权的力度,运用法律力量,运用道德力量,运用社会舆论,进行严格有效的管束。否则,山寨文化就成了违法文化、犯罪文化,山寨产品就成了无良产品。但是,不能仅仅因为山寨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就片面否定山寨文化及其产品。其实,山寨文化山寨产品的出现,具有很强的人民性,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文化空间,它逼迫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文化及其产品的人民性,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山寨文化”带来创业新启示 篇6

时下政府部门和很多学者都在探讨怎么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成了一些大学生就业的新选择,在经济危机下创业有危机也有机遇,笔者认为,创业的观念方面也有必要提升,创业不一定要有什么新的发展模式,一些老模式、成功的模式我们还是可以多学一学,多山寨山寨的嘛。

从山寨手机成功占领中国部分手机市场份额看,在中国很多山寨行为就得到了很好的回报。“山寨文化”,就是寻求市场空白,夹缝中求生存,夹缝中寻求市场新出路的思路。

QQ、肯德基、百事都是山寨企业发家的,有好的模式干嘛不学,纵然有很多企业今天赫赫有名,但起初他们何尝不是山寨出身的呢?可以说QQ是山寨版MsN、肯德基是山寨版麦当劳、百事是山寨版可口可乐……这么多成功的山寨样本,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很多的启示。笔者认为,我们透过山寨行为看山寨文化,不能只看到恶搞的一面,从大范围来讲,他里面还是有很多进步的成分,他是一种尝试,是一种对权威的挑战,是一种对垄断不满的宣泄……

百事可乐在成立之初在标识等方面最开始都是学着、模仿和比照可口可乐的。企业需要品牌,但创业更是要学习山寨文化,要懂得先在夹缝中求生存,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后,再转型树立自己的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在自己最初找准的行业缝隙空间中立足。

山寨启示一:觉察、填补市场空白

谈山寨文化,我们先从山寨一词的起源谈起,“山寨”这个词源于手机市场,原来是指仿冒市场中的名牌手机,一开始只是简单地从外观设计上模仿,到后来在软件类型上也模仿得极其相似。其实,与其说是觉察市场空白倒不如说是觉察市场需求的空白,这是因为原来的商品不能满足全部消费者或是个性消费者,从价格到款式,再到功能和品牌,这其间就出现了很多的市场空隙。山寨手机就是瞄准了这个市场空白,并填补了这一市场需求的空白,所以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山寨企业启示二:争夺、开拓市场空间

光成长起来了还是不够的,面对着市场残酷的竞争,要学会争夺和开辟市场空问。肯德基在进入中国以前,在美国是没什么名气的,当时的肯德基是在加油站旁边才得以生存的快餐店,被遍布全美的知名快餐店麦当劳打压得喘不过气来。但为什么今天的肯德基能做这么好呢?原因在于他除了高度地复制麦当劳快餐店的模式外,还率先地进入了中国市场,开辟了新市场,占据了有利的先发优势,所以才有今天在中国市场的辉煌。试想:等我们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有了一定的实力后,也是需要去争夺和开拓新空间的,不然就会死掉。

山寨企业启示三:企业不一定一开始就做第一

山寨企业的成功给我们很多创业者的启示:我们企业不一定一开始就要做第一,但只要你学着第一,以第一为榜样,渐渐立足,等争到了第二、第三了,再来想办法怎样超过第一,或是就在第二也是不错的。韩国、日本的的很多科技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然后再加以消化,最后再经“山寨包装”,推出类似的产品来,逐渐赢得市场,等到攒足经费了后,才有可能做出品牌。

山寨文化研究综述 篇7

1 研究综述

1.1 国外研究现状

“山寨”作为一个本土词语, 国外对“山寨”的关注一般是基于这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实体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或者是影视作品的使用和传播所涉及到的知识产权方面。例如, 通过对“山寨”现象中的某些数据分析, 以此声讨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 并借此对中国政府进行施压, 以期经济、政治方面的利益。另一个方面是通过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民众的参与度, 作为观察中国民主进程的一个角度。 (程满华, 2009)

1.2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知网目前的数据, 搜索到各领域对山寨文化的研究共93篇。

1) 从文章的发表时间上来看, 文章发表时间的峰值与山寨文化的流行峰值基本一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升温, 至2008年底2009年初达到高峰。2009年5月至9月, 论文数量稍减但保持稳定。9月后论文数量减少。

2) 研究的主要类型

就文章类型来看, 对山寨文化的研究以介绍和评价类的文章居多。该类文章或是抒个人之见, 或是集众家之言, 对山寨文化的产生, 发展和影响做了大致的介绍和概括, 并最终提出自己的评判和展望。在整个有关山寨文化的93篇文章中, 该类文章有39篇, 占41.9%, 其次是从文化社会学角度解读山寨文化, 共23篇, 占24.7%, 新闻传播学角度共16篇, 占17.2%。法律方向切入的文章7篇, 公共管理和市场营销方向各3篇。其余有体育、教育、艺术等方向切入。通过分析, 可见目前对山寨文化的讨论更多的还是时事评论, 从专业方向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 也就是说对山寨文化的讨论很大程度上还是停在热闹的表面, 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相对较少。

