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菌素研究(精选12篇)
阿维菌素研究 篇1
食品安全日益深入人心,肉蛋奶等动物产品的兽药残留已被消费者密切关注,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兽药残留不仅事关动物产品安全,还在环境中蓄积、转移、转化造成生态污染,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目前各方面对兽药高效低残留空前重视,乙酰氨基阿维菌素产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是最新一代的兽用驱虫药物,它以阿维菌素为母体合成而得,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的特点,可广泛用于畜类的各种体内外寄生虫防治,能够用于畜类的任何生长期,尤其应用于奶牛和肉牛无需休药期,是防治畜类体内外寄生虫的高效环保型首选药物。
目前,该产品已成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盟批准的唯一应用于泌乳奶牛不需弃奶的广谱驱虫药,其制剂已在美国、欧盟、新西兰等国批准上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是,由于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的化学结构特点(如图一所示),C4″位上的酰胺基团活跃,致使产品稳定性较差,储存过程中易于氧化降解,影响到产品药效和产品的推广使用。本课题通过在产品中加入抗氧化剂(食品级)方法的研究,使产品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更加利于产品的应用推广。具体情况如下:
1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维生素E、维生素C、α-硫辛酸、虾青素、乙腈、乙酸乙酯、量筒、烧杯、烧瓶、水浴锅、磁力搅拌器、电子秤、真空泵、真空干燥箱、稳定性试验箱。
2实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本课题首先筛选出适合的抗氧化剂种类,然后通过对照实验和高温降解实验筛选出最佳的抗氧化剂加入方式和加入剂量,最后利用加速实验进一步验证抗氧化剂加入对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稳定性的影响。
以上实验,产品稳定性的评价依据为:实验后的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样品含量符合美国药典USP39要求≥95%与样品初始含量相比,实验后样品含量变化幅度最小。
2.1抗氧化剂种类的初步筛选
2.1.1实验一
采用抗氧化剂与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干粉直接混合的方式,将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干粉与抗氧化剂按1︰0.5%重量比进行混合,在80℃高温下,进行降解实验,样品编号情况见表1。
2.1.2数据分析(见表2,图二)
由以图二、表2可以看出,除4号样品外,相对于空白对照组(0号)样品,加入抗氧化剂的1、2、3号样品,对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稳定性的提升均有效果,而2号样品(添加维生素E)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我们选取了维生素E为最佳的抗氧化剂。
2.2抗氧化剂加入方法的进一步研究
2.2.1实验二
将不同比例的维生素E与乙酰氨基阿维菌素干粉直接混合称量乙酰氨基阿维菌素100克,加入不同比例的维生素E,混合均匀,得到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样品(见表3)。
2.2.2实验三
在乙酰氨基阿维菌素结晶的溶剂中加入抗氧化剂,通过结晶,将抗氧化剂引入产品晶体内部。
量取乙酸乙酯溶液100毫升,加入不同比例的维生素E(如表4所示),混合均匀。称量乙酰氨基阿维菌素100克投入烧瓶中,加入乙腈200毫升,置于水浴锅内加热,至溶液澄清,将澄清溶液转移至烧杯中,以磁力搅拌,缓慢滴加含不同浓度维生素E的乙酸乙酯溶液100毫升,滴加完毕后,降温结晶6小时,抽滤,向滤饼中加入乙酸乙酯50毫升洗涤,抽干,得到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湿粉,然后,真空干燥得到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样品。
将上述实验二、实验三样品分别放入稳定性试验箱中,在80℃条件下,进行高温降解试验,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
2.2.3数据分析
统计各样品的含量变化情况。
由表5、表6、图三、图四可以看出实验二与实验三的维生素E加入方式均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实验二中8号样品(即维生素E加入量为1%时)效果最好,实验三中13号样品(即加入维生素E溶液浓度为1%时)效果最好。现将两种实验方法中最优条件数据对比如图五。
由图五可以看出,抗氧化剂(维生素E)与产品直接混合和结晶过程加入两种加入方法在降解实验前12小时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无明显差别,而12小时之后,通过结晶过程加入的方法对产品稳定性的提高明显优于直接混合的方法,因此选取结晶过程加入浓度1%维生素E溶液的方法为最优方法。
3实验结果验证与结论
使用上述最优实验方法,即在乙酰胺基阿维菌素结晶过程中加入含1%维生素E的乙酸乙酯溶液的方法制备乙酰胺基阿维菌素样品,进行25℃加速实验,实验数据见表7、图六。
由表7、图六可以看出,乙酰胺基阿维菌素结晶过程中加入含1%维生素E的乙酸乙酯溶液的方法制备的乙酰胺基阿维菌素样品,在25℃加速条件下储存12个月,产品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产品的稳定性大幅提高。证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提高乙酰氨基阿维菌素质量稳定性的方法。
阿维菌素研究 篇2
阿维菌素在稻田水、土壤及稻米中的残留研究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应用HPLC 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在水稻水、土壤及稻米中的残留.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稻田水、土壤及稻米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在85.51%~87.98%、78.57%~83.09%、82.74%~86.80%之间.阿维菌素的最小检出量为4.824×10-10 g,水、土壤、稻米中阿维菌素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1 mg/kg、0.014 mg/kg、0.01 mg/kg.该药属易分解农药(T1/2<30 d),按推荐使用剂量使用时收获的稻米是安全的[1].作 者:作者单位: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010,35(4)分类号:X592关键词:阿维菌素 水稻 残留 HPLC
阿维菌素研究 篇3
关键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大白菜;残留动态;高效液相色谱
中图分类号:S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88-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化学名称为4'-表-甲胺基-4'-脱氧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它具有超高效,低毒,无残留等生物农药的特点,对棉铃虫、螨类、鳞翅目、鞘翅目及同翅目害虫有极高活性,在土壤和水中易降解无残留,不污染环境,在常规剂量范围内对有益昆虫及天敌、人、畜安全,可与大部分农药混用[1]。为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及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作者对1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盐WG在大白菜、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9-2010年在吉林农业大学实验站及山东济南进行。供试药剂为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 (河北博嘉农业有限公司);供试大白菜品种为“绿丽人”。
1.2 田间试验设计
1.2.1 残留消解动态试验 消解动态试验为1次施药,多次采样,各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30m2,施药量50.60g/hm2,对水40㎏,在大白菜苗后5片叶期均匀喷雾在大白菜植株上。施药后按0、8h、1、3、5、7、14、20、30、40、60d、采集土壤样品。各处理小区以5点法取样,土壤采样深度为0-10cm,最终取样不少于1kg.用四分法取土样200g,阴干后过20目标准筛,保存备用。
