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2024-10-02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精选12篇)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篇1

我国养殖业是以散养为主, 在广大农村千家万户的小规模饲养是几千年传统习俗。散养户的家畜家禽安全卫生条件普遍较差, 成为当前防治动物疾病的一大难题。不少养殖户禽舍甚至就建在家里, 生活环境没有封闭与隔离, 卫生标准极差, 家畜家禽混养, 个别家庭人、畜、禽同屋生活, 给人和家畜家禽带来了疫病传播的机会。

当前, 畜牧业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阶段。一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二是动物疫情频发, 分散养殖防控难, 危害畜产品安全;三是超小规模的养殖方式, 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窄, 所以引导养殖业户走出庭院养殖, 发展适度规模化向牧业小区迈进, 走品种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 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也是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但也要看到建设牧业小区也有弊与得同时存在。一是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二是有利于畜牧兽医技术的推广;三是有利于养殖户共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四是有利于改善农户人畜居住环境;五是有利于龙头企业对接;六是有利于一品一区, 七是有利于提高畜产品安全和质量及市场竞争能力。弊病有传染疫病的风险加大, 环境污染大, 环境保护难度大。

1 牧业小区环境污染状况

由于规模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不少国家采取立法措施限制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如新加坡严禁在国内饲养畜禽, 特别是饲养猪、牛, 象我国禁毒一样进行立法打击;福建省厦门市政府作出在几年内把养殖场从厦门搬出去的决定;上海市作出五年把大型养殖场迁出上海的规划措施。因为养殖场的粪、尿、水、气味对环境污染大。

1.1 土壤的污染

饲料中通常含有较高的微量元素, 经消化吸收排出体外。粪便作为农作物有机肥灌溉到农田中去, 长期将导致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富积, 从而对农作物产生有害作用, 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 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危害。

1.2 水体的污染

一个千头猪场年排污水约7 000 t左右, 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渗入地下, 造成地下水中硝酸盐含量过高, 给社会造成严重污染。在谷物副产物和油饼 (粕) 中约有60%~75%的磷以植酸磷形式存在。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猪饲料中的氮消化率为75%~80%, 沉积率20%~50%;磷的消化率为20%~70%, 沉积率20%~60%。未经处理的粪尿中一部份氮挥发到大气层中, 增加了大气中的氮含量, 严重时构成酸雨, 危害农作物, 其余大部分则氧化成硝酸盐渗入地下或随地表水流入江河中, 造成了更广泛的污染, 致使公共水系中的硝酸盐含量超标, 河流严重污染。磷渗入地下或排入江中可严重污染水质, 造成江河中、池塘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产生多种有害物质进一步危害环境。如我市的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风长, 年年泛烂成灾, 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防汛到来前疏通河渠。

1.3 空气的污染

畜禽养殖场对周围空气产生严重污染, 特别是传统的粗放和开放的饲养模式, 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气体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对畜禽和人群产生污染, 影响人畜健康。由于集约化高密度饲养家畜家禽, 舍内潮湿, 粪、尿及呼出的二氧化碳等散发出来恶臭, 其臭味成分多达168种, 这些气体不但对家畜家禽的生长发育造成危害, 而且排放到大气中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加剧空气污染以致与地球温室效应有着密切关系。如南充市1980年前17年的年平均温度为17~17.7℃, 而近10年年平均温度为17.2~17.9℃。2006年最为严重, 是五十年未遇的干旱, 从6月1日~9月4日长达94 d的干旱, 最高温度达42.5℃, 平均温度达28.3~34.1℃, 仅畜牧业经济损失就达1.73亿元人民币。所以要搞好牧业小区绿化, 减少环境污染.

1.4 废弃物的污染

如废弃和霉变的饲料、孵化场的残余物、破损的饲具等等, 都是会给环境造成污染。排泄物中的主要成份含有大量的氮、磷、微生物和药物及饲料添加剂残留物, 它们是土壤、水资源的主要有害物质成份, 加之养殖场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中有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酚、吲哚、粪臭素、甲烷和硫醇类等, 也是对养殖场本身环境和周围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成份。

1.5 畜禽粪便的污染

一头肉牛年排粪便7 300 kg, 尿液3 650 kg, 合计为10 950 kg;一头奶牛年排粪便10 950 kg, 尿液8 030 kg, 总计18 980 kg;一般情况下, 一头育肥猪从出生到出栏排粪便量为850~1 050 kg, 排尿1 200~1 300 kg;一只鸡年排粪量约36 kg;一个百头牛场年排粪尿量达1 100 t, 一个千头猪场年排粪尿达2 000 t左右, 一个万鸡场年排粪便达360 t, 可以说一只畜禽就是一个污染源, 一个规模养殖场的粪便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就会成为一个大的污染场。

综上所述, 要采取有力措施来解决养殖场对环境的各种污染。一是要提倡粪便进行干湿分离, 干粪发酵处理, 尿污水进入沼气池。二是要适度规模, 合理消化粪便。三是要加强监管, 严标乱放乱排。四是要合理降低饲料营养水平。五是可使用其它综合措施, 如生物、化学方法等。

2 牧业小区建设的绿化作用

牧业小区建设与绿化建设同步进行既是最佳选择, 也是十分必要的。发挥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矿物质元素、水和二氧化碳等制成有机物的作用功能, 并稳定环境, 净化空气, 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在牧业小区种草植树, 立体绿化, 对调节温度、湿度, 净化空气, 减少噪音对家畜家禽生长、发育都有好处。据有关人士测定:大片草坪可提高湿度20%, 小片草坪也能提高湿度4%~12%, 草还有滞留过滤和吸收尘土的效能。绿化区的臭气和飘尘浓度比未绿化区低21%~30%, 有的甚至低61%。1 m2草坪能吸收二氧化碳1.5 g/h, 每头猪应拥有50~70 m2的草坪或10 m2的树木, 即可维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平衡, 加之又有一定的树木吸收牧业小区的臭气素等有害气体, 空气会更加清新。牧业小区的空地不能全部硬化处理, 要把牧业小区建成公园式、花园式的养殖小区, 让家畜家禽生长在优美幽静美好的环境中。

3 牧业小区的绿化模式

牧业小区的绿化建设模式有多种多样, 要根据畜禽小区的规模和饲养品种而采取不同的绿化模式, 有单一式、多种式、复合式、立体式, 下面提供几种模式供参考。

3.1 种草, 草坪化

我国南方受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影响, 春暖、夏热、秋凉、冬冷四季分明。所以牧业小区绿化草坪建设以种下繁草、多年生、耐践踏、再生力强的暖型草为主的草坪草, 实施多品种混播, 做到春季返青发芽, 夏季茂盛, 秋季开花、结籽, 冬季枯萎。可考虑种结缕草+狗牙根, 葡茎剪股颖+狗牙根, 狗牙根+多年生黑麦草, 马蹄金+白三叶, 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 白三叶+狗牙根, 多年生黑麦草+结缕草, 白三叶+结缕草。也可选择五种以下的草混播, 是最佳方案。如果要种草刈割喂畜禽可种植单一的优质高产牧草, 如多花黑麦草、苜蓿、白三叶、苦荬菜、高丹草、扁穗牛鞭草、扁荚山黎豆等草种, 做到一举两得。

3.2 草灌结合

在建草坪时还可在草坪中栽植灌丛树, 利用草灌丛的互补利用, 绿化牧业小区, 走多元化绿化, 减少噪音对养殖场的影响, 还能吸收牧业小区的有害物质, 同时增加一层吸收臭气的作用。牧业小区适宜种杜鹃、南天竹、小叶女桢、映山红、紫薇、大小栀子、万年青、小葫榕、槐柳等灌丛树, 在不影响草生长的情况下, 每株灌窝距在3~5 m, 每年在冬未或初修剪一次, 便于在春季返青。

3.3 乔草结合

充分利用草坪和乔木树的作用, 如夏天炎热, 乔木树能给草坪遮阴, 有利草生长保持绿色。草覆盖地面, 防止雨水冲刷土、土壤流失, 也减少水份蒸发, 保持土壤湿润给乔木提供水份。适宜牧业小区栽培的乔木树有小榕树、桂花树、香樟树、黄桷树、香椿树、柳树、梧桐树、月桂树、棕树等, 在不影响草的生长下窝距在5~20 m。

3.4 灌丛林

在不种草的情况下, 全部用多种灌丛树混栽或栽出形状多样化, 来绿化牧业小区, 窝距在10~30cm, 主要有三叶木桐、海桐球、小叶女桢、小叶黄杨球、金叶女贞球、红叶小檗、丁香球等。

