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会计

2024-10-04

商业会计(共11篇)

商业会计 篇1

一、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

1. 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

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 是指对库存商品同时以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进行核算。它主要体现在库存商品明细账的设置和核算上, 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 进价记账。会计部门对库存商品总账和明细账的进、销、存金额均按进价记载。

(2) 分户核算。在库存商品总账控制下, 按商品的品名、规格、等级和编号分户进行明细核算。库存商品明细账对每种库存商品的增减和结存情况既反映金额又反映数量。

(3) 设置类目账。如果商品流通企业经营品种繁多, 还应设置库存商品类目账, 以核算大类商品的进、销、存情况和控制所属各明细账。对于经营品种比较单一的商品流通企业, 库存商品可不设置类目账, 直接用总账控制明细账即可。

(4) 结转成本。应采用适当方法随时或定期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成本即销售商品的进价, 企业可根据所经营商品的不同特点和业务经营的不同需要,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分别采用不同的计算和结转方法, 随时或定期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数量进价金额核算法对商品实物数量和进价金额实行双重控制, 有利于满足业务部门开展销售业务、会计部门加强资金管理、保管部门明确责任和保证商品的安全。这种核算方法要求每笔购销业务均提供反映各种商品的数量和金额的收付凭证作为记账依据, 并按商品品种逐笔登记明细账, 因此核算的工作量较大。这种核算方法适用于能按商品品种提供收付数量及金额的商品流通企业。

2. 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

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 是指对库存商品同时以实物数量和售价金额两种计量单位, 反映商品进、销、存情况的一种核算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 售价记账。库存商品总账和明细账统一按售价记账。总账反映库存商品的售价总额, 明细账反映各种商品的实物数量和售价总额。

(2) 分户核算。库存商品的明细账按商品的编号、品名、规格、等级分户, 按商品的收、付、存分栏记载数量和金额。

(3) 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该账户记载库存商品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 定期分摊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 计算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和库存商品的进价金额。

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能够按照商品的品名、规格反映商品的进、销、存数量和售价金额的变动情况, 便于加强对库存商品的管理和控制。由于采用售价记账, 因此遇有商品售价变动时就要盘点库存商品, 调整库存商品的金额和进销差价, 核算的工作量较大。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一般适用于小型批发企业和经营贵重物品的零售企业。

3. 售价金额核算法。

售价金额核算法也称“售价记账、实物负责制”, 是指按照售价金额核算企业库存商品的增减变动和结存状况的一种核算方法。售价金额核算法也属于一项经营管理方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 确定实物负责人, 建立实物负责制。根据岗位责任制的要求, 按商品经营的品种和地点, 划分为若干柜组, 确定实物负责人, 对其经营商品的数量和安全负完全的经济责任。

(2) 售价记账, 金额控制。库存商品总账和明细账一律按售价记账, 明细账按实物负责人设置。凡是拨交给实物负责人的商品, 一律记入按该实物负责人设置的库存商品明细账户。按库存商品明细账上的售价总金额, 控制各实物负责人所经管商品的数量。

(3) 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由于“库存商品”账户按售价反映, 而商品购进支付的货款是按进价计算的, 因此, 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以反映商品进价与售价之间的差额, 正确计算销售商品的进价成本。

(4) 加强物价管理。为了使库存商品账能对各实物负责人的销售商品和库存商品真正起到控制作用, 并防止差错和不法行为, 必须要求营业柜台价格标签上的商品售价和库存商品明细账上的售价完全一致, 并严格按照标签价格出售商品。

(5) 建立商品盘点制度, 定期实地盘点商品。通过定期 (通常为每月月终) 实地盘点商品, 以核实库存商品实际数量和按售价计价的总金额, 再和明细账上的售价总金额进行核对, 以确认和稽核实物负责人是否履行经济责任。

从事商品零售的企业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 其商品购进的核算除设置“商品采购”、“库存商品”、“应交税费”等账户外, 还应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为了兼顾零售企业加强库存商品管理与准确核算应纳增值税的双重需要, “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用来核算商品含税售价与不含税进价之间的差额。

零售企业库存商品一般根据其进价按一定的加价率核定商品的不含税售价, 即:

不含税售价=进价× (1+加价率)

再以不含税售价为基数按适用的增值税税率核定含税售价, 即:

含税售价=不含税售价× (1+增值税税率)

一般纳税人购进商品时, 借记“商品采购”和“应交税费”科目;商品入库时, 根据核定的含税售价借记“库存商品”科目, 按进价贷记“商品采购”科目, 入库商品的含税售价与进价之间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科目。

4. 进价金额核算法。

进价金额核算法又称“进价记账、盘存计销”核算法, 是指库存商品的总账和明细账都只反映进价金额、不反映实物数量的一种核算方法。由于这种方法不记载实物数量, 所以必须通过对库存商品的实地盘点计算出期末结存金额, 才能倒挤出已销商品的销售成本。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各项:

(1) 进价记账。库存商品总账和明细账一律按进价记账, 只记金额, 不记数量。

(2) 明细账设置。库存商品明细账按商品大类或柜组设置, 对需要掌握数量的商品, 可以设置备查簿。

(3) 账务处理。平时销货的账务处理, 只核算销售收入, 不核算销售成本。月末采取“以存计销”的方法, 通过实地盘点库存商品, 进行本期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期初库存商品金额+本期进货总额-期末库存商品进价金额

采用进价金额核算法, 可以简化核算手续, 节约人力、物力, 但由于手续不够严密, 平时不能掌握商品的库存情况, 且对商品损耗或差错事故不能控制, 因此此种方法只适用于经营鲜活商品的零售企业或柜组。因为鲜活商品具有季节性强、商品损耗大、质量变化快、调价次数多等特点, 如果这类企业或柜组采用售价核算, 每次调整售价时就需要进行商品盘点, 填制有关单证, 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这不仅增加了营业人员的工作量, 而且会延误时间, 进一步影响商品质量, 加大商品损耗。

二、批发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

商品销售成本是企业已销商品的进价成本。批发商品销售成本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建立在假定先购进的商品先销售的基础上。采用这种方法, 每批销售商品的成本按库存商品中最先购进的那批单价计算, 如果销售商品的数量超过库存商品中最先购进的那批数量, 超过部分依次按下一批购进商品的单价计算。

例1:某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其库存商品明细账资料见表1。

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符合需要保鲜、容易变质、有一定的有效期限的商品的流转规律, 计算的期末库存商品价值较接近实际。但在通货膨胀条件下, 以此方法计算出的商品销售成本与实际相背离。另外, 采用这种计算方法要依次查明有关各批商品的实际进货单价, 因而工作量较大。所以, 这种方法适用于经营商品时效性强、商品品种不太复杂的企业。

品名:饮料单位:箱规格:等级:编号:

2. 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也称分批实际进价法, 就是以该批销售商品的实际进货单价乘以销售数量求得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商品销售成本=某批销售商品数量×该批商品进货单价

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的销售成本正确, 符合实际情况, 有利于盘点和计算损耗。其适用于整批购进、整批或分批销售, 能分别保管、分清进销批次的商品。

3. 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是按每一库存商品明细账一定时期的期初结存金额加上本期收入金额 (如有本期其他付出应予以减除) , 除以期初结存数量加上本期收入数量 (如有本期其他付出应予以减除) , 计算出每种商品的加权平均单价, 再乘以该种商品的销售数量, 计算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 (期初结存金额+本期收入金额-本期其他付出金额) / (期初结存数量+本期收入数量-本期其他付出数量)

商品销售成本=本期销售商品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说明:

(1) 其他付出是指销售商品以外的商品减少, 如盘亏商品、拨付加工商品、进货退回等。这些业务发生时即按期初结存商品的单价计算其进价并予以结转, 所以在计算销售成本的加权平均单价时应予以扣除。

(2) 加权平均单价有的是四舍五入的近似值。为保证期末库存商品结存金额与期末结存数量乘以加权平均单价的一致, 可以采用先计算库存商品期末结存金额, 然后倒挤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期末结存数量×加权平均单价

(3) 商品销售成本=期初结存金额+本期收入金额-本期其他付出金额-期末库存商品金额

例2:某企业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其库存商品明细账资料见表2。

品名:饮料单位:箱规格:等级:编号:

