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注射

2024-08-22

针药注射(共7篇)

针药注射 篇1

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 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有高发病率、高[1]。降低血脂对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2]。针药注射法调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疗效明显[3,4,5]。本研究采用西医常规疗法加用针药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 评价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血脂指标的改善情况,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新而安全有效的疗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0月于宜州市中医院住院的患者66例。符合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6]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 同时符合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7]的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符合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的高脂血症辨证标准;排除合并房颤、其他系统原发性疾病且影响超过脑卒中, 药物性高脂血症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2周内或目前正使用影响血脂代谢药物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高脂血症患者66例。

1.2 研究方法

患者按完全随机分为针药组32例和服药组34例。针药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 每次取1~2穴, 交替选用, 每日一次;辅以当归注射液2mL, 维生素B12注射液1 mg, 两组药液交替使用, 每穴注射1mL。服药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加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60g, 当归尾3g, 赤芍5g, 地龙3g, 川芎3g, 红花3g, 桃仁3g, 白术10g, 山楂15g) , 每日1剂, 水煎服。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后24h内、治疗2周后分别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样5mL送宜州市中医院检验科, 测定血脂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 并参照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评价疗效。中医症状评分:所有患者入院后24h内、治疗2周后, 结合临床选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高脂血症密切相关的症状,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分级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 (四分位间距) 表示;两组正态分布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偏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基础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均显著高于正常值, HDL-C则低于正常值,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清TC、TG、LDL-C均明显降低 (P<0.05) , HDL-C则明显增高 (P<0.05) ;与服药组比较, 治疗2周后针药组与服药组间血脂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血脂总体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 针药组显效率不及于服药组, 有效率优于服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针药组与服药组间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例 (%)

2.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 (P<0.05) ;与服药组比较, 治疗2周后针药组肢体麻木刺痛、头晕头痛、纳呆、困倦乏力症状评分降低更明显 (P<0.05) ;但肢冷畏寒症状评分降低程度不及服药组 (P<0.05) ;胸胁闷胀症状评分降低程度与服药组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4。

2.5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体疗效

治疗2周后, 针药组显效率、有效率、总体疗效明显优于服药组 (P<0.05) 。详见表5。

例 (%)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9]。血脂异常及持续异常对于血液黏稠度、循环灌注有重要影响, 可导致脑梗死急性发生发展[10,11,12,13]。血脂是现代医学用词, 但与血脂相关的“脂”“膏”及“膏粱之疾”等祖国医学亦有不少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 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痰浊”“癖血”等范畴。而脑梗死则归为“中风”范畴, 临床上多见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体现在气血不足, 标实多体现在血瘀痰浊阻滞, 在治疗上, 多从标本兼治立法。而脂质代谢异常是血瘀痰浊的物质基础, 从中医治疗角度看, 降低风痰瘀血证型的血脂水平, 有利于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14]。

本研究证实, 针药组于足三里、上巨虚穴, 辅以维生素B12、当归注射液, 针药治疗, 能明显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 (P<0.05) , 总体疗效与口服中药治疗组相似 (P>0.05) ;提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 针药调脂治疗简单、安全、有效。同时, 本研究亦发现, 针药组明显减轻如肢体麻木刺痛、头晕头痛、纳呆、困倦乏力等缺血性脑卒中后中医症状 (P<0.05) , 总体疗效明显优于服药组 (P<0.05) 。针药结合疗法的效应可能是三种形式结合的表现:一是药物疗效, 二是针灸刺激, 三是针疗与药疗的交互作用。脑梗死后缺血性损伤存在多重缺血级联反应机制, 单纯使用某种疗法仅能对某一个环节起效。而在脑梗死急性期针药结合治疗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位, 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上巨虚穴也是“足阳明胃经”穴, 为大肠之下合穴, 有调和肠胃, 通经活络之功。针刺以刺激的方式, 通过经络途径, 激发和调动人体一切积极因素, 实现疾病的良性转归[15]。当归可调节血压和心脏收缩, 改善缺血供应,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降低纤维蛋白原等作用;维生素B12可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并对改善卒中后认知障碍有明确疗效。药物以物质的形式直接投入体内, 干预机体的内环境, 实现直接物质补充或间接的调节作用。针药结合并非简单相加, 而是协同相助, 结合两者之长, 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刺能增强药物的作用, 药物可延长针刺的效应, 针药作为一个整体治疗手段, 其功能发挥由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协调完成。针药结合在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

