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2024-10-02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精选12篇)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篇1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各阶层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接受。企业一旦忽视社会责任, 使利益相关者受到损害, 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甚至倒闭。三鹿集团劣质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不顾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 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声誉上的损失, 阻碍企业自身的发展, 而且会增加社会各相关部门的支出, 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可见, 如何建立和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 既是一个现实选择的问题, 也是一个理论上有待研究的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意义

在我国, 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始于2006年, 它有两个明确标志:一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第一次提出了社会责任的概念;二是《公司法》第5条将公司应“承担社会责任”以法律条文确定了下来。上述两个文件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由此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正式进入探索实践阶段。

从管理学角度看,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内在机制, 通过这一机制, 企业对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它是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规化。

1.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长期利益。

尽管从短期来看,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毫无疑问会带来企业成本或支出的增加, 它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短期利益。例如, 企业增加工人的福利会增加生产成本, 企业安装污水净化设备或空气净化设备会增加企业支出。但是, 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给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从而给企业带来长期利益。

2. 有助于避免法律漏洞或执法不严带来的损害。

我国《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 都分别规定了企业应该承担哪些社会责任。然而, 近年来有关企业产品质量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职工权益保护问题等, 不断为媒体所披露。究其原因, 有的是因为执法不严, 有法不依;有的则是因为法制还不健全, 导致个别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

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较为受到认同的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既要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 又要对各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责任。与企业其他责任相比, 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如下特点:

1. 内容比较复杂。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 因此, 无法对其内涵用一个完整的定义来表述, 只能就其目前的特点进行描述性的概括。在学术界, 有些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本身的含义提出了质疑, 认为这一概念侵犯了企业对于自有财产的权利, 这种观念可能会对西方的自由经济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 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也具有道德上的自愿性。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受到两方面力量的制约:一是法律强制约束, 例如我国《公司法》第5条就规定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 如果企业不遵守这一要求, 便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二是道德约束, 即依靠社会舆论道德的力量使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例如从事社会公益事业虽并没有法律上的强制要求, 但公共道德要求企业应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

3. 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外部性内部化特征。

即企业在生产经营或决策中, 如果损害到外部社会各关联方的利益, 最终, 企业必须为其忽视社会责任付出代价。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 企业应按照内部控制以下要素: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其内容包括:

1. 营造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环境。

(1) 建立社会责任的价值观。在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体系中, 对于员工的考核多数是依靠一系列经济效益方面的数据或指标, 例如:成本率、利润率、次品率等, 而往往忽视了社会责任价值观的影响。

我们要强化员工社会责任意识, 使其认识到每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 除了自己个人的利益需要保障, 也不能忽视整个社会的利益, 否则, 最终个人的利益也无法得到保障。

(2) 建立社会责任相关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长期为全体员工认同的社会责任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及行为方式, 建立以承担社会责任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内容的企业文化。不仅要将企业社会责任写成制度挂在墙上, 而且要将其融入到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 即在制定企业最高战略目标时就应该考虑到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3) 健全董事会职能, 是完善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举措。应该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水平, 优化董事会结构, 合理界定董事会规模, 建立董事责任追究机制。同时, 提高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准。

2. 识别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风险。

(1) 关注企业高管人员以及员工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意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若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会在战略制定、重大决策上做出损害企业声誉或公众利益的决定;员工社会责任意识若不强, 会为个人或短期利益而损害客户或公众利益。 (2) 观察企业经营方式、业务流程设计是否会诱发企业社会责任风险, 是否符合行业或企业特点, 企业流程的设置能否监督员工承担社会责任。 (3) 企业在进行产品研发、新技术使用过程中有否侵犯知识产权, 产品的研发是否符合低碳环保理念。 (4) 承担社会责任要求企业有足够的财力作为支持, 企业经济效益若不好, 则承担社会责任只能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 (5) 企业员工健康、营运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否存在隐患。特殊行业例如煤矿、化工、医药、印染等企业在预防职业病方面有没有采取有效措施, 企业在排污或二氧化碳排放上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等。

3. 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控制活动, 将社会责任整合到企业的业务流程控制中。

(1) 在采购环节应严格执行职务分离, 购进物资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应由独立于采购和会计部门的人员来承担, 防止采购人员舞弊或受贿, 损害企业声誉。

(2) 在生产环节应严格产品质量控制, 按照社会责任指引的要求, 建立以下内部控制: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严格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加强产品售后服务。

依据“两型”企业的标准, 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实施控制, 改进工艺流程, 降低能耗, 加强对工业废气、废渣的回收利用和综合治理, 开发可再生资源;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监测考核体系, 严格监督, 落实岗位责任制。

(3)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 制定员工成长 (包括员工的安全和培训等) 的长远规划, 维护员工权利。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和员工薪酬增长机制。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保证管理层与员工沟通渠道畅通, 重视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4) 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 运用各项财务活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控制。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预算制度, 根据拟承担的社会责任编制年度预算。为应对突发性社会责任事件,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基金。构建稳健的资产结构、资本结构, 保持适当的债务水平, 选择合适的信用政策和股利政策, 在投资决策中还应考虑对社会责任的投资。

4. 建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评价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经济责任、伦理责任、法律责任以及慈善责任。企业应当将各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纳入到绩效评价体系中。例如, 企业应当设定员工薪酬增长以及福利目标。同时, 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底线, 必须遵纪守法、照章纳税, 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义务 (如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等) , 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 不偷税、漏税。除了利润或增长目标外, 企业还应当设立慈善贡献目标, 考核企业为慈善事业做出的贡献, 提高企业参与慈善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上述指标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度量不能一概而论, 它们之间也有轻重之分。通过对各指标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将众多指标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可知, 首要指标是企业对投资者和商业伙伴的责任, 其次是资本回报率, 第三是健康与安全认证, 第四是捐赠支出比, 第五是产品体系认证。在运用这些指标进行评价时, 要按照其重要性赋予权重, 再进行全面分析 (评价指标及权重见下表) 。

注:此处给出的是制造业权重, 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 其他行业应根据行业特点确定权重。

5. 在董事会中建立共同决策机制。

为保证企业经营的公平有效, 有必要吸收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决策, 除了常见的独立董事制度, 还应该建立员工董事制度、消费者董事制度等, 使各利益相关者有机会对企业决策发表意见。

参考文献

[1].张兆国.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风险控制.财务与会计 (理财版) , 2010;10

[2].王清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会计研究, 2012;10

[3].陈佳贵等.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4].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0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篇2

工程名称:建设单位:甲 方:乙 方:合同编号:

(项目负责人)

xx建设内部责任承包合同

甲方: 地址:

法定代表人:

乙方:(项目经理人,项目承包人)地址:

身份证号码:

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开拓业务渠道,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甲乙双方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规范经营行为。

第一章 合同性质

第一条 本合同乙方是指根据甲方授权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管理的项目经理人(项目承包人)。故乙方属甲方员工,应遵守甲方内部规章制度,并在甲方授权范围内代表公司履行职责,切实对公司负责。

第二条 乙方与甲方签订的《xx建设工程内部责任承包合同》是一种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而非通常所称的“清水包”合同。其目的是更好的履行甲方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防范经营风险。

乙方不得越权对外签订本合同所涉及工程的分包和转包合同,不得越权对外签订借款合同。如乙方违约,则对甲方所受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章 合同标的

第三条 乙方承包的工程:

工程名称:,合同造价: :

开工日期,竣工日期:,合同工期: 天,质量目标: 合格。

第三章 双方权利义务

第四条 甲方权利和义务:

(一)项目担保

1.在甲方与建设单位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后,甲方有权根据工程项目和乙方情况,要求乙方提供相应的担保:

(1)担保采用保证金担保、抵(质)押担保、第三人以信誉及财产担保(担保合同另订);

(2)抵(质)押原则上应为乙方现有的自有资产,慎用其未来权益(如其他项目应收款项)和第三方资产。乙方在该工程项目中以自有资金进行的垫资,可以被视为抵(质)

押物;

(3)抵(质)押设定程序遵循《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甲方关于担保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2.对乙方提供的抵(质)押物价值和用于该工程项目的甲方资金的风险程度,甲方有权全程监管,并视情况及时要求乙方对担保的方式和款物进行调整。

(二)工程款管理

1.所有工程款必须汇入甲方账户,再由甲方扣除管理费及乙方应承担的费用后支付给乙方,乙方必须同时向甲方提供相应的合法、有效、真实的票据。乙方不得以项目部或个人名义向建设方领取工程款或借款,一经发现,乙方愿意立刻归还款项并接受所领取工程款或借款额的10%~20%作为处罚。

2.工程所需的保证金及带资、垫资款均由乙方自行解决。如需甲方帮助解决,乙方需承担利息,并经公司董事长审批后方可实施,如因不可抗力及其它原因造成上述款项无法收回的,所有经济损失均由乙方承担。

3.在施工过程中,由乙方负责收取工程预付(备料)款、进度款、竣工结算尾款。资金不足时,由乙方负责筹措和垫资。如建设单位资金不能按时到位,由甲方配合,乙方负责催讨;竣工后工程款不能结清,由乙方负责催收,并按甲方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奖惩。

4.工程款应在承包期内专款专用,履行甲方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甲方有权随时要求乙方出示现金明细表,若发现乙方违反公司资金、财务等管理制度,侵占、挪用工程款的行为,甲方有权予以制止;情节严重的,甲方有权单方面解除本合同,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工程施工管理

1.乙方如发生以下行为之一时,或建设单位要求,甲方可以单方面解除本合同;(1)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到岗率未达到主管部门或建设单位要求或未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2)管理的工程项目发生重大质量安全责任事故;(3)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4)因身体原因(应有市级以上医院证明)不能胜任项目管理工作的;(5)其他不可抗力的原因。

2.甲方有权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参加工程中间验收、竣工验收,并审核乙方上报的工程量报表和工程结算。

3.甲方有权对本合同涉及的工程质量、工期、安全问题进行监督,定期进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第五条 乙方权利和义务

