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普文

2024-09-26

青少年科普文(通用7篇)

青少年科普文 篇1

一、皮尔斯符号学与青少年科普文章英译汉

( 一) 符号学

符号学是人类有关意义与理解的所有思索的综合提升,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学科。(赵毅衡,2013)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符号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探究过符号与世界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王丽娟,2013)这对后来符号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首先提出了“符号学思想”。索绪尔注重符号的社会意义,将其与心理学相联系;皮尔斯则强调其内在的逻辑意义。(李尤,2014)直到20世纪60年代, 符号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法国、美国等地兴起发展。目前,符号学正以强劲的势头向各个学科渗透。所以, 符号学的研究意义很大。

翻译本身就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许多译者将符号学运用于翻译领域。此举将两种语言置于文化层面,尽可能地使源语言和译入语产生最大程度相似的效果。

( 二) 皮尔斯符号学

罗素曾经这样评价皮尔斯:“毫无疑问,他是十九世纪晚期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而且理所当然是美国最伟大的思想家。”的确,皮尔斯的哲学思想是宝贵财富,尤其是他的符号学。

皮尔斯把符号学定义为:“指号或表象是这么一种东西,对某个人来说,他在某个方面或以某种身份代表某个东西。”(翟丽霞,刘文菊,2005)他非常注意分析人们认识事物意义的逻辑结构,把符号学范畴建立在思维和判断的关系逻辑上,注重符号自身逻辑结构的研究。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基于他自己的“三个普遍范畴”: 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解释。第一项是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式,或称为“感觉状态”。第二项是个别的时间和空间的经验。第三项呈现的存在样式将第二者与第三者连接起来。(翟丽霞,刘文菊, 2005)

二、皮尔斯符号学在青少年科普文章英译汉中的运用

翻译时,译者应该把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都考虑在内,传达出各层面的意义,即言内意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笔者将从这三方面分析皮尔斯符号学在青少年科普文章英译的作用。

( 一) 言内意义对等

言内意义是指词语与共存状态下的其他语言成分相互联系所产生的意义, 即结构意义。言内意义对等即符号间意义的对等。言内意义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音系、 词汇、句子、话语等各层面。而科普文章语言平实易懂, 所以音系等方面研究意义不大,因此笔者主要分析词汇和句子层面的言内意义对等。

例1

原文:You may even see clouds of pollen being released over the next several weeks,where there will be almost a green mist

译文:接下来几周,你还会看到花粉像一朵朵云团似的,烟雾缭绕,好似绿色的薄雾。

这句体现出句子层面的对等。原文并不是科学味道浓厚的科技语言,相反带有文学色彩,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出原文内容的同时,在语言上要反映出目的语的思维习惯和方式。译文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在准确表达原文的基础上使文体更活泼,更易于接受。

( 二) 指称意义对等

指称意义的对等,即两种不同符号在现实生活中所代表的意义对等。“在翻译中,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 一词多义、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等现象都使语义对等变得更加复杂。”

例1

原文:The three-day mission was a part of NASA’s partnership with Boeing and Space X,who are developing spacecraft capable of shuttling astronauts between Cape Canaveral,in Florida,and the ISS.

译文:为期三天的任务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与波音和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合作项目的一部分,它们正在研发一款新飞行器,可以把宇航员从位于弗罗里达的卡纳维拉尔角海岸送到国际空间站。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一个美国地名:Cape Canaveral。 青少年或许对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因此笔者在中文“卡纳维拉尔角”加上“海岸”,使读者有个更直接的印象。

( 三) 语用意义对等

在不同的符号系统,即语言中,对同一个事物,所用的符号可能不同。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对源语言和目的语有良好的文化知识背景,才能避免闹出笑话。比如英文的“clothes horse”一词对应到中文便是“晾衣架”。 如果对两套符号系统不熟悉,就无法准确传达出源语言的意思。

例1

原文:It’s able to pump 1,200 gallons of liquid hydrogen fuel per minute

译文:每分钟可以加1200加仑(约4542升)液态氢燃料。

这是非常典型的翻译对等例子。美国普遍使用加仑, 而在中国则用升,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考虑到源语言和目的语的不同。笔者选择翻译出源语言同时在后注明中文常用计量单位,一方面读者可以了解到国外文化,另一方面方便读者自身有更准确的体会了解。

三、总结

科普文是青少年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文章对用词和句子结构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此类文章的翻译,不是机械地字字对应,而是应该把握全文,进行适当调整,动态灵活地反映出原文信息。本文基于美国符号学家皮尔斯的思想内容,浅析了青少年科普文英译实践中出现的一大重要问题,即翻译的对等, 具体要做到言内意义对等、指称意义对等和文化意义对等。作为一名译者,一定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特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简单翻译敷衍了事。唯有把握好翻译对等,根据读者特征调整语言等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

参考文献

[1]李尤.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指导下的“the Hunter’s Wife”翻译实践报告[MA].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陆建泽.2014年中国符号学年度发展报告[J].符号与传媒,2015,(1):167-176.

