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企业的文化基因

2024-10-08

审视企业的文化基因(通用12篇)

审视企业的文化基因 篇1

【场景】大地回春, 气温一天一天地暖和起来, 积雪融化, 山寒水瘦的残冬景象开始从大地上退却。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不停地滴答着水珠, 这一北方城市特有的景观预示着时值初春, 乍暖还寒。

快乐茶吧成了电视节目的录制现场, 某市电视中心财经节目主持人、当地企业家代表人物各就各位, 展开了一场以“企业家的金钱财富观”为主题的对话, 该节目将在财经频道中隆重推出。

吧主献上了享有世界茶王美誉的稀少罕见的千两茶, 特取出一套亮晶晶的银器壶具冲泡。千两茶属黑茶, 产自知名产地湖南安化一带, 按照古法人工积压而成, 用竹叶、棕榈叶包裹, 再用竹片捆扎紧实存放发酵。历史上, 千两茶多伴随驼队的驼铃声销往内蒙古口外, 最早用于泡煮牛羊肉、羊奶茶, 具有显著的消食去脂的功效。

【对话】/金钱财富与幸福感有多大关系/创造财富时刻铭记社会公众是财富的源泉/积累财富时刻铭记肩上担当的社会责任/管理财富时刻铭记被财富支配是人生耻辱/财富观对企业命运与个人沉浮有何影响。

电视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一组背景资料:其一, 波士顿咨询公司一份报告显示, 中国大陆150万个家庭占有全国财富的70%, 而在发达国家, 一般情况下是5%的家庭占有50%的财富, 可见中国大陆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集中的国家之一。

美林集团及凯捷公司联合发布《亚太区财富报告》, 中国内地百万美元富翁人数达到32万之多, 约占亚太地区总数的13.5%。拥有3000万美元资产的超级富翁人数, 占亚太地区总数的29.1%。这是其二。

其三, 据统计, 中华慈善总会8年筹集善款13亿元, 其中海外占到50%, 港澳台占10%强, 内地捐赠不到30%, 尤其是商家比例很低。

有关企业家金钱财富观的话语风暴一直没有停歇, 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公众热点。其实, 这一点也不奇怪,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一个古老的颇具哲思的道德话题在现代社会的情境中被反复提起, 只不过由于在我们当下显得尤为突出, 且又增加了几分沉重。

今天, 我们借快乐茶吧这方宝地, 与名扬遐迩的管理专家、茶吧吧主及一向乐于扶持社会公益事业的知名企业家某老板M, 共同来神聊这一话题。

某老板M:坐在这里, 品茶论道, 让我想起了伯克 (E·BURKE) 说的话, “如果我们能支配财富, 就会富裕而自由;如果我们听任财富支配, 我们就会真正贫穷。”

电视主持人:好哇!拥有巨大财富与人生荣辱到底有什么关系?那就让我们先从根上谈起吧!

金钱财富观与人生幸福感, 换句话讲, 金钱财富与幸福指数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吧主:一下子直击话题的最深处, 淋漓痛快!

追求幸福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然而, 幸福是什么?是不是可以丁是丁卯是卯的用拥有财富的绝对值来丈量呢?

古往今来人类行为轨迹证明, 幸福实际上只是一种过程的感受, 一种目标追求的副产品而已。是否可以做如下简明扼要地诠释:幸福是对人的德性和业绩行为的间接奖赏, 而不是直接的结果。

人类研究表明, 真正的快乐只有15%与财富有关, 并且主要表现在财富早期增值的阶段上, 浸润在从无到有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另外剩下85%的绝大部分快乐, 并不是来自物质和感官享受, 而是来自于心灵体验的精神层面, 诸如生活态度、观念意志、友情、家庭、人际关系等等方面。

所以, 曾广为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上帝的安排从来都是公道而周密的, “物质永远不会人人平等, 但生活快乐人人平等”。

某老板M:人都常说“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说起来轻松但真正认同并且见诸行动却不太容易。

听一听H·IBSEN易卜生这位大师级人物是怎么看待金钱财富的吧!他说:“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谷皮, 却不是里面的谷粒。它能带来食物, 却不能带来胃口;能带来药, 却带不来健康;能带来相识, 却带不来友谊;能带来仆人, 却带不来他们的忠心;能带来享受, 却带不来幸福的安宁”。

电视主持人:然而, 人活一世, 总还是要带走一点东西的, 肯定不是金钱财富的本身, 那一定是一生追求中某种最快乐或者是最痛苦的的体验和感受, 以及为社会公众对这种行为体验的评价。

吧主:埃丽诺·罗斯福 (EIEANOR ROOSEVEIT) 曾这样说过:“幸福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副产品。”循着此逻辑延伸开来, 既然幸福是一种副产品, 那我们不妨来个刨根问底:幸福会不会是金钱财富的副产品呢?换句话说, 就是有了金钱财富必然会有幸福呀!这肯定会是大家心中一个不小的问号。

对于埃丽诺·罗斯福这种富含哲学味道的论断, 我们至少可以引申出两方面的认识:一是, 幸福感总是寄托于人追求某种物质活动之上的, 且以其为载体, 如果失去了依托的载体, 又用什么来承载幸福呐!二是, 幸福感总是产生于人的某种物质追求活动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追求的过程, 又怎么会产生幸福呐!

为此, 身处市场前沿离财富最近的企业家们, 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管理财富本是天经地义之事, 否则他就不可能是称职的名副其实的老板了, 充其量算是个浪得其名的江湖混子;但这里需特别挑明的是, 企业家万万不能把金钱财富当成幸福直接追求的目标, 那样到头来得到的只能是沮丧、失望和痛苦, 甚至于带来财富及人生的毁灭。

这正是我开宗明义给出的善意忠告和提醒。

电视主持人:财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人曾这样诠释财富的本质属性, 它是人类和谐生活对象化的凝结。说得再大众化一点, 金钱财富在保障人们和谐生活这一追求目标上, 其价值形式大体表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财富包含了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物质条件的使用价值, 可以用来换取达到生活和谐目标所需要的新的服务;另一方面财富还包含了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层面的虚拟价值, 可以在获得且享受新服务时促进生活和谐。基于以上两点,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 金钱财富在实现和谐生活目标上扮演着对象化商品的角色, 这就构成了全新的财富观念。

吧主:斯特恩 (L.STERNE) 的一句名言点破了问题的实质:“装进钱包里的不一定都是收益。”从一定意义上讲, 没有满足心理精神需求效用的财富, 不成其为财富, 不过是一种物质的囤积;那种让人们找不到幸福感觉“花钱如流水”的财富, 就更不能称其为财富, 只能算是一种肆意挥霍的任性。

某老板M:大约1700多年前, 有一位叫鲁元道西晋人、一生甘愿清苦, 好学多闻, 著有一本讥讽世人的、流传甚广的《钱神论》, 文中这样写道:“钱之为体, 有乾坤之象, 内则其方, 外则其圆。其积如山, 其流如川。动静有时, 行藏有节, 市井便易, 不患耗折。难折象寿, 不匮象道, 故能长久, 为世神宝。亲之如兄, 字曰孔方”。如果这“孔方兄”在社会里真的达到通神的地步, 有钱能使鬼推磨, 试想那社会正义、良知、亲情、友情都不过是一种装饰而已, 而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的财富拥有者们, 能获得真想要的幸福吗, 还是数不尽的麻烦和悲哀呢!

记得美国钢铁大王、慈善家卡内基弥留之际说的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吧主:社会学大师齐美尔著有一部《钱的哲学》的著作, 讲述了远古时代的人们拒绝用钱来表达人的内在品质, 如祭奠、纳贡、祈祷、盟誓、许愿、赎罪等重大活动仪式, 都必须将钱换成实物如牺牲品, 绝不能直接用钱。古人此番哲思可谓用心良苦!

电视主持人:这倒是蛮有意思的, 足以说明人类先贤们早就用行动昭示了对金钱财富的态度, 并向后人传达一种值得恪守且传承下去的原始文明理念, 一种确保社会和谐与人类延续的精神遗产。

吧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爱德华·迪纳, 一生致力于研究幸福与收入的关系的研究, 其结果显示, 人的收入增长时, 幸福安宁的感觉随之增长, 不过它是有一个上限的, 从一无所有到有了房子和稳定收入阶段, 幸福的提升是明显的;到了中产阶层时, 金钱开始同幸福分道扬镳, 如同一个岔路口, 二者之间就没有了必然的联系;即便是财富无限量增长, 但快乐再不可能也同步水涨船高。

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据资料记载, 收入居全球前列的欧美人, 大约有10%的人感受不到生命应有的快乐与满足;爱尔兰比美国或瑞典的人均收入低得多, 但人们乐观的生活态度却高得多;高收入国家的日本, 国民幸福指数调查却排在世界的倒数几位。

电视主持人:据网上消息, 昔日俄罗斯最早发迹的百万富翁俄罗斯传奇人物斯特利戈, 24岁就在伦敦建立了金融帝国, 还成立了俄罗斯第一个证券交易所, 财富额高达2亿美元, 要雇用几十名武装警察作为保镖。后来, 他变卖了私人飞机和美国曼哈顿的豪华公寓, 携妻带子到离莫斯科南部100英里的森林荒野, 摇身一变成为快乐农夫, 整日里喂猪放羊。他的一番话令人咀嚼回味:“过去我所想的尽是尽可能最多地赚钱, 后来赚到钱, 我才意识到富翁生活仿佛是个奴役, 似乎关在一个镀金的笼子里, 我希望孩子们远离那样的环境成长, 如今我生活得很快乐。”

某老板M:当世界首富、亚洲首富在不断推出的排行榜中更迭变化时, 人们在艳羡之余总是会把目光投射到财富拥有者们到底用这些白花花的银子干了些什么?说白了就是拿出来多少去回馈社会, 并且把这当作衡量金钱财富观的一个唯一尺度。这不过是一个方面, 当然是较为重要的一方面, 但全面解读企业家的金钱财富观, 肯定还包括其他很多方面。

电视主持人:哇塞!看看人家“股神”巴菲特联袂比尔·盖茨夫妇, 一下子将自己的约370亿美元的资产捐献给慈善事业, 这笔财富约占巴菲特个人总资产的85%。世界哗然, 能不给个点赞吗!

某老板M:当社会上弥漫着如此浓烈的“金钱主义”“商品拜物教精神”泛滥之时,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夫妇的慷慨之举, 着实给刚刚走上市场经济道路的我们补上了重要的一课, 由此禁不住扪心自问:企业家需要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财富观?

吧主:诚然, 如老板刚才所说的那样, 肯定不是仅仅以慈善捐赠的数量就能统而概之的, 当然要考量从事创造财富、支配财富的全过程。

客观上, 大凡杰出的财富主义的实践者, 那些伟大的商人和企业家们, 无不认同金钱财富具有鲜明的两面性, 这也决定了他们自己本身也“一身二任”, 一方面是正如媒体和公众指责的那样, 他们为了谋求暴利或破坏性创新而拼命地辛苦工作, 大多表现为勤奋、创新、敛财, 殚精竭虑的去实践财富主义精神;另一面, 他们同样代表着为公众服务推动社会发展的奉献精神, 比如慈善、奉献、慷慨, 笃信自己代替上帝在人间担当起财富再分配的使命。

电视主持人:有一种说法:企业家的人生是一场关于金钱财富的游戏, 富人不过是上帝财富的管家。看来, 还应该加入一项重要内容, 那就是对人生的管理。这样的金钱财富游戏才能得出完整的答案。

吧主:综上所述, 我们讨论企业家金钱财富观, 多少年来始终是一个热得烫手、极易引发穷人与富人分歧的话题, 必须站在企业家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管理财富的全过程视角上来判读, 才能得出符合人类普世价值的的正确结论。否则, 一定会出现以偏概全、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的硬伤。譬如, 一个黑心捞金偷税漏税、功成名就之后又大把慈善捐款的大佬, 放下“快刀”立地成佛, 对其金钱财富观作何评价?再譬如, 一个公益事业赞助额并不占先, 但从白手起家开始就守法经营, 不忘肩上的社会责任, 好比叫花子捐出了手里的半个烧饼, 又怎样去评价其金钱财富观呢?假如把上面的例子, 放在全新财富观的天平上量一量、称一称, 较起真来比较一下孰轻孰重, 那么, 哪一位是社会公众真心认可的金钱财富观的楷模呢?

电视主持人:说一千道一万, 衡量企业家金钱财富观的核心指标, 就是看企业家能否担当起全部社会责任———法律及道德 (包括商业伦理、社会伦理) 所赋予的使命。不是听他的宣言多么振聋发聩, 而是看一看企业家在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管理财富的全过程中做了些什么, 做得又怎么样。

这正是吧主反复强调的关节点, 好比是品尝这道茶时的“回甘”, 很值得玩味一番!

某老板M:借用《沙家浜》里的戏词, “这茶喝到这个时候, 算是品出点味道来了!”真想洗耳恭听吧主的高见。

吧主:企业家秉持什么样的金钱财富观, 首先体现在创造财富过程中是怎么干的, 在创造金钱财富的同时, 是否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了。

西方格言:财富是对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几块试金石明晃晃地摆在那里, 检验老板们金钱财富观的成色几何。

第一块试金石———体现在对待自然环境资源的态度上。为了肆无忌惮的敛财, 是当一个自然环境资源的护花使者, 还是做一个浪费自然资源甚至不择手段的肆意破坏者, 不惜断了子孙后代的生路。

第二块试金石———体现在对待雇员的友爱及权益保障上。为了肆无忌惮的敛财, 是当一个尊重员工、关爱员工、提升员工素质的好雇主, 还是做一个恣意践踏员工权益, 甚至不顾员工死活不择手段的黑心老板, 丧失了最起码的人伦道德底线。

第三块试金石———体现在对待交易方及消费者的诚信经营上。为了肆无忌惮的敛财, 是当一个诚实守信、合作双赢、奉消费者为上帝的好商家, 还是做一个奸诈欺瞒、犯浑耍赖, 甚至不择手段假冒伪劣的泼皮无赖, 把最基本的商业规则当儿戏。

第四块试金石———体现在对待法律法规和做人规范的自律上。为了肆无忌惮的敛财, 是当一个遵纪守法、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享受人生过程的好企业家, 还是做一个蛮横无视市场秩序和行业规矩, 甚至不择手段地撞击做人红线的恶人, 乃至身陷囹圄在世间留下污名。

电视主持人:这几块试金石摆在那里闪闪发光, 如同照妖镜一般, 真假“包公”一试便现原形。

吧主:让我们看到了消极的金钱财富观所展现出来的种种乱象:一些玩惯了“空手道”的企业家, 堂而皇之靠拖欠政府土地出让金发财, 靠欺骗坑害国有商业银行贷款, 靠偷税逃税起家, 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骗!

