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五法

2024-09-06

教学设计五法(精选12篇)

教学设计五法 篇1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作文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本文基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各种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五法”, 即想、说、写、修改、积累, 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实现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作文教学,想,说,写,批改,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作文水平直接反映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 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反映出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教学如何贴进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 如此等等, 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必须积极面对并努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 把作文教学作为专题,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 广大的语文教师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尤其是新课标颁行之后,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作文教学的各种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百花齐放。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五法”, 即想、说、写、批改、积累, 以此抛砖引玉, 与同行商榷。

一、想

为了让学生能写好作文, 笔者总是在每个单元教学前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习作要求, 带着习作要求来学习。讲课时, 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要求学生把课文熟读成诵, 使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逐步成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发挥想象的空间, 这时笔者会告诉学生应怎样想, 围绕几方面想, 学生有了思路引路, 即使较差的学生也不会离题了。

想就是审题。首先, 要明确题目对所选材料在时间、空间、数量、对象及内容上有哪些限制。搞清楚这些限制, 对于文章的立意和组织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否则作文时就很容易出现跑题现象。比如《暑假生活片断》, 限制了选材的范围:暑假生活;《我的好朋友》, 点明了记叙的对象:好朋友;《快乐的星期天》, 规定了选材的时间:星期天;《记小学生活中的一件事》, 限制了数量:一件事, 不能写两件或三件事。对于复杂的作文题目, 要学会从语法结构上进行分析。比如《我所经历过的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题目比较复杂,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1内容应以“我”为主;2要求写“所经历过的”一段生活, 不能单纯写感想;3要求写“一段生活”, 不能只写一天或一件事;4要求写进文章里的生活题材一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第二, 要明确题目的类型和作文范围适用于哪一种文体。比如《要做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好学生》, 这个题目要求写成论文, 讲清楚为什么要讲文明礼貌;《我所见到的新风尚》, 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具体描写在社会上或者在学校里自己亲眼看见的新风尚;《怎样养兔》, 要求写一篇说明文, 告诉养兔的一般常识;《启事和便条》, 要求写一篇应用文, 介绍启事和便条的重要性和写法。

第三, 要注意充分分析作文题目, 进而确定写作的重点。比如《雷锋的事迹教育了我》, 这个题目的重点要求在“教育”二字上, 既要写“雷锋的事迹”, 又要写“我”从中受到哪些“教育”。如果只写雷锋的事迹, 而没有写对“我”的教育, 那就成了雷锋的故事;如果写了对“我”的教育, 只是表表决心, 也是轻重倒置, 重点不突出。

第四, 在审题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涵盖范围比较广的某一类题目。这类题目涉及到的可写内容比较多, 如果面面俱到, 就成了大杂烩, 所以必须让学生们学会从众多的可写内容里选取一个角度或者一个侧面, 做到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推敲题意, 打开思路, 紧扣题目, 把文章写活, 避免千篇一律。比如《校园的早晨》, 可以描写早晨校园里师生锻炼身体的火热场面, 也可以写同学们刻苦学习的动人情景, 还可以摄取若干小镜头、小片断, 表现同学们新的道德风尚, 如此等等, 活灵活现, 丰富多彩。

二、说

说, 可以组织语言, 检查思考的结果, 同时又促进思想, 有利于书面语言的发展。由想到说是一项很重要的过程, 是思想转变文字的过程, 我们千万不能忽视。

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说, 哪怕多挤出一些时间, 也要全面考虑到学生的感受, 你说我说大家说, 相互补充, 相互引导着, 哪怕是一个词也要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比如写关于小动物的童话, 开始学生只是叙说一段事, 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笔者再启发说, 各种小动物们说话了, 但还是不够生动形象, 我就在黑板上画一幅大森林中小刺猬、小狗、小鸟、小鹿、小猪参加的大联欢场面, 再让同学观察图画, 说一说每个小动物的表情、心态和动作, 尽量让每个同学都说, 丰富他们的语言。同学们可高兴了, 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想象故事的情节, 同学之间还互相补充, 语句风趣幽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语言能力。作文课就是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倾听、应对和表达能力, 使学生形成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三、写

写, 是在想、说的基础上完成的, 如果前两步很认真, 写就简单了, 只是记录下自己所说的内容。例如写关于动物的小童话, 在学生们的作文里, 小动物的表情、心态、动作都跃然纸上。在语言运用方面, 如“高兴”一词, 学生就会用“快活”“兴高采烈”“快乐”“惬意”来代替;“跑得快”一个短语, 他们就会用“一秒二十米的速度飞来了”“以飞一般的速度”来达意。对于差一点的学生, 老师要单独引导, 让他们在同学说的基础上自己说, 可以让他们说一段, 再让他们写一段, 这样慢慢引导, 学生就不会抄作文、背作文来应付每次考试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需要。”所以, 我们语文老师要想办法,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差生, 要适当要求低点, 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在关注他们的进步, 让他们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批改

学生把作文写出来后, 老师的批改也是一个大任务。尤其是农村教师, 是包班的, 既要教数学, 又要教语文, 还要带上科学、美术等其他课程, 每天工作量很大。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就想了一招:让学生写完后读第一遍, 接着自己读自己改, 第三遍全班读。全班级在读的过程, 简单的错误比如错字、句子不通顺这样的小毛病就没了, 同伴之间会找到意想不到的错误。这样, 老师就节省大量的时间来备课,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 有利于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最后, 老师在批改时选出最优秀的文章, 让学生再读给大家, 欣赏, 批改, 再欣赏。文章不厌百回改, 精雕细琢出好文。学生改后的文章语言流畅, 用语准确, 写作能力就这样一天天提高了。

五、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 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 才能笔下生花。语言的积累是一个过程, 课内课外都可以积累。学习课文, 学生们都会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句子摘抄在摘抄本上, 一学年下来很厚的本子记得满满的。笔者又给学生搭建各种学习平台, 如讲故事比赛、读书比赛、背诵比赛、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等活动, 所带的班每人每两周从学校图书馆借一次书。学生们阅读各种题材的读物, 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各种比赛活动中都是轮番上阵, 人人都能得到锻炼。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语言表达有关的各种比赛, 是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五法 篇2

一、凭借语言文字。品读感悟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篇都是诗。作者的情感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索,从而就能获得审美感、意蕴感、成功感。

