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艺术及技巧

2024-10-25

英语课堂艺术及技巧(精选11篇)

英语课堂艺术及技巧 篇1

我们知道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 教师课堂用语非常侧重学生习得正确的语音语调, 而对口语的流利度的要求在基础阶段测要求不高,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课堂教学的内容, 教师的课堂用语在语音语调上要求规范正确。但在语速上的要求基本是一种specia English。那么在学生经历了基础阶段的语言学习和训练之后, 在大学阶段的英语课堂用语有哪些特点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重新审视英语课堂用语在大学阶段独特的特点:

一、作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的媒介, 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尽可能的接近真实语境和自然的语速

教师课堂用语作为教师课堂工作特殊用语, 它是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 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凭借语音传递教学信息, 交流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包括了听和说在内的整个语言行为过程, 我们不能简单理解为仅指说话一种行为.作为师生共同使用的一种媒介, 课堂用语在真实语境下的自然口语有其自身的特征, 它是教师完成特定教育的教学任务之主要工具, 因此它要符合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 教师课堂用语在大学阶段除了应具有规范性、简洁性、综合性、可接受性、启发性、逻辑性、鼓励性、情感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外又具有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语言课堂上教师怎样为所使用的语言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 即语言的真实性。

二、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用语在词汇、语法和句型的使用方面趋于复杂和深化

在词汇方面教师口语中的高级词汇出现的频率逐渐增高, 随之而来的英语释义在教师教学活动中得以广泛的使用, 而在语言学习的基础阶段, 英语释义被教师所使用频率往往较低。主要因为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不大, 语言结构简单等原因。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有了几年的语言积累, 所以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英语释义学生是可接受和理解的。在语法和句型方面, 尽管简单的指令句在英语课堂上仍然广泛使用, 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教师课堂用语中复杂句型出现的频率会有所增加。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下列一些语言英语技巧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paraphrase技巧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课堂用语不在局限于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参与语言课堂的一个重要媒介-教材, 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语言教学的基础阶段, 出现大量的结构复杂, 理解相对较难的句子或篇章。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恰当使用Paraphrase技巧会对所学语言的可理解和可接受大有益处。

Repeating技巧

我们知道,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衡量师生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知识能否被学生接受并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是语言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语言教师在结束一堂课后最应该反思的是我们是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语言课堂教学中, 把所设定的语言教学目标和一些对学生来讲相对较难理解的句子在自己的课堂用语中恰当的重复。通过语言反复输入以强化刺激学生的听觉系统, 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既定目标。

Negotiation Of Meaning技巧

现代外语教学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师生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新氛围, 使英语成为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载体。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师生的话语协商或意义协商是促使导致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意义协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刺激学习者对语言结构、词汇、等语言知识的需求, 从而导致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活化。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交际一方为论听懂还是听不懂, 都离不开意义协商:听懂了表明意义协商很畅通;如果听不懂, 一方就会重新构建话语, 想方设法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意思。这就是一个互动协商的交流过程, 它通过语言上和意义上的互动和调整来促进这种交流。

如果交际双方的共有知识正如说话方推测的那样或者听话人拥有更多的共有知识, 而且交际双方的兴趣, 爱好等正好一致, 那么意义协商可能会很好的进行下去, 从而取得很好的结果, 但是如果这种推测是错误的, 或者听话人不习惯说话人的风格特点, 这时意义协商可能会失败。所以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 课堂活动的设计和语言材料的选择都要和学生进行协商, 沟通。

总之,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从事语言教学的教师只有清晰地知道大学阶段的语言教学和基础阶段既有着连续性又存在差异性, 而且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对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加速和催化的效果。

摘要:在语言课堂教学中, 教师课堂用语的质量与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教师课堂用语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本文欲对专科阶段共外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课堂用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找到英语教师课堂用语在大学阶段的特点, 及其运用技巧。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课堂用语,话语协商

参考文献

[1]邹为诚, 外语教师职业技能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田式国, 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杨敏, 外语课堂研究[J], 外语教学.2001 (6)

[4]董爱平,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http://portal.sdteacher.gov.cn/Course/xinxijishu/Article/39796.aspx

[5]Mackey, Alison.Feedback, Noticing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In Susan Grass and Carolyn Madden (eds.) .Inpu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owley, Massachusett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Inc.2006

[6]Scrivener, Jim.LearningandTeaching.http//www.btinternet.com/~ted.power/eslo416.html

英语课堂艺术及技巧 篇2

当代中学生风华正茂,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语文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努力创造一些空白,让学生在空白情境中尽情释放个体情感。那么如何创造和利用空白来带领学生进入无声之境?