[3]卢巧丹,卢燕飞.从皮尔斯符号学看翻译对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49-51.

[4]王丽娟.中国符号学翻译研究综述[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7):60-84.

让科普文教学洋溢语文味 篇2

一.深入解读文本, 找准情趣点

要想让我们的课堂有语文味, 首先必须找准情趣、理趣交融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就是课文的重难点、语言的闪亮点、读写的结合点。例如必修3第四单元科普文的教学, 在单元提示中明确地说明了阅读科普文的作用和注意点——“阅读科普文, 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同时也要注意审美鉴赏, 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这个提示清楚地告诉我们科普文教学除了科普知识外, 更重要的是其科学思维和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以及感受科学家探索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例如《宇宙的边疆》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 也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以形象精美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垠和神秘莫测, 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作为解说词作者抓住说明对象按空间顺序逐步推进介绍, 同时融入大量的议论和抒情, 使文本更具有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也不断地表达了对人类世界的思考。探索宇宙的激情和对人类的关怀结合在一起, 使这篇文章超出简单的科学知识介绍层面, 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

因此教学本文, 首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解说词的基本特点, 并以此为线索快速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然后重点分析探讨文章的语言, 体会作者在写作本文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以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目标可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解说词特点, 把握说明对象、顺序和语言等;

2、了解一些宇宙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体会解说词中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好处;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求知欲和科学精神;

2、体会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

重点: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难点: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体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品读文本, 挖掘语言的美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文章不是无情物, 科普文也是如此, 它即使再通俗易懂, 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内心情感, 只要我们恰当地引导学生品读, 挖掘语言因子, 品词析句, 深入文本对话, 就一定会领悟作者内心的情感。例在《宇》教学过程中, 执教者在引导学生了解解说词的特点和明确写作对象和顺序等内容之后, 进而重点分析探讨文章语言的优美。

老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 认真揣摩文章语言的特点;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来谈谈理由和感受。学生通过品读体会到语言的形象精美, 如比喻、拟人手法运用, 语句形象生动;议论抒情结合, 富有激情又引人深思。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句的品读, 进一步体会作者探索科学的精神。例如引导学生诵读文章题记:

“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 而应该是我的灵魂。假如我拥有一切, 我就无所用心。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 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

“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 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

读题记,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老师质疑:“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深入文本, 展开讨论, 老师点评鼓励。

三.活用文本, 拓展迁移

语文有着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的多解性, 是需要被唤醒的, 而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可以改变文本的宽度、厚度以及温度, 使文本在想象与体验中成为学生头脑中栩栩如生的形象, 从而真正“存活”于学生心灵。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熟练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宇》是讲述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文, 了解解说词和有关宇宙的知识只是浅层次学习, 本文教学重难点应定位在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体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我国首颗青少年科普卫星发射成功 篇3

一场瑞雪让绵延的晋西北高原银装素裹, 欢笑的青少年在古长城脚下的卫星城感临“希望”。2009年12月15日上午10时31分,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希望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这是我国首颗为青少年研发的科普卫星。伴随着火箭的冉冉升空, 来自全国近200名师生代表在发射场观测台上欢呼雀跃, 一同欢庆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据悉, 卫星发射成功后, 中国科协和中国宇航学会将陆续开展一系列卫星应用科普活动, 如“‘天圆地方’五色土图形在太空中变化情况竞猜活动”、“希望一号图像识别大赛”、“全国青少年希望一号卫星通信竞赛”和“希望一号在轨运行监测活动”等等。

“希望一号”科普卫星是由中国科协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起, 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免费为广大青少年量身定制的, 充分体现了航天企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馈社会和热心科普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希望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自主研制, 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并做了适应性改进。围绕卫星的设计、研制、发射和使用, 中国科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宇航学会, 共同策划和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全国性青少年航天科技体验活动。

