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培养

2024-09-30

文化培养(共12篇)

文化培养 篇1

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 贸易往来, 资讯传递, 文化交流是任何国家赖以生存的不二法门。因此, 迈向国际化是现代人的生存之道, 掌握一门外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 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言之一, 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世界上大约有2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使用。在我国, 英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

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更多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规则, 认为只要学会语音、词汇、语法就算掌握了英语。然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方面, 语言反映文化;另外一方面, 语言的形式又受到了文化的制约,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所以, 英语语言的使用规则在近些年得到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 即决定使用英语是否得体的各种因素, 实际上就是英语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

由于中西方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不同, 使得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中的体现

(一) 社交往来的差异

1. 问候。

在现实生活中, 中国人多用“吃了没有?”“去哪儿啊?”这样的话来打招呼。而在英语国家, 如果有人被问到:“Have you eaten yet?” (吃了没有?) , 被问者恰好未吃过饭, 他会认为问话的人要请他吃饭。但实际上这只是打招呼, 并无请人吃饭之意。如果有人被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 (去哪儿啊?) , 他会产生不安或者不高兴的感觉, 认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这不关你的事) , 感觉好像受到审问或者隐私被窥探。

2. 赞美。

中西方人接受赞扬时的反应也有很明显的区别。中国人听到此类话语后会作出一些谦虚的回应, 而西方人则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 you”。教学中, 我给学生讲过这样一则笑话, 在一次舞会上, 一位美国人赞扬一位中国女士说:“You look very beautiful today. (你今天很漂亮) ”这位中国女士赶忙谦虚地说:“Where (哪里) , where (哪里) 。”而这位美国人感到非常奇怪, 然后只好说了句:“Everywhere (到处) 。”根据西方人的习惯, 当他们赞扬别人时, 总希望别人以道谢或者爽快接受的方式作答, 否则他们会误解为对方对自己的判断力表示怀疑。而中国人则比较谦虚、谨慎, 即使心里非常高兴, 也不会坦然认同或接受对方的赞扬。

3. 称谓语。

称谓语一般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前者指对亲属的称呼用语, 后者指对亲属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可谓丰富, 甚至因地域差异还会出现特殊称呼。这些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 常用于非亲属间, 例如:对长辈称“叔叔”“阿姨”, 对平辈称“大哥”“大姐”。而在西方人的生活中, 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祖母外, 大多数情况下对其他亲属称呼其姓名。而社交场合中, 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 以示关系亲密。对于Sir (先生、阁下) 、Madam (夫人、女士、太太、小姐) 、Mr. (先生) 、Mrs. (夫人、太太) 这一组敬称用语, 一般适用于人际关系不亲密或者对对方个人信息不了解的情况。

(二) 有文化内涵差异的词汇

词汇是语音的基本单位, 也是语言的组成部分, 词汇的使用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含义有所不同, 因此, 在教学中注重贯穿此类差异的介绍, 使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更深更牢。

1.“龙”文化。

西方神话传说中, 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 长着翅膀, 身上有鳞, 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 能够从嘴中喷火。圣经故事中, 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而“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 是一种能行云降物的神奇动物。在古代, 龙还作为皇帝的象征, 汉族人民以“龙的传人”自称。

2.“颜色”文化。

(1) 在中国文化中, 黑色是“悲哀、恐怖、神秘”的, 而在英语中, 黑色却有“严肃、庄重”的含义, 如:“a black tie dinner”表示“正式聚餐”“black figure/in the black”表示“盈利、赚钱”。 (2) 白色在中文中表示“恐怖、不吉利”等负面含义, 但在西方文化中, “white”却又有“纯洁、善良”等正面的含义。 (3) “blue”在汉语和英语中其语言意义是相同的, 但其文化意义相差甚远。汉语中蓝色一般表示“宁静、和谐、美好”, 但在英语中“blue”的文化意义却不同, 它既可以表示高贵、权势, 如:She comes from a real blue blood (她是贵族子弟) ;也可以表示不快、倒霉甚至色情。

二、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 只注重听说读写技能训练, 忽视跨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失去了内容就变得枯燥乏味, 教学会显得呆板, 学生对英语学习会慢慢失去兴趣。由于跨文化知识的欠缺, 导致谈话不得体, 交际不成功, 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 这不是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所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 我们必须意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素养的观念。

(一) 培养学生用西方思维方式和视角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形成固有的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 很难理解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英语背景知识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西方人的生活方式、等级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及西方人具有互尊互让、平等待人、谦虚谨慎、尊重老人和妇女的文化背景, 就不难理解西方人喜欢恭维对方、称赞对方, 而对方也乐意接受的现象了。

(二) 减少中国文化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干扰

英语中许多词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不同的交际意义, 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势必受到很大限制。而在英语学习中, 人们经常称不地道的英语为“Chinese English”, 实际上这就是英语受中国文化思维模式干扰的一种表现。在英语学习中, 学生喜欢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语言组织, 然后转化成英语表达出来, 这是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受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影响的典型现象。如果我们在学习英语语言过程中, 加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英语语言结构的学习, 便能减少这种干扰。

综上所述, 我认为学好英语贵在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因。而学习一个单词不仅仅是局限于对语言作机械的、枯燥的解词释义, 而是透过语言看文化, 通过所学语言学习了解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语义, 这样能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去学习。

文化培养 篇2

正如企业根植于社会,企业文化也是根植于社会文化的,若社会文化浮躁,则企业文化浮躁,若社会文化动荡,则企业文化动荡。要想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则必须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要不然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何培养企业文化呢?

