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功能

2024-11-06

图书馆服务功能(精选12篇)

图书馆服务功能 篇1

“服务”一词的英文为“SERVICE”。南开大学教授柯平认为, 图书馆中的“服务”应作如下理解:“S:Serve (服务) , E:Every (每一个) , R:Reader (读者) , V:Valuable (有价值) , I:Information (信息) , C:Consultation (咨询) , E:Education (教育) 。”连贯起来解释即是:让每一个读者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咨询和教育服务。笔者也认为, 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即在于——服务于人。

1. 信息服务

所谓“信息”, 本文指的是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藏书是图书馆千百年来最基本的功能, 即便从当下来看, 很多图书馆员的主要工作依然还停留在做好“藏”的层次上, 包括图书、数字和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等的储存、整理、编目归类和采访等等内容。

然而,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信息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源也越来越多元化。如报刊资源、网络资源、电视或网络视频, 甚至电视剧、电影等。再如一些新兴的在线图书馆, 如Google的数字图书馆, 到目前为止, 谷歌已扫描了1000多万本美国和欧洲图书。这些新型的信息源、信息形式和庞大的信息数量, 对于传统的图书馆无疑是巨大的冲击, 与之相比, 图书馆馆藏资源愈发显得杯水车薪。

近期, 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数据显示:“2011年该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为61万册, 2012年55万册, 2013年48万册, 两年时间图书借阅量减少了13万册, 年均降幅都在一成左右”;虽然平时图书馆座无虚席, 但“基本都是来上自习的”, 图书馆悲剧性地沦为了“自习室”。

因此, 高校图书馆必须积极寻求改变和突破, 优化馆藏资源结构, 提高质量, 增强吸引力。如根据一段时间的借阅数据, 来调整优化方向。2014年, 国内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的图书馆流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年度借阅量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明朝那些事儿》《盗墓笔记》和《藏地密码》, 属于时下最热门的网络小说, 另外武侠小说在排名前20位的图书里占多达6本, 其中5本均为金庸小说。而作为理工科高校的华南理工大学的图书馆近3年 (2012年~2014年) 图书借阅榜前20名, 却几乎被人文社科类书籍占满, 排名前20名的60本书中, 有55本为人文社科类书籍, 仅有5本理工科书籍上榜。可见, 要想增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满意度, 不能想当然, 必须立足实际, 根据实实在在的“大数据”优化信息资源配置, 这样才能使馆藏资源真正为读者所喜爱, 同时也促进了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2. 咨询服务

长期以来, 图书馆员“守摊子”“混日子”的现象较为常见, 对咨询服务严重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同时, 馆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也参差不齐, 服务质量跟不上, 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对专业人员要求比较高, 例如, 美国和加拿大的图书馆员就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

实际上, 图书馆服务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工作, 其中涉及学科服务、项目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等专业内容。因此, 严格馆员准入制度, 定期开展专业培训, 对提升图书馆咨询服务的水平至关重要。

另外, 优质的咨询服务还要求馆员必须拥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热情的服务态度, 待读者如亲人, 使其能够无拘无束地进行信息咨询, 在获得信息满足的同时, 也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3. 教育服务

高校图书馆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教育, 为学生、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因此, 图书馆员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多学科专业能力, 变“服务者”为“学科专家”, 将基础性服务和深层次服务相结合, 在帮助师生查找资源、让师生学会使用资源的同时, 深入科研、教学前沿, 与科研人员和教师一起, 开展情报跟踪、搜集、研判和学科建设、教学优化等工作。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 针对对口学科的教学进度和科研课题进行定期定人、定向跟踪服务, 同时与对口学科的师生和主管科研的学术带头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定期了解学科科研的情况、学术活动开展情况以及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情况, 根据学科发展, 协助选购、补充专业文献资料等。

此外, 图书馆还应积极实施学科分馆、学科资料室、学科知识库、网络学科导航平台等建设工作, 将特色学科信息资源汇聚到一起, 缩短查找时间, 增强针对性和服务效率。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 (修订) 》强调, “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 健全服务体系, 做好服务工作。”因此,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内容和灵魂。“读者第一、服务为本”, 是图书馆矢志不渝的追求。高校图书馆必须紧紧围绕服务这一主题, 不断探索创新, 才能真正出发挥图书馆的巨大价值和效益。

图书馆服务功能 篇2

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研讨会暨学术年会论文综述

1 本次论文征集与评审情况 本次年会共收到会议征集论文214篇.经省学会学术委员会在沈部分委员的评审,共有132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53篇,占征文总数的`24.8%;二等奖36篇.占征文总数的16.8%;三等奖论文43篇,占征文总数的20.1%.获奖论文占全部征文的61.7%,未入选论文82篇,占征文总数的38.3%.

作 者:李德戈 作者单位:辽宁省图书馆,辽宁,沈阳,110015刊 名:图书馆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BRARY SCIENCE年,卷(期):31(2)分类号:关键词:

图书馆服务功能 篇3

关键词:数字阅读物;图书馆;服务功能;变革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9-0189-02

信息是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基础社会资源。个人或群体所占有的信息资源的速度、数量和质量是决定其事业能否发展,科研、创作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某个地区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速度、数量和范围是决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今社会数字阅读物和电子图书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由于受经济、地理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信息化给人们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人群或地区之间形成一条隐形的数字鸿沟。缩小数字鸿沟、提高地区或人群获得和利用信息的素养,是促进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为个人或群体提供发展机遇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数字鸿沟是个人、群体或地区在信息科技应用、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上存在的差异。在信息社会,智能终端产品与网络等信息工具对于个人、群体或地区的事业发展、经济成就具有关键性的影响力,运用智能终端产品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将成为取得成功的主宰力量。随着智能终端产品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作为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将为个人或群体提供在工作、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的信息,它的普及是缩小人群乃至地区之间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

一、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普及将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变革

1.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普及为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变革奠定基础

随着智能终端产品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阅读器已成为传播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最具有代表性的工具。在iPad等平板电脑,G3、G4代手机的冲击下,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价格逐渐平民化,使消费人群的范围和数量日益增加。

一种具有轻、薄特点的电子阅读产品(平板电脑或手机)使读者可通过WiFi无线网络随时下载多种图书、在线阅读各个网站和报刊的最新资讯。

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显示效果如纸,具有低辐射、不伤眼的优点,平板电脑或手机还具有可调节字体大小的功能,适合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要求。价格也慢慢为人们所接受,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品”,它已成为读者随时了解信息的便携式工具。同时也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借阅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服务功能打下坚实物质基础,促使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发生变革、服务质量得到提升。在我们身边一场浸润式的,但势不可阻挡的传播信息方式的变革正在进行。它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方式。

2.上海图书馆已率先实现借阅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服务

2009年上海图书馆启动了“上海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在全国图书馆界率先推出电子阅读器外借服务,以方便读者借阅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首批外借的电子图书产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很快被抢借一空,馆内长期处于零库存状态。为了进一步满足大家的需求。上海图书馆又定制了一千余套电子图书新品,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可借阅的电子阅读器。

上海图书馆为满足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形势,及时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变革传统的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读者只要凭借阅证借阅电纸书,登录上海图书馆电子图书库。查阅上海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二十多万部、五十多万册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使广大读者快速、便捷地获得范围更广泛、数量更多的信息。

二、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出版、发行的市场管理还不规范

我国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市场发展很快,但在繁荣的市场内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乐观的问题。作为一个世界出版大国,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市场规模虽然很大,但是出版、发行的主渠道还未形成,法制法规还不健全,管理还不规范。不久前“苹果”公司就钻了我国对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销售、发行审查不严的空子,未经著、作者的同意,使用的数字阅读物产品,侵犯了作者的合法知识产权,著、作者联名将“苹果”公司告上法庭。出版、发行的法制法规不健全、市场管理的不规范将困扰我国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2.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种类、数量和质量还不尽人意

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出版、发行业起步不久,产品的种类还不丰富、数量还不大、质量还不高,不能满足各种职业类别、年龄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而且满足读者在工作、生活和娱乐方面的个性化需求的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还不多。最近十几年出版的新书籍绝大部分都可以买到电子版,而更早期出版的优秀、经典的古今中外书籍,如文学、科技等方面的作品还只能看到PDF版的。在手机上看PDF版的作品效果较差,而利用手机看阅读物又恰巧是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最方便的形式。

3.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版权保护意识不够

人们去网上购买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时,是否会问商家这个产品有版权吗?网站在出售这些产品时,是否考虑产品应得到著、作者的许可吗?著、作者对网站未经许可出售自己的作品,是否会主动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市场监管部门是否随时监控网站或商家有非法侵犯著作者知识产权行为的发生?一本书或者一部著作,倾注了著、作者的很多心血,他们的劳动和知识产权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保护,就不可能有更多优秀的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诞生,出版业也不可能迎来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出版发行社、网站、读者和著作家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使更多、更好的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面世。

三、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的冲击波促使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变革,带来发展的契机

1.变革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通过对全球59个城市图书馆的调查发现,图书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下降了。调查显示,相比2009、2010年全球图书馆读者的实际访问量下降了16.8%,网络虚拟访问量减少了19.1%,而读者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量则降低了23%。