3.5 乔灌结合

推荐多种乔木树, 栽植在灌木林中, 也是牧业小区绿化形式。乔木的窝距在5~20 m, 最好推广混交乔木灌丛林。

3.6 乔灌草结合

此模式是当今城市、公园、工厂、机关、学校等最为普遍采用的, 是牧业小区建设绿化的最佳选择不仅利用地表还利用空间、增加绿化层次。把前面几种绿化方式有机结合, 也是多层次, 多品种吸收牧业小区的有害气体和物质, 还能互相保持常绿, 能为牧业小区夏天遮阴降温, 冬天挡风防寒的作用。同时也美化了环境。

3.7 藤蔓绿化

在牧业小区硬化部分的用水泥柱搭建网架, 栽植葡萄、常青藤、络石、爬壁虎、葛藤、崖豆藤、八角风等蔷薇科之类的植物来绿化牧业小区。

总之, 牧业小区建设除选好地址, 适度规模, 饲料监测, 药物控制、粪水处理等, 都是离不开环境保护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 做到无限绿化, 使养殖场处在绿阴下, 真正的公园式、花园式养殖小区, 让家畜家禽生长在优美的环境中。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篇2

案由: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共1名)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容:

近两年,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广东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在各市县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热潮。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已在全省范围内全面铺开,不少县镇都设有试点村,有的已分批次申报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很多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公园、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也相继完善。

一、基本情况

为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广东省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政府认真研究部署,不少地方建立了示范区、镇,在村道、路灯、污水处理、垃圾分类、通讯影视光网化工程等方面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各项督查工作。广东省美丽乡村建设起步早,较好地处理了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形成了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协调发展局面。广东省积极探索、创新了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坚持了规划先行理念,挖掘、传承和弘扬了岭南文化,开拓了投入筹措渠道,发挥了农民主体作用。部分村镇如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红山村,炭步镇朗头村等将农业资源优势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发旅游项目、旅游产品,走农旅结合之路,举办油菜花节、芋头节、古村落旅游等,不仅为乡村旅游聚集了人气,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搭建了平台,而且还提升了农业品牌价值,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格局。

(一)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村民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乱扔乱倒垃圾、随地放养鸡鸭等家禽,水塘发臭、蚊蝇滋生。部分乡村的道路、街巷、村民房前屋后,甚至田间、沟渠,脏乱现象十分普遍,环境卫生较差。在部分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乡村,水源、土壤和空气等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影响村民身体健康。

(二)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不足。美丽乡村建设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很多项目出现重复建设景观雷同的情况,不少村镇各自为政,多以一村一事为主,缺乏与整体布局相协调的规划。村镇各自为政发展不仅规模做不大,而且景区建设雷同,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三)美丽乡村特色不够鲜明。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特色突出不够,岭南生态、山水、宜居村落特色不浓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没有做到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建设档次不高,主题不鲜明,文化主题挖掘不够,流于形式,千篇一律,旅游文化发展硬件基础较差。

(四)招商引资力度不够,很多项目没有投资建设主体。

部分村自筹资金,政府投入大,负担重,并未和农民的实际利益挂钩。部分村完全依靠上级拨款,使得部分项目工作开展缓慢,建设、管理质量参差。乡村游专业村、赏花游特色村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建设用地指标制约,企业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农家乐经营能力有限。条条框框多,审批手续复杂的局面,也很难吸引企业积极投资。

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不充分,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旅游与文化发展脱节。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不足,文化欠缺新意。各地乡村主题文化挖掘不够,岭南乡村特色不明显,文化旅游品牌缺失。办法:

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建立村级卫生保洁制度,建立专门环卫队伍,制定相关卫生保洁标准,做到乡村环境卫生有专门经费、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在农村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农户自觉分类、村级集中收集、镇(街)每天定时清运;在距离农户合理范围设置无污染、无臭味的垃圾桶,以方便村民投放。加快建设环保设施,治理水源、土壤、空气污染,同时实施农村改水、农户改厕等惠民举措,改善生态环境和村民生活条件,恢复绿水青山。

二、政府科学规划,将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之中

将生态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纳入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对产业发展目标、布局、产品、措施做全面科学规划,防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无序发展。建立齐抓共管机制,部门协作,尤其是农业、旅游、林业部门在产业发展、行业管理、宣传推介、人员培训等方面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成立领导小组,汇集农业、文化、旅游、宣传等多部门,在工作中形成各部门之间有效衔接配合的长效机制。

三、以品牌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文化

利用农村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特色产业来发展赏花旅游、生态节,突出一区一主题,一村一品牌,让景色各不同。结合乡村文化、现代农业产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态文化旅游活动,做到月月有节,丰富活动内容,同时强力推介,扩大社会影响。以绿色生态为基调,开发鱼类水产品、生态水果,纯净无污染绿色蔬菜,以农家风情、农耕文化为主题的装饰品、纪念品,以及特色花卉盆景等为主的旅游商品。与现代农业产业结合,打造休闲旅游专业村,如与蔬菜产业结合、与水产结合,农产品加工等,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带,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彩、四季可游。

四、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

政府应该从过去的“政府主导、行业配合,农民受惠”转变为“政府引导、行业主管、企业主体、农民受益”。政府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宣传、推介、建设等,并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加大力度引进企业投资,让农民自己主动拿出土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农民成为受益的主体。建立以重点生态旅游景区为龙头,以农业旅游点、农家乐、休闲农庄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专业村为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乡村休闲产业体系。改革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管理机制,挖掘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增加项目创意策划,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性和吸引力。将农村土特产品开发为旅游商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呈现出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等新功能。

五、严格规范乡村休闲旅游经营活动

规范乡村旅游和从业人员,评比休闲农庄和星级农家乐。借鉴武汉市东湖区石榴红村建设经验,农民可通过资源出让、入股、就业、自主经营农家乐等培植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建设乡村休闲游专业村特色村,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养殖、农家乐生活污水通过生态的方法进行处理等,推动乡村休闲游走健康、有序发展道路。对市政设施、污水处理、电力、道路、合格进入星级农家乐进行奖励补助。

六、建立农村生态恢复与补偿制度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现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43-02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和危害性。由于事发突然、危害强度大,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直接后果。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够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情况下,及时了解污染事故进展,进而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来化解环境污染和降低损失。因此,加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的应变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 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能力逐步提高。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为此,2008年为确保“十一五”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环境保护部编制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统筹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核与辐射、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与统计、环境宣教等各个领域。该规划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自身建设规划,为建立科学、国际一流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该规划确定的13项建设任务包括: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监管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改善国家级环保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作条件、整合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推进环境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

今年4月刚刚发布《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并对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提升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强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意义重大。该规划从国家环境保护任务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出发,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坚持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确定了强化监督考核、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整体水平三项主要任务,实施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运行保障、人才队伍三大重点工程,基本实现“三个说清”和“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明确了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科研支撑五大保障措施。本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满足政府环境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形成了环境监测体系,具备了很强的监测能力。我国各级环境监测的职能主要是监测所在辖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配合相关的环境部门进行建设项目的验收等。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建设中由于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上的欠缺,导致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必将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尤其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型缓慢,农村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新旧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且往往农民成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最严重的直接受害者。因此环境应急监测在农村建设污染事故中的应急处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能力最多只覆盖到县(县城镇),现有的农村环境监测统计极其缺乏,因此建立先进的农村建设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

3 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农村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国家食品与生态安全。随着我国各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新旧环境问题正日渐凸显并使农村环境保护日益紧迫,并制约着农村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农村建设中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除了采取建立事前污染责任保险金制度,推行“绿色保险”等综合策略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3.1 编写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预警制度包括事件的初步调查和初步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应对建设中的新城镇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

3.2 组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要根据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

3.3 建立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制度

建立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感觉灵敏、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跟踪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估,主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隐患,做好应急响应。

3.4 配备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设备

购置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实验室仪器、现场监测设备、应急监测车、个人防护设备、其它辅助设备等。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如防爆型对讲设备、激光测距仪、支持现场上网检索信息的手提电脑等。

3.5 收集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信息

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信息,汇总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建立与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的通信联系,整合本地区其它实验室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使其成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力量的一部分。

3.6 开展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演练

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队伍培训相关知识,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部门单位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3.7 标记农村建设重点污染源,为应急处置供可靠依据和准确的处理方法

详细标记内容包括:污染源的分布,企业位置,危险物资储备地点,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3.8 科学进行新城镇建设中污染事故的数据分析,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和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向社会和各级政府发布换技能名污染事故预警,启动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迅速为现场的救援和疏散工作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突发性大气污染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工作的研究,以促进环境与经济和协调、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刚,李国.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构想[J].治淮,2009年12期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篇4

