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六法

2024-10-26

教学六法(共12篇)

教学六法 篇1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储备一定数量的词汇, 才能实际运用语言。正如Wilkins所说, 在语言交际中, 没有语法, 只能传递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 将没有信息可传递。然而在多数英语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效果最差的恰恰是词汇, 我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六种方法。

一、直观法

适当采用图片、实物、玩具、幻灯片等辅助教具及肢体语言和表情等, 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如教一些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pen, book, chalk等, 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knock, jump, open等, 表示情感的形容词happy, angry, sad等, 教师可一边说, 一边出示物体并做一些相应的动作或做出某种神态, 然后让学生模仿、练习。

二、语境法

语境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句型或上下文来教学词汇。

如教play basketball时可通过以下语境:

Michael:Hi, Kangkang.

Kangkang:Hi, Michael.Are you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I saw you play basketball almost every day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s.

Michael:Yes.You know, we are going to have a basketball game against Class Three on Sunday.

利用上下文教单词的道理也一样, 比如学习popular时, 可以用下面这短文:

Basketball,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sports in the world, has a history of over a century.Many people like to play it because they can play it indoors and outdoors.

把popular放在这段文字中学习, 不但教会了这个单词,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三、音形联系法

教学新词时, 可用音形结合的方式列出已学过的相似词, 逐渐加强对所学词的音形印象。如学到ear时, 可列出hear, dear, near, tear, clear等单词;教blow时, 可归纳know, grow, throw, show, flow等单词;教学classroom时, 可联系到bedroom, sitting-room, dining-room, waiting-room等单词, 并对它们进行音、形、义上的比较。这样, 记忆单词的效果就比较好。

四、英语解释法

英语解释法要求学生用已学的英语来学习新的英语知识, 也要求教师在上课时用英语来教学, 用英语来解释单词、句子等。如可以这样解释下列单词:

September:the ninth month of a year.

Invite:ask someone to dinner or a party.

Feed:give food to somebody or an animal.

Huge:very large/big.

这样用简单英语解释单词, 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 而且旧单词又反复重现, 使学生认识了同义词, 了解到更多的词汇知识。

五、谜语、游戏法

有些单词采用谜语形式来猜测, 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例如:

(1) I jump into water.Guess a word. (waiter)

(2) What has many keys, but cannot unlock a single door? (A piano)

(3) What fruit is never found singly? (A pear)

课堂上做游戏可帮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掌握一些较难掌握的词汇。例如, 在学习了身体部位名称后, 可做“Polly says”游戏。先练习已学过的知识, Put on your hat.Open your eyes.Touch your ears等, 接着四个人小组做这个游戏。经过几次练习后, 学生对新学单词的印象就会深刻得多。

六、辨析法

在学习某个新单词或词组时, 若他们有同义、近义词, 可以采用同义、近义比较辨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教授动词read时, 可将它与look, look at, see, watch等词或词组进行比较辨析, 将这些词或词组编入一段话中。如Look!This is a picture of Jim’s family.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Jim’s mother is watching TV.His father is reading a newspaper.His sister likes seeing a film.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这段话, 再归纳出这几个词的用法, 并要求学生造句, 看看是否已经掌握。

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效、自动地激活词汇的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词汇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他们对词语的感悟能力, 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

教学六法 篇2

作者:河南省实„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368

更新时间:2007-1-1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六、留“味”

语文段落教学有“六法” 篇3

一、反复朗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和主要方法。对于一些较难读好、难以理解的段落,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朗读,在一遍遍的朗读中获得发展,以逐步实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悟、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

[例文]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的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赞叹的掌声……(苏教版六上《鞋匠的儿子》)

[教法]理解林肯所说的这段意味深长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一味地串讲也未必有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先把句子读通顺,然后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最后体会林肯的真情实感。

二、问题引路法

富有引导性与启发性的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块磁石,学生在不断求解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一个段落中提炼出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紧紧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

[例文]海底植物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它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就拿大家族海藻来说,从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单细胞硅藻、甲藻,到长达几百米的巨藻,就有八千多种。(苏教版三下《海底世界》)

[教法]教学这个段落,教师只需向学生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海底植物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议议、圈圈画画来寻找答案,最后概括出这种差异的主要体现植物色彩的多种多样和植物形态的各不相同。

三、畅谈感受法

语文学习重在感悟,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谈谈各自对文本的读后感受便是一种“最省力”的教学方法。畅谈感受的前提是深入研读文本,把课文读熟之后才能有感而发,此时,教师只需在一旁进行适当的“点拨”。

[例文]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苏教版四下《天鹅的故事》)

[教法]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文字,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在经过数遍朗读之后,老天鹅的英勇行为肯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受到老天鹅特别伟大。”“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写得生动传情。”“我仿佛也感受到了身体的一阵阵剧痛。”……

四、字词突破法

许多段落都有一个关键字或中心词,这个字或词就是整个段落的灵魂,抓住了它,也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教学就会轻松自如。

[例文]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更有趣的是,在举行集会、庆典甚至政府会议时,会前会后也要各奏一曲古典音乐,这几乎成了惯例。(苏教版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

[教法]教学这个段落,可以紧紧扣住文中的“离不开”来进行——“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在文中具体描写了在自由漫步时、夏天公园里、普通百姓家、集会庆典时都会有美妙音乐的伴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音乐。

五、巧设填空法

填空具有思维的指向性,教学时,我们不妨以一则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填空来串起整个段落的教学,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感,使课堂生机盎然。

[例文]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王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北师大版五上《包公审驴》)

[教法]教学时,可设计一则填空“那可真是一头驴呀!”以此来统领整个段落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概括出最准确的文字来解答,他们能感受到几种不同的答案:健壮的驴、漂亮的驴、珍贵的驴、有用的驴……