“希望一号”是一颗只有60kg重的小卫星, 采用八边形立柱框架结构, 装载“天圆地方”五色土实验设备、轻型宽视场彩色相机、无线电通信转发器及测光仪等仪器, 具备进行“天圆地方”五色土太空实验、太空摄影和太空无线电台等三种功能。经过航天专家层层选拔, 北京景山学校刘重华同学 (7岁, 一年级) 提出的“天圆地方”五色土实验在全国青少年提交的105个入选方案中脱颖而出, 成为最终卫星搭载实验方案。

青少年科普文 篇4

一、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现状

目前,众多学校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开展中存在两大问题,分别是青少年校外活动场少活动内容单一,科普教育活动缺乏趣味性。笔者将就这两个问题进行阐述。

(一)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少,活动内容单一。经笔者研究,校外活动场所单一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同时也是许多学校最难头痛的问题,以某地区为例,该地区的校外活动场所仅限少年宫,在该地区的少年宫里主要活动内容仅仅只有音乐、美术、体育等,而一些涉及到科学知识、科技创新的内容根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根本无法对科学知识全面了解,对于学校而言,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多大意义。

(二)科普教育活动缺乏趣味性。此外,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在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却未能取得有效进展,这主要是由于科普教育活动趣味性的缺乏,无法促进青少年学习热情,最终导致青少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质量不高等问题。

二、如何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开展

综上,笔者对目前我国学校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发现诸多问题,为了促进科普教育活动有序进行,我们必须拿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增加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增加青少年校外活动趣味性。笔者将就这两个部分进行说明。

(一)充分拓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场所。首先,我们应对青少年科普活动场所进行拓展,多建立一些社区科普工作室,并对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不仅将各学科内容加入其中,还应将重点放在科学知识,创新发明发明,帮助青少年养成爱思考,勤动脑的好习惯。在建立科普工作室时,应对各方面地理条件综合考虑,交通的便利性,居民的集中性,青少年的辐射性,社区科普工作室应充分突出科学性、独立性、严谨性,向周围居民免费开放,以此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促进青少年科普活动趣味性。趣味性对于青少年而言相当重要,同时也是激发青少年学习热情的关键。社区科普工作室尽管面积不大,但却配备好各种科技器材,并将一些益智玩具与科学书籍采购回来,并定期举行活动,例如:《生活中的科学》、《我是种植小能手》,通过这些活动向青少年灌输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在《我是种植小能手》活动中,可以先通过讲座的方式告诉青少年一些种植知识,然后组织种植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种植的乐趣与科学的奥妙,这种活动不仅能提高青少年实践能力,还能帮助青少年养成爱惜花草树木的好习惯。社区科普工作室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吸引青少年踊跃参与,让他们成为社区科普工作室的常客。

(三)通过动画来渗透科普知识。要想促进青少年对科普活动的热爱,还可以从动画片入手,目前我国有许多动画片中都含有科学知识,例如《蓝猫淘气三千问》、《洛宝贝爱科学》、这一系列动画都对科学知识进行了普及,有利于青少年科学水平的提高,达到了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的目的。

(四)组织创新大赛观摩活动。此外,要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开展,可以通过大赛观摩活动来实现,通过观摩活动,青少年能充分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各种创新发明会使青少年大开眼界,并激发出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观摩活动中,教师自身素质水平也能得到有效提高,这对于科普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组织青少年科普营活动。为促进科普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可以组织青少年去参加科普营业活动,为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应在活动开展前制定活动规范,明确了活动目的意义,对于教职工的职责分工,为活动的有序进行建立保障。此外,还应做好青少年安全工作,由于科普营活动是在郊外,以防青少年出现意外,据此学校应成立一个安全小组,随时负责青少年的安全,在活动期间,青少年应排好队,保持良好精神风貌。

(六)把握科普教育活动特色。在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时,要以弘扬特色文化为开展工作的主要目标,特别是发展区域文化,特色文化是区域发展的根本条件,同时也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主要动力,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众多地域的国家,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这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并运用至青少年群众文化中去,让这些地域文化通过科普教育活动将其作用以最大化的程度发挥出来。

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我国目前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中发现诸多问题,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极大创新力度,将多种措施应用其中,通过科技创新大赛的组织,趣味性的增强,帮助青少年养成热爱学习的好习惯,树立正确的三观,为青少年今后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志坤.浅谈科技馆教育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J].科技风,2013,19:17-18.

