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价值论(通用12篇)
新价值论 篇1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 创造文明, 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随着造物产生精神财富——审美意识的创造和追求,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随之变化, 到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设计美也被赋予了新价值和新境界。以下的内容, 我将通过对设计美历史进程分析来其新价值和新境界。
一、关于设计美的历史发展
设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设计造物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目的。在原始社会, 人类为了不断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求得生存, 不得不进行生产劳动。而人类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据考古发现, 原始人最早制造的生产工具是石器, 这种简单的工具的产生已经与自然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人类最早的创造物和工艺品,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同时也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出现。最早发现的打制石器在现在看来相当粗糙, 与天然石头没有很明显的差别, 但是体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标志着当时的制作工具目的不是追求美, 而是追求实用。
新石器时代后期, 彩陶的造型和纹饰体现了人类进一步自觉的美化产品。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人类设计意识的提高, 而且说明当时的器物达到了实用和审美的完美结合。器物本身的造型和装饰表现了人类已经有自由想象的空间, 而且纹样的设计也讲究了形式法则。彩陶这种创造物为设计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公元前5000年, 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的铸造体现了一些上层贵族阶级的审美意识, 他们通过铸造青铜器来代表对自己权力的渴望和对阶级地位的象征。而青铜器精湛的造型和完美的纹样使得这时设计美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更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手工业时代的到来, 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艺术风格呈现了多样性, 设计美在讲究使用性和审美性方面要求更加的统一, 这也使得设计美出现了相对独立的体系, 手工业时代的设计为设计美打下了基础。17世纪中叶, 哲学家鲍姆嘉通以“美学”出版了一本书, 美学方被应用, 使得美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18世纪中叶, 随着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为人类带来新的动力、能源, 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运用, 人类新机械和新设备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 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落后的手工作坊式的劳动方式, 工业制品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大批量、快速、廉价地推向市场。工业革命不但引起了传统手工艺和劳动技术的变化, 设计成为工业革命的产物, 同时也为设计创造了新的环境, 人们开始追求符合工业设计规律的审美创造。大概工业革命以后一百多年, 设计审美问题真正的被提出。到后来繁荣期的现代设计, 工业制品走向国际统一标准, 设计美也走向了统一, 形成了一个新的美学分支领域——设计美学。到了20世纪末, 随着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以及新技术的发展, 人们开始追求绿色设计、面向未来的设计。
设计美学是一门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交融结合的新兴边缘科学。是物质生产和艺术之间的桥梁。是研究人周围的环境、劳动物质环境、劳动产品审美创造规律的学科。设计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 最基本的范畴。设计美包含功能美, 形式美;作为形式的生产过程美;作为物的综合实现的艺术美和社会美, 以及相对应的设计审美内容。
二、关于设计美的价值
设计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从原始人使用的石器工具所起到的实际功用上, 人们就能直接感受到了它的价值的存在。当人类的主观目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取得成果, 主体的善的目的性与客观事物的真的规律性就交融起来。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的性的统一, 是美的本质和根源。
设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在造物活动时的直接展现。工业革命的开展, 科技水平前所未有的发展, 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 劳动者不得不提高设计美知识的修养, 使现代设计产品在批量生产过程中遵循“美的规律”, 从设计美的本质可以看出,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科技文明和现代工业生产的支撑下, 使人从物的重负中解脱出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现代科技的前进, 迫切要求人们用美的尺度去衡量所创造的产品的功能性和精神性的统一。
三、设计美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
在设计师设计的创造过程中, 真善美是人类发展的三个不同向度的价值, 同时也构成了创造设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当然“真”是基础和前提, 只有真实存在的东西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善”与“美”有机统一产生了“美”。
(一) 科技价值——真
设计是人们根据现有的材料和工具进行设计, 并且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从工业革命开始, 科学技术与设计之间就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而现代设计往往与新科技相结合, 特别是在设计新产品时更多地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等。人们在对产品的功能美和形式美欣赏中, 不仅感受到设计美的“真”上, 更重要的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设计观念, 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证明人类造物符合社会前进的合目的性是合乎规律的。
(二) 使用价值——善
设计的主要价值是实用功能美, 使用价值是设计造物的第一价值。使用价值赋予设计创作中善存在的意义, 设计创作中的善一般表现为“人文关怀”、“人性本善”、“以人为本”等。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 而人们购买产品首先是因为其使用价值, 然后看起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所以设计产品的价值必须首先体现在穿着功能之中, 反映主体人的需要, 继而体现功能的合目的性。
(三) 审美价值——美
设计产品使人们看到了理想向现实的转化, 确认了自身的创造力。一个设计, 在具备了实用价值之后, 才能在真、善的基础上体会审美价值, 由此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体验和满足。产品的审美价值是由产品设计所创造并通过生产过程物化的, 当人们在使用时就能加以确认。设计中的美不仅是形态美, 而且要具有内在美, 真正的美是外在与内在的统一。设计的审美价值体现在设计师某种内在的本质能力, 当这种能力体现在具体的产品形态设计上, 便产生了美。
(四) 真善美的有机结合
设计师所追求的“真善美”是设计的最高境界, 是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终极目标。这里所讲的最高境界不是要追求“真”、“善”、“美”三个独立的个体, 而是要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在追求真善美有机结合的过程中, “真”是设计的基础, 是善和美的前提;在真的基础上体现人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怀, 即达到了善。设计中真, 善、美三者的有机统一, 是体现社会美和符合人类生存发展规律的表现。反映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统一。而功能与审美的完美结合则体现在人性化的设计之中, 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四、设计美的价值重建与绿色设计的新境界
(一) 设计美的新价值
在当今这个现代设计流行的时代, 由于很多人对设计美的本质缺乏深刻的理解, 出现很多产品不符合设计美的价值, 出现伪设计美观。追求盲目的形式上的奢华, 而忽视使用价值。也因为设计最终目的是为人而设计, 而自然是人类生存的载体。现在大自然由于人类的一次次的造福已经变得千疮百孔了, 在这样一个设计创造的环境里就需要设计师有新的设计思维,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恰当的选用环保材料、绿色设计, 杜绝危害自然、人类的材料, 体现材料美, 重建设计美的新价值。
设计不单单是视觉的含义, 是一个涉及社会学、伦理学的行业。设计在理论层面主要是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解读。这是一个设计的时代, 设计无处不在, 人人都享受设计的快乐与幸福。但大设计的时代在中国没有到来。因此, 呼唤现代社会的设计新智慧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设计的新智慧倡导我们拥有新的价值判断标准:设计美必须建立在基本价值观与伦理价值相统一的基础上, 考虑到人心理和人体工程学。
(二) 设计美发展的新境界
设计美学经历工业革命、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等多个阶段, 设计美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中日趋完善。到当今这个设计的时代, 设计美学已经具有引领社会与生活、个性与时尚的力量, 所以符合美的规律是改造世界、发展社会的必然趋势, 所以李超德先生提出“我们需要通过倡导设计的美学力量, 来体现我们队科技进步、文化内涵、人文关怀和对环境的关注”, 这将是设计美学发展的重要内容。设计的主体是人, 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人的需要, 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将科技、低碳、绿色设计与人道、人文、人性相结合, 是当今设计美发展的新境界。
1. 人文的设计
设计中的“人文”, 即注重历史、文化传统。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紧紧将设计美与科技结合起来是不够的, 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人文价值也是设计美学内涵的一种重要表现元素, 也是当今设计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和地域风格特点是体现设计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贴近大众生活的设计中, 传统的文化被蕴含在新的设计中而得以继承和流传。
2. 人道的设计
设计伦理学强调“人道”, 即尊重人的本性。设计由最初的实用到后来的更加讲究人性化发展趋势, 体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观念。设计是人类劳动所创造的, 也是服务于人类的, 应该对人的本性加以关注。设计美在满足人们的使用价值时, 同时也要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现代设计要改变以往被动迎合人们的需求的趋势, 应关注人的心理需求, 关注人类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设计也要融入生活, 运用设计美和人性设计的理念去构建起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体系, 让人们感受人性之美, 感受设计之美。近年来, 随着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人们正在努力去建立一种真正合理的、人性化的“人道主义”价值观。
3. 人性的设计和绿色设计
设计中的“人性”指的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绿色设计真遵循了人性的设计理论观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当中就包含了绿色设计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 从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角度出发, 相互沟通、共同合作, 力图抑制污染和大面积自然资源的破坏, 成为全球人类有待解决的问题, 也随之全球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绿色生态设计的主题成为整个设计界的主流。
绿色设计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与服务设计, 将设计观建立在生态学有机整体的基础上, 用有机整体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观察研究设计对象。要求设计师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纳入到设计系统当中去。绿色设计秉承“3R”原则, 推行低碳理念, 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开发可循环和低耗能无污染材料的新型环保材料;采取可持续设计手段和新型技术处理工艺, 力争降低地球上资源的枯竭速度, 做到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绿色设计理念是新的设计价值观念的体现, 为新世纪的设计美的价值观念指明了道路。
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 在这个面向未来的设计时代, 设计美的价值是复杂多变的, 我们只有在将科技价值、使用价值、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有机统一起来的基础上, 改变以往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和享受, 对大自然一味地索取破坏大自然的设计观念, 顾及人类赖以生存自然环境, 建立新的现代设计美学观, 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是设计美的高境界。对于现代的设计师来说, 在达到设计“真善美”的境界时还要与人文、人道、人性相结合, 这对绿色设计理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将引领着设计美学朝着未来广阔的天空发展, 并迈向美好、和谐的新境界。
摘要:设计美是现代社会人们审美观念的一种反映, 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设计美是设计美学的核心, 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设计美历史进程分析来解读设计美的价值。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 设计美面临着新的价值和新的解读, 只有不断完善和发展, 才能达到设计中人、环境、产品以及社会和谐统一的要求, 并最终取得人机系统的高效协调。
关键词:设计美,真善美,新价值,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超德.设计美学[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 2004.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3]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4]刘继, 寇燕.浅析真善美在设计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 2009.
