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研究

2024-11-04

园本研究(精选12篇)

园本研究 篇1

“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一种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幼儿园, 以幼儿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幼儿园教师为研究主体, 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以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为前提, 旨在促进幼儿园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研究形式。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机制, 体现了它的创新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在几年的“园本研究”活动中, 我区积极探寻一种依托“教、学、研”的一体化便捷高效的教研机制, 促进幼儿、教师、幼儿园共同发展, 走出了一条充满阳光、满目绿色、整体和谐的园本研究新路。

一、营造园本研究氛围, 凸显四大阳光保障

“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强调的一个基本落脚点是——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幼儿园真实的教学问题, 才有直接的意义。因而它提出“幼儿园是教研基地, 教师是教研员, 教室是教研室”的新理念。如何促使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我们首先在保障条件上实施阳光工程。

1. 制度保障

我们首先完善幼儿园、教研大组、备课组三级园本教研制度, 特别是强化了教研组建设, 形成了知识连贯的学科教研组和以拓宽各科教师知识视野、专业领域的年级教研组两个交叉基地。并对教研组建设提出了“12345”的要求。即一主题: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主题;两结合:与园本培训相结合, 与园本课程相结合;三保证:教师时间保证, 人员保证, 实效保证;四有:教研活动中有提炼出来的问题, 有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有教研专题, 有中心发言人;五研课层次:备课—听课—说课—评课—议课。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设, 强化了“以园为本”教学研究的目的、意义、要求及做法。

2. 指导保障

作为“以园为本”这种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方式, 需要来自于上级教研部门自上而下的指导与扶持, 两相结合, 上下联动、多方合作, 可以建立一种相互补充的有效教学研究机制。此外, 各级教学研究机构与园本教研的融合、交流、互动, 如组织观摩课研讨、外出考察学习、教科研讲座、课程通识培训等都给予了幼儿园教研制度有力的指导保障。

3. 服务保障

园长是园本研究的第一责任人, 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园长应带头搞教科研, 真正确立科研兴园的办学理念, 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 做教学的行家, 从而更好地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其二是园长必须为教师教育研究提供服务。既要要做好“园本研究”资金投入保障服务, 还要做好信息畅通服务, 更要主动出击争取园外机构对“园本研究”做好指导服务等。在“园本研究”活动中, 我区幼儿园全部都被评为省级示范园, 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各园用于教师培训及学习的费用达到办公经费的20%以上。

4. 评价保障

评价是“园本研究”的核心。为保障“园本研究”的顺利实施, 我区着力完善了幼儿教师的评价制度, 实现了“四个转变”。 (1) 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 将教师的教学研究、课题实验、师生关系、教研精神状态、工作满意率引入评价内容。 (2) 变权威评价为多方评价, 对教师业绩采用自评、他评、园评三段相结合的方法, 让业绩说话, 让教研能力说话。 (3) 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 对教师的教育成果业绩, 每月一公布, 逐月累加, 促使教师融入教学研究的氛围。 (4) 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 逐步建立教师成果档案袋, 让每位教师享受过程的愉悦。

二、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搭建四种绿色平台

“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主体是人, 需要幼儿园为他们提供一个能让教师相互学习、合作、成长、展示平台。

1. 教师学习提升的平台

教师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而幼儿园必须为教师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 为此我园为教师建立了学习的制度, 营造学习氛围, 搭建了学习平台。

据统计, 近年来, 全区各幼儿园开展的各种培训学习活动达上百余次, 学习上千人次, 其中计算机、英语等培训一期过关率达100%。

2. 教师交流合作的平台

教学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 是对话, 亦是合作。实践证明教师的合作, 可以促使教师间互学互补, 从而促使教师产生新的教学思想, 形成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我区在“园本研究”活动中, 以“三人行”备课小组为活动的基本载体, 以课例研究为基本元素, 以圆形式互动、链条式互动、发散式互动等为表现形式, 在各幼儿园推行教师间的合作研究, 强化教师间的碰撞与共鸣。分以下六个层次:

3. 名师培养成长的平台

作为园本教研机制的重要内容, 优秀教师乃至名师的培养成长是园本研究质量高低的关键。从我区现有的幼儿教师结构来看, 有省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2人, 省、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5人, 为有效地发挥其在区级中心教研的先锋作用, 我们通过以下两类教研形式, 配合章贡区“名师工程”的启动, 促进幼儿园骨干教师向名师的成长。

“骨干教师专业引领的先导式教研”:以园长或其它的学科骨干等成员先组成“先导小组”方式, 先行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传、帮、带的领头雁作用, 引领其它教师参与学习、自觉实践, 最后达成共同成长的目标。

“研究志愿者共同体的合作式教研”:由志同道合的教师自由组合成的一个研究小组, 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使这有着“共同愿景”的研究, 体现出愉悦和互惠。

4. 教师展示竞争的平台

展现自我、体现自我价值是人的最高级需要, 而园本研究正好提供了这样的契机, 让教师们在自我展示中张显能力, 我区以区域性成果展示为平台, 进行以下展示活动:

(1) 教学展示:含教师的教学大比武、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说课展示、评课大赛等。 (2) 素质展示:含教师电脑、普通话水平、英语及说写弹唱画跳等六项基本功才艺展示。 (3) 成果展示:含教师制作课件、论坛、课题研究、教师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论文展示等。

三、丰富教学科研内涵, 呈现四大和谐模块

“园本研究”需要一种全新的载体来表现它的内涵发展与成果, 通过区域性的“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螺旋式教学研究实践, 我区积极探索出以“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故事、课题研究”等为代表的四个模块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 使教师从“教书匠”的身份逐渐向“研究者”身份的转移。

1. 案例分析。

这是一种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 (或他人) 的教学行为, 总结教学经验教训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既可以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也可以评析他人的教学行为, 用它作为对教学某节课或某个教学片断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分析, 可以使教师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2. 教学反思。

“教然后知困, 知困而后反思”。反思是联系教师先前的教学经验与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桥梁, 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此, 我区着力建立了教师自我日反思、备课组周反思、课题组月反思制度, 并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3. 教学故事。

这是一种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用自己熟悉的言语方式来讲教学中发生的故事。在教学故事中, 教师们不断地反思自己最为熟悉的教学实践, 审察、体味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生活, 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呈现得得心应手。多年来, 我区积极倡导幼儿教师撰写教学故事, “用我手写我感, 用我思促我行”, 已成功开展了三届“教学故事”评奖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4.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也应该和园本研究活动相融合, 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小课题行动研究活动, 促进课题研究的内涵;通过课题研究的发展带动园本研究的各项活动。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实践中, 我们既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作用又注重相互间的整合, 使得两者之间相得益彰。目前, 我区“园本研究”实验园所开展的课题研究有国家级研究课题: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赣南采茶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研究等。

通过营造“开发—愉快—合作”的活动氛围, 建立“预设—学习—小结”的活动流程, 选择“现实—生活—有效”为活动内容的“园本研究”活动, 我们形成了以“辐射式”和“联片式”教研为主体的区域性“园本研究”新模式, 以“分享”和“欣赏”为主题促进了各园之间的合作、开放和交流。

在工作中, 我们也存在着一些困惑: (1) 园本研究缺乏上级教育研究机构的理论支撑, 园本研究还停留在自我摸索的起步之中; (2) “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是园本教研的三种基本类型, 如何使三者做到有机结合?

总之, “园本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长期性重要课题, 我们将完整地把握好园本教研的内涵与外延, 积极实践、认真反思, 卓有成效地把“园本研究”实验推进下去!

园本研究 篇2

一、做好自身的角色定位:

明确幼儿教师角色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基础引领者,决不是简单地向幼儿传授知识的填充,在工作过程中,要时刻以《纲要》的精神为引领,依据幼儿各个年龄段发展目标与年龄特点,分析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与本班幼儿实际相符的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幼儿,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幼儿的发展,使全体幼儿在不同的程度上都能获得全面的提升,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倾听幼儿的心声,做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深入学习,提升理论知识,善于思考,积累先先进理念。

1、在本学年,我深入学习《纲要》精神,通过学习、讨论、反思,领悟《纲要》的内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并通过建立成长档案,有目的的记载积累的点滴进步与经验,促进自身专业快速成长。

2、利用参加福州市级骨干教师的培训,通过听专家的讲座,观摩市级园所的教学活动,学习到了各种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经验,并把自己学习到的各种理论与园部的教师进行共享,探讨与自己园部发展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发挥骨干教师在各领域研究的带头作用,把更新更好的理论引入我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学习中,我们关注了在设计文案和开展各个领域活动过程中的不足,把学习的在标准文案的设计和幼儿在活动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做为探讨的对方,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与探讨,使全园教师在文案的设计上都能以标准的格式进行书写,并在活动目标与过程上努力向以幼儿为主的三维目标靠近。

3、加强教学实践的记录与反思,记录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发现,通过专业的理论的学习去思考和解决,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不足与成功的教学,不断积累,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教学。将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的方法、经验、感受及时记录并加以提升。

三、通过园本教研,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学习,提升业务素养。

1、积极参加园部开展的各种教研活动,主动承担园部的各项研活动,在园本教研中积极承担相关理论学习的主持人,在活动前依据园部所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结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做好准备,在园本教开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引领全园教师以小组和年段的方式进行研讨,互相交流,畅所欲言,博众人之所长,来指引自己的教学方向。

2、主动承担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研讨,树立起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研究理念,结合园部相关课题设计教学活动,承担园部公开教学研讨和片区级的青秀比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方案。努力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执教,反思,听取他人建议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积极参加各项外出听课和园内听课活动,虚心学习他人在教学上的长处,借鉴园内外先进和教学理念,进行对照与反思,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本学年中参加龙田片教学比武获得二等奖,在参加福清市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为自己在教学生涯中的专业成长添砖加瓦。