青少年科普文 篇5

1 柳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现状

1.1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柳州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全国首批“科技兴市”先进城市和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多年来,柳州市委、市政府对青少年科普工作高度重视.2005年1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科协工作领导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大力支持青少年科普工作,向青少年开放各种社会科普资源,为青少年科普工作创造条件。

为把《意见》落到实处,由分管的市领导挂帅,教育、科协、财政、民政等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成立了“柳州青少年创新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柳州市建设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领导小组”“柳州市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组委会”,统筹安排柳州市青少年科普活动。

1.2 科普示范基地发挥良好作用

历年来,柳州市共建设科普示范基地81个,居于广西前列。其中,种植业基地38个,养殖业基地19个,加工业基地1个,科技培训项目4个,其他类型8个。另外,还在市区内部分社区和辖县建设科普宣传栏1 1个。这些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有效地辐射和带动了周边科普工作的发展。

1.3 勇于创新,首创在社区和学校建设“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以娱乐竞赛为辅助,以培养科学精神为目标,以锻炼智能为目的,是社区和学校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阵地。柳州市“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建设由柳州市人大立案,柳州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负责具体实施,至2008年,已建成1个省级、46个市级、6全县级、3个乡镇级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受到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广泛欢迎。对此,中国科协青少部领导与WRO国际机器人竞赛组委会委员专程到柳州市考察“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情况,并给予了充分的赞誉。

1.4 青少年智能机器人活动蓬勃发展,成为“柳州品牌”

为贯彻落实好柳州市委、市政府“科教兴市”的战略方针,办好既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需求又能凸显工业城市特色的优质教育,柳州市科协联合柳州市教育局,引进了“青少年机器人教育和竞技”项目,作为柳州市实施科技教育、素质教育的新平台。自此以后,柳州市青少年智能机器人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该活动已有40多所学校的师生参与。柳州市青少年先后在各项国内外竞赛中共计获得金牌36枚、银牌11枚、铜牌8枚的好成绩,并蝉联两届世界杯机器人足球项目冠军,提升了柳州市的知名度,为祖国、为广西、为柳州争得了巨大的荣誉。

1.5 青少年科普场所建设取得新进展

柳州市科技馆自2001年开馆以来,始终坚持免费开放,至2008年共计接待观众80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并被上级部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普柳州市基地”“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活动基地”“中国青少年智能机器人竞赛组委会培训基地”“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柳州市柳城县科技馆于2005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广西第一个县级功能较齐全的科技馆。该科技馆占地面积1 800 m2,内设有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三农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成果展厅、大型科普图片展厅等。另外,柳城县还在县、乡、村均建有永久性的科普宣传栏、图书室、活动室,80%的村委建有科普学校。柳州市融安县在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投资205万元建设“融安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为1 950 m2,现已投入使用。

2 柳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硬件设施建设

柳州市科技馆地处柳州市河东开发区内,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不方便,且场馆面积小,展品陈旧,不能满足柳州市10万多名在校学生的需要。目前,柳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只有一个面向全市人民的科普宣传长廊。虽然各社区和学校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也作为科普宣传的阵地,但其辐射面较小,一般只能辐射到本社区或本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和未成年人。

2.2 管理机制

目前,柳州市还没有明确制定激励各部门、社会各界参与青少年科普事业的激励机制,还不能充分地调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许多辅导员教师和从事该项工作的科技人员还只是凭着对青少年科普事业的一腔热情无私地作贡献。

3 柳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的发展方向

(1)构建以青少年科普活动为载体,以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为依托,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新模式。

(2)大力开展社区、学校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活动,丰富“工作室”的活动内容。以青少年智能机器人活动为引领,同时开展其他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科技创新、模型制作等)。

(3)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辐射型科普教育模式。以中小学作为区域性社区科普教育组织、协调的主力军,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进行校内、校外科普教育活动。

(4)整合社会各界的科普资源。充分利用社区、街道的现有条件,如社区青少年活动基地、老年人活动室及单位会堂、场所等,形成科普教育网络,建立固定的科普园地。

(5)建立和完善科普事业激励机制。制定鼓励各单位、科技辅导员、科技工作者和广大青少年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青少年科普事业的激励政策。

(6)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力度,力争在各主流媒体开设专题科普栏目,在各主要街道或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科普宣传栏等;开设青少年科普网站。

青少年科普文 篇6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校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在全社会大力加强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背景下承载着对广大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担。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校外教育如何抓住机遇, 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健康发展、有所作为则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校外教育已经不可能继续独立于社区生活以外, 不可能继续与社区教育毫无联系, 而是越来越广泛和深刻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方面, 校外教育的资源正在向社区开放, 引导和努力参与社区的一些社会活动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社区也已经向校外教育开放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 渗透参与校外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 即校外教育社区化, 社区生活教育化。