[5]张晶.设计简史[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新价值论 篇2
一、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经验:
(一)成人成事
(二)培育生命自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与习惯
(三)育人价值——1.学科育人价值 2.能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四)学生立场
1.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教与学的互动生成。
2.学生的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并且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3.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发展需求。
二、补充学生立场,解读学生的方式。
1.设计中解读(学生目前的状态,有什么,缺什么,困难,差异)2.教学过程中解读(捕捉学生资源,对生成资料的敏感度、二度解读)
3.教学说课、反思中解读学生(教学之前预见的,没能预见的,对学生的学情的认识等)
三、关于开放
开放的前提,重心下移(网状互动的格局)开放,放什么 1.时间 2.空间 3.权利放给学生
升级路径新模式与新价值 篇3
拓展经营模式 应对市场需求
徐迎新在论坛中指出,行业企业在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进程中,除了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还可借助电商等现代商业模式来推动品牌建设,进而提升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影响力和市场中的话语权。
罗莱家纺股份有限公司主要采用特许加盟和直营联盟相结合复合型的经营模式,目前拥有近3000家连锁店,市场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2013年“双11”达到1.82亿,取得家纺类第一名,天猫排名第四名。宫怀瑞表示,有效挖掘消费者需求点、以品牌建设为目标的产品开发模式是企业的制胜关键。
“我们大力推广线上销售品牌模式,选择有效媒体推广方式,优化广告,宣传媒体,集聚号召力明星代言,有效团队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企业也从电子商务中得到了更多红利。”宫怀瑞说。
以“丝茶瓷文化”为主线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是杭州万事利丝绸科技有限公司独特的发展模式。李建华表示:“我们是走文化创意之路,对丝绸文化的研究就是丝绸的创新之路。中国丝绸就是和文化相传承的,是贯穿5000年中华文明奋斗史,丝绸代表中国文化,所以万事利转型升级分为文化创意加科技创造,这也是我们企业得以发展至今的关键。”
朱北娜也表示,面对中外市场棉花差价问题,企业拓展经营模式才是应对市场需求及时的解决办法。在当前经济压力下,企业如何探索到合适的创新经营模式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步。
调整战略方法 专注产品创新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如何保持产品开发的灵活性,适应当前小批量、多品种、短周期的市场需求是众多大体量纺织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此,郭珉表示,天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专注于棉包芯产品,并注重从原料到下游产品的产业链资源整合,从而保持产品开发的活力和效益。
2012年天虹企业获得《财富》中国500强企业的荣誉,在棉纺织行业竞争力提升至10强之内,同时,成为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公司。郭珉介绍说:“公司坚持专业做棉包芯产品,多样化、差别化的营销策略促使集团快速跨越式发展壮大,在行业内形成的口碑十分具有代表性:天虹就是包芯纱。”
“天虹包打天下”的战略发展模式为企业极大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而这其中唯一的筹码就是专注于坚持专业产品精细化发展。郭珉介绍,企业为引进弹性纤维材料虽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但事实证明我们的决策很正确。其后,天虹利用其在终端品牌上的影响力,以及多年积累的成熟、专业的包芯技术,迅速将其纤维转化成下游工厂可以开发的纱线,这也为产品探索出了应用市场前景。同时,天虹又大规模生产供应,快速满足流行面料的趋势需要,给集团产品开发带来活力和效益。
正是由于天虹16年专注包芯棉技术投入与产品开发研究,才为多元化消费者把握需求,锻炼出强大专业市场占有力。
林蓓在谈到战略调整与企业发展时,以美国处理高库存量低价促销为例,展示了应对市场变化企业及时调整生产销售战略的有效性。林蓓谈到:“企业发展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更要随时调查了解消费者心理。”
注重环保低碳 肩负企业责任
针对行业普遍关注的环保问题,张战旗分享了鲁丰织染有限公司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全球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强化资源环境制约,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现在全球温度上升要求控制在不超过2℃目标,必须要减少石油等一些能源消耗,世界各地都在面临低碳环保问题,当然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这些问题挑战更大一些。
张战旗表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印染免烫面料开发基地,我们公司坚持高新技术创造传统产业,近年来构建国家认可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荣获了国家明星企业。走绿色低碳环保之路是我们的理念。”
事实上,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
“企业应积极在责任和商业价值之间建立纽带,以社会责任建设推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阎岩介绍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一直以帮助企业开展自身能力建设为出发点,开展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企业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与绩效提升。
“责任生产是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工作重点,企业应以这个为目标肩负起整体行业社会责任工作,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阎岩说。
李斌红也表示,在全球产业格局变化过程当中,不仅仅把握劳动力成本优势,我们还要关注新能源信息技术以及物流成本变化,切实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于企业科技创新,以及庞大内销市场,与国际渠道接轨,就一定能够在全球化的新的工作当中把握好产业发展新红利,不断创新和发展。
瀚艺:用“新”创造价值 篇4
回首曾经,瀚艺从进入市场的蹒跚学步,到如今致力于中央空调、商用热水机及工业制冷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及工程服务,拥有年生产能力达20亿元的上海嘉定和江苏如皋2大现代化生产基地,7家全资子公司和近40个销售及服务网点,产品覆盖国内外市场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集团。瀚艺已经摆脱了过往的青涩,步入了盛放的蓬勃发展期。
瀚艺的品质,在众多知名企业及著名建筑中得到了见证。国家政府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国家形象工程上海世博会物流中心、上海金茂大厦、北京鲜花港,大亚湾核电站、世界500强的可口可乐、中石化、还有清华大学、上好佳、农夫山泉等,都对瀚艺委以重任。目前,为开拓海外市场,实施跨国经营的全球战略,首先进军亚太地区,并将业务迅速拓展到欧洲、中东、非洲、澳洲等地区,跨国集团化的格局正在形成。
瀚艺曾是中国中央空调市场当中一个平凡的品牌。可是,瀚艺又是中国中央空调市场当中表现卓越的品牌。2012年,国内市场颇显动荡,许多品牌在不明朗的市场环境中时时处于被动的地位。可是,瀚艺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中却依旧呈现风生水起、中标项目络绎不绝。究其原因,就是瀚艺一直坚守的创新优势,即思维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创新之思维
企业的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是通过产品技术创新来实现的。在瀚艺的创立之初,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就被定义为了企业“圣经”,贯穿了瀚艺发展的始终。
创新作为瀚艺发展的核心思想,在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瀚艺的每一个方面。“瀚艺追求的就是要和别人不一样,做市场上最为独特的品牌。瀚艺要成为市场上的唯一,做其他品牌做不了的市场。”这就是瀚艺如今集团总裁潘亚平对瀚艺创新意识的概括。也正是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瀚艺贴近客户领先行业的创新产品,标新立异的服务举措等使得瀚艺在国内市场上能够所向披靡。
创新之产品
经过这许多年来的发展,瀚艺产品线分为中央空调、商用热水机和工业制冷3大类,囊括了离心机系列、螺杆机系列、涡旋机系列和空调末端系列等,有风冷模块机组、空气源热水机组,水/地源热泵机组、低温机组、工业冷水机组、单元机、恒温恒湿机组、空气处理机组、风机盘管及末端产品等40—个大类3 000个小类产品,成为行业中产品系列齐全,客户选择范围广,最适合客户实际需求和性价比最好的主机生产厂家。即便如此,瀚艺以及坚持不断的进行了产品的创新研发。2012年4月份,瀚艺产品家族又增添了1位新成员——全新第一代HYAV系列风冷箱型变频工业冷水机。
创新之服务
YES—WHY—HOW。这是瀚艺客户服务的浓缩概括。创新在瀚艺的服务方面表现的极为突出,客户服务的原则为先处理心情后处理事情,严格执行7个服务标准:(1)服务就是马上做;(2)服务就是用心做;(3)服务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4)服务就是饱满的激情与洋溢的热情;(5)服务就是坚持细节;(6)服务就是主动出击;(7)服务就是敢于说“对不起”。全面为客户提供提供系统化的服务,实行全方位“三度维护”。
今天,瀚艺以技术为核心,以产品创新为导向,以客户不断提高的需求为目标。蒸蒸日上的瀚艺(HAYE)集团,在“博大包容、完美制冷”的理念指导下,为推动人类美好生活的进程,引领中国民族工业的新浪潮而不懈努力。
市场能量在改革中迸发
市场能量在改革中迸发
在潘亚平加入瀚艺并领导整个瀚艺团队不到1年的时间里,瀚艺市场全面打开,并以惊人的速度在市场上迅速发展,行业地位迅速提升。潘亚平表示:“这段时间,瀚艺一直努力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和改革。瀚艺在市场上的基础是业内公认的,而我所做的只是改变以往稳健的发展模式,带动瀚艺在市场上扬手阔步向前冲。首先,将通过内部优化管理,从产品单价上让利于渠道;其次,进行技术开发及革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强化分割市场,助力渠道,细分行业;再次,进行产品品牌美誉度建设,通过品牌影响度、公关活动等措施吸纳更多外界经销商;最后,进行品质优化管控,建立更细的服务网络。在改革之初,也有过不少质疑的声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集团坚决支持下,正是通过一系列改革,激发了瀚艺整个团队的活力和信心,从而使得市场销售得以爆发性增长。试水1年,市场的反馈信息让我觉得瀚艺既定的10年内实现20亿元的销售目标指日可待。”
创新乃瀚艺核心优势