如教学《水乡歌》:“水乡什么多?歌多。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萝又一萝,唱咱水乡新生活。”这段话中,“多”“萝”“活”韵律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吟诵之中,伴随着音韵美的魅力,水乡那隽秀的画面就会自然地浮现在学生眼前。再如教学《春笋》,用填空的形式,抓住几个动词“唤醒”“掀翻”“冲破”“冒”“长”“笑”,还有“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将这些词句让学生读读、议议、品品,让学生在作品中感悟,从而积累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的情感与文章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读出春笋节节拔高、强大的生命力,学生的语感就能得到提高。

二、借助课文插图,引入情境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配有一幅幅精彩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插图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来教学。借助课文插图,把儿童引入情境。即凭借插图突出感知对象,引起观察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之目的,让学生产生一种仿佛“置身画图中”的感觉。

如教学《小小的船》,利用插图,弯弯的“月儿”挂在“蓝天”,轻缓的音乐在室内流淌,教师指着画面,动情地描述:“这弯弯的月儿多像一条小船呀!你们听着音乐,身体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的,你可以眯上眼睛……你是不是像飞上了蓝天,坐在月亮上了?”孩子们美滋滋的脸上写满了兴奋:“我的腿好像变长了。”“我身子好像变轻了,我飞上了月亮!”“我乘着月亮船在银河里穿梭。”……孩子们一个个沉浸在无限美好的遐想中,忘情地描述着,激动地诵读着,他们的想象放飞,智慧的火花燃烧得如此炽热。情境的生成帮助儿童寻找到了自己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语文教学论文 )让他们物我合一,神思畅达。

三、利用录音范读,体会情境

对于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感受的精华部分,可采用录音范读法,通过语言描述、音乐渲染,把儿童领人情境,产生真切的角色认同。这样,文字材料被儿童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的长河,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如《二泉映月》的教学,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进入角色,人情入境。教师指导学生用心地听、看、读、想,随着课文环境和情节的转换,改变相应的感情基调和语调,充分传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多角度地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形象美和音乐美,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正是长期坎坷的经历,苦难的磨炼、亲人的嘱托和积淀在胸中的种种不解情怀,化为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支无比美妙的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四、结合自身特点。迁移情境

要让儿童享受阅读的乐趣,训练语感,应引导他们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同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教师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茅盾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创作潜能亮起来。

如《小雪花》中有这样一句:“小树和麦苗都睡着了,他们正做着快乐的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寒冬腊月,躺在被窝里做梦会有怎样的感觉?然后对学生说:当时的小树和麦苗盖着厚厚的.“棉被”也是这么一种感觉,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注意不能高声读,声音高了会把小树和麦苗吵醒的。如此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读得绘声绘色、有情有景、兴味盎然。

五、编排小品表演,体验情境

琵琶大师刘德海论述琵琶教学时说:“脑袋是教师的,手是学生的,声音还会自然吗?”同样,自由宽松的语文课堂表演才能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活泼优美的语言,使学生的脑、手、眼、嘴真正地动起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脑袋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让学生读进去,直接与文本对话,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表演得生动形象。

如《北风和小鱼》,在充分识读的基础上,可编排小品进行表演,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验情境。扮演“北风”的男孩一个个得意洋洋,神采飞扬。有的气势汹汹,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而扮演“小鱼”的女孩子笑容满面,神气备至。学生们通过表演,把北风的得意狂妄,小鱼的毫不示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器官,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动了起来。

地理规律教学五法 篇3

从学业水平考试的现状出发,笔者总结出高一地理有关地理规律教学的五个方法。

一、情境导入探究法

所谓情境导入探究法,是指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意识地构筑各种有效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独立自主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有效地进行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

【例1】地带性规律教学

情境导入1:展示世界自然带景观图片。

课前2分钟配乐展示不同的自然景观图,如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非洲)、温带草原带(呼伦贝尔)、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寒带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情境导入2:分析不同地理环境生长的植物差异形成原因。

先组织学生观看几种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如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等,然后请学生说出每种植物生长分布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地理环境特点,并尝试分析其自然带形成的原因。然后由教师总结:由于不同地域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

(过渡)上述差异有何规律可循呢?

情境导入3:从中国的东北黑龙江出发分别向南和向西所经历的自然景观的变化。

探究活动1:领略大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探索。

(展示课件)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中国行政区划图。

师: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

生:(第一组代表)我们组从我国的黑龙江出发,南行依次看到了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师:(鼓励)很好,我们跟随第二组从黑龙江向西旅行,又能见到什么样具有特色的景观呢?

生:(第二组代表)我们组从黑龙江西行,沿途见到了小兴安岭、大兴安岭森林带,呼伦贝尔大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各种景观迥然不同,差别好大!

情境导入4:世界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联系。

探究活动2:先让学生回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对照课本“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学案(学案设计的是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空白图和对应的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空白图):你发现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分布之间有何联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联系?

投影仪展示学案填写的结果,并得出结论: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大体是相互对应的关系。

情境导入5: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3: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亚洲东部从赤道到两极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

学生讨论完成,第四组同学代表发言,根据景观图片和世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说出世界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分析这种景观变化的原因是热量的差异导致的,规律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呈带状分布,南北方向类型更替。

情境导入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4: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出温带大陆从沿海到内陆地区的主要自然带。观察这些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哪些地方表现得比较明显?

(学生讨论完成,略。)

情境导入7: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探究活动5:规律总结。

填表完成课本第20页的活动: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与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地带性规律在学生脑海里印象深刻,成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二、地理知识比较法

所谓知识比较法,就是通过运用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提高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从而高效地完成相关地理规律的教学。

【例2】A、B 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规律教学

图1是A、B 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这类地理统计图常见于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的规律性教学,教学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比较后判断。由于最高温出现在7月,可得出A、B两地均为北半球;“以温定带”可得出A、B 两地最冷月—— 1月的气温都在0~15℃之间,确定A、B两地均属于亚热带气候。通过比较,得出二者在所处的热量带和半球位置这两方面具有共性。“以水定型”可得出A 地属于冬雨型,即冬季多雨、夏季干燥,B 地属于夏雨型,即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通过比较,得出A、B两地在降水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次,分析后概括。经过分析,确定A 地是冬雨夏干的亚热带地中海气候,B地是雨热同期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此可对A、B两地的分布范围进行概括:A地大致位于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B地则大致位于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东岸。