一、教学方法改革

1.《环境污染修复》课程理论知识理解难度大、内容多,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逐步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 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 讨论和自学法教学:传统的理论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 往往缺乏活力, 缺乏时代的气息, 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人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 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1]。为此把这种教学方法带入课堂: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自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 开始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 学生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知识, 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 并讨论如何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问题;如此反复此过程, 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尽量多提出问题, 增加讨论,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外, 根据课程内容, 由老师向学生布置作业, 要求其在课后收集资料, 比如:了解国内外环境污染修复的成功和失败案例, 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交流, 最后教师总结自学成果,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道理其实很简单, 鱼是目的, 钓鱼是手段, 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 却不能解长久之饥, 如果想永远有鱼吃, 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因为将所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 最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2) 研究型教学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 是我们时代的基本特征。到2020年, 世界的知识量每73天增长一倍。今天已知的科学信息量相当庞大, 科学知识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毫无疑问, 环境污染修复方面也不例外。虽然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 但有关它的研究和实践空前活跃。我国环境修复工作虽然起步比较晚, 但针对河流、湖泊、土壤等方面的环境修复与生态修复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专业公司也已进行了一系列宝贵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污染物治理要求的提高和治理手段的改进, 我国环境修复技术也有了广泛的应用和质的飞跃。为此, 我们邀请环境污染修复方面的博士、专家给学生们讲课, 介绍环境污染修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学术界争论的问题。针对专家的介绍, 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和专家进行讨论, 关注新知识,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情境式教学法:讲授修复机理理论的时候比较枯燥, 因此我们引入情境式教学法。比如:在讲授生物因子对生物修复的影响这个知识点时, 我们把人的生存生活引入课堂, 先问同学们哪些因素影响人类的生活生存, 进而讲授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

2.建立第二课堂, 增加课外教学活动, 注重学生创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 在讲解和理解案例时, 学生和老师往往有不着边际之感, 而我们的学生毕业以后如果从事环境污染修复工作, 必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环境污染修复课程建设包含了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通过组织观看有关录像, 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河流、湖泊、或生物修复场地进行实地观察, 推荐参加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相关的学术报告会等, 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修复技术。在活动中, 注重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感受浓厚的学术氛围, 有利于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展。

3.积极开展双语教学。环境污染修复是环境科学发展前言新技术的一系列完整和综合的运用。课堂中很多案例直接来自国外, 为了能把让学生很好地了解修复工作, 我们有时直接将知识引进课堂, 所以采用英语授课。直接运用英语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教学, 使相关知识的传授跨越人为的时间差距, 一方面让学生得到相关环境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机会, 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另一方面便于将环境污染修复中经典的阐述和最新的技术动态直接带到课堂教学中, 加深理解, 开阔眼界[2]。再一方面, 环境污染修复课程双语教学使得浙江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留学生可直接和我们的本科生一起接受浙江工业大学的本科教育, 提升他们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知度, 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了解。当今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将随着双语教学的深入会更加具有活力, 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改革

1. 注重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 做到演示、板书等相结合[3]。

2.大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改革。 (1) 利用多媒体讲授理论知识。注重本课程电子课件的制作, 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其展现教学内容, 以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激发学生兴趣。 (2) 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提供环境污染修复教学方面的常用网址, 组织学生进行网上查询和资料收集以解决问题。比如:中国环境修复网http://www.hjxf.net/;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http://www.soilrem.ac.cn/;污染场地修复信息网http://sir.cespn.net/;中国环境网http://www.cenews.com.cn/;REC环境修复公司http://www.ercontractor.com/;纽约州环境保护和修复办公室http://www.nyc.gov/html/oer/html/home/home.shtml;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http://www.epa.gov/superfund/remedytech/remed.htm#reme;堪萨斯州环境与健康局http://www.kdheks.gov/ber/。

21世纪的环境污染修复教学, 融入了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 在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将传统的环境污染修复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途径[4,5]。当然, 掌握这些技术, 并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技术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师们, 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结语

我们在“环境污染修复”教学中进行的一系列改革, 比如:制定了“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本要求, 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科研素质为最终培养目的”的环境污染修复课程目标;修订了教学计划;调整了传统的教学内容;制作了教学多媒体课件;初步开设了综合设计性研讨课程;为培养基础扎实、具有自主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了很好的尝试, 为现在和今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教学改革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摘要:以优秀课程建设为牵引, 重点在环境污染修复课堂采取了多元化教学方法, 逐步把“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授人以渔;使第二课堂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传统教学缩短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互相渗透与融合;为现在和今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教学改革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环境污染修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亚洁, 刘光萍, 王学刚, 李江.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5 (2) :191-193.

[2]史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33 (3) :50-2.

[3]于立权, 马金柱, 于永忠, 崔玉东.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药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9 (3) :150-151, 155.

[4]王斌, 黄健文.现代病理学教学改革的现状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6, 8 (4) :351-352.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篇5

关于学习贯彻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精神 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自查自纠活动的通知

区政府、开发区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市直驻区各单位:

最近,区委召开了沈河区“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王健区长对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动员和部署,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打响了全区新一轮环境建设攻坚战。为认真学习贯彻好这次大会精神,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实现软环境建设的明显提升,按照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工作部署,区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决定,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全区开展学习贯彻市、区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精神,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自查自纠的活动,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查自纠内容

要认真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区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市区两级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精神和王健区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照《沈河区软环境建设工作方案》中确定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去年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及

沈河软办发[2011]2号

个人在办事效率、公正执法、政策落实、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廉洁自律以及涉企收费、摊派、检查、评比和其他损害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自查自纠步骤

这次软环境建设自查自纠工作从2月26日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查找突出问题。从2月26日到3月4日,各部门、各单位通过召开领导班子会议、与企业代表座谈讨论、深入企业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方式,认真查找影响软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查找影响软环境的顽固性、深层次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治理对策。

(二)认真搞好整改。从3月5日到3月16日,各部门、各单位要针对自查中找出的突出问题,提出整改重点,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各部门、各单位的自查自纠和整改工作报告要在“沈河区政风行风热线”网上向社会公示,并于3月16日前,将该报告送区软环境建设办公室(联系人:王树平电话:24849240 ***)。

(三)开展检查验收。从3月17日到3月31日,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将组织相关部门,对我区各部门、各单位自查自纠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问题查找是否准确,原因剖析是否深入,采取措施是否可行,整改效果是否突出。发现自查自纠走过场,整改效果不明显,企业反映较大的,要责令其重新自查整改。

三、几点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部门、各单位要统一思 想,充分认识这次学习贯彻抓环境促提升动员大会精神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的重要意义,加强组织领导,纳入重要日程。主要领导要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其他领导也要各负其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既明确分工,又密切配合,做到齐抓共管,协力推进。各部门、各单位软环境建设办公室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组织实施、加强协调调度和具体指导。软环境建设工作重点部门、牵头单位和配合部门要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确保工作高效率、快节奏推进。

(三)加强监督,确保实效。区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将加强督查督办和考核评比,通过明察与暗访、执法人员与监督员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软环境自查自纠活动落实完成情况,及时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严重损害软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原则,一查到底,严格追究责任。检查情况要作为年度软环境建设考核的重要依据,确保自查自纠取得实效。

沈河区软环境建设办公室

2011年2月25日

主题词:软环境 自查自纠 方案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篇6

【关键词】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确认;计量;披露

一、环境会计要素

(1)环境资产。环境资产是指由于过去的与环境相关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并能准确地加以计量,该资源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利益。(2)环境负债。环境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与环境有关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环境负债按照赔偿责任是否确定划分,可分为确定环境负债或有环境负债。(3)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是指在商品生产活动中,从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到处理,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全部费用。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一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大的材料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成本。二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成本。包括环保设备的购置、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污染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认证等成本。三是企业有关环保的研究开发成本。如环保产品的设计,对生产工艺、材料采购路线和工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四是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护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支出的成本。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环境活动的赞助、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等支出。五是其他环保支出。主要包括由于企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支付的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如紫金矿业废水泄露造成汀江污染而支付的高额环保费用。(4)环境收益。环境收益是企业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环境收益应能用货币计量,不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部分属于环境业绩,而非环境收益。鉴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仅以历史成本考虑企业实际支付的环境成本,并未充分重视潜在环境负债和环境损害成本,已经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不便于为经营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因此,环境会计应当以环境成本核算为中心环节,重点考虑环境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二 环境成本与负债的确认