大白菜采样时以5点法,每小区采样品采样量不少于1kg,四分法取样切碎混匀,再连续四分法取样100g,贮存于-20℃冰箱中待测[2]。
1.2.2 最终残留试验 设2个施药剂量,在大白菜苗后5叶期,分别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33.73g/hm2、50.60g/hm22次、3次,1个空白对照,3次重复,小区面积30m2,大白菜收获期采集大白菜,每小区采5点,剪碎混匀后四分法取样500g。同期采集空白样品,于-20℃条件下保存待测。
1.3 分析方法
1.3.1 仪器与试剂 Agilent 1100型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紫外检测器;水浴恒温振荡器(SHZ-88型);超声波清洗器(KQ-250DE型);旋转蒸发仪(RE-52A型);组织捣碎机(DS-1型)。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标准品,纯度97.7%(Sigma公司);流动相乙腈为(HPLC),乙腈、二氯甲烷、磷酸、氯化氨、丙酮、氯化钠、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蒸馏水。
1.3.2 样品的提取与衍生化 称取剁碎的大白菜样品20.0g,置于组织捣碎机中,加入80ml乙腈,高速匀浆提取3min,在铺有助滤剂的布氏漏斗中减压抽滤,滤液收集到装有7g氯化钠的100ml具塞量筒中,收集滤液90-100ml,盖上塞子,剧烈震荡1min,室温下静止60min以上,使乙腈相和水相充分分层。从100ml具塞量筒中吸取40ml上层乙腈溶液,过无水硫酸钠柱后,置于旋转蒸发器40℃下减压浓缩至干。2ml丙酮溶解后,氮气吹干后,在棕色容量瓶中加入0.25ml 1-甲基咪唑后,加入0.25ml三氟乙酸酐,再加入0.5ml甲醇衍生,振荡30秒后,静止30min,过膜,液相色谱测定[3-6]。取土壤样品50.0g,置于具塞三角瓶中,加入10ml蒸馏水,其余操作与大白菜一样。
1.3.3 色谱分析条件 (1)仪器条件:Agilent1100液相色谱仪配荧光检测器;色谱柱:DIAMONSIL C18 200mm×4.6mm×5µm;柱温30℃;流动相为甲醇:水=95:5(大白菜)、甲醇:水=90:10(土壤)流速为1.0ml/min;激发波长365nm;发射波长470nm;进样量:10ul,保留时间18.581-18.593 min(大白菜)、20.369-20.422 min(土壤)。
(2) 定量方法:采用外标(峰面积) — 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用甲醇配成1000mg/kg的标准溶液,采用系列稀释法稀释至所需的浓度:0.25、0.5、1.0、2.0、2.5mg/kg后,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以进样量为横坐标x和峰面积为纵坐标y建立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为y=120.88x+1.3008,r=0.9999。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收率测定结果
分别称取空白大白菜和土壤样品,分别添加0.01、0.1、0.5mg/kg三个不同水平的标准样品,每个处理重复5次。按照上述前处理方法和仪器条件测定方法回收率,结果见表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上述3个浓度添加时,按上述处理方法提取、净化,测定回收率结果均符合要求。
表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和土壤中添加回收率测定结果
本方法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最小检出量2.0×10-11g ,最低检出浓度0.005㎎/㎏(植株)、0.002㎎/㎏(土壤)
2.2 大白菜中的消解动态
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50.60g/hm2,对水40kg,在大白菜苗后5叶期均匀喷雾在大白菜上,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进行测定,结果见图1。2009年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植株中的消解曲线方程为C=0.0332e-0.0857t,相关系数r=0.6536,半衰期t1/2=22.1d(吉林);C=0.0497e-0.1015t,相关系数r=0.8161,半衰期t1/2=11.8d(山东)。2010年C=0.0655e-0.2189t,相关系数r=0.7819,半衰期t1/2=7.0d(吉林);C=0.0107e-0.4917t,相关系数r=0.1833,半衰期t1/2=0.6d(山东)。
图1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中的消解动态曲线
2.3 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50.60g/hm2,对水40kg,在大白菜苗后5叶期均匀喷雾在大白菜田土壤上(可不种植大白菜),于施药后不同时间采样进行测定,结果见图2。2009年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土壤中的消解曲线方程为C=0.0114e-0.0179t,相关系数r=0.8988,半衰期t1/2=24.9d(吉林);C=0.0085e-0.0443t,相关系数r=0.9880,半衰期t1/2=12.9d(山东)。2010年C=0.0205e-0.0219t,相关系数r=0.9379,半衰期t1/2=24.6d(吉林);C=0.0195e-0.046t,相关系数r=0.8897,半衰期t1/2=1.5d(山东)。
图2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曲线
2.4 在大白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
在大白菜苗后5叶期,分别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33.73g/hm2,50.60g/hm2施药2次、3次,施药间隔7d,末次施药与大白菜收获期间隔在3d、7d、14d采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223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0.0257mg/kg,日本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大白菜中农药残留限量为 0.1mg/kg[7],试验结果低于此标准。由此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使用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是安全的。
表2 在土壤、植株中的最终结果
3 小结
本文对10%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实验获得较好的回收率、重复性和较低的检出限,满足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从消解速率测定结果来看,在大白菜上和土壤中的半衰期较短(t1/2<30d),属于易降解农药。收獲期植株中和土壤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均低于其MRL值,在建议施药剂量和方法下使用是安全的。本方法为预测其使用后在环境中的降解动态,研究其环境行为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正确评价其生态环境安全性及制定安全使用标准提供了方法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晶,董丰收,刘新刚,等.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梨中阿维菌素残留方法研究[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8,29(2):18-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788-2004.农药残留试验准则[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3] 赵领军,张丽军.冬枣中阿维菌素残留的荧光法检测试验[J].河北果树,2007(5):6-7.
[4] 孙明娜,万宇,朱传明,等.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18):7533-7534.
[5] 李再兴,宋存义,杨景亮,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废水中阿维菌素的含量[J].中国环境监测,2007,23(3):7-9.
[6] 周爱英,舒红英.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江西化工.2003,(4):122-124.