六、想象画面法

中国的汉字就是神奇单个的方块文字通过有序地排列组合便形成了完整的句子,这些句子所反映的是有意义的内容与形象化的画面。对于抽象的文本的理解,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并通过画面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文]几年过去了,塞特凯达斯瀑布逐渐枯竭,再也见不到昔日的壮观气势了。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见到这样的情景,都失望地离去。(苏教版四下《特殊的葬礼》)

[教法]学习这段文字,教师可组织学生先认真读一读,然后说说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情景,使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枯竭,”在自由交流中实现对文本的理解与再创造。

初三数学教学六法 篇4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求学生数学作业本必须及时上交, 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认真落实订正, 将反馈与矫正落到实处, 做到当天的问题当天了解、当天解决, 也就是说反馈要适时, 矫正要到位。另外, 我们还应注意反馈信息是否真实, 矫正的方法是否得力, 因为反馈的信息虚假或不真实, 我们就发现不了问题, 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 也就不会采取及时、正确的矫正措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1 注意反馈矫正的及时性。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上课集中精力, 勤于思考, 积极动口、动手。可利用提问或板演等多种方式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一般我们把提问、解答、讲评、改错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注意辅导其学习方法, 并针对其学习上的缺漏予以辅导纠正, 作业及时批改, 当天问题当天解决, 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做好月考及模拟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知识缺漏情况的统计及分析, 进行针对性的评讲, 要求学生做好纠错记录, 准备专门的纠错本, 便于学生记住易错的题型。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训练及检查, 同时不要把讲评和改错拖得太长, 最好当堂问题当堂解决, 及时反馈在当日为好。

1.2 注意反馈矫正的准确性。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 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答疑解难, 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的关心, 尝到因积极与老师配合、真实地提供信息而学习进步的甜头, 从而主动与老师配合, 及时矫正作业及考试中的问题。

2. 教师要与时俱进

新大纲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 开发他们大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 要想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要不断充实自己。

一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二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三是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掌握数学技术。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只靠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是无法完成的。有许多图片、图像需要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许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需要用电脑演示。在教学中我们会经常遇到用较多的语言说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现象, 而且它们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活化这些现象, 而且特别直观、形象, 从而不需要教师多言语学生就可以自己感悟数学知识。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才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素材。从某种角度讲, 数学上的每一次重大的发展和突破都是技术 (当然包括科学) 有大的发展与进步的前奏, 而事实是数学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重大技术的发现。

3. 优化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地钻研教材, 探究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的潜在功能, 建立一个充分地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 使课堂充满活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教育工作如果不能引起各方面的兴趣, 讲授教材就易进入睡眠状态。”的确,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我们通过加工教材,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 学生才会乐学。

多数学生认为, 数学是抽象的, 但抽象并不等于枯燥无味。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合理, 统一和谐, 学生才能自然清晰地接受新知识, 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4. 坚持“双基”教学, 注意适当拓展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考试的重点, 是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的基础的基础, 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才有能力发展。我们在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 适当地进行引申、拓展, 并引导学生在解题后进行反思, 注意总结数学规律和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关注后进生

对于后进生, 给他们制定的目标不要太高, 让他们“跳一跳, 够得着”。这样他们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表扬, 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 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 让他们感受到爱。要想他们成功就要在课后多花时间帮助他们。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 让他们一点一点地进步。除此之外,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讲课时不管多生气, 多着急, 都要忍住, 要耐心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6. 开展竞赛活动

读书六法(定稿) 篇5

杨天宏

中国古人将学习分为“耳学”和“眼学”,“耳学”是听,“眼学”是看。贬义地说,“耳学”乃拾人牙慧,是低级阶段的学习方法,善学者应注重“眼学”而非“耳学”。现在大学攻读学位是“耳学”和“眼学”并重,听老师授课,是为“耳学”,自己读书思考,是为“眼学”。我们所强调的,是以“眼学”即自己读书为主。但读书是有讲究的,并非所有人都会读书。当初朱熹门人荟萃朱子平日训导,节序其要,得“读书六法”:一曰循序渐进;二曰熟读精思;三曰虚心涵咏;四曰切己体察;五曰着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朱熹将读书与修身养性相结合,所授读书六法,前三法基本上是“读法”,后三法偏重心性修养方面的功夫,有类“用法”。今略仿朱子,演绎六法。然演绎亦有不同路数,朱熹说:“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晋人则不然,舍经而自作文。”我做演绎,依违汉晋,未必伦类,但于各位同学读书学习有所助益,非所忌也。

一、出入法。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语》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入”是寻求客观知识,了解作者表达的事实和见解,“出”是表现读书人的主观看法,读书应出入结合,主客观交互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从程序上看,“入”是读书学习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读书的要求是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说的“无成执”。所谓“无成执”就是虚心,虚心即心要空,就是无成见。器物惟其空才能装东西,人要虚心才能接受新知识。朱熹说:“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朱熹用“虚心涵咏”四个字对这段话作了概括,意思是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忌穿凿附会,不能想当然,就像用秤去称东西一样,是多少就是多少。余英时解释说,读书“虚心”,首先是要“无我”。可见,读书没有想法不行,想法太多有时也会成为掌握旧学新知的障碍。

但对已进入第二阶段的读书人来说,要求就不同了,就应有主见有自我,就要讲究“出”了。读书为何要“出”?因为读书不只是要汲取知识,还应形成自己的见解,单纯学习模仿不可能在学术上有什么建树。齐白石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主张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所言虽针对绘画,读书学习亦属同理。而要能创新,读书时只“入”不“出”是不行的。“出”的关键是要有思想,要不轻信他人的言说,借用西人的表述,就是要学会“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尼采主张“重新估定一切的价值”,开启了近代怀  本文系杨天宏教授2015年5月20日在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历史专业本科生的演讲稿。疑主义的风气,并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思想学术。胡适说,科学研究的第一个信条是“思想”,而思想的起点是“怀疑”。书可以告诉我们许多有用的知识,也可能传达错误信息,未可轻信。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就是这个道理。