1.环境成本确认。确认环境成本应符合以下条件:能够合理的计量、成本信息的相关性、信息的可靠性。首先,成本信息与环境的相关性。环境成本的发生必须是因环境原因而引起的。这有两种情况: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当前我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制订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污染问题,起到了对环境的保护作用。二是国家在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有些国家实施环境税、征收环境保护基金、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其次,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计量或估计。如采矿企业所产生的矿渣及矿坑污染,每年需支付相应的回填、覆土、绿化的费用就很容易确认和计量;有些需根据会计政策采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责任企业需要将现实的、潜在的污染赔偿金列为费用或负债。

2.环境负债的确认。环境负债的确认是依据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实义务。未来的环境支出表现为企业因经营活动或其他事项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而承担的义务或责任。要确认一项环境负债,必须在符合其定义的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一是由本企业环境行为造成;二是降低本企业或外部的环境质量;三是企业行为违反环境法规或环境标准;四是损害了他人利益或是环境质量劣于环境标准;五是依法负有清偿义务。确认过程应经过三个过程。(1)判断未来环境支出发生的可能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当达到基本确定标准时就进入负债的确认程序,否则按或有负债标准进行判断。(2)判断环境负债与现实、未来时间段的相关性。如果是由于过去事项对环境造成影响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其具有负债属性;由企业过去活动引起未来事项而产生的负债,则可判断为契约负债。它指企业承诺未来环境支出而履行的现时义务,如承诺对未来环境损害的健康赔偿成本、环境污染治理成本等。(3)现实负债依据其能否计量做出当期确认与附注揭示的会计处理之分;契约负债依据其能否导致未来损失采取提取环境污染损失准备金的处理方法;对或有负债则可以根据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三、环境成本与负债的计量

一般而言,从历史成本的角度更倾向以可靠性作为信息质量的特征之一,但对于环境会计而言,相关性更能体现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联系。企业在继续使用可靠性作为会计计量信息质量特征的前提下,应更加看重相关性对环境会计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运用和后续计量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为环境会计理论创新和实务发展提供了依据。公允价值对环境会计计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向决策者提供更为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信息来体现。一般而言,市场定价是最符合公允价值定义的,并且与估计未来现金流量的计量方法相比,可观察到的市场定价更可靠、更容易确定,便于责任双方进行沟通、协商赔偿金额。所以公允价值的应用体现了环境会计核算的内在要求。会计准则明确了某些资产如有生命动物和植物的自身确认和计量问题,公允价值的运用使污染对其造成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的计量。采用后续计量对环境资产与负债进行量度,突出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关性。后续计量指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做相应调整。对排污企业的环境影响进行后续计量,在一定程度上使排污企业造成的外部环境污染,能得到较为可靠的计量,充分地展示了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特征。或有事项准则针对企业环境污染涉及到未决诉讼等不确定性事项,通过后续计量来核算对环境造成的损益。或有负债的计量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然后进行后续计量。最佳估计数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包括: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的不确定性;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等。

四、环境成本的核算

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而言,仅有内部成本核算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内部成本核算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外部性、时间性等因素,忽略了外部压力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难以有效的站在企业经营全过程的高度对环境成本加以确认和计量。因此,在观念上,主张依据生命周期全成本的思想来确定环境成本的计量范围。实务上,倾向于以预防污染发生的成本和以污染后果的清除或损害赔偿的补救成本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因为其较为简便可行。理论上,公允价值和后续计量为确认与计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增强了以污染造成损害的价值作为确认与计量基础应用的可行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是指在产品经济有效使用期间,从产品研究开发阶段开始,经过产品规划、设计、制造、售后服务等阶段,按每一阶段累计其发生的成本。在传统成本制度下,企业仅把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把设计开发和售后阶段的费用计入期间费用。但在环境会计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环境影响核算,具体到产品成本不仅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且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淘汰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同时,此项费用发生额度随政府环境立法对企业约束力的增强和公众对环保的日益重视,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所以作为主要污染者的企业对此承担的责任日益加大。在此种外部压力下,可以预见未来企业所承担的潜在成本将会增大。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终究要付出成本与代价。因此按产品生命周期法的要求,企业对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材料和产生的废弃物进行跟踪检测,就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或消耗)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全过程的累计。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这种内部化的安排主要体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普通生产经营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直接有关的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厂房设备折旧成本等。同时,还包括为保护环境而发生的生产工艺支出,建造环保设施支出等。第二,政府约束成本。这类环境成本是指由于遵循政府环境法规而发生的支出。包括排污费、检测监控污染情况的成本,因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第三,或有负债成本。指已对环境造成污染或损害,但污染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依靠法律裁决来决定发生某种支出的额度。这包括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而尚未治理,政府环保部门可能对企业处以的罚款,企业因污染对周围单位或个人的人身或财产造成损害而可能招致的赔付等。生命周期成本法对环境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外部压力的概念,帮助企业履行那部分由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但尚未承担的环境污染成本或负债,使企业自觉地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进而满足了对其进行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要求,更好地使企业完善自身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满足了经营决策的需求,并提供给外界真实、可靠的与投资策略相关的信息。

五、环境信息的披露

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一方面可以借鉴财务报告的思路,进行财务报表内和财务报表外的环境信息披露来揭示环境问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编制专门的环境报告来提供企业的环境绩效状况。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财务信息的主要载体,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时,应将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纳入其中,以便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具体方法是在会计报表内增加合适的科目,对与环境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指标进行单独的披露。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干单独的项目,以反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在利润表中增设特别环境项目,反映全部或部分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益;在现金流量表中列示环境相关事项,如企业的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融资等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状况等。环境成本的发生大致有两种情况:费用化与资本化。总的来看,对于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则将其费用化。对于那些符合资产的确认、计量标准的环境成本,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应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环境负债确认中,应该考虑有关重大不确定性及可能的后果范围;应披露的内容包括:每一类重大负债项目的性质,清偿时间和条件,当负债的金额或偿还时间很难确定时,应对这一事实加以说明。

将环境有关财务问题披露的范围稍加扩大,在财务报表之外的财务报告中的其它部分进行披露。方式一:增加附表或补充报表。根据需要将环境问题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通过单独编制附表或补充报表的方式加以详细披露。比如,可以单独编制环境资产、环境负债明细表、环境支出明细表或环境收支明细表等进行详细的列示。方式二:在财务报表注释中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如环境资产的计价与摊销政策、环境利润的确认政策、环境会计变更事项,包括环境会计方法的变更、报告主体的改变、无法全部或部分地估计环境负债、会计估计的改变等。

参 考 文 献

[1]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肖序.建立环境会计的探讨.会计研究[J].2003(11)

[3]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1)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篇7

1 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目前,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有所加剧, 并逐步向农村蔓延。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 当前我国的环境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气污染严重。地级及以上城市 (含地、州、盟首府所在地) 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占2.2%, 二级标准的占69.4%, 三级标准的占26.9%, 劣于三级标准的占1.5%。可吸入颗粒物 (PM10) 年均浓度达到二级标准及以上的城市占81.5%, 劣于三级标准的占0.6%。监测的477个城市 (县) 中, 出现酸雨的城市252个, 占52.8%;酸雨发生频率在25%以上的城市164个, 占34.4%;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的城市55个, 占11.5%。

(2) 水污染突出。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 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其中, 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 松花江为轻度污染, 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 海河为重度污染。28个国控重点湖 (库) 中, 满足Ⅱ类水质的4个, 占14.3%;Ⅲ类的2个, 占7.1%;Ⅳ类的6个, 占21.4%;Ⅴ类的5个, 占17.9%;劣Ⅴ类的11个, 占39.3%。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 (库) 中, 重度富营养的1个, 占3.8%;中度富营养的5个, 占19.2%;轻度富营养的6个, 占23.0%。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3) 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监测的392个城市中, 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7.2%, 较好的占64.5%, 轻度污染的占27.3%, 中度污染的占1.0%。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 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 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4) 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形势严峻, 突出表现为生活污染加剧, 面源污染加重, 工矿污染凸显, 饮水安全存在隐患, 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污染重的企业和不合理地开发资源,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加剧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致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2 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法制因素分析

(1)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执法监督体系不健全。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执法工作正在逐步形成以集中式执法检查活动为推动, 以日常监督执法为基础, 以环境监察执法稽查为保证, 以公众和舆论监督为支持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体系。普遍存在生态环境督查机构少, 力量薄弱, 执法人员配备不足, 加上执法权限有限, 缺少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的生态环境督查职能机构, 不能适应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