一些黑心商家专门打弱势群体的主意, 靠拖欠农民工微薄的薪水牟利, 逃避员工工伤事故责任, 欺行霸市疯狂敛财, 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欺!

一些企业靠掠夺式破坏宝贵的自然环境资源, “吃祖宗饭, 绝子孙路”, 肆无忌惮地将有毒成分掺进食品药品中销售, 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损!

某老板M:相比之下, 企业家们的捐助慈善之举, 善莫大焉, 往往会给社会注入正能量;一个和谐社会对于企业家来说, 本来就是梦寐以求的大好事, 否则, 身处兵荒马乱的乱世之中, 钱从哪里赚, 财从何处来, 不得安宁先遭殃的肯定是企业及企业家本身。有一项社会调查显示, 5690人的参与调查者中, 84.6%的国人已经不能接受目前的贫富差距, 对济贫重于劫富的认同率达到73.5%。这一信息透露出社会上存在的仇富倾向, 难道不值得搞企业的老板们认真反思吗!

电视主持人:在对待金钱财富上, 转过身去看一看一向企业利润为运营活动结果至上、重视利润增长的美国大企业家们, 人家又在那里忙不迭地做些什么?

某老板M:一是捐资科普, 1999年美国100家大公司共向科普机构捐献25亿美元的现金和8亿美元的物资, 当年美国企业界的捐资达到120亿美元。

电视主持人:有的企业老板们可能会说, 人家是不是又像国内一些企业那样, 颇为张扬地花钱为本企业做广告走秀哇!恰恰相反, 这些美国大公司参与的公益活动, 大都与本企业的行业毫不相干, 甚至超出了本国范围扩展到了世界各地。你说是不是值得给个赞!

某老板M:二是教育培训, 《财富》杂志统计美国排名500强的公司中, 大约有70%的拥有各种形式的企业大学, 开展职业培训和科技培训。拜耳、福特等大公司每年都支持赞助美国国家科技基金会创办的“国家科技周活动”。

吧主:补充一句, 现代社会公众十分关注企业参与非营利活动的程度, 看你花多少钱真心实意地去做与本行业无关联的公益事业, 以此来判断企业的实力和定位及其企业家追求金钱财富的态度。所以, 凡是注重社会形象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家, 无不热衷于此, 哪肯落在人后呀!

这并不是说美国企业忘记了经济效益, 统计分析表明, 对职工技术培训投入1美元, 企业可以得到50美元的高回报, 深谙欲取之先与之的道理。

某老板M:“管理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先生有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比喻:“鞋子是真实的, 利润只是结果”。

吧主:其次, 金钱财富观体现在企业家管理财富过程中, 看你如何去支配财富, 实实在在地做了些什么, 是否真正饮水思源回馈社会了。

国内企业家投身公益事业、捐资社会福利慈善的人大有人在, 坐在这里的某老板M, 就是值得敬重的代表之一。然而, 中国慈善基金会资料表明, 拥有社会财富的80%以上中国大陆富豪, 对慈善事业捐赠小于15%。2003年的100位《福布斯》上榜富翁, 有70%没有上2004年的慈善排行榜。国内工商登记注册企业超过了1000万家, 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过区区10万家, 说明我国只有1%的企业参与社会福利捐赠事业。

形成鲜明反差的则是另一番情形, 宁愿挥霍掉也不愿意捐赠社会。例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之一, 1000万元以上的宾利超豪华轿车世界销量第一, 高档葡萄酒销量全球最大, 娱乐场所的豪华程度仅次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某老板M:财富观是企业家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考题。企业家树立正确的金钱财富观, 不但可以在思想上解除禁锢, 任凭创新思想自由飞翔, 而且也能在行为上为创造财富与使用财富提供正确的指导。

吧主:说得好!金钱财富观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作用, 是不容小觑的。尽管有的企业表面上看企业文化的口号冠冕堂皇、时尚动人、文采飞扬, 但真实地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的点点滴滴上, 体现在企业员工群体的行为方式及习惯上, 又都是怎么样的呢?企业文化都能折射出企业老板金钱财富观的真实影像。

第一, 财富观影响着企业家制定与推行发展战略愿景。为什么有的企业一向是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今朝有酒今朝醉呀?为什么有的企业唯利是图、“游击”追风, 看别人挣钱就一哄而上?为什么有的企业践踏商业伦理、坑崩拐骗什么都干、置社会责任于不顾呀?为什么有的企业不愿意创新、宁愿把财富挥霍掉、也不愿花在科技研发、培养人才上呀?可以一口气开列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来。仅以企业奉行什么样的人才战略为例, 最能直观地反映出与老板财富观密切关系,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古往今来几乎成了一条企业崩盘、人才流失的军规铁律。

第二, 财富观影响着企业家自身品格特质及行为方式。积极向上的金钱财富观导向之下, 表现为立足长远发展的大视野, 诚实守信地经营品格, 勤奋节俭的管理风格, 低调行事的一贯作风, 惜才如金的宽广心胸, 等等。

电视主持人:是呀, 这一点不可忽视。本杰明·富兰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曾对于勤劳和节俭来创造财富给出了劝告:“不要浪费时间和金钱, 而要充分利用两者。没有勤劳和节俭, 我们将一事无成, 有了它们就有了一切”。

吧主:《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传奇式人物坎普拉德烈, 与别的一掷千金的富翁不同, 乘飞机时坐经济舱, 搭乘地铁上班, 一辆沃尔沃轿车开了十几年, 除了社交场合一般不穿西装。

难怪瑞典长期流传一个说法:如果坎普拉德失去了自律, 在酒店客房里喝了一听高价可口可乐, 那么, 他肯定就会到街边的杂货店再买一听给补上。

某老板M:时势造英雄。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也是财富的驾驭者, 不能挣了钱光顾自己, 或者拿着钱去无度地挥霍, “成由勤俭败由奢”, 不能盲目以为改变人生命运的一切都是靠个人的天分和努力, 要认识到财富是社会上的老百姓缔造的, 最终还要归于社会。且记住《红楼梦》里那句流传已久的警句:“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误了卿卿性命。”

电视主持人:德国诗人席勒曾说过:“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才完全是人。”

吧主:谈了好一阵子金钱财富观, 末了, 我们还必须特别申明一点, 企业家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应该得到社会的首肯, 企业谋求利润最大化本天经地义, 为这些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利的行为给出N个点赞也不为过!

但也提醒企业老板们一点, 如果企业要持续发展基业长青, 没有良好的大环境又怎能发展得了呢!所以说, 现代企业家不当葛朗台式的守财奴, 而要有人文关怀的绅士品格, 时刻把社会责任担在肩上, 兜里的财富成色才可能是千足金的。

电视主持人:刚好, 中国优秀企业公民及中国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评选落下帷幕, 依据《中国优秀企业公民评估评价标准》, 从对所有者负责、对员工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供应商负责、对政府负责、对环境负责、对公共事业负责的7个方面评选出来的, 并且特别强调了获此殊荣的企业必须具备入选提名的资格标准是:“该企业业务经营活动不属于非健康企业、近三年来的平均利润不得为负值、三年内没有发生过重大丑闻事件”, 以上三条缺一不可。

令人可喜可贺的是, 30家企业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公民称号, 并通过了《中国企业公民新财富行动纲领》, 承诺树立全新的财富观, 承担更大更多的社会责任。

【尾声】一档财经节目录制终于关机了, 吧主即兴吟诗一首:商战折戟犹可思, 莫怨华盖运不济;贪婪难收好与了, 大浪淘沙会有时。

审视企业的文化基因 篇2

作者:佚名来源:本站整理发布时间:2005-11-23 下午 10:30:54发布人:admin4oanet

减小字体

没有任何新闻由头,6月21日IBM在北京召开了以“走进IBM的蓝色世界”为主题的媒体见面会,相别于其他的新闻发布会,这次会议的主角既不是产品也不是技术,而是IBM的企业文化。

周伟,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站在推广会前台,即使不用太多的语言,单凭其在IBM34年的工作经历就足以说明他要表达的意思:IBM是一家值得为之工作一辈子的公司。

IBM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魅力,能让一个人为之奋斗一生,周伟将之概括为蓝色基因:客户服务、人才培训、多元文化和商业道德。

客户服务

以客户为中心是目前许多公司发展的重心,IBM的客户服务在不同年代里面有着不同的定义。作为IBM中国副总裁,范宇17年前是从工程师做起的,因此得以有机会目睹IBM客户服务在不同年代里的变化:八十年代以硬件为主,维护服务为辅;九十年代以客户为主;九十年代中后期按照客户的需求发展服务;如今,与客户的关系超越简单的买、卖,全面发展到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IBM是怎样赢得客户的呢,范宇说他有很深的感触。当他做工程师的时候,有一年,大庆的系统在调试的过程中出了问题,他们赶紧飞过去,到大庆的时候是晚上八九点钟,外面下着雪,为了抢时间,他们连夜开始做,重新装系统、整合系统,做完的时候招待所的门已经锁上了,后来他们就在机房的沙发上睡了两个小时,早上醒来,客户已经把你当成好朋友了。很多人说IBM的服务不错,但不够灵活。周伟说他们希望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更灵活地找到解决方案,但如果服务没有纪律,太灵活的话,一定出问题。服务是说,你要有办法很清楚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有办法跟客户把需求拟定得很明确,然后你才可以做。

人才培养

鼓励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最重要的是通过横向工作,让每一位员工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专业经验,IBM大中华地区人力资源部总监郭希文认为,在培养的策略上面,很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培养模式。

IBM希望培养独立的业务领导,每一个员工是兵也是将,既希望他能够做专业的咨询和技术,也希望他能进行全面管理。高级主管最主要的目的是要领导变革,所谓领导变革就是希望通过一种方式把一些新的东西吸收进来慢慢地帮助公司转型。最高领导是通过变革领导来进行的,IBM更多地需要技术领导,在科技方面能够帮助公司,在市场的变化方面自己做一些变革的领导。

IBM最有名的是“接班人计划”,公司的专业学院很早就开始发掘明日之星,通过良师益友,通过工作的轮换,以实现接班人计划。

公司里面所有重要的职位都有一个接班人计划,未来一年当中,可以接任这个工作的人是什么人,未来三五年可以接任的人是谁。这两三年以后,接任的人需要一些什么样的特殊培育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在所有的明日之星中,IBM都给他们找良师益友,可以是在国内,也可以是在国外。这是培养杰出团队当中一个增大字体

全面性的管理。

其实,任何一个人如果选择了IBM作为他的职业发展的话,都可以通过培养模式,让新人变成专业人员,变成领导,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环境中可以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有了管理团队的训练模式,怎么评估所谓领导人的优秀素质呢?

关键是要有必胜的决心。第一必须有市场的洞察力,有一些新的思维,新的创新的思考,还有就是对于达成目标的坚持。第二个是怎么样运用资源,要有快速执行的能力。还要培养组织能力,更重要的事情是传承经验,就是教导和培养人才。

多元文化与商业道德在IBM,多元文化的最显著体现是对女性职员的尊重,其在最受上班母亲欢迎的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今年5月,IBM召开了首届中国妇女大会,用组织者的话说,这是一次没有任何商务目的的大会,事实上这只是IBM所倡导的女性多元化发展的一个体现。到2001年,IBM中国公司的本土员工中,数量已达1047名,接近员工总数的40%,而1995年女性员工数量为334名。来自中国大陆的IBM高级管理层中,女性比例从1995年的0增长到2001年的57.14%,在IBM亚太区已经产生了3名女性地

区总经理。在公司内部,培养女性员工不仅被看成一种道义和责任,更被视为是一项公司级的战略任务。据IBM大中华地区金融服务事业部运营总监及副总经理以及大中华地区女性多元化团队的带头人童至祥女士介绍,为了更好地发挥女性员工的才华,IBM有所谓的导师制,常常在职场上给职工一些建议。有女性的读书会,定期有一些聚会,希望女性能够把我们的人际网络建立起来。同时,当国外有非常杰出的女性高级主管来的时候,会有圆桌会,可以以这些杰出的女性来做模范。

IBM在帮助科技女性发展职场生涯有一套自己的模式。科技女性进了公司以后,有三个层面的伸延发展,首先是第一个层面,资浅的层面,第二个是资深的层面,第三是高级主管的层面。第一阶到第二阶,第二阶到第三阶,都必须经过技术上的认证,并遵循一定的认证程序。这些职业女性可以选择在专业里面继续做研究发展,也可以考虑走到管理层面。第二层是研究院士,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一个职位,相当于副总裁的职位。

今年,在财富杂志第20届的“计算机行业10家最受尊重的公司”的评选《商业道德杂志》的百家最佳公司排名中,IBM名列第一。对于IBM来说,这种殊荣是良好外部环境的一部分。

审视企业的文化基因 篇3

四大障碍都有了应对策略

从公司年报及互动平台披露来看,基因芯片去年最后几个月及今年第一季度均完成2万左右业绩。可能公司的计划是今年能完成1个亿左右的利润,从第一季度才完成1千多万的利润来看,要达成今年目标确实不容易。?但新品上市才半年就盯着人家要多少利润是不现实的,可能是公司没能更加合理地引导投资者理性预期所致。投资者误以为今年要完成1个亿利润就教条化地认为一季度就得完成多少,半年就得完成多少。其实目前来讲,公司在高血压芯片方面的推进已经不错了,面对四大障碍,千山药机沉着应对。