在对图书馆传统服务功能的挑战中,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冲击波的影响最大。当今智能终端产品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使大量的文献、著作是通过多元方式来向世人展示的,有的从一诞生就以数字阅读物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种方式使作品的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信息量大,而且作品制作成本较低、不消耗或很少消耗纸资源。由于创作成本低,给更多的人提供了创作机会,促进了创作的繁荣,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令人兴奋的是,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具有很好的视听效果,给人以色彩、声音、动画和文字全方位的感受。受到读者、著作者和社会的欢迎和认可。因此,在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大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图书借阅量这一个指标去衡量某个图书馆的服务业绩将不再适宜。为了向读者提供更优良、便捷的服务,获得最新的信息,国家图书馆、各地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变革传统的服务模式。及时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产品传播数字阅读物、电子图书。

2.国家图书馆与省级图书馆实现网络互连

国家图书馆的目标是2012年完成所有省馆和185家市馆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实现与国家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互连,并启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软件平台及三大功能中心建设工作。

围绕数字图书馆基本理念、数字图书馆资源与平台建设、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以及全媒体服务,并介绍有关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建设、参考咨询、立法决策服务、古籍数字化等基础业务建设。

“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全面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加快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实现全国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无障碍共享,向基层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成为中国图书馆界的重要工作。

3.一张借阅卡,读遍全国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将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版的数字图书,同时还可以发挥其电子版图书的存储、交换、流通等作用。

国家数字图书馆将与各个省馆、市馆之间形成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建成数字图书馆网络。数字图书馆建成之后,各地的读者,凭借图书馆的借阅卡就可以进入国家和各省、市数字图书馆,共享全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读者还能通过手机、电视等享受数字图书馆的服务。

4.新媒体阅读方式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

以网络阅读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阅读率连续攀升带来哪些问题、读者如何让移动阅读成为充电器、图书馆阅读推广有哪些新尝试,这些问题都成为图书馆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数字化期刊的移动阅读越来越受到读者青睐,读者群体不断扩大,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倾向进行指导,让数字化期刊的移动阅读成为读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充电器。

以网络阅读、移动阅读、ipad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阅读率连续攀升,带来诸多新特点和发展趋势。虚拟图书馆在满足读者信息需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数字阅读时代,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相继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微博成为图书馆阅读推广的新方式。微博拉近了读者和图书馆的距离。

5.高校图书馆积极推动网络参考咨询工作的合作化进程

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由传统服务形式逐步发展到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的形式。提供实时咨询、e-mail咨询、读者留言、BBS图书馆版、在线参考工具、学科导航、文献传递服务、相关软件下载、读者培训、预约上门服务、科技查新等内容。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科学研究需要科研者进行合作才能够完成。研究工作、科研专著的合作者之间往往较为熟悉,通过互相合作,建立一个互通信息、能比较真实反映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网络——社会网络。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图情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可以了解、改善合作现状。

参考文献:

[1]袁莉莉.现代信息技术下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探讨——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3).

[2]李金荣.信息技术是推动图书馆进步的根本力量[J].图书馆论坛,2010,(6).

信息公平与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 篇4

1 信息公平的定义

公平是人类所追求的最普遍的价值目标。它包含平等和公正两层含义。关于平等, 《辞源》的解释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同等的社会地位, 享有相同的权利"。而公正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和历史的范畴, 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美国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 (JohnRawls, 1921-) 认为, 正义建立在两个基本原则之上:第一, 每个人都应平等地拥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第二是社会分配在个人之间的差异以不损害社会中境况最差的人的利益为原则, 而且地位和职务应向所有人开放。简而言之, 罗尔斯强调的是公平和机会均等。笔者认为这也是对"公正"一词所做的最好的诠释。据此, 我们不妨把"信息公平"理解为:每个信息主体在获取和分配信息资源的过程中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信息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信息领域的延伸和体现, 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1 信息获取的规则公平

信息主体参与信息活动, 要求规则必须是公平的, 只有在信息获取规则公平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信息权利的平等和机会均等。作为一种面向社会提供公共知识信息服务的机构,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建立了一种实现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公共图书馆的精神, 就是从制度上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 使社会成员有可能通过图书馆得到公平获取信息的机会。

1.2 信息权利公平

信息公平首先意味着信息权利上的公平, 它承认并保证每个信息主体具有平等的知识权利、信息权利, 要求社会的制度保障这些权利的实现不受信息主体的家庭背景、种族、性别以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

1.3 获取信息的机会公平

信息主体参与信息活动, 要求社会确保信息获取的机会均等, 这是实现信息权利公平的前提。对于信息能力低下的信息弱势群体, 社会应优先提供给他们发展的机会, 这种看似"不公"的倾斜, 实质上正是机会平等的内在要求, 也是机会公平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实现形式。

1.4 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

主要指信息资源在信息主体之间分配的合理状态, 亦指不同信息主体所需信息资源的"各取所需"和"所需能取"状态。

2 信息不公平的表现与原因

2.1 信息不公平的表现

社会发展总是与社会问题并存,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产生了许多信息不公平现象,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东西部地区信息不公平, 近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对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东西部地区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差别十分明显。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信息化程度较高, 明显优于西部地区。相关统计表明, 东部地区人均杂志量, 人均报纸量, 人均电子出版物数量都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同时, 东部地区网民普及率也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二是城乡之间信息差距, 城乡之间的信息差别表现在很多方面。据有关统计, 在拥有出版物方面, 城市和乡村有巨大的差别, 城市人均拥有出版物多于乡村。在接受教育方面, 农村人口整体受教育的水平明显低于城市人口, 农村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重非常小, 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小于城镇。在教育基础设施上城乡也有差别, 城市地区有很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农村地区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比例非常少, 甚至有很多地区没有。

三是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公平。信息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在信息获取上出现种种障碍的群体。信息弱势群体在拥有社会财富、占有社会资源、所处社会位置和个人生存能力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渴望通过获取信息资源改变现状, 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信息弱势人群由于自身受教育限制, 自身信息素质偏低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缺乏和不完善影响了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利用。他们与高收入、高学历、掌握了较高信息技能能够较多地获取并拥有各种信息的"信息富有者"之间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公平。

2.2. 信息不公平的原因

导致信息不公平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贫富分化。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西部差距, 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调查统计显示, 2004年上海人均GDP为32258元, 而贵州仅有3221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 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为2936元。因为资金, 经济上的差距, 信息不公平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财富分配的不均匀直接导致信息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因为经济的原因, 贫困地区的人民读书看报, 上网的机会明显要少于经济发达的地区, 信息资源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这些都直接导致信息不公平。

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导致信息不公平的又一因素。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西部地区、农村等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相当多的贫困地区的人没有机会接受教育, 由此导致了人们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的差距。文化层次较低的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差, 他们缺乏通过网络或者其他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能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财富, 在信息技术获取上处于劣势地位, 进一步加深贫富分化。

3 公共图书馆如何实现信息公平

3.1 更新服务理念, 引导全民学习

公共图书馆要立足社会、服务全民,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积极引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 从而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积蓄能量。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开展人性化的读者教育活动, 发挥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教育主阵地作用。和谐社会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馆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更新服务理念, 创新服务方式, 拓展服务领域, 提升服务职能,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变"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 大力开展教育宣传活动, 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激发公民的学习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意志。

3.2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缺乏用户反馈机制, 服务效率较为低下。因此, 公共图书馆要在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交流, 调查读者需求, 根据需求不断调整、更新服务战略, 改变以往封闭办馆、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状况, 实施开放办馆、上门服务的新举措, 加快从传统服务向现代化信息服务的转变, 并在转变的过程中, 调整结构,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寻求图书馆发挥特长的服务生存空间。同时, 公共图书馆还要加强同有关单位以及其他图书换得联系, 建立统一的信息服务网络, 共建共享信息资源, 广泛而深入地挖掘有价值的馆藏资源, 全方位提供给社会。

3.3 提供普遍服务

信息公平和普遍服务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实现了普遍服务就意味着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公平, 信息公平的实现有赖于普遍服务的提供, 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如果说信息公平强调社会的一种机制和客观环境的营造的话, 普遍服务则强调图书馆服务的人文化层面, 更多的体现为图书馆的理念和用户的主观感受。在信息时代, 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普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普遍性。尽管所处地理位置、身份、地位、种族、宗教信仰不同, 但每个成员都能接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第二, 平等性。每个用户在所接受的服务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应得到平等的对待。第三, 公益性。用户得到的服务应是廉价的、免费的。第四, 促进信息技术的普及, 使每个公民都有机会享受到信息技术的益处。可以说, 平等与自由是服务的基本原则, 公共和公益是服务的基本精神, 而技术的普及将大大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公共图书馆通过普遍服务缩小不同层次人群之间使用电脑和信息技术及服务的差距, 保障弱势群体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 从而有利于逐渐缩小数字鸿沟, 构建和谐的信息社会。

3.4 关注信息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 发扬人文关怀创立"信息扶贫工程", 最大限度的缩小数字鸿沟

消除数字鸿沟, 除了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外还需要普及信息化教育、提高公众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帮助广大用户获取信息和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要缩小数字鸿沟要求图书馆发扬人文关怀时要特别注重信息弱势群体, 考虑到他们的经济、教育、生理情况、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状况造成的获取信息资源困难的限制, 积极配合社会其他力量的行动, 主动发扬人文关怀创立起"信息扶贫工程", 分析了解他们的需求, 因地置宜、因时置宜的提供知识援助和各种个性化服务;同时最大限度的开放馆藏完备设施使弱势群体也能享受到同等的信息服务;加强弱势群体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宣传栏、举办书展、知识讲座、文化下乡、数据库和网上信息检索培训等多样化的方式, 广泛、持久、深入地宣传信息知识;图书馆要千方百计的消除弱势群体对图书馆心理上的敬畏感陌生感甚至卑微感, 加强免费服务和平等服务的宣传。只有信息弱势者越来越少, 数字鸿沟才能逐渐被填补。

综上所述, 面对信息不公平这一社会现实问题, 公共图书馆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来填补数字鸿沟, 而要取得这样的效果, 需要政府、社会、图书馆工作人员等各方面人士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 只要公共图书馆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信息鸿沟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参考文献

[1]王丙炎, 梁新华.基于信息公平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J].情报杂志, 2008, (4) :143-147.