(2) 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不顺, 环保部门难以发挥统一监管作用。我国的每一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几乎都有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目前的环保执法主体分散在水利、海洋、林业、矿产资源等10余个资源开发部门, 环保部门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 其执法能力大受影响。而环保局人员编制有限, 相对于繁重的执法任务, 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再加上执法人员的权限不明确, 处罚力度不够, 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违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3)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 消极执法、执法不到位、不作为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严重存在。有些地方的环境监察部门对群众反映的环境破坏问题熟视无睹、不闻不问, 导致群众的意见很大, 以至于越级上访者有增无减。还有些地方的有关执法部门放松日常监管, 依赖专项行动, 经常性的工作采取突击抓的方式, 致使工作陷入被动, 当遇到重大的损害环境行为或事件时, 往往采用重点治理、专项整治的方式来应对。另外, 一些地方的环境监察机构负责人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 不敢碰硬、不敢执法、不愿执法。不少基层环境执法队伍对开发区不敢查, 对重点保护企业不敢查, 领导不点头的不敢查, 查过一次但处理不了的不敢查, 危及人身安全的不敢查。

(4) 地方保护主义干扰环保执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个别地方环境保护意识淡漠, 重经济、轻环境, 盲目引进重污染项目, 形成了引进容易治理难, 关停更难的困难局面。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由于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 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制。

3 加强我国环境法的实施和执法能力建设的思考

(1) 加大环保法制宣传力度。

必须加大环保法制宣传的力度, 既要增强企业事业单位和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责任和环保法制观念, 又要增强广大环保执法人员, 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 这是强化环保执法工作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环保法律意识和环保责任能够成为扎根于民众内心的观念, 领导干部能够真正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念, 自觉维护环保行政执法, 养成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国家颁布的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才能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执行。

(2) 强化环保执法责任制, 建立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

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彻底去除那种将“发展就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发展的全部内涵, 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在评定干部政绩方面, 不能仅以经济增长数据为标准。应当建立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 将领导干部对环保的环保实绩纳入人事档案, 作为评价干部政绩、评定年度考核等级、实行奖惩和干部晋升提拔的依据之一, 而且应将各项考核的指标予以量化, 使环保实绩考核制度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且应当在干部晋升提拔中实行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 加强环保实绩考核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

(3) 强化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力, 提高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

我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环保部门的强制执法力度。其一, 赋予环保部门查封、冻结、扣押等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力, 使环保执法真正地硬起来。其二, 赋予环保部门限期治理决定权。其三, 在环境监理队伍的基础上, 建立环境警察制度。其四, 确立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要联合电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铁路等部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对拒不执行环保处罚的企业要限水、限电、限贷、限运, 形成一股强大的执法力量, 彻底改变环保部门势单力薄、权力有限的现象, 真正做到执法必严。

(4) 建立有效的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机制。

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涉及众多的领域和方面, 单靠环保部门“包打天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必须广泛动员联合各方力量一起来干。但是, 这也会带来多头执法的弊端。环境保护执法主体的多元化和规范化建设之间缺乏协调和配套, 影响了法律效用的发挥。因此, 要根据环保法律、法规和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度的规定, 明确了相近相关部门所负的环保职责, 重点理顺与计划、经贸、国土资源、农业、建设、林业、工商等部门的关系。环保部门切实履行好环境统一监管职责, 实行“五统一”制度, 即统一环境保护法规、统一环境标准、统一环境规划、统一环境监测规范、统一环境保护信息发布;努力争取有关部门支持, 加强协调配合, 加强了综合执法。

(5) 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

环保执法工作要始终紧紧围绕“一个宗旨”, 就是认真保护环境, 切实改善环境质量,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环境安全, 改善环境质量, 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也完全符合江泽民总书记讲的“三个代表”的要求。同时, 环保执法人员应切实增强“四个意识”:一是环保基本国策意识。说话办事首先要找准立足点, 从环保基本国策的角度, 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看问题, 真正树立生态平衡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观, 而不能站在污染者的立场上, 替污染者说话。二是严格执法、依法行政意识。环境保护法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最佳结合点;只有严格执法, 才能促进经济与环境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执法责任意识。执法部门及其执法人员要对自己的执法行为负责, 发生了执法过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法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 严格执法就是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对法律负责就是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因此, 执法人员既要增强责任意识, 又要大胆执法, 严格执法。四是服务意识。执法的过程就是依法保护环境, 实现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只有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利益。

(6) 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 在资金上向环保工作倾斜, 改变环保执法能力弱, 装备差, 监控手段落后的现状, 增强执法队伍的执法能力。要重视加大对环保执法部门的资金投入, 这些资金重点要用于必要的执法人员培训, 增加、更新必需的各种装备等方面。通过培训, 使环保执法人具有相应的执法知识和能力。通过增加、更新装备来提高环保执法效率和质量。这些都能更有效地加大环保力度, 完成环保执法任务。同时, 要加强环保执法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和廉政建设, 严把“人情关”、“金钱关”和“权力关”, 杜绝环保执法人员与环境违法企业有金钱来往或在执法过程中滥用职权的现象, 将环保执法队伍打造成一支敢作敢为, 敢打硬仗, 善打困难仗的强兵。对环保部门乃至各级政府的环保执法行为以及企业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建立事前监督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和媒体监督机制, 形成一种全社会的监督力量, 督促环保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让环保执法真正的硬起来, 污染防治工作才能得到有效开展, 环境违法行为才能无处逃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早日成为现实。

摘要: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 其中有法制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社会, 要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必须加大环保宣传, 加强环境法的实施和环境执法能力建设。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法,执法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我国环境会计建设探析 篇8

1.1 环境会计的主要目标

基于传统会计目标, 结合环境会计本质和环境会计产生的基本背景, 环境会计的目标可界定为基本目标和深层目标两个方面。环境保护的基本目标是向企业外部决策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 这是环境会计最基本和最低的目标。环境保护的深层目标是帮助企业提高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 促进整个社会的环境改善。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在从事经营活动时, 必然会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 但如果仅强调提高经济效益, 没有顾及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1.2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与原则

会计基本假设, 是在会计学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 建立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在传统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 结合环境会计的特殊性, 许多学者重新界定了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提出了两点新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和复合计量假设。前者强调企业持续经营是一种建立在环境责任风险履行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后者体现了环境会计核算的独特性与复杂性, 用单一货币计量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 采用复合计量方法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各种指标的理解。

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除坚持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 其核算还需要特有原则, 包括社会性原则, 外部影响内部化原则, 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筹协调原则和强制与自愿结合原则。社会性原则要求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 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业绩, 以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匹配的社会利润为标准, 全面考核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外部影响内部化原则强调核算企业经济活动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通过将外部影响纳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范围, 来综合考察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统筹协调原则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时, 必须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兼顾经济与环境双重效益。强制与自愿结合原则是鉴于我国环境会计尚处于建设初期,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较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完全依靠企业自愿披露很难实现, 故强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十分重要。

1.3 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

与传统会计相比, 环境会计的特点是将企业的环境活动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因此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是指与环境活动相关的资金运动, 包括环境资源损耗和环境改善收益引起的资金流动。

1.4 环境会计的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 到目前为止, 对于环境会计要素, 理论界仍未形成一个公认的结论, 本文根据国内主要观点仅对环境会计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介绍。

(1) 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采取的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 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而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在环境会计基本要素中处于中心位置, 其他环境会计要素的产生都是以环境成本为前提的。

(2) 环境资产。

环境资产不同与一般性的资产, 它是指特定的会计主体从过去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 能以货币计量的, 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效益的环境资源。效益的表现形式包括直接的经济流入。

(3) 环境负债。

环境负债, 是指由于企业以往的经营活动、其他事项对环境已经造成的破坏和影响, 因而尤其承担的、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现时义务。环境负债可以分为货币性环境负债和非货币性环境负债。

2 加强我国环境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2.1 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1992年我国首次提出实行可发展战略以来, 各部门为充分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了积极响应。在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大形势下, 发展环境会计研究、加强环境会计建设是会计理论者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企业是经济活动的最主要主体, 环境会计从理论和实务方面共同作用于企业与环境密切相关的经营管理, 督促企业将环境保护理念贯彻于管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监督和制约企业恶意破坏环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2.2 完善企业自身发展

长久以来, 企业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 鲜少将提高环境效益纳入管理目标中, 可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忽视环境保护的企业将面临着无法持续经营的风险。目前公民意识正在逐渐增强, 普通群众揭发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 致使这些企业被政府责停的事例不在少数。在绿色消费日益盛行的今天, 我国企业应将“绿色理念”融入管理经营活动之中, 记录和反映环境成本的环境效益, 向外界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这样企业才能赢得社会公众的支持, 保持竞争优势, 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

