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2024-12-0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精选8篇)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AMI) 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应用阿替普酶 (t-PA) 静脉溶栓40例, 对照组应用尿激酶 (UK) 静脉溶栓治疗36例。结果 冠状动脉总再通率:t-PA观察组81.3%对照组61.7%两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性 (P<0.01) 。t-PA并发症明显低于UK对照组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临床疗效好,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制剂。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冠状动脉闭塞, 心肌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 导致严重持久的缺血、缺氧及代谢废物堆积, AMI发病急骤, 病死率高。其典型临床表现为持续的胸骨后剧烈疼痛, 实验室检查可见心肌酶增高, 心电图改变。再灌注治疗 (包括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 是现代AMI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静脉溶栓治疗方法简便、快捷、经济, 是快速疏通心肌血管有效方法。可以降低病死率, 是治疗AMI重要方法[1]。入山西煤炭中心医院患者应用阿替普酶 (t-PA) 静脉溶栓治疗, 并与尿激酶 (UK) 溶栓治疗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就诊的76例患者, 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符合静脉溶栓的条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 男28例, 女12例, 对照组36例, 男25例, 女11例。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53.5岁。开始溶栓时间均为发病后6h内,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所有患者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300mg,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嚼服和一般常规治疗。 (1) 观察组:阿替普酶50mg, 其中8mg静推1~3min内完成, 余42mg于90min内静脉滴注完, 然后给予肝素800~1000u/h泵入持续48h, 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Q12h, 共用5d。 (2) 对照组:尿激酶2万uūkg, 最大剂量150万u, 加入生理盐水100m L中于30min内静点完, 2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Q12h, 共用7d。

1.3 冠状动脉再通标准

(1) 溶栓开始后2h内ST段抬高至少降低50%; (2) 溶栓2h内胸痛明显缓解或减轻; (3) 溶栓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4)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浓度峰值前移14~16h (单独具备 (2) (3) 不能判为再通) [2]。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冠脉再通率观察组为81.3%, 对照组为61.7%, 根据统计学χ2检验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 (P<0.01)

2.2 溶栓合并症 (见下表)

3 讨论

A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的危急症之一。发生AMI时,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主要为红色血栓, 富含纤维蛋白, 对溶栓治疗敏感[3]。临床工作中能及时溶解血栓, 疏通血管, 减少心肌坏死, 恢复缺血心肌功能, 是治疗AMI最根本的方法,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尿激酶是第一代溶栓药物, 对体内对纤维蛋白无选择性, 导致全身纤维蛋白溶解, 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但在基层医院, 由于患者与医院条件限制, 仍在使用。阿替普酶是第二代血栓溶解药, 是用重组DNA技术制成的单链t-PA。主要成分是糖蛋白, 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4]。由于其对血液中的纤溶酶原无激活作用, 安全性较高[5,6]。

本临床试验研究表明, t-PA在治疗AMI时, 闭塞冠脉再同率明显高于UK, 且并发症较UK少, 并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提示t-PA在治疗AMI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对t-PA采取的给药方式一般为先快速给药, 然后长时间小剂量维持, 目的在于预防血管再闭塞。在用药前配合使用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总之, t-PA作为一种新型的溶栓剂, 在治疗AMI过程中疗效较好, 且并发症较少, 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润霖, 朱文玲, 胡大一, 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2) :710-725.

[2]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17.

[3]刘庆, 李玉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武警医学院学报, 2004, 13 (4) :323-325.

[4]The GUSTO Angiographic Investigators.The efects of tissueplas-minogen activator, Streptoki-nase, or both on coronary artery patency,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survival after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N Eng J Med, 1993, 329 (22) :1615-1622.

[5]Brilakis ES, Reeder GS, Gersh BJ.Modern management of 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J].Curr Probl Cardio1, 2003, 28 (1) :1177-1125.