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比较法于地理规律教学科学、简便和可行,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三、原理归纳演示法

所谓归纳演示法,是指从个别或某类具体的地理事实出发,动态地概括出地理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endprint

【例3】“褶皱山系形成——喜马拉雅”规律的教学

首先,引入情境,发现规律。

材料一: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峻的山脉,全长2500千米,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位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是一条巨大的山脉,呈弧形,长1200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落基山脉是科迪拉山系北段最为雄伟的山脉,海拔2000至3000米,南北长5000千米。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分布在南美洲的西海岸,从北到南全长9000千米。思考:结合地理图册第2页世界地图及教科书上板块构造示意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以上山脉的成因(说清楚板块名称、边界类型)。

材料二:图2中黑线条代表洋脊。洋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脉,又称海岭。思考:观察洋脊的形状及所处位置,试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其成因。

材料三:在太平洋西部分布着一群弧形岛屿(见图3、图4、图5),如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硫球群岛、菲律宾群岛,有趣的是在岛弧的东侧平行地分布着一系列海沟,如千岛海沟、日本海沟、菲律宾海沟。思考:岛弧带和海沟形成与板块运动有何联系?

综上,发现以下规律:

(1)大陆板块之间碰撞,形成山脉、高原。

(2)板块张裂地区,形成裂谷、海岭。

(3)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山脉、岛弧和海沟。

其次,深入探究,总结规律。

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图6、图7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图6地形为褶皱构造,试分析A、B两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方向,解释背斜谷、向斜山的成因。(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笔者引入图7:竹片爆裂画面)

综上,总结规律如下: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再次,深入思考,迁移认知。

为了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笔者出示了一些思考题,如“在野外,大部分褶皱构造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那么通过什么方法可以判断该地区的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等等,使学生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迁移。

总之,通过动态的模拟演示,学生很容易观察总结出板块之间的运动碰撞形成结构这一规律。

四、“纲要信号”图示法

所谓“纲要信号”图示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围绕一种被称为“纲要信号”图表的教学辅助工具进行讲授、记忆、复习的规律教学法。“纲要信号”图表是一种提纲挈领地概括主要教学内容的图表,它以简单的符号、关键性的语言注记和简洁的示意图等形式,把教学内容中需要大段记忆的内容概括成简明的“纲要信号”,通过抽象的符号和经过简化了的示意图来揭示地理规律,能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掌握、运用。

【例4】全球热量平衡的规律教学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一节中的有关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者间形成的全球的热量平衡规律,如果用文字来叙述、说明,需要大量的篇幅,且阅读费解;而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法(图8),知识联系清晰,规律自然显现。

五、综合训练深化法

对于地理规律,学生只有经过实战训练才能深刻领会、灵活应用。实战训练要注意逐层推进,一般先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掌握地理规律;然后进行综合深化训练,灵活运用规律。

【例5】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地理卷第9~10题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亏缺,气候干燥。图9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10.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以上两题考查的是气候类型的灵活运用。在复习气候规律时采用综合训练深化法,能让学生正确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能够达到连续4个月气温在20℃以上,温度条件适宜;但该地水分盈亏量<0,表示水分条件不足,故B项正确。也可以让学生正确解析第10题:①地位于北纬29.7°,但最高气温在20℃以下,最低气温在0℃以下,说明该地海拔较高,为高原山地气候;②地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故D项正确。

英语阅读教学五法 篇4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一个人来说, 如果在学生时期就有阅读兴趣, 这无疑会促使其未来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终身受益。众所周知,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怎么才能让学生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阅读下去呢?我们做老师的就要下点功夫。如:鼓励他们看课外阅读材料, 多讲一此有关材料中有趣的故事。营造阅读环境, 并安排他们阅读兴趣。

二、阅读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好方法, 而阅读教学更应体现这一做法:课堂提问要分, 因课堂提问的好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要实施素质教育, 提问必须考虑全体学生, 特别是差生能回答其中一档次的问题。基于学生的情况, 可以把班级里的学生分为A、B、C三组。A为基础生 (差生) 、C为优生、B为中等生。授课时间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问题难易来对学生提高。这样, 人人有事做, 个个有收获, 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 评价反馈要分度。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作业等要进行分组评价, 即对好、差生评价不按一个标准, 这种做法的目的依然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对于同一问题, 不同类别的学生的回答不同, 教师应做出不同的评价, 这些评价可直到进行个别施教的作用。这里要强调的是要针对各人的学习潜能进行评价, 如果优生和差生的答案相似, 那么, 对差生要给以充分肯定, 对优生则提出期待和希望, 这样就激起了更多的学习者的热情, 促使认识活动的深化。

笔者认为, 对于阅读教学时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 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感情, 领悟表达方法大意。

(2) 抓住关键词句, 深入理解文章, 体会表达效果。

(3) 积累语言词汇, 加大语言训练和力度。

(4) 加强朗读的训练和口语的指导。而阅读文章时,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 抓住要学习的内容的重点、难点。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侧重点, 难易适度, 有的放矢。

三、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素质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 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教学过程中, 要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自主意识, 道德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讲课用质疑问难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 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大胆质疑问难, 大胆创新。学生可以在阅读中扩大词汇量, 增加学习信心。阅读过程中可以分段阅读, 并加以交流, 会话环节。这样就会达到读时要读准、读通, 交流时思想要活跃, 自主学习意识强, 会话时得到口语训练, 知识面的拓展。阅读中出现的一些新单词以及涉及到的派生词, 如care涉及到的careful——carefully——careless——take care of等等。这样的质疑问难, 学生完全处于主体地位,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参与质量。

四、把学法指导引入阅读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发展性和基础性, 为学生今后的人生和步入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怎样学”这个问题。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 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 使学生不仅“学会”, 更要“会学”。这样,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阅读能力的培养, 是遵循“整体感知——理解分析——鉴赏详细——迁移运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和逻辑顺序。阅读教学不仅培养了兴趣, 也提高了能力技巧, 更学会了关于在阅读中从各方面积累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并在写作中能灵活地借鉴和运用。如果在写作中遇到困难, 还可以到阅读中去学习, 如此不断努力, 写作能力就会迅速提高。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要求阅读教学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同时, 充分发挥有助于学生写作的作用。只要两者密切配合起来, 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以,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使学生由浅入深, 慢慢引导,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环境, 建立起良好的阅读气氛, 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设计五法 篇5

