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额资金管理

2024-10-28

全额资金管理(共4篇)

全额资金管理 篇1

2007年以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成功上市为标志, 城市商业银行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分支机构的快速增加、跨区域经营对银行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FTP) 的引入, 全额资金管理近几年来已成来国内成熟商业银行的主要运行机制, 发挥着重要的绩效考核职能。但在运行管理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笔者结合城市商业银行实际经营情况, 从全额资金管理的优势、由差额资金管理过渡到全额资金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措施和需要关注的问题四方面出发, 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FTP功能, 全面提升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全额资金管理与差额资金管理的比较

全额资金管理和差额资金管理都是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方法。所谓差额资金管理, 是指全行根据自身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 在资金总量、期限和结构上完成配比后, 差额资金通过上存下拆方式与总行完成资金往来, 其收益完全由总行资金部门定价所决定。所谓全额资金管理, 是指商业银行总行资金管理部门与各经营部门之间按一定的规则有偿转移资金, 达到合理转让成本和收益的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其最关键的核心工具就是资金转移价格 (FTP) , 即所有的存款统一卖给总行资金池, 分支行获得存款收益;所有贷款的资金均从总行资金池购得, 分支行支付资金成本, 这样无论存贷款分支行均有收益和成本核算。全额资金管理与差额资金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一) 公平评价各业务部门经营利润。

在差额资金管理下, 存款意味着成本支出, 只有贷款才能产生利益。总体而言存贷比低的支行相应利润也低于存贷比高的支行。存差行资金余缺的收益主要是通过总行上存下拆进行调节, 与总行的定价和管理息息相关。而全额资本法管理, 其主旨是将各经营单位放在市场上获得客观的绩效评价。通过FTP价格, 存款行和贷款行均能体现相对客观的收益。

(二) 剥离利率风险, 降低管理成本。

差额资金管理法下, 分行需关注资产负债缺口的敏感性变化, 预判未来基准利率走势并调整缺口方向, 降低了业务效率。同时受各分行财务管理水平的限制, 各分行均是在自身资金余缺的情况下才向总行上存下拆, 总行资金管理部门只能被动的接受, 各行的资金管理水平有高有低, 均会下降分行的资金收益, 也会增加总行资金调度难度;全额资金管理的核心是FTP转移价格, 内部资金计价的基本原理是将利率期限错配风险在分行层面上剥离, 在总行层面上集中, 由总行专业管理团队集中管理。

(三) 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差额资金管理法下, 由于资金无法区分各条线, 各产品, 只能对总体资金差额进行管理, 同时产品定价也缺乏相应的成本依据, 经营管理水平相对粗放;全额资金管理法下, 管理水平更加精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FTP转移价格的存在, 使得各经营部门和条线甚至于产品均能产生独立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为绩效考核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衡量基础和标准。另一方面是由于FTP价格的运用使得产品成本定价更加合理。FTP在定价时包含利率风险的资金转移成本, 在此基础上加上相应的客户风险溢价、必要的成本费用分摊、预期损失率和资本回报等因素, 就可以确定产品的成本, 产品定价也就有了依据。

(四) 优化全行资源配置。

差额资金管理下, 总行相关政策的引导、产品结构的优化更多是依靠考核办法或是业务管理中的行政命令。全额资金管理下, 总行可以通过FTP价格对产品结构、期限和重定价标准进行严格的区分, 引导客户经理自发地在自身利益最大的情况下调节产品结构和重定价周期。

二、差额资金管理向全额资金管理下转变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

(一) FTP价格的定价合理问题。

理论上讲, FTP价格在整个经营体系内并不会产生新的利润, 只是会实现经营机构利润的再分配。而现在各项费用等资源配置均是与预算指标, 所以如果定价不合理, 会影响到各方经营机构经营的积极性。

(二) FTP计价对象问题。

理论上讲, 全额资金法下, 因为FTP的引入, 每个经营机构、每条线、每个客户经理甚至于每个产品均能产生独立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这就要求对资产负债表全科目进行计价。但因全科目引入FTP,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