3、积极承担园部课题组活动,在园部领导的指导与园部教师的支持下开展各项课题活动,通过课题的制定,课题的相关材料的学习,课题开展过程的记载与反思,课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课题总结来探索与寻求在艺术领域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与方法,提升自己的课题研究能力。、加强对园部课题的开展与记录,依据园部开展的课题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可行的活动过程,并注重对幼儿欣赏材料的选择与欣赏过程的指导,加强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情感的体验为主线,开展课题活动,注重在课题中的记录与分析,每个月开展一次具有特色的展示活动,真实记录活动的过程,并针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分析与存档,收集和积累课题资料,对下个阶段的课题提出推进的方向,使课题活动服务于实际的教学,做到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

4、积极承担园部带教工作,通过师徙结对的形式梳理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被带教教师交流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过程中提升双方的业务能力,在承担与公立教师结对的同时,也加强对园聘教师的指导,让园聘教师尽快地掌握五大领域的教学方法,并通过与园聘老教师互听课,园内有意识地五领域教学的示范课,提高园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

作用。在本学年指导园聘老师王海燕开展了园内研讨课《大于号小于号》,利用理论与实践相合的方式来引导园聘教师学习相关的教学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幼儿的各项活动。

四、加大力度开展现实中教育研讨,通过教学实践的记录与反思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幼儿园部的计划和幼儿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幼儿园小班阶段的教材,制订合理,科学的班务计划,并在日常工作中逐步落实,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2、精心设置各种区域活动,使区域活动成为幼儿活动的前期准备和后期的延伸,同进利用区域活动也为幼儿的各项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提升机会。在本学年的区域设置中,我们利用外出学习到的知识,结合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本园幼儿操作的活动,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不仅关注了幼儿的学习活动如:点数,讲述和绘画,同时也关注幼儿自身保教方面的发展,如设置煅炼幼儿小肌肉的夹珠珠,夹夹子,并给幼儿在自理能力的不足设置了相关的生活活动区如:拉拉链,扫扫米等,在区域的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关注了,但我们也发现了幼儿在入区活动和在区活动中与同伴的互动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语言区,幼儿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地不足,在讲述的讳言还要进行加强。

3、做好日常的每次教学活动。根据纲要的精神和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活动中尽量把活动的目标设置在幼儿的发展上,把每次活动的中的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活动的目标也以幼儿为主要的描述对象,在活动过程中更加关注幼儿自身的学感知、理解、认识和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知识,努力做好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支持幼儿的活动,尊重幼儿的学习,并为幼儿每次顺利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以《纲要》为指导,以园部的课题《在艺术领域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依据,在本班实施具有特色的艺术领域活动,并把外出学习的各种先进的理论就用到实践中,把艺术领域的活动作为一个实践的途径,在活动中上通过学习-实践-反思-分析与小结,探究能促进幼儿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和积极的创造思

维的途径,在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我班幼儿在艺术领域的活动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幼儿十分喜欢音乐和绘画,并在音乐中能安静,认真地倾听音乐,感受音乐,快乐地学习音乐,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初步学会了观察与欣赏相关的作品,并能初步掌握一些较简单的画画技法,喜欢具有个性地表现自己设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努力为幼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接纳幼儿的不同表现方式,让幼儿感受只要有动手创作都能做得很棒,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我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能做出与众不同的设计总之,希望通过园本教研,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福清市港头中心幼儿园

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园本研究 篇3

【关键词】幼儿 合作能力 园本研究

合作能力是对新时代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现正常社会交往活动的必要能力之一。人具有社会性,不能离开社会单独存在,人们在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往往是需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或者与他人共同努力才能顺利进行。因此,人类必须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幼儿基础教育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加强与同伴间的交流,通过群体间的活动帮助幼儿树立合作意识。

一、关于合作能力的概述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通过协调与合作来完成共同的目标,并获得共同的最终利益的一种社会行为。而合作又不仅仅是一种社会行为,更是一种现代化的认知与情感的表达,合作能力是人类在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素质,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正面的导向作用。而沟通技巧又是合作能力最基本的体现,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却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就会使得合作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与沟通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往往会先想到找老师求助而非同伴,而在同伴遇到困难时也缺乏帮助的意识,这就是合作能力缺乏的表现。

二、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教师与父母对幼儿合作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一般会认为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智力成长的黄金时期,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培养时,家长与教师往往偏重于智力方面的塑造与发育,而忽视了合作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会使得孩子基本能力的养成受到后天的滞后,从而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2.幼儿园对幼儿合作能力培养存在着弊端。在日常教学中,虽然幼儿园教师会安排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但是却比较随意,并没有在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合作”。甚至有教师在幼儿间互动的时候中途打断,让幼儿失去了合作的兴趣。

3.家庭的过度保护使得孩子生活在一个父母自认为安全的狭小环境中,失去了大量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问题。过度溺爱孩子会让孩子养成任性、蛮横的脾气,唯我独尊而不愿与他人合作。而对孩子过度严厉则会导致内向、害羞的性格,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自卑心理,往往表现得不愿参与交际活动。当前社会中这两种极端性格的孩子普遍存在,因此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势在必行。

4.幼儿合作能力是适应教育制度改革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全面型人才。因此从幼儿时期开始对孩子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是促进孩子智力水平、心理水平同步发展的必要措施,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新鲜的血液。

三、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1.幼儿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足,其行为多是对外在人事物的模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仅靠教师的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家长与教师要共同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1],以自己做表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幼儿的合作行为加以引导,并在引导过程中有意识地告诉他们这种行为的重要性。

2.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幼儿常常对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具有趣味性的活动或者游戏加强幼儿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能使他们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增强自身合作意识。例如可以多开展老鹰抓小鸡、传东西等之类的群体游戏[2]。

3.构建一定的情境,增加幼儿间相处、分享的机会。有专家针对幼儿合作能力培养进行了试验,发现幼儿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更能增进其合作意识。因为幼儿在扮演一定角色的时候会无意识地承担着这个角色所应有的责任,为了担负起这种责任,他们会选择与同伴交流协作,分享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采取有趣的角色扮演游戏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4.对幼儿无意识间的合作行为进行有效的评价。幼儿的智力水平与知识构成

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他们无法对自身行为进行有效的评价,甚至不能判定合作行为的标准。而教师身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有义务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要再日常生活中多学生的行为多加观察与注意,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行为进行适时的评价与鼓励,让他们在被肯定中意识到合作行为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例如幼儿在与同伴共同完成了一项任务时,教师应当给予鼓励:“你们俩真棒,配合得非常好!”

5.重视幼儿情感的迁移。要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需要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而要实现和谐相处,就要重视其情感的迁移,让他们学会观察、理解别人的情绪表达,并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快乐。这样就能加强幼儿间的同伴关系,为合作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在彼此发生矛盾之后做到理解与忍让,有助于幼儿性格的完善。

结束语:

对幼儿来说,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其日后在社会生存与发展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因此在幼儿园的园本研究中,需要将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教师与幼儿园要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实现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喻小琴.幼儿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12:16-18+37.

绿色童军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篇4

一、幼儿园概况以及园所文化

湖北省军区幼儿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是一个有着69年历史的部队示范幼儿园, 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子弟学校幼儿班”, “十一五”期间依托部队资源, 在部队幼儿园园所文化建设中, 构建了“共生和谐”的部队幼儿园园所文化, 将浩气长存的军队精神与本园的优良传统以及时代精神相融合, 提炼出一系列具有“军旅”特色与“绿色”寓意的办园主体精神, 凝练出“共享绿荫、点亮健与美的人生”的办园理念:一是指依托绿色军队文化, 构建“军幼”园所文化;二是指打造绿色生态环境, 着力于绿色生态教育。

我园以“部队幼儿园园所文化”为背景, 以“课程”“幼儿”“教师”“家庭”“社会”五位一体为切入点, 充分利用部队、社区与自然资源开发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 构建园本课程, 探索园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二、园文化的课程环境

园本课程中的环境建设, 要综合考虑各种教育因素和幼儿需要, 如自然环境的利用、周围生活环境的体验、游戏环境的创设、社区环境的选择、家庭环境的支持等。[3]在园所文化背景下, 我园意识到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着眼于部队幼儿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物质环境创设遵循“绿色生态艺术教育”的理念, 以黄、绿为基调, 结合本园房舍结构北楼设计了海、陆、空三种格调, 南楼呈现温馨园、民族风, 并设置了“学军长廊”“学军器械”“绿色童军营”专区功能室为锻炼幼儿的体能提供系统化、趣味化、特色化的设施, 为特色“绿色童军”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 全园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园全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 透射出办园理念和特色。

环境是无声的教师。我园培养“自主乐学、独立自信、合作分享”并彰显个性的小童军为目的, 紧紧围绕童军教育理念, 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童军活动的积极性, 尽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童军活动环境, 这样的环境才更能体现军人的作风及美德, 具有更高层次、更深刻内涵的教育作用, 从而对“幼儿安全”“幼儿礼仪”“幼儿养成”系列课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园本化的课程设置

幼儿园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实现对幼儿的教育目标, 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4]在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因园制宜做出全面分析, 逐步形成了符合幼儿园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绿色童军”园本课程。“绿色童军”课程总目标是使幼儿学会生存。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的园本文化, 而且还使部队幼儿园文化建设永葆生机与活力。

(一) 园本课程结构

绿色童军园本课程主要是以集体活动或者是小组活动划分, 分为主题活动、单元活动、专项活动以及社区活动。

(1) 主题活动。9月:开营咯;10月、11月:留宿咯;12月:同乐会;3月:种植节;4月:帐篷艺术节;5月:小手大爱;6月:大手牵小手。 (2) 单元活动。童军特色活动、养成教育活动、安全教育活动、礼仪教育活动。 (3) 专项活动。童军留宿活动、“小手大爱”爱心义卖活动、体育跨区活动、帐篷艺术节活动、读书漂流活动。 (4) 社区活动。重阳节、植树节、红色旅游、卖报、公益活动。