3) 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山寨文化的定义则主要是“山寨产品出现后, 网民们把山寨精神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其它社会文化领域, 山寨文化得以形成” (刘彦超) ;也有的文章做了别的定义, 如:“‘山寨文化’是依靠抄袭、模仿、恶搞等手段发展壮大起来, 反权威、反主流且带有狂欢性、解构性、反智性以及后现代表征的亚文化的大众文化现象。” (李晓霏) 。有关山寨文化的涵义, 用得最多的关键词是:非主流, 大众, 草根, 平民, 其次关键词有:模仿, 反叛, 底层, 边缘, 恶搞, 亚文化, 全民参与, 娱乐性等, 其他的还有游民文化, web2.0文化等。

除个别文章外, 大部分在对山寨文化进行分析解读时都将山寨产品进行了划分。如: (1) 两个层面:物质产品, 精神产品 (汤双平, 邓杰) (2) 三类:山寨产品;山寨明星;山寨现象 (刘彦超) 。类似的划分还有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层面 (李晓霏) (4) 三义:原始义, 引申义, 变化义。如: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系教授、博导刘畅在《“山寨文化”三题》中所表述, “把‘山寨’分成原始义、引伸义、变化义3个层面, 它们又分别对应经济、文化、政治意义上的“山寨”现象。”

对山寨文化的态度基本集中在两个方面, 反对者认为:山寨文化是盗版、剽窃、仿制的代名词, 涉嫌侵犯知识产权, 是一种盗版文化、强盗逻辑, 而支持者则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代表草根的非主流文化, 是对某些垄断行业暴利行为和霸权的“非暴力抵抗”, 是一种自娱自乐, 也是一种幽默、讽刺, 显示出民间强大的创造力与消费力。大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对山寨文化区别对待。应该客观审视山寨现象并加以引导, 在法制的框架下让主流精英文化和草根的山寨文化和谐并存。

2 结束语

山寨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民间文化、亚文化。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 大众的文化需求变得多样化, 文化的多元也就成为必然。山寨文化可以有效弥补主流文化的不足, 满足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文化需求, 比主流文化文化更为活力多样。正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所说, 山寨文化是民间思想意识与主流文化不相适应而产生的, 并不必然表现为反文化, 与主流文化不一定就是相对立的, 这个文化形态是永远存在的, 不可能消灭掉, 而且也没有必要消灭掉。总的来说, 对于山寨文化应当多保护, 少禁堵, 多引导, 少指责。我们既要尊重广大群众的思想、意愿和创造力, 也要避免山寨文化走向低俗化。山寨文化是文化与思想领域的一次百花齐放, 是普通大众最真实声音的一种表达, 正确引导山寨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摘要:山寨文化是过去的两年中瞩目的一个文化现象。有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纯粹的盗版文化, 是对原版的恶搞和不尊敬, 也有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文化, 真实体现了民众的思想和意愿, 是在原版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该文就此对山寨文化进行了研究综述, 并最后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山寨文化,精英,草根,话语权

参考文献

[1]程满华.“山寨”现象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09.

[2]李晓霏.“山寨文化”的思考[J].新闻界, 2009 (2) .

[3]刘畅.“山寨文化”三题[J].当代传播, 2009 (4) .

[4]刘彦超.山寨文化现象探析[J].武警学院学报, 2009 (3) .

山寨文化 篇8

反观国内的信息技术产业, 欠缺的正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模仿和抄袭之风盛行。很多IT企业至今仍然靠“代工”甚至模仿别人的产品来维持生存, 各种山寨数码产品随处可见。为什么模仿别人的东西被称为山寨呢?山寨文化与山寨产品的流行甚至泛滥, 对当代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会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呢?

山寨文化的利与弊

山寨, 《辞海》中的解释是, 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 后来引申为穷地方或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例如, 《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 有占山为王、不受政府管辖的隐含意义。最早将山寨概念引入商品生产流通领域的是20世纪70年代经济开始腾飞的香港, 许多制造轻工产品的家庭式作坊因其简陋的木屋沿山坡构筑, 被港人戏称为“山寨工厂”, 其生产的产品则被讥称为“山寨货”, 这里的山寨已被引申为“不正规”或“便宜”。同时, 由于“山寨工厂”生产的“山寨货”多为仿制和便宜的产品, 故“山寨”又引申为“模仿”、“冒牌”。与香港毗邻的深圳, 最早出现了大陆的山寨手机风潮, 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 快速模仿、整合知名品牌手机的外观和功能, 从而节省了大量前期研发的费用。虽然其材质和做工要稍逊一筹, 但其销售价格往往只有正规产品的几分之一, 而且功能繁多、外观新潮, 由此得到广大中低端消费者的青睐, 行业规模迅速出现爆发式增长。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 曾经以《山寨手机争抢低端市场》为题, 对山寨数码产品、山寨文化进行了相关报道。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前, 江苏省省级贫困县阜宁在其县城南的国道和省道交汇处, 耗资几百万新建了一座外形酷似中国国家馆的雕塑, 相关的新闻报道和图片经多方转载之后, 引起广泛的争议。赞成的人认为, 此举能够借助世博会的巨大影响力, 展示当地建设发展的新形象;反对的人则认为, 该雕塑抄袭中国馆的创意, 是涉嫌炒作、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由于该雕塑与中国国家馆形似而神不似, 进而被广大网友戏称为“山寨中国馆”。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数码相机, 从山寨电影到山寨电视剧, 从山寨诺贝尔奖到山寨百家讲坛……“山寨之风”吹遍中国, 早已由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嬗变为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山寨文化以不凡的姿态对主流文化发起冲击, 既有争议, 也不乏赞同的声音。