(三) 存贷比考核是否还需要。理论上讲, 全额资金法下, 不存在存贷比考核, 完全是通过FTP价格进行存贷款规模的调节。

(四) 如何实现财务报告项下、管理会计项下和客户经理三层考核的统一。

在差额资金法下, 各经营机构的经营利润是通过财务报告项下的经济增加值 (EVA) 体现, 对外报送也均是以财务报告项下利润表进行报送。而全额资金法下, 各经营机构的利润均是通过管理会计项下产生, 而管理会计系统是对内系统, 产生的报表并不能对外报送。再者客户经理的各项考核数据又是由考核系统产生。如此一来, 会有三个纬度的利润计算, 理论上讲, 三个纬度的利润一定要统一, 否则就会利润多头统计, 多头支出的可能。

(五) 资金池的管理问题。

全额资金法下, 全行会设有资金池, 资金池该由谁来管理。一般各城市商业银行均会设置金融市场部, 该部主要负责对外投资, 如果将其定位在利润中心, 那资金池的管理职责需由另外部门负责管理。如果其承担资金池管理职能, 则相应资金池中所有资金错配成本均需由其承担, 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利率市场化加剧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

三、如何实现从差额资金管理下转向全额资金管理

从实践来看, 城市商业银行引入全额资金管理尚处起步阶段, 即使已初步建立FTP价格体系的银行, 并建立起管理会计系统, 也并未完全使用管理会计项下EVA替代财务报告项下EVA, 有的行甚至在考核体系中仍以财务报告项下EVA为主要考核指标, 管理会计项下EVA只作为条线考核使用。依据城市商业银行的自身情况, 从差额资金管理下转向全额资金管理中, 采用分步走方式较为稳妥, 针对上述可能遇到的五个问题, 笔者建议从遵循以下五原则:

(一) 遵循“精准性和易行性平衡”原则、分阶段完成FTP定价。

因FTP定价合理性是关系全额资金管理使用的关键性因素, 结合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建议遵循“精准性和易行性”原则。目前国内FTP中定价中可参考的活跃市场收益率曲线有SHIBOR利率、国债收益率曲线、中债登公司登记的信用债收益率曲线等, 而上述单一曲线均很难真实反映城商行真实的筹资成本。因此, 城市商业银行在FTP价格定价上遵循“精准性和易行性”原则, 建议存贷款采用同一条收益率曲线, 分两个阶段制定不同的FTP定价方法。在初期阶段, 建议对资金业务采用SHIBOR曲线, 对于存贷款业务以央行基准收益率曲线为主, 在考虑业务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存贷款业务收益率曲线的划定。因目前央行大都采用对称性调息, 因此存贷款FTP转移价差在调息时也相对保持稳定, 但在非对称性加息情况下, 存贷款的FTP转移价差将会出现不同幅度的调整。在后期阶段, 应在收益率曲线上应考虑重定价风险、期权风险、全行经营战略等因素, 通过在基本收益率曲线基础上进行加减点叠加方式实现。

(二) 遵循“重要性”原则, 逐步扩大FTP计价对象。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FTP有三种计价对象的选择。一是以全部资产负债表科目为计价科目, 将资产视为资金运用, 需要计收资金占用成本, 而对负债视为资金来源, 需要给付资金使用成本。损益类科目轧抵后为正收益的视为资金来源, 负收益的视为资金运用, 目前大型国有银行精细化管理程度较高, 一般采用此法;二是对部分资产负债类科目进行计价, 这主要是依据重要性原则对一些资本类和收入费用类项目不计价。目前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部分城商行采用。三是仅对存贷款项目进行计价。针对城商行的实际情况仍建议分两步走:初期阶段, 依据重要性原则, 对于存贷款业务进行FTP定价, 在做好相应数据积累的情况下, 后期阶段可引入全科目计价。

(三) 遵循“价格与规模相结合”原则, 科学看待存贷比。

对于是否取消存贷比, 建议“FTP控制和规模控制相结合”方式。在分行间实施FTP价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 要兼顾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由于分支行实行FTP后, 不再有流动性风险的管理, 而更加专心于努力创造盈利性, 这将会增加总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同时即使在FTP计价范围中包含非生息资产的计价, 建议在实施FTP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应适度保留存贷规模行政引导和固定资产等非生息资产占用的审批, 间接控制各分行的资金占用额。