(一)对外合同的签订

1.乙方经甲方授权对外签订涉及本承包工程的重大合同前,需将拟签订的合同文本交甲方相关部门审查。待甲方审查批准后乙方方可签订。如乙方未经甲方批准而签订合同给甲方造成损失的,需承担赔偿责任。乙方对外签订涉及本承包工程的一般性合同,需报甲方备案。

拟签订的合同是否为重大合同,根据甲方内部相关规章制度界定。

(二)工程利润分配

1.按甲方和建设单位所签《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结算方式结算,工程款汇入公司指定帐户后,公司先按 %提留,等工程竣工并与公司移交结束后按以下的费率一次性结算:乙方按工程结算总造价的 %交纳承包(管理)费,二级建造师使用费 元/月,承包工程支出的各类费用(包括各类税费及当地建筑主管部门的各项管理费)由乙方自行交纳或由甲方代缴。

2.乙方收入须在其结清材料人工费用后,经甲方审批发放,并代扣法定税,未经审批

结清前,乙方管理的资金材料均为公司财产,乙方不得擅自处理固定资产和周转材料。

3、为有利清偿乙方潜在债务,如乙方在甲方处无后续工程,甲方可根据合同履行情况暂扣部分款项作为押金。具体数额视乙方资信情况而定。

(三)工程结算

1、由乙方编制工程项目竣工结算书经甲方备案后,由乙方报建设单位委托具有审计资格的机构进行审计。乙方负责与发包方(建设单位)进行工程结算核对、审结,并催收应收款,以利于本工程内部责任承包的结算。

2、因工程提前或延误的奖罚的权利义务全部由乙方承担。若延误工期,乙方需承担对建设单位的违约金和相关损失赔偿。发包方(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文明施工和安全的奖罚的权利义务全部由乙方承担。

3、工程竣工后,保修期内发生的维修工作和费用由乙方负责。预留在建设单位的保修金,保修期满后由乙方负责追讨,待保修金进入甲方帐户后,再拨付给乙方。

(四)工程施工管理

1、乙方在承担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过程中,在甲方授权范围内负责甲方所承接的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并严格依法履行甲方与建设单位所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义务。

2、乙方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甲方《项目经理管理办法》等规定,服从甲方管理。因乙方在履行甲方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过程中产生违约责任,由乙方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

3、乙方有权组织项目管理班子(需报公司审批)、调配并管理进入工程项目的人力、物资、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落实材料的供、管、存、发工作,编好材料的收、发、存台帐。

4、乙方有权参加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按审核后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及时办好经济、技术签证,落实设计变更及停电、停水等造成影响工期或经济的签证工作。

5、乙方应每月28日前向甲方上报工程进度和各类报表,及时上交成套竣工资料,以便甲方监督。若不能按时上报各类报表,处以乙方工程总价0.3%的罚金。

6、乙方必须严格执行甲方制定的项目印章使用、管理规定,在授权范围内正确使用代理权限。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超越原授权范围的,也必须事先征得甲方同意和批准,否则乙方应承担由此引起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五)材料采购

1、对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中约定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材料,乙方依照《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的相关条款行使权力,履行义务。

除建设单位提供材料以外的材料,经建设单位同意在确保材质和要求的前提下乙方可自行采购。乙方采购材料和半成品,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尤其对供货方提供的格式合同要认真审核,对材料质量、数量及付款方式等条款要尽谨慎注意义务。付款方式要充分考虑工程款的支付进度。

(六)安全和质量管理

1、乙方在施工过程中要杜绝重大质量事故,严格将事故频率控制在0.5‰以内。确保工程一次交验合格,工程质量达到甲方对该工程的承诺。如工程获得市级以上优质工程奖,甲方按其内部文件规定给予乙方奖励;若达不到合同要求,乙方需支付①合同要求省级及以上标准的、而未达到省级的则支付合同价的3‰,未达到市级则支付合同价5‰的罚金;②合同要求市级标准、未达到市级标准则支付合同价3‰的罚金。出现重大事故,按甲方有关处罚条例执行。

2、乙方按结算产值的/‰上交甲方作为质量、技术研发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使用。乙方按结算产值的/‰上交甲方作为安全、技术研发基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相关规定使用。乙方按结

算产值的/‰上交甲方作为财务基金,按公司财务部有关规定实施专款专用。

3、乙方须做好对外来人口管理登记工作,并完成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第四章 违约责任及管辖约定

第六条 因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乙方为第一责任人,由此产生的费用原则上由乙方承担。

乙方应及时按合同约定支付应由其支付的各类款项(包括民工工资等),若因不及时支付引起诉讼,导致甲方(含所属单位)银行账户被司法冻结的,15天内经乙方妥善处理能解冻的,不予处罚;账户被冻结超过15天的,从冻结之日起,乙方除一次性赔偿查封标的额10%的赔偿金外,还应向甲方支付每日标的额的0.5‰的赔偿金;被法院执行划扣的,按扣划标的额20%罚款。

工程未按期完成,建设单位向甲方要求赔偿的,由乙方承担赔偿责任。同时,乙方应支付给甲方 1000 元/天(不足一天按一天算)的违约金,甲方可以从应付或将会支付的任何进度款、结算款等款项中优先扣除。违约金不免除乙方完成工程的责任和其它合同约定的责任、义务。

第七条 双方中一方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并由违约方向非违约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以本工程造价的3 %计。

第八条 因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双方首先应友好协商,协商不成,双方均可到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章 其他

第九条 本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于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工程竣工验收达标,移交全部工程资料,结清管理费用后终止。合同中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做出补充规定,补充规定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条 甲乙双方根据现行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签订的其他合同、责任书等,按照相应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执行。

《xx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管理办法》等甲方内部规定同时适用于本合同。

第十一条 补充条款: /

甲方:(盖章)乙 方:

负责人: 联系电话: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篇3

关键词: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041-02

近年来,环境危机、食品安全问题唤起了人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反思。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现金流。若是企业忽略对社会的责任,将加剧环境危机和食品危机,破坏人类生存的环境,摧毁企业生存的根本。因此,对社会责任风险的认识和控制之于社会持续发展、企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社会责任风险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一方面是相关制度规定必须在财务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也就是强制性信息披露;另一方面是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自愿将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即自愿性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早在2000年就有39家上市公司在其会计年报的分析中有意识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这种披露压力来自会计准则的规定。蔡刚、干胜道(2010)研究认为沪市上市公司中共有290家披露了社会责任报告,其中32家自愿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福利、环境、职工福利等方面的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财务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为主,企业自愿披露较少。

社会责任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表明:市场的参与者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其所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不同,因而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不同。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履行者,拥有社会责任的全部信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客户、消费者、政府、普通公民等对该信息的拥有是不完整的。尽管相关制度法规强制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但是目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仍然存在内容不全面、信息披露模式单一等问题;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的分析;会计体系中缺少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等。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看,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或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低,且不向公众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或是披露不充分,对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水平的维护和提升而言,是一种风险因素。

社会责任风险就是由于企业可能存在不履行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低,且向公众披露的相关信息比较少或是不披露,对社会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造成的损害或损失的可能性。对社会责任风险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环境风险事前预测和控制相关理论的发展。1975年发表的《核电厂概率风险评价指南》,系统地建立了概率风险评价方法(PRA)。80年代,环境风险评价成为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1990年亚洲开发银行出版了《环境风险管理》。环境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经济问题,毫无疑问,涵盖环境问题的社会责任问题,就其实质也是个经济问题。社会责任风险也是众多风险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责任风险通过声誉信息、声誉信息系统、声誉信息网络作用于企业,从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影响。声誉理论最早的代表Kreps等人通过博弈模型凸现了企业声誉的重要性,认为企业声誉作为一种认知,将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决策。声誉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声誉信息在相关利益者之间交换、传播、将形成信息流、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声誉信息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独立企业各自行为自发形成的,如社会责任信息的自愿披露;二是由正式的第三方组织协调的,如社会责任信息的强制性披露。第一条渠道中的声誉信息流是短期的,能增强企业的信息情报网络。第二个渠道中的声誉信息流是长期有效的,一般以正式的信息报告形式出现,可信度比较高。

二、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关系众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企业的员工、产品的消费者、材料供应商、政府、普通公民、大自然、企业本身等。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所维系的利益相关者链条而产生和发生作用的。企业社会责任这些利益关系可以用四个链条来表示。

第一个链条:企业—产品供应商—产品消费者—企业。企业的现金流从采购、生产活动开始流出,这一环节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生产环境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把社会责任作为其战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确保采购的材料质量,确保员工良好的工作环境。但是,很多企业忽略了对社会的责任,导致风险产生,风险因素从企业传出,传到供应商,产品的消费者,最后又回到企业自身。试想一旦企业忽视其对社会的责任,其在采购材料时就可能购进质量低劣的原材料,甚至直接采购有害物质,直接受害的是广大的消费者。这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通过声誉信息流传播,损害企业的形象,破坏企业的良性发展。同理,如果企业不能保证其对供应商或客户的诚信,其采购过程中,赊欠账款就比较困难,企业现金流出在速度和时间上就没有优势。可见,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履行与否、履行的程度以及相关信息的披露关系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链条:企业—员工—企业。企业的员工是企业的主要力量,涉及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企业里大部分员工是技术人员,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占一小部分。员工与管理层的关系、职业健康与安全、培训与教育、是否给职工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等体现企业对员工的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表现在企业对员工精神上的关注和物质上的关怀,比如企业对员工的福利政策。如果企业不履行其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对社会来说是风险因素,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风险因素。上面两个链条是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直接影响角度分析社会责任风险的存在原因及其发生作用的过程。

