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探索

2024-10-24

基础与探索(精选12篇)

基础与探索 篇1

基础教育, 尤其是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教育体制、高校招生制度等方面的制约, 基础教育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 高中本应该大有可为。随着义务教育目标的达成、高中教育走向普及、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 许多教育问题更加突出, 矛盾更加尖锐:大众与精英、普及与提高、个性与统一、特色与多样、单一与丰富等。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例, 当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均衡、公平和义务的时候, 凸显出来的问题就是杰出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怎么才能培养出来?普及与提高似乎天生就是一对矛盾。许多时候影响办学和学生培养的因素, 往往不是来自学校内部, 而是来自学校外部。因此, 不仅要立足学校内部谋发展, 更要关注学校外部谋改革, 为办学和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保障。

一、从三个层面思考中学教育

基础教育的改革涉及了三个层面, 分别是宏观的国家层面、中观的学校层面和微观的课堂层面。

从宏观层面看中学教育,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高中教育的定位、高中学校的评价、高校选拔学生的机制和模式、国家的课程体系和标准以及高中学校的办学自主权给中学教育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为例, 主要是对国家教育的发展走向进行宏观的定位并提出改革的设想, 如人才培养和招生制度等, 这些定位与设想为高中教育改革提供了宏观的指导。

从中观层面看中学教育, 学校的定位、管理、文化和特色;学生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培养模式的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大学及其他校外教育资源的运用等都是中学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独立阶段,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改革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微观层面看中学教育, 课堂组织形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师的创造性与活力以及学习内容的丰富与学生的选择性等, 对中学教育保持自身良性发展和活力起到了基本的支撑作用, 是中学教育日常活动的核心内容。而就目前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现状而言, 缺乏多样性和自主性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学教育改革。

二、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

近年来, 清华附中从多方面进行了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但是我们意识到, 在教育体制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学校的改革创新空间非常有限;如果我们改变观念, 依然有一些事情可以探索和创新。

那么我们要创新改革什么呢?一是要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二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三是符合正确的教育原则和规律, 有利于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因此, 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是关注全体学生, 采用多元培养模式, 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二是建立学科分流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的分类机制。但是这项改革需要客观条件的配套, 如师资力量等。三是以课题研究为契机, 为不同的水平学生提供平台。这个课题是我们四校联盟专门研究人才培养的一个课题, 其中还包括多个子课题, 每个子课题对应一个学科或领域。四是在给予学生多元化课程的同时, 建立层次化的课题体系, 特别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迎接更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我们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多元智能理论、三环天才理论和结构主义理论。所谓三环天才理论, 是美国教育家约瑟夫•兰祖利提出的, 他认为, 辨识拔尖创新人才有三个综合因素, 犹如三个部分叠合交叉的圆环——第一环是“高于平均的能力”, 第二环是“创造力”, 第三环是“对任务的执着”。他据此创立了当代的天才观, 并认为天才应该是这三者的结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 关键是学校和教师能否提供恰当的机会。结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建立一种认知结构, 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研究这个学科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结构主义主张打破中小学和大学同一学科的界限, 组织循环往复、达到高水平的螺旋式课程, 使学科内容围绕基本结构在范围上逐步拓展, 在难度上逐步加深。所以学校又进行衔接教育, 贯通学科知识结构,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认知发展形式具有连续性。这也是我们目前所探索的从小学一直到高中, 并一直延续到大学的一种认知模式, 目的是使学科教育连续, 避免应试的阶段化对人才培养的干扰。

在这些理论基础上, 清华附中一方面以子课题为依托, 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质, 培养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为动力积极建立并完善清华附中特色的课程体系, 因为培养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要有支撑课程的体系, 没有课程的体系支撑不了教育的发展。在课程体系上, 共分三个层次:基础层次、拓展层次和研究层次。按照这三个方面我们把学生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学生。第二个层次是对某个学科感兴趣并学有余力的学生, 其学习模式以研究性学习为主, 需要教师进行单独指导。第三个层次是对某个学科极有潜质并希望进行课题研究的学生。这一层次中, 课程已经退居辅助地位, 研究则占据了主导地位。第三方面, 我们主张对拔尖学生实施大学先修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分层实施教学的模式是清华附中育人的一个基本模式, 所有的课程都是据此思路实施的。

通过建立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领导力, 在发达国家, 领导力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而目前这样的课程非常欠缺, 只能通过一些主题活动进行。再比如创造力, 主要是通过综合课程实现。所谓综合课程, 就是跨学科的、多学科融合的课程, 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教学模式。通过这种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因为人在进行创造的时候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产生出来的灵感。在教育发达的国家, 有很多综合课程, 清华附中也开发了一些综合课程。另外, 通过课程平台传播学生最关注的领域内的相关的知识, 来培养拔尖学生的独立意识, 提升其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建立中国的大学先修课程体系

清华附中主张建立中国的大学先修课程体系, 这主要是因为:大学先修课程为大学选拔学生提供新的维度指标;解决中学拔尖学生学有余力问题;解决拔尖学生培养和发展问题;建立大学与中学在培养人才上的衔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潜力。

建立大学先修课程体系的目标是借助这个综合性平台来培养拔尖学生, 让学有余力的高中生能够极早地接受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训练, 让他们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同时发展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水平, 帮助他们为大学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促使他们更好、更快的成才, 缩短人才培养的周期。另一方面, 清华附中也希望能够借助大学先修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体制, 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评价制度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并借助综合性的教育体制改革推进考试制度的改革、办学体制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改革。

我们已经注意到, 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存在多种诉求, 那就是:国家需要看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足够的勇气去改革;大学要研究学生的综合评价和选拔;高校招生制度必须改革;高考不是取消, 而是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但不是唯一的维度;基础教育的职责是创造更多具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维度指标。如何实现这些诉求还有待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与改革。

基础与探索 篇2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得出新形势下日语工作者应该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教学两方面对《基础日语》进行教学改革,并且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基础日语》

教学改革

跨文化教育

《基础日语》作为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院日语专业使用的授课方法以注入式教学为中心,授课内容以单词语法为主,这一方法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实际运用中会出现异文化理解不够、交际能力不足等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谓的外语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要求。因此,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将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教学两方面进行分析。

1.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要培养较高水平的日语应用能力,首先要尊重语言输入、语言吸收和语言输出等语言习惯。由于一直以来受到环境和方法的限制,再加上大部分学生不愿动脑、不愿开口说或者羞于说外语,即使在语言输入和吸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语言输出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在两年基础日语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90后”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思维活跃、善于表演,对各种活动有比较高的积极性。结合这一特点,笔者将“角色扮演”、“绘图教学”、“游戏教学”三种学生在其他活动中比较热衷的形式引入日语课堂,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1.1角色扮演