临泉县土陂乡中心学校

王国锋

学情分析:

所带八年级学生,对于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由于题目给定与基本限定比较熟练;对于话题作文有点生疏,相当一部分拟题不出彩,甚而个别学生把话题当成作文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话题作文。

2、学习并掌握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五法)。

3、培养学生的审题速度。

4、提高学生的拟题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希望工程代言人苏明娟的“大眼睛”故事导课,指导学生重视作文标题对文章的作用。

2、分组拟题比赛,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点评比赛结果,点拨拟题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主题的能力。

2、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话题作文的拟题技巧。教学难点: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主题的能力

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讲练结合 课型及课时:

课型:写作课

课时: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分组拟题联系的白纸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出示打印的希望工程代言人苏明娟的大眼睛照片,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这位姑娘“五官”当中的哪一“官”,你的印象最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眉目能传情,对于作文而言,题目就是作文的眼睛。题好一半文,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题目出彩呢?

二、新课:

(一)话题作文,请让我来认识你

1、多媒体出示安徽省2001、2002、2003中考话题作文题,以实例让学生感知话题作文。

2、指导学生归纳什么是话题作文。

(二)拟题热身

1、多媒体出示以“幸福”为话题的若干精彩拟题,让“靓目”冲击学生的感官,激其兴趣。

2、多媒体出示《新华日报》新闻稿:“1944年春,日寇向广西进犯。当日,国民党广西 省主席黄旭初闻风丧胆,假托归乡为母扫墓,先行逃遁。”

(1)、复习第一单元新闻(消息)的常识

(2)、分组练习给此新闻稿拟标题;点评练习。(3)多媒体出示当时《新华日报》拟的标题:(引标)桂林危机声中

(主标)黄旭初扫他妈的墓

交流、讨论是我们拟的好,还是《新华日报》拟的好?

(三)、如何扮靓题目

1、明确拟题的基本要求:切忌以“话题”作“文题”;拟题以“准确、简明”为基本前提;拟题要在“新奇”、“含蓄”、“优美”上下功夫,求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2、拟题技巧(五法)方法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方法二:善补题,以小见大。

方法三:妙修辞,匠心独运。

方法四:设悬念,扣人心弦。

方法五:新视角,别开生面。

理论与举例相结合,讲练结合,通过感知、学习、练习、思考交流合作,掌握拟题的五种方法(技巧)。

三、练习

1、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昨日歌》、《今日歌》、《明日歌》;

2、以刚才所读内容为话题,分组拟题,每组选一个最靓的题目和其他组pk.3、点评pk结果。

四、小结:

文好题一半,拟题须思量。话题作文好,佳题不可少。增删最方便,引用更奇妙。比喻和拟人,新颖又独到。方法用得好,读书少不了。

五、作业(任选一题)

1、以“风”为话题拟题(说出用的是今天学的哪种方法)记叙文(不少于3个题目)说明文(不少于3个题目)

议论文(不少于3个题目)

2、“书,各种各样的书。书,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书,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书,会有说不完的话题……请以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眉目传情

——话题作文拟题五法

方法一:定文体,扬长避短。

方法二:善补题,以小见大。

方法三:妙修辞,匠心独运。

方法四:设悬念,扣人心弦。

方法五:新视角,别开生面。

高中字形教学五法 篇6

根据汉字的形、音、义三大要素以及高考考查的形式与侧重点,本文提出审形、审音、审义以及析结构和溯词源五法,基本上能攻克高考命题此考点的所有题型。以下分述之。

一、审形法

汉字为表义文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汉字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种,其中前四种为造字之法,后两种为用字之法。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为纯表意文字,而形声字则为意音文字。形声字的造字功能最强,故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据统计,在甲骨文中,形声字只占20%;到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里,形声字的比例达到82%;到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康熙字典》,形声字已经占到90%。因此形声字是高考的命题热点,高考命题往往在形近字上设陷,例如:椎(锥)心泣血(2012年重庆卷)、相儒(濡)以沫(2012年天津)、磐(罄)竹难书(2012年四川)等等。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组成,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

萧(簘)索(2012年湖北):萧,从艸,本义指蒿草,草木枯黄故有萧条凄凉之意;而簘,从竹,指用竹子制成的一种乐器,和凄冷之意无关。

元(霄)宵节(2012年山东):宵,从宀,和房子有关,指晚上,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称为“元宵”;而霄,从雨,和天空有关。

猩(腥)红(2010年天津):猩,从犭,与动物有关,“猩红”指像猩猩血那样鲜红的颜色,与视觉有关;而腥,从肉,和肉类有关,泛指鱼肉一类的臭气味,与嗅觉有关。

寸草春晖(辉)(2010年四川):晖,从日,泛指阳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而辉,从指闪烁的光彩。

二、审音法

利用形近字设置陷阱是高考命题的常用思维。形近字包括形近音同字和形近音异字,审音法应对后一种情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当然这要求学生平时就要读准字音,才能准确找出错别字。例如:

旁证(征)博引(2012年江西):征读作zhēng,证读作zhèng。

赎(渎)职(2012年湖南):渎读作dú,赎读作shú。

磐(罄)竹难书(2012年四川):罄读作qìng,磐读作pán。

信誊(誉)值千金(2011年湖北):誉读作yù,誊读作téng。

相形见拙(绌)(2011年江苏):绌读作chù,拙读作zhuō。

堰(偃)旗息鼓(2008年浙江):偃读作yǎn,堰读作yàn。

三、审义法

同音异义词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语境对词语的选择具有限制性,一定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所以通过语境判断词语的意义,从而辨析同音词。例如:

同等学历(力):学力指学问上的造诣,学问达到的程度,“同等学力”指没有在某一等级的学校毕业而具有相同程度的知识水平。学历指求学的经历,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没有程度差异。

奋斗终身(生):“终身”和“终生”都有一生的意思,但“终身”多就切身的事说,如“终身大事”;“终生”多就事业而言,如“奋斗终生”。

内战暴(爆)发:“爆发”和“暴发”都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使用的对象不同。“暴发”指突然得势如暴发户或者是自然灾害暴发如山洪暴发;“爆发”主要使用于抽象事物,如力量、情绪、战争等。

