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讲评备战中考

2024-11-24

高效讲评备战中考(精选3篇)

高效讲评备战中考 篇1

进入初三英语最后阶段,英语习题量日益加大,教师与学生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做练习与讲评练习上。讲评课中,有些教师逐题仔细地讲解,采用“注入式”教学法,实行“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认为,讲评课没有上新课那么重要,于是蜻蜓点水式地对一下答案,或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核对。显然,这些讲评模式已严重阻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被时代所淘汰。那么,怎样才能使讲评课收到良好的讲评效果呢?

按照《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内省中提高英语素养,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

具体来说,关于英语考试后的试卷讲评,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自查法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not remember. Let me try and I’ll understand(实践出真知).试卷批改下发给学生后,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错题重新做一遍。看是由于粗心大意导致出错,还是因为单词不会拼写或词组记不准而出错。如:在考试中,学生常把单词quiet写成quite,混淆词组in front of(范围之外的前面) 与in the front of(范围之内的前面),used to do Sth.(过去常常)与be(get)used to doing Sth.(习惯于) 后面所接的动词形式;混淆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 与Sb. Spend(s) some time (in) doing sth.句型。试卷发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课本、资料,找出犯错的原因和改正错误的依据,比教师讲评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总结经验、教训,改正错误,同时也学到了答题方法。这样既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真正困惑,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归类法

进入初三,师生很容易陷入“题海战术”。本人认为广大师生之所以陷入“题海战术”,除备考指导思想有偏差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宏观归纳法。须知题目是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而考点和语法点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老师在讲评每道题目时,应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此题是考查哪个知识点,是考查名词的数或是所有格、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还是考查词组的搭配,以及每个知识点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养成一看题就知道要考查的知识点的习惯。

如:The boss made him work 12 hours a day.That means,he( )work 12 hours aday. A.was made、B.made、C.was making、D.was madeto

讲解本题时,应让学生明白此题考查的是make的被动语态。在主动语态中make后跟不带to的不定式:make sb. do sth, 但变为被动时要带上to( be made to do sth)。故选D。同时,学生还应掌握类似的see/hear/watch/notice等词的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用法。

让学生通过做一道题掌握一类题,我们应让学生成为充满智慧的学习者,而不是只知道苦苦做题的机器人。

三、题型转换法

有的学生不重视试卷讲评,是因为他们觉得核对答案式的讲评信息太少,教师总是采用一种模式讲评试卷使课堂过于枯燥、单调。同类型的题目教师反复讲评,学生却无动于衷,下次照错不误。这就说明我们讲题的方式不对,有些题目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讲解,融合更多的考点,学生就会兴趣倍增,积极参与。例如:很多老师认为听力中的短文太难了,没有必要进行讲评,只要对一下答案就可以了。殊不知,听力题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老师可以把一篇较难的听力短文改编成阅读理解题或是选词填空题,讲评前让学生先做,然后再听,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找到答案,也就更自信了。

四、小教师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核对答案,讲解做题思路。学生为了讲好,一定会主动备课,广泛查找资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大家听老师讲”变成“大家听大家讲”。如在讲评阅读理解题时,往往都是老师先翻译文章,然后集体验证答案,这样学生常被动听课,气氛沉闷、压抑。若让学生自己讲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找出“证据”回答问题,把解题思路说出来,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从而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这样,课堂气氛就会更活跃,灵动。当然,老师在学生讲评结束后要进行适当点评,做到“放”与“收”的有效结合。

五、分工合作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合作学习,学会集体探究。团队精神是成功复习备考的保证。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小组在讲评试卷中的重要作用,让小组分工协作,各展其能。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如:广东省中考英语试卷最后一题是读写综合题(A.信息归纳,B.书面表达),教师在讲评这类题型时应放“权”给学生,让学习小组成员共同找出写作要点,分析写作思路,互相找出单词、语法错误,并在每个小组中选出优秀作文,做到“奇文共赏”。这样,学生对写作的苦恼就会被写作的乐趣所取代。如在一次考试中,题目要求先阅读一篇关于电视调查的信息,按信息表中的要求填写信息,然后以“EnjoyTV and StudyWell”为题写一篇关于电视与学习的文章。学习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提出写作的思路:

①Advantage:know what is happening at home and abroad;learn a lot English from English program;make us relaxed;

②Disadvantage:forget to do homework;be bad for eyes;

③Advice:work must come first;watch TV after finishing home- work;watch TV one hour a day;

④Conclusion ….

小组讨论后,各成员开始写自己的作文,然后互相修改找出单词、语法错误以及亮点句型,最后推选出小组优秀范文在全班宣读或张贴。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思路大大开阔了,在互相借鉴中做到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总之,试卷讲评要坚决摒除照本宣科的模式,多吸取新课程的先进理念。由原来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既要有教师讲评, 又要有学生讲评,还要有师生共同讲评。教师要善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思维,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凝练观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科学的试卷讲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动手、动脑能力,有利于提高复习备考效率,让中考复习省时高效。

高效讲评备战中考 篇2

第一阶段复习方法:

按模块复习:

按模块复习是中考总复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之前所学的知识点和题型现在也许有些淡忘了,有些章节还存在一些死角,而按模块复习正好可以把知识点系统梳理一下,复习完一个模块,试着建立起知识网络,检查一下有哪些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是否还有没复习到的盲点,再看看这些知识点有什么联系,例如压力、压强浮力可以放在一起来复习,这三个知识点间有什么联系,经常出什么样的综合题,浮力的变化量思想,压力压强的计算技巧是否掌握,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不仅要把知识点都记下来,而且还要知道各知识点所涉及到的题型和解题思想。

按题型复习:

在按模块复习中,老师会给我们总结很多题型,很多解题思想,不仅是物理,科科如此。回家有一大堆的作业,还有堆积成小山高的复习资料在等着我们,要想把这些都做完简直比登天还难,孩子们被大量的作业压得直不起腰来,难道中考复习真的这样辛苦吗?其实也不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们实际情况,减轻作业负担,提升复习效率,这就是按题型复习:如果一个题型已经完全掌握,就可先暂时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其他题型,例如浮力中船球模型解题思想已完全掌握,那么这部分就不要再花费大量时间了,复习中要善于做减法,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有些学生只喜欢做自己会做的题型。

按模型复习还有个好处就是针对性更强,一个题型做上10道题,每道题都进行深入思考,有不理解的再问老师,自然就有了做题心得,例如:写设计型实验的步骤时有的同学总是得不到满分,这时可以多找几道这样的题型,体会这类题型的规律,掌握了解题思想后,以后无论什么考试再也不丢分了。

对薄弱环节复习:

知识点系统梳理完之后,我们难免会有相对薄弱的地方,听有的家长讲:孩子本来学的挺好,但有几道题总是做不对,每次考试总是这里丢分。其实这就是孩子存在薄弱环节,要找到问题所在,对薄弱环节进行专项突破,做题时,提升做这类题的强度,要善于总结归纳解题技巧和方法。

第二阶段复习:

打造高效复习体系,备战数学中考 篇3

一、确立指导思想, 明确备考方向

“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是中考命题和复习备考的依据, 应认真研究, 确保目标合理, 方向正确, 深度、难度把握准确, 确定复习重心。值得注意的是, 《中考复习指导丛书》是严格依据“课标”和“考标”编写的,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扎实地用好它, 认真落实, 才能使学生的复习效率更高。学生用好这本书, 要研究好中考数学命题的趋向, 即中考主要考点有哪些, 考到什么水平, 哪些是重点, 哪些是热点, 通过对去年中考试卷和今年标准试题特点的分析, 把握今年中考的命题趋向, 做到复习有的放矢。

二、有的放矢, 制定高效复习计划

中考命题在既有利于高中学校选拔人才, 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有序推进的指导思想的统领下, 以“数学课程”为原则, 以现行教材为依据, 求变、求新、求活。每年的中考试题中都有以课本上的典型例题、习题为原型, 经过精心设计、变更包装、迁移创新的新颖试题, 所以我们要注重课本, 切不可忽视课本的基础作用, 不应沉溺于复习资料, 扎进去, 走不出来。我们在复习时必须再现、重温课本, 不仅弄懂课本提供的知识和方法, 还要弄清数学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求解过程, 对重要习题要再做一遍, 尽量从多方面作思考、探索。

分三轮进行复习。

第一轮复习目的:掌握考点, 落实基础。完成时间:四月底

第二轮复习目的:专题复习, 训练思维。完成时间:五月底

第三轮复习目的:综合模拟, 培养能力。完成时间:六月中旬, 中考前

第一轮复习, 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为重点, 按照知识系统进行复习。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根基扎实, 高楼才能坚固。学习数学也是一样, 只有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学得扎实, 运用娴熟, 才能为知识的深化、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1. 重在平时, 打好基础。

在平常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实行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给学生布置作业。进入初三后, 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要把新内容认真学好, 另一方面在学生平时练习和考试中, 贯串初一、初二的知识, 这样就为中考复习做好了前期准备。

2. 紧扣教材, 夯实双基, 全面复习, 温故知新。

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题型, 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 多数试题的原型源于教材, 试题的构成是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也就是说,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为编拟中考数学试题提供了丰富的题源。因此, 复习要立足于教材, 在备战中考的第一阶段, 首先应以教材为篮本, 重视“双基”训练, 特别是对基础题的考查, 要让学生掌握典型的例题、习题, 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注意构建知识结构, 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技巧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 扎扎实实地从教材做起, 夯实基础, 充分体现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第二轮复习:按照专题进行复习。

复习时要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知识和方法, 从解题思路、解题规律、解题技巧上进行总结, 做到重点知识结合实例进行。

1.结合实例, 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知识只有和实例结合起来, 学生才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会更加深刻, 以后碰到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 是重点, 侧重双基训练, 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 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2.突出重点, 掌握数学方法。

第二阶段复习重点突出, 主要集中在热点、难点、重点内容上, 特别是重点。注意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专题复习, 根据历年初中数学毕业及升学考试试卷的命题特点, 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 如“方程型综合问题”、“应用性的函数题”、“不等式应用题”、“统计类的应用题”、“几何综合问题”、“探索性应用题”、“开放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 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四个问题。

(1) 专题的划分要合理。

(2) 专题的选择要准确, 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 主要取决于对“教学大纲” (以及“课程标准”) 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 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有针对性, 围绕热点、难点、创新点、重点, 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

(3) 以题代知识。由于第二轮复习的特殊性, 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基础知识, 会造成程度不同的知识遗忘现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题代知识。

(4) 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 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 没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这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 把握一个度。

第三轮复习:系统综合复习。

以模拟中考的综合测试为主, 包括中考真题、模拟试卷、信息卷等。第三轮复习相当于最后的“百米冲刺”, 综合能力训练既能提高学生临场的解题能力, 积累考试经验, 最好地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 也是一次发现问题、查漏补缺的机会。教师在编制模拟试题时, 要充分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 准确把握中考动向, 每种题型的题量, 低、中、高档题的比例, 总体难度的控制等都要接近中考试题。在第三轮的复习中, 要精心组织几套综合训练题, 让学生进行实战演习和热身, 进行综合训练。每份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及时批改, 重点讲评, 以便使考生把最佳竞技状态带进考场。所以我们对第三轮复习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不能走过场, 而是要落到实处。

上一篇:跨界应用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