(四) 遵循“一个考核标准”原则, 实现机构和人员、内部和外部的均衡。

对于财务报告项下和管理会计项下的数据的统一, 首先要完成的是总分机构间取消上存下拆, 每笔业务按FTP价格实现逐笔转移, 存款业务因此产生的FTP转移收入和贷款业务因此产生的FTP转移支出手工或由系统直接计入财务报告项下, 从而产生分支机构的“二合一”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实现了分支机构内部绩效报告和外部绩效报告的统一。对于客户经理的绩效考核中的转移价格应和全额资金管理下的FTP价格一致, 这样才能确保全行绩效业绩统一。

(五) 遵循“职责和收益相统一”原则, 明确资金池的管理部门。

如果金融市场部定义为利润中心, 总行应明确资金池的日常管理部门, 承担起资金池利率风险管理;如果金融市场部承担资金池管理职责, 那金融市场部的资金成本应是逐笔转移, 真正实现成本和收益相匹配。

四、差额资金法转向全额资金法应注意的问题

差额资金法转向全额资金法, 必然会涉及到各方利益的再分配, 因此以下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一) 选择转换的时机问题。

各分支机构由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考核过渡到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考核, 必然会涉及到各分支机构盈利模式的变化, 进而引发资源配置的问题。有些分行受益, 有些分行受损, 受损的分行必然会有抵触情绪。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主要利润来源于利差, 自2012年6月8日, 央行在三年后重启降息, 预示着降息通道打开, 一个月后, 7月6日央行再次降息, 且是非对称性降息, 这种情况下一般全额资金管理下的收益水平会高于差额资金管理下, 所以此时选择进行由差额资金管理转化为全额资金管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 加强FTP定价的通报和引导。

实现全额资金法下, FTP是核心指挥棒, 各经营机构除关注外部利率的变化外, 还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内部FTP价格的导向。司库管理部门应定期通报FTP价格的变动及原因, 使得全行各经营机构均能理解总行的相关管理意图, 合理布局各项业务, 争取利润最大化。

(三) 关注FTP利润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

因目前国内信息数据质量以及内部相关认定等原因, 虽然管理会计系统FTP定价的运行支持按日进行, 但大多数银行采用按月运行, 是依据上月的FTP转移收入和支出计入至当月的损益表中, 因此会产生时间性差异。另因管理会计系统是账户级核算, 如果因会计核算等差异, 造成相关损益的发生未反映至账户, 就会产生永久性差异, 因此在转化阶段, 一定要规范会计核算和操作, 确保业务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瑞梅《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全额资金管理预算考核模式的探讨》[J]新金融2009 (10)

[2]、方彦, 罗茜雯, 郑令《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商业银行应用的研究》[J]新金融2011 (1)

[3]、黄海清《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应用问题的思考》[J]金融经济 (理论版) 2011 (1)

[4]、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调查统计处课题组《商业银行资金体制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J]金融发展研究 (2009 (4)

[5]、许红辉《中小银行内部资金价格定价方法》[J]现代商业2011 (3)

全额资金管理 篇2

事业单位是社会组织实体的一种, 具备一定的基本特征。比如, 设立组织以公共利益为宗旨, 组织形态具有独特性, 单位活动领域相对稳定, 工作成果主要是难以量化的精神产品及知识产品[1];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单位, 是实现和完成政府公共政策的基本工具, 肩负着实施法律、贯彻政府政策的使命。我国的事业单位, 广泛地分布在教科文卫、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一般来说, 对事业单位的划分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财政来源, 是否由公共财政全额支出, 并以此可分为全额财政拨款、差额财政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二是政府职能, 是否为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能或市场无法提供的职能;三是不以赢利为目的。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工作, 现在很多地方的事业单位改革分类认定工作一般将现有的事业单位划分为监督管理、社会公益、中介服务、生产经营等四大类。监督管理类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 无论是从经费来源还是从服务对象来看, 都是典型的公共机构, 履行政府的基本职能, 且不以赢利为目的, 因此, 这一类的事业单位大多数是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2]。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需的事业经费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资金提供。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第一部分第三条的规定, 国有事业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级。向同级财政部门领报经费, 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 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 为主管会计单位;向主管会计单位或上级单位领报经费, 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 下面有所属会计单位的, 为二级会计单位;向上级单位领报经费, 并发生预算管理关系, 下面没有所属会计单位的, 为基层会计单位。三级会计单位都实行独立的会计核算, 负责组织管理本部门、本单位的全部会计工作。以此分类为参照, 实行独立核算的只向上级单位申报财政预算并发生领报经费, 且没有下属单位的, 为基层事业单位。