第一,由于是独家首发新品种,需要等待各省市价格批文。这个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千山更多地只能处在被动等待及努力沟通协调,努力争取部分省市进医保,目前据说深圳可以进医保。由此可见千山也一直在为此努力沟通协调。

第二,需要购买美国相应检测设备。从采购订单到制造、运输、安装、调试需要较长周期。但从公司的公开披露来看,千山药机一方面督促设备生产商加紧生产,同时与设备供应商协商授权在境内自己生产。

第三,需要培训合格医生。据悉,湘雅学院正陆续培训医生,目前正要培训第三批。湘雅好像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有资质的培训基地,其持有宏灏基因约5%的股份,相信他们会努力举办更多批次培训。

第四,需要学术推广,让更多患者知道这个产品。目前个体化用药,精准医疗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同时周院士等众多精准医疗个体化用药领域学者将在今后几年推广此项学术。 心血管病防治最突出的是高血压的问题,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的研究结果公布,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据此估计,患病总人数已突破3.3 亿,且每年有350万的人死于心血管病,这些死亡的人1/2以上跟高血压密切相关,2/3过早死亡跟高血压密切相关,在所有的心血管疾病中,直接医疗费用最高的疾病是高血压。

高血压的患病率持续地快速的上升,并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过程。这类慢性病在我们国家已经呈现井喷的趋势,高血压患病的人数,每年的增长非常明显。(出处:券商研报,具体时间及名称记不清楚了,但是投资者面对上述统计数据还需要自行核实,个人也觉得3.3亿患者有点大。但是这并不妨碍高血压领域拥有广泛的人群,这些广泛的人群需要长期服用药品并不断试药)

两项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既然上述四个领域千山都有了相对策略,(当然,你如果有更好的策略,向公司推荐,相信千山药机会积极采取)。那么目前对于千山的高血压芯片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认为实目前千山在基因芯片这块业务上把各方利益分成理顺,同心协力,找到好的商业模式,明年开始大量复制即可。2-3年内无同类产品竞争对手,怕什么呢?后续大量其他类型芯片就能产生更大规模及协同效应。面对以上两项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千山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一、理顺各方利益,同心协力。从目前的批准价格来看,各省市基本介于980-1500元,千山只赚取其中约110元,丰厚的利润留给经销商及医院。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从市场反应来看,不少医院是争着找千山来开展。

二、好的商业模式,明年能快速复制。千山一方面在各省市重点医院开展排他性的“独立实验室”树立标杆旗舰体验性检测中心。另一方面招揽IT人才,构建企业级互联网体验中心。由于处于增发的窗口期,否则千山也定能像其他上市公司一样,一则公告,成立互联网子公司开展互联网+业务。这种商业模式,明年能快速复制吗?笔者认为,只要今年陆续拿到各省市价格批文之后,明年便可大量快速复制“独立实验室”模式。

经过以上思考,你还那么在乎其基因芯片今年利润是1个亿还是5千万吗?何况,如果各省市批文加快到手的话,千山还是完全可能在下半年发力,全年达成一个亿目标。这里假设二季度业绩能与一季度持平,半年即贡献3千万利润。下半年随着检测终端的铺开,真的没有可能完成目标吗?退一步讲,就算今年完成不了,5千万总该能完成吧?这个利润也足以笑傲所有基因公司了,要知道新三板的基因公司全年利润也只有区区几十万、几百万。

另外两项投资要点

管理团队。公司核心人物是刘祥华。刘是一个专注于工作本身,比较注重科技创新的一个企业领导,也因此收获了发明家的称号。判断刘祥华的为人和水平,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周宏灏院士、赵国屏院士相信并与他合作,为什么原始创业团队相信并跟随他,为什么一批长线投资者愿意投资千山并不离不弃。从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参股金融融资租赁公司。千山拟使用自有资金 6600 万元与长沙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湖南信达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合计5名投资者共同发起设立湖南首家金融租赁公司——长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可以说,融资租赁从资金链上打通了千山业务的横向整合(今后众多高单价设备可以拉入融资租赁平台),乐福地则打通了千山药机装备及包装材料的纵向整合。一横一纵将构建千山的一站式采购,一站式资金链条服务。

企业文化基因论与实践 篇4

其中有个最核心的问题, 当人们在大张旗鼓地传播国外企业文化知识的时候, 几乎都异口同声地强调企业文化是一个差别化战略, 是个性化战略, 强调独立性和与众不同。对外的独立性和对内的统一性, 已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口头禅。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些, 并兑现这个与众不同的目标?就目前来说, 恐怕真正能做到的学者、专家、教授和咨询策划机构就不多了。

北京博采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从1996年参加昆山企业文化研讨会起, 就组织专家、学者、教授, 针对企业文化个性化与中国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前后用了四五年时间, 先后召开了五次创建中国特色CIS战略高层次研讨会, 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针对企业文化策划中如何解决个性化、差别化的问题, 经过大量的研究与实践, 终于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一世界性的难题, 原创了企业文化“基因”论。这一理论的创建, 对中国和世界CIS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何为企业文化“基因”论?

有人说“企业就是企业文化的基因”, 或者说“基因就是企业文化”。其实这是理论上的误导和概念上的混淆。按照这样一种理论, 企业文化岂不就只有共性而无个性了, 企业文化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不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了。

北京博采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专家认为, 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为了解秘企业文化的“基因”论, 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基因”。基因是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 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 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遗传基因。花儿之所以千姿百态、万紫千红, 就是因为不同的基因所至。人类也不例外。由于不同的遗传基因, 人的性格、长相则迥然不同, 如“一母生九子, 九子不一样”、“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企业是一个组织, 是由一群人组成的, 是由一种文化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的一个大家庭。人是有遗传基因的, 企业文化也然。所以, 不同的企业就有不同的文化基因, 这个基因既是企业的灵魂, 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众所周知, 凡基因都有传承性与变异性, 传承性就是传承基因与众不同的部分, 变异性则体现在基因的创新性方面。就事物的本质而言, 企业文化也同样具备生物基因的基本功能。一个企业的文化, 既要传承其传统中的优秀部分, 又要根据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创新。只有如此, 才能适应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基因”论。

北京博采企业形象研究中心原创的企业文化“基因”论, 是中国特色CIS企业文化策划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在这种“基因”论的指导下, 即使同一个行业的企业, 或管理基本相同的企业, 博采都能策划设计出各具特色和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如同是火力发电的山东邹县发电厂、菏泽发电厂、内蒙古元宝山发电厂、江苏新海发电厂等等, 其文化各异, 各不相同, 都能很好地彰显其个性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特别是通过企业对博采策划设计的方案认真贯彻实施后, 均已收到中国特色CIS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

企业文化基因的提炼整合, 离不开对企业实态和历史情况的调查与诊断。调查与诊断的原则是一清、二深、三准、四新。作为咨询策划公司来说, 只要花力气把客户的历史和文化现状了解清楚, 分析深刻了, 诊断准确了, 才能提炼出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基因, 我们把它称之为企业文化战略定位。

企业的情况和发展是千差万别的,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不同时期, 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亟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和不同的核心问题。这就为提炼和确定企业文化战略定位即文化基因,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举个例子来说, 1999年我们应山东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之邀, 为企业进行中国特色CIS企业文化项目策划设计。通过专家们的调研、诊断、分析、研究, 根据济钢的战略发展追求, 认为济钢的本质问题是产品的精品问题, 于是我们把济钢的企业文化战略定位确定为“精品文化”, 而把济钢的发展战略确定为“精品战略”。这是因为, 济钢作为一个1958年建厂的老国有企业, 以生产造船用的中厚板材为主, 建筑用的钢材为辅。当时, 企业品种结构单一, 设备老化, 产品粗放, 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用当时济钢一位总工程师的话说:“这几年来, 济钢的产品也出口, 但不是卖产品, 而是卖资源。因为我们的产品粗放, 人家把我们的中厚板买回去, 再经过回炉加工冶炼, 生产出供造大船用的板材, 每吨售价比济钢高许多。”可见, “精品”对济钢未来发展来说是何等重要。

北京博采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为济钢提出的“精品文化”这一全新概念和文化战略定位, 受到了济钢高层管理者的一致认同。当时在会上, 总经理李长顺连说了“三个非常”, 即“这一文化战略定位非常符合济钢的实际情况, 非常符合济钢的战略发展需求, 也非常符合中国冶金工业协会对企业产品的要求”。

几年过去了, 经过济钢本身的努力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济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对老设备的改造和技术创新, 济钢产品的质量有了极大提高;钢产量也从项目策划设计时的年产300万吨发展到2007年的1042万吨, 销售额从50亿元到2007年的300多亿元。2002年8月4日, 中国冶金报刊载了济钢的一篇文章, 题目是《济钢精品文化战略拓宽新市场》。文章中说, “目前,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收到了世界著名跨国集团——阿贝德公司从卢森堡总部发来的一份传真。传真中, 阿贝德公司对中国济钢出口给他们的美标螺纹钢和中厚板材给予了高度赞扬:‘济钢的产品非常优秀, 令人十分满意, 产品内在质量和优良的装运质量足以和韩国货媲美’……”济钢产品赢得阿贝德公司的高度评价。正是济钢实施了精品文化与精品战略, 努力创造质量优势和质量文化, 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 今年又荣获了“全国质量管理特别奖”。

在精品文化战略定位的基础上, 北京博采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为济钢策划设计的理念识别系统:“精品强国, 满意世界”的核心理念、“每天从求新开始”的企业精神、“诚实做人, 精信做事”的核心价值观, 以及“以客为本, 以信立市”的经营理念等等, 都紧紧围绕“精品文化”这一文化战略定位而展开, 形成了极富个性的系统工程。

审视企业的文化基因 篇5

著名管理咨询师余世雄曾说过:“三流企业看利润;二流企业看创新;一流企业看文化。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变革与文化是成功企业不可缺失的先天条件。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规范企业员工和行为的软约束,是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价值的无形资产。牛根生将“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内化为蒙牛的企业文化。

蒙牛的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内部,蒙牛分别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于制,口号文化’的形式进行传播,使其深入人心;对外部,蒙牛更是以担当社会责任的角色给自己定位,以良好的公共关系形象给企业文化做出了最好的宣传。

I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实践

摘要

同样的设备、机器、原料,在不同的企业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因为企业文化不同,就像企业的基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原料从进场那天起就被注入了这个企业的基因,按照什么样的逻辑运转,要看这个企业是什么样的文化。在蒙牛人看来,“一两”基因胜过“一吨”教育。基因健康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是企业文化的基因如何渗透到领导者、每个员工、甚至企业外部每一个消费者。这是一个“布道”的过程。不断地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实现结合起来。实际上,企业的扩张时一种文化的扩张,最重要的是如何建设一种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并非是喊那些漂亮的口号,只有落实到员工的实际行动上才会起到真正的作用。那么蒙牛是怎样把握好方向、如何具体操作才使企业文安全平稳的着陆的呢?

关键字::基因;布道;企业文化;实际行动

II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实践

目录

1企业文化内涵.............................................................................................................1

1.1经营理念..........................................................................................................1 1.2企业精神..........................................................................................................1 1.3企业宗旨..........................................................................................................1 1.4蒙牛的使命......................................................................................................1 1.5蒙牛的核心竞争力..........................................................................................1 1.6蒙牛企业文化综合表述..................................................................................1 2.企业文化建设.............................................................................................................2

2.1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2 2.2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2 2.3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公司............................................................................2 3蒙牛企业内部文化建设.............................................................................................2

3.1老板文化---上传下行......................................................................................2 3.2内化于心——文化培训..................................................................................3 3.3外化于行——言行举止..................................................................................3 3.4渗透于制——强化执行..................................................................................4 3.5口号文化——“看得见的提醒”......................................................................5 4.蒙牛的外部文化建设.................................................................................................5

4.1塑造“企业公民”形象....................................................................................5 4.2成为‘民享’企业..........................................................................................6 5落地过程中的潜在问题.............................................................................................6 6结论和建议.................................................................................................................6 7参考文献.....................................................................................................................7

III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实践

蒙牛: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基因工程”

1企业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是所有团队成员共享并传承给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共同愿景、使命及思维方式。它代表了组织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蒙牛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1.1经营理念

百年蒙牛 强乳兴农

1.2企业精神

学习沟通 自我超越

①学习沟通:每一位蒙牛人都要致力于在团队中减少相互之间的误解和被误解。②自我超越:勇于跟自己较劲儿,把每一件小事情都要做完整、做到位。

1.3企业宗旨

对消费者: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

对客户:合作双赢 共同成长

对股东:高度负责 长效回报

对员工:学习培训 成就自我对社会:注重环保 回馈大众

1.4蒙牛的使命

百年蒙牛,强乳兴农;

提供绿色乳品,传播健康理念;

为提升消费者的健康品质服务;

为员工搭建人生价值的实现平台。

1.5蒙牛的核心竞争力

以成功经营人心为终极目标,以双赢利益机制和学习创新的方法,整合全球有效资源,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

1.6蒙牛企业文化综合表述

以诚信构筑蒙牛文化的核心;以强乳兴农为蒙牛的使命;用学习沟通和自我超越的企业精神打造百年蒙牛品牌,用5~10年的时间成为中国和世界乳业的领先品牌。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实践

2.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力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要进一步推动蒙牛的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世界第一流的乳品企业,就要借助于企业文化力。

企业文化反映了一种致力于物质生产的精神气质,一种企业经营哲学和自我超越的生活态度。

2.1建设企业文化的意义

物质资源终会枯竭,只有精神力量生生不息。建设企业文化是为了实现蒙牛的使命,统一蒙牛人的思想、观念、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导向。

2.2建设企业文化的目的

营造创新氛围,吸引凝聚人心;激发团队潜能,建设百年基业

2.3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 公司

能够使员工凝聚在一起,引导大家认同公司的目标,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公司的目标相结合;培训员工理解公司的政策;调节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公司的之间相互利益关系。

3蒙牛企业内部文化建设

3.1老板文化---上传下行

管理学界有句名言:一只狼能领导一群羊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领导的重要性。‘魅力型领导’能让别人追随自己,无论自己行向何方。因为这一类型的领导人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对被领导者有一种权利难以达到的巨大影响力。

