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功能论文

2024-11-06

语篇衔接功能论文(精选12篇)

语篇衔接功能论文 篇1

1 概述

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一书中定义语篇为: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衔接属于语篇的一个重要范畴。韩礼德等人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 这两部分就产生衔接关系。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 衔接手段大致可以分为照应 (reference) , 替代 (substitution) , 省略 (ellipsis) , 逻辑连接 (conjunction) ,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着重讨论英汉语篇主要的衔接手段———替代。

2 替代的衔接功能

朱永生等人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中指出:替代 (substitution) 指的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在语法和修辞上, 替代被认为是为了避免重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在语篇中, 由于替代形式的意义必须从所替代的成分那里去寻找, 因此替代起着不可忽视的衔接上下文的作用。

替代的衔接功能体现在句子的层面上和语篇的层面上。在日常使用的句子中, 通常存在很多相同的信息点, 为了避免这些信息点的重复, 替代现象就常有发生。例如:Unemployment problem is an serious one in our society在本句中为了避免重复, 用替代词one替代problem, 使句子读起来很紧凑。在语篇层面上, 为使句群前后的意义紧密相连, 我们同样更多的发挥替代的衔接功能。总之, 使用替代这一手段, 可以使句子内部及句群即语篇上下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 语篇中的替代关系同时构成了语篇的衔接功能, 并以此使替代具有语篇的衔接功能。

3 实例分析对比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 (1976) 的划分, 替代可分为名词性替代 (nominal substitution) , 动词性替代 (verbal substitution) , 和小句替代 (clausal substitution) 。将试着用英文, 和中文的一些句子进行语篇替代衔接对比。

3.1 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在英语中常用代词、名词或词组代替重复出现的部分, 从而避免重复连接上下文。在含有替代形式的句子里, 只有从上下文寻找替代的主题部分才能更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思。

例1: (英) Let me have the brush———the big one.

(汉) 把画笔给我———大的那支。

例2: (英) Thus the teacher began to give me human dimensions, though not perfect ones for an eighth grader.

(汉) 就这样, 这为老师开始用人的标准对待我, 虽然这样的标准对一个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不完全的。

在英语中, 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 ones, 和the same。其中one表达单数意义, ones表达复数意义。正如例1 (英) 中所示, “one”替代前面所提到的“brush”。例2 (英) 中“ones”替代“human dimensions”。那么one和ones只能替代可数名词, 而不可数名词一般是没有替代形式的。韩礼德和哈桑认为, 对于不可数名词而言, 唯一可能的替代形式是零替代。而实际上零替代是一种省略现象。在汉语中替代词多见为“的”, 类似于英语中的one。在例1和2 (汉) 中可以看到, “大的”“这样的”。分别替代前面提到的信息“画笔”和“标准”。

英汉在名词性替代上最大的区别在于, 英语“one”有单复数变化, 而汉语中的单复数变化不是通过此的变形而表达的。英语中还有一个常用的替代词same, 常与定冠词the一起使用。

3.2 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性替代词曲替代动词词组。英语中可以替代动词词组的替代词为“do”。汉语中的替代词常见的有很多“来”, “干”, “做”, “弄”等。

例3:Those who don't study hard must stop teasing those who do, the bright kids with thick glasses.

例4:“Gibe him an audition”, Ronnie said.They did.

例5:A:谁去擦擦车?B:我来吧。

例6:A:饭准备的怎么样了?

B:早弄好了。

在例3中, 替代词do替代上文中的“study hard”, 在例4中, 替代词do替代上文“Give him an audition”这个动作。使用替代词do可以使英语句子读起来更紧凑, 避免了重复, 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那么在汉语里我们看例5中的“来”, 例6中的“弄”也起到了替代作用, 分别替代前面提到的“擦车”和“准备饭”这两个动作。汉语的这种替代使用多用于口语化, 使句子简洁明了, 信息突出。

3.3 小句替代

小句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小句, 英语中常用的小聚替代词有so和not, 分别表示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

例7: (英) “Happy are the painters, ”he had written in his book Painting as a Pastime, “for they shall not be lonely.Life and color, peace and hope, will keep them company to the end of the day.”And so it was for myfather.

(汉) “画家是幸福的, ”他在《作为娱乐的绘画》一书中写到:“因为他们不会感到孤独。光线与色彩, 宁静与希望将会伴随他们一生”。对我父亲来说也是如此。

例8: (英) “I guess so”I replied tentatively.

(汉) “我猜是这样的”, 我迟疑不决的答道。

在例7和例8的英语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so替代前面提到的小句子。如果执意要重复书写前面的句子, 那么句子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拖沓的, 重复的。使用替代词后可以使句子清晰明了。在汉语中我们常使用表达肯定意义的替代词“这样, 这么, 如此, 是”等。在例7和例8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使用习惯, 但是英汉在这上面有不同的地方, 英语有否定意义的替代词如:not, 而汉语却没有, 在汉语使用中可以在句子中直接否定替代词来实现否定意义, 如“不这样, 不这么, 不是, 不然”等等。

4 结论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衔接手段, 即使相同的衔接手段使用的重点也不一样。英语中, 替代是非常重要的衔接手段, 不仅体现在句子内部, 更体现在语篇上。为了实现语篇的整体化, 替代可以使句子与句子之间结构紧密, 避免重复的出现, 更加突出信息。而汉语中虽然也有替代现象, 可是多用于口语, 使用率低。汉语与英语正好相反, 为了突出信息点, 通常要多次重复某一个信息, 从而达到强调的目的。我们只有了解并掌握英汉这两个语言的使用特点, 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准确的使用这两种语言。

摘要: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 而替代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根据衔接理论进行了英汉在替代这种衔接手段上的功能对比, 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英汉语篇衔接在替代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语篇,衔接,替代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齐丹媛, 张文英.英汉替代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技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5]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语篇衔接功能论文 篇2

关键词:衔接手段转化翻译策略

摘要:本文依据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针对各语篇衔接手段在英汉语篇中的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并结合英汉两种语言的根本差异,即英语多用“形合法”,汉语则重于“意合法”,总结出在英汉语篇互译中转化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

本研究将汉英语篇衔接手段与翻译策略这两个问题相结合,将翻译研究向语篇层次拓展,强调分析英汉语言中不同的语篇衔接模式是译者合理调整翻译策略、正确传达源语信息的有效途径。

一、衔接的概念、意义及特征综述语言学界对于语篇衔接理论出作突出贡献的当数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和Hasan。

他们多年来潜心研究衔接概念、理论定位、范围及其在语言系统和语篇连贯中的地位,1976年他们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促进了衔接理论的广泛应用。Halliday和Hasan将英语的衔接手段(cohesivedevice)归纳为五种: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及词汇衔接(lexicalcohesion)。词汇衔接手段又分为两类: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关系(collocation)。复现关系指词汇手段的再现,包括1)原词复现,2)同义词、近义词复现,3)上下义词复现,4)概括词复现。衔接是将语篇不同部分联系在一起的语法、词汇和其他手段的统称。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衔接是组句成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如同建筑物的钢筋接头,将整个结构牢固地联系在一起。

二、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及翻译策略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篇衔接手段,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上有所偏重。

汉语主要用“意合法”,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一定要依赖连接词语,而句子内部以及上下文之间多靠语义来连贯;在结构形式上,汉语语篇多采用句内与句间的直接组合,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但通过逻辑推理或直觉判断,语义是连贯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是高语境的语篇构成的。现代英语语句的衔接多用“形合法”,英语语篇结构形式多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应指称,衔接严谨,环环相扣,语义上脉络明晰,一意贯串直到篇末。由于人们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了英汉在衔接手段运用上的差异,而这一点意味着我们在双语互译时须进行相应的策略转化,才能使译文尽量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行文习惯.翻译策略

(一):汉语使用重复而英译时多使用替代汉语更常用原词复现和省略,而英语则多用照应和替代。潘文国(1997:350)依据Halliday和Hasan的英语衔接手段分类,将汉语的语篇衔接手段重新分类,即“原词复现”为前一类,称作“重复”;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概括词复现以及Halliday的照应(reference)和替代(substitution)则合并为后一类,统称为“替代”。这一区分显示出汉英话语组织的显著差别,即汉语倾向用重复手段,而英语则倾向于用替代手段。汉语很少使用同义替代的手段,也很少使用代词,以免引起指代不明。例如:(1)那是一个寒冷潮湿的晚上,这样的晚上大部分人呆在家里。Itwasoneofthosecold,weteveningswhenmostpeoplestayathome.例(1)使用关系副词when引导定语从句,起替代作用,避免了汉语原文中的重复。另外,汉语语篇中重复的词语和结构,译成英语则往往需要代词等其他词语或结构替代。如:(2)独自享乐是一种快乐,独自悲伤也是一种快乐。Happinessenjoyedaloneisapleasure,soissorrowedtastedprivately.英语中除了修辞需要外,很少重复同一个词或结构,而在汉语中重复现象频繁出现。英语中不能省略的成分往往使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以及代替句型来替代前文出现的词语和结构,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结构呼应前文出现过的词语或结构。翻译策略

