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整合(共12篇)
心理整合 篇1
近年来, 关于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广为关注与探究的重要课题, 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著书立说, 发表真知灼见, 但大部分研究都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同时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遇到很多案例, 如有的学生被认为品行良好, 但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最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有的学生虽然心理素质好, 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左膀右臂, 少了一条, 人就会失去平衡。鉴于此, 本论文在实践中探讨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为高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思路, 提高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理论源泉
中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 尽管它们同属于大德育 (广义德育) 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 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它们在内容、方式方法、出发点、直接目标、角色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但二者都属于育人的工作, 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 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二者有机结合, 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简而言之, 即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 注意“以心育德”和“以德养心”, 为新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的实践探索
1. 聚焦内容创新的切入点:
主题呈现。要使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实践中有机结合, 各学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 因地制宜, 找准突破口, 在最佳结合点上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如责任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讲, 责任教育是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促进的结合点。可以提出分阶段的研究主题, 建立并落实研究制度。
2. 回应活动创新的融合点:
载体搭建。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实践过程中, 具体的活动有5种。 (1) 军训。通过队列训练既练“形”, 更练“神”。体魄更强健, 意志更顽强。军训虽然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却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军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也可以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2) 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却在无形中贯穿了心理健康教育, 使同学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心灵的放松和分享。 (4) 社团建设。社团活动对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繁荣校园文化, 展示学生风采, 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团活动中逐步锻炼出来的自主管理也为学生的阳光人格奠定了有益的基础。自主管理、自觉参与又反过来推动着社团发展, 滋润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5) 走进社区。如走进敬老院, 学生每次从敬老院回来, 感触都很深刻, 他们明白该如何与老人相处, 也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和家人之间的这份亲情, 这是很好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 凸显课程创新的活化点:
学科渗透。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 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例如, 在高中音乐鉴赏中, 更多的是要在欣赏课中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注重情感熏陶, 让欣赏课贴近生活, 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而突出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在美术中, 抽象的审美对象形与色的真、善、美与情感、道德品质的真善美相一致。
4. 强化方法创新的突破点:
多样互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倾听、自由讨论、鼓励、会谈、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法、行为矫正法和沟通分析, 等等。这些方法注重宣泄和暗示, 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道德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使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 道德教育的实践锻炼也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互通, 取长补短, 相互结合, 可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 提高教育效果。
三、展望
心理健康理念的倡导在现实、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必须和可行的。针对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笔者认为是两者交集中的融合, 而非两者是完全的合一。他们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是无法替代任何一方的, 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避免道德教育问题心育化、心育问题道德教育化, 否则会得不偿失。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的永恒课题, 我们将沿着德心结合的方向继续探索, 紧跟时代脉搏, 将此精神传承与发扬。
心理整合 篇2
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认为个体能够通过对自我潜能的发掘,通过对意识状态的扩充,达到超越自我,超越时空的所谓超个人状态.本文追溯了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历史渊源,阐释了其基本理论框架和研究特点,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这一学派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如转换的意识状态,意识谱理论,沉思的研究与训练,揭示了当代西方心理学正在走向整合的新趋向.
作 者:杨韶刚 Yang Shaogang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210097刊 名:心理学探新 PKU CSSCI英文刊名: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年,卷(期):19(1)分类号:B84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 沉思 转换的意识状态 意识谱
德育工作与心理学之整合 篇3
一、利用情绪失控行为的心理学开展德育工作
这件事还要从头说起。我班的小炫同学在中午打菜时经过小戈的身旁,一不小心,菜汤滴到了小戈的课本上。小戈火了,故意把自己的菜汤也倒到小炫的书上。小炫的书顿时成了“落汤书”。“你?”小炫也火了,揪住小戈抡起了拳头……
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我召集全班同学,开了一个小讲座。首先,让学生们认识,什么是“坏脾气”。“坏脾气”就是消极情绪的化身。情绪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愉快、欣喜等积极情绪;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不愉快甚至愤怒的消极情绪。情绪体验会引起一些生理反应,如害羞会脸红、生气会心跳加速……
情绪复杂多变,比如小戈正在体验的是愤怒。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没办法清晰地辨别出困扰我们的情绪,就在一团混沌中,一冲动就做出了傻事。
“坏脾气”从何而来呢?受了刺激呗!比如小戈说:“因为小炫招惹了我,我才会发火。”实际上,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却不是那么回事。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经过对情绪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很有名的ABC理论:A是诱发事件,B是对诱发事件的看法,C是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结果,他认为不是A引起了C,而是B引起了C。
以小戈为例,A就是小炫把菜汤洒到他的书本上,B是小戈认为小炫是故意招惹他,C是引起愤怒的情绪。小戈的愤怒情绪来自于他对菜汤事件的看法而不是菜汤事件本身。如果没有这些想法,小戈就不会发那么大脾气。
“冲动是魔鬼”,愤怒来袭时,我们可以做几个深呼吸,缓解因为愤怒引起的身体的紧张,而身体上的放松反过来又有助于缓解愤怒的感觉;可以出去跑几圈,身体的运动可以改变身体的状态,打破坏情绪的笼罩,令胸膛鼓鼓的怒气随着汗水的流出而消逝;可以听听歌或者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声嘶力竭地喊叫几声;可以写日记,把情绪化为具体的文字,让它流淌在纸上,不要憋在心里;还可以选择自己能够接受的对象进行倾诉。
二、利用说谎行为的心理学开展德育工作
心理学家通过日记记录法对人们日常说谎行为进行的研究证明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社会行为,人们平均每天至少会说一到两次谎话。说谎的内容多是与情感和感觉相关的,包括情绪、观点、对他人或事物的评价等;而且,人们倾向于假装正面的、积极的感觉。人们之所以说谎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80%以上的谎言和自身相关;另一方面,人们也会出于对他人的考虑而说谎,以防止他人情感上受到伤害或避免他人尴尬、焦虑。说谎者的自我感觉表明:和说真话相比,说谎是令人不快的,也会破坏双方的亲密关系。
为了纠正学生说谎的习惯。我将说谎者的心理在班级里与学生分享了一番。其实说谎行为也没有所谓的对与错,是人们为了生存而选择的一种自欺或欺人的行为。但往往说谎又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如有些人会因说谎而心理惴惴不安、自责、懊恼等。所以,很多时候人们说谎所带来的影响更多的不是在于他人,而在于自己。
三、利用懒惰行为的心理学开展德育工作
大部分学生的懒惰突出表现在日常学习、日常生活方面。下面列举一些懒惰的具体表现:
1.不能愉快地同亲人或他人交谈,尽管你很希望这样做。
2.不能从事自己喜爱做的事,不爱从事体育活动,心情也总是不愉快。
3.整天苦思冥想而对周围漠不关心。
4.由于焦虑而不能入睡,睡眠不好。
5.日常起居极无秩序,无要求,不讲卫生。
6.常常迟到、逃学且不以为然。
7.不能专心听讲、按要求完成作业,文具常不配齐。
8.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不能主动地思考问题。
懒惰是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情绪。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极端的懒散状态和轻微的忧豫不决。生气、羞怯、嫉妒、嫌恶等都会引起懒惰,使人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活动。
面对惰性行为,有的人混混噩噩,意识不到这是懒惰;有的人寄希望于明日,总是幻想美好的未来;而更多的人虽极想克服这种行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过且过,日复一日。
具体应该怎样同懒惰性做斗争呢?