[2]周明华, 谢春枝.和谐社会中的信息公平与图书馆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2) :13-15.

[3]张峰涛.维护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是现代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9) :32-33.

图书馆服务功能 篇5

1.1 信息来源复合化

长期以来,人们把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定位在占有印刷型书刊资料的数量上,但是随着知识老化的加剧和数字资源的发展,印刷型资源已经难以单独承担起文献保障的能力,如我馆购置的一个全文图书数据库,其品种总量超过了我馆建馆以来收藏中文图书品种总量的2倍,而期刊全文数据库的量更是印刷型学术期刊的5 6倍之多。随着数字化资源的不断增加和网络资源的丰富,参考咨询服务的信息来源将呈现印刷型书刊、本地数据库、网上信息三足鼎立的复合化局面。

1.2 用户的复合形态

在复合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面对的将是一个复杂的用户群体。首先,由于读者对检索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出现一部分用户因不习惯使用数字文献因而会从图书馆的数据库、从网上获取信息;而网络条件较好,习惯使用数字资源的用户,会因较少到馆而对图书馆的物理馆藏有生疏感。其次,用户向图书馆请求提供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体现出个性化趋势,已经从过去的要求提供文献为主转化为要求提供知识为主。第三,参考咨询服务的用户是虚实结合的.,既有到馆用户,又有远程用户或网络用户。远程服务因为不受时空限制而成为深受欢迎的一种服务形式,也是许多图书馆参考咨询部门重点开发的一种服务形式。

1.3 服务的技术手段多样化

复合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是传统与现代、口头咨询、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的结合,是各种检索手段、检索技术的大融合。具体表现在,计算机检索成为主要的检索方式,由于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灵活多样的检索方式,加上各种数字资源的丰富,使计算机检索显示出比手工检索的极大优势。同时借助于网络,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将咨询请求报送给图书馆,咨询员通过网络将检索结果在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

计算机检索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检索手段的全部,区别在于一个好的参考咨询员具有熟练的检索经验和检索能力,而这种经验主要是基于传统的检索实践获得的。传统的口头咨询、手工检索依然必不可少,它们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由文献载体的多样性和读者类型的多样性决定的。一个好的复合图书馆参考咨询员,必须同时具备传统的和现代的检索技能。实际上,现代技术的应用是加重了而不是减轻了参考咨询员的工作负担。

图书馆服务功能 篇6

关键词 移动图书馆服务 微服务 浅阅读 社交媒介

分类号 G250.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8.001

The Thought of Mobile Library Service to Micro-service of Library

Du Lish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mobile library service to micro-service of library, and gives an overview of library micro-service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network and social media survey. It shows the problems that micro-service of librar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library micro-service is the sublimation of mobile library service, as well as an effective boycott means of fragmentation reading and shallow reading.

Keywords Mobile library service. Micro-service. Shallow reading. Social media.

移动图书馆服务是指图书馆通过移动终端以无线接入方式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随着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交流变得越来越迅捷,移动图书馆服务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基于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和APP客户端的微信息环境已经成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微服务”已逐渐开始被学者关注和研究。

1 移动图书馆服务溯源

移动图书馆服务(mobile library service)在概念上与移动图书馆几乎重叠,一般被认为是等同的[1]。移动图书馆是一个舶来词,是由英文“mobile library”翻译而来,最初是指利用汽车等运载工具将图书馆信息资源输送到社区、乡村、学校等图书馆建筑本身无法覆盖的地方。这些流动书车弥补了由于地域限制而造成的图书馆服务的局限。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图书馆的概念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传统的流动书车这种实体图书馆服务方式转变为依托远程通信提供信息服务的虚拟图书馆服务方式。

1.1 移动图书馆服务特征

图书馆由阵地服务到远程网络服务,再到移动图书馆服务,服务手段不断扩充,服务的范围也不断扩大。移动图书馆服务突出了其“移动性”,是一种动态的图书馆服务方式,这是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典型特征。无论是较早期开展的流动书车,还是现在利用移动终端提供的服务,都符合这一特征。

从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过程来看,其“移动性”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以前用户要亲至图书馆才能享受到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服务呈现一种静止性的状态。随着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用户通过家里、办公室里的电脑设备可以登陆图书馆的网站获得资讯和服务,图书馆服务具备了通过远程传输提供服务的特征,“移动性”开始凸显并增强。目前随着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阅读器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图书馆服务已经摆脱了空间的限制,其“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呈现。对移动图书馆服务追根溯源,可以看出,它其实是图书馆开展延伸服务和远程服务的一种具体形式。而这一种形式已经逐渐固化为图书馆的一种服务手段和工作方式。

1.2 移动图书馆服务渠道

移动图书馆服务依赖于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呈现一种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早期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图书馆只能提供功能比较单一的短信息服务、电话服务和基于WAP的手机端网页服务。这种传统的服务渠道所能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比较受限,例如短信息服务和电话服务只能进行基本的信息发布、图书预约和图书催还,WAP手机端网页具有简单的书目查询和图书推荐功能,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互动性较差。短信息服务曾经在传统移动图书馆服务中占据主流地位,但是目前呈现衰落趋势。据调查,截至2013年6月,我国的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中仅有3家提供SMS的服务渠道,提供WAP和APP服务模式的图书馆数量则超过了70.6%[2]。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以及网络传输技术的提高,图书馆在提供移动图书馆服务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并产生了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新型服务方式。2010年有3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开通了官方微博,次年省馆微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微信兴起的时间较晚,2013年有3所省馆开通了微信,次年省馆微信的开通数陡然攀升至21家[3]。目前公共图书馆官方微信的影响力已超过微博,其信息推送的方式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图书馆原有的APP服务模式主要是为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开发一些适合移动终端的应用,大多是与社会机构合作开发,向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比较分散。而新型的APP客户端服务方式则是以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为架构,涵盖了书目查询、读者个人系统管理、书目推荐、数字阅读等栏目,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系统的服务。目前的移动图书馆服务体系已包含短信息、移动电话、手机端网页、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六大服务渠道。微服务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nlc202309091012

2 “微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2.1 “微服务”的产生

微服务是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趋于成熟阶段的产物,移动图书馆服务实践的拓展催生了图书馆微服务的理念。特别是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的利用,为图书馆开展微服务提供了三个主要阵地。微服务和微信息环境脱不开关系,微信息环境是2005年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微学习”会议上的新提法[4]。从整个信息传播过程来看,信息传播者、媒介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具有潜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介”的出现对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革,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保存者和信息的传播者之一,其信息传播方式也同样受到了微信息环境的影响。2014年6月,上海图书馆召开全国第一届图书馆微服务研讨会,众多与会者分享了微服务的理念和工作方法,促进了图书馆微服务的蓬勃发展。

2.2 “微服务”概念辨析

“微服务”是一个新兴的提法,其外延和内涵尚无定论,其原意有两种:一是社会化的含义,指的是微博、微信等第三方应用平台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实现营销策略的一种服务提供方式;二是专业化的含意,指的是软件编程方面的一种新型软件架构。图书馆业内人士口称微服务,或许和微博、微信这两个“微”词语脱不开关系,在概念上应从属于图书馆服务的范畴。张英较早提出图书馆微服务的概念,认为微服务即是向读者提供细微化、个性化、差异化的阅读服务,是图书馆实践的新领域[5],这是从图书馆服务实践的角度提出的定义。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在图书馆的应用,微服务的含义开始向“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以及APP客户端向读者提供图书馆服务”的角度转换。例如上海图书馆金红亚等将社交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以及利用微博进行图书馆营销归为微服务的内容[6]。笔者认为微服务是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延续和升华,和移动图书馆服务有着天然的联系。微服务主要依靠智能终端设备,通过各种社交媒介向用户提供服务,在这方面和移动图书馆服务并没有什么不同。由阵地服务、远程网络服务到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变化更多的是服务手段和服务空间的变化,而微服务则更强调一种服务理念的变革,是对“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深化。