表2中有关数据计算如下:

加权平均单价= (4 800+4 100+4 250-400) ÷ (60+50+50-5) =82.26 (元)

期末库存商品金额=65×82.26=5 346.90 (元)

商品销售成本=4 800+4 100+4 250-400-5 346.90=7 403.10 (元)

编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7 403.10;贷:库存商品——饮料7 403.10。

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计算的结果比较准确和均衡, 但这种计算方法的工作量较大。因此, 该方法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少的企业和商品前后进价相差幅度较大的企业。

4. 移动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是在每次购入商品时, 将原库存金额与本次购进的金额相加, 除以原结存数量与本次购进数量之和, 计算出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在下次进货以前销售的商品, 均按此单价计算销售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原库存金额+本次购入金额) / (原库存数量+本次购入数量)

商品销售成本=商品销售数量×移动加权平均单价

例3:某企业采用移动平均法计算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其库存商品明细账资料见表3。

品名:皮夹克单位:件规格:中号等级:一等编号:

采用移动平均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计算的结果比较准确, 但这种计算方法的工作量较大, 因此适用于进货次数不多的商品。

5. 毛利率计算法。

毛利率计算法是根据本月实际商品销售收入净额和本季计划或上季实际毛利率, 先计算出本月商品的销售毛利, 再据以计算本月商品销售成本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本月商品销售收入净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销售折扣与折让

本月商品销售毛利=本月商品销售收入净额×上季实际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收入净额-本月商品销售毛利

或按以下公式计算:

本月商品销售成本=本月商品销售收入净额× (1-上季实际毛利率或本季计划毛利率)

毛利率计算法是按大类或全部商品计算商品销售成本, 所以其计算比较简便, 但计算结果往往不够准确。因此,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经营品种较多、采用前几种方法计算商品销售成本有困难的企业, 在每季度的第一、第二两个月采用, 到季末, 则选用前几种方法之一, 计算出全季度的商品销售成本, 用全季度的商品销售成本减去前两个月已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 即为第三个月应结转的商品销售成本。这样可以保证全季度商品销售成本计算得比较准确。

三、批发商品销售成本的结转

商品销售成本的结转, 有随销售随结转和定期结转两种做法。随销售随结转即在商品销售的同时结转成本, 定期结转一般在月终一次结转。

商品销售成本结转的方式有分散结转和集中结转两种。

1. 分散结转。

分散结转是指在库存商品明细账上, 逐户计算并登记销售成本和库存商品的金额, 然后将各明细账的商品销售成本加总, 求得大类商品或全部商品的销售成本后, 作结转销售成本的会计分录, 并据以在库存商品的二级账和总账上进行登记。这种结转方式的工作量较大, 但能提供每个品种的商品销售成本详细资料。

2. 集中结转。

集中结转是指只在库存商品明细账上逐户计算并登记期末库存商品的金额, 而不逐户计算和登记销售成本, 然后将各户的结存金额加总, 或按大类汇总, 求出期末库存商品的总金额或大类商品的结存金额。根据总账或类目账资料, 倒挤出已经销售的商品成本, 作结转分录, 并据以登记库存商品的二级账和总账。这种结转方式工作简化, 但不能提供每一种商品的销售成本。

商业会计 篇2

◆该课程由账务主管、资深会计师真情演绎,传授手工电脑做账方法和技巧,全程实操。◆采用最新企业财务资料教学,学员亲身参与实体企业的会计实物操作的整个流程。◆以一般纳税人为例,使您掌握工业企业账务处理及生产成本核算、商品流通企业做账双重技能。

◆全方位提高做账经验、技巧、让您在短期内成为做账高手!

一、手工真账操作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设账薄(采用最新会计准则,全盘模拟企业全账务处理)

2、设置日记账、明细账、总账

3、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采用最新会计处理方式,使用最新会计科目)

4、根据记账凭证逐日逐笔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

5、根据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并编制银行余额调节表

6、编制试算平衡表和相关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7、税收征管法规,发票管理,各税种简介及申报

8、调整税务报表及交税

9、成本核算

A、材料、工资、费用的核算

B、自制半成品成本核算

C、产品成本核算

10、零售业商品成本结转

二、财务软件做账

采用金蝶K/3 ERP软件

1、金蝶K/3系统的整体流程及组成功能

2、金蝶K/3初始化设置:初始化前的基本资料准备,总账、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现金管理系统初始化

3、总帐日常设置:维护进行基本参数设置,凭证录入基本设置,凭证查询,凭证过账,凭证汇总,模式凭证, 账本,报表查询,往来模块,期末结账

4、工资系统介绍及日常处理,5、固定资产系统介绍及固定资产业务处理过程

6、现金管理系统介绍及现金管理系统处理内容

7、现金流量表系统简介及操作流程

8、报表系统介绍及其具体功能应用

9、财务分析系统介绍及功能操作

三、报税全套流程

1、网上报税

2、税控机操作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管理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体现

伴随着新世纪经济的迅猛发展,银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银行工作中比较有分量的角色,会计治理中存在越来越多的风险。风险涉及到银行管理的整个过程,因此,银行要加强管理,就应该把会计风险的管理放在首位。

一、商业银行存在会计风险的原因

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有好多种。例如因为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工作失误使银行的资金出现某种程度的亏损等情况;会计的稽核工作没有做好,针对会计风险没有来得及好好控制,以使效率降低;银行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责任意识薄弱,在银行会计工作过程中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银行会计工作过程中电脑和网络化出现的风险,计算机中各种数据的流逝和泄露给银行带来的巨大风险等。

商业银行存在的会计风险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总结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原因:

首先,银行会计人员的素质差、技能底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在现在的许多商业银行里面,许多会计人员并不是特别精通专业知识。他们当中许多人没有大量的工作经验,更是刚刚任职的新手,没有经过特别专业的技能知识训练。并且好多银行对员工的管理和要求并不是特别的严格,培训力度不够,致使员工专业技能跟不上,从而造成他们的防范意识差,致使银行出现各种危机。

其次,银行管理人员对银行会计稽核工作的监督和督促不够。作为银行会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对银行的会计工作进行必要的督促是非常重要的。比较详细的就是对银行会计反应的各个工作的汇报进行检查,核对现实的情况是否与汇报情况相符。尤其是对会计在银行取资和转账借贷款等各个涉及现金提取等方面的业务进行详细的审查和核对。但是当今社会不仅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也迅猛发展,所以在对待会计核算的问题上,方法要与时俱进,与传统的方法相比银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逐渐向会计核算管理型慢慢的发展,如果银行会计监督方面还是原地踏步走,跟不上科技的发展,那银行监督这项工作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再次,银行对会计管理的内部政策不是特别完善。现如今,银行的会计管理监督工作过程中,管理制度不完善,有些条律条规已经过时了。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银行会计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要想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使银行的各个经营管理方面相互贯穿,扩大笼盖面积和范围。例如对待银行的某些业务方面,要进行必要的覆盖和加强控制,避免银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出现风险。

二、针对商业银行存在的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为了使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可以从下列几个角度考虑:

1.建立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

银行的内部管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银行应努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创立完善的内部管理系统,落实对应的责任。进行内部控制时,会计工作的每个方面以及员工的各个岗位都要进行控制,要落实到银行的各个业务,对员工要进行彻底的负责,加强对会计工作的检查,各种手续一定要详细的办好。

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现实的工作过程当中,现在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是很高。因此,需要对会计人员加强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同时在平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成立会计团队非常重要,会计团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所以现实生活中要加强对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同时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培训,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各个方面的技能,进而能提高员工的潜能,使银行能够减少一定的风险。

3.改革创新,加强防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当然商业银行也离不开创新。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会计电算化。虽然会计电算化发展迅速,但是会计电算化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在现实生活的发展中,银行也要有所注意。加强防范,减少风险。一个简单又可行的方法就是要对银行的各个计算机加强防范。要对各个会计所运用的计算机的运行等各个方面进行检查。在银行工作的全过程当中要进行对会计的电算化的全方位的管理。