一、创设情境,戛然而止

语文课是师生一起完成鉴赏的活动过程,尤其是美文欣赏课,更是心灵接受陶冶和洗礼的活动过程。对于这样的语文课,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做适当的创新。

如学习必修三现代诗歌《发现》时,先在导学案中预设问题“发现了什么”,课堂中给学生听配乐朗读,等朗读一结束立刻关闭声音,此时全班陷入绝对的静寂之中,教师再充满感情地示范朗读一遍,带学生进入闻一多的心境,达成与作者的心灵交流,促成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二、故布疑阵,移花接木

练习评讲课是比较特殊的课,属于学生的二次学习范围。评讲课效果如何决定了练习的存在价值,如何让课堂做到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很多教师想出了不少有益的办法。但是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是练习目标达成的首要条件。

新课改条件下,教师要争取变不停地举例讲解为学生的触类旁通。成语题由于知识量的庞大,一直让师生们倍感头疼。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评讲时邀请学生就练习中的错误类型举例。例如:“错用对象”常见的有哪些,现场造句;“望文生义”的有哪些,现场造句……在知识总结后,对于那些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的成语,鼓励学生大胆解释。此时,再配以适当的练习巩固,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这样,本来很被动的作业评讲也变得主动起来,实际效果远远超出了学习后的苦背苦学。

新授课同样可以采用此种“留白”方式。我们经常在面对学生的试卷时惊讶于他们对文本的陌生,与其到那时再无奈,不如在课堂中开始有意识地引导。

如学习《祖国山川颂》时,在导学案中设计“回忆所学课文中对祖国美丽风景描写的内容”一题,鼓励学生必须保证能举出至少两例;学习文言文时,在导学案中设计“回忆所学课文中对于xxx实词和xxx虚词的例句和解释”一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举例;归纳文章艺术技巧时,在导学案中预设“这种写法你曾经在哪篇课文中遇到过,有什么作用”的题目,鼓励学生做到举例恰当、分析有理。 经过这样的“留白”过程,学生可以慢慢学会融会贯通,在实际练习时一样可以“移花接木”。

三、风起云涌,气势取胜

许多文章都很有气势,准确把握文章的气势是学生顺利完成与作者心灵交流的必要保证。对于这样的作品,教师要帮助学生学出气势来。这样的作品学习时可以设计将同类作者或者作者的同类作品一起交与学生,在丰富的材料面前“留白”。这样的“留白”由于空间过于庞大,所以在运用时教师还是要把握好尺度的,尽量将学生的思维方向控制在合理范围之间。

如学习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配以《破阵子》和徐南铁的《郁孤台之魂》以及《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描写,课前再投影长江惊涛骇浪的图片,那么作者的胸怀壮阔、心中的热血沸腾便能够窥得一二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不讲一词一句,由学生讨论归纳出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时想说的心里话,此后的.写法归纳和作用总结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一知半解、人云亦云的尴尬学习结果了。

四、逐鹿文海,求同存异

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是拓展知识面的重要方式之一,仅仅依赖45分钟的课堂来获得知识是绝对不够的。那么,怎么引导学生阅读呢?巧设“留白”。对于美文,我们都能百读不厌,但是光读是不够的,在导学案中设计学习心得时可以预留“求同存异”的板块,让学生从所看文章里举出跟课文风格相近、写法相似的例子,进行比较阐述,并对不同点稍作分析。这样的“留白”最大的好处在于促成学生的自我成长,尽量做到每一步都尽可能的扎实。

英语课堂艺术及技巧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英语教学 应用方法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出来,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与促进提问的艺术化变得更加重要。初中英语教师除了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学习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与意义,以服务于初中英语教学。

一、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屡见不鲜,这有效地防止教师进行“一言堂”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保持长时间的讲解,平淡无奇的教学过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会出现不能集中注意力的现象,这样阻碍了教学有效性地提升。为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穿插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迅速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激动的状态之中。在这种状态下,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迅速集中注意力,积极开动脑筋,用心思考,从而保证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英语教学不再单单传授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等,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这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是通过机械记忆、死记硬背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这当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通过课堂提问,为学生创设了直观的问题情境,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课堂,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上活跃思维,进行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起创造性精神。

(三)及时获得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活动的进度

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只有这两个方面齐头并进、和谐发展,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教,而对学生学习效果未加重视,这使双向互动无法进行。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提问机会,提高提问的艺术性与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反思教学活动,从而调整教学活动的进度水平。获取反馈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帮助教师总结得失,帮助学生查漏補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运用课堂提问技巧的方法

(一)创设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提出问题,有助于迅速调节课堂氛围,使稍显轻松懈怠的课堂更加紧张有序,使稍微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活跃生动,因此课堂提问虽然较为普遍,但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创设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问题要想具备合理性与恰当性,教师首先要保证问题与教学活动密切相连,使学生能够迅速转化思路,避免措手不及,产生事与愿违的负面作用。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避免问题过冷或过热,以真正服务于英语教学。合理的问题能够迅速调整教学氛围,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积极把握有利的提问时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具有普遍性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提问可以毫无计划,任意展开。为了保证提问的重要价值与意义,使其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要积极把握有利的提问时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具体来说,有利的提问时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当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他们回归教学过程。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及时看透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二,当教师讲述一个知识点之后,为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嵌入式提问,以取得直观、及时的反馈效果。在这个过程,教师设置问题时既不能偏易也不能过难,从而起到很好的反馈作用。第三,教师在学生基本掌握教学内容之后,可以提出稍微拔高性的问题,深化教学内容。课堂结尾时,教师要精心设置启发性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创设问题要具有梯度性与预见性,促进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是一个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但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还应当遵循两个原则:其一是问题具有梯度性。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同,学习能力各异,他们对同一个英语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千差万别。教师要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创设问题时必须保证问题的梯度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回答问题中检验学习效果,提高自我效能感。保持问题的梯度性,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真正掌握英语知识。其二,问题要有预见性。问题设置不是任意的,教师要在课前精心准备,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想学生可能在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出现问题,从而提出相关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问题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完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因此,因材施教决不能落于形式,而要从常见的课堂提问中开始实施。