二、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点内容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第六条指出,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支出预算是预算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也是预算执行的环节。随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有关预算管理在体制层面已经比较完善, 预算管理的问题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执行层面上。预算执行是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 预算执行率的控制是事业单位预算以及业务工作的难点之一。根据我国《预算法》第四十三条以及《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八条的规定, 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 政府财政部门负责预算执行的具体工作, 包括指导和监督各部门、各单位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 按照规定使用预算资金;编报、汇总分期的预算收支执行数字, 分析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并提出增收节支的建议;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加强预算支出的管理, 严格执行预算和财政制度, 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支出用途使用资金;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 按照标准考核、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健全基层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管理和控制机制, 加大对基层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的执行力度, 不管是对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 还是对于业务工作的创新开展、事业单位服务的绩效评估,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目前基层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财政支出从1978年的1 12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49 565亿元, 财政资金对于教科文卫事业的投入和对公共服务、社会民生领域的支出不断加大。但从资金的使用层面上看, 很多财政性资金支出不规范、效益不高等问题也日渐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费用支出结构不合理。

虽然不断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但支出仍然集中于人员费用、外拨费用等的支出, 而用于单位自身业务开展所支付的比重相对较小,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事业单位业务工作执行力的缺乏, 也说明基层事业单位创新开展工作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 预算执行进度经常与计划进度安排不一致, 有时甚至完全不按照计划进度执行。

排除一些不可抗的客观因素外, 预算执行支出进度不均衡, 月度间支出起伏波动大, 特别是财政资金支出, 一般在下半年特别是每年12月当月的支出比重偏大, 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倾向, 这就造成按进度拨款到账的财政资金不能得到高效率的使用, 社会和经济效益有所损失。

3. 对于财政预算的执行、费用支出的内部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

虽然各项财政改革深入推进, 财政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但受体制、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基层事业单位对于预算执行和费用支出的管理上总体仍相对粗放, 与科学化、精细化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同时, 在预算编制方式、预算执行追踪问效、支出考评激励机制以及监督检查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改善提高。

四、主要原因分析

问题的存在是各类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 有机制的、硬件的、客观的原因, 也有管理的、软件的、思想的因素, 从一个单位内部找原因, 可能会更加有改善问题的作用。从这样的目的出发, 我想主要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

1. 缺少重视, “重预算、轻执行”。

由于长时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事业单位的人员普遍还存在“重预算分配、轻预算执行”的思想。很多单位由于人手少经常出现严重的兼岗情况, 在预算编制完成, 预算拨款到位后, 预算执行便排在了“重要”事项之外, 对于预算管理中比较重要的执行过程则关注甚少, 事业单位的上至领导下到员工, 因为对预算管理缺乏深刻的理解, 都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和科学意识, 在思想上对预算执行缺少重视。

2. 预算编制不够科学精细合理。

有相当一部分单位认为预算是“编”出来的。所谓的“编”就是闭门造车, 用数字出数字, 为预算而预算, 违背了预算管理的客观真实性原则。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对事业单位未来的各项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 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资源从事业单位的整体角度进行统筹安排, 这需要从各单位的实际出发, 对未来的各项活动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和分析, 在深入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编报工作。然而, 实际工作中预算编制部门因为难以调动各个业务部门的积极参与, 更缺少条件和动力对预算进行必要的调研、论证, 导致预算编制从一开始就没用做到科学合理精细, 为以后的预算执行困难埋下了伏笔。