社会学家艾君认为, 山寨产品实际上是处在市场培育期的发展中国家, 一些有智慧头脑的民间人士为满足那些受消费能力限制而无法满足生活需求的群体对某种产品 (包括文化产品) 的消费欲望, 或者市场存在着的一种固有的产品因为长期没有创新和换代, 而通过复制、模仿、学习、借鉴和创新改良的方法而推向市场的一种产品。它具有快速满足平民、适销对路, 且具有多功能、低价位的产品特点。“山寨文化”则是指山寨产品从策划、创意到加工制造, 以及推向市场过程中, 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社会上所形成的一种被社会广泛关注, 或者引起争议的文化现象。

广东中山大学的李宗桂教授认为, 山寨文化是民间创新力量的表现, 山寨文化是对相关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暴利行为的反抗, 山寨文化是促进技术创新、发展新型科技的重要力量。在他看来, 山寨产品中固然有一些是伪劣产品, 但多数是通过借鉴模仿而赋予创意的产品, 特别是有的手机产品, 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 再根据草根阶层的需求, 增加新的功能, 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几乎所有新兴行业, 特别是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 暴利思维已经积久成习。民众在一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暴利现状的情况下, 采用“山寨”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 何尝不是对暴利行业的反抗。从模仿到创新, 是技术进步、产品创造的必然途径。大量山寨产品的出现, 山寨企业之间的竞争, 山寨企业和庙堂企业的竞争, 这些在客观上促进了各自产品的更新换代, 促进了各自从功能到样式的不断创新, 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技术创新。李宗桂教授认为, 虽然山寨产品容易甚至有的已经侵犯相关企业的知识产权, 但只要我们依靠法律和道德的力量, 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相信山寨文化对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利大于弊的。

笔者认为, 应该将山寨文化分为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两方面来讨论其利弊, 才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对于山寨文化产品, 如山寨版春节晚会、百家讲坛等, 有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生存基础。对于类似的山寨文化产品, 在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 可以给其一定的存在空间, 但不应该被提倡, 甚至被吹捧为时尚。如果大家都乐于模仿而不去创造, 只会抑制国民的文化创新意识, 进而损害民族的创造力。

对于山寨物质产品, 如山寨手机, 虽然是仿制知名品牌手机的外观和功能, 但从技术层面来讲, 并无创新可言。山寨手机最为人称道的是眼花缭乱的外观设计和众多功能, 即使如此, 也不能表明其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 因为其中所有的元素和核心技术无一是自己开发的, 只不过是抄袭和复制而已。由此可见, 山寨物质产品的这种“繁荣”建立在对知识产权的侵犯之上, 是不折不扣的违法行为。

在山寨产品盛行的背后, 有时还潜藏着“欠发达国家”的历史性积怨——“帝国主义”掠夺了我们上百年, 难道就不允许我们掠夺它十几年?但这种强烈的历史性怨恨并不能真正解决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 恰恰相反, 只能把它推入更危险的悬崖边缘。据央视报道, 中国的山寨手机年产量超过1.5亿部, 这些山寨手机不但涉及外观功能侵权、质量良莠不齐、没有售后服务等问题, 亟需规范管理;同时也给国产手机品牌致命一击, 除了少数几个以国外市场为主的品牌之外, 几乎所有国内品牌手机企业都出现亏损, 正所谓“杀敌一千, 自损八百”。一方面, 创新者能够获利的时间越来越短, 谁都不太愿意付出更大的成本来追求深层次的创新;另一方面, 由于山寨产品的流通领域缺少严格的监管, 不断挑战质量底线, 最终形成恶性竞争。长此以往, 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心态, 从而抑制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复旦大学朱大可教授认为, 模仿型产品在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 有缩减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显著功效, 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在崛起之初, 都曾经历模仿阶段, 但随后就转向了更大规模的自主创新。如果只学习模仿, 而不创新创造, 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日韩。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经告诫弟子:“学我者生, 似我者死。”李可染、李苦禅等学习恩师书画之中的精髓并加以创新, 最终各自成就了大家风范;还有一些弟子终身模仿, 到最后仍然默默无闻。“中国制造”在经历改革开放30年之后, 如果继续在低档、廉价和劣质的层级徘徊, 仍然满足于那些没有独立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大规模仿造, 必将跌入全球经济链条的最底端, 此后果当引以为戒。

山寨文化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利影响

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 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 而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 一味靠技术引进, 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如果不能诞生一批创新能力领先世界的企业, 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就不算是真正的经济强国。正如主要依靠代工而成为世界500强的富士康公司, 仅深圳一家工厂就有员工超过20万人, 年销售额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 然而其销售利润却相对微薄。以代加工苹果公司的iPhone4为例, 市场售价近600美元一部, 除去所有零部件成本, 富士康只能得到7美元左右的酬劳, 而苹果公司的利润却超过360美元每部, 这就是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的巨大差异。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们用5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所走过的历程。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神舟系列飞船捷报频传, 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开发成功, 载人潜水器海上试验顺利完成, 集成电路装备、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等一批重大技术取得突破。我国科学家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中国实验快堆、铁基超导、量子通信等基础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但从总体上讲, 我国整体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我们总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发达国家后面模仿借鉴, 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摆脱落后的状况。只有不断提升全民族的创新能力, 激励创新行为, 我们才能赶超发达国家, 实现跨越发展。