[6]谭志学 摘译.延迟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有效评诊断与评估心肌梗死[J].磁共振成像, 2010, 1 (2) :158.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篇2

【关键词】心肌梗死;阿替普酶;依诺肝素;普通肝素;溶栓疗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263-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的坏死,具有发病率高、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是危害全球人民身体健康最主要的疾病之一[1,2]。尽早实施再灌注治疗是决定其近期与远期预后的关键因素[3]。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的冠脉再灌注的治疗方法有溶栓治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近几年,急诊PCI的治疗迅速发展,并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但大部分基层医院因医疗条件的限制,静脉溶栓治疗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阿替普酶因溶栓成功率高、出血率低的特点,是目前我国广大医院常用的溶栓药物之一,本文比较阿替普酶联合普通肝素或依诺肝素两种治疗方法的溶栓成功率及其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为我院自2010年2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突发胸痛持续≥30min,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AMI发病6小时内;年龄≤75岁;心电图ST段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肢体导联抬高≥0.1mv,或在相鄰两个以上或两个以上胸前导联抬高≥0.2mv;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年龄>75岁,活动性出血,卒中或中枢神经系统外伤、肿瘤或颅内、脊髓内手术史,6个月内大手术或外伤史,未控制的高血压(入选时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 mmHg),高度怀疑有夹层动脉分离者,正在口服抗凝药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禁忌症者。将入选的76例患者采用单纯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8~74岁,平均(55.9±19.2)岁;对照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37~75岁,平均(56.4±18.8)岁。两组间患者一般情况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商品名:爱通立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静脉溶栓。阿替普酶15mg溶于15ml注射用水中静脉推注,随后阿替普酶50mg溶于50ml注射用水中以100ml/h静脉泵入,剩余阿替普酶35mg溶于35ml注射用水中以35ml/h泵入。溶栓时使用单独的静脉通路,不与其它药物混合后给药。治疗组患者于溶栓前即刻静脉注射依诺肝素(商品名:克赛 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生产)30mg,溶栓后15分钟皮下注射依诺肝素60mg,以后每12小时皮下注射依诺肝素60mg,共5天;对照组患者溶栓前即刻静脉注射普通肝素5000u(或60u/kg),后以800-1000u/h静脉泵入普通肝素,依据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调整肝素用量,每2小时测一次凝酶四项,使APTT维持于正常对照的1.5-2.0倍(60-80s),48小时后改为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每12小时60mg,共5天。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1.3.1 溶栓后临床判断冠脉再通标准[4] (1)溶栓2h内胸痛基本缓解;(2)溶栓2h内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回落≥50% ;(3)溶栓2h内出现短暂的再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CK酶峰前移至l6小时,CK-MB酶峰前移至14小时。

以上4条标准中符合3条以上者判为血管再通,但仅有(1)和(3)项者除外。

1.3.2 溶栓后冠脉造影判断冠脉再通 7-14天后行冠状动脉造影,以TIMI血流分级法进行再灌注评估,梗死相关血管达TIMI血流Ⅱ级或Ⅲ级者判断为血管再通。

1.3.3 观察溶栓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30天内死亡、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或肺水肿、严重心律失常及出血发生情况,包括轻微出血、严重出血及脑出血的发生率。轻度:出血不要输血,也无血液动力学受损,包括皮下出血、小血肿等。中度:出血需要输血,但未引起需要干预的血液动力学异常。严重或威胁生命的出血:颅内出血或出血导致血液动力学异常(这种异常必须由出血引起)需要干预者,包括任何颅内出血和可引起血液动力学异常的任何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率表示,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t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见表1)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再通率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再通率分别为85.0% 和 83.3%,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2.5% 和80.6%,经X2检验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发症的比较 治疗组发生出血并发症3例(7.70%),其中牙龈出血2例,鼻腔出血1例;对照组出血并发症4例(11.11%),其中牙龈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1例,泌尿系出血1例。两组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等重度或致命性出血,均未输血治疗。治疗组较对照组出血并发症、30d内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率、心源性休克率、心力衰竭率、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危急重症,病死率高,治疗的首要目标是尽快给予再灌注治疗,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能够有效地控制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缩小梗死范围,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STEMI患者早期选用溶栓治疗、PCI及CABG等再灌注治疗的获益已被充分肯定。但由于我国目前经济和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溶栓治疗仍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和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的主要手段。