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而瀚艺的核心优势恰恰就是在于创新。潘亚平介绍到,“瀚艺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瀚艺自身拥有非常雄厚的研发实力,同时拥有广泛的技术合作,先后同德国SIEMENS公司、全球最大的空调控制器生产厂家意大利CAREL、著名压缩机生产厂家FUSHENG公司都在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截止到目前,瀚艺已经产品范围有中央空调类、商用热水机类和工业制冷类,包括离心机系列、螺杆机系列、涡旋机系列和空调末端系列等,有风冷模块机组、空气源热水机组,水/地源热泵机组、低温机组、工业冷水机组、单元机、恒温恒湿机组、空气处理机组、风机盘管及末端产品等40大类3 000小类产品。”
而瀚艺并没有止步于眼前,因为瀚艺深知,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推陈出新,才能保证瀚艺强劲的发展势头,才能真正具有并释放强大的能量,是自己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潘亚平说:“2012年4月份,瀚艺冷水机家族又增添了新成员——全新第一代HYAV系列风冷箱型变频工业冷水机组。该机组用当前行业领先的直流变频控制技术,通过对直流变频压缩机运行频率的调整,来改变制冷量,使之与负载达到精确匹配,能效比比普通定频机组高出25%以上。目前,我们已经收到了该机组大量的国外订单,分批销往韩国、新加坡等地。这说明了,瀚艺贴合市场的技术研发是被市场所渴望的。”
海外市场瀚艺的又一片天空
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到目前,国内中央空调市场进入了跌宕的缓慢发展期。“从哲学上来说,事物本身就是处于1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潘亚平说,“一个行业的发展一定是有起伏的,但是整个发展方向是向前的,只不多在某个阶段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这是很正常的规律。只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在这样的行业环境中,瀚艺该如何更好的经历这场磨砺。瀚艺2012年除了进一步稳固并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将目光锁定在了海外市场。”
作为国际专业研究从高温到低温转换提供工艺冷却工程和深冷工程的高科技企业,瀚艺出师海外既有所获。潘亚平介绍说,“2012年年初,瀚艺风冷箱型HYA-N40ADL系列工业冷水机组成功进驻了日本九州岛一化工产业集团,为其工业生产工艺制冷提供整体的节能冷水系统解决方案。值得强调的是,整个项目从设计到安装,瀚艺都全程包揽。瀚艺专业的设计、过硬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用户的高度认可和好评。除此之外,瀚艺将业务迅速拓展到欧洲、中东、非洲、澳洲等地区。瀚艺跨国集团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之中。”
除了产品进军海外市场以外,事实上,瀚艺还积极进行技术交流。例如与韩国LS产电方面就绿色节能产业、系统解决方案、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饱满自信迎接未来辉煌
对于瀚艺未来的发展,潘亚平有个中长期的目标。而对于2012年的市场目标,潘亚平坦言说,“2012年我们的目标定的很高,虽然市场压力大,但我们仍然有信心去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如同立一个一个的节点,起只有不断的完成每一个节点,不断的完成每一个短期目标,才能无限地向上发展。人生只有不断地审定每一个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企业也是如此,要想做出成绩就一定要在1条长期的发展战线上,为自己设立目标点。”
事实上,发展的契机不是市场给予的,而是瀚艺自己选择的。“瀚艺基础扎实,这许多年来内功深厚,品牌、产品质量有强有力的后盾做支撑。瀚艺的辉煌对于瀚艺来说只是一个顺势而为过程。”潘亚平对瀚艺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精品工程
1北京国际鲜花港
北京国际鲜花港是北京市主办的2009年第7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的重要功能组团,是北京市花卉产业发展的窗口,负责宣传、弘扬首都的花卉文化。目前,鲜花港正逐步发展成为北京市花卉的生产、研发、展示和交易中心,以及花卉的休闲观光和文化交流中心。该项目采用瀚艺高效水源热泵机组。
2上海世博会物流中心
世博会浦东物流中心项位于世博园区浦东块西南侧的围栏分界线外,靠近卢浦大桥,总建筑面积44 848 m2。该物流中心作为世博会的配套专用海关监管仓库,用于配送存放世博会各类监管物品。该项目采用6台型号为HYS-130AHS的风冷螺杆冷(热)水机组。
3大亚湾核电站
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第1座大型商用核电站。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2座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瀚艺中标大亚湾核电站的恒温恒湿精密机房空调。核电站对于机房空调的安全及稳定性要求极高,而瀚艺公司的机组能精确地显示相关数据,将机组运行状况直观显示,对温度及湿度严格控制在要求范围,并具备断电后自动重启等功能,对机房的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而机组采用R407C环保冷媒的要求则大亚湾核电站对环境保护的一种责任感。
4武汉大学
2011年8月11日,武汉大学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对其大学内澡堂热泵热水改造工程进行公开招标,瀚艺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系统解决方案凭借其高于同类竞争对手的显著优势一举中标。
5杜邦集团
成立于1802年的杜邦公司是1家科学企业。旗下公司—东莞杜邦佳高性能涂料公司采用瀚艺集团的高效能水冷螺杆机组2台(833 kW、720 kW各1台),该机组采用国际先进半封闭螺杆压缩机,最新第3代5-6非对称齿形,法国进口高效率耐氟电机,可靠性佳;新型高效换热器能效比高,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6新余钢铁集团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新钢集团)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是省属国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新钢在技术改造及扩建项目中,选用瀚艺HYSB-1220WD高效水冷螺杆冷水机组及风盘末端。据了解,此项目将进行300万t薄板冷轧。
7重庆綦江凯旋名城——营盘山广场
重庆荣润置业有限公司旗下的荣润凯旋名城位于綦江县九龙大道原日本厂,是1个集购物商场、星级影院、会展中心、大型超市、康体娱乐中心、主题商家、城市铂金公寓、中央公馆等为一体的时尚都会复合体,建成后将成为綦江城市核心区域的地标性楼盘。重庆綦江凯旋名城营盘山广场项目,采用瀚艺专业商业综合体中央空调系统解决方案,使用多台超大冷量水冷螺杆满液式冷水机组。
8四川广元朝天人民医院
四川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始是钱区唯一一所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系绵阳医专学校教学医院。医院原占地面积8 360m2、业务用房8 761 m2。2009年启动灾后重建项目,新建门急诊、住院综合楼15 540 m2。采用瀚艺牌高效风冷模块冷(热)水机组及数百台健康净化型末端产品。
9安徽省现代化农业示范园
安徽省铜陵新桥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国家旅游局指定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本次项目系该园区“绿景园生态美食村一期中央空调项目”。瀚艺根据当地水文地貌特点,因地制宜,为其量身设计舒适节能的中央空调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9台瀚艺第二代高效风冷模块机组、瀚艺水水式水地源热泵机组,双效节能机组的组合使用,预计每年节约运营成本30%以上。
10日本硅岛著名化工产业集团
日本九州岛制造业以钢铁、化学、造船工业等为主,是日本高科技产业的主要集散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工业迅速发展,有“硅岛”之称。瀚艺成功进驻该岛某著名化工产业集团,为其工业生产工艺制冷提供整体的节能冷水系统解决方案。
核心产品
大冷量满液式水/地源热泵机组
单机头冷量在1 300 kW左右,可以双机头的形式(2 600 kW)和离心机去竞争。单机适用面积最高可达4万m2。
机组特点:1、一机多用,系统优势。替代离心机的最好选择,可以制冷、制热及提供生活热水多项功能;2、节能环保,使命召唤。机组采用高效的满液式蒸发器和国际先进的半封闭螺杆压缩机及智能系统,制冷能效比达6.2,综合能效比高达12.0;机组可选用R134A制冷剂;3、专利技术,品质更优(专利号:ZL2008 20057164.8);4、智能控制,便捷人性,因地制宜,无所不能。以地下水、地下环路(土壤)、江河湖海水及工业废水作为冷热源介质。
喷淋降膜式水/地源热泵机组
机组特点:1、专利高效能喷淋式(降膜式)蒸发器,换热效率更高;2、高可靠度的压差式供油系统;3、独特的引射泵回油系统。4、无级式容量调节,合理降低运行费用;5、满载能效比高达6.82;6、水地源系统,更高效节能,购机更可享受政府补贴;7、R22与R134A可兼容应用,低碳环保。
HYAV系列风冷箱型变频工业冷水机组
机组特点:1、采用国际名牌直流变频压缩机;2、采用行业领先直流变频控制技术;3、控制精度高,温度控制精度可达±0.1℃、±0.2℃;4、高效节能,节能率比普通冷水机组提高30%~80%或以上。
防冻型低温风冷模块冷(热)水机组
机组特点:1、采用特有的防冻方壳式蒸发器,解决清洗难题,COP高达到3.71;2、采用世界知名电磁膨胀阀节流,智能除霜,效率较常规高25%;3、采用増气喷焓并联压缩机,满足-25℃超低温条件下运行;4、采用专利喷淋冷凝技术,COP提高15%,更加优化机组寿命;5、结构紧凑,体积更小,控制系统更简单,机组运行更可靠;6、自动故障诊断及报警,有远程控制功能;7、R22与R134A可兼容应用,低碳环保。
低温低碳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机组特点:1、采用増气喷焓并联压缩机,满足-25℃超低温条件下运行;2、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水路自控系统和同轴套管式换热器,无级调节,高效节能;3、利用逆卡诺原理,COP值达4.5,最高达7.0,其中待机功率不到10 W;4、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便于安装管理,效率稳定;5、R22与R134A可兼容应用,低碳环保。6、根据4季温度自动控制,实现全天候最佳能效运行。
远程射流式空调箱
瀚艺远程射流空气处理机组密封性能优良,无冷桥,节约运行成本。射流空气理机组可实现远距离直接送风,无需风管,节省空间,降低层高,使一次性投资成本大为减少。机组球形送风口在一定范围内可自由调节,确保冷热风被送到指定位置,创造出舒适的空调环境。该机组广泛适用于:超级市场、大型商业建筑、厂房车间、体育场馆、候机候车大厅、展览馆等。
健康净化型组合式空调机组
劳动价值论新探论文 篇5
内容提要:本文是笔者一篇研究价格文章的缩写,分析了价格中个别利润、行业利润和普遍利润形成的原因,从商品交换和价格形成的角度肯定了劳动形成价值的一元性与合理性,同时增强了劳动价值体系的解释能力。
关键词:价值:价格;劳动量;利润。
一、竞争条件下的交换标准只能是劳动量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开始出现少量相对剩余,这样交换便出现了。在刚开始时,交换偶然发生,交换比例也是偶然决定的。但随着交换规模的扩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交换市场形成以后,人们在交换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出现了竞争,这时候一种商品的价格便不再是偶然决定,而是慢慢固定下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价格。如某人赶一只绵羊到市场上去换粮食,而市场上有足够多的羊和足够多的粮食。如羊的主人用他的羊交换到了十五公斤粮食,等到若干个用羊来换粮食的交易都以十五公斤粮食每只羊的价格成交后,十五公斤粮食就成了一只羊的市场价格。
那么,这样的价格到底是怎样确定的呢?
