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2024-08-19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共11篇)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篇1

1 问题的提出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没有将数学领域单列, 而是放在科学领域之中, 试图与科学领域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变化的依据和基础是当代数学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数学学习特点的新认识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和新原则.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发展幼儿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 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 是未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担负着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的重任.本研究以省幼儿师范学校的纯女生——幼师生为主要对象, 研究以往文献中较少涉及到的幼师生问题, 考察幼师生在学习既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 又不同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时, 有哪些具体的数学学习特点.这些研究不仅是幼师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未来幼儿园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利用上课和听课, 观察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并随时做好观察记录.

2) 调查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法.

3) 文献法:

查阅与数学学习、幼师生情况等有关的文献资料, 分析整理相关的信息.

4) 实物分析法:

在质的研究中, “实物”包括所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物品等.这里采用的实物主要是指学生作业、试卷和成绩单等.

3 研究结果

3.1 幼师生数学学习现状

采用自行编制的《幼师生数学学习困难的调查问卷》, 选取了省幼师作为调查点,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对该校1-3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并作了统计整理.共发放问卷1180份, 收回1180份.通过对问卷的综合分析得知:有73%的幼师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困难.困难主要集中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1) 认知方面:

幼师生数学学习被动, 数学学习方法不当,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易分心, 注意稳定性差;阅读数学教材感到吃力;思维不能紧跟老师的思路, 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强;对所学的知识记不住、遗忘快;解题时速度慢、质量差.

2) 情感方面:

幼师生学习基础差, 有明显的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自卑感和失落感;视数学学习为苦差使, 不肯用功、混字当先;上课不主动发言, 不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学习忽冷忽热, 成绩忽高忽低, 情绪不稳定;重视艺体课、轻视数学等文化课, 丧失数学学习信心.

3) 意志方面:

幼师生缺乏吃苦精神, 学习上遇到问题, 怕动脑筋, 抄作业频繁;胆怯、懒惰思想严重.

4) 性格等方面:

幼师女生爱面子、好虚荣, 遇到数学学习困难不敢请教老师和同学,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 怕被别人讥笑;顺从、缺乏主见, 忽视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3.2 幼师生数学学习的主要问题

幼师生数学学习的主要问题是动手动脑能力薄弱, 集中反映在课堂听讲、阅读教材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

3.2.1 幼师生课堂听课质量不高

在幼师数学课堂, 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可以将她们分为3类:第1类, 积极参与型.该类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 学习主动性好, 把课堂看作学习交流的主要场所, 喜欢与同学和教师合作, 她们对学好数学信心很足;第2类, 依赖型.该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上按部就班, 对教师的讲授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 课堂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其原因是思维的持久性较差, 个人心理不稳定, 她们对学好数学的信心不能确定;第3类, 流离型.该类型的学生上课经常注意力不集中, 对教师的讲授内容不感兴趣, 其产生原因是多次遭受学习挫折, 对数学失去兴趣, 自信心较差, 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 对数学的认识不正确, 歧视或厌恶数学.

在问卷调查中, 对“你喜欢采用的数学学习方式是:A.听讲—交流—作业;B.自学—交流—作业;C.自学—听讲—作业;D.自学—作业—交流”的回答分别是:选A项的为56%;选B项的为6%;选C项的为32%;选D项的为5%.可以看出幼师生对待数学学习, 一方面非常依赖课堂听讲和与同学交流, 另一方面反映出幼师生自学困难、保守顺从和被动学习的倾向.对问卷中“在课堂上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是:A.积极思考争取发言;B.认真做题喜欢讨论;C.愿意参与期待提示;D.被动应付等待答案”的回答分别是:选A项的为22%;选B项的为28%;选C项的为26%;选D项的为24%.回答说明, 除22%的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之外, 其余多达78%的学生都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懒于主动思考、不注意师生思想交流, 处于思维呆板、消极等待的学习状态中.从对幼师生所作的访谈中了解到, 在课堂上, 她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通常在上课后5分钟至下课前10分钟.在学习有逻辑推理、演译、计算等构成的数学内容时, 注意力经常发生转移.已有研究发现:数学是不太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又特别需要学生高度注意的学科, 数学课堂对学生注意力水平要求较高, 注意力涣散可导致学生数学学习困难.同时发现, 注意力与学习效率及学习成绩的关系非常密切, 在智力因素范畴, 与学习效率相关性由大到小的变量依次为: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浙江徐德雄老师调查发现, 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与当堂掌握内容量关系密切, 当堂掌握内容量与作业时间关系密切:即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越长, 当堂掌握内容越多, 课外作业时间也就越短.这些研究说明, 与数学学习效率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课堂注意力.幼师生课堂注意力涣散、注意稳定性差是课堂听课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3.2.2 幼师生数学阅读有障碍

数学阅读既有一般阅读的特点, 都需要认读、理解、鉴赏, 都讲究阅读记忆、阅读速度、阅读技巧, 但它又有其自己的特殊性:第一, 数学材料主要由数学语言组成, 数学语言具有无歧义、简洁、各学科通用的特点, 其中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在一般情况下可进行转译;第二, 数学材料主要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来呈现, 体现结构严谨;第三, 数学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阅读就是要领会其中的数学思想, 形成自己的数学观念, 掌握数学方法, 提高自己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技能和问题解决、数学语言和信息交流方面的数学素质.一篇数学课文, 实质上就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阅读数学课文, 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数学理解能力.数学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的发展,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而且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幼师目前所用的《数学》课本 (1998年版) 是在1985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它是在原高中数学课本的基础上精选了一些简单的、基本的内容改编而成的.它像一块“压缩饼干”, 删除了许多定理、法则的证明, 略去了大量的课后练习, 简化了知识从导入到递进的演化过程, 在只有结论的过程中, 罗列公式和例题, 看似满足了一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照顾了幼师生基础差水平低的特点, 可是忽视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主题, 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特别是例题缺乏典型与创意, 套用公式的题目较多, 习题陈旧, 脱离了幼师生的生活实际, 严重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的题目.在问卷调查中, 当问及“你认为幼师现行课本是:A.很适合你;B.对你太简单;C.对你有点难;D.需要改编”时, 学生面对四项选题的回答分别是选择A项的人为41%;选择B项的人为8%;选择C项的人为13%;选择D项的人为38%.回答表明, 认为幼师课本不适合幼师生的人数为59%.从客观上讲, 教材给幼师生的数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同时, 幼师生在阅读数学教材时, 也表现出:①对数学语言的表述领会不深, 缺乏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能力;②不能调动阅读情绪, 全神贯注地投入精力, 而是时断时续, 或急于求成, 或半途而废;③对数学对象之间的关系不能进行合理的概括, 对知识一知半解, 抓不住事物的本质;④知识的联想与记忆模糊.对各知识点之间的层次、结构缺乏系统性理解;⑤不会写读书笔记, 幼师生除了在阅读材料上作记号和批注 (一般是老师要求的) 之外, 幼师生很少做索引笔记、摘录笔记、提要笔记和心得笔记.

3.2.3 幼师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事例1:一名幼师生在实习时指着挂图 (见图1) 对小班幼儿说:“小兔爱吃白菜和萝卜, 小猫爱吃鱼和老鼠, 小狗爱吃骨头, 小朋友爱吃苹果, 它们都是一一对应的.”

事例2:一名幼师生在幼儿园中班组织数学活动时问道:“爷爷有两个儿子, 是爸爸和伯伯, 伯伯也有两个儿子, 请问小朋友, 我们家一共有几口人?”

以上事例是幼师生平时学习问题的写照, 它们一方面反映了幼师生数学学习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幼师生在综合运用数学及幼儿数学教学法等知识方面的缺陷.

4 分析与讨论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 幼师生在将数学知识和个人的智力活动方式融为一体的认知过程中, 由于其学习基础差, 数学学习被动, 数学学习方法不当, 不会听课, 不会阅读, 不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造成了在接受新知识时“同化”与“顺应”的困难, 因此, 学到的知识是僵化的、提取困难的.

目前幼师生仍然学习、生活在纯女性的环境中, 未来职业是幼儿教师, 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 这种现实情况决定了幼师生不能以发展的眼光认识自身的社会价值, 自我期望较低, 数学学习目的不明确, 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易受不良环境因素影响, 对作业敷衍了事, 应付差使.学习凭情绪和心境, 缺乏主动自觉、持之以恒的精神, 对数学问题懒于思考, 怕苦畏难, 重分数, 轻质量, 重表面听懂, 轻技能训练.这种表现不仅阻碍了幼师生数学学习的成功, 而且影响着实现她们内心目标的可能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规定:“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机构、改革教学方法.”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儿师范学校, 进行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认为, 推进幼师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一是尊重学生的内部自然——“数学现实”, 体现数学活动教学;

二是加强理解学习, 让数学游戏“唤醒”学生的思维;

三是把数学素质培养放在核心位置, 开展数学欣赏教学;

四是对数学学习进行管理,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摘要:据调查, 幼师生数学学习困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其困难集中表现在认知、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在数学学习中, 她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听课质量不高、数学阅读有障碍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关键词:数学学习困难,数学阅读,听课质量,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傅安球.男女智力差异与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2]周毅刚.女性教育心理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7.