85%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内原有粥样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发生了急性血栓形成而堵塞冠状动脉所致。新形成的血栓主要成分是以纤维蛋白作为网架结构的红色血栓,是纤溶药物作用的底物,应用纤维蛋白选择性强的溶栓药物,血管易再通。溶栓药物阿替普酶(rt-PA)为第二代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其对纤溶酶原激活作用很弱,当纤维蛋白存在时,其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明显增强,选择性激活血栓中已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溶酶,而对血液循环中的纤溶酶原无激活作用,且人体天然存在,无抗原性,安全性较高[5]。但溶栓后再梗死是降低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为提高溶栓成功率,溶栓前应用肝素辅助抗凝治疗,此外阿替普酶半衰期较短,仅5-8min,停止给药后凝血机制很快恢复,再通血管易再闭塞,因此Gusto溶栓指南[6]建议阿替普酶溶栓后及时应用肝素以避免继发血栓形成。普通肝素生物利用度低,半衰期短,皮下注射效果欠佳,用药过多可导致自发性出血,静脉应用需严密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ACT[7]。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直接分解得到的低分子肝素片段,分子量在4-65ku之间的化合物,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为普通肝素的2~4倍,抗凝作用强,通过抗Ⅹa与抗Ⅱa(抗Ⅹa与抗Ⅱa之比约4~2:1)的活性,一般不影响PT、APTT,具有更显著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防止形成新的血栓[8],出血风险低于普通肝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与阿替普酶联合普通肝素的溶栓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30天内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死亡、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而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较阿替普酶联合普通肝素的出血程度轻,可能与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有关,尚需在今后的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对照研究中进一步证实。总之,阿替普酶联合依诺肝素溶栓疗效明确,使用简单方便,安全性高,值得在不具备行急诊PCI条件的基层医院中推广,以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死心肌,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Spann JF,Sherry S,Carabello BA ,et al.Coronary thrombolysis b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cute and follow-up studies [J].AM J Cardiol,1984,53(6):655-661

[2] Mathey DG,Schofer J,Sheehan FH ,et al .Improved survival up to four years after early coronary thrombolysis [J].Am J Cardiol, 1988.61(8:524-529)

[3] The GUSTO Investigators An international random ized trial comparing four thrombolytic strategies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N Engl JM ed,1993,329(10):673-682.

[4]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

[5] Brilakis ES,Reeder GS,Gersh BJ,et al.Modern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urr Probl Cardiol,2006,31(2):768-817.

[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3-327.

[7] 杜景伯.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J].临床急诊杂志,2000,2(1):1.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56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28例, 女27例, 年龄51~72岁, 平均 (67.5±2.8) 岁;所有患者的发病时间小于12 h, 伴有持续胸痛时间大于30 min且在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不能有效缓解, 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ST段在相邻2个或2个以上肢体导联间抬高大于等于0.1 m V或胸前导联抬高大于等于0.2 m V。此外, 选择同时期未使用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 男27例, 女23例, 年龄49~71岁, 平均 (66.5±3.8) 岁。两组性别、年龄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开始溶栓治疗前嚼服阿司匹林300 mg, 氯吡格雷75 mg。试验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其方式为在90 min内静脉给予总剂量为100 mg的阿替普酶, 首先静脉注射15 mg后, 在之后的30 min内静脉滴注50 mg, 最后60 min静脉滴注剩余的35 mg;对照组接受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的尿激酶170 U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仅接受1次溶栓治疗, 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患者出血及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参考值的1.5~2.0倍。溶栓结束后, 需要继续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以及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其中,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心电图及相关检查显示正常 (遗留异常Q波除外) , 且并发症得到控制;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心电图及相关检查基本稳定, 并发症基本得到控制, 但存在Q波和T波改变;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并发症、心电图及相关检查未见明显改善, 甚至出现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并发症则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出血、再梗死、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以及死亡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和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显效29例, 有效24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64%;对照组显效21例, 有效23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8.0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39例实现了冠状动脉再通, 再通率为69.64%;对照组25例实现了冠状动脉再通, 再通率为50.00%;两者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AMI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是否发生破裂, 血小板的活化以及血栓, 都会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目前的医疗现状来看, 如果医疗机构不具备急诊PCI治疗条件, 或者患者不伴随溶栓治疗禁忌证, 那么, 有效地静脉溶栓治疗则不失为一个治疗早期ST段抬高型AMI的最佳方式[4]。阿替普酶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其赖氨酸残基基团实现与纤维蛋白的有效结合, 并在结合后进行选择性地激活纤溶酶原, 并最终促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降解纤维蛋白凝胶, 且作用效果明显优于第1代溶栓药尿激酶[5]。本研究结果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结论。结果显示, 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效果良好, 且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56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及同时期未使用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 试验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对照组接受尿激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 (94.64%) 和冠状动脉再通率 (69.64%) 显著高于对照组 (88.00%, 50.00%) ,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效果良好, 且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永平, 王勤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4, 14 (10) :879-881.