“老板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极大的导向和示范效应。美国硅谷创投名家林富元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企业文化因领导人的习性、个性与爱好作风而迅速扩散。

而牛根生给人的印象是非常朴实的,一点都没有富豪的架势,人们在公共场合经常能看到他戴的是18元钱的‘蒙牛领带’,他平常吃饭时在员工餐厅,他常用一碗面条、一小碟咸菜打发午餐。所以他曾一度被冠以‘抠门企业家’称号,可见其节约程度。牛根生节约的个人生活习惯已经变为整个蒙牛工作中的惯性。到过蒙牛的人都会记得蒙牛食堂门口的这样一句口号:‘如果你打算剩饭,请不要在这里就餐’。这种节约的作风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也因此赢得了利润的最大支点。

牛根生坚信由改变自己而改变世界,因此整个蒙牛企业都存在着这种由他 2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实践

‘传染’的风格。

3.2内化于心——文化培训

企业从上到下,从生产到管理、服务,每一个环节的控制方法尽管不同,却都渗透出一丝不苟的严谨,认真做到环环相扣,疏而不漏,所以人的质量决定产品的质量,第一流的素质才能造出第一流的产品。蒙牛格外注重对管理者及员工的内心精神性质的教育。使其由外到内的真正领会‘蒙牛文化’而不是无源之水。2002年蒙牛企业文化手册完成后,开始在企业内部做为品牌文化进行传播,在各个基层单位把企业文化当成了特别重要的工具,用企业文化去改变当地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方式。

同时蒙牛于2003年开始做培训、成立了企业商学院,其最核心的职能就是实施企业内训,配合企业文化的宣贯执行,以核心竞争力为成功经营人心为终极目标,以双赢利益机制和学习创新的方法整合全球有效资源,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商学院以牛根生亲自担任院长,选择对蒙牛企业发展具有战略眼光,以他的的综合素质、全局意识、对企业的忠诚度做为最初的蒙牛内部员工讲师为标准。并在蒙牛内部进行几十场企业文化专题培训。所有在蒙牛的新员工都要接受商学院一个星期的全封闭入职培训,从上到下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与企业精神文明的双重标准确立企业布局,用培训的方式把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作为选拔、提升人才的重要标准。

2004年蒙牛企业文化重新推出了新版本的文化手册,内容涉及面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由蒙牛最初的广告词如:挑战,超越等等做为鼓励企业产品拓展市场与品牌建立的基础,但却在公司内部强调低调做人做事,而04年对蒙牛企业文化做了系统的编排与改进,强调人事行动与广告宣传应该能与时俱进的相接合。

05年蒙牛领导层做出关于加深企业文化的举动有点让大家瞠目结舌,要求所有人在规定时间接受企业文化的全国统考,全国设20多个考场,从副总裁到清洁工无一例外都要参加!考试要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为防止漏题和考场做弊,蒙牛聘请了很多大学老师监考,这在当今的企业是不多见的,虽然此方法有点极端,但能看到蒙牛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放在何种程度。

3.3外化于行——言行举止

任何语言没有具体落实到行动上都是空谈,没有任何意义。蒙牛的企业文化绝对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展现在每一位公司员工的身上。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实践

担任蒙牛党委书记的卢俊说:‘我理解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经营人心。蒙牛党群部门组织活动从未缺钱,两年来,蒙牛用于企业文化娱乐活动上网费用达380万元,企业文化建设费用支出1320万元。’

再如,某一年元旦,公司近百名员工到党委开结婚介绍信,针对这一情况,蒙牛决定举行集体婚礼,为移风易俗开一个好头。在这一天,蒙牛总裁亲自为新郎官开喜车,而其他30多量喜车的司机也都是公司各部门领导,蒙牛公司还给每对新人送上一束水晶玫瑰。在蒙牛大发展并成功上市后,蒙牛管理层突然抛售管理者股份,这有悖于企业的发展规律,但此举却得到员工们的热爱,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大胜靠德’,这是蒙牛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实践,蒙牛深深认识到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企业的生存价值不在于能为你带来希望,而是在于你能为别人带来希望。德是征服人心的最佳利器,分钱分车,蒙牛从来不会亏待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部下。

也许正因为蒙牛让很多人都满意了,所以才有了蒙牛辉煌的今天。

3.4渗透于制——强化执行

每个领导者都希望员工自觉履行一切所应遵守的义务,但是,不可否认,制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顺利运行的保障。这种制度文化,反映在蒙牛,就是‘与自己较劲’。

在蒙牛,有‘一只苍蝇卖50’说法。如果你在食堂发现一只苍蝇,那就可向堂经理‘卖’50块钱,也有人称为捐钱。蒙牛人为,这也是一种与自己较劲,本来是大家的责任,但大家就让食堂经理一个人捐,捐的次数多了,大家就会自我反省:“不能再让某某替我捐了’就凭这一点,也得把苍蝇消灭干净。在蒙牛,类似的细节都体现在每一个必要的环节之中。如在蒙牛。迟到了,开会手机响了,着装不符合要求等,都是以捐款来约束的。违反规定即自动向公共事业捐款,25元到100元不等。

在蒙牛,无论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都主张直呼其名。蒙牛对外的公开解释是,这样做是为了淡化职务带来的等级色彩,创造一种人格平等、民主决策的文化氛围。

‘与自己较劲’就是立足于发展自己,而不是遏制别人,遇到问题,自我改变做起。同时,在竞争队友极为频繁的非理性攻击面前,蒙牛始终以大局为重,一方面化干戈为玉帛,另一方面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事,这也是最大的‘自己较 4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实践

劲’。

3.5口号文化——“看得见的提醒”

为了使自己的口号更具影响力,蒙牛把口号变成了标语牌,挂在公司的办公楼、销售部、生产车间、食堂和公寓的周围。这些非常口语化的、通俗的标语就像演讲者的手势和目标表情一样丰富多彩。

厂区大门挂着‘讲奉献,但不追求清贫;讲学习,但不注重形式;讲党性,但不排除个性;讲原则,但不脱离实际;讲公司利益,但不忘记国家和员工的利益’的长幅标语。

财务部的标语是‘现金为王’,销售部门则是‘老市场寸土不让,新市场寸土必争’。

在车间里是‘产品等于人品,质量就是生命’.在国际牧场的是“请善待每一头牛,因为她们都是母亲’。

在职工公寓里的是‘如果你有智慧,请你拿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你流汗;如果你既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请你离开’。

在容易产生人际摩擦地方的标语是‘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人小气大’。‘看别人不顺眼,首先是自己的修养不够’.在与客户打交道的地方的标语是‘从最不满意的客户身上,学到的东西最多’。

“管理师严肃的爱”这句口号是牛根生最喜欢的。

口号的作用在于人们能随时看到,就好像有一种力量在约束自己,在看着自己怎么做,起到一种强化和监督的作用,所以,蒙牛的标语是随处可见的。

4.蒙牛的外部文化建设

4.1塑造“企业公民”形象

一向乐善好施的蒙牛将他的‘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转移到企业的形象塑造方面,并一直致力于把企业打造成“社会公民’形象。因此蒙牛提出了‘百年蒙牛,强乳兴农’的方针。

作为一家海外上市的公众公司,蒙牛拿出占到当年利润几分之一的资金,来开展‘2006年向500所小学免费送奶一年’这样一项很难有具体回报的大型公益活动。因为蒙牛认为:强壮中华民族的牛奶梦,蒙牛的责任是重大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对蒙牛来说,不仅是口号,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实践

4.2成为‘民享’企业

在蒙牛看来,对财富,从无到有,满足个人只是一种小的快乐,从有到无,回馈社会才是一种大的快乐。只有将民营企业转变为‘民享’企业才会得到持久的发展。

蒙牛由此归纳出了其存在的理由:第一,中国消费者需要健康;第二,中国三农问题需要龙头企业。据此,蒙牛提出自己的使命‘百年蒙牛,强乳兴农’;明确自己的愿景‘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

5落地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1)、“自上而下”,先攻“管理者”。任何文化,任何理念,必须首先植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心里,如果这些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那一般的职工就更不用说。

2)、企业文化的形式要不断创新。“企业文化考试”、打造“中国乳都”、冠名“超级女生”……企业文化在形式上的创新往往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没有一陈不变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需要随市场、随环境、随企业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回炉再造。

6结论和建议

企业文化是什么?如何建设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怎样落地?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文化竞争力?相信很多人一看到诸如此类的标题,视线立刻就转移开了,在大多数人看来,所谓的企业文化只不过尽是一些空洞的逻辑,高高在上,既不实用,也没法使用。的确,不论从管理角度,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讲,企业文化都是很抽象的。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老总,不同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是蒙牛在这方面做的很成功。在保证“文化落地”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文化必须是绝大多数企业员工所认同的,必须是每一名员工所理解的,必须是全体成员所参与的。

2)、重视学习和培训,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并将员工对企业文化理解程度的深浅作为选拔和提升人才的重要考核标准。

3)上下一心、信息流畅、传达迅速。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思想、计划,甚至是企业发展蓝图的最新勾画都可以及时、准确、全面、深入地传达给企业的全体人员。

4)、将客户满意度、员工薪酬、企业文化三者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凝聚了人 6

沈阳理工大学课程实践

心,激发了斗志。

5)、强势管理,严格纪律,以制度的力量确保企业文化项目落地。

7参考文献

《牛根生如是说》 张海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当下的中职校园建筑文化审视 篇6

关键词:中职校园;建筑文化;审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19-02

一、缺失:中职校园建筑文化的通病

(一)现代化:难掩文化之虚

随着职教事业的大发展,中职校的硬件在提档升级中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巨变,学校“长”高了,学校变“新”了,学校长“大”了,学校变“美”了,旧的建筑在推土机的隆隆声中灰飞烟灭,往日的景色也被更具现代气息的景观所取代。

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可见学校之高下不在于设施建筑之豪华。我们不能像“旧城改造”般地除旧建新,也不能像建商场、企业,开发房地产一样建设学校。“建筑物的被现代化”带来的文化缺失严重弱化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建筑物在“被现代化”的过程中,领导、教师、学生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有话语权的是专业性建筑企业,他们对学校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他们往往仅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规划与设计,根本没有从学生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考虑,再加上很多学校领导文化意识淡薄,对建筑文化研究较少,导致校园建筑文化的“虚无化”。

(二)人造化:难营文化之实

校园建筑的现代化也催生了很多“人造美”,如假山、喷泉、亭台、楼阁,以此来营造清新、自然、古典、优雅的校园环境,彰显学校的文化品味。有的学校还建造文化广场、“引进”名人雕像、“移植”艺术雕塑等,营造艺术文化气息,着力打造学校文化。

文化真可以“移植”吗?文化真的可以像“女娲造人”那样“造”出来吗?当前中职校园“造”文化渐成时尚,“打造学校文化品牌”渐成流行语,文化成了营销学校的最好包装。在喧嚣纷扰中,我们必须正视文化形成的规律,留住校园建筑之“根”。一幢建筑记载的是一段历史,一幢建筑留下的是一段回忆,一幢建筑包含的是特有的文化,一幢建筑演绎的是一段传说,一幢建筑的推倒也就意味着一段历史、文化的消失,而一幢新建筑的拔地而起则可能就意味着另一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我们可以在建筑中刻意植入文化元素,我们甚至可以将要表述的东西镌刻在墙上,但文化元素要能得到认同,要能深入人们的思想、骨髓,远非朝夕之功。

二、流失:中职校园建筑文化的伤痛

(一)合并隔断历史

近些年,在“做大做强”的“精神”感召下,职教园区、职教集中区建设方兴未艾,一大批职业学校异地重建,多校合并如火如茶,一些办学历史悠久但规模较小的学校被“收编”,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行业学校被“综合性”的职教集团所取代,很多职业学校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学校合并的过程中,一大批建筑物被闲置、置换,而异地重建的学校则以全新的“姿态”示人。合并使职业学校“全新”,当以前的校友故地重游时,已是物是人非,在欣赏气势恢宏的校园建筑时,除了感叹沧海桑田外,还能想起什么?也许只有校史陈列室里的几张旧照片还能依稀唤回尘封的记忆、找回意气风发时的感觉。合并仿佛使学校由一个长者蜕变为一个儿童,这种无意识的行为造成了历史的隔断、文化的流失。

(二)缺少挖掘提炼

对于中职校园建筑,人们在意的是安全,关注的是美观,至于此外的文化追求往往局限于“墙壁”文化。“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往往缺乏对建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因子的挖掘和提炼,[1]如建筑物中蕴藏的独特历史、学校的办学定位与教育愿景、师资素养和学生特质、与本校相关的历史文化名人等。所有这些,都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

不断提炼和挖掘建筑物的文化因子,一方面,在新建筑设计时,学校应集思广益,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学风、教风等融入建筑中;[2]另一方面,可以从学校另类“历史”中汲取建筑文化。职业学校可巧妙地利用本校所欲塑造之文化与外部文化的“关联性”,通过恰当的途径从另类“历史”中“找寻”适合本校的文化种子,如通过充分借鉴和利用合并学校、联办学校、附属学校、挂靠学校等的建筑文化资源,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跳跃式、超常规发展。

三、营造:中职校园建筑文化的必然

(一)建筑个性:彰显文化底气

学校的文化在个性,在学校独特的历史。中职校园建筑应基于本校的文化实际,充分张扬个性,彰显文化底气,关注个性文化与可供形塑的各类个性文化资源之间的“联系性”,从学校的历史身影中体现建筑个性文化。[3]

学校的建筑个性往往不在“新”,而在“旧”。学校的建筑个性可通过老校门的重建而体现,学校可以通过校庆、异地重建等契机,恢复重建这些具有重大价值的老校门。这不仅可真实地表达广大校友、师生的共同心声,进一步凝结广大学子的爱校情感,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彰显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折射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现学校鲜明的文化个性。[4]学校的建筑个性也可通过老校舍“修旧如旧”来体现,保留外部原貌,老校舍蕴含珍贵的无形价值,是学校一笔不可再生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再使用是历史校舍最为有效的保护方式。学校的建筑个性还可通过新校舍传承老建筑文脉而体现,可通过外观颜色、材料质感、规模与体量甚至建筑造型加之环境的延伸来体现,可利用原有学校的建筑素材来体现。

(二)建筑人性:凸显文化本源

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学校建筑设计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性文化,渗透人文关怀。

罗伯·高菲曾说,建筑物建立起来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将会倒塌。建筑中隐含的文化就是镶嵌在柱子中、缠绕于横梁上、附着在钢筋里的基因,让我们细心呵护、精心培植,使这种基因伴随师生生命成长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延军.校园建筑的隐性文化[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5).