“90后”的学生大部分比较活跃,表演天赋很强。针对这一特点,在文学作品赏析、日常会话学习这类课文中,采取角色扮演这一方法比单纯朗读和背诵达到的效果更好。

文学作品往往语言比较富有美感,缺点是大多句子较长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记忆。以《基础日语3》第2课中的《起风了》为例,《起风了》是日本著名作家崛辰雄的名作。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相恋后,女主角节子却身患重病,未婚夫对其不离不弃,一直陪伴左右直到节子去世的故事。课文节选的部分有大量景色描写及男女主人公的对话,部分地方保留了日语古典语法。如果只是单纯地朗读,则学生的收获不大,如果全文背诵,则对学生来讲难度很大。如果采取角色扮演法就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将学生分为三人一组,男女主人公各一名,旁白一名(主要负责景色介绍等),台词由学生在课文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印象。

1.2绘图教学

日语系很多学生喜欢动漫,所以不论画画技术如何,大家对画图都不排斥。针对这一特点,在一些有大段描写的课文里面,采取让学生根据课文描写画出图画的形式,比将其翻译成中文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以第1课第二部分为例,这篇文章着重描写一个年轻街头艺人的外貌。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细长的眼睛,高鼻梁,薄薄的嘴唇,笑的时候会露出虎牙。穿着灰色的高领,外搭白色T恤,一条普通牛仔裤。黑色头发长及肩头,用绑带绑着额头”,这样虽然很直接,但是不够直观。可是如果画出来,这个街头艺人的样子就会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画图,重新用日语对他的外貌进行一番描述,通过与课文对比,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方便有重点地学习。

1.3游戏教学

一些课文篇幅很长,同时具有一定专业性,这一类课文内容大多以了解为主。因此,适当采取一些游戏方法既可以降低文章难度,又可以使学生不那么抗拒它的专业性。

以第5课《风景和信仰》中的龙安寺为例。龙安寺是日本室町时代留下来的禅宗寺院,以院内枯山水闻名。由于课文内容涉及日本历史、禅宗文化等其他知识,单词朗读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何况还涉及很多文化背景,学生很容易望而却步,不愿意看课文。因此,完成单词与语法学习之后,理解课文内容时采取游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心情放松,在学习的同时享受日本文化。如让学生接力描述龙安寺的相关信息,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这样学生会积极回想课堂上所学内容,既是一个回顾又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并且通过全班同学的合力总结,实现课文所定的以了解为主的目标。

2.跨文化交际中的日本文化教学

外语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文化背景的不同会导致说法方式或者语言习惯不同。因此,所谓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更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基础日语》课堂上的文化教学不同于《日本概况》或者《中日文化鉴赏》这种以文化欣赏为主的课,指语言教学中包含相关文化讲解,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代表的文化背景。

以日语中的人称代词为例。日语把对家人的称呼分为两类,一类对内,一类对外。如“母亲”,对外称为“はは”,对内则称为“お母さん”。如果单纯这样介绍,学生就不会了解区别使用的重要性,觉得反正意思都一样,口语中经常出现混用状况。

这种语言习惯不是偶然的,体现的是日本文化中的――“集团主义”,它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重视自己所在的集体。同时,对于所属集体,划分得很清楚。基于这种心理,才会有所谓的对内与对外两种称呼。在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学生对人称代词的印象更深刻,使用的时候注意区别对待。

再如日语中表示“大概”、“可能”、“左右”这一意思的表达方法特别多,感觉日本人说自己意见的时候都不是那么直接,而是有所保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困惑,如为什么类似表达方式这么多,有没有特殊意思,究竟什么时候使用才是最正确的。

还有日语中的最基础自我介绍,A:あなたはマイク?ミラ?`ですか。B:はい、わたしはマイクミラ?`です。这两个句子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是马克米勒吗”,“是的,我是”。实际使用中作为人称代词的あなた(你)和わたし(我)经常被说话人省略。这样告诉学生,学生的确会记住这个理论,但是口语表达的时候仍然会习惯性地将人称代词放上去。

以上两种语言现象,学生之所以无法正确表达,是因为只关注语法形式,没有了解中日之间语言文化的差异,使用的时候仍然按照中文逻辑。

其实这两种看似难理解的现象,体现的也是日本的一种民族文化――“以和为贵”。日本地少人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显得至关重要。在句尾加上“可能”、“大概”这种表达方法,比直接断定显得语气委婉,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弱化人称代词话,减弱人与人之间立场的对立,体现“以和为贵”的思想。文化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日语概念体系,提高学生恰当使用语言意思的概率。

了解了这一背景之后,学生在使用上会更准确、更灵活。

3.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日语》教学现状,得出应该从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教学两方面对《基础日语》进行教学改革,并且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包括“角色扮演”、“绘图教学”、“游戏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电工基础 探究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

电工基础是高职院校技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电工基础》的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电路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及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这门课学时少,内容多,内容取舍需要技巧,概念抽象需要更多的实践环节来掌握。加之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更有不少是文科生,如果学生一旦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很难再重新回到初始的状态中,导致出勤率不断下降、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如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圆满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提高电工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已经成为该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该门课程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本人从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出发,探索适合该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以科学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其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1]。在非电类专业学习中,“电工基础”这门课比较抽象,如果任课老师照本宣读,绝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结果表明,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效果比较好。

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呢[2]?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必备的教具、相关的材料、可供探究的问题、探究的方法与途径),即要明确每一次课的学习目标,以及学生在达到这个学习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及考核方式。其次,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示、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这些感性认识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再运用自主概括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再次,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或通过实验作进一步的探究。最后,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学生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探究,这也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在教中学、在学中做,教、学、做一理化的理念。此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课堂沉闷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自主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自己动手、动脑去解决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事,才能学得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采用以多媒体为主、传统手写板书为辅和实物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形象化教学[4],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更富有感染力,特别适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可以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由于多媒体课件是集语言、文字、静止图像和运动画面、视频等多种多样的信息载体为一体,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给学生以新奇、直观、形象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有效吸收,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多媒体课件模拟图形准确、美观,从而减少人为误差。同时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大教学信息量,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简化数学推导过程

讲课内容要摆脱公式多、计算大的模式,对类似的数学推导过程就不需要再重复,增加并充实应用实例的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就会使所学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而且记忆深刻,学生也乐于接受。同时在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上多下工夫,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会于讲课内容之中[5],并贯穿始终,体现高职教育理念。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化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目前课堂教学依旧是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但我们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可把沉闷、生硬的理论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变片断、离散的点状知识为相互关联、网状分布、充满内在动力的系统结构知识,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顺畅、牢固,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君曼,邓玮,刘洁. 电工学类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22-123.