1.要学会微笑。当你不再用冷漠、生气的面孔与亲人交谈时,你会发现他们其实都很喜欢你,重视你。
2.做一些难度很小的事或是你最爱干的事,也可以做些你想了很久的事。不要只看结果如何,只要这段时间过得充实就该愉快。
3.要保持乐观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生气。遇到挫折时,生气是无能的表现。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冷静地查找问题出在哪里,或是自我解脱,或是与别人商量,哪怕争论一番对扫除障碍都有益处。这个过程带来的喜悦能使你更加好学。
4.学会肯定自己,勇敢地把不足变为勤奋的动力。学习、劳动时都要全身心投入争取最满意的结果。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看到自己努力的一面。如果改变方法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说明或是技术不熟,或是还需完善其中某方面的学习。你的扎实的学习最终会让你成功的。
儿科哮喘患者的整合性心理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78例儿科哮喘患者, 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9例, 1组采用常规护理, 2组采用整合性心理护理。1组患儿平均年龄 (4±3.5) 岁, 男孩19例, 女孩20例, 双肺闻及哮鸣音;2组患儿平均年龄 (4±3.3) 岁, 男孩20例, 女孩19例, 双肺闻及哮鸣音,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1.2护理方法。
1组:按时通风,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不可放置鲜花、毛毯等会制造粉尘的物品;患儿保证一定时间的睡眠, 按时休息, 不可剧烈运动;不可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2组: (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告知患儿家属哮喘的相关知识, 同时告知家属影响疾病发展的因素, 提醒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患儿远离危险因素;告知家属患儿的饮食原则, 并要叮嘱家属严格按照饮食原则对患儿进食, 不可进食刺激性的食物, 例如牛奶、鱼虾等[1]。 (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分为两种, 一种为家属心理护理;另一种为患儿心理护理。对家属进行心理护理要建立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当家属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相关原因和机制后告知其患儿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患儿正常反应, 帮助家属稳定情绪, 并要告知家属不同的行为、情绪均会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 进而影响治疗[2]。患儿由于自主意识较差, 无法很好控制情绪, 因此,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照顾好患儿的情绪, 对于可以正常交流的患儿要多于患儿进行交谈, 并要对患儿的诉求耐心倾听, 使患儿敞开心扉;对于年纪过小的患儿可采用转移法帮助患儿排解情绪, 例如玩具、图画、动画、音乐等等, 进一步帮助患儿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情绪。 (3) 按摩护理:患儿入睡前护理人员要指导患儿家属为其进行按摩, 每次15 min左右, 从头部开始逐渐向下扩展, 程度以不弄疼患儿为宜[3]。
1.3效果评价:
护理效果分为显著、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著:患儿护理后无哭闹情绪, 治疗依从性高;有效:患儿护理后无明显哭闹情绪, 基本能够配合治疗;无效:患儿治疗依从性差, 情绪较差。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种。所有内容均由责任护理进行调查, 护理满意度为家属护理满意度。
1.4数据统计: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卡方检验, 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护理情况调查后整理出以下结果:1组护理效果显著的11例, 有效16例, 无效12例;2组护理效果显著的21例, 有效的14例, 无效的4例, P<0.05 (表1) 。1组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的10例, 满意度一般的18例, 不满意11例;2组满意24例, 一般14例, 不满意1例, P<0.05 (表2) 。
注:P=0.02, χ2=7.25
注:P=0.0006, χ2=14.82
3 讨论
哮喘是一种由过敏原或温度刺激引发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本病病程较长, 治愈率较低, 对患儿身心有着严重的损害。多数患儿由于长时间处于治疗状态, 很容易对治疗产生恐惧或抗拒心理, 影响治疗, 因此对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4]。整合性心理护理更加贴切患儿的心理, 能够提升护理人员与患儿和的亲密度, 进而改善患儿的治疗依从性, 降低患儿抵抗、焦虑情绪的发生率。在我院的调查中可以明确看出, 2组患儿在采用整合性心理护理后效果要明显好于1组患儿, 治疗依从性明显提升。因此, 可以认为整合性心理护理在哮喘患儿中的护理有效。
此外, 整合性心理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分照顾到了家属的心理情绪, 不仅为家属普及了疾病的相关知识, 同时也对家属的心理情绪进行疏导。改善家属的情绪能够进一步降低纠纷的发生率, 提升家属护理满意度。总的来说, 整合性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儿的心理情绪, 提升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卢秀英, 洪丹, 孙庆珠.结构式心理护理对哮喘患者心理状况和应对能力的影响[J].现代医学, 2013, 15 (39) :165-166.
