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化的高中英语课堂(精选12篇)
艺术化的高中英语课堂 篇1
一、课堂导入语言的艺术性
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语言的艺术。课堂语言融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课堂导入中的语言更是精益求精。严谨、简练, 却又深刻, 规范、准确, 却又生动, 通俗却又幽默的“开场白”定能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下列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愉快地导入新课:
(1) 讲故事。如讲授“The Merchant of Venice”一课时, 以鲍西亚父亲的遗训导入, 讲述她父亲设置金、银、铅三个匣子供求婚者挑选, 结果, 取了金匣子的摩洛哥王子得到了一张骷髅画, 拿了银匣子的法国阿尔贡亲王看到的是傻瓜像, 只有聪明坦诚的巴萨尼奥选中了朴实无华的铅匣, 得到了里面鲍西亚的倩影, 鲍西亚也毫不犹豫地要嫁给他。 (从此有了谚语:“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而贫困的巴萨尼奥不得不求助好友安东尼奥, 向他借钱娶亲。作为商人的安东尼奥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钱。夏洛克的条件是不要利息, 但到期还不了债就要割一磅肉。安东尼奥商船失事, 他们到期还不了钱, 最后被夏洛克逼上法庭, 要求割一磅肉。以此故事导入课文中的鲍西亚聪明机智地法庭斗智的场景。
(2) 东西方文化对照。给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 同学们肯定能说出汉语“三思而后行”。再如, 说个成语“at sixes and sevens”, 同学们就不一定能说出其意“乱七八糟”了。
(3) 顺口溜。“East, west, home isbest.”这句顺口溜可以引出homeless (无家可归的) 、helpless (无助的) 、hopeless (无希望的) 等以less后缀结尾的词, 也可引出关于家庭的文章。学习宾语从句时, 引顺口溜导入很容易理解, 如:
(4) 猜谜语。在教词和词组时可以引入一些谜语。如:What can children do that adults can’t (grow up) .
What can fall on a lake yet not make ripples in the water (moonlight) .
(5) 声势语。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表情, 甚至一个眼神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给课堂创造出一种更和谐的学习氛围。
此外还有谚语、俗语、名人名言, 词语接龙, 唱歌等方法, 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二、课堂导入活动的艺术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曲则全, 枉则直, 洼则盈, 敝则新。”意思是奇异能给人美的享受。一堂课的导入也要采取丰富、奇异、艺术的导入活动, 使开场亮点不断。
(1) 表演。给学生一个舞台, 让他们尽情展示, 既锻炼学生, 又活跃课堂气氛。同时, 还能唤起师生情感的交流。许多对话, 戏剧性场景都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完成, 如“The Necklace”一课。
(2) 竞技法。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是争强好胜, 集体荣誉感强, 利用这些特征, 让学生抢答或分组抢答并积分。这样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能兴奋快乐地参与竞争, 积极学习。
(3) 游戏法。“玩中学, 学中玩”, 让学生动起来, 玩起来, 学起来。
(4) 演讲报告。
(5) 讨论。给学生一个话题, 展开讨论。例如:讲授美国历史内容时让学生先讨论美国历史大事件。
三、辅助手段的艺术性
(1) 挂图展示。向学生展示大挂图是最简单朴素的方法了, 在教“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一单元时, 可出示世界地图, 指明“English is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It is spoken in many countries, such as the USA, the Uk, Ireland…”
(2) 实物呈现。高中一篇阅读文章关于“Franklin’s experiment”, 讲到了制作风筝的全过程。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和制作先后顺序, 可以找来材料, 演示全过程。
(3) 简笔图示。画画也是同学们喜爱的一种活动。比起平淡的讲授, 画出图画, 尤其是便捷的简笔画, 可以使乏味的内容在轻松中学会。
(4) 卡片。老师制作的卡片让学生们识记, 背诵单词或根据卡片提示进行即兴表演。
(5) 媒体应用。从简单的录音机到多媒体播放器, 这些电化手段能激起学生兴趣, 使学生记忆犹新, 达到“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教学境界。
四、结论
亚里士多德所言:“致学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播知识, 而在于激励, 唤醒和鼓舞。”因此, 本着“激趣”的原则, 教师要追求课堂导入的艺术性。英语课话题丰富, 西方文化深厚, 语言性强, 这更要求英语教师要艺术地导入新课。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英语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并依次从语言艺术性、活动艺术性及辅助手段的艺术性三方面展开讨论。文章还提出了英语教学中丰富多样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英语,艺术性,课堂导入,激趣
艺术化的高中英语课堂 篇2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艺术化的课堂 意外生成的精彩
兰霞 四川省泸县海潮镇学校(646132)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应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授课十几年,每堂课中的“意外生成”无数,如何把之转变成“精彩”,那是一个艺术化的过程。
叶澜教授曾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的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进行适度的预设,更要关注那些不曾预约的精彩――课堂“意外”生成,说不定“意外”的生成,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我们教师如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我们的课堂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体验到别样的精彩!
画面一:多彩的春天
记得在七年级上Color时,想通过句子描述来巩固颜色单词,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些句子:The sky is blue.The spring is green.The sun is red…上课时当我问到:“What color is the sky?” “White!”学生们大叫起来,我顺口说了一句“No,the sky is blue.(天空是蓝色的)”说了之后,还往窗外一望,因为是阴天还果真是白色的。我又问:“What color is the spring(春天)?”叶鹏同学站起来回答:“Yellow!”“Why?”“油菜花is yellow.” 多么精彩的回答,我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更多只小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Purple,紫云烟is purple.”罗冬梅不甘示弱地说。“Pink,桃花is pink.”“White,梨花is white.”… “Spring is colorful .”天哪,我本想引出一句:The spring is green.没想到学生的思维竟是如此的活跃,如此的感性,其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也让我大吃一惊,我为我自己思维的狭隘感到无地自容。是的,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绿色的,万紫千红才是春!
画面二:展开想象的翅膀
还有记得我曾教26个字母,我授完字母o后,问学生“Where is o from?”以引出单词OK,open,not…当学生们回答完“O is from OK.”“O is from open.”“O is from not. ”刘刚还跃跃欲试,“O is from no.”“O is from on.”“O is from orange.”…学生们的反应超出了我的预料,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学生们惊人的单词滚动速度,我不禁翘起了大拇指表扬他们。当时我改变了教学预设,让学生开展单词比赛。一堂课下来,教者乐不可支,学者津津有味。尽管本堂课孩子们没有将本课内容巩固熟练,但我想孩子们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态度,其意义远远胜过知识本身。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当我偶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就会发现在小小的变化中,会时不时闪出创新的火花!
画面三:适当的妥协 美丽的延伸
记得有一次在七年级上课,开课后照例是课前5分钟的小组Freetalk活动,一组,两组,一分钟,五分钟……孩子们沉浸在表演的欢乐中,不知不觉时间到了,可孩子们还激情高昂着。为了能按时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不得不说“Stop”,这时,平时很害羞的小霞举起了手,委屈地说“Miss Lan,我们小组的对话都练了好几天了,可你每节课都只有5分钟的表演时间,这一次又没抽到我们”“我们也是。”“我们也是。”孩子们都抱怨起来,“Miss Lan,让我们演吧!演了再上课!”看着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和跃跃欲试的样子,我答应了。孩子们高兴地齐声说:“Thank you! Miss Lan!”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孩子们非常的投入,小小的讲台俨然成了他们的.美丽世界。
由于我对学生们的妥协,我看到了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潜力,同时保护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每节课前的英语对话展示环节设立之初只是想让孩子们每天上课前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做5分钟的口语练习,而现在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有了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的心灵充满了欢乐和满足感。孩子们那因兴奋而通红的双颊和感激的目光让我知道他们更爱英语了,有时对孩子们妥协,让出讲台的一角,你会有意外美丽的发现。
画面四:个性化的插嘴 精彩的故事
现在的孩子,个性张扬,爱插嘴,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各年龄段的学生都爱听故事,学生不仅可以从故事中学习知识,而且能从中得到乐趣。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喜欢给学生讲故事。有一次教学有关水果的单词时,我也设计了一个故事。在“Free talk”之后对学生说:It is story time! I have a good story. Would you like to listen to it?学生们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马上兴奋起来,看着我大声说:Yes!我边呈现图片边讲:The story is about Weihua and Lily.They are going shopping. They want to buy some Fruit.她们指着水果问:“What’s this in English?”“It’s an apple!”…我的故事讲完了,但学生们听后没做任何反应。
过一会儿,有一个声音传出来:“老师,你的故事不好听。”学生的这一插嘴让我愣住了,我转而一笑,问:“那你们能不能讲个更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想想吧!可以的!”我不假思索地说:“好吧,现在小组讨论,用课文中的单词和句子编一个关于水果的故事!”学生一听,大声答道:Yes!随后各组马上讨论了起来。之后,各小组都派代表讲述了他们编的故事,有关于小猪Pig,小猫Cat,小狗Dog看护果园啊,去商店卖水果啊,甚至还有猪八戒找食物等精彩故事。我不禁赞叹:学生的想象力果然比我丰富啊!