[3]杜玉祥.数学差生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5]张定强, 张怀德.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003, (1) .

[6]黄琼.幼师生群体人格特征的初步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1996, (2) .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篇2

1幼师生设计数学活动方案的问题

1.1活动设计与幼儿的年龄特征不相符

幼师生应在幼儿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设计数学活动方案,但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特点理解缺乏实际了解,因此设计活动目标时容易过高或过低,对内容难易的处理不恰当.虽然学生在思想上有考虑到幼儿各年龄阶段特点的意识,但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征也是一知半解,只是按照自己主观的理解设计.例如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时钟”,67%的学生设计的目标仅仅是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知道钟表表面和数字,掌握整点、半点.

1.2活动目标设计不科学

设计活动目标应根据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和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在整体把握活动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通过学生平时练习以及目标设计训练,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目标设计定位与幼儿各年龄段不相符,如中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学生表述是:能选择不同的自然物测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测量方法,知道不同的量具所测量的结果不同.这一目标与中班幼儿不相符,目标定的过高;第二,我们现在提倡活动目标涉及三个维度:情感态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能力目标,而学生在设计时往往比较单一,偏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忽视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尤其是数学活动,更应把培养兴趣放在首位;第三,目标的表述啰嗦,不准确.例如,数学活动《10以内数的比较》,学生表述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幼儿掌握10以内物体的数量,通过教师的指导感受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会说“x比x多1,x比谁x少1”,这个学生在表述时不简洁,感受一词比较模糊;第四,目标内容之间重复过多,表述不一致.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学习6的分解》,有的学生表述为:通过操作玩教具幼儿学会6的分解组成,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前者是从幼儿的角度,后者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前后不一致.

1.3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问题

学生在进行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时,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概念的掌握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看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尤其是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笔者在多年的从教经验中发现五年制幼师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扎实,有57%的学生的水平达不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水平,甚至有一些达不到小学毕业生的水平.这些学生因为基础差,底子薄,所以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笔者曾做过调查,84%的幼师生不喜欢开设数学课.因此,幼师生在设计数学方案时,出现诸多错误.例如,在大班活动“认识时钟”中,许多学生将整点界定为3点、4点、8点、10点;半点就是2:30、5:30等具体的时间;还有很多学生教幼儿认识秒针;更有学生这样表述目标中“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整点、半点和秒针没有关系,主要是时针和分针”,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较低.

1.4活动过程设计简单,层次单一,不易操作

学生在活动设计前尽管已经通过观察模仿和单一练习的方式学习,但学生在真正设计教案时,笔者发现学生设计的环节简单,不容易操作,层次感不强,结构零散,整个过程中方法使用单一.以大班活动“认识时钟”为例,幼师生设计的过程如下:(1)教师出示表盘,引导幼儿发现指针不同,引导幼儿观察钟表(2)提问幼儿发现了什么(表盘、数字、指针),和其他幼儿交流发现;(3)教师指导幼儿认识整点;(4)教师指导幼儿认识半点.从幼师生设计的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学设计过于简单,环节衔接缺少层次,整个活动都在观察钟表,通过讲授认识整点、半点.第三步和第四步是活动重难点,整个活动设计没有凸显出重点,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整点、半点的策略不清晰,没有展示出具体的操作方法.

1.5教学方式重讲授,缺少引导探究和操作练习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而幼儿的思维又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种矛盾决定了数学教育活动要以幼儿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引导为主,辅以操作练习,但在学生所设计的数学教案中大多是以教师向幼儿讲解知识概念以及幼儿的机械学习为主,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能将理解的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自身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识到怎样通过创设情境及所提供的教具、学具来引导幼儿自主操作和主动探究.在幼师生设计的大班活动“认识时钟”的活动设计中,教师灌输讲授的较多,幼儿的实际操作少,尤其是向幼儿解释整点和半点.

2提高幼师生数学活动设计能力的对策

2.1提供优秀活动案例,加强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数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理解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能够理解并转化成教学实践自己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建立幼儿园优秀视频案例资源库(包括数学活动优秀教案及教学录像),通过分析活动案例和视频,将实践和教学理论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育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利用分组进行模拟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观念、知识结构及常用教学方法.

2.2增加幼师生练习实践的机会,及时反馈总结

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和模仿所得到的是理论的、间接的经验,而学生的教学技能需要在练习中才能得以提高的,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是五年制幼师生必须掌握的技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实际训练才能加强和熟练.在目标设计、活动过程、准备教具、过渡部分等环节中,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教学模拟)才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怎样修改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哪些地方自己容易出现问题.不仅如此,她们存在的更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幼师生自己缺少思考的能力,同时,自我评价的能力也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师生实践练习的效果及时给予反馈总结,帮助学生反思自己活动设计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

2.3密切与幼儿园合作,加强幼师生与幼儿的接触

尽管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案例和练习机会,但学生真正和幼儿接触的机会少,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阶段特征缺少感性经验,提供给学生与幼儿相处的机会,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幼儿的生活学习与发展情况,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式,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以便于学生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能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设计活动目标并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及教学方法.

2.4强化基本课程的学习,训练幼师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具有严密、规范、正确等特点.这恰恰是幼师生所缺少的,笔者经过调研发现在课程设置中,幼师生普遍未开数学、生物、物理、化学等可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理科课程.当然这和幼师生理科课程普遍基础较差,对这些课程没有兴趣,感到枯燥乏味,不愿听讲有很大关系.虽然如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放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担任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师应意识到该学科培养学生素养的任务和意义;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教学中采用一些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

2.5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提高数学兴趣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篇3

关键词:模拟教学;教学能力;专业引领

为培养职前幼儿教师设计及组织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通过模拟教学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模拟教学即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由学生扮演教师来执教。通过模拟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减少学生教育实习时教学上的失误,为将来从教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模拟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生对模拟教学活动态度消级

学生态度消极。一是不愿意参加模拟教学活动,存在畏难情绪。二是备课不深入。学生缺少备课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如何备好一节课认识模糊,只是简单地照着教案讲,几分钟就讲完了。三是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不强,认为模拟教学并不是真的课堂教学,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模拟教学不仅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教学习惯。

(二)专业教师指导缺位

学生模拟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与专业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模拟教学需要教师审阅学生教案、指导学生备课、进行教学评价。有的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模拟教学活动,不进行有效的专业引领。当然,随着学前专业学生的扩招,教师数量不足,也是教师指导缺位的原因。

(三)模拟教学设施不完善

模拟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好有仿真的环境,即在校内建设实训室,讲课学生和模拟幼儿的学生进入实训室,能很快进入“角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目前,有的院校还没有幼儿园活动实训室,有的虽然有,但平时不对学生开放。还有个别院校,把实训室当成摆设以应付检查,影响了学生模拟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提高学生模拟教学活动效益的措施

(一)调动学生参加模拟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1.明确目的,深化认识

什么是模拟教学?为什么要进行模拟教学?怎样进行模拟教学?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模拟教学的目的:①通过模拟教学,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②通过模拟教学,掌握教學活动的方法、组织与实施,训练教学技能,锻炼组织教学的能力。③增强教师角色意识,养成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树立良好的师德。其次,在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前,应对学生进行培训,讲解模拟教学的意义、过程及要求,让学生认识到模拟教学对将来到幼儿园实习及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2.优化管理,人人参与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有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教学法课程,各科教师不能各自为政,应共同制订模拟教学计划,保证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模拟教学活动。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个班成立模拟教学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不同学生讲不同的课。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模拟教学活动,对教师来说,也减轻了辅导量。

3.纳入考核,技能过关

在教学法课程中,要改变评价方式,把考核学生的教学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加大模拟教学在考核中的比例。模拟教学的成绩应占期末考核成绩的50%。二是在毕业生到幼儿园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过关考核。每个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的成绩达到中等以上者,视为教学技能过关。不合格者,要进行补考。