第一,合理的工资。仓廪满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你肯花钱自然有员工效死力,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你不肯花钱自然员工积极性不高。如果钱花得过多了,那就相当于养闲人,企业说不定都玩完了,还谈啥企业文化呀?

第二,赏罚分明。员工呆在这个企业,自然是希望有奔头,能够晋职,提高收入,赏罚分明才能更正态度,打击歪风邪气,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赏罚分明,就要杜绝裙带关系,尖酸刻薄,偏听偏信。

第三,开放。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兼容并举才能练好“内功”,强大自我,所以企业要选择优秀的人才来提高企业整体文化,要提供各种福利来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第四,记录。每个员工在企业的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产,企业当记录这一切,将之整理成册和视频,将所有员工的点点滴滴都融汇一堂,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企业提供体育馆、相亲、旅游、关爱等都是一种记录,民企当向国企、事业单位学习一二呀!

巧设文化导入,培养文化意识 篇3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初中英语教学;渗透;文化导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04-02

1 学习文化的必要性

在英语教学中,以前我们主要强调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却忽略了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知识。现代的英语教学中交际因素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凸现使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英语新课程标准》把文化渗透作为一项课程目标,它强调英语学习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行为规范,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化比较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得体地表情达意,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他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由此可见 ,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开放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广大英语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2 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2.1 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掌握不足,其本身素质有待提高。

从理论上讲,中国人学英语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去,直接在英语文化的熏陶中学习英语。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从书本中或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对其没有亲身感受。

2.2 教学方法不当。

我国英语教育主要采用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讲解,不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更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介绍。实际交流时,学生口语中往往出现中国式英语。结果,学生口头表达"流利",书面语常出现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规范的中国式英语。

2.3 英语教材内容的相对陈旧、落后。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教材大多为国内专家编写,很少由国外直接进口,而且变更的周期较长,因而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于是,我们自以为是地道纯正的英语,由于跟不上英美国家实际社会文化生活的步伐而变成了不是中国式英语的"中国式英语"了。

2.4 缺少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

中国学生通过"二传"习得的些许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往往由于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不能内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

3 初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文化决定了具备此种文化的人的语言内容。不同文化其内涵有差别,外国人一般对不符合交际规则的文化错误常常耿耿于怀。如询问他们的年龄、工资收入情况等私事,会被认为是干涉他们的"privacy",见面就问"Where are you going?"大多数外国人听了會不高兴,这就造成了"文化休克"。又如外国人名,英美国家是名在先、姓在后。比如MichaelJo rdan,M ichael是名,Jordan是姓。英美国家的称呼也是很讲究的。朋友与同事之间直呼其名被认为是友好。但是在学校里,学生称呼老师是要尊称的。中学生可以称Mr. Mrs. Miss或Ms+姓氏。大学则称Professor或Dr.十姓氏。对待数字,中国人喜欢6、8,西方人不喜欢l3。学生只有获得了"跨文化意识",才能排除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干扰, 初中英语教材中也涉及了英、美文化的差异。音标有英式和美式之分,一些单词的拼写、语法、功用等有着差异,表达方式也有不同,如"Floor"作"楼层"讲时,英国把一楼叫做"Ground floor",二楼叫做"First floor",而美国与中国的说法一样。对于英美文化差异,必须让学生明白,两种文化虽有不同,但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注意实际应用中的一贯性。

4 初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及渗透

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人文化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4.1 创设英语文化环境。

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教室内的标语、课程表、均以英汉同时出现,办英语墙报,设立英语图书角等,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文化环境中,从而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

4.2 多元化地感受异国文化。

①成立"英语口语兴趣小组" 开展丰富的小组活动。

②举行英语晚会。

③唱英文歌曲,让学生感悟世界人口文化意识。

4.3 运用比较和表演法学习词汇和句型。

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去发现两种文化的异同。教学时,对那些具有背景意义的词汇重点讲解,如"A white man(一个忠实的人)","Brown bread(黑面包)"等,教学时需告诉学生英美人常用颜色喻指人,这与本国文化是不相同的。这样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的意义做出主观理解。在句型方面教学时给学生设计一个微型语言环境,在具体语境中体验和感受语境文化要素和英汉文化差异。

4.4 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能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收集和利用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文化知识,利用电影和电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音调、身势等。

总之,初中英语教学中应切实渗透交际文化,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但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仍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教学跟语言教学一样,没有定法可言,但是教学有法,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进一步探讨。一定能找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习得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延军.中小学教学新大纲及教材分析- 中学英语[M]. 北京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2] 薛中华.文化与中学英语教学[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 4, (4 ).

[3] 黄远镇.新课程英语教与学[J].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 03 .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 读 (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陈励.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 研 究 ,2004,(1).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篇4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 正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跨文化交流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 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当前, 国内外语界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许多著名学者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如胡文仲、邓炎昌、刘润清、高一虹等, 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文化教学要教什么, 以及如何教的问题, 并强调教学中的文化对比, 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移情能力 (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 的高度关注, 是跨文化交际学从表层研究进入到深层研究的转折点和重要标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

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

1. 文化移情能力的概念

“移情”首先是西方美学中的概念, 是指主体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的精神情感赋予客观物象, 使客观外物的映象负荷和主体情思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表现。移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指通过对情感的知觉而自身产生与他人的情感相接近的情感体验, 这相当于情感的共鸣。日本语言学家库诺 (Kuno) 最早把移情的概念移植到了语言学领域, 按照库诺的说法, 所谓移情就是说话人与其所描写的事件或状态的参与人或物的关系的密切程度。何自然 (1991) 首次在国内学术界提出了移情的概念, 认为语言习得者应该理解、感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并设身处地在对方的文化背景中进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