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英语语言的丰富性使得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在面对课堂中的“意外”时,如何做出正确的行为决策,让学生的创新火花在教师的引导下迸射出闪耀的光芒。让不同的人在不同英语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身处一线的英语教师所应深思的。
怎么样在课堂上让学生的“意外生成”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呢?除了教师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以外,我认为还应该:
⑴教师应该巧妙点拨,适当的引导,让“意外”演绎成精彩
在教学出现意外时关键是要靠教师能否慧眼识真金,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激活思路中的“合理成分”,让智慧光芒喷薄而出,这样,“意外”才可能演绎为课堂中的精彩。
⑵我们应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就教育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帮助下,才会乐于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敢说,乐说,能自主参与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得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放飞自己的思维。
艺术化的高中英语课堂 篇3
1流于形式,与教材内容脱节
形式服务于内容。课堂导入应建立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基于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兴趣爱好及心理特点的导入形式。流于形式,模式化的导人方式只会使教学过程出现断层,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思想懈怠,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2导入设计的功能单一
导人环节的教学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通过大量的教学案例及反思发现,很多课堂导人内容单纯为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未能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未能让学生从心理上充分做好对新知识的预期,所以无法保证高质量课堂的生成。
3教师缺乏课堂导入设计的微技能
经过案例分析,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已基本掌握课堂导人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但对微技能的认识不足。微技能是教师从具体的、微观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取舍、增添或改编的基本技能。导人内容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源于教材并高于教材,切忌“拿来主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是学生构建知识、开发思维、展示个性、实现自我的舞台。课堂的导入环节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数,手中有法”,突出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新颖性、真实性和开放性。
1多样性
一堂课开始的前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仍处于休息状态或游离于课堂之外,灵活多样的课堂导人形式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相关话题知识的回忆,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预期。常见的导入形式有提问法、图片讨论法、头脑风暴、音频视频导人法、背景介绍法、趣味导人法等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授课类型选择相应的导人方式实施课堂教学。
2新颖性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导人方式,但平淡无新意的导入方式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和疲倦,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导入形式的新颖性会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对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新鲜信息的输入可以激活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知识信息,进而产生创造性的思想行为。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导入时,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重视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形式的别具一格,以此来激活学生的知识存储。
3真实性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的关键,任务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意义,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英语课程目标将情感目标放在了首位,脱离生活实际的英语学习使学生无法形成心灵上的碰撞。教师应将此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导人环节,拉近学生和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
4开放性
课堂导人是为了其它教学环节得以更好的开展和实施。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其内部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导人问题答案的局限性将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和谐的“对流”。因此教师在导人环节中应精心设计符合教学目标的开放型问题,拓宽问题答案所涉及的知识面,体现答案的多样性,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提供一种既令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让学生们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学生积极情感的激发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教师要不断用审视和批判的目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课堂导人环节设计,及时调整、改进,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英语课堂练习的艺术 篇4
众所周知,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课堂练习, 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复习学过的知识, 达到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的目的;协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所教授的新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因此课堂练习在课堂中的安排就应更加合理,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将是事倍功半, 影响教学进度, 影响教学气氛, 影响教学效果。
二、练习不足的现象
虽然我们都意识到了课堂练习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无法从容、有效的安排课堂练习, 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尤以“空堂”、“练习无效”为重。例如:一位英语教师在教授字母时, 首先要求每位同学都读一遍字母“A”, 随时给予纠正, 在这个过程中, 其他同学或在说话, 或在读其他字母。结果是教授的新内容就只针对了其中的一个同学, 忽视了其他同学的感受, 产生了“空堂”的现象。后来这位老师又调整为让每位同学连续朗读5个字母:BCDEF。这样一来, 新知识的教授过程变化幅度过大, 以至于虽每位同学都朗读了一遍, 但同学们并不能掌握这五个字母的准确发音, 练习的效果也不突出, 产生了“练习无效”的现象。
还有的老师总结语法规律让同学联系新知识。但是在所给的练习中, 教师只是带领同学们作了一遍练习, 无论是规律还是所给出的例子都是老师一人讲出来的, 同学们只是被动的接受, 僵硬的记忆, 这样使得练习的效率很低, 不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这也是一种“练习无效”的表现。
三、应对措施
我们有什么应对措施呢?
方法1.随时提问法
在提问某单个同学时, 要求其他同学都要集中注意力, 随时提议其它一个同学模仿发音, 挑出错误, 重复问题, 重复答案等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 虽然我们形式上只是针对其中一个学生, 但实际上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 避免了空堂现象的发生。
2. 问题提升法
在提问某一个同学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 如果只对他作解释说明, 那么就又犯了“空堂”的错误。这是我们可以把问题扩大化, 把某一个同学的问题看作是全班同学的问题, 提到全班去解释, 去处理, 这不仅解决了这一个同学的问题, 还解决了与之类似的同学们的问题, 节省了时间, 起到了借鉴的作用, 还可以避免空堂现象的发生。
3. 及时转弯法
在要求学生做练习题时, 可以让学生们按顺序回答问题, 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去做更多的联系, 让学生有所准备, 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但是另一方面, 有些同学会有“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思想, 不积极的参与到练习中, 只会做一道题, 这样就导致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涣散。因此我们必须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改变一下做法, 随时发现有不注意的同学, 及时转向他们, 让教师另一角落的同学们也紧张起来, 时刻准备着下一个问题的答案。转弯法可以向左转, 向右转, 向后转, 甚至向前转, 这样的话, 那些刚刚回答完问题的同学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也许时刻准备着下一个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 达到高校练习的目的。
4. 声东击西法:
同学们在做练习题的时候, 可能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 正在走神。如果任课教师让这位同学起立回答问题的话, 这位同学肯定由于刚才的走思不能回答问题, 结果很可能是打击了这位同学, 挫败了他继续努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果继续等待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话, 也许他最终回答了那个问题, 警示的作用是达到了, 但是耽误了其他同学们的时间, 阻碍了教学的正常进度。所以任课教师不要再次误入歧途, 只针对了其中一个学生, 忽视了其他的全部同学, 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其实我们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其身旁的同学回答问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既不会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 又可以起到提醒的作用, 甚至我们任课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予一些眼神地暗示。这样不是更好吗?
四、结论
然而, 上面所提到的这些方法, 我们任课教师需要适当的使用, 要用这些方法多去鼓励学生们, 不要把这些方法作为我们惩罚的工具。不要让学生们在上课的时候, 心惊胆战, 心存余悸, 这样的练习课比让同学们练习不足的练习课还可怕。我们还是需要更多的发挥我们的上课时的艺术性, 把趣味性、知识性、纪律性、创造性结合在一起, 争取通过魅力不要通过威胁去吸引同学们。真心的希望作为教师的同仁们可以互相鼓励,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为我们的下一代的教育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
摘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课堂练习频频出现练习不足的现象, 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些仅供借鉴的方法, 希望能够行之有效的提高课堂的练习效率。
关键词:练习,缺省,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苏金珠.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J].广东教育, 2006, (11)
[2]黄广芳, 车静.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用英语提问习惯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6, (24)
[3]张翠梅.英语课堂提问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7, (06)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篇5
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本文依据新智育理论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体会。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它更要考虑学生从事学习时的能力,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就将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予以掌握。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①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②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③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亦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所称的起点行为,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虽然强调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但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传统教案中也没有“学生情况分析”或“学生起点能力”这一栏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十分清楚并认真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反复比照,从而使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如在教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起点能力”作了下列分析:①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导火线、领导阶级、任务、性质、历史作用等有关概念。②技能准备:学生已懂得或会运用下列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早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人民大众是革命的主力军;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但也有其曲折性与复杂性。通过上述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十分清晰了,有利于学生呈现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巩固新知识。
3、学习步骤合理化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可行性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步骤,教学效果难以事前预见;教学过程的修改也经常没有计划,只是根据教师的猜测、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程度断断续续地发生。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4、学习结果的可测量化
华东师大邵瑞珍教授等学者提出的新智育目标论认为广义知识目标学习包括两大类三亚类:第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知识),它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和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第二类是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无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其存在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测出来的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它包括两种能力,其中用于处理处部事物即对外办事的能力称为智慧技能,用于调控自身认识过程即对内调控的能力则称为认知策略性知识(即第三类知识)。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也主要是检测上述三类知识(主要是一、二两类)。我们要想知道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学生是否已经获得了所教的知识,就需要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测量化。如我在讲述”法兰西第一帝教学目标出下列检测题。
关于陈述性知识:通过预习,努力尝试回忆,口头回答“法兰西第一帝国”的概况(时间、建立者、性质)、措施、强盛、灭亡。
关于程序性知识:(1)结合当时法国内外客观形势和拿破仑所具备的自身条件,分析拿 破仑上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2)辨证认识“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观点;(3)分析说明如何认识拿 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4)结合史实,从内外两个方面,全面、客观地评价拿破仑的功过。