何谓创新能力, 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 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五类。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是一个困扰中国基础教育多年的难题。众所周知, 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讲究中庸之道, 两千多年的传承发展, 形成中华民族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特征。我国的青少年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 在家要听父母的话, 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 久而久之, 服从和仿效就成了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 缺乏一种渴望创造的创新意识, 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创新思维, 从而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山寨文化是一种以模仿为核心的社会现象,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组装、拼凑、换版、贴牌, 俨然正版充斥市场, 美其名曰“惠民”。山寨文化以其哗众取宠的宣传手法博取大众欢心, 其实最大的获益者是背后的山寨商家。这种蒙蔽大众眼睛、混淆视听、不分真假的文化严重扭曲全社会的道德判断标准。外观和功能都涉嫌侵犯知识产权的仿制产品, 至今仍在中国市场上随处可见, 与其说是彰显山寨文化, 不如说是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位的莫大讽刺。久而久之, 难免会混淆青少年的价值观, 让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

不可否认, 部分青少年是具有创新动机的。他们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 也希望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他们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反差。一方面他们在认识上追求创新, 体现出了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 他们在行动上却迟迟不能落实, 主动作用发挥不够, 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山寨文化的泛滥, 不但与建设诚信社会的目标格格不入, 而且还会引起青少年从众模仿心理, 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创新能力培养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真正的创新, 而不是原地踏步。创新, 一方面来自于人的天性, 一方面来自社会环境。从人的天性来说, 创新意味着巨大的成本, 包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 而且还要承担失败的风险。山寨则是投机取巧, 成本低, 风险小。大多数人都有惰性, 都愿意走捷径, 青少年也不例外。如果我们的社会成了山寨文化生长繁荣的土壤, 那么创新文化就很难生长。如果说一片杂草会耽误一季的收成, 那么一种错误的思想则会影响一代人的创新能力培养。

解读“山寨文化”的美学意义 篇9

一、“山寨文化”的社会现象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 快速模仿成名品牌, 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山寨文化在中国IT业的崛起, 如同任何一部中国传统武侠小说所演绎的故事那样:先是以非常规手法游走于主流圈子的边缘, 然后逐渐坐大, 最终向正统势力发起挑战, 甚至取而代之。山寨产品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 并加以创新, 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的衍生物, 将打破手机的束缚, 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等方面, 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有这些商业产品引发的文化现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发展趋势是紧密相关的、是人为不可操控的。这种新的文化现象就像一种巨大的“无意识”之流一样无法控制。它以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 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 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

二、“山寨文化”的产生与审美需要

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 它不仅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生的根据和动力, 而且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文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人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是怎样的, 人也就是怎样的。马克思指出:“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这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特性, 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人的这种自由自觉的类特性, 不仅蕴涵在人的需要中, 是人的需要的根本性质, 而且也充分体现在人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各种活动中。人的需要与人的活动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辨证统一关系。需要是活动的动力, 而活动及其所创造的产品 (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则是直接表征人的需要的物化形式。“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毋庸置疑, 没有审美需要, 也就不会有审美活动的发生。“山寨”产品的发明, 推广无不带有需求的烙印, 正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的, 精神的需要, 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山寨品牌。例如:“山寨手机”、“山寨walkman品牌”、“山寨vcd”、“山寨版电影”、“山寨版春晚”“山寨建筑”、“山寨影视”、“山寨名人”。山寨产品, 中国这种廉价和仿冒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除了存在于电子消费品领域, 在服装、箱包、鞋帽、日用品忌传媒文化人文领域更加的普遍。他们构成了中国低收入人群日常主要的消费品来源及生活娱乐的源泉。尤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 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深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 甚至占到了主导地位, 如一些山寨娱乐项目, 更有取代主流文化的趋势。马克思指出:“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黑格尔曾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动物用一套局限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它的同样局限的需要。人虽然也受到这种限制, 但同时证实他能越出这种限制并证实他的普遍性, 借以证实的首先是需要和满足手段的殊多性, 其次是具体的需要分解和区分为个别的部分和方面, 后者又转而成为特殊化了的, 从而更抽象的各种不同需要。”总的来说, 审美需要就是在人的老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 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和新的显现。

三、“山寨文化”的壮大与审美理想

“山寨文化”自产生以来, 发展迅速, 很快便以摧枯拉朽的态势出现在各个行业,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 不能不令广大群众为之惊讶, 同时带着兴奋。我认为这是消费群体心中关于美的理想即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的具体体现。任何观念总是一方面反映着客观对象的某种属性, 另一方面又经过了主体的加工和改造。审美理想对一种文化现象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因为主体通过想像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刺激主体向着理想的状态和目标前进。从而导致对符合美的理想的事物的追求, 按照康德的说法, 审美理想是审美鉴赏所依据的原型, 这样符合美的观念的个体表象。从表象形态和现象上来看, “山寨文化”的兴起、壮大说明了山寨文化的生命力的旺盛, 尤其在某些领域已经和正品打得平分秋色。从而形成特定品质、特定品位的审美追求, 满足消费着的需要。用审美消费的眼光看“山寨文化”, 作为时下最流行的, 最受大众欢迎的, 最能被大众接受的经济行为和日常消费现象, 他已经超越了本体的实际价值, 上升为一种日常生活审美文化。