[2]张琦.综合心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大学, 2013, 26 (9) :117-119.
[3]施彩嫦.心理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的效果影响分析[J].中国处方药, 2014, 39 (8) :229-230.
心理整合 篇5
摘要 借助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现阶段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情况,并以此为基础,为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提供针对性意见,希望能够加强二者之间的整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9―0030―03
1前言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按照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借助合理心理教育手段,梳理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实现我国素质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中教学体系内基础课程之一,一直没有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成为高中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实际上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在虚拟网络环境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摆脱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枯燥乏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卷调查
笔者为了能够全面了解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情况,按照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进行初步了解。
问卷设计
1)问卷调查目的。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除此之外,笔者还对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进行了解,认识到二者整合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2)问卷设计依据。高一学生刚开始进入高中学校,一时间难以适应学习强度较高的学习任务。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采取针对性教育手段,疏导高一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在最短时间内适应高中学校生活。笔者按照高一学生心理发展状况,从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为自身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了解程度、人际交往特征、问题解决技巧。
问卷的实施 笔者在高一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问卷调查。为了能够保证问卷调查的精确性,对问卷调查采取匿名形式,当堂回收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一共发放200张问卷,回收200张问卷,调查问卷有效率100%。
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按照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笔者对高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调查结果与产生原因分析如下。
1)学生自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居多。如表1所示,在对自身心理状况认知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自身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该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论证。造成学生自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处于亚健康居多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心理健康认识十分模糊,并且受到社会环境及宣传影像因素影响。由于高一学生自认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进而在自身认识上会出现一定偏差。
2)学生对心理健康有关知识有较高兴趣。如表2所示,高中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主要时期,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已经初步了解,但是整体还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知识对自身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3)能够接受并提倡建立心理咨询室。如表3所示,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需要适当接受心理咨询,希望得到教师在心理方面的帮助与指导,希望学校构建心理咨询室。这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但是他们的身心尚未成熟,无法应对生活及学习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引领。
4)心理健康教育课应把课堂形式的多样性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如表4所示,高中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并不喜欢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是对团体活动及模拟情境教学方式十分感兴趣,在实际学习中具有较高学习兴趣。特别是模拟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就表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解决传统教学手段存在的问题。
按照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知,想要提高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程度,就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趣味性,提升教学质量。
3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实践
由针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结果可知,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提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析
1)课程目标、内容。
①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升学生心理素质,进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按照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分别为学生心理辅导、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其中,学生心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情感教育主要培养学生道德品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了解情绪掌控方法;青春期教育主要包含法制教育及审美教育;人际关系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事物,了解基本社交技巧,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③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近几年,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行?I内的作用显著提升,得到研究人员高度关注,并且取得显著研究成果,有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如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等,这些都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造成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特征,表明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具有一定可行性,可以有效推动教育改革落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质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特点。
①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层面来说,高中生在生活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并且并不善于修饰情绪。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逐渐进入心理封闭时期,造成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出现逆变心理。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应该积极沟通交流,借助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真正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推动学生健康发展。
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就是在学校课堂环境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有关知识,进而提升自身心理素质。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项服务工作,需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让学生自主感悟心理健康知识,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整合点分析与技术应用 按照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在信息技术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课前准备环节。
①整合点来源。如在教学“远离病毒、珍爱生命”心理健康知识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详细了解病毒类别及危害,认识到毒品危害,进而自我保护、远离毒品。高中阶段学生生活较为简单,在对毒品认识上存在很大不足,并不了解毒品的危害。为了能够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重点及难点,加强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这样才可以正确认识毒品。因此,在学生没有提前预习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结合信息技术,直观展现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②整合点技术应用。为了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让学生自主参与新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选择小组管理人员;其次,对每个学习小组任务进行划分,引导学生借助互联网了解毒品有关知识;最后,每个小组按照了解到的知识制作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③效果分析。在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统计之后可知,信息技术在课前准备环节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导入多元化知识。学生在资料获取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团队意识。