[2]彭刚, 李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31) :49-50.

[3]张佩兰, 张辰昊, 陈岩, 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3 (4) :291-294.

[4]赵昕, 韩雅玲, 王效增, 等.磺达肝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 (10) :812-815.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篇4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 该症因心肌急性缺血缺氧, 可引起心肌缺血性坏死,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常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是病变血管处血栓再通, 临床研究发现, 加强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观察, 有助于提高预后质量。为探究急性心肌梗死21例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效果, 该研究对该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42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4例, 女18例;年龄42~80岁, 平均 (58.4±2.3) 岁;入院时间1~12h, 平均 (6.5±0.8) h。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世界心脏病协会对AMI的诊断标准[2], 且均符合溶栓治疗参考方案的溶栓要求。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

1.2 护理措施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 具体操作如下。

1.2.1 基础护理

患者入院后, 排除溶栓禁忌, 根据病情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呼吸、血压、体温等, 加强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 评估患者胸痛程度及性质, 抽血急查血型、凝血时间、血常规、电解质、血清心肌酶谱、凝血时间等, 并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其中一条为阿替普酶专用通道, 保持溶栓通畅, 另一条通道用于抢救药物及补液输入, 另外, 病床旁准备好除颤器、肾上腺素等抢救设施及药品, 以备病情发生变化, 利于抢救。

1.2.2 溶栓治疗护理

采用全量加速给药法, 90 min内严格按时间要求和需求剂量将阿替普酶正确注入, 用药过程中, 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如心率、心律、血压及心功能, 注重患者主诉, 记录胸痛缓解时间, 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血压波动, 警惕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出血等并发症。

1.2.3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1) 出血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临床常见并发症, 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穿刺点进行观察, 查看有无皮下淤斑, 并观察患者有无瞳孔变化、头晕、恶心、意识改变等颅内出血典型临床症状, 及排泄物、呕吐物的颜色, 若溶栓治疗后有上述临床特征, 应警惕颅内出血, 并立即告知医生, 协调患者头颅CT检查, 停止使用溶栓剂及抗凝药物, 并遵医嘱注射20%甘露醇、鱼精蛋白注射液, 溶栓结束6 h后复查头颅CT, 若提示血肿增大, 应做好开颅手术准备。 (2) 心律失常, 因冠状脉堵塞后血流再通, 易引起心肌发生生理改变, 而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影响溶栓效果。为此溶栓治疗时应给予12导联心电图动态监测, 及时观察并判断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和急心肌梗死心电图, 通常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于溶栓治疗后2 h内, 为此应密切观察病情, 若发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室颤者, 应及时除颤。

1.2.4生活护理

(1) 为患者制定科学饮食计划, 建议多摄入低脂、粗纤维、易消化的饮食, 并多食用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 (2) AMI患者长期卧床, 因不习惯卧床排便, 常引起便秘, 若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脏负担, 为此护理人员应指导并协助患者习惯床上大小便, 并给予缓泻剂处理, 必要时遵医嘱小剂量不保留灌肠; (3) 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溶栓治疗的必要性, 消除负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76.1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3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对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治疗, 可在循环系统中呈现相对非活跃状态, 通过与纤维蛋白结合可增进本品活性, 进而加速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 使纤维蛋白发生降解, 有利于血块溶解, 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3]。临床研究发现, 加强对AMI患者早期溶栓治疗前后护理观察非常重要, 对AMI患者溶栓治疗加强护理干预, 使梗塞血管得以早期充分持续再开通, 并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低血压、出血等并发症, 进而可提高溶栓治疗的效果, 改善患者远期预后质量[4]。

有相关医学研究[5]表明, 对AMI患者加强溶栓治疗, 可限制梗塞范围, 但若使用不当可引起出血等并发症。该研究中, 对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护理中, 因使用阿替普酶溶栓时间越早, 效果越好, 由此在溶栓护理中应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意识, 患者入院后协助医生做好相关准备, 如排除溶栓禁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做好抢救准备;在溶栓过程中应加强监护, 并密切观察溶栓药物的副作用, 尤其是对出血和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观察和护理, 同时给予生活护理, 降低风险因素, 提高治疗预后质量。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76.1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38%, 结果提示, 加强对AMI溶栓治疗前后护理, 有利于降低并发症, 提高溶栓治疗质量。该研究结果正符合贾维洁、覃晓蕾等研究AMI溶栓治疗观察护理的结果[6,7]。

综上所述, 对AMI患者及时准确的病情观察, 并对症给予精心地护理是溶栓治疗成功的基本保证, 该研究观察组成功率较其他研究文献成功率略低, 分析可能是由于研究样本不足所致, 该研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梁海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期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9 (18) :158-160.