就史书而言,你敢说书上的东西都真实可信吗?会读书的人都知道不可尽信。曾国藩读古代史书有关战争的记载,就产生了怀疑。他说古代史家最受后人尊崇者莫过班、马,就才学言,“班固不逮司马子长远矣”。但即便是司马迁,其《史记》也不尽可信。他说《史记》最好的涉及战争的篇目是《淮阴侯传》,其中写得最精彩的韩信克敌制胜的办法为“沙囊壅潍”与“木罂渡河”,但两种办法均违反常识,不可置信。他根据自己领军作战的经验判断,这是没有战争经验的司马迁采信传闻或纯出臆想。在湘军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曾发生著名的“靖港之战”。此战湘军惨败,曾国藩为总结教训,战后召集参战将领,命其讲述战役经过,结果言人人殊,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亲自参战的军人尚且如此,从未打过仗的文人更不待言。由此曾国藩断言:“古来史书之言兵事者,皆好事文人以意为之,不知战争为何事,战阵为何物”,不可轻信。

关于史书记载不尽可靠,后现代史学提供很好的理论说明。后现代史学有个十分经典的论述,认为人们读到的一切“历史”其实都只是文本(text),是认识中的历史,有人为即“伪”的因素,既然有伪,研究者就应去伪存真。同学们学中国古史就知道,上古“三代”历史之所以被描述得无比辉煌,按照古史辨派顾颉刚等人的说法,是因为其中包含“层累堆积”的构成效应,有很多后世添加的成分。至于中国近代史,相关记载更不尽可靠。梁启超1920年代在清华当导师时曾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也矣!”作为当时当事人的记载也不免“将真迹放大”,可见读书时把握“出入法”中的“出”,学会“批判性阅读”,何等重要。

二、通读法。书要从头至尾逐字逐句通读,一气呵成,方能理顺书中的繁复内容与叙事脉络,掌握作者的思想见解与论证方法,看出言内言外之意及曲径通幽之所在。通读法的要领为“通读一书及一书一书通读”,具体办法为不读完一本书,不读第二本书。朱熹说:“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句字,首尾次第,各有其序,不可打乱,要做到字求其训,句求其旨,未得乎前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不敢志乎彼。”此乃读书最要方法。

但文史专业同学写文章找资料往往会形成“scan”即扫描阅读的习惯,并视之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其实严格地说这不是读书,是找东西,是在做傅斯年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那样的工作。读书是另外一回事,是学习欣赏和批判。欣赏要能领悟其高妙,批判要看出其破绽,这都不是随意翻翻就能达致目的的。对于内涵丰富的书,尤须从头到尾认真读,不可凭兴趣爱好,或根据自己的需要,跳读或挑读。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一文中谈到《金瓶梅》的读法,很有启发性,他说:“《金瓶梅》不可零星看,如零星,便只看其淫处也。故须尽数日之间,一气看完,方知作者起伏层次,贯通气脉,为一线穿下来也。凡人谓《金瓶》是淫书者,想必伊止知看其淫处也。若我看此书,纯是一部史公文字。”读语录、看他人引用的文字,都属于挑读、跳读,要害在于断章取义,很可能会歪曲作者的本意。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随着 IT 技术发展,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这很可能会导致人的智力下降,以致成为“脑残”。我很赞成这一说法,只是认为“碎片化阅读”并不限于IT技术打造的“微阅读”,传统纸质书籍阅读时的挑读、跳读也是“碎片化阅读”。我们知道,优秀的论著往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人文性及内在逻辑性,而挑读、跳读恰恰破坏了阅读对象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不可能把握其丰厚的内涵及作者的用意。大家都认同读书学习是一种智力训练,既然碎片化阅读严重弱化了读书人所受训练,说这种阅读方式会使人“弱智”,并不夸张。

三、参读法。这是鲁迅总结出的学人习惯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而言,这一方法甚是实用。所谓“参读”就是参互读、交叉读,鲁迅读书不但读某一作者的论著,还参读其传记、书信、日记及他人著述,以便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的真实思想,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读书之所以讲究“参读”,其中有一个阐释学强调的“文本”(text)与“语境”(context)的关系问题。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语境中,孤立看一段话,往往会将这段话所由产生的语言环境剥离出去,让人不知所云。不仅一句话不能孤立理解,一本书也不能孤立的看,因为文本与语境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也可理解为书与书的关系,不同的书,彼此之间也可相互诠释。因而善读书者都忌讳孤立地研读一本书。虽然在一些情况下,孤立的读一本书也可能弄懂这本书的内涵,但有些书若孤立读,即便读千百遍,也未必能读懂。蒙文通曾借用欧阳竞无读书之例来说明这一点。当初欧阳竞无读佛教俱舍经,历数年而不得其解,乃向沈增植请教,沈要他取上下左右之书读之。所谓“上下左右之书”就是相同、相近、相似、相关、相左乃至相反的书,欧阳竟无以此法重读俱舍,三个月而豁然开朗。很明显,“上下左右之书”已构成俱舍经的语境,帮助欧阳竞无理解了俱舍经义。此例清楚说明了不同之书彼此间的相互诠释作用,而蒙文通从中总结的“事不孤起,必有其邻”的认识论,也成就了他的博学与通识。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参读尤为重要。参读的功效在于比较异同,以便做出综合性判断。同一历史存在,在不同的观察者看来,内涵可能相去云泥,站在单一的观察维度,不可能获得“全息”的历史影像,因而多维度进行观察认知,十分必要。大家应该读过柯文(Paul A.Cohen)的《历史三调》,该书将义和团区别为“事件”、“经历”及“神话”三种不同形式的存在,就是告诫读者,“历史” 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与表达方式,其内涵亦往往因此存在差异,读史者应学会比较异同,探究窾奥,把握其多重含义,方不至云雾其中,瞢无所见。从哲学立场分析,黑格尔讲辩证法强调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认为离开事物间复杂的关联性与相互作用,任何事物都不能获得正确解释。而“参读”恰好从方法上照应了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关联性。