关于文化移情的概念, 众多学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Samovar&Porter (2001:284-286) 认为文化移情涉及两个层面:其一是感情基础, 要肯定自己的积极感情并能够以积极方式驾驭自己的感情, 避免对他人采取偏见和刻板化的态度;其二是认知层面, 包括译解和区分自我与他人的逻辑、意图、思维方式、批判思维, 以及修辞可能性。顾嘉祖 (2000:220) 在界定了多种多样的移情概念后认为:“对移情的界定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情绪状态, 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或反应, 两方面都不可偏废。”高永晨 (2005) 将文化移情视为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为了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和认知转换, 即有意识地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 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笔者认为, 文化移情通俗地说, 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 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框, 摆脱原来自身文化的约束, 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 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即在跨文化交际中站在对方的文化立场上与之交际, 从而保证双向沟通的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层面是语言语用移情, 指的是说话及听话人从说话人的角度准确领会话语的用意;另一个层面是社会语用移情, 是指交际双方要设身处地地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话语的用意 (2008) 。

2.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 表现为一个内容丰富、构成要素复杂而多样的能力系统。Ruben (贾玉新, 1997:474—476) 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的能力, 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 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他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七种要素:一是向对方表示尊敬和对其持积极态度的能力;二是采取描述性、非评价性和非判断性态度的能力;三是最大限度地了解对方的个性的能力;四是移情能力;五是应付不同情景的灵活机动能力;六是轮流交谈的相互交往能力;七是能够容忍新的和含糊不清的情景, 并能从容不迫地对其作出反应的能力。如果我们进行逐项解读, 就可以发现Ruben的有效七要素, 归根到底即交际者要尽量站到对方的立场来进行交际, 从这个意义上说, Ruben七要素下的交际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移情下的交际过程。文化移情能力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著名交际学Gudykunst (1984:181-183) 的有效交际能力的三要素理论, 即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理论, 还是贾玉新在上述基础上又增加的语用能力和情节能力的五要素理论, 都突出了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总而言之, 不具备文化移情能力或者文化移情能力低下, 其他交际能力决不可能有效形成并发挥积极作用。

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 它是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任何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由于社会制度、民族传统、地理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在交际中就有着各具个性的语言模式、文化模式和交际模式, 这种模式由于产生的背景不同, 有时会出现绝然的反差和根本的对立, 常常具有不可通约性。因此, 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要想取得交际的成功, 就必然要进行文化移情。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 对于文化移情能力的教育和训练, 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内容。为此, 只有遵循和熟谙文化移情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外语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 从而熟练地掌握所要学习的语言。

三、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文化移情能力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训练培养出来的。文化移情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而是通过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刻苦努力, 逐渐积累形成的。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及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文化移情完全是可行的。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首先, 要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和影视鉴赏, 学习自然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目的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 是传统文化的积累, 是学习者无尽的语言源泉。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人物作本质性的分析, 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 增加知识, 扩大视野, 自觉地了解西方文化, 对比中西文化的异同,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接受能力。观看英文原版影视作品就是将学生置身于欧美人的语言、思维、习俗、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慢慢浸泡。一部好的英文影视作品往往涵盖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几大要素。通过观看这些影视作品, 学生能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习俗和礼仪、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等, 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具备的跨文化意识, 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和电视片,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吃什么, 穿什么, 住什么样的房子, 如何与朋友交往, 进行什么娱乐活动, 什么节日对他们最重要, 在节日如何庆祝, 以及说话的表情、手势等。

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对比, 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文化相对性的规律, 在教学中不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与传授, 注意文化导入的三个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 (1996)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使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 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如在英美等国家, 人们举行葬礼时一般穿黑色礼服, 表示庄重和对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国, 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亲人死者的怀念。这种文化的对比观察, 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 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 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应该从教学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做起。在日常生活中, 寒暄、问候、致谢、祝愿、抱歉、礼让、委婉、禁忌等都带有一定的受民族文化制约的固定模式。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该说“不”的时候往往用不置可否或模棱两可的说法来搪塞, 因为我们的交际模式认为拒绝朋友的邀请或请求常常会导致友谊破裂, 因此中国人宁可许诺也不愿直截了当地拒绝。但对于英美文化来说, 这却意味着违背诺言, 背弃所承担的义务。了解了这些, 学生在听读的语言输入学习过程中, 就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理解对方的讲话意图, 领会篇章的语意内涵;学生只有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 在心理和情感等方面超越本土文化的羁绊, 做一个多元文化人, 才能减少文化磨擦,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 要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增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实践。英语教学可以超越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为学习者创造各种各样的语境。交际能力不只是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 更是大量实践的结果。实践是获得文化知识、进行文化移情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学可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文化教学,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进行文化移情。如:开展竞赛活动———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文艺节目、英语征文等;文艺活动———观看有关英语录像片、学唱英语歌曲、做游戏、练习英语书法、背诵小诗歌、举办英语晚会、外语节等;新闻媒体———开设英语广播节目、英语手抄报、英语板报等, 使学生天天耳濡目染, 置身于英语知识的氛围中;组织外语沙龙、辩论会、专题讲座, 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 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 是系统地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 同时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还有社会参与, 如组织英语角、邀请外籍教师来校指导、任教, 与外国友人会晤、交笔友、上网聊天等, 使学生将所学的语言以多种形式进行操练、巩固提高, 感受外国文化的氛围, 置身于异国文化的生活中, 提高自身的文化顺应能力。

四、结语

“达到移情的理想境界”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而是一个心理适应和行为认同的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 因此决定了文化移情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对待文化差异, 冷静地剖析文化成因, 在坚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同时, 更多地变换视角来理解、尊重既已存在的文化差异, 在求同存异中逐步增强对异国文化的宽容和吸收, 就能培养出适应时代的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但是, 我们在注重培养学习者文化差异意识的同时, 不能一味强调文化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人类基础之大同。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强调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人类共性的东西, 在强调本质一致的同时, 可以把重点放在解释不同的原因上面。我们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 既具备理解他国文化的能力, 又有文化移情的意识, 能正确地理解对方并表达自己, 同时又不会过度移情从而丧失自我, 做一个既有情感意识, 又不会迷失自己的成熟的交际人。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帮助他们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 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从而取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Gudykunst, W.&Kim, Y.Y.Communicating with Stra 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New York:Random House, 1984.