四、审语法

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听起来很抽象。具体而言,审词法即给词语划分结构,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以及词语中相关汉字的词性、含义,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并列结构的成语或词语。

(一)审词法

例如:

恢(诙)谐(2011年天津):滑稽之意,谐,从言,与言语有关,谐和之意,诙也当从言,用言语调逗。

轻歌慢(曼)舞(2012年安徽):“歌”与“舞”相对,“曼”是柔和的意思,和轻相对应。

堰(偃)旗息鼓(2008年浙江):“旗”与“鼓”相对应,“息”,停止之意,“偃”,本义指人仰面倒下,此处指旗帜放倒,表示打仗时停止前进。

改弦更章(张):“改”和“更”对应,都有更改之意;“弦”和“张”对应,“弦”,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张”,本义为把弦安在弓上,成语本义为调换乐器上的弦线,并重新调音。张,将弦绷紧。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惹事(是)生非:“惹”和“生”对应,招惹之意,“是”与“非”相对,麻烦或争端之意。

厉(利)害得失:“得”与“失”相对,“利”与“害”相对,利益与害处之意。

脍灸(炙)人口:脍,从肉,指细切的肉;炙,从肉,从火,指烤肉。成语之意为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为众人所称赞。endprint

(二)审句法

句法主要是指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以及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例如:

反应、反映:反应多指外界刺激(包括言论、事情或者纯粹的物理刺激)而引起的主体的相应的活动,带有被动的意思,作动词时后面不接宾语对象,例如群众对此事的反应很大;反映指主体把客体的存在状况(包括言论、意见等)原封未动地变现出来,做动词时后面带宾语对象,如群众反映问题。

必须、必需:必须,副词,侧重于“应当怎样”,后面常接动词,如必须做好群众安抚工作;必需,侧重于“不可或缺”,后常接宾语对象,如必需品。

五、审词源

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是经过历代沉淀流传下来的,或来源于寓言故事,或历史典故等,如果不了解其出处以及特点的文化内涵,容易望文生义而出错。例如:

搬(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挥舞斧头。鲁班,古代的巧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猴子和猫》。说是炉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被人利用,担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斯(司)空见贯惯: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刘禹锡喝酒,席间刘禹锡作诗,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的句子。后来用“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海市盛(蜃)楼: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不懂科学知识,误认为是“蜃”这种动物吐气而成,故“蜃”从虫。

鸟(乌)飞兔走:谓光阴流逝。乌,传说太阳中有三角乌,故乌代指日。兔,传说月亮上有玉兔,故用兔代指月。日月轮回,谓时光流逝。

一愁(筹)莫展:筹,古代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比喻计策。没有计策可施,比喻一点办法都没有。

珊珊(姗姗)来迟:出自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汉武帝思念李夫人而设宴,李夫人走路缓慢,来得很晚。后以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故“姗”从女。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天利高考命题研究中心.最新五年高考真题汇编详解(语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提高教学效率五法 篇7

趣味创设法, 就是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效运用故事、游戏、实物等来创设情境。如, 教学“5减几的减法”时, 我没有利用图片形式, 而是用实物葡萄演示“摘果子”这一生活情境。学生看着新鲜的葡萄, 提出“摘下2个还有几个?”“摘下3个还有几个?”等减法问题, 并思考解决的办法,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时, 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中提供的素材编成童话故事, 把小动物进行拟人化处理, 利用多媒体配上声音, 使学生处于动物世界中, 进而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 我自编了找朋友、对口令、开火车、摘苹果、过桥、拔萝卜、数学医生、帮小动物找家等游戏, 让学生在玩中学。实践证明, 这些游戏学生非常喜欢, 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实验体验法

实验体验法, 就是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脑、眼、手、口等多种感官参与, 进而去探索并发现知识,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 教学“容积”一课时, 我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上课, 分给他们带有刻度的1升的烧杯、1000毫升的量筒、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容器, 提出实验内容, 分组让学生动手去实验。学生很快就在操作中掌握了要学的知识: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实践证明, 通过动手操作,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还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经验再现法

经验再现法, 就是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 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 可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 在教“元、角、分”这一内容时, 可以组织学生先到商店观察购物情况, 然后回到教室模拟购物的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活动中认识并学会使用人民币, 并巩固四则运算的知识。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进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四、媒体介入法

媒体介入法, 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等特点,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如, 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这一性质, 可以运用多媒体平移两个面, 使其完全重合;或者教学“两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 学生对两车相向或背向开出后或者是不同速度的两车先后开出, 经过几小时后求两车的距离等应用题很难区分和理解, 教师就可以通过用动画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 使所教的知识更形象、具体、直观。

五、内外延伸法

内外延伸法, 就是由课堂实际延伸到课外生活, 实现课堂内外的链接, 把生活实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 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 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 可以带学生到附近的市场、商店购物;学了“面积、周长与体积的计算”后, 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 或对生活用品的重量、长度进行估测;熟练了“混合运算”后可开展有关价格与购物的活动;认识了“时间”后可研究有关“钟表与时间”、“旅行与行车时刻表”等课题;学习了“概率问题”可让学生分析社会上一些摸奖、买彩票的中奖概率问题等。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之后据此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有的放矢。

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五法 篇8

1. 认同差异, 关注个体

由于遗传、自然和社会环境、家庭和社会教育状况、社会实践水平等因素的不同,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 具体表现为理智、情感、意志、能力、兴趣、性格、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首先必须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分层要求, 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分为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 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基本目标是能应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直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发展目标是在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基础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果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刚刚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时候就同时掌握这些内容, 是不现实的。所以, 教师要理性地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 学会等待, 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 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重视个别指导, 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2. 尊重主体, 体现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 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需要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 因而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最大程度地自主展开学习活动, 有观察、有思考、有表达、有困惑、有顿悟, 达到融会贯通, 促进新的知识结构形成。

(1) 让每位学生有自主提问的机会。

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会产生不同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敢问”, 激发学生“多问”, 善待学生“插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问题。

(2) 让每位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

数学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数学知识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思考而获得, 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应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思考问题时间,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等过程, 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操作、思考、体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我们教师不能因担心难以达到预期目的而予以包办代替或部分代替。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指明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

(3) 让每位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学生需要自由表达的机会, 《课标》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忠实听众的现象, 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学生, 让每位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鼓励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思维, 启迪学生智慧, 张扬学生个性。