(二) 园本课程理念

园本课程理念:“回归生活·体验探索·和谐共生”。回归生活:秉承一日活动皆课程的观念, 将幼儿的生活世界, 即与幼儿有关的一切世界, 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 作为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现实背景。生活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也是实施课程的途径和方法。体验探索:是指幼儿与周围世界高度融合的一种状态。具有强烈的情感性、个体性和过程性。幼儿具有体验的本能, 幼儿的一切活动都有强烈的体验性。探索是指幼儿运用自己的能动性、智慧和才能去发现客观事件中, 纷繁复杂背后存在的普遍规律。和谐共生:一是指“幼儿·生活·艺术”课程与幼儿园各类课程内容相组合、相联系;二是指课程、课程的执行者、幼儿、家长、社会其他人员相互作用;三是指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园内与园外活动, 幼儿园与家庭、与社区的有机结合多位互动。和谐共生即由这三因素形成一种互生互补、相互支撑的教育有机体。

(三) 园本课程内容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 依托部队幼儿园园所文化的特点, 该园的课程内容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 构建多元、动态的“绿色童军”课程。例如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特点, 设置不同种类的课程活动。

(四) 园本课程实施

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 关注共同性课程与特色课程之间的有机整合。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等组织形式开展童军课程的开发及运用。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为手段, 同时注重活动的开放性、动态性、发展性、共建性, 以符合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突显我园的绿色童军特色。在园本共同性课程实施方法中, 注重游戏、学习、运动、生活的融合性管理, 提出了四化:环境创设生活化, 内容形式多元化, 活动开展游戏化, 表达表现自主化。关注每月主题活动的开展, 整合部队、社区和家长资源, 采取邀请部队家长进行家长助教、参观部队生活和体验部队生活等方式。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以及与幼儿生活实际的整合,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任何幼儿园都处在一定区域内, 幼儿园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幼儿园的发展及其课程建设。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地理位置、社区环境, 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 开发出特色的课程, 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本园以部队、社区、幼儿园的生态环境为教育资源, 充分开发部队特有的资源, 建立了活动、生活、实践三元一体的绿色生态教育资源。积极倡导部队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的结合利用。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 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

通过利用部队资源, 开展“学军活动”。邀请解放军走进幼儿园, 指导幼儿练习队列、学习军体拳、参与升旗活动。通过部队资源的运用, 在活动中让幼儿锻炼身体, 磨砺意志。

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幼儿园背靠风景优美的洪山公园, 园区生态环境优美, 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公园里物种丰富、植被茂盛, 园内四季绿树成荫、果树成林, 有芬芳的花草、鹅卵石圈筑成的菜地等, 通过社区、园区资源的运用, 让幼儿感受大自然风景的美, 还能扩宽幼儿的知识面。以上这些资源的有效运用, 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新课程实施中, 我园结合自身特色, 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园本课程整合, 完善以大、中、小班的班组为单位, 每月主题学习资源库的建设, 不仅开辟了幼儿信息化学习的新途径, 而且还拓展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新渠道。其中教学资源库包含主题活动资源和教师教学资源两大内容。主题活动资源包括课件总汇、故事大王、快乐游戏、说说唱唱、环境创设、学具设计和活动设计等七个板块;教师教学资源包括聚焦课堂、百宝箱和精彩课件等三大板块。所有内容在教师QQ群文件中共享, 教师在课前下载资源库, 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与幼儿共同学习。通过运用资源共享, 不仅能让幼儿获得有利于成长的有益经验, 而且也让其他参与者在活动中受益。

(五) 园本课程评价

在园本课程实践中摸爬滚打, 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的融合, 将评价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以观察为主实现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 如在幼儿美术活动“帐篷中的秘密”, 幼儿在认真欣赏帐篷找出差异时, 教师给予类似“你们的眼睛真亮, 一下就发现迷彩帐篷是大野狼的家, 横竖格子帐篷是小兔的家”等评价。真正做到让评价在真实的教育过程中伴随, 教中有评, 评中有教, 评教合一。

课程评价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我园把幼儿的作品如幼儿从小班到大班的作品以档案袋的形式存放汇总, 通过他们在园的整个成长过程的足迹进行儿童作品分析与评价, 形成“档案袋”式的评价方式。这样以幼儿早期表现与现在的情况做比较形成的评价, 利于教师找到幼儿的优点, 发现和发挥其潜能。

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 我园课程结合园所部队办园文化, 开发具有开放、童趣、寓教于乐等特点, 以誓词为总则, 结合欢愉而富吸引力的课程内容, 补充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不足。

园本课程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在实践中理顺课程建设与幼儿发展、幼儿园发展、教师发展的关系, 完善园本课程体系, 形成课程建设者的文化自觉, 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试论园本课程的建设[J].早期教育, 2001 (8) .

[2]徐碧贤.建构基于生态环境的园本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5) .

[3]沐文扬.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下的园本课程构建[J].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6 (4) .

园本研究 篇5

园本课程研究是幼儿园教育科研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对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强调全园教师的充分参与,有助于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而反思性教学实践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一.园本课程研究与反思性教学

1.园本课程研究的基本原理

园本课程研究是一种扎根实践,以园为本的教研方式。其以园为单位,建立研究和学习的共同体,教师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开发案例,开发出适合本园本地实际的活动方案,寻求出一种具有本园特色的教研方式。

下面是园本课程研究基本原理的流程图:

图中的圆形部分,大体勾画了园本课程研究的基本流程:首先明确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即课程主题的提出);其次是制定活动计划,将活动计划付诸实践来检验假设,然后收集反馈信息,以确定所采取计划的有效性;最后反思、解释结果,并对计划进行调整后,又开始实施。园本课程往往就是在这一个螺旋式的循环往复实践、反思过程中研究形成的。

2.运用行动研究法反思教学的一般过程

作为反思教学的教育行动研究有一个基本过程,并且这也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a. 回顾 ― 发现、明确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b. 分析 ― 找出问题的症结;

c. 假设 ― 设计一个主题活动方案及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与途径;

d. 验证 ― 将所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实际尝试解决问题;

e. 总结 ― 分析、验证结果,发现新问题或提出新的假设等。

从上可见,园本课程研究的过程其实就是反思教学的过程,要开发园本课程就需要一支具有反思教学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而如何培养反思型教师呢?

二.培养反思型教师,搭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平台。

有反思的意识,学会反思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是教师不断成长的阶梯。反思要成为教师的一种日常的自觉行为,我们就必须搭建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平台,让每个教师通过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习得反思能力。

1.幼儿园教师要注重角色的多重性。

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身份具有多重性,教育者、活动的组织者是其重要的角色身份,但要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确立这样几种角色:观察者,即教师要善于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各种典型事件以及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记录者,即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学习者,即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把自己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化为文字,勤做读书笔记,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使自己更善于发现问题。

案例:(这是某位教师的教育活动记录与反思)

下午我和孩子们探讨电动玩具的话题。在欣赏完造型各异的电动玩具后,我们自然地讲到了电动玩具里的电池,这时我手上拿的恐龙电动玩具开关一直没关,中途,王家俊说:“老师,你要把开关关掉,要不然会没电的”,然后很多小朋友就说:“那没电就要扔掉了”,这时,谭咏青就说:“老师电池没用了,但扔掉了它有毒”,江昊马上接着说:“它里面有有毒的物质。”(我听了真的很感动)我就顺势问:“那有毒的电池丢掉,它会放射出有毒的物质,危害人们的.健康,那该怎么办呢?”

孩子们就开始议论了“用火烧,用水泡等”那怎样才能做到环保呢?说实话我也说不出一二,于是我和孩子们约好,一起上网查找资料。

1)从以上记录,可以看出部分孩子的知识面,还很广的,但很多是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气氛或是素质较好的家长。

2)对于类似比较难的活动,我们该用怎样的形式来进行,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3)往往越是较难的东西孩子就越感兴趣,可收集资料也越难,几乎收采不到什么资料,所以在如何收采资料这方面,我们老师又该怎样做呢?所有的这些问题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像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就较好地确定了“观察者、记录者、学习者”等多重角色,并且她客观地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一种获取自我信息的有效途径。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教育教学记录的必须是经得起推敲的内容,其实不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将发生过的事如实记录,等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多问“为什么”,这对自我评估与界定是很有帮助的。

2.坚持反躬自问,勤于总结。

反思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对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麻烦,幼儿教师常常会体验到一种不安感和不确定感,是不是自己哪儿做错了,不知这种方法到底对不对。其实,正确的态度是应当反思问题,努力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力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如所上案例中的老师,当她在活动生成很难进行下去时,她不断的反思,努力找问题的结症所在,发现此活动的确很难,有关知识知道的较少,材料很难收采,找到了真正的原因所在,她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收采有关资料,这个问题解决了,活动就可以继续生成发展下去,而教师的反思能力也就是在这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另外,老师在反思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三环节,一是实践前的反思,这是一种成熟性反思,即注意经验教训对未来的指导;二是实践中的反思,它是过程性反思,要求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当时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三是实践后的反思,它是回顾性反思,能促使实践经验得以提升。只有注意了这三个环节的实践反思,才能真正促进实践活动的生成发展,开发出适合本园实际的活动方案。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对发现的问题,有关事件,自己的感想感觉等用札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并保持与自我的对话,那么它就有利于教师抓住转瞬即逝的某些思想火花,在记述中理出问题的头绪,在思考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坚持写反思札记还可以保证自我反思的经常化、系统化,且这些札记也是一种珍贵的经验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能有效促进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步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3.组建反思小组,开展交流与合作。

我们从前面园本课程研究基本原理的流程图的外部看到,它提示了观察和反思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四个不同视角。