[2]Samovar, L.A.&Porter, R.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4thedition) ,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3]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赵桂华.语言·文化·外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 (4) :134-136.

[6]陈二春, 袁志明.文化移情能力与跨文化意识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5) :138-140.

[7]束定芳.语言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人问题[J].外语界, 1996, (1) :45-47.

[8]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22-24.

文化培养 篇5

2.1深入挖掘杭州地域文化知识

要提高对使用地域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文化能力的重要性的认识,深入挖掘适合国际汉语教学的地域文化知识。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统计,上半年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共计17039人,其中长期生14745人;全省高校留学生共计25964人,其中长期生21398人,可以看到仍然保持了增长的势头。这其中相当一部分留学生在杭州学习、生活。而杭州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西湖、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加起来,让我们看到,需要深入挖掘适合来华留学生国际汉语教学的地域文化知识,增进在杭留学生对杭州地域文化知识的了解。

2.2根据大纲和留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大纲》的要求和留学生的实际文化兴趣,统筹解决地域文化知识教学问题。上文提及的食品文化、服装文化、文化典故等方面内容,均需要根据地域文化特色作出合情合理的教学设计。对于杭州的食物,可以借由教师的讲解,使留学生了解到学校及寝室周边各种风味的餐饮服务,同时带领留学生到超市、菜场实地参观,使留学生对当下杭州最真实的饮食习惯有初步的了解,也为汉语零起点的留学生在杭州学习生活的展开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对有典型意义的杭州美食,如东坡肉、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等,则可在图片、视频展示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使用外语进行介绍。文化考察途中,也可以安排留学生品尝地道的杭州传统美食。服装同样是生活的必需品。除了带领留学生参观现代购物中心,体验当下中国人的服饰文化以外,传统服饰方面,如何结合杭州最富有特色的、留传至今的丝绸文化,使留学生理解丝绸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对杭州地区、对江南地区的发展,以及对江南形象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在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我们也可以看到,杭州丝绸文化的.发展是与中国历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基于本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更需要配合丝绸服饰的实物展示,介绍杭州丝绸文化历史,介绍中国文化脉络。从文化典故来看,最广为人知的大概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苏东坡、虎跑梦泉,等等。在本阶段的汉语学习中,结合图片或现场情境,尽可能地使用留学生已经能够理解的《大纲》一至三级汉字,讲解杭州文化典故。这既是对其文化能力的一种培养,同时也能通过语言知识的使用,达到提高其汉语言能力的目的。虽然,根据前文所引用的魏崇新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解和接受上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在杭州地域文化典故讲解中,恰当、适量地引入越剧《梁祝》等的内容,也能加深留学生对这些文化典故的印象,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从节日风俗来看,留学生在这方面的接触更为直接。经过半年以上的学习,留学生基本都经历了一到两次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前后,根据汉语水平的差异,围绕端午西溪龙舟会,中秋三潭印月、平湖秋月观赏月景,腊八节腊八粥等杭州节日习俗,开展讲授、讨论活动,有助于留学生深入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融入当地民众的节日庆祝中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情感。

2.3体现杭州地域文化知识的当代性

为了避免留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教学中当代性缺乏的倾向,我们需要将体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杭州地域文化知识注入和融合到国际汉语教学中来。杭州文化不仅仅只有历史,而且也有创新,有未来,有世界情怀。当前,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3]。《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年度报告()》也指出,要摆脱就教育论教育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校与大国战略的对接。因此,国际汉语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杭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的优势,引导留学生关注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余杭梦想小镇、富阳硅谷小镇、临安云制造小镇、下城跨贸小镇等与信息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发展样本,引领留学生积极关注互联网应用、信息消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等经济发展新态势下的信息经济新话语。用对信息经济新话语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国际汉语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前瞻性,增强较高汉语水平阶段国际汉语教学的国际视野深度,从而与“一带一路”战略形成良性、深入的互动,用充满时代气息的杭州地域文化知识,培养留学生国际视野、文化能力,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互利合作,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理解和认同。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本土对来华留学生开展国际汉语教学,具有在其他国家进行国际汉语教学所不具备的一些优势。通过采取深入挖掘杭州地域文化知识、根据大纲和留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现杭州地域文化知识的当代性等措施,可以将传统、现代交织的杭州地域文化知识较好地融入到国际汉语教学实践中去,使留学生既能够接触到杭州的传统文化知识,让其能更充分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引导留学生接触更为丰富、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让他们对当下中国百姓的生活有更为充分的认识,同时也积极帮助他们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了解、掌握杭州在信息经济方面的最新发展成果。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努力,再加上其他方面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就能更好地将留学生的文化能力提高到《大纲》所要求的水平上去,并提高留学生的实际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2]魏崇新.来华留学生文化适应性研究———以北京高校留学生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5,(2):169—179.