第三个链条:企业—政府—普通公民—企业。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给企业现金流或其他方式的支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企业的投资等活动,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的价值。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向企业收取税收款项,用于集体公共支出,这是从企业流出的现金流。尽管我们的税收法律、法规尚存完善和提升的空间,但税收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当前仍然有企业存在偷漏税现象,这就会影响普通公民的利益,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对社会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风险。这是从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社会责任风险的成因和作用过程。当然,也有人会质疑税收的积极性,这里我们强调的是要从宏观的角度思考这个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只有每个企业都有自觉的纳税意识,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各项福利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从而改善社会的福利水平。企业不履行该项社会责任,政府就会对企业加强监管,增加了企业应付相关检查的成本,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

第四个链条:企业—大自然—普通公民—企业。生态环境是人类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根本,企业忽视对社会的环境保护责任,造成对环境的损害或破坏的可能性属于社会责任风险。吴维库、李贞恩认为环保事业本身也投资于未来的发展可能性,而不追求目前的盈利能力。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生存在这个系统中的每个人都会受到伤害。在这个链条中,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支出现金流,用于环保计划和环保设备的支出。这是企业对大自然的直接支出,支出对象比较抽象,但是,其结果却是很具体的。王妍,刘猷桓认为环境意识应当作为人的哲学意识,是对人类自我的反思和体认。企业忽略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将由于声誉信息的传播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影响其价值的提升;同时直接损害包括其自身及其子孙后代的生存根本,影响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影响及控制路径

(一)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影响主要包括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企业价值提升的影响,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人类现在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类未来子孙生存环境的破坏。二是破坏社会的道德建设、文化建设。道德标准是约束人类的重要标准之一,但类似三聚氰胺等事件,无疑是企业丧失社会责任的道德败坏。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通过企业社会形象和企业文化两方面产生作用的。忽视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可能在四个方面自毁形象:一是通过供应商,没有供应商会信任一个采购低劣材料制造消费品的企业。二是通过消费者,消费者是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的直接检验者。因此消费者对企业的评价是最真实的,也是企业形象最直接的传播者和塑造者。三是通过政府,政府通过税收,协调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企业是否按时、足额地缴纳税款,一定程度上传递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体现企业的社会形象。四是通过普通公民,比如企业通过一些慈善活动、或是社区计划等,向社会传递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取得公民的认可,提升知名度。社会责任风险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一个路径是通过企业的供应商、消费者或客户,采购环节、销售环节的不诚信,导致企业诚信意识的缺失;另一个路径是通过员工,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会导致企业文化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员工丧失对企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二)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路径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企业的员工、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普通公民、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等对社会和企业产生影响的。因此,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路径一方面可以从企业内部控制着手,将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纳入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之中。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控制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落实对员工的福利政策,确保员工工作环境的安全,从而控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另一方面,企業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要做好监管工作,政府通过完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等,有效地监管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信息披露情况;普通公民要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履行对社会的责任;外部自然环境是个抽象的主体,企业只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企业的价值创造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还需要社会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的支撑。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提高企业家的文化素质,从意识上唤醒企业家对社会负责任是控制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当然,企业也要反思社会责任风险可能对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流出,对企业持续发展和未来现金流入的影响。许多企业认为广告是企业品牌的最好宣传方式,其实不然,企业品牌真正的宣传者是产品的供应商、产品的消费者。很多企业为建设企业文化而烦恼,其实企业的文化建设从企业的管理者、经营者自身开始,其中领导层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文化建设。企业希望员工对企业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有荣誉感,就要先思考企业是否有责任心,无论是对其员工还是对社会。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作者简介:梁飞媛,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财务会计系教授,研究方向:现金流量管理、自愿性信息披露;李娇娇,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税务会计。

参考文献:

[1]姚瑞,邹国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0,11.

[2]蔡刚,干胜道.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主体特征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

[3]袁广达.基于环境会计信息视角下的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0,4.

[4]Kreps,D.Wilson.Reputation and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253—279.

[5]吴维库,李贞恩.企业低碳绿色战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0,7.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探析 篇4

(一)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其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生产经营的效果以及对现行法律法规的遵循度等目的,由企业董事会、企业管理层及其全体员工共同施行的,并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评估、控制环境、资讯与传递、监督决策以及自我检测等多个方面,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规化和合理化。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企业为了保证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生并能及时纠正错误和舞弊,而在各部门分工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也称为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主要需要遵守以下方面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之时,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得内部控制和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相互适应,并适时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评估,立足于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应当始终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将各个部门、各个工作、各个相关人员环节都纳入其中,力求做到内部控制人人有责。

(3)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能够依据当前实际状况,包括市场经营特点、社会环境等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之上,针对企业发展当中的重要发展项目,以及风险较高的部分实施重点监控,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发展风险,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制衡性原则。要求在进行内部控制的同时,通过企业其他机构设置、业务操作流程等与之相互制衡和监督,从而提高企业各个环节工作的效能。除此之外,实现监管职能的机构和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独立性。

(5)成本效益原则。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最为根本的追求,这就要求在进行内部控制之时,立足于企业利益需求,最大限度地扩大利益,促进投入和产出成正比增长。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某项内部控制措施之时,可能短期内会对企业的利益有所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则是有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则应当继续实施。

树立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促进经营管理的合法性发展,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企业合法发展经营。比如,三鹿集团虽属于我国的知名企业之一,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之时,不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抛弃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致使三鹿奶粉造成全国有超过三十万的婴幼儿受害,严重者甚至失去了幼小的生命。除此之外,还需要树立资产安全性目标、经营效果目标等。

(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指企业一方面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还需要针对社会、员工等担负一定的责任,履行社会职责,积极推动自身发展对社会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其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为了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效统一,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确保合法经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保障产品质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发展绿色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充分考虑股东、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合理地分配利润,不断满足员工的各项合法需求和发展追求;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尽企业一份力,推动社会进步。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通过内部控制的各种手段,有效地推动了企业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办事,减少法律风险,同时也有利于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以有限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企业作为盈利组织,在内部控制当中通过财务手段,确保企业担负起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降低经营风险,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

(2)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完善内部控制的动力。从社会责任和社会契约角度看,企业是建立在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基础上的契约组织,包括对社会、对相关企业、对职工等,企业履行契约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为了防止因代理关系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企业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架构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从属于企业内部控制,融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全过程。它是基于为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履行(即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得到有效满足)而提供合理保证的目标,由企业的不同控制主体从不同控制层面实施的一系列控制程序、方法、措施和政策的集合。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企业基于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主动实施的,旨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有效履行。企业是否有意愿实施内部控制,取决于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以及实施内部控制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是否充足。

(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动因

(1)外部的压力。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与其相关的利益者都将成为外部压力来源,一方面起到监督作用,确保企业实现社会责任之下的内部控制,另一方面则是督促和给予企业一定的压力,从而实现社会责任。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了股东、员工等,由于信息存在不对称的情况,为了进一步维护自身利益,实现社会责任。

相关的利益者则会通过各种手段实施监督职能,推动企业不得不实现社会责任之下的内部控制。比如可以通过面向企业施压,或者通过舆论影响,以及借助媒体、法律手段等方式。一旦企业没有实现社会责任,对内部控制水平不高,控制效果不够显著等,来自媒体的抨击,以及舆论的压力等都将给予企业外在动力,从而实现社会责任之下的内部控制。

(2)内在动力。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不仅需要面对外来压力,进而实现社会责任之下的内部控制,还有来自于内部的因素。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各方面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发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求。依据英国相关研究可知,在企业的经营当中适度地加入社会责任,将有效地提升企业绩效。

企业的内部控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具体包括了风险评估、信息等方面。通过企业内控有效地调整企业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而企业社会责任之下的内部控制工作,则是通过识别内控当中的社会责任部分,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和处理流程,进而为社会责任的实施服务,最大限度地扩大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作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前提之下,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如何实现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来自于质量、技术等,竞争范围有所扩大,企业声誉、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尤其是近几年发生了多起事件,由于企业并未担负应尽的社会责任,进而给社会给群众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危及生命。比如三鹿奶粉事件、安然公司破产事件等。与此同时企业在社会责任之下的内部控制,一方面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来自各界的好评,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决策投资、交易等的一项依据。

(三)控制内容和特点

(1)内部控制的内容。企业日常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囊括了各个部门、涉及的业务,又与企业的员工、岗位的环节紧密相连。就其作用范围而言,将会对企业的战略制定、管理工作等方面造成影响,就利益相关者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针对企业员工、环境等。

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难免遇到部分偶发性事件,甚至对企业生存造成严重威胁。比如英国石油公司在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探平台漏油事件,导致环境以及其他利益群紧急要求企业快速解决事件,对环境保护负责,对其他相关利益人负责。针对这一类事件,就要求企业应当制定事前预警机制,在发生偶然性紧急事件之后快速处理,事后及时总结。

(2)内部控制特点。首先是并存性,要求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之下的内部控制之时,将日常控制和针对偶发性事件的预防控制相结合。其次是将约束和激励控制结合,通过约束机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而激励机制则通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自愿地在社会责任之下实施内部控制。然后,需要树立一个合理的内控目标,一方面注重风险控制,通过定期培训、建立考核机制等方式,提高员工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及时抓住隐藏其中的机会,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谋出路。最后,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所有管理工作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有效的管理促使企业实现预期目标,同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实现全过程的监管。如图1所示,是针对企业全过程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

(四)内部控制框架

当前各大企业较为常用的内部控制框架是COSO、COCO、Turnbull三种,这三种框架各具特色,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同时这三种框架均是立足于整体之上进行内部控制,将内部控制看做整个过程或者组织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三大框架之下,有助于推动企业实现组织目标。并且在内部控制当中注重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了经营、财务等风险。立足于企业实际状况,不断改进和完善经营目标,遵循财务报告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为企业服务,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将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化的程度。但这三种框架又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进行内部控制之时,对于利益相关者的重视度不够,偏重于内部利益者的诉求而忽视外部,即忽视了社会责任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在现行的框架之下还应当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改进,尤其是补充其中的社会责任部分。这就要求所构建的框架,可操作性强,具有明确的控制目标和实现方式,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的框架结构必须包含控制目标、控制要素、控制主体和层面。如图2所示,是框架结构图。