2.3 “微服务”发展状况

公共图书馆为所有的用户提供服务,其微服务的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图书馆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主流的微服务平台有3种,分别为微博、微信与APP客户端(不包括其他信息提供商开发的专门阅读软件)。笔者利用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平台这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平台以及各大图书馆网站,对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31家省级公共图书馆(不包括港、澳、台)进行微服务调查(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16日),调查结果如表一所示,基本上能够反映我国公共图书馆微服务的发展水平。由表一可知,我国31家公共图书馆中,新浪微博的开通率约为71%,认证数量与开通数量基本持平;腾讯微博的开通率仅为48.4%,远远低于新浪微博的开通率,其认证数量与开通数量相同;31家公共图书馆全部开通了微信服务,但是有3家未进行实名认证;仅有11家公共图书馆提供官方APP客户端服务,占到总数的35.5%。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除以上常规微服务以外,部分图书馆还有一些特有的创新型服务形式。例如首都图书馆开通了豆瓣小站,吸引了大量豆瓣读书爱好者的关注;浙江图书馆开通支付宝服务窗,将微服务嵌入到城市生活体系当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凭借其自身的技术优势,开通NFC自助借书功能,并提出“比更快还快”的口号,吸引了大量用户下载和使用。这些创新举措推动了微服务的发展,使微服务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3 “移动”而“微”的启示

图书馆利用微博、微信来开展微服务,要顺从微时代的行事规则。图书馆在提供微服务过程中需要保持清晰的头脑,防止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正确认识图书馆微服务:

3.1 静和动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以便人和书的交流顺畅而不被打扰,这是静的方面的体现。另一方面,为了进行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要开展讲座、图书导读等各种阅读活动,激发用户的兴趣。特别随着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发展,突破了馆内服务的空间限制,图书馆“动”的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图书馆微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更要注重静和动的合理搭配,以保持均衡发展。微博和微信这种实时交互传播的媒介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空前增强,由于信息本身的片段化以及传播频次的增加,也使得其真实性大大降低,产生大量的“噪音”。但是社交平台聚合用户的特征,很容易形成各种不同的舆论倾向,影响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图书馆在提供微服务的过程中,必须要静得下来,为用户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强调的图书馆微服务的“动”指的是互动性,而并非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移动性”。图书馆要善于回复、评论和转发粉丝的微博、微信,及时回复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利用微媒体平台的各种工具设计各种互动活动,提升微服务的影响力[7]。

3.2 宏观和微观

宏观和微观是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互相依存的一组概念,有学者认为图书馆微服务就是摒弃以往的宏观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小细节的个性化服务[8],这种看法有待商榷。图书馆开展阵地服务,诸如图书流通、展览、讲座、图书推广活动等就属于宏观服务,需要图书馆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实现。微服务则着眼于“微”,即利用社会资源或者图书馆剩余资源开展细节服务。笔者认为图书馆微服务和图书馆的宏观服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因为微服务理念的出现才确定了图书馆宏观服务的范围,而图书馆的宏观服务也是微服务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利用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平台来开展微服务依赖于图书馆本身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和各种阅读活动,否则微服务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当前,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将社交工具整合进他们的服务当中,并开始进行活动的推广,社交媒体的优越性得到了广泛认可,在将来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9]。但是,馆员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相关业务素质和图书馆社会包容责任的具体政策的缺失,会极大限制图书馆微服务的进一步开展。这就需要图书馆在宏观方面开展针对馆员技术水平提高的培训课程,并且研究制定适用于微服务开展方面的相关政策。

nlc202309091012

3.3 主体和补充

微服务改变了传统的信息单向传播的方式,实现了网络化、交互式的传播,加深了用户对图书馆服务的参与程度[10]。这种交流方式使图书馆更能准确的了解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全面的图书馆服务。和传统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方式相比,微服务在提供微内容和移动阅读方面具有得天独到的优势,很容易给潜在用户造成图书馆微服务就等同于图书馆服务的全部内容的假象。实际上,微服务作为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新形式,仍然是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一种方式,是图书馆主体服务的延伸。因此,对用户的信息服务不能仅局限在微服务平台和移动终端,而应该将用户引领到图书馆的主体服务当中。Mainka和Hartmann等学者将图书馆服务分为两种,即数字图书馆服务和实体图书馆服务[11]。图书馆向用户提供免费的电子资源以及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微服务的方式来实现。但是另一方面图书馆还为用户提供工作、学习以及聚会的实体空间,并作为城市的地标而存在。由于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有免费的WiFi,并且馆内的数字资源访问比馆外访问更为便捷,因此,依托实体图书馆形式的服务仍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特别是“第三空间”“创客空间”等图书馆服务理念的变革使得实体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更加不可取代。

3.4 营销与项目

从营销手段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开展微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和关注度。微博具有开放关注和转发的功能,图书馆发布的微博文章通过粉丝的关注以及分享还可以影响到粉丝的粉丝,这种链条式传播方式能够极大地拓展图书馆微服务的范围,对图书馆品牌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微信的二维码扫一扫关注的功能以及朋友圈转发分享的功能也具有同样的效果,并且传播的“噪音”相对更少,可信度更高。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在微服务营销方面是最成功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多次获得各种营销奖项[12]。其建立了完善的营销运营机制,大大强化了图书馆与社区的联系,增强了图书馆的品牌曝光度。Lorri和Jisue认为公共图书馆通过在微博(Twitter)上注册账户以及完成简介描述的方式建立一个社交空间的“自我”形象[13]。可见,图书馆不仅仅是通过微博来发布信息,还通过关注他人并且加强互动性来吸引用户关注自己,从而推广图书馆的各项活动。

从图书馆服务项目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应该把微服务作为一种常规服务活动来开展。图书馆应该从微阅读或者云阅读方面增强图书馆微服务的能力。Smeaton和Davis认为图书馆利用社交媒体开展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与图书馆管理机构及其更广泛的组织环境的协商需求,也包括管理那些不愿意进行这项工作的员工[14]。社交媒体的使用不断增长,图书馆也在不断采用新的平台,社交媒体服务必须被看作是图书馆整体服务的虚拟分支服务项目。这种把社交媒体服务作为图书馆核心服务项目的观念是图书馆开展微服务得以成功的关键。

笔者认为图书馆微服务,一方面通过创新型营销方式,树立图书馆良好的公众形象;另一方面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推动远程信息传递和数字参考咨询,为社交空间当中大量的潜在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直至把他们变成图书馆的正式用户。

4 结语

图书馆微服务是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也是图书馆对抗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的一种有效手段。另外,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更新大大压缩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实效性,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带给人们的只是一时的消遣,造成信息丰富的假象,实际营养乏善可陈。图书馆提供微服务并不是鼓励碎片化阅读和浅阅读,而是利用这两者存在的阵地和渠道充分发挥本身提供信息资源的优势。因此,微服务的目的实际上是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聚集用户的能力,将用户重新拉回到图书馆的怀抱,是图书馆主动寻找用户、聚拢用户、惠及用户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 1 ] 施国洪,夏前龙.移动图书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2):78-91.

[ 2 ] 魏群义,袁芳,贾欢,等.我国移动图书馆服务现状调查:以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对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3):50-63.

[ 3 ] 张丹丹,杨思洛,邢文明.省级公共图书馆微博和微信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5(20):57-63.

[ 4 ] 龙叶,雷英杰.微信息环境下的图书馆微服务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9):89-92.

[ 5 ] 张英.微服务:开创图书馆服务的“蓝海”[J].图书馆建设,2011(7):51-53.

[ 6 ] 金红亚.图书馆与微服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14.

[ 7 ] 牛波.微服务:微传播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5):35-38.

[ 8 ] 刘丽萍,庞彩云.图书馆微服务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3(4).

[ 9 ] ABDULLAH N, CHU K W, RAJAGOPAL S, et al. Exploring libraries’ efforts in inclusion and outreach activities using social media[J].Libri, 2015, 65(1):34-47.

[10] 安东梅,耿晓光.微内容:图书馆服务的“长尾”[J].图书馆建设,2010(12):54-56.

[11] MAINKA A, HARMANN S, ORSZULLOK L, et al.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 core services of libraries in informational world cities.[J].Libri, 2013,4(4):295-319.

[12] 李金波.纽约公共图书馆社交媒体营销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6(4):121-125.

[13] MON L, LEE J. Influence, reciprocity, participation, and visibility: assessing the social library on twitter[J].Canadi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Library Science, 2015, 39(3):279-294.

[14] SMEATON K. Social technologies in public libraries: exploring best practice[J].Library Management, 2014, 35(35):224-238.