(二)加强对学生模拟教学活动的专业引领

1.制定评价标准,规范学生的模拟教学程序

学生在模拟教学前只有对自己怎样做、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要有清晰的认识,才能避免模拟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在编制教案、备课、讲课、评课等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告知评价标准。例如:对学生教案的评价标准是:用于模拟教学的教案内容除了应具有趣味性、年龄适应性,还要考虑代表性(即能代表本学科的典型课型)、可行性(即在学校现有条件下能够实施)。又如:备课时要求学生按以下标准去做:①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教学活动做到懂、会、熟。懂,即弄懂教学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会,即会演示、会操作;熟,即熟悉教学的每一环节及步骤,达到脱稿讲课。②深入备课,撰写详细教案。详细教案包括教学导入语、设计提问、各教学环节过渡语、教学结束语、对幼儿回答的预测及评价语、各环节的时间分配等。③做好教学准备。确定好模拟幼儿的学生,布置讲课环境,准备教学用具和材料。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模拟教学的质量才会显著提高。

2.加强对学生模拟教学活动的指导

模拟教学开始前,教师应让学生获得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例如: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听课或观看优质教学活动录像,让学生目睹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在头脑中形成并储存教学知觉表象,这是开展模拟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学生没有教学知觉表象的情况下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学生的尝试是盲目的,操作难免会出现失误。

模拟教学活动包括编制教案、备课、讲课、评课等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给予指导。例如:教师应审阅学生的教案,对教案提出修改意见,严把评课关。模拟教学后的讨论评析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评课时往往只关注枝节问题,如讲课声音小、没有微笑等,或笼统地说感觉讲得好或不好。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按评课标准进行评课。之后,教师对评课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加以说明;对学生教学中的不足,给予指正但不求全责备,要求讲课学生写出教学反思。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模拟教学形式

1.“以点带面”式

“以点带面”式的做法是:先培养一批“标杆”,让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即在每班选一名学生,组成试教小组,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小组学生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先由小组的一名学生讲课,其他学生模拟幼儿并参与评课。然后小组的所有学生轮流试讲同一教学内容,再评议改进。小组学生回到所在班级,再讲这一内容,为本班学生模拟教学起到示范作用。这种形式能有效解决学生多、教师指导缺位的问题,适合首次开展模拟教学活动时使用。

2.“一课多讲”式

“一课多讲”式的做法是:不同小组学生讲相同的教学内容,即围绕某一内容,由学生反复试讲。例如:某试教小组设计了“数字真有用”的数学教学活动,先由这个小组的学生讲课,全班学生及教师进行评议。下一次,还是这个教学内容,由另外一个小组的学生讲课。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教学特点的把握,纠正教学中的偏差,规范教学行为。

3.“同课异构”式

“同课异构”式的做法是:围绕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组学生分别设计教案。例如: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不同小组学生都设计教案并试讲这个活动内容。学生设计的教案中,活动开始、活动进行、活动结束等教学环节可能都不相同,有助于学生认识教学设计的灵活多样性。“同课异构”式的特点在于比较,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

4.“录像反馈”式

“录像反馈式”的做法是:小组学生对自己的模拟教学进行录像,在课堂上播放,教师学生共同评议。通过播放录像,学生的教学行为变得可供观察分析和客观评价。这种形式一是能让讲课者看到自己真实的教学情景,学生会从讲课者和评议者双重视角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空间比较灵活,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试讲录像,在课堂上播放并评价,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反复观看。这种形式一般需要配合其他方式使用。

上述几种模拟教学形式不是截然分开的,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运用。

参考文献:

[1]陈谣.模拟实践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1999,(4).

[2]田春艳.现代教育视角下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9).

[3]丁金妤.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方法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9,(4).

当前幼师生存在的问题现状分析 篇4

一、当前幼师生存在的认识误区

1. 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 目标茫然。

人要由目标才会有动力, 有信心才有由成功的希望。而现在有很多幼师生生活学习缺乏目标, 不知自己每天要做什么, 如何做。据统计, 幼师生来校时的文化课成绩普遍偏低, 可在初中时期, 文化课成绩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 因此好多学生在这种文化课成绩的评比下, 失去了自信心, 认为自己很无用, 到幼师开始全新的学习时, 依然保有这有这种心理, 很多学生长期在这种心理压力下, 就对生活和学习更加没有目标, 更加茫然。

2. 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 自暴自弃。

人贵在自知自省, 而现今幼师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 把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等同于学习成绩, 不会去全面、客观的用理性的观点去看待自己, 找出自己的长处, 有的学生甚至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进行比较, 因此更加的自卑。在这种不正确的自我认知的方式下, 有的学生对自己自暴自弃, 整天靠“混日子”来耗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3. 缺乏合作意识。

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 合作意识也越来越淡薄, 据统计, 幼师生中有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缺乏合作意识, 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幼师生的家庭结构属于单亲或再婚家庭, 这样家庭中的学生也容易产生自我封闭, 不愿与他人接触, 缺乏合作意识, 众所周知, 合作意识在各行各业中的重要作用, 只有把每个人的优势智力集中在一起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分析幼师生认识误区产生的原因

1. 教师缺失正确的“学生”观。

是的, 对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老师话、调皮捣蛋之类学生, 教师大都很头疼,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 这样的学生正是基础教育和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 这样的对学生的一次次不负责任的伤害, 就可能对学生产生永远也无法消除的阴影, 甚至影响改变学生的一生。但是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老师话、调皮捣蛋之类学生, 就是差生?这不禁让人追问:在我们的学校中, 真的存在着“优生”和“差生”的不可逾越的分界吗?学习成绩不好、不听老师话、调皮捣蛋之类学生, 就是差生?

事实上并非如此, 比尔.盖茨, 大学学习不好, 肄业, 但他却开创了微软事业;大科学家牛顿、大发明家爱迪生等小时候还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呢;诗人海涅曾是闻名全校的劣等生, 老师怒目而骂:你是个从德国山沟里出来的野蛮人, 对于诗一窍不通;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外号“懒狗”;即使是革命导师马克思在小时也曾被学校视为差生, 老师对他的总评价是:学分中等的, 希望不大的, 近乎懒学生的那一种类型。教育家陶行知曾有过令人发聋振聩的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可见, “优生”与“差生”只是相对而言, 换言之, 学生虽然在个性、天赋等方面各不相同, 但在生命的意义上却是完全平等的, 我们教育者所能做的就是“因材施教”, 让“优”转“差”。这一点, 两千多年以前孔夫子就已经意识到了, 为什么今天的教育者反而不知道呢?

来自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促使现代教育正在从“知识中心”向“人本中心”转化, 它使教育更关注学生个性充分、自由、自主、全面的发展, 因此一个有师道尊严好老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动机、风格、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的差异, 并根据不同学生在异步发展中的个体差异, 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 树立学习信心,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学校和家庭缺少联系。

幼师生大都刚从初中毕业, 都是未成年少女, 正是需要家庭和学校帮助其形成良好个性和人格的最好时机。可是众所周知, 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塑造必须要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 可是现今在学校里, 在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的到位, 有的时候学生毕业了, 老师连家长一次面都没有见过, 更不要说共同教育了。家长对于幼师生来学校上学的目的都不清楚, 更不用说共同教育了。

正是因为家庭和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 家长对于学生在家情况缺乏监管, 使得学生更是无法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以及将来的人生之路.家长在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无法做到很好地与家长沟通将给学校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

3. 校园文化建设不够健全。

校园文化建设属于学校隐性教育的一种, 这种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看之小但影响却非常深。这种影响可以贯穿学生的整个幼师学习时期。

三、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的对策

1.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多用赏识的目光去看学生, 多注意观察, 多点耐心和爱心, 像关爱和引导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看待幼师生, 让她们对自己有信心。

特别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们, 教师有义务让她们对自己将要面临的新生活、新学习、新环境有一个正确认识, 帮助她们健康快乐的做好新学习的心理准备。“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 相信学生们也都是不一样的, 正如加德纳所说“很难找到适合于任何人得统一标准来评价一个人得聪明与成功”, 教师不要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评价学生,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智力优势区, 我们在不懂学生的情况下不要妄下定论。教师首先要怀着赏识的心才能教育好学学生,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因此, 帮助幼师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 自我认识观, 良好的合作意识的培养都要教师耐心的培养和帮助。

2. 搞好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工作, 帮助幼师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 来增强家长之间的经验沟通, 另外还可以通过信件的形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与学校合作对幼师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 比如论坛, 让家长在网上论坛上提出自己的意见, 并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要求和期望.只有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幼师生的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健全校园文化建设, 多为学生提供正面影响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 多为学生提供发展自己的自由空间。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有严格的要求, 在学习和生活上有规范的制度, 给刚入学的新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对于新入学的幼师生要在入学前加强入学教育, 增强学生对于幼师学习的认识, 帮助幼师新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篇5