二、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
2、树立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教学或以教材为本,或以教师为本,因而都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标。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真正具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至上”的意识,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起点水平。学生起点能力与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之间的差距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是教学的突破点与切入口。了解学生的需要与实际水平,不仅包括知识准备、技能准备,而且还包括情感准备,从而诱发学生的高度热情,缩短师生距离,带领学生去突破一个个路障,完成学习任务。
3、规范教学,强化目标管理
规范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规范教学,包括规范备课、规范评课等环节。要规范教学的上述环节,必须坚持目标桌面,强化目标管理,尤其是要规范教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可操作、可测量的学习任务;要研究学生的起点能力与学习情况;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以目标导教、导学、导测,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要把评课作为课堂教学目标测量的重要环节,要评目标定位是位是否适当,评学生参与是否到位,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4、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反审认知能力
反审认知是指用于支配、调节人们自身的学习、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知识,是个体对自己学习等状态的内部调节、自我调控。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认知策略,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学习,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定向、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这既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激发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益;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自主的健康人格,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作者: 孙冰山
江苏省新沂市教育局教研室
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是一种寓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于历史比较教学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从理论上讲,该模式属于研究型课程结构,它不单追求学习的结果,而且注重学习的过程;不是纯粹要求学生提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重视思维方式和探寻解答思路,让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比较,自己去解释、验证、探索有关问题,得出结论。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首要宗旨是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手段是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实施是创新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它对于贯彻创新教育思想,培养创造型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作用。创造性学习是一种能带来变化、更新、重组和重新提出问题的学习形式,能使个人和社会在急剧变革中具有应付能力。
创造性学习主要追求的目标是自主性和整体性。通过创造性学习,使学习者既具有自主性,即尽可能地自力更生和摆脱依赖,又具有介入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在的大系统的整体性能力。历史学科的创造性学习主要表现于在课堂教学的整体学习环境中,在与他人交流、切磋的同时,能灵活应用知识,善于打破框框,敢于发表创见,其显著特征是: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应用。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首先要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通过设疑、质疑、释疑,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作出新判断、新诠释,并能进行逻辑论证,提出新见解,这就是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术语。指儿童在有指导、有成人帮助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水平和在独立活动中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也就是两个临近的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创造“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用常人的话来说,“最近发展区理论”就是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在摘果子的同时,既学会了跳跃的技术,又掌握了采集的能力。但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跳的速度、力度和姿态各不相同,所以教师要为每个学生发展个性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他们人人都有一种保持持续学习的欲望。在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思维的前沿,在不同学习阶段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得手。同时,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处在“最近发展区”,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并使他们在较短时期内学会创造性学习,开发其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辅助呈现式”理论是美国教育设计理论家梅里尔提出的。该理论指出:在基本呈现形式之外可提供一些附加信息,加强已经发生的学习。通过适当的“辅助呈现”,使教学呈现起到提高学业成绩和加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方面的作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具有人工智能特性的计算机等多媒体技术日益普及,内涵逐渐扩大,被作为“辅助呈现”手段引进课堂教学,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学生进行学习,是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在拓宽教学时限和空间,增大教学信息和容量的同时,帮助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对教学资料进行审视、评述,经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应用得出教材中隐含的结论,提出符合客观历史进程、揭示历史内层本质的观点,其实,这也是一种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结构序列如下:(1)课前,学生以自学方式筹谋教学建议,以备课堂教学之用。(2)课中,学生就教材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历史比较讨论。(3)课后,学生以座谈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提出今后改进教学的对策。
(一)筹谋建议。由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在课前以预习新课的方式筹谋教学建议。事先,教师将一些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及相关历史书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新课预习,预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过程。预习时,学生就教材领悟知识点,提出重点、难点,并找出可进行比较的内容,自行设计历史比较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提出各种问题,就是求异思维的开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萌生,就有刷新旧说的希望。在第一步程序中,学生是主体,通过探索与发现,经第一次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以体现。
(二)研讨问题。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历史比较法大胆地研讨教学问题。此过程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以课堂研讨形式亮出各自设计的历史比较题;二是研讨、分析历史比较题,阐述独到见解。在研讨中,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辨、质疑,对历史的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发展进程、内在规律作出新判断、新诠释,通过察微见著的分析、比较,使各种信息“聚焦”,引起思维方式“大碰撞”。同时,经集体讨论、互相应答,学生朦胧的想法、新颖的见解、正面的诠释、反向的批驳,在相互刺激的连锁反应中产生“综合效应”,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从而使个体创造性思维演变为群体创造性思维,这种由教师单纯传授变为学生互教,教学信息的传递由单项变为多项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第二步程序中,学生依然是主体,通过比较与判断,经第二次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提出对策。学生在课后围绕历史比较题与教师共同分析与思考,评价教学效果。师生一起分析成功与得失,辩证思考历史教学的现状。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总结,提出今后改进教学的对策。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对曾在课堂上研讨分析的问题进一步作出逻辑论证,创造性思维向各个角度奔腾,迁想妙得由此而生。在第三步程序中,学生又一次成为主体,经第二次创造性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由此可见,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结构序列(筹谋建议、研讨问题、提出对策)与探索发现、比较判断、灵活应用等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主要特点相适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创新教育思想。注重对学生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正是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首要宗旨,也是新时期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由于比较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认识活动,因而产生了多种类型。如:直接比较与间接比较,整体比较与部分比较,形式比较与内容比较,现象比较与本质比较,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等等。在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契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通过各类历史比较,帮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的特殊性与共同性,认识事物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揭示事物发展的静止性与演化性,促使学生进行以发现、判断、应用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性学习,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以此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
学生主体原则的基本理论是从尊重学生自主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学习上,重视过程的体验和自由个性的实现,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即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应变能力。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化到主动地对不同学习内容的理解与寻求,因此,使学习整体内容在教育指导下成为具体化的对象,就能增进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主动学习进程中来。
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着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大量差异,其中智力、能力、动机、班级、性别、家庭等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关键因素。为此,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绝没有万能的教学模式。主体历史比较教学模式的实施对象,应是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共同的教育目标下,针对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这就是所谓教学对象差异原则。虽因教学对象不同,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但在不同层面上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同一层次教学对象的要求,也不能千篇一律。
(摘自:《历史教学问题》2009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怎样引导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历史研究论文
年第2期)
历史课堂教学讲解的技能(上)-历史研究论文
一、讲解技能的含义
1.讲解技能的含义
讲解是教师按着教材内容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历史情境,叙述历史过程、特征和线索,解释历史概念和阐明历史发展规律,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行为。从2500多年前孔子首创“私学”,到东汉贾逵为人讲经获取粟米为生,教书被称为“舌耕”,直至今天,讲解一直是历史教学中运用得最广泛的方式。
从总体上讲,教师要以“讲”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讲,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结构必须“讲”清楚;谈古论今,熔知识、情感、哲理于一炉,必须“讲”透彻;释疑解难,点拨升华,必须“讲”到位;经过优化选择的各种教法的衔接组合必须以“讲”贯穿等等。总之,讲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没有一个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用讲解的方法。即使结合谈话、讨论、图示、直观演示等其他方法,但未改变讲解的基本形式,一般仍属于讲解型的教学方法。
2.讲解的优点与不足
讲解有以下优点:一是“省”。即省时、省力。人人皆有口舌,使用方便,与实验、实物演示等教学方式相比,“省”是显而易见的。二是有效。由于教师充分准备、精心组织,信息传输的密度较大,就某些知识而言,可减少学生认识中的盲目性,因而有高速高效的效果。三是,激情。教师充满感情的讲解,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且能激发某种特定的情绪,收到德育渗透的功效。
当然讲解也有不足之处。其一是学生只顾听讲,独立思考不够。其二是仅凭听觉器官,信息保持率(记忆)不高。尤其是满堂灌式的讲解,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高水平,加上信息本身的干扰,其信息保持率较低。据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研究测试,讲解15分钟,学生会记住所讲内容的41%;讲30分钟,只会记住23%;而讲40分钟,学生则只记住20%。
其三,正如乔治·布朗所说:“好的教学和成功的教学不是同义语。”在历史教学中,以讲为主的教学,确能使学生得到丰富的历史知识,使教学获得成功。但经常单纯使用讲解法,学生会处于被动地位。师生之间难以及时交流和反馈,必然削弱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影响学生健全品格的形成。从战略高度来看是不利于造就一代创造型人才的。
综上所述,讲解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惟一方式,它只能在其一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必须要与其他方式合理搭配,才能取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好的教学效果。
二、讲解的功能
历史教学中讲解的目的是受到教学大纲的目的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的,三者理应保持一致。这就规定了讲解活动的方向。据此,讲解的功能具体有以下三项:
1.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历史过程,理解历史特征,掌握历史线索
(1)讲解历史过程。
①展现相对完整的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
现行人教版教材,是用章节体例或课目体例编成的综合型通史。它表述了从远古到中共十五大的中国历史和《从金字塔的国度》到《世界格局新变化》的世界历史。可以说,教材向中学生展现了相对完整的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包括生产方式、社会形态、阶级关系、民族关系、政权交替、科技文化、意识形态、国际关系和人物活动等重大内容。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历史教师将向学生讲解上述重大内容,从而向学生展示人类发展历史过程的全貌。