3. 合作学习, 同伴互助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互相启发, 达到优势互补, 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首先, 是成立合作小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 按照“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原则, 把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通过组内合作, 实现在不同水平、不同起点上的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其次, 是设计合作问题。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第三, 是组织合作学习。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学习必须做到分工合理, 责任明确, 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 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 发挥团队精神, 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我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时就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课前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 上课时, 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模型, 展开看看, 数数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这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然后我发给每个组一张表格, 组长负责分工, 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计算填表、讨论交流,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讨论交流, 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并能较熟练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4. 多元练习, 发展思维

练习的功能应该是丰富的, 多元的。练习设计在考虑知识巩固的同时, 更要关注练习的应用性和开放性, 关注问题解决的策略性和学生思维独特性的特点, 使学生练习的过程同样是研究和创造的过程, 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发展, 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作业设计内容要丰富, 形式要多样, 如兴趣性作业、生活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分层性作业、探索性作业等。例如:学习“统计图”知识后, 我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调查小组, 开展“小区门口通过车辆的情况分析”调查活动。调查小组中有的专门负责数汽车、卡车、自行车数量, 有的专门把车辆分类记录, 有的根据数据画成表格, 填上具体的数据, 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最后根据绘制成的统计图分析、讨论, 得出从统计图中发现的问题。这些作业, 涉及阅读、收集整理、手工制作等多项训练, 且富有一定层次性, 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

5. 关注弱势, 均衡发展

随着镇江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布局的调整, 加之招生政策的特殊规定, 我校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主要有一部分原先村小的学生、外来民工子女、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等。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 有的是村小教育的不够规范;有的是家长素质不高, 对子女缺乏有效管教;有的是学生自身知识基础薄弱,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自觉性不高, 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面对这样的孩子, 我觉得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当表现出特别的关注, 关注他们的思想, 关注他们的学习, 关注他们的成长, 多一份责任, 多一份关爱, 多一份帮助, 不歧视, 不放弃, 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具体做好“三补”:

一是补信心。在任何情况下信心都比黄金还要珍贵。首先,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如哪位同学发言积极了, 哪位同学作业按时完成了, 哪位同学作业字迹很工整等等, 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其次, 给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 多给他们一些板演、提问、发言和操作的机会。有时抓住契机, 还有意识地临时让他们担任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体验, 使其在参与中体会自身的价值, 在成功的体验中收获自信。

二是补态度。身处“弱势群体”的孩子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 在学习上存在畏难、厌烦等不良情绪,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作业马虎、错误率高, 甚至有少做、不做现象。而帮助他们改变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需要教师真心的付出和耐心的等候。为此, 我经常以平等的心态和这些孩子谈心, 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 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让他们明确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任。我还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足够的耐心, 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他们充分的改错时间。

三是补知识。在解决了信心和态度问题之后, 补知识就水到渠成了。根据这些孩子已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重点难点内容, 我在教学中经常有机渗透一些他们没能掌握的内容,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多进行一些引导、讲解, 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多练习。此外, 就是加强课后辅导, 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保证绝大部分孩子都能较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

小学生作文教学“五法” 篇9

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榜样作用。一名爱好写作且在写作上颇有一番成就的教师, 他的学生在其教育薰陶、耳濡目染下, 也一定能在自己的笔下流淌出一篇篇漂亮的文章。具体说来, 教师要发挥自身榜样作用, 应从以下几点做起:其一, 教师必须自己喜欢写作。教师只有自己喜欢写作, 才能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 使其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爱上作文, 愿意写作。其二,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与写作技巧。教师只有拥有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教学能力,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 使其写出好文章来。

二、培养信心, 激发兴趣, 唤起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生年龄较小, 对写作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 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 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正面肯定和激励。评价学生作文时, 我们应以鼓励为主, 哪怕是一个词用得好、一个句子写得妙, 都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从而培养学生的信心,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使之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学中教师还要多运用成果展示、课堂点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作文训练。

三、植根生活, 表情达意, 手写我心

作文是一种练笔活动, 它要求不仅要反映生活, 还要能够表情达意。只要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只要我手能写我心, 就能写出好文章。小学生的人生阅历较浅, 写作文离不开生活,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作文内容联系生活,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搬入课堂, 从而让学生写出真实可感的文章来。此外, 教师也应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使其学会表情达意。例如, 写人。在动手下笔前, 学生的脑海中就应对这个人有一个大致了解:他的外貌是怎样的, 有什么性格特征, 他常说的话是什么, 他做事如何, 他说的话和行动与其性格是否吻合。又如, 写事。写事前, 学生必须回忆一下这是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开始是怎样的, 经过是怎样的, 结果又是什么。最好能列出提纲, 按照提纲或者构思好的思路去有条不紊地写出来。而不论是写人, 还是写事, 写好以后, 学生都要将心里想的和笔下写的进行一下对照, 把“不像”和“不是”的地方加以修改, 直至写的和想的一致, 心口相符。

四、设计活动, 指导观察, 快乐作文

罗曼·罗兰曾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 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罗曼·罗兰的这句话告诉我们, 观察与写作的关系相当密切,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离不开观察。而观察是一个智力过程, 它需要知觉、思维、语言等综合作用,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是获取知识的源头。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集有趣味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活动,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设计一次在银屏上“看球赛”的观察活动。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 让一部分学生去观察球场上足球队员的活动, 另一部分观察观众席上“粉丝”的情况。观察完毕, 再动笔写作。学生都带着各自的目的观球赛, 通过敏锐、细致的观察, 抓住了球赛的各个细节, 写出了一篇篇生动形象的文章。总而言之, 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 学生再也不用凭空想象、胡编滥造, 而且大多学生都写得生动活泼。如此教学, 每次活动学生都能在笑语欢声中度过, 每一篇作文都能在轻松愉悦中完成。

五、注重两记, 不拘一格, 练笔丰材

注重“两记”, 指的是要注重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 行文自由, 若能多多训练, 加以容量, 势必能提高写作水平。因此, 语文教师要重视日记写作, 提倡学生多写日记, 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而日记的写作, 学生可选取一些自己感到有意义的人、事、物、景、理, 将其诉诸笔端, 可以写家庭趣事, 可以写校园生活, 可以写社会见闻, 可以写民情风俗, 可以“话说环保”, 可以畅谈学习心得……