在这里,要素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都是站不住脚的,这一点李嘉图先生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已作了较多论述(第196-203页)[1],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在有足够多的竞争条件下,价格会无限向人们耗费的成本靠近,作为对所有人免费的自然物,并不包含在成本里面,所以在竞争条件下不应该对商品的价格形成构成影响。而对于商品的效用,因为它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是由商品的效用来决定价格,那么这个价格也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多种多样的,价格应该表现出偶然性,但是在市场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却是相对固定,有一个较稳定的数额。这就说明市场化下的商品价格也不是由商品自身的效用决定的。
因此,市场条件下的价格应该是以劳动为基础来决定的。也就是说上文中,必须要15公斤粮食和1只羊当中凝结的人的劳动量大体相当,市场体系内的交换行为才会发生,人们交换的实际上就是劳动量。
二、个别利润、行业利润和普遍利润
(一)个别利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验、技术不断丰富,出现了一部分人特别擅长于农作物的种植,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擅长于放牧牛羊,这样就出现了社会分工。并且由于在同一行业内部,智力水平的不同,经验、技术、生产工具的不同,人们劳动的差别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在同一行业内,人们付出相同的劳动,往往会获得不同数量和不同质量的产品。所以在这个时期,劳动的效率差和产品的效用差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同样劳动一天,甲生产了三把斧头,而乙只生产了两把。显然在相同的市场价格下,甲和乙付出了相同的劳动会获得不同的报酬。在这个时期,虽然个别交易中效率差会对劳动的收益产生影响,但从行业全体来看,商品的价格应该仍然是由劳动量来决定的,不过这个劳动量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而是平均劳动量,也即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36来决定的(因为在假设劳动强度相同的条件下,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为了在表述上和传统理论统一,以后均以劳动时间来代替劳动量)。在这个时期,由于商品价格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在同一行业内的劳动者付出相同的劳动时间,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效率者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收入的报酬,而等于行业平均效率者获得行业平均报酬,低于行业平均效率者获得低于行业平均收入的报酬。假设相同劳动强度下的劳动时间为t,假设甲的效率为平均效率的150%,产品数量为A1;乙的效率为平均效率的100%,商品数量为A2;丙的`效率为平均效率的50%,产品数量为A3,则有:
A1=150%t,A2=100%t,A3=50%t ;
显然有:
A1-A2=A2-A3
如果这些产品在是场上单位价格相同,则甲高于行业平均收益部分正好等于丙低于行业平均收益部分。这样,整个行业的收益正好等于全行业的总劳动时间,也即行业平均收益等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收益。
但在这时候,我们看到在行业的内部出现了收益的差别,这种差别的原因是由于劳动的差别性引起的。这时人们决定商品价格大小的根据依然是劳动时间,但这个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行业和社会的平均劳动时间,在这个平均劳动时间里,由于劳动差别性导致效率差的出现,在同一市场价格下,人们获得不同的收益。这就是贫富差距出现的最早经济根源---劳动的差别性。这时便有:
商品价格 = 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 个别劳动时间 + 个别收益(2・1)
上式中个别收益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超额利润[3]134,本文中所说的个别利润,它可正可负,主要是由行业内效率差造成的。
(二)行业利润
再接下来,由于人口和需求的不断增加,便因为强权、技术或天然的原因出现了稀缺和行业垄断。这些行业的产品由于在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价格时出现需求大于供给,会在需求方的竞相购买下,促使价格上涨到一个需求与供给大致平衡的位置。这时,这些垄断的行业便有了一个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收益的收入,暂时将它称为行业收益。于是便有:
商品价格=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行业收益=个别劳动时间+个别收益+行业收益(2・2)
在这个时期,虽然出现了行业收益,但从社会总体来看,商品的价格依然是由社会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因为当一个垄断行业产品的价格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价格时,则相当于和这些行业进行交换的社会其他人的产品价格相应地低于了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收益。也就是说,这一行业在和其他人进行交换时不再遵循等量劳动时间的产品交换等量劳动时间产品的原则,而是必须要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来换取该行业的包含劳动时间相对较少的产品。而全社会的总劳动量是一个既定值,某些行业占有的社会劳动量多了,其他人占有的社会劳动量自然就相应地减少了。
假设全社会总的劳动时间(劳动量)为A,共有n个行业,每个行业的劳动总时间(劳动量)分别为:a1,a2,…an ;不考虑行业收益时各行业都按自己的劳动时间来决定本行业的总收益,则:
A = a1 +a2 +…+an①
在考虑行业收益以后,假设各行业的行业收益为:V1,V2,…Vn ;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不变,则有:
A =(a1+V1)+(a2+V2)+…+(an+Vn)②
合并①②得:
a1 +a2 +…+an =(a1+V1)+(a2+V2)+…+(an+Vn),得出:
V1+V2+…+Vn=0
这就说明了从全社会来看,社会总行业收益是为0的,行业收益对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量不会构成影响。这时虽然某些行业出现了正的行业收益,使该行业商品价格上涨,从而使行业收益高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收益,但相应地一些行业也同时会出现负的行业收益,使该行业商品的价格下跌,从而使行业收益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收益。所以,这时虽然个别行业的的商品价格不再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单一决定,而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行业收益共同决定。但从社会总体来看,社会价格总量依然是由社会劳动总时间来决定的,因此单位商品的平均价格也依然是由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劳动对个别商品价格的形成具有核心作用,对社会商品价格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三)普遍利润
在货币及货币发行系统出现以后,货币发行系统便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经济系统内注入一定量的货币额,但无论是依赖信用发行的货币还是依靠权力发行的货币,这些货币提供给经济系统都不是免费的。虽然存在各种不同的发行方式和途径,但它们在实质上应该是一样的,都需要经济体系提供相应价格的商品用于交换,不然,这些货币就无法进入经济体系。
通过货币发行,经济体系内就有一部分商品流入了货币发行系统,而相应的货币量流入了经济体系。这样,经济体系内的货币量因为货币发行就多于价格总量了。假设新发行货币前,经济体系内的商品价格总量为A,货币总量也为A,现在货币发行系统新发行的货币量为a。则货币发行后经济体系内的货币总量变为了:A +a 。;而商品价格总量则因为向货币发行系统支付了价格量为a的商品,变为了:A-a这时,如果a大于0,则有:
A +a >A Ca
因此,这时经济系统的货币总量就大于价格总量了。
经济系统中这个多出来的货币量并不能被某个或某些企业所独享,而是必须按照市场规则在经济系统内所有生产者中进行分配,这就会在社会所有生产者(包括非物质商品生产者)中形成一个普遍的货币收益,而这个普遍的货币收益可能就掩盖了前面所提到的人们的负个别收益和负行业收益,使社会中几乎所有的生产者都感觉得自己获得了利润。这时候,商品的价格公式就变为了:
商品价格 = 个别劳动时间 + 个别收益 + 行业收益 + 普遍收益
或:商品价格 = 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 行业收益 + 普遍收益 (2・3)
以上便是现代商品价格的构成。这样,个别收益 + 行业收益 + 普遍收益也就构成了现代商品生产者的利润,为了在称谓上和习惯统一,将它们分别改称为:个别利润、行业利润和普遍利润。于是上述公式就分别变为了:
商品价格 = 个别劳动时间 + 个别利润 + 行业利润 + 普遍利润 (2・4)
或:商品价格 = 社会平均劳动时间 + 行业利润 + 普遍利润
另外,在社会商品生产中的普遍利润还有一个内生的来源(或者这是现实生产中更主要的普遍利润来源),那就是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因为效率提高,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降低,产量增加,当劳动者真实消费水平不变时,系统内的剩余产品便会出现增加,这时假设单位商品的价格不变,则社会的总货币利润率会增加。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如果社会普遍性的出现克扣或节俭,则社会的成本支出减少,储蓄或者用于非劳动者(如生产资料资本所有者)的消费也增加,从而也会出现一个社会普遍利润,但这种普遍利润率的提高是以牺牲劳动者现有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基础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由于节俭或者克扣形成普遍利润的情况,即使在前面所讲到的物物交换时期也可能存在,但这个普遍利润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而非现代经济中的货币利润,为了叙述的简明,在上面的叙述中便把它略去了。
参考文献:
[1]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卫兴华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第36页;
[3]王花球 西方经济学概论 [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134页;
价值再造需用“新” 篇6
逆势中的正能量
2013年,中国服装行业受到了来自全社会的关注,库存问题、暴利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被一再提起,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服装人更应该看清自己。在困难重重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服装行业整体上仍然呈现着稳步上升的态势。对于服装行业,我们必须保持三大信心。
第一,从宏观的数据来看,2012年国民GDP增长7.8%,社会小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3%,服装消费零售总额增长17.7%,这确实是近十年来增长最低的一次,但是,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个历史最低的增长速度仍然是国民GDP增长的两倍。
第二,我们探讨服装行业的未来,事实上服装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说它是春天,是因为消费升级带动了服装文化的觉醒。服装行业的消费潜力非常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GDP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人的消费转移更加倾向于精神的消费品,服装尤其是品牌服装,本身就可以定位到精神消费层面,不只是为了满足遮衣蔽体,更是为了满足人内心里的一种追求,体现出内心的精神追求。”深圳歌力思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国新说。
“第一夫人带给国内品牌信心的同时,还让本土品牌感受到了国内消费者对服装文化的觉醒,这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并且意义更加深远。我们看到第一夫人出访到各个国家,每天出席不同的场合,上午下午晚宴穿着的服装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种文化的改变,文化的觉醒会带来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就带来了服装消费的巨大潜力,这种消费升级体现在过程中,还是在起动的过程中。”谈及对国民品牌的信心,夏国新如是说。
第三,信心来自于城镇化,伴随着商业扩张,服装在商业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城镇化规模之大是举世无双的。”这句话概括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城镇化,而城镇化必然带来商业化。任何一个百货商场,一定有三层是做服装的,也就是说服装是商业的主角。那么随着城镇化规模的扩大,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服装消费的扩张。
你的商业模式寿命有多长?
要在服装行业中更加长远地发展下去,首先需要探索出一个可以为品牌源源不断供给营养的商业模式。
“在探索这个商业模式之前,企业家们一定要先思考几个问题。首先是核心业务领域,核心合作伙伴关系,核心资源。第二,核心领域到底为客户带来了什么价值。第三,客户与客户渠道的问题:我的客户是谁,我们通过哪一个渠道确保新的客户。第四,费用因素与利润因素。其中,我们看重的领域就是核心业务的领域。”AVISTA集团CEO金东根说。
“企业家关心的是如何把一个企业做成可持续增长的企业。”量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凡说,“以可口可乐为例,每年的利润以20%的速度在增长,净利润率能够保持50年不变,50年是什么概念?每三年半翻一番,成基数增长这是一个时间辅助率的概念,这样的企业巴菲特一辈子做了四家。”如何做到这一点,其中的秘密是什么?就是将品类战略、商业模式和战略投资结合在一起,帮助企业一点一点做到可持续增长。
衡量可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有四个指标。第一是可支配的利润率,第二是企业价值的增长率,第三是内在价值的回报率,第四是股东的回报率。
企业为了做到可持续增长,就要有好的商业模式,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对投资者来说,具有以下六个特点的商业模式就是好的商业模式。
第一,要有整合性的垄断资源,或者是消费垄断资源。
第二,要想方设法改变成本的性质,即要化管理为交易。
第三,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设置那些高势能单展位的商业模式,其利润率和价值回报率高。
第四,在设计商业模式时,既要达到供应的特点,同时又要让交易成本最小化,交易的价值空间最大化。
第五,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复制性极强的,不光是在时间上可复制,空间上也可复制。
第六,好的商业模式能够保证企业的增长是可预测的,并且是可持续的。
设计也能用科学来管理?