结语:课堂提问在英语教学中屡见不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首先要从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与艺术性出发。提高课堂提问技巧与艺术性意义重大,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及时获得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活动的进度。为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提问的技巧。首先,创设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第二,积极把握有利的提问时机,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第三,创设问题要具有梯度性与预见性,促进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浅谈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及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7)

[2]杨诗良.浅谈课堂提问技巧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旬).2013(11)

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技巧探析 篇4

“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上课做好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也是一项纪律性很强的组织活动, 它需要教师具有组织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上好课, 一定要掌握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 具体做法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培养学生自制力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如上课伊始, 学生起立致敬, 教师必须郑重还礼;学生应先举手, 得到教师允许再发言等等。这些课堂常规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教师要经常采用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例如, 讲述革命导师锻炼意志, 伟大发明家锲而不舍的故事,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点燃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欲望

如化学中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数学中的《印度锡拉底和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 中国古代的《木工歌》──“周三径一, 方五斜七”和《求心法》, 汉代韩信的点兵法等, 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故事, 都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 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和目标, 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需要的渴望, 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知, 从而形成巨大的推动力。这是学生组织自我注意必不可少的内在心理动因, 也是动员学生注意的重要前提。学生通过意志努力组织好自己的注意, 并且能较快地将注意从“强迫”的水平发展到自觉的水平,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 各科课堂教学应当渗透学习目的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明确他们面临的具体任务和活动要求, 避免目标不明确或要求过于笼统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好心而缺乏经验的教师, 容易原谅学生, 提出的要求往往模棱两可, 学生纪律不好, 往往听之任之, 这就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用“拍桌子”“敲黑板”、板起面孔训斥一通等办法, 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 组织不好学生的有意注意, 就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要尽量避免或减少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条件。如教室的布置, 直观教具的使用, 以至教师的衣着、言谈、举止等都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 处理得好, 就成为有利因素, 处理不好, 就会成为消极因素。

教师应该懂得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原因和条件。比如, 周围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强度 (强光、巨声、浓味等) ,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大物体中间的小物体, 浅色物体中的彩色物体等) , 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善于掌握和运用, 防止分散学生注意, 变不利因素为引导学生集中注意的有利因素。

四、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心理规律, 因势利导, 妥善处理。

例如, 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 外面突然传来异常声音, 强烈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转移了, 教师在事情发生后应暂时停顿片刻, 稳定学生的情绪, 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原来讲解的内容上来。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也常遇到个别学生提问或不遵守纪律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 教师不应该中断教学去批判指责他们, 最好结合教学过程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 并指向不注意的学生。这样既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又解决了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五、劳逸调控适度, 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

师生上课是一场紧张的创造劳动, 组织教学就是维持课堂秩序,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但有意注意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控制, 脑细胞的能量消耗较大, 因而持续时间太长, 容易引起疲劳。在一堂课中间, 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些调整注意的时间, 以避免注意的分散。应充分利用课间让学生活动一下, 以减少疲劳。如果上课经常压堂, 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此外, 抽象、艰深、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 也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引起疲劳。所以, 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度、难点分散。教学要多以感性形象入手, 使学生感到有趣、入胜, 感到接受知识是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过程。学生情绪饱满、精力旺盛, 就能引起和保持集中注意。

六、掌握语言艺术技巧, 师生充分互动

语言不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武器, 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掌握语言艺术, 说话清楚, 语言准确、生动、精炼, 具有内在的逻辑力, 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风趣富有幽默感, 这些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用巨大。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言语声调的变化, 组织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 有时突然停顿或降低声调, 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 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讲课声音太大, 就会给学生造成窃窃私语的机会;如果教师说话单调无味, 缺乏必要的声调变化, 就容易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抑制, 引起学生瞌睡或听讲注意力的旁移;如果教师经常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指责学生, 会引起学生厌恶反感, 这些都会造成组织教学的失败。

同样, 教师的动作和表情也会对组织课堂教学产生积极效果。优秀演员声情并茂的精彩唱段, 常常会使听者屏息动容, 而优秀教师的几句简单的话, 几个简单的动作, 同样也可使“心如野马”的学生一个个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地学习, 这就是教育艺术的魅力。

此外, 教师的威信, 课堂上的应变能力, 严谨的教学结构, 灵活的方法等, 都与课堂教学的组织成败密切相关。组织课堂教学是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密切关联的活动, 更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 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技巧, 达到优异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技巧探析 篇5