四、复读法。学者治学不能没有根基,梁启超曾将治学根基的奠定喻为“开拓殖民地”,建议学者深挖广殖。就读书方法而言,读书人欲拥有属于自己的“殖民地”,在多读泛读的同时,应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将书中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乃至在知识构成上不分主客,难辨人我,以此为基础,拓展知识领域。此法同“参读法”一样,与朱熹的“熟读精思法”神髓相通,妙在精熟。

复读的要义在于专一。荀子说:“好稼者众矣,而稷独传者,一也;„„好书者众矣,而伧颉独传者,一也。”《韩诗外传》云:“出见裘马之肥则好之,入闻夫子之言则又好之。两心交战,故瘠也。”对此,傅斯年评论说:“不能择一职业,终身守之,以成终身之事业,能无瘠乎?”从治学及修行实践上看,古人治经往往专治一经,而非兼治群经,原因在于兼治群经往往为力不能及;而专治一经,一旦通了一经,可以产生触类旁通的效果。佛教高僧也异常重视修习时的学行专一,宋代大慧普觉禅师宗杲以习武喻曰:“譬如人载一车兵器,弄了一件,又取出一件来弄,便不是杀人手段。我则只有寸铁,便可杀人。”宗杲精研佛理,深谙修习之道,其“寸铁杀人”之喻,说明了专一的功效。而对读书人来说,最便捷的通解经义办法,除了广博性的“参读”,就是专一性的“复读”。

在“复读”法的运用上,成功学者甚多。如胡适对《水经注》几乎研读了大半辈子,各种版本的《水经注》均已熟读,学问方能推陈出新。红学家俞平伯的成功之道亦是如此。据说俞平伯每年都至少要读一遍《红楼梦》,以至能背诵《红楼梦》全书,其红学研究能有巨大成就,此乃重要原因。我读大学时的老师、廖平的入室弟子今文经学家杜刚白先生能背诵《左传》全文,熟记各种版本的《左传》注疏,耄耋之年谈及先秦诸史及史籍,仍如数家珍,曾亲口告诉我,其能如此,办法无他,只是“复读”。

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道明了反复读同一本书的奇特功效。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也强调复读的必要。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说:“一个人若能足够认真地读上10本书,则可望成为圣人。”虽然要求复读的书的数量不同,说的却是一个道理。

五、计量法。读书应注重量的规定性,用文学语言表述,就是要效法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黄宗羲死后,有人镌刻《梨洲先生神道碑》,引述黄氏治学心得曰:“读书不多,无以论斯理之变化。”韩愈、黄宗羲均为明确强调读书不多是为治学之患的学者。杜甫则从写作需要的角度强调大量读书,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学生读书,既患粗疏,更患量寡,完全没有量的规定性,自难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都知道大运动量的训练对于增强运动员体能所能产生的功效。以跑步为例。一个长跑运动员要想出成绩,除了先天素质之外,运动量必须达标。马俊仁的“马家军”能产生王军霞等一大批世界级的优秀长跑运动员,据说他是骑着摩托紧跟运动员,用跑表一程一程地测量其成绩,甚至不惜打骂,将他们逼出来的。这样的方式虽迹近野蛮,但效果良好,因为马俊仁懂得,大运动量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不二法门。

读书也一样,必须有量的规定性,阅读量少,不可能达到学习训练的效果。但许多同学并不真正知道读书的质量关系,片面强调质而忽略量,不知没有量绝对谈不上质。在国外攻读学位,教授一般要求研究生在完成课程的前提下每周至少读两本专业书,美国、日本历史专业的博士一般要读6至8年,若以8年计,一年52周,每周两本,休息两周,一年100本,8年800本。由于本与本差异甚大,不好精确计算阅读量,一些学校又有每周读500页的规定,据说哈佛大学就是如此。但无论是“本”还是“页”,所要求的阅读量都很大。相比之下,国内的学位培养却没有严格的阅读量规定,这是造成中外高层次人才培养差距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攻读学位要读这么多书?这当然是达到学科最高水平,拿到硕、博士学位的要求,因为水平要求越高,基础应当越厚。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大量读书才能产生学习上的良性循环,这里面存在某种心理甚至大脑生理的规定性。英国圣三一学院神经学研究所教授伊朗·罗伯逊(Iran Robertson)说:“你学得越多,你所能学的就越多。”(The more you have learnt, the more you can learn.)认为大量的读书学习对于大脑生理作用的发挥可以起到良性刺激作用,提高进一步学习深造的能力。片面强调读书应注重精读而效果不甚明显的学者,应该从罗伯逊的意见中得到启发。

六、购读法。学者要舍得买书,既要借读,也要购读,要为自己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斋,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书斋,以补公共图书馆的不足。购读偏重购,本非读书法,但与读书密切相关,姑作其一,凑足“六法”。

中国传统学者多为书斋学者。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所谓“皇史宬”乃皇室的私家书库,而清代著名的七大藏书楼——文渊阁、文津阁、文源阁、文汇阁、文澜阁、文溯阁、文淙阁,基本上是官方专用书楼。在公共图书馆尚未建立的情况下,书斋可以为学者提供精神食粮。故传统学者都十分重视构建书斋,并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寓意。如曾国藩的“求阙斋”,俞樾的“春在堂”,王力的“龙虫并雕斋”等。然而,是不是有了现代图书馆之后就不需要书斋了?不 是。公共图书馆与私人书斋性质功能是有所区别的。个人的藏书在量上虽无法与公共图书馆相比,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个人藏书的优势在于:一,可以很好对应自己兴趣爱好;