文化培养 篇6

关键词: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18-2

当前许多学校受传统的英语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理解不够全面,片面强调语言知识,掌握一般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但学生在真正运用英语时还是困难重重,错误百出。英语是一门语言科学,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也指出:“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简要谈谈为什么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禁忌幽默等。语言离不开文化,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而存在。就像一座冰山一样,语言是露出海面的显性的一小部分,它离不开海面以下隐性的文化的支撑。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深层基础是文化。脱离文化来学语言是不能真正掌握语言的,永远也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文化和语言应受到同样的重视。英语是英语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而英语国家的文化又是英语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个英语学习者,如果仅仅掌握英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而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不懂得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不能正确理解英语和得体地使用英语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与英语本族人实际交往中还可能产生误解、尴尬甚至格格不入。外族人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往往受到英语本族人的宽容,但违反文化常规被认为是不礼貌、不道德的,甚至是冒犯的。

英语学习涉及到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坚持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并能依据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恰当地表达思想——交际,这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把交际能力分为四个要素:语法性(possibility)、可行性(feasibility)、得体性(appropriateness)和现实性(actually performed)。得体性是指在说话的对象、话题、场合、身份等不同情况下,能够使用不同的得体的语言;现实性是指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得体性和现实性都和文化有关,这单靠语言知识是解决不了,就必须依靠知识和文化结合来解决。英语课本中就有许多有关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随时注意挖掘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制度、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礼貌礼仪、心理概念等文化知识。《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进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向老师问好时说:“Good morning, Teacher Xie!” 笔者就会讲解给学生听,按英语国家习惯,teacher不能用在姓前面作称呼语,而应该说“Mr. Xie!”;在教How old are you?时,让学生懂得英语国家的人士,特别是妇女,通常把自己的年龄看成是自己的隐私,所以不要轻易问他们的年龄,如果问了,得到的答案是Its a secret!也不要大惊小怪;在教江苏牛津英语7A Unit 5 Going shopping (Welcome to the unit—Happy birthday!) 这一课时,笔者向学生解释说,英语国家的人接受礼品时在征求送礼人同意后一般当面打开,并在事后给送礼人写信、打电话或口头表示感谢。如果你送给他们礼物,他们当面打开,不要以为他们不懂礼貌。如果他们送给你礼物,你也要当面打开,不然他们会以为你不喜欢他们的礼物。如果他们送给你钟、蜗牛、乌龟等礼物时,你也不要太在意,这并不代表他们对你有恶意;在教数字时,告知学生英语国家的人很忌讳13这个数字,在吃饭时不要刚好是13个人,也不要叫他们住13层楼或13号房间等,他们都会觉得不吉利;在教学生信件的书写时,更要强调,英语国家信封的书写和中国的格式正好相反,地址从小到大,寄信人的姓名写在左上角。信件正文的日期是写在右上角,而不是中国人习惯的右下角;在他们表扬或赞美你时,应回答Thanks! 等;根据所学的生词,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成语或俗语,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s strong as a horse(体壮如牛);black sheep(害群之马)等;我们还有目的地选用一些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目前英语水平的涉及英语国家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如电影、电视、广播节目、网上材料、歌曲等,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规范和言语行为等,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吸收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发展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实,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学习过程,只是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被人为地割裂开,一味地去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导致学生不能得体地使用真实地道的英语来进行交流,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欠佳。我们应该把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看成英语文化导向(cultural guides),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建立和发展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在任务型教学的真实活动中使用英语时根据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逐步克服英语文化学习和使用中产生的文化诧异感(cultural shock),并逐步形成自己对英语文化的文化认同感(cultural identity);同时我们还必须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本国文化的敏感性,加深他们对本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意识到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异同,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比较、认识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梁文君.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

[2]王秋菊.加强英语文化学习,提高英语文化意识[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4).

文化培养 篇7

中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应是双向、平等、双赢的。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平衡文化交流的逆差成为了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任务。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1]。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即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将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受文化影响又反映文化。[2]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的教育。[3]可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片面强调目的语的文化输入,忽视母语的文化输出造成大学英语学习者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非常普遍。基于Byram提出的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因素:态度、知识和技能[4],我国大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交际能力弱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培养中国文化重构与输出能力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学生对本土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表达本土文化的英语语言知识缺失;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技能薄弱,遇到难题的解决能力不够。因此,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开设中国文化渗入的跨文化交际选修课程,培养中国文化表达与传播的语言与交际能力尤为必要。

二、基于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培养的后续文化课程

目前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而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措施研究较少;大学英语后续选修课程研究目前已卓具成效,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学术英语等课程研究较多而针对提高中国文化输出力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证研究较少。本研究主要对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化的中国文化信息的导入对培养英语跨文化输出能力的效用进行剖析,以期对外语文化教学有所启示。

(一)教学方法与过程

本研究的受试为湖南省某高校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公共选修课程40名大二下学期本科生,学生在选修该课程前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培养英语跨文化输出能力的教学实验期为10周,共20课时。教学内容涵盖中国哲学和宗教思想、文学与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节日名俗文化、中国饮食文化、建筑艺术、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等专题。教学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中国文化英语输入,提高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对中国文化英语输出的能力。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创建多模态的自主学习与课堂文化对比、文化知识归纳整合与文化视听材料赏析等授课方式结合的文化输入教学环节,以及小组专题讨论、虚拟文化交际活动、中国文化舞台剧等结合的文化输出教学活动。该课程的考核采取过程性考核方式,课堂各种活动参与占课程总评的40%,考察学生中国文化理解能力、中国文化输出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笔试测试成绩占60%。