3. 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

预算管理是在财务收支预算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为此许多人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内部工作, 应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制定和实施, 甚至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部门进一步强化和控制资金的行动和措施。这种错误的看法反映出一些人对此问题理解的偏差。预算管理是集业务预算、对外投资预算、资金预算、工资性支出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预算体系, 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业务、资金、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 虽然最终的预算表现为一系列的预算报表, 但预算的基础工作仍然需要业务、人事、技术等相关部门大力配合和协作, 如果预算管理完全由财务部门完成, 则预算工作是无法有效实施和真正落实的[3]。

4. 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考评体系。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由于责任制的缺乏, 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和纠正, 预算执行取得的绩效和成绩不能得到明确的激励和表彰, 长此以往, 责任无人愿意承担, 预算无人落实执行或不能及时彻底地执行, 极大地影响事业单位业务的开展和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做好基层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对策建议

如何加强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工作, 充分发挥其在财政资金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是所有事业单位都要面对的课题。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扎扎实实做起, 我想会得到一定的成效。

1. 统一思想、明确责任, 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转变观念加强事业单位对预算执行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是建立自我规范、促进发展、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 它能起到优化财政资源配置, 强化事业单位管理的作用。事业单位全体人员, 特别是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 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 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加强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建立相关责任制度, 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2. 科学规范、实事求是地编制预算, 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特别是职能部门不是很了解业务项目预算, 要提高编制业务基础预算的业务人员的认识水平, 提高他们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 以预算为手段, 加强对业务工作的规划、计划、执行和分析总结能力, 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但要强调的是, 预算编制工作不能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的系统性要求事业单位各部门都要参与进来。

3. 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沟通协作, 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预算管理是一个技术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要求相关人员能够通过不断学习, 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并须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执行和考核预算时维护制度的严肃性[4]。事业单位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为相关人员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 为预算执行的沟通和协调创造有利条件。

4. 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建立操作性强的预算执行考评体系。

建立预算执行评价与激励机制, 将基层事业单位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以及最后的执行效果以评价指标的方式加以量化, 并对量化的预算执行得分进行物质上的激励或者惩戒, 保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责任有人担当, 操作有人动手, 错误可以发现, 成绩会得到激励, 使预算执行的所有人员的责、权、利都有机地统一起来, 全面预算可以得到不折不扣的全面执行。

5. 强化监督检查, 规范预算支出管理,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体系。

会计控制体系是一个单位内部监督管理规范的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预算编制、信息统计、执行反馈、分析建议等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水平, 不仅有利于相关个人的能力成长, 而且对整个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 建立起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体系, 可以切实地促进基层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规范开展。

结语

我国全额拨款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预算执行问题, 预算执行不力是产生基层事业单位对社会的服务效率差、财政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加强全额拨款基层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及费用支出管理工作, 可以更好地对各类事业资源进行规划、统筹、使用和管理, 增加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 造福社会民生。

参考文献

[1]励俊明.我国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及监控机制研究[J].财经界, 2010, (2) :110-112.

[2]竹立家.事业单位的基本社会功能[J].瞭望, 2007, (6) :28.

[3]李亚卫.浅谈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误区[J].财会通讯, 2010, (10) :120-121.

全额资金管理 篇3

一、目前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预算资金使用计划性不强当前, 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资金利用缺少计划性, 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严重。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使用缺乏规划, 各项事业的经费出现相互挤占的现象。或者虽然有预算资金的使用计划却无定额管理, 或者虽有定额却流于形式。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对于预算资金的使用管理多为事后核算, 在资金的使用的前期缺乏预测和计划, 在预算资金的使用过程中缺少控制, 对于资金的使用的效益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 无法有效的反映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 财政预算资金执行缺乏约束力

基层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的, 但是, 受到法律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等问题。财政资金使用的随意性比较大, 缺乏有效的支出控制机制, 造成严重的浪费超支现象。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不根据预算管理的规定使用资金, 主观随意的批准资金的划拨使用, 造成了预算计划经常变更, 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在一些项目支出资金的管理使用中, 项目专项资金的支出与基本支出混为一谈, 没有做到专款专用。预算的制定和具体执行发生了严重的脱节, 极大的削弱了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编制的效力。不仅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 还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了以权谋私的渠道。