(二):汉语使用重复而英译时多使用照应英语的照应大多用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来表达语义关系,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来实现。例如:(1)Hehatedfailure;hehadconquereditallhislife,risenaboveit,despiseditinothers.例句(1)译为“他讨厌失败,他一生中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并且藐视别人的失败”,将句中三个第三人称代词it都作为后照应,回指前面说过的“失败”,使上下文在意义上连结起来;而汉语则通常重复人称代词所照应的名词。(2)Menandnationsworkingapartcreatedtheseproblems;menandnationsworkingtogethermustsolvethem.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离心离德,便产生这些问题;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齐心协力,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从例句(2)我们可以看出,英文中“theseproblems”一词在这个语篇中并没有重复,整个语篇的衔接通过人称指称来实现的,即通过人称代词“them”在后句的重复完成英语语篇的衔接;而在汉语翻译中,往往将人称代词“them”所照应的“这些问题”重复。由于源语和目的语存在差异,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鉴于汉语衔接的“意合”性,语篇构建时应少用照应手段,转换成英语时,应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例如:(3)她的黑发蓬松地飘拂在宽宽的前额上,脸是短短的,上唇也是短短的,露出一排亮亮的牙齿;眉毛又直又黑,睫毛又长又黑,鼻子笔直。Herdarkhairwaveduntidyacrossherbroadforehead,herfacewasshort,herupperlipshort,showingaglintofteeth,herbrowswerestraightanddark,herlasheslonganddark,hernosestraight.源语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表达方式,但是为了符合英语“形合”粘连原则,译文共用了7个“her”。译文有必要增补重复代词,否则译文将有悖英语的照应习惯。例(3)译文并不含混,反而更简练、流畅、自然。通常,在汉译英时,类似的增减都可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点而进行调整。反之,英译汉时,可以适度地减少照应手段,来满足汉语“意合”的粘连特点,避免冗余信息的产生。翻译策略

(三):汉语使用省略时而英译时多使用连接从语句衔接方式来看,英语句子之间或句群之间往往使用一些过渡词来衔接,要求结构上的完整;而汉语句子结构一般都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语序相对固定、关系明确,不需要太多的连接词来表示相互的关系。因而,与其它衔接手段相比,连接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差别最大的一种。英汉语篇连接成分的不同之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即显性与隐性的差异及短句方式不同所引起的差异。故汉译英时,译者应根据目的语的特点对译文的逻辑连接方式进行调整,适当地增补一些关联成分。例如:(1)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b.(若)知己(而又)知彼,(则)百战不殆;(若)不知彼而知己,(则)(将)一胜(及)一负;(若)不知彼(而又)不知己,(则)每战(将)必殆。(潘文国,335)c.Youcanfightahundredbattleswithoutdefeatifyouknowtheenemyaswellasyourself.Youwillwinourbattleandloseonebattleifyouknowyourselfbutleaveyourselfinthedarkwithouttheenemy.Youwillloseeverybattleifyouleaveboththeenemyandyourselfinthedark.(刘宓庆,159)例(1)a句中的“而”字只是形式词,可有可无。但如果此句要去掉“而”字,我们须按汉语的节奏规律改成“知己不知彼”(为了符合汉语表达的先双后单规律)。如果我们把这段话中省略、隐含的东西都补上,则改写成b句。对比例(1)中原文与译文,形合和意合的特点非常明显,凡汉语中隐含的成分在英语中一个也不能少,译文多用连接词表明句际关系的特点,理顺句子的语义关系,使汉语的隐形粘连显性化,以此符合英语的形合特征和行文要求。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英译文中出现五个“you”,而原文中没有,汉语中类似的虚词主语或无主句运用频繁,但英语由于要遵守主谓一致的原则却必不可少,这一点会在下文着重分析。同理,英译汉时,译文应考虑汉语的衔接特点,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语篇结构紧凑,词语的冗余现象较少。因此,英译汉时原文的从属连接词均可予以省略。例如:(1)SundayisthedaywhenIamleastbusy.周日我最闲。

(四):汉语使用省略而英译时多使用重复就省略而言,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因而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省略在很大程度上与所表达的意义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简洁地说,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省略现象大致可分为三种: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1.名词性省略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的传统思维中,常常反映出某种隐性的主体意识。这种汉语隐性主体意识的典型表现可见于汉语中大量无主句的运用,而英语作为主语显著(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一般不能省略主语。例如:(1)(你)开始吃头盘菜或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你)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你)越吃越趋于冷静,(你)吃完了这顿宴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选自2004专业八级汉英翻译试题)Youwillbenotonlyfavorablyimpressedwiththefirstdishorcolddish,butalsoprofuseinpraiseofthefirsttwocourses.How-ever,themoreyouhave,themoresoberyoubecomeuntilthedin-nerendsupwiththeflaws

exposed.(参考译文)从例(1)可看出,英语句法特征是主语突出,但由于受汉语的影响,学生汉译英时主语缺失的现象较严重。在汉译英时,我们要把原文不明显、被省略或未说明的主语在译文中表现出来。

另补充说明,处理英语无主句的方法很灵活,例如:(1)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WhenIgotupinthemorning,Ifoundseveralbeamsofsun-lightpenetratingthroughthewindowintomyhouse.(重复主语)(2)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Hereandthereafewraysfromstreet-lampsfilteredthroughthetrees,listlessastheeyesofonewhoisdozing.(调整句子结构,选择句中合适的主语)以下两例均为汉语无主句,译者对汉语的框架结构有较好把握,适当进行调整,除运用重复或增添主语等技巧之外,译法灵活,译句顺畅,符合译文主语突出的句法特征。2.动词性省略英语动词性省略是常用的衔接手段,试析以下例句:(1)Readingexercisesone’seyes;speaking,one’stongue;whilewriting,one’smind.(F.Bacon)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2)———Weseemedtobefollowed.———Irememberhavingbeen(...)whenwegotoutofthehotel.———好像有人跟踪我们。———我记得刚出旅馆时就有人跟踪我们。翻译时需特别注意英语原文中无其形但又有其意的词语。如(1)中后两句中的动词“exercises”被省略,突出英语以简洁为美、精炼压缩的特点,但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汉译时须采取增词法,将省去的两个动词意思均重复,构成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言生动有力。同样,例(2)中的“跟踪”只有重复,才使汉语语篇衔接紧凑。由上文可见,英语中常常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动词,而汉语则往往重复再现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有时为了保持语法的正确;有时是为了促成结构的整齐匀称、表达流畅的需要;有时既是语法的要求,也是修辞的需要。3.小句性省略谈及英语小句性省略现象,首先我们须明确小句省略和复句之间的关系。在结构上直接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构成一个复句。复句可是平行关系,也可是主从关系。在平行结构的复句中小句有相同的地位,而主从结构中的复句中各小句之间的地位则不同。

Halliday提出,在小句中有三种类型的主从结构关系:条件(通过表结果、目的、条件或原因等的小句表达),附加(通过非限定性关系小句表达)和引述。(Halliday,199-200)在复句中平行结构和主从结构可以任意组合,如下文所示:(1)———Johnwasabouttoattendthemeeting,butsomebodycalledinandhadsomethingurgenttotellhimsohehadtoputoffthemeeting.———Who?(2)IkeepquietbecauseBarbaragetscrossifanyonemen-tionsJack’sname.Idon’tknowwhy.(3)———Ifinishedwritingthepaperanditisgoingtobepub-lished.———When?例(1)和(2)有一共同点,即第一个小句均在被预设的范围之外;另外,在(1)句的平行结构中,Who?(谁?)与somebody(某人)前后衔接;被预设的小句是somebodycalledin(有人打电话来),句子剩余部分也在预设范围内,其意义应为“Whocalledinandhadsomethingurgenttotellhimsohehadtoputoffthemeeting?”汉译例(1)的答句时,应采取重复的手段,译为:“是谁那么急着打电话进来说有紧急的事情要跟他讲以致他不得不推迟会议?”相应地,处理例(2)时,也须通过重复手段将省略的主从结构重复译出“我不知道为什么如果有人提及杰克的名字巴巴拉就会发怒。”(Idon’tknowwhyBarbaragetscrossifanyonementionsJack’sname.)例(1)和(2)体现了一个原则,即任何类型的省略小句都可以预设复句中的任何小句,然后又自动地预设在它之后(在并列结构中)和所有依赖于它的(在主从结构中)小句。(Hall-iday,201)但要注意的是,这一原则也有限制,甚至还有造成歧义的可能。如例(3),答句“When?”在这里既可指“Whendidyoufinishwritingthepaper?”,也可指“Whenisitgoingtobepublished?”如何本论文由无忧整理提供解决取决于诸多因素,有一种倾向是预设更靠近的成分;也就是说在复句后部的成分,而不是前部成分,尤其是当在后面的成分较长时,更是如此。但此策略并非所有情况都适合,故在汉译英语小句省略句时,究竟应重复句中哪部分内容,须慎重考虑。