任何观念总是一方面反映着客观对象的某种属性, 另一方面又经过了主体的加工和改造。“山寨”现象正是不同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并按照主体自身的审美需要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 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 通过不断积累日益丰富的审美经验, 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 使自己的审美体验不断得到升华, 进而达到创新的要求, 产生符合大众文化要求的作品。审美理想的实现即美的理想的升华是一切新兴事物得以发展的前提, 没有美的理想的追求, 创造美的原动力就失去了, 必然导致创新能力的下降, 只有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对象才会被纳入到审美活动中来, 否则难以引起审美主体的注意。

四、“山寨文化”的发展与审美趣味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审美对象的某种特有的兴趣和偏好, 是以主观爱好形式体现出来的某种审美的倾向性。它直接表现为主体对于对象的选择、取舍、认识以及所作出的相应的趣味判断, 是主体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主体的审美趣味以个人主观爱好形式具体表现着社会审美理想。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说“对美的事物的判断需要趣味”;爱默生在《论美》中提到“对美的爱就是‘趣味’”。山寨文化现象的出现正是客观存在中的审美趣味的引导和判断的结果, 是审美情趣的连锁反应造成的被广泛接受的美学现象。任何一个时代一旦曾经代表进步和光明的思想成为了主流思想。实际上它的进步和光明的意义已经退化了, 任何社会的前进都是在主流社会以外出现更进步、更光明的思想。出现一道新的曙光去召唤社会的发展。很可能这种新思想也会被称为山寨文化, 但是这个意义上的山寨文化绝不是一种另类, 而只是前卫。因为仅从最正面的进步和光明的属性上讲, 它比主流思想要正统100倍, 它才是真正的正神。在后现代状况下, 越发难以把经济和通俗文化 (山寨文化) 分开, 作为非主流文化的代表的山寨文化正以它超强的生命力向主流文化发起了挑战, 它的咄咄逼人的态势使得社会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尤其在消费领域———我们购买什么和决定购买什么———正日益受到通俗文化的影响。消费与通俗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 因为通俗文化日益决定着消费。因此, 消费是导致山寨文化兴盛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 因为思想的解放、意识观念的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带来了一些社会大众道德观念、爱好趣味、价值审美等一些变化, 出现了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自然产生了各种亚文化、副文化的出现和流行, 被媒体广泛关注的“草根文化”、“山寨文化”、“平民文化”、“民间文化”等等也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 出现了“草根文化”盛行的时代。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 普通大众不再只是主流文化的接受者, 而成为了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从“山寨文化”的起源以及在我国出现的背景和文化现象特点中可以看出, 山寨文化, 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潮流现象, 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 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 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知识精英的视阈之外发展起来的, 是不期而至的。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与以往日常生活审美现象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此:它不是在知识阶层的审美趣味的影响或引导下出现的, 而是完全取决于外在知识阶层的社会力量, 一是市场, 二是新传媒。市场诉诸于广大受众的口味和需求;新传媒诉诸于日益发展、看上去永无止息的高科技。二者都不在知识精英们的势力范围。

因此, 主体的审美趣味的强弱, 大小直接影响审美对象的发展。组织者一定要正确, 健康的引导消费群体, 使新兴的文化进一步深入人心, 在更大, 更广的领域给消费群体带来乐趣。

五、小结

“山寨文化”的风起云涌, 从一定意义看, 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补充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满足了大众的物质利益需要, 体现了文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对主流文化进行了辅助和补充, 使文艺体现出了真正的“雅俗共赏”之特点。作为当下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 笔者认为山寨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操控的, 具有无比强大的扩散能力, 更由于这种文化现象是以满足大众需求为唯一指向并且还能够不断强化这种需求, 因此它就无往而不胜。

“山寨文化”将自身明确定位为一种商品, 以市场原则为导向、已被大众当成商品消费为目的, 所以, 这种文化本能地追踪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 具有一定程度的前卫性和有益性:它以浅层次的商品平等原则替代空洞的教条、以紧张工作后的轻松原则参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压抑意识的释放原则缓解社会的紧张、以自然淘汰的选择原则不断推动文化产品的更新, 因此说山寨文化在现代社会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但是, 与高雅艺术或精英文化相比, 山寨文化的市场特性和商品原则又决定了它的平面和短视, 追求当下即得的瞬间快感或本能满足成为它的主流。受市场逻辑的制约, 大众文化生产的内部的确存在着为获取最大经济效益而追求程式化、模式化和批量化的制作驱动力, 但是当消费市场日趋完善、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后, 也存在着受自然淘汰法则牵制的、为最大限度吸引消费者的兴趣而讲究创新、独异的竞争性创作驱动力。这说明大众文化的生产, 除了受市场经济的显在制约之外, 在适当的时机也受到审美规律和大众趣味的潜在制约。