摘要:目的 探讨针药注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6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高脂血症患者, 随机分为针药组32例和服药组34例, 针药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 每次取12穴, 交替选用, 每日一次, 辅以当归注射液2mL, 维生素B12注射液1mg, 两组药液交替使用, 每穴注射1mL;服药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加补阳还五汤加减。结果 治疗2周后针药组与服药组间血脂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服药组比较, 治疗2周后针药组肢体麻木刺痛、头晕头痛、纳呆、困倦乏力症状评分降低更明显 (P<0.05) ;但肢冷畏寒症状评分降低程度不及服药组 (P<0.05) ;胸胁闷胀症状评分降低程度与服药组相似 (P>0.05) 。中医症状总体疗效方面针药组显效率、有效率、总体疗效明显优于服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药结合在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脂血症,针药注射,中医症状评分

针药结合治疗失眠75例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5例病人均系本院门诊病例, 男25例, 女47例;年龄最小17岁, 最大75岁, 平均49岁;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10年。

1.2 诊断标准

(1) 失眠为主要主诉, 包括入睡困难、睡后易醒、早醒、醒后不适、白天困倦, 其他伴随症状起因于失眠且持续存在1个月以上; (2) 每周失眠至少发生3次; (3)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评8~15分; (4) 中医辨证符合心脾两虚型和肝郁血虚型以及胃气不和; (5) 理化检查无明显阳性发现; (6) 除外严重的原发性失眠即彻底不眠、难以坚持工作者;精神病患者以及伴随器质性病变的睡眠障碍患者;排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治疗

自拟宁神方, 以补气血、安心神为主配合清心调肝、健脾和胃为原则, 方药:太子参、枣仁、丹参、熟地各20g, 当归、白术、麦冬、竹茹各10g, 白芍15g, 川芎、五味子、炒木香各6g, 枸杞子30g, 炙甘草9g。每日1剂, 水煎, 分早晚温服。与针灸疗法平行用药。10天1个疗程,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针灸治疗

以补气血、安心神为主, 取双侧合谷、三阴交、风池施以补法。头部取太阳、睛明、攒竹、印堂、神庭宁神开窍;腹部取中脘、气海、关元等健胃消滞、纳气安神。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3 近期睡眠质量评定

采用国际公认的反映睡眠质量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3]对患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观察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积分变化。PSQI总积分越高, 睡虑质量越差。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2]。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小时以上, 睡眠深沉, 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总时数较前增加3小时。有效:睡眠总时数较前增加不足3小时。无效:睡眠总时数较前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临床痊愈31例 (41.33%) ;显效28例 (37.33%) ;有效10例 (13.33%) , 无效6例 (8%) 。总有效率92%。

3.3 近期睡眠质量评定

治疗前PSQI积分 (12.3±1.45) 分, 治疗后PSQI积分 (6.25±2.23) 分,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4 体会

失眠属中医“不寐”、“不得眠”、“目不眠”范畴, 乃阴阳不相顺接, 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所致。针灸和中药结合治疗失眠取长补短, 相辅相成。针灸疗法的优点是见效快, 但远期疗效往往不能巩固, 而中药在调节脏腑功能失调方面以整体辨证和补泻结合为原则更能发挥优势, 使失眠治疗的效果更明显。宁神方中太子参、白术益心脾之气, 熟地、当归、川芎、丹参养心肝之血, 麦冬、枸杞子、五味子、白芍滋水敛阴以清心柔肝, 炒枣仁养肝宁心安神, 木香行气散滞, 竹茹清心胃之热, 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健脾调肝、宁心安神之效;针灸治疗用补益气血以安心神之法, 针补气要穴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 配补肝脾肾足三阴经的交会穴、血证要穴三阴交, 二穴相配, 共奏补气安神之效。又《类证治裁·不寐论治》[2]中说:“阳气自动而之静, 则寐。”故配中药以养心调肝安神, 健脾和胃为原则调理阴阳脏腑功能, 以使阳气由动转入静, 使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 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增加, 头晕、耳鸣、头痛等头部症状明显改善, 从而使患者尽快进入睡眠状态。针灸中药相结合, 相得益彰, 互有补益, 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7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