三、结语

本文研究得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手段上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重复、替代、省略、照应和连接词的使用上,从中分析比较中总结出英汉互译中重要的转化策略:1.汉语使用重复时而英译时多使用替代;2.汉语使用重复时而英译时则多使用照应;3.汉语省略或隐含连接词时而英译时则多使用连接;4.汉语使用名词、动词或小句省略时而英译时则多使用重复。衔接是构成英汉语篇的重要条件,而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的语篇交际,要实现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而进行的语际之间篇章意义的相互转换,就必须了解和研究英汉互译中语篇的衔接手段的差异。纽马克也曾说过,“衔接是语篇分析或篇章语言学中可用于翻译的最有用的成分”。因此,了解衔接模式不仅是我们正确理解源语句意和把握原文框架结构的关键,也是我们正确传达源语信息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冯巧珍,贾德江.形合、意合的英汉对比与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91-93.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和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别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6]邵志洪,岳俊.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2004年TEM汉译英试卷评析[J].中国翻译,2005,(1):71-7.

[7]孙庆文.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4):61.

[8]王俊华.初探衔接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J].温州大学学报,2005,(4):67-71.

[9]王佐良,丁住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141-155.

[10]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语音与语篇的衔接 篇3

一、语音

语音是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学科。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古代许多学者就注意到了语音的研究。现代有的学者将语音与语法联系在一起,就有音律语法,如冯胜利的《汉语韵律语法研究》。有的谈谐音的结构成分和结构类型,如李胜梅《修辞结构成分与语篇结构类型》。语音分为声、韵、调三个部分。在谈到押韵的时候,就应该弄清“韵母”这个概念。韵母是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音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韵头不同的音或主要元音是邻近音,可以互相押韵。本文主要是从韵的角度谈论与篇章衔接的关系,顺便提及声、调与篇章衔接的关系。

二、语音各范畴与语篇衔接的关系

語言是多层次的,如语义层、词汇层、句法层、音系层等。在语篇研究的现状中,我们已经看到保证语篇产生的各种衔接手段在语义、词汇和句法层中的作用,本文将讨论音系层有关语音各范畴和语篇衔接的关系。

1.声调群

人们在说话,特别是长长的一段话时,总得换气。换气使言语流不时出现“停顿”。这样,我们可以把停顿作为划分单位的分界线。两个停顿之间的一段语流,便是语调单位,也叫做声调单位或(声)调群。根据英国学者的看法,音韵单位自大而小,可区分为“声调群”“音步”“音节”“语音”等。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五种简式语调和两种复式语调即“调1(T1)”“调2(T2)”“调3(T3)”“调4(T4)”“调5(T5)”及“调13(T13)”和“调53(T53)”。这些语调与语篇的衔接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语调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受语篇制约,同时语调的选择也可以体现某些语篇的特征。

新闻广播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闻,不要求广播员向观众提出问题,因而没有T2。新闻广播只要求广播员客观地、如实地报道新闻,不容许夹杂个人判断或情绪的流露,因而也没有T5和T53。

2.音韵

我国诗歌非常注意音韵,这些音韵对语篇衔接有着重要的意义。朱光潜先生(1987)谈到“音律的技巧就在选择富于暗示性或象征性的调度。比如形容马跑时宜多用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水流……”他在1976还说到“韵的最大功用在于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穿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它好比贯珠的串子,在中国诗里这串子尤不可少。”

《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中斜体字押侯部韵,“-”的字押脂部韵,采用的是交押形式,诗中前六句是同韵,主要描写男子等待女子的心情与神态。后六句写男子获得女子赠物后的心理反应。由侯部韵换成了脂部韵,不仅体现了诗文的层次性,而且用韵更符合诗篇的内容。诗中“彤管”,处在交韵之间,起到很好的连接作用。后半诗中,用“荑”“美”回应前半诗的韵,对语篇的衔接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杜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诗中带斜体字押灰部韵,汉语平声缓慢舒坦,仄声短促急速,诗中以“仄仄平平”起音,中间又不断变换,形成了诗的节律[(2+2)+3)]。(2+2)又平仄相对,不仅朗读上错落有致,而且篇章上前后连贯。“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平仄两两相对,共同描写同一个意向。上句“渚清沙白”与下句“无边落木”平仄相同,上下音韵和谐。诗中平仄的分布及诗的节奏,能使诗歌的体裁在语音上得到衔接,最后体现诗篇的完整性。

三、余论

语音学借助科学仪器的使用,取得了很大进步。语音逐步与其它各资料渗透,增加了研究的角度,使研究进一步深入,但由于科学仪器设备的限制,语音的报道相对要少一些。本文仅就语音与语篇的衔接作了肤浅的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廖秋忠.廖秋忠文集[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语篇衔接功能论文 篇4

关键词:语篇衔接手段,语篇功能

韩礼德建构的系统功能语法提出了概念、人际、语篇三种重要的元功能。韩礼德认为构成实际语言使用的并非是基本的词语或者句子, 而是能够将词语或句子组织成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语篇。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需要通过说话人最后形成的语篇来实现。而衔接这个语义概念指的是语篇中语言成分和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或者是语篇中某个成分和可以与它相互解释的另一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文章中运用的衔接手段直接影响着文章的连贯性。 (Halliday, Hasan, 1985) Halliday和Hasan将衔接手段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法衔接手段, 其中包括了照应、替代、省略和逻辑联结;另一类是词汇衔接手段, 包括词汇衔接。本文将运用衔接手段来具体分析语篇Blackmail中的衔接手段及其在语篇中发挥的功能。

这一语篇以公爵夫人与发现公爵出车祸的蛛丝马迹的旅店保安之间的交易为线索, 逐步揭示故事的全貌。通篇主要通过叙述和对话来展开。同时, 多种衔接手段巧妙地应用在了整个语篇, 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验公爵夫人和保安队长的精彩较量。

一、照应和功能

照应指的是存在于语篇当中的指代成分和指称, 它也可以指所指对象相互解释的关系。照应关系可分为篇章内语言项目之间相互照应的内照应和取决于语境来解释语言项目意义的外照应。由此, 语篇衔接只能由内照应构成。其中, 照应关系包括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语篇Blackmail中有多处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

(1) The Duchess went to the door herself.Earlier she had dispatched her maid on an invented errand…

(2) It was not a spoken word, but an emission of breath from the Duke of Croydon.His wife shot him a swift, warning glance.

(3) My husband and I find strong smoke offensive.Would you kindly put that out?

(4) This cigar bothering you, Duchess?As she nodded, he put it out.

(5) It was the Duke who answered, “No one.We sent them out.”

例 (1) 中的“she”指女主人公“Duchess”, 例 (2) 中的“his”和“him”指“Duke”, 这两个例子都是人称照应, 介绍了故事的主要人物。例 (3) 中的“that”和例 (4) 中的“it”均指保安队长抽的“cigar”为指示照应。例 (5) 中“them”回指前面第二段出现的女仆人和男秘书。前面出现的内容为下文的出现做好铺垫, 用回指的方式让上下文变得连贯。整个篇章有很多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从而使得语义连贯。

二、替代和功能

替代是为了避免重复, 替代之前已经出现过的信息来突出新信息的语言手段。替代成分的意义需要从所替代的成分中寻找, 所以替代起着重要的篇章衔接作用。

(6) The one you keep here in the hotel.

(7) They think they got their little secret tucked away, and so they have.