二、没有使用时间的限制;三,可以任意批注。很多一流学者同时也是一流藏书家。如胡适,藏书多达40书柜,包括105种善本古籍,其中乾隆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堪称海内孤本,他如稿本《四松堂集》、嘉靖刻本《二郎宝卷》及珍本《金瓶梅》等,均为罕见秘籍。李敖也注重购书,他在台北近郊阳明山上有一处书屋,藏书近8万册,他常把自己关在那里读书。李敖为人甚狂,这不可取,但与一般没有底气、仅是心高气傲的狂人不同,他的狂是有学识作为资本的。胡适、李敖的成功之道证明了注重“购读”,即出资建构个人书斋的重要性。

需要提醒的是,随着技术发展,书斋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现代学者在重视纸本图书的同时,还应学会利用数字图书,收罗电子文本,为自己建造一个电子书斋。现有的各种电子期刊及数据库,若能充分利用,你的个人电脑里就可以收藏相当于一个小型甚至中型图书馆的书籍,满足你的求知欲望。

职高文言文教学六法 篇6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言:“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的确,目前职高文言文教学多半是老师讲、学生听。尽管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它的优势,但高一到高二有四个单元,加上高三总有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困难的、深奥的由教师讲、学生听无可厚非,但容易的、浅显的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一讲给学生听了。而且我们职高生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笔者任教的女生班尤其害怕文言文。职高教材,短小、浅显的文章多。另外,各年级的知识结构也不一样,如果说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新生学习文言文时,需要老师逐字逐句讲解,那么高二、高三复习的学生学习文言文时,就没有必要让老师一味地讲下去了。因此,在职高文言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文章的难易程度,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哪些方法可供选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六种。

一、读书百遍自见法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时如是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先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这是古人的读书方法,同样也适合于我们今人。通过反复的朗读,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言文语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读呢?笔者总结出三步朗读法:

1.快读——观其大概,不求甚解。读第一遍速度要快,可以用浏览或跳读的方法来读,以不出声为好。在读的时候,要大致明了文章里讲的是何时、何人、何事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能读懂文意的六、七成即可。

2.慢读——明其文理,感知全文。文言文大多短小精悍,这给同学们精读带来时间上的保证。所以在这一步中,读的速度要尽量放慢。在读的时候,同时用笔勾划文中的生字、生词与疑难句子。通过慢读,我们就能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明白文章的基本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品读——吸其精髓,加深理解。由于文言文的语言凝练,语句内涵丰富,所以品起来要比现代文有味得多。在这一步骤当中,读时要带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去读,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出韵味来。这一环节,要注意品文章的中心思想、品章法结构、品写作技法、品语言艺术、品艺术风格等。通过对文章的品读,可以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增强语感等功效。

在这“三步阅读法”里,前面的一步是后面一步的基础,后面的步骤又是前面一步的深入,他们是紧密相连的。

二、一显身手试教法

我们职高学生文化基础不高,但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渴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试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多种能力的发展。当然,学生试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脱离教学,而是应该全程参与指导,教师投入的时间将比自己亲自讲授多得多。

对于部分古诗、论语和《游褒禅山记》等内容浅显的文章,笔者就大胆地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试教,事实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通常的做法是:首先,采用自荐或推荐的方式确定试教学生。随后指导试教学生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弄懂字词句,把握文章结构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还要求试教学生尽可能地做好解答同学提问的准备。最后让试教学生上台“演戏”,教师在台下“看戏”,当试教学生难以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就及时、适当的举手回答。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节约了时间。

当然,由于课堂教学实践有限,加上教师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的积累等都是学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学生试教只能是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一种“调味品”、“催化剂”,应适时、适度,否则,我们便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对照译文纠错法

学生学习文言文,对于职高女生,在语音、语法上问题都不是很大,难就难在词汇上。词汇古今意义的不同,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大障碍,它直接导致了学生产生“看得懂汉字,不理解句意”的特殊现象。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填鸭式”的灌输显然是不行的。语文教材中有些文言文篇幅短小,文义较为浅显,如《劝学》、《师说》等篇目。在讲解这样的文章时,笔者通常要求学生课前将课文中某些重点段落甚至全文进行书面翻译,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老师提供的译文和自己的译文一一对号入座,对译错之处寻找原因,及时改正。同时,笔者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并提倡通过“生生”互动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运用这种方法,能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克服学生“动口不动手”的毛病,省去教师“唇焦口燥”的烦恼,还能让老师及时、真实地了解学习情况,以便有的放矢,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但是,在学生进行翻译之前,教师需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笔者通常指导学生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注释。每篇文言文页脚或多或少都会提供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对于语句翻译常常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使用工具书。使用工具书,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但要求学生在翻译文章时不要依靠参考书,特别是不要预先看译文或文白对照之类的书,因为这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三是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在翻译文章之前应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否则对文章的理解将是支离破碎的,从而影响译文的质量。

四、集思广益问答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当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时,学生学习的意志比较低沉,积极性并不高。而如果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课堂气氛就比较热烈。这实际上是学生自主意识的一种体现,学生有时更愿意通过“同伴互助”来获得知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讨论,笔者常常将班上的学生编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小组4至6人,组长由文言基础较好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对于课内自读文言文,先让小组成员共同认读、鉴赏和评价,互相讨论存在的“疑难杂症”,然后由组长向全班同学征求答案,如果学生能回答的,就让学生当一回教师,如果学生不能回答的,则由老师来“答记者问”。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五、精耕细作串讲法

近年来,文言文的传统串讲方式受到了不少教师的质疑,他们认为这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种质疑虽然不无道理,但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应该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对于文言基础相对薄弱的职业高中学生来说,像《过秦论》、《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一些思想内涵丰富,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经典名篇,就必须逐句、逐段甚至逐篇串讲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串讲的过程中也可引导学生参与,有些较为浅显的语句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试着翻译,正确之处教师及时予以肯定,翻译不够准确的地方教师帮忙纠正。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方法的继承,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细致的串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当然,这不是简单的由词入句、由句到段,而是首先制定训练重点,进而在训练重点上下功夫,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六、顺藤摸瓜点拨法

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认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课文的思路设计若干问题,这就是所谓的“藤”。课堂上将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布置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充分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就会在思维的碰撞中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运用的材料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分析行文思路和表现手法,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而这些就是所谓的“瓜”,在“顺藤摸瓜”的过程中如遇到障碍,教师就适当地进行点拨。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十分有帮助。同时还强调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养成文言的敏锐语感,领悟文章的写作艺术,优化人文的自我修养大有裨益。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应根据职高生的学情及文言篇目的难易程度,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管泓梁.职业学校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阅读,2012,(23).