②展示特定历史阶段的演化过程。
人类社会当然离不开人,人的活动是做事,事又有演化过程。善于人事贯通去讲解历史阶段演化过程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以人带事或以事带人都可行,但运用教材时对人事结合的要求更突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法国拿破仑在政治军事舞台上活动了20多年,现根据初中教材示范如下(朱筱新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上图各框内的虚线上方为事,下方为人;人事一体,难以解分。纵向,依箭头所指顺序:其事,从土伦战役一步步演化为滑铁卢覆没;其人,从开始发迹一步步演变到流放孤岛,人事的对应结合,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历史过程
综上所述,历史过程是第一位的,线索寓于过程之中。过程、特征和线索,三者统一,相依相彰。讲述技能的第一个显著功能就是能很好地完成历史过程、特征和线索的讲解任务,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概貌。
2.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讲述,把典型的史实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有个深刻的印象,进而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揭示历史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及其联系,从而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获得规律性认识。
(1)讲解简单历史概念。这里指从史与论区别的角度,将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划分为史实概念与理论概念两类中的前者。史实概念是对具体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概括和评价。依其反映的内容又可分为事件概念和人物概念。(岳林,《中学历史学科概念教学之我见》,历史教学研究通讯,1998年第四期。)
比如,初二义务教材讲义和团运动,提到“扶清灭洋”口号。就不能仅让学生懂得“扶清”就是扶助清朝,“灭洋”就是灭掉洋人。应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认识:
①它是在民族矛盾上升,阶级矛盾下降为从属地位情况下提出的,有强烈的时代性。
②“灭洋”是这个口号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扶清”是次要的。
③“扶清”表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封建本质没有明确认识,没有看到“清”和“洋”的一致性。而其“灭洋”,又把帝国主义和“洋”混为一谈,是一种笼统的排外倾向,表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④但这个口号总体讲是应该肯定的,适应了中华民族当时联合一切力量抗击外国侵略以挽救危亡的需要。
(2)讲解复杂历史概念,这里指理论概念,即对众多事件概念,主要是同类事件概念的共同特征做进一步理论概括。比较复杂的历史概念时常需要运用比较、分析方法。
比如,“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这样的概念。当第一次出现时,只能讲清其内涵,“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机构”、“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和封建制度的革命”,但对它的外延,则还不可能讲清楚,随着教学的进展和知识的积累,才能了解到有封建国家、资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国家等不同的国家形式。至于“资产阶级革命”则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有着许多不同的形式。经过多次反复、分析归纳,就会抽象概括出本质属性(内涵)和界限范围(外延)。
(3)讲解规律性结论。讲历史还要从历史现象中抓住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例如,陈胜起义为什么失败?陈胜称王后,一个过去与他一起做长工的人前来求见,几经周折,好不容易见到了。陈胜开始对他很优待,但这个人常常没有顾忌地直呼陈胜名字,还向人讲陈胜穷困时的事。陈胜很不高兴,认为损害了他的威望,竟把这个人杀了。从此老朋友们都躲得远远的,没有人敢再来亲近他。陈胜还任用朱房掌握人事,胡武纠察过失。这两个人作威作福,动不动就治将领的罪,使很多将领蒙受冤屈。由于陈胜信任这两个人,众将领都不愿再追随他,为他效力。陈胜起义失败原因,一是功成忘本,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二是任用坏人,偏听偏信,脱离了共过患难的干部。这两条教训很深刻。今天我们也不能忘本不能脱离群众,这是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教训。
形成概念的过程,是学生从感知历史现象发展到理解历史本质的认识过程,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刻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生动的、富于情感的讲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例如,讲到孔子,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理解孔子。可以孔子的身世为线索,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起,到“三十而立”私人讲学、51岁起从政、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68岁返鲁从教和整理文献,到最后的讲述“孔子73岁那年的一天清早,他给弟子们唱了一支歌:泰山要崩颓了,梁柱要折断了,哲人要象草木那样枯萎了。他一边唱一边流着泪,这是他最后的歌。7天以后,孔子离开了人世。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他一生坎坷、无权无势,仅凭他的才学、道德和精神,赢得弟子对他深情的爱戴。不管孔子生前有多少不足之处,不管孔子身后有多少是是非非,他是我们的一位值得骄傲的先哲,是悠远而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道德的象征,因而他
还受到朝鲜、日本、新加坡等东方各国人民的推崇,所以说,孔子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
又如,讲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人民解放战争是正义之战,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一场人民战争。可将书上叙述“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巨大支援”的数据排列起来,并加以分析:
出动担架:十一万副;出动大、小车:八十二万辆;派出民工:五百三十九万多;支援粮食:九亿五千万斤;支援牲畜:一百零四万头。
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民力量啊!单是车辆排列为四路纵队,就可以一辆接一辆从南京一直排到北京;单是粮食一项,用60吨的车皮,每列列车挂十个车皮,要用一千五百八十三趟列车来装。可见没有广大人民的支援,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以上教例说明许多教师都能深入挖掘教科书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实际运用讲解的技能,抒发真情实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起到了良好的德育渗透的作用。
另如,历史教材中存有大量的创新和实践事迹。比如,远的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勾股定理、圆周率的推算。近的如毛泽东首创的“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世界史中,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电的发明、内燃机、计算机的研制等等。真是数不胜数,它们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和实践的范例。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启发学生:人类社会的每一进步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与实践中实现的,更是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们所推进的。要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有用之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讲解技能的类型
1.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传授具体历史知识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对史实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具体内容,从而形成历史表象。
讲述法可分为以下主要方式:
(1)叙事性讲述——叙述法。
叙述是指历史老师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对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进行具体的讲授。
(2)描写性讲述——描述法。
描述就是对于某些重大历史场面、典型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特征和行为表现,用具体细节和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的一种叙述方法。描述的作用在于表现出形象、真实的历史“特写镜头”,使学生对历史实际情况的感受更为强烈。我们所要描述的对象既可以是历史人物、科技成就、战争场面,也可以是地理环境和生产劳动的场面。
①描述历史人物形象,刻画其心理状态,能够突出时代赋予人物的特点。例如,教师在讲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结合课本插图,对秦始皇作出如下描述:“动作傲慢威严,身穿龙袍、头戴冕旒,前后挂满了珠宝,每边12排,这是当时最尊贵的标志,他手指前方,一副唯我独尊的气势。”这段描述不仅刻画了秦始皇威严、傲慢的外形,而且剖析了这位首代帝王自恃功高、唯我独尊的内心世界。
再如,有一位教师在讲英法百年战争中奥尔良解围之役时,这样进行描述:“1428年,17岁的少女贞德换上男装,带领同乡去见法国王子。王太子给她一支人数不多的骑兵队,让她去解救奥尔良。当时,贞德是与咱们同学年龄差不多的少女,她面对强大的英军,毫不畏惧,身先士卒,挺身冲进英军阵地。远者矛挑,近者剑刺,杀开了一条通往奥尔良的血路。奥尔良城内的法军看到援军,土气大振。他们和许多拿着各式武器的市民冲出城来,杀向英军。经过激战,5月 8日,英军被内外夹攻的法国军民打得落花流水,撤围逃跑,奥尔良城转危为安。居民倾城而出,夹道欢迎贞德进入奥尔良,亲切地称她为„奥尔良姑娘‟”。这段生动描绘,突出了贞德的勇敢和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②引用历史人物的原话或历史事件参加者的对话,能增添讲述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讲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人劝他逃走,他拒绝了。他慷慨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劝梁启超逃走,梁启超要他一起走。谭嗣同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墙上题诗,其中两句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他悲愤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死时年仅33岁。通过教师富有感情的讲述,这位维新志士的爱国献身精神深深铭刻在学生的心中。
③描绘历史事物的具体情景和历史事件的场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讲“洋务运动”一节时,为了使学生深刻认识“江南制造总局”是一个封建的军事衙门,教师作了这样的描述:“大门两侧站着四个全副武装的清兵,工人每天上班都要挂个腰牌,即表示身份低下,受官吏监督,„不会随意去留‟,人身是不自由的”。“管理总局的官吏由清政府派遣,最高的„督办‟由两江总督兼任,实际管理的是„总办‟和„会办‟,多半由李鸿章、曾国藩的亲信和亲戚担任”。教师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事例:“总局”曾请了一个巫道法师来厂施展了几天法术,以保总局平安。这位教师以其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群封建官僚随在法师后头叩叩拜拜的丑态,把其封建落后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3)概括性讲述——概述法。
在历史教学中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史实都进行叙述或描述,对于那些次要的然而却能保持历史完整性的史实,可以采用概述法进行讲授,这可以节省时间。如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对北京人应作重点叙述或描述,而对各地发现的其他原始人群的遗迹、遗骨等情况,则进行概述。
教材叙述一些历史事实,虽不是重点,但缺了它历史的链条会产生中断现象。因此,就要概括叙述,以保持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如春秋这一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与商鞅变法之间,就必须介绍战国初期的社会情况,以承上启下。
2.讲解法
讲解法是通过对史实分析进行科学论证,从而形成历史概念和揭示历史规律的讲授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对一些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如概念、规律、原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判断。
讲解法又分为原理
中心式和问题中心式。
(1)原理中心式:即以概念、规律、原理、理论为中心的讲解。
①以“罗斯福新政”为例。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罗斯福新政”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新政的特点、内容、实质、影响几个方面的阐述,使学生准确掌握这一概念。新政的特点之一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基础上,不改变资本主义性质。特点之二是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通过分析,说明美国避免走法西斯道路,靠的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新政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即在维护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前提下,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生产关系进行适当调整。其影响是: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是,使美国和平渡过经济危机。经济稳定带来政治稳定,从而巩固了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防止了美国法西斯化。同时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减少资本主义生产的无序化,从而开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政策之先河,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所加强。
②时间概念虽不太复杂,但按照常规方法介绍,效果却不够理想。有的老师独辟蹊径巧妙讲解,效果极佳。
例如,初中学生一开始学历史,就要接触到“公元”和“公元前”这两个时间概念。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数轴,学生们立即被弄糊涂了,怎么历史课上到数学上面去了呢?他们的眼光都投到了数轴上。教师趁机指着数轴讲道:“我利用数轴介绍两个时间概念。时间是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就像数轴上的数一样。因此,数轴可以把时间的这一特性表现出来。我们假设数轴上的刻度都是表示年代的,以原点为界,原点左边的“-1”表示公元前一年,“-2”表示公元前二年,正像负的绝对值越大其值越小一样,公元前二年比公元前一年离现在更远。这段时间可以直接从数轴上看出来。”教师一边讲一边在数轴上截取线段,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随后,告诉他们,秦是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的,让他们看着数轴计算秦的统一离今年有多少年,学生很快就计算出来了。最后,教师告诉学生,公元元年是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一年。由于教师利用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学生很快接受了这个概念。(傅志超:《我这样讲清“公元”和“公元前”两个时间概念》,湖北教育,第11期,1983年。)
③历史概念是历史表象到历史规律的中间环节,是它们的联系和中介。掌握了历史概念和概念之间本质的联系,也就掌握了历史规律。规律是多次反复出现的事物联系,一次性的东西不能形成规律。比如秦始皇为钳制思想、巩固统治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为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而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实行文字狱;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大兴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这些措施虽不尽相同,但通过文化思想专制巩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相通的、类似的。这就是规律性,说明社会意识(文化思想)对政治和经济的巨大作用。
(2)问题中心式:即以解答问题为中心的讲解。问题中心讲解,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处理得当对启发学生思维、增强能力大有好处。
①如:初一学生学完奴隶社会后,多数学生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理由是原始社会人人平等,财产平均分配,而奴隶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剥削压迫的现象,怎么说是进步了呢?有位老师这样讲道:原始社会时,生产工具落后、简陋,生产力水平低下,每天能获取2条鱼,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过了很长时间,他们学会了织网,捕鱼快而且容易,就学捕鱼,每天可捕10条鱼,除了每天吃的2条外,余下8条就成了剩余财产。为占有财产,部落内部开始互相争夺。你们想想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生:力量强大的人能抢到更多的财产。
生:于是出现了财产分配不均,人剥削人的现象。
师:那么对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你们怎么评论呢?