在山寨文化中, 每天都有一片新的云彩驱散前一天的云彩。人们怪罪说, 山寨文化是一种堕落的文化;不错, 但是山寨文化也有自己的代表作, 而且从比例上说, 高雅文化中的庸常之作并不比大众文化中的少。像山寨文化这样的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具有无比强大的扩散能力。因为这种文化现象是以满足大众需求为唯一指向而且还能够自觉的不断强化这种需求, 因此它就能无往而不胜, 反而使得传统的精英文化, 例如纯文学或高雅艺术, 都被挤压到非主流的位置了。鉴于此, 我们在对待山寨文化的态度应是取之精华, 弃之糟粕。在现代消费文化不断高涨, 日新月异的时代, 我们更应该选择性的对待, 并引导其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7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5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33

[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502

[5][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20-21

山寨文化现象的亚文化的本质探究 篇10

山寨文化的是一种草根文化, 它不经过国家颁布, 不经过各个机关的审核, 不遵守语法规范, 是草根族的“阶级语言”。那么, 山寨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了。

一、山寨文化的起源

2002年.我国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 首先出现了第一批冒牌手机, 广泛的分布于各个小商店和小摊, 这些手机, 外形时尚、功能全面、价格低廉, 吸引了广大消费着的眼球, 冲击着手机市场。慢慢地, “山寨”就在生产这些手机的小型加工厂里生根发芽。如今, “山寨”从经济领域走进文化领域, 从一种现象转变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 并迅速风靡各个领域。

二、山寨文化的兴起的原因

1、社会原因

社会开放以来,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 各方面的机制尚不健全, 一些西方的新事物新文化也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商品涌向了中国的市场, 而中国的主流文化并没有深入人心, 大众的消费心理尚未成熟, 而山寨文化却正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时机。

2、经济原因

山寨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 没有权威机构的认证, 由草根阶层创造的一种亚文化。这些人是一般的工薪阶层, 日常的工资除了住房, 吃饭, 已经所剩无几, 根本消费不起高昂的知名产品, 但是却不放弃追求精神和物质的享受, 山寨产品的出现正好解决他们的消费问题。山寨文化也随着山寨产品的盛行迅速蔓延。

三、山寨文化的壮大的原因

1、消费需求

这几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是我国的贫富差距还是十分明显的, 在内地沿海、大小城市、都市和小城市、城乡之间, 甚至不同的行业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贫富差异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差异, 时尚的产品往往打着时尚的口号, 价格不菲, 消费的仅仅是少数的富裕者, 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对高档的消费只能望而却步;而山寨产品的出现, 正好打破了这一僵局, 它以出众、漂亮的外观, 实惠、低廉的价格, 在中低收入者中畅销, 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 山寨产品越做越有优势, 消费的人群越来越大, 所以, 对于平民来说, 山寨产品既实用, 又能满足他们共享精英文化的愿望。

2、利益驱使

众所周知, 山寨文化最容易出现在暴利的垄断行业。山寨现象火爆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行业的利益驱使, 举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一款具备同样功能的手机, 正规的手机可能是1000元, 而山寨手机可能只需要500元, 价值差额高达500元, 即使去掉正规品牌的宣传、政府税赋、技术研发、渠道维护费用支出, 其利润空间也是很可观的。

3、文化取向

由于网络的普及, 人们接受知识的范围也不仅仅限于传统的书本知识, 对文化的价值取向也不仅仅限于一种观点, 接受单一的评论。山寨文化的迅速传播, 使其成为多数人可以参加的活动, 他们对于一成不变的模式和风格产生厌烦, 由于现有的文化作品不能满足需求, 他们就以原有的作品为样板进行改造, 创造出自己的作品, 或者这些作品因他们的需求而被创造出来了。

四、山寨现象亚文化的思考

1、贫富差距是亚文化产生的原因

中国正处于转型期, 法律制度还在不断地完善中, 分配制度的不合理, 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形成了一大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人群。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分出层次, 强势群体在他们建构的场所践行他们的权力, 展示他们的风采, 表达他们的情感, 并在一片喝彩声中得到精神上、物质上的满足感, 这是主流文化的表现;而处在弱势群体的中低收入者也有表达的需要、发泄的途径, 但是主流文化又迎合不了他们的心理, 弱势群体就自行创造自己的文化—亚文化。亚文化以其平民化, 大众化的特性维护着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群体的文化, 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工具。

2、模仿复制是亚文化的本质特征

亚文化发源于平民阶层, 模仿主流文化, 如果大众在现实的文化圈中找不到载体, 他们就开创自己的场所, 建立自己的文化圈子, 利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倾诉, 但是虚荣心的驱使, 也使他们想获得肯定, 所有他们就想到了走捷径—模仿, 于是, 一时间, 就出现了各种山寨版的明星, 山寨版的百家讲坛等等。

3、主流文化缺失是亚文化发展的根本

亚文化的盛行, 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 主流文化的缺失。随着社会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在盲目追求利益的同时, 也丧失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失衡, 理想缺失, 传统伦理道德下降。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大多数人迷失自我, 把获取更多的金钱作为成功的标准, 而更为可悲的是, 社会评价的标准也是财富的多少, 把道德伦理抛到一边, 中华民族传统中的仁、义、德等精髓被打碎, 由此可见, 主流文化, 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而亚文化却能迎合人们的消费心理, 所以, 我们不能不对主流文化建设进行反思, 不断地进行改造创新, 使之满足大多数人的消费要求。