例 (6) 中的“the one”用来替代肇事车“the car”, 例 (7) 中的“so”用来替代“their little secret tucked away”。在句子层面上, 避免了重复, 并使整个句子衔接紧凑。在语篇层面上, 它建立了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 起到了前后承接的作用。通过传达对比信息, 突出了新信息, 从而强化了语篇衔接关系。

三、省略和功能

省略也叫零位替代。通常来说, 省略的成分可以根据语境找到。它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 使文章更简洁, 从而突出主要信息。同时, 也为根据一个句子理解另一个句子提供依据。

(8) The police lab kin pick the mark up like they do prints—dust it, and it shows.

(9) “How could that help us—the delay?”“It might, ”Ogilvie said.

(10) But when you hit that kid you was going away from town, not to it.

(11) How long before they do?

例 (8) 中的“it shows”和例 (9) 中的“It might”从语法结构来看是残缺的, 例 (8) 中省略了“the mark”避免了重复, 使语句更精简。例 (9) 中的“It might”其完整含义应是“The delay might help you”.根据语境, 可以省略已知信息, 保留要表达的新信息。这些省略手段的使用, 使得整个语篇的语言显得更简洁, 也能表现出说话人的那种感情。例 (10) 中“not to it”可以看做是“but you are were not going to it”的省略。例 (11) 是“How long is it before they do?”的省略。

四、连接和功能

连接是一种通过连接成分体语篇逻辑关系的手段, 这些关系包括了时间、地点、条件和因果关系等。它通过连接词把两个句子的语义关系明朗化。连接可分为四种类型:增补型、转折型、原因型和时间型。

(12) It was not a spoken word, but an emission of breath from the Duke of Croydon.

(13) He missed, and the butt fell upon the carpet where he ignored it.

(14) When they find who done that last night, who killed that kid and its mother, then high-tailed it…..

(15) I will not listen.Instead, you will listen to me.

(16) In this case, I reckon it don't make a lot of difference.

例 (12) 中的连词“but”属于转折型, 表达了公爵的惊讶, 例 (13) 中的连词“and”属于增补型, 对前句内容进一步的扩充。例 (14) 中的连词“when”属于时间型, 说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 例 (15) 中的连词“instead”属于转折型, 指后一句的意义与前一句的意义截然相反, 表明了沉着冷静的公爵夫人由被动转向为主动。例 (16) 中 (In this case) 体现了条件的逻辑关系。

五、重复及其功能

重复即重叠运用某词、语、句。它在语篇中起交际、修辞和语篇结构三方面的作用。就交际角度而言, 人们通过不断重复来传递想要表达的信息。从修辞角度看, 人们需要借助重复来凸显某个信息。此外, 纵观语篇结构, 人们利用了重复来连贯篇章, 使语句变得流畅。

(17) The house detective’s piggy eyes surveyed her sardonically from his gross jowled face.

(18) The piggy eyes blinked.

(19) Duke, you wouldn’t like.No, sir, you wouldn’t like it at all.

(20) “But we will pay you twenty-five thousand dollars.”…….“Twenty-five thousand dollars, ”she repeated.

文章中多次使用了“piggy”这个词来形容保安队长的眼睛, 充分表达了保安队长的贪婪。例 (19) 中保安队长对公爵重复了“you wouldn’t like”这句话, 说明了他已经充分掌握了公爵的心理, 而对他进行敲诈。例 (20) 中公爵夫人对保安队长重复强调了“twenty-five thousand dollars”, 表明了她强硬的态度, 已经转变为主动。此外, 文章中多次出现了“the fat man”刻画了一个蛮横无理、粗俗令人生厌的保安队长的形象。

六、同义词及其功能

同义词是同一种语言内部的语言现象, 是指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汇之间的接应关系。同义词在语义上互相补充, 起到了连接篇章的纽带作用, 同时使文章的词汇更加丰富,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1) The house detective’s piggy eyes surveyed her sardonically from his gross jowled face.

(22) The obese body shook in an appreciative chuckle.

这两个例子中的“gross”和“obese”是同义词, 意思是肥胖的, 肥大的, 一个满脸横肉、身材壮硕的人物形象马上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多彩的同义词能够使各个成分之间彼此衔接, 让文章紧凑, 语言生动。大量衔接手段的运用使语篇具有连贯性, 在语义上通顺, 逻辑上严密。本文作者合理地交替使用替代、照应、连接词、省略等衔接手段, 让语篇整体结构环环相扣, 逻辑性加强。因此, 阅读文本时我们应分析文中出现的各种衔接手段, 了解它们的目的和功能, 从而加深对篇章的理解。总之, 衔接的目的是为了达成语篇的完整性和语义的连贯性。

七、结束语

本文对Blackmail的语篇衔接手段进行了简单的语篇功能分析。通过以上分析, 读者加深了对该语篇的理解。同时,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来分析语篇还是可行的。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写作中选用合适的词语和衔接手段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 体现布局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Halliday, M.A.K, &Hasan, R.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胡壮麟.语篇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5]张汉熙.高级英语 (Revised Edition) Book 1[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语篇衔接功能论文 篇5

语法听写对英语写作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影响

语法听写是以篇章为基础、以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法,旨在帮助学生在篇章基础上学习、运用和掌握目的`语.同时强调兼顾语言的意义和形式.许多研究者认为语法听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控制的摹仿写作.

作 者:甘丽华 GAN Li-hua  作者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顺德,528300 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9(2) 分类号:H314 关键词:语法听写   英语写作   语篇衔接   语篇连贯  

英译汉语篇翻译的衔接手段 篇6

关于语篇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结构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单位,语篇由句子组成;一是功能派的看法,认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来体现,其长度可以从一个词到一个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谈话。胡壮麟(1994:1)解释说,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从他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句子可以用相关的语法来判断它是否正确,而语篇不能简单地用语法来检验。在Halliday和Hason(1976,1985)看来,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texture)。他们说的语篇性包含两个方面的特征:结构性特征和非结构性特征。简单地说,结构性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内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非结构特征研究侧重的是句间不同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本文拟从衔接的两种手段(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出发,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考察衔接手段转换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二、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性

衔接(cohesion)这个概念是Halliday在1962年首次提出来的,在后来与Hason合著的《英语中的衔接》(1985)一书中,他们又把衔接界定为“存在于篇章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内在关系”,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条件,于是系统地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除此之外,张德禄和刘汝山(2003:10)还认为,在词汇语法层次上,衔接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而在音系层次上,衔接具有语音和语调衔接机制等。

三、译文的形式衔接手段

衔接和连贯总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衔接能够促进连贯,但是衔接的语篇并不都是连贯的,因为如果不断地切换话题,即使很衔接,整个语篇也不是很连贯。衔接体现在语言的表层,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底层。从语篇生成的过程来看,衔接是组句成篇必不可或缺的条件,从业已生成的语篇来看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之一。衔接只是语篇连贯的内在机制,在词汇语法层次上,有非结构衔接特征(照应、省略、替代和连接),结构衔接特征,如主位结构、及物性结构、语气结构、语音语调。

(一)非结构衔接

1.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就是指运用词语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李运兴(2000:133)又把它分为同义衔接(synonymy)和组合衔接(collocation)。同义衔接则主要包括运用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等所构成的词汇链。在英译汉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能有效地识别同义衔接,利用同义衔接确定译文选词,这是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的。如:

In 1991, one of the most eventful years of this century, the world witnessed the dramatic and transforming impact on those events of live television by satellite. The very definition of news was written---from something that has happened to something that is happening at the very moment you are hearing it….

These shots heard, and seen, around the world appeared under the aegis of the first global TV news company, Cable News Network…

……1991年是本世纪最多事的年份之一,世界目睹了衛星现场直播电视对这些事件所产生的影响。连新闻定义本身也被改写了——从已发生的事改为收看电视时正在发生着的事。……

这些全世界都听到看到的枪声,是在第一家全球性电视新闻公司,即有线新闻电视公司的主持下出现的。……(《英语世界》1992年第6期第43页)

以上是两个相邻句群的有关部分。第二段“听到的枪声”语义没错,“看到的枪声”却不合逻辑。此外,shots的语篇意义没有把握住。李运兴教授(2000:136)论证说,shots与上文的live television by satellite是近义关系,它词义较为概括,这里用以复指意义较为具体的词语live television by satellite,所以shots不应理解为“枪声”,而是“电视实况转播”。为此,该语篇的后半部分似当改译为:

那些可听可视的电视实况转播展示在世界面前。这一杰作是由首家全球电视新闻公司,即“有线新闻电视公司”赞助的。……

2.照应

在语篇中,如果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依靠该词语所指的对象,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Halliday and Hason,1976:31)。所以在朱永生、郑立信、 苗兴伟三位教授所著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就认为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照应在英语中的使用很普遍,比如有人称照应、指示照应、比较照应和分句照应。在具体的英汉转换中,人称照应是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篇现象,即用代词复指上文出现的名词的一种衔接手段。它的作用是在代词与上下文中的名词之间建立起语义联系,从而为读者提供一种连贯的认知参照框架。如:

The note was written by Lily, who was here for meeting。

丽丽写了这张纸条,她是来这里参加会议的。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人称照应在具体的语篇中表现为词汇衔接,读者很容易看出,who指的就是Lily, 这样就产生了人称上的照应,这样的句子也是很有衔接性的。再如:

Mother nodded her head and stretched out her hands the baby. The nurse put it in her arms. She kindly kissed it.