[2]吴家豪.建造特色学校建筑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王骞.文化校园: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诉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4]王强.校园建筑的隐形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高教探索,2010(1).

危机之下的文化审视 篇7

——温家宝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在欧美国家经济降温冲击企业出口、银根紧缩及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之下, 强大的外部压力导致一次前所未有的企业裁员浪潮, 出口萎缩、内需不振、股市大挫、地产低迷、失业加剧, 一时间各行各业人心惶惶, 企业内部人人自危。中国企业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寒冷最残酷的“冬天”。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在“冬天”到来之际,应该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让我们走出困境”,实现真正的文化管理,让核心文化(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起到统领一切管理工作的强大作用。

我们知道,企业文化作为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引入我国已经25年,经过轰轰烈烈的企业文化建设阶段,大多数企业已经拥有了系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 以“吸引人、凝聚人、留住人”为目的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领导者们忙于应对内外部双重压力的同时, 也在重新思考: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的准则怎样应对经济危机的重击?……

不能否认,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多数企业在这种发展速度中强身健体,但也有企业忽视了基础建设,即使进行了“盛世修典”,重金聘请咨询公司进行的所谓“企业文化建设”,也是悬空和虚化的口号和手册。“冬天”让过热的中国经济迅速降温,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危机之下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发现这25年来,大多数企业所进行的还是“文化装修”的工作,少数企业是在进行“文化建设”,绝少数企业才真正进入“文化管理”阶段,而只有真正的“文化管理”,在危机中才有御寒能力。

其实,“冬天”并不可怕。二战结束的时候,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丰田曾一度处于随时倒闭的窘境。1950年由于资金周转不灵,丰田大量员工被解雇甚至创始人辞职;朝鲜战争爆发,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丰田却无法进行有效生产。这些危机的原因就是穷,穷则思变,丰田在困境中寻求改善。1973年丰田改善的结果让世人瞩目,在秋季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面前,丰田生产方式、丰田模式保证了企业在恶劣的经济条件下,业绩比其他公司相对更好。现今,当通用、克莱斯勒、福特三大汽车巨头面临破产危机时,丰田的业绩依旧保持了世界汽车行业“老大”的本色。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冬天”正给了我们强身健体,苦练内功的良好时机。我们在近来看到,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企业领导还没有做出决定,员工间关于裁员和降薪的传言便沸沸扬扬,使有些企业笼罩在恐慌的氛围中,生产效率迅速降低,观望态度取代了主动执行。很显然这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我们应该首先从文化入手,树立员工的信心,增强凝聚力。

那么,树立信心需要哪些条件呢?

信仰

几千年来,人类始终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对于存在价值的不同解释,造就了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准则。企业也同样需要解答“为什么存在”这一哲学命题,对这个问题的最初思考来自于企业的创办者,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被不断提升,并成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共同信仰,这就是企业使命。如果一个组织没有使命,那么它只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何时做”,而不知道“为什么做”,在面对危机的时刻,这个组织就会溃败。

当企业面对危机时出现了信仰缺失,作为领导者首先应该审视贴在墙上的企业使命,是否与员工对企业存在价值的理解有巨大差距,是否与企业现状相距甚远。使命的界定并非越宏大辉煌越好,固然伟大的使命可以让优秀的成员为之奋斗终生,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员工来讲,当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距离过大时,使命就变成了空洞的口号。理查德·巴雷特在马斯洛需求论的基础上,将企业使命界定为七个层次: (见上图)

在我们所咨询的一家企业中,企业所提出的使命已经达到使命的最高层次“服务社会”,而员工对使命的认知仅停留在第二层次“归属关系”。企业的使命以口号形式存在,员工对于工作意义的理解却仅限于“保障自己有份稳定的工作”。随之而来的是,员工对于工作的自豪感、成就感都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要我做”的思想取代了“我要做”。

组织的生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使命是否具有吸引力,必须能使人们感觉到个人的目标能够从中得到实现,使员工认为企业使命是“改善人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企业使命的界定,在明晰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要帮助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杜拉克在讨论21世纪的管理挑战时提出,知识工作者在自我管理领域所面对的挑战包括:(1)如何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长处,实现自我价值;(2)决定“我的贡献应该是什么”,以便产生具体的行动计划;(3)为关系负责,即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配合同伴的长处和工作方式;(4)管理下半生,即如何开创第二事业之路。这一观点为企业进行使命界定与使命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目标

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有清晰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制定相应的战略,并分解成各个业务单元,以及各个岗位的分目标,同时这个目标是组织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这就是企业的愿景。目前普遍对愿景的定义是,大家愿意看到的、愿意为之努力的,并通过努力可以一步步接近的远景目标,是组织肩负使命与趋向的未来图景,即“我们想创造什么,未来我们将成为什么”。

大多数企业都会为自己设立一个愿景, 但为什么员工对目标会产生动摇呢?一方面由于企业愿景过于空泛, 而企业并没有围绕愿景的实现实施相应的举措, 导致员工认为企业愿景仅仅是一句不切实际的口号;另一方面企业没有把愿景目标分解到各个业务单元以及各个岗位, 员工认为目标的实现是企业领导的事情, 与自己无关。因为没有科学地进行愿景管理, 大部分成员处于只看局部不看全局, 只关心眼前, 而缺乏长远思考的状态, 特别是骨干人员, 因此在企业遭受外部冲击的时刻, 内部便产生巨大恐慌。

如何让愿景成为大家共同的、发自内心认同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找到企业与员工利益一致的方面,展现出大家从逐级实现企业愿景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价值和利益。例如英特尔公司的愿景是“超越未来”,对这一愿景的解释是:“超越未来,英特尔的目光聚焦于这四个字上,我们的工作是发现并推动技术、教育、文化、社会责任、制造业及更多领域的下一次飞跃,从而不断地与客户、合作伙伴、消费者和企业共同携手,实现精彩飞跃。英特尔公司将推进技术更迅速、更智能、更经济地向前发展,同时最终用户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彩方式应用技术成果,从而令其生活变得更惬意、更多彩、更便捷。”而这个愿景带来了以“鼓励尝试风险”作为公司文化的基本原则,公司创始人诺伊斯最常用的口头禅就是“别担心,只管去做”,鼓励员工发掘更多的新事物,尝试更新的方法,善于从失败与错误中学习。公司甚至规定,对于员工和管理人员,如果在聘用一年内不犯“合理的错误”,就要被解雇。

对于组织制定的愿景,只有合理地分解,才能成为每个成员的目标。由于企业中的不同阶层在个人愿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高层、中层、基层员工,乃至同一阶层中的不同部门与个体,所面临的问题,所在乎的利益都可能不同,分解后的愿景目标在每个层级的作用也会不同,因此要找到那些求同存异的契合点,同时让人力资源战略和企业战略规划与共享愿景相匹配,使愿景管理的作用最大化,才能达到实现组织共同愿景的目的。

此外,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愿景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有动态调整,不断规划更高的蓝图,如宏基公司原先的愿景是“打破人与技术之间的障碍”,在进军软件产业的时候,便又提出了“人类交往工具”的愿景,同时也对宏基人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准则

很多企业领导说:“经济危机到来,我们的价值观动摇了。”事实上,企业家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我们提出的价值观是不是真实的。

赫赫有名的安然公司的价值观是“沟通、尊重、诚信、卓越”,而他们所做的却是采取欺诈的手段谋取暴利,根本没有诚信可言,并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三鹿事件”成为2008年中国最大的行业丑闻。现在我们来看看三鹿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和谐、创新、责任”,其中特别强调“诚是立身之本,信是兴业之本。诚信是三鹿的基本准则,也是三鹿人的基本信念和处事态度。”

核心价值观是指导组织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起着行为取向、评价原则、评价标准的作用,它明确说明了在我们看来“哪些是值得做的”、“哪些不值得做”,告诉大家怎么做才能与企业共同获得成功。

企业倡导的价值观与企业的实际行为脱节是国内企业的普遍现象。以我们咨询过的一家公司为例,企业提出了“团结、创新、人本、高效”的价值观,企业领导也在历次会议上反复强调,厂区、车间、办公楼都张贴企业核心价值观。而实际调研中,我们通过企业价值观O C P量表进行研究发现,员工感受到企业最重视的是“秩序、稳定”,最不重视的是“人本、效率”。经过进一步分析,企业是典型的以层级规范导向为主的文化,部门之间等级森严、内部管理流程繁杂、专制型的领导风格,严重限制了员工的自主性,员工执行意识明显大于创新意识,多头管理导致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下,企业管理过程中忽视了对员工的培养……

所以,面对危机的时候,企业提出的价值观并没有“动摇”,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存在。价值观念如果不变成实际行动就是空话,就无人信服,当外部形势发生变化时,也无法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呢?面对这一问题,企业领导者应当发动所有员工集思广益,探讨未来企业发展需要重视和倡导什么。员工讨论得越充分,价值观内容就能定义得越细致,员工就越能准确把握领导者和企业对他们的要求以及他们需要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要从组织层面去思考该价值观要求我们怎么做,当利润与价值观发生冲突时我们能否舍弃利润。

在对核心价值观细化的过程中,要落实到组织系统的所有层面,毫不犹豫地修订与价值观有偏差的管理制度乃至组织架构,同时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制定关键的行为准则:组织层面要有哪些行为,个人层面要有哪些行为。核心价值观一旦确定,从企业到个人都不能违背。

在进行核心价值观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要定期进行测评,了解员工感受到的企业最重视和最不重视的方面是什么,是否与企业提倡的价值观有偏差,偏差在哪里,造成偏差的原因,企业如何进行调整。直至企业倡导的价值观能够真实地反映在组织系统的所有层面,并内化为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在企业内部“习俗化”,价值观管理就发挥出了最大作用。

投壶文化的当代审视 篇8

投壶是古代宴会上的一种礼制,亦是宾主娱乐的游戏。它自燕射中产生,由西周射礼发展演变而来,在春秋时期就已在上层社会中流行。汉代以后,投壶成为宴席上必备校具,逐渐朝娱乐化方向发展。魏晋南北朝开始向技艺多样化发展,增强了娱乐性。隋唐亦如此。晋代以后,投壶继续风靡酒场,雅歌投壶,南北朝时,出现更多花样。宋元时期,投壶继续在士大夫中流行。明清时期,投壶技艺发展到最佳境界,不但创造出了更多新花样,还将投壶深入到人们日常的娱乐活动之中。但到民国时期,投壶已销声匿迹。投壶作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具有传承民族信仰、展现民族精神、寓教于乐的教育精神及培养审美情趣等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投壶文化的传承目前不容乐观。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潮中,探寻投壶在古代两千多年传承的内在因素,并赋予投壶当代体育文化价值,实现身体、个人修养与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目标,从而为解决当代社会中体育的人文危机、重技术手段轻人的责任与能力等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视角。

二、古代“投壶”发展的根本动因

1. 实践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文化的历史继承性、统续性、不间断性,从根本上是由劳动工具的连续性、持久性所决定[1]164。投壶文化的发展是以投壶工具的连续性为基础,投壶文化的阶段性、间断性同投壶工具的“无限进展”性和变革特质是密切相关的。就是说,投壶工具和投壶的实践手段具有“无限进展”和非连续性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投壶工具总体呈现连续性,投壶工具无论持续多长时间,在主客体无限统一力量的推动下,总会被新的工具所取代,所超越。投壶文化的物质文化方面研究较多,考古学、博物馆等对其研究较为丰富,很多文献都对投壶的历史发展及其工具、规则进行系统的研究,如汝安的《“投壶”历史文化考》[2]32等。

投壶活动的实践工具主要包括投壶之壶(材质、形状)以及投壶之矢的变化等。首先,投壶文化发展史与工具发展史存在一致性,投壶工具的发展历史也与人类工具发展史具有相似性。工具的发展经历石质、青铜、铁制等发展历程,投壶工具也是如此。西周时期是青铜时代,投壶的材质也是青铜的,秦汉时期的投壶多为陶质或铜质。无双耳,圆腹,细颈。两晋南北朝时,壶具的两侧增加双耳,投壶之矢在晋代改棘木矢为竹矢。唐代投壶多用瓷质贯耳瓶,到了晚唐至五代时期,瓷质贯耳瓶脱离投壶实践,变为案头的陈设器。明清时期,有无耳、双耳、四耳,甚至出现腹部增加双耳、四耳的造型,质地上多为金属制品,有铜、铁、陶、瓷、金的。其次,投壶工具在连续性发展过程中也呈现阶段性发展。文化的继承性和阶段性最终在于实践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这里的实践主要包括作为实践手段的生产工具和作为实践社会形式(即投壶的工具以及投壶的活动形式)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投壶工具需要克服客体、需要适应变化环境,同时,还需要满足投壶主体即人的实践活动要求(包括礼仪、酒文化等)、投壶目的,导致投壶手段、工具也要进行不断的革新,使得投壶工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完善,不同时期的投壶工具其材质、形状、尺寸不尽相同。