生:当然是奴隶社会更进步,因为捕鱼的数量增加了。
生:产品数量是增加了,可是出现了剥削和不平等。
生:部落领袖占有一部分后,剩下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可能也比以前多了。
师:以前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没有,刚够吃,到奴隶社会才出现了这种可能。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产3.讲读法
讲读法是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和其他相关资料的阅读,并加以阐释和分析,来加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一种手段。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经验,就是讲读教学的一个范例,以下是几个教学实例:
(1)学生当堂阅读教科书并配合教师讲述。
(2)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堂上阅读教科书并配合教师讲述。
3)课前师生共同阅读教科书等材料,课上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模拟”。
四、运用讲解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搜集史料,论证教学主题,讲解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真实的,即输入史学信息不能失真,这是历史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也是讲好课的前提。在讲解过程中,论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恰当、科学,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全面性、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统一
讲解前必须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学情”以决定在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如何使讲解的内容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增有删,增删有度;有深有浅,深浅适宜”。
3.语言准确、清晰,通俗易憧
首先分析要透彻,语言要简练,描述要生动,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胡乔木在审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时,认为初稿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叙述得不够充分,于是在“这次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这个论断之后,加写了如下的文字,即:“这次革命改变中国的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改用阳历,男子开始剪辫,女子逐步放足,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用跪拜礼,近代产业和近代的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比晚清有了较快的发展”。胡乔木加的这段文字不仅把辛亥革命的意义表达得更充分,而且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通俗易懂。
同时,减少语言的随意性,做到科学、规范,不能用臆想代替历史的真实。例如,有教师说:“岳家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岳家军的纪律严明,史载“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之一,不能套用到岳家军的头上去。
4.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实践证明,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整堂课都讲解,这样,即使是最好的演说家也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应把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即所谓“精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这就为激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发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讲解应与读、议、练等几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美国肯尼思·T·汉森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学,10分钟的讲授以后,跟着20分钟讨论,随后再进行作业,效果最好。当然,应如何安排读、议、练的时间和顺序,则依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5.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
讲解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比如,适当演示历史地图、历史画片、文物、模型;利用幻灯、录像、计算机等配合教师讲解等,特别是与板书,历史挂图,包括插图相配合更是讲解不可缺少的手段。
总之,不同诗人写咏菊诗,可以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画家画梅花,可以画出不同意蕴。不同教师讲历史,不应该鹦鹉学舌,百人一腔,而要讲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
四、运用讲解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搜集史料,论证教学主题,讲解的内容必须是正确、真实的,即输入史学信息不能失真,这是历史教师讲课的基本要求,也是讲好课的前提。在讲解过程中,论据和例证要充分、具体、恰当、科学,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2.全面性、系统性与重点、难点的统一
讲解前必须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学情”以决定在教材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如何使讲解的内容做到“有主有次,主次分明;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有增有删,增删有度;有深有浅,深浅适宜”。
3.语言准确、清晰,通俗易憧
首先分析要透彻,语言要简练,描述要生动,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胡乔木在审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时,认为初稿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叙述得不够充分,于是在“这次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帝制”这个论断之后,加写了如下的文字,即:“这次革命改变中国的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汉、满、蒙、回、藏的五色国旗,改用阳历,男子开始剪辫,女子逐步放足,下级对上级政府官员不再用跪拜礼,近代产业和近代的教育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事业等也比晚清有了较快的发展”。胡乔木加的这段文字不仅把辛亥革命的意义表达得更充分,而且表达得更具体更形象,通俗易懂。
同时,减少语言的随意性,做到科学、规范,不能用臆想代替历史的真实。例如,有教师说:“岳家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岳家军的纪律严明,史载“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之一,不能套用到岳家军的头上去。
4.与其他教学方式相配合实践证明,讲解的时间不宜过长,切不可整堂课都讲解,这样,即使是最好的演说家也很难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应把讲述压缩在最短的时间内,只在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上下功夫,即所谓“精讲”。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完。不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学生在思想中就出现了问题。”这就为激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发现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讲解应与读、议、练等几种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穿插进行。美国肯尼思·T·汉森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小学,10分钟的讲授以后,跟着20分钟讨论,随后再进行作业,效果最好。当然,应如何安排读、议、练的时间和顺序,则依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
5.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讲解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学习活动。比如,适当演示历史地图、历史画片、文物、模型;利用幻灯、录像、计算机等配合教师讲解等,特别是与板书,历史挂图,包括插图相配合更是讲解不可缺少的手段。
总之,不同诗人写咏菊诗,可以写出不同风格,不同画家画梅花,可以画出不同意蕴。不同教师讲历史,不应该鹦鹉学舌,百人一腔,而要讲出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
一、提问技能的含义
1.“问题”的含义
什么是“问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那么,“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否就构成了“问题”?请看下面一个事例:
某教师在讲完辛亥革命的内容以后问:同学们对辛亥革命的过程清楚不清楚?答:清楚。问:好,辛亥革命为什么能赶走皇帝?答:(一时语塞)
这个事例中,教师提问了两次,第一次只是一般性的询问,第二次才提出了“问题”。显然,“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并非都是“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问题”?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作了这样的解释:“每当你碰到不进一步作心理上努力就不能有效地应付的情况时,你就遇到了问题。”“当你需要组织新的信息,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自然,吉尔福特的解释并非“问题”的至论,但“不进一步作心理努力”就能解决的决非“问题”,或者说,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不能称之为“问题”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据此,有的老师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提出具有思维性的“重要的提问”,而那些不具有思维性的提问则是“无效的提问”。
(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它们的性质、用途与培养》)
2.提问技能的含义
提问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作出反应的能力技巧和艺术。它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行为。提问技能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
据一些学者对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调查结果证明,提问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频率仅次于讲述法,居第二位。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提问技能的功能
提问是贯穿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技能。教学环节不同,提问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如导入提问,目的是巩固旧知识,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及集中学生注意力使教和学保持一致和同步;在变换讲授主题时的过渡提问,是要启发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内在联系;在放映音像时提问,意图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讲授知识过程中的提问,是要使学生从局部认识发展为系统完整的规律性的认识;在课堂讨论过程中的提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使学生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结束时的总结提问,为巩固、升华新知识,或为下节课设下伏笔,或为指导学生进行练习,以便正确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等等。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提问,其共同的功能是:
1.集中定向
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和兴趣集中到某一个问题(或课题,或专题,或概念)上,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反馈检查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认识水平,诊断阻碍学生思考的困难所在,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疑点,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把握住教学活动的方向和进程,顺利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3.交流沟通
师生的问答过程,都是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获取、组织和评价信息的过程,又是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它沟通了感情,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形成民主合作的教学风气。还可促使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树立“能问倒老师是自己的进步”、“能难倒老师的学生是好学生”的教学观念。只有确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才会敢于、乐于参与教学过程。
4.发展思维
古人说:“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道之理,皆可谓之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就要通过提问使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有疑”到“无疑”以求得学业上的不断进步。
组织学
生参与学习,主要是指思维的参与,设计好课堂提问,是促进形式思维发展的有效方法。如何设计好课堂提问,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所提问题要与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和事实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能被学生所“感觉到”。二是问题的答案需要学生经过一番苦心思索,才能在对它们联系的分析之中探索到答案,每当提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情绪就明显活跃起来,思考的积极性很高,也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5.探究规律
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历史教师要围绕重点提出环环紧扣的一系列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维路线激疑、释疑,探究规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三、提问技能的类型
1.按认知水平的分类
按照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布鲁姆·特内的提问设计模式,教学提问被分成由低到高的六个不同水平。每个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的思维活动相联系着。
(1)知识(回忆)水平的提问。
知识水平的提问是最低层次的提问。它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主要是回忆。根据学生学过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回忆旧知识进行回答,经过知识的再现以达到巩固或检查的目的。
①最简单的回忆提问,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属于两者择一的问题。
如:三保太监郑和是回族人吗?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吗?这类问题有50%的猜测的机遇,所以不宜多用。
②另一类知识回忆性问题,是直截了当地发问。如:“《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间?”等等。这种提问目的在于检查和强调应该记忆的基础知识,适用于低年级教学。
③比较复杂的知识性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较多史实的基础上来回答,并能进行思考得出新的结论。
例如,教师在讲完“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后可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一,明初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答:休养生息政策。一是社会不稳定,百姓还很贫穷;二是朱元璋要巩固统治,增加收入,农民必须有时间,有土地。
第二,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答: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行植棉,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新课,让学生回忆当堂学过的知识,同时通过史实加深对明初休养生息政策对经济恢复发展的作用的认识。
(2)理解水平的提问。
如果说,知识性提问是问学生这件事“是什么”,那么理解性提问则是问学生这件事“为什么是这样的”。前者是检查学生的记忆力,要教会学生知其然,后者是检查学生的判断力,要教会学生知其所以然。
①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使学生理解战争的性质这个重要的问题,就必须提问学生:“德、英、法、俄等国,为什么要参战?”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大战前夕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并略作点拨,如俄国参战主要是因为它对巴尔干一向怀有扩张野心,不能容忍奥国征服塞尔维亚而使自己的地位削弱。接着,应进一步提问:“意大利是„三国同盟‟的成员,为什么却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是否为了维护塞尔维亚的主权和独立呢?”学生回答:“不是,意大利是因为考虑到利害关系。”教师追问:“什么利害关系呢?”因课本上未写,学生难以弄清具体情况,教师就应补充一句,这个“利害关系”指的是1915年4月,英、法、俄在伦敦同意大利签订了秘密条约,保证战后在分割奥匈和土耳其的领地时,满足意大利的领土要求。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史实以后,就可能作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都是非正义的”这个结论了。
②再如,在学习汉武帝大一统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而对盐铁官营体会不深。教师就从盐、铁在古代的重要性说起,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政府要把这二项权力收归中央?”