摘要:“山寨”, 是当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 其使用程度之高, 频率之多, 花样之繁, 领域之广, 速度之快, 都令人叹服。山寨已经成了一种文化, 并被各个阶层广泛使用。山寨文化现象, 是亚文化冲击我国主流文化的体现, 折射了许多社会现象, 本文将对这种文化现象进行探究。

关键词:山寨文化,现象,亚文化,本质

参考文献

[1]李灵灵:《论“山寨文化”现象——对当代文化生产机制的反思》, 《中国图书评价》, 2010 (3) 。

徐向东:文化为何变成山寨货 篇11

当选秀遭遇复制:

重复就是一门生意

在徐向东眼中,节目制作是“一盘好大的棋”,摆放好棋子,做好生意,无疑是一门艺术。

评委怎么用?是大艺术。2013年,在上海前往杭州的车上,徐向东向记者诉说苦恼:“好声音可选择的太多,那英或王菲,刘欢或周华健,谁都够分量。舞蹈呢?除了杨丽萍、金星,谁还是明星?孙红雷也懂舞蹈又有明星效应,可是难请。郭富城、陈小春这样的总要一个。方俊是协调节目性和专业性少不了的。”

学员的形象塑造,媒体的负面宣传甚至都是节目成功的一环。徐向东曾“精明”的对着本刊记者,抛出自己和朱洁静的绯闻。在他看来,“传媒之间的互相利用、各取所需是传播中的规律。”

2014的《中国好舞蹈》,杨丽萍没有出席。

在2012年11月13日的《锵锵三人行》中,刘欢自曝退出第二季《中国好声音》的真实原因:受不了栏目组编故事。为了把成功的故事变得更“励志”,从上百个选手、嘉宾、观众的表演和情绪镜头中,挑出一个最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来,然后剪接到一起,“造就”最终的电视效果。杨丽萍的不再参与选秀也与之有些关联。

从2004年芒果台的《超级女声》开始,选秀节目在国内电视荧屏遍地开花,《超级女声》的原型,是美国一档歌唱类选秀节目《美国偶像》。而《超级女声》从2004年到2006年的成功也带来了内地一批模仿者的跟风:台湾《超级星光大道》、香港TVB《超级巨星》等等。

记者询问徐向东:“是不是可以说复制,创造了电视节目近些年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神话?”

徐向东回答,拿《中国达人秀》来说,2010年它的第一季在东方卫视播出三期后,节目时段内的30秒广告价格从10万元涨到50万元。2010年东方卫视总额8亿多元的收入里面,单单《中国达人秀》冠名赞助、硬广告以及其他相关收入加起来就约占4亿元。而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完胜告诉我们,复制带来的神话不会完结,只会被刷新、被颠覆、被超越。

电视人在做什么:

创新为什么难于上青天?

当然,徐向东眼中电视人这样做的理由绝不是贪图舒服。

目前,中国32城市覆盖卫星电视信号,但据最新数据称,北京地区的开机率已从三年前的70%下降到30%。随着“蛋糕”的缩水,省级卫视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从电视剧首播权的抢夺,到花样翻新的动态编排,从海外版权的购进,到自制栏目的升级,省级卫视可谓既有“外忧”又有“内患”。

徐向东在谈到节目模式创新的瓶颈时说:“在当今缺乏法律保护版权的环境下,原创模式面临着大规模的山寨风险,辛辛苦苦想出来的一个好点子,却为别人做了嫁衣,这是瓶颈之一。原创出来的模式收视与口碑双差,这是瓶颈之二,也是最主要的瓶颈。再加上有国外全套的模式可以参考引进学习,干吗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浅谈“山寨文化”下的产品设计 篇12

首先, 我们讨论山寨文化的立场应该在一个中立的态度上而不应带有固有的私人感情和偏见。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的“山寨”概念, 经常是各持己见, 有利也有弊。但究竟利和弊孰轻孰重呢?

先谈谈离我们产品设计比较近的“山寨机”吧。据有关方面最新统计, 山寨机占山为王, 市场占有率已接近30%。我们常常说山寨机质量差, 这不好那不好, 那么, 为什么竟然有那么多的人去追捧它呢?

有位知名的文化研究专家是这么说的。“山寨文化是草根文化、平民文化。山寨产品的显著特点一是廉价, 二是实用, 三是更新迅速。在小康社会还没有全面建成的今天, 草根阶层、平民阶层虽然收入低, 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高档时尚产品享受的欲望, 仍然时时在萌动。在不偷不抢不贪的前提下, 在无义之财绝不取的价值观下, 要想使用相对高档的、实用的产品, 唯一的‘正道’便是购买山寨产品。”但是我们看看周遭使用山寨机的朋友, 仔细看看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创新没有实质的用途。至于号称和某国外手机功能完全一样甚至超越人家的手机, 其粗糙的外观和拙劣的界面就是超越了?

网上更有段评论说, “山寨文化是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 并加以创新, 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的一种现象。它的衍生物, 将打破手机的束缚, 而扩展到数码相机、鼠标、键盘等方面, 它的副产品同样可以在相关行业引发结构性震荡。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炮火, 这是学比赶超的来福枪, 山寨文化在抄袭与超越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 尤其是挣脱了牌照的束缚, 握紧了低成本高回报的福祉之后, 它摧枯拉朽的震撼力与病毒营销的感染力, 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行业潜规则, 建立了以山寨文化为基础的价值序列。而且, 山寨文化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 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式山寨。” (百度知道——什么是山寨文化?)