阿维菌素研究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万载县水稻原种场试验田进行, 该稻田土壤为壤土, 有机质含量较高, 土壤肥力较高, 杂草较少, 排灌方便。供试水稻品种为金优458。产量水平为6 300 kg/hm2左右。
1.2 供试药剂
15%阿维·唑磷微乳剂, 美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 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三唑磷乳油, 江西万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产;40%毒死蜱乳油, 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8%阿维菌素乳油, 辽宁利农达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上述药剂均由市场购得。
1.3 试验方法
试验设9个处理, 各药剂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15%。阿维·唑磷微乳剂225 g/hm2 (A) 、270 g/hm2 (B) ;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225 g/hm2 (C) 、270 g/hm2 (D) ;20%三唑磷乳油300 g/hm2 (E) ;40%毒死蜱乳油480 g/hm2 (F) ;1.8%阿维菌素乳油8.1 g/hm2 (G) 、13.5 g/hm2 (H) ;以清水作空白对照 (CK) 。4次重复 (小区) , 共36个小区, 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为150 m2。按用水量450 kg/hm2的标准, 配制药液, 用利农牌HD-400背负手动喷雾器于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均匀喷雾施药1次。
1.4 调查统计
在空白对照区受害状明显时取样调查1次。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 每小区调查50丛水稻。调查水稻总株数、枯心株数和剥查幼虫数, 统计枯心率和幼虫死亡率。数据统计分析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一) GB/T 17980.1-2000》的要求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处理B的对水稻枯心的防治效果为97.07%, 高于处理E的防治效果, 但两者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处理G、H的防治效果。处理A的防治效果为86.88%, 低于处理E的防治效果, 但高于处理G、H的防治效果。处理D的防治效果为91.32%, 高于处理F、G、H的防治效果, 处理C的防治效果为85.81%, 低于处理F的防治效果, 但高于处理G、H的防治效果。
(%)
注:同列不同字母表示经DMRT法统计在5%水平时无显著差异。
从幼虫死亡率来看, 处理B的幼虫死亡率为97.69%, 高于处理E, 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处理G、H。处理A的幼虫死亡率为89.33%, 低于处理E, 但高于处理G、H。处理D的幼虫死亡率为95.36%, 显著高于处理F、G、H;处理C的幼虫死亡率为88.23%, 低于处理F、H, 但差异不显著, 显著高于处理G。以上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与三唑磷或毒死蜱复配后, 能显著提高各个单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特别是在用量达270 g/hm2的情况下, 15%阿维·唑磷微乳剂和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对水稻二化螟表现出优良的防治效果, 对二化螟幼虫有良好的毒杀作用;此外, 在试验过程中, 未发现上述药剂出现药害的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大量研究表明, 复配农药具有减少药剂用量, 提高防治效果, 预防和延缓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抗性, 延长农药品种的使用寿命等优点。阿维菌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的具有代表性的高效、广谱杀虫、杀螨、杀线虫活性的生物农药, 它具有与目前其他任何杀虫杀螨剂截然不同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 能够防治对有机磷、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等已产生抗性的害虫 (螨) , 不会产生交互抗性。由于其良好的理化性质, 该药还可与其他多类农药品种混用, 简化施药技术。目前, 江苏、浙江、安徽和湖北等地的二化螟已对三唑磷和杀虫双 (单) 产生严重的抗性[2,3,4,5], 有的省份甚至已禁止使用该类药剂。为了提高三唑磷的防治效果, 不少厂家纷纷研究其复配制剂。该试验结果表明, 阿维菌素与三唑磷或毒死蜱复配后, 能显著提高各个单剂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对二化螟幼虫表现出优良的毒杀效应, 值得推广应用。建议15%阿维·唑磷微乳剂和15%阿维菌素·毒死蜱水乳剂有效用量以270 g/hm2为宜, 在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均匀喷雾使用。
参考文献
[1]盛承发, 王红托, 盛世余.我国稻螟灾害的现状及损失估计[J].昆虫知识, 2003, 40 (4) :289-294.
[2]曹明章, 沈晋良, 张金振, 等.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和对三唑磷抗性的遗传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 2004, 18 (1) :73-79.
[3]周群芳.安徽省水稻二化螟抗性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J].2005, 11 (7) :72-73.
[4]刘华林, 刘梦泽, 李星洲, 等.孝感市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治理对策研究[J].湖北植保, 2005 (4) :32-34.
阿维菌素研究 篇5
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法选育阿维菌素高产菌株
目的.选育高产阿维菌素产生菌.方法分别以紫外线和加热灭活阿维菌素产生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620和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632原生质体,并将2种灭活的原生质体用PEG4000融合,从融合株中筛选阿维菌素高产菌种.结果获得高产阿维菌素融合株Streptomyces avermitilis F32,总发酵单位达3 904 mg・L-1,其中B1a组分产量较高,达1 016 mg・L-1,分别较出发菌株S.avermitilis 620、S. avermitilis 632提高117.1%和103.6%.结论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法选育阿维菌素高产菌株是值得推广的一种选育方法.
作 者:李佳玮 张文琴 林海 徐威 LI Jia-wei ZHANG Wen-qin LIN Hai XU Wei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制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16 刊 名: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23(5) 分类号:Q815 关键词:阿维链霉菌 阿维菌素 原生质体 融合阿维菌素研究 篇6
关键词:阿维菌素;板栗;针叶小爪螨;试验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7-0092-02
桐柏山区栽植板栗的历史悠久,栽种的品种良莠不齐,大多管理粗放,种植结构不合理,虫害多发,不时造成危害。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以针叶小爪螨(Oligonychus ununguis jaacobi)为代表的板栗食叶害虫常常会暴发成灾,给板栗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针叶小爪螨,俗称板栗红蜘蛛、栗红蜘蛛等,属蜱螨目叶螨科,是板栗主要食叶害虫之一,是为害板栗的重要刺吸式害虫。主要以幼螨、若螨及成螨刺吸叶片危害,叶片受害后呈现苍白色小斑点,斑点尤其集中在叶脉两侧,严重时叶片变黄焦枯,树势衰弱,果实瘦小,严重影响树势的生长和栗实产量。2011年该虫在桐柏山区首次发现,至2012年已扩展到全县多数板栗种植区域,呈扩展蔓延之势加快、疫点增多、局部暴发成灾的发展态势。
据报道,在针叶小爪螨受害严重区,一般板栗的产量损失达10%~30%,严重的可达30%以上,造成了板栗质量下降和栗农收入的减少,严重影响了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多年来栗农主要依靠化学农药防治该害虫,许多栗园施药频繁、剂量较高,常造成滥用农药,引发板栗农药残留量超标、害虫产生抗药性、板栗园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因此,筛选出对针叶小爪螨的经济、实用、高效的防治药剂十分必要。