4.提示会计风险并建立补偿机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且完善相应的措施,严惩各种违法行为,关于银行风险的控制,要将银行会计管理变成一个贯穿全程的控制全过程,不能只针对某些意外事故的处理和管理,像某些工作人员的人身保险票据支付结算险等一些风险比较大的会计项目进行相应的担保,从而可以补偿风险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 康光辉.探析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其管理[J].中国外资,2013(23)

企业商业伦理会计核算初探 篇4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断送了“三鹿”品牌,而含汞大米、注水牛肉、地沟油、转基因食品及面向儿童的辣条、饮料等给人们带来的食品安全恐惧心理可以说是与日俱增。甚至于不少人发出“还有什么可以吃”的担忧。我国食品行业的安全与诚信问题,赤裸裸地摆在了社会公众面前。即便是主流网站也难逃虚假广告的困扰、防不胜防的诈骗及骚扰电话等,使得商业诚信岌岌可危。如何提升投资者、企业家对企业商业伦理重要性和对企业长期利益影响的认识?如何建设我国企业的商业伦理以再次取得公众的信任?显然是十分重要并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企业应该重拾道德诚信,笔者借此提出应将企业商业伦理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观点。

企业对商业伦理的遵守必然会产生成本,当然也会带来收益。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本文以食品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AQ上市公司公布的会计数据,试图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计算商业伦理成本,并分析商业伦理成本的付出是否能够为食品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笔者拟借用品牌价值评估的方法——Interbrand评估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改进,以达到更适合商业伦理价值评估的目的,以期为企业提供一种商业伦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二、研究综述

Jones T.和F.Gautschi(1988)站在未来企业高管的角度研究了商业伦理在未来的改变情况;Keesoo Han(1999)提出了要将商业伦理纳入MBA教育课程的观点;Cowton C.和J.Cummins(2003)研究了商业伦理教学对高等教育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在Wu(2001)验证了国际商业伦理模型之后,Forte(2004)以美国的400个管理者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领导者特征与商业伦理的关系模型;随后,Vitell和Hidalgo(2004)在实证比较了西班牙和美国两个样本管理者以后,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商业伦理的影响因素模型;而Lin和Wei(2006)也提出了商业伦理与组织承诺关系的一个模型;Svensson(2008)则构建出了商业伦理的一个整合模型。

倪愫襄(2004)认为在建设商业伦理的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要确立一个合理的伦理原则;黎来芳(2005)基于鸿仪系“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认为防范违背商业伦理现象的发生应从股权结构、内部的资本市场、公司治理和信息的披露这四个方面着手;裘益政、尹美群和许永斌(2005)以及赵丽琼(2006)站在公司治理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商业伦理治理的思路;史永展和沈建(2008)对比分析了商业伦理和企业社会责任;莫申江和王重鸣(2009)从商业伦理的内涵、特征、形成、影响机理等方面对国外的商业伦理进行了研究回顾。

不难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商业伦理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含义、现状、解决对策、如何构建、与企业社会责任对比等方面,却没有对商业伦理做定量化研究,这是目前关于商业伦理理论研究的不足。正是这个理论的不足,使人们忽视了对企业遵守商业伦理的长远利益认识不足的问题,当然更不会考虑违背商业伦理的代价(损益)了。

考虑到商业伦理和品牌具有类似的属性,都是能够以自身无形的姿态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既需要付出成本,同时又可获得收益,故笔者拟借鉴Interbrand评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尝试构建一个企业商业伦理的会计核算体系。

三、商业伦理的评估模型

(一)Interbrand评估方法及其改进

Interbrand评估方法是由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Interbrand创立的,用于评估企业的品牌价值,是国际通用性和权威性较强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长期创造的超额净收益进行折现(类似于收益法),即乘以一个系数,其估算模型为:品牌价值=品牌收益×品牌强度系数。

品牌与商业伦理虽然都是无形的,但内容不一样,因此需要对品牌价值评估的Interbrand方法进行改进,使其更适用于商业伦理的会计核算。基于品牌价值的估算模型,并根据以下商业伦理评估路线图构建改进的评估模型,即:

其中:V代表商业伦理价值;P代表商业伦理的未来预期收益;Z代表商业伦理作用系数;W代表企业前一年的销售收入;K代表企业前3年的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C代表商业伦理强度系数。

(二)企业商业伦理带来的沉淀收益

沉淀收益(residual earnings)是由企业遵循商业伦理带来的超额收益,等于企业履行商业伦理责任后的营业利润减去企业正常销售产品下的营业利润,再减去不是由商业伦理带来的利润。但在计算的时候,一般采用企业前一年的销售收入总额,乘以该企业近三年的加权平均销售利润率替换沉淀收益,使评估的结果更能衡量出商业伦理的贡献力量,权重一般取1∶2∶3,公式如下:

K=(去年的销售利润率×3+前年的销售利润率×2+大前年的销售利润率×1)/(3+2+1)

其中,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总额×100%。则:

沉淀收益=W×K=W×(去年的销售利润率×3+前年的销售利润率×2+大前年的销售利润率×1)/(3+2+1)

(三)商业伦理作用系数的确定

商业伦理作用系数衡量的是商业伦理相对于其他影响消费者购买产品因素的影响度,表示为商业伦理对企业收入的贡献率,是指商业伦理投入的增加量占企业年超额收入的百分比,也可以说是合理地预测商业伦理的建设对企业收入的影响。通过大量消费者购买行为调查报告的阅读,发现影响消费者购买企业产品的主要因素有产品质量Y1、企业的口碑Y2、商业伦理Y3、企业品牌Y4、产品价格Y5、卫生保证Y6等6个。而对于这6个影响因素的赋值,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熵权法、层次分析法(AHP)、因子分析法和GM(1,1)模型等方法。

本文采用熵权法对以上6个影响因素进行赋值。熵权法是根据因素信息载量的大小来确定最后的分值,熵值越小,意味着承载的信息量越大。

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为了避免由于不同的指标之间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可能导致指标缺乏可公度性,因此要消除不同指标量纲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即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并标准化,将数据压缩在[0,1]区间内。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

其中:对于正向指标可直接代入;对于负向指标先求倒数,然后再代入计算。

2. 计算各影响因素的贡献度Qij。

3. 计算各影响因素的熵值ej。

4. 计算差异系数gj。

5. 确定权重系数dj。

具体如表1所示。

(四)商业伦理强度系数的确定

商业伦理强度系数即商业伦理乘数,是Interbrand评估方法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业伦理的转移能力。商业伦理强度系数与商业伦理强度有关,而商业伦理强度决定了企业未来现金流入的可能性,商业伦理强度越高,商业伦理强度系数越大。商业伦理强度系数C与商业伦理强度S的关系呈现为一个S形曲线,关系式为:250×C=S2,S∈[0,50];(C-10)2=2×S-100,S∈[50,100]。Interbrand公司选取了支持力(support)、品牌保护(protection)、领导力(leadership)、稳定性(stability)、市场状态(market)、国际性(international)、品牌趋势(trend)等7个因子作为品牌强度指标,而对于商业伦理强度因素的确定,笔者做了调整。具体指标与计算公式如表2所示。

对于这7个因子的赋值,也可以采用专家打分法、熵权法、层次分析法(AHP)、因子分析法和GM(1,1)模型等方法,本文选择用灰色预测理论下的GM(1,1)模型。GM(1,1)模型是对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确定信息的系统进行评价,以及对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与时间有关的灰色过程进行评价,即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来寻找系统变动的规律,生成有较强规律性的数据序列,然后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最后综合算出商业伦理强度。而商业伦理强度的评价是一个介于白色系统和黑色系统之间的灰色系统,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之间紧密相连,并且目前只能选取有限的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因此,该系统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特征,运用灰色预测理论下的GM(1,1)模型进行分析是可行并且合适的。

1. 确定原始数据序列。

将企业商业伦理强度视为一个研究系统,设i为影响因素的序号,i=1,2,…,8;j为评价指标的序号,j=1,2,…,9;Xij表示第i个影响因素的第j个指标;

,上标0表示原始时间序列。

2. 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因不同的指标间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纲,可能导致指标缺乏可公度性,为此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标准化,将数据压缩在[0,1]区间内。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其中,对于正向指标可直接代入,对于负向指标先求倒数,然后再代入计算。得到如下相应的无量纲矩阵:

3. 将原始序列通过累加得到生成列。

由于。则生成列为:,其中上标1表示一次累加。同理,可作m次累加:

4. 关联系数及关联度的计算。

关联度分析是分析系统中各因素关联程度的方法,在计算关联度前需先计算关联系数。设

。应注意的是,本文在此所选取指标的单位都不一样,属于初值不同的序列,因此在计算相关系数前应首先进行初始化,即将该序列所有数据分别除以第一个数据。本文将关联系数定义为:

上式中:为第k个点X(0)和的绝对误差;为两级最小差;为两级最大差;ρ称为分辨率,ρ在区间(0,1)内,通常取ρ=0.5。X(0)(k)和的关联度为:。

5. GM(1,1)模型的建立。

(1)进行数据修匀处理,即两步移动平滑:

(2)设

则GM(1,1)模型相应的灰色微分方程为:。其中,α为发展参数;b为内生变量。设为待估参数向量,则可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求得,即:。灰色方程的白化方程(也称影子方程)为,求解可得企业商业伦理强度模型:

6. 模型的检验。

(1)残差检验。按预测模型计算,并将累减生成(0)(i),然后计算原始时间序列的绝对误差序列及相对误差序列,则:

其中:i=1,2,…,n。

(2)关联度检验。当ρ=0.5时,关联度满足检验准则r>0.6即可。

(3)后验差检验。首先,计算原始序列标准差:;其次,计算绝对误差序列的标准差:;再次,计算二者的方差比:;最后,计算小误差概率:

,令
,则P=P{ei<S0},检验评价如表3所示。

7. 检验结果的处理。

模型经检验后即可用于预测,但若用原始时间序列X(0)建立的GM(1,1)模型检验不合格或精度不理想时,要对建立的GM(1,1)模型进行残差修正或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

四、商业伦理的评估结果

AQ公司拥有15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目前已成为行业内的亚洲第一、全球第三大公司,其使命是“发展生物科技,创新健康生活”,产品研发理念是“天然、营养、健康、美味”,因此研究AQ公司对商业伦理的会计核算探索具有代表性。

首先,基于AQ公司2013~2015年的年报,截取部分数据(见表4),运用熵权法计算,即可得商业伦理作用系数:Z=d3=7.62%。然后,基于GM(1,1)模型并运用MATLAB统计软件可计算得到企业形象、信用伦理、政府亲密度、顾客忠诚度、社会贡献度、环境伦理、员工满意度的权重分别为0.24、0.23、0.10、0.14、0.08、0.16、0.05,综合得分就是商业伦理乘数K。最后,利用前文S曲线公式计算得到:C=96.7208,K=8.7729%,W=4213360304.50,Z=7.62%,C=46.7208。那么,AQ公司商业伦理的会计核算评估结果为:V=P×C=W×K×Z×C=4213360304.50×8.7729%×7.62%×46.7208=1315942824.16(元),约13.16亿元。其中,AQ公司商业伦理的综合作用系数=8.7729%×7.62%×46.7208=31.2326%。AQ公司2015年的商业伦理价值居然达到了13.16亿元,在约42.13亿元总销售收入中占了31.2326%,对AQ公司的销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可见商业伦理具有重要性。

五、结论

对AQ公司商业伦理评估的结果证明:对商业伦理的遵循不但没有违背成本效益原则,反而促进了企业的商品销售,更帮助企业塑造了良好的形象,也有利于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对企业的生存与持续稳定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企业违背商业伦理也会带来短期的额外收益,但这是不道德的、非法的利益,最终必将使其走向灭亡。因此,对AQ公司的商业伦理进行会计核算,给我国企业树立了建设商业伦理的信心,将使其坚定建设商业伦理的路线。

摘要:很多企业为片面追求利益,违背商业伦理,甚至跌破道德底线,丝毫不顾及消费者与社会的利益。如何推动企业重视商业伦理的建设,理应成为理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商业伦理重灾区的食品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尝试对企业商业伦理进行会计核算的定量分析,通过改进Interbrand评估方法,并运用熵权法和GM(1,1)模型对商业伦理影响因素进行赋值,以实现科学评估商业伦理价值目的。

关键词:食品企业,商业伦理,Interbrand评估方法,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倪愫襄.商业伦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建设[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4(3).

黎来芳.商业伦理、诚信义务与不道德控制--鸿仪系“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5(11).

裘益政,尹美群,许永斌.商业伦理与民营上市公司第二类代理问题:公司治理的伦理维度[J].会计研究,2005(11).

赵丽琼.商业伦理的构建--公司治理的一个视角[J].商业研究,2006(21).

史永展,沈建.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J].理论探索,2008(1).

浅谈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问题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 会计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是指银行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因为会计核算错误或会计信息提供不真实,使得判断、决策发生失误最终导致银行机构的资金、财产、信誉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存在,给规范整个金融业的风险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这些年来,我国银行会计风险也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扩大化的趋势,据统计,100个银行被骗的银行,“家贼和外贼”勾结作案的得收率高达91.7%,而纯粹的“外贼”得收率仅为32&。可见,加强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势在必行的。

一、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会计的核算风险

由于我国会计核算业务,种类范围多而复杂,很多银行的风险都是与某个会计核算环节的失控有关,这导致银行的每笔实际业务的会计核算都有可能发生错误。

2.银行会计的操作风险

银行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有时出于某种利益的追求,选择有利于相关利益人的会计方法,提供虚假信息。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小,是是其破坏性大。

3.银行会计的监督风险

银行会计人员灭有能进到监督的责任,监督工作没有能及时到位,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更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的发生。一些社会审计机构审计质量不高,有的甚至违规执业,使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未被充分揭示。

4.银行会计的结算风险

具体表现在票据的 结算风险,电子汇划的结算风险,信用卡结算风险。

5.人员管理中存在风险

具体表现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岗位职责不清。

二、我国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

1.银行会计制度不完善

我国相应的会计制度没有能够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基层网点风险防范意识差,其建设严重落后于银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当前,商业银行已经大量依靠计算机处理各项业务,任何一笔业务在技术上都可以实现一人同时记载收付款双方的账户,许多业务都已经采用复式凭证,因而此时,复式凭证制度的优越性已经远远大于单式凭证制度。单式凭证制度操作复杂, 需要的凭证多,工作量大,完成的时间长,严重影响了银行会计工作的质量。

2.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现在的经济模式为市场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各种市场经济所常见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需要一个完善的金融监管模式来控制银行的风险。

3.商业银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商业银行为了跟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大量招聘银行人员,一些新手一时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对于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没能很好的掌握,有的银行将目光放在会计电算化的运用上,忽略了对会计人员的相应业务的培训,导致银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下降,而真正精通业务,懂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人才匮乏。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对防范银行会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4.会计信息提供上出现问题

会计人员在向银行的管理者提供会计信息上,没能做到及时、有效、完善、信息分类比较粗,提供的信息比较笼统,没能提供准确的或是针对性强的信息,造成现阶段会计信息可加工性差,传递的信息的可用性和有效性差,不能满足风险管理对信息复杂多变的要求。

三、防范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规范体系

对于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使之形成一个健全的银行会计体系。

2.注意人员的岗位责任落实

建立会计内部控制负责制,要让银行上至管理者下至普通员工都能够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将业务活动细化为各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严禁一人兼岗独自操作全过程,避免越殂代疱。

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提高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学识水平和专业技术,处理业务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道德建设,提高银行会计工作人员的道德觉悟,要不断强化银行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银行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银行会计人员实际操作水平

4.加强外部监督,完善监管制度

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过程,防范风险的发生,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工作。

为确保各项会计核算账账、账款、账实、账据、内外帐全部相符,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体系,构筑三道防线,防范会计风险。事前监督就要求会计柜员在办理业务时应遵守各项制度,按操作规程规定办理业务,履行岗位职责。事前监督的重点是审查凭证是否要素齐全、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字迹清楚,是否使用同一的会计凭证,是否错用,串用,乱用会计凭证,记账是否符合规定。事中监督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选择有重点的对重点岗位进行监督,以保证会计内控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对在业务流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些环节,要进行重点监控。如会计手工核打凭证与计算机中产生的柜员轧账单尽心核对,金库库管员的双进双出,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库存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检查核对,资金汇划清单的逐笔勾对等等,都是事中监督的重点。