读书笔记, 也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读书笔记 (读书札记) 的内容应不拘一格, 读完一本书, 或者读完一篇文章, 可以写写心得体会, 可以写写读后的感想, 想写什么就写点什么, 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推荐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课外读物, 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要求学生摘抄一些好的词句、一些精彩的片断, 从而逐渐丰富作文素材。

无论是记日记, 还是写读书笔记, 都必须要用心, 用眼睛将看到的亮丽画面和精彩瞬间捕捉下来, 用耳朵将听到的美妙声音与和谐音符录下来, 用心的笔触, 将感受到的喜、怒、哀、乐记下来。这样, 天天动笔, 天天动心, 思路就会更加开阔, 素材就会越积越多, 写法也会越练越活。长此以往, 学生写作时就再也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历来颇让教师头疼。为了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 本文从五方面出发对此进行了探究, 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五法

参考文献

[1]王忠兰.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J].新课程:小学版, 2009 (5) .

[2]张娅.浅析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策略[J].新课程:小学, 2012 (5) .

[3]刘利霞.让真情在学生作文中自然流露——浅淡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30) .

[4]孙中华, 王佩彪.作文学习中的“六多”—浅谈我的作文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4) .

应用文教学五法 篇10

应用文的教学首先要把每种应用文的性质、作用及其应用范围讲清楚, 使学生了解所学应用文可以用来处理怎样性质的日常工作事务,具体应用在哪些方面, 对以后的学习、工作具有怎样的作用等。例如,讲授通知,要说明通知是上级对下级, 组织对成员布置工作,传达事情或者召开会议时应用的一种文体; 同级之间有什么事情需要告诉,有什么活动需要共同参加, 主管部门也可以发通知。说明这些,便于学生在掌握了格式和写法之后正确使用。

二、 讲清应用文的格式和写法

教学应用文, 除了讲清楚应用文的格式和写法外,还要注意下列两点:

讲授要力求具体。除了对照范例逐项说明外, 还可以运用比较的力法,例如,在讲通报的格式和写法时,可以和通知相比较。两者一般都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四个部分,但又有区别。主要是:①内容范围不同。两者虽然都有告知的作用, 但通知告知的主要是“是什么”“注意什么”, 以及“要共同遵守执行的事项”等;通报则是告知“正反面典型”, 或“有关的重要精神、情况”等。②目的要求不同。通知的目的是告知事项、布置工作、部署行动等; 通报的目的或是交流、了解情况, 或是通过正反面的事例去教育人们, 或是通过宣传先进的思想和事迹,提高人们的认识。③表现方法不同。通知主要用叙述的手法, 告知人们做什么,怎样做,语言平实;通报则常兼用叙述、说明、分析和议论的表现方法, 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对于内容比较复杂的应用文,如报告、计划、总结等, 可以先引导学生概括说明文章的内容, 在学生领会了内容的基础上,再来研究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写成这样的格式。

要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讲清应用文的写作程序和格式特点。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不同应用文的构成内容和固定格式,例如,讲市场调查报告,要让学生了解“概述市场概况———分析市场现状———预测市场今后的 发展趋势”这一写作程序。讲求职信,要让学生按照“求职信的目的及个人基本情况、专业知识及主要成绩,个人爱好及特长,所获奖励及荣誉, 应聘的职位及决心和希望”等程序来写。讲行政公文, 只要让学生记住公文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这些格式要素, 就基本上能拟写出一份规范的公文来了。

三、讲清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应用文为了清晰醒目,便于应用,语言力求简明扼要。处理某件事情的应用文,只要把这件事情说清楚就行了, 不要说多余的话,更不需要描写和抒情。此外, 应用文的语言还要求准确通俗。如果语言不准确,滥用修饰语,甚至充满陈词滥调, 会影响使用效果。在应用文教学中应将这些语言特点结合范例讲清楚。 应用文常常要使用一些习惯用语,例如, 一般书信的结尾要写祝颂语“此致敬礼”,通告的结尾要写“此告”等等。对这些习惯用语,教师应讲清它的含义、使用对象和使用场合,以免学生误用和生搬硬套。

四、联系实际,加强练习

应用文教学应十分重视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巧,练习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学校职业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例如,教了书信,可以让学生给老师、家长、同学写信,畅谈交流自己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 教调查报告,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运用调查得来的材料学写调查报告,等等。在平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结合学生会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社会实践等活动 指导学生写应用文。在活动期间写调查报告、书信、做会议记录等;在活动结束后写实习报告、总结等。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应用文的写法, 在学习期间就运用所学知识为实践活动服务,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他们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五、搞好批改和讲评

浅析语文体验式教学“五法” 篇11

一、指导阅读,以情感体验

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彰显文章主题或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思想品质的句子或章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感情,通过默读、朗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专心致志地体验文章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在感情上与作者或主人公产生共鸣。如教授课文《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可让学生带着“一群天鹅从南方飞到贝尔加湖沼泽地时遇到了什么困难?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作出了什么样的行动?天鹅的行动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等问题,对第4~第6自然段重点进行默读体验,加深学生对天鹅群因为冰封湖面而找不到吃的,在一筹莫展时,一只老天鹅连续三次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奋不顾身地为天鹅群破冰觅食的壮举的理解。教授课文《蕃茄太阳》时,为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明明的童心、童趣及童真的美好,可把课文的第15~第17自然段列为重点阅读体验的内容,让他们带着“明明为什么要走?明明临走前和腿脚残疾的阿姨说了些什么?明明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等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当学生读到“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这个地方时,很多学生悄悄地擦起了眼泪,班里顿时出现了一阵阵的啜泣声,可见,感动和赞颂收到了特别的效果,而这样的效果,仅靠老师讲解是很难实现的,只能靠学生真情地、专注地阅读才能体验出来。

二、创设情境,以景物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体裁的课文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让学生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由衷的而不是虚浮的感悟课文的主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对特殊场景的文字描述,尽可能地借助声、光、电,绘制挂图,制作投影片,播放电视、电影片段,营造令人触景生情的环境氛围,把学生的思维和感觉情绪带进一个特定的场合。课文《三顾茅庐》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的,为创设情境,我下载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内容,将小小的茅屋定格,让学生体验诸葛亮隐居的背景,启发学生体验刘备“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候”等细节,让学生深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教授课文《天鹅的故事》时,我出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狂风大作的一组挂图,学生在看图说意的同时,播放寒风呼啸的录音,让学生好像进入冰天雪地的境地,体验天鹅群遇到的无法觅食的恶劣环境,为深刻理解老天鹅和天鹅群的壮举做了铺垫。