2.3 解决国内生产总值隐含问题

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但这一指标的传统计算方法中未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扣除。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 在过去的20多年中, 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 至少有18%是依靠对环境资源的损害所获得的。因此, 要正确衡量我国经济运行状况, 采用科学、可行的“生态服务指标体系”, 即“绿色GDP”核算体系, 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行环境会计, 无疑可以为计算“绿色GDP”提供科学、详实的微观数据。

3 对我国环境会计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修改补充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多次修改环境法, 体现了政府对企业影响环境的经营行为的重视, 2008年5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要求“企业不得以保守商业秘密为借口, 拒绝公开前款所列的环境信息。”但目前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并不理想, 对此, 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列入会计法, 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 将是推进环境会计在实务中应用, 以及充分发挥它对企业规范的有力手段。

3.2 完善环境会计的理论与实务体系

在许多学者多年努力研究下, 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已经基本形成体系, 但是在具体实务操作中, 环境会计的可操作性不强, 主要原因是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环境会计的准则, 会计人员对环境活动的业务处理没有明确的依据, 缺乏相应的约束。我国的环境会计在理论与实际操作上都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因此现在应加快推进环境会计体系的建设, 结合我国实际状况, 探讨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行环境会计的办法。

3.3 加强环境会计宣传教育力度

我国社会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薄弱, 而环境会计的建设和实施, 与会计人员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密切相关, 同时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也有助于公众了解环境会计的重要性。深入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全国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弘扬环境文化, 普及环保知识, 使公众、企业和市场充分认识到环境效益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从而动员全社会支持发展环境会计, 监督和制约企业损害环境的经济行为, 激发人们对环境会计的重视, 才会有更多的人对环境会计进行研究和完善。

3.4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在我国, 可持续发展观体现在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两型社会, 为环境会计事业的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我国政府正逐步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 建立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 开展教育活动宣传环保理念。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会计建设中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将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促进环境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家林, 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篇9

1 环境污染雾霾产生的因素及其主要的现状

1) 由于在市场经济中利益的诉求, 城市规划设置的许多绿地被作为临时用房等其他用途占用。城市周边 (城中村) 的大量绿地、庄稼地都建成商品房, 成为混凝土森林了。

2) 一些地区为了追求GDP等经济指标, 在国家、区域大的防护林、草原等绿色植被屏障上面建露天煤矿 (抽水) 、发电厂、冶炼厂等能源企业, 造成地下水排干, 地表径流被截断。绿色植被屏障不仅未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而且本身成为大的污染源, 污染物直接影响邻近省份。比如:呼伦贝尔草原 (见2013年3月19日生命时报的头版报道) 。

3) 传统工业的燃煤、烟尘。

将污染企业或排放不达标企业迁至城市周边的农村, 同样是污染源。治炼厂的排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4) 现代社会的汽车尾气, 或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汽车尾气。建筑物拆迁扬尘。在高处俯视城市空气质量 (见图1a) ) 。

5) 城市建设的改善, 表现在交通状况、居住条件、通讯等环境条件, 更表现在空气质量的提高而不是下降, 路况、房屋等改善了, 但空气质量未变 (见图1b) ) 。2013年北方某市连续下雨十余天, 才出现了没有环境污染雾霾的晴天 (见图1c) ) 。

6) 生活陋习导致环境污染雾霾。

a.从身体健康的视角看, 不在封闭的公共空间吸烟。一支烟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达到重度环境污染雾霾。法制控烟, 有益无害, 是国际潮流;这使美国癌症发病及死亡率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下降趋势。

b.烟花爆竹。放鞭炮贺新春, 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虽禁过鞭炮, 现改为限时放炮, 但人们初一至十五的燃放, 还是造成了环境污染。比如:2013年春节期间, 北京市在规定的燃放时间内共销售烟花爆竹37万余箱。

c.餐饮与路边摊点烧烤等不规范的油气排放等。

7) 其他方面:气象与地理条件、气流速、冷空气、山地、山脉等也是造成环境污染雾霾的原因。

2 防治环境污染雾霾的一些初步举措

1) 政府高度重视, 从政治、政策等顶层层面认真应对。

钟南山院士认为:“环境也是生产力, 竞争力。污染治理实际上是要处理好GDP增长和人类健康的关系。”环境污染雾霾的防治政府应高度重视, 要形成一种全社会自上而下治理的新机制, 并付诸实际行动。将其作为各级政府、官员的考核制度。

2) 根据环境污染雾霾严峻的现状, 制定完善大的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及治理环境污染雾霾规划。严格贯彻执行区域、城市的近、远期总体规划, 协同治理环境污染雾霾。

3)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我们的发展目标。目前,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80%的城市未能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呈现环境污染雾霾、交通堵塞、地下水位下降。中国经济增长导致资源损耗、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等等, 资源环境成本高达GDP的13.5%。因此, 铁腕治理环境污染雾霾已经势在必行。要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 改变粗放的发展模式, 落后的产能。积极探索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途径。坚持清洁生产, 倡导绿色经济。从战略层面而言, 国际竞争的根本是人的素质, 科技、现代工业、信息、电子、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文明的人文等等, 这些是绿色环境的根本支撑。

4) 根据环境污染雾霾的分布情况, 加大投入, 加强区域的绿化防护带等建设。

5) 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污染类型, 建设各种类型的湿地、绿色防护带。

a.湿地是天然或人工的, 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或咸水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域[3]。湿地具有对空气污染的隔离、吸附、净化作用, 可改变气候, 改变环境。因此, 根据城市的各种环境污染情况, 在城市周边设置5 km~10 km以上的湿地、绿色防护带 (见图2) , 用其围城。

一些好的范例:

案例1:山西省长治市历届政府重视、保护位于长治市西北面的湿地、绿色防护带, 这对园林城市的建设、保护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2:临汾市政府投入数亿元, 在城市的西部建成九洲湿地、绿色公园。

案例3:山西省孝义市 (县级市) 在2013年5月19日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城市绿化投资达6亿元, 绿化覆盖率达42.26%, 并在2011年投资3.5亿元, 建成孝义市胜溪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从2009年~2012年, 孝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 (见表1, 图3, 图4) 。

案例4:太原森林公园, 是深受市民喜爱的湿地、绿色公园。

b.在工厂企业周围设置0.5 km~5 km以上的湿地、绿色隔离带 (见图5) 。

c.特大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设置5 km~20 km以上的湿地, 绿色分隔带, 可避免相互污染、干扰。

d.合理保留、利用自然地形所形成的城市通风走廊。

e.在规划设计中, 要降低容积率, 控制、限制30层左右高层建筑或30层以上高层建筑的比例, 并且小区布局要高低错落;这样可尽可能有利于城市通风。

6) 在城市建设中治理环境污染雾霾要多管齐下, 大力总结、推广因地制宜治理环境污染雾霾的新经验、好办法;新建企业坚决按国家现行新标准实行环境保护“三同时”, 环保达标困难的企业要实行“拆、迁、并、转”;对迁入外地的企业同样要坚决按国家现行新标准实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大力推进绿色交通, 倡导绿色能源, 比如:对火电厂进行绿色改造,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建园林工厂, 加大绿化的投入, 大力提高绿化覆盖率, 在北方城市, 要增加种植适合当地土质、冬季也绿的树种比例。采取各种无害的化学手段, 物理手段减少空气尘埃。要重点控制工业和燃煤过程, 重点是燃烧过程的脱硫、脱硝和除尘, 同时, 更要关注柴油车排放和油品质量。

3 结语

拯救地球是全人类的责任, 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心的重大核心问题, 是关系到我们生存、发展的问题。政府要高度重视, 在城市建设中把加大治理环境污染雾霾视为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

治理环境污染雾霾应是城市建设中的首要目标, 它是衡量城市改造、城市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因此政府应在此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已进行了三十年, 未来的三十年, 我国城市将进入转型期;城市的管理、建设要在未来的两三个“五年计划”内达到或者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能否在城市建设、改造过程中将环境污染雾霾等治理好, 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同时, 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谭仁杰, 金其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

建设期环境污染论文 篇10

关键词:治理措施,环境污染,新农村,沈阳地区

农村环境污染和人居环境的“脏、乱、差”状况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 分析环境污染问题及产生原因, 并提出科学有效的整治措施, 对加强农村环境的保护,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2,3,4,5]。沈阳地区近几年以国家生态市创建为契机, 把农村环境综 合整治与 改善农村 人居环境、保障饮水安全、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 深入贯彻落实“以 奖促治”政策 , 解决当前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建立起符合沈阳实际的农村环境综合整 治管理体制 和运行机 制 , 推动全市农村进入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沈阳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治理措施, 旨在为促进该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1 沈阳地区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农业面源污染