针药并用治疗坐骨神经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58例患者, 男35例, 女23例;

年龄最小28岁, 最大76岁;疗程最短1个月, 最长12年。主要症状表现:单侧为多, 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腘窝、小腿外侧及足部放射, 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 咳嗽及用力时疼痛加剧, 夜间更甚。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补肾为主, 辅以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

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5 g、桑寄生15 g、秦艽12 g、防风12 g、川芎15 g、当归15 g、白芍20 g、茯苓15 g、杜仲15 g、川牛膝20 g、甘草10 g等。偏肾阳虚加肉苁蓉;偏肾阴虚加枸杞子;痛甚者加党参。上药文火水煎, 日服1剂, 分3次服。

1.2.2 针刺治疗治则:

疏通经络, 通痹止痛。取穴:L2~5夹脊、环跳、秩边、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悬钟、昆仑、阿是穴。用1.5寸~3寸毫针直刺, 提插捻转, 得气后留针30 min。

2 结果

痊愈40例, 显效1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7%。

3 讨论

针药并用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 篇4

关键词:针药并用,肩周炎,临床研究

肩周炎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 西医治疗肩周炎的弊端明显。近年来, 中医针灸开始介入到肩周炎的治疗中,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1]。基于此, 我院康复科于2008年以来开始采用针灸和中药外敷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肩周炎, 观察针药并用对肩周炎的治疗作用, 评价其有效性,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月—2011年6月期间来我科就诊的558例肩周炎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1组及对照组2组。其中, 治疗组318例, 男173例, 女145例, 年龄45~63岁;合并其它疾病者29例, 其中高血压19例, 冠心病4例, 糖尿病1例, 消化道溃疡3例, 骨质疏松症2例;同时有药物、单纯针灸、锻炼1月治疗无明显效果者61例。对照组1组120例, 其中高血压2例, 冠心病1例, 中风后遗症3例。对照组2组120例, 其中高血压7例, 冠心病1例, 胃溃疡1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为肩部广泛压痛、肩关节活动障碍 (特别是患臂外展、外旋、后伸时受到明显限制) 、夜间疼痛加重, 日久可见肩部肌肉萎缩、粘连。

1.3 诊断标准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七版《中医骨伤学》拟定的标准[2]。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针药并用的疗法。针灸治疗穴位:肩髎、肩前、肩贞、肩髃、手三里、条口、承山。具体步骤:先条口透承山施行提插捻转手法, 得气后逐渐加大提插捻转幅度, 使针感增强向上传导, 力求气至病所, 以泻法为主, 捻转幅度大于180°, 捻转频率90次左右, 针刺同时令患者最大限度地活动肩关节, 做前抬、后伸、外展、上举、内外旋转等活动10min, 患者耐受为度。然后患者取坐位, 用华佗牌28号40mm毫针, 取肩三针、肩髃, 平补平泻手法, 手三里用泻法。进针得气后, 选肩前、肩贞用6805-C电针仪连接, 采用疏密波治疗, 电量由小到大, 以上均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30min, 10次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针刺完成后用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的大活络丸用酒混合加热后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用TDP照射, 约60min, 以药物干涸为度, 每天治疗1次, 10天为1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

对照组1组治疗方案:强的松片10mg, tid, 奈丁美酮胶囊1粒, qd, 饭后服用, 行肩周炎操, 每日1次, 10天为1疗程。对照组2组治疗方案:参照治疗组的针灸治疗方案, 治疗后嘱患者行肩周炎操, 每日1次, 10天为1疗程。

1.5 疗效标准

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进行评定[3]。治愈:肩部疼痛消失, 肩关节活动恢复正常;好转:肩部疼痛基本消失, 肩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肩部疼痛有所减轻, 肩关节活动有所改善;无效: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无改善。

2 结果

治疗后1、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 了解患者有无复发情况, 随访结果如表1所示。

(n)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9.7%, 对照组1组为55.0%, 对照组2组为78.3%。经卡方检验, 治疗组与对照组1、2组的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 对照组2组与对照组1组的总有效率差异也有显著性 (P<0.05) 。