三、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一)控制环境

划分权责,落实相关负责人的权利与责任,合理分配权限,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正确性。与此同时注意构建互相制衡的机制,相关部门、负责人之间互相制衡和互相监督,建立临时授权制度。将各个部门纳入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当中,全程、全员和全方面地实施内部控制。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文化建设,通过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责任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当中。

(二)控制活动

将控制活动融入企业日常运营当中,处理好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立足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规划,建设决策机制,树立合理的控制目标等。将企业的各个部门、所有员工以及利益相关者统统纳入控制活动当中,从部分到整体,内外结合地完成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现社会责任。与此同时,企业在实现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之时还将面临一定的责任风险,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辨别风险,解决风险,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提高控制效果。

(三)信息沟通

加强企业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及时获取信息并且进行整理、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四)风险评估

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将会面临来自于各方面的风险,在实施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之时,相应的也会面对责任风险。这就要求企业建立风险评估制度,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其中,股东大会作为风险评估最终责任人,董事会作为发起人,通过内外审计机构开展实际工作,依据制定的设计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掌控。

(五)监控

一方面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为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及时地针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相关工作进行监管,包括制定控制计划、目标、实施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形成初期评价报告,体现内部控制效果,与此同时及时将其反映给上级负责人和部门。另一方面要跟踪调整。实施动态监控,关注责任风险,将所有相关部门纳入监控工作当中。及时反映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内控规划措施,提高内控效果。

(六)内部控制报告

在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之下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制定内部控制报告。其中内部报告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和内控部门,就内控工作进行评价,并且制定相关报告给其他内部利益相关者。便于及时掌握情况发展状况,弥补当中的缺陷和不足,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工作。而外部报告则主要由外部审计师制定,并且将其反映给外部利益相关者,督促企业实现社会责任。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企业对社会的一种责任,也是企业对自身的一种责任。随着各种食品安全事故、环境危机等的出现,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越来越重视。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阐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架构,并设计相应的控制制度。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概念,控制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加灿、沈小袷:《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互动关系与优化路径研究》,《财会通讯》2012年第9期。

[2]田超、干胜道:《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6月。

[3]常艳:《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探讨》,《财会月刊》2013年第12期。

[4]张春艳:《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相关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学位论文。

[5]齐鲁:《融入社会责任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构建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6]钟向东:《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与项目部扬尘控制责任书 篇5

坚持“以人为本,清洁发展”的理念,完善和细化标准规定,认真落实各项制度,进一步增强扬尘控制意识,落实企业主体的责任,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公司安全文明施工相关规定,做好在建工程的安全文明施工,切实做好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落实好湖州市建设工地施工扬尘控制若干规定,由公司与项目经理签订本责任书。

甲方:浙江乔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企业)乙方:湖州仁皇柏翠庄Ⅰ标段项目部

(项目经理)

一、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统一安排各部门相关责任人具体工作。

二、责任目标:施工现场达到市级安全文明工地标准。

三、项目部必须按照湖州市建设工地扬尘控制相关规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相关规定及湖建发(2013)66号文件、《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相关规定要求,制定扬尘控制专项措施方案。

四、扬尘控制必须对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

1、施工现场设置沉淀池和沉沙井,施工车辆驶出工地之前做好清洁工作,确保周边环境不被污染。

2、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清运、覆盖,禁止现场焚烧垃圾。

3、生活区,现场有闲置空地的绿化,水土、植物被保护。

4、施工道路扬尘控制。

5、楼层及脚手架等部位杂物清理扬尘控制。

6、施工机具(石材切割、木工电刨等)使用扬尘控制。

7、各工种对当日的尘、砂浆等的清理。

8、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的储存,覆盖。

9、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建筑垃圾。

10、其他(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需扬尘控制的)。

五、项目经理必须按本责任书认真执行,若达不到预期目标,公司将问责。

企业:

(签名、盖章)

项目经理:

(签名、盖章)

工地扬尘整治专项检查、目标管理责任书

扬尘控制责任书 为加强建筑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改善施工现场场容场貌和环 境空气质量,按照湖州市建筑工程安全监督站文明施工科(扬尘治理)工作制度要求,完善和细化标准规定,认真落实各项制度,进一步增强扬尘控制意识,落实企业主体的责任,切实做好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贯彻落实湖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施工扬尘治理专项行动方案由公司与项目经理签订本责任书。

一、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统一安排各部门相关责任人具体工作。

二、责任目标:施工现场达到市级安全文明工地标准。

三、项目部必须按湖州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治理相关规定、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相关规定及《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相关规定要求,制定扬尘治理专项措施方案。

四、扬尘控制必须对以下几方面制定相应的措施:

1、施工现场设置沉淀池和沉沙井,施工车辆驶出工地之前做好清洁工作,确保周边环境不被污染。

2、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清运、覆盖,禁止现场焚烧垃圾。

3、生活区,现场有闲置空地的绿化,水土、植被保护。

4、施工道路扬尘控制。

5、楼层及脚手架等部位杂物清理扬尘控制。

6、施工机具(石材切割、木工电刨等)使用扬尘控制。

8、各工种对当日的尘屑,砂浆等的清理。

9、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的储存,覆盖。

10、施工现场严禁焚烧建筑垃圾。

11、其他(根据施工现场情况,需扬尘治理的)。

五、项目经理必须按本责任书认真执行,若达不到预期目标,公司将问责。

浙江乔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久立·湖东府I标项目部:

责任人:

责任人: 年

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

(项目经理)

进一步增强扬尘治理控制意识,落实企业主体的责任,切实做好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更好的贯彻执行公司安全文明施工相关规定,做好在建工程的扬尘治理工作,创建安全文明施工特制订“扬尘整治专项检查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做到:

1、坚决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扬尘整治的文件、政策、规定,切实督促检查项目部做好工地内及周边环境的扬尘整治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公司与项目部签订的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内容。

2、建立完善项目部扬尘整治专项检查组织机构,对有关管理人员落实到人头,分工明确。

3、统筹安排项目部相关经费开支,使扬尘整治专项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持续开展进行。

4、每月组织项目部整治专项检查小组对工地进行两次以上的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5、责任管理目标:创建市“绿色环保工地” 施工现场达到市级安全文明工地标准。

签订责任人:

签订责任书日期:

****年**月**日

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项目技术负责人)

进一步增强扬尘治理控制意识,落实企业主体的责任,切实做好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更好的贯彻执行公司安全文明施工相关规定,做好在建工程的扬尘治理工作,创建安全文明施工特制订“扬尘整治专项检查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做到:

1、坚决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扬尘整治的文件、政策、规定,切实督促检查项目部做好工地内及周边环境的扬尘整治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公司与项目部签订的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内容。

2、配合项目经理建立完善项目部扬尘控制整治专项检查组织机构,对有关管理人员具体落实到人头,分工明确。

3、合理使用项目部相关经费的开支,使扬尘整治专项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持续开展进行。

4、每月参加项目部扬尘控制专项检查小组对工地进行两次以上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5、责任管理目标:市“绿色环保工地” 施工现场达到市级安全文明工地标准。

签订责任人:

签订责任书日期:

年 月 日

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

(项目施工员)

进一步增强扬尘治理控制意识,落实企业主体的责任,切实做好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更好的贯彻执行公司安全文明施工相关规定,做好在建工程的扬尘治理工作,创建安全文明施工特制订“扬尘整治专项检查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做到:

1、坚决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扬尘整治的文件、政策、规定,切实督促检查项目部做好工地内及周边环境的扬尘整治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公司与项目部签订的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内容。

2、配合项目部建立完善项目部扬尘控制整治专项检查组织机构,对工地专职环保人员具体落实到人头,分工明确,加强工地环境保护。

3、合理使用项目部相关经费的开支,使扬尘整治专项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持续开展进行。

4、每月参加项目部扬尘控制专项检查小组对工地进行两次以上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5、责任管理目标:创建市“绿色环保工地” 施工现场达到市级安全文明工地标准。

签订责任人:

签订责任书日期:

年 月 日

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

(项目班组长)

进一步增强扬尘治理控制意识,落实企业主体的责任,切实做好建设工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更好的贯彻执行公司安全文明施工相关规定,做好在建工程的扬尘治理工作,创建安全文明施工特制订“扬尘整治专项检查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做到:

1、坚决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扬尘整治的文件、政策、规定,切实督促检查项目部做好工地内及周边环境的扬尘整治管理工作。贯彻执行公司与项目部签订的扬尘控制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内容。

2、配合项目部建立完善项目部扬尘控制整治专项检查组织机构,对工地专职环保人员具体落实到人头,分工明确,加强工地环境保护。

3、合理使用项目部相关经费的开支,使扬尘整治专项活动能够顺利有效的持续开展进行。

4、每月参加项目部扬尘控制专项检查小组对工地进行两次以上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签订责任人:

签订责任书日期: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篇6

【关键词】监狱经济责任;特点现状;原因分析;建议

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

1.内部审计缺乏真正的独立性

监狱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在审计内容上与国家审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职责在法律层面上尚未明确,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内部审计的处理权利,使得审计作用难以发挥。加之,委托部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对象,同在监狱长的领导下,均属于同一级次的相对独立管理部门,这种委托关系缺乏受托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基础,缺乏相对的独立性。

2.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落实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是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前提和保障,但在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成为写在文件中的“纸”度,未能认真落实,没有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的职责变成了审计部门的职责,形成审计部门“一于包办”。组织部门不重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部门之间无法配合开展工作,互相推卸责任,给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盲日性。

3.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较高

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和特点导致其具有较高的审计风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审计人员综合素質不高带来的风险、审计方法和于段落后带来的风险、缺乏操作性较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带来审计风险、被审计单位会计工作薄弱和管理不善带来的风险、领导干部先离后审带来的风险。

二、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原因分析

造成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以上问题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对内部审计人员没有严格的选拔任用和奖惩制度