三、演课本剧,以扮角色体验

把教材中故事体裁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准备相关的服装道具,让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教师在导演时则着重指导学生的衣着打扮、表情、语言感情色彩、动作等,让参加表演的人进入角色,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变化,在各自的感受中进行体验。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是独幕剧,我从淮剧团借来古代宰相、学生、管家的服装,准备好一张茶几,一块地毯,让学生按课文中的台词进行表演,并提示他们注意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最好带上动作。学生都跃跃欲试,于是稍作排练,大家在情真意切、栩栩如生的表演中体验公仪休以身作则、清正廉明、聪明机智的品质。

四、演示操作,以直观体验

对词语有直观的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如教学“回荡”一词时,可让学生到小区喊话,听墙壁回音,节假日旅游时听大山回音,体验“回荡”的情景;教学“茅塞顿开”“心满意足”“无可奈何”“恍然大悟”“声色俱厉”等词语时,挑选善于运用表情的学生作演示;在教学“千钧一发”“大刀阔斧”“藕断丝连”等词语时,则引导学生作实物演示,使他们在操作和直观中体验,并想象比喻意思。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硬笔字和毛笔字的练习。教学基本笔画时,如“点”“横”“竖”“撇”“捺”等,教师可先绘好运笔过程图,教学生沿着运笔的轨迹起、收、提、折、转,让学生体验运笔的规则,对少数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可手把手地帮助他们进行运笔体验,从而打好习字的基础。

五、走向社会,以实践体验

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有限。对于一些课文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社会,使他们增加对社会的感受和理解。如教学《白衣天使》之前,可组织学生到医院采访先进人物,到病房、手术室了解医务工作人员悉心尽职的事迹,使学生感受到白衣天使工作的辛苦;教学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课文时,可组织学生参观城镇、港口、园区,听介绍、作对比,使学生亲身体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化。进行习作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写日记开始,培养学生从体验中得到感受,以写体验的过程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把内容写具体,说真话,说实话,抒真情,发实感,让小学生从小就养成写作前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好习惯。

体验教学在我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与学生心灵相通,我们一起体验探索的乐趣,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课堂是师生成长的一方沃土,只有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才能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五法” 篇12

一、歌谣法

教师可根据汉字的结构,分析部件笔画的特点,然后编成顺口易记的歌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顺口溜”。例如“伞”:上边人字像伞顶,中间一竖像伞炳,下边一横两边点,就像伞骨把伞撑,就是这样一把伞,顶风遮阳真有用。例如“燕”字:草字头儿要封口,北字中间一张口,四点就在下边走。在归类识中,也可能将有相同部件的字集中起来,编成歌谣。例如以“青”为声旁的字:有水方说清,有言来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重,有虫是蜻蜓,日出天气晴。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学生也很容易掌握,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例如在学习“捉”时,学生编道:手脚并用去捉虫。“群”是:君子放羊一群群。像“坐”:两个小人土上坐。像“夫”:天字出头大丈夫。像“力”:刀字出头有力气。在利用转转盘识以“包”为声旁的一组字时,学生编道:有手抱一抱,有水起泡泡,有食吃得饱,有月是同胞。学生编得虽然简单但也非常顺口易记。

二、猜谜法

在识字教学课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为重要。我利用学生在合作中、游戏中、活动中巩固识字。比如:同桌或小组比赛谁记得快,记得牢,发挥同学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作用。我在生字教学中利用摘苹果、走迷宫、找朋友、巧配对等游戏的方式在兴趣盎然中加深印象。我鼓励儿童自编句子、儿歌、谜语,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识字,并和学生一起参与。例如,我教学“丛”字,顺口说了一个谜语:“两人桥上走”,马上就有学生说出了“江”、“照”、“日”、“田”等字的谜语,学生们根据谜语很快就记住了生字。我还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找一些不相关的字词连成自认为觉得有趣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既巩固了生字,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都很乐意做这样的“发明创造”。每一课识字完毕,我还让学生总结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如:记部件、熟字加偏旁部首、熟字换偏旁部首、找形近字、找同音字、找相关字等等,学生们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三、演示法

用动作、实物或图画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其实就是揭示会意字的构成。如“笔”字,出示毛笔,让学生观察笔杆用竹子做成的,笔尖是用毛做成的,所以“笔”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毛字。识“拿”字,双手合状,拿起一个物件。识“看”字,可以把一只手放在眼睛上遮住阳光,向远处看,学“采”字,可画手在树上采摘果子的图画来理解。

四、拆合法

汉字大都是合体字,构成上有一定的规律,有同偏旁的,有同部件的,有同音异形的。把汉字根据它们的组成、构造进行拆分、组合,可以化难为易,便于更好掌握。例如有的字可采用“熟字加偏旁”识记,如“油”是“由”加三点水;有的可采用“熟字换偏旁”,如“渴”是“喝”去掉“口”换成“氵”;有的可采用“熟字减偏旁”,如“夕”是“岁”去掉“山”字头;有的字还可以“同偏旁归类”、“加一笔”、“减一笔”等方法识字。汉字的构造是有规律的,把握好汉字的构字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就能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五、归类识字

从我们的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例如:教科版第二册《识字一2》,要认识的“树、松、柏、杨、梨、枝、材”都是形声字,都带有“木”。教学时,我就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系。”同时进行拓展,让学生想一想还认识哪些字带有‘木’的字,然后进行了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认识一些课外的生字,拓宽了识字面。又如;在《神奇的塔》中要认识的字中,我把“灯、厅、打”这三个生字一起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识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的回答还真的很出彩。有的学生说:“这三个生字都带有‘丁’,带‘火’的是‘灯’,带‘厂’的是‘厅’,带‘扌’的是‘打’。”有的学生说:“因为有‘火’才能点‘灯’,用手才能‘打’。”这样把一些带有共同点的字进行人为的归类,通过比较,提高识记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区分形近字。

归类识字法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

上一篇:管理会计的智慧下一篇:二次开花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