[2]王爱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6) :204-206.

[3]李新霞, 罗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干预[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9 (1) :193-195.

[4]陈科玉, 邓少娟, 陈恩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并发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0, 16 (2) :237-239.

[5]伊献丽, 栗茹, 李想.链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光明中医, 2011, 26 (11) :142-144.

[6]贾维洁.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3) :260-362.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门诊及住院部3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5], 排除患有精神疾病、心肺疾病、肝肾疾病以及血液病、溶栓禁忌证等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18例。其中试验组患者男9例, 女9例;年龄36岁~76岁, 平均年龄 (53.4±7.3) 岁。对照组患者男8例, 女10例;年龄34岁~78岁, 平均年龄 (54.4±7.4) 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按照尿激酶2.0万U/kg最大150.0万U加入到100 m L生理盐水中, 0.5 h内滴完, 2.0 h后予以患者0.6 m L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 每天2次, 共7 d。试验组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先给予患者5 000 U肝素推注;随后使用阿替普酶50 mg中的8 mg静脉推注, 1 min~2 min内完成, 剩余42 mg在9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然后再给予肝素800~1 000 U/h泵入, 持续48 h, 给予低分子肝素钙0.6 m L皮下注射, 每天2次, 共7 d。2组患者均为6 h内给予溶栓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2组患者经治疗以后进行疗效评价, 评定标准为无效、有效、显效。显效:患者胸痛、心律失常等症状消失, 心电图以及相关检查除了遗留异常Q波外, 其余显示正常, 患者恢复健康;有效:治疗后患者胸闷、心律失常等症状基本消失, 心电图以及相关检查基本稳定, 血清酶恢复正常, 仍遗留有Q波与T波改变;无效:患者胸闷、心律失常等临床症状无改善, 甚至加重。冠状动脉再通评定标准: (1) 胸部疼痛或者胸闷感仍在溶栓后2 h; (2) 心电图检查溶栓后2 h内显示有心律失常出现; (3) 心电图检查溶栓后2 h内抬高ST段回降>5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显著比对照组高。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试验组再通率为88.89% (16/18) , 对照组再通率为61.11% (11/18) , 试验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07, P<0.05) 。

2.3 2组患者并发症率比较, 试验组显著比对照组低。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我国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上升,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6]。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以及持续性缺血、缺氧而导致的心肌坏死, 多发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目前, 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我国各大医院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方法[7]。

有关研究显示[8], 阿替普酶是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药物。阿替普酶可以通过其含有的赖氨酸残基和患者体内的纤维蛋白结合, 可进一步选择性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 使其转变成纤溶酶, 降解纤维蛋白凝胶。人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是相互依存、密切相联的, 当机体一旦出现凝血反应, 几乎同时激活了纤溶系统, 使得患者体内多余的血栓移去, 阿替普酶对于纤溶酶原具有选择性的激活能力, 可以再通阻塞的动脉。本文研究发现,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促进患者恢复。2组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提升动脉再通率。2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可降低并发症率, 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 予以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可提高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 改善症状, 且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 是临床治疗心肌梗死的良好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门诊及住院部36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将患者随机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试验组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组患者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率及总并发症率比较, 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且并发症少, 安全性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静脉溶栓,阿替普酶,疗效

参考文献

[1]帅锋利, 宋剑琼, 苏代泉, 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0例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 2011, 17 (12) :72-73.

[2]李翠萍, 李名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93例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4 (z1) :176.

[3]伏继伟.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8) :186-187.

[4]胡东旭.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7) :109-110.

[5]陈国琴, 史丹君.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早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4, 5 (1) :177-178.

[6]刘广军.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 (36) :24-25.