[2]孙丽凤. “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手段方法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9):78-80.

[3]魏趁. 以行动导向为理念推进高校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2009(6):328

[4]杨章勇. 浅析多媒体技术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电力教育,2008(12)63-64.

基础与探索 篇4

一、《土工技术与基础施工》校本教材开发的背景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路桥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中, 理论与实践并重, 综合性强。原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 对实践重视不够, 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教师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科特点, 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既能学到基本知识, 又能运用其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 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此, 我院对《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 开发出项目化《土工技术与基础施工》课程, 以路桥工程系教师为主体, 结合现有教学资源及江苏交通的行业特色,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共同开发和研究适合我院路桥各专业教学的校本教材。

二、《土工技术与基础施工》校本教材项目设计

1. 项目设计的思路

项目课程应以工作任务作为载体, 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教学内容。对职业岗位工作体系进行分解, 获得工作项目, 再进一步选择工程案例, 使工作项目具体化。用工作项目引领课程理论, 打破原学科制教材的章节体系, 使项目基本覆盖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使理论从属于实践, 兼顾项目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愿望。《土工技术与基础施工》项目课程以培养路桥施工现场土工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 贯彻公路交通行业标准, 培养学生土工测试、土方工程施工、基础施工、地基处理等岗位能力。教材项目设计以道桥地基基础施工为行动领域, 以施工中土工问题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设置教学情境, 融入土体的渗透、变形及强度三大核心问题, 对土力学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 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土工技术应用领域, 获得土工的基本理论知识, 培养试验技能, 施工技术和运用土力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从事与本课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项目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划分

《土工技术与基础施工》校本教材的构建基于土工问题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 将课程学习领域分解为6个学习项目 (模块) , 并系统化设计各学习项目所需完成的学习 (实训) 任务, 形成“学习领域→学习项目→学习任务”的框架结构。 (见表1) 。

三、校本教材编写体会

《土工技术与基础施工》以培养学生土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材内容的重组既要体现基础性, 又要体现先进性。基础性是指该课程开设于所有路桥类各专业, 教材体系应涵盖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必要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不能因为典型工作项目的选择而对基本知识覆盖不够, 影响到今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例如, 新教材不再将土中应力作为独立的学习项目来完成, 而是放在土体沉降变形计算任务中, 根据实际需要来学习, 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先进性指教材内容既要介绍成熟稳定的、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技术, 又要介绍新技术、新工艺, 并适当介绍科技发展的趋势, 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技术进步的需要。

本课程开设在一年级下学期, 此时学生尚未接触到路桥专业知识, 所以在选取工作任务时, 项目不能过大, 否则会造成项目间知识的交叉与重复或引领的理论知识过多, 涉及面太大无法完成的局面。可以多引入工程案例, 提出任务或对案例进行分析。

新教材确立的6个项目是各自独立的工作任务, 彼此间没有知识的连贯性。这样在实施教学时, 可以根据我院的实训硬件条件, 同年级并行班级可以在项目间叉开排课, 避免实验实训设备的闲置或冲突, 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我院按专业划分系部教研室, 课程开发团队的教师同学科但不同专业, 有路桥施工、专监理专业、养护专业等, 这对项目化教材开发大有裨益。项目化课程初衷就是要打破学科界限, 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岗位特点选择典型工作任务, 加强课程间的纵向联系, 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或缺失。

新教材打破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以项目为载体, 设立工作情境或以案例来引导理论学习,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技术。例如, 土工试验作为实训任务要求不仅仅完成试验本身, 而是要完成的试验目标, 如在新教材项目一中要完成的第二个实训任务是对工程用土进行鉴定, 确定出土名, 这是一项比较综合的试验项目, 首先应根据所学的土的野外鉴别特征初步判断该土属于细粒土还是粗粒土, 将风干土样过0.075mm筛, 确立是用筛分法粒度分析还是采用液塑限稠度特征给改土定名。可见, 该项任务不是两节试验课就能完成的, 必须理实一体, 边做边学, 学生不仅学做试验, 还学习了试验项目的选择、从取土、备土、取样、试验、结果处理的全部试验过程。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 同时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它既是高职学院课改成果的体现, 又在不断地接受着教学实践的挑战, 《土工技术与基础施工》校本教材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 是否成功必须要接受学生和专家的检验与评价。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教材组老师们的不断努力下, 《土工技术与基础施工》校本教材建设将更贴近高职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贺瑞霞, 张国强.土力学课程特点及其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2) .

[2]程和平.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触探[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3]杨二静, 胡涛.高职工程地质与土力学项目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4]蒋庆斌, 郝超.职教项目课程实施瓶颈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5) .

[5]张诗华.浅谈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 2009, (12) .

[6]朱丽荣.关于高职校本教材编写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4) .

基础与探索 篇5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分析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和教学存在问题,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学习领域,合理设计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了行动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 者:杨凤翔 王祥林 陈忠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8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11(4)分类号:G712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学习情境 行动导向 探索

基础与探索 篇6

关键词:《基础会计》 课堂情境教学 探索与思考

《基础会计》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科目,其内容中有大量枯燥、深奥的专业术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给学生理解带来困难,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于教师的讲授,忽视了课堂中的学生的参与性,从而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而情境教学一种全新的真实体验,能够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场景学习会计学中的相关内容,并增强其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本文,笔者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设定特定的教学目标,并通过现有教材的指导,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行形象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并通过情境的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其特点如下所示:

1.1 直观性强

情境教学通常会选择一些教具作为辅助,例如,教师要通过图片、表格、幻灯片、教材、账目等真实的教具来直观的开展教学,这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抽象的教学概念变得可以触及,在感性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课本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情境教学的重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技能的现场模拟、练习、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真实地接触到案例,提高其知识运用能力,能够在步入社会后,更好的适应工作的要求。

1.3 提高学生的智商和情商

教师通过对于情境的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的思考,并通过自己设计解决方案来夯实知识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性和灵活性。此外情境教学,要求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提高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培养其百折不挠的毅力。