2)课堂导入环境。
①整合点来源。如在教学“记忆的方法”?r,教学目标制定为帮助学生了解记忆规律,按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记忆方法。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记忆法时,首先帮助他们了解记忆规律,进而认识到自己的记忆特征。对此,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不足,应用信息技术导入“记忆的方法”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②整合点的技术应用。教师在对“记忆的方法”教学内容导入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直观展示有关记忆和遗忘的基本规律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记忆规律进行了解,正确认识记忆对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在了解了自己的记忆特征之后,可以通过课件图片进行深度记忆,缩短记忆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提高记忆能力。
③效果分析。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记忆水平,正确认识在记忆方面存在的优势及不足,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个性化教学。
3)学生心理健康管理环境。
①整合点来源。素质教育实际上也是全面教育,在关注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课堂范围内,通过纸制方式实现,所取得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管理的质量。
②效果分析。信息技术在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结合学生心理特征,一同提高心理健康管理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4结语
心理整合 篇6
在某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明确规定由德育处管,心理辅导活动及心理咨询由德育工作者负责,而一些德育工作者也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思想品德问题,于是在心理辅导工作中采用的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原则与方法,使心理辅导工作德育化。由于对心理辅导和德育关系的误识,致使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困难,心理辅导的质量不高,不是出现错误,就是事倍功半,这不仅影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社会形象,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首先在理论上必须对两者有明确的认识。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与良好的道德品行,它力图使学生对社会及其文化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抵抗不良诱因的能力。德育是将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它力求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自律与自控 ,达到“君子”之境界。具体地说 ,德育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它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 ,模仿社会先贤、英雄模范等人物的行为 ,见贤思齐、见不贤则思过。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它力图使受导学生在自我认识、情绪控制、道德自律与自身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与生活环境中去理解其特定行为与动机 ,不用简单的是非评判与道德指教。
简言之 ,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 ,使人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正义感 ,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自我反省与强化的过程 ,使人塑造健康、进取的人格。德育鼓励学生事事向模范人物学习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终而以“君子”自居。心理健康教育则从“凡人”的角度来分析、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 ,帮助他寻求其自我完善的途径。
(二)、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
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问题。它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它力求使学生分辨是非 ,接受真、善、美的事物 ,厌恶邪恶与非正义的事物。换言之 ,它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希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成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使受导学生从个人的挫折、困难经历中悟出生活的哲理,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加强其自知之明与自制能力。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情绪及人际关系出现的偏差表现 ,采取思想教育式的方法 ,则易于因过分强调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与学规而忽略了其个人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这种高高在上的处理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思想基础 ,也难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并加以纠正。反之 ,把学生的偏差表现当作其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 ,则大大缩短了辅导教师与受导学生的心理距离 ,也调动了受导学生自我转变的积极性。
(三)、德育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使学生充分了解、认同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史 ,强化对它的心理依附。所以 ,德育也具有很高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特点。在中国社会中 ,德育力图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传统美德 ,热爱其锦绣河山 ,敬仰其民族英雄 ,了解其历史发展 ,弘扬其文化传统 ,终而对自己的生长环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
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帮助受导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 ,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障碍 ,战胜自卑心理 ,培养自助能力 ,进而增强个人的价值感、成就感与自信心。它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 ,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塑造完美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所以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提高个人的价值感 ,但前者是针对整个社会与民族而言的 ,后者是针对个人成长及其人格塑造而言的。
(四)、德育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
德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在于明确个人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它通常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它力求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法律观 ,成为一名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民。
心理健康教育则针对受导学生的成败经历、优劣表现等展开讨论,以增强其对自我认识、强化自助自律的能力,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建立自我的积极进取的意识。所以,它不单独地就事论事,而是从个人的成长历史,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与性格特点来看待个人当前面临的失意经历与偏差表现。它使人更富于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精神。简言之 ,德育使人明确个人在社会坐标中的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则使人更好地规划人生的目标。
以上所述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思想、人格健康成长的不同需要。它们各有所重 ,相辅相成。所以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互为补充 ,但不可互为取代。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水平上.还应该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但是如何整合,工作应该从哪儿人手?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提高实效性的对策
(一)、积极转变观念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前提
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科教学而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落后,这主要是观念没有改变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健全人格是基础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观念、方法、内容上,对学校德育具有补偿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创设良好心境,学校德育因此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科成绩也会因德育实效性地提升而大幅度地提高。所以,首先要转变观念,设立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开足课程,硬件设备配套,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
(二)、优势互补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根本