上海叮当猫儿童用品有限公司经营了四个品牌,叮当猫、R100、大眼蛙、M&Q。这四个品牌是四种不同的风格。该公司目前研发了一种在设计生产营销运营方面的新型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反应机制的职能经营管理系统,大大缩短品牌从设计到销售的时间。
上海叮当猫儿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昭说:“在开发这个技术之前,我们公司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需要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是时间问题,在设计的时候要想到一年半以后产品能否跟上潮流的步伐,设计师操作难度很大,因为潮流瞬息万变。所以每一批设计都要等到订货会的前夕才能完成。从品牌运营到代理一般要十天,时间跨度非常长,很难达到供需平衡。而且一旦产生库存,就会打乱销售周期,又不得不开始打折促销。这会对品牌的忠诚度、美誉度产生很大影响,整个品牌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设计如何通过可续技术进行管理?叮当猫目前就建立了一个设计平台,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在线设计,设计之后上传至平台,马上发送给车间进行搭档,搭档完之后当天便可以在网上给加盟商、专卖店进行下单,还可以做到天天下单。对于一些特殊款式,还可以进行在线预售,在线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这个项目,让很多没做过设计的人也能亲自动手参与产品设计,还可以发到销售终端,把专卖店的店员和消费者的设计思想融入进来。这样的商品即使不完美,他们也会购买,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设计作品。
为了与设计协同发展,生产方面也要进行调整和创新。叮当猫有四个生产基地从事对外发展,公司的工厂与外界工厂一样,谈价、接单及在线接单、在线签约、产品质量检测等等一次性到位。
生产环节,也不再是原来的大生产模式。现在生产流程分摊到了7个工厂,每个工厂都有其专攻的项目,各自精专地进行生产,抛弃了大生产流水化的模式。
新媒体原创短片的价值 篇7
一、新媒体原创短片的价值
(一) 当下性
电影、电视具有年代特色。新媒体时代下的短片记录的多是没有过度选择的本然生活, 具有人文精神。
题材和内容的当下性是短片的一个重要特征。2011年的微电影《爱疯时代》通过不同人群对i Phone的看法, 反映年轻人对于贫富差距的态度以及金钱观。“i Phone究竟是时尚还是负担”的确曾经、正在、即将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困扰。这个主题很多人会感同身受, 影片结尾, 女主人公把用来买手机的钱寄给妈妈, 情理之中, 又发人深省。《巴士阿叔》这部手机拍成的纪录片, 记录香港的一辆公交车上, 两名乘客正在吵架, 旁边一名青年用手机偷偷录下, 差不多有5分钟的镜头一直对准其中一名乘客,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那句“你有压力我有压力”, 简单的话语反映了香港市民的真实生活。
(二) 草根性
短片的草根性从它诞生之初就已具备, 一方面是其创作者来自草根阶层;另一方面, 这些短片往往把目光聚焦于小人物的生活和情感。
短片的起源, 不少人认为是胡戈。虽然当时还没有“微电影”、“新媒体电影”的叫法, 但今天仔细分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其完全具备了短片的特征。后来的作品, 诸如《咆哮私奔谍战剧》, 也是继续发扬了这种讽刺幽默的风格, 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 成为又一杰作。另一位网络红人李洪绸则以《大学生同居的事儿》红遍网络, 随后, 他和创作团队又接连制作了该片的第二季、第三季。短片是一种个人化的记录方式, 他们讲述老百姓的生活故事。这些短片具有创作者浓郁的个人风格, 夸张变形、解构主义、拼凑剪接等。而这一切则是倚仗于新媒体时代民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
二、新媒体原创短片的主要题材
短片主要呈现出现实主义的风格, 题材主要分为社会生活类和情感类。
社会生活类的短片, 包括一些反映社会当下现象、热门话题以及弱势群体困境的短片。从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 导演把目光更多投在“城管队”、“公安”等大众关注的话题上, 再用幽默的方式表达观点。2010年由优酷出品, 红遍全国的《老男孩》讲述了两个普通男人追求梦想的过程, 感动了一代人。
短片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在生活中被人们忽略的各种细微情感。筷子兄弟的《父亲》分了父子篇和父女篇, 讲述父爱如山。还有一些表达兄弟情、姐弟情的短片也让观众感动。《远方在哪里》讲述的是姐弟情深, 姐姐为了让弟弟学音乐付出许多, 甚至退学。一个大三学生制作的朴素得有些粗糙的视频《天堂午餐》, 短短一个月时间里, 在优酷播放达270余万次, 留言近百页。“当你在等以后, 就已经失去了永远!”片尾黑屏慢慢升起, 短短的6分钟短片, 让很多人眼含热泪。有网友看完短片, 马上关掉电脑奔向火车站, “我要回家, 要回去陪陪父母!”
新价值论 篇8
(一) 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 不断增加企业利润, 使利润达到最大。这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也是我国流传甚广的一种观点, 这个目标有其合理的一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 追逐利润已是企业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财富, 但是利润不等同于财富。其缺陷主要表现在:没有考虑企业规模、资金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 而且也没能有效地反映风险问题;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往往会使企业只关心当前利润, 而忽视环境保护、产品研发、人本资源、履行社会责任等, 导致企业短期化行为,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有时还会恶化企业的财务关系, 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整个社会的利益。
(二) 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企业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策略, 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前提下, 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 (王鑫, 2001) 。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 该目标有其积极的一面, 它考虑了风险的因素, 克服了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 但其缺陷主要有:只适合上市公司, 而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比例较低, 对于非上市公司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 很难适用;我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证券交易还不规范, 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并非都是企业所能控制的, 难以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 不宜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该目标只考虑了股东的利益, 没有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忽视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二、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评价
(一) 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合理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该目标既考虑了利润最大的因素, 也考虑了风险的因素, 非上市公司也适合, 因此它克服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缺陷, 吸收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点。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所有者的利益目标, 没有考虑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 更没有考虑全社会的利益, 如不能满足经营者的利润报酬, 不能满足员工和消费者的利益, 不能满足债权人的投资风险, 不能满足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二)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对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定义, 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 主要有: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又称为公司财富最大化 (詹森Jensen, 2001) 是指在考虑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基础上增加企业长期总市场价值, 其中所指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顾客、政府、社会等利益受到企业经营的影响, 同时又通过特定手段影响着企业经营的主体。我国理论界关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定义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 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 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 在保证企业长期最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财富达到最大 (袁水林、张利云, 2002)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将企业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纳入考虑的范围, 兼顾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首先该目标过于理想化, 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如怎样有效地衡量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其次由于考虑的对象繁多, 牵扯的面过广, 造成评价体系的核算模式过于繁琐, 很难在短时间内, 精确地计算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状况。另外, 由于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不同的企业根据其自身的情况, 所处的环境, 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 难以采用此评价系统对不同的企业进行横向比较。
当前主流财务管理目标的提出虽然克服了传统财务管理目标的一些缺陷, 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些目标是以考虑经济价值为中心的, 它们都忽视了企业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样的观点可能会导致企业可持续能力的丧失, 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即使持有这些观点的学者认为他们提出的观点中已包含对社会责任的考虑。但随着企业道德责任缺失现象的一再发生, 是否应该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性提出来而不是仅被包含在某种观点中, 以至于很多企业都不够重视社会价值的创造。所以本文提出, 企业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以系统理论、财务目标理论、价值工程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考虑了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同关系, 提出了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已逐步从一个“零和博弈”向“非零和博弈”转化的观点, 强调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合理构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三、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佳选择: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
(一) 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涵
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 在对企业进行评估时, 看重的不是企业已经获得的利润水平, 而是企业潜在的获利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受企业风险水平的影响, 因此, 企业价值可表述为企业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的函数。在有效市场条件下, 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企业未来经济收益能力。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观念起源于美国, 并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学术界形成了企业社会责任思想。Davis (1960) 从管理学的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 企业的商业决策和行为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技术利益的考虑。Carroll (1979) 将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解成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式定义虽多次讨论, 但仍莫衷一是。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概念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等。
(二) 企业财务导向——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关系
协同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 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 (人、财、物、信息、流程) 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 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 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一致的目标。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
从企业财务导向分析: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追求经济利益常常是一致的。企业实现了其经济价值, 增强了自身的获利能力, 就有更雄厚的财力进行社会责任投资, 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为全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企业承担了社会责任, 实现了社会价值, 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则更有利于企业经济价值的实现, 提升企业的投资获利能力。尽管从局部和短期利益的角度看, 两者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因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 而在一定条件和时期内, 企业创造的财富总量是有限的, 企业有时为实现其经济价值可能会无视其社会价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经济利益的部分丧失和让渡。但从企业的长远发展看, 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获利。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与企业的总体目标一致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些行为虽然不能为企业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但会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 从而为企业获取长期收益和长远发展准备了条件。而且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 会使企业因顾客的青睐而获得丰厚的利润。因此企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具有同一性, 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相互依存, 相互发展的。
(三) 以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为核心的财务导向的意义
具体如下: (1)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 参与了社会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也就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导向是以“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符合“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治经济的理念和政策, 能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成为优秀的企业公民, 与社会公民一起共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2) 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以人为本, 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而我国部分企业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导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自然资源消耗过重。因此提出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可以使企业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 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环境行为负责, 保护环境,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而降低了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浪费, 节约了企业的资源成本, 形成良性循环, 营造企业更好的发展空间, 促使企业实现长远的、持续的、稳定的发展。 (3) 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为企业创造财富。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责任, 还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价值观念。普雷斯顿和奥班农得出对美国大公司而言, 企业社会表现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经济价值, 而且还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 为企业持续创造财富。因此,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会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回报, 这种回报不仅表现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长期利益的稳定增长, 而且还表现为企业、自然、经济和社会利益的协调统一, 和谐相处, 共同发展, 更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4) 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和核心竞争力。著名战略学者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ter) 在其重要著作《竞争论 (On Competition) 》中, 阐述了“以竞争力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观点, 指出了企业谋求自身利益与兼顾社会利益是一种双赢战略。因此, 这种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协同的理财理念不仅可以塑造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 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从而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能力, 还能形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 从而共同实现企业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首华、陆正飞、汤谷良:《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版。