1.4 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情境教學的过程之中,要发挥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能力、品德、情感、态度、意志和体质等各个方面的要素,调动起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会计教学过程之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在情境设计中引入生动的例子,可以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学生在情境教学中有不同的收获。

二、《基础会计》情景教学的设计

《基础会计》情境教学的设计通常分为三个方面:创建情境、演示讲解、实践检验,通过这三个步骤的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1 《基础会计》情境教学设计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层层推进、贴近学生”的原则,教师在情境设计之中,要把严肃、抽象的知识理论变得更加的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还要注重创建情境的生活化、具体化、采用分层设置情境。其次在讲解演示过程之中,要形象、具体,遵循“步步引导”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情境教学具备灵魂。最后,要注重情境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要把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其能灵活运用知识打下基础。

2.2 《基础会计》情境教学的环境设计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入模拟场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提高其对于职业生涯的认识。在情境教学的环境设计中,要创建真实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真实的企业环境,尤其是要其了解真正的企业会计行业的各个岗位职责以及职责要求,例如可以根据模拟设计,设定不同的出场人物,并分别让学生来扮演总经理、销售经理、财务部长、公司出纳等各个与会计有关的岗位,并安排相应的任务和目标。

2.3 《基础会计》情境教学的内容设计

内容的设计要遵循实践要求,让学生在追求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了解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我的解决方案。例如以采购员为情境模拟的基础,通过设想采购员一天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场景,设置不同的假设人物,让学生了解采购员这个职位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三、《基础会计》课堂情境教学实施的思考

课堂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才能使情境教学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3.1加强教师的培训、培养工作

教师在情境教学中应当做到:①紧扣教材,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用于突破教材的限制;②科学全面地设置教学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情境模拟;④积极搜集相关的案例资料,并设定巩固练习,保证其情境教学内容符合当前会计行业的现状。

3.2加强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多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把一些枯燥、抽象的理论以动态模拟、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出来,增强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并提高了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之中,要及时地应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以适应现代会计的要求。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各位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 谭若宁.情境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3,(3).

[2] 肖胜平.《基础会计》情景教学特点分析与设计思考[J];财会研究,2012年6月.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 篇7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要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 更要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之课程教学学时的普遍减少与教学内容增多的矛盾日益尖锐, 课程之间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 使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又面临新的挑战。对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较窄的基础知识及传统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厚基础, 宽口径, 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2)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多学科知识之间缺乏融合, 课程内容也缺乏整合。3) 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与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不相适应。4) 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式教育方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要求。

二、研究与探索思路

从人才培养的全局出发, 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工程设计各主要环节训练的需要出发, 对我校机械基础课程群的主干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基础实验”等多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 主要探索在于更新教学观念, 变革传统的的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 并遵循“认知———实践———创新”的学习规律, 以课程为载体, 以技能为核心, 以市场为导向来构建一套与现代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及课程要求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作用,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育实践效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学改革, 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受益。

自教育部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以来, 通过教改项目研究、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建设等一系列教改工程项目的实施, 使我校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 教学条件大为改善, 并在教学中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益, 其中“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课程为学校精品课程。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主要体现在:

1) 从整个课程群体系中去探索各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任务以及各课程的相互关联, 以人才培养为目标, 以应用性、实践性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 整合课程结构体系, 构建实训平台, 探索以课程为载体、以技能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种人才培养课程群教学体系。2) 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 强化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如何结合工程实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与工程思维方式。3) 转变过去基础课程教学只强调教学内容基础性的传统观念, 以既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又注重教学内容的学科应用、学科融合以及课程内容的整合, 按照精选整合, 减少重复及加强内容系统性的原则,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使学生从机械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的要求来认识、了解、应用机构与零件。学生知识与实践结合, 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就能从机械系统的工作需要提出对机构与零件的设计要求, 使所学知识回归到实践中去。4) 转变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 推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从实际出发, 结合学科特点, 根据教学内容而使用交叉式的教学手段, 讲授以少、精、宽、新为原则, 注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学科发展、讲工程应用。对于传统教学手段难于解决的问题,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演示、实际工作视屏演示、模型演示等可以使授课内容更为直观, 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 能有效地解决教学重点, 突破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实现。5) 构建以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为主线的实验教学平台, 并开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创新实验, 结合工程实践加强专题研究与课程设计训练, 为后续实践环节打下基础。合理分配基础验证性实践、开放性实践以及创新性实践的比例, 同时将实践项目的开放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大学生竞赛 (如机器人竞赛等) 密切相联系, 力争在全省、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突破。使机械机械基础实践逐步成为既为本科教学服务, 也可以为研发创新提供平台, 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以及主动实践与创新的能力。

在当前提倡拓宽学科基础、压缩课程学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这一背景下, 与传统的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相比, 我们构建的机械基础课程群的教学研究与探索突出了系统、实践和创新, 更加贴合工程设计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能激发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避免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况和陷入考前突击的误区, 因而在课程教学期间学生能投入其中、较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与提高, 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具有较强的教学推广价值。

三、结束语

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 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满足后续教学环节的教学要求, 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应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合理做法, 进一步丰富、完善机械基础课程群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接近生产实际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该研究得到了四川理工学院项目资助 (JG-1213) 。

参考文献

[1]解念锁.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基础与探索 篇8

(一) 会计人生的内涵。对于会计人员来说, 会计工作就是其实际从事的日常业务, 在会计人员眼中, 会计工作不仅是对企业财务数字的分析和整合, 也是利用自身专业素养进行的职业运营。在财务领域, 会计工作人员既包括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人员, 也包括独立的注册会计师。而在教育领域, 会计人员是会计教学工作人员以及会计科研人员。会计人生就是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长以及会计人员的投入程度, 只有真正有效认知实际会计工作机制的人, 才能真的胜任会计工作[1]。

(二) 人生定位的内涵。定位这个词在近几年被议论的较为广泛, 不仅是人生需要定位, 职业需要定位, 相应的经营和战略规划也需要有明确的定位标准。定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感念, 更是系统化的理论学说, 是人们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对于自身相应事物进行合理化地位的选取过程, 并且能利用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机制。最早的人生定位是美国的营销学专家提出来的, 其最初的概念是针对消费者的, 要将自身的商品进行迎合市场的有效定位, 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激烈的竞争。而随着整体理论的逐步演化, 现在人们也将职业和定位联系在一起, 职业定位成为了每个职场人员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三) 会计人生定位的内涵。将人生定位理论推及到会计工作, 就是要求相应的会计人员在从事相应工作的过程中, 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准, 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情况分析, 利用主观和客观需要对自身的会计工作进行集中的梳理和总结,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选择更加贴合自身的会计专业项目, 真正利用自身的努力, 借助会计工作达到实践的目标[2]。另外, 在会计人生定位的过程中, 相应的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是会计人员的自行选择, 并且也带着相应的客观性, 人生定位的选择要符合时代的需求以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并且, 会计人生定位也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相对性, 在会计人生定位中, 会计人员是主体, 由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限制, 只有建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才能得到会计定位的动态化发展。