(二)教学效果讨论

该课程测试中的汉译英文化翻译题得分显示,学生较之选修该课程前,对本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学生普遍反映对中国文化特色词句的解释与翻译对文化输出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观看BBC等拍摄的中国文化纪录片使学生理解整合中国文化的同时,能了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这种陌生化视角的文化体验对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很有益处,但教师在观看之后的文化知识点梳理与语言讲解非常重要。经典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语阅读报告撰写训练了学生的文化思辨写作技能。学生参与度最高,反响最好的是学期末的中国文化舞台剧表演,此项活动也是最考验学生综合语言运用重构母语文化的能力,学生通过古代寓言故事的英语表演等多种多样的舞台剧表演表现了一定的文化创造力。

三、优化中国文化英语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

首先,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出的英语能力培养目标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目前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较丰富,但真正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能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大学英语教师为数不多。其次,作为文化导入的课程应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上坚持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最后,作为选修课程,受课时与班级人数限制,为保证更好的学习效果,应构建动态开放式课堂,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形式,促进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的文化结构与质量。

摘要:培养具有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后续文化课程创新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多样化的中国文化信息导入与输出活动设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输出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47.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

文化培养 篇8

意识具有反作用,能够指导人的行为。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明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已经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应用为中心,并且在各类英语考试甚至高考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检测学生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储备,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培养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寓文化渗透于教材教学

教材是教师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高中英语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探讨一个主题,其文化背景知识丰富,但涉及的文化信息难免有限、点到即止,而且零散、系统性不强。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因势利导从教材入手,包括对词汇词组、句法语法、节日习俗等,给学生补充适当适量的文化信息。比如,笔者在分析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时,适时地让学生把这句话与中文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中英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让学生明白中国人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强调先整体后局部;而西方人强调认识万物的主宰, 强调解析式思维。

三、寓能力提高于实践交际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以供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信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班级可以在每周确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和一个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主题,开展英语角活动。并邀请外教以及英语口语好的学生参加,给予英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以帮助,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练习中促进听、说、读、 写等综合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提高。

文化培养 篇9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形式的沟通, 而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而英美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使得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休克 (culture shock) 现象屡屡出现, 成为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一大障碍。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 我国的英语教学, 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体验和实践, 培养他们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开阔视野, 加深对世界的了解, 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提高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 (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 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称 (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目前每个英语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1. 加强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关键。因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要还是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来获取知识。所以, 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时刻明确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除此之外, 英语教师还要利用周围一切条件, 不断为学生组织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 对比文化差异。

董亚芬指出,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 语言材料中, 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通过文化对比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文化差异包含的内容庞杂繁多, 下述四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1) 词汇差异

词汇是英语表达的基础。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单词的时候喜欢把每个单词都与一个汉语词汇联系在一起, 以便记忆。然而我们在使用某个英语单词时不能只注意其语意层面, 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揣度。比如“red” (红色) 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崇尚色, 体现了中国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 被赋予喜庆和吉祥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 红色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 带有“危险”、“激进”、“流血”、“暴力”的意思。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在翻译《红楼梦》时, 为了保留“红”在汉语中的文化内涵, 把标题直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引起英美读者对“red”一词产生不好的联想。后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将该标题意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石头记》) 。因此, 在平常的词汇积累中注意从文化异同的角度加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2) 语用差异

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 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语用差异。中国人在彼此见面时常常会问对方:“吃了吗?”“去哪儿啊?”这样的问候在中国人看来非常亲切,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却非常难以理解甚至是气愤。中国人认为这样的问候能体现对对方的关心, 而外国人则认为中国人想要了解他们的隐私。还有“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不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 很难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就会导致交际失败。可见,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先了解该语言民族的社会文化。

(3) 思维差异

文化的不同通常引起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含蓄、谦让、儒雅, 而英美人崇尚自由, 勇于表现个性。所以, 对别人的赞美, 中国人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 西方人一般说“谢谢”;表示感谢时, 中国人往往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 不用客气等, 英美人则会说:It’s my pleasure/Thank you。这都反映出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两种文化, 一个是以“你”为中心, 一个是以“我”为中心。

(4) 体态文化差异

肢体语言也是人类进行交际活动的重要工具, 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体现了不同的体态文化。如拥抱、握手、亲吻、手势语等属西方人的体态语言, 而中国的体态文化不包含这些过于亲昵的动作。了解并学会运用体态语对文化交际是大有益处的, 如耸肩表示“I don’t know”;掌心向上伸开双臂则表示无能为力或无可奈何。

3. 重视本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

了解并熟知本民族文化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前提。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教授曾经指出:“文化教学, 这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西方文化, 而且要懂得本族文化, 二者并重。”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方的。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 我们必须在了解和熟知中国文化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并学会用英语表达本族传统文化, 宣传本族优秀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更多的中华文化, 比如中国的太极拳 (Taiji) 、武术 (Wushu) 、功夫 (Kongfu) 、气功 (Qigong) 、衙门 (Yamen) 、曲艺 (Quyi) 、二胡 (Erhu) 、麻将 (Mahjang) 等。我们要夯实本族文化的功底, 不失时机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让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 这样有利于双方的相互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时效性。

中西文化的比较性学习是培养跨文化意识敏锐度的关键。跨文化意识敏锐度是一种对有别于母语文化的他国或他族文化的反映度和感知度, 它是以母语文化为参照体系。敏锐度的加强有赖于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同步提高。然而敏锐度的高低并不与文化知识的多少成正比, 而是有赖于对中外文化的对比性研究学习。

4. 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文化渗透。

(1) 讲解法

讲解法是课堂文化教学最为直接的方法。教师直接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知识加以讲解。

(2) 对比法

对比法是文化教学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比, 学生可以发现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 了解异族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从称呼、招呼语、告别、做客、谦虚、道歉、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 可以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敏锐度。

(3) 阅读法

阅读文学作品是文化学习的一个主要方法。因为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所以, 要想了解英语国家文化, 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从中可以找到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

(4) 实践法

实践法是实现文化教学目的最直接的方式, 文化教学的目的是实现跨文化交际, 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资料让学生对中西方不同民族在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道德标准及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 然后为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

三、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既教授语言, 又传播文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障碍, 减少文化休克现象, 增加交际的有效性和成功交际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冰.试析跨文化交际与高校英语教学.英语教学, 2009.