“组织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上课做好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也是一项纪律性很强的组织活动,它需要教师具有组织才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上好课,一定要掌握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技巧,具体做法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自制力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如上课伊始,学生起立致敬,教师必须郑重还礼;学生应先举手,得到教师允许再发言等等。这些课堂常规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并为创造严肃、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学习情境奠定基础。教师要经常采用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例如,讲述革命导师锻炼意志,伟大发明家锲而不舍的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二、点燃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如化学中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数学中的《印度锡拉底和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中国古代的《木工歌》──“周三径一,方五斜七”和《求心法》,汉代韩信的点兵法等,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故事,都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和目标,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需要的渴望,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知,从而形成巨大的推动力。这是学生组织自我注意必不可少的内在心理动因,也是动员学生注意的重要前提。学生通过意志努力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并且能较快地将注意从“强迫”的水平发展到自觉的水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各科课堂教学应当渗透学习目的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让学生明确他们面临的具体任务和活动要求,避免目标不明确或要求过于笼统而使学生失去兴趣。好心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容易原谅学生,提出的要求往往模棱两可,学生纪律不好,往往听之任之,这就必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用“拍桌子”“敲黑板”、板起面孔训斥一通等办法,对学生施加心理压力,组织不好学生的有意注意,就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要尽量避免或减少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条件。如教室的布置,直观教具的使用,以至教师的衣着、言谈、举止等都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处理得好,就成为有利因素,处理不好,就会成为消极因素。

教师应该懂得引起和保持学生注意的原因和条件。比如,周围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强光、巨声、浓味等),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大物体中间的小物体,浅色物体中的彩色物体等),刺激物的活动变化,所有这些教师都要善于掌握和运用,防止分散学生注意,变不利因素为引导学生集中注意的有利因素。

四、机智地处理课堂上的偶发事件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心理规律,因势利导,妥善处理。

例如,学生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外面突然传来异常声音,强烈的刺激使学生的注意转移了,教师在事情发生后应暂时停顿片刻,稳定学生的情绪,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原来讲解的内容上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常遇到个别学生提问或不遵守纪律的事情,一般情况下,教师不应该中断教学去批判指责他们,最好结合教学过程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向不注意的学生。这样既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又解决了个别学生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五、劳逸调控适度,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

师生上课是一场紧张的创造劳动,组织教学就是维持课堂秩序,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但有意注意需要强有力的自我控制,脑细胞的能量消耗较大,因而持续时间太长,容易引起疲劳。在一堂课中间,教师必须给学生一些调整注意的时间,以避免注意的分散。应充分利用课间让学生活动一下,以减少疲劳。如果上课经常压堂,其效果会适得其反。

此外,抽象、艰深、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也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引起疲劳。所以,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度、难点分散。教学要多以感性形象入手,使学生感到有趣、入胜,感到接受知识是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过程。学生情绪饱满、精力旺盛,就能引起和保持集中注意。

六、掌握语言艺术技巧,师生充分互动

语言不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武器,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掌握语言艺术,说话清楚,语言准确、生动、精炼,具有内在的逻辑力,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风趣富有幽默感,这些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用巨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言语声调的变化,组织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有时突然停顿或降低声调,有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都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讲课声音太大,就会给学生造成窃窃私语的机会;如果教师说话单调无味,缺乏必要的声调变化,就容易使学生的大脑皮层产生抑制,引起学生瞌睡或听讲注意力的旁移;如果教师经常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指责学生,会引起学生厌恶反感,这些都会造成组织教学的失败。

同样,教师的动作和表情也会对组织课堂教学产生积极效果。优秀演员声情并茂的精彩唱段,常常会使听者屏息动容,而优秀教师的几句简单的话,几个简单的动作,同样也可使“心如野马”的学生一个个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学习,这就是教育艺术的魅力。

此外,教师的威信,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教学结构,灵活的方法等,都与课堂教学的组织成败密切相关。组织课堂教学是多侧面、多层次、多因素密切关联的活动,更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需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熟练运用各种艺术技巧,达到优异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艺术手段和技巧 篇6

一、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

设计提问应注意问题的“五性”, 即问题的趣味性:提问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发起来。问题的“目的性”:设计问题时, 应服从教学的目标, 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 思考什么, 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问题的科学性:提问不能有知识性错误, 要符合逻辑, 做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问题的启发性:回答启发性的问题不仅需要记忆力, 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问题的针对性: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设计恰当的问题难度与坡度

设梯度,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降难度, 增强学生信心;挖深度, 探索学习规律;抓广度, 促进整体发展。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疑问, 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 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性和方法的手段。教师要提供学生必要的智力背景, 或作知识铺垫;或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或进行示范讲解, 教师“举一”令学生“反三”, 实现学习的迁移。

四、积极评价,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导善控, 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教师要用善意的亲切的微笑、充满期待的眼神、激励鞭策的手段、劝勉温暖的言语, 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 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品尝成功的喜悦,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

五、教会学生质疑提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 才能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首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其次, 要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基础的方法。