3 讨论

祖国医学《灵枢·经脉篇》云:“经脉者, 所以决死生, 处百病, 调虚实, 不可不通也”, 《针灸甲乙经》、《备急千全要方》、《针灸资生经》及《针灸大成》等著作中对此均有记载。现代医学最先于1954年明确提到肩关节周围炎的针灸治疗方法, 但以传统针刺法为主。以往的治疗大都采用局部治疗, 但局部治疗留针时间过久, 患者长期保持一种体位, 妨碍局部气血的流通, 不少患者针刺后常有疼痛加重的情况发生。因此, 在《灵枢经》的“病在上者下取之”和“以左治右、以右治左”的启发下, 本文采用对侧的多气多血足阳明胃经的条口穴和透足太阳膀胱经的承山穴, 以疏通阳明、太阳两经之气。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针之能调补气血、舒筋活络;太阳主一身之表, 刺之能驱风散寒、祛瘀止痛。本文采用的针灸方法遵循《素问·刺腰痛论》循经取穴理论, 把针刺与体疗结合, 动静相随, 开阖相济, 相辅相成, 促进经络气血畅通。针刺配合运动的方法是近年来常用的治疗方法, 其是在针刺治病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原理, 采用主、被运动和其他相关治疗方法进行的一种综合疗法。针后的治疗以“动”为主, 针刺后主动和被动运动肩关节不但可以疏经通络、运行气血、提高痛阈、改善局部微循环, 还可以在运动中松懈粘连不甚的肩关节, 提高疗效。采用强刺激的提插捻转手法可产生足够的刺激量, 激发经气, 以达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同时, 配以局部的电疗, 产生接近人体正常生物电的脉冲电流, 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加速炎症组织的吸收。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尤其是采用综合方法疗效更高, 兼顾了疼痛和功能受限的治疗[4]。如此以来, 气血得行, 经脉得通, 肩痹之证自然而愈。北京同仁堂制药厂生产的大活络丸具有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的作用, 局部外敷配合TDP照射, 能祛风散寒、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明显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状况[5]。二者合用有利于促进局部新陈代谢和致痛物质的清除, 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 加快关节功能的恢复。经统计学分析, 在单纯针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外敷治疗, 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更优于西药治疗。此联合疗法不但能治愈肩周炎且无副作用, 还能缩短疗程, 明显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缩短病痛时间, 是一种简便、有效并能被广泛接受的疗法。综上所述, 针药并用治疗肩周炎疗效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春龙, 曹玉霞, 杨丽珍.肩周炎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12) :148.

[2]王和鸣.中医伤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252.

[3]吴少祯, 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9:69.

[4]黄健琳.针灸治疗肩周炎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 2011 (14) :109-111.

针药结合治疗帕金森病36例 篇5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为门诊患者, 男性20例, 女性16例;年龄54~80岁, 平均69.2岁;病情程度采用Webster评分, 重度3例, 中度19例, 轻度14例。

1.2 诊断标准

具备震颤、肌僵直、运动减少及姿势反射障碍中两项症状, 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有多发性脑干或多发性基底节梗塞, 且判定该病灶为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的责任病灶, 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1) 中药:方由何首乌200g, 枸杞12g, 肉苁蓉10g, 天麻15g, 钩藤18g, 川芎15g, 石菖蒲10g组成。震颤明显者, 加生牡蛎、珍珠母、全蝎;肢体僵硬明显者, 加木瓜、白芍、厚朴;内热明显者, 加黄柏、知母、栀子、牡丹皮;肾阳虚明显者, 加杜仲、川续断、淫羊藿、红参、金樱子、益智仁;心情抑郁、焦虑、失眠多梦等症状明显者, 加五味子、合欢皮、香附、夜交藤;反应迟纯、明显健忘者, 加远志、郁金;面色晦黯, 舌下脉络瘀曲扩张明显者, 加丹参、赤芍;肢体疼痛明显者, 加威灵仙。上方每日1剂, 水煎2次, 每次30分钟, 2次滤液300ml, 每日3次, 每次100ml, 温服。3个月为1个疗程。其间禁用左旋多巴制剂及胆碱脂酶抑制剂等西医常规治疗帕金森病综合征的药物。 (2) 针灸:基本治则为镇痉熄风、扶正通络。分两组取穴。第1组取四神聪、曲池、外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第2组取本神、风池、百会、合谷、三阴交、太冲;背部取T3~L2夹脊穴。膈胀满、胸闷加建里、内关;吞咽困难、流涎取廉泉、承浆、地仓;颈项强加风府、大椎、百劳;腰背酸痛加命门、肾俞;汗多者加肺俞、脾俞、气海 (用艾条悬灸) ;便秘加大横、天枢、气海、支沟。以上两组穴交替使用, 其中四神聪、本神、风池加电针, 用连续波, 脉冲频率为180次/分, 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15分钟后改变为疏密波, 以防电适应的产生。其它穴位得气后, 稍加提插捻转, 以加强针感, 留针40分钟。背部夹脊穴分为3组, 交替使用。以上治疗隔日1次。另取大椎、委中穴为1组, 曲泽、委中为1组, 交替刺络放血, 以血色由黑变红为度。血止后拔罐。操作每周1次。治疗3个月为1疗程。