[3]王化成:《财务管理目标的思索》, 《会计研究》1999年第10期。
[4]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5]程虹:《跨企业协同信息管理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6]迈克尔·波特:《竞争论》, 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新价值论 篇9
一、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国内外形势的影响, 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 但价值主体取向已由社会本位转向社会个体新结合本位, 他们更倾向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价值观念日趋功利化, 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层次多样化, 价值目标现实化、短期化, 价值评价标准日益相对化、多变化。
(一) 价值主体复杂化
改革开放以前, 整个社会价值体系高度统一, 全国人民都为了早日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不已, 人们奉行唯一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个人利益往往被忽视甚至被否定。改革开放之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领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市场经济肯定自主生存与发展, 它为个体提供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均等机会。受其影响大学生普遍自我意识较强, 对自我存在更为认同, 往往会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来设计并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 大学生的价值主体取向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体本位, 甚至有进一步超过社会本位的趋势。但同时, 我们也看到大学生价值主体取向正逐渐由单一走向社会个体新结合本位的整合, 其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
(二) 价值观念功利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上的改变, 以前人们奉行的中庸、中行、中和等清静自守、与世无争、安贫乐道的旧理念慢慢被开拓进取、顽强拼搏、敢于竞争的精神所代替。但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期, 经济制度和市场体制还不完善, 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人们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 价值观念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受社会现实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念也形成了重功利的实用主义思想, 许多大学生把地位与财富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
(三) 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 价值文化的单一导致大学生把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作为唯一选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进入新世纪后, 伴随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步伐,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层次更加多样化。多元价值取向是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显著特点。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价值认知模式被多元化的价值意识所代替。在高校中以民族命运、社会责任为己任的大学生很多, 他们能够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而奉行利己主义、个人实用主义的也不在少数。多元的价值观在相互碰撞中推动着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发展, 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已不是以某种单一价值观主导为特征, 而是以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的兼容性价值体系。
(四) 价值目标现实化
21世纪之前的大学生普遍社会责任感较强, 常常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们有着凭一己之力改造社会的勇气和信念, 有时会与社会产生冲突。而进入新世纪以后,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往往更加灵活变通, 在追求现实利益同时, 不会脱离社会现实, 而是在社会规范中找到个人与社会的锲入点。在适应社会的进程中, 他们往往受社会现象和风气的影响, 变得更加务实, 从追求理想和抱负转到追求功利和实惠。
(五) 价值评价标准相对化
现代社会环境的日益宽松, 使大学生的眼界逐渐拓宽, 这给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提供了现实条件, 价值评价标准也随之宽松。其价值观念的评价标准也趋于相对, 表现出对一切新事物的理解, 认为存在即是合理。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更加便利, 对一切信息都能找到其合理之处而将其消化。由于普遍存在着多种价值观, 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标准有明显的双重性:在价值观念上认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价值行动上却执行个人主义标准;用集体主义标准严格要求别人, 却用利己主义标准宽松要求自己。
二、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原因
(一)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传统社会,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 生产资料匮乏, 社会分工不明确, 生产劳动必须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 因而社会集体意识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 大学生懂得市场经济是一种肯定主体自主生存发展的经济, 市场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主体功能, 它为市场中的每个利益个体提供创造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均等机会。这样, 他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利益是经济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社会群体纷纷以利润最大化为终极目标, 市场的趋利性容易引发大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堕落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渗透到非经济领域极易引起重功利、重结果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倾向, 如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在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等价值领域会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裂变, 在人际交往关系中会造成人际冷漠疏远, 久而久之社会则变得缺乏真诚与爱心。
(二) 国内外多元文化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日益与现代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勇于创新、敢于竞争的现代精神相冲突, 也与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人才观相悖。新时期的大学生推崇个性的发展, 注重自己的个人表现, 具有很强的活力。
当前我们所处信息流通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 众多西方资本主义价值意识形态随全球化的步伐传到中国高校, 在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织博弈下, 大学生缺乏甄别良莠价值观的能力, 极易迷失自我, 陷入道德误区。受当前社会上贪污腐败不正之风、财富成功观、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潜移默化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摒弃了传统道德观, 疯狂追逐物质享受和财富地位。
(三) 互联网媒体的负面影响
在整个社会价值观陷入混沌状态下, 身为主流价值观传播者的媒体本应担负起积极引领、宣扬正确价值观的责任。但在这个浮躁的年代, 有些媒体为赚足眼球, 哗众取宠而推波助澜宣扬垃圾文化。就像如今的一些影视剧不顾历史真相, 瞎编乱造故事情节, 为迎合观众无所不用其极, 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被不少大学生所吸收, 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反作用。开放自由隐秘的网络平台上, 大学生可以不顾社会现实的拘束, 以虚拟的角色在网海中恣意驰骋, 往往会引发大学生价值观的错乱。
(四) 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缺陷
身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担负着大学生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重要职责。但如今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内容过于陈旧, 形式过于简单, 说教太多、实践太少, 这种无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教育在大学生中根本没有市场。
(五) 大学生自身素质良莠不齐
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之后, 身为独生子女的他们成长在社会急剧发展、变迁转型时期, 往往个性十足, 他们独立自主能力较强, 能够独立思考问题, 对一些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他们的思维理智尚不成熟, 受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形成的价值观往往偏离了正确轨道。他们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又受网络环境的熏陶, 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下, 他们容易模仿追随, 但他们空有一腔热情, 不能脚踏实地, 与老一辈大学生相比缺少实干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新时期对大学生价值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一)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稳步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如今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下,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推动作用。如今的大学生尚未走上社会, 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下, 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存在有其合理性, 其价值观具备较强的可塑性, 社会有责任在宏观角度上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为了引领新时期的大学生走出价值误区, 应将中国传统道德观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 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塑造其具有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价值观念系统的灵魂, 指引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风尚和时代的发展, 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坚持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核心价值导向,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学生不仅要会做事, 还要会做人。
(二) 变革强化高校的育人功能
目前高校价值观教育不能从本质上打动学生的心灵深处, 故不能从深层次上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应该给予其一种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立场和方法, 培育其辩证的思维, 用战略思维去看待社会和国际的种种问题, 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所以, 高校两课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价值观教育理念, 创新课程教学, 加强学生实践指导, 真正成为大学生灵魂的导游者, 推动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促使大学生良好价值观形成的良好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教育文化, 优秀校园文化的发展会形成一种校园精神, 这也是一种价值意识体系。校园文化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大多为学生自己, 他们可以在活动的组织、宣传、实施及总结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个价值观内化过程中, 大学生亲身体验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得与失, 学到了团队协作、与人为善、有序竞争等精神品质。优秀校园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历史积累过程, 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共同营造。加强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 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
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除了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教育之外, 大学生更应该认清自己方方面面的不足, 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 端正学习态度, 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摒弃功利主义的学习目的, 积极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心的合格公民。新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与社会要求脱节的现象, 表现为缺乏日常道德规范, 行为举止轻佻, 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价值观教育最终结果应该是知行合一, 故大学生应端正不良的日常行为, 多加强社会实践, 在社会中多与人接触, 锻炼自己的毅力,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不仅需要全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和帮助, 更需要大学生自己从内心树立积极主动的态度, 切实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社会思潮交织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及问题。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 但价值主体取向已由社会本位转向社会个体新结合本位, 他们更倾向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价值观念日趋功利化, 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层次多样化, 价值目标现实化、短期化, 价值评价标准愈发相对化。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并提出了大学生价值体系构建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堂, 刘剑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走向及其成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增刊, 115-117.
[2]韩芸.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1 (9) :84-88.
[3]串冬梅.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体系构建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4 (2) :19-20.