[2]王显华.中职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教法探析[J].语文学刊,2010,(24).

[3]钱梦龙.文言文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1997,(4).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六法”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景创设,“六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仔细分析苏氏的话语, 他其实强调了一个事实:在教学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远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至少是同等重要。

多年的从教生涯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创设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情境, 不仅需要了解创设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熟练操作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学会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和环境条件, 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情境, 把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去, 才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结合了教学理论的学习, 归纳整理出来的一些教学激趣的具体做法, 拿出来与同仁们切磋, 因为六条, 姑且称之为“六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没有疑问就没有思想, 学生积极主动的思想活动往往是由能启迪思维的问题开始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应用问题创设情境, 就是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巧妙地设计问题,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之中, 让学生经历“问题——深思——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思想过程,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我在教学《行道树》一文的时候, 引用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引题, 创设了问题情境:诗句中的“春蚕”“蜡炬”这两个文学形象, 历来受人赞颂, 真正值得人们称道的精神品质是什么?学生经过短暂思考后, 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是无私奉献的精神。随后在分析“行道树”的寓意时, 我问学生:“行道树”与“春蚕”“蜡炬”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一下就明白了。那天的课上的很轻松, 也很愉快。一节课我几乎没说多少话, 只是适时地抛出了几个问题, 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思考探讨。

二、创设实验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积极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是教师应用实验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利用各种形式的实验操作, 不仅要注意课堂的直观演示, 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协调一致, 充分发挥其内化功能, 更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他们在参与中思想, 在思想中参与, 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第一手感性资料, 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跨越。这样, 不仅能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参与能力, 当然, 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自不必说。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有关三味书屋的景物描写是怎么写出来的, 我把学生带到教室门前的小花池边进行实地观察, 结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源于对生活和自然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

三、创设多媒体情境,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同时刺激多种感觉器官, 有利于人对知识的理解。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 对学生的多种官能形成强烈刺激, 是一种很好的激趣工具, 同时也是一种先进的知识传播的载体。教师在教学中, 如能熟练地应用多媒体设备服务教学, 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必能极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大幅拉升学习成绩。现在网络资讯非常发达, 教师只要愿意做, 总能找到适合教学的媒体情境, 当然, 不具备条件的除外。

四、创设激趣情境, 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适度应用游戏创设教学情境, 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增长学生的知识才干, 而且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等多种能力, 并能够在不断的游戏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一方法在教学中使用很广泛, 比如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到的分角色朗读和接龙式朗读等, 就是很好的游戏激趣的方法, 在此就不再过多举例了。

五、创设故事情境, 培养学生高尚道德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过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照片、插图等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是创设故事情境的优质素材。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若能应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 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意境, 再现伟人们忘我工作、忘我探索的情境, 还会从这些扣人心弦, 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的故事中获取大量的德育素养, 使他们逐步形成崇尚科学、崇尚仁人志士, 勤奋学习、拼搏进取的思想品质。

六、创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利用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就是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活动情境中, 学习知识, 增长智慧, 提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用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不仅能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而且对于促进学生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 也是十分有利的。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六法” 篇8

一、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老师通过巧妙的设疑, 设置悬念, 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 课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导入法中的悬念设置法, 让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状态。如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 便提问:“同学们阅读了课文, 那么有没有发现本课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以此来设置悬念。又如在教学《诗经·氓》时, 可说:“诗中的女子聪明贤惠, 勤劳专一, 那么她们究竟因为什么而被休弃的呢?”学生不免好奇, 便会积极阅读, 展开讨论, 那么一堂课的基础也就打下了。

二、引语导入法

罗列引用伟人或名人的有关论述, 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索。如教《赤壁之战》时, 先引用毛主席的有关论述, 再引导学生回顾引语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的主旨:长勺之战之所以以弱胜强是因为战略防御的正确。写作方法:以对话方式详写战略决策, 略写战争, 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本文的题旨导的正确。这个导入语妙处在于: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②了解了赤壁之战在中国史上的地位、意义、影响;③启发学生本课学习重点有二:一是学习理解司马光对材料详略处理的方法和意图, 二是传神的对话描写。为讲析课文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三、参与导入法

语文课堂上,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至教学过程中来, 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 势必导致懒于思考, 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 我认为把一堂好课的开启之笔大胆交由学生完成, 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 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 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 而读过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 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 让读过 《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 更具吸引力, 他们也听得更专注, 同时, 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 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背景导入法

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 例如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 或是作者的身世背景等等, 这样能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向学生提供背景等材料, 决不是让学生“带着脚镣跳舞”, 而是启迪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解读文章的方式。

五、情景导入法

在教授自居易的《琵琶行》时, 学生耳听乐曲之后, 随着教师的讲解慢慢入境:这是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 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假如说, 老师要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 (稍等生思考) 这对大家来说, 并非易事。因为音乐并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 它有声无形, 飘渺难以琢磨。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不少, 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 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六、过渡导入法