中学教师课堂语言艺术技巧分析 篇7

一、言之有韵——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和优美性

首先, 要做到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 只要把所要表达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对方, 即便是语言上有一些不规范, 交际目的就算达到了。但是国家语委明确要求准确、规范地使用汉民族共同语是一名教师取得教师任职资格的前提, 一般专业教师资格证的取得要首先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要更高一些, 需达到二级甲等。相反, 一旦课堂语言出现错误, 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有甚者会让学生群起而模仿, 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地位。譬如有位英语老师在发音上存在些问题, 最让学生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发“English”的发音时和“应给利息”颇为相近, 所以学生给他起了一个外号, 叫“银行行长”。还有一位数学老师, 在给学生讲几何题时, 一边在黑板上画图一边给学生讲解, 在讲解过程中他说:“这点P我放在这里”, 学生哄堂大笑, 数学老师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看着几何图中的P, 很是尴尬。如此这些, 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出现, 因此教师的用词必须准确明晰, 要特别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比如音、语法和词汇的规范。按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发准每个音节的声调和韵调, 不带方言音。另外, 要把握课堂语言的节奏性。中学生一般对一路直平、淡如白水的课堂语言注意力不强, 而针对抑扬顿挫, 时缓时急, 快慢相宜的课堂语言形式则有着较长时间的注意力。不论是什么课程, 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语言修养, 才能较好地运用言语和文字, 其他诸如物理、数学等理科类课程, 同样需要授课老师注重语音的声情并茂和抑扬顿挫, 作为学习受众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会处于愉悦身心的状态, 教学效果良好。

二、言之有物——课堂语言的知识性与实用性

教师的教学目的, 一般有“传道”、“授业”、“解惑”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 其中中学阶段主要偏重“传道”这一层次, 即是不是可以完整传授知识给学生, 是考察一位中学教师授课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是课堂,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所使用的语言是引导学生学习系统化知识的重要思维导向工具, 高度概括和容量丰富的课堂语言一般应符合言之有物、论之有实的通式判断。

具体而言, “物”所指的是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师授课时的课堂语言既不能空发议论, 纸上夸谈, 也不能信口开河, 离题万里。通常一节课下来, 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多种新颖实用的知识, 长期坚持, 学生就可以在此过程中不断进步,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 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可以事半功倍。教师如要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除了对计划传授的专业知识的持续钻研理解吃透外, 掌握深入浅出、艺术形式丰富的课堂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实”在这里具体是指中学教师可以再了解中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有计划、有目的地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 尽可能地充实所传授的知识。当代社会中学生的知识面较之以前大大加宽, 而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日益加深, 例如中学历史课教师所讲授的一则历史故事可能是涉及当时书面行文习惯、地理、常识、数学等多重知识的, 此时教师的课堂语言如果可以深入浅出, 包含疑问、疏导、铺垫等多种艺术手段, 处于学习活动中心地位的学生自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启迪, 其探求新知、主动思考的意识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加强。

三、言之有序——课堂语言的逻辑性和凝练性

陆机在《文赋》中说:“思风发于胸臆, 言泉流于唇齿”。一个人如果思维混乱, 说话则颠三倒四, 如果思维清晰, 说话则条理清楚。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一般会认真课前备课, 精心组织教学设计, 做到胸有成竹。教案设计清晰明了, 课堂语言才能保证深入浅出, 层次分明, 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一堂逻辑性很强的课, 会像一个吸铁石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得课堂环节环环相扣。井然有序的思路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 即便教师语言充满韵律, 但是在课堂教学表达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语言的凝练性, 以便让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课堂语言中更好地领会教师的意图。[1] 所以除了正确利用数学的术语、符号和公式外, 应该避免重复使用“口头禅”, 例如“对吧”、“然后”、“是不是”、“哇”、“啊”、“嗯”等以及一些习惯性的方言。可能有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 某个老师在课堂上经常使用某个词或字, 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课, 却在用心记录教师一节课重复这个口头禅到底有多少次。由此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授课效果由于课堂语言的不当而大打折扣。

四、言之有味——课堂语言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可细分为开场白、导入语、讲述语三种。

首先是开场白。开场白是沟通感情的纽带, 精心设计开场白, 可用它来缩小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

例如, 某老师在第一次上课前拿着点名册看了一会儿, 突然, 他笑着对学生说:“看我们班, 有范 (饭) 有蔡 (菜) , 有周 (粥) 有汤, 又有于 (鱼) , 看来我们可以开饭了!”

其次是导入语。导入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 围绕教学目的所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和开场白不同的是, 导入语要体现本课宗旨。好的导入语需要具有概括力、趣味性和启发性。

例如, 在讲《竞选州长》时, 一位别具匠心的老师先讲述马克·吐温和纽约州长的一个故事。纽约州长因为这篇文章, 非常恨马克·吐温, 有一天, 他见到马克·吐温时说:“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 什么东西又最锋利吗?是我防弹轿车的钢板最坚固, 我手枪里的子弹最锐利。”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先生, 我认为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 而最锋利的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 可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2] 这一故事不仅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开场语言环境, 而且开门见山地让学生体会了一把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再有一位英语老师在给学生讲解作文中的语法错误前, 给学生提问了一个问题, 她在黑板上写了如下一段话:“One car come, one car come too, two car ‘peng peng’, one car die.”她问学生这是描写什么情况的, 学生在笑声中争先恐后的说是描写车祸现场的。她的导入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语法的重要性, 也提升了他们学习语法的热情。

以上两个案例都是既具有趣味性, 又具有启发性, 是颇为成功的教学案例。

最后是讲述语。课堂讲述语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除了应该注意它们的规范性、实用性、逻辑性之外, 还需特别注意它们的趣味性。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氛围,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课堂知识, 加深课堂印象。