(三) 对预算资金利用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

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的利用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单位的各项事业的预算执行结果得不到反应。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日常开支明细缺乏知情权。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预算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浪费和不合理、不合法的现象也得不到反应和纠正。因此, 没有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 无法真实的反应财政预算资金是否合理利用, 无法改进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 强化预算绩效评价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四) 预算管理的思想观念淡薄

目前, 基础事业单位部分没有将专项资金预算放入单位管理的决策范畴中, 认为预算的编制工作只是财务部门的日常事务, 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得不到单位领导的重视, 其他单位部门对于预算的编制工作的参与度也不够。难以科学的制定出事业单位的科学预算, 无法满足单位的发展需要。领导对单位的发展计划意识淡薄, 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没有充分的认识, 对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严重的影响到了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 对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和绩效管理。

(五) 缺乏健全的社会公共监督体系和机制事业单位在日常的效益考核和预算资金支出方面缺乏健全的社会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首先, 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没有建立广泛的预算公开, 其次, 人大的预算审查和监督存在诸多的问题:审查工作存在被动性, 人大监督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预算的内容缺乏可审性, 报告又大多数是数字的堆砌, 透明度不高;审议时间的仓促, 无论是预算的编制时间、初审时间、人代会的审议时间都不够充裕, 预算审查很难深入;预算执行上的随意性, 由于审批的预算太粗, 可操作性差, 必然带来追加不断, 变更频繁, 使人大批准的预算失去约束力。这就导致了我国的事业单位资金利用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单位经费使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大。

二、改进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 增强预算理念, 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

我国在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改革工作。但是, 事业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预算理念必须增强。对预算的基础知识需要普及和加强, 转变事业单位传统的、落后的观念意识。使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内部得到应有的重视, 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 其事关单位的未来发展, 因此, 应该将预算管理与单位内部的激励机制相结合, 提高单位员工的预算意识和成本意识。只有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内部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合理利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促进对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的进行。

(二) 对支出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

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在利用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制度性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 容易造成浪费和违规使用的现象。因此, 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首先建立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 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推进政务公开和依法理财工作。其次, 搞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 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设计相关的法律制度, 使审查监督工作有法可依, 有序可循。考虑到预算审查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应将具有相关素质的专业人员吸收进入预算委员会, 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聘请“第三方”审计。健全的社会监督控制体系, 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有效、合法。防止资金使用出现挤占、挪用甚至贪污的发生。

(三) 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为了提高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必须启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 建立以结果为导向、以评价为手段、以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公共服务质量为目的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1.建立绩效目标管理机制

对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建立绩效目标。把绩效管理从事后环境放的预算编制的环节, 这样能够保证绩效评价能够反映整个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对全过程进行绩效评价。绩效目标的制定, 促进了预算单位对预算资金使用的规划性、目的性和科学性。防止了编制预算的盲目和随意, 促进了预算资金使用过程的合理和充分, 也提高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防止事后诸葛亮的现象出现。

2.推行绩效监控和追踪机制

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容易造成预算资金使用的不合理。因此, 建立绩效监控机制, 能够有效的保证绩效目标在执行的过程中实现预期结果。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预期绩效目标偏差等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 从而为预算的执行提供整改意见, 便于及时的纠正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的偏差。通过在事中绩效的追踪监控, 使得项目实施近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提高了事业单位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确保了预算资金的安全、高效利用, 促进了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3.实施事后绩效评价

预算资金的使用需要进行事后的绩效评价, 使得预算执行和预算资金使用的效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准确的反映。绩效评价的结果可以有效的反映资金的使用效果, 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是否科学、合理。能够为以后的部门预算、财政资金分配以及项目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促进预算管理能够不断的改进和高效。严格的绩效评价对调动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 防止预算资金使用浪费的情况发生。

三、结语

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在预算的执行环节。加强全额拨款基层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执行的工作, 能够为事业单位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统筹、使用和管理, 保证财政预算资金的高效使用, 对于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为社会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前, 我国全额拨款基层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严重影响到了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和效率提高。文章探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 重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全额拨款,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全额资金管理 篇4