一、校外教育与社区科普活动有效衔接的条件与背景

徐汇区经过数年努力已初步形成青少年科普活动的社区文化,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素来与区域内科普基地联合开展各项科普活动, 并结合社区各街镇的特点, 为跨越式的发展社区教育, 建设社区学校创造条件。因此, 提出探索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与社区教育结合, 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枢纽, 以各分中心和社区学校为网络, 以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三位一体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近年来徐汇区校外教育与社区科普活动的有效衔接, 成为徐汇区作为社区教育全国示范的重要内容。同时, 徐汇区具有丰富的校外科技教育资源, 区内有数十所高校, 百余所科研所, 特别是徐汇区拥有几十位生活、工作在区域内并热心青少年科普事业的院士和科学家们组成的徐汇区青少年科技导师团。形成了社区科普资源的集聚效能, 人力资源是最大的“财富”, 导师们在不同社区对青少年校外科普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另外校外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充分整合, 如:活动中心各分中心、大中小学, 社区学校以及各种社会资源都是实体化推进社区科普活动的载体。因此, 各街、镇在自身的社区空间里可以体现不同的青少年科普活动的社区教育方法甚至模式。

二、街道科普特色活动是有效衔接校外教育的主渠道

在社区教育推进的有利条件下, 各社区努力发挥各个社区教育机构的独特功能, 寻找已有成熟而简约的路径。不断开展各街镇业已存在的科普特色活动是有效衔接校外教育的主要渠道, 同时努力发掘各街、镇的科普特色, 继续开发各街镇特点的科普活动, 使校外青少年科技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深入社区创建特色的科普活动。例如:徐家汇街道的头脑奥林匹克家庭赛, 就是利用学校与街道联手组织居民培训, 举办各类头脑奥林匹克家庭赛;龙华街道的龙华中学、龙华小学、龙苑中学等举办“五小龙”活动;凌云街道的青少年模型俱乐部以及小机灵擂台赛活动的开展, 并由此获得创新大赛一等奖;湖南街道根据区域内老洋房、旧建筑多的特点开展建筑模型科普活动, 以科技人文精神组织湖南老洋房、旧建筑的演讲活动, 并多次在全国建筑模型比赛中获奖。天平街道与南模中学联手构建“生态工作室”, 辐射周边学校等。

全区各街镇都与校外教育或学校课外活动进行有效衔接, 既充分发挥了校外教育的作用, 又发挥了学校的积极性, 更开发了各街镇的特色资源, 极大丰富了青少年校外科普活动的内容。形成了青少年科普特色活动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以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来推进和丰富社区教育, 为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提供基本素材。

三、学校与社会资源是校外教育与社区科普活动有效衔接的依托

长期以来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与各学校, 各街镇存在合力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特别是社区科普活动的合作机制。三位一体的模式的运作, 充分发挥了各自工作的优势, 根据街镇的特点, 结合各社区所在的特色学校的校本建设, 努力构建社区教育体系。同时依托青少年校外教育资源, 以社区所在的学校和社区学校为依托, 开展校外教育与社区科普活动有效衔接的研究, 探索有效衔接方法与手段, 通过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与社区科普活动形成形式互动, 社会融合, 手段多样, 目的双赢的良好结果。

特色学校是社区教育最贴近最丰富最有效的资源, 各街、镇区域都有若干所中小学、幼儿园。徐汇区共拥有三所上海市科技示范学校、八所上海市科技特色学校, 八所区示范校, 三十四所区特色校、六十一所绿色校, 区内还有植物园、昆虫馆、公安博物馆等十九个市级科普基地以及许多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研究所等。特色学校、科普基地、科研院所等资源是社区教育最近最好的资源, 它们的场地、设备、师资不仅是社区教育的资源, 更是青少年社区科普活动的无尽宝库, 活动中心作为校外机构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开发各类资源, 与各方面通力合作, 开发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科普活动, 成为徐汇校外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社区科普活动的方法是有效衔接校外教育的手段