四、堅持会计重要岗位轮岗制度

事后监督必须坚持与各项核算业务在时间、空间、人员上相分离的原则,并对其实行连续、有重点的跟踪监督,以便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并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强化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控制业务差错的发生,堵塞漏洞,真正发挥“把关收口”的作用。

银行会计部门应该按照“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的规定和安全防范工作的要求,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和离岗考核制度。对会计主管人员和会计重要岗位的人员应有计划、有步骤定期进行轮换,并对轮换的会计人员进行业绩考核;对因岗位工作需要,不能进行岗位轮换的,要按照制度规定强制休假进行离岗稽核,并将考核和稽核的情况记录在会计人员考核档案中。随着会计核算制度不断变化,应该建立并完善会计人员岗位培训制度,要定期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业务,专业技术培训,做到培训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每年至少应对全部会计人员培训一次,使会计人员适应会计改革的发展需要。

五、加强重要物品、重要岗位控制

印章、凭证、现金、密押等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重要物品,掌握这类物品的人员及会计主管处于重要岗位,为防范风险,必须加强对重要物品及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控制。重要物品专人保管,明确责任,业务操作过程中重点要控制章、证、款、押、离柜应收起锁好钱箱;营业终了,重要物品入库,以保证物品应入库,以保证物品的安全;重要物品章、证、押必须分开保管,相互制约;领用、交接、手续必须严密,防止各环节出现漏洞。

(责任编辑:刘 璐)

商业会计 篇6

商业特许权属于无形资产。新无形资产准则应用指南指出,“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业特许权等”。然而,有关商业特许权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企业会计准则并未详细说明,所以对其会计处理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商业特许权的确认与初始计量

(一)无偿获得商业特许权的成本确认与计量。企业通过政府机构授权或补助而获得商业特许权,不需要支付对价。商业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商业特许权将自动失效。这种商业特许权以合同的形式存在,合同授予方为政府、国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合同投资方为按照有关程序取得该特许经营权合同的企业。特许经营权合同中对受许人的权责进行明确的限定,并严格限制受许人不得将该商业特许权作价出售或进行非货币性交易等转让。因此,该商业特许权不能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也不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从而不满足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确认的条件,在会计核算中企业不具备将该商业特许权计入无形资产的条件。通过政府补助取得的商业特许权成本,应当在实际取得商业特许权并办妥相关受许手续时按照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不能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计量。企业获得商业特许权时,一方面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特许权”科目,另一方面要作为递延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在商业特许权使用寿命内平均分摊递延收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但是,以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在取得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此外,新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分为有限使用寿命无形资产和不确定(永久)使用寿命无形资产,并增加了对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指出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不应摊销,但是没有说明政府补助的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在获得时应如何计量。笔者认为依据配比原则,企业获得政府补助的不确定使用寿命商业特许权时应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并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二)有偿获得商业特许权的成本确认与计量。企业有偿获得的商业特许权的方式可以是直接购买、非货币性交易或是债务重组,获得商业特许权的主要支出包括保证金、加盟费、后续费用和广告基金。为了保障特许人的利益,在特许权合同中会约定受许人提前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作为保证金。对于这部分资金,我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特许人要求被特许人在订立特许经营合同前支付费用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被特许人说明该部分费用的用途以及退还的条件、方式。因此,会计处理为,借记“其他应收款——保证金(某单位)”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加盟费是对特许人为受许人提供培训、接受服务、特许无形资产使用权所给予的价值补偿,直接构成受许人的无形资产。后续服务费是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支付给特许人的管理费及产品加价(按比例提成),管理费和产品加价在经营中分期支付,所以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和采购成本。广告基金是特许人为产品进行广告宣传而向受许人收取的费用,在某些商业特许权合同中也会规定产品广告宣传由受许人自行负责,无论广告行为由谁进行,受许人都要支付一定的广告费用,该费用应计入日常销售费用。

企业有偿获得商业特许权,增加了无形资产,借记“无形资产——特许权”科目。通过支付现金获得商业特许权时,贷记“银行存款”科目;通过非货币性交易获得商业特许权时,初始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支付补贴(-收到的补价)+支付的相关税费。如果换出的是固定资产,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如果换出的是商品,则视同销售,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同时结转商品成本,如果是其他非现金等价物,则依据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进行会计核算。

(三)接受商业特许权投资。值得注意的是,旧会计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以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新会计准则在旧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强调接受无形资产投资价值的公允性,所以接受商业特许权投资的价值也应该具备公允性。此外,根据新政府补助准则,企业通过政府资本性投入而非政府补贴获得的商业特许权应作为“资本公积”处理。

二、商业特许权的后续计量

商业特许权初始确认和计量后,要估计特许权在使用过程中的累计摊销额,而基础是确定其使用寿命。商业特许权的使用期限一般会在合同中予以约定并且期限较短,在期限内摊销即可。笔者认为如有合同未约定使用期限的特许权应视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只减值不摊销。使用寿命有限的商业特许权在计算摊销金额时还应减去残值和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但下列情况除外:一是有第三方承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购买该无形资产。二是可以根据活跃市场得到预计残值信息,并且该市场在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很可能存在”。笔者认为,商业特许权主要是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专营权,该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当特许期满时,该特许权将失去价值,从而不具有残值。商业特许权在实物中一般不减值,但当与特许权相关的经济利益低于预期时应计提减值准备,具体因素包括:因技术、竞争等导致产品长期价格低迷;受许人经营不善导致市场流失;受许人签订合同后发现合同条款对自身不利。会计处理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特许权”科目。

对摊销方法的选择,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笔者认为,摊销方法的选择应参照产品或服务生命周期。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LC),产品销售要经历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生命周期曲线可以反映出商业特许权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依据收入和费用配比关系,应采用销售量法(工作量法)摊销特许权的成本。公式如下:摊销额=[商业特许权成本-残值(一般为0)]×本期销售量÷预计总销售量。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计入当期损益。笔者认为,企业获得商业特许权的目的是为了赚取商业利润,所以应将特许权摊销金额计入当期销售费用,借记“销售费用——特许权”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三、商业特许权的有偿转让

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会计处理 篇7

一、贷款的确认与计量

(一) 贷款的初始确认和计量

商业银行按当前市场条件发放的贷款, 应按发放贷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发放贷款时, 应按贷款的合同本金, 借记“贷款——本金”科目, 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存在差额时, 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科目。“贷款”一级科目的金额反映的就是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 该金额也是贷款存续期间第一期的期初摊余成本。

(二) 贷款的后续计量

商业银行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摊余成本对贷款进行后续计量。贷款的后续计量主要涉及三个问题, 一是贷款摊余成本的确定, 二是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 三是贷款发生减值时, 贷款损失准备的计算及其会计处理。

(1) 摊余成本的确定。摊余成本是指该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计算公式为:

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采用实际利率法将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贷款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在确定实际利率时, 应当在考虑贷款合同条款 (包括提前还款权等) 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但不应考虑未来信用损失。贷款合同各方之间支付或收取的、属于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收费、交易费用等, 应当在确定实际利率时予以考虑。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存续期间无法可靠预计时, 应当采用贷款在整个合同期内的合同现金流量。

(2) 利息收入的确认。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实际利率应在取得贷款时确定, 并在贷款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别较小的, 也可按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计算公式如下:

每期期末的应收利息=贷款合同本金×合同利率

某期应确认的利息收入=该期贷款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某期利息调整的摊销额=该期确认的利息收入-同期应收利息

资产负债表日应按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 借记“应收利息”科目, 按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按其差额 (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 借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科目。收到利息时, 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3) 贷款损失准备的会计处理。商业银行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贷款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发生减值的, 应当将该贷款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 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资产负债表日, 确定贷款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同时, 要将“贷款——本金、利息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贷款——已减值”科目, 借记“贷款——已减值”科目, 贷记“贷款——本金”科目, 借记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科目。贷款发生减值后, 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同时将按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金额进行表外登记。对贷款确认减值损失后, 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价值已恢复, 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但是, 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贷款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三) 贷款的收回