趣味性不只体现在文科类的课程中, 数理化更需要老师精心准备, 有这样一则实例, 一位数学老师看到有学生不认真听课, 于是他故意板起脸孔说:“你们再不认真听课, 我就不客气了, 必定give you some colour to see see”。数学老师利用汉译英中常见的小笑话既批评了同学, 又传递了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课堂气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五、言之有理——课堂语言的合理性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 除了教学语言之外, 还有教育语言。例如, 激励语、暗示语、表扬语、批评语等。激励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 暗示语能够让学生自动自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表扬语是最重要的教育语言, 而批评语总是不受人欢迎的, 但是教师却又是使用这个武器最频繁的人。

在校园中语言伤害、暴力伤害、运动伤害是目前三大校园伤害。语言是我们的工具, 但不能用来伤人。在课堂上, 批评用语要少用, 至少要委婉地表达。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个性特点出发, 使批评收到较好的效果, 要使批评的语言能入耳入心, 通过教育使之认识到错误之处。

例如, 2003年4月12日, 重庆一名女中学生丁婷 (化名) 在校内自杀。

事发过程:当天, 按照学校的要求, 丁婷应于上午8时到校补课, 因未按时到校, 任课老师汪老师用木板打了丁婷, 还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她说:“你学习不好, 长得也不漂亮, 连坐台都没有资格。”整个谈话过程中, 丁婷一直在哭泣。整节课丁婷都趴在桌上小声哭泣, 并写下遗书, 表达了对汪老师及家庭、社会的怨恨。12时30分左右, 丁婷从学校教学楼八楼跳下, 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这个案例中, 汪老师没有顾及女学生的自尊, 批评不讲方式方法, 这是导致她自杀的导火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在中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运用过程中应尽量用表扬性的语句, 充分发挥表扬性课堂语言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琳.和谐美——浅谈政治课堂语言的系统效应[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 2011 (1) :95-96.

英语课堂艺术及技巧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 教师如何做出最恰当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课堂导入是教学最初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气氛, 还能够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多切入契机, 形成课堂教学重要成长点。课堂导入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任何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教情、学情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 针对教学实际科学设计、适时投放, 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一、设问导入, 激活课堂教学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激趣手段很多, 利用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教师设计悬疑问题并不难, 但要体现问题的悬疑性、探索性、价值性, 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方面的调研分析。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教材大都是名篇经典, 其内涵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 要校准操作方向, 探索为教学服务的途径, 设计出来的悬疑问题要适合教学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生本展开学情调查, 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爱好都不尽相同, 学生对文本学习理解自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大多数学生心理需求作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生本和教材文本思维对接点, 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导入设计。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导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充分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虽然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 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这些细微生活小事中, 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呢?父母的疼爱曾经感动过你吗?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呢?这种感情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中还是行动中呢?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让我们感动和终生难忘。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从这段导入设计中不难看出, 教师提出了一连串儿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浓烈的情感因素, 足以让学生为之动容。实践证明, 教师设计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产生的激发力是剧烈的, 启迪学生学习思维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故事导入,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故事,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也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教师成功介入可读性故事, 可以瞬间将学生思想集中起来,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初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具有极强好奇心, 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特别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故事讲述, 自然能够将学生思绪调动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自身表达优势, 根据教学需要借鉴现成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编辑故事, 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实现体验感知, 并对教材文本形成迫切探索欲望。

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一段闻一多先生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 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敢于拍案而起, 可见其坚韧的情志。其实, 生活中的闻一多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学者, 虽然带有几分狂放, 但对学生却是非常尊重的。据说闻一多和朱自清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搭档。朱自清在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课题;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大讲唐诗, 先生进入教室不讲课, 而是掏出烟斗, 很客气地问学生:哪位吸?学生当然不会吸烟, 闻先生自己先点上一支, 开始朗诵起唐诗来。”学生对闻一多没有太多了解, 教师讲述闻一多的生活轶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媒体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形象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材料信息, 通过声光电信息冲击学生感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特征和标志, 在具体操作时, 很多教师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感, 将不该省略的教学行为都省去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教学媒体观。多媒体虽然具备诸多优势, 但多媒体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多媒体自然是喧宾夺主了。

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快速聚焦学生关注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内容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 学生为视频中安塞腰鼓强大气场所震撼, 有些学生开始手舞足蹈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安塞腰鼓的机会。学生对视频直观展示有特别触动, 为顺利介入文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快速形成学习认知。