二、会计人生定位的选择原则

在会计定位选择过程中, 相应的会计人员可以依据不同的目标和项目进行不同的自主选择。其一, 按照职业的基础性质进行选择, 会计工作人员可以从事会计教育专业的教师或者是会计项目的研究人员, 也可以是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和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其二, 按照会计人员的职称地位进行选择, 在教育领域, 相关人员可以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在实际工作中, 可以从会计员、会计师到高级会计师。其三, 按照工作内容进行选择, 相关会计人员可以建立单项会计工作、综合会计工作以及核算类会计工作, 并且保证专业工作和跨专业工作的合理化运转[3]。另外, 会计人员也要依据集中分析选择的原则, 保证客观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挑战性原则以及坚持性原则的并行。在保证会计工作符合社会客观需要的基础上, 针对自身的基本情况以及综合素质, 建立自我挑战式的会计定位, 并且秉承坚守的信念进行会计工作。

三、会计工作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一) 会计工作的理论基础。对于基础会计人员来说, 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必须的, 相应的会计人员要利用自身的学习力进行理论基础的有效内化。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 不仅要对相应的概念理论进行有效的判断, 也要利用推理的形式和结构进行整体会计理论的分析。相关会计人员要针对会计工作中客体的本质以及相关规律性进行集中的研究, 而基本的理论基础还会细化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模型以及会计研发机制[4]。第一, 会计基础理论项目。在实际的会计基础理论中, 相应的会计人员要建立多科目融合的思维, 利用基本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会计领域运行规律的科学化总结。相关会计人员要针对会计基础理论课程进行集中的学习, 其中包括会计核算基本理论、会计信息理论以及会计管理系统理论等。相应的会计人员只有有效内化相应的理论知识, 才能更加高效地指导相应的会计行为。第二, 会计应用模型。在应用模型中, 相应的会计人员要针对理论进行实践分析, 深化理论系统中不易理解的地方, 并且集中优化学习会计应用理论中的资产核算理论、会计预测理论以及会计决策理论等。第三, 会计研发模型。除了实际操作相应的会计工作外, 还有一部分人在集中的研发会计理论的社会性。主要的开发机制就在于知识学习为基础, 相应的技能为动力, 实现整体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有效融合[5]。

(二) 会计工作的实践基础。会计工作最重要的实践意义就在于, 能进一步优化相应的规范化指导流程, 在确定相应目标后, 实现整体会计工作社会实践价值得到有效的提高。在会计教学过程中, 相应的实践基础就是教师要利用相应的活动, 运行素质教育措施, 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最基本的沟通路径, 真正实现跨级实践基础的累加。另外,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相关管理人员要保证实际工作有效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真正利用实践情况进行社会全面性和运行路径的高效选择。另外, 在会计建立有效的实践基础的过程中, 会计能对会计理论进行有效的内化, 从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分析和解构, 会计人员不仅能更好地处理相应的会计要求, 也能有效规范自身的管理环节, 真正实现整体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升级。会计的实践基础也保障了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和会计理论应用模式的学习和理解, 促进会计人员更好地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6]。

四、会计工作的改革以及发展路径

(一) 会计工作的改革目标。在形式上, 会计改革的总方向已经明确提出了, 会计人员要以国家会计改革目标为基础, 进行相应工作和能力的高效提升。相应的改革目标建立在中国特色管理模式的基础上, 对于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也更加细化, 不仅要求整个社会建立开放型的会计核算模式, 也要求会计管理机制得到有效的升级和提高。另外, 在改革目标中还明确指明了, 会计改革要保证会计组织体系的全员调控, 真正实现综合性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在会计改革的过程中, 要以基本的改革目标为准绳, 对会计管理和培养过程中的现行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保证相应的问题能通过改革进行优化改良[7]。引导会计人员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发展目标, 主要针对资金运动以及相关层面的管理机制, 真正实现会计工作的优化提高。

(二) 会计工作的改革内容。在实际会计改革内容中, 要针对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对应化的管理机制, 从而真正实现整体管理结构和管理质量的优化。其中, 主要的管理内容包括, 集中力度建立完整的现代会计机制、有效整合科学合理化的会计制度和会计体系、建立完整开放性的会计核算结构等, 并且要保证会计文化建设和会计工作环境建设的同步, 进一步推动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发展和进步。另外,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在会计改革项目中, 针对信息改革也有明确的标注, 要集中力度培养会计信息化建设, 整合整体会计市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在教育领域, 也要提高整体会计基础教育结构, 保证会计教育的改革步调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三) 会计工作的创新发展。会计人员要寻求行业上的发展, 就要充分践行创新意识, 在符合社会多方面要求的同时, 建立相应的发展机制, 利用特定的方式和发展结构进行整体行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 会计人员要充分践行相应的创造性活动, 利用扬弃与发展并行的机制进行整体工作架构的优化调整, 从实际出发, 在保证创新型发展的同时, 积极拓展相应的制度和技术, 保证整体创新内容和会计认知结构的和谐统一。其一, 会计的创新发展要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为基本的标准, 从主体层面、实用价值层面以及基础性层面进行整体结构的创新发展。国家给予的必要支持也十分重要, 不仅要保证整体会计制度更加全面, 也要建立优化的监督和规范机制, 保证会计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并行创新[8]。其二, 在会计工作发展创新过程中, 最基本的就是人员意识的创新, 只有保证全员思想结构和理念的解放, 才能真正实现本质上的创新发展, 在实际会计工作中, 要以实际为依托, 解放思想, 树立鲜明的岗位创新意识, 切实维护创新发展路径。其三, 在实际工作的推进过程中, 相应的管理人员要集中思路和措施在会计人员的创新发展上, 保证其全面素质的有效升级, 并且要提升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 积极拓展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范畴, 在积极投身工作的基础上, 利用创新技法进行知识和能力的二次提高, 保证综合素质的优化升级。除此之外, 会计人员的发展前提是会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和坚守, 只有保证相应人员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人员的科学发展。