过渡式导语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可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化, 可从古过渡到今;从社会现实过渡到课文内容, 从学生实际过渡到新课的教学目的上;最多的是从旧课的知识过渡到新课的知识。如有位老教师在教《拿来主义》一文时, 其导语的设计就是以学生的课外阅读入手的。“我们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很浓, 阅读的范围比较宽泛。我初步统计了一个, 半个学期以来, 同学看的杂志种类多达六十七种。书的种类也很多, 有‘唐宋诗词’, 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 也有不少外国文学作品。那么对于古代的和外国的文学作品, 对这些文化遗产, 我们在接触的时候, 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 《拿来主义》, 从中可以受到启发, 得到教益。“经这—导语的启发, 学生学习课文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了, 反过来, 通过课文的学习, 又能指导学生进一步搞好课外阅读, 一举两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六法” 篇9

一、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有一个重点, 整堂课的教学就是围绕这个重点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 教师在上课开始时, 可以在黑板一角将这些内容简明地写出来, 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 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 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和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使学生兴奋起来, 将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 在讲授《椭圆》第一课时, 其教学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从太阳、地球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 讲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 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 教师可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和两个钉子, 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 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 (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 , 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 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 (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 , 然后再请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在黑板上画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做图的过程, 总结出规律, 教师因势利导, 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椭圆的定义。这样, 学生对椭圆的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在求解标准方程时, 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化简出现麻烦。这时,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 通常用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再启发:是直接平方好, 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发现, 对于这个方程, 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 而整理后再平方, 就可以得到满意结果。这样, 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 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

二、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于教师来说, 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是减少板书, 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图形、简单又数量多的小问答题、文字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的章节内容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 都可以借助投影仪来完成, 既节约时间, 又节省精力, 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讲解重点和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二是直观性强, 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都可以用电脑动画来生动形象地演示, 既能帮助学生理解,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三是利用声音效果增强记忆, 既学得轻松, 还能活跃气氛, 如配用清脆的童音、诙谐的声音等读题、读概念;四是可以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 让全部内容跃然“幕”上, 使学生清楚地回忆、复习, 并进一步地记忆、掌握。

三、根据具体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设备的变化,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讨论、讲解、预习、自习等。对于难理解的内容, 应采用引导的方法, 对难想象的内容, 应采用演示法。例如, 讲授空间两条直线的相对位置关系之前, 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正方体模型, 观察正方体各条棱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和位置关系。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其积极性, 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表扬和鼓励学生的表现

在课堂上,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 要有爱心, 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始终让学生唱主角。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可以多提问一些基础性问题, 并对回答正确的及时表扬, 对回答不完整的, 要多加鼓励, 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中等生, 可以经常板演练习题, 遇到难题, 找好学生帮助, 或者让好学生讲课。对于学生遇到的疑惑要交流讨论, 让学生发现不足和长处, 同时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这同时也是给学生表现自己的空间, 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 再加上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使他们喜欢数学, 愉快地学习数学, 不断进步, 形成良性循环。

五、处理好课堂偶发事件,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做了充分准备, 但有时还会遇到预料不到的事情。例如, 在讲授《复数的概念》第二课时, 书中有“两复数不全是实数时, 不能比较大小”这一结论, 但没有证明, 教学计划中也没有证明的要求。在课堂上讲到这个问题时, 有学生要求教师写出解答。笔者因势利导, 向学生介绍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 并利用这一原则说明“i>0”不能成立的原因, 然后向学生说明, 关于详细的证明过程, 课后再进行详解。这样, 虽然增加了课时内容, 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六、渗透教学思维和解题方法, 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首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双基, 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过程蕴涵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要让学生明白定理、公式的来龙去脉, 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如何用。其次, 教师要精选例题, 重视例题质量, 按照例题的难度、特点、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再次, 在讲解过程中, 要传授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 常用的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数学教材的各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恰当地讲解与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标, 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情景创设六法 篇10

情景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的教学方法。因此,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展开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一、运用实物演示,创设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景,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有些词语表示事物的名称,学生不熟悉,运用实物演示,往往比教师大费唇舌事半功倍。例如,苔藓是什么,教师解释得越多学生越模糊,不如去找一些苔藓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就明白了。

二、借助课文插图,创设情景

图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描绘,形象的图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教学中借助图画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海底的世界》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海底的动物、植物、山峰的状态和色彩,教师可以借助挂图,让学生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整个海的世界,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在阅读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能营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例如,《问银河》是一首散文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过于理性的分析就会破坏散文诗的境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展现银河的璀璨、绚丽,激发学生对银河的向往之情。感性的启发能点燃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了解银河,在想象中表达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

四、运用肢体语言,创设情景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配合肢体语言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掌握句子中的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天鹅、大虾和梭鱼》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车子虽说不算重,可天鹅伸着脖子要往云里钻,大虾弓着腰使劲往后靠,梭鱼一心想往水里跳。”在这段话中,“伸着脖子”“云里钻”“弓着腰”“往后靠”“水里跳”这些词,教师用口头难以讲清,这时就可以配合动作向学生展现,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印象深刻。

五、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创设情景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每一篇都为学生打开一个世界:有的花香鸟语,有的流云溢彩,有的波浪滔天,有的感人肺腑,有的悲切情深,有的哲理启人等等。每一篇都是作者生活经历、灵感智慧的结晶,都体现了人的世界、人的情感、人的心灵、人的生命。教师要想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表现出来,可以将课文内容情景还原,让学生角色介入,进行表演,构建起课堂实景。学生在表演时,内心的真实体验与转换后的新角色碰撞、融合,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在自己创设的情景中,培育情感,加深记忆,体会课文的精髓。

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景联系起来,能够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学生的体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例如,在教学《中国石》一课时,笔者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学课文后,带学生去参观地质博物馆,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和石头的形成经过,回来后让学生选出一种喜欢的石头,讲解石头的形状、颜色、花纹等,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初中生物学教学导入六法 篇11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导入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2-199-01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设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步入求知的振奋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现结合自己的生物学教学实践,谈几种导入激趣的方法与大家交流讨论。