杜丽莎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助理馆员。广东广州,510110。

(收稿日期:2016-05-18 编校:曹晓文)

强化学校图书馆建设发挥服务功能 篇7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文理念,提升素质,图书馆建设,关键

信息时代科技飞速发展, 人类获取信息、文化、资源的途径日渐快捷和多样化, 图书馆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教辅机构的学校图书馆在传递信息、传播文化方面责任重大, 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迫在眉睫。对于资金较为短缺的学校图书馆来说, 自身建设就要从发挥图书馆服务效能最大化方面下工夫。科学管理、树立人文管理理念、提升馆员素质成为学校图书馆建设的关键。

一、科学规划和管理学校图书馆, 形成科学的制度模式

1. 科学规划、科学管理

科学有序的管理是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有效保障。学校图书馆通过最大限度地开放馆藏, 优化馆藏资源, 传播知识和信息, 为教育教学服务。管理工作要做到科学、规范、严谨、细致、务实, 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做到“六勤”:

(1) 勤更新。要注重馆藏资源的多样化, 尽量使资源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别, 均衡各类信息资源的存储比率, 紧跟学校教, 学有侧重的更新信息。 (2) 勤上架。对新进和归还的图书、资料每天及时登记、分编、归类上架, 这需要图书馆各部门协调作, 共同努力。 (3) 勤维护。对师生在借阅时抽乱、插错的书籍资料勤查找、勤归位;及时修补损坏的书籍, 周末、月底、年底做好资料的整理和装订保管工作。 (4) 勤熟识。每位馆员都要了解本馆资源配置, 勤到书架、电子资料架旁观察、阅读、记忆, 熟识图书、资料的性质、内容、位置, 特别是重点信息新信息的位置要了然于胸。 (5) 勤宣传。做好馆藏宣传工作, 定期公布更新馆藏宣传内容, 了解现存与新进的馆藏资源, 及时向师生推荐科学的、准确的、健康的信息资源。 (6) 勤沟通。利用一切机会积极与读者交流, 了解读者需求, 及时调整, 优化馆藏, 提升服务效能。

二、形成科学的制度模式

1. 规范制度

科学管理图书、信息资料, 健全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开展优质服务的基础, 学校图书馆要有馆员职责、借阅制度、阅览制度、视听制度、赔偿制度, 并且应悬挂或张贴在书库、阅览室的显要位置, 并严格遵守, 认真执行。

2. 严格登记

为规范管理, 便于查找, 应设置登记表格, 表格填写应认真及时。具体有以下表格:教师借书册、学生借书册、购书情况登记表、音像资料购买登记表、音像资料借出登记表、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应用登记表、图书修补记载表、音像资料毁损登记表、计算机维修登记表、学生图书管理员情况记录表、各室报纸记载表、各室杂志登记表。

3. 履行制度

馆员必须严格执行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 要“百拿不厌、百问不烦”, 使新资料能迅速转入流通, 同时通过网络对教育教学提供信息, 提高各类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模式,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的育人效益。

三、树立“人文管理、充分包容”的服务理念

完美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立身之本, 也是图书馆社会价值与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载体。著名图书馆学家谢拉认为, 图书馆事业是一种人文事业, 在国外, 公共图书馆非常注重通过强化自身的社会包容性来促进社会和谐, 国内学校图书馆若想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必须树立“人文管理、充分包容”的服务理念。

1. 树立“人文服务”的理念

作为管理员、服务员的馆员老师, 要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个读者, 多询问、多倾听、多思考、多帮助,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读者, 包容和正确引导学生读者, 使每个学生都有做文明读者的自主意识, 树立“图书馆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文理念, 不能歧视弱势读者, 尊重每个读者, 爱护每个读者, 做好师生的优秀导读员。

2. 树立“规范服务”的理念

规范馆员服务, 礼貌待人, 耐心服务, 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电子阅览室的馆员老师要规范学生浏览健康网站, 爱护计算机等公共设施, 使馆内呈现出和谐、文明的气氛。创建新时代人文图书馆、绿色图书馆, 实现学校图书馆传播科学文化、传承文明的社会功能。

三、加强培训, 提升馆员素质

1.顺应时代, 加强馆员培训, 提升馆员素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电子检索、网络导读等便捷的服务方式已成为学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作为知识向导和信息导航员的馆员, 不仅要对馆藏文献的类别、布局、使用特点了如指掌, 更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广泛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掌握计算机操作、网上检索操作技能, 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有优秀的职业操守, 有提升素质的愿望, 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资源人”品质的图书馆员, 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推动图书馆为读者服务工作的深入持续发展, 确保校园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提升, 把学校图书馆办成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

2.坚持培训的延续性

学校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学图书馆人员流动较大, 非专业从业人员较多, 这一特点决定和影响着培训的效果和时间, 图书馆应将培训和发展看成一个持续的过程, 并将持续和发展与其他管理功能整合到一起, 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同时要大力开发馆员个体潜能, 激发他们工作的成就感和迎接挑战的乐趣, 使他们自觉强化责任, 创造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现阶段, 学校图书馆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学校图书馆建设只有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 树立人文理念, 不断提升馆员素质, 强化学校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才能使学校图书馆充分体现其核心价值, 真正做到服务效益最大化, 彰显其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真正发挥其教学辅助作用, 完成传播知识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邱顿清.提升学校图书馆效能的有效途径[J].广东教育, 2008 (12) .

[2]刘海萍.“馆员——资源人”及其培养[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 (4) .

[3]张治江.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与管理探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图书馆服务功能 篇8

1拓展图书馆服务的意义

第一, 拓宽图书馆服务是社会多元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元馆藏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同语种、不同内容的文献资源能够反映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有利于不同读者群体之间的文化沟通、学习以及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认同, 从而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与兼容互摄。第二, 图书馆应为每一位读者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尊重每一位读者的文化权益、宗教信仰, 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可以平等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 这是社会信息公平的体现, 保障每个人的文化权益。第三, 图书馆在承认、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有助于外来人口对现居地产生情感归属, 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 心情舒畅地生活和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而从长远来看, 优质的多元文化服务作为当地的文化软件, 有利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和外来人才。国外图书馆界的多元文化服务起步较早, 已经有了许多成熟的经验。近年来, 我国图书馆界也逐渐认识到这项服务的重要性, 不少图书馆还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希望有更多的图书馆能够开展多元文化服务,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2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的建议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机构, 应顺应多元文化发展的要求,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 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文化需求。事实上, 开展多元文化服务已经受到国际图书馆界的充分重视。目前, 国际上相关的指导性方针、宣言主要有:《澳大利亚规则》、《多元文化社会:图书馆服务指导方针》 (1998年版) 以及2006年8月国际图联理事会批准通过的《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我国图书馆应该以这些文件为依据, 借鉴国外成熟的实践经验, 积极拓展我国的图书馆服务。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2.1确定服务对象, 明确服务需求。开展多元文化服务之前, 图书馆先要确定服务的具体对象。从宏观上看, 我国图书馆多元文化服务对象的范围较广。首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社会风俗、生活习性;其次,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增多, 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 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来华投资、居住的外国人也不断增加, 已形成了一些外国人聚居的社区。这些群体均可成为多元文化服务的对象。具体来说, 图书馆应根据当地的人口构成情况, 特别是民族、语言和文化少数群体的构成情况, 确定主要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确定后, 应对其进行需求分析, 以确定合适的服务策略、方式、内容等。就外籍居民来说, 他们生活中最常遇到的问题是语言障碍和信息不足, 因而图书馆可以开设汉语学习课程, 并提供有关当地的医疗、教育、旅游、就业等信息。此外, 他们居住在新环境中, 仍有接触祖国文化的需要, 所以图书馆应尽量为他们提供与其祖国历史、文化、艺术有关的馆藏资源。2.2建立服务制度, 有效配置资源。为提供多元文化服务, 图书馆需要树立为民族、语言、文化属少数群体的读者服务的意识, 然后通过相应的制度规定, 有效配置专属的服务资源, 保障服务的长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该服务制度的建立包括:a.在经费分配方面, 编列多元文化服务的专用经费;b.在图书馆建筑与内部空间的配置方面, 设立民族、语言、文化少数群体相对独立的使用空间;c.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设立图书馆员在多元文化、语言方面应有的能力标准, 并按此标准聘用相关馆员;d.在馆际合作方面, 应与其他图书馆建立共享多元文化服务的资源与经验的合作关系等。2.3合理建设馆藏, 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需要。建设合理的多元馆藏是开展多元文化服务的基础。为来自民族、语言、文化属少数群体的读者采集图书资料时应考虑该群体的规模和阅读需要, 努力使馆藏反映所服务地区的多样性特征。馆藏资料类型应包括纸本图书、报纸、期刊及其他的连续性出版物、视听资料和电子资源等。首先, 要提供以各少数群体所使用或能接受的文字书写的文献, 这些文献能够反映少数群体的文化。其次, 图书馆在服务当地的少数民族方面,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的搜集, 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馆藏的建设, 以促进其民族文化的宣传、保护与开发。第三, 要配备汉语学习所必须的各种资料, 包括音视频资源等。上面已经提到, 语言障碍是语言少数群体的一大问题, 因此图书馆要提供汉语学习的相关文献资源, 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开设汉语学习课程, 以帮助有需要的少数群体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2.4针对少数群体, 开展信息服务。图书馆对少数群体要热情服务。外来人口到达新环境后, 会有一种陌生感。图书馆应以欢迎的姿态, 及时为其介绍当地的情况, 积极提供就业、教育、法律、社会服务、健康常识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信息, 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在向少数群体提供图书馆服务时, 应注意使用他们常用的语言, 并要针对他们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例如, 为方便外籍读者, 图书馆提供的信息应以他们所用的文字来呈现;而图书馆的馆内指引系统也应尽量采用多语种标识或国际通用的非语言标识;图书馆与外籍读者之间一些重要的交流信息, 像读者证的申请须知、图书的逾期通知、借阅规定、读者指南等, 都应以外籍读者易于接受的语言来提供。2.5组织文化活动, 促进文化交流。图书馆是社会群体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信息来源。作为社会文化中心之一, 图书馆可通过举办少数群体的民俗活动、文化节、音乐会、戏剧表演、电影放映、文化遗产展览等, 使少数群体有机会传承其文化, 同时也有助于其他社会群体了解其文化,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公共图书馆的经验, 他们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时, 非常注重和当地社区居民的互动。如"多元文化家庭故事会项目" (Multicultural family storytime project) , 就是邀请当地社区中的移民家庭帮助图书馆搜集其祖国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歌曲、游戏等, 并与社区其他居民分享, 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 繁荣了社区文化。2.6重视馆员培训, 提高多元文化素养。开展优质高效的多元文化服务, 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从人员构成上说, 提供这项服务的馆员最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能反映当地的文化多样性'。这就要求图书馆在招聘工作人员时, 要注意聘用具备多语言、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员, 也可直接招聘民族、语言、文化少数群体中的成员。此外, 图书馆在对馆员进行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 应安排多元文化课程, 使图书馆员具有良好的多元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敏感度。当然, 承担多元文化服务的馆员还必须具有热忱、主动的服务态度, 以消除少数群体读者的心理不适, 使他们乐于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2.7积极宣传推广, 吸引多元文化读者。要增强少数群体主动利用图书馆的意识, 积极的宣传推广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当地开设有适应多元文化需要的新闻媒体, 如报纸、广播、电视等, 图书馆可直接向其投放多元文化馆藏与服务的相关信息, 使少数群体了解图书馆。如果尚无此类新闻媒体, 图书馆可通过向当地社区分发宣传材料等方式, 推广多元文化服务, 当然, 宣传材料应用少数群体首选的文字来书写。目前, 很多图书馆都拥有自己的网站, 如果能根据当地语言少数群体的情况开发多语种的网站版本, 就能为少数群体了解、利用图书馆提供极大的方便, 这也是宣传推广图书馆服务, 吸引多元文化读者的一个方法。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就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提高图书馆服务进行讨论。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提高,拓展