[2]王宗华.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重视数学文化培养合格人才 篇10

一、数学知识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首先体现在数学的公式、符号的使用、图形的有效使用上,如勾股定理,用语言表述为: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而用a2+b2=c2就可以表达勾股定理的全部内容。再如在证明几何题时,用∵和∴ 代替了因为、所以的文字的繁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往往用几何图形转化文字的叙述,如工程类、行程类等应用题,当然,几何中借助于图形使问题简单化的更是不罕见。这一切,都可见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还体现在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方面。如数学中有双宝之称的“黄金律”和“勾股定理”之一的“黄金分割”备受建筑师、雕塑家、艺术家的推崇,黄金律被广泛运用。如向日葵的完美排列、舞蹈家的完美舞姿等使黄金分割与艺术、科学结缘。学生在学习“黄金分割”时,让学生明白黄金分割率是1∶0.618,这个黄金律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人体就有两个:肚脐眼和膝盖;门窗的长和宽的比也是1∶0.618;巴黎圣母院、古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都与0.618有关等,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简洁美。

二、数学知识的创造美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数学中有许多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等,在学习时,应注意将这些知识加以运用和表达,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

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和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后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在快乐中更加对数学兴趣百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为学生创造数学之美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只有动手实践、动脑思考,才能唤醒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这一过程也是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创造美的过程。

例如学习“数学与我们同行”时,让学生用火柴杆搭建“小鱼”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想象,建立“数”和“形”的数学模型;学习“勾股定理”时,在学生了解“勾三、股四、弦五”的定义内容、体会数学知识的发展史后,启发学生自制“五巧板”而进行拼图游戏,在拼图的过程中验证勾股定理,实现数与形的结合,更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充分感受了数学知识的创造美。

三、故事法,激发学习动机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数学对学生而言枯燥无味。事实上,数学知识犹如窈窕淑女,借助于历史上的有关数学知识而以故事法呈现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如圆周率的发明者祖冲之,从小就喜欢数学和天文学,他广览群书、刻苦钻研,提出了闻名世界的圆周率。数学家刘徽则提出了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割圆术,并求出π的值为3.14。同时,也可借助现代的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的故事,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动机,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活动法彰显“数学之博”,丰富数学文化

数学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利用好数学教材这一载体,并利用网络资源适当拓展课堂上所学,将所学延伸到课外、拓展到课外。如学习“频率与概率”时,布置课外作业:在硬地上抛掷图钉,图钉落地时,有两种情况,一是钉尖着地,一是钉尖不着地。那么任意抛掷一枚图钉,你认为钉尖着地的可能性大还是钉尖不着地的可能性大?做抛掷图钉的实验,每人抛20次,分别汇总5人、10人、15人、20人……50人的实验结果,并绘制折线图统计图,你会有什么发现?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这样的活动,避免了大量做习题的枯燥乏味,以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参与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又如学习“数学与生活”时,让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的踪迹,如身份证上的信息、车票上的数学中的学问、人们生活中的三角形稳定性的妙用、人们玩的摸球游戏等,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处处有数学。

另外,也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查询并借助于工具书等丰富数学知识。上课时,可以主题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走向讲台各抒己见。通过专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了解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有用的意识,又使数学文化深入到了学生的心灵。

数学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教师要渗透数学文化教育,彰显数学文化的简洁美、创造美、文化美等,让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彰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并真正渗入教材、融入教学。同时,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充分利用游戏法、故事法、活动法等,让学生通过种种活动体验数学文化,感受数学文化之美,品味数学文化的魅力,进而学好数学,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摘要:《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中小学数学教学和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了解数学文化,认识学习数学有用、认识到数学的真正价值,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让学生走出“数学题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品味数学、感悟数学、认识数学文化,使学生爱上数学,对数学不再望而生畏,从而实现乐学的根本转变。

传承创新使命 培养文化自信 篇11

在为期一周的艺术展演活动中,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7000多名高校师生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尽情挥洒,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艺术风采和精神风貌。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出席闭幕式并致词。

李卫红首先代表教育部向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表示感谢。她指出,本届展演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育人作用,对于营造向真、

向善、向美、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成效。经过多年努力,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已经成为展示当代大学生高尚情操、出色才艺和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成为检验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机制。

夏宝龙在闭幕词中指出,艺术教育不仅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显著标志,也反映了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水平。本届展演活动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文化育人宗旨,向当代大学生发出了担当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动员令。他指出,浙江将以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省、文化强省建设。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代表47所发起高校校长宣读了《让中华文明薪火永继——高校校长杭州宣言》,表示高校将自觉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切实增强高等教育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提升高等学校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加快提高高等教育文化建设的基础能力。

据了解,本届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节目610个,通过录像评选出172个节目参加现场展演;组委会还评出学生绘画、书法篆刻、摄影、工艺设计、雕塑陶艺和DV等获奖作品618件,收到各地报送的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1103篇。组委会分别组织了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等专题座谈会,邀请评委专家对相关节目进行点评。

闭幕式上,举行了会旗交接仪式,下一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将于2015年在天津市举行,天津市副市长张俊芳从浙江省副省长郑继伟手中接过了会旗。