一、猜谜导入法

猜谜语是青少年特别喜爱的一项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它可以使人锻炼思维,启迪智慧,增加知识,促进学习。上课前先让学生猜谜语,如在讲述果实和种子时,可以让学生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花生)使学生联系脑海中已有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果实结构秘密的兴趣。学生听后兴趣盎然,议论纷纷,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适时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温故导新法

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讲“视觉的形成”时,通过复习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的结构引入新课,可以加深学生对角膜房水晶状体和视网膜等结构的理解,为学生学习视觉形成做了铺垫,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血液循环的知识,这样的过渡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三、置疑导入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中。如: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可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什么呢?这样使学生心中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四、活动引趣导入法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表演、爱活动 易满足等特点,在上课时进行表演 活动导入,扮演活动得越认真投入,就越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和成就感。 如,在《动物的运动》一课中,我叫学生穿短衫短裤跳了一段健美操,感受运动中肌肉的变化,这样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五、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进行导入,可以丰富表现手法,为课堂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由此创设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在感官上鲜明刺激,创造和谐、愉悦的氛围,既超越了教材的束缚,又丰富了教学手段,吸引了学生兴趣,使原本平淡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如在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节时,播放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而后问:“大家听了这首歌,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谈谈对徐秀娟救鹤献身的看法。由此导入新课。另外,多媒体还具有很强的表现和再现功能。例如,它可以在炎热的夏季再现梅花的形象,还具有极高的参与功能,使学生能亲自动手对媒体进行操作或产生反应,因此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六、热点共享导入法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可以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一节中,就以“试管婴儿”、“基因工程”等话题,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在《激素调节》一节,教师先介绍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人曾对鸡做过阉割实验,把公鸡的睾丸移植到阉割过的母鸡身体里,这个母鸡会有怎样的变化?相反,如果把卵巢移植到阉割过的公鸡身体里,这个公鸡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分享看法。此时教师通过导言:“除了性激素外,人体内还有许多种激素。”导入新课。如在《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一节中,可以利用一些热点问题 “环境污染”、“水污染”、“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福岛核泄漏”等等引入。如在学习《传染病》一节时,可以通过“艾滋病”、“甲流感”等热点知识导入新课,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六法 篇12

一、充分地进行备课

做任何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只有准备充分了, 才会选取事半功倍的方法, 才会提高做事的效率。对于课堂教学来讲, 道理也是一样的。要想使一堂课上得成功, 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备课, 只有备课充分, 教师才会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所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才会根植于文本并超越文本, 从而能动地、个性化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深刻的剖析, 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感悟、去体验教材中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才会充分搜集和了解与作者作品相关的资料, 进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增加课堂教学内涵, 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 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才会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 去感悟教学的重点、要点、难点和切入点, 从而在进行教学时在内容的安排上不再面面俱到, 而是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技巧, 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要点、难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对关键词语、关键段落进行深入剖析,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在课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层次设计出与之相适应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有效地进行课堂板书

课堂板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而不断地在黑板上书写出来, 教学完毕的时候, 就能将教学知识系统简要勾勒出来了, 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和总体构成, 可以让学生弄清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而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框架, 便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思考所学内容。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很多教师已经不再重视板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多媒体课件虽然容易做到声情并茂,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也会造成学生学习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 所以教师仍需要注重板书的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板书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低年级教师在板书的时候, 一定要做到工整、美观, 要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书写。高年级教师板书要精练, 提纲挈领, 要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此外, 教师板书需要注意细节, 如板书以尽量不挡住学生观察视线为益。

三、准确地运用教学语言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 但教学的内容和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在课堂教学中, 师生的互动交流主要靠教师的教学语言来实现, 因此, 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 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密不可分的, 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教学时, 说话语气应该是平易近人的, 语音应该适中、准确、清晰, 能让每一个学生听清楚, 语言要言简意赅但又容易让学生理解, 提出的问题应该难易适度, 能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语言内容要紧密结合教学知识点, 切忌“说话千千万, 一句没挨题”。与教学无关的话题一句也不能讲, 讲了就会占用教学内容相关的时间, 就会降低教学效率。

四、组织好课堂教学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做任何事情, 如果无组织无纪律, 就会造成秩序混乱, 效率低下, 对课堂教学来讲, 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一般班级少的有50多名学生, 多的有70多名学生, 再加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小学生爱说、爱闹, 组织好课堂教学, 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只有组织好课堂教学, 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秩序, 才能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认真听讲、深入思考的学习环境,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个学生不受打扰, 专心致志地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科学地安排学生有序发言、活动。教师要尽可能地采取措施, 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很紧张或注意力集中了很久时, 或发现有的学生思想在“开小差”, 一是要适时进行提醒和制止, 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 编排一些小游戏, 活跃课堂气氛、拓展学生思维, 缓解学生学习疲劳。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教师不能只关注少数尖子生, 而应关注所有学生。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更多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 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度, 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点, 关注全体学生的听、说、读、写、书, 多给学生思考、想象、体验、感悟的机会和时间。

五、组织学生开展好讨论

很多事情都是“不辨不明”。对于教学来说, 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充分认知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能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 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 掌握知识的规律。对于课堂教学的内容, 教师讲得要少而精, 要多设计一些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通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思考。最后对一些大家都无法统一的问题, 在课堂上进行辩论, 最终由教师引导着找到突破口, 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而讨论和辩论的过程就是培养大家思维能力、解题思路的过程, 也是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 只要运用得当,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师应对一些讨论多做注意, 比如有的讨论内容不贴近有关学习知识, 甚至讨论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完全无关, 结果白白浪费了讨论时间。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讨论的内容, 在偏离主题时, 及时制止或引导学生回到讨论的中心和主题上来。

六、搞好课后练习

上一篇:呋喃西林代谢物下一篇:通信概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