2. 实践主体的需求。

实践是由实践的主体即广大群众的需求所决定。首先,投壶体现了实践主体的载德、教育需求。中国古代文人重视认识活动,注重伦理约束和不断强化群体教化的精神倾向[3]314,投壶作为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载体,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实用”的特性,即投壶不是作为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而实践,而是具有“实用”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即当时主流文化中人的“修身”需求。投壶虽属于投掷游戏,但它不具备单纯以娱乐或赌赛为目的属性,而是注重立德正己与君子之争。因为投壶是古代礼乐文明的象征仪式,其目的不仅留在政治道德层面,而是更进一步塑造“君子的人格精神。所以,投壶实践中并不是靠勇力,而要靠投壶者的品质和德行,并养成内心的坚毅品格,在礼仪的过程以投壶实践规范养成刚柔相济的君子品格。其次,投壶体现了实践主体娱乐需求。投壶与礼、乐的教育是相结合的,这迎合了当时社会对娱乐的一种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所推崇的一种与音乐相伴的和谐运动节奏。从投壶的材质向实用性、花样繁多方向发展;规则由礼制向方便灵活的规则与程序转变;人群从诸侯、士大夫、儒生向普通百姓发展等可知人们投壶的娱乐需求。如秦汉之时,士大夫们每逢宴饮,必得以“雅歌”伴“投壶”助兴。邯郸淳在《投壶赋》中还讲到了投壶的作用,可以“悦与坐之耳”“乐众心而不倦”等。最后,投壶体现实践主体“养生”需求。儒家认为“气”是产生和组成人体的元素,形与气相结合,才有人的生命。投壶正是一种“内心的平和带来气血顺畅,也带来身体健康”的活动,强调人体对动作的反复练习达到一定的技能,同时,强调身心协调配合,和谐发展。所以,投壶是在一定场地、规则要求下,以体力为基础,投壶技术为核心、心理为保障的文化活动。

3. 职能服务于投壶的目的。

纵观投壶的发展历史,投壶始终被纳入不同时期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并履行其社会职能,实现着投壶职能服务于投壶的目的。投壶的职能是投壶活动的自在机制,属于投壶直接给参与者和观赏者带来的体验(投壶起源于射礼,具有“射”的特质,还具有当代“命中类”项目的特征,所以,投壶作为具备以身体运动为手段的传统文化活动这一本质,并在投壶运动中体现“运动”投壶的职能)。投壶的目的是参与投壶的人之“人为去向”[3]317,是投壶只能在特定环境下的现实体现。如投壶的目的体现了人与社会的主客观需求,不同时代人对于投壶运动的需求不同:投壶起源于礼射,春秋时期投壶礼呈现了载德、教育的目的;汉朝以后,由于“独尊儒术”,投壶向娱乐化发展,游戏性增强,体现了娱乐的目的;投壶是以身体运动为载体,又具有养生、健身的目的。其中,投壶的目的是投壶职能在特定社会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同时,职能又是投壶目的影响的结果。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投壶一直在围绕着根本职能而调适不同阶段的投壶目的,使得投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主要是指不同时期投壶的职能不断调适,但未发生根本性改变;阶段性是指围绕着投壶的职能,不同历史时期的投壶的目的存在明显的阶段性。

三、“投壶”的当代审视

1. 当下投壶文化传承问题审视。

投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发展中,必然存在一种文化的共性,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如投壶物质文化的连续性和投壶工具“中介的无限进展”,体现了投壶工具的发展史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二者存在一致性。作为道德规范的投壶礼仪文化,规范人的行为,使之合乎当时社会的要求。此外,文化深层心理结构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而投壶的精神文化是最好的印证,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同时,从运动文化的角度探寻隐藏在背后的投壶运动文化传播规律,对于当代研究体育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当前投壶的研究存在一系列问题,影响着投壶文化的当代传承。一是研究视角狭隘。对投壶的保护停留在“施予式保护”阶段,仅强调对投壶相关资料的记录,而忽视了文化的传承使其成为一种“纸上遗产”或称“博物馆遗产”,从而忽略了一种“活态传承”的文化遗产。二是投壶活动的当代“复原”,投壶的当代“穿越”。这种仅仅停留在体验古代投壶的传承上是远远不够的。三是缺失了对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传承。在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上,主要是对项目本身的介绍,而对其内涵没有做深入的挖掘或辩证汲取,包括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注重其形,轻其神。众所周知,投壶与诗歌、音乐等作为传统文化的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韩国人认为射箭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运动,它含有深刻哲理,既可以健身,又可以涵养心性和道德,因而将其称之为“弓道”。在其“练功八发”中,就有“发而不中,反求诸己”等《射义》中的文字。可在我国却缺乏对投壶文化内涵的挖掘,缺乏从多学科对投壶进行研究,更缺乏瑞投壶的“活态”传承。

2. 当下活化投壶的审视。

(1)人的实践需求。“投壶”的发展需要满足人“实用性”实践需求。投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得以延续发展,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阶段性,在于投壶工具的以及投壶实践活动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但起到核心影响的当属投壶的目的,即“人”的需求及其实践。在不同时期投壶的需求以及实践随着不同时期人的需求及其实践发生流变,包括其起源礼射、助酒投壶、雅歌投壶、道家的出世投壶、明清投壶的民间普及等,但究其深层,固有共性的深层结构影响投壶的实践,即“修身”。“修身”服务于礼仪、酒文化、道家的修行、儒生的品行,包括司马光的《投壶新格》在明清时期得以重刊多次,都表明投壶是社会需要的实践。而这种“修身”在当代亦具有积极意义,古代投壶在当代的发展需要满足人的实践需求,而辩证的汲取投壶的精神文化弥补当代人的精神缺失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投壶运动的当代审视以及如何汲取投壶的文化精髓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成为投壶当代发展的核心因素。

(2)投壶精神汲取。投壶的“健康竞争心态”的当代汲取,以完善当代社会人的体育目的。体育目的与人的需求紧密相连,即当代人的需求与投壶职能、投壶目的的联系。投壶作为我国古代传统体育项目,除了具有博物馆的物质文化、服务礼仪的制度文化之外,还具有作为文化深层心理结构永恒性不变的特质,并深深影响古代人的发展。纵观投壶的长期发展的深层文化原因,可以依次探寻投壶文化中断的根本原因以及其未来发展的理由。由于实践(承载礼文化)的中断,导致投壶的衰落,但投壶能够延续千年的根本缘由在于承载了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文化特质,而这种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当代人文精神的缺失。当然,此处并不特指投壶礼的完全复兴,而是古人在投壶礼仪中所强调的精神修养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健康积极的竞争心态,即“修身”。如“君子之争”道德是行为规范的起点。投壶强调参与者保持健康的竞争心态是融入社会的前提,良好的言行举止可以展示个人较高的修养,这都体现了投壶礼仪的道德教化作用。另外,“反求诸己”是个人修养的基础。当自己要做什么事却不能达成愿望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要回头从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方面寻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改变自己,以达成愿望。它要求投手在习练过程中,要将入静的思想和动作结合起来,进而将动作要领转化为思想上的某种追求,集中身、心之力,在思想的指导下完成每一次仪式。而且要淡化每一次投矢的结果,无论是否中的、无论胜负,都要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胜不骄败不馁,多从自身找原因,尊重对手、尊重他人。

(3)投壶职能当代转换。投壶的当代发展以投壶的职能为基础。首先,投壶运动养生功能的当代汲取。投壶体现了古代中国养生文化的“中庸”精神,养生过程中注重“形神“”阴阳“”过与不及”等对立与统一辩证的养生规律,从而达到延年益寿以及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一方面指人内心的状态,如“雅歌”伴“投壶”,要求“循声而发”,讲究节奏,身体“上下表里处于协调状态”,强调修身养性,动静结合,追求人体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另一方面指外在的行为上的“中道”,处理事务合与实际和一定标准的办法[3]343。这种对于身体内外的和谐发展何尝不是当代人所追求的健康目标。

其次,投壶“礼”的当代价值。最早的投壶礼仪包括“宾主就位、三请三让、进壶、投壶”,具有十分庄严肃穆的礼仪,具有正己观德的内涵。随着投壶的发展,礼仪的成分减少,娱乐性逐渐增强,但蕴含在投壶之中的礼仪文化在当代仍具一定的价值。第一,运动规则保证竞赛进行。随着投壶礼的简化和投壶器具不断更新,投壶的技巧越来越高,为了实现更合理的投准的目标,投壶规则对不同的投壶技术而加以限制,这种微观层次的投壶之“礼”,保证投壶能够平等、公正的进行,又可以更准确地判定竞赛的结果,同时还可以使投壶在更高的水准进行,从而使竞赛更具有吸引性。如汉代投壶技法和规则方面的新发展,除了增高壶的高度外,还改柘矢为竹矢;去掉壶中小豆,矢跳出再投入为“骁”,以致出现了像郭舍人那样被历代文人代代传诵的投壶高手等。第二,投壶的“修身”之礼。即“人”的投壶动作合乎礼,强调通过修身来达到“平天下”的目标。投壶体现了“合理”的竞争精神,这种竞争不是靠身体的直接对抗体现,而是反映了中国古代绵缓体育文化的特征,即注重伦理与道德;注重和谐与统一;注重实际与稳重;注重理性与人文教养[4]156。正如有的儒生认为蹴鞠费力劳体,不合“君子勤礼”的古训,而主张用其他合于礼仪的雅戏来取代之。这影响着古人选择体育运动形式的意向,后世许多对体育活动的偏见多生于此[5]25。这就是投壶的“修身”之道,“道”,就是“礼”,强调“中庸”的适宜,要符合“礼”的行为,需要使自己的行为适宜并符合实用的“礼”。所以,在投壶中将比赛当作人生修养的一个途径,努力提高个人修养,这在当代亦符合体育是一种促进人健康的手段或途径,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处。

最后,投壶职能的实现取决于投壶运动的三大要素:投壶的动作、投壶的条件以及投壶最终的运动课题。在不同时期,投壶的动作要求、投壶的条件(包括最初礼仪的规定等)、投壶的运动课题(投壶最终的计量方法与结果等)不尽相同[6]127。投壶的条件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既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亦受到由人实践的社会文化的影响。投壶的课题是投准,但又依附于当时社会的不同实践需求,如早期的礼仪等,自始至终都未作为纯粹的运动而形成独立的运动课题。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不同的形式,投壶的动作要求体现了体育运动的特征:投壶时需要身体运动的智力(上下肢协调集中于上肢的发力投)、空间智力(辨别自我方位和投壶之矢抛射出去的方位),这与康德的身体教育因素是相契合的,身体方面的教育中应当与“有意识的运动”“感觉器官相关”[7]24。如投壶投矢方面的锻炼,包括投掷的远度、投掷的准确性。这种运动特征因人而异,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投壶的发展史中,投壶的动作、条件、投壶课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投壶在当代传承过程中,并不是投壶礼的简单复兴,而是投壶的当代继承与发展,即有利于当代人、社会发展的精华汲取。投壶职能的当代转换:投壶的职能服务于目的,当代人的体育文化目的是“促进身体、心理以及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投壶的动作、条件的课题需要根据投壶的职能、目的进行调整,实现投壶的当代发展;根据参与人存在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需要不断调整运动课题、运动条件以及运动动作才能更好地在当代得以发展。

摘要:探寻投壶在古代两千多年传承的内在因素,并赋予投壶当代体育文化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对古代体育文化投壶的发展缘由进行深层剖析,并从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投壶文化进行当代传承的研究。

关键词:投壶,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2]汝安,等“.投壶”历史文化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8).

[3]连桂红,等.体育运动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4]杨文轩,等.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5]王化冰,等.孔子不该承担之罪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

[6]宋丽维.投壶的文化内涵[J].济宁学院学报,2014,35(2).

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审视 篇9

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产生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产生在50年代初期, 各国人民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 历尽了种种磨难, 也显示了勃勃生机。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重大创伤, 战争摧毁了人, 破坏了科学事业的建设, 这就决定了战后文化建设的使命。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宣告欧洲传统文化已经失败。他们认为欧洲上层资产阶级的那种悠闲的文化传统不再能表现新的生活现实, 而必须创造一些更鲜明更有生命力的东西来代替它们, 结果就涌现了极丰富的文化和科学。新闻节目主持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

新闻节目主持人从产生到兴盛, 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 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我们认真分析新闻节目主持人产生到兴盛的历史, 就会发现, 在其广阔的社会背景中, 文化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从文化角度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征

广播电视新闻诞生初期, 基本上都是千人一面的播音风格, 如果说区别也仅在于性别、音质等方面的不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它可能会引起广大受众的喜爱, 但是, 长期呆板、单调的新闻传播方式, 势必会引起人们的厌倦和反感, 新闻节目主持人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诞生的, 当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区别与播音方式的特征。

(一) 人格化、个性化传播是新闻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特征

要实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人格化、个性化传播, 主持人要起到信息载体的作用。他不仅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还要充当有效的信息载体。主持人要实现人格化传播, 还应当具有真诚的情感, 情感传导是保证主持人有效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有效传达信息, 主持人要与观众沟通情感, 建立密切的关系, 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传与受的汇合。以人格化传播的主持人, 在传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 体现双方交流精神, 主持人与受众交流内心思想, 表达各自的情感意境, 以求获得感情共鸣, 收到最佳效果。

(二) 对象化传播是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重要特征

主持人传播不是凭空、盲目、随意的传播, 而是有特定对象的传播。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总要考虑到他们特定的观众群体。在这个意义上, 对象化传播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其它一切传播技巧、手段都是围绕针对性调度运用的。对象化传播的特征首先是主持人要心中有受众, 要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要贴近生活, 为民代言, 才能博得受众的好感与回报。

对象化传播的第二方面是实现传受双方的双向交流。反馈现象存在于任何传播环境中, 它意味着传播目的的实现程度。由于人参与了传播过程, 使传播活动复杂化, 传播活动不仅仅是起源于传播者, 止于受传者的单向过程, 而是一个动态的双向过程。主持人必须重视反馈的信息, 并据此调整节目内容和形式, 找到双方交流都能接受、都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交流形式, 使传播中形成一种水平式的对流格局, 自然和谐地进行, 在不知不觉中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

对象化传播的第三个方面是有效地传达信息。节目主持人怎样才能使自己主持的节目为观众所接受, 关键在于实现有效传达。然而, 传播效果的获得往往很难用一种尺度衡量。主持人的有效传达在本质上是对节目的一种再创作, 主持人要把各种内容的话题、材料有序地评串在一起, 经过创造性地发挥, 再现和描绘事物的感觉上的具体性, 为观众清楚地认识事物引路指南。所以观众不仅对节目的思想内容感兴趣, 而且对节目主持人的表达形式也感兴趣, 即欣赏者在把握节目的思想内容的时候, 并不完全扬弃主持人的传达形式。

三、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功能

新闻传播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传播, 所有通过新闻媒介传播的也必然都是文化信息。新闻在传播过程中释放许多功能, 体现文化特征。

其一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及时传递信息的文化功能;其二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影响、引导舆论的文化功能;其三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培养审美情感的文化功能;其四是新闻节目主持人具有促进社会民主化的文化功能。

文化具有延续性, 我们必须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 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文化具有后天性, 生活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中的我们, 应该适应这种文化, 只有这样, 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与时俱进, 历久弥新。所以新闻节目主持人, 只有了解我们的文化, 才会更有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孔阳:中西比较艺术论[M],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6.