(1)儿童。对一位幼儿教师来说,用儿童的眼睛,从儿童的眼睛中看待自己的教育实践是一种奇妙的事。

(2)自我。这里的自我,指的是自我反思,自己充当“别人”的角色,像别人那样看待自己的实践。

(3)理论。教育理论文献反映了教育的一般规律,能够帮助教师解释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具有普通性的问题,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同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4)同事。与同事一起观察教育实践,或与他们就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合作、一种互动式研究,或者说是一种“集体反思”。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反思是有局限性的,要更好地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一些复杂的教育问题时,必须多渠道收集信息,除参阅有关书籍和杂志以外,还可以通过交谈、观摩等形式直接与同事交流,这样的交流,有利于拓宽交流者的思路,并把思考的问题引向深入。同时,通过交流、沟通、寻求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协作,能够营造一种反思的良好氛围。因此,笔者认为建立具有开放性文化特征的反思小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幼儿园常见的课题组、教研组都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反思小组。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反思小组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水平、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们能从共同的经历中寻找到解决难题的答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形成反思小组,安排聚会的时间、地点,协助对话参与者建立对话原则,找到谈论经历的方法。例如:教师对某个教育教学问题作一般断言时,要求必须从自己的经历中提供支持性证据,如果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必须说明理由及解决策略。

(2)现场互动研讨反思。就是由园长在研讨前向反思小组成员提出几个思考问题,经小组集体思考探讨后,由一名教师实践,其它教师现场观摩,参与研讨问题是否解决,又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该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怎样吸引幼儿探索的兴趣,如何调整使得主题活动继续生成下去。反思小组共同探讨出的方案,由一名教师再实践,如此反复循环实践+反思,直至该主题活动形成一个较好的主题活动方案后暂告一段落。

(3)课改每月话题。我们结合《学前教育》等专业书刊上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及实践工作中大家存在争议的问题或疑难问题进行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我们把全园教师分为若干组,每组6―8人,在活动中每位教师踊跃发言,每个教师轮流作中心发言并记录,撰写成教育随笔、反思笔记等,同时鼓励她们积极投稿,增强了她们的自信心。借助“课改每月话题”这一交流平台,教师联系工作实际,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谈体会、讲困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走进园本课程研究,构建一支反思型的教师队伍,逐步适应新《纲要》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并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以园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a.冷水洗脸、洗手脚。适用于2岁以上幼儿,开始水温34~35℃,两周内逐渐降到25~26℃,夏天可降到16℃。长期坚持冷水洗脸、洗手脚,能加强体内血液循环,特别是能提高鼻腔粘膜对冷刺激的抵抗力,预防感冒。

b.擦浴。这是最温和的水锻炼,适合于体弱者及年龄较小的幼儿。开始前最好先有两周时间的干擦准备,即用柔软的厚毛巾分区轻轻摩擦全身,到发红为止,但要防止擦伤皮肤。擦时应将上肢、胸、腹、背、下肢等部位轮流擦到,每擦一次均以另一条干毛巾吸干,然后干擦至皮肤发红,总时间约为6分钟。

c.淋浴。淋浴是较强烈的冷水锻炼,因其既利用了水的温度,又利用了水的冲力,刺激性强。水温在开始时为33℃左右,以后逐渐降至28~20℃。淋浴时可先用湿毛巾擦遍全身,再依次冲淋上肢、背部、下肢、胸、腹等部位(但不宜用冲击量较大的水流冲淋头部),边淋边擦,时间约为20~40秒钟;淋后用干毛巾擦干,使皮肤发红。幼儿如有寒战、躲闪、面色苍白等情况,应立即停止锻炼或适度调高水温。

园本研究 篇6

关键词:感恩思想;感恩教育;园本课程

一、研究的价值

(一)感恩教育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

现在孩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自私和缺乏爱心成了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二)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家长参与较少

现有的教师以及学者应针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困境提出合理的对策,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幼儿园孩子的实际学习需求,提升现有幼儿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三)幼儿园感恩教育实施的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的教材中品德教育主要渗透于各年龄段的主题活动,实施维度也是从教师到幼儿的单一渠道。

鉴于上述情况,本课题结合当前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困境,探讨如何将园本课程与幼儿感恩教育相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现有幼儿自身的感恩情绪,提升幼儿自身的感恩思想。由此,笔者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所在幼儿园从2014年开始开展以“在园教育”为主,联系家长积极配合,适当利用社会资源为补充的感恩教育活动。

二、研究目的、路径、方法

(一)研究目的

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引导家长参与“感恩教育”的园本课程开发,探索形成家园合作“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途径与运行方式。

(二)研究路径

1.探索有效载体

比如,建立“亲子社团”“教育沙龙”“互动评价”等。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创造和挖掘家园包含的教育因素,积极探索开展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

2.合作成果共享

在研究过程中,尝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感恩成分,促使幼儿感恩情感的养成。

3.积累成功案例

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中提供机会,让幼儿践行感恩,在实践中积累感恩教育的策略: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感恩小案例、组织各项与感恩有关的活动,积累成功的案例与经验。

4.获得感恩教育实效

开展学校“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实施的手段、形式的研究,家园合作,形成感恩教育合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整理法

收集比较全面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相关的国内外感恩教育的内容与价值体现。

2.调查问卷法

家园共同参与调查,对幼儿礼貌与尊重这种基本品格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索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

3.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观察、分析家长和幼儿在参加感恩活动前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情况,积累幼儿在感恩活动中的成功案例。

三、“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实践的过程与内容

(一)研究内容

1.主要概念阐述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幼儿园感恩教育是家长参与式的“感恩教育”开发,以幼儿的年龄特点、行为能力和心理发展为依据,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中选择幼儿力所能及的项目为感恩教育的内容。

在我园,通过对幼儿园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开展的感恩教育中多以结合在五大领域中的感恩教育和随机的感恩教育为主,其占总数的68%。家园合作的感恩教育在该园中的比重占的比较少。这都说明了,我们并没能充分利用家园合作来开展感恩教育。

2.家长参与的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

(1)探索感恩教育实施要素

幼儿园应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幼儿园单一的说服教育方法,不仅会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厌烦现象,更会降低幼儿学习感恩的效率。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2)理顺家长参与感恩教育园本课程开发的重点

①理念同步跟进

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物质环境来说,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文化的创设,让幼儿受到直观的、形象的感恩影响,而这些也会对幼儿的感恩教育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从人文环境来说,可以利用在捐赠爱心的活动中,让幼儿直观地感受灾区人民的感恩思想,从而推动幼儿感恩思想的形成。从心理环境来说,家园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感恩环境,可以让幼儿在感恩的环境中,从家长和教师身上学习感恩,这样就能进一步加快幼儿感恩行为的形成。

②日常生活贯穿

感恩教育涉及方方面面,必须贯穿到日常活动中去。

(二)践行感恩教育的实践

1.挖掘感恩教育中的点滴行为

(1)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小朋友进行随机教育

(2)引导小朋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感恩教育落实到幼儿的活动中

(3)树立榜样作用

(4)将重大节日融入对幼儿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2.梳理感恩教育中的节庆内容

一年多来,每逢与“感恩”有关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妇女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等,我们都会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引导孩子识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积极地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幼儿感恩的心。

3.提升感恩教育中的家园合力

(1)“家长沙龙共享”

感恩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更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我们定期在幼儿园举办“家长沙龙”,互相交流自己的教育经验。不仅如此,老师和家长密切联系,主动沟通,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问题上,老师和家长共同为孩子提供正能量,让教育有了一致性。

(2)“感恩节的故事”

在“感恩节”里,我们请来了家长和幼儿一起来聆听质朴又温暖的感恩小故事,一同唱起了“感恩的心”,这份感恩之情传递出一份“特别的爱”,唱出了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心。

四、研究结果

(一)研究结论

一年来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对幼儿的测评,我发现他们的礼貌用语变多了,如“谢谢”“请你让一让。”行为规范有进步,并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家长也反映,孩子在家里更懂道理了。而这些进步是家园多种教育合力的结果和体现。为了能够进一步去考察整个家长参与“感恩教育”园本课程的开展结果,对幼儿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其结果如下:

(二)研究反思

现有的园本课程在实施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幼儿自身的感恩之情也得到了提升,不过尽管如此,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园本感恩教学的实效性不足。

当下的园本感恩教学过程中,我们看到教师有效结合幼儿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开展较少,造成了其实效性不足。

(三)建议

感恩教育在园本感恩教学中的应用,除了教师这个最重要的教育主体外,还应拓展家庭力量和社会力量成为进行感恩教育的教育主体,共同完成对幼儿的园本感恩教学。

1.进一步拓展家庭力量成为感恩教育的主体

为实现幼儿教育目标,我们应该树立“大教育观”的观念,与家长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真诚合作。这样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

2.拓展社会力量成为感恩教育的主体

社会力量是家庭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感恩教育力量,社会力量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对幼儿的感恩教育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幼儿受到的各种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因此,我们可以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园本感恩教学有效性。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一种品德。众所周知,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个性、习惯、品德形成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感恩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及意义。

对于园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社会各界参与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提升人们对于其本身的关注度,改变传统的认知观念,从而更好地使其服务于现有的幼儿教学,提升园本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以及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感恩之情。

参考文献:

[1]袁爱玲,张三花.三十年学前课程嬗变面面观之二:幼儿园科学教育课程变革[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11).

[2]周兢.活动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学习观文化观和教师观[J].幼儿教育,2012(01).

[3]虞永平.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J].幼儿教育,2014(09).

[4]张颖,邹晖.陈鹤琴“五指活动法”指导下的园本课程开发[J].江西教育科研,2014(03).

[5]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付洪岭.园本课程开发中幼儿教师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06).