笔者对所在学校156名学生进行了文言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文言课堂上近73.6%的老师还是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方法教授文言,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往往被这种方法割裂成支离破碎的零散知识,尽失了它原有的系统性和审美价值,使学生对其毫无兴趣可言。因此,教师针对幼儿师范生的特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一、熟读成诵——文言教学的法宝

诵读法是逐渐被现代语文教育者重新重视的传统教学方法,文言作品语言生动凝练,节奏富于变化,最适于诵读。荀子《劝学》篇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学习只有反复吟诵,反复思考才能使所学知识弄懂弄通。 “经验证明:背得多,感性知识多,领会新知识就快,灵活应用的能力就强;反之,就慢,就弱。可见,熟读成诵实在应当看做文言文的第一基本功。” 特别是幼儿师范生未来将要面向初学语言的幼儿,因而加强幼儿师范生诵读的指导与训练,既是文言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职业的要求。

熟读成诵的好处,一是积累,二是加深理解。熟读成诵一要坚持,二要指导,三要训练,还要经常反复,才能取得效果。 幼儿师范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学生全由女生构成,她们大多能说会道,口齿伶俐,但由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读课文时识字辨字水平低下,读文言作品时更是疙里疙瘩,吐字不清楚,语气不连贯,至于抑扬顿挫的情味,更是读不出来。所以,教师在指导幼儿师范生读文言作品时,首要任务就是在诵读中训练正音正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是诵读的起码要求,也是学文言的起码要求。朱熹说: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中学时代,记忆力强,精力旺盛,多背一些古文名篇,将一生受用不尽。

二、沟通古今,减少学生学习文言的畏难情绪

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认为,进行文言阅读时,最大的障碍是语言障碍,古今词义差别大,一词多义或是用典太多。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认识古今语言差异的同时,又教会她们找出古今语言的相同、相近、相通之处,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古今语言的渊源关系,又可以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

1.古代作品中有大量的词语,我们今天还在直接使用。如《窦娥冤》中的“动地惊天”“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吞声忍气”“杳无音信”“有口难言”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玷辱”“交头接耳”“彤云密布”“纷纷扬扬”等。对这类词语,在教学中除随文诠释使学生理解外,还可以举些现代作品中如何运用的例子,作为范例,以便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2.还有些词语在课文的文句中是分拆使用的,现在已成为一个成语或熟语。如《游褒禅山记》中的“人之所罕至也”,现在就有“人迹罕至”一语;《鸿门宴》中的“劳苦而功高如此”,今常用“劳苦功高”。虽然这些句子不一定就是这些词语的根源,但在课文中读到这些句子,最好能联系今天常用的词语,使学生既容易懂又可以掌握运用。

3.古代的一些诗句、文句,或史实、议论、寓言、故事等,后人已概括成为一个成语或熟语还在使用。如《诗经·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现在常有“尸位素餐”之说;还有《鸿门宴》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荀子·劝学》中的“青出于蓝”。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使学生从理解到熟悉,再学会运用,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

4.还有一些文言作品中整句的诗、文可以为我们引用,借以说明某一问题。如《鸿门宴》中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用来比喻任人宰割,而无能无力;《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用来说明辩证的师生关系。在讲读课文或指导学生阅读书刊时应该要求她们关心这一类的语言材料,让她们在写作时学习运用,作文里适当引用古人诗、文中的句子,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可以增加文采,增添情趣。

5.有些词语今天还在使用,但含义已经发生变化。例如《阿房宫赋》中的一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钩心斗角”在这里指“廊腰连结,行曲如钩,檐牙对凑,状如相斗”,现在却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的明争暗斗。又如文言中的“走”字, 作“跑”讲,并非现代汉语中“步行”的意思,据此,“飞沙走石”“飞针走线”“走马观花”也应当作“跑”讲。教这些词语时,应使学生了解它在文章中的意思,以及今天的习惯用法,让学生在理论上懂得词义发展变化的道理,又学到可以运用的语言材料。

6.联系常用的成语及一些时尚的词语讲解文言,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词类活用问题时,使动用法,可用成语“破釜沉舟”“正本清源”“倾国倾城”“光宗耀祖”来解释,还可以联系“瘦身”“健体”等时尚词语;意动用法,可联系成语“草菅人命”“不耻下问”来讲解,还可以联系“幸福着你的幸福,悲伤着你的悲伤”等流行歌词;学生“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时,会感到文言离自己很近、很亲切。

三、搭建平台,让学生在表现自我中学习

教师需要研究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有益于文言教学的活动,给学生提供表现和成功的机会,从而开拓一条培养学生喜欢文言的路径。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全为女生,她们思维活跃,喜欢展示自我,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文言教学中可以尝试进行“表现教育”,为学生提供各种表现的“舞台”。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有故事情节的文言作品交给学生,让她们编成课本剧来演。《鸿门宴》《孔雀东南飞》等都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可对学生表演的过程加以指导,各组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此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活动给同学们提供了很好的表现机会,让她们在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因为有了自己的亲身参与,同学们对自身的劳动过程也会更加欣赏和珍惜,对原课文的理解和人物的分析体会也更为深刻。

首都师范大学刘占泉老师提出了“仿真”型文言教学的概念,他是这样定义的:“‘仿真’型文言教学是新的文言教学形式。即,将学生的文言学习活动设置在特定的语言交流情境里,通过使用或者部分使用文言来进行听说读写的交流过程,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对‘文言’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尤其是提高对‘文言’运用细节方面的分辨率,加强积淀文言语感的有效性,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实际上,课本剧的表演,就是印证了刘占泉老师在阐述“仿真”型文言教学时所说的:以虚拟的方式,创设出一种使用或者部分使用文言作为交流媒介的教学情境,人为地设置文言学习的“特区”,这符合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能够提高学习和掌握语言效率的一般规律,符合当代青少年学生学习文言的心理特征和认知需求,乃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文言教学新思路。

但是,“冷静而全面地评价近年来渐为常见的这类课型,其中隐含着危机——在学生文言基础还相当薄弱的情况下,如果把艺术表演作为文言教学的‘主渠道’,确有‘不务正业’之嫌,至少是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把气力用错了地方。在学习文言的初始阶段,借用排演的形式调动兴趣,这当然允许,做好了还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不过,恐怕应当归入偶一为之之类,否则很容易本末倒置,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

另外,用绘画的方法,帮助学生进入文言阅读意境,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都可以调动学生表演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使她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感受文言。

文言教学是幼师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改进文言教学方法,提高幼师生文言阅读水平,将会极大提高幼师生语文素养,并将为幼师生就业及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占泉.汉语文教材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3]陶行知.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张定远.文言文教学论集[C].北京:新蕾出版社,1985.

幼师生生物课堂学习方法初探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课堂观察, 幼师生现在常用的课堂学习方法有被动听讲、阅读、讨论、观察等, 这些方法并不完全适合幼师生的学习和发展, 也不能促进幼师生的专业发展, 所以学生学习兴趣不大, 缺乏主动性, 不易达到生物教学目标。如果教师能够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课堂学习方法, 将对其生物学习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幼师生科学课堂学习方式的实践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以2014级五年制幼师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师引导, 学生使用自学讨论法、发现探索法和分析综合法等课堂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经过上学期初建、下学期巩固的过程,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方法, 调整自我学习, 其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率都大为提高。

2. 自学讨论法的运用和实践

自学讨论法指在教师指导下,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心理规律, 以教科书为依据, 借助参考资料, 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和意见交流, 独立或半独立地学习新知识, 获取技能的学习方法。

自学讨论法有很多种形式, 适合幼师生的有这样三种: (1) 自学指导式———阅读、质疑、解疑、练习; (2) 六环节式———观察或提问、读、思、讨论、总结、练习; (3) 五段学习式———观、读、讲、议、做。

不同生物课型可采用不同形式。例如, 概念课《爬行动物》的学习可使用自学指导式的学习方法。教师先展示一些关于蛇、鳄鱼等动物的学习资料, 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 学生提出“这些动物和两栖动物一样既能生活在水中, 也能生活在陆地上, 却属于爬行类”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 进一步学习, 发现爬行动物生殖摆脱水的限制等知识, 进而形成爬行动物的概念。最后再展示一些动物让学生区分, 以巩固对爬行动物概念的掌握。