3结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国际通用的Webste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100%为痊愈, 50%~99%为明显进步, 20%~49%为进步, 1%~19%为稍有进步, 0为无效。

3.2 结果

36例中明显进步4例, 进步13例, 稍有进步10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75%。36例患者治疗后Webster评分为 (9.4±1.8) 分, 与治疗前评分 (14.1±2.9) 分比较有明显下降 (P<0.01) 。

4讨论

针药并用治疗紧张性头痛30例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参照2004年1月国际头痛协会颁布的紧张性头痛的诊断标准,均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并经X线片及CT或MRI检查排除器质性头痛或其它类型头痛。

1.2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均为2006年3月~2008年6月我科住院或门诊患者,男8例,女22例,年龄(20~64)岁,病程1个月~10年。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主穴:

风池。配穴:太阳头痛痛在后头部,亦可牵及颈项肩背部,配以天柱、完骨、至阴、颈夹脊;阳明头痛痛在前额及眉棱骨,配以印堂、攒竹、阳白、内庭;少阳头痛痛在两侧头角,配以太阳、悬颅、头维、足临泣;厥阴头痛痛在巅顶,配以百会、四神聪、太冲或行间。以上穴位在急性期用捻转泻法,在缓解期用平补平泻法。风池穴进针方向为对侧内眼角方向,针深不超过25mm,患者可觉得酸胀感向同侧头角放射。

1.3.2 中药治疗

予疏肝解郁、滋阴潜阳、行气活血止痛方药,药物组成:柴胡15g,郁金15g,天麻15g,钩藤20g,白芍20g,当归15g,川芎15g,香附15g,石菖蒲15g。

1.3.3 疗程

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关于头风的疗效标准。治愈:头痛消失,半年至1年无复发;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未愈:头痛症状无变化。

2 结果

本组30例,痊愈18例,占60%;有效10例,占33.33%;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93.33%。

3 讨论

紧张性头痛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的特点,一般认为长期情绪紊乱引起头颈部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是产生紧张性头痛的原因。肌肉收缩引起疼痛或压痛,同时由于肌肉收缩引起肌肉小动脉收缩,产生肌肉缺血也可出现疼痛。针刺风池等穴[2]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功能,增加脑血流量,同时舒张血管,改善因肌肉收缩而导致的肌肉缺血情况,从而解除或减轻症状。

紧张性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的范畴,病机多为情志失调,抑郁伤肝,以致肝气不舒,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气机不得畅达,气血运行不畅可致头痛;气郁日久化火,火热灼伤肝阴、以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也可致头痛的发作。故我们从肝论治本病,以疏肝解郁、滋阴潜阳、行气活血止痛为治疗大法,方中柴胡、郁金疏肝解郁;天麻、钩腾平肝熄冈;白芍、当归养肝和血,川芎、香附理气解郁、活血止痛,石菖蒲宣窍止痛。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头痛可止。

总之,针刺配合中药治疗紧张性头痛具有较好的疗效,且方法简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紧张性头痛,针药并用,治疗

参考文献

[1] 胡维铭,王维治.神经内科主治医生699问[M].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820