[2]锡初:主持人节目教程[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国际体育的历史文化审视 篇10

1 国际体育的传统进程

1.1 古代社会:国际体育的发展与传播

公元前11-8世纪,希腊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隶社会逐渐形成,在古希腊的大地上建立了200多个奴隶制城邦。古希腊人的竞技运动习俗和传统到了奴隶制城邦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一些经常开展的竞技运动比赛,当时开展的各种竞技运动赛会成为各城邦显示自己雄厚实力和城邦优越性的一种方式,理所当然地受到各城邦的普遍重视,因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古代奥运会作为古代希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体育交流活动,为现代奥运会的复兴留下了宝贵财富,但它仅仅存在于古希腊社会中,还不具备国际间的体育竞赛的思想基础与物质条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体育活动更未能实现。

古代社会在各自的文化土壤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古代岁月里,由于交通的不便,体育文化的交流非常有限。从交流的内容看,这一时期的国际体育活动以民族特色项目的传播为主[2],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简陋,国际间的体育竞赛活动还未能占据主导地位,更谈不上体育人才、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文化活动的交流。从历史的文献记载来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是最直接、最显性的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占据着古代社会国际体育交流的核心地位。古埃及的舞蹈、游泳、球戏、美容术,西亚的赛车、赛马等在古希腊、古罗马曾广泛流行,波斯的马球也曾进入过马其顿[3]。中世纪时,中国的火药传到欧洲,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而且对欧洲一些体育项目的产生起了直接的作用。文艺复兴时期,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的体育医疗理论,更是欧洲医学院的经典。

1.2 近现代社会:国际体育的兴起与扩散

近代体育是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文化,相对于东方各国的封建文化来说,是一种文化势能较高的文化。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的绅士体育、法国启蒙思想家新的体育思想、欧洲大陆的体操运动、英国的户外运动和竞技运动都相继出台,近代体育以其与古代体育完全不同的形式在欧洲形成和发展起来,它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开拓和建立、教育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基础。近代体育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科学基础,在项目形式上完全是古希腊体育的延续和发展,随着整个世界被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欧洲体育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形式在世界各地传播。

欧洲体育在世界的传播,客观上使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体育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变化,文化的区域性被打破,世界体育进入整体发展的阶段[4]。西方体育项目如潮水一样汹涌而至,曾一度覆盖了东方的传统体育。以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曾经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和先驱。东方体育文化曾经是世界体育文化的奇葩,然而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建立,东方体育在西方资产阶级体育文化的狂潮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价值。东方体育的理论基础,如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经络循环等因其经验性、神秘性,与西方体育理论基础的实验性、科学性有很大的区别,还很难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

2 国际体育的当代发展

2.1 国际体育中心的多极化

随着现代体育发展中的问题和困惑(兴奋剂、球场暴力等)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东方体育开始显露自身的价值,并和西方体育开始了冲突、融合的多重互动。这促使人们对西方的哲学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希望从东方文化中寻求解决的办法,因此东方文化研究形成热潮。那些建立在东方传统自然观上的体育手段,如气功、瑜伽、武术等不仅成为大众体育的重要手段,而且被运用于竞技运动的训练、比赛和恢复的过程中,甚至成为一些西方学者毕生潜心研究和实践的对象。东方各国也在运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养生术中的气功、瑜伽、禅的机理进行探索和阐释,对打斗术中的柔道、跆拳道、相扑、剑道、武术、空手道、泰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整理,东方体育项目开始在世界流行。同时,东方的元气说、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等也受西方哲学界、医学界、精神病学界、生理、心理学界、体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东方的自然观、思维方式也不断修正、补充着西方传统思维模式”[5]。

这一切表明,现代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越具有世界性,各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东西方体育正在以从未有过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交流融合,在东西方体育文化互补的基础上,正在形成新的世界性的体育实体,国际体育的多中心化正在成为可能。

2.2 国际体育内容的多元化

当代国际体育活动已不再是单一的奥林匹克运动,已发展成为以奥运会为主体的多种内容、多种形式、全面开展的国际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交流内容除竞技运动为主外,还包括国际间体育开发援助的合作项目,国际性体育专题讲习班、培训班、互访、学术交流、国际体育摄影、绘画评选与展览等。在竞技运动的形式上,除了奥运会外,还有仅次于奥运会的全球性综合性运动会,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有特定区域的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如亚洲运动会等。还有众多的全球性的国际单项比赛和地区性的国际单项比赛,如世界杯足球赛等。此外,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趣味性体育活动、伤残人体育活动、弱智人体育活动等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高度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方面,越来越多地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并有与竞技体育并驾齐驱的发展趋势,将成为未来社会国际体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

2.3 国际体育规则的统一化

当代国际体育活动已逐步形成了完善、科学的制度体系。1948年伦敦奥运会以后,国际奥委会系统地修订了《奥林匹克宪章》,1978年于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以文本的形式约定了国际体育开展的价值、内容、形式等诸多内容。从国际体育宪章的宏观理论指导,到各种规模的项目比赛的管理制度、章程和操作方法,直至具体的统一规则和标准,都为全人类所接受和遵循,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客观性[6]。

正是这种特殊的共同语言和相同的身体运动形式,使国际间体育交往不受国家大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种族肤色、语言、宗教信仰、地域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让世界各国的运动员在一起交流技术,争夺桂冠。通过体育比赛这一特殊环境交流思想,增进友谊,形成了人类相互了解最直接、最和谐、最少障碍的环境和气氛。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国际体育活动越来越为各国人民所欢迎。

2.4 国际体育管理的专门化

当今的国际体育活动拥有庞大而众多的专门组织,如几乎涵盖世界各个角落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其领导和管理奥林匹克运动和其他国际体育活动。现在,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成员国已由刚开始的13个发展到200多个,已超过联合国会员国的规模和数量,成为加入国家数量最多的大型专门国际组织。在国际奥委会之下又设有众多的分支、下属机构,分别管理领导着各种国际体育活动。

此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育运动国际委员会,国际体育联合总会,国际体育运动理事会等。还有以某一部分人为特定对象的国际体育专门组织,如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国际高等体育院校协会,国际军事体育理事会,国际聋哑人体育联合会等。也有某一特定区域的国际体育组织,如亚洲运动会联合会、泛美体育组织、非洲最高体育理事会等,还有许多体育专业和运动专项的国际组织,如国际情报联合会、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等等。这些众多的国际体育组织拥有严密而精细的章程条文,保证其组织使命的完成。从组织的宗旨、机构的产生程序、使用的工作语言,到参加组织的资格、组织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和工作计划的制定,都有详细的条文予以规定。这使得当代国际体育活动的管理日益专门化和科学化,推动了国际体育的蓬勃发展。

3 国际体育的未来趋势

3.1 国际体育和谐化的主题确立

无论是古希腊奥运会还是21世纪全面进步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始终追求着“和平竞争”的主题和“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国际奥委会现任主席罗格又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这些精神倡导的一个主题,体现了国际竞技体育运动在人类文明中的价值存在,体现了国际体育的本质,也成为不断发展的社会成因。未来的国际体育运动将更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的真、善、美,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在开始大规模、全方位交往的同时也出现了剧烈的国际间冲突,再加上人类掌握了毁灭其自身的武器手段,使得今天的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此外,当代世界各国面临着诸多要靠共同协作才能应付的问题,如环境、难民、地区冲突、贸易壁垒等。国际体育运动试图架设沟通各国人民之间联系的桥梁,增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的威胁。国际体育的宗旨与人类社会正义事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一致,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国际社会的需要,对进入现代社会的人类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国际体育的宗旨,使它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定了它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3.2 国际体育全球化的进程加速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在广度、深度、强度、密度4个维度上推进,形成了未来全球化的强势语境”[7]。体育这一人类共同的语言,也必将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形成自身的全球化———体育全球化。体育全球化超越国界和地域,打破了地域环境与人文壁垒,使不同地域、民族的体育以丰富的个性进行多元融合,相互吸纳、补充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世界体育文化模式。

由于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提供体育服务产品的体育产业正在加速实现体育资源的国际化。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国外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已经成为当代国际体育的常规作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有几千名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流入西方,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成为最大的接收和受惠地区和国家。此外,中国的乒乓球、体操、跳水和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员几乎遍布全球,这些都是这种世界范围内人才流动的体现。将教练员和运动员包括后备人才送往高水平国家培养训练,以提高自身水平,是体育资源全球化的又一表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长跑选手长期在美国接受训练;南非在美国训练的运动员为南非夺得第一枚奥运游泳奖牌;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韩国将击剑队派往法国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国际奥委会等一些国际体育组织也在采取这种办法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运动水平。

21世纪的国际体育已经进入一个体育和人才有国家、无国界的全球化新时代,体育资源的全球化将继续成为21世纪的潮流,并继续对国际体育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水平产生重大影响。

3.3 国际体育科学化的态势显现

作为竞技体育最集中的表现形式,国际体育竞赛的制度、方式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名目繁多的竞赛越来越多,奖金越来越高,并且还有继续增加和升级的趋势。频繁的赛事对传统的训练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竞赛形式增多、规摸扩大、周期加长、频率增加、奖金增多。比赛机会的增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训练观念和方法,包括周期观念、系统观念。运动员告别传统的训练方法,使比赛成为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提高实战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国际竞赛种类和次数的增加,各国原有的竞赛体制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因此必须进行科学化的竞赛制度改革。越来越多的国家从解决运动训练实践中的难点和关键点出发,应用现代科技理念、手段,集成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为全面提高本国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竞技水平而进行不懈的探索。

3.4 国际体育多元化的趋势所向

21世纪,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作为直接与人发生密切关系的体育,也必然面临从指导思想理论到方法上的革命,传统的、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西方体育体系已不能满足和适应高技术下高情感的需要。

面对以上西方体育体系的固有顽症,东方体育给出了自己的“药方”。东方传统体育体系的核心在于将人的身体和精神连同客观自然界视为锻炼过程中三位一体的整体要素加以考虑,强调个人身、心的同步发展,着眼于直接深入人的心理意识和内部生理功能的全面提高。因此,不仅有“动”的体育方法,也有“静”的体育方法。这一古老体育体系越来越显示出高度的科学价值和健身功能。在当今商品化竞技运动正给人类带来层出不穷的体育暴力事件、体育赌博及兴奋剂等问题的情况下,带来宁静气息的以个人自我修复、自我调整、自我保健、自我发展为特点的东方传统体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不仅将引起世界体育观念和结构的重大革命,而且会产生钱学森同志所说的“东方的科学革命”。未来的国际体育结构只能是东西方体育文化传统精神的异质互补。

展望未来国际体育文化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一个多元的体育文化世界。当今,世界各民族的体育都在走向现代化,但这并不会使体育交流成为多余,反而会使交流更加密切。这是因为: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带来的各民族体育的振兴,促使人们去进行更为广泛、更为频繁的体育交流。同样,人类的心灵永远需要互相沟通和理解,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周期性需要不断向外拓展才能满足。总之,“人类的文化发展需要在多样化的异质文化中取得灵感和借鉴,这是人类文化交流所必需的永恒的内在动力,现代化为这种永恒的内在动力转化为对象化的活动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8]。

参考文献

[1]曹湘君.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72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6

[3]杨向东.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92

[4]谢惠蓉.东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历史阶段和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24

[5]熊晓正.体育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24

[6]拉斯洛.孔,颜绍沪译.体育运动全史[Z].北京:中国体育史学会办公室,1985:102

[7]彭雪涵.对古今中外体育文化交流的几点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2000(4):84-86

论朱日亮小说的“文化审视”特征 篇11

关键词:朱日亮 没落贵族 人性救赎 女性形象 文化审视

“五四”启蒙以来,文学作品开始审视中国传统社会与大众文化。但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文学政治作用的加强,文化角度的审视书写大都被阶级叙事所替代。之后,这一角度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复苏,但却在90年代以后的商品化书写中被驱向边缘。

朱日亮的小说继承了“五四”以来的文化审视传统。早在他那篇带有“元叙事”的小说《我的蝴蝶》{1}中,便从文化角度重构了知识分子与两性关系的固有价值。之后,他在《树上有鸟飞》{2}中塑造了一位不负责任,常做“坏事”的父亲形象。这篇小说与“五四”以来的“审父”作品不同。作者抛开固有的文化体认,表达出一个儿子对“坏”父亲的人性感悟。后来,朱日亮在《恐惧》{3}中又从叔本华的哲学出发,探讨人性本能与理性追求之间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所带来的恐惧。因此,朱日亮小说中的文化审视是值得阐释的。本文将以《旗人》为例,分析朱日亮小说中的文化审视。

《旗人》最初发表于2003年的《花城》。朱日亮以一种虚拟的方式再现了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生活真实。2003年左右正是新历史小说书写的高潮,朱日亮也做了颇多尝试。虽然这些尝试大都摆脱不了新历史小说本身的窠臼,但从文化审视的角度来看,却可看出这一系列小说的代表性,尤其是《旗人》。首先,《旗人》从文化继承与断裂的角度探讨了传统与革新的问题。其次,朱日亮在《旗人》中通过女性的书写,反思了社会文化影响下的大众对女性认知的固有偏见。最后,《旗人》通过人性救赎的书写,探讨文化对于个人品性与命运的深刻影响。