妈妈点点头,把手伸向了婴儿。护士把孩子放在她怀里。她亲热地吻吻孩子。

同样地,上面的这个例句也体现了指代衔接:baby-it-it;在相应的汉语译文中也体现了类似的指代衔接:婴儿-孩子-孩子。

3.省略

省略(ellipsis)指的是作者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省略同时还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朱永生、郑立信、 苗兴伟 2001:60)。由于省略的成分必须从上下文中去寻找,因此更能体现语篇的衔接功能。省略是在简洁和清晰两者之间的一种协调(Beaugrande, 1981:69)。语篇分析中常常把它分成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在英译汉的语篇中,动词性省略是常见的,一般来说,动词词组内的动词成分包括实义动词(lexical verb)和操作词(operator)两部分,于是,动词性省略可以划分为实义动词的省略和操作词的省略。如:

Are you going to come here?

-----Yes, I will, I was to.

你要来这吗?

是的,我回来,我准备来的。

可以看出,这个例句中省略了动词come, 剩下的就是表示情态动词的操作词will,was to。

What has your little brother been doing?

------Reading.

你弟弟在做什么呀?

读书。

在回答中省略了主语和助动词has been. 当操作词被省略时,句子的主语也一并被省略了。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省略结构在句法上是不完整的,但这并不妨碍读者对它的理解,因为读者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出省略的部分进行补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讲,省略结构和被省略的成分之间的这种预设关系可以使句子更加衔接紧凑。

4.替代

替代(substitution)指的是用替代形式(substitute)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在语法和修辞上,替代被认为是为了避免重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替代的目的就是用较为简单的语言形式代替上文中的某些词语,使行文简练流畅。替代可以分为三类:名词性替代(nominal substitution)、动词性替代(verbal substitution)和分句性代替(clausal substitution)。在英汉转换中,英语的动词性替代必须通过其他的变通手段再现相关的衔接关系。例如:

As for the soul of man, the Eskimos do not claim to know exactly what it is…but then who does? They see it, however, as the beginning of life, the initiator of all activities within a being and the energy without which life cannot continue.

上面句群中之画线词语即属于动词替代(does替代claim to know exactly what it is),由于汉语没有这样的替代方式,故只能用同构的方法在译文中形成词汇衔接关系。如:

人的灵魂为何物,爱斯基摩人的确难以说清——可是有谁能说得清呢?不过,他们把灵魂视为生命的开端,视为人的言语行为(全部活动)的驱动器,视为生命赖以延续的能源。

5.连接

连接衔接是通过使用各类连接词,将句与句之间的语义逻辑联系明确地表达出来,使语篇成为一个统一的语义整体。连接词体现的连接关系包括递加、逆转、因果以及时间或逻辑发展顺序等。

(二)结构衔接

结构衔接主要包括主位结构、及物性、语气结构、语音语调。

1.主位结构

在结构层次上,主位结构是在语篇翻译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衔接手段,它以线性和层次性两种方式把语篇句子所讨论的话题连接起来,共同组成不同层次的大话题,最后体现语篇的总话题。所以它也是语篇衔接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如:

As regards health, I have nothing useful to say since I have little experience of illness. I eat and drink whatever I like; and sleep when I cannot keep awake. I never do anything on the ground that it is good for health, though in actual fact the things I like doing are mostly wholesome.

说到健康,我就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从没生过病。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困了就睡。其实,我喜欢做的事大都有助于健康,但从来不为健康而做事。

可以看出,整个语篇的主语是“I”,而且始终也是围绕这个主语进行的,语篇有很强的衔接性。

2.及物性

先看下面的一则英语原文,再对这个语篇进行具体的分析。

We received a letter from the Writer’s War Board the other day asking for a statement on “The Meaning of Democracy.” It presumably is our duty to comply with such a request, and it is certainly our pleasure.

Surely the Board knows what democracy is. It is the line that forms on the right. It is the don’t in don’t shove. Democracy is the recurrent suspicion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people of time. It is the feeling of privacy in the voting booths, the feeling of communion in the libraries, the feeling of vitality everywhere. Democracy is a letter to the editor. Democracy is the sco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inth. It is an idea which hasn’t been disproved yet, a song the words of which have not gone bad. It’s the mustard on the hot dog and the cream in the rationed coffee. Democracy is a request from a War Board, in the middle of a morning in the middle of a war, waiting to know what democracy is.

[E. B. WHITE]

前幾天,我们收到“作家战争部”的来信,要求对“民主的含义”作出表达。我们考虑到满足这种要求是我们的义务,但这肯定也是我们的乐趣。

战争部肯定知道民主的意思。民主就是构成权利的标准,是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权利,是认为政府中多半人在大多数时间内还是正确的,是在选举中享有绝对的隐私权,是大家都平等自主,都自由竞争。民主是言论自由,是精华,是关键,是大家都还认可的思想,是没有遭到违背的誓言,是可以使平淡事物变的有趣的东西。战争部竟然在战争中的某一上午提出民主是什么意思,真是滑稽可笑。

在这个语篇中,所有的小句都是关系过程,只有两个例外。分别是第一段的第一个小句和第二段的第一个小句。在第一个段落中,第一个小句是物质过程,表示某个事件的发生:收到来信,成为整个交流开始的起因。第二个小句和第三个小句都是关系过程,是对这个新任务的确认。但其确认者是“义务”和“乐趣”,实际上所确认的是情态的一种,即意态。第二段的第一个小句是认知心理过程,是对作家战争部心理的描述:他们已经知道民主的意义,为什么还要问?其后的所有小句都是一个模式:确认关系过程:其被确认者是“民主”,其确认者是变化的。这表示“民主”被确认为多种事物,或者说,民主具有多种解释,多种意义。但这些意义之间是否有联系?它们可以共同组成什么样的意义模式?是需要译者进一步研究的,因为其后果可能直接影响到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式。

3.语气结构

同及物性结构一样,语气结构也能体现衔接功能。高频率出现在语篇中某一类型的语气结构能体现语篇的功能类型。在上篇例文中,作者的语气明显带有讽刺性的口吻。比如the Board knows what democracy is, and it is certainly our pleasure. 作者充分地表明了自己的语气。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讨论民主的含义体现了对“战争部”的讽刺。译者只有在语气方面尽量把握好度,才能使原文的内涵意思尽最大的可能传达给读者。

4.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也是体现衔接的一种手段。人们在说话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一口气地说出一个语句或一个语段,而是要不断地换气,比如上面文章中的一系列排比句。从语篇的谋篇意义的角度来说,有规则的停顿本身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必不可少的特征。最明显的例子还有“I have a dream”。一般来说,重要的信息都是通过重读和强调而体现出来的。总体而言,语音语调与语气结构形成互补和相互强化关系,它们一样具有衔接功能,有利于体现语篇连贯。

四、结语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通过语篇表层的衔接关系寻找源语语篇的深层意义,并借此构建译语语篇,从而传达源语语篇的深层意义。由于英汉语在衔接方面也有所不同,译者对此应有深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语际间衔接手段的恰当转换,最终达到译语语篇的连贯。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 Robert de & Dressler W.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 London: Longman,1981.

[2]Halliday, M.A.K& R.Hason.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3]Halliday, M.A.K& R.Hason.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4]胡壯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张德禄 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张美芳 黄国文.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2,(4).