监狱内部在选拔任用审计人员时没有严格的限制和规定,没有风险责任的追究制度,形成职业风险。

2.获取审计资料的局限性,难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

很多时候只能仅仅依靠内部提供的会计资料和相关文件进行审计,仍停留在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上。重查账轻分析,重财务数据的运用而忽视财务分析,注重存在问题而轻视责任,审计的侧重点不突出,使审计的问题难以查深查透,或者根本发现不了问题。

3.缺乏明确的经济责任目标,经济责任界定难度大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需要界定划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主关责任和客观责任,错误与舞弊责任,违纪与违规责任等。而监狱内部在对中层领导的考核任免中事先并没有明确的经济责任目标,审计

三、完善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1.落实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任用、奖惩、培训制度

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大部分未通过专业考核录用,严重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要提高监狱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优秀的会计人员中考核选拔任用,激发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要强化对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使其通晓审计、经济、会计、计算机、英语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认真落实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按期召开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加强相关部门的联系,变审计“一言谈”为组织、纪检监察、财务等相关部门“多家议”。整合各个监督部门的力量,形成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组织监督、纪检监督相互结合的新的干部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的群众举报相结合,密切关注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群众对中层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信访,从中发现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加强制度建设,拓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域

要增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识。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落实到人,实现审计结果的全面“人格化”,为组织选人用人提供可靠而具体的参考依据。组织人事部门尽快建立和完善干部管理的新机制,细化中层领导干部考核目标,明确经济责任,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考核干部的必经程序。在凋整干部时尽量做到“先审后离”,真正使“先审计后离任”这一制度落到实处,重视任中审计,做到不漏审、不缺审。

4.采取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将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结合运用,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引入绩效审计已成为必然趋势,除了传统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外,更要关注效益性审计,运用科学的审计分析方法,以定量确定定性,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绩效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促进监狱经济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良性循环。

5.建立科学统一的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规范审计评价行为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一直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被审计对象的敏感点和多方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抱着既对监狱党委负责,又对组织人事部门负责,既对被审计单位负责,又对被审计对象负责的态度,尽快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的监狱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正确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履职、勤政、廉政情况,正确划分责任界限,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审计结果的运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篇7

为了帮助我国企业能够尽快对本单位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要求进行梳理、优化和尽早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体系, 财政部于2010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但是, 企业在履行应用指引中关于社会责任方面还存在着较大问题。因此, 国有企业应当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其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发挥其应有的表率作用。

一、内部控制及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并逐渐与国际接轨。在2010年4月26日,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北京召开联合发布会, 隆重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 (此次发布18项, 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其中, 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 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居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制定发布是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体系建成并有效实施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它的适时出台, 将对防范企业风险、规范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和积极推动作用。它能为企业战略、董事会职责、风险评估、员工薪酬、诚实守信、受托责任和审计等问题设定了良好实务标准, 有助于企业管理当局防范经营和管理风险、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二、我国企业应如何应用配套指引来完善社会责任

1.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与品行, 建立绿色环保意识, 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需要从内部的控制环境入手, 建立正确的企业文化, 而企业文化最重要的是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与品行。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品行不仅仅是指知识与技能, 还包括操守、诚信、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一项内控制度就是再好, 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 因为任何控制程序都不能完全防止管理人员滥用职权或不正当地使用权力。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 他们处于企业的核心管理层和决策层, 权力较大, 其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个战略过程, 如果他们滥用职权必然会导致一些控制程序失效。所以, 不能忽略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

因此, 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与品行, 注重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文化的培养与优化,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交流沟通渠道, 确保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支持现行的内部控制政策, 了解自己在内部控制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担负的责任, 使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例如在企业中积极营造追求绿色环保的企业内部氛围, 要求员工要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 建立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制度, 控制从生产一直到销售建立起绿色环保体系, 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风险评估, 预先做好应对措施

企业应正确看待社会责任, 做好风险评估, 权衡好社会责任成本与收益, 而不是一味地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增加, 利润减少。因此, 企业应加强对履行社会责任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自律机制和他律机制, 合理地践行社会责任, 预先做好应对措施, 例如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设立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安全监督机构,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避免和及时解决重特大事故发生, 把群众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3. 完善问责机制,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维护消费者权利

业务发展靠正向奖励来促动, 而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则必须有惩戒机制来保障。企业要完善内部的问责机制, 在加强结果问责力度的同时, 应建立过程问责机制。对已经暴露出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出现问题的事件, 应严格实行结果问责;对未造成突出风险或损失的内控违规问题, 应逐步推行过程问责。例如明确各个部门和员工的职责, 规范生产流程, 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和检验制度, 互相监督, 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健康的产品和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维护消费者权益, 努力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4. 加强信息与沟通, 保护员工权利, 构建和谐企业

企业确定履行社会责任, 要加强内部的信息与沟通, 只有上下一致, 及时沟通, 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 这才更有利于企业形成强有力的群体, 才能使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能自发、自觉地按照规范和目标行事。例如企业应积极倡导员工发挥自己的潜力, 提供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行的意见, 进行规划和践行, 维护企业利益, 使企业由上而下共同执行内部控制的要求。

5. 重视内部控制管理与现行体制法规的协调统一。

内部控制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管理活动, 涉及组织、人事和业务多方面。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如何协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能否实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因此, 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部门应加强联系, 协调管理。同时, 我国的干部管理体制决定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还需组织部、人事部的参与配合。另外, 在我国内部控制法规建设中, 还应注意相关法规的统一。

6. 健全管理机构, 理清管理权限。

一般而言, 内部控制的建设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机构;二是内部各机构间、各经办人员间的科学分工与牵制。目前,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解决两个问题:设立管理控制机构;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 其中, 职务分离是重要保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要求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 明确职责权限,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 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 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 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 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

7. 处理好控点与控面之间的关系。

严谨的内部控制, 不仅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 把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 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面的控制与点的控制要有机结合, 内部控制才能发挥良好的效益。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时如何找到控制点, 通过点的控制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的点应该设在三个位置上:一是资金。对企业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严格控制, 防止资金体外循环。二是成本费用。对企业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 防止出现舞弊行为。三是权力使用。对企业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操作者的权力实施有效监控, 防止权力乱用, 造成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7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篇8

关键词:内部控制,企业社会责任,控制环境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在1899年提出, 之后, 各国学者们又提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理解, 由此对社会责任的界定没有明确的标准。为了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我国2010年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并确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为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与员工权益保护, 由此展开了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相结合的探讨。

一、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主要研究成果及评述

(一) 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分析

2008年发布的基本规范和2010年发布的配套指引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成。内部控制在基本规范中明确了五个要素。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 这五个要素贯穿于企业内控标准体系的始终, 概括了企业经营的全部。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目前被广泛接受的一种诠释是,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承担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保护其权益, 以求不仅在经济方面, 更在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 对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保护主要是涉及保护股东、债权人、员工的权利, 保护环境, 减少污染, 捐赠公益事业等。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精神就在于强调实现多元化, 而不仅仅是满足单一利益化目标即企业要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

郭素勤 (2011) 研究指出企业是否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经营过程中兼顾社会利益,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相关制度。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部分: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 能够对环境与安全方面有控制作用, 从本质上来说, 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是一致的, 两者最终都是以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的。

田超, 干胜道 (2010) 研究认为:1.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是我国公司法律和法规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他们基于《公司法》第五条、第十七条规定,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一条、第十七条规定以及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得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是我国法律法规对企业规范运作提出的基本要求。2.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自身规范管理的内在要求。并且是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股东利益的重要保障。3.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文化观念形成。

(二)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认可,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之外的额外附加价值, 如良好的信誉和积极健康的企业形象, 这类价值的累积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意义深远。而实践证明, 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价值的实现具有积极作用。由此, 企业应从内部控制角度上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并有意识地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 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促进其持续长期发展。那么在实际中应该如何将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呢?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甚少。

田超, 干胜道 (2010) 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内部控制环境、信息沟通、控制措施及社会责任预算、信息传递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也即是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五要素结合起来建设。

袁帅 (2011) 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设想, 他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是将“内部控制”和“社会责任”结合, 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经营环境, 投入适当的人力、物力、财力从战略计划、全面执行和评价鉴证三个大环节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执行的决策机制和处理流程, 全面把握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社会责任风险因素, 从而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实现合理化和规范化, 并保持持续的状态。

郭素勤 (2011) 也指出基于社会责任角度的内部控制完善,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企业管理者道德水平, 由上而下完成内控制度;强化企业董事会职能, 以形成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积极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从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共同入手建立高效运作的企业组织架构, 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在工作流程中承担的责任和其拥有的权利, 以便通过量化的考核机制来评价其工作效果;

综上所述, 我国学者对于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基于宏观角度展开, 主要思想是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为契合点, 将社会责任与五大要素结合起来构建内部控制制度。

二、研究启示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也将产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而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作为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交集应运而生, 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应用层面。所以企业首先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 提高企业管理者社会责任理念

因为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氛围, 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文化的构建, 而且管理者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所以, 企业得从提高管理者素质理念的层面出发, 由上而下的加强内部控制。

(二) 加强员工认识,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一方面加强员工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 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从战略层面予以保障, 做到上下层面结合。

总之, 企业应建立自身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对其社会责任的决策、执行和处理流程进行规范, 从而实现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如何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评价标准和应用指引等, 形成一整套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制度, 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和实务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帅.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6

[2]郭素勤.基于社会责任的内部控制完善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 2011, (7)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相互作用,风险控制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巨大进步, 然而, 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如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到严重污染、职工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等等, 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企业只重视自身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这个普遍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国际上的声势浩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浪潮, 对我国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基本上在社会上形成了共识, 企业也纷纷意识到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还处于发展初期, 其在履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甚至有些企业逃避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 安然事件, 中航油事件, 伊利事件等等, 层出不穷, 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曾经辉煌的令人引以为自豪的企业, 犹如一座大厦在顷刻间倒塌?答案是被现代人们称为企业稳健发展的“稳健器”——内部控制制度在这些企业成了一纸空文。尽管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内部控制失效。对任何企业来说, 再完美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执行, 必然导致出现问题。这说明执行的重要性, 也反映了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心中“执行”概念的缺失。“必须始终如一的遵守内部控制, 直到被伤害为止。”一位美国内部控制专家如是说。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严峻性和艰巨性。内部控制规范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个单项的配套指引制定出来, 这充分说明社会责任是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没有得到切实履行, 是因为企业没有把社会责任演变为一种自觉行为, 即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来实现。同时, 内部控制屡屡失效与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中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密不可分, 完善的社会责任是内部控制系统有效运作的前提。本文主要讨论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相互作用机制, 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关系