沈阳市畜 禽粪尿排 泄总量较 大 , 由于沈阳集约化畜禽饲养场的沼气发酵和粪便堆肥设施不齐全, 粪便随意排放、利用率低, 粪尿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道, 对大气、土壤和水等环境造成污染。2003年, 沈阳市畜禽粪尿排泄总量为1 051 .8万t , 其中猪粪尿的排泄量最大 , 达566.7万t , 占总排泄 量的53.9%, 其次是牛和家禽的排泄量, 分别占总排泄量的24.4%和1 5.6% ( 表1) 。此外 , 2003年以前因长期用污水灌溉的历史 , 导致于洪 、东陵等地 有约6 600 hm2的土地因污染而不能耕种[6,7]。2003年以来 , 沈阳地区进行了环境污染整治规划, 已经取得一系列的成果, 环境污染 较之2003年以前有 了大幅改善, 资源消耗速率和生态退化速率的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农业及农村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升, 但因历史遗留原因, 仍然存在一些农业面源污染现象。

1.2 乡镇工业企业污染

随着城市 布局及产 业结构的 调整, 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需要, 沈阳地区部分工业企业移向农村, 大量工业园区布置在农村地带, 其中有些项目快速上马, 加大了农村环境负荷。前几年, 沈阳市农村地区的水、气、声、渣环境治理情况 大部分处于 初始状态 , 污水和垃圾处理刚刚起步,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明显。据调查统计, 目前乡镇工业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 如化学悬浮物、重金属等的排放浓度约是城市工业平均浓度的2~3倍;燃烧废气的硝烟除尘率不到城市的20%, 工业废气的净化处理率仅为城市的40%。

注:数据来源于《沈阳农村与农业生态建设规划》。

1.3 农村生物能源大气污染

农村地区 的生物能 源主要是 秸秆、薪材和煤。沈阳市所在的北方地区 , 农村用煤时间 长、面积大、排 放方式简单。2005年沈阳市近郊1 500 km2范围内每 年秸秆产 生量在20万t左右, 其中约50%直接柴灶烧掉, 仅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就达1 3万~1 5万t , 污染总量较大。近年来沈阳农村地区积极发 展燃气及天然 气生物能 源 , 以及清洁无污染的太阳能源, 秸秆燃烧情况有所好转, 但因固有的生产模式及燃烧习惯影响, 推广面积有限。

1.4 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

近些年沈阳广大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村镇规模不断扩大, 村镇的生活污水和垃圾也在不断增加。相当多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没有处理, 随意排放, 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据统计, 我国每年产生的约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 每年产生的超过2 500万t的农村生活污水几乎全部直排, 使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沈阳地区因近期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和 生活污水得到 有效处理 , 但仍有部分村镇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未进行有效处理即排放入农田, 导致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1.5 农用塑料残留污染

近十几年来沈阳市各种农业塑料薄膜的生产 和应用发展 迅速 , 在农、林、牧、渔4种不同农业 生产方式中, 种植业使用的农业塑料薄膜的数量远超过其他3种农业生产方式使用量的总和[8], 其中农业地膜的覆盖面积呈逐年增加趋势 ( 表2) 。许多薄膜使用一年或者更 短的时间 就失去农 业利用价值, 每年仅有不足30%的废旧塑料膜被回收利用, 多数仍残留在农田或农田附近, 造成化学污染。

2 沈阳地区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

2.1 农村环境污染来源分散, 不适用末端治理

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等农业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污水、垃圾、人畜粪便等构成农村环境多渠道分散性污染。由于农村的各类污染排放主体分散、隐蔽 , 排污随机 , 使得农村 监测只能对受害地进行监测, 不易对排污源实施监管。如果完全套用城市的监测管理手段, 采用末端治理, 会因为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最小经济规模使得其成本过高而不可运行, 限制农村环境污染防治。

2.2 农村环境监管措施缺失

农村的环境监管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 源污染防治 基础上的 , 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 加上农村环保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的发展, 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 导致农村环境监 管力量仍 然较为薄 弱 , 各级环境监管机构和队伍的建设还不完善, 绝大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编制; 针对农村和农业主要污染源排放与环境治理设施运行进行监管的执法标准无法有效实施。

2.3 农村环保投入有限,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环保投资水平是消减污染物总量、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先导力量。发达地区先进经验证明,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曾经沈阳地区农村排放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业 面源污染 控制等 , 缺少固定 的治理资金 来源和明 确的投入 政策 , 基础设施 建设落后 于经济和 城镇化发展 水平。

3 农村环境的治理措施

3.1 构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远目标

贯彻落实《沈阳农村与农业生态建设规划》 , 实施农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和高效化建设, 全面开展生态农业与生态村镇建设, 使沈阳市4区3县1市的农村及农业污染状况得以扭转,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 农民生活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城乡差别得到有效控制, 最终创建“经济 - 生态高效、生态 - 社会健康、社会 - 经济公平”的保障机 制, 实现“高效、健 康、活力、文明、谐 美”的具有沈 阳特色的 生态农业与生态村镇建设目标。先期以创建环境优美村、镇为载体, 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 实现村镇环境优美整洁, 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养殖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食品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2 完善并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措施

3.2.1建立组织机构, 落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市政府的工作要求, 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 设的重要 内容 , 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逐级分解任务, 落实具体措施, 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3.2.2 建 立 工 作 机 制 , 完 善 管 理 措施 首先建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体系, 加强基层环保机构管理能力建设, 提高环保执 法人员素质 和执法能 力 , 使农村环境管理步入法制轨道; 其次加紧制定配套政策, 特别是各种经济激励政策和“以奖代补”政策。

3.3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实效

3.3.1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在农村 开展集中式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 编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方案》 , 方案绘制各级保护区坐标红线图, 集中整治可能造成饮用水源水质污染和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取 水口周边 排污单位 , 严格控制饮 用水水源 保护区内 开发建设活 动。

3.3.2开展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居住比较分散、排水量低、不具备集中条件的地区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人工湿地等集中处理, 或采用小型湿地、沼气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分散处理技术等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在人口比较集中、可集中汇水的地区推 行接入市 政污水管 网纳入城镇 污水处理 系统统一 处理农村生 活污水。

3.3.3 开展农村工业污染专项执法 针对农村地区污染源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等特点, 组织开展农村工业污染专项执法检 查, 重点检查“ 十五小”企业 和“新五小”企 业关停情况 、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

3.3.4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 严格 落实 新 建 、扩建 、改 建 的规 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污染治理工作, 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整治工作, 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3.3.5加强“以奖促治”及连片整治工作在大范 围内开展农村 连片整治 示范项目, 主要建设村屯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设施、小规模畜禽养殖治理和饮用 水源保护等, 确保“以奖 促治”及连片整治工程的开工、建设、完成及稳定运行。

3.3.6 开展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监测 建立和完善 农村地区 环境质量 监测制度, 主要围绕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 开展涉农区、县 ( 市) 典型村庄环境质量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掌握了当地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规律, 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监测依据。

3.3.7 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通过直接还田、粉 碎还田、过腹 还田、秸秆气 化、建材加工、食 用菌生产 、编织等综合利用方式, 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结合农业部“秸秆还田及利用技术”丰收计划项目的落实, 利用农业机械化收割逐年增加的优势, 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留高茬还田及传统的覆盖还田, 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 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栽培食用菌、保护性耕作及能源转 化利用等 综合利用 技术 , 引导农民 综合利用 秸秆。2008年至201 5年沈阳市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将增加44 800台, 应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村建筑面积将达到672万m2, 同时还将大力推广太阳能路灯的使用。

3.4 积极探索, 加大农村环保投入

3.4.1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实行城市反哺农村、财政重点倾斜农村政策, 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环保基础设施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等重点项目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 重点支持农 村环境基 础设施建 设、村镇绿化、农村改水改厕、村屯亮化和道路整修等, 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 建立起了稳定的资金渠道, 保证相关配套资金落实。

3.4.2 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渠道 出台政策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多种投入方式支持农村, 主要应用在村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置与环境绿化美化、亮化等多方面, 鼓励企业的积极参与, 而企业则在评优、绿色信贷、绿色通道审批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

4 结语

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管理机制和政策体系, 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加快农村环保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 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建立完善乡镇环保监管制度, 在乡镇和重点村设置环保协管员, 形成市、区县、乡镇、村4级环境监管体系; 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工作 , 抓基层、打基 础 , 进一步扩 大农村环境综 合整治目 标责任制 考核范围 , 使农村环 境保护各 项工作落到 实处。

参考文献

[1]孙平, 李宗尧.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J].中学地理数学参考, 2006 (5) :58-59.

[2]徐婷, 王鹏.浅析辽阳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 (9) :44-45, 59.