生:汉代生产越来越多采用铁制工具,而且人不吃盐不行,盐铁都是生活生产必需品,需要量很大,经营盐铁获利多。(3)应用水平的提问。
应用水平的提问,要求教师要创设一个历史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应用已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①教师特意设置某一历史情境,让学生进行辨认和判断,指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例如,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法国巴黎的一家饭馆里,厨师开了如下一张菜单,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请说明理由。菜单是:
蕃茄汤 炸牛仔带煎泽芋(泽芋指土豆)四季豆子 什
锦面包(小麦、玉米、裸麦)凉拌菠罗蜜可可、牛奶加糖。
答:假的。蕃茄、四季豆、泽芋、玉米、菠罗蜜、可可全是后来从“新大陆”传来的,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糖在当时欧洲也没有,甜食用的是蜂蜜。
②教师对所需解答的问题采取变换情景或角度的方法进行提问。例如,我们学习“王安石变法”后,有位教师设计提问时,列出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某地方官下令,今后每户都必须按土地多少缴税,任何人不得例外,不得隐瞒土地;
二是为了减轻政府负担,有人提出,今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一切借贷均由民间自行解决;三是大地主王力想逃避服役,又不愿缴免役钱,就叫佃户赵正去顶替;
四是有一保长抽出500名青壮年,作为专职武装队伍,不论农闲农忙,都进行训练,军费开支向国家申请。
然后要学生判断王安石对上述四种情况是赞成还是反对,并讲清王安石的态度是根据哪一条变法内容?变换情景的提问设计,能推动学生思维的波澜,加深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
③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升华历史认识。
一是例如,讲完明长城以后,有位教师设计这样问题:
师问:今天当你参观了座落在北京八达岭的古长城之后,有什么感想?
生1答:建筑雄伟、坚固,历史古老、深沉,它像一条飞动的巨龙婉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它是中华民族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生2答:长城能防护骑兵的突袭,但不能泯灭贪婪者的私欲。只有用民族大团结凝聚起来的“心的长城”,才能捍卫祖国的独立。今天,长城内外的中国人民已在民族大团结的主旋律中觉醒过来了。
生3答:陈毅元帅曾赋诗:“八达岭上望天缈,长城逶迤万峰小,如此江山真美好。”长城崭新的风貌已成为中外游客观光的景点,成为中国人民和外国朋友友好交往的纽带。
生4答:长城上吹来的风,夹带着无数孟姜女的哭声;长城边上裸露的石头莫不是筑城者留下的白骨;满山遍野的花朵莫不是筑城者点点的血滴。长城是中国古代无数劳动人民血和泪的结晶。
教师小结:历史由后人评说。同学们对长城的看法直抒己见,又各有高见。只要说得在理,各种见解都可并存。
二是又如,讲天宝危机时,教师问学生:“你们读过《长恨歌》没有?谁写的?”
学生回答:“读过。是白居易写的。”
师:回答正确。谁能背诵其中的一两句,说明玄宗庞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呢?
(4)分析水平的提问。
分析式提问旨在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研究教材,以便得到新观点、新认识。
①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就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例如:围绕解放战争时期“民主运动高涨”这一史实,提出一连串问题:一是“表现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包括哪些重大事件?其高潮是什么?”二是“造成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三是“你对„高涨‟两字的含义是怎样理解的?能用其他词,诸如„爆发‟、„形成‟等来代替它吗?”四是“为什么说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这样,经四步设问,加上教者的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他们很快就得出结论,因而这一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层层发问,以理清问题来龙去脉,揭示问题的本质。
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导入提问“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后,学生会有多种答案,如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要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要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落后就要挨打”等等。经过短暂讨论答案集中到“落后就要挨打”,这时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中国落后在何处?英国先进在何处?”然后让学生阅读“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下列答案:中国落后在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使皇帝和多数大臣愚昧无知。英国先进在经济发达、技术先进、军事强大。这时,教师应提出第三个问题:“上述中英力量对比状况反映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经过学生发言,逐渐得出一个课本上没有明确点明的“新”结论,即中国是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而英国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朽是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这时教师应提出第四个问题:“落后是不是一定要挨打?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证明你的观点。”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析,重组已知的知识,得出新结论。可能出现不同观点:A.落后必挨打,证明是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落后不一定挨打,证明是当代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没有挨打;C.落后也能打先进,证明是辽、夏、金之打北宋,金、元之打南宋;D.落后抗击先进,最终打败先进,证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E.落后与先进和平共处,平等往来,证明是唐朝同吐蕃、南昭、回纥、渤海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交往等等。在提问总结时,教师不必要作评判式结论,但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肯定其提出新观点是可贵的,还要指出各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
(5)综合水平的提问。
综合水平的提问常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回答这种问题不仅需要记忆力,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
①综合水平的提问主要是培养聚合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如“概括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这一提问在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全面内战爆发到三大战役胜利的史实中,分析、归纳和概括,聚合出答案要点: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战略思想;党中央制定了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的作战方针;国统区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战线的形成;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党中央抓住有利战机及时转入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前线等等。
另如: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并将它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的内容是教学重点。为剖析该内容,有的教师精心设计以下四个提
(6)评价水平的提问。
评价水平的提问主要用在对历史人物和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评价和评论上,这种提问方式最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①评价历史人物的提问,可以选择功过兼具的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唐玄宗、康有为、俾斯麦、拿破仑等等。
如讲“法兰西第一帝国”,有位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鲁迅说:“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后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语言都离开了英雄的界限,要归入疯子一类。”请结合拿破仑的事迹,评述鲁迅的史学观。此题中,拿破仑事迹是知识性内容,结合问题分析帝国对外战争影响具有启发性,得出的结论又具有思想教育性。
②评价历史人物的提问,应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一类是课本上虽未作明确评价,但历来就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如武则天、曾国藩、左宗棠等;另一类是岳飞、文天祥这些家喻户晓的英雄。
例如,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一课,评价岳飞时,教师提问:有人说岳飞是抗金将领,有人说岳飞是民族英雄,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请说明理由。接着指导学生进行评价:A.阶级的观点。岳飞属于统治阶级的成员,维护的是南宋的封建统治,镇压农民起义是必然的。B.全面的观点。岳飞一生中的主要事业是进行抗金斗争,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受到人民的尊敬。C.中华民族与国外民族和国内民族间关系相互区别的观点。由此,岳飞是抗金名将,而不是民族英雄。这样,就将学生从一般的社会认识统一到教材的科学结论上来了。
又如讲《中国边疆的新危机》时,组织学生评价左宗棠。有的学生说他是刽子手,也有的说他是爱国主义者,也有的说他是洋务派的代表。教师不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作全面的分析: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左宗棠残酷地镇压了浙江的太平天国运动;他又是洋务派的代表,兴办过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目的是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起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作用;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他粉碎了俄英帝国主义利用阿古柏伪政权来分裂我国新疆的阴谋,所以应历史地、全面地、辩证地认识左宗棠。学生们还发现:从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来分析,左宗棠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抗击俄英侵略,收复新疆之举,难能可贵,是民族英雄。
③评价重要历史事件的提问,最好选择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焚书坑儒、”“总理衙门的设立”、“洋务运动”、美国的“西进运动”、“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苏联建„东方战线‟”等等
2.按提问技巧分类
按提问技巧可分为:诱导式提问、疏导式提问、阶梯式提问、对比式提问、迂回式提问等5种类型。
(1)诱导式提问。
①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诱导提问。例如,有位教师提问学生:原始初民驯养小动物的最初动机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吃动物的肉,剥取动物的毛皮。这是没有教师暗示下的原有思路延伸的结果。接着教师诱导一位平时爱养小狗小猫和各种昆虫的学生,让他联想从小爱养小动物的生活体验谈谈想法,结果他提出了一种新看法:小动物多可爱好玩!初民们最早饲养小动物也可能是为了好玩,是为了与孩子们作伴,是为了增添生活乐趣。各种动物驯养多了,驯养时间长了,才成为家畜,才发展起畜牧业来。等到畜牧业发展起来之后,才谈得上经济价值。饲养动物,追求经济价值是后来的事,不是原始初民最早的动机。原始初民最早时还头脑简单,还不可能有先养后吃的长远打算,只可能凭着喜爱动物这种感性冲动来饲养动物。这样,就开拓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新思路,开拓出了创造意境。
②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如“张三兴奋地提着一串刀币上街买肉,路遇李四提着一串铲币去买米……这是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区的事?”显然比起“战国时货币形式有几种?齐、赵等国货币形态如何?”的问法有趣得多。实践证明,初中生对此类提问很感兴趣,记忆也很深刻。
③以富有趣味的知识性提问,诱导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去积极思维。例如:在《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节课中,提出一个问题,“为庆祝新中国诞生,在开国大典鸣礼炮时,你们知道当时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的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爆发的?为什么会爆发?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样的提问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在主动、轻松的心态中进行学习。
④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教学《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为什么要反对英国人呢?”这不是疑难问题,但其中有一个闪光点。于是教师借题发挥,一步步引导学生,提出: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所有英国人吗?(不是)那么他们反对的是谁呢?(英国资产阶级)这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以什么面目出现在北美的呢?(以殖民者的面目出现)准确地说北美资产阶级和北美人民反对的是谁呢?(英国殖民者)大家还记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吗?(英国封建阶级)你认为所有的资产阶级革命对象是谁呢?(封建主阶级)。接着教师说:联系方才的回答,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两篇课文看看还有什么疑题没有?一个同学又提出,既然说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是封建主阶级,为什么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对象却是英国资产阶级呢?这样把问题又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2)疏导式提问。
疏导式提问的实质是把一个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历史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比较容易理解的小问题,逐一引导学生作答。这是一种化难为易的提问技巧。
例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可提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讲授中还可适当插问:“意大利原来属于同盟国,为什么参加了协约国作战?”“美国为什么先中立后参战?”等问题,结束时可提问:“通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后果,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
艺术化的高中英语课堂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
为适应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英语课堂教学的提问设计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英语课堂教学中问答是英语课堂师生间最有效的双边活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目前,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表面性提问多、深度问题少;习惯性提问多,启发性问题少。多年的英语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英语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英语的教学质量。因此,深入研究英语教学课堂提问的设计,是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初中英语课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有效了解到学生对课堂所讲的英语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而且巧妙地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并且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自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锻炼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英语课堂的提问还可以增加学生听说英语的机会,帮助学生进行更多的口语交流和实际应用,锻炼英语交流的技巧。因此,科学而具有技巧性的课堂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英语学习,达到高效的英语教学效果。
二、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性
1.课堂提问要有合理性、广泛性
课堂问题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已有的学识水平、生活经验,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问题难度大小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问题过难,学生容易产生畏惧感;问题过易,会导致学生思维怠倦。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设计出合理的问题,提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要集中于个别学生,要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对基础知识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中下程度的学生;对知识难度大的提问,就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只提问好的学生而冷落学困生,就不会有更多的学生主动地站起来发言;如果老师不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他们的创造之火就不会点燃。
2.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提问设计要有情趣、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在愉快中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教师既要着眼于课文,也要注重巧妙地设计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以教授What should I do? 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是讲青少年的烦恼,所以在教授这篇文章之前我就问学生一些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如:Do you have much homework to do every day? Do you like playing football? Do you have time for your hobbies? 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也是他们多有感触的事。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和老师产生共鸣。学生侃侃而谈,心中久聚的烦闷也舒缓轻松,问题得到了解决,英语表达能力提高了。设计趣味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苦学”为“乐学”,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3.课堂提问要有梯度性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设计为环环相扣,前后连贯,形成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梯,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搭设的“脚手架”,让学生步步攀升,问题的解决也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采取整体教学法,用三个步骤来完成教学任务,首先是阅读前的“盲听”,在听力之前,设置2至3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只听不看阅读材料就回答问题。然后是阅读中的fast reading和 careful reading ,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所给的问题,通过问题和答案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的写作观点、态度和目的等。最后是阅读后提问,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把学生的目光引出课本之外,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理解,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不同的观点或价值观发表自己的看法。
4.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此,教师设置的每一个问题要富于思考性、启发性和发散性。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引发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到解疑的一个探究活动的过程。有些语法教学或词汇的辨析,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而又有代表性的习题,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性或差异性,然后得出语法现象,同时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索。怎样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维呢?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5.课堂提问要有多样性
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提问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补充,相互鼓励。在提问的多样性中,各种新颖、独特,甚至创新的见解可能就会在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中产生出来。
6.课堂提问要有鼓励性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应以肯定鼓励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其勇于回答问题,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要多用鼓励性的课堂用语。如:Try it again!Dont give up!That is right!Your pronunciation is quite good!I agree with you!Congratulations!“Good!”“Wonderful!” “Great!” “Super!”“ Cool!” “Well done!”“Very clever!” “What a clever girl or boy!” 等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做,既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克服自卑心理,又加强了学生心灵上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体验“问”所带来的交流之乐,使他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三、结束语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提问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是决定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而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也是影响教学内容开展和教学进程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伟红.初中英语课堂提问之我见[DB]. http://www.zytxs.com.