[7]赵立国.阿替普酶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4, 11 (19) :58-60.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10月于我院神经内科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且具有溶栓适应证患者12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6例, 女24例;年龄 (57.3±8.4) 岁;患高血压病45例, 患糖尿病32例, 患高脂血症患者18例。对照组男35例, 女25例;年龄 (56.8±6.9) 岁;患高血压病43例, 患糖尿病31例, 患高脂血症患者19例。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首次起病, 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临床存在影像学证据如脑CT低密度病灶表现及T2加权MRI高信号表现;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稳定, 有明显的可评估的神经功能缺损证据;发病时间窗4h内, 有溶栓适应证。排除标准:近3个月内有颅脑损伤史;近3周内有胃肠道及泌尿系出血病史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合并存在恶性肿瘤患者;2周内接受过大手术或不宜压迫部位的出血等。2组性别、年龄及基础疾病患病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沧州市南大港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治疗获得患者或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入脑卒中单元溶栓急诊路径管理, 排除禁忌证后, 给予阿替普酶50mg静脉溶栓治疗, 首先给予5mg在5min内静脉推注, 然后剩余45mg在1h泵入。溶栓开始后对照组依据2010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分析患者危险因素给予规范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制中药合剂—血府逐瘀汤组方, 治疗2周。血府逐瘀汤主要成分:黄芪30g, 生地黄30g, 丹参30g, 牛膝30g, 川芎15g, 桃仁30g, 柴胡15g, 枳壳30条, 桔梗30g, 红花30g, 随症加减, 水煎共500ml, 早晚分服, 2组均治疗2周。

1.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查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0~15分为轻度缺损, 16~30分为中度缺损, 31~42分为重度缺损。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化妆、大小便控制、桌椅移动、平地行走及上下楼等10项内容, 总分100分, 分数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检测

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抽取患者晨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变化。IL-1β、TNF-α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 操作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 hs-CRP水平采用贝克曼特定蛋白仪利用散射比浊原理检测, 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公司。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NIHSS、Barthel指数评分

溶栓治疗前, 2组患者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溶栓后24h, 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4d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进一步降低, 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

溶栓治疗前, 2组患者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溶栓后24h, 观察组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4d后, 观察组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较对照组进一步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起病急, 进展快, 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主要机制是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 血供不足, 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坏死。尽早开通罪犯血管, 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是治疗的关键,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是目前卒中单元救治工作的中心。但有资料统计尽管阿替普酶溶栓在卒中单元的成功开展, 但临床效果不一[6,7]。分析原因可能与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二次损伤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局部组织可造成过度的应激性炎性反应可能再次加重脑组织损伤[8,9]。传统中医理论认为瘀阻脑络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机, 瘀阻不通则引发脑缺血性炎性反应损伤[10,11]。血府逐瘀汤方中诸药具有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效, 血府逐瘀汤配合溶栓治疗可以明显减轻再灌注后脑组织局部的炎性反应, 减少了白细胞浸润及细胞因子与趋化因子释放, 减轻局部脑组织水肿, 减少局部神经元的触发性死亡及凋亡的发生[12,13]。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治疗24h与14d后, NIHSS评分明显降低, Barthel指数明显升高, 并且hs-CRP、IL-1β、TNF-α水平亦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 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体内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的过度炎性反应, 来抑制溶栓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的血清炎性因子反应失衡有关。临床配合溶栓治疗在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白介素-1β (IL-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且具有溶栓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入脑卒中单元溶栓急诊路径管理, 排除禁忌证后, 给予阿替普酶50mg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开始后对照组依据2010年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分析患者危险因素给予规范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制中药合剂—血府逐瘀汤组方, 2组均治疗2周。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 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运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在入院溶栓前及溶栓后24h及治疗后第14天清晨检测患者hs-CRP、IL-1β、TNF-α水平。结果 溶栓治疗前, 2组患者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溶栓后24h, 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4d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进一步降低, Barthel指数评分较对照组进一步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溶栓治疗前, 2组患者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溶栓后24h, 观察组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14d后, 观察组血清hs-CRP、IL-1β、TNF-α水平较对照组进一步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血府逐瘀汤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缺血后再灌注损伤造成的血清炎性因子反应失衡有关。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62.5±3.5)岁,所有患者的发病时间均<4.5 h,脑功能损害体征持续>1 h,血压<(180/100)mm Hg,均经CT检查排除脑出血以及明显低密度变化,均无意识障碍及颅内出血史,且征得家属同意行静脉溶栓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注射用阿替普酶(爱通立)由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制药公司生产。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为基因工程产物,无抗原性,属机体抗凝血因子,能结合到血纤维蛋白上,激活纤维蛋白酶原,使其转化为血纤维蛋白酶,继而溶解血纤维蛋白,使血栓得以溶解。阿替普酶进入体内45 min就可溶解大部分血栓,用药总量为0.9 mg/kg,用专用注射用水溶解,浓度为10 mg/m L,其中10%在1 min内推注,余90%行注射泵在1 h内泵完,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施用阿替普酶的24 h内不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后的6 h、24 h、7 d时行NIHSS评分,24 h后复查头颅CT。