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德育和心育工作网络,努力将德育工作外在规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如,为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团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特点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团结的快乐,与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发展得到完善。又如,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来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
(三)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要想加以整合,必须回归到二者整合的载体——学生的日常生活。
现实生活是道德生命成长的土壤,道德教育无法进行“无土栽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意味着二者不能从抽象的概念,也不能从无内容的道德判断与理性思考出发,二者一旦切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成了“空对空”的概念游戏。从生活出发的观点意味着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意味着把学生的生活当作了一个整体,没有割裂学生的思维与生活实践。生活是二者最终的归宿。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享受真善美的生活。假如二者是脱离的,即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念与其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混乱与矛盾,难道他们要遵循两种规范?若如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四)、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关键
学校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应该进行心理咨询培训,提高育人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对教师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有所感悟并调整自己的行为,真正达到口服、心服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对学生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增强德育和心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确实提高教育效果。
心理整合 篇7
一、技能性与实用性的科学统一
语言不单纯是知识,语言是交际工具,第二语言“学得”的规律和掌握外语的难度不会因教学和学习者的主观意愿而有所改变或降低。这里涉及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总时间投入量,二是教材教法设计。
目前,俄语专业总教学时数在大幅度缩减。我们知道,俄语专业学生都会抽出很多时间来专心学习俄语。事实证明,凡是俄语学得好的学生,都是课下花了大量时间的结果。所以,如何使学生能自觉地把课余时间抽出来投入到俄语学习中,应是我们编撰教材时须特别思索的问题。
研究表明,外语“学得”是一种技能的掌握,与某种知识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知识的学习以理解为前提,但技能的掌握不单需要理解,而且还必须有训练即反复练习的过程,该过程的长短取决于训练方法的优劣与训练的强度和频度。从这个角度上讲,编撰一部合适的俄语教材,必须遵循技能训练规律,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原则。外语“学得”规律告诉我们,掌握一门外语必须以听、说、(阅)读三项技能为基础,而以写和译为学习效果的检验手段。这样,教材就必须为能使学生提高听、说和(阅)读三项技能提供合适的语科和言语活动“场所”。这就是说,语料必须适于“上口”,违反实用性原则、不适宜“上口”的次常用词过多的文学作品就不能选用。而且听、写、译这三项技能可以在说和(阅)读这两项技能提高的基础上获得。这样,教材应以适宜形成说和读这两项能力的语料为主体,而听、写、译则应与说和读的水平配套。也说是说,听、写、译的材料的难易程度应以说和读的实际水平为准。即听的材料与说的材料两者应水平一致,而要求写和译的材料应与读的材料在难易程度上相呼应。
从本质上讲,由于外语的“学得”主要是外语技能的掌握,所选材料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度才能为学生很好地掌握。所以,教材突出实用性原则是教材编撰的必然选择。
二、知识(难)点的分布与整合
俄语教材编撰的语料的选择要符合外语“学得”的渐进性原则,说起来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似乎并没有必要这样强调,但实际上教材要做到这一点还须编者付出一定的努力。所谓渐进性,就是整体上讲全部语料的编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这里,“近”指与生活贴近,“简”指结构简单。语料内容与生活越贴近,语料的语句结构越简单,相对来说其程度越浅显,越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度,掌握起来便越容易。那么,科学地选取语料,合理地安排难点分布,不能有难度过于集中、语料难易程度跳跃的现象出现,换句话说,不能第一册比第二册难,上一课比下一课难,而应呈现阶梯性上升的状态。实践中,做到这一点不是不可能的,但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现今俄语教材一般分为精读、阅(泛)读和听力三个方面,写(作文)和(翻)译一般安排为课后作业。如果以话题为总的脉络的话,同一水平和层次(具体化为每课每一话题)的精读材料、阅(泛)读材料和听力材料应基本一致,呈相互呼应状态,这样,显然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相关语料,但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
具体来说,精读课应以能“上口”的材料为主,以有利于学生言语技能的培养为宗旨,那么,言语材料就应选取趣味性强、能激发学习兴趣的、内容积极向上、情节引人入胜的语料而那些用词晦涩、格调不高、生僻词过多的语料应避免选用,与此同时,那些知识性较强(如国情知识、一般科普知识、学生本人从事的专业知识)的材料则可以有选择地放在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的材料中去。
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说和听的能力,其中又应以说即自述的能力为主。而且,由于现今专业俄语课时安排不断减少,故应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这样,适应外语教学的精读教材不能选取书面语色彩浓厚的文本,而应以贴近学生实际日常生活、能够在现实中应用的语言材料为主。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在两年俄语学习的有限时间里初步具备基本的运用俄语交际的能力。
如果把实际交际能力按目标划分的话,可以将交际需要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指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现实需要,而远期目标指接受书本知识,包括国情背景知识及各专业知识的可能需要。精读显然应以近期目标为主,精读课和听力课材料应以要求学生说得出、听得懂为主要目的。而阅读(课)则应以远期目标为主,其材料水平应以学生书面上能读懂为主要依据。因为说和听需要以相应的反映速度作保证,而阅读(视读)可以有相对较长的时间思考,所以,要求能说得出、听得懂的材料要实用、容易上口,而通过视觉读懂的材料则可以难一些,文中可以包括一定量的需要学生课下熟悉并掌握的次常用词,甚至生僻词,其内容涵盖面也可以大些。也就是说,符合近期目标的材料一定是口头用得着的,而符合远期目标的东西可以是书面语色彩浓的知识性材料。与此同时,教材编撰以及课堂授课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是,编选语言材料时必须同时配上中俄两国文化背景对比介绍。其中主要以介绍俄语所涉及的风俗习惯为主。这一点必须从初学俄语者开始,让俄语学习者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避免交际失误。
无论是精读、听力,还是阅(泛)读,在教材编撰上均应能适合学生自学,即符合认知科学的要求和外语“学得”的规律。学生不仅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不同课型来学习,而且也可以在自由时间里上机借助各类学习软件自学,从而获得不同的语言技能,并保证总知识量符合国家过级统考的要求。在这一原则下,教材的编撰和机上学习软件要通过整合来实现语言点(难点)的合理分布以及知识内容的科学设置。
三、外语能力与教材的可操作性
一门外语在未完全掌握之前,并不能形成外语能力,也很难用外语进行知识积累。这一期间的任务,主要是技能培养。那么,一部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各项语言技能即外语能力的好教材,必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实践上是指给所选语料配上相应的语言点练习和提高微观语篇能力练习。这类练习编得好坏可能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针对所选语料而编的练习应有以下两个特点:(1)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外语“学得”过程,每一练习题要达到的目的单一且有效,所针对的一定是学习者可能出现问题或差错的地方。(2)增强记忆型练习、预纠错型练习、辩识型练习和操作型练习配置得当。其中,预纠错练习是针对学习者可能出错的语言点设置的,这种练习质量优劣的衡量标准就在于学习者是否真的会出错。辩识型练习有利于学习者牢固掌握容易混淆的语言点,而增强记忆型练习的要点就在于符合学习者的记忆规律,即适当提高一般语言点和主要难点的复现(周期性再现)率。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联想效应和语言点之间的关联性。整个教材应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练习均处于整合机制的宏观调控之下。从第一册书的第二课起,所有练习的编撰都不应是孤立的,除本课相应练习之外,还应配置一定量的语言点重现。当然这种重现不可以是单纯的重复,而是反映着新、旧语言点的某种关联,并以新的面貌出现,能给人以某种新鲜感,并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目的是通过语言点的测试来提高学习者组词造句以及语篇建构能力。可以想见,内容整体性差、关联性差的教材与内容整体性强、关联性强的教材,使用起来效果肯定不同。
增强记忆型练习以词汇和句型为要件,形式包括朗读,按课文回答问题、汉俄互译等。其中,朗读的内容可以多样,如将课文编成微型短文(缩写)或对话,对话可以一个人读或分角色读。按课文回答问题可以设计成直接回答或选择回答,还可以设计几个判断对错题。汉俄互译可以安排为口译或笔译。
预纠错练习以语法为纲,可以针对课文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设计练习项目。俄语中词语的语法变化应是此类练习的核心。形式可以是选择填空或提出语法形式上的要求(如动词变位、形容词变格或比较级、名词变适当的格等)也可以要求按语法形式变化改变句式(主动变被动、人称句变无人称句等),还可以针对前后几课中出现的易混词编一些选择性辨析练习以避免今后使用时出错。
辨识型练习以词在句中形式为线索,主要涉及词类归属辨析、动词时、体、式、态形式辨析、变格词的格形式辨析等。练习形式可以给单个句子,也可以给短文。
操作型练习属技巧性练习,即要求根据文中具体语境将所给词变成适当形式。这类练习与预纠错练习类似,区别是目的不同。操作型练习要的是速度,但不一定针对可能出现的错误。这类练习量可以大一些,学习者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材料的熟巧度。
以上这些练习的总量,以达到使学生基本掌握课文语言点为目的,其所占篇幅应是课文篇幅的10倍左右。
四、教材的深度与跨度
理论上讲,大学教材应以中学高考及格水平为基础编写,但实际上,要保证大学教材与中学教材的合理衔接需要注意好多方面的问题。这里主要讲:(1)难度指标;(2)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一)难度指标