英语课堂艺术及技巧 篇9

一、在新课导入时候留白

在高中物理课堂之中, 教师需要在课堂开始前导入新的课程, 这是学生学习物理必经的环节。一个良好的开始能够有效地提高成功率, 导入新课所需花费的时间并不多, 但是如何将新课很好地导入到课堂学习中去非常重要。因而教师需要重视新课的导入。根据研究表明, 大多数教师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方式过于单一, 往往只是简单地将新课的内容直接讲解出来, 没有留给学生适应的时间, 因而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新的知识, 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由此可以看出, 教师在新课导入的时候需要运用合理的方式, 将新知识引入到课堂中去,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能够运用留白艺术适当地对新知识做模糊化处理, 在引入新课程的时候留白。留白方式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对新的课程产生一种好奇心, 当物理教师提出新的内容后, 学生由于好奇心的趋势, 会产生一种继续探究下去的想法, 所以在新课导入的时候留白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 在讲解人教版物理必修《摩擦力》一课时, 讲到了物体在接触时候产生的摩擦力。在这个课程学习中, 出现了很多新的物理术语: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力、滑动摩擦力等。教师在《摩擦力》的学习中, 需要讲解与摩擦力有关的内容, 如果教师在课堂一开始直接地将新的内容讲解出来, 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和理解, 所以教师需要换种方式引入“摩擦力”。这一部分的学习由于内容是抽象的, 因而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个实验, 准备一个长木板, 并且在木板上放一个小木块, 然后运用弹簧测力计沿着水平方向拉动小木块, 在拉的过程中, 拉力F在增大到一定的数值前, 木板上的木块不会发生运动。然后在测力计的指针位置塞一个小纸团, 继续拉小木块, 当F增大到某个数值的时候, 小木块开始运动, 此时拉力却突然地减小。教师在做完这个实验之后, 让学生谈一谈驱使小木块运动的力是什么, 影响小木块运动的力又是什么。学生在实验之后, 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 因而其探究这个实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运用这种留白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在学习重难点位置留白

在高中物理课程学习中, 常常遇到重难点的内容, 学生往往很难将这些知识点吃透, 因而教师需要重视重难点的讲解。但是从目前来看, 高中物理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 运用的手段非常的单一, 常常就是在课堂学习中向学生反复地强调重点和难点的知识, 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的手段在某些时候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是如果教师反复地进行强调的话, 学生在学习和接受教材重点知识的时候, 就会非常被动, 因而其无法真正地将这些内容理解透彻, 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需要换一种教学的方式, 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力提升。在遇到教材中的重点或者难点知识时, 教师不需要将知识讲解透彻, 而应该有所“保留”, 换句话说, 教师需要在学习重点位置留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只能够初步地了解重难点知识, 要想深入理解, 就必须靠自己主动地往下探究。因而在学习的重难点位置留白, 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掌握重难点内容。

例如, 在讲解人教版物理必修《能量守衡定律与能源》一课时, 讲到了能源和能源的消耗, 在这一课中教师需要向学生阐述清楚能源守衡定律。在讲解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需要提到“能源转化”这个概念, 如果教师直接将这个内容平铺直叙地讲解出来, 学生由于自身知识有限, 因而无法理解能源守衡的意思, 所以物理教师在讲解这个内容的时候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 在课堂之中设置几个探究题。第一, 请举出能源消耗的例子。第二, 谈谈你对能源守衡定律的理解。第三, 观察生活中的用品, 谈一谈它们发生了哪些能源转化。通过这几个问题的代入, 能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白, 学生在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时候, 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这一课中的重点内容,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三、在学生思考的时候留白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 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 而学生需要接受新知识, 然后消化和掌握新内容, 在这个过程之中, 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也就是说物理教师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识。但是从目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来看, 教师在讲解课程内容的时候往往会根据教材的设定进行, 特别是新课的讲解中, 物理教师会按部就班地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直到完成了一课的讲解。这种传统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物理非常不利, 因为学生在接受新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况且新课程的内容过多, 学生无法按照教师的进度在短时间内接受全部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而在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深入思考的时候, 物理教师还需要留白。

四、在课堂总结的时候留白

新课程的导入对于课程学习而言很重要, 而课堂后的总结对于课程的学习而言则非常的关键。课堂总结是学生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后的课程收尾, 换句话说当课程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 教师需要对这堂课的知识内容做一次总结, 这个总结需要将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贯通, 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回顾所学的内容, 同时也可以检测学生在经过一堂课的学习之后, 其掌握的程度如何。由此可见, 课后总结对于学生巩固学习成果非常关键。在物理课程学习中尤为如此, 物理课程不同于其他的课程学习, 它的知识内容较为深奥和抽象, 因而需要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能够充分思考, 所以在课程总结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地留白。这需要物理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一次总结之后, 在最后的一部分设置空白之处, 以促使学生在心中产生一定的疑问, 这样才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带着问题去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与艺术 篇10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所谓的“导”即引导、指导,恰当巧妙地设置问题,使学生找到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就是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好一系列问题。教师想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十分重视课堂的提问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根据教材、教法的不同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问,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问题应具有启发性

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多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探索新知识。

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荷塘?

2.作者的行踪顺序是怎样的?

3.游荷塘使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4.根据作者的游踪,分析其感情的变化。

5.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了荷塘月色?

这些问题基本涵盖了课文的全部内容,这样就使得学生在阅读时有的放矢,也能激起其阅读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二、问题应掌握适度性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适时适度,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的设置应适合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才能摘到果子,也就是说,只有问题的难易适合学生认知的水平时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把握住一个度——难易适中。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加思索就对答如流,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还会使学生产生轻视和厌倦的心理,思想上就会产生一种惰性,就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反之如果提出的问题过难过深,超出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答起,挫伤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提问应该难易适度,具体而有针对性。

例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后,给学生印发了朱自清的另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绿》,并指导其自主学习,同时为学生设计了一组比较问题:

1.《荷塘月色》和《绿》在抒情方面有哪些手法是相同的?