[8]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语篇衔接功能论文 篇7

政治演讲是指人们针对国家内政事务和对外关系,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传主张的一种演讲。其主要目的是说服听众接受演讲者的观点,进而唤起听众的实际行动。从语篇分析的角度而论,演说者为了真正地征服听众,在演说辞中运用一定的重复大有裨益。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纽带中最重要的最常见的类别就是词汇,词汇重复是词汇衔接手段的一种形式。关于政治演讲语篇,Joos Martin对公众政治演讲中的文体特征进行了研究。政治演讲引起了许多国内文体学家的注意,他们在很多著作中讨论了政治演讲的文体特征。胡家英认为,语篇中词汇重复起到了重要的修辞作用,是政治演说语篇的重要特色。本文所讨论的词汇重复主要指的是同一个单词、短语或小句在同一语篇中出现两次或多次,其形式没有任何变化或基本没有变化。本文结合实例,对所选语篇中出现的重复分类,并论述了词汇重复的在此语篇中的衔接功能。

二、理论框架

Halliday在与Hasan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澄清了衔接的概念,在该书中他们把衔接手段的种类以及在语言学研究中所处的地位等理论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精辟的阐述。衔接手段在Halliday与Hasan看来可分为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及词汇衔接。Halliday和Hasan(1994)把词汇衔接分为重述(reiteration)和搭配(collocation)两大类。重述是通过对词的重复、同义、上下义、互补、整体和部分等关系来建立篇章的连续性的。重述是一个含义较宽的概念,既包括重复(repetition),即某一个或几个词项(lexical item)在同一个语篇或语段中两次或多次出现。词汇重复是语篇衔接中词汇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词汇衔接中最为直接、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词汇重复具有衔接功能,对此语言学家们几乎表达了一致的看法。Bloor .T & Bloor.M认为,词汇重复是词汇衔接的一种重要形式,也许是具有最强衔接力的形式,就是同一词项的重复(或重现)。词汇重复的衔接功能分为句内衔接功能和跨句衔接功能。前者指的是某一个语言单位在同一个小句或句子内出现两次或多次。后者指的是同一个语言单位出现在不同的句子里。这些不同的句子,有可能来自同一个讲话者,也可能出自两个不同的讲话者之口。无论是哪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的都是它们在语篇中发挥的各种衔接功能。

三、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选取美国第32任总统Franklin D.Roosevelt的第三任期就职演讲稿作为语料,共1351个字。经过手工标注分析,发现其语言重复现象共有59次,分别是词汇重复,短语和小句重复。对于所选语料中出现的语言重复现象,参照的标准不同,对重复的分类也就不同。

1 . 按相隔的距离长短划分。张弓在论述重复现象时指出,按距离划分,词汇重复可分为连续重复和间隔重复两种。所谓连续重复,就是某个语言成分不间断地出现两次或多次。这种重复在意义的表达上并不是简单地对某个信息进行再次传递,后一个成分对前一个成分往往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在朗读时也比前一个成分读得重一些。选取语篇中词汇连续重复共出现了6次,如:

例1.We were in the midst of shock –but we acted.We actedquickly,boldly,decisively.

例1中we acted连续重复出现两次,第一次出现读起来稍微轻一些,但第二次语气要重一些,有效连接了两句话,实现了词汇重复的跨句衔接功能。

例2.Sometimes we fail to hear or heed these voices offreedom because to us the privilege of our freedom is such an old,old story.

old在此处连续重复,后一个要比前一个在语气更重一些,强调美国人民一直享有自由的特权,有效地衔接了原因状语从句,实现了词汇重复的句内衔接功能。

间隔重复(distant repetition),是指重复出现的语言单位之间有其他成分存在,彼此相隔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可能很长,也可能很短。选取语篇中间隔重复共有53次,如:

例3.Its vitality was written into our own Mayflower Compact,into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in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into the Gettysburg Address.

通过重复使用into说明这种生命力是扎根在美国的历史之中的,从而衔接了整个句子,实现了词汇重复的句内衔接功能。

例4.In Washington’s day the task of the people was to create and weld together a nation.

In Lincoln’s day the task of the people was to preserve that Nation from disruption from within.

In this day the task of the people is to save that Nation and its institutions from disruption from without.

day,task使得语篇重点突出,引人入胜,充满力量。多次重复有效地衔接了从过去到当时各个时期的责任和目标,实现了词汇重复的跨句衔接功能。

2.按语言单位的大小划分。从语言单位的大小来看,韩礼德认为词汇重复出现的成分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者是一个小句。选取语篇中单个词的重复共出现了41次,短语重复出现了10次,小句重复共出现了8次。如:

例5.We know it because,if we look below the surface,we sense it still spreading on every continent –for it is the most humane,the most advanced,and in the end the most unconquerable of all forms of human society.

例5中we和most间隔重复了3次,整句话通过we让听众真切的感受到国家的利益与自身紧密相关。most强调了民主是最人性化,最先进,最不可战胜的。两词的重复使用是整个句子衔接紧凑,实现了句内衔接功能。

例6.A nation,like a person,has a body –a body that must be fed and clothed and housed,invigorated and rested,in a manner that measures up to the objectives of our time.

A nation,like a person,has a mind –a mind that must be kept informed and alert,that must know itself,that understands the hopes and the needs of its neighbors.

And a nation,like a person,has something deeper,something more permanent,something larger than the sum of all its parts.

例6中a nation,like a person在段落之间重复出现了3次,强调一个民族就像人一样,不仅有身体,有大脑,还有更深更远的东西。两个短语的重复出现有效地衔接了段落之间的逐层递进关系,实现了词汇重复的跨句衔接功能。

例7.But it is not enough to achieve these purposes alone.It is not enough to clothe and feed the body of this Nation,and instruct and inform its mind.

例7中it is not enough重复出现两次,此小句的重复让美国民众获悉他们当前对国家肩负的责任不仅在此,更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意识。it is not enough的重复连接了两句不同目标意义的话语,实现了跨句衔接功能。

四、结语

语篇衔接功能论文 篇8

黄国文总结语篇“语篇指一系列连贯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 它都必须合乎语法, 并且语义连贯, 包括与外界在语义和语用上的连贯, 也包括语篇内部在语言上的连贯” (黄国文, 1988) 。百家讲坛既是一个主讲人以独白的形式向观众讲解, 那它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的语篇, 这些语篇内部语言上的连贯如何实现?语篇衔接手段起了重要作用。

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 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手段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手段, 本文只探讨语法衔接手段。

根据韩礼德等的理论, 语法手段分为四类: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本文仅以具有代表性的照应和替代为例。

照应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使语篇言简意赅, 还使语篇结构紧凑。根据他们的划分, 照应又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人称照应是指用人称代词及相应的限定词和名词性所有格代词表示的照应关系。如《李清照》第一集, 画外音后主讲人康震讲到:她的父亲李格非, 是一个饱读诗书, 精通儒家经典的这么一个才学之士。

这是画外音后, 语篇的第一句。观众一听, “她”是谁?找不到指称对象, 便需要从上文中寻求答案。原来, “她”指的就是该讲座的主人公, 画外音之前康震提到的李清照, 这样, 通过回指从上文寻求答案, 一个“她”字便把画外音前后的两句话连贯地联系起来了。

指示照应是指用指示代词或相应的限定词以及冠词所表示的照应关系。在每一集的开始和结束时, 康震的话中体现尤为明显。如第一集结尾他说:

(1) 她岁数不小了, 十六七了, 按照咱们的规矩, 她也该出嫁了……她能看得上谁啊?……那这些呢, 就是我们在下一集《门当户对》里边要给大家讲的, 谢谢大家!

而在第二集一开始, 康震又说到:

(2) 上一集呢, 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李清照的少女时代……

在例 (1) 中, 康老师用“这些”这个指示代词概括了之前提到的大家关心的李清照的问题:她到了出嫁年龄, 会嫁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用指示词“下一集”把观众的关心引到第二集, 留下悬念, 让观众期待下一集的观看。而例 (2) 中, 康震通过指示词“上一集”引出对之前内容的回顾, 再开始新内容的解读。“下一集”和“上一集”仅仅两个指示词便把两集节目连贯地联系在一起。

比较照应是通过比较词来前后照应的衔接手段。朱永生等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比较照应对比后发现, 在汉语比较照应中, 形容词和副词没有形态变化, 因而汉语中比较意义是通过词汇或句法来实现的。, 汉语的具体比较照应通过“更”表达, 常用的语法结构是“比……+形容词或副词” (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 2001) 。如:

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最难写, 特别是些女性的内心活动, 更难写。

此例中, 康震首先说到, 写人物内心活动“最难”, 但在这“最难的事”中, 写女性心理活动又“更”难, 通过一个“更”字, 前后两句形成比较照应, 突出了写女性心理活动“难上加难”, 也就表现了李清照非凡的才华。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取代上文中的某一部分。在语篇中, 由于替代形式的意义必须从所替代处去索引, 因而替代起着不可忽视的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和英语不同的是, 汉语中的名词的替代功能往往是通过“的”“者”来体现, 还可用“同样 (的) , 一样 (的) ”来替代名词词组, 相当于英语的the same, 动词替代通过“来、弄、搞“等动词实现, 相当于英语的替代动词do, 小句替代通常用“这样”, 相当于英语的so (朱永生, 郑立信, 苗兴伟, 2001) 。在该讲坛第六集中, 康震为了说明李清照“她不但有婉约之情, 而且有雄壮之气”, 拿她的《夏日绝句》和杜牧的诗作了一个对比, 上下文这样衔接:

……李清照不一样, 李清照强调的重点是项羽之所以是英雄, 就是他虽然有退路, 但他不走退路……

这个例子中, “不一样”与上一段形成了照应关系, 替代了上文杜牧认为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观点, 再引出李清照的观点—大丈夫不走退路。两段话便很好地衔接起来了。

本文是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 以康震百家讲坛《李清照》为例, 对中文讲座进行语篇分析, 分析其连贯性的实现。通过对语法衔接手段的运用, 该讲座结构紧凑, 实现了集与集之间的连续性以及语篇的完整性, 并实现了语义连贯和脉络清晰, 使观众领会了他的讲解意图。同时, 该分析也是证明衔接理论科学性的一次尝试, 让读者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感受中文讲座的魅力。

摘要:百家讲坛是汉语讲座的典型例子,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 从语法衔接手段分析衔接在中文讲座的运用, 试图说明衔接手段的运用使中文讲座逻辑清晰, 前后连贯, 是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中文讲座的一次尝试。

关键词:中文讲座,衔接手段,连贯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d 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 1994.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 篇9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 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 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体现语篇表层的语言结构关系, 表现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 是语篇的谋篇机制。韩礼德等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 这两部分就产生了衔接关系。因此衔接是跨越句子界限的, 其作用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 帮助实现语篇的连贯。一般地, 衔接手段有五类: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 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 各衔接手段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语篇组成成分连为一体。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衔接手段的使用也不尽相同, 进而对翻译产生一定影响, 翻译过程中应做适当调整。

二、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 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任务和义务。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 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 并不必然导致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 因此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从语句衔接方式来说, 英语多用“形合法”, 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 (分句) 衔接起来, 而汉语多用“意合法”, 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要一定依赖连接词语。因而, 英语多连接词语, 而且这些连接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汉语中虽然也有一些连接词, 但在表达中, 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在语法上, 英语语法是显性的, 而汉语的语法则属隐性。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 许多逻辑关系靠意义来表达, 语法处于次要地位。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 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汉语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 谓语的省略较少。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汉语替代的频率低于英语, 汉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来达到语篇的衔接。英语的照应多用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

三、衔接的手段

汉语篇章中的连贯关系大多依赖于隐性的衔接手段。相比之下, 英语却在很大程度上运用显性的衔接手段来创造语篇的连贯。现代汉语源自于宋、元以来的白话文, 其句法以“散”著称。不过汉语“形散神不散”, 句子结构虽灵活、松散、短小, 句子与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却仍然明了, 但不是凭借形式或逻辑上的用语, 而是凭借作者或主体的意念、意识流。英语却是讲求“形合”的语言, 其段落篇章的连贯和流畅都依赖于显性的衔接手段。英语注意结构的严谨, 不论是句子还是语词都要求体现清楚的逻辑关系。

3.1、照应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 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 也就是说, 语篇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由于照应与语言的语法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照应衔接手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运用。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重语篇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不重表层形式的连接, 所以, 汉语中各种照应衔接手段常常呈隐性状态。相比之下, 英语是语法型语言, 各种句式有其严谨的表现形式, 注重用表层语言形式传达句子的语义内容。因此, 英语的照应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常表示为零式照应或其他衔接手段翻译时, 应理清原语语篇的指称关系, 并根据汉英不同的指称衔接特点, 在译文中合理构建衔接框架, 重现原文的照应关系。

3.2、省略和替代

省略指篇章句子中一些基本结构成分的缺省, 但这些缺省成分通常可以在语境中找到。于是, 省略便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了上下文衔接的目的。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取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 以简约达意, 避免重复。省略和替代都是为了更好地衔接上下文。从英汉对比来看, 汉语中常省略主语, 英译时需添加主语;英语却常省略动词, 留下主语与助动词, 汉译时, 需要把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复现出来, 或用替代的方式表现出来。

3.3、连接

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 又称逻辑联系语 (黄国文, 1988) 。通过使用各种连接词语, 句子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可以明确表示出来。连接词语既可以是连词, 或是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及其短语, 也可以是分句。由于英汉语言体系的差异, 英语中使用连接词语的情况有时多于汉语, 汉语小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全通过连接词语向读者表示, 因此,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 注意运用逻辑联系语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 显现各种语义关系。

3.4、词汇衔接

语篇中的一些词语相互之间存在着语义上的联系, 词汇衔接就是通过词语选择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语义链, 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同现关系是指词汇在某一语篇中共同出现的语言现象, 在一定语境中意义上有联系的词会出现在同一语义场, 语篇中各句子通过这些关系词汇相互联系起来, 使得对一个句义的解读必须依赖其他句子, 从而构成衔接。复现关系是

指通过词语的重复、同义、近义、上下义和广义等关系使语篇粘连。比较起来, 汉语倾向于多用重复手段, 而英语则较多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及其他衔接手段体现衔接关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语篇的衔接手段对于翻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两种语言在构建语篇连贯上的差异, 尽量摆脱源语在结构和用语上的限制。译者如果囿于源语的束缚, 就会使译出的文字带上源语的语法和语义结构, 使读者产生误差, 致使语句不畅、意义令人费解。源语对译者能进行干扰, 是因为其汉语水平一般高于英语水平, 使汉语的表层结构先入为主而给读者带来束缚。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唯有充分了解和熟悉目的语的形式特征, 方能摆脱这一拘囿, 译出好的文字。

摘要:英汉语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有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由于英语具有形合的特点, 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 因此有必要探究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篇衔接和连贯。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翻译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词汇衔接与语篇连贯初探 篇10

关键词:词汇衔接,语篇衔接,复现,同现,文本解读

语篇的衔接手段涉及语音、词、短语、句子、篇章等多个层次的连接问题。词汇衔接在语篇衔接中占百分之四十,是语篇的有形网络,直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对语篇的连贯起重要作用,同时强化语篇的主题。对词汇衔接的研究将极大推动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并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和解读。

一、衔接的定义

1976年Halliday与Hasan将其定义为“语篇中某个语项的解释需要依赖(或参照)其中的另一语项”。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它和语义系统的其他成分一样,需要通过词汇语法系统来体现。一部分的衔接形式由语法体现,而另一部分则由词汇体现。

二、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纽带的40%左右。Hoey指出,衔接在很大程度上是词汇关系而非语法关系的产物,词汇关系是唯一有系统地构成多重关系的衔接方式,词汇衔接是创造篇章机制(texture)的主要手段。

(一)复现

一个语篇对指同一个所指语项的重复,就是人们所知的复现。它是一种词汇衔接手段,可分为四种: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下义词、泛指词。

1.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Everyone shows his politeness.Everyone smiles and bows.But beneath this courtesy, I detect their deep breath of moral feeling.

3. 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4.I don't care how humble my position is, so that I can only do some good, which will be something.

例1通过重复三次漓江的水,把几个分句联系到一起,使句子意思相连。漓江的水得到强调和突出,中心意思得以确立。这样,使句子前后照应,使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2 politeness和courtesy形成同义接应关系,使语篇前后呼应,连成一体。

例3上义词“猫”和先行词“白猫,黑猫”在指称或意义上具有“蕴含等同”关系,上义词“猫”具有回指的功能,回指先行词“白猫,黑猫”。通过发掘出上下义词在语篇中具有回指的功能,推论出上下义词和其先行词在语篇中具有衔接的关系。

例4 something为泛指词,语篇中适当使用概念词语可以避免重复冗余。

(二)同现

在语篇中,围绕着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词就往往会同时出现,而其他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同现的词语互为语境,相互期待,相互选择。词汇的共现关系包括反义关系、互补关系等。

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Why are you just standing there?Have a seat, please.