教材的难度与生词量和话题辖域成正比。如果大学教材的生词量不是在中学教材基础上做可控的有限增加,而是大幅度一下子扩大词汇量,不考虑刚入大学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话题偏离学生视野过远,这些做法无疑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从第一册第一课起,每课生词量在中学教材基础上增加多少为宜,确实是编者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基本的数量指标,即每课约50个生词为宜。表面上看,这个问题似乎很好解决,但实际上操作起来却十分麻烦,因为既要保证词汇量的限度,又要保证话题辖域不至过宽,合适的自然生成的文本实在难找,而选取符合各方面指标的文本是保证教材质量的首要条件,这就需要编者在选材时综合考虑,主观上注意这些要求。
(二)课堂教学程序设计
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似乎与教师的关系更大些,但实际上,教材如果不给教师提供这样操作的平台,教师也会感到十分棘手,难以运作。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仍应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为主,其手段是首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们知道,朗读的流利和熟练程度直接反映着说的能力水平。一个人如果连读都读不上来,那么说的水平总体上不会太高。因而,教材中多设朗读材料,要求学生跟着原版(或由外教读的)录音带出声读的东西尽量多是必要的。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听懂并能模仿上来。同时安排一定的课下听力作业并作好课上检查是一个应当提倡的教学手段。
另外,外语专业头两年学习实际上仍处于整个外语学习的低层次上和初级阶段中,所以外语学习的中介语即汉语的辅助作用必不可少。那么,翻译法的合理运用便是外语教学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手段。有人不赞成适当的运用翻译法,要求外语教学全部讲外语。这样做表面上似乎有理;外语课不讲外语讲什么?但这种说法至少混淆了工作语言与外语语言本身学习的根本区别。因为用外语讲解外语,如果学生懂,那当然好得很,但如果学生无法接受用外语讲课,即工作语言不好用,那么如果要讲教学效果的话,就必然还得用母语即汉语讲解,直到学生可以用外语思维,可以用外语与教师共同操作教学程序为止。
再有,合理地留课后作业并在课上讲评作业情况也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这样,教材中应设课后作业一项。其总量应以占用学生相当于教学时数的时间量为准。过多会使学生不堪重负,过少则会使学生达不到复习掌握新知识的目的。实质上,现今大学生的学习还需要教师适当的督促,所以必要的作业量决不可少。
外语教学应在整体上解决这几个问题,而我们的现行俄语教材离这样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认为,编出各方面合乎教学理念的教材,应是我们的近期目标。
外语教材是为外语“学得”而设。一部好的俄语教材必须符合外语“学得”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接受度。由于外语本身究其实质不过是工具,因而外语学习主要是技能训练。符合外语技能性训练的教材必然是实用型的。专业外语教学初期教材选取的语料应与中学教材有机衔接,并具有合理的跨度。上述原则直接反映在语料的选取和各类练习的编制以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我们认为,编制一部好的俄语教材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及时更新将永远是我们不断面对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陈国亭.语言与语法教学思索[J].中国俄语教学,2006,(3).
[2]范捷平.自主性语言学习:开放与管理[J].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庞继贤,吴一安.《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心理整合 篇8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引言
青少年被人们形象的称作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直以积极阳光、乐观开朗的形象展现在大众面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大量的不良信息涌入青少年的为眼前,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用,使得青少年愈来愈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和不良诱惑,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在此情况下,无论是教育部还是各校教师都需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对其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压力空前巨大
现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的压力真的是空前巨大,首先青少年面临最大的心理压力就是升学考学的压力,各大名校均以成绩论英雄,只有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才能进入名校,这在无形当中给学生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还有部分家长存在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心态,对青少年的要求过于严苛,严格禁止青少年从事与学习无关的一些活动,极大的压抑了青少年的个性,长此以往,巨大的压力会使得青少年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如说抑郁症、焦虑症等等[1]。
(二)人际关系出现偏颇
笔者最近看到很多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真的是触目惊心,毫不夸张的说,目前有很多青少年在学校正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有一些学生仗着自己家庭背景良好、实际雄厚,对弱小的学生进行暴力打压,以此来凸显自己的能力,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有大约六成的青少年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原本应是相亲相爱的同学关系变得剑拔弩张,追根溯源还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情绪冲动暴躁易怒
青少年一般正处于13到18岁之间,正是荷尔蒙旺盛的时期,也就是所谓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的青少年性格冲动易怒,容易头脑发热,特别强调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任何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听不进去,此时青少年非常容易产生焦躁症、躁郁症等心理问题,特别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的性格和心理上都非常敏感,任何言语上的刺激都会击垮青少年脆弱的心理[2]。
(四)性心理和网络心理问题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因此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与互联网、网络游戏、电子产品等等,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特别是互联网上的信息好坏参半、良莠不齐,有很多充斥着血腥、暴力、淫秽色情的信息出现在青少年的面前,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由于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诱惑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
无论是国家、教育部还是学校都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在新课改提出“素质教育”以来,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师的首要交易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校也需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理论知识入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并且在校园内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室,鼓励广大青少年定期接受心理健康咨询,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
(二)三方配合落实健康教育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需要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家长和青少年的配合,因此完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长、青少年的三方整合,学校需要及时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向家长反映,家长除了关心青少年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之外也要多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避免给青少年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3]。
(三)制定科学有效教育方法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也需要得到有效整合,笔者认为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和教育四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首先需要结合青少年现阶段的生理特性,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阶段,心理也正在逐渐成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先向青少年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其正确面对心理问题,然后落实到实际中来,比如适当减轻青少年的学习负担,或是积极鼓励青少年参加健康的课外活动,在帮助青少年宣泄负面情绪的同时引导其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人际关系。
(四)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
完整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后期的追踪与反馈,即定期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的而评估和测试,除了检验该阶段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还能够有效找出在教育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比方说可以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等等,在了解到青少年真实的心理健康情况之后可以使得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论
总而言之,青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拥有美好的未来和无限的可能,然而在现如今社会竞争压力空前巨大,大量不良信息充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强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这也是将强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整合在一起研究的重要意义,所以无论是国家、教育部还是学校教师、家长,都需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动态,努力引导青少年拥有健康良好的心态,帮助其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清芳.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整合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22-28.