参考文献

[1]王培林.服务科学研究与分析[J].图书馆, 2008, 27 (3) :2-7.

[2]吴慰慈, 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53.

图书馆服务功能 篇9

一、准确把握图书馆优质信息服务的内涵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馆藏入住图书馆, 因而图书馆赖以服务的基础不断扩大, 不断丰富, 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人们查找自己所需资料的时间, 人们渴望从图书馆获得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服务以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 因此图书馆服务的内容便由传统文献服务转变为现代信息服务。图书馆现代优质信息服务包括以下服务。

(一) 个性化服务。

在网络化时代,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人们带着个性化的需求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便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以迎合这种需求。所谓个性化信息服务, 是指能够满足用户的个人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 它根据用户的特性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或系统功能, 在某一特定的网上功能和服务方式中, 设定网上信息的来源方式、表现形式、特定网上功能及其他网上服务方式等, 主动地向用户提供其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从其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显性含义:根据个性化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体现服务的针对性;同时它也具有隐性含义:并不停留在用户所需要的直接信息上, 而是同时提供相关信息, 这些信息是用户可能需要但还没有意识到的, 可以说这是服务的拓展性。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 它必将成为图书馆与用户相互交流的有效渠道, 用户通过网络向图书馆提交信息需求, 图书馆员作为信息导航员通过网络传送用户所需求的信息, 在多次的信息交流过程中实现信息服务的个性化。

(二) 精品化服务。

因特网已经构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资源系统, 信息资源多以数据库、超文本、多媒体等电子形式存在, 其种类繁多, 内容广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信息环境恶化问题:网上信息泛滥, 鱼龙混杂, 信息污染现象严重, 增加了用户获取信息知识的难度, 延长了用户信息获取的时间。因此, 人们借助于网络寻求所需信息时不再像以往那样关心信息资料的数量而是关心信息资料的价值量。因而如何降低用户的时间成本, 使用户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 如何使用户感觉自己所支付的信息费用物有所值, 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筛选、分类、去伪存真, 提高浏览信息的浓度, 以精品化服务打动用户, 从而产生名牌效应。

(三) 特色化服务。

传统图书馆所提出的特色化服务主要依托于特色化实体馆藏, 而在网络环境下, 有限的馆藏资源和无限的网络资源共同构成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 图书馆应该深入加工自己的文献资源, 深入到知识单元内部, 借助于网上信息资源, 建立自己的特色化数据库。因而, 当今环境下的特色化服务主要是指特色化数据库提供的信息服务, 特色数据库由特色内容和特色技术构成:特色内容是指根据馆藏特点, 依据已有的馆藏资源, 开发出富有特色的内容体系, 这一内容体系应为“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特色技术是指要有一定的规模, 要有有效的检索功能, 要有多媒体信息, 要有互动界面, 要能提供全文检索。特色化数据库是服务的内容, 它是吸引用户最为关键的因素。除此之外, 图书馆还要考虑为用户提供特色化的服务形式, 如记录用户的需求信息, 为其提供专业或相关专业信息的主动推送服务;建立读者库, 促进读者之间的沟通, 以读者服务读者。

(四) 远程化服务。

网络环境下,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已经从特定部门向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转变, 信息服务已经逐步趋向国际化。目前, 远程求医、远程求知、远程贸易、远程签约、远程教学等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因此, 图书馆提供远程信息服务应运而生。远程化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方式, 它改写了文献——馆员——读者的流通方式, 进而发展为信息——网络——读者的传输方式, 它能提供最直接和最直观的全文信息浏览、数据库下载、信息传递和信息咨询, 它是一种集咨询、文献检索、文献提供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的服务。

(五) 时效性服务。

网络服务最大的优势应是速度, 在信息社会, 速度往往是制胜的关键。据美国有关咨询公司调查, 如果一个网站不能在8秒中之内吸引上网者, 那么上网者就会离开。同样, 针对读者提出的信息需求, 如果图书馆员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其服务滞后, 那么在前一段时间极具价值的信息现在可能就一文不值, 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时效是快捷与效率的结合, 它意味着用户量的增长。图书馆提供具有时效性的信息服务才能避免科研工作的延迟、重复, 才能使读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获取的信息, 充分发挥信息的潜在价值。

二、提供优质信息服务的保障措施

美国图书馆界曾就各个因素在图书馆服务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图书馆建筑占5%, 信息资料占20%, 图书馆员占75%。由此可见, 馆员是最重要的因素, 提高馆员素质直接决定其对读者服务的质量。

(一) 计算机和网络技能水平。

由于我国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程度发展的不平衡,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 尚未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 有的图书馆仍然处于传统手工作业阶段, 计算机基本操作尚未掌握, 谈何熟练应用。即是在一些现代化技术应用水平较高的图书馆也普遍感觉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 一是难以引进, 二是引进了也难以留住。究其原因是图书馆行业的现状不具备与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行业或部门竞争的实力。造成现有馆员队伍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吸收应用, 系统的二次开发, 设备的升级维护等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 抓紧提升现有馆员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水平势在必行。

(二) 合理的知识结构。

我国图书馆员队伍构成的现状堪忧, 具有某一学科知识背景, 又精通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人员为数不多。为更好适应新世纪图书馆的发展要求, 馆员合理的知识结构也是要重点考虑的。

(三) 外语能力。

谈图书馆服务功能的问题及策略 篇10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功能,问题,策略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利用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将成为人类创造财富与促进文明的主要动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 作为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 应充分开发文献信息资源, 加速由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在知识与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作用。随着图书馆服务层次的深入和读者需求的个性化发展, 图书馆要完成新时期赋予的新使命, 充分提起其公共服务功能。图书馆充分服务, 就是全面开发利用图书馆资源,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一切要求, 充分发挥图书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的职能。它直接体现了图书馆工作“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宗旨, 是读者工作应当追求的共同目标。

一、影响图书馆充分服务的因素

1. 图书馆覆盖率低

在我国, 公共图书馆的覆盖率较低, 这阻碍充分服务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在: (1) 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 使本身不足的图书资源利用受到限制。方便大众利用的图书馆网络尚未形成, 馆外公众利用的图书馆局限于公共图书馆。 (2) 图书馆自身办馆方针不明, 服务理念滞后, 管理制度墨守成规。 (3) 服务环境与图书馆的形象相去甚远。为了创收, 图书馆门前餐馆汽修厂鳞次栉比、图书馆的招牌倒要仔细寻找的现象还有不少存在。 (4) 服务范围狭窄。很多图书馆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方式急需改变, 图书馆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5) 馆址偏僻, 内部布局不方便读者利用。