高中历史课堂的对话艺术 篇7
在教学过程中, 对话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正如学者所说:“教育就是对话, 是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的对话, 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近年来, 体现新课改精神的“对话教学”引起学界及一线教师的日益关注。迄今为止, 学界关于对话教学的理解不尽相同, 主要表现为两种:一是把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二是把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视为对话教学。第一种理解的实质是对话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第二种理解则是指体现对话精神的教学。作为形式的对话和作为精神或原则的对话有一定联系, 但范围不同。对话精神的内涵更为广泛, 它承载着厚重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化内涵。笔者更赞同后者, 我们认为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精神的教学。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来看, 教学对话表现为难以分割、相互渗透的三种对话:师生与教学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由于对话教学的内涵丰富, 不能面面俱到, 本文主要以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为切入点, 以《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课为例, 谈谈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艺术。
二高中历史课堂的对话艺术
对话是一种艺术, 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互为主体的意义关系, 是一种交往互动的对话关系。对话意味着教师把学生当成有意识、主体地位的“人”来看待, 意味着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的、可以真诚交往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 教师是学生群体中有能力的一员, 是学生群体中“平等的首席”。这种对话, 以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扉, 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 达到互动、互惠为目的,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高中历史课堂对话亦不例外, 有效的师生对话对学生的学习导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师生间良性的对话是促使学生奋勇前进的重要法宝。
1. 学法指导, 领悟方法
教师通过学法指导, 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是师生对话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学习新知识, 常常碰到无从下手或无法深入的问题。教师的巧妙提问会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掌握新思路。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历史知识如何分析、历史材料题如何解答、相关的历史事件如何迁移与应用, 教师常常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 这也就暗含着学法的指导。
2. 分组讨论, 启迪智慧
讨论是对话教学的一种最典型的形式。从教学的角度看, “教学空间应该不只是个人表达意见的论坛, 它应该是一个团体意见被综合、被完善的地方。团体可以肯定、质疑、挑战、纠正个人的意见。教师的任务就是倾听团体的意见, 并且一次次地把团体形成的思想回馈给团体, 以便大家都可以了解甚至改变团体已有的思想。”因此, 构建对话共同体及充分发挥其作用, 于对话而言不可或缺, 而讨论这种对话方式, 可以说更能推动这种共同体的形成。作为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 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意见交换、经验共享、言语交流而求得共同理解和问题解决的活动。
3. 肯定学生, 激发斗志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人的需要除生理需求外, 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交需求、受人尊重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等。而作为教师, 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 正符合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 针对学生的表现, 要尽量捕捉其亮点, 并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斗志, 促使其奋勇前进, 给教师带来意外的惊喜, 让教师深刻感受到对话教学的艺术魅力, 深刻体验到教育的成就感。
三结束语
对话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掌握这门艺术的真正含义,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和把握对话教学的精髓。在高中历史课堂对话中,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最直接的对话表现形式, 两者间的对话方式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需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 引导学生领悟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在问与答中启迪学生的学习智慧;在积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激发学生的斗志。在新课改全面展开的今天, 高中历史课堂的对话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 结合本校学情, 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教学。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 关于教学对话的内涵、表现方式的理解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2]王向华.对话教育论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初中英语课堂的提问艺术 篇8
一、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1.了解学生。老师要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年龄及性格等做到心中有数。最初上课提问时, 可提问那些积极主动、思想活跃、乐于回答问题的学生, 以带动全班。
2.充分准备。上课前, 教师要对所提问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 围绕教学目的做出科学的安排, 做到胸有成竹, 以便让不同层次的问题落实不同类型的学生去回答。
3.调控思考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 由于每个学生的反应速度不同, 问题提出后不要马上指定某学生回答, 以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 组织答案。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也应有几秒钟的停顿时间, 以便回答问题的学生回味一下所回答的问题是否完全正确或需要补充, 使班里其他学生有识辨所回答问题正确与否的时间, 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 也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使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的评估有回旋的余地。
4.慎重选择对象。教师在提问时应防止随意性。根据内容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如果是巩固复习旧课, 应该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 如为巩固当堂所学的新知识, 则可以提问程度较高的学生, 而如为检查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而提问, 则可以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 以达到鼓励其大胆运用英语交流的信心。
二、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
1.导入新课时提问
有经验的老师善于运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特征, 并且非常重视导入新课时的艺术性, 他们往往用设问的方法,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奥秘的强烈愿望,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好效果。
2.过渡时提问
教师教学时从一个知识点讲到另一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 否则学生会觉得莫名其妙, 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 我注意知识点的衔接, 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问题, 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 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利用现有知识, 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 培养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能力。
3.突出重点时提问
设计课堂提问抓住了重点, 主要训练内容也就抓住了。备课时, 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在教学内容中找出重点, 然后以此为主线, 串起其他教学内容。
4.化解难点时提问
备课时, 除确定教学重点外, 教学还应该找出教学难点, 并为它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环节,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的难点有的在语音语调上, 有的在语法上, 还有的在句子结构上。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化解难点来降低教学难度, 帮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高中地理课堂结尾的艺术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结尾,课堂效果
1 归纳总结式
高中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特别是在经过了课堂新知识的教学后,学生大脑大多处于疲惫状态。此时,教师就要思考怎样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点。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总结本课重难点,通过板书或者多媒体来呈现,使学生可以系统地复习本节课知识,尽可能的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如人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三课时)》,可通过以下板书来总结:
1.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表格形式呈现)
5.非地带性
2问题设置式
课堂结尾时,教师有必要及时跟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许多教师常会选择设置课堂小测试或者问题探究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比如,在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分析山区与盆地的环流形成过程,巴山夜雨的形成过程等等。课堂小测试的题目要难度适中,要有代表性,也可以在课堂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拔高,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也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探讨,自由发挥。
3思维导图式
中学生的教学,教师要注重思维模式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的外在表现,就包括能够运用综合思维、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在中学地理中,我们经常说要用理科思维方式来学习自然地理,用文科思维方式来学习人文地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完整,学习内容系统化。例如,在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的结尾,教师就可以用如下思维导图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4 呼应式结尾
在讲热力环流时,教师可通过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堂的结尾来揭晓答案,详细的讲解一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好的消化本节内容。
引入:一个风高月黑的晚上,海边的度假小屋发生了一起谋杀案。神探根据线索抓了两个嫌疑犯甲和乙去警察局问话。神探问他们案发当晚两个人在哪里,甲说:“当晚我在海边漫步,和风迎面吹来,让我觉得心旷神怡,整个晚上我都在吹海风。”乙说:“我站在沙滩上望着大海想心事,感觉凉风从后背袭来,真是阴风阵阵,凉风嗖嗖,怪让人害怕的。”神探根据他们的话马上指认出了准确的凶手。引入问题:你们知道凶手是谁吗?