校外教育及社区科普活动开展, 要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年龄段特征和兴趣爱好来设计活动:幼儿科技活动以游戏教育的形式作为主要手段;小学科技活动以兴趣教育形式作为主体方法;初中科技活动以使用工具教育形式作为主要途径;高中科技活动以课题研究、探究性学习行为和方法的培养为主导。寻找探索性研究的内在基本规律, 而社区具备了青少年科学探索的众多素材。青少年的科学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 而且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只有在明确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组织丰富多样的社区科普活动, 让其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才能满足青少年的多样化活动需求, 也才能真正发挥校外科普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因此, 校外教育要积极组织和设计青少年喜闻乐见的, 以科技创新、动手动脑为内容的社区科普活动。活动要有时代气息, 突出社区特点, 采用青少年寓教于乐的形式, 切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 集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 发挥校外教育优势, 体现社区活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五、校外教育机构要引领校外教育与社区科普活动有效衔接

相对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校外活动而言, 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活动由于其专业性强, 组织质量高, 符合青少年兴趣爱好等特点而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诚然, 由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条件所限, 其校外活动不可能覆盖全区的所有学生, 尤其是一些项目的杯赛活动, 可能只有少数特长学生参与, 这使很多中小学生感到遗憾。为此, 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枢纽, 发挥其校外活动的引领作用, 带动学校、社区提高整个区域内校外活动的质量就极有必要。因此, 校外机构要整合资源, 探索一种适合社区的模式。根据各个社区实际需要从中选择相对典型、可行的稳定模式, 这种模式经过探索和实践, 已成为有效衔接的模式, 徐汇校外机构是校外教育与社区科普活动的主要引领者。目前, 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及各个分中心与若干社区已共建成多个社区学校, 中心及分中心已在所在社区形成科普活动的多种模式。例如凌云分中心和凌云社区学校内设置信息苑、模型俱乐部、头脑奥林匹克、小机灵系列活动等都是这种模式的成功典型。而这些模式的出现与成型, 都是由校外机构和社区共同创立而成并充分利用活动中心策划、组织的资源, 调动社区学校、各中小学、家庭的各类资源形成蓬勃的社区科普活动, 有力推进了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升。

六、整合社区科普活动是有效衔接校外教育的途径

目前, 政府的各个工作部门, 以及社会各种文化教育机构, 比如, 街道社区、博物馆、校外教育基地等,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 其工作都会成为或多或少涉及青少年的校外活动, 搞好青少年校外活动自然也成为其份内之事。但是各个机构之间的互动和联系还有待提高, 各行其是的现象尚很普遍, 这也造成了其组织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质量参差不齐, 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因此, 加强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很有必要, 尤其是, 青少年校外活动的彼此交流是提高青少年校外活动整体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而通过各个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 整合社区科普活动也就有了可能。目前徐汇区社区教育发展迅猛, 各街、镇结合地区的特点, 以科普活动拓展其功能。整合社区科技活动来发展社区教育, 以街、镇为“块”, 以教育系统以及社会资源为“条”。从“条块”结合发展到“条条块”结合, 建立社区教育的立交桥。将青少年科技活动有机地、多元化地融入到社区活动中去, 以多种形式立体地在各街、镇开展活动, 渗透到社区、小区, 甚至深入到家庭, 扩大到其它街、镇, 形成青少年科技活动新的增长点, 成为社区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目前, 徐汇区每年街、镇或学校冠名的科技“杯赛”有三十项左右, 参加学生数十万, 这些“杯赛”大多与社区街镇联办, 既体现街镇热情组织, 同时也体现了青少年科技活动愈来愈离不开社区, 青少年在社区生活的时光愈益成为各类科普活动的好时光。如:2007年9月在迎接上海市承办的世界特奥运动会时, 华泾社区与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徐汇区“科技特奥”活动, 组织了十三街、镇的智障青少年参加的训练、培训、竞赛等系列活动, 让智障青少年在科技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愉悦, 同时也体现全社会共同关注智障人士的人文精神。

以“青少年科技活动”为载体, 整合地区学校、社会等资源举办各项活动, 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科普活动。使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成为社区活动的组成部分, 青少年科技活动进入社区的时间空间将大有作为, 它将会大大激活社区教育的开展。社区教育要经营好区内已有的科普资源与已有的科普活动成果, 将已有的青少年科技资源与成果运用好。

徐汇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将整合徐汇优势资源, 拓展其功能。它将融入到徐汇社区教育体系之中, 在徐汇区社区教育的大空间做好资源利用, 优势整合, 为构建徐汇学习型社区的明天做出贡献。