(一)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谢尔顿在1924年提出, 但并没有引起太大重视。霍德华·R·鲍恩德在1953年发表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才使人们正式开始认识了公司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这个概念。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学术界至今尚无统一定论。西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比较早, 许多学者都对社会责任的定义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伯文 (H.Bowen) 在1953年时, 曾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 向有关政策靠拢, 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采取理想的具体行为的义务。世界银行把企业社会责任 (CSR) 定义为: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欧盟则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资源的基础上把社会和环境关系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虽然学者们的定义各不相同, 但是不难看出, 他们都认为社会责任是包括各利益相关者的一个整体概念。也就是说, 企业不能仅仅关心自身的利益, 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利益的保护, 不能损害他们的利益。

(二)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由最初的内部牵制, 到后来的内部控制结构, 到现在最具权威的美国COSO发布的内部控制框架,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 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其本质是一个控制机制,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对遇到或可能遇到的整体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应对和控制, 帮助企业实现战略与运营目标。可见,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日益融合, 风险导向已是内部控制的发展方向。

(三) 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社会责任风险是指企业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可能损失, 以及使风险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后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损失的控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可能存在各种风险即全面的风险, 如安全措施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产品质量问题, 污染环境问题可能导致的不仅是经济赔偿, 更重要的是会损害企业的形象, 最终影响企业的收益;对员工权益的不重视, 会损害员工积极性, 影响企业效率和发展等。因此, 企业要针对社会责任方面可能的风险制定出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保证其能够得到切实执行, 才能真正实现规避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社会责任风险。同时, 要使企业积极主动的履行社会责任就必须通过内部控制将其内化为企业的一种自觉行为。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积极行动, 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形象, 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 促进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的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可以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反过来, 有效的内部控制又能够促进社会责任的不断完善并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各方独立运作、又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共同推进企业有效运行。因此我们要把两者联系起来研究, 使之起到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作用机制分析

(一) 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由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的高低与企业内部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有很大关系,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 因此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责任内部环境来实现其得到履行。 (1) 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在本质上是一种内在控制机制, 它在总体上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其有效实施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目标。将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运用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 使企业能够结合自身实力、生产经营特点和经营环境状态, 识别企业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社会责任因素, 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执行的决策机制和处理流程, 建立相应信息传导、反馈渠道和定期评估制度, 充分利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影响, 规避或减少企业社会责任的消极影响, 从而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实现合理化和规范化。 (2) 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规避企业社会责任中的风险。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公众对自身应有权利的重视, 如果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损害公众的利益来实现企业利润, 以及逃避履行甚至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 都会严重影响企业形象, 阻碍企业生存发展, 严重的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认识到逃避履行社会责任可能对企业造成的潜在风险, 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要建立严格的企业制度对其履行情况进行随时监督并及时改正, 才能有效避免可能的风险造成的损失。内部控制制度正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3) 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在“守约”的同时实现“增值”。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在基于“守约”与“增值”两个出发点的前提下包括了审计与管理两个方面, 企业社会责任自然也在其审计与管理之下。在内控制度的引导下, 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义务的一部分必须“守约”, 遵守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发展的约定。不能牺牲其他人的利益来实现企业的发展。内控制度一方面强制企业“守约”, 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之自觉“守约”。企业在“守约”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 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社会形象, 这将是企业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会在以后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即实现潜在的“增值”。

(二) 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目前, 我国企业在推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对内部控制认识片面等, 造成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 这是因为内部控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它不能有效约束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要完善内部控制系统需要与社会责任的有效结合, 它涉及到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风险控制及控制活动等。因此, 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通过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内部控制的执行。随着社会责任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可, 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相关组织也根据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出台了相关的社会责任标准, 即“SA8000”, 。它是首个社会责任国际规范标准, 内容广泛涉及了劳工、安全、工资等各方面, 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许多发达已经国家认可“SA8000”, 它也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这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在行为规范、信息披露、统一标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的同时, 许多国家要求企业在公司报表中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 在联合国的一次调查中, 86%的跨国公司都披露了其社会责任相关信息。虽然我国社会责任起步晚, 但也随着国际大浪潮在快速发展。企业执行社会责任标准并按要求披露都对企业内部控制祈祷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都在客观上促进了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完善的对策建议

(一) 从社会责任完善内部控制

通过加强社会责任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具体措施如下: (1) 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和品行。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品行, 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其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对内部控制尤为重要。好的内控制度有时就是一纸空文, 因为总会有凌驾于制度之上的行为存在, 且不能得到有效制止。在内部控制制度中, 就内部牵制而言, 上级对下级的牵制、部门相互之间、员工相互之间的牵制相对比较容易实现, 而对管理者的制约还是内部控制中的盲点, 不容易实现。容易出现管理层人员滥用职权, 破坏内部控制制度的现象, 尤其是高层管理者, 他们权力较大, 对企业拥有管理和决策权, 其素质和品行直接影响企业的战略是否得到正确执行, 一旦他们滥用职权必然会导致内控程序失效。所以, 不能忽略管理者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 也就是说, 管理者素质与品行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企业的发展。因此, 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与品行, 是企业十分迫切的任务。 (2) 发挥企业董事会的作用。董事会不仅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说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 它不仅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能够决定公司的经营战略和方针。因此,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必须加强董事会的建设, 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和潜能。一项好的制度最重要的是其执行情况, 健全和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可以说是企业最根本的内部控制。可以从优化董事会的规模、结构;提高董事会整体素质;建立责任追究体系等几个方面来健全董事会, 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 (3) 积极建立企业风险控制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能够通过影响企业管理者和与员工的思维方式和具体行为来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它可以通过促进内部团结, 提高效率等方式促进内部环境的改善。一个企业建立了适合的组织文化和风险控制文化才能够使内控体系的根基更加牢固。同时, 建立控制文化, 统一个人与组织目标,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有效的内控系统的实质性内容之一。这样不仅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还可以弥补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 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始终处于有效状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风险控制文化: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使员工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 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加强内部沟通与交流等。

(二) 以内部控制确保社会责任履行

企业可在内部控制引导下, 确保社会责任履行, 具体措施如下: (1) 设置专门部门和考核指标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管理。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到多方面的工作, 因此需要专门的部门和制度对其进行监管。我们可以根据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同情况设置专门的部门, 建立相应内控制度保证社会责任得到履行。如设立安全管理机构, 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设立质量检查部门检查产品质量;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平衡;设立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 维护员工合法权益, 要使员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就要为员工开展定期的培训等。同时, 要设置相应的社会责任考核指标体系, 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全方位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并以此作为对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考核的一个方面。 (2) 加快制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政策法规。目前我国关于社会责任披露的规范性文件是深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 它广泛概括了社会责任包括的范围, 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以及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保护, 可持续发展, 社会公益事业、制度建设和信息披露等内容。但这些规定只是指导性的, 还相当不完善, 没有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规范, 因而应该加快我国社会责任的制度建设, 使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 不断完善社会责任履行以及披露情况, 同时完善的制度也能防止和避免社会责任风险问题。

五、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 由于综合素质和思想的限制许多企业并不愿意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就需要针对性的制约机制来推进其履行。而内部控制就是一种规范企业行为的制度, 控制活动就是其要素之一, 能够控制和引导企业“守约”履行社会责任, 规避履行中可能的风险, 规范履行过程中的行为。所以内控制度是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保障。反过来看, 即使内部控制设计的很完善, 也会因为企业人员的不配合而形同虚设, 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 通过履行并披露社会责任, 提高企业各组成成员的综合素质, 发挥各自的作用, 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外在压力和内部文化深入到每个人得思想中, 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执行, 实现“有法必依”。总之,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就像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两者即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又相互区别, 缺一不可。能够调动起两者互动性的机制才有可能成为高效的机制。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必须正确对待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的互动机制, 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使两者相互渗透, 促进内部控制与社会责任的良性互动发展, 最终也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联系起来考虑, 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更能够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 优化配置社会资源, 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角色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立村、阳秋林:《基于SA8000谈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建立的必然性》,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

[2]田超、干胜道:《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 《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9期。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篇10

一、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 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 最终演变为“供应链”。其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 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 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步。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简称CSR) 是新时代赋予企业的一种观念, 它要求组织应以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式进行经营和管理。最为广泛接受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是Carroll (1979) 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1) 经济责任, 指企业担负着为股东创造利润回报、为员工创造就业机会、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等职责; (2) 法律责任, 指企业应自觉遵守各项国家法规制度, 遵守市场竞争规则; (3) 道德责任, 指企业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公平、公正对待员工与合伙伙伴; (4) 慈善责任, 指企业通过捐赠、公益事业等回馈社会。

供应链是一个实体网络交叠的利益共同体, 其成员企业有自己的目标、利益和要求, 其间的合作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动处于动态更新中。供应链具有多参与主体、跨地域、跨行业、多环节等结构特性, 因此, 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有别于单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特征, 归纳如下:

(一) 边界扩大。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第4号》将社会责任归纳为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六个方面。在供应链视角下, 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将不断扩大, 如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社会责任监管、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都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二) 传递性。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 从产品开发、生产到流通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 其中的各个节点环环相扣, 彼此依赖, 相互影响,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由此, 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做到位可以通过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在上下游企业间传递、累积和扩散, 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