培养企业精神建设企业文化 篇12

企业文化是某一个特定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意识为核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而形成的文化观念体系。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色文化, 是多元文化中的一种, 是企业大文化, 它包括:企业管理、企业作风、职工素质、企业的行为准则以及公共关系等诸多方面, 是企业文化的内在表现和实质。所谓企业小文化, 是企业的文化、体育、卫生等部门设施及文化活动的总和, 突出表现为企业基层的群众文化, 是企业文化建设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要真正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必须立足于企业大文化的高度, 以丰富多彩的企业孝文化来体现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从而构建企业的大文化氛围。

2 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构建企业文化的关键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它与企业地位和经济紧密相关。离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企业文化是一种没有实际意义的“文化彩衣”, 不可能长久, 要发展企业经济就是去了精神支柱, 最终导致经济衰退。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存在、发展、壮胆的物质保证, 也是企业文化工作的最终目标, 企业文化的优劣, 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始终围绕经济建设服务, 着眼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使企业文化的唯一根本点和出发点。

因此, 建立企业文化必须从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上, 把企业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形式来研究和认识, 才能有效的把握企业文化方向, 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企业文化可起到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增强凝聚力, 提高企业知名度的效果, 将有力的弥补一般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 发挥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3 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有效保证。

3.1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结晶与核心

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内在凝聚力和企业外部形象的生动体现和高度总结, 但体现本企业特色, 能动的反映企业的各个方面, 展现企业员工的精神面貌, 而且易记易懂, 长久不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经过半个世纪文化底蕴的沉淀, 企业文化实现了从工厂文化向公司文化的跨越, 形成了以“第一汽车, 第一伙伴”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系统体系, 建立了“用户第一”的经营理念, “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企业精神和“耐住寂寞, 从0和1做起”的管理思想、狮子和羚羊赛跑的生存哲学, 让每个家庭都拥有自己汽车梦想, 充分体现了汽车产业职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苦练内功, 做强自己、永争第一精神风貌, 同时也具体形象地为员工勾画出“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宏伟的远景蓝图和奋斗目标。正是在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召下, 一汽集团连续多年被国家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和“精神文明模范单位”等多项殊荣, 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优选样板。一汽的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也是企业文化和物质文明建设高度融合的典范。

一汽哈尔滨轻型汽车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一汽哈轻公司”) 在企业经济形势十分困难的形势下, 在“学习、创新、抗争、自强”的企业精神激励下坚定自己的奋斗信念, 自强不息, 永不言败, 努力抗争, 终于迎来与美国通用汽车合资, 搬迁新厂, 成为一汽集团自主百万辆中重要一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激励职工坚忍不拔, 迎难而上的企业精神的支撑, 要想创造新的辉煌时难以想象。

企业精神, 既是企业文化的精髓, 又是企业行动的指南。企业精神的不断弘扬, 不但给企业带来效益, 还给企业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职工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和荣誉感, 这是其他形式的说教都难以替代的。

3.2 物质投入是企业文化发展的强大保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 同时企业文化构建需要企业发展成果的支持,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无源之水, 无木之林, 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载体来实现,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企业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必要的经济投入是构建优质企业文化的有效保证。如一汽哈轻公司把现场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抓好落实。结合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对公司环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 实现了厂区环境“绿化、净化、美化”和生产现场“规范、整齐、整洁”的目标。结合CI、CS战略, 对企业标志、雕塑、绿化带、广告牌、宣传橱窗等现场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整合, 传导着企业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折射出浓郁的和谐企业文化氛围, 从而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和认同感。

“只有热爱才会创造”。企业文化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提供了物质以外的可靠保证, 才可能使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形成合力, 推动企业建设和发展。

3.3 领导文化与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有机体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不难发现, 领导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爱好往往左右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 我们称之为“领导文化”。领导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企业文化虽然大于领导文化, 但领导文化决定企业文化的发展舍去、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在企业中, 我们往往发现, 一个企业主要领导由于本身爱好某一项文化体育项目, 就在决策圈内指导某项活动的优势, 继而在设施、资金、价值规律上投入较大的精力, 固然企业文化中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和设施, 但企业文化是一个大概念, 是以大多数职工的文化需求为前提的。因此, 以领导爱好作为企业文化的前提显然进入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和领导集体, 应该首先是勾划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框架, 发挥大多数职工的文化能动性, 促进企业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4 注重企业文化地区性、民族性、社会性是搞好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每个企业根据它所处的地理位置, 周边地区的民族结构、民俗特点、环境条件、经济发展规模、企业内部职工等各方面因素来选择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 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显著特点。一汽哈轻公司地处北方多民族聚居和多种文化交织的地区, 多年来, 一汽哈轻公司把民族文化融于企业的各个方面中去, 如在各个民族节日里, 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体现民族团结的特性;开展的军民共建, 企地共建, 展现地区文化特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群众自娱自乐为内容的文化体育活动, 既带有行业特征又富有社会性, 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融地区性、民族性、社会性于一体, 与经济的发展达成了和谐统一, 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企业文化缺乏民族性, 就失去了群众特色, 忽视了地区性便失去了活力, 淡化了社会性就失去了群众基础。现代企业需要良好的经济效益, 更呼唤高口味的企业文化。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社会文明的统一体, 科学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有效地掌握企业文化的真谛, 必须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全成发展, 为企业的发展进步注入新的活力, 使企业充满蓬勃发展的生机。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企业构建较为系统完备的内部经济、文化管理机制和外部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使之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以利于不败之地, 已成为各企业竞相开发、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推动整个企业经济发展的助动剂, 是企业双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指南。

上一篇:《我11》下一篇:丁苯酞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