收回贷款时, 应按客户归还的金额, 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按收回的应收利息金额, 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按归还的贷款本金, 贷记“贷款——本金”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存在利息调整余额的, 还应同时结转。收回减值贷款时,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按相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按相关贷款余额, 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或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呆账予以转销, 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销表外应收未收利息, 减少表外“应收未收利息”科目金额。已确认并转销的贷款以后又收回的, 按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 借记“贷款——已减值”科目, 贷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按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 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二、贷款业务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

(一) 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

资产负债表日, 贷款的账面价值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发放贷款和垫款”项目中反映。该项目反映银行发放的贷款和贴现资产扣减贷款损失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 应根据“贷款”、“贴现资产”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 减去“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分析计算填列。以例2为例, 20×3年12月31日, 甲银行确认贷款减值损失后, “贷款损失准备”科目的年末余额为2455.30万元, 同时, “贷款”科目的年末余额为4954万元, 因此, “发放贷款和垫款”项目的期末金额为2498.70万元 (4954-2455.30) 。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 银行还应当分别按个人和企业分布情况、行业分布情况、地区分布情况、担保方式分布情况等对各项贷款业务予以披露, 对贷款损失准备按不同项目披露其期初、期末余额。

(二) 在利润表中的列示

贷款业务确认的利息收入应当在利润表“利息收入”项目中反映。该项目反映银行经营贷款业务等确认的利息收入, 应根据“利息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以例2为例, 20×3年该项贷款业务确认的利息收入为520万元, 因此甲银行编制的本年度利润表中, “利息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为520万元、上期金额为518万元。在利润表附注中, 银行应当分别不同项目对利息收入的本期发生额和上期发生额进行披露。

(三) 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列示

贷款业务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列示主要涉及“收取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客户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等项目。“收取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项目反映商业银行本期收到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 减去支付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净额, 可根据“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应收利息”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客户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项目反映商业银行本期发放的各种客户贷款, 以及办理商业票据贴现、转贴现融出等业务的款项的净增加额, 可根据“贷款”、“贴现资产”、“贴现负债”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研究 篇8

一、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地位及特点

商业银行会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业务,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始终贯穿商业银行经营的全过程,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一直是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重要内容, 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金融案、触目惊心, 使商业银行损失惨重, 影响十分恶劣。商业银行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经济案件, 这些案件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 也充分表明了我国某些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不得力真实现状。因此如何在竞争中抵御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发生, 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的防范。对于确保商业银行自身安全、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二、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一)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

1. 人工操作中的风险。

人工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组织内, 由于会计操作上的失误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会计、储蓄或经办员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财产损失。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而风险性又大的工作, 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 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 制度不健全造成或发生工作疏漏所导致的资产损失是巨大的, 同时还会使银行信誉受损。

2. 会计监督管理中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工作的稽核缺乏实效性, 稽核制度有名无实, 流于形式。稽核工作往往是稽核人员敷衍了事, 在有关凭证和账薄上盖个章, 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 有损于稽核职能的发挥, 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

3. 内部控制中的风险。

在银行内部, 各个层面上的会计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的现象;此外, 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制约不能完全落实, 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 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 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

4. 会计网络化中的风险。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银行会计业务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提高了核算质量解放了劳动力另一方面计算机作案的案件不断发生出现了作案由简单型向智能型发展的趋势, 表现为:故意更改计算机数据或程序篡改处理结果, 有的还利用计算机网络作案采取非法修改数据毁坏数据备份盘和有关凭证账页等手段实施电脑智能型作案。

(二)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 人员业务技能和素质较差。

近年来, 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 为抢占市场份额, 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 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 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 对于各项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会计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相互之间盲目信任, 互不设防, 导致岗位制约机制形同虚设。在少数基层行, 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真正深入下去, 有的明知有不良行为, 却无人过问。有的即使培训, 业务培训也不到位, 会计人员缺乏对经办业务的全面了解, 素质偏低有的业务推出后, 培训不到位或未能全面揭示存在的风险点, 造成操作人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有的行会计人员变动频繁, 银行会计处于银行业务的第一线, 对人员的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要求较高, 如果对会计结算制度等了解不足, 就容易产生违规操作。另外, 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 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 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2. 会计稽核及监督乏力。

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就是银行会计在行使反映职能的同时, 根据各项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法规, 对银行取得和使用资金的合规性进行审查监督, 对银行资金的取得和使用的合理性加以检查和分析。但现时期, 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只是起到了“社会公共簿记”的作用, 而其重要的监督职能却远未得到很好的发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会计核算已从单纯的“核算操作型”逐步向“核算管理型”转换, 而银行会计的监督管理仍然停留在完成会计核算, 做到账平表对上, 从而对国家赋予会计的监督职责没有认真地履行。

3.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还有一些银行制度不能依据各项业务发展和经营环境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充实, 部分过时的规章制度或操作程序不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原则性较强, 操作性不足, 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 未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风险防范程序, 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内控制度的重要性。银行现有内控制度数量较多, 覆盖面较广, 但有些制度不能覆盖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 彼此之间的协调性、配套性不强, 未能体现相互制约的原则。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 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 对主要能被新的、更科学的制度所更新。

三、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 完善商业银行会计操作方面的法律法规

企业员工必须有法制观念。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办事, 这是银行业头等重要的大事。以建设法制型企业为目标, 是贯穿整个银行业经营的一条红线。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风险控制体系首先要严格按照会计制度, 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和修订岗位操作规程。操作规程要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实用性、针对性, 确保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做到严格执行。针对代理业务等系统的薄弱环节尽快完善相应的制度和规定, 落实业务核算的主管部门, 做到新产品、新业务的推出与会计核算和操作同步进行。

(二) 建立健全适应商业银行经营要求的会计管理体制

首先, 应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所有者主体虚拟, 往往使企业的利益在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无法真正落到实处。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 积极稳妥地将国有商业银行推向资本市场, 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 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其次, 应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 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 也就是在全行实行总行、大区核算中心、基层分行三级核算主体构成的三级核算制, 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 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 从而可以在保护基层增收节支防范经营风险积极性的前提下, 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 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 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 提高银行服务效率。还可以考虑采用基层领导轮换制、会计人员委派制、稽核特派员制度等办法, 从人员上保证全行集中统一的会计管理落到实处, 进一步防范、化解“本位主义”引发的银行会计风险。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管理需要, 对会计运营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 并按照业务的分类归属分别进行管理。

(三) 深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

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银行内控制度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组织建立具有独立地位的内控评价部门, 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专业技术对各机构的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以促进各机构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执行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机制。改进内部控制机制, 制定严谨、科学内部控制制度和原则, 可以有效地防止疏忽、遗漏, 控制犯罪行为的发生。科学化的内部管理机制, 要注意综合风险防范方法的使用。如运用授权控制法使各级人员在权限范围内做事, 采用岗位轮换法消除固定职位下舞弊行为发生的风险;改进管理模式严格区分前台操作与后台管理;完善内部稽审制度, 加大监督和审查力度;建立健全有效及时的内控制度内控贯穿于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在此基础之上, 内控制度要合理适用, 要根据机构的组织规模、业务特点、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具体特点和要求建立内控制度, 机构所有部门、全体员工必须竭力维护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任何人员都不得有超越制度的权利。

(四) 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现代化的银行必须有现代化的金融运行手段:一是在会计系统设计时, 要研究开发高质量的电算化软件, 扩大计算机履盖面, 提高计算机的应用程度;二是建立科学的金融计算机系统会计风险防范控制制度, 对计算机系统的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的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管理, 从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入手, 设立多种会计防范控制功能, 充分发挥其在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事前预测的作用;三是协调理顺会计部门与信息技术部门的关系, 使之互相配合, 有效地发挥运用会计电算化防范会计风险的作用;四是建立计算机密码管理制度, 每个操作员必须设置个人密码, 操作密码属重要机密, 应不定期更换, 防止无关人员上机操作或盗用他人密码进行操作。

参考文献

[1]Santomero.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anAnalysis of the Process, Warton Financial Institue[J].2010

[2]Milind Sathye、Jesmin Islam.Adopting a risk-based ap-proach to AMLCTF compliance:the Australian case.Journal of Financial Crime[M].2011

[3]万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探讨[J].时代金融, 2011 (3)

[4]黄欣.浅析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J].时代金融, 2010 (1)

[5]王江.银行会计网络化中的风险控制及防范[J].金融证券, 2010 (2)