[4]刘永清, 李淑娟.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资治文摘 (管理版)
生活教育:大学教育价值新取向 篇10
一、大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演变
(一) 大学教育价值的知识取向
知识取向是大学精英教育阶段的产物。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 从中世纪大学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在我国则持续到21世纪之前。此时, 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主要围绕高深知识的生成或传承,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创新知识体系。尽管中世纪大学有着很强的专业性, 突出专业的实用性与功利性, 但大学由于无需过多考虑职业问题, “贫困学生和终日操劳而收入微薄的教授, 总是可以在离开大学进入公职领域或担任其他职业时致富, ”[1]因而一些非功利性智力探索、个人修养与文化传播随之产生, 使大学成为一座自我陶醉的孤岛, 形成了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知识取向教育。同时, 精英教育阶段教师主要关注教学和科研, 对外界环境变化缺乏应有的敏感性,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育传统与教学习惯。
知识取向的大学教育以知识延续与拓展为目的, 以教师为主导,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表现为:在课程设置上, 课程结构相对稳定, 学生服从于现有的课程设置, 较少受到外界职业因素的干扰。专业培养方案按照学科基础设置, 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要课程, 此外还包括部分通识课程, 但所占比重较小。在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上, 以教师为主体, 偏重于课堂设计与课堂教学, 学生课外活动的实践机会较少。尽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但是由于考试评价是以知识为主, 因此, 学生仍是以学习学科知识为中心, 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与广度都不够。
(二) 大学教育价值的职业取向
21世纪以来, 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大学生自主择业的难度, 使就业成为社会、家庭与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据调查, 2008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不到70%, 2008年底有100万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 而2009年又有6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2]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其生存与尊严,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而在高职院校的就业导向影响下, 一些本科院校不同程度地把课程与教学改革建立在就业导向上, 大学校园开始有转变成职业技能模拟车间的倾向, 校园中充斥着各种招聘和求职信息, 知识教育取向不断消解, 职业教育取向开始显现。
职业取向的大学教育以学生就业为目的, 以市场为主导, 以实践教学为主渠道, 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具体表现为: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 适应职业变化需求, 动态调整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 减少理论课程比例, 增加职业技能教育内容, 课堂教学不再以理论知识为中心, 而是以专业技能为中心;在课堂与课外关系上, 课堂教学时间被压缩, 就业实践机会增加。这种模式以就业为取向, 打破了文化教育模式知识中心主义传统,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三) 职业取向的教育价值的式微与生活教育价值取向的出现
职业取向的大学教育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四方面:一是大学理念缺失。学生以就业为主, 把主要精力关注于未来职业生活, 不再坚守大学的传统理念, 大学难以发挥学术与文化中心作用, 失去了自由、文化与理性的大学精神。二是课程结构失衡。在就业导向下, 大学专业实践不断增加, 专业基础课程被压缩, 这就导致学生的专业课程学时不足, 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学时较短, 从而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三是大学文化不足。受不良就业情绪的影响, 学校的文化氛围已不再是20世纪中期之前那种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情境, 许多学生较早地出现紧张、焦虑与不适的心理感受。大学各种活动已失去了文化的丰富性, 成为为未来职业的过渡与准备。四是学生素养单一。学生较早地涉足职业实践, 从进校开始就通过家教、推销以及创业等实践活动, 试图锻炼自己的能力, 思考如何深入社会, 提升交流与工作能力, 难以静下心来阅读经典, 无心修炼高雅艺术, 专业课程浅尝辄止, 学生的整体素养不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当下生活, 而使他们由于失去一些应有的文化素养而造成将来低质量的生活。
大学教育的职业取向所带来的浅层次问题已经显现, 深层次问题不断积聚, 这就迫使大学不断反思教育取向, 统合大学的传统理念与学生的现实需求, 克服知识本位与市场本位, 回归到学生本位, 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重塑大学理念的基础。杜威曾经指出, 传统教育没有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生活的形式, 没有使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相协调。陶行知不仅继承了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精神, 而且还进一步把这一理论发扬光大, 提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简言之, 生活即教育, 从而把通过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3]现在看来, 这些思想并没有过时, 相反却有着更强的预见性与感召力。大学需要重新确立生活教育的价值取向, 既要延续传统精神, 增进学生的知识与智慧, 拓展学科知识, 同时, 也应基于发展的连续性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原则, [4]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生活需要, 关注学生当下的生存状况, 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体现大学生活的完整性。
二、大学教育价值的新取向——生活教育的内容
生活教育是把大学生当下必然的经历作为教育的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生命意义, 珍爱生命价值, 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 主动积累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提升学习能力, 结合社会发展的情势, 增强社会理解力,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 生命教育
教育是在生命历程中展开的, 生命的延续与存在状态是教育的基础, 因而生活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当前, 大学校园中的暴力、自杀及其他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部分学生不关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特别是在就业压力加剧的背景下, 学生漠视生命的诱因有所增加, 有些高校频繁出现伤亡事故。可见, 在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中, 生命教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 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 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 舍弃二者中的任何一个, 生命都是不完整的。[5]自然生命也就是人的生理生命, 其教育是要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来源、生命的构成及生命的趋向, 这些内容是不同阶段的学生都需要了解的常识。对于大学生而言, 不仅要了解自身与他人生命要素及生理特点, 更主要的是要认清人的价值生命。大学的独特品性就是更强旺地展开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的过程。其中, 精神生命教育是基础性构成。只有在大学教育中, 精神生命教育的全部理想才具有实现的更好外在条件和主体内部依据。[6]大学还应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何在, 如何提升生命意义, 使他们增强对生命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表达, 以及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呵护。生命教育从主体上包括自己的生命教育与他人的生命教育。由于个人生命是别人给予的, 个人没有选择出身的自由, 从个人同别人形成的伦理与社会关系出发, 个人要肩负起家庭的义务与责任。对于别人而言, 个人有生的权力, 生命是至高无尚的。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别人的生命不仅不能侵犯, 而且要倍加呵护。学校应让学生明了个人生命对他人伦理关系与生活的意义, 尊重同学、家长与教师以及其他人生命价值与意义, 体验欣赏他人生命所带来的愉快与幸福, 以及伤害他人生命所带来的悲伤与痛苦, 增进个人承载生命意义的能力。
(二) 专业教育
从大学诞生之日起, 专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的核心内容, 无论是早期神学、法学与医学, 还是近现代分化更细的学科专业, 专业教育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根本, 成为大学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标志。大学具有学术性与事业性双重属性, 而学术性又是大学的第一属性, 大学根据学科的分化与组合划分出相应的院系, 把不同教师与学生归属于某一个院系。在强化通识与淡化专业的背景下, 学系的概念有所弱化, 学生首先生存于大的学科门类下, 而后根据学术兴趣自由地选择相应的专业, 不过, 学生最终的归属仍然是专业。同时, 在可以自由离开组织的背景下, 教师在学科与单位的选择上, 对于学科的思考远大于单位, 学科给教师带来的利益始终是教师选择是否离开的最高尺度。
大学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发展专业能力似乎成为不容置疑的事实, 教师与学生按照专业培养方案按部就班地教与学, 至于专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应该教授专业中的哪些内容, 学生从中获得了多少, 是否需要专业教育以外的东西, 这些内容该如何安排, 如何评价, 生存于其中的学生参与得尤其少。关于专业教育, 有人认为应该增加专业技能课程, 有人认为应该加强通识教育内容, 有人则认为需要增加一般技能课程。实际上, 如何把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应该成为专业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传统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尽管考虑到了社会、学生与专业的多种需求, 但多数课程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从学科本位出发, 对学生内在需求关注不够。大学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 分析学生的心理逻辑, 重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专业伦理。
(三) 社会教育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以及反思与批判社会成为大学生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以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专注于专业课程, 着力于知识的积累与传承, 较少与周围社会生活发生联系, 大学成为一座孤芳自赏的象牙塔。正因如此, 大学背负着不入世俗的不良评价, 特别是在近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浪潮中, 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与发展过程中, 大学受到了社会的强烈批判。如今, 随着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 大学又开始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 从而逐步走进社会深处。然而, 大学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利益为导向的教学与科研服务, 而社会急需的公益性内容相对不足, 大学应该履行的引领作用彰显不够。学生对社会事务的介入方式及内容较弱, 情绪化的网络发泄无法代替合理的社会批判, 也无助于推进社会改革。
大学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大学理应融入社会, 直面社会问题, 以其知识与文化引领社会发展, 回馈社会需求。当代大学生不仅要适应社会, 走近社会生活, 体现出知识分子与社会之间应有的人格品性与作用张力, 进而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与合理的批判。同时, 还应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提升社会文明, 推动社会进步。因而, 大学要能够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参与精神,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与批判能力, 使学生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 而非游离于社会之外, 成为一个冷漠而孤独的看客。
三、面向生活教育的大学教育改革
以生活为取向, 要求大学教育以学生生存与发展为本位, 积极关注学生生存状态, 立足当下, 面向未来, 通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充实课程活动内容, 推进社会实践活动, 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一) 课程体系
大学专业课程是在一定价值取向下, 由不同领域不同性质内容组织的结构体系。从课程设计与实际运行结构来看, 大学不同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致可分为:通识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要课程。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上看, 通识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提出《公共基础课计划》, 代替先前实行的《通识教育大纲》, 拓展通识教育课程范围。[7]通过学习, 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思考并作出书面表达, 对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科学等作出批判性评价, 掌握自然科学和生命科学方面的数学和实验方法, 对伦理道德问题有所认识等。以美国杜克大学为代表, 20世纪90年代末对原有通识课程进行调整, 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通识课程体系。根据知识领域、文学艺术、社会文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以及其他课程类型, 按照知识领域、探究方式、重点探究与能力培养不同教学目标形成矩阵式课程结构。[8]不过, 不同国家在课程结构的重心及设置取向上有所侧重, 但总体上是在立足学科的基础上, 越来越重视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
根据学科、社会与人的发展维度, 大学各专业课程应由以学科为主的专业课程和以社会与人发展为主的通识课程组成。有学者在梳理出专业知识中心课程、典型产品带教学课程和核心通识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体系基础上, 提出了以方法论为中心的四板块课程体系。[9]这一设计并没有超出核心通识课程范畴, 只不过把方法论单独列出加以强调。新的课程架构要在合理划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比例基础上, 把专业课程内部结构交由各学校专业团队进行设计, 通识课程由各校根据人文、社会、自然、技术与方法四个领域, 参照教育目标分类方式, 按照知识、情感、技能与能力四个层次, 并对不同课程类型在发展层次上进行赋值, 形成结构清晰而完整的矩阵式课程结构及相应目标。特别是“打破我国通识课程中外语、计算机、体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比例约占全部通识教育学分的70%”, [10]增加其他人文等通识课程。
(二) 教学改革
在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目标引领下, 大学课程体系只是一个静态的结构概念, 合理的课程结构与体系只是实现大学目标的第一步。从国外实践来看, 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远未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许多高校中, 人文类专业不过是要求学生在革个院系学习一定数量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而自然科学类专业过分强调知识本身的传授, 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探求这些知识的方法。”[11]教学上, 教材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仍然盛行, 学生没有获得教学目标所期望的发展结果, 因而如何把大学理念转化大学文化, 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 还需要通过教学环节实现学生与知识互动, 学生的发展与知识文化内涵互动。