园本研究 篇7

我园的课程建设自1993年起至今已经探索实践了15个年头。在这个研究与发展进程中, 我们确立了适合幼儿发展需求的课程目标:艺教并举, 保教结合, 个群相宜, 双脑并重;设置了凸现园本特色的课程结构:保教基础课程+艺术特色课程+兴趣拓展课程;建构了比较完整的课程实施系统方案和规范的课程管理制度;形成了相对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但是, 我们认为还应进一步关注课程的“园本化发展”, 它包含两个关键点:一是“园本化”, 这意味着要能突出园所的教育文化和办园特色, 高效整合利用幼儿园的已有资源;二是“发展”, 即如何促使幼儿园课程更具时代性和适宜性, 不断地充实课程内容, 完善课程体系, 以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以上原因, 我们开展了课程园本发展的实现要素与管理策略的研究。

二、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的实现要素

(一) 突出课程园本发展的适切性, 满足“终端对象”的教育需求

所谓课程园本发展是将国家、地方课程根据幼儿园的实际, 进行内化, 突出“适切性”。因为幼儿是课程的学习者, 家长也是幼儿园课程的消费者, 他们是课程消费的“终端对象”, 所以他们的满意度是对课程园本化发展的重要评价。

幼儿园课程园本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儿童的发展。为此, 我园在探索课程园本化发展的过程中, 将对儿童需要的关注和满足贯穿在各个方面, 如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对儿童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关注热点的重视 (如艺术欣赏和表现课程等) , 以及通过一系列的发展评估方式, 来适时、全面地把握儿童的发展状况, 并使之成为课程园本发展的依据。

家庭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 因此家长的需要也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要素。同时, 家长需要也是作为完善和发挥幼儿园的教育服务功能应重点考虑的要素。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发展过程, 为家园双方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不但能够满足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需要, 而且能够获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有助于促进课程的园本化发展。

(二) 明确园本发展的操作性, 提高“实施主体”的实施力

要实现课程园本化发展, 必须使它能够生根开花, 还有赖于“实施主体”的能力水平———教师团队的课程研究力和执行力以及园长的课程领导力的不断提高。

教师不仅是课程园本化的实施者, 也是促进课程园本发展的中坚力量。课程能否实现园本化发展, 教师是关键。在课程园本发展过程中, 我园非常重视发挥教师作为实施主体的作用, 注重利用园本培训和外派培训及导学带教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团体的课程研究力和执行力。

此外,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在促进课程园本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发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专业优势引导和支持下属, 二是利用行政权限组织下属课程园本化实施, 二者缺一不可。

(三) 把握好课程园本发展的政策定位, 关注个性与共性的相容性

课程园本发展除了要突出适切性、可操作性之外, 还必须考虑原本发展与国家、地方课程间的相容性。因为园本课程的发展和实施总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支持下得以实现的, 这里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国家的政策背景和幼儿园所处的文化环境。

首先, 我园在课程园本发展过程中, 针对不断兴起的传统文化热, 特别选择了能够体现这一时代要求的研究项目, 将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探讨等。另外, 在课程园本发展的目标和内容选择上, 我园极为关注如何以一种恰当的形式反映上海大都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 让儿童体验和理解多元文化。

三、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在整合课程园本化中的各要素来促进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过程中,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策略。

(一) 基础性和特色性相辉相映的策略

基础性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在课程理念上, 牢牢把握“二期课改”精神, 全面实施“新教材”, 将确保每个幼儿的公平发展列为课程发展要把握的基础;二是在课程框架、内容上首先确定保教基础课程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特色性也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课程理念在突出适应新时期儿童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基础上, 以各具特色和独特功能的多元课程适应儿童的全面发展需求;二是在课程内容和框架组织的构建上, 注意突出本园的办学特色, 根据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开发选择性课程, 以艺术创造性表现为核心, 开展整合艺术教育活动。

在课程园本发展的进程中, 我们时刻关注课程的基础性和特色性之间比例的协调, 具体的实践策略为:

1.“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日课程实践活动中, 既有专门的艺术活动, 又有渗透在基础课程中的艺术活动。

2.“下要保底, 主次分明”。

强调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 注重在总结和提炼基础课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特色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主次分明, 层层递进, 共同促进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发展。

(二)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辅相成的策略

稳定性是课程本身的特性要求, 课程不能朝三暮四,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它的持续性, 才能考察其效果和适应性, 也有利于教师积累经验。但课程又不能一成不变, 当在实践中发现课程与幼儿实际有不相适应的时候, 有必要加以调整。灵活性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师资力量”和“用户需求”等要素不断地对课程内容和实现形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与补充, 保证它们不断得到创新式发展, 保持一种对社会需求和幼儿园的长远发展的流动适应性。在实践中我们具体采用了以下策略:

1.“稳定框架, 充实内涵”。

在强调基本框架稳定的前提下, 对艺术特色课程和兴趣拓展课程的内容和实现形式进行不断探索, 对幼儿园已有课程资源要素进行自由整合与充分挖掘, 充实课程框架的内涵, 丰富园本课程内容和实现形式。

2.“忠于理念, 另辟新径”。

课程框架的整体稳定维持了课程总体发展方向不偏离幼儿园的中长远发展规划, 而基于此所产生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则使得课程园本化的各项功能得到完善, 进一步显示出课程园本化的适宜性和时代性。

(三) 统一性与个别性相融相补的策略

统一性是要保证幼儿园中的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统一, 以确保幼儿园的全面教育质量;而个别性则是鼓励教师个性化的创新, 发展具有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课程内容, 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具体的策略可以概括为:

1.“统一要求, 一致行动”。

即把课程园本化发展过程规范化、统一化管理, 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规范的基础上同幼儿园其他的教学管理实践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2.“制度创新, 激发个性”。

即注重激发教师本人个性化发展, 希望他们能够在掌握共性的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融入自身的理解, 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课程开发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在实践中推出了“师本化教学特色的开发”、“名师工作坊”等创新性制度, 鼓励教师形成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

(四) 实践性与研究性相伴相生的策略

实践性着重解决课程园本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并关注园本化后的课程是否易于教师理解和操作;而研究性则是指课程园本化中的问题解决过程, 也是对特定课程实施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 以探讨其中存在的一般性规律。在课程园本发展实践中, 我们通过研究促进课程实践的有效性, 同时利用实践检验各项研究成果。具体的实践策略可以概括为:

1.“源于实践, 指导实践”。

我园的课程构建与发展始终坚持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我们确立的各项科研项目, 均来自于教师课程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且是幼儿园课程完善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

2.“以研促改, 验证推广”。

即通过研究不断地改进课程实践, 使课程园本发展日趋成熟丰满, 同时我们又及时地推广各种研究成果, 保证了课程园本发展的生命力。

四、主要成效

经过研究与实践, 我们初步厘清了促进课程园本发展的要素, 明确了课程园本发展的策略和内容, 建构起一套课程园本化开发的模式, 为我园后续的课程园本化发展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实践方面, 我们确立了自己的课程文化, 形成了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体系。经过多年实施, 艺术教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激发儿童对艺术活动的兴趣、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培养了一批批“自信有灵气”的儿童, 得到社区、家长及小学的认可与好评;通过开发及实施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 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使我园涌现出一批以艺术教育见长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及教学能手。而这一切又反过来提升了我园的办园质量, 更为凸显我园的办园特色。此外, 近几年来, 我园又加重了对园本化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力度, 初步构建了有七色花特色的幼小衔接园本课程体系, 经过试行已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认可, 也进一步充实了我园的园本课程。

参考文献

[1].虞永平.课程园本化建设之我见[J].幼儿教育, 2004, (04) .

[2].李云淑.课程园本化开发的问题及策略[J].当代学前教育, 2008, (02) .

[3].王志成, 杨晓萍.论园长课程领导的困境与对策[J].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 2006, (11) .

园本研究 篇8

以往我园使用幼儿成长档案袋的方式来记录和评价幼儿的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作品的选择十分盲目,幼儿成长档案袋大多是幼儿日常作品的收集。家长和幼儿的参与也只限于粘贴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幼儿行为或作品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个人喜欢和个人价值趋向。文字记录多是简单的主观描述,比如,“你看我画的多好看”。大多数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或作品缺乏解释和分析。总的来看,虽然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了幼儿的成长档案,但是其内容价值有限,应用价值不高。

为了完善幼儿教育评价和记录工作,改善目前幼儿成长档案的弊端,我园尝试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根基,探究和创建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

一、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的内涵

幼儿成长档案应是有计划地收集幼儿各种记录的集合,是幼儿经验的物证,是幼儿成长的记录和留恋。它既详细、生动地描述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又可以帮助教师对幼儿发展过程进行动态、适宜的纵向评价。更为关键的是,它可以帮助教师加深对幼儿的理解,寻找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高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质量,促进幼儿园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引发幼儿的自主学习。因此,我们以《纲要》《指南》相关精神为根基,结合美国盖伊·格朗伦的《聚焦式幼儿成长记录》,成立研究小组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我园具有特色的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我园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是以电子的形式,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聚焦收集幼儿在真实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如幼儿的家庭背景、幼儿在园的生活环境、幼儿的朋友、不同领域的发展水平等,并附有教师、家长的轶事记录和发展评价,以反映或说明幼儿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展现幼儿的成长历程。

二、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的核心内容

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记录的内容主要由幼儿的基本信息、不同阶段的发展信息以及家长和教师的评价组成。记录内容为评价服务,评价的结果又促进记录内容的进一步完善。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我们将内容划分为三大块:聚焦幼儿发展、聚焦事件过程、聚焦家园共育。

(一)聚焦幼儿发展

幼儿成长档案的设计与记录始终遵循《指南》中关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与要求,体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发展性以及个体性的原则。

1. 聚焦幼儿成长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发展。成长档案中我们关注幼儿成长的生态环境,关注幼儿的家庭环境、幼儿园生活环境,关注幼儿的喜好、朋友、假期以及一日生活中不同领域发展状况。并且以一个学期一小结的形式整合幼儿成长的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地展示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