3. 发现探索法的运用和实践

发现探索式是从幼师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 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材料, 学生发现问题, 并通过设计、亲身实践的探索活动, 解决问题, 使之发现并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可遵循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检验、分析总结、分享展示六个步骤, 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幼师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 善于发现问题, 能积极通过实验、实践的方式进行学习, 并乐于将结果进行分享展示, 所以特别适合这种学习方式。例如《根的吸收作用》一节的学习。学习了根的形态结构后, 学生很容易理解根对植物体的固定作用, 但会提出“根是如何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细胞的生物学特点作出假设, 通过观察渗透作用的现象,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会设计出很多有趣的小实验, 如萝卜条盐水中变软, 葡萄干在清水中吸水饱胀等实验。实验完成后,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总结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因。最后可选择课堂讲述或主题壁报板等方式分享展示学习结果。

4. 分析综合法的运用和实践

分析综合法包括分析、综合两部分。分析是将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分解, 并加以整理思考的方法。综合是将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 进行联合, 整体考察的思维方法。分析能学得深入, 综合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二者密不可分。

分析的方法有很多, 如规律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综合的方法也有很多, 如系统综合、图文综合、图表综合等。在生物课堂学习中, 很多知识的学习都能用到分析综合法。例如, 学习哺乳动物心脏结构时, 可采用对比分析、图文综合的方法, 将之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心脏结构做比较;学习人体三种血管的特点时, 可采用对比分析、图表综合的学习方法;等等。这种学习方法也适于生物复习课, 有利于知识的连贯性和掌握各章节间的联系, 进而提高学生记忆效率。

二、小结和建议

1.课堂学习方法改革对幼师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自学讨论法能提高幼师生学习参与度,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现探索法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提高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法使学生思路清晰, 逻辑性强, 识记速度快, 学习效率高。

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中, 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并全面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幼师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学会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分析假设、设计实验、小组合作、分享和展示等方法。为其在未来幼教工作中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提出问题, 组织、指导幼儿进行生物科学活动, 科学环境创设等方面, 打下良好基础, 促进其幼教专业技能的发展。

2.建议

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的过程中, 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教者注意。一是, 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并不是所有生物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上述三种学习方法。教师需要熟悉教学内容, 并从幼教专业角度对内容进行分析, 引导幼师生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促进其学习。二是, 教师应注意提高课堂驾驭能力。课堂时间有限, 学生思维发散, 需要教师应当具备相当的掌控能力, 不仅掌握好学习方式和时间, 还要防止学生跑偏题、走弯道, 并能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帮助和处理。

摘要:笔者研究发现, 自学讨论法、发现探索法和综合分析法适合幼师生的生物课程学习。灵活应用以上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习主动性, 进而促进幼师生的学习, 提高其生物科学素养, 促进其专业发展。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篇7

一、模拟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学生对模拟教学活动态度消级

学生态度消极。一是不愿意参加模拟教学活动, 存在畏难情绪。二是备课不深入。学生缺少备课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 对如何备好一节课认识模糊, 只是简单地照着教案讲, 几分钟就讲完了。三是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不强, 认为模拟教学并不是真的课堂教学, 教学随意性大。这样的模拟教学不仅没有起到示范作用, 反而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教学习惯。

(二) 专业教师指导缺位

学生模拟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与专业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模拟教学需要教师审阅学生教案、指导学生备课、进行教学评价。有的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模拟教学活动, 不进行有效的专业引领。当然, 随着学前专业学生的扩招, 教师数量不足, 也是教师指导缺位的原因。

(三) 模拟教学设施不完善

模拟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好有仿真的环境, 即在校内建设实训室, 讲课学生和模拟幼儿的学生进入实训室, 能很快进入“角色”,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教师角色意识。目前, 有的院校还没有幼儿园活动实训室, 有的虽然有, 但平时不对学生开放。还有个别院校, 把实训室当成摆设以应付检查, 影响了学生模拟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提高学生模拟教学活动效益的措施

(一) 调动学生参加模拟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1. 明确目的, 深化认识

什么是模拟教学?为什么要进行模拟教学?怎样进行模拟教学?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 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首先, 要使学生明确模拟教学的目的: (1) 通过模拟教学,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 (2) 通过模拟教学, 掌握教学活动的方法、组织与实施, 训练教学技能, 锻炼组织教学的能力。 (3) 增强教师角色意识, 养成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 树立良好的师德。其次, 在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前, 应对学生进行培训, 讲解模拟教学的意义、过程及要求, 让学生认识到模拟教学对将来到幼儿园实习及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2. 优化管理, 人人参与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有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教学法课程, 各科教师不能各自为政, 应共同制订模拟教学计划, 保证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模拟教学活动。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个班成立模拟教学小组, 每个小组推荐不同学生讲不同的课。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模拟教学活动, 对教师来说, 也减轻了辅导量。

3. 纳入考核, 技能过关

在教学法课程中, 要改变评价方式, 把考核学生的教学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加大模拟教学在考核中的比例。模拟教学的成绩应占期末考核成绩的50%。二是在毕业生到幼儿园实习前, 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过关考核。每个学生进行模拟教学的成绩达到中等以上者, 视为教学技能过关。不合格者, 要进行补考。

(二) 加强对学生模拟教学活动的专业引领

1. 制定评价标准, 规范学生的模拟教学程序

学生在模拟教学前只有对自己怎样做、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要有清晰的认识, 才能避免模拟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 在编制教案、备课、讲课、评课等环节中, 教师应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告知评价标准。例如:对学生教案的评价标准是:用于模拟教学的教案内容除了应具有趣味性、年龄适应性, 还要考虑代表性 (即能代表本学科的典型课型) 、可行性 (即在学校现有条件下能够实施) 。又如:备课时要求学生按以下标准去做: (1)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 对教学活动做到懂、会、熟。懂, 即弄懂教学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会, 即会演示、会操作;熟, 即熟悉教学的每一环节及步骤, 达到脱稿讲课。 (2) 深入备课, 撰写详细教案。详细教案包括教学导入语、设计提问、各教学环节过渡语、教学结束语、对幼儿回答的预测及评价语、各环节的时间分配等。 (3) 做好教学准备。确定好模拟幼儿的学生, 布置讲课环境, 准备教学用具和材料。有了明确的要求, 学生模拟教学的质量才会显著提高。

2. 加强对学生模拟教学活动的指导

模拟教学开始前, 教师应让学生获得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例如: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听课或观看优质教学活动录像, 让学生目睹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头脑中形成并储存教学知觉表象, 这是开展模拟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在学生没有教学知觉表象的情况下开展模拟教学活动, 学生的尝试是盲目的, 操作难免会出现失误。

模拟教学活动包括编制教案、备课、讲课、评课等环节。在每个环节中, 教师都要给予指导。例如:教师应审阅学生的教案, 对教案提出修改意见, 严把评课关。模拟教学后的讨论评析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评课时往往只关注枝节问题, 如讲课声音小、没有微笑等, 或笼统地说感觉讲得好或不好。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应引导学生按评课标准进行评课。之后, 教师对评课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加以说明;对学生教学中的不足, 给予指正但不求全责备, 要求讲课学生写出教学反思。

(三) 采用灵活多样的模拟教学形式

1.“以点带面”式

“以点带面”式的做法是:先培养一批“标杆”, 让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即在每班选一名学生, 组成试教小组, 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小组学生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先由小组的一名学生讲课, 其他学生模拟幼儿并参与评课。然后小组的所有学生轮流试讲同一教学内容, 再评议改进。小组学生回到所在班级, 再讲这一内容, 为本班学生模拟教学起到示范作用。这种形式能有效解决学生多、教师指导缺位的问题, 适合首次开展模拟教学活动时使用。

2.“一课多讲”式

“一课多讲”式的做法是:不同小组学生讲相同的教学内容, 即围绕某一内容, 由学生反复试讲。例如:某试教小组设计了“数字真有用”的数学教学活动, 先由这个小组的学生讲课, 全班学生及教师进行评议。下一次, 还是这个教学内容, 由另外一个小组的学生讲课。这种形式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教学特点的把握, 纠正教学中的偏差, 规范教学行为。

3.“同课异构”式

“同课异构”式的做法是:围绕同一教学内容, 不同组学生分别设计教案。例如:中班科学活动“沉与浮”, 不同小组学生都设计教案并试讲这个活动内容。学生设计的教案中, 活动开始、活动进行、活动结束等教学环节可能都不相同, 有助于学生认识教学设计的灵活多样性。“同课异构”式的特点在于比较, 在比较中提高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

4.“录像反馈”式

“录像反馈式”的做法是:小组学生对自己的模拟教学进行录像, 在课堂上播放, 教师学生共同评议。通过播放录像, 学生的教学行为变得可供观察分析和客观评价。这种形式一是能让讲课者看到自己真实的教学情景, 学生会从讲课者和评议者双重视角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空间比较灵活,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试讲录像, 在课堂上播放并评价, 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反复观看。这种形式一般需要配合其他方式使用。

上述几种模拟教学形式不是截然分开的, 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运用。

参考文献

[1]陈谣.模拟实践在教学技能训练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4) .