总而言之, 会计人员要在从事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充实自身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同时, 以创新意识为依托, 积极拓展自身发展路径。会计人员要通过意识和能力的双向提升, 为会计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从而促进我国会计工作的持续性发展。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建立, 在实际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方面, 会计人员的职业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 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贴合的定位基准, 也要在发展过程中寻求职业创新, 进一步推动整体会计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本文针对会计定位的内涵和会计定位的选择原则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并阐释了会计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也对会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路径展开了讨论, 旨在为相关管理人员以及会计从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工作,人生定位,理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民, 马里.大型企业会计人员由核算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的思考[J].中国商论, 2015, 27 (26) :23~25

[2]董淑兰, 杨延华.企业高级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研究——来自黑龙江省的调研数据[J].会计之友, 2013, 28 (17) :111~116

[3]罗星.会计人员能力评价与考核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 2013, 22 (33) :35~37, 38

[4]王雪锋.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11 (7) :93~94

[5]张国富, 范亚东.黑龙江垦区会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提升对策与建议[J].生产力研究, 2013, 22 (4) :183~185

[6]王倩.“互联网+”浪潮下会计人员职业成长的趋势——由中兴通讯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引发的思考[J].商业会计, 2015, 10 (20) :80~81

[7]尹世芬.改革开放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回顾与思考[J].会计之友, 2013, 18 (29) :31~34

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改探索与思考 篇9

河南大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化工分中心为省级示范中心,承担了全校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环境规划学院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化学分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通过中心教师的努力,在培养学生实验兴趣、完善实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实验教学中积极引导,使学生从内心体验到他们亲自动手而带来的喜悦、惊讶和满足感,有意识地把实验所带来的直觉兴趣引导到化学变化的因果关系或对实验本质的研究上来,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认知兴趣,当学生对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便可以自主的去做好很多事情,比如课前的预习工作,实验课中的认真操作,实验课后的举一反三。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让他们具有更多的积极性显得格外重要。使之不仅成为做好化学实验的动力,也成为促进学生心理品质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1 更新实验项目

由于部分实验项目陈旧,缺少新意,并且很多实验是对中学的简单重复,缺少趣味性,而且毒性大、耗时长,更让很多学生能躲则躲。对于实验项目,各实验室应该按照教学大纲,适时调整,挑选一些内容新颖、科普性强、与理论课结合紧密的实验项目。另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我中心承担了全校相关专业学生的所有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我们针对医学、药学、生物、化工、化教、环境科学等几大专业,分别设置了对应的实验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1. 2 合理安排各实验班级人数

根据实验课程的性质,每个实验班应合理的安排学生人数,一般以5 个大实验台为例,我们每个实验班的人数为20 人左右。人数太多,学生太拥挤,教师很难照顾周全,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操作不当或敷衍了事,时间长了,便对实验课渐渐疏忽大意,草草了事,兴趣索然,这便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效果。因此,合理安排各实验班级人数对于保持学生的实验兴趣也尤为重要。

1. 3 积极组织课外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如吸收学生中动手能力强、对化学科研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文献的查阅、实验的设计、结果的分析、文章的撰写工作中去。通过这些举措,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更大的实验激情,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化学实验人才。

另外,结合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化工企业,实地认识各种仪器设备,了解化工产品的工艺流程。使学生在课外教学活动中开阔视野、提升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形成一套完善的授课体系

2. 1 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7]

本科学生从高中走来,大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接触较少,习惯于高中里的灌输式教学,而对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因此,高校教师在实验课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让他们熟悉实验目的、原理、内容以及重要仪器的操作规程,能够预知实验现象,做到有的放矢。

2. 2 重视实验过程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实验装置、实验操作或实验流程进行改革,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设计,提高他们进行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实验中来,杜绝 “照单抓药”的教育模式。同时,对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严格规范,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2. 3 课后勤于总结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进一步对所做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总结、提炼、再认识,既可以举一反三,又可以融会贯通,从而使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打下基础。

2. 4 注意授课方式

许多教师在课上只是照本宣科,跟学生没有互动,难以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部分学生没有认真思考,或是由于对理论的生疏而难以理解,让许多学生养成了做实验时看着课本就行的定式。在课上,教师应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也要将实验原理尽量的浅显化。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时常关注学生做实验的小细节,有错就纠,杜绝学生使用差不多、大概的字眼,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观。

2. 5 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有人说, “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在他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的能力和把握机会的敏锐性的能力上,而发现问题在科学实验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想象力比他的知识更重要,想象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发掘学生想象的潜力,培养积极动脑、富于创新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

3 结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取得优异成绩,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实验人才。当然,高校实验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还需要各位实验教学人员的不断探索、总结,相信化学实验教学将会不断完善。

摘要:基础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文章针对高校基础化学实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形成一套完善的授课体系两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与思考,重在提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医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10

1 精选实验内容, 新编实验教材

依据医用基础化学理论课时安排, 对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优化整合, 精选了16个实验, 每个实验用5学时完成。同时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科学排序各实验项目, 具体实验教学进度见表1。

我们把“溶液的配制”放在最前面, 以训练学生称量、固体溶解、量取液体体积等基本操作。实验七“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可使学生初步掌握电子分析天平、滴定管的正确使用和滴定操作技术, 巩固移液管、容量瓶的正确使用方法。在实验十一“水的总硬度测定”中, 进一步巩固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把实验十二“双氧水中H2O2含量的测定 (氧化还原滴定法) ”作为自行设计实验, 掌握滴定分析在酸碱滴定中的应用后, 再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 强化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另外通过“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实验, 使学生学会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掌握仪器分析方法, 学会标准曲线制作, 用作图方法进行数据结果处理。笔者依据“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以及自身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 新编了《医学化学实验》教材, 删除一些陈旧过时、重复的实验, 增加相关现代化仪器分析实验内容与综合设计实验内容, 达到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且不过分依附于理论课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目标。