大学要切实推进教学改革, 特别是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出发, 实现教学方法变革。着力改革最常采用的讲授法, 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学生多学、教师少教方法吸纳进来, 大量使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 合理设计与分组, 充分发挥大学图书及信息资源作用, 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 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 提升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同时, 对于核心概念及原理尽量采用案例法, 把复杂原理通过案例情境进行简化, 既结合学生的日常性经验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通过案例解读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这种课堂上的多向交往与互动, 能够生成丰富的潜在课程, 从而创造激动人心的学习与交流氛围, 改善师生关系。
(三) 课外活动
大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学生在学习中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因而, 大学的整个时空都充溢着学习的因素, 充满着生活的内容。课堂只是大学一个部分, 按照教育部有关大学专业课程总学时的规定, 学生每学期每天平均教学时间约4.5节课, 其余时间都在课外中度过, 如果不能有效设计与利用课外时间, 学生生活将失去目标引领, 尽管学生在生活着, 但这种生活的意义与大学的本真要求与时代的需要相去甚远。事实上, 大学生网恋、学业成绩不良以及目标缺失等现象同学生课外活动目标迷失有关, 同学生自我规划不足有关, 也同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关。
大学文化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共同生活空间所营造。大学首先要有意识建构生活性的校园文化, 注重校园艺术设计, 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主体, 开展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体验大学较高的知识情趣, 较美的校园环境, 较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社团活动, 尽管数量较多, 但规模参差不齐, 目标定位缺失, 活动经费缺乏, 进入了发展的迷茫期, [12]需要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避免学生社团活动行政化与形式化。前者以分管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占主导, 由学校设计与组织, 难以体现学生活动的主题与意义;后者把社团活动作为评比的内容, 作为学校文化的点缀, 而不是为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学校要克服学生社团活动的行政化与形式化倾向, 使社团活动主题多元化, 方式多样化, 效果生活化。
(四) 社会实践
大学的职能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 包括生产性职能、消费性职能和公民职能, 其中, 公民职能主要指培养学生政治、经济与社会职责的理解力, 对社会目的与行为的批判力, 为其他人提供力所能力的服务。[13]在我国, 大学生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 校园内又以专业学习为主要任务, 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 对社会现状与问题分析不够, 服务能力不强。对于社会的热点问题, 学生主要借助新闻媒体发表个人的观点与看法, 常常出现许多偏激的语言与过激行为。不可否认, 学生言语与行为的正义性, 对社会改革发展有促进作用, 但有些问题由于缺乏理性会导致建设性批判不够。同时, 受高考制度的影响, 学生原本应通过日常生活与学习发展起来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发展滞后, 延迟到大学进行学习, 从而加重了大学阶段的发展任务, 需要借助学生校外活动提供多种能力的发展空间。
教师职业价值新探 篇11
关键词教师职业价值专业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古今中外,人们对教师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对教师职业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在我国古代,*fN认为教师的文化学识最渊博,国学教师被称为“博学”;道德观念上被视作“道”的化身;行为规范上被公认为世人的楷模;而物质生活则最清贫,能做到“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到了现代,人们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基本上是在继承传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仍有不少人坚持把教师誉为“春蚕”、“蜡烛”、“人梯”、“铺路石”、“园丁”、“托起太阳的人”等。不可否认,“春蚕”、“蜡烛”和“园丁”这种纯粹奉献式的教师观以及我们为教师所设计出的种种规定与规范,都具有充分的社会价值取向,但与此同时,却产生了教师的被动性、工具性,限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向积极方向发展。因此,只有强调主体性教师观,才能解放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在专业化的平台下,确立自己的教育理想。获得创造和成功带来的生命价值的充盈,获得专业人员应有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发展尊重。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对教师专业本质的理论研究,研究主要从“特质模式”和“权力模式”两个维度,试图自上而下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来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合理模式。但是,这种研究带有浓厚的群体专业化思路,带有很强的应然判断的色彩,希望通过对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和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来为教师构造谋取社会承认的价值蓝图。但教师的工作是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范式也应该重视对体现教师主体价值的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宏观群体教师专业化问题和作为教师个体成长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另外,传统的教学论仅把教师看作是课程的实践者,认为教师个体与课程的研发之间是一种分化的关系,教师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课程所阐述的知识,并把它合理、全面地复制给学生,就可被认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这种专家型课程体系开发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它排斥普通教师与课程之间的融合关系,这实际上也暗示了教师专业评定的一种价值取向。因而在这样的专业化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具体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个别教师来说,这样的专业化明显带有“被动”的烙印。
二、问题的出路
以上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启发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让个体的专业发展在主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一)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
如前所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存在职业体验和职业认同问题,教师作为人,也存在意义定位问题。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只是一种外在的评价,不能激发教师对其职业的热爱,而只有让教师切身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也才能够使教师具有在其职业生活过程中不断向上发展的勇气、信心和动力。对此,应转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只有通过树立教师职业美的观念,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意识,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等途径,才能促使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而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提高自我发展意识、转变观念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应该重构一种主体性的教师观。
(二)职业价值的完全实现:个体专业动态成长
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缺失及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受滞,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由”的缺失或超强的控制,教育过程中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自由,導致教育目的、方法、过程等方面教育意义的失落和蒙蔽,失去了教育概念应有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在教育场域中压力大,无专业自主权,无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很多教师远离了“愉悦、快乐、发展、激动、自豪、幸福”等诸多人生中美好的、珍贵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应有的才智和热情。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为线索,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动态交往过程中展开的,它以积极、动态、渐进为主要标志,使教师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它强调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以此为基础自下而上全积起了教师整体专业化的坚实基础,因而这样的专业发展进程显得更为牢固、可靠。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确定主体性教师观
主体性教师观的确立就是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反思和重建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确立主体性教师观应做到:第一,应当把教师确立为“自觉主体”。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反思意识和能力的主体,即成为对教育充满反思和研究的自觉主体——“反思性实践者”。第二,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生活世界的反思、探究和创新,不断发现教育生活的问题、发现教育生活的意义,并不断创生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实践方式,形成解决教育新问题的方案和策略。第三,应从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实际、教师的利益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确立教师在选择和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
1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是指确立教师在专业化中的主体地位,在适宜的专业背景保障和促进下,通过教师个体和集体的能动与自觉,实现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师专业实践水平和专业地位的全面提高。首先,它确立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和发展方向,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标准,使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质和不可替代性。即从固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传授和操作中解放出来,在享有独立和自主的专业活动中通过积极的实践反思、行动研究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从单向付出和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角色中解放出来,在培养人才,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获得专业上的建树和创造的欢乐,实现对自身生命意义的建构和提升。其次,建构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策略。教师专业发展越出了结构功能主义的静态专业模式,注重教师与其专业生活环境的积极互动。为此,教师教育应当主动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阶段性特点,积极探索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整合途径,建立面向和服务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此外,应确立教师作为学习者、研究者的角色,加强学校改组和文化重建,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充满合作、交流、探索和创新的学校文化,使教师建立起教学、学习和研究相结合的专业生活方式。
2借鉴外国的人员开发模式,探索教师专业动态发展的途径。首先,个别指导的人员开发模式。个别指导的人员开发是指让教师自己设计自己的学习活动,或通过正式的人员开发方案促进教师积极进行个别指导的学习。个别指导的人员开发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确定需要和兴趣;编定可实现需要和兴趣的计划;开展学习活动;评估学习活动是否实现了原定的需要和兴趣。其次,观察和评估的人员开发模式。此开发模式有四个理论假设:一是反省和分析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手段;二是教学是一项个体的劳动,由他人通过观察所提出不同的观点可提高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理解;三是对课堂教学的观察和评估不仅有利于被观察者,可促进他提高教学技艺,而且有利于观察者;四是当教师被观察时它们倾向于采用新的教学策略,当他们发现新的教学策略具有潜在的积极结果时,他们更热衷于继续从事教学改革。这种人员开发模式,不管采用教师评价的方式,还是诊断性督导或同辈辅导的方式,通常都包括一次观察预备会议、观察活动、数据分析、观察后会议几个阶段,在某些情况下还可对观察一评估的过程进行分析。第三,参与课程研制和学校改革过程的人员开发模式。此人员开发模式的理论假设有三:一是成人具有求知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学习效果最佳;二是同一行业的最能理解改进本部门的成就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三是教师通过参与学校改革或课程研制过程可获得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当个体或小组致力于解决一个共同问题时,这种参与可能会造成人们的态度或获得方式的改变。参与课程研制和学校改革的人员开发模式始于个体、教师小组、学校全体教职工或学区行政人员对问题和改革需要的提出;也可以采用一种更加正式的过程,诸如“头脑风暴”法、填写学校改革调查表和需求评估表,或根据学生成就考试或方案评估的数据来发现问题。
辽宁新时期小说核心价值取向 篇12
首先以长篇小说为例。辽宁长篇小说在新时期之初就出现了一批包含现实激情的作品:具有社会揭示性、反思性,表现新时代人们的创造力与精神追求,充满地域风情气韵。这一时期辽宁的长篇小说取材广泛,不仅包括农业文明、战争题材、知青岁月、民情嬗变等,也包括都市题材、工业题材、改革题材,以及从人文历史到当下的生存状态,从军旅生涯到家族往事的回顾,从海边世界到域外风情的描绘——这些作品既表现了现实主旋律,也给辽宁长篇带来了时代性的开放气息和现代性的新鲜特质。近距离选取表现对象也是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取材的重要特征,作家们都在努力写出与时代发展同步的作品。其实不仅题材,在主题和人物塑造上,许多作品也同样表现了面向时代的开放视野。
其次,辽宁中短篇小说取得了更大的成绩。《不称心的姐夫》和《失去了的爱情》两个短篇,揭开了“伤痕小说”的序幕。1979年,金河、熙高、李宏林分别发表了《重逢》、《上访者》、《大海作证》,继续触及历史的创伤,对“文革”进行了大胆反思。随着现代化建设和经济改革的兴起,“改革小说”走上了前台。如迟松年的《普通老百姓》、达理的《路障》等。金河80年代小说如《打渔的和钓鱼的》、《市委大院的门柱》等作品,贯穿着的一条主线就是对社会生活进行审视和批判。邓刚在80年代佳作连篇。无论是“铁昧”的《八级工匠》、《阵痛》还是“海味”的《迷人的海》、《龙兵过》、《虾战》、《曲里拐弯》、《白海参》,都着重描写城市普通平民的生活、生存压力和他们的性格意志、精神世界。
1985年后,伴随着国内文学创作的方法论热,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等新思潮出现,辽宁小说也受到影响。
辽宁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已不像80年代的文学那样,“在整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精神向导和思想启蒙作用”。但在这个多元共生的时代,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依旧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时的辽宁小说创作心态趋向平稳,平稳的探索中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仍占了较大比例。较之80年代,90年代作家更感兴趣的是描写现实特定环境中“特定的人、特定的生存状态,让精神或责任较深地隐藏在故事和人生状态之中”。作家直视现代文明,对城市化进程的政策、乡村都市化的形态,对物质状态下人的心理的畸形化、人性在工业大时代所承受的重压、人在世俗生存状态下的反传统,都有着自己独特而新颖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创作的作品质量也越来越高。她以“一个出生在乡村、生活在城市的人的眼光,在纷纭复杂的人与事中,表达着人物乃至作者自己处于复杂、艰难、两难、尴尬之中的痛苦”,以自己的独特体验方式探讨人的追求、人的价值和生活状态。
【新价值论】推荐阅读:
新公允价值09-06
新公允价值准则08-23
新价值链10-10
新模式创造品牌新价值06-16
科学的价值取向新视角08-19
新准则变动下公允价值11-13
会计入职新单位,如何迅速体现价值?07-18
大学生价值观新特点及原因分析论文09-29
生活价值≠数学价值10-12
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