(三) 复杂性。

供应链网络的复杂化、布局的分散化、成员的多元化和差异化使得供应链从诞生之日起就面对许多风险, 不仅包括单个企业所要面临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还包括企业间的合作风险、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传递风险、利润的分配风险等, 从而导致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呈现复杂性的特征。

(四) 放大性。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价值的附加值。一方面体现在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可以获得政府的支持, 有助于改善企业所处的监管环境。当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有利于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形成较高的信誉度, 有利于巩固和拓展市场,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供应链环境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会使企业价值的附加值不断放大, 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

二、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

在确定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之前, 需要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目标。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 马丽娜 (2010) 提出了三个观点: (1)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保证, 这是由“内部守约”到“外部守约”的传递过程; (2) 企业社会责任是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的动力, 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考虑会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化; (3) 内部控制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终极目标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过于宽泛, 不容易考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财会[2008]7号) , 内部控制包括五大目标: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 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构成, 其内涵是对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控制。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可以表述为:保证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履行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合法性。因此, 在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为:保证供应链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履行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合法性。

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具体目标是对供应链上企业包括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上下游企业社会责任监管、支持慈善事业等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履行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合法性进行考量, 取得合理的保证。

三、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原则

(一) 整体控制原则。

供应链是一个完整的价值增值流程, 从采购到销售等各项业务均在链上完成, 企业可以通过信息交流和业务合作与供应商、客户共享资源, 其间的企业社会责任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因此, 企业不应仅仅站在内部管理的视角下构建内部控制框架, 而应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来认识问题, 推动内部控制向宏观化、一体化演进, 既要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活动进行整合, 更要对企业外部以及企业内外部之间的各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的协调整合, 从更高的层次来整体把握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内涵。

(二) 协调控制原则。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主要通过控制制度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然而, 在供应链的链条结构下, 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应在核心企业的组织协调下, 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沟通, 实现供应链的优化与整合, 促进节点企业的共同发展。由此可见, 协调是规避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最佳措施。同时, 企业中员工作为企业内部运营网链上的重要节点, 也应自觉地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控制活动中。因此, 无论是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协调与整合, 还是企业内部的协调沟通都表明:供应链管理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应由制度控制向协调控制转变。

(三) 角色控制原则。

在供应链的链条结构下, 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以及企业的各个部门都可能会面临着企业社会责任风险, 节点企业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关注所有社会责任风险。考虑整个供应链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再根据各环节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不同, 重点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产品设计企业应着重关注设计质量责任, 选择合适的材料, 通过科技创新设计出合理的结构和符合顾客要求的功能;供应商着重关注社会道德责任, 按时、足量地为制造商提供高质量的零部件或材料, 为进一步地制造提供可靠保证;制造企业着重关注生产质量和保护劳工权益责任;零售商着重关注与顾客和社会沟通责任, 可以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参与慈善事业等提升企业形象。

四、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站在供应链视角下,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整个供应链的生存和发展也将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明确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特点和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及原则后, 建立一套适合供应链企业实践的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十分重要。

(一) 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也是内部控制执行的首要要素。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需要关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和文化建设这两个控制环境方面。 (1) 企业间的合同管理。供应链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环境关键因素应该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作状态, 而合作的状态则取决于合同关系, 也就是说节点企业与社会责任内控环境的对接路径应该是具有激励约束双重效力合同。良好的合同管理能够将不同节点企业的管理者风格、对风险的偏好与各节点企业的主动性结合起来, 各节点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形成一致性态度。 (2) 社会责任文化建设。知识更新机制对于供应链下各节点企业的社会责任文化建设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知识更新机制是指对于涉及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与交流, 从而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更新机制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 其他企业共同参与, 其目的在于对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组织以及个人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进行内化, 并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情景的不同随时进行更新, 随供应链整体的发展而发展。

(二) 风险识别和评估。

风险识别是对风险事项的认识, 而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风险事项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对于供应链而言,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事项比起单一企业更加复杂, 它不仅要面对单一企业所面临的社会责任风险, 还要面对供应链系统社会责任风险。因此, 对于供应链所面对的社会责任风险评估会更加复杂, 首先可以对已识别的风险事项进行大致的分类, 将其分为几乎不会发生、不大可能发生、频度适中和肯定发生四类;其次判断其损失程度, 可能对经济利益造成的影响程度如何;最后可以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 通常评估的方法有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风险综合评价法等。

(三) 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包括与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和职责分离等相关的活动。由于供应链下各节点企业在文化制度、经营理念、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然存在一定差异, 从而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 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 因此基于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控制活动的设置和安排, 要充分考虑供应链的特点。控制活动的关键是抓住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的中心地位和作用, 同时充分利用合同的约束效应, 以及发挥供应链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做到尽可能地消除“牛鞭效应”, 控制和降低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风险。

(四) 信息与沟通。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信息需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以及各企业内部有效地相互传递和沟通, 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监督部门等供应链层面利益相关者, 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管、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单位等公司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应当通过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对内控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进行辨别、评价。

(五) 内部监督。

对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监督是指评价社会责任相关内部控制在一段时间内运行有效性的过程, 包括及时评价控制的设计和运行, 以及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的纠正措施。为监督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实施情况, 应从公司层面和供应链层面同时实施监督。 (1) 公司层面监督。各节点内部审计机构应当不定期地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重大缺陷, 形成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初期评价报告, 及时和定期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报告检查情况。 (2) 供应链层面监督。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监督部门, 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不定期地进行督查, 对未达到标准的企业进行警告并帮助其建立完善的控制制度, 适时加以剔除供应链系统的威胁。

摘要:随着供应链概念的兴起, 许多学者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推广到供应链层面。本文从供应链视角, 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相关问题, 以期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研究有所拓展和创新。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 .林榕航.供应链管理 (SCM) 教程——管理导向的价值链、物流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2] .Carroll, A.B.A Three-dimension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The Aca 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 :497-505.

[3] .陶菁, 顾庆良.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J].求索, 2009, (5) :8-10.

[4] .马丽娜.内部控制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 2010, (4) :160-162.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论文 篇11

【关键词】 企业内部 经济责任审计 问题 研究

企业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能为人事部门管好用好干部提供依据,又能有效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主要就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1.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1干部管理制度的局限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依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进行的,在很多企业,没有真正把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整个任职期间,调动干部已成定势才开展审计,事前、事中审计少,事后审计情况多,存在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只是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大部分都是在干部已被调离、提升、任用或是已退休后,才委托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计。这样无助于对企业经营者做出客观公正的考察、衡量及评价。

1.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的权威性不强)

根据中央的要求“未经审计,不得办理离任手续” 而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衔接不上,“先离后审”、“先任后审”现象普遍存在。“先离后审”,造成事后发现问题,事过境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难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离任者任期内发生的问题,一般都转到接任者负责整改纠正,而接任者出于对本任期工作业绩的考虑,对以上遗留问题的处理往往持消极态度,使有些问题一任转一任,长期得不到处理。

1.3审计的独立性不强。由于审计部门不是一个独立的单位,毕竟也是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因为自身利益的原因,他们还要与其它部门交道,或需要求人办事,这其中就可能包括被审计单位。别说发现不了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不好意思深究。

1.4唱赞歌的多,严要求的少。对领导干部的审计,应该依照《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的规定,一是一,二是二,但现实审计处理中,往往避重就轻,使多数领导干部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难以体现权威,流于形式的多,对问题追究的不深不透,不能客观评价企业负责人。

1.5在实际审计中,听取群众意见不够。经济责任审计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都忽视了收集群众意见这一工作,致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1.6审计定性依据拘泥于财政财务收支法规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以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报告、审计决定来体现。审计结论的确定依据主要为财政财务收支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而投资决策、企业管理、党风党纪等方面的政策性规定作为定性依据使用情况少,影响了审计处理力度

1.7审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长期以来,我国的审计人员大部分都是从财务系统转移而来的,而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法律专业人员、IT专业的审计人员比较缺乏。这些都给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加强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

2.1各级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检查和经济评价,及时向企业决策层反馈信息,对决策者的判断、决策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提供参考。企业的党政领导要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内部审计是围绕企业经营目标而开展工作的,借助内部审计,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保障体系。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职能建设,内审工作目标要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协调,要打破原有“双向领导”的束缚,内审人员只有单一服务对象即服务于企业的决策层,只有单一的工作目标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严格区分提拔、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领导干部的任期审计制度。对拟提拔领导干部必须实行任职前审计,做到先审计后任命;对调任、转任领导干部应当实行届中审计;对轮岗、免职、辞职、退休领导干部应实行离任后审计。对拟提拔领导的任期审计由上级审计机关实施,即“上审下”;对调任、转任领导的任期审计由同级审计机关实施,即“同级审”;对轮岗、免职、辞职、退休领导的任期审计,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审计机构实施,即“内审”,主管部门为同级政府的,由同级审计机关实施。

2.2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评价活动,是以内部控制为主线而开展的,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既是各企业健康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也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和条件。首先,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实行科学的程序化管理。其次,通过推进企业管理政策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断规范企业重要事项的管理原则,为企业整体协调有序运作确立行为规范,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2.3企业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工作的独立性。首先,内审机构必须由政治可靠、廉洁奉公、忠于职责的人员组成,企业领导要提供必要的工作环境和活动经费,使内审人员履其职、负其责、尽其力。同时内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还有在审计过程中,必须以有关活动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应辨别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准确,特别是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要进行认真分析,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分析思考,以确保审计的公正性。

2.4审计内容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任期审计内容不仅要包括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也应当包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以及廉政建设情况。任期审计在内容上应当突出重点,在审计方式上可以采取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任期审计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一部分为审计调查内容,包括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廉政建设情况、投资决策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等,调查对象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相关部门,发改、统计、经贸等部门,重点审计合法性和效益性,突出管理的弱项。

2.5审计方法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任期审计除使用专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可以运用如下方法:一是“看”,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硬件设施进行察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审计疑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二是“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领导者施政情况;三是“访”,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走访相关人员,“访”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明晰事理,合理划分领导干部个人和集体应承担的经济责任;四是“谈”,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座谈,全面收集领导干部施政行为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五是“报”,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设立群众意见举报箱,注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并将信息进行整理、归纳,逐一予以查证或落實。