2. 馆藏文献资源缺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类文献与日俱增。据统计, 目前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约为80万种, 而我国只引进10多万种, 期刊每年出版20万种, 我国只引进3万种。美国平均每人拥有图书馆藏书6.8册, 而我国人均仅0.6册, 为美国的1/11。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 由于财政拨款不足, 人吃书的现象多年得不到解决;有的图书馆为了节约购书费, 购入一些盗版图书, 图书质量差, 错漏百出, 严重损害了读者的权益。

3. 服务措施难以体现充分服务的原则

(1) 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落后。很多图书馆都没有实现自动化管理, 工作局限于简单的借借还还, 对于读者深层次的阅读检索要求难以满足;某些不应有的收费服务也令一部分读者远离了图书馆;调查研究不深入, 对读者个人信息、阅读心理、专业特长、阅读需求、阅读规律等了解甚少, 图书利用率低;在馆内, 有不少图书馆还是实行闭架借书, 同一馆内各种各样的借书证、阅览证让读者无所适从;馆际合作、资源共享工作却步不前。

(2) 服务时间的安排欠合理。一般图书馆“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极不方便读者业余时间利用图书馆, 难怪经常有读者戏谑说, 公共图书馆真正发挥了为下岗人员和退休人员服务的作用。在这里, 笔者当然肯定图书馆应该做作好为下岗人员和老年读者的服务工作, 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图书馆的服务时间在适应在职读者利用图书馆方面应予积极关注。

二、充分提高图书馆服务功能的策略

1. 做好图书馆流通阅览等基础性服务工作

流通阅览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着图书馆基础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是图书馆对外形象的主要窗口, 是与读者面对面的第一道岗位, 不断加强和改善图书馆的流通阅览服务是满足读者最基本的文献信息需求。这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敬业精神。图书馆的工作中, 就是为读者服务, 对读者负责。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工作意愿.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 才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 真正做到“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 把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做好。 (2) 良好的沟通技巧。图书馆员的沟通能力在引导读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准确的表达是解决读者咨询的重要条件, 语言的亲和力是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图书馆良好形象的关键。 (3) 服务意识。图书馆员要以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和蔼可亲的服务态度来面对每一位读者, 尊重每一位读者, 以读者为中心, 主动开展服务,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大力提高服务水平。

2. 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图书馆阅读环境

这里的阅读环境包括建筑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用舒缓的音乐, 舒适的桌椅, 丰富的书籍, 让读者在图书馆里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后者人文环境的营造, 需要馆员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让读者在图书馆看到的只有微笑。排列森严的书架、严肃生硬的气氛早已不能吸引读者。读者更需要舒适、便捷、愉悦的阅读环境。阅读环境的优化使得公众愿意到图书馆来, 依恋图书馆, 享受在温馨舒适充满人性的环境中阅读。馆员通过与读者的沟通交流, 彼此间形成了信任, 读者的自觉意识得到强化, 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促使图书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 做好信息参考咨询的高层次读者服务工作

参考咨询服务是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窗口, 是图书馆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层次的前沿工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增长的需要, 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参考咨询服务人员的专业优势, 广泛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 使自身优势在读者服务工作中得到充分发挥。它所研究的是读者对参考咨询服务需求的共性与个性, 是以具体而有效的手段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文献信息服务。参考咨询工作被认为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 是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价值增值的体现。

参考咨询服务因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而产生并发展起来, 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反映, 参考咨询服务就是要走进教学, 融入科研,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提供文献资源的内在动力。为教师提供定题、定点服务, 对读者需要的重点学科和重要科研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了解它的动态, 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对其进行定题检索、查新、编译、科研调查服务。积极探索资源整合与加工, 形成特色数据资源, 深层次开发馆藏信息资源, 使馆藏资源价值增值, 为学校的重点学科服务。

4. 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克服自身的卷怠情绪

图书馆职业应该是一个值得骄傲的行业, 目前, 我国图书馆事业受重视程度远逊于发达国家, 图书馆馆员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 在长期的简单重复性工作中容易让馆员失去工作热情和动力, 在工作中产生疲劳、卷怠情绪。作为馆员应加强职业认同感, 树立崇高的价值观, 制定短期的目标, 追求一次次小的成功和喜悦带来的自信。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馆员, 要摒弃旧的服务理念, 更新观念, 积极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在终身学习社会里, 图书馆员更应该不断进行学习和研究, 加强自身修养。抓住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夯实专业基础, 同时不断开阔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丰富服务内容,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读者提供深层次的全方位服务, 将自己发展成为“一专多能”的信息“导航员”。

图书馆服务功能 篇11

1  数字化为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对图书、档案、情报实施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在我国已经倡导多年,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其总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全国很少有真正实现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成功案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

一是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行政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彼此之间既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沟通、协调、合作关系,也缺乏主动实施信息资源融合服务的激励驱动。而且,传统模式下的图书、档案管理机构均以纸质馆藏为主,不便于低成本的复制、传播和分享,出于对馆藏安全、自身利益等的考量,其主事者通常会对外部合作采取消极态度。

二是缺乏胜任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档案管理、图书管理以及知识服务、信息服务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承担,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推行的是“专业化培养”的指导思想,档案学、图书馆学被分设为两个专业,其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往往专而不博,造成几乎所有的图书馆、档案馆都严重缺乏既擅长图书管理又精通档案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受编制、经费等的限制,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也不可能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源,同时又不易实现人才的跨行业跨单位借调借用或者共享。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必然影响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服务的水准,影响信息服务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缺乏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服务的标准与规范。我国档案、图书管理机构各自为政发展了很多年,不仅在事业经费、人力资源、馆藏结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等方面差异显著,其执行的文献管理、文献检索、文献传播方式以及服务流程也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基础,形成了馆藏资源难以融合的壁垒。加之对这项工作缺乏宏观管理,缺乏高规格的制度安排和顶层指导,也造成了图书、档案管理机构在开展合作时的无章可依、无规可循、无所适从。

上述发展瓶颈,在传统模式下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消解。随着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手段在我国图书、档案管理部门的广泛运用,显著提升了其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够便捷地整合原本分散储存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两者之间的信息服务合作正在实现从实体结盟向虚拟融合的跨越,以资源集成和知识、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的门户系统不仅深刻改变着信息服务的提供和接受方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促进两者将“资源共享,融合服务”“两个专业,同一前景”等视为共同的使命和愿景。

2  制约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主要原因

2.1  缺乏高规格的战略规划。面向社会公众的知识服务、信息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及公共组织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从欧美先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政府以及图书馆、档案馆行业组织在其间扮演了重要推动者的角色,均制定有高规格的战略规划,甚至通过立法来加以强调,比如,英国不仅在战略规划中强调了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愿景,还于2000年4月成立了全英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联合会(MLA),负责推进、协调相关工作。美国于1996年成立了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学会(IMLS),借助国家的专门政策、专项资金推动彼此间的深度合作和数字化融合,并于2003年修订了《博物馆图书馆服务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通过相关机构的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2004年,加拿大出台《图书馆档案馆法令》,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也正式合并。反观我国,对这项工作一直缺乏高规格战略规划,缺乏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指导机制,导致相关部门在数字化建设进程中各自为战,这样不仅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低效,也易造成元数据标准等的不一致、信息关联程度差等问题。

2.2  体制阻力和法律风险。由于我国的图书、档案管理机构长期分属于不同的条块,在数字化融合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或显或潜的体制阻力。同时,多种法律风险也制约着这项工作的推进,比如,图书馆藏基本属于对公众完全开放的领域,档案馆藏却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制,对其进行开发、开放必须依法进行,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法律问题;再比如,对图书、档案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知识产权问题,而我国在档案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够细化和严密,都有可能为图书、档案信息服务数字化带来意料之外的风险。

2.3  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对图书、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融合性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这些都是成本。只有收益和成本处于均衡、协调状态,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然而,这种带有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服务,虽然外部价值较大,但是财务回报能力薄弱,很难达到收支平衡,长此以往势必打击档案、图书管理机构参与数字化服务融合的积极性。而且,不同层级的图书馆、档案馆馆藏基础、经费来源、软硬件条件的不一,导致了各个成员馆的能力不同,在一体化过程中的投入也不相同,有时很难达成有效的合作,在决策权和利益分配上也存在分歧,严重时有可能导致合作的停滞或破裂。

此外,诸如缺乏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服务的标准与规范,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也都制约着两者之间的数字化融合服务。

3  推动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对策

3.1  建构高规格的推进机制。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数字化融合,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支持,更需要推进机制,推进策略必须与支撑其运行的管理机制综合起来考虑,从多个维度寻求能够平衡各方需求的合理方案,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图书馆、档案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系,其数字化服务融合尤其需要来自高层面的外部推动,因而我国对此应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笔者建议,可由中国档案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领衔,相关机构积极参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体制特色、法制环境以及公众知识、信息服务需求的特点,尽快制定两者数字化融合的发展规划,明确公益性信息机构资源整合服务的发展愿景和路线图,建立高效的、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指导、推进机制,借助高规格的引领、推进机制化解图书馆、档案馆之间由于条块分割而难以合作建设网络门户平台等困境,通过多种手段推进彼此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尽快实现图书馆、档案馆与知识信息用户之间无障碍、无壁垒的信息流通。