[2]李庆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学,2012,03:530-536.
心理整合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人生观,价值观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再加上信息十分发达, 所以受到的诱惑也就多了, 因此, 在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否一致, 我们有待区分,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者在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渗透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
两种教育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 从而使受教育者受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包含的较大比例的内容是与德育教育相吻合的。例如: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良好性格的塑造,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的培养与发展,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等等, 这些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所体现, 也在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为整个社会服务, 同时具有社会性与个性的认同感, 只有具备融合进社会的个性和道德品质, 才能具有真正的幸福感。这一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衔接点。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绝不等同于德育教育, 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首先, 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根据德育教育的概念, 可以看出它的出发点是满足共性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它主要侧重对下一代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对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侧重的是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已具备的水平发展个体的价值, 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也就是注重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 二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德育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达到个人幸福的目的。
第三, 二者的方式方法不同。德育教育由于它的目的及教育特点是要将社会的需要“强制性”地传递到下一代, 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因此, 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 都希望通过事实上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以实现学生身心积极的变化, 但这种变化又不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来完成。因此, 要把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看待, 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
(二) 缺乏合格的教师
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行为上勇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但常常事与愿违, 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
(三) 缺乏环境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在学校里不仅老师, 而且许多学校领导也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上轻视, 实践中忽略。另外, 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有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心理医生那里。
(四) 缺乏载体与舞台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 还应该回到实践中, 二者整合的舞台来自于学生的真情实感, 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环境, 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人性关怀, 因此二者的整合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
三、整合中的对策
1.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互相渗透, 德育工作在关注共同要求的同时, 注意学生的个别特点,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方法, 使德育教育工作者更具有人本主义的特点。空洞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是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同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不能只考虑学生个性的需要, 还要看到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意义, 在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的同时, 调动学生主动积极适应社会要求的内在积极性。
2.培养一支心理健康的教育队伍。高校不仅要开设德育课程, 而且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活动。这就要培养一批教师队伍, 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3.设置心理咨询室, 营造教育氛围。高等教育不可能做到理论上毫无缺陷的因材施教, 因此, 高校必然有个弱势群体, 他们心理受到的影响, 会出现一些品德问题。所以要发挥心理咨询室、班主任、辅导员教师的协调作用, 探究较好的教育策略, 及时关注引导心理困难的学生, 帮助他们从心理疾病中走出来, 使其健康成长。
心理整合 篇10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 创设情境, 体验成功, 使学生树立信心
学生被压抑的心理就像一把久未开启的锁, 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这就要求老师给他加点“润滑剂”或“去锈剂”, 然后选准钥匙对准锁孔把他打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闪光点”。我们化学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 因势利导,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 而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非常好, 有的学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等,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 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 成立学生合作小组, 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化学问题, 让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不断得到成功体验。
2. 及时评价, 适时指导
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 都特别希望得到教师的反馈, 尤其是对他答案的肯定。如果答错了受到冷落, 或者问题答对了教师不予及时肯定, 都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都会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 要给予足够的宽容, 耐心地矫正, 坚持表扬鼓励为主, 特别是对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更应如此, 有一点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就应给予鼓励。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丰富多彩的实验素材, 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他们热爱化学学科。如在讲“燃烧”时, 做白磷的自燃实验, 教师把白磷溶于二硫化碳溶液中, 将此溶液倒在滤纸上, 用镊子夹住滤纸在空气中煽动几下, 滤纸就着火;而无此溶液的滤纸就不会自燃。学生便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 要求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此时, 教师讲解白磷是一种着火点低 (40℃) 、易燃的物质, 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尝到成功的满足, 学习兴趣大增。又如“玻棒点火”“氢气弹爆炸”“铁变金”等, 一系列直观性和趣味性强的实验, 都可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跃其学习思维。
化学实验本身是有魅力的, 学生都想动手做实验。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不能光使学生停留在对实验的直接兴趣上,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掌握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善于把有趣的实验现象和乏味的实验原理结合起来, 以促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 使学生真正喜爱化学学科。
三、重视课后的心理辅导
有的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异常, 无法在课堂上消除时, 教师不能置若罔闻, 须在课后开导学生, 帮其走出思想误区。初三的学生思想、行为都已日趋成熟, 也因此有时会固执己见, 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比如, 升学愿意不强, 对学习自暴自弃的学生, 我会精心设计一封信, 鼓励他克服自己思想上的障碍, 努力进取, 尽最大的努力提高成绩。每逢期中、期末考试前, 我都会在每位学生的作业本上注上红色的鼓励语:“相信自己, 你能行”“加油啊, 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只要努力, 定能取得令自己、家长、老师满意的成绩的, 试试看!”等, 从学生努力的行动中, 我感受到了一句简单的话语所带来的神奇力量。考试后, 我也会在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试卷上写上几句鼓励的话, “胜不骄, 败不馁, 老师相信下次你一定能考好!”。一句鼓励的话, 一个温柔的眼神, 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心理整合 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化学教学;化学教育;教学个性化;科学素养
G633.8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以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为代表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克服缺点、解决心理问题,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外显的和潜在的积极品质,并在教育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广泛融入化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提升自身的教学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更能让学生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对学习化学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和持久动力。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学习压力大,渴望被理解,而处在青春期的他们自我意识强,如果教师的教 育方式出现偏差,就难免出现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而人际关系的失败,又会使 他们产生交往恐惧症、自卑等一系列的问题。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老师响应积极心理学的“关注自身积极情绪的培养[1]”观点,引导教师关注自己情绪,培养积极快乐的人格,开展赏识教育和尊重教育,在教学中时刻提醒自己:我给了学生化学知识,给了他们快乐了吗?用博大的师爱感染学生,培养他们建立积极的人格特征,感觉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教师也普遍感到教有所乐,让老师也享受到了职业的幸福。