例1构成反义关系,可使语义程度区别开来,一去一来,一枯一青,一谢一开形成反义关系,构成鲜明对比,使行文既富有曲折变化,又一气呵成,促进语篇衔接,语义贯通。

例2构成互补关系,非彼即此或非此即彼,stand和have a seat形成一对互补同现,这样表达效果鲜明,突出行文的目的性。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语篇中词汇衔接的分析,明确了词汇衔接的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语义联系基础上,有助于正确辨认和运用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提高语篇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Hoey, 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语篇衔接功能论文 篇11

关键词:写作;语篇;衔接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11-006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Halliday and Hasan’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textual cohesion in compositions written by 154 non-English majors of Chinese college freshman. It is found that mistakes frequently occur when students try to use cohesive ties, such as lexical cohesion, reference and conjunction. Author talks about what causes such mistakes and further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extual cohesion and textual teaching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Key words: writing, discourse, cohesion

1. 引言

平时在批改学生英语写作时,笔者感到难过的是,学生的作文虽然语法基本准确、句子基本通顺,但是结构松散、重点不突出、条理欠清晰、层次不分明、缺乏逻辑性。究其原因,关键是学生不善于使用衔接手段,没有把文章看成一个前后衔接的整体,换而言之,即不具备语篇意识。

在写作中,语篇意识可以有多方面的体现,而最为突出的,就是衔接手段的使用。然而英语和汉语在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上并不完全相同,英语语篇在结构形式上排列有序、衔接严谨、脉络明晰,可汉语语篇在结构形式上往往缺乏显性的连接手段。(姚勇芳,2000)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能够认识到英汉两语在衔接手段使用上的差异,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各种衔接手段,书面表达将更加连贯,质量将更高。

2. 语篇衔接理论

在语篇分析领域,Halliday和Hasan对英语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所做的研究对语篇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的衔接理论是语篇语言学的经典理论,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Halliday和Hasan(1976:2)认为决定一套句子能否组成语篇的主要因素在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关系,并以此产生语篇性。他们还认为“语篇的连贯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情景方面是连贯的,由此表现出语域一致性;在语篇本体上是连贯的,所以是衔接的。(Halliday & Hasan, 1976: 23)在此,我们只讨论语篇衔接手段。

Halliday(1976)把衔接形式分为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及词汇衔接等等。但是对衔接形式的划分,语言学家的意见略有不同。比如,McCarthy(1993: 56)和黄国文(1988:35)等把衔接形式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类,其中语法衔接实际上是Halliday提到的前四类。胡壮麟(1994: 1)把衔接手段分为四类:指称,结构衔接,逻辑衔接和词汇衔接。为了讨论方便我们采取了Halliday和Hasan的五分法。(张美芳,2005:137-138)

1)照应(reference):指语篇中一个成分是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

如:①例1.Chinese people are lucky enough to have three “golden-week” festivals. In these occasions they can have a happy reunion with their families.

2)替代(substitute):指用替代词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因此替代词只是形式,其语义要从替代的成分去索引。

如:例2.Should we continue to have the three “golden-week” festivals? I think so.

3)省略(ellipsis):指的是把语篇的某个成分省略,它的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并使语篇上下文衔接紧凑,被省略的成分要借助上下文才能理解。

如:例3.Is there any absolut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No!

4)连接(conjunction):是通过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的手段,连接成分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表示时间、因果、转折、条件等逻辑上的联系。

如:例4.The majority of people think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se festivals to relieve pressure from work, to slow down the quick social pace. Moreover, they might benefit the economy as a whole.

5)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有语义上的联系,或词语重复,或由其它词语代替,或共同出现。

如:例5.Nowadays, people tend to overwork themselves. The heavy workloads exhaust them and they yearn for a vacation.

3. 衔接手段误用缺损的实例分析

在一次课堂作文的练习中,154名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第一学期末)以“Should we continue to have the three ‘golden-week’festivals?”为题,在30分钟内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作文。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黄金周的由来;2)人们要求取消黄金周的原因;3)你是否赞同取消,理由是什么?本文试以这一作文考题为例,评价分析学生对衔接手段的使用。

以下是摘自学生作业的句子以及笔者对其衔接手段的评价分析:

3.1 照应的误用

例6. Secondly, people are willing to spend money on their vacations. Because it can help increase the economy and decrease the unemployment rate.

语篇的衔接连贯与语境的关系 篇12

一、语境的分类

根据语境的内涵, 把它分为上下语境文,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种。

1、上下文

上下文指语篇的内部环境, 即口语中的前言后语, 书面语中的上句下句, 上段下段。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的实际情景, 包括交际的参与者、时间、地点、交际正式的程度、话题、交际的媒介、参与者的身份等因素。

3、文化语境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习语和价值标准。因此, 对语篇的真正理解还需联系最高层次的语境, 即历史文化的语境。

二、衔接、连贯与语境的关系

要具体说明衔接、连贯与语境的关系, 首先以下组例句为例:

1.Do you know Tom?He came to see me this morning.

2.Grandfather died ten years ago.I shall have dinner with him tomorrow.

3.The half-back shot a goal.The whistle blew.

4.Tua:Peckie refused again.

Nils:Oh damn.Where are the gloves?

例1符合了衔接规则, 语篇连贯;例2符合了表面的衔接规则, 但语言内容不连贯;例3缺乏衔接标志, 但可依靠球类游戏规则知识将两句意义加以贯串;例4表面看不衔接, 但语义连贫, 它是Enkvist (1977) 引用的一段发生在他自己家里的对话, 当时的语境是:Peckie这只猫急需打青霉素, 但它却总不肯, 所以要给它打针首先需戴上手套, 以免被它抓伤。可见, 对知情人来讲, 它是最简洁明了的表达。

由此可见, “衔接”与“连贯”虽然有着相同的词根“cohere", 但在内涵上却有所不同。这也表现在形容词形式上的不同, 两词所对应的形式分别为“cohesive”和“coherent”。衔接所要实现的是语言的表层形式和陈述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连贯则有赖于语篇产生的语境知识。由于语篇的连贯是听话人根据语境信息从而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 听话人对语篇理解得越透彻, 就越能掌握语篇的连贯性 (Stubbs) 。以上说明了, 语篇可能既衔接又连贯, 又可能连贯而不衔接, 也可能衔接而不连贯。而语义连贯却不衔接的就要依赖听话人对语境信息的掌握和理解。即语篇中词汇、语法的衔接成分越多, 语篇的语境依赖性就越弱;词汇、语法的衔接成分越少, 语篇的语境依赖性则越强。

三、语境的功能

语境最重要的两种功能为:

1、制约功能

是指语境对于语言研究及应用所起的制约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功能, 人们在具体言语交际中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方式进行交际。例如下列句子可以请求 (要求) 对方做某事:

1) Would you please hand me the book?

2) Will you please hand me the book?

3) Could you hand me the book?

4) Can you hand me the book?

5) Hand me the book.

它们用于不同的语境中, 要受到谈话正式程度的制约, 这5例的正式程度从强至弱。又如英国诗人P.B.Shelley (1792-1822) 在“Ode to the West Wind’’一诗的末尾写道: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此诗是作者于1919年秋天一个傍晚在一片树林中遇上风暴, 有感写成。由即时的语境—“奔放的西风”联想到背景的语境—1815年欧洲神圣同盟组成之后复辟势力的猖撅, 从而预言革命风暴的必然到来。在诗的最后, 诗人以坚定的信心, 使用了修辞反问的手法, 从而取得了比陈述更有力的强调效果。

语境的制约功能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具体交际中有可能违背语境的约束。

2、解释功能

是针对读者、听话人及语言分析者而言的, 是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及说明能力。

“情景义”又叫“语境意义”、“语句义, ’“或“说话者之义”, 是指由情景而产生的语义。如A对B说:“你真行!”根据不同的具体情景, 它可以解释为赞扬或者讽刺。再如A对B说:“Hand, please!”如果当时B是把手放在A身上或者某物上, A是要B把手拿开, 否则则是要B把手放过来。

由此可见, 脱离了具体场合, 我们只能对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的可能性作出推测, 却难以从中确定它们所传递的具体意义。

综上所述, 衔接与连贯有一定的联系, 但并不是必然的, 无论语篇的语境依赖性强还是弱, 只要语篇适合情景的需要, 都为连贯的语篇。然而, 解释语境依赖性较强的语篇则需释者掌握与语篇有关的、讲写者又没有用言语明确表达的交际双方共知的知识, 包括背景、情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而解释语境依赖性较弱的语篇则主要依赖于释者对语篇本体的理解。换言之, 研究语篇的连贯性需要把语篇与其产生的相关情景及它在情境中的作用相互联系起来。

摘要: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思维的背景依托, 语言各成分之间的街接性并不保证语义的必然连贯, 而语篇的连贯结构则是由具体的上下文、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来决定的。

关键词:衔接连贯,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制约功能,解释功能

参考文献

[1]胡杜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2]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 《外国语》, 1997年第4期。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上一篇:路面平整论文下一篇:叙事转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