2 认真做好预备实验,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本教研室在开展每个实验之前都会安排两位教师进行预实验。通过预实验, 教师可以了解所用到的各种仪器是否正常、实验条件是否合理、药品是否失效等;能及时发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 掌握实验的第一手资料, 以应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在学生实验课前进行的预实验是课堂实验顺利进行的保证[2]。此外, 预实验得出的结果, 给批改实验报告提供了依据, 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同样, 课前预习实验对学生进行实验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预习, 学生能够明确实验目的及原理, 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动手操作前有大约30分钟的教师讲解时间, 实验内容不能被详细叙述, 教师必须把握住实验的重、难点。此外, 在讲授中要将相关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等分解成若干个问题随机提问学生, 以此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提问成绩记入学生平时成绩, 可督促学生加强实验预习, 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阐明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对用到的仪器,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规范的演示操作, 向学生讲清操作要领和具体注意事项, 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 避免出现错误或发生危险。如以滴定分析操作为例, 说明其使用方法。酸碱滴定管在使用前, 应先检查是否有漏水现象, 如果酸式滴定管漏水, 取下活塞涂上凡士林即可;如果碱式滴定管漏水, 则上下调动玻璃珠位置。在装入标准溶液之前, 应先用标准溶液润洗2~3次。在赶去滴定管尖端气泡和调整好液面后, 就可进行滴定了。滴定时要善于控制溶液流速, 刚开始反应可以“见滴成线”, 接近终点时要做到需要一滴加一滴、需要半滴加半滴。当颜色发生突变且20 s不褪色时, 即到达滴定终点。读数时应注意保持滴定管垂直, 由于附着力和内聚力的作用, 滴定管内液面呈弯月形。读数时, 对于无色或浅色溶液, 应读弯月面下缘的最低点对应的数值;对于有色溶液, 应读弯月面上缘对应的数值。学生在使用滴定管时总喜欢左手拿锥形瓶振荡, 右手操作活塞;对这个不良动作教师要演示错在何处, 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培养学生正确操作习惯。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巡视, 发现学生错误操作及时给予纠正, 这样既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又使学生掌握了常用仪器的规范操作方法。

4 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长期以来, 我们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 导致大部分学生不管实验成功与否, 都编造与理论数值接近的实验数据及报告, 以谋取高分。实验报告弄虚作假、抄袭等现象反映出以实验报告评定实验课成绩已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3]。为此, 根据实验课特点, 本教研室对实验考核办法进行了改革, 综合评定学生实验成绩, 包括平时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 实验总成绩按比例 (约20%) 计入医用基础化学期末成绩。由于每次实验表现都会影响到学生期末总成绩, 所以学生能自觉完成所有实验任务。

我们对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态度都给出了相应评分, 并记入平时成绩。将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仪器不规范操作、实验纪律、实验后的清洁与整理工作等诸多方面列成条目, 让学生明确每一项操作需注意的问题。对于观察到的不规范的实验操作, 指导教师必须现场向学生指出错误所在, 并记录下来。另外, 实验考核既考操作也考理论, 实验理论部分记入理论课考核中。期末结束前3周, 要求学生针对本学期学习过的实验基本操作, 如称量, 溶液配制、移取、滴定等查阅资料, 自行设计样品测定课题并交由教师审核, 然后到实验室自主完成操作, 教师对其进行综合考核。

通过改革医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 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了基本实验仪器操作, 而且激发其实验兴趣和热情, 极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趁义, 杨金田, 苏燕慧, 等.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总体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 2008, 28 (5) :109-111.

[2]方苗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医用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质量[J].科教文汇, 2012 (4) :59-60.

基础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中职《电工基础》课程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一、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概况

《电工基础》是中职教育工科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直流电路、电磁的基本知识、正弦交流电路、变压器与三相异步电动机、简单机床电路、安全用电。《电工基础》课程主要用于电类专业人员的电工知识培训,也可用于机械等其他非电类专业人员的培训或供读者自学使用。《电工基础》课程离不开大量的实践与实验,因此部分学校单独开设了电工实践课程。

二、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入学基础差,理解能力弱等问题。再加上《电工基础》课程内容本身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觉吃力,导致对课程缺乏兴趣。并且《电工基础》课程多以理论、公式、概念等内容为主,缺少实用性与创新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得学生参与性差,主动学习能力弱,最后导致学生对概念性东西掌握不深刻,而且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所以《电工基础》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呈现的实际效果很不理想[1]。

三、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针对学生兴趣不高、学习效率差等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改革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中职学生由于入学基础差,所以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对于较难掌握的课程有畏惧心理。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应多给予学生理解与支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重塑自信。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多教授一些实用性较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设计家用灯的安装、广告灯的设计、彩灯的设计、门铃电路制作等实践项目,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讲授理论与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把枯燥抽象的概念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项目实践中,因为学生全程参与,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还能从中收获成就感[2]。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专业技能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电类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电工知识,其他非电类专业的培训或者读者也会用到这门课程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师应针对这一要求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于理论性强实际应用较少的理论概念可以适当弱化,着重讲授安全用电,并且在整个课程中把安全用电贯穿其中。多安排实用性较强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

(三)鼓励学生开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虽然入学基础较差,但是思维活跃。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动手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运用项目教学法,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都很差。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旁指导,共同创作完成一个项目,通过对操作性、实用性强的项目进行操作,不仅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了,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3]。

(五)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围绕一个理论概念提出问题,这个问题既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提出的。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探讨中的组织者。在问题式教学中,让学生主動思考,分析探讨并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电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电工知识。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进行教学改革,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学普,邵长.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24):151-152.

[2]郭志雄.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02):155-156.

基础与探索 篇12

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主要分成五大部分: (1) 造型设计基础概述; (2) 造型设计基础的形态研究; (3)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三大构成形态; (4) 造型设计基础形态设计的形式美法则; (5) 造型设计基础形态设计的基本原则。这是一门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结合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链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纽带。通过该课程的教学, 学生能掌握形态创造的基本规律和设计形态的基础知识, 培养其对形态的整体感知, 锻炼其对形态的塑造能力。

二、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培养目标

1.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了解构成学科的历史及重要性, 熟悉三大构成的发展趋势, 理解三大构成的基本内涵, 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与造型设计的相关知识, 掌握家庭、办公、酒店、商业等典型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思维技巧, 开阔视野, 开发智力, 发挥创造能力, 为设计创出更宽的道路, 也可以使学生掌握构成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 学会用构成规律来培养对事物的审美自觉性, 提高学生在设计中的艺术修养和创意水平, 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设计公司和企业中的装饰工程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岗位工作。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素养, 具有求真务实、吃苦耐劳、团队协作、诚实守信等观念, 培养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能独立获取新知识, 活学活用。

三、造型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教学设计思路

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重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1) 打破传统观念, 确立科学全面的思维模式; (2) 着眼形态, 培养立体感觉, 掌握形式美法则的规律; (3) 增强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中提高造型技巧。打破传统的分开教学模式, 使构成课程的各部分学科间的衔接和联系更合理密切, 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 课程内容也以技法训练为主, 忽略了对造型本质的研究与探讨。实现课程社会化和实用化, 及时根据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思路如下:企业调研→学习领域分析→创设学习情境→寻找合适的载体→对载体进行细化, 系统化的实施工作过程→制定课程标准, 落实课程实施要素→与企业联合开发工学结合教材→创新教学模式,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学业评价体系, 实施质量监控→进一步开发。