二、运用正确的化学教育观
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但是近些年频频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加剧的环境污染让化学教育蒙上了厚厚的尘埃:“都是化学惹的祸”——社会舆论的一边倒让老师的宣讲变得苍白无力,层出不穷的类似“三聚氰胺超标”的等事件让化学染上了“黑”色。试想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看化学的教育观能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增强对化学的兴趣吗?为此,我们尝试利用教学内容的积极意义影响学生,还原化学的正面形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和体会化学的神奇,积蓄努力学习化学的正能量。比如日常生活烧炭取暖,生病吃药等。吃的方面:山梨酸钾,食用防腐剂,现在都是工业生产的,使得火腿肠等诸多熟肉食品、泡菜食品等可以比较长时间保存,方便距离产地很远的人食用。亮蓝等食用色素,也是工业生产的,使得我们的饮料色彩斑斓,喝着带劲多了。穿的方面:石油化工的各种合成纤维,高分子化学的产物,到目前依然是各种纺织品原材料耐磨程度之首,而且可以工业量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穿着资源。住的方面:现在的建筑,特别是城市建筑,几乎都是工业产品,已经没有了任何自然的痕迹。从玻璃、水泥、钢铁,到塑料,都是化学科学的技术成果造就的产品。现在的墙面涂料一般都是工业品了,色彩,耐磨,防水,很多手工石灰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行的方面:轮胎的材料是化学技术制造的,电瓶车的蓄电池也是化学电池。这些为化学加分的内容确实使化学教育增色不少。同时在涉及化学事件时我们也不回避问题,但是要告诉学生“科学是双刃剑”,做事不能丧失科学的道德:化学本无罪,人性惹是非!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对化学的理解应该是积极的。
三、增加个性化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我们意识到了成功给人以愉快的体验,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使人对学习内容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所以,我们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有可能取得成功,让全体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这样做不仅提升了学困生耐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鼓励中逐步脱困,而且激发了成绩较好的学生潜能,使他们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运用积极心理学施教后,学生创新思维更活跃了,看到每一位同学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的迅速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广大教师构建和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呈现出蓬勃生机。因此,在重视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和运用的同时,有必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个性化。1.教材处理的个性化: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源与依据。教材处理的个性化,是指对具体的教材内容处理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个“异”就是教师个性和教学风格的体现。2.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特征千差万别。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标准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开发学生的潜能,更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结果仅培养了考试能力非常强的学生,也就是提高了所谓的教学质量,阻碍了优秀的创造性人才的成长。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寻求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传授知识。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掌握知识量等加以引导,不断探索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我们更多的精力要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并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这些力量和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掘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主旨都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重建自信,帮助他们认识到消极自我认识的危害及消除方法,进一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从而积极应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积极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他可以成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心态,成为事业和学习成功的动力,成为一种用于生存的精神,成为一种永远幸福的心态。
參考文献:
[1] (美)卡尔.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心理整合 篇12
关于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整合工作是我校一直探索的课题, 以下内容将对此作出比较具体性的分析。
一、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在教学实践上的整合
小学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以及小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机地整合起来,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具体而言, 首先, 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课程上的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是比较传统的德育课程, 在这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考虑将心理健康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章节中去。比如, 如何与他人进行交往、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如何找寻真挚的友谊等, 使得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 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在正确调节心理状态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德育知识。其次, 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真实状态, 运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 并且建立相应的档案, 在更大的程度上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 并将所获得的这些信息和数据融入到德育教学中去, 开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科学教育工作。再者, 学校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为学生举办诸如考试前的心理指导、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健康讲座, 并且借助板报、橱窗和墙报等形式大力宣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德育理念, 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不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而且促进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主要开展途径是通过心理小报、广播和心理活动课等形式, 也相继获得了不少良好的教育成效, 在教育进程中充分发挥心理绘画日记的作用, 能够收到锦上添花的功效。具体来说, 其一, 喜欢绘画是儿童的天性, 我们要把握小学生的这一特征, 通过绘画比赛的形式, 以“我眼中的阳光生活”为主题, 引导小学生在思考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善良、积极向上事件的基础上, 运用手中的画笔将所思所想画出来,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主题性的引导和帮助, 并且根据比赛的结果采取必要的奖励措施, 让学生在绘画的世界中挖掘心灵深处更纯真的美好。其二, 在绘画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绘画日记的方式, 引导小学生将绘画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画面的主题用文字表达出来, 并且日记后面要有家长的评语, 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 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不仅能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而开展更切合实际的教育活动, 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家校配合, 双管齐下
要想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效, 学校与家长就要密切地沟通和配合, 在家校合作的情况下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品德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活力源泉。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之间是否和谐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等, 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主题性的亲子活动、以“我眼中的幸福家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方式, 调动家长与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主动性和热情, 在活动中让学生和家长都能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的重要性, 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对孝顺品德的深刻理解。与此同时, 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家长的影响, 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点还应当放在家长身上, 这首先需要教师要通过工作之余的自我充电,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以更加宽阔的视野, 通过家长会、家长茶话会等手段掌握家长的教育理念、生活态度等, 对不恰当的想法和规划, 教师要给予合理的引导和建议, 从而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和谐的环境和氛围。再有,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的黑板报、展示牌里的内容除了陈列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内容之外, 还要将家校合作的最新情况, 包括图片、文字、图画等展示出来, 让学生在随处可见的文化熏陶中逐步成长, 也进一步提高了家长积极配合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