浅谈商业贿赂的会计治理 篇9

关键词:商业贿赂,会计治理,会计信用监督

商业贿赂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 为获取经济利益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 及对方单位或者个人收受贿赂的行为。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负面经济现象。近年来, 商业贿赂在一些行业和领域蔓延, 它不仅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则,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破坏社会主义诚信体系, 而且极易滋生腐败行为, 导致经济犯罪。

商业贿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1.回扣和手续费。回扣即在商品或劳务的买卖中, 由卖方从收到的价款中, 按照一定比例提取一部分返还给买方或其经办人的款项。手续费包括好处费、辛苦费、介绍费、酬劳费、活动费、信息费等;2.礼品和礼金。即在节假日以礼品和礼金的名义行贿;3.以购代贿。即高价购买受贿人或其亲属出售的物品;4.以赌博输钱代贿;5.以提供消费项目代贿。例如免费提供旅游、宴请等满足受贿人吃喝玩乐欲望的活动等。

商业贿赂的基本特征:1.商业贿赂行为发生在商业活动中, 其产生与商业活动密不可分。2.商业贿赂是一种不正当交易行为, 属于不正当竞争范畴。3.商业贿赂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愿行为, 其最终目的在于争夺商业机会, 掠夺商业资源, 抢占市场份额而获得高额利润。4.商业贿赂的形式具有多样性, 同时由于其行为违反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及廉政方面的法规, 因而多在暗中操作, 具有隐蔽性。

一、会计监管是治理商业贿赂的一种重要手段

世界各国一般采取法律手段对商业贿赂进行治理, 例如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商业贿赂法, 而美国的《海外反腐败法》则是世界上最严厉的法律之一。我国1993年公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1996年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和1997年修订的《刑法》, 对商业贿赂及其处罚做出了规定。实际上, 除了法律手段之外, 治理商业贿赂还有一种重要的手段就是会计监管。

1.商业贿赂的发生与会计活动密切相关

商业贿赂在会计上集中表现为“账外暗中”或“账内暗中”进行, “账内”是指不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如实入账, “账外”是指不记入正规的财务账、而转入其他财务账或做假账, “暗中”是指在合同、发票中不明确表示, 或者是以其他名目掩盖其真实名目, 资金最后进入个人腰包或单位私立小金库, 这些都违反了国家的有关财务会计等方面的法规。

会计监管是一种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管理活动, 它对各单位每一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理性和有效性等都要进行审核和控制。因此, 会计人员应恪守职责, 通过会计监管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止商业贿赂行为的发生, 使会计监管在治理商业贿赂方面发挥作用。

2.会计监管具有发现和防范商业贿赂的作用

商业贿赂牵涉到行贿与受贿双方经济行为, 商业贿赂发生后, 会有一方需要对商业贿赂资金进行登记, 即使受贿方不进行入账登记, 行贿方一般是要对这一非法性的资金支付行为进行记账。贿赂资金在被支取时, 如果会计人员对贿赂资金按照真实性、合法合理性和有效性原则进行判断, 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果每个会计人员严格审查, 将会降低商业贿赂犯罪的发生, 可防患于未然。

二、治理商业贿赂的会计监管对策

1.强化会计人员的反商业贿赂意识

通过树立反商业贿赂意识, 使会计人员认识到自己在反商业贿赂中的角色和作用, 增强责任感。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商业贿赂的行为给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的危害, 牢固树立反商业贿赂意识, 不做假账, 不为商业贿赂的行为提供方便。同时, 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 会计人员一定要加强学习, 不仅要学好会计专业知识, 贯彻落实好《会计法》, 还要学习其他的相关法律, 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预防商业贿赂的能力。

2.建立会计信用监督、评价体系

我国应建立健全包括企业、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会计信用评价系统, 建立会计信用档案, 加强信用轨迹跟踪。通过报刊、电视、公共网站等媒体定期对会计的信用进行公示, 实施会计人员诚信守法提醒制、警示制。如果会计人员对商业贿赂行为视而不见, 一旦被发现, 应公开曝光相关会计人员。

3.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构建严密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需要把握好三个相互独立的控制层次:一是要把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 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禁止由一个人独立处理经济业务的全过程;二是设立业务的事后监督制度, 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 对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和周期性的审查;三是以会计稽核、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为手段, 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监督的防线。只有这样, 才能从源头上和制度上治理商业贿赂。

4.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 提高对商业贿赂企业、经营者、会计人员经济处罚的力度, 使受处罚者不敢铤而走险, 以便从制度上强化会计人员及各级主管人员的责任。公司会计管理人员、审查相关的一切机构的工作人员如知道或应知道的商业贿赂行为不报应规定是违法行为。应规定商业贿赂行为中的行贿与受贿双方主体及知情人, 只要任何一方举报, 都可以被豁免刑事及行政责任, 对于无法定义务的举报者, 可按举报金额的一定比例获得奖励。

5.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体作为独立的第三方, 在审计监督结果上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特征。在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企业经营管理中是否存在商业贿赂行为给予适当的关注, 针对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商业贿赂行为, 注册会计师应当做到:一是发现企业的管理当局对自身已发生的商业贿赂行为及其相关支出没有向会计信息使用者通报的, 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对商业贿赂事实进行通报;二是发现企业从事了非法的商业贿赂活动, 注册会计师有责任查清商业贿赂活动中可能造成的负债或损失, 并对其进行可能性评估, 同时要合理预期商业贿赂对企业财务报表和未来经营的影响;三是当被审计单位的商业贿赂行为被发现, 并且已经支付了相关的罚款时, 注册会计师应特别关注其非法贿赂支出及罚款是否在财务报表中进行了恰当的披露, 如果企业管理当局的商业贿赂行为对企业财务报表产生了重大直接影响, 注册会计师就应在审计报告中进行相关通报;四是如果被审单位阻止注册会计师获取企业的商业贿赂行为及相关内部控制缺陷的证据, 注册会计师应该拒绝表示意见, 同时应向企业的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及其他监管机构报告。

参考文献

[1]蒋国发.治理商业贿赂的会计对策[J].国际商务财会, 2008 (6) .

[2]刑维全.反商业贿赂会计问题初探[J].财会月刊, 2007 (2) .

探究会计工作在商业经济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商业经济;会计;谨慎性;商业应用

一、谨慎性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一)在坏账处理中的应用。在会计实务中,一般在处理坏账的问题上大多会选择两种方法,即备抵法、直接转销法,所谓直接转销法,即会计在处理坏帐时直接将坏账列入当期损益一类,所以根据会计处理中谨慎性这一处理原则,与直接转销法形成一大矛盾体。企业对于本身的财务情况并不能做到一个全面清晰的认知,所以会计在处理会计实务的过程中建议使用备抵法,避免直接转销法带来的误差。备抵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更顺应了会计中谨慎性这一重要原则。备抵法主要在两方面增加了严密性,一是备抵法根据科学比例,结合企业自身财务状况按照一定比例准备坏账预算,结果归为费用;二是转销相对应收账款,这样一来使得资产负债中坏账能够更清晰的表现出来。两方面同时作用使得企业当期财务状况能够更全面明了的体现。那么在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也做出了规定,企业在处理应收账款时应当选用备抵法根据一定比例作为坏账准备,同时也对会计账目做出了严格规定,要求会计账目应当保证其真实性,从而在保障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坏账。

(二)在存货管理中的应用。企业在进行存货入账时大多使用历史成本来作为存货的参考价格。但是在相关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在核算存货价值时要在实价和成本之间选其最低的一个。假如企业存货出现问题时,销售价格低于成本价格的情况到时企业不能收回成本而而赔损。那么这样存货的单项比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样就使得存货的账面价值有一定成都的保障。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把损失列入跌价损失这一项里。谨慎性在实务中的应用认为企业应客观看待损失并非将损失投入到企业的盈利之中。

(三)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的应用。在会计实务中如果出现账面价值高于回收金额的情况时,这时应做好计提资产的准备,确保二者状态一致。会计实务在未来的调整期间,应当严格控制资产折旧与摊销费用,确保在剩余的时间内发挥其最大的价值。资产减值一旦确认后就无法更改。但是如果资产以非货币的形式转出或者抵债等情况,这种情况允许相关资产减值准备予以撤销。这样的话不但保证了谨慎性原则的实施更确保了企业的资产价值。