[2]田春艳.现代教育视角下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9) .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篇8

现如今, 在我从教的十多年里, 屡屡发现学生在儿歌弹唱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为了能弹唱好儿歌, 下面我就针对六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来讲讲它的对策。

问题一:忽视前奏及前奏部分的练习。

幼师生往往在拿到一首新儿歌或在汇课时, 习惯于双手直接弹奏并演唱。这样做的后果是:速度、节奏、节拍、音高、情绪等都不清楚。

对策:

在弹唱儿歌时, 一定要有前奏, 俗称“过门”。这样能够给演唱者以提示, 能够准确的告诉演唱者儿歌的演唱速度、节奏、节拍、音高、情绪等。便于演唱者对歌曲的准确把握。通常情况下, 我们把儿歌的最后一句作为前奏部分, 在练习时, 一定要单独抽出来加以练习。

问题二:喜欢背谱弹奏。弹奏中眼不离手, 书成了摆设。

在幼师相当一部分学生练琴习惯是:一旦会弹奏、便不在看书。而是凭借自己对儿歌的记忆去弹奏, 或者是在五线谱上标注简谱。在弹奏中常常会出现断断续续、走走停停、节奏、速度等不稳定。

对策:

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背谱弹奏并不是不好, 正确的学习应是看谱和背谱相结合的方法来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看谱弹奏要多一些, 它的优点是进步快、识谱快。背谱则进度慢、识谱慢。在整首儿歌弹唱熟练后, 我们可以进行背谱弹唱, 这样做有利于弹唱会更连贯流畅, 使我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对儿歌感情的抒发上。另一方面, 还能锻炼我们的记忆力。

问题三:弹唱过程中, 遇到难点易卡壳, 不能完整流畅的弹唱儿歌。

从学生汇课中了解到, 他们当中有一部分学生练琴喜欢从头到尾连着练, 当询问学生, 她们也觉得很委屈, 时间也花了, 但效率很低。像这样的练琴方法, 久而久之, 会弹唱的部分没有任何变化, 难点的部分则一直得不到解决, 得不到充分的练习, 当然容易断。

对策: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在弹唱中遇到难点的地方, 一定要把难点部分单独抽出来加以练习。如果难点是某一拍, 就把这一拍单独列出来练习若干遍, 先从慢速开始, 直到熟练, 再把难点所在的这一小节连起来练习, 如能通顺流畅的弹唱, 在扩展到难点所在地方的前一至两小节和后一至两小节, 连起来加以练习, 如能连贯流畅的弹唱, 最后在扩展到从头至尾的弹唱。难点部分得到充分的练习, 弹唱起来就不易出现卡壳现象了。

问题四:练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合手练习, 不习惯分手练习。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拿到一首新儿歌时, 更习惯双手一块练。这样做, 认为能够节约时间, 练得快。分手练习, 太麻烦, 熟练的慢。

对策:

在学生的意识里, 她们认为, 老师都是双手进行示范的, 双手一定比分手练习快得多, 还能节约时间, 走捷径。这样做就大错特错了, 分手练习看着慢, 实则快。作为学生的我们, 还没有达到一目十行的能力, 必须要从“一心一用”开始, 做好每只手的要求, 才能做到“一心二用”, 两只手在弹奏中才能做到细致入微。而不至于捡了西瓜丢芝麻, 不是右手的节奏错了, 就是左手的伴奏弹太重。再加上唱, 就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 在儿歌弹唱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分手练习, 它能使我们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问题五:通常在儿歌弹奏中学生易把伴奏部分弹奏过重, 或者伴奏和旋律一样重。这样整体音响效果听起来嘈杂、混乱。

对策:

在二年级的伴奏法中我们就学过旋律与伴奏的关系。大家试想一下, 放在你面前的有两盆花:一盆花开的鲜艳, 叶子娇小;另一盆是叶子茂盛, 花很小, 叶子把花掩藏在里面。这两盆花你会喜欢哪一种呢?无疑, 大家一定会选择第一种。因为大家首先印入眼帘的一定是花很漂亮, 花起主导地位, 所以占据主旋律位置。鲜花有绿叶相衬更漂亮, 叶子起到辅助、衬托的作用, 属次要位置。所以在练习过程中, 一定要强调分手练习。两只手如同一个大声说话、一个说悄悄话。意识在先, 手在后。即是先想后弹, 分清主次, 主旋律在练习时就要着重、突出一些;伴奏部分要有意识的轻、弱一些。对比做得越明显, 层次越清晰, 音乐自然也会悦耳动听了。

问题六:弹唱时音乐表现力欠佳。结果是:演唱状态不积极, 弹奏生硬、机械, 整个音乐没有美感, 音乐缺乏感染力。

通常, 一部分学生弹唱基本没有问题, 但音乐缺乏美感, 不能够打动听众, 缺乏感染力。

对策:

1.从感性上入手, 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注重多听、多看、是快速提高乐感有效途径之一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它如同我们学习英语一样, 要有语感, 就必须要多听, 多去感受, 才能潜移默化。学习音乐也是这样, 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首先要做到“多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内容上可广泛一些, 如器乐、声乐、交响曲、协奏曲等等。我们还可以随时随地的去听, 如:起床后、课间、散步时、就寝前等, 逐步对音乐的语言、形象、音色、情绪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虽然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必定会经过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 要做到“会听”——学会用“心”去倾听。例如:我们的学生在去听一部作品时, 往往关注更多的是它的速度, 而忽略了音乐本质上要求。在入门阶段, 我们更多的是欣赏和模仿, 听演奏者或演唱者对作品是怎样处理的, 这里包括触键、强弱、力度层次、音色、情绪等, 追求的是一种声音效果。要用心去感受音乐的美, 训练自己要拥有一双敏锐的耳朵。

音乐也可以称之为是一门视觉艺术, 当然离不了要“多看”——看与音乐相关的书籍。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例如:只有理论知识学扎实, 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弹唱。另外, 要争取多听多看各种不同形式的音乐会, 如:演奏家、歌唱家的独奏、独唱音乐会以及交响乐、新年音乐会等, 以及文学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及视频讲座。因为艺术是表演给大家看的, 而不是仅仅给自己听的。所以一定要多看, 并且要多听现场的音乐会。常言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熏陶, 乐感自然会提高的很快。

2.在实践中要多动手、多动嘴;做到多练、多唱

有了以上的铺垫, 我们可以更多的在实际学习中去练习和演唱。在第一个环节中, 我们首先能够做到感知音乐, 用心倾听。那如何更好的表现于我们的弹唱呢?从学生平日的学习中了解到, 她们在练习时习惯于只弹不唱。这也是我在第二个环节中, 着重强调的是边弹边唱。弹唱的好处很多, 第一, 能够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第二, 能够加强我们的识谱能力。幼师生通常对五线谱生, 简谱熟。由于进度快, 极易造成学生们所谓的“捷径”:把五线谱翻译成简谱, 并记写在书上。殊不知, 这样是有害而无益的。识五线谱如同认汉字, 一回生;二回熟, 天天看, 经常认, 才能熟练。第三, 对我们演唱时音准、节奏、速度等有很大帮助。实践证明, 边弹边唱能大大提高我们的乐感。

3.充分发挥自己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最根本的不是以技术来取胜, 而是对音乐的理解和对作品的情感表达。例如:我们在弹唱儿歌《我的家在中国》, 里面描绘了小鱼的家在江河, 野花的家在山坡, 小鸟的家在树林, 我的家在中国。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眼前是一幅春意盎然的美景图, 闭上眼睛, 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自己仿佛置身于其中, 静下心, 感受大自然的美, 用我们一颗真诚的心去歌唱。一定是人美、心美、歌更美。这样更能准确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音乐无定论, 只要你认为它是美的、好听的, 它就是美的。所以, 我们弹唱任何一首幼儿歌曲时, 都应该大胆地展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只有这样, 你的音乐才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在儿歌弹唱学习过程中, 极易出现的六大问题进行分析, 并总结出一套实用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供专职教师和学生们参考。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篇9

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幼儿园艺术领域的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 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从这些目标里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我们培养幼儿——未来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是以学习古筝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的目标, 最主要通过古筝这门乐器, 来使幼儿感受、体验、欣赏、表现、了解民族的器乐, 并从中获得审美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我们幼师古筝课的教学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是古筝教学的主导, 教师通过“积极引导, 培养幼师生自觉学习古筝理论与阅览古筝教材、教案的兴趣和能力, 以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演奏, 组织幼儿古筝教育活动并提高记录和创编幼儿古筝教学的能力”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 幼师的古筝教学, 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主动探究各种派别曲子的风格特点, 体验曲中的旋律、节奏变化之美,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 来表现、创造美。只有这样, 他们毕业以后才能按照《纲要》的精神去引导幼儿达到艺术领域的目标, 为他们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有艺术修养的现代化建设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古筝的兴趣和欲望