1. 行业企业调研, 实施学习领域分析, 确定工作任务, 分析岗位职业能力。

经过行业企业调研, 建筑装饰设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家庭、办公、餐饮、娱乐以及其他行业的专门化设计等, 结合行业需求与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 归纳出家庭、办公、酒店、商业四类典型工作任务。这些任务从职业能力分析角度分别涉及到了室内墙面造型设计、室内色彩搭配、室内家居设计以及室内灯具设计。

2. 课程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造型设计概述、平面构成设计、色彩构成设计、立体构成设计、综合构成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我们把这种传统课程知识的排序看成一个并行体系, 然后通过解构和重构, 得到一个以行动课程能力排序的串行体系, 主要包括:家居空间造型设计、办公空间造型设计、酒店空间造型设计和商业空间造型设计四个情境教学。

3. 开发适合的载体, 实现教学情境的能力培养与知识迁移。

结合真实的工程项目, 寻找适合教学开发的项目, 以此为载体进行开发。

4. 对载体进行细化、系统化的实施工作过程, 形成逐步细化的梯队, 逐层落实。

(1) 家居空间造型设计。以电视主题墙设计和玄关造型设计为载体, 将情境分解为六个项目:中式风格设计、田园风格设计、欧式风格设计、简约风格设计、日式风格设计、地中海风格设计。将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 了解风格元素;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 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 (2) 办公空间造型设计。以公司LOGO墙设计为载体, 将情境分为四个项目:电脑公司形象墙设计、装饰公司形象墙设计、4S店形象墙设计、银行形象墙设计。将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 了解企业文化;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 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 (3) 酒店空间造型设计。以快捷酒店总服务台设计为载体, 将情境分为四个项目:总服务台背景墙设计、总服务台插花设计、总服务台柜台设计、总服务台灯具设计。将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 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 (4) 商业空间造型设计。以专卖店橱窗设计为载体, 将情境分为五个项目:女装店橱窗设计、商务男装店橱窗设计、珠宝店橱窗设计、童装店橱窗设计、婚纱店橱窗设计。以商业建筑门头设计为载体, 将情境分为四个项目:中式餐厅门头设计、门头设计、茶叶店门头设计、4S店门头设计。项目细化为八个任务:确定主题, 了解不同空间的要求;完成草图设计;确定方案;完善设计方案, 绘制效果图;写出设计说明;用PPT完成设计作品;排序、打印、装订成册;制作模型。

5. 制定详细的课程标准, 落实课程实施的各项要素。

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师资配置、教学条件等。

四、造型设计基础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总结

1. 教学条件。

(1) 课程教学团队。任课教师至少两名, 其中主讲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 有丰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 辅导教师一般为来自企业的资深设计师, 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2) 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校内开设造型设计工作室, 主要有广告雕刻机、磨光机、木工机床、电脑、多功能翻板椅、投影机、演示台等设备。一次可容纳50人, 一个班级, 分组教学。校外实训基地为可提供真实工作岗位和任务的顶岗型装饰公司, 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学生实习计划, 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培训, 由实训基地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 并且实施过程考核。

2. 教学模式。

创新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体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特色。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创办, 采用学校监督与学生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运作方式, 目的是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相一致的学习氛围, 实现“做中学, 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以课堂教学与企业任务结合的工作室为平台, 企业的工程项目为载体, 借鉴企业的运作流程, 并适时引入企业的生产任务, 进行项目教学。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 创设“工作小组”, 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双向互动教学, 采用“学生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点评”的方法, 完成教学评价。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盲目被动接受者, 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受动感与依附感, 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配合, 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 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动、自主地选择, 并尝试主动去建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同时也是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与调整。常言道“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工作小组的讨论、质疑、探索过程中, 学生懂得了更科学全面的思考、学会了团队协作的工作方法, 实现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由于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了与实际工作岗位相一致的学习氛围, 从而实现了学生面对校园向社会过渡过程中“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 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实践来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社会角色的转变。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该课程采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手段,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情境教学法, 每个项目情境由1~2个载体来支撑, 每个载体分解为若干个案例作为子项目, 每个项目都由六个步骤来完成: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其中每个步骤都有教学目标、能力培养、工作方法以及完成时间上的要求。具体来讲: (1) 资讯阶段, 主要是布置任务, 学生做必要的理论培训和案例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 (2) 计划阶段, 将学生以工作小组形式划分, 分组调研, 搜集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并获得参考资料和设计资源, 在了解设计要求的基础上, 填写学生记录手册, 拟定工作计划。 (3) 决策阶段, 学生在课堂可以采用PPT演示各自的小组分工情况、信息采集、初期草图构思等内容, 然后小组互相讨论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出判断, 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4) 实施阶段, 以工作室实训基地为辅提供基本的素材、设备, 在主讲教师与企业辅导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根据各自的设计方案合理调配资源动手操作, 完成工作任务。 (5) 检查阶段, 启发学生以各自小组为单位内部开展讨论, 独立检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努力解决问题。 (6) 评价阶段, 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实施修改。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独立工作为主, 主讲教师和企业辅导教师负责引导学生, 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 使学生通过努力自主解决问题。在项目情境教学法中,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 配合启发式、讨论式、演示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 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保证教学执行效果。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除了传统的手工制作, 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等手段丰富表现技巧与效果, 提高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4. 考核与评价。

突出职业素质的教育与评价, 实施多元化学业评价机制改革, 用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让企业优秀人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制订, 尤其是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评价部分, 及时发现不足,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在参加企业实训过程中, 由企业负责实施考评。积极参加国内院校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 以赛代练, 以赛代评。学生实训采用“小组分工”的组织形式, 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学生每一个工作任务阶段都会有教师评价和信息反馈的节点, 目的是将考试考核的重点分解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进行, 实现过程考核。随堂任务考核占的比例为70%, 整个情境的整体评价占的比例为30%。整体评价分为工作过程评价和工作态度评价两部分。

参考文献

[1]陆红阳.现代设计元素[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6.

[2]肖勇.芬兰设计[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

[3]吴国荣.色彩与视觉思维艺术设计造型能力的训练方式[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7.

[4]卢春生.建筑造型分析与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5]林建群.造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数据收集与分析下一篇:成本控制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