一、加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在国有资产中所占份额的不断增大, 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具体体现在: (1)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施行政府采购的必然要求。政府采购是加强公共支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 同时也是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为政府采购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依据, 符合了政府采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是国家财政预算科学合理安排的必然要求。 (2)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是深化改革的需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 是确保全额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不仅能够为国有资产管理数据库提供重要的数据, 为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提供强有力保障, 而且还能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高效性 (2) 。

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由于管理体制的缺乏, 加之单位内部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导致了固定资产购置计划、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对专项拨款缺乏足够计划和预算, 促使虚报行为的发生, 且资金到位后的固定资产购置不科学, 利用率较低。同时, 由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单位, 基本无盈利要求, 无对周定资产现值考核的压力, 内外审计压力也比较小, 因而使得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度不够, 各项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此外, 由于管理方式和管理原则等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最终导致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顺。

(二) 缺乏外部监督机制

目前, 由于缺乏足够透明、高效的政府采购制度及外部监督机制的科学监督, 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预算并未真正起到制约事业单位按预算采购的作用。在实际采购中, 事业单位一般需要提出购买申请, 得到批复后才能进行购置活动。但通常情况下, 事业单位只要是账户存有额度, 就可以进行资产的购买。同时, 由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缺乏固定资产的考核标准, 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也不规范, 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得不到切实反映。财政部门拨款后, 未能对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等情况进行后续跟踪和监督, 事业单位盲目攀比性扩大资产规模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 资产处置存在随意性

当前, 固定资产处置的随意性已成为多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通病, 造成了资产流失的风险。这种随意性主要体现在: (1) 批报不按程序进行。一些单位在进行资产处置时, 未能够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批报, 且缺乏处置前的评估和审核, 在相关手续不健全、规程不合理的情况下擅自处置资产。更有甚者, 对处置收入也未上报, 使资产处置全过程脱离有效监督, 从而导致了资产的流失。 (2) 对外投资管理混乱。对投资项目缺乏必要的分析, 在没有进行盈亏评估的情况下进行盲目投资。投资后, 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跟踪管理, 导致投资效益低下, 甚至亏损。

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 不断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要求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相关领导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并在各项工作中加以强调, 全面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意识。同时, 还要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不断建全和完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 并严格落实管理责任制, 确保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责任到人。除此之外, 还应将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实效列入单位目标考核和绩效考核当中, 突出固定资产在购置、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的重要性。

(二) 不断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重要保障。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时, 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的科学、动态监督, 保障各项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转 (3) 。外部监督主要涉及上级管理部门及财政部门, 上级管理部门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上报的各种数据进行审查监督, 确保预算资金分配的合理性、高效性, 从而提高资产配置的整体水平。财政部门应针对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会计制度和准则, 不断完善固定资产核算及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披露水平。

(三) 不断加强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全过程管理, 须以减轻的清查制度为基础和前提。单位只有定期对自家资产进行摸底盘点, 及时准确掌握资产的结构、数目、质量等, 才能确保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各项高校开展。采购过程中, 要首先做出科学预算和评估, 对价值较高的一般设备和专用设备, 要有明确采购计划, 尽可能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 购置价格较低产品, 从而节约采购成本。使用过程中, 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 优先考虑本单位的内部调配, 切实提高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 (4) 。资产处置时, 要严格遵循国家法律程序和资产处置的审批制度, 坚持公开公正的处置办法, 坚决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对外投资管理, 对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 除了要进行科学预算和准确评估外, 还要进行被投资单位的调查研究, 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确保投资效益。

四、结语

总而言之, 不断加强资产管理意识, 健全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 是促进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目前我国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足, 但随着资产管理意识的提高及管理体制的完善,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将不断取得进步。

注释

1段俊梅, 段红梅, 田晓强.浅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几个基础问题[J].商业会计, 2013, (1) , 第96-97页.

2郑臣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10) , 第122、125页.

3刘国祥, 李斌, 徐小雪, 范乐勇, 付文琦, 张歆, 马祎, 王鹏鹏.我国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1) , 第31-33页.

上一篇:器械健身下一篇:大跨度门式盖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