2.6审计结果报告的撰写应具有实用性。任期审计结果报告应当为不同层次的阅读者所理解,审计结果报告在写作上应当大众化、通俗化。内容必须包括对领导干部的去向做出是与非的判断,并代表任期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就领导干部的去向问题向组织部门提出明确的建议意见。

2.7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要积极利用继续教育时间,有目的经常地组织指定内容的研讨,只有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确保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质量。

总之,今天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各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审计工作和专项审计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风险控制研究 篇12

近年来,人们对于企业自身的社会责任产生了质疑,比如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种种这样涉及社会责任管理的状况使得企业的社会形象加速下滑,企业的发展也会变得举步维艰。这是完全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对于社会责任风险控制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也开始加紧了前进的步伐。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2014 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有关工作事项的通知,这就是为了更好地让企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确保企业和社会都快速稳步地发展。

早从1990 年开始,全世界都开始注意到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性,于是掀起了一阵浪潮。世界各国各组织着手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制度,随之出现一些相关法律给予支持、保护和制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一定的提高作用,让企业更自主地去担当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管理规则发展至今,也遇到了许多麻烦和问题,如2008 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到2012 的工业松香腿鸭,以及亨氏等洋奶事件,都是企业忽视了社会责任的缘故,这就要付出相应的甚至是更大的代价。正是这些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更大更多的社会风险。此外还有环境因素的影响,如2010 年英国石油泄漏事件、2004 年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案、2005 年浙江东阳画水镇化工污染等,一些企业并没有得到确切的环境评估报告,却已经上马开工,存在极大的风险隐患。因此,企业不仅自己要发展,还要带动社会的发展,不要让利益蒙蔽了双眼。

企业的功用就在于它把社会的财富和社会责任联系到了一起。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社会责任开始成为一种义务,是企业不得不去施行的,这不仅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负责,还是社会和人民负责。一个企业最好的发展方向就是不需要花费大量金钱来打造社会责任管理,只要在进行社会责任管理工作,就会对企业对社会产生积极效果。比如,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加大质量把关的力度就可以大大减少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企业不再强制订购纸质资料而采用“电纸书”,将会降低管理成本;对员工的教育采用责任管理,则会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和生产质量等。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政策正在缓慢发展,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社会管理的缺失,却也是力不从心,很多企业都是在无管理、无制度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

正是由于无“规”生产,让企业承担了更大的风险,这种风险让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中不注重风险控制的现象屡见不鲜,它为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不利的社会影响和形象的缺失,甚至还会造成致命的伤害。然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并没有完全实施风险管理政策,如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风险管理的建立,让一些隐藏的危险变得不那么可怕,在每一个危险后面总有一个解决办法。这就相当于给企业的生存发展上了一层厚厚的保险。高质量的风险管理系统让更多的企业免于资金和形象损失,也让他们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认识,致力于打造智能实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让风险与社会责任管理相结合,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研究,让更多的企业受益于此,从被动执行到主动管理,创造出更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系统。

二、文献综述

在2000 年,就有39 家上市企业在会计年报的分析中有意识地透露出社会责任的信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问题的解决力度正在加大。最早在20 世纪20 年代初,O liver Sheldon正式在书籍中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了21 世纪,对于社会责任的概念仍然没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其研究呼声却不断在升高。在2002 年,Sandra提出了社会责任管理框架,它包括内在动力、融合、创新和持续改进等。紧接着在四年后,M orand提出了一个针对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管理方案,包括从企业价值的传播到企业战略决策再到对企业项目的评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李伟阳便提出企业责任管理的改革途径,这是从道德驱使,社会的压力,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最后到创造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他对企业的划分更加多元化。在2011 年,Tim othy和陈佳贵同时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经验,陈佳贵则开展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框架结构,更加系统化、细致化。2013 年,我国首次出台《中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指南》,该文中表示应该把中小企业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科学地界定社会责任范畴,明确履行的措施,包括企业责任的专题性培训等。截止到今年,中国逾两千家企业和组织都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这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已经达到了重要的发展阶段。

风险评估是企业风险控制的首要考虑因素。风险管理在美国得到了更多的重视,CO SO委员会在1992 年提出了影响风险管理的五大因素,诸如: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到了2009 年,开始着手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模式,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风险对于企业的影响有着两重性,它可以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危机,也可以给企业带来明智的解决办法,在不同的层次中发挥其不同的作用。2008 年,我国颁布了统一的控制规范,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内部控制体系。2009 年,谢志华首次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联系在一起,对风险做了比较详尽的控制研究。2010 年,企业的内部控制全面地转向风险管理,更加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风险的影响力。

根据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发展和研究,其研究成果丰硕,给社会和企业的共同进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风险控制的研究在我国企业中很少涉及,也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社会责任管理与风险控制的融合研究不多,难以应用于现阶段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本文的重点就是针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的研究,提出实际智能的系统管理体制,为社会和企业共同服务。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嵌入风险控制

(一)企业社会风险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风险,是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如社会动乱、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等等。然而现价段不仅仅是上述外部原因的控制,还有企业自身的环境影响,像上文中所描述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企业本身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对社会的发展是一种阻碍。本文所讲述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把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归结为没有足够重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要求承担一定的名誉损失、法律制裁、人才流失、甚至破产的危机。这时企业风险控制的作用就得到了凸显,企业按照与股东、亦或是债权人、供应商之间的合同,建立相互间的权利和责任,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可以加大企业与外界之间的利益承担关系。另一方面,在社会问题上,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假”产品横行,这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风险控制的介入,让企业对于自身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提高,避免了不良社会效应的产生,也使得企业更加稳步向前发展。企业借此向供应商、消费者等表示自己的产品是可以信赖的,主动承担其社会责任风险。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各利益相关者,比如消费者,对于多种多样的生产企业不能准确地达成信任,而企业又纷纷打出可信赖的大招牌。针对这种不对称的结构现状,企业就必须向消费者等提供更为让人信赖的信息,比如承担社会责任风险就是其中一种。

针对以上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来分析现阶段企业社会风险的主要特点,从企业风险的产生原因来看,不外乎是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社会责任,给相关利益人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损失。企业的这种自私行为,最终将会自食恶果,承担社会责任风险。从企业风险的承担对象来看,企业社会风险有内外兼有的特性,所谓内外兼有就是指社会责任风险承担的是个人或者组织。随着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的发展,企业的治理有着自我完善性,其相关利益人就会发动一切因素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企业的风险承担的特点会更加浮现。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结构来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社会责任管理是对相关利益人或者环境进行责任承担,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风险的种类也会有所不同。此外,从承担风险的结果来看,企业风险有两重性:一是给企业自身产生了巨大的损失,二是给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再者,从企业社会风险控制上来看,这种风险是可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控制机制的作用。综上所述,企业的社会责任中风险控制的特征可由图1 表示。

(二)企业社会风险控制路径

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是有一定的操作风险的,这种风险为企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管理人员的操作不力,以及企业中的业务欺骗等,都让企业的社会风险控制得不到适时的管理。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是由多方面的工作所决定的。它控制工作是否顺利进行,都与外界多种因素有关。这种因素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企业的员工素质、企业的相关利益人等。因此,社会责任风险控制进入企业课程中,为生产经营过程的质量以及员工工作环境增加了风险保障,从而控制好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从企业的相关利益的监管方面来说,政府是在整个过程中的宏观调控者,政府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在适时的情况下披露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信息;人民大众对于企业中的社会风险也有监督的权利。企业只有意识到了外部环境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才能由以往的被动执行到现在的主动履行,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努力。

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控制不仅仅需要以上路径得以实施,还需要社会道德层面的帮助,文化方面的辅助。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道德和文化作为基础,才能稳步向前。有些是法律法规所规定不到的,就需要社会道德评价。比如中小企业的一些小批量掺假产品,并没有对整个社会产生大面积的影响,在法律上没有定性的惩罚,此时就需要道德来评价,用道德标准来约束企业自身的发展。其企业社会风险的控制可如图2 所示。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所谓风险,即为在达到预计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不确定因素。风险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由上文中所列举的企业社会风险控制的主要作用源来看,企业可能面临如下不同风险,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不明确。每个企业对其自身的风险控制是不同的,比如钢材生产公司目标是其质量问题,食品公司目标是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企业对于风险控制的定位一定要科学,充分根据自身情况来开展控制工作,同时还要对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环境作一个必要的分析。

(2)企业对外部变化没有及时应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如果忽视社会责任,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虽然当前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社会责任管理中风险控制,但是真正能及时发现并且还能及时有效分析的比例并不多。这就使得不少企业错失了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以至于发生不可挽救的影响。

(3)企业对内无法客观分析。企业内部控制是从20 世纪90年代就开始获得企业各界人士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能正确科学分析自身的不足和矛盾。由于受到种种利益的限制,企业的改革也无法顺利进行,这就造成了所实施的风险控制政策无法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4)企业的管理不能与时俱进。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思想保守的阶段,也会出现思想政策偏“左”的现象,这就让企业的管理控制无法真正与时俱进,成为了一种空谈。这样一来,就会企业的发展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使企业大厦发生坍塌现象。

早在1999 年,国外的学者就提出了企业的战略实施风险是引起风险浪潮的重大导火索。对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不到位,或者根本无法定位企业的发展目标,这都是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所要面临的风险。图3 表示,经过抽样调查,显示了企业在社会责任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比例。

(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嵌入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

企业风险控制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要明确,它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占有很大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企业改革和企业机制,来保证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企业的利益是与所有相关利益人所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也就无法获得利益。在现实生活中的外部环境与企业本身内部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促进了潜在危机的发生,因此社会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必须改革,并且建立起只能以社会责任管理为基础的风险控制机制。这才是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它也是现实的选择。

上一篇:开展与落实下一篇:聚焦·他·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