青少年科普文 篇7

一、设计意图

1. 背景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馆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全国已建成各级科技馆五百多座。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与经济、社会关系的日益密切,我国科技馆的科普教育的重点也转变为集中在教育理念的提升上,即“以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为中心”,把如何通过开展各种科普活动拓展和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学兴趣、增长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等作为目前科技馆科普教育的重心。在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普展品,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目前,我国科技馆大多数展品研发还是沿用传统设计思路与观念,大多是展品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场馆,展品数量多、范围广,科技馆的展品外形相似、展品设计大同小异缺乏创新,展示形式千篇一律,很多中小型场馆更是没有主题展厅,基本就是展品的罗列展出,辅导形式也就是简单操作和原理介绍,参观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主题体验式科普展品的设计,可以抓住参观者的兴趣点,在体验的过程中引导参观者自主探索,同时主题式的参观可以形成比较系统的科普知识。主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抓住参观者的兴趣点,激发参观者的学习热情,引导参观者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因此,如何依托“宇宙遨游”主题展品,将主题情景化科技辅导应用于科技场馆教育活动中,进一步有效开发辅导教育活动是本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

2. 理论分析

(1)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它是将教学主题、教学方法、教学场景和教材内容融为一体,通过对语言、音乐、多媒体等设备的综合运用,所创建的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

(2)情景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又叫情景认知,在20世纪80年代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理论和其他人类学、社会学和认知科学理论的背景下,产生了情景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行动之中,随着个体参与到新的情境中并在情景中进行协商,知识产生了。在情景化学习理论基础上,学者们提出,基于情境认知的学习环境具备以下特征:1)提供真实的情境,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使用方式。2)提供真实的活动,引导受众参与体验互动。3)提供扮演多种角色的机会,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4)提供适合的小组学习任务,支持实质的合作建构等。

二、教育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一是了解基本的天文常识。二是了解宇航员训练、神舟飞船知识。三是认识万有引力、失重、重力的科学原理及应用。四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本案例主要涉及天文知识及相关科学原理,案例教学主要采用情景化教学方法,以“体验”形式开展,为参观者创造了情景模拟的学习环境,通过体验加深天文知识的了解,激发参观者对宇宙的兴趣和求知欲。“玩中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参观者的参观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参观者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参观中获得的天文知识基本都是通过看、听、体验,充分调动各感官而获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是激发学生对太空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二是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形成“探索”式的自学模式,并在“玩”中学到科普知识。三是在探索、思考的分析过程中,形成尊重客观事实,尊重科学的态度。

三、作品创意与预期效果

1. 活动主题的选取

关于宇宙的科普知识基本是每个科技馆都涉及的部分,但是有的科技馆是主题展厅,有的科技馆则是部分展品陈列。而宇宙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是深不可测、触不可及的,如果简单讲解,会让被动接受知识的参观者难以消化,最后变成浏览、拍照,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宇宙遨游”主题情景化的参观,有助于参观者形象生动地学习太空知识,加深对展品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启发参观者对宇宙的思考和遐想。

2. 路线设计与教学基本流程

(1)搭建情景,激发参观者的好奇心。组织一支航天员队伍,模拟一次航天员的太空旅行,先向参观者简单介绍一下宇宙的形成、星系天体等天文知识,作为情境导入。然后由一名科技辅导员扮演航天员队长,介绍整个太空旅行的路线和步骤,并负责辅导和指挥各航天员。

(2)玩中学。1)观看3D科普短片,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宇宙奥秘,进一步激发对此次旅行的兴趣。2)走进天体称重展区,了解银河系行星的名称及分布,通过称重体验,得出参观者在每个行星上的不同体重。3)宇航员队长带领队员接受航天员的必备技能训练“三维滚环”,体验航天员在超重情况下天旋地转的感觉,在参观者体验的同时可对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扩展。4)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可以踏上太空之旅了,所有参观者穿上宇航服(此处可不穿,简单介绍一下宇航服的相关知识),坐上神舟飞船,体验升空的感觉,神舟飞船中配有视频播放,介绍太空的相关知识。5)承载宇宙飞船登陆月球,模拟月球探索,在月球上寻找水源、样本采集、拍照、记录等,通过月球漫步展品体验失重的感觉。6)参观月地基地,提出人类移居月球的构想,引发参观者思考。7)返回地球,太空旅行即将结束时,向宇航员提问:“为什么地球有引力,月球没有?”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展品进行模拟解释。

四、作品的相关知识及科学原理

1. 天体称重

展区分为模型区和操作区,模型区展示的是八大行星的组成及其运行轨道,在操作区设置三个操作展台,每个展台由一台电脑及体重秤组成,参与者通过多媒体电脑触摸屏,选择想要到达的宇宙星球,便可进行星球之旅,并通过多媒体来了解此星球的各种知识。参与者也可选择“称量体重”按钮,即可显示出自己在此星球的体重并语音播报出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参观者在每个行星上的体重不同,是因为重力加速度不同。