1 监测调查
通过开展针叶小爪螨专项监测调查,掌握其在桐柏山区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危害程度等情况,为开展试验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踏查,发现有针叶小爪螨危害症状,对受害板栗及其周围500m范围内进行详细调查,着重调查受害板栗种类、株数、受危害程度、虫口密度、树下植被环境、周围其他植物的分布及生长情况等,做好记录。通过专项监测调查分析,发现全县共有3个严重发生区域,若虫平均虫口密度为7头/100叶,严重的达到57头/100叶,中度以上发生面积3 333hm2,中度以下发生6 666hm2。发生最严重的朱庄、吴城、大河等乡镇的板栗集中连片种植区域,危害严重时幼嫩叶片被取食后严重失色,造成新生叶片营养供给不足,严重影响到板栗的生长,给板栗生产和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破坏。通过开展专项监测调查,全面掌握了针叶小爪螨在全县的发生范围、面积、受害板栗种类、受害程度(表1),为开展防治试验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药剂、器械 试验药剂采用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阿维菌素油悬乳剂,阿维菌素有效成分3%,农药登记证PD20111267,生产批准证HNP32063-A8101,产品标准号Q/32095JNA006。试验器械采用江苏南通市广益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广益”3WF型弥雾机。
2.2 试验环境 为了使试验研究具有代表性,经多次实地踏查、论证,试验区选择在吴城、大河2个乡镇,每个乡镇选取一个规模较大的板栗基地作为防治试验区。试验区土壤为黄棕壤,肥力中等,地势为浅山丘陵,均建设有生产道路、灌溉系统、管护设施等,距离村庄、河流、池塘及交通干线道路较远。试验区板栗平均高5.5m,郁闭度达0.8,冠幅4.6m,板栗长势一致,林下有少量杂草、野蒿等草本植物以及少量荆条、野酸枣等小灌木。
2.3 试验设计 每个试验区设置A、B、C、CK四个面积相等的小区,A、B、C三个小区为施药小区,CK小区为清水对照,每个小区面积0.07hm2。每个处理小区林相、品种、长势、立地条件、植被、受害程度等自然因子基本相同,小区设置间隔500m,随机排列。处理A、B、C分别喷施阿维菌素2 000、1 500、1 200倍三种浓度的药液,采用背负式弥雾机机动喷雾防治,确保药液覆盖均匀。
2.4 试验时间 施药时间选择在2013年若虫危害盛期的6月13日下午16:00以后,风向稳定,风力2~3级,天气晴朗,施药前后3d无降雨、干热风、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土壤墒情适宜,板栗生长状况正常。按照要求采用弥雾机机动均匀施药,确保药液附着均匀一致。
2.5 统计分析 施药结束后3d、7d、11d分别检查防治效果。通过调查施药前和施药后的活虫数量,计算杀虫率,分析防治效果。在用药及虫情调查期间未使用其他防治药剂,虫害发展稳定,气候未见异常,各项外部条件符合试验要求。计算公式如下:防治效果(%)=[1-(对照区药前活虫数×处理区药后活虫数)/(对照区药后活虫数×处理区药前活虫数)]×100。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分析表明,采用阿维菌素防治针叶小爪螨具有不伤及天敌,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对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表2、表3)。据观察,施药1d后针叶小爪螨低龄若虫取食能力降低,部分若虫已经死亡,2d后活动能力减弱,基本不取食,3d后大部分已经死亡,少量零星若虫头部翘起,濒临死亡。通过试验证明,阿维菌素油悬乳剂能较快杀死若虫,防治效果较好,最佳防治时期应在针叶小爪螨若虫期进行集中防治,此时危害较轻,防治成本较低,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时可采用稀释1 500~2 000倍液喷雾,达到经济成本最低和防治效果最好的目的。阿维菌素杀虫谱广、高效、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对其他食叶害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降低对害虫防治的成本。
4 讨论
通过系统监测发现,针叶小爪螨的发生因栽培环境、管理、气温、降雨和雨日天数等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背风向阳的板栗园,越冬虫口存活较多,春季虫害发生较早。在不同板栗品种之间,一般以叶片萌发较早,芽叶较密,持嫩性较强的品种受害较重。杂草多的板栗园虫口较高,板栗长势较好、均匀一致的发生虫害较少。调查表明:阳坡比阴坡发生早、危害重,中坡比下坡发生早、危害重,东西坡比南北坡发生早、危害重。另外,经营管理水平不一,虫害发生的程度也不同,常修剪、中耕的板栗园,注重保护自然天敌,针叶小爪螨发生的少,危害较轻,反之发生较多。气温、降雨量和雨日天数也是影响虫口消长的主要气候因子。冬季气温的高低影响越冬成虫的存活和繁殖,阴雨晴日天数影响其繁殖。在春季气温升高到10℃时开始活动,周平均气温在17~19℃,是其生长与繁殖的适应的温度区间,最适和生长繁殖温度区间为20~26℃,这时板栗生长旺盛,幼嫩芽最多,食料充足。当温度持续达29℃以上高温时,不利于害虫的生长繁殖,虫量急剧下降。高温、干燥是针叶小爪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有利条件,适宜温度为20~26℃,夏季高温干旱时有利于种群增加。针叶小爪螨多在叶片正面活动,阴雨连绵、强度降雨可以使种群数量显著下降。
5 结论
由本次试验可知,阿维菌素是可以广泛适用于针叶小瓜螨害虫防治的农药,能有效地控制害虫虫口数量,同时不伤害其他天敌昆虫,符合无公害农药应用发展方向,应用前景广阔。
阿维菌素研究 篇7
1 实验准备
按标准参照傅先元的分级标准, 选取成螺个体重量为15±1.5g,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试验预处理, 之后再分别进行对照实验。
浸螺法进行毒力测定:称取一定量的90.2%甲氨基阿维菌素原药, 用丙酮溶解后配置成母液, 加水稀释, 成螺的处理浓度为0.8、0.4、0.2、0.1、0.05mg/L, 均设清水为对照处理, 每个浓度重复3次。用小桶 (8.75cm×8.75cm×16.5cm) 盛500m L药液和清水, 每桶投螺15只。在25±1℃的恒温室浸泡福寿螺, 隔6h观察福寿螺的行为, 分别于24h、48h统计死亡情况, 计算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
酶液提取:采用浸螺方法对成螺进行毒力测定, 用DPS 6.55软件建立毒力回归方程, 并设置LC25、LC50、LC75 3个质量浓度和空白对照, 试验开始后, 分别于6h、12h、24h、48h取样。快速称取1 g肝脏置于研钵中, 用剪刀剪碎, 加入一定量的液氮后快速研磨, 分别加入相应的试剂检测各种酶含量。
1.1实验方法
1.1.1谷胱甘肽S一转移酶 (GSTs) 活性测定
用移液枪依次加入4x10-3mol/L CDNB 50µL、13.33mmol/L GSH60µL、50µL酶液、0.06 mol/L p H7.0磷酸缓冲液90µL于96孔酶标板中, 总体积为250µL, 反应条件于26℃下, 用酶标仪在340nm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值。每30 S读数1次, 共记录15min内OD值变化。对照孔中加入50µL磷酸缓冲液代替酶源液, 其他参数一样。GSTs单位定义:lmg组织中lmin催化分解1µmol底物为1个酶活力单位 (U) 。以反应速度表示GSTs酶活性 (OD/mg pr./min) 。
1.1.2乙酰胆碱酯酶 (ACHE) 活性测定
用移液枪准确地移取150µL酶源上清液和50µL0.1mol/LPH8.0的磷酸缓冲液于96孔酶标板中, 然后依次加入0.01 mol/L二硫代双硝基苯甲酸 (DTNB) 溶液50µL、O.075 mol/L碘化硫代乙酰胆碱ATch I溶液50µL, 在酶标仪测定下405nm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值。该反应于26℃15min内 (30s为间隔) 的OD值变化。以磷酸缓冲液作为空白对照, 以反应速度表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 (OD/mg pr./min) 。
1.1.3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测定
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测定:依次加入0.1mol/L Tfis.Hcl 4.5ml缓冲液、4.2 m L二次蒸馏水, 对照管加入10mmol/L0.3m LHcl, 样品管加入2.5mmol/L0.3m L邻苯三酚, 总体积为9m L。置于倾入光径lcm比色杯中并计时, 于325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值A0, 30s读数1次, 共记录5min内的吸光度值, 并以时间、吸光度值作坐标图, 邻苯三酚的自氧化速率AA0是用该线性方程的直线斜率表示。每次测定重复4次, 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操作方法同上, 但在加入邻苯三酚之前, 一定先加入300µL的酶源上清液。并减少加入二次蒸馏水确保蒸馏水一样。迅速倒入1cm比色皿中, 以0.01mol/L HCl缓冲液为参比, 于325nnl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每隔0.5min计数, 连续测定5 min。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测定用蒸馏水代替酶源上清液。每次实验重复4次, 记录该曲线的斜率即为△ASOD.SOD酶活力单位定义为在25℃、p H 8.2时每1 min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达50%的酶量。