以琴激趣, 点燃学生们的学琴兴趣和热情, 诱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学琴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伊始, 我发现学生对古筝充满了极强好奇心, 因为很多反映古代生活的影视作品中都有这种乐器演奏的激扬的乐曲, 当老师把古筝展示在他们面前的时候, 他们都有些跃跃欲试。但他们在学习演奏时却有些缺乏耐心, 思想不能集中, 作为教师应认识到这实属正常现象。教师应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感兴趣事物上这一心理特点, 因势利导, 变无意识为有意识, 完成从好奇心到产生浓厚兴趣的转变。在教学时, 可采用融技巧与乐曲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注意用美的旋律,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例如:古筝琶音的音效学生很喜欢听, 因为它似流水、如山泉、像浪花飞溅。学生们会很快伸手去拨, 当他们听到自己奏出的声音时, 会互相瞧着笑, 带着征询的目光, 好像在说:“老师, 我也行。”学生们这种神态和对未知事物的探求兴趣一直在激励着我。我抓住他们这一特点, 经常给他们演奏一些他们熟知的儿歌如《小燕子》、《小松树》等来吸引他们的注意。这时他们就有了强烈探究的愿望。还可采用演奏和表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在教学中举行一些汇报演出, 让学生们在准备练习中提高演奏水平和竞争意识, 在演出中体验成功, 享受成功。“教之不如好之, 好之不如乐之”, 只有把单纯的教学表演化, 把抽象的定义具体化、形象化, 把枯涩的概念优美化, 使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古筝教学才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创造适宜的学筝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指导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 而不再只是传授者、训练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平等的学习同伴。通过两年来的教学我深深领悟到:幼师古筝教学过程应该是由教师和学生构成的统一体,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一切古筝教学都要服从于主体。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 珍视学生的自主性心理需要, 注重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人际情景, 给学生以主动选择的空间, 使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主动超前学、创造性地学, 学生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 内在动力也就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因而, 教师不要先考虑怎样教授乐曲, 而应创设良好的情境和艺术氛围, 通过教师创设具体生动的情景使他们能随着乐曲的情境, 展开自由探究的沃土。学生有自尊, 他们希望得到肯定、欣赏、理解。老师在教学中应更象朋友, 跟他们交心沟通。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深深地认识到“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耐心、和蔼的讲解会让学生更乐意接受。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励的过程。一句赞美的话, 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段亲切的交谈都会激起学生的学筝热情。让他们在学筝过程中丝毫没有被强迫的感觉, 快乐、自信地学习并学好, 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教育。例如, 在我们幼师生中有好多学琴的学生都是从偏远地区来的, 他们中大多数都没有接触过任何乐器, 对新鲜的事物既想接触又怕接触, 可以说在没有来学校之前都不知道什么是古筝。只知道一些简谱, 像简谱中高低音不会区分, 可以跟他们说高音是戴了顶帽子, 低音是穿了一个鞋子。把这些具体的、有形象的东西融到抽象的音乐中, 学生会觉得:哦, 就这么简单。音乐变得生动、具体、形象了。学生们学习轻松有趣了, 教育才有了吸引力和感染力。

循循善诱, 培养学生们的乐感与表现力。教师在培养学生乐感方面的教学过程中, 重点应放在音乐语言上, 尽力将无形的东西形象具体化, 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体会音乐作品的内在意境, 以达到教学要求。如在学习古曲《渔舟唱晚》时, 笔者先把乐曲的意境作了形象的描述, 然后再分段讲解此曲的演技处理:开始速度要慢, 宜用“慢板”, 通过抒情手法, 尽量发挥左手颤、滑音的妙用, 使之实现优美愉悦的情调;当转入逐渐快速乐段“快板”后, 要尽量情绪欢快活泼, 层次清楚;尾声描绘回忆和向往, 应力求含蓄深远, 有曲终不尽之感。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们用心、用情去表演乐曲的内涵, 才能进入角色, 才能将乐曲的色彩、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不断地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拍、速度、力度等处理的训练中逐步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 对作品的分析鉴定能力。

精益求精, 增强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在古筝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才能型、创造型的新一代, 就要培养他们从开始学筝时就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具有高度发挥想象能力的习惯和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为此, 在乐曲教学过程中, 就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不要让学生成为复制品。当学生学完中级教程, 识谱、演奏技能已达到一定的水准, 就要注重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深度的理解和表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演奏之前, 要大致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去感受作者的视角和情怀。而教师应积极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 创设易于产生创造性活动的环境, 使他们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三、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练筝的技巧与方法

学筝是一个枯燥而快乐的过程。要快乐更多一点, 效果更好一点, 那就先让幼师生在学习中掌握和运用一套有效的学习方式尤其重要。当然不可缺少专业而又有经验的老师指导, 以及有说服力的示范和激励。那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 (1) 合理安排时间。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时间里总是觉得没有时间去做太多练习。所以合理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去约束自己, 而坚持不懈, 长此以往, 让人的生物钟控制人的生理机能, 养成定时感受音乐的兴奋习惯。 (2) 明确学习目的:要想练习既省时又有效果, 就必须明确学习的目的, 先思考一下, 这次练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再按部就班, 能解决多少问题是多少问题。这样一来让你的思路清晰, 练习有价值。 (3) 慢练与快练相结合:在练习速度快、技巧复杂的乐句、乐段时, 先把速度放慢到自己能控制的程度反复地练习是非常必要的, 然后由流畅的慢速度逐步加快, 从而达到乐曲要求的速度, 把乐曲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要记住把难点、重点反复练, 慢与快结合练。 (4) 不可忽视左手的技巧练习, 在练习中一般都把精力放在右手上, 从而忽略了左手。但左手的技巧是决定古筝音乐特色的。例如:按、颤正是筝声的“灵魂”所在, 与右手音相辅相成, 左手的失误, 会导致筝曲淡而无味、失去光彩, 所以左手的技巧是不可忽略的。 (5) 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 就建不起摩天大楼。同样想成功地演奏一首曲目, 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力不从心的。每天定时的基本功练习者, 演奏乐曲流畅、颗粒性强、力度饱满且富有激情。所以练习基本功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必然训练。它是具有针对性、反复、专门的单项练习, 可以从中巩固和改进弹奏技巧及方法。而且练习过程中没有负担, 只要不断加强, 就能更好地把握技术, 提高效率。 (6) 温故而知新:大多学筝者是“猴子掰玉米”, 学一个丢一个, 这样学习得不偿失, 因此每个学筝的人都要反复地练习学过的曲目, 积累演奏的技巧、加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7) 调整心态, 激情练习:平时的练习错了可以重来, 但演奏就不同了。上台演奏时往往因为激动, 心理和肢体都比台下紧张很多, 平时滚瓜烂熟的曲子, 台上就忘了。因此练习时想象成自己在作一次重大的表演, 让自己的精神处于兴奋状态, 让激情得以流露, 为上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通过相互评价反馈使学生不断提高表演艺术

对于学习古筝的幼师学生来说, 真正走上教育的舞台展示自己, 并得到大家的认可, 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 在上课中, 要不断加强表演艺术的训练, 要求学生在相当熟练的程度下, 加强自己对演奏作品的领悟力、表现力和感知能力尤为重要。经常带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观摩交流及一些器乐比赛。来增强学生学筝的兴趣和自信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我们古筝活动小组课中我利用集体授课的时间对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关键进行点拨、疑难问题解答、同时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启动, 引导学生个体学习, 并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我在教学中采用五种对学生智力发展有不同作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层次:

1.小组交流。

教师讲解曲子或学生个体自学之后, 在演奏练习中交流演奏指法, 找出错误指法, 及时改正错误, 由于部分后进生还理解不透, 因此需要同学之间相互指导。

2.小组指导。

学生交流古筝指法中由于部分后进生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不足, 这时应要求小组其他同学指导帮助, 小组中活跃成员就起到中心作用, 在同一时间内使所有的后进生得到适合其需要的帮助, 弥补教师对这些后进生指导的不足。

3.小组议论。

在相互交流指导的基础上, 小组成员之间对自学中的疑点, 或教师提出的指法问题各自发表见解, 侧重交流个人的思维过程, 在议论中互相启发, 相互影响, 共同受益。全面发挥学生的独立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平等地发表意见、争论问题能极大地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演奏兴趣。