新课知识讲解之后,教师可先让小组探究,之后交流讨论结果,使课堂教学得到巩固。
5 小游戏结尾
中学生活泼好动,在枯燥的知识讲解之后,让他们动起来,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随着计算机的发展,网上有很多地理小游戏。教师可以把这些小游戏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中国的山脉》学习后,可以让多个学生同时进行“为山脉找家”的游戏。为了取得游戏胜利,学生会好好复习山脉的位置的。当然,也有课堂互动的游戏。如,在学习《气候》时,可以找不同的学生分别代表云、雨、雾、雪,教师随机喊出一种天气,学生形容天气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气温气压等的变化。
6 播放视频结尾
多媒体教室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在枯燥的知识讲解之后为课堂多增添一些色彩。这时候,地理影视作品就是很好的选择了,比如,地理中国,电影片段等等。在讲了全球变暖问题后,教师可以播放电影《后天》,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全球变暖的一些原因和后果,从而对人地关系有更深的认识。播放视频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同时达到了课标要求。
7 歌曲结尾
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发展的影响,明确提出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并意识自己所负有的责任。在中国地理知识学习以后,教师可播放歌曲“祖国你好!”来结束专题的学习。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认识世界,把握人地关系的主线,坚持可持续发展。例如,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的结尾,可以播放齐秦的《狼》来进行环保教育。通过歌曲的播放,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升华,结束课堂学习,但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8 结语
常言道,写文章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所以,教师同行们,我们已经在导课、课堂承转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当然不能在结尾上失色了,课堂结尾为课堂提升了吸引力,使课堂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邓承兰.如何设计地理课堂结尾[J].地理教育,2012,04:12.
[2]杨发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尾有效性的研究[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4,01:4.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0
一、明确英语课堂提问的意义
有效的提问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内容的开展, 也促成着学生以后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主要有: (1)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 (2) 可以快捷地反馈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否合理有效, 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3)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英语这一工具参与交际, 培养能力, 并养成善于思考和积极发问的好习惯。因此, 课堂提问的技巧影响着学生对英语这门功课的兴趣和认可度, 有恰当的方法和提问技巧直接决定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
1.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的提问能寓教于乐, 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思维。心理学实验也告诉我们, 精巧的问题, 有艺术性的提问, 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提高兴致, 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为此, 教师必须钻研教材, 熟悉学情,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乐于思考, 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众所周知, 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 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 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 教师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 换换角度, 换换说法, 培养学生的兴趣, 发展学生的智力。
3.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学生的回答往往异口同声, 没有探究的必要, 也会感到索然无味。课堂提问要有开放性, 对于同一个问题,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其各抒己见, 进行民主的讨论。学生的答案有的可能有道理, 有的可能不尽合理, 这时老师应该多用How, What, Which等文句, 积极地启发学生思维, 而不是主观地评判, 扼杀学生的思考。如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the animals?How can you achieve your dream?
4.课堂提问要注重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 很少有学生向教师提问, 提问似乎成了教师的专利, 这是不正常的。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 须教疑。”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学答”, 更要重视指导学生“学问”。为此,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注重师生互动。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就是教师要积极转换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 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课堂提问中, 要注重师生互动, 既可以教师向学生提问, 也可以学生向教师提问或学生向学生提问。
5.课堂提问要有积极的评价
对于正确的回答, 教师应给予表扬。教师可采用“Good”, “You’re so clever.”等话语进行口头表扬。或者运用手势、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给予肯定。对于不够全面或者不正确的回答,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提供暗示。如, 以其他形式重述问题, 或将问题分解、简单化, 引导他得出正确答案。面对单选题That is a very hardjob, _______?很多学生会选择“Isn’t that.”此时, 笔者指着墙上的地图问:“What’that in English?”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It’s a map.”很快他们就意识到应当选择“Isn’t it.”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答题时, 受表扬与成绩呈正相关, 也就是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 忌“满堂问”“随意问”, 要精心设计问题, 给学生留有积极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形成教师问学生, 学生问教师, 学生问学生的多面提问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05.
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 篇11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35-02
教学艺术是一门较复杂、难于把握的综合艺术,因此它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艺术,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这样他才能在教学中以多类形象为手段,设法让学生置于艺术美的意境之中,在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下,达到震撼心灵、移情启智、全面育人的目的。那么,如何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让它充分具备一定的艺术因素呢?
一、备课的艺术
1.备教材
一般而言,课程都是以教材为载体,以《课标》和学情为依据的。教师要备好一节课之前,必须熟练地掌握本单元的全部内容和整体结构,把握重、难点和关键的语言点。此外,还须查阅相关的辅助资料,充实教材内容,总之,教师要通过备课把教材读厚,再把教材读薄,能驾驭教材,根据学情能对教材进行取舍、增补、拓展等,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备学生
在备课时不仅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和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学习需求,还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此外,教师的思想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教师越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他的语言及教学方法就越有利于教学。教师只有在备课中把学生的生活实际融会贯通到语言教学、编排到实际情境中,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充满个性化,更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双边活动。
3.备教师
素质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了,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校英语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再学习-再研究,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和学生实际制定了“三段三环节”英语教学新模式。要求我们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与学具备一定的艺术因素。
二、课堂导入的艺术
1.由旧入新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复习一些与新课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回忆一些旧的知识,铺路搭桥,从而更好地把他们引入到“新知”中。
2.直观导入法
通过把实物、图片、幻灯片等直观教具带进课堂,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实验来导入新课,能为课堂增加无穷乐趣,如初一教“家庭成员”这个单元时,师生可准备好一些个人或家人的照片作为教具,如先说: I'm a girl. I'm Mary. This is me.然后叫学生再介绍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当然可以根据学生的天性,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画一些人物图画和制作幻灯片图片,供老师上课使用。这样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适用于各年级,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背景知识导入法
在教授不同的内容时,采用背景知识导入法是必要的。如:在母亲节前夕,我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并制作一张送给妈妈的贺卡。上课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贴在黑板上,教室里立刻有了节日气氛。然后,我播放了“祝福妈妈”和“感恩的心”,接着,由同学们自己说一说自己对妈妈的爱。最后,我提出What do you do for your mother on Mother's Day?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学生们既了解了文化背景知识,也懂得了爱。
三、课堂设计的艺术
1.音乐的渲染使课堂教学充满着艺术的氛围
音乐无国界,也无课内外的限制。正如教育专家温承训所说:“真的,音乐是人们感情的语言。”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播放音乐,能渲染课堂气氛,使教学充满艺术的氛围。为此,我时常在课前或课堂中播放一小段优美的乐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进入一种舒适、空阔的氛围中,伴着乐曲,引入教学内容,给学生以美的感受,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课间也可有选择的进行音乐教学,以减轻他们上课带来的疲劳,活跃课堂气氛。
2.拥有美的教态,适时运用体势语言
作为外语教师,首先要用形象吸引学生,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要求需教师情调高雅;行为举止美观大方;衣着在遵循整齐、得体的同时,尽可能体现一些“洋味”,具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和时代气息,给学生一些愉悦感和亲切感,听起课来自然会情绪高涨,精神百倍。其次是表情轻松悦人,丰富生动,教师要用热情来迎接每一堂课,使每位学生从老师这里能读出对自己的诚挚信任和鼓励,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如浴春风,其乐融融”。此外,适时运用身体语言教学也是必要的,在英语教学中,一位优秀的教师讲课恰当而适时地运用身体语言,能表达言语所难以表达的情态。如新学期课时,我会借助手势让学生重复起立并教会他们“Stand up,please.”。接着,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借助手势和鞠躬让他们知道“Sit down,please.”等不同的课堂日常用语。身体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能帮助学生加速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教态艺术,充分发挥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庞士让.课堂教学艺术新论[J].咸阳师专学报,2000,(02).
中学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12
一、提问的艺术
1. 眼看全班, 问题明确
眼看全体学生, 一方面引起学生的重视, 另一方面体现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观察能力。如果一个问题提出后, 大多数学生面有难色, 教师就应意识到问题可能太复杂了, 这时就该把这一问题分解成简单句, 逐一让学生回答, 最后再归纳总结。另外英语课堂提问时, 学生多是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作答, 因此问题要具体、明确、简洁;相反, 若问题不具体、不明确、含糊其辞, 模棱两可, 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 答非所问。
2. 提问灵活, 形式多样
教师提问时要根据具体目的和具体问题, 灵活地运用多种形式, 以达到预期效果,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 选定某个对象, 但是由于教师主观判断的误差及学生情况的千变万化, 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 回答不上问题。因此, 教师在英语课堂提问时, 要机动灵活地调整, 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知识。比如, 教师可以提出某一问题让学生共同回答, 也可以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 然后点名回答, 或者教师先点名, 再提出问题。
3. 时间适宜, 鼓励思考
提问中是否留出适宜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是影响学生回答问题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教师等待时间从不到1秒增加到3~5秒时, 学生回答的内容就增多, 创造性思维的成分也增多。其间教师可环视全体学生, 用目光激励学生, 不要频频重述和追问, 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当然, 等待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提问的目的, 问题的难度而定。
二、反馈提问的艺术
1. 表扬
表扬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 要坚持表扬为主, 即使学生回答完全错误, 也应听他说完, 再给予评价。且要力求发现其中的一些积极因素, 给予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表扬, 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 唤回他们的自信。
2. 鼓励
当学生的答复不得当, 或当学生不能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提供暗示, 帮助分析原因。而不可冷眼相对,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3. 引用
引用是一种间接的表扬, 在陈述答案或总结时, 教师如果能引用某位学生的语言, 则可起到比口头表扬更好的效果, 一句“Just as...said just now...”会使学生得到认可感、成功感, 唤起足够的自信而默默地为更高的目标努力学习。
4. 使用非言语行为
除口头的表扬和引用之外, 教师还可用手势、表情等非言语行为传达自己的评价。当学生回答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教师不能轻易否定, 决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屑一顾, 或者表现出东张西望, 不耐其烦的神情, 而应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给予鼓励, 微笑着用热情、信任的目光期待学生回答, 使学生消除对回答问题的恐惧心理, 从容自若, 发挥良好。
【艺术化的高中英语课堂】推荐阅读:
英语课堂的艺术化08-31
英语课堂的语言艺术06-26
高中课堂提问的艺术09-10
英语课堂提问的艺术论文08-20
英语课堂的导课艺术06-01
英语课堂中的提问艺术07-28
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08-04
艺术英语课堂09-06
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11-20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