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率定义为:
(E: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率;V1:反应液总体积;V2:测定样品体积;N:样品稀释液的倍数)
酶活的抑制率 (%) =[ (对照组的酶活力一受试组的酶活力) /对照组的酶活力]×100。
1.1.4酚氧化酶 (PO) 活性测定
采用磷酸钠盐缓冲体系, 在2m L的测活体系 (含0.1mol/Lp H6.8的Na2HP04—Na H2P04缓冲液和8mmol/L邻苯二酚中加入200µL酶源上清液, 28℃检测波长为430nm处的吸光度值, 并以时间、吸光度值作坐标图, 酚氧化酶活力用所得的直线斜率来表示。在27℃时每l min增加吸光度值lµ的酶量为PO酶活力单位 (u) 。PO酶量 (U/g) 通常以1g组织中所含的u的量来表示, 每次测定重复3次, 取平均值, 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1.5过氧化氢酶 (CAT) 活性测定
在恒温25℃条件下, 将CAT酶提取液加H202-磷酸盐缓冲液中, 采用1cm比色皿在250nm波长处每隔10 S测其吸光度数值。以常温下100 S分解过氧化氢一半时的酶蛋白量作为过氧化氢酶活性单位。
2 甲氨基阿维菌素对福寿螺主要酶活性实验结果分析
处理12h内, 甲氨基阿维菌素低 (LC25) 、中 (LC50) 浓度对成螺肝脏内GSTs和ACh E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 12h达到高峰后开始持续下降并在48h低于对照水平 (P<0.01) , 除低浓度 (LC25) 组成螺肝脏ACh E酶活力仍高于对照组水平。
甲氨基阿维菌素中、高浓度组对成螺肝脏PO酶活力在6h时达到最大值, 之后逐渐下降, 至48h时其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
在不同药剂浓度处理下, 福寿螺肝脏CAT活性总体表现为上升—下降的趋势。随着时间的延长, 福寿螺肝脏内CAT酶活力逐渐降低, 在48h时下降至最低值, 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
甲氨基阿维菌素低浓度 (LC25) 组的福寿螺肝脏SOD酶活力变化不大, 其在长时间 (48h) 的染毒下, 较对照组仍差异不显著:中 (LC50) 浓度组的福寿螺肝脏内的酶活力在24h达到最大值, 48h其酶活力才被显著抑制;而高 (LC75) 浓度组的SOD酶活性比低 (LC25、LC50) 浓度组在更快的时间 (6h) 达到高峰, 之后就开始持续下降并在24h时被极显著抑制。因此, SOD的上升与下降反映了福寿螺抵抗甲氨基阿维菌素的能力。
3 结语
根据实验可以得出, 在不同的处理时间 (6、12、24、48h) 内, 不同浓度的甲氨基阿维菌素对福寿螺的解毒酶、抗氧化酶等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在胁迫期间, 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力变化, 是在一定的剂量范围或者时间段内体现出的剂量和时间效应, 酶活力受毒物剂量的影响, 当浓度较低时, 毒物对代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各浓度组福寿螺肝脏CAT酶、SOD酶、PO酶等活力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对福寿螺酶活性影响, 以几组对照试验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对福寿螺的作用机理及影响, 旨在为研究福寿螺的防控措施及高效安全的杀螺剂提供依据及帮助。
关键词:福寿螺,甲氨基阿维菌素,影响,酶活性
参考文献
[1]黄秀枝, 蔡瑷安, 尚战峰, 等.甲氨基阿维菌素胁迫下福寿螺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及显微结构的变化[J].江苏农业学报, 2015 (3) .
[2]刘晓漫.福寿螺不同地理种群抗药性及其生理生化差异研究[D].广西大学, 2011.
阿维菌素研究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属马肝田, 土壤中全氮含量为1.53 g/kg, 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分别为8.9、425.2 mg/kg, p H值6.2, 有机质含量为23.87 g/kg。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10%阿维菌素悬浮剂 (华北制药集团爱诺有限公司生产) 、2%阿维菌素悬浮剂 (河北威远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即分别施用10%阿维菌素悬浮剂45.0 g/hm2 (A) 、67.5 g/hm2 (B) 、90.0 g/hm2 (C) , 2%阿维菌素悬浮剂337.5 g/hm2 (D) , 以空白作对照 (CK) 。4次重复, 小区面积30 m2, 各小区间设置隔离行。
1.4 试验方法
于2011年7月11日采用山东卫士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 喷雾工作压力0.2~0.3 MPa, 喷孔口径为0.7 mm。施药时水稻处于圆秆拔节期, 此时正是稻纵卷叶螟蚁螟盛期[1]。各处理药液用量750 L/hm2。
1.5 调查内容与方法
2011年7月18日各小区采取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 调查25丛活虫数, 计算稻纵卷叶螟死亡率;7月25日 (稻纵卷叶螟危害基本定型) 采取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 每小区调查25丛, 统计叶片数和白叶数, 计算防效。采用SSR新复极差法分析差异显著性。计算公式如下[2,3,4,5]:
1.6 试验期间天气情况
施药当天晴天, 气温24.8~29.8℃, 平均温度27.1℃, 相对湿度90%, 一级风。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防效
由表1可以看出, 药后7 d处理A、B、C、D的虫口防效分别为63.01%、71.21%、78.40%、74.14%;药后14 d处理A、B、C、D的虫口防效分别为70.81%、77.07%、88.87%、76.14%, 处理A与处理C差异显著, 处理B与处理C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 10%阿维菌素悬浮剂的持效性较好, 可达14 d左右[2,3,4,5]。
(%)
2.2 不同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叶片防效
由表2可以看出, 处理A、B、C、D的叶片防效分别为71.57%、76.86%、88.88%、76.14%。
2.3 安全性
由表3可以看出, 药后各处理对水稻均安全, 对天敌有少许杀伤。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10%阿维菌素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 且对水稻安全, 持效期可达14 d左右, 适宜用量不少于67.5 g/hm2。水稻生产中, 宜在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生初期用药。
注:天敌数量为4个重复之和。
摘要:进行10%阿维菌素悬浮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研究, 结果表明:10%阿维菌素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效, 对水稻安全, 持效期可达14 d左右, 适宜用量不少于67.5 g/hm2, 宜在稻纵卷叶螟幼虫发生初期用药。
关键词:10%阿维菌素悬浮剂,稻纵卷叶螟,虫口防效,叶片防效
参考文献
[1]周宇杰, 徐铁平, 陈月娣, 等.四种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 2011 (1) :113-114.
[2]邱淑芬, 董波, 孙国俊, 等.江苏金坛地区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动态与防控对策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9) :75-78.
[3]束兆林, 繆康, 赵来成, 等.25%甲维.毒死蜱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21 (5) :74-76.
[4]徐丽君, 申强, 周益民, 等.稻纵卷叶螟防治药剂药效对比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 2012, 40 (1) :123-125.