2. 三维滚环

三维滚环是训练飞行员和宇航员的模拟装置,可以做360°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快速运转,而且可以同时上下前后摆动,主要是用于检查宇航候选者的前庭神经功能,以了解他对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

3. 神舟飞船

采用计算机三维图像显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仿真技术,基于真实返回舱的特性,包括前视窗、左右舷窗、仪表照明系统、乘员操纵系统等,运动平台提供空间六自由度运动,模拟神舟飞船的飞行过程,使乘员从视觉上、听觉上和感觉上全面体验飞船从发射准备、发射升空、轨道飞行、返回着陆的整个飞行过程,体验航天飞行的感觉。同时,全面了解环绕地球飞行的载人航天技术,在参与游戏中增长有关宇宙和航天飞行等方面的知识。

4. 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就是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物体的质量越大、距离越短,它们产生的万有引力就会越大。展品“万有引力”的台面呈一个漏斗的形状,可以通过摇动手柄,将钢球提升后自动释放,球从台面边缘沿圆的切线轨道滚出后,沿着以台面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迹滚动。由于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小球滚动轨迹不断缩小,滚动速度越来越快,但始终为椭圆轨道,最后落入漏斗中心的洞中。这件展品用滚动的钢球模拟行星或地球卫星,漏斗形的台面表面是个双曲线的旋转面,它利用钢球的重力势能模拟太阳系中的万有引力势能,使小球的运动规律接近开普勒三定律,也就是轨道定律、面积定律和周期定律。

五、示范推广价值

“主题式”强调传播科普知识的主题性,获取知识的系统性;“情景化”重视的是“玩中学”,接受知识的主动性,而科技馆正是具备以上两种学习环境特点和要求的非正规学习场所。科技馆内主题展厅内丰富的场馆资源和独特的环境优势能够为参观者提供真实的情景,展品展项也能够为参观者提供可操作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围绕主题,选取经典展品,针对展厅展品设计类似“旅游路线”的探索路线,利用一个故事或者一次探险经历将此次参观“包装”成为主题情景化参观,从而将科技馆的教育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教育活动教案是针对“天文知识”开发设计的,主题式参观有助于参观者构成系统化的天文知识;情景化的参观形式,引发兴趣,寓教于乐;体验式的参观方式,引导参观者自己动手,自主构建天文知识,对于研发其他科普展教作品有一定示范、启发意义。

六、主题情景化科普辅导的思考

通过本次主题情景化科普辅导的实践,开拓了展厅教育活动的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参观者的参与情趣,也达到了科普辅导的效果,对于今后展厅内开展科普辅导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有几点问题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一是由于教师所在单位是小型科技馆,没有专门的主题展厅,有关天文的展品都是分布在全馆的各个方位,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紧凑性表现欠妥,对参观者按照既定路线完成体验参观也是一个考验。二是有主题的展厅大多是相关展品的陈列,展厅内并没有模拟真实场景,而参观的情景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一个故事或一次探险勾画的,相对于那种可以模拟真实现场的场景还是稍显逊色,对于有条件的场馆是否可以根据主题建设自助式主题情景化展厅,在建设过程中最好是有相应的氛围布置。在场景的设计下,无论有无科技辅导员引领,参观者都可以按照既定路线顺利完成参观。主题情景化科普辅导就是在普通展品的基础上,增添主题元素和情景化氛围,赋予展品新鲜感,提高参观者的参观热情和挖掘知识的兴趣,通过体验感知知识,将以往参观时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知、感知知识。活动也可根据自身条件设计成为“太空遨游”“海底世界”“人与社会”等主题。

七、结束语

当前,科技馆的展教功能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一部分是被动讲解的展教活动,真正让青少年参观者在体验、探索中学习科普知识的展教活动并不是很多。本案例针对“太空”知识,引入“玩中学”,设计了一条“主题体验式”的参观路线,让青少年自主完成“宇宙遨游”主题的体验式参观。同时,强调注重参观者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和体验领悟的过程,强调参观者在体验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并对其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从而培养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念.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0(06).

[2]龙金晶.科技馆展教功能发展的社会背景及教育思想研究[J].科普研究,2013(04).

[3]王守玉.科技馆体验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上一篇:高接换头下一篇:图形艺术设计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