2. 聚焦幼儿学习品质

聚焦式成长档案以《指南》为评价导向,而不是作为测评的标尺。《指南》中强调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它对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幼儿的学习品质虽然没有在《指南》中单独呈现,但是渗透在各领域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中。我们整理分析《指南》中各年龄阶段目标及典型表现,并结合我园幼儿的发展水平。我们重点关注幼儿七个领域的学习品质,具体包括思考推理以及解决问题、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语言与交流、大肌肉发展、小肌肉发展、阅读和书写的发展、创造性发展。每个领域又具体划分为三岁、四岁、五岁不同的发展水平。比如,三岁幼儿在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目标具体包括:对幼儿园群体生活的适应(对群体生活的兴趣;对幼儿园生活的好奇,喜欢上幼儿园);能在提醒下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幼儿园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爱护玩具);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和爱;能说出自己家所在的街道、小区的名称;认识国旗,知道国歌)。这样不仅很好地展现了每一个幼儿在同一领域内的连续发展历程,也展现了幼儿在某一年龄阶段不同领域的发展水平。

3. 聚焦幼儿评价,方式多样化

以往幼儿发展评价主要由幼儿教师来完成,较多以抽象的、笼统的评价内容,在学期末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价。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评价类型多样,既有对幼儿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即在幼儿教育计划或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比如,不同领域发展水平中对幼儿学习事件描述后的发展评析;也有终结性评价,即在整个教育计划或方案结束后进行的评价,比如,在每个学期不同领域发展水平描述记录后,会有一张涵盖各个领域的评价以及整体的评价。这样,纵向的连续评价,呈现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与历程,展现幼儿的发展状况,教师可以为幼儿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支架。

(二)聚焦事件过程

成长档案中事件过程收集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描述。这种观察必须扎根在幼儿所处的真实情境中,聚焦事件的观察、客观描述以及发展评析。

1. 聚焦事件的观察

以“学习故事”为契机,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关注幼儿自发的学,关注生活和游戏中的学。了解幼儿在做什么,在说什么;了解幼儿是如何完成某个工作或如何进行某个游戏;了解幼儿如何认识事物,如何结交朋友等。比如,观察幼儿在区角游戏(小医院)中的事件。小医院角色分配是如何产生的,谁在扮演医生,谁在扮演病人,还有其他什么样的角色。他们怎样使用小医院的工具,如何给病人看病。医生和病人之间发生了怎样的对话。整个游戏的过程中,出现冲突他们如何解决,小医院中是否出现人员流动,是否还是昨天的人,故事情节上是否出现新的变化,等等。

2. 聚焦事件的客观描述

聚焦事件中,教师记录的是幼儿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信与能力。对事件的描述是教师通过文字、图片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整个描述应该是客观真实的,是教师真真切切看到或听到的。教师多使用“他经常选择……我看到过他……我听到他说……他花了5分钟做……几乎每天他……每月有一两次……她持续地……”等客观的描述,而不使用“该幼儿喜欢……我觉得……我想……他不擅长于……”等带有个人主观偏见的描述。教师的描述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幼儿的照片和作品,并用详细的文字描述进行展示和解释。

3. 聚焦事件的发展评析

事件分析是幼儿成长档案中的重要内容,没有专业视角的解释和分析,客观描述就失去了意义。客观描述是一种信息,需要我们去理解和解释,幼儿为什么会这样说,为什么会这样做。他这样说或做说明了什么问题,他处于怎样的一种发展状态。把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结合《指南》中各目标下各年龄阶段比较常见的、易观察的、具有关键意义的行为表现目标,并以此为导向和参照,对幼儿相关能力发展状况做综合的分析。比如,在记录幼儿画画时的行为表现,教师这样描述:可馨说她在画自己,并用手点着不同的地方说“这是头发,它有点像稻草;这是我的嘴巴,它可以吃很多好吃的东西”。这个描述涉及到幼儿的创造性发展领域,以及《指南》中艺术领域幼儿发展的目标及典型行为表现。教师发展评析中可以聚焦到幼儿对图画上人或事物的命名,以及绘画时对自我身体细节的关注等。

(三)聚焦家园共育

《指南》中指出,幼儿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家长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因此,在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聚焦家长的参与和评价。

1. 聚焦家长参与

在幼儿信息收集阶段,家长参与资料收集和管理。比如,幼儿家庭成员信息,幼儿的喜好,幼儿假期的故事等。另外,教师在成长档案建立的整个过程中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针对幼儿发展情况及时与家长交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在参与评价与交流成长档案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了解孩子的潜力和弱项、是否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再提高,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孩子进行纵向评价,并为幼儿园或教师提出更有效的教育对策,实现家园共育。

2. 聚焦家长评价

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是学前教育评价主题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在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中我们专门设置一个板块——“家园驿站”,该板块需要家长每学期记录3~4篇与幼儿互动的事件描述,并附上照片和简单的评析。家长在评析中,既可以对作品进行简单的描述和评价,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也可以摘录片段的对话内容。另外,在每学期结束后,家长可以针对自己观察到的幼儿行为表现进行评价。

为进一步促进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中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实践的系统性与规范性,我们给予家长一定的培训与指导,促进家园联合评价的发展。

三、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的意义

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不仅可以真实、全面、动态地评价幼儿,体现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而且能够帮助幼儿体验成功、树立信心,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同时,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优化教育决策,促进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一)真实、全面、动态地描述幼儿发展与成长的过程

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重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现,教师观察和记录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实际表现。档案中涵盖幼儿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透过整个成长档案,我们能够看到幼儿逐步成长的过程,认识到幼儿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整个评价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使教师和家长在阅读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时,不仅了解到幼儿全方位的资料,而且真实地看到幼儿的个性发展差异。

(二)帮助教师优化教育决策,促进专业化发展

在建立和使用幼儿成长档案的过程中,教师加深了对幼儿的了解,从家庭教养环境到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发展,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对幼儿日常事件的记录和评析,提升了教师对教育的敏感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所建立的幼儿成长档案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选取作品、事件,根据幼儿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制定和实施教育教学计划。另外,评价过程中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三)促进家园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以往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基本上是由教师进行的,家长很少参与进来。《纲要》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只有涉及幼儿的所有人的意见、观点都加以综合,评价才能真正反映幼儿的发展。聚焦式幼儿成长档案可以作为教师和家长之间对幼儿表现进行沟通的焦点。当我们向家长呈现并解释成长档案时,家长就会从中了解幼儿的发展过程和教师的教育过程。另外,家长在参与成长档案收集和记录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对孩子的观察能力,不断尝试解读孩子,学习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创建幼儿成长档案的原则与误区[J].幼儿教育,2009.4.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园本研究 篇9

支架式园本研修, 包括信息性支架研修、概念性支架研修、程序性支架研修和策略性支架研修。如下图所示。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

一、构建支架, 有效促进园本研修中教师的实践反思

教师自我反思的过程, 是教师主动思考教育实践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在反思中, 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审视自身在教育实践中的行为, 因而也是教师认识自我的过程, 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在园本研修活动中, 通过问题情景的再现,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积极的、不断的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形成自己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从而做出合理的决定, 提升教育实践的实效性, 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改善教育行为, 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案例:教师对教育实践中问题情景再现的研修支架分析

二、构建支架, 有效促进园本研修的同伴互助

提升园本研修同伴互助的效力, 无疑是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力量。同伴互助, 不仅创设了和谐融洽的研究氛围, 营造了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 而且园本研修就是教师与新知识新事物的对话、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 是一种“共享”, 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案例:“六一阳光欢乐行——走进社区”舞台剧“剧本创编”中的支架研修分析

三、构建支架, 有效促进园本研修的专业引领

书, 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 并进行交流, 可以不断充实自己。读专业书籍, 就是以书籍为载体, 让教师与作者进行对话和碰撞。在实践中, 我们以教师间互动式的读书学习作为研修的基本方式, 以此来引领和催生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引领以其学习内容广、可操作性强、研修的可持续性、互动的有效性等特点, 极大地提升了校本研修的效能,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案例:《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研究学习支架研修分析

构建“支架式园本研修模式”就是应用多种形式的研修形式, 形成有效的同伴互助, 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智慧的碰撞, 在资源整合中进行思维交流, 在碰撞交流中实现创造和提升, 以帮助教师解释现象、概括经验、提炼规律, 把教师经验组织起来, 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 使教师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不断解决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构建一个反思、互动、创新的新型研修模式, 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美) 劳拉.贝尔克, 亚当.温斯勒著, 谷瑞勉译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幼儿教育[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丽莲.凯兹著, 廖凤瑞译.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朱宁波.中小学教师与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4].杨成礼.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教学方式调查与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4) :102~103

园本研究 篇10

1. 基于幼儿早期健康和发展动作潜能。

从幼儿身心发展的本能需要来看:幼儿喜欢运动, 热爱运动是他们生理上、心理上的本能要求。如果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提供必要、充分的活动机会, 满足他们好动欲望, 就能使幼儿身体发育正常、体魄健壮、生命力强大, 可为其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基于本园体操特色现状。

常州市阳光幼儿, 1998年成为常州市首家“幼儿基本体操训练基地”, 2008年又成为“江苏省幼儿体操训练基地”。实施幼儿基本体操特色以来, 荣获江苏省、常州市比赛一等奖十多次。体操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1) 课程方面:我园已有特色园本课程《我爱体操》, 但课程内容仅为体操比赛的基本动作和专业的姿态操, 在全园各年龄阶段普及的基本动作、完整操节需要做进一步的选择和思考。 (2) 教师成长方面:每年会选择工作责任心强, 体育舞蹈方面有特长的老师参加江苏省体操促进会的培训, 但在全园针对不同层次老师开展体操特色培训, 让班级开展体操特色项目有序进行这个方面需要实施新的策略。

二、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 身心的健康存在是保证人的发展的首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心健康之上。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 从身体到性情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如果不赋予他们健康的体魄, 健全的心理,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运动习惯, 他们一生的健康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 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可见, 体育和艺术在幼儿教育中是两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概念界定

1. 艺体活动:

是指以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对象, 以徒手操动作和轻器械操为主, 辅以简单的配合动作, 加上形式多样的队形变化和造型, 配上节奏鲜明而欢快的音乐, 集体团结协作完成的一种体育活动。