阿维菌素研究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田地处平畈上, 通风透气性好, 光照充足, 排灌方便。土壤类型为黏壤土, p H值为6.7左右, 有机质含量丰富, 保肥、保水能力强, 田间及田埂上杂草均较少, 耕作层20 cm左右, 属高产田块。试验对象: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供试作物为晚稻, 品种为金优402。试验药剂为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 拜耳杭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20%垄歌水分散粒剂, 美国杜邦公司生产, 市购;20%康宽悬浮剂, 美国杜邦公司生产, 市购;5%锐劲特悬浮剂, 拜耳杭州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生产, 市购;2%阿维菌素乳油, 江苏丰山农化有限公司生产, 市购。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 具体见表1。3次重复。小区面积100 m2。
1.3 试验方法
用工农-16型背负式喷雾器均匀透彻喷施, 喷头为切向离心式整体单喷头, 孔径1.3 mm, 喷雾工作压力3~4 kg/cm2。用药液750 kg/hm2。7月14日, 水稻处孕穗期, 稻纵卷叶螟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750 kg/hm21次[1,2]。试验期间未防治其他病虫害[3,4]。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试验期间共调查4次, 分别为:7月14日施药前调查虫口及卷叶基数;药后3 d, 即7月17日进行虫口及卷叶数的调查;药后7 d, 即7月21日进行虫口及卷叶数调查;施药后14 d, 即7月28日, 即药后14 d, 田间空白对照区为害定局时进行卷叶数调查。采用5点取样, 每点10丛, 每小区共调查50丛稻, 每株调查最上3片叶, 得到总叶数及卷叶数[5,6]。
1.5 试验期间气象资料
施药当天晴, 气温23~34℃, 风力1级, 试验期间未发生影响试验的极端气候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由表2可知, 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对水稻稻纵卷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300、450、600 g/hm2, 在稻纵卷叶螟幼虫高峰期施药, 药后3 d杀虫效果分别为79.65%、84.69%、90.49%, 保叶效果分别为76.08%、79.04%、87.11%;药后19 d防治效果分别为92.59%、94.31%、96.01%。该药剂使用对水稻安全, 对稻飞虱、水稻螟虫也有较好防效。
2.2 安全性
试验期间, 试验药剂和对照药剂处理区均对水稻生长安全, 未见异常影响及药害情况。对同期发生的稻飞虱、二化螟有较好防治效果。未发生水生动物大量死亡。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防治稻纵卷叶螟幼虫, 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悬浮剂450~600 kg/hm2于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能达到90%以上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雪平, 陈康恩.不同农药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对比试验[J].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3 (3) :25-28.
[2]黄晞, 方小玉, 颜文好.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J].广西植保, 2012, 25 (3) :12.
[3]吴永方, 张桥, 吴庭友, 等.氯虫苯甲酰胺防治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2) :96-97.
[4]何永红, 朱红军.几种药剂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比较[J].农技服务, 2009 (1) :75.
[5]李威, 郑明章.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 2011 (2) :39-40.
阿维菌素研究 篇10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无公害抗生素类杀虫剂, 是阿维菌素的高活性衍生物, 它明显提高了对鳞翅目害虫的活性, 对人畜和天敌安全, 适宜防治多种重要蔬菜害虫。为了明确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及对甘蓝的安全性, 为该产品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特进行该试验[2,3,4], 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陕西省洋县良种猪场进行, 该地块地势平坦, 土壤类型为水稻土, 有机质含量2.6%, p H值为6.9, 肥力中等, 试验地面积为566.67 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甘蓝品种:中甘21号, 当地甘蓝主栽品种, 由试验地农户提供;供试药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 (陕西韦尔奇作物保护有限公司提供) 、3%甲维盐乳油 (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市购) 。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 分别为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90 g/hm2 (A) 、105 g/hm2 (B) 、120 g/hm2 (C) , 3%甲维盐乳油175.5 g/hm2 (D) , 以清水作对照 (CK) 。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20 m2。
1.4 试验方法
甘蓝苗于6月18日移栽, 株行距为30 cm×35 cm, 栽培时施有机肥34.5 t/hm2、尿素375 kg/hm2、普钙450 kg/hm2, 栽培管理属中上等水平。甘蓝育苗期在苗床曾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蚜虫1次, 移栽后进行过1次中耕除草, 期间未使用任何农药。
7月20日正值甘蓝包心期, 采用新加坡利农HD-40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进行喷雾, 采用全株球茎及叶片均匀喷雾施药, 喷液量以均匀喷湿球茎及叶片反正面, 药液欲滴未滴为宜, 药液用量约675 L/hm2。
7月20日施药前进行甘蓝小菜蛾幼虫基数调查, 并于药后2、8 d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 每点连续固定2株甘蓝调查活虫数, 共调查3次, 取平均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t0—处理区药前活虫数;Pt1—处理区药后活虫数;CK0—对照区药前活虫数;CK1—对照区药后活虫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甘蓝的安全性
田间系统观察表明, 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供试作物甘蓝安全, 无不良影响, 且对菜青虫、蚜虫等也有较好的兼治效果, 提高了甘蓝的商品性。
2.2 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甘蓝小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药后2 d, 处理A、B、C的防效分别为77.67%、81.41%、86.01%;药后8 d, 处理A、B、C的防效分别为83.57%、90.26%、93.18%。处理D药后2、8 d的防效分别为81.11%、88.94%。
注:同列不同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0.01水平下的差异显著性。
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 (DMRT) 法, 利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无论药后2 d还是药后8 d, 处理C防效均最高, 与其他处理达极显著差异水平。处理B与处理D之间差异不显著, 但与处理A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甘蓝小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施用剂量控制在105~120g/hm2, 药后2、8 d的防效均可达85%以上, 且对甘蓝安全, 可大面积推广应用。注意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交替使用, 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并按采收间隔期7 d收获[5,6]。
摘要:研究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甘蓝小菜蛾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甘蓝小菜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施用剂量控制在105120 g/hm2, 药后2、8 d的防效均可达85%以上, 且对甘蓝安全, 可大面积推广应用。注意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交替使用, 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并按采收间隔期7 d收获。
关键词: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甘蓝小菜蛾,防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青君, 张文吉, 朱国仁.小菜蛾的发生为害特点及抗药性现状[J].中国蔬菜, 2001 (5) :53-55.
[2]钟国华, 彭雏燕, 陈文团, 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对蔬菜害虫的控制作用[J].植物保护, 2006 (1) :55-58.
[3]李瑞娟, 于建垒, 宋国春, 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及安全使用[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1) :266-271.
[4]吴玉东, 宁清丽, 曹春梅, 等.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防治甘蓝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J].广西植保, 2013 (1) :16-17.
[5]陈贤清, 蒋志强, 张仕友, 等.0.2%高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防治甘蓝甜菜夜蛾田间药效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 2006 (5) :77-78.
阿维菌素研究 篇11
关键词:阿维菌素类药物 酶联免疫法 快速检测
中图分类号:S8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19-04
Abstract: The method of 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the residues of AVMs in food. The judgment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were the same when using ELISA and HPLC to detect the samples. The ELISA method was sensitive with high repeatability and specificity, and suitable for detecting AVMs residues in food.