4.相互评价。

学生思维积极性发展和调动之后, 学生不满足能弹会、弹好、而且能向同学、老师挑战, 能比较方法的优劣, 评价学习程度。

5.小组竞争。

为训练学生曲子的理解性、指法的熟练程度、增强学生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应把竞争意识引进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通过在小组演奏中对比一下各组学生在演奏中的不足, 使后进生在比赛中能意识到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差距, 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这样也可以更好地督促学生按时完成老师留下的课后作业, 通过小组弹奏也能更好地使学生感受到集体演奏的重要性。

同时, 教师对优胜者进行奖励, 对落后者给予鼓励,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 在我多年的教学中, 深深地体会到老师、学生的相互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不能呆板的教, 要不断摸索好的教学方法。幼师生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乐理知识, 掌握各种演奏技巧, 坚持不懈的练习, 这样才能在古筝艺术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提高。艺无止境, 法无定则。要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音乐实践中, 自主地感受音乐,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摘要:针对幼师古筝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结合新时期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幼师古筝教学目标, 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来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和谐的乐曲。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古筝的途径与方法。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篇10

【关键词】五年制幼师生;幼儿园科学活动;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7/08-0063-02

【作者简介】朱智红(1970-),女,江苏吴江人,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的设计和指导是五年制高等幼儿师范学校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和理解各领域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各领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各领域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设计和组织各领域活动的基本技能。操作练习是各领域教育学习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我们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练习,把握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方面提出建议。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是指教师根据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或单元主题活动计划)中科学活动内容的安排,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的具体活动方案,是提高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主要包括活动课题的设计、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环境(材料)的设计、活动过程的设计、教育方法的设计等。这里探讨的主要是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教学往往采用分步骤训练的方法。学生们需要经历观察学习、填空设计、完整设计三个阶段。观察学习主要是提供各种类型的现成活动教案,让学生分析教育活动方案包含的要素,熟悉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格式;填空设计是在观察学习的基础上,提供现成活动方案,让学生补充完整空缺的活动目标或活动材料;完整设计是提供一个主题内容,让学生设计出完整的具体活动方案。

一、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问题

(一)年龄阶段的适宜性问题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需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征来进行,但学生在设计活动时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基本无概念,因此设定的目标易过高或过低,内容的难易处理也不恰当。虽然学生在设计活动时,在观念上还是有考虑幼儿年龄特点的意识,但由于对幼儿的发展特征一无所知,只好闭门造车。如设计大班活动“神奇的影子”,很多同学设计的大班活动仅仅是让幼儿在户外观察寻找影子,知道影子是各种各样的,了解影子的多样性等。

(二)设计目标的问题

活动目标是学生依据科学教育总目标及年龄阶段目标,对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后提出的。通过分析学生设计的目标,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目标定位与年龄阶段不符合;二是目标涉及的内容维度单一,偏重科学知识部分;三是目标表述欠简洁、定位不清晰;四是目标内容之间交叉重复。如大班活动“神奇的影子”中,有的目标表述为:让幼儿了解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影子,让幼儿发现影子的形状源于物体的形状。这样的目标设计存在内容单一、目标重复、目标定位过低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问题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科学教育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情况,而且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养,尤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在大班活动“神奇的影子”中,许多同学将影子界定为河里的倒影、镜子中的成像;还有很多同学将影子的产生理解为光的反射和折射;更有同学在目标中这样表述“通过实验操作,知道影子的产生与材料无关,跟光照有关”,这些都是有明显错误的认识。

(四)活动过程设计问题

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尽管掌握了活动的基本环节,但在他们撰写的活动方案中,往往体现不出活动的结构,更谈不上层次,活动过程过于简单而且缺乏教学策略的设计。以大班活动“神奇的影子”为例,有同学设计的过程如下:(1)老师将小朋友们带到室外,并引出影子,接着引导小朋友们观察;(2)问小朋友们都发现了什么(影子的特征),向别的小朋友交流自己的发现;(3)看看不同物品的影子,让小朋友们知道每一样东西都有影子;(4)向小朋友们解释影子的知识(如颜色、光的照射产生等)。从这一活动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学结构缺乏层次,整个活动都在观察影子,第一步和第三步观察的侧重点没有区别,活动过程中的重难点不凸显,教师引导幼儿探究影子的策略不明显。

(五)教育的基本理念问题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强调以自主探究为主,但在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中基本都是以教师的灌输为主,这说明学生无法将学习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无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及环境材料的提供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究。在大班活动“神奇的影子”的活动设计中,教师灌输的痕迹特别明显,尤其是最后向小朋友解释影子的阶段。

二、提升科学教育活动方案设计能力的策略

(一)提供丰富的活动范例,引导学习和理解基本理论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不能仅停留于理论的解释,而应关注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体验。所以,可以通过建立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案例资源库(包括活动方案及活动录像),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科学教育的理论,并通过场景模仿理解科学教育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

(二)增加练习的频度,及时反馈练习的效果

技能是在练习中得以提高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作为师范生必备的教育技能,也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习得和熟练。在目标如何设定、活动过程如何设计、活动环境和材料如何设计等具体环节中,学生通过练习才知道自己的困难在哪里,自己容易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当然,五年制幼师生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同学缺乏思考和自我反思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练习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练习的成效。

(三)加强观察儿童行为的技能训练

观察分析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情况是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必备技能。尽管在五年制幼儿师范课程的设置中,实践课程的比重并不少,学生接触幼儿的机会也不缺乏,但这种实践缺乏对儿童的观察,学生往往只关注教师怎么做,很少关注儿童是怎么学习的,不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所以,课程设置需要考虑增设关于观察儿童行为的技能训练。

(四)加强思维逻辑训练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能力,具有严密、规范、正确等特点。在五年制幼儿师范的课程设置研讨中,经常听到强化五年制幼儿师范学校学生文化素养的需求,实际上从目前的课程来看,虽然文化基础课占的比重并不少,但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亟待提高。首先所有学科教师都应认识到自己学科在培养师范生素养中的角色和任务;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和习惯;再次,教学中应采用一些逻辑思维训练的方法。

(五)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提高科学素养

五年制幼儿师范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需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应推荐学生阅读科普知识的书籍和杂志,开展科普知识竞赛。课外活动中也可增设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饲养与种植常见小动物和植物等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俊. 幼儿园科学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 刘文婷,谷忠玉.科学活动中师幼互动存在问题的探析[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1).

[3] 冯雅静.科学探究活动游戏化的策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0,(10).

[4] 王春燕.对当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反思[J].山东教育,2006,30.

[5] 陈大琴.在有效提问中预约科学探究的精彩[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12).

幼师生数学学习问题 篇11

关键词: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为根基的事业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幼师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的培养关系到未来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一个具有较高政治思想觉悟、良好职业道德的幼师生,将来对幼儿的启蒙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在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的今天,幼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国家重视、社会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育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师德的重任。因此,思想政治课在幼师生的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大部分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态度非常消极,缺乏学习动机。动机(motivation)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1]。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某一行为,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动机。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里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或兴趣等形式,对学习起推动作用[2]。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是指激发、推动幼师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部动力,是他们发自内心地倾向于学习本学科的意向和愿望。学习动机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缺乏学习动机,他们对思想政治课很漠然,学习非常被动甚至抱无所谓的态度,使得思想政治课形同虚设。幼师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激发他们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应该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有助于增强幼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教育幼师树立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师德的重任。然而,由于部分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缺失,严重影响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幼师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师生自身特点和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将学习动机理论与教学实际有机融合,提出培养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的具体策略。只有幼师生学习思想政治课有了内部动力,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倾向于学习本学科的意向和愿望,随之产生学习行为,最终增强幼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2. 有助于推进幼师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规定:“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机构、改革教学方法。”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儿师范学校,进行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兴趣与动机、态度与习惯等几个方面得到发展,改革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改变传统的主张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问题。本文主要是从幼师生个体的学习需要出发,探讨如何提升幼师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在动力。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教学,真正体现新课改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新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学习动机理论恰恰特别关注学生对于课程的态度、兴趣和需要。因此,对幼师生学习动机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进幼儿师范学校的新课程改革。

3. 有助于提高幼师生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幼师生在校期间是他们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关系到将来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时事政治。”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毫无疑问,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胡锦涛强调:“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会产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的轨迹。”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国四代领导核心都作过明确的指示和论述。因此,幼师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幼儿园工作岗位上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幼师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兴趣不高,学习动机欠缺,可见,研究如何培养幼师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就显得尤为迫切,这对提高幼师生政治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叶奕乾, 祝蓓里.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1994, 31-45.

上一篇:小学《思品与社会》下一篇:广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