2 护理体会

2.1 溶栓前准备

2.1.1 急性卒中患者在急诊室的处理

从进入急诊室到医生首诊时间≤10 min,从进入急诊室到开始CT检查时间≤25 min,从进入急诊室到得到CT检查得出结果时间≤45 min,从进入急诊室到开始施用药物时间≤60 min。

2.1.2 开启绿色紧急通道

溶栓流程开始时要开通静脉通道,同时留取血液样本,行血常规、凝血4项、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检测,做床边心电图。

2.1.3 专人护理

将患者安置在重症监护室,室内备有各项抢救设备及仪器,科室冰箱内备有阿替普酶。对于尿潴留或有前列腺增生的男性患者应先给予留置导尿管。

2.1.4 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缓解其紧张害怕的情绪。对家属做好解释沟通工作。

2.2 溶栓中的护理配合

2.2.1 药液的配制与使用

阿替普酶放于原始包装中,勿冷冻,避免低于25℃贮存,配制剂量要精确,将50 m L专用注射用水加入到50 mg阿替普酶干粉中,配制时遵守无菌原则。阿替普酶现用现配,计算剂量准确,确保10%的量能在1 min内注入,余下90%的量要确保在1 h匀速泵入。阿替普酶不能与其它药物配伍,要单独使用一组静脉通路。溶栓用药期间要有专人守护,对于燥动患者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后可给予保护性约束,保证治疗、护理的顺利进行。

2.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头痛、急性高血压、恶心或呕吐,如果仍在给予阿替普酶要立即停药,急诊复查CT。

2.2.3 心电监护

定时测量血压,最初溶栓2 h内每15 min测量血压1次。如果收缩压≥180 mm Hg,或是舒张压≥105 mm Hg,要将患者血压控制在<(180/106)mm Hg并维持24 h[4]。

2.2.4 NIHSS评分

NIHSS量表用于评价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该量表使用简便,评分时间约为2 min,可在1 d内进行多次评价,内容一致性好。NIHSS评分在溶栓治疗开始前及推注药液后1 min、15 min时各评分1次,其后评分1次/15 min,直至溶栓结束。以后评分1次/h,连续6次。NIHSS评分>20分、出血比例高,须缩短监测间隔时间,遵医嘱予头颅CT相关实验室检查。

2.3 溶栓后的护理

2.3.1 加强观察

溶栓最初24 h要绝对卧床休息,持续行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患者意识、瞳孔变化及有无恶心、呕吐症状,观察患者的肢体、语言等相关情况,从而了解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

2.3.2 血压监测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波动显著,动脉压降低可增加脑梗死面积。因此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溶栓后2 h~6 h内测血压1次/30 min,然后1次/h,直至溶栓治疗后24 h。若血压过高,可根据医嘱给予尼膜同50 mg缓慢泵入将血压降至安全范围。

2.3.3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1)出血性转化:出血性转化是溶栓治疗后严重的并发症。如果NIHSS评分>20,颅内出血比例高达17%[5]。溶栓治疗时要规范进行NIHSS评分,观察皮肤和黏膜有无出血,注意有无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及有无黑便和血尿,一旦出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2)再灌注损伤和血管再闭塞:闭塞的血管经溶栓治疗再通后,脑缺血损伤会进一步加重,出现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脑出血、神经血管损伤等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表情、肌力、语言、瞳孔对光反应等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告知医生。详细做好护理记录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2.3.4 做好基础护理

(1)卧床休息:病房床单要整洁,环境要舒适、安静,床栏要加护以防止坠床。(2)做好皮肤护理:昏迷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局部组织受压过久,易导致压疮,应给予气垫床预防减压。每(1~2)h给予更换卧位,易受压部位赛肤润油涂抹1~2滴/次、3~4次/d,能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3)做好肺部护理: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给予翻身拍背,避免患者头颈部过度扭曲及呼吸不畅、激动、用力、发热等引起颅内高压的因素,避免患者用力咳嗽及拍背,以防止栓子再次脱落。(4)预防口腔、泌尿系感染: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鼻饲患者给予口腔护理2~3次/d,用益口清洁口腔,随时观察口腔黏膜情况,预防口腔感染。留置尿管的患者用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2次/d,用千玉洁清洗会阴,随时观察尿液颜色、性质及量,倾听患者主诉,必要时行膀胱冲洗以预防泌尿系感染。(5)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的食物,不能自行进食者给予鼻饲流食。(6)预防血栓:按摩下肢,待病情稳定后早期鼓励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也可以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7)保持二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2.4 护理结果