针药注射 篇7

关键词:失音,针灸疗法,针药结合

失音是指声音不扬, 甚至嘶哑不能出声, 常因急慢性喉炎、喉气管支气管炎、喉脓肿、白喉等喉部疾患所致, 属于中医“喉喑”范畴, 其可以发生在以喉为主要病变时, 也可以作为全身性病变的伴随症状。《内经》中称之为“喑”、“声嘶”、“倒音”。针灸治疗失音在我国已有2000余年历史, 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寒热病》篇谓:“暴喑气梗, 取扶突与舌本出血”。目前, 针灸治疗失音症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呈现出针灸治疗失音症方法多、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的特点;针药结合为治疗失音症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 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临床治疗上采用抗生素、药物雾化吸入等方法的低疗效, 反复发作的缺陷[1,2]。自2008~2011年, 我院比较单独针灸治疗与针药结合两种方法治疗失音症的效果, 结果证实针药结合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为针药结合疗法在治疗失音症方面进一步提供临床论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失音症患者中,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1~60岁。患者发病后1天至数天内前来就诊, 病程在1周~2年不等。本组60例患者就诊前, 大多未经治疗, 少数经治疗但效果不佳。临床症状为失音常突然出现, 伴有咽部隐痛、灼热、发热恶寒, 咳嗽, 咽喉疼痛感觉, 附着干燥、喉痒、异物感、嘶哑失音、喜清嗓, 常伴有咽部及声带充血、咽黏膜肥厚或有分泌物。诊断标准根据《实用中医内科学》[3]关于本病的诊断要点。

1.2 治疗方法

针灸组是指单独采用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 针药结合组是指在针灸组的基础上进行中药的并治。针灸方法和药物配方如下:针灸方法:取人迎、水突、开音1号穴、中脘、照海、太溪、列缺。人迎、水突、开音1号穴、列缺均用平补平泻法;中脘、照海、太溪均用补法, 体针均留针30min左右。每日或隔日针1次, 一般7次为1个疗程或根据病情酌情而定。药物组成:石膏30g, 炙麻黄9g, 生桑叶12g, 麦门冬15g, 荆芥25g, 桔梗、防风各15g, 薄荷6g, 蝉蜕12g, 僵蚕10g。每剂加水1L煎汤至500ml时, 用细纱布滤出, 早晚在餐前分服。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 临床上失音症消失, 声音恢复正常, 咽部刺激征及伴有症状完全消失;好转: 声音部分恢复正常, 咽部刺激征完全消失, 伴有症状轻微减轻;无效: 声音没有恢复正常, 诸证未见减轻。

2.2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治疗结果

经统计学发现针灸组的总有效率为80.0%, 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6.7%。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组的总有效率远高于针灸组, 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疗效标准, 追访半年均未发现有效者复发。详见表1。

3 讨论

中医认为治疗失音时须配合理气散结、活血化瘀的药物方能提高疗效[4], 本院采用针药结合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失音作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咽喉连于肺胃, 为气机呼吸之门户, 饮食消化之通道, 会厌是声音之门户, 其开和不利是造成失音的一个主要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风寒燥热之邪侵袭, 肺肾阴虚, 痰湿结聚于声带所致失音[5]。在先前的单纯针灸治疗中, 针灸部位方法:人迎、水突、开音1号穴为局部取穴, 能够通调局部经气, 行气活血开音;水突、中脘, 能健脾化其痰湿, 此外, 列缺穴有清热和疏风散寒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药诸药皆入肺经, 石膏、生桑叶、荆芥、桔梗、防风、薄荷、蝉蜕、僵蚕, 疏风清热;麦门冬又入肾经, 有养阴润肺, 滋肾阴之效;炙麻黄性温与诸药相反, 起反佐作用。临床60例患者观察, 用中药治疗失音, 疗效显著, 比传统的纯针灸治疗效果更显著, 更有比抗生素、药物雾化吸入等方法更好的疗效。总之, 针药两治法结合, 相得益彰, 共奏疏风清热, 散寒润燥, 宣肺开音之效。

参考文献

[1]姜荣华.针灸治疗喉喑30例[J].上海针灸杂志, 1996, 15 (3) :8.

[2]谢强, 杨淑荣.针药结合治疗声带小结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9, 19 (4) :246.

[3]黄文东.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90.

[4]张桂芳.滋水清金法治疗虚证失音45例[J].四川中医, 2004 (9) .

【针药注射】推荐阅读:

预先注射07-18

注射方式05-13

注射胰岛05-13

造影注射06-01

单纯注射06-07

肛门注射06-16

宫颈注射06-20

胸腔注射07-27

门诊注射07-28

混合注射08-02

上一篇:有序用电管理下一篇:体育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