2. 园本文化:是指通过开展各种体操艺体活动, 构

建“运动、健康、快乐、阳光”的体操思想、体操氛围、体操状态和体操行为的综合体现, 树立特色精神、特色环境和特色教育的品牌, 全面推动幼儿园良好口碑和长足发展。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发展幼儿的体操基本动作, 增强体能。在艺体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审美情感和意志品质, 培养良好的个性素养;研究小、中、大班幼儿基本的体操动作和基本技能。了解相关的体操文化和体育活动精神的文献研究。结合日常教学, 研究与健康、体育、艺术等幼教课程领域有机整合与渗透课程。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小、中、大班幼儿。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基础

展望十二年的体操教育历程, 我园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 (1) 体操教练型老师的专业培训。为更好地完成特色办园任务, 更全面地发挥全园老师的整体作用, 我园成立由体操教练型教师组成的特色研讨共进组, 一方面学习大、中、小班各类幼儿基本体操的基本技能动作要求和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聘请了我市少体校国家级的体操教练来园为教师做讲座培训, 不断学习基本体操的教学方法。 (2) 全园体操班良好系统的训练。我园体操班每天安排实施基本动作的学习, 使幼儿对基本体操的兴趣浓厚,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体操班积极争取参加江苏省、常州市幼儿基本体操比赛, 以及受常州市政府、文化馆、电视台等的邀请参加各种演出。 (3) 体操特色氛围的营造。我们注重让幼儿在美的环境熏陶下对体操有更浓厚的兴趣。整块的大型彩色外墙喷绘、名人廊里的精彩瞬间照片、我园小朋友参加省、市比赛的展板, 处处都彰显着体操特色的阳光文化。

园本研究 篇11

园本培训是立足本园基础,结合本园课程、教师、幼儿及社区环境开展培训,主要是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现在许多幼儿园都开展了园本培训,在园本培训中反思这个环节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反思型教师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幼儿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在提高专业水平以及幼儿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基于园本培训研究教师的反思能力,分析目前园本培训中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现状, 给出培养和提高幼儿教师反思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园本培训 幼儿教师 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具备各种能力,才艺、管理能力等等,而反思能力在教学中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不仅对幼儿对教师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反思能力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园本培训则是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和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1]。在园本培训的基础下,教师会更加积极,并根据他人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结合培训内容来总结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

但是目前国内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在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现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园本培训中,许多教师只是在同事之间交流经验、反思结果。此外,幼儿园的琐碎事情比较多,教师的工作量大,负担重,参与培训的精力有限,则反思意识和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而最重要的是,许多教师对园本培训的认知和心态存在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园本培训是幼儿园开展职后教育的一种形式,将反思和交流理解为对教学工作中的不满或幼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作一个宣泄。许多教师明白在园本培训中能够获得别人的经验理论,或者其他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方案与他本身的经验相似,就直接接受别人的成果,在培训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教师本身方面,园本培训的效果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从而流于形式,没有良好的反思氛围,教师反思能力的提高则受到限制。

2.园本培训没有达到提高教师反思能力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园本培训存在着问题。我国幼儿园的发展没有我国小学到大学那样完备的体制,因此在园本培训的制定方面没有一个好的实践方向指引[2]。园本培训计划和目标都是根据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由幼儿园教师制定,培训计划各具特色。但是,在制定过程中,幼儿教师具有个体差异性,培训内容多为理论性,实际操作性不强。培训计划存在不系统不专业的问题,而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反思能力的提高都会有一定的影响。除园本培训计划缺乏系统化外,还缺少专家或园本培训带头人的专业引导。没有专家引导,在园本培训中导致的结果是,幼儿教师的经验交流及反思存在抓不住要点的现象,没有提点性的意见。

因此,在园本培训下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式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结合实际给出以下几个方法建议:

一、创造反思的条件和机会

在园本培训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请专业幼儿讲师来幼儿园开讲座、幼儿园与幼儿园之间进行园本培训的合作等等,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使教师能在参与园本培训中体会到个人、集体以及有专业人员引领反思的好处,给教师学习观摩、研讨反思创造一个机会和平台。此外,在简短园本培训时注重时间的把握,确保教师有足够的精力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教师就有更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最终形成一个反思的习惯。

二、树立反思意识

园本培训时,培训者在培训前腰强调培训意识,将教师接受培训的被动位置转为主动位置,发挥教师主体地位去研究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做的则是加强自身的学习,切实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反思意识,将教育理念转为教育思想、教育行动。例如,幼儿教师在教学的当天遇到孩子午休效果不佳的问题,培训者可以及时开展一个简短的园本培训,在培训中给教师3至5分钟时间思考有关如何有效地引导孩子午休这一问题,并进行案例举例反思,最后总结中再次强调教师树立反思意识非常重要。

三、营造反思氛围

氛围对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反思氛围。有研究指出,反思不是一个人的事,它是一个群体智慧的结晶,它需要群体的帮助。而反思能力的提高有力教师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对幼儿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幼儿园在园本培训中也要注意教师反思氛围的营造。例如,在培训中,培训者专门设定教师反思时间,并要求得出反思结果。教师进行随机分组讨论,讨论结果以发言形式呈现或以书面形式呈现。最终达到教师之间共同探讨、共同解决,经验得以有效传播的效果。在每个人都反思的情境下,形成浓厚的反思氛围,教师的反思能力得以逐渐提升。

四、 进行反思训练

在园本培训中,教师通过培训总结经验,逐渐培养反思能力。而反思能力的提高则需要不断地训练。培训者在每节培训课上,加入反思环节,形成一个反思模式,除去教师经历的幼儿教育问题,另外提出假设性问题训练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管提出什么方案,培训者都予以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进行了反思训练。幼儿教师从培训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并和他人进行交流,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幼儿教师的工作虽然繁忙,但是定期空出时间进行思考进行总结远比重复教学中的错误要好。多反思,有利于在现实教育问题的解决。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进行园本培训时多看别的教师怎么做,多和别的教师说一说幼儿教学时的问题,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修养并在实践中多进行操练,进一步实现幼儿园的发展。

【结 语】

幼儿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园本培训中非常重要,它关系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就反思能力的提升,除了,外在的园本培训的制度氛围等,最主要的还是要靠幼儿教师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文娟.在园本教研中提升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

【2】冯江英,孙钰华.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

园本研究 篇12

一、第一个阶段:盘查问题、尝试解决

(一) 开展专题的问卷调查

根据家长们的反映和在幼儿园初步了解到的情况, 我们进行了专门的家长问卷调查。该调查涉及食谱的搭配、原料的选择、加工的方法等有关膳食工作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家长问卷的整理, 我们发现比较集中的意见有:

(1) 幼儿在幼儿园好像没有吃饱, 回家后还要吃很多东西;

(2) 每次家长问孩子吃的是什么, 孩子们的答案都是:白菜。家长觉得幼儿园没有按照食谱供应;

(3) 幼儿园的菜里面看不到肉, 都是一些肉沫, 是不是幼儿园克扣幼儿的伙食费;

(4) 孩子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

(二) 根据问题展开研讨, 幼儿园内部寻求解决的方法

对于家长提出的这些疑问, 幼儿园十分重视, 召开了卫生保健部门、后勤财务部门、班级人员共同参与的专题膳食会议, 让大家就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 卫生保健部门:食谱是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提供的“3~6岁幼儿一日膳食供应的品种与数量”来进行制定的, 能够保证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部分家长对营养的理解走入了误区, 认为只有大鱼大肉才是有营养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宣教工作。对于幼儿不能正确地说出幼儿园供应的食物名称, 需要班级老师共同配合, 教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食物知识。

(2) 后勤财务部门:已经严格按照食谱的要求, 提供了足够和新鲜的原料。潲水桶里面有很多饭菜, 原因应该有几点: (1) 幼儿供应量多于幼儿的进食量; (2) 幼儿进餐的管理不到位, 幼儿进食量不够。

(3) 班级老师:有很多菜幼儿不喜欢吃, 如芹菜、云耳还有一些绿叶蔬菜, 幼儿都是直接就从碗里挑出来, 老师不好管理。建议幼儿不喜欢吃的菜尽量不要出现在食谱上;卫生保健部门在定量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进食量来制定, 现在的定量太多了, 所以就出现了浪费的现象。

(4) 食堂工作人员则认为为幼儿做的菜中不能放过多的佐料, 烹饪的方法也应以蒸煮为主。现在用大锅做的饭菜肯定没有什么味道, 但是幼儿的营养还是能够得到保障。

(三) 采取相关措施, 并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价

(1) 根据大家的建议, 幼儿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 向家长代表介绍幼儿园制定食谱的原则, 并请家长品尝幼儿的食物, 使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能够认同幼儿园的膳食管理, 并通过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向全体家长进行正面的宣传。

(2) 在保教知识宣传栏中介绍一些幼儿营养的相关知识, 将“3~6岁幼儿一日膳食供应的品种与数量”张贴出来, 希望家长树立正确的营养观, 能够与幼儿园就幼儿的营养供应达成共识。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的家长委员会成员因为工作关系未能按时到会;有很多孩子是汽车接送, 家长很少来园;来园接送的家长也因为接送时的匆忙, 根本就无法关注到保教宣传栏的内容。而幼儿饭菜的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家长也常常向老师抱怨幼儿不喜欢吃幼儿园的饭菜。可以说通过幼儿园第一次的研讨与实践、流于形式的做法, 未能打消家长对幼儿园膳食管理工作方面的疑虑。

(四) 总结与反思

我们对膳食专题会议内容进行了整理与总结发现:

(1) 在幼儿园内部召开的会议中, 由于部门与班级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场说话, 幼儿园内部召开的关于膳食管理专题会议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反思, 通过家长提出的问题找出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 提出解决的方法也相对简单。

(2) 召开家长委员会时间匆促, 无法提高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的兴趣;宣传栏也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导致家长认为幼儿园并不重视他们提出的意见, 从而使家、园之间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