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配合以精心的护理,38例患者平均治疗25.6 d,存活37例,死亡1例;37例存活者中日常生活能自理28例。溶栓过程中,认真、细致、准确地应用药物,随时观察用药疗效,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各项并发症的预防工作,保障了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尽早再通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如果早期进行血液灌注,可以恢复该区域的脑部功能,有利于患者的预后[7]。溶栓治疗前认真做好评估及相关准备,溶栓过程中严格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神经功能,溶栓后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及给予精心护理,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成功提供有力的保障。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改进护理措施。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前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语言、肢体功能情况,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护理。结果:38例患者平均治疗25.6 d,存活37例,其中日常生活能自理的28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前后给予精心的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为静脉溶栓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护理

参考文献

[1]林凯胜.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0,28(8):32-33.

[2]刘聪,童晓欣.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进展[J].国际脑血管杂志,2009,17(11):866-870.

[3]李宏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卒中的观察性研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07,1(1):29-30.

[4]王迪.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5):140-141.

[5]Adams HP,Del ZG,Alberts MJ,et al.Guidelines for the early management of adults with ischemie stroke[J].Stroke,2007,38(16):1655-1711.

[6]邱长宜,何芳.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所致并发症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1,26(17):43.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 篇8

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9月我科对10例肺栓塞病人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男7例, 女3例;年龄38岁~66岁, 平均53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6例, 胸痛2例, 晕厥1例, 下肢静脉血栓1例。10例病人通过血气分析、心电图、D-二聚体、肺动脉CTA检查确诊, 经及时的溶栓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均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特别是心电图T波的变化及血气分析结果, 这是溶栓术后监控的重要指标。准确记录病人24h出入量, 监测血常规、电解质、D-二聚体、酸碱平衡情况。

2.2 正确氧疗

根据病人病情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或持续面罩高流量吸氧, 必要时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2.3 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多发病急剧, 病情危重, 常表现为恐惧、忧虑的心理状态。在溶栓治疗前要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其必要性和有效性, 给病人以安慰、鼓励, 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溶栓后应保持病房内安静、清洁、适宜的温度, 使病人感到舒适, 确保休息和睡眠。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 语言和蔼, 使病人感到温暖。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

(1) 溶栓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及器材, 根据医嘱正确配制阿替普酶, 选择粗直、易固定的静脉, 采用留置针穿刺, 建立2条静脉通路, 以确保用药、采血。 (2) 溶栓时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 包括意识、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观察病人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等药物副反应。根据医嘱准确输注阿替普酶, 溶栓时尽量避免各种注射和采血, 防止出血。 (3) 溶栓后严密观察病人的临床症状、血气分析、D-二聚体、心电图是否改善, 如改善, 说明溶栓有效。定时监测凝血时间。

2.5 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是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 尤其应警惕颅内出血。如发现穿刺部位出血, 应立即加压包扎。定期监测凝血时间及血常规, 必要时查大便隐血试验。

2.6 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按时服药的重要性, 鼓励适量的运动, 加强呼吸锻炼, 合理的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必要时穿弹力袜。

3 小结

近年来随着肺栓塞发病率急剧上升, 医生应及时的诊断并对症治疗, 护理人员要积极地配合各种治疗和护理, 使病人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总结肺栓塞病人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对10例肺栓塞病人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 同时加强护理。[结果]10例病人溶栓成功, 经治疗好转出院;术后回访至今, 恢复良好。[结论]加强肺栓塞病人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护理有利于病人病情的恢复。

关键词:肺栓塞,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推荐阅读:

静脉溶栓疗法11-27

rt-PA静脉溶栓10-30

溶栓疗法07-17

导管溶栓06-20

院前溶栓07-10

急诊溶栓08-17

系统溶栓10-23

溶栓方案10-29

药物溶栓11-20

溶栓药物研究07-21

上一篇:矿床远景下一篇:高职院校无形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