Key Words: AVMs enzyme-linked immune-sorbent assay(ELISA) quick-tested
食品行業是一个关系到人们健康的敏感行业,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尽管科技进步显著降低了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但随着新型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农、兽药残留仍然是人类健康的威胁之一。阿维菌素(Avermectins)是一种应用广泛使用的杀虫、杀螨剂,是一种具有十六元环结构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由于其具有高效、广谱、低残留、相对安全等特点,一直被广泛用于农药和畜牧业中。目前,主要采用仪器检测对农畜牧产品中的阿维菌素药物残留进行检测控制,但仪器设备及试剂较昂贵、耗费长、需配备专业的检测人员,不便于现场检测,给检测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本研究在何方洋[1]已经成功研制出阿维菌素抗原及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自制阿维菌素抗原和阿维菌素单克隆抗体,以酶标记后采用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原理制作出快速检测试剂盒,以满足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及检测及时的筛查工作。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实验材料
阿维菌素标准品购自北京标准物质研究中心;牛血清白蛋白(BSA)、氯化钠、磷酸盐等均购自北京百欣试剂公司;酶标仪(最大量程为4.0)上海雷勃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涡旋仪、均质器湖南湘立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牛血清白蛋白BSA、卵清蛋白OVASigma公司;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二抗美国Jackson公司;底物显色液由A液和B液组成,A液为过氧化氢,B液为四甲基联苯胺;2%氯化钠溶液、洗涤液、封闭液、终止液;实验室自制。
1.2 实验方法
1.2.1 AVM抗原的制备
AVM抗原的制备参照朱蓓蕾[2]等人的方法。
1.2.2 AVM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1)动物免疫方法。以AVM-BSA为免疫原,免疫雌性BALB/c小鼠(8~12周龄)。首次免疫每鼠用100g的AVM-BSA(以载体蛋白计)与等量FCA混合制成乳化剂,颈背部皮下多点注射。二免和三免时,将FCA换成FICA,剂量和方法同首免。每次免疫间隔2周。融合前3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入50gAVM-BSA进行加强免疫。
(2)免疫细胞培育。四免后第3天,无菌条件下取小鼠脾细胞与SP2/O细胞融合(10:1)。融合剂为50%的PEG2000,静置2min,加入25ml无血清DMEM营养液,静置5min,8000g/min离心15分钟,用20mlDMEM营养液悬浮混匀,铺种于2块96孔细胞培养板(含饲养细胞),每孔100l。待细胞长至孔底的1/2~1/3时,阳性细胞迅速扩大培养并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10~14天后,取细胞上清检测,计算阳性率。阳性率100%时,得到稳定的细胞株。
(3)单克隆抗体制备。采用体内诱生腹水法进行大量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将BALB/C小鼠(8周龄)腹腔注入灭菌石蜡油0.5ml/只,7天后,再注入阳性细胞1×106个/只,10天后抽取腹水。离心去脂肪层和细胞层后,用饱和硫酸铵法纯化,分装冻存。阳性细胞经过3次亚克隆,阳性率达100%,得到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
(4)单克隆抗体的鉴定。经琼脂扩散沉淀试验、间接ELISA检测、染色体计数和SDS-PAGE电泳检测,确认该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1,分子量为165.7KDa,染色体数目为89~94条,亲和常数为1.80×1010M-1。
(5)羊抗鼠抗抗体及酶标记抗抗体的制备。参照杨利国[3]等人的方法,以羊为免疫动物,以鼠源抗体为免疫原免疫无病原体羊,得到羊抗鼠抗抗体;再采用过碘酸钠法将羊抗鼠抗抗体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进行偶联,得到酶标记抗抗体。
1.2.3 试剂盒的制备
以100uL适宜稀释倍数的阿维菌素抗原稀释液包被96孔酶标板,37℃孵育2h,然后用洗涤液洗板3次,拍干,用150uL封闭液封闭,37℃孵育2h,取板后拍干。
1.2.4 阿维菌素类药物试剂盒配套试剂
96孔酶标板,标准品1~6(浓度为0、0.5、1.5、4.5、13.5、40.5ug/L)高浓度标准品(浓度为5mg/L),酶标二抗,抗体工作液(以最佳稀释浓度稀释的间克隆抗体),底物液A液,底物液B液,终止液,20×浓缩洗涤液,2×浓缩洗涤液。
1.2.5 样本前处理方法
nlc202309020217
本研究以鸡肉为样本,用均质器均质组织样本;称取3.0±0.05g均质后的组织样本至50ml聚苯乙烯离心管中,加入9ml乙腈、3ml正己烷,用振荡器3000g振荡10min,15℃(59)离心5min;移取1ml下层液至10ml洁净干燥玻璃试管中,于50-60℃水浴氮气流下吹干;加入1ml复溶工作液,用涡旋仪涡动1min,超声波溶解10min,再用涡旋仪涡动1min。取出100μl溶解后的样本液,加入100μl复溶工作液,用涡旋仪涡动30s,混匀;取20μl用于分析。
1.2.6 试剂盒各技术参数的确定
分别对试剂盒的灵敏度、准确度、检测限、精密度、稳定性、交叉反应率进行试验,并将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与HPLC检测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对比。
2 结果分析
2.1 最佳单克隆抗体浓度的确定
测定添加10μg/kg阿维菌素标准品的鸡肉样品OD450的结果见表1。
结果表明,抗体浓度为1×103時标准曲线扭曲变形相关参数无法计算,可以看出抗体浓度在4×104:1000倍稀释时,最大吸光值、回收率和50%抑制浓度均处于最佳状态。
2.2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确定
由表中可见,随着包被浓度的降低,曲线的IC50值也在下降(即灵敏度在提高),AVM-OVA包被抗原3000倍稀释时,试剂盒IC50和最大吸光度值等技术指标均较好,6000倍稀释时试剂盒的吸光度值较低,因此选择3000倍的AVM-OVA稀释浓度进行包被。
上述一系列实验表明,阿维菌素ELISA检测方法的最适条件分别为:包被抗原液稀释倍数为3000,单克隆抗体液稀释倍数为40000,酶标二抗液稀释倍数为1000。
2.3 试剂盒灵敏度和检测限试验
该方法对鸡肉样本的检测限为1.5g/kg,对其它不同种类食品检测限略有不同。具体结果见表3。
2.4 样本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
以5、10、20mg/kg三个浓度的阿维菌素分别对鸡肉样品进行添加,用三批试剂盒进行测试(测试数据见表4)。
从表4可以得出,样品平均回收率在68.5%~92.6%之间;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
2.5 试剂盒稳定性试验
当试剂盒存放在4℃时,经过12个月的测定,从生产之日起到第9个月,试剂盒的最大吸光度值(零标准)、50%抑制浓度、阿维菌素添加回收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到第12个月时检测结果发现标准吸光度值在0.6以下,试剂盒灵敏度有一定下降,阳性样本加以率也有下降趋势。
当试剂盒存放在37℃时,该试剂盒在37℃经7天的保存试验,OD值有所下降,但零标准吸光度值仍在0.9以上。回收率在73.4%-97.3%;标准品板内变异系数在10%以下。将试剂盒在37℃保存的条件下放置7天,(据唐伟国著[4]《医学验诊断试剂的制备与应用》介绍,试剂盒在37℃每稳定一天,可相当于4~10℃保存一个半月)进行老化试验,结果表明该试剂盒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要求。
从以上研究可得出阿维菌素类药物多残留试剂盒可以在4℃至少保存6个月以上。
2.6 交叉反应率试验
阿维菌素抗体与麦迪霉素、螺旋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和四环素等非阿维菌素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而与阿维菌素类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大,说明抗体特异性高。结果见表5。
2.7 与高效液相结果比较
2.7.1 灵敏度比较
用本试剂盒和仪器方法[6]分别测定了随机鸡肉样品共10份样品,结果如表6。
由于仪器方法的最低检测限为1g/kg,低于1g/kg的样品不能检出;用试剂盒方法检测鸡肉样品的最低检测限为1.5g/kg,按照试剂盒最低检测限1.5g/kg判定,低于1.5g/kg的,表示符号为“-”,高于1.5g/kg的,按照实际检测结果报告。从表可知,试剂盒的准确度与仪器检测结果相同,阴阳性符合率为100%。
2.7.2 精密度和准确度比较
同等条件下,分别按照高效液相色谱和自制试剂盒检测提供的方法,以5g/kg浓度对空白鸡肉进行阿维菌素添加回收试验,比较仪器检测方法和自制试剂盒检测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和变异系数。自制试剂盒检测方法中,将添加样品在3块不同酶标板上测定,做4个平行,计算变异系数。结果见表7。
由表7可见,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以5g/kg浓度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2.0%,变异系数为7.0%。自制试剂盒以5g/kg浓度添加时,平均回收率在73.4%~78.0%之间,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自研试剂盒适于实际样品的检测。
3 讨论
我国国家标准《动物源食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5]和农业部标准《动物源食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6],通过将样品处理后,进行衍生化后用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该标准对动物源食品中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埃普利诺菌素的检出限均是1.0μg/kg,而本研究中制备的试剂盒对应鸡肉、鸡肝、虾中阿维菌素的检测限分别为1.5、1.9、1.6μg/kg,与国标检测限比较十分接近。另外,由于样品衍生化需要一定的时间100min,再加上仪器检测时间就更长,因此利用酶联免疫试剂盒能够比国标方法更加快速、简便地检测出动物源食品中的阿维菌素类药物的含量,而该试剂盒的操作时间最长仅需25min,适合现场大量检测样本的检测,更符合快速检测的要求,实现了对阿维菌素类残留的简便、快速、精确检测。
参考文献
[1]何方洋等.阿维菌素类药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J].现代畜牧兽医,2010.07,48- 51.