2.这两篇文章在抒发的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才会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能力。

三、问题应具有连续性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层层深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认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有些难度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进行分解,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步步引导,由一个问题的解决逐步引出新的问题,同时学生思维由原认知水平上向纵深发展,让学生有拾级而上之感。

例如在讲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我设计了几个连续性有梯度的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拿来”是指什么而言?那么“拿来”的方法又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性何在?最后“拿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这一连串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通过动脑认真思考,再由老师进行点拔,自然而然就懂得了“拿来主义”的含义,也明白了对待文化遗产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只有这样借鉴吸收文化遗产,加以创新,才能为我所用。

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应强调全面性

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还应该面向全体同学,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提出不同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有效地利用现推行的导学案模式,让学生预习好所学内容,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来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这样可以在学生展示环节中,不失时机的给各个层次的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比如难度较大一些的问题可以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这种做法可以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从中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反复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好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浅析英语课堂发问技巧 篇11

多年来, 我国传统的英语课教学活动的主角是教师, 学生处于被动的配角地位。这种教师上课“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往往导致教师把重点放在学生是否弄懂了词意、句法上, 使综合技能课教学停留在讲解词汇、语法、解释句子和课文的层面上, 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上课时多半忙于记笔记, 很少开口参与课堂活动, 缺乏动脑思考所学内容的机会, 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语言知识。久而久之, 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剥夺了学生亲自体验语言习得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产生了“惰性”心理, 抵制了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发挥, 致使英语综合技能课成了一门死记硬背、缺乏灵活性、生动性和趣味性的课程。结果, 在英语课上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疲惫, 收效往往不尽如人意。

那么, 如何挖掘英语课堂活动所拥有的交际潜能?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可以常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它是教师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过程, 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性。课堂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课堂提问的数量和质量, 而课堂提问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堂英语课成功与否。

二、英语课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课堂交际的质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由思考型向总结型、评论型过渡, 多问概括性、个性化和开放性的问题, 提问的问题要有特色, 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从不同角度寻找多种答案。

1.导入型问题

教师在开始讲授新课之前,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或以话题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预测即将学习的内容, 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提供与新授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和语言信息, 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期待, 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

游戏是学生们关注和喜爱的话题, 他们自然踊跃发言, 答案当然也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这时他们的注意焦点自然而然地集中了。在师生充分讨论基础上, 教师再提出新授内容并布置学习任务, 既顺理成章又科学合理。

2.浅层面问题

浅层面问题即细节型问题, 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相关的详细信息。如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等。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 重复信息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模仿、重复所听到的教师所讲的内容或录音材料。可以采取从词到句到段落的循序渐进的程序。它们可以锻炼学生的瞬时记忆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同时可以使学生更加集中听讲并注意自己的语音语调。

(2) 判断正误问题

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所听和所读的材料中的事实、数据、情节等进行合理分析, 正确判断。它们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及快速判断能力。

(3) 特殊疑问词问题

这类问题一般可以从所学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一般以“what”、“when”、“where”、“who”、“whom”、“why”、“how”等特殊疑问词进行提问, 也就是说, 要求学生注意话语或语篇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结果等,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 提高阅读和学习效果。

(4) 完形填空问题

这类问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可将所学对话或课文改写或缩写, 留下空格让学生口头补充或笔头填写相关内容。这是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和加工的过程, 也是复习巩固知识的过程。

3.深层面的问题。

(1) 思考型问题

这类问题一般不能直接找到答案, 往往需要学生综合所获取的信息, 经过思考、加工、整理后, 才能得出深刻的见解和合理的答案。例如, 赏析课《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夜莺与玫瑰) 一文的讲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塑造超自然的或想象的人物、动物以及无生命的客体, 反映了社会生活, 也倾吐了自己的心声。故事中的夜莺用歌声和鲜血, 为“学生”培育了一朵表达爱情的“红色玫瑰”, 可是“学生”并不真正懂得什么是爱。作者王尔德为了人类的爱而辛勤地写作, 结果受到评论家的谴责, 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因此, 我们可以提问:“The Rose obviously serves as an important symbol in this story.But what’s symbol?Why does the author make it so difficult to obtain?”学生需要对课文提供的多个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后, 才能得出恰如其分、自圆其说的答案。

(2) 评论型问题

评论型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学习后的语言输出能力,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和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 而后得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这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梳理和创新的过程。例如, 讲授“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一文时,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Would you call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anti-cli-matic?What kind of an effect?”这样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尤其可贵的是, 学生们并不因为王尔德是著名剧作家而把他对故事结尾的处理看作是权威性的、唯一的、勿庸质疑的。我们要通过提问, 启发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而这种质疑和创新精神正是当代教育所大力提倡和孜孜以求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组织英语课教学, 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动—被动关系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英语课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进而提高其听、说、读、写、译诸方面实际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摘要:多年来, 我国传统的英语课教学, 一直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基本模式。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是教师, 学生处于被动的配角地位。结果, 在英语课上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疲惫, 收效往往不尽如人意。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英语课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上。本文就如何挖掘英语课堂活动所拥有的交际潜能, 使它更适用于学生的英语学习的问题, 作了详尽的论述。

上一篇:城市压力下一篇: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