一、没落贵族的挽歌

《旗人》首先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没落。主人公端方是旗人家庭的二少爷。他家本是汉军正白旗,但又改成了满洲正白旗。同时,他的父亲早年做过驻德公使,办过国家外交。因此端家是带有西学背景的汉人家庭,却又是守着“礼儿”与“排场”的旗人家庭。

在《旗人》中,朱日亮将主人公的家庭背景设置成“改成满旗的汉军旗”和“做过驻德公使的人家”是带有文化审视意味的。作为改成满旗的汉军旗家庭,他们是贵族却不是显贵,他们是旗人却也是汉人。而作为参与过“现代文明”,有着西学背景的“旧式”家庭,端家有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与推崇,也有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与沉迷。于是,当阶级身份与民族身份、现代身份与传统身份彼此纠缠的时候,作者在书写这一家庭的没落上便呈现出一种双重性的文化隐喻。其一,在新旧交替的时代里,这种没落象征着一个阶层的没落;其二,这种没落也可以象征着汉民族一种文化信仰的没落。

一方面,朱日亮通过写主人公端方的母亲,完成了一种两代贵族间的纵向对比,将阶层没落的文化问题隐喻其间。端方的母亲是一位懂戏、懂规矩的大家闺秀,她在端方父亲死后撑着这个没落家庭的最后排场。作者将其与有着西学背景却四处胡闹的端方进行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于“一代不如一代”问题的文化思考。于是,端方母亲追寻的不过是传统贵族阶层残存的影子。那些“礼儿”与“排场”在子一代的端方身上已大都消失了。但唯有对戏曲的热爱和痴迷还延续了下来。那么这里的贵族阶层便有了两层隐喻,一层是形式的,一层是精神的。显然,作者认为形式的贵族虽然没落了,但精神层面的并没有失落。

另一方面,《旗人》写出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信仰问题的思考。这一点首先通过戏的兴衰表现出来。在小说中,戏作为线索贯穿全篇。男女主人公因戏相识,也因戏分开。戏一直作为男主角情感依托的外在表现。比如,当端方听到哥哥的故事,他写出了《哭坟》的戏文。同时,这种没落也通过中医表现出来。在作品中有端方请德国医生为哥哥治病的情节。但与“五四”时期的一些小说不同,西医不再是万能的存在。它与中医都没能治好哥哥的病。在这里,展现了作者对于国人崇洋媚外行为的文化审视,也再一次寄托了作者对于民族文化信仰没落的叹惋。

可以说,作者对于传统与革新的文化审视是带有悲观色彩的。这体现在他对贵族阶层子一代的塑造上。首先,作者让大少爷重病且性无能,其次又让端方在最后得了花柳病。作为旗人贵族的男性代表,其生育能力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但更代表一种文化一个阶层的延续。当作者剥夺了贵族新一代的生育能力,其实是剥夺了贵族阶层与文化延续的可能。但又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是倾向于那些传统中美好的文化可以保存,而不是一味地以新代旧。这种文化审视来源于作者的知青身份,也与他本身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相关。

二、女性问题的重新解读

在社会文化偏见的共同作用下,女性身份本身便成为一种捆缚。然而这种社会文化偏见却往往隐含在一种文化下的集体无意识中。于是,女性身份的禁锢性便被隐藏了起来。朱日亮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对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女性身份偏见完成一种文化审视。

朱日亮在《旗人》中主要写了戏子喜奎、妓女小青、母亲、丫鬟素荷和老妓女。这些女性虽然身份不同年纪不同,但都由于大众对女性存有偏见而身不由己。

戏子喜奎是端方精神爱情的寄托者,她的呈现总是在端方的视角下,这与鲁迅《伤逝》中带有“缺席审判”意味的写法颇为相似。但作者也安排了三次喜奎的视角。这三次恰好完成了大众对于女性身份偏见的一种文化审视。第一次是喜奎与端方的初见。作者以喜奎的视角描绘了端方的外貌,并点出喜奎对于端方是“不讨厌”的。这里呈现出喜奎作为女孩见到年轻男性的心理特征,是一个少女出于本能的反映。第二次是喜奎在镜子里欣赏自己的裸体。这是喜奎有意识地认识到女性身体的美好。男性的端方于喜奎来说,带有精神和性启蒙者的成分。第三次,是喜奎跟着赵少爷出入建国饭店的情节。写出了少女喜奎对于虚荣繁华的好奇与崇拜。显然,作者在这里写出了一个少女从无意识、认识外在的自己到认识外在世界的全过程。然而这种认识皆不是喜奎的自我选择,她只是被动的承受者。少女喜奎不论是在情爱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被迫“启蒙”的那一个。从一开始,文化形态便被剥夺了女性的选择权。

朱日亮在描写妓女小青时凸显了她的有情。比如小青向端方要玉佩,不是因为玉佩有多贵重,而是她想留下一样端方的东西作为“念想儿”。此时,玉佩的作用已从物转为了情感寄托,暗含着传统戏文里以玉佩“私订终身”的文化含义。然而,端方却对小青讨要玉佩,这源于小青的妓女身份。同时,小青与喜奎也构成了“婊子”与“戏子”的对照。这里暗含了作者对“婊子无情,戏子无义”的文化思考。小青是“婊子”,本该无情,但她却对端方有情。喜奎是“戏子”,本该无义,但她却对戏班有义。于是,朱日亮对传统女性身份定义的怀疑便呈现了出来。即婊子可以有情,戏子也可以有义。

最后,朱日亮还写了端方的母亲。她是以没落贵族的贵妇形象出现的。但无论是她对于端方哥哥的诸种做法,还是对端方的管教与溺爱大都限定在“当家女人”的贵妇身份上,而非“母亲”身份上。这其实是一种大众文化偏见对女性身份的禁锢。此外,作者还写了丫鬟素荷和老妓女。素荷与端方间的关系限定在“丫鬟与少爷”的身份模式下。而老妓女与端方间则限定在“嫖客与妓女”的身份中。这些同样是大众文化偏见对女性的禁锢。

三、人性救赎的文化观照

中国文化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虽然荀子有“人性本恶”的主张,但作为正统的儒家所奉行的依旧是“人性本善”说。这与西方宗教“人有原罪”的观念恰好相反。因此,在中国文学中通常是“惩罚”“劝谏”的书写而不是“救赎”的表达。朱日亮的小说中鲜少有对所谓“坏人”的“正义审判”,他通常以救赎的方式达到人性的思索。于是,这种解读便带有了文化意义上的关照,即重新审视传统价值下的“坏人”“坏行”。

端方是纨绔子弟的典型代表。他是民国时渐渐没落的旗人家族的二少爷,沉溺于传统的八旗子弟的享乐方式;他也是受过西式大学教育的新青年,然而在端方身上却找不到新青年对于旧式生活与父辈传统的反叛。他只是耽于享乐的浪荡子,是与英雄对立,带有“坏”特征的小人物。

面对端方,朱日亮一改传统批判的写作方式,他让端方在吃喝玩乐中表现真我,完成一个纨绔子弟的救赎,并在救赎中思考人性,使这个带有虚构性质的过去故事存有文化审视意味。

小说中,端方的救赎不是一蹴而就的。朱日亮反复皴染,使这种救赎从无到有。小说一开始,作者反复强调端方的浪荡子形象。仿佛他去找喜奎,也和一众老套的富家子包养戏子的故事一样。但其实,端方在喜奎身上寄托了他对于美的追求。这份美不仅是外在的、肉体的美,更是端方对于传统戏曲美的追求。比如,端方初次被喜奎吸引便是喜奎在台上唱戏的时候。之后,端方与生活中的喜奎相见,却有些恍惚,甚至一时没有认出喜奎。因此,化身为戏的喜奎才会吸引端方,端方对喜奎的喜爱更有精神的需要。再比如,端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喜奎的身体。作者在这里用了“好看”一词。于是,端方对女性的身体是赞美与欣赏的,这与肉欲观念形成了对比。最后,作者反复让端方强调“喜奎,我和你学戏吧”,并且这话总是在调笑间以一种认真的语气说出。这说明端方真正喜欢的是会唱戏的喜奎。于是,作为浪荡子的端方,在突破自我的肉欲占有与精神爱恋间完成了第一层人性救赎。

同时,作者安排了赵明候这一角色。他是传统意义上的浪荡子,对于喜奎的追求是出于肉欲的。在这里,赵明候与端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如,在听了喜奎的《哭坟》后,端方发现了戏的不足,他认真修改,希望自己可以帮助喜奎在戏上有所发展。赵明候则为了得到喜奎而一味地捧她,并在得到后抛弃了喜奎。在这种对比下,端方完成了第二层人性救赎。

小说最后,作者让端方得了花柳病。但作者并没有以一种惩罚的方式来书写,反而是以一种人性救赎的方式呈现。比如,端方住院的时候,无论是妓女小青还是喜奎的师叔刘六子都以一种同情和惋惜的心情来看望端方。这使端方在他人的同情中完成最后一层人性救赎。

除了端方,《旗人》还让喜奎通过回归戏曲完成救赎,让妓女小青通过照顾端方完成救赎。于是,主人公在救赎中完成了人性的再现,其是作者对于“人性本善”“恶有恶报”的文化审视。

总的来说,朱日亮擅长从文化角度入手,对民族、阶级、女性、人性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于人物塑造、情节推演间审视中国传统社会与大众文化。并且,朱日亮善于在艺术自觉的前提下完成文化审视。这是朱日亮小说的长处,也是他的一种创作特征。

{1} 朱日亮:《我的蝴蝶》,《作家》1994年第12期。

{2} 朱日亮:《树上有鸟飞》,《花城》2003年第2期。

{3} 朱日亮:《恐惧》,《作家》201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朱日亮.旗人[M].花城,2003(1).

[2] 洪治纲.虚构与真实——朱日亮的小说[J].文艺争鸣,2003(5).

[3] 艾云.恍惚的勇气——关于朱日亮和他的小说[J].作品,2007(2).

[4] 洪治纲.万物花开随风舞——《花城》2003年小说评述[J].花城,2004(3).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4B51):《新世纪吉林文学研究》

作 者:于仲慧,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体育道德的校园文化学审视 篇12

体育道德就是指在体育领域中, 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来评价人们的行为, 调整个体及这些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一、体育道德的发展机制

1、学生自我道德认知发展的需要

我国心理学术界认为, 道德心里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其中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形成道德观念和道德原则, 并运用这些观念和原则判断是非善恶, 调控自己的行为。大学生自我道德认知发展状况是以大学生对自我道德状况评价为核心的。大学生自我道德道德评价是认识和分析大学生品德特点的基础, 也是制定正确的品德教育对策的前提。

2、体育校园文化德育功用发展的需要

文化是反映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成果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重要部分的体育校园文化, 代表了人类社会在教育人、培养人、造就人方面的物质成就和精神成就。体育校园文化凝聚力或核心力问题受到人们重视。一所学校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并一往无前地向前迈进, 除了高质量的教学、上水平的管理等“内功”外, 同时依靠奋发向上的群体态识和学校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3、多种文化冲击的需要

大学生参加体育校园文化活动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最初的动机和目的也许是出于兴趣爱好, 也许是满足求知欲, 也许是为了消遗娱乐, 归根结底是源于文化的需要。随着情感的丰富与发展、主体态识的提高, 他们常常对已有的内容和形式不满足, 对于别人安排的活动不满意。体育校园文化内涵和德育内涵相结合使得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得以完善。完善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使得校园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 营造良好的体育德育氛围。

二、体育德育的校园文化学对策

1、受教育者体育文化修养知识体系的完善

2002年8月, 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明确指出, 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最终目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是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表现。根据心理学观点, 能力是个体所表现出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这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具有一定的知识体系为依托的。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多是运动技术与战术, 同时辅助运动生理学常识与运动训练学常识。现代体育认为素质教育必须把教会学生, 通过相应的体育行为, 改善体质, 或者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为重心, 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知识的需求。

2、教育者体育文化修养知识体系的更新

(1) 重新认识“体育教育”内涵, 推进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 由于社会的偏见, 体育教育还没有真正被社会所认识, 体育校园文化功能没有得以展现, 从来没有从育人的角度去规范教学行为, 而是以竞技技术为主去教学, 使体育教师竞技技术教学强于对体育活动和培养意识方面的教学, 教学方法陈旧, 重教轻研。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与意识的功用, 建构体育校园文化, 促进学生在校期间与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后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体育教育内涵的偏见, 必将导致学校体育教学等工作效果不明显, 体育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2) 重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 开展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过程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现代教育要求体育教师不只是个“教书匠”, 而应是一个必须具有强烈时代感, 不受固有观点和模式的约束, 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开拓新领域, 并在创新中生存, 在开拓中发展的科研型教师。科学研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 促使教师去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 了解新的动态、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使体育教学更具有新颖性、丰富性和新时代的气息。

3、体育校园文化德育氛围的改善

体育校园文化德育要求体育教育与受教育具有良好的沟通渠道, 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联系的“信息通路”。教育者通过“信息通路”享受教育这施加体育德育影响, 受教育者通过“信息通路”反馈体育德育效果。“信息通路”的渠道数量与质量直接决定体育校园文化德育的效果, 决定着体育校园文化的氛围。“信息通路”的“载体”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体育校园文化活动, 另一个是体育文化活动传媒。对“信息通路”效果定期进行调查, 不断检验体育德育效果, 保持“信息通路”畅通与有效, 改善体育校园文化德育氛围。

摘要:本文充分利用体育校园文化的德育功用, 挖掘体育校园文化德育特点, 论述了体育道德概念、产生机理以及对策, 力争以潜移默化的力量改善当前高校体育道德现状, 为高校体育及德育工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体育道德,机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红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对策探析》, 《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2, (3) 。

[2]王利:《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探析》, 《现代教育科学》, 2004, (4) 。

[3]陶华滨、邹师:《关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19, (4) 。

[4]朱柏宁:《校园体育文化探析》, 《体育与科学》, 1999, 117。

上一篇:公共英语听力课程下一篇:爱上葡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