[3]林真, 李卫华, 丁洪.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 (1) :32-35.

[4]尚宇红.治理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博弈分析[J].理论探索, 2005 (6) :93-95.

[5]苏杨, 马宙宙.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2) :12-18.

[6]姬艳梅, 王小文, 梁宝翠, 等.土壤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状况与生态毒性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 2011, 1 (2) :41-43.

[7]吕艳侠, 陈发扬, 王立.铜陵市老洲乡蔬菜基地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J].园艺与种苗, 2012 (8) :54-56.

论我国法治环境的建设 篇11

关键词:法治环境;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法治意識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方略。2014年1月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重点强调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积极深化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面临新的发展时机,法治环境建设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基础,它的成功是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深入认识法治环境的内涵与要求,不断深化我国法治环境的建设,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法治环境的涵义

(一)法治环境的概念

法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制约权力为关键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状态。所谓法治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具备的实现法治的政治、经济、文化诸要素有机结合的总体社会条件,是保障各项社会事务依法有序运行的社会共同价值观。简言之,法治环境是法治在一国得以实现的社会基础或条件的综合。[1]

(二)法治环境与法治建设的关系

法治环境在法治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的。法治环境的塑造和建设,从其本质上说即是法治建设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法治环境建设好坏对法治建设的成败具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法治环境影响并决定法治建设。法治环境是法治建设存在的基础,决定着法治建设的实现程度,法治环境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推动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法治建设起着促进的作用。法治环境的发展状况影响并制约着司法组织体制及其机构的建设,对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

(2)与此同时,法治建设对法治环境具有一定反作用,对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影响和指导性。法治建设会根据法治环境的情况来不断调整法治建设的进程,实现两者的统一协调。并且能够有效利用法治环境来发展自身的建设,逐步推进法治建设的步伐。另外,法治建设能够有目的地改造法治环境,为法治建设的实现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二、法治环境的相关要素

关于法治环境的要素,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两个要件说,认为应包括法的普遍性和法的优良性。[3]我国一些学者认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构成法治环境的要素必定包括四个方面:善法、恶法价值标准的确立,法律至上地位的认同,法的统治观念的养成,权利文化人文基础的建立等。[4]笔者认为法治环境应当包括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的依法行政、公正的司法救济、健全的法治意识等四个要素。

(一)健全的法律体系——建设法治环境的重要依据

法治环境的建设需要有一套完整而良好的法律规范,尤其是我们所处的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对内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我们需要法律对经济主体进行界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对外的国际经济贸易中我们需要在贸易、金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与WTO衔接。这些法律规范体系不仅需要在数量上充足,还要在质量技术上进行保障。只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

(二)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环境的关键环节

依法行政是法治环境中重要的关键环节,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政府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都占据特定的主导地位。因此政府必须是一个在法律规制下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否则其在法治环境的构建中将起到阻碍作用[5]。法治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政府的行政权利运行的模式必须要在法律法规确定的前提下进行运转,通过法律来治理国家,规范公民和行政人员的言行举止,这样的政府才会努力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实现法律至上、依法办事的社会目标。

(三)公正司法——建设法治环境的重要保障

司法是实现法律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保障公民权益的最后一道屏障。习近平同志强调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司法公正需要在司法独立前提下,确保司法机关能够居中公正的裁判,因此司法的独立非常重要。这需要综合以下几个条件才能实现,首先是司法机关的人财物要独立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保障司法审判的中立性。其次在司法系统内部要互相独立,司法机关上下级关系只是审级上的指导关系,上级司法机关不得干预下级的审判。[6]另外,法官审判上的独立,法官应当服从于法律,而不应该受到来自司法系统内部的压力和限制。

(四)法治意识——是建设法治环境的重要基础

法治意识指法治社会所必需的,公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精神,法治意识让公民具有法治信仰,崇尚法律,并以实现法治为理想。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传统的影响,封建帝王、特权思想、臣民意识根深蒂固,法治意识较为欠缺。法治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对法治环境的建设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能够使人们在生活中的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按照法律办事、解决矛盾纠纷。[7]可以肯定,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成功对法治环境建设具有不可代替、基础性的特性。

三、我国法治环境的现状

(一)我国法治环境的现状

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我国通过继承中华传统法学精华,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法律制度,制定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法律。2013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集体学习会上发表了讲话时强调,我国在2011年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国法治道路上的重大进程。[8]

(二)当前我国法治环境建设的问题

在我国法治环境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法行政工作过程中的不足。行政机关中一些工作人员法治意识不强,缺乏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权力监督不到位。因此容易出现行政主体有法不依, 越权行政、侵权等违法行为的发生。另外,由于行政监督法规的不足,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行政权力的滥用,滋生行政腐败现象,影响法治环境的建设。[9]

(2)法律尊严缺失。我国在形式上构建了相对齐全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创制时间短,普法教育不够全面,实践中存在的司法不公现象,以及民众法治意识相对落后等原因,法律的权威性没有随之而树立起来。“公生明,廉生威”,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律至高无上的尊严,法律的权威性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应该尽快树立法律的权威性。

(3)民众法治意识有待提高。随着我国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民众对法律的认识越来越多,法治意识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距离良好的法治环境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实践中,由于诉讼成本过高、诉讼效率较低等原因,很多人在碰到纠纷矛盾的时候,依然选择暴力维权、聚集上访等方式来解决,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的意识不强,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4)司法不公现象的存在。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侵犯,不能得到司法机关的保护,反而因为司法上存在的弊端,使其合法权利进一步受到侵害和践踏。

四、推进我国法治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一)推进依法行政,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法治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法律的至上性,各级国家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摈弃“权大于法”的观念,维护法律的权威,才能创造良好法治环境。201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行政权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要完善各项行政法规,提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养,使行政工作人员在法律规范的指引下开展工作,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还要加强对行政工作的监督,贯彻行政公开原则,加强专门监督机关的组织建设。强化人大监督,充分发挥和规范新闻舆论的监督,多渠道、深层次的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建立起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有限政府。

(二)健全法律法规,提高民众法律意识

要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仍然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尤其是在程序法方面,要改变以往“重实体轻程序”的问题,提升司法效率,完善司法程序制度和司法机构组织制度,才能更好的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将往年普通的法制宣传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借此机遇,我国的法治环境建设与发展应当加大法治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至上的价值精神,牢牢树立法律信仰,夯实法治环境建设的基础,切实树立法治的权威。[7]

(三)推进司法改革,保障司法公正

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1月7日的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司法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才能更好的优化法治环境,更好的保障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首先,要严厉打击司法腐败,确保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信力,公正司法,取信于民。其次,要强化司法机关和司法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司法部门建立省级垂直管理,在人财物上与当地政府分离。改革审判管理体制和审判方式,实行立审、审执、审监分立,强化合议庭和法官职责,推行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制,规范审判委员会工作职责,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确保审判公正。[10]最后,要建立健全维护司法公正的各项监督制约机制,完善司法内部监督和外部的监督机制,保障司法公正。

五、结语

提高我国法治环境的水平,实现依法治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政府依法行政步伐,保障司法公正,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维护法律的权威,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先波.《论依法治国的法治环境》,武陵学刊,2003第5期.

[2]敖治效.《试论法治及法治环境的内涵》,公安大学报学报,2002年第2期.

[3]郭蕊.《论法治与德治》,法律教育网,2011年.

[4]徐显明.《论“法治”构成要件——兼及法治的某些原则及观念》,《法学研究》1996年第3期.

[5]马小平.《加强依法行政 优化法治环境》,前沿,2004年第4期.

[6]李玉福.《当前法治环境贫困的三大顽症》,法学论坛,2002年第17卷第4期.

[7]南振興,王岩云.《法制精神培育与法治环境优化》,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

[8]周强.《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人民日报,2013年08月12日.

[9]朱东.《大力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优化法治环境的长效机制》共产党人,2012年第19期.

[10]贾蓉治.《浅析中国的法治环境建设》,探索与争鸣,2004年.

作者简介:

外部环境建设实用集锦 篇12

“在一座城市中, 如果只有高楼林立, 那么它的建筑和空间是平淡无味的, 一个没有欣赏建筑与环境的空间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某国外著名建筑师这样说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医院建筑作为民用建筑中最复杂的建筑更关心外部环境的塑造。对于拥有土地的医院来说, 郁郁葱葱且有章有法的环境不是那么容易就打造出来的, 尤其是刚刚要做外部环境的医院, 更别说是正打算改造外部环境的医院了。

今天, 我们不妨听听专家们的建议, 借鉴一下他们对各专业外部环境塑造的方法。

上一篇:对学生反思的再认识下一篇:提高供电班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