这些文字精巧的评论说出了山寨出现、发展以及兴盛的一些原因。但是往往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虽然山寨文化, 山寨机的出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要, 同时给厂商带来了不菲的收入。但是这些山寨产品真如他们所说的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原有产品, 是一种“创新”吗?他们的高速发展对我们产品设计者真产生了促进产品设计发展的积极作用吗?

2 山寨文化的“化学反应”

2005年6月比亚迪F3上市, 这款车不但在外观上与丰田花冠如出一辙, 连汽车零部件都能和丰田花冠通用, 甚至换上丰田的车标后, 不仔细观察就不能看出是“冒牌货”, 比亚迪F3具有“中国版花冠”之誉可谓是实至名归。而F3的模仿趋势在F6身上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曾经被比亚迪宣称要造全国最低价汽车的F1, 一亮相即被疑为模仿丰田在欧洲和PSA集团合作研发的一款名叫Aygo小型车。继而, F8被曝出仿照奔驰C级和雷诺梅甘娜CC, 等等。

由此可见, 比亚迪在汽车行业一直沿袭着模仿的“光荣”传统, 王传福曾在公开场合说:“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 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知识产权要尊重, 但可以回避。”王传福认为, 小智慧体现在对专利侵权的规避上。“譬如说汽车的外观专利有5幅照片, 前面、后面、侧面、正上方和斜上方, 这5幅里面都是相似的, 你就可能是侵权的, 但只要其中有1幅照片风格完全不一样, 其余的完全一样也不侵权。”可见, 比亚迪的博采众长则更多的是挪用, 将别人的技术、外形直接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中, 反正只要不涉及官司即为抄袭有理, 只要学会规避便是自主研发。

但是, 更令人欷歔的是在最新一轮福布斯百夫榜上, 王传福一跃成为中国内地首富。与此同时他也成为山寨文化、山寨企业顶礼膜拜的人物。人们不仅要问山寨文化带来如此高效益何尝不是利大于弊呢?

从中国版花冠到中国版凯美瑞, 比亚迪似乎与丰田较上了劲, 事实上, 借助丰田的品牌效应占领市场才是比亚迪的真实目的。尽管丰田公司对此未提出异议,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模仿之风也大肆盛行, 但仿制毕竟是有风险的, 而且也不利于一个品牌的长远发展。回忆下富比案你会发现并不是每一次都是那么幸运的, 造成的后果显而易见, 在经济损失的情况下名声也大打折扣。一位丰田汽车4S店总经理表示, 丰田之所以至今没有做出回应, 是因为无论是产品还是品牌, 二者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并且在消费群体上面, 二者也不存在交集, 丰田汽车也根本没有把比亚迪当做竞争对手。可如果有一天, 一旦具有利益的纷争出现, 谁又能保证丰田不是下一个富士康呢?

这只是个典型的案例, 在中国山寨市场上模仿他人之作的比比皆是。至于他们所说的创新只不过是借鉴了别人成功的经验来捞点关注率罢了。“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山寨的本质是模仿, 通过借别人的势, 博一点关注。这些创新并不是真正的创新, 在企业利益来讲王传福荣登中国首富, 获得了成功;但是对于一个工业设计者来说, 山寨文化拘束了设计师本身的原创设计思维, 拿来主义的思想将在他们内心深处扎下根来, 试问这是何其恐怖的一种现象。

一个国家的创新, 尤其是产品设计的创新都是靠抄靠走“擦边球”的形式, 那么这个产业何来希望?山寨文化很大程度是一部分人走捷径的心态, 但是科学从来没有走捷径, 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还要创立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个靠模仿的产业是不会有未来的。

3 作为一名工业设计者应如何应对

山寨文化在目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可能长期存在着的, 因为有利益的驱使, 山寨文化不可能就此消亡。但是, 作为一名工业设计者我们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冲击呢?是走山寨化的道路?还是走自己的原创设计?

首先, 对于现代意义的山寨文化我们不能只看现象, 不看本质;只看反面不看正面;不能凭主观和感受对待它, 而不从客观和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它。我们不能说完全不去吸收人家优势设计中好的一面, 要看到山寨产品有很强的社会性, 在群众中有着很高的消费人群, 是因为其在改良的过程中更好地人性化了这一产品。

天语手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原本也只是个“山寨手机”, 但它在“山寨”过程中不断创新, 研制出了自己的特色产品, 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很快成了我国手机品牌中的佼佼者。

其次, 要看到工业设计创新在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作用, 仅仅靠模仿, 没有自己的设计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会被淘汰。工业设计者要有自己的行业责任和使命感, 只有好的有特色的设计才能赢得市场同时赢得自己在行业内的立足之地。

山寨文化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国家的一种必然出现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 在一个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市场经济下的国家, 合理规范、正面引导“山寨文化”倡导借鉴、学习和改良意识的行为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 也为科技进步打下扎实的科技基础。

最后, 笔者认为山寨文化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无论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 作为一名工业设计者在走在时代的前列, 走自己创新的思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民的需要, 对山寨文化不必故作清高、也不宜唯利是图。

摘要:近来, “山寨”成为网络时髦词, “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等, 它已经从一个行业里的名词, 发展到一个社会文化名词。作为一名工业设计者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本文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析。

上一篇:钢板螺钉下一篇:全方位成本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