3.2  围绕数字化融合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从先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技术的标准化是档案馆、图书馆实现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重要基础,是衡量数字化融合程度的关键指标。在我国,技术标准化程度是制约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数字化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在文献分类标准、著录技术使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亟须开发符合我国实际的、满足图书与档案融合服务的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中国档案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等机构要积极作为,尽快出台融合图书、档案管理各自特点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技术、管理与服务规范,并根据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传递的特点,把握数字化融合服务的需要,引导有关机构加强对数字资源存储技术、纸质载体信息数字化技术、元数据著录技术、分布式异构数据跨库检索等的技术攻关,研发用户感受更良好的信息资源集成整合、个性化定制、自动分类导航等技术。

3.3  建设一站式“图书+档案”文化资源服务平台。以当下的技术手段而言,建设这样的数字平台并不困难,但是考虑到国内尚无先例,我们不妨先以“国家数字文化网”为平台依托,通过开发专题性的数据库、增加链接等模式,探索建设涵盖图书馆、档案馆乃至博物馆、美术馆等馆藏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必要性。国家数字文化网是文化部、财政部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站,主要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负责运营管理,其愿景是打造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平台,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共享。笔者认为,整合开发图书馆、档案馆的优秀文化资源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隶属于文化系统,如果能够争取到档案系统的认同,由该网站先行试水“一站式”的“图书+档案”文化资源服务,一是可节约经济、时间等成本,二是可以减少体制阻力,三是示范性强。还有,不少高校图书馆、档案馆都拥有丰富的馆藏,且同属一个上级部门管理,因此,也应当激励有条件的高校尝试建设图书、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的门户网站,增强知识服务的整体性、方便性。

3.4  追求可持续发展。共享资源可以降低所有合作伙伴的成本,但考虑到我国图书馆、档案馆行政隶属关系、组织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彼此间馆藏资源、人力资源、事业经费等的不均衡,馆际合作在发展中容易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笔者认为,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合作理念的可持续性、收益能力的可持续性。所谓合作理念的可持续性,就是参与合作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都要自觉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等理念,统筹兼顾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精诚协作、共创价值、共同成长。所谓收益能力的可持续性,则应当通过适当尝试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双轨运行,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在确保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增强其市场化生存、发展能力。

3.5  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复合型人才。员工素质决定服务品质,员工能力关乎公益性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进程。作为社会主要学习资源、知识资源的管理者,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都应自觉将自己打造为学习型组织,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和再教育,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员工尽快掌握档案学、图书馆学专业技能,了解信息技术、文化传播等相关学科知识,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档案、图书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之我见 篇12

一、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1. 馆藏资源难以满足信息服务的要求

图书馆在大学里一般不受重视, 属于经费相对紧张的单位, 在有限的经费中, 绝大部分用来精打细算选购书刊, 结果也只是沧海一粟, 而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师生, 他们文化水平较高, 知识面也很广, 思维相对活跃, 平时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大, 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书籍、报纸、杂志, 以及英语、计算机等级和其他相关的资格的考试资料, 其借阅率更是长期居高不下。这在许多高校里面必然会造成很多学生长时间借阅不到自己需要的书籍或资料, 从而造成图书馆热门的文献信息资料的缺乏。

2. 图书管理员的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搜集图书情报知识的综合技能尚有待于提高

据了解, 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 因为某种原因过渡到图书馆工作, 原来从事的工作与图书馆工作毫不相关, 因而文化背景参差不齐, 所学专业大相径庭, 因而他们应对图书馆的一些业务略显吃力。而从熟悉图书馆业务到深入了解图书馆, 以及从接触图书馆、情报学专业到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图书管理知识, 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自我学习工程, 这直接导致整个图书馆专业化服务困难, 很多岗位工作情况较差, 使得整个图书馆运作效率低下。

3. 图书管理员服务观念陈旧, 服务意识不强, 服务态度欠佳

有些图书管理员对图书馆的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 认为图书馆只是藏书、借书、看资料和报刊的场所, 对服务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最简单的“借”与“还”上。尤其是一些高校图书馆, 往往是以“书库”、“书店”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 其管理人员自身只是管理归类、编目存档的资料员, 是学生借书、还书的“售货员”。实际上, 图书馆信息服务是在保存和传播人类文化、进行社会教育等职能的基础上进行的。

4. 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

作为读者来说, 当然希望图书馆的环境优雅、安静且能够提供足够宽敞的自习室和阅览室。虽然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有了明显改善, 但仍旧存在面积空间不足的情况, 特别是在当前高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 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存在阅览室座位不够、学生占座现象严重的情况。相应的还有借还书长时间排队、电子阅览室常常爆满等硬件设施资源不够用的现象,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读者的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给整个图书馆的声誉造成了较大影响。

5. 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中相互合作的意识不强

高校图书馆虽各自拥有局部的信息资源优势, 但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随着全球性信息时代的到来, 高校为培养高素质人才, 对文献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 加之高校系统CERNET网络的建立和Internet的普及, 各高校原来自行开发、相对封闭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越来越显得与信息发展不相适应。面对文献信息量剧增, 文献载体多样化, 文献提取、传递与利用方式的不断变化, 这种一校一馆、分散封闭的管理模式, 已经严重影响并阻碍了高校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影响并阻碍了高校图书馆事业与世界高科技水平的接轨。

二、全面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的办馆宗旨就是尽可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 只有站在为广大读者服务的高度上, 构建“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读者的多样化文献资源的需求, 继而使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学习方面的作用, 来赢得进一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1. 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丰富馆藏资源

图书馆要不断加强自身文献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领导应采取多种渠道督促学校增加经费投入, 以扩大文献信息资源收藏量和提高网络化程度。同时扩大馆藏资料的物种, 增加更多非纸质、电子类出版物的数量, 并利用数据库检索的功能, 向读者提供数字信息的阅览服务。此外, 随着现代通信、交通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高校所在地的各个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弥补馆藏资源的不足, 特别是电子资源, 由于其内容广博, 允许很多用户同时使用, 还能根据需要下载、剪贴、拷贝, 应该加大力气发展以此来满足读者的各种需求。

2. 提升图书管理员的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

图书管理员是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加强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体系方面的建设, 不可避免首先要提高图书管理员素质。首先应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气氛, 提高他们的待遇, 让图书管理员对自己的工作有自豪感, 热爱本职工作;其次要创建学习型图书馆环境, 构建学习激励机制, 鼓励图书管理员进一步学习深造, 以提高其整体服务质量;再次图书管理员应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 有了强烈的事业心, 就会不断督促自己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同时, 还可以针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图书管理员, 分期举办各种业务知识培训班来进一步培养图书管理员的业务综合素质。此外, 图书管理员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 以此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3. 提高图书管理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

服务就是图书馆对外的窗口, 特别是一线服务, 其质量的好坏与图书馆自身的形象息息相关, 图书管理员应该具备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良好的沟通技巧, 切实贯彻“服务第一, 读者至上”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特别是现在专业学科领域众多, 各种读者所需的阅读内容大相径庭, 图书管理员更是要耐心地去了解读者的阅读心理和特点, 围绕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主题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 最大限度地为广大读者服务。再次应根据老师与学生的层次类型、知识结构, 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及兴趣, 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服务, 尽可能地提供最新的科技文献服务, 并在图书构建方面有所侧重, 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功能, 为高校人才培养及科研发展服务。

4. 加强图书馆的软硬件设施建设

图书馆服务要想满足读者的需求, 必须有一定的软硬件条件作支撑, 否则再好的图书管理员, 再好的规章制度, 再好的服务理念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图书馆的环境建设方面, 要创建和谐温馨的文化氛围和人性化的阅读环境。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和读书活动的平台, 应该对环境进行人性化的设计。考虑到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建设现代化的馆楼, 在图书馆建筑格局、设施布局、室内装饰、景观绿化、声光环境等方面加强建设, 构建和谐型图书馆。

5. 加强高校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协作

近几年市场经济发展迅速,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 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在高校应运而生。但对该专业师生的信息服务却远远滞后, 单靠高校自身图书馆难以满足其信息服务的要求。而同一地区的几所高校专业类型一般不相同, 馆藏各有所长, 资源互补性很强, 读者需求特点也比较一致, 联合后容易达到互利互惠, 将能建成一个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有利于支持各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和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实现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 从而更好地为学科发展和读者服务。越来越成为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 在新时期, 图书馆要争取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加强自身建设。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图书管理员团队, 建立优服务的激励机制, 创建书香人和的和谐环境, 增强资源的配置, 以此来提升图书馆自身的服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捷.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若干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 (5)

[2]石向实, 刘晨.图书馆知识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卢共平.图书馆与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J].图书馆杂志.2000 (6)

[4]廖常艾.浅析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J].四川图书馆学.2000

[5]潘育谊.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特点与对策[J].上海高校图书情工作研究.2003

上一篇:音频预处理下一篇:结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