[2]朱蓓蕾,动物性食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高效薄层色谱分析方法的研究[J].动物毒理学,1997, 12(2): 11- 16.
[3]杨利国,胡少昶,魏平华等.酶联免疫技术[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唐伟国主编.医学检验诊断试剂的制备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5]GB/T21321-2007,动物源食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免疫亲和-液相色谱法[S].
[6]农业部781号公告-5-2006,动物源食品中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
[7]王永明,黄耀凌,王鹤佳等.链霉素酶联免疫检测试剂盒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兽药杂志,2007,41(7):23-24,31.
[8]唐伟国.医学检验诊断试剂的制备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96:99.
阿维菌素研究 篇12
阿维菌素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抗生素类杀虫、杀螨、杀线剂, 具有8个结构相近的组分, 分别为A1a、A1b、A2a、A2b、B1a、B1b、B2a和B2b[9], 而其中对根结线虫起到防治效果的组分为B2a和B2b, B2a对植物根结线虫活性最高。其在土壤中的持效期长达2个月。Vincent等试验证明, 阿维菌素B2a在土壤中持效期长的原因是其通过土壤微生物代谢 (13 d后代谢利用率可达44%) 为阿维菌素B2a-2, 3-酮, 该物质对根结线虫的活性比阿维菌素B2a更高[10]。石家庄市兴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2011年研究获得高产阿维菌素的新菌株[11], 并于2012年获得阿维菌素B2的提取制备方法[12]。本文为明确2种阿维菌素B2产品5%阿维菌素B2乳油和柏威霉素对苦瓜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和施药方法进行了田间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廊坊市香河县双街村。该试验田种植苦瓜5年以上, 前茬作物为菠菜, 往年根结线虫发生严重, 部分地块曾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试验田苦瓜于4月16日移栽, 种植密度3万株/hm2。试验田的种植品种、肥水管理及其他栽培条件与对照田相同。
1.2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石家庄市兴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5%阿维菌素B2乳油、柏威霉素菌肥 (含0.2%阿维菌素B2) ;对照药剂为1.8%阿维菌素乳油。供试作物为苦瓜, 品种为泰国绿珠。防治对象为根结线虫 (Mincognita) 。
1.3 试验设计
试验根据施药方法的不同共设计5个处理, 分别为处理1:于4月16日移栽时用5%阿维菌素B2乳油1 000倍液蘸根处理;6月16日开花期, 使用5%阿维菌素B2乳油22.5L/hm2, 随水冲施, 漫灌处理;处理2:整地前底施柏威霉素150 kg/hm2, 5%阿维菌素B2乳油1 000倍液蘸根处理;处理3:整地前底施柏威霉素150 kg/hm2, 6月16日开花期, 使用5%阿维菌素B2乳油22.5 L/hm2, 随水冲施, 漫灌处理;处理4:于4月16日移栽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800倍液进行蘸根处理;6月16日开花期, 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45L/hm2, 随水冲施, 漫灌处理;CK:空白对照处理。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小区面积为30 m2。小区之间及试验地四周设置保护行。
1.4 取样调查方法
在施药60、120 d后, 即开花期 (6月16日) 和拉秧前 (8月16日) 调查。各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取样, 每点调查2株, 记录发病级数和总株数。病株分级标准:0级为根系无虫瘿;1级为根系有少量小虫瘿;3级为2/3根系布满小虫瘿;5级为根系布满小虫瘿并有次生虫瘿;7级为根系形成须根团。
依据下列公式计算根结线虫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开花期苦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 施药后60 d, 处理1与处理4相比, 处理1防治效果高于处理4, 且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说明5%阿维菌素B2乳油对苦瓜根结线虫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处理2与处理1相比, 处理2防治效果高于处理1, 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处理1与处理2防治效果都高于处理4, 且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处理3防治效果比处理4低, 且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以上结果说明, 柏威霉素单独使用防效一般, 但与5%阿维菌素B2乳油同时使用, 防治效果最好。
注:表中数据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其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的差异显著性, 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在0.01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下同。
2.2 不同处理对拉秧前苦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 施药后120 d, 处理1防治效果最高, 且与其他处理相比, 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说明移栽时用5%阿维菌素B2乳油蘸根处理加开花期用5%阿维菌素B2乳油漫灌处理对苦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最好。处理3与处理4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 说明在开花期用5%阿维菌素B2乳油对苦瓜根结线虫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利用在农业病虫害防控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 更受世界各国关注。随着绿色植保战略的推进与实施, 生物农药研发已成为我国生物产业、农业科学研究与应用的热点, 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研究领域与方向[13]。阿维菌素B2作为新生物农药产品, 其开发应用将会增加阿维菌素农药新品种, 由统称的阿维菌素变为阿维菌素和阿维菌素B22个品种。阿维菌素B2是一种优良的杀虫剂, 杀虫谱不同于阿维菌素, 对土壤地下线虫和动物体表害虫有着特殊效果。冯龙等[14]研究发现, 阿维菌素B2乳油可有效降低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危害。
本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5%阿维菌素B2乳油对苦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其中用5%阿维菌素B2乳油1 000倍液蘸根并于定植后60 d随水冲施防效最高, 达到93.22%左右。柏威霉素单独使用对苦瓜根结线虫病防效不明显, 但同5%阿维菌素B2乳油配合使用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在施药后60 d达到89.08%。另外, 试验期间均未发现试验药剂对供试苦瓜产生药害现象, 在试验剂量下对苦瓜安全, 并且未发现供试药剂对有益生物和对非靶标生物有不良影响。综上所述, 5%阿维菌素B2是一种防治苦瓜根结线虫的较理想的药剂, 并与柏威霉素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建议在苦瓜移栽定植时用5%阿维菌素B21 000倍液蘸根, 并在定植后60 d时第2次灌根处理, 推荐用药量为22.5 kg/hm2, 或者整地前底施柏威霉素150 kg/hm2, 移栽定植时用5%阿维菌素B2乳油1 000倍液蘸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