二、第二个阶段:学会反思、寻求突破

(一) 从根本上分析问题

我们对第一阶段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 认为家长对幼儿园膳食管理方面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原因在于:幼儿园只了解到家长提出的问题, 并没有认真地去了解家长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 家长到底想要幼儿园给出一个什么样的答复。因此我们要求幼儿园内部学会从自身查找原因, 并重新制定了以家园共同“制定食谱”为突破口的实施方案。

(二) 从自身工作出发, 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们汲取了第一阶段的教训, 在第二次的膳食专题会议上, 要求各部门、班级学会从自身的工作中查找原因, 积极寻找对策。

(1) 保健部门:如何在坚持膳食供应原则的基础上, 翻新花样食谱, 不但要让孩子吃得科学, 还要让孩子喜欢吃。

(2) 后勤财务部门:如何按照保健部门的要求为食堂供应新鲜高质量的食物原材料。

(3) 班级老师:如何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伙食供应情况。

(4) 食堂工作人员: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的饭菜。

通过讨论我们决定:加强家园之间的双向交流, 一方面向家长征集食谱, 翻新幼儿园的花样食谱, 一方面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膳食供应情况, 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园膳食供应情况。

(三) 集思广益, 多渠道解决问题

1. 拓宽宣传渠道

(1) 利用幼儿园网站进行宣传:每周除了在幼儿园的公示墙上向家长公示下周的食谱外, 还在幼儿园网站上进行同步公布, 这样就方便了汽车接送幼儿和全托幼儿的家长们了解幼儿园的花样食谱。

(2) 在各个班级的家长园地中开辟窗口, 张贴幼儿自己选出的喜欢的菜, 让幼儿带动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进食情况, 同时主动要求家长对幼儿园的食谱提出意见和建议。

2. 广泛征集食谱

(1) 我们在全体家长会上发放幼儿食谱征集表, 请家长门提供幼儿在家爱吃的菜名、做法;

(2) 邀请班级老师提供花样食谱, 尝试让每个班级出一周的食谱;

(3) 保健部门上网查询其他幼儿园的带量食谱。

通过这些举措, 家长普遍反映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膳食供应情况, 幼儿园也收集到了很多食谱:有家长提供的, 有班级老师制定的, 还有保健部门在网上搜寻的。这些举措充分地激发了家长们参与幼儿园膳食管理的兴趣, 但是也提出了幼儿园是否真正按照食谱进行供应的问题。而幼儿园通过反复地研讨实践也更加意识到膳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四) 总结与反思

(1) 我们加强了宣传的力度, 采取部门与班级从不同的层面积极主动地向家长推介幼儿园的食谱, 幼儿园宣传部门重点面对所有的家长, 而班级则从本班幼儿着手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饮食方面的喜好;家长们对幼儿园主动征集食谱的举措也表示了很大的热情, 纷纷向幼儿园提供自己孩子喜欢的或者是自己拿手的食谱与大家一起分享。

(2) 通过第二次研讨与实践, 我们不但在膳食供应的问题上与家长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 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从自身的工作中查找问题, 学会了反思;实现了园本教研中的“唤醒”即让参与者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 摆正了自我在工作中存在的位置, 从而激发出在工作中的主动性。

三、第三个阶段:“幼儿为本”, 完善方案

(一) 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不断反思

(1) 我们对收集到的食谱进行整理后发现, 家长提供的食谱不适合大锅烹饪, 从网上收集到的食谱也因为原材料供应的问题或是饮食习惯的问题能够借鉴的不多, 而老师们则因为缺乏科学的膳食知识, 制定的食谱都是依照自己的口味, 无法对幼儿的健康提供足够的营养。

(2) 幼儿园多渠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利用网络媒体能够面对全体家长, 班级老师则对本班幼儿的进餐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 让家长感受到了老师对幼儿的关心。

(3) 针对家长提出幼儿园是否真正按照食谱进行供应的问题, 我们也进行了分析, 认为家长真正想了解的不但是幼儿园膳食供应的真实情况, 更重要的是担心幼儿能否在幼儿园得到健康的成长。

因此我们决定重点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为目标, 强化保教合一意识, 加强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常规教育, 规范班级对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程序与步骤;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让家长更细致地了解幼儿在园地生活情况;同时走出去向市内的同行们学习, 完善食堂管理制度, 翻新花样食谱。

(二) 在研究中不断完善膳食管理的各个环节

(1) 卫生保健部门专门组织教研组、年级组制定出了幼儿生活活动组织步骤, 规范了保教人员在一日工作中的操作程序;要求班级加强对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特别是进餐习惯的培养, 纠正幼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 同时加强进餐时的护理;要求老师在分发饭菜时向幼儿介绍菜名, 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进餐情况, 并将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向卫生保健部门反馈。

(2) 加大宣传力度:在每周公布食谱的基础上, 利用网络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幼儿园食物制作过程、幼儿园食物制作成品、幼儿进餐情况用新闻网页的形式上传;将幼儿园制定食谱的原则发放到每个家长的手中, 张贴在每学期开学的宣传栏中, 同时定期更换班级“我最喜欢的菜名”, 将幼儿进餐的照片张贴在班级的家长园地中, 让每个家长都能够看到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用餐的情景。

(3) 主动向市内其他知名幼儿园学习, 借鉴他们先进的膳食管理方法, 学习他们的配菜经验, 成立幼儿食谱库, 将幼儿的食谱进行分类, 如:包点类、炒菜类, 炖菜类等, 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花样食谱;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共同审核每周的食谱, 检查幼儿园的工作;同时食堂也想方设法在保证营养不流失的基础上, 提高自己的烹饪技巧, 翻新菜肴的做法。

(4) 帮助家长们掌握正确评价食谱营养的标准, 公布每个季度进行营养计算结果, 将幼儿年度体检的结果及时反馈公布, 使家长们了解幼儿生长发育的状况, 从而打消家长们的疑虑, 使他们积极与幼儿园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 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们细致的宣传, 幼儿园的膳食管理工作更加透明了, 班级周到的生活护理让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 体检与营养计算结果的公布打消了家长对幼儿在幼儿园是否能健康成长的疑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邀请家长委员会成员每周三的下午分批来园审核食谱、检查食堂制作食品、监督卫生情况、观摩幼儿进餐的做法得到家长们的一致肯定。

四、在“食谱制定”循环过程中的收获

我们在“食谱制定”的“实践—研讨—再实践—再研讨—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得到许多收获:

(一) 全面参与膳食管理, 创新了幼儿园的花样食谱, 科学严谨的膳食管理成为幼儿园工作中新的亮点

1) 我们的膳食管理工作形成了从食谱制定到信息反馈一整套规范的操作程序, 并在各个环节中都形成了良好的家园、幼儿园部门之间、部门与班级之间的参与互动。

幼儿园膳食管理操作程序示意图如下:

2) 在保证食品营养不流失的基础上, 食堂工作人员提高了烹饪水平, 创新了花样食谱:

(1) 成功地推出了孩子们喜爱的、既能保持菜蔬营养又酥软可口的蒸菜系列:如茄子蒸肉、土豆蒸排骨、红枣蒸南瓜等。其中蛋饼蒸肉富含优质蛋白质, 口感滑嫩, 成为了每周食谱中的保留品种。

(2) 推出了清爽可口的炒码粉, 食堂工作人员将米粉、高汤、炒码分开盛放, 避免了因汤、粉、码子装在一起稠汤的弊病, 保持了米粉特有的口味。

(3) 自制的包点原料新鲜多变, 式样精美, 受到了家长孩子们的一致好评。如小朋友们特别喜欢的汤包系列, 除了常见的香菇瘦肉馅外, 还有韭菜瘦肉、粉丝蛋皮菜心馅。每次吃包子的时候小朋友都特别地高兴。

(4) 粗细巧搭配, 营养更全面。食堂工作人员经常用小米、高粱等杂粮熬制成稀饭, 用荞麦面粉制作成包点, 用红薯制作成菜肴等, 让小朋友得到了更全面的营养供应。

(5) 保健甜品, 好吃又防病。我们根据季节制作甜点作为下午的点心:如春天的黄豆枸杞汤, 增强小朋友免疫力, 预防传染病;夏天的绿豆百合汤消暑解渴;秋天的银耳雪梨生津清肺润喉;冬天的红枣姜汤驱寒保暖。现在很多家长都来幼儿园学习甜品的制作方法。

(二) 多渠道的宣传改变了家长的科学育儿观, 幼儿园“健康”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我们利用幼儿园网站、幼儿园外墙的灯箱宣传栏、班级家长园地等栏目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幼儿园的食谱制定的原则、幼儿生长发育评析、幼儿园食物制作过程、幼儿园食物成品、幼儿在园的一日保教活动等内容向外界公布, 不但使幼儿家长感受到了幼儿园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 还使家长们学会了科学地看待幼儿的膳食工作, 科学地评价幼儿园的膳食工作, 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膳食管理工作中来。幼儿园每周三的食谱制定会议, 从只有家长委员参加, 慢慢地发展到许多家长自愿参加。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新生家长慕名前来。很多家长表示是在网上了解到幼儿园的丰富多彩的保教活动之后才带孩子前来报名, 幼儿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同时也拥有了越来越旺盛的人气。

(三) 立足实际的深入研究, 提升了工作人员的能力, 促进了保教队伍专业化成长

我们通过这次研究活动, 不但有效地解决膳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使教职员工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教职员工学会了更加平等坦诚地与家长相处, 学会了从工作中发现问题, 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提别是在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1) 学习能力:学会了发现问题, 学会主动向外界寻求帮助, 如向家长学习, 向同伴学习等。在学习中我们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观念, 从而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2) 反思能力:通过研究, 我们各部门班级工作人员对于反思的态度也经历了拒绝反思—被动反思—主动反思的过程, 也意识到了反思是自身专业成长的必备素质。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还以进餐护理为突破口, 加强了对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 也使幼儿生活活动组织和生活护理等工作日趋规范。

上一篇:灰色马尔可夫下一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