(四)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中的应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四种资产折旧的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于会计实务当中。通过计固定资产提折旧可将成本费用均衡地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内。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归属于加速折旧方法,其符合配比性原则。由于固定资产最初具有强大的生产力,所以企业收益较丰,多提折旧。然而随着后期固定资产的创收能力下降,折旧额也就随之减少。每个时期得以均衡,这样一来,不仅体现了会计实务谨慎性这一原则,赋予着超前的操作性,更推动了固定资产的革新换代。

二、谨慎性要求在会计实务运用中存在问题

(一)操作时带有主观随意性。在会计准则中,大多都渗透着谨慎性这一原则,多数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尤其是在判断能力上,但在具体操作时往往还是根据会计人员的主管判断。例如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是以估计售价减完工估计成本、销售费用及其相关税费后的金额,通过表述也可以看出,这些实际上都只是一个估算,而做出估算的正是会计人员。所以说这样一些估算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想。这样一来,扩大了企业信息的失真,为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二)谨慎性要求与其他会计要求的矛盾。在会计账目中,每个小细节都渗透着会计实务的要求,尤其是谨慎性这一重要原则,其要求着在会计报表中必须出现的当期收入、支出,固定资产也要经过严谨的核算计入资产项目。但如果企业并没有经营行为的话就不能记账。按照会计报表的基本方法进行项目录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对会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政府部门对会计制度的管理也越来越完善。从而使得会计核算中谨慎性这一重要地位的巩固,也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管辖领域”。但事物又总是独立矛盾的,在谨慎性要求的同时,与企业会计要求又形成了矛盾。例如与及时性这对矛盾体,会计人员在对会计事物进行谨慎核算的同时必定要拉长核算的时间,这样一来对及时性也就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改善谨慎性要求在会计实务应用中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工作繁琐,会计实务工作繁重,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有种种不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在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还是较弱,所以在不确定经纪业务的处理上并不能作为得心应手,这就要求我国要提起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培养,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娴熟专业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职业素养。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也要紧跟,紧随时代发展潮流,保持前沿不落伍。

(二)缓和谨慎性原则和其他会计原则之间的冲突。我们应采取具体分析得方法来解决企业会计与谨慎性之间的矛盾。这两种原则所存在的矛盾大部分应该在披露信息的时候表现为:谨慎性原则所应用的程序、时间、范围等等。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企业会计原则和谨慎性原则之间的矛盾,而且能够产生原则相互协调作用,做到经济业务的保障实施。

四、结束语

企业在会计实务中一定要做到相当严谨,协调好谨慎性原则与企业会计原则之间的关系,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降低企业经济危机发生几率,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及业务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利益流失。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初探 篇11

一、当前会计内部控制在商业银行的执行现状、引发因素及主要表现

(一) 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失位

目前, 商业银行的领导层, 董事长兼总经理 (理事长) 的现象并非少见。作为对会计内部控制负有监督职责的监督机构、监事长, 必须服从和执行董事长意愿 (或美其名为“企业目标”) , 有的企业的监督机构、监事长或有职无权, 或有权无责, 或有责不究, 或有究不严, 使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一环形同虚设, 直接导致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失位, 形成经营风险。

(二) 商业银行领导层“做一阵子 (几年) , 够一辈子”的畸形利益分配, 会计内部控制监管失效

在盈利“第一”的利益驱动下, 经营业绩的变动、竞争形势的激化, 领导层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在竞争的幌子下, 只顾眼前利益, 不计成本搞恶性竞争。罔顾国家的经济政策和金融法规, 漠视安全性、流动性, 或擅自、变相提高存款利率, 或盲目增设网点机构, 或“创新”开办业务, 或违规放贷, 导致超规模放款、违章拆借、越权承兑等违法违规情况禁而不止、累查累犯。在利益驱动面前, 由于违规经营有利可图, 违章成本有限, 使得会计内部控制监管失效, 加大了经营风险。

(三) 责任主体“边缘化”, 会计核算失真, 会计内部控制监管乏力

大型商业银行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会计报表生成与会计档案管理目前都能同步在系统内的总、分支机构中得到迅速反映和管理, 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及其资金清算信息能够通过电子信息方式即刻完成, 作为会计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财务部门, 由于管理层对计算机系统的高度依赖而逐渐被“边缘化”。财务部门屈服于地方、部门甚至个人的利益和长官意志, 有意或无意篡改会计核算的内容、信息, 导致一些商业银行会计的信息不能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银行资金运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状况,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监管部门难以了解真实的信息, 导致决策失误、监管失效, 增加了经营风险。

(四) 思想道德滑坡, 职业道德的异化, 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失灵

目前商业银行的从业者, 年轻人占到了70%以上, 这支年轻的队伍, 一方面朝气蓬勃、文化素质高, 干劲足;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 一些人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扭曲的现象, 思想道德弱化, 成为会计内部控制监督失灵的核心因素。这支可塑性极强的年轻队伍中的一些人, 由于收入差距的巨大落差, 盲目攀比的膨胀心理, 轻则敷衍塞责、不思进取, 重则铤而走险、作案犯罪, 会计内部控制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失职风险。对工作不负责, 违章、违规、失职造成了风险, 如不坚持规章制度, 违规操作, 思想麻痹, 防范意识差, 遇到亲朋好友或熟人, 难过人情关而造成的风险。这种风险具有多发性, 不确定性和面广的特点, 主要分布在业务第一线。二是谋私风险。利用工作或职务之便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经济、人事等方面的私利造成的风险。三是违法风险, 明知违法违纪, 但抵制不了金钱的诱惑, 帮助或伙同犯罪分子大肆侵吞资金。道德风险的多发性、不确定性, 提升了经营风险。

二、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 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关键点, 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一是要坚持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从政治思想、道德品行、科学文化、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绝不能把有劣迹的人, 特别是思想不健康、有赌博行为的人放到重要岗位。

二是要强化经常性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非观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的党纪国法、金融法律法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三铁教育”、案例和技术教育, 确保从业人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和高度的事业心、强烈的责任感, 自觉遵守各项制度规定和操作规程, 增强业务操作人员防腐拒变免疫力。

三是尝试建立从业人员思想道德动态管理模式, 不仅要注意其八小时以内的表现, 还要了解八小时以外的情况, 建立和落实对从业人员行为排查制度, 对已发现的有经商办企业、从事第二职业、赌博、不正常交友等问题和现象的从业人员要予以密切关注, 力求将各种案发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堵塞目前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漏洞, 消除因法人治理结构缺陷造成的风险隐患。要认真做好管理人员离岗审计工作, 要坚持做到先离岗审计, 后办理工作移交, 保证管理人员的纯洁与稳定。

(二) 抓住优化机制这个平衡点, 从控制中防范风险

要按银行业务运作方式, 建立起相应的层层负责的内控责任机制, 如岗位责任控制机制、监事、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运行的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管理与业务系统风险监测、预警、反馈机制等。机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 关键是要树立三个观念:第一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银行风险防范为出发点;第二是树立系统的、全局的观念, 将内部控制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联结既相对稳定, 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做相应调整的有机整体;第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 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加快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 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至为关键的一环。

(三) 抓住全程控制这个切入点, 从过程中防范风险

一是加强事前控制。主要包括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 并发挥预警作用, 实行定期与动态相结合的分析制度, 拓宽信息反馈渠道。

二是加强事中控制。对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 强化正确、科学的经营理念, 制定考核指标做到利润与稳健经营并重。要将风险指标作为主要的责任指标之一落实到各个责任部门。考核部门可根据各种指标、数据间的相互对应关系, 根据指标值与警戒值的对比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息, 敦促、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

三是加强事后控制。强化并完善各种现场、非现场的会计风险检查制度, 对银行稳健经营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复核检查, 对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完成情况, 实行严厉的权、责、利对等的约束与奖惩制度和务实、全面的考核机制。对不合格的从业人员, 是负责人的解除其负责人资格, 令其待岗学习;对工作出色的从业人员, 予以职位的晋升和褒奖, 由上而下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觉性。

(四) 抓住会计核算这个基础点, 从管理中防范风险

上一篇:课题研究活动下一篇:吻合口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