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

2024-11-20

第一课堂(共12篇)

第一课堂 篇1

新课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 是开端, 是教学乐章的前奏, 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 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导入新课,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人胜地导入新课, 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来导入新课, 学生则会听而不闻, 旁若无事。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 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 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 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导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 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 有必要探讨一下新课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的作用

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 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 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 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 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 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 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 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 理解得最深刻, 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 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 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 不注意引课技巧, 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了。

2.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 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能承上启下, 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 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 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明确目标, 打下基础。

4. 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 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

二、导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 直接引入法

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 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使学生感到茫然, 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缺乏学习的心向。经常用此法引入,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一般的情况下, 不宜采用此法。

2. 问题引入法

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让学生思考, 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导入新课。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 点出了学习的重点,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 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 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 提出学生似曾相识, 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 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 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 复习引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导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 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 运用复习引入法, 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 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感到生疏, 利于新课的展开。

4. 实验引入法

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仔细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 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使知识引入自然,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课的引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 剪成三部分, 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 资料引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 (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 , 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导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 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 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这种引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 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 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因而从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如在讲“勾股定理”时, 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 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绝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 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 激趣引入法

即通过游戏、谜语、 (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130页) 诗歌、对联等导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的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 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 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 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 进入最佳状态。

7. 错例引入法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 设计错例, 借此引入。

三、导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 方法单调, 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 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 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 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2. 洋洋万言, 喧宾夺主

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 就会喧宾夺主, 影响正课的讲解。

3. 离题万里, 弄巧成拙

导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 不能脱离正课主题, 不然不但没有起到帮助理解新知识的作用, 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新授课的理解, 给学生的认识过程造成了障碍。

作者单位:山东省招远市辛庄中学

第一课堂 篇2

快乐的假期转眼即逝,新的学期悄然而至。走进往日欢乐的校园,此时却熟悉中带着几丝生疏。迈着轻快的步伐踏进了令我憧憬而又向往的教室,步入了欢乐而又迷人、兴奋的课堂。开学第一课,不学新知、不问旧事,在范老师的导演下,别开生面的一课开始了。

他面带红光的走进教室,清了清嗓子,顿了顿说:“同学们好!”同学们朝气蓬勃、异口同声的回了句“老师好。”老师“诡异”的笑了笑说:“这节课,我们不学新课,而是――”老师的讲话突然停了下来,欲言又止、胸有成竹的盯着我们,吊着我们的胃口,这时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不学新课,肯定要复习上年的知识。”“不会是再让我们总结假期学习情况吧。”“会不会重新竞选?”老师不说话,只是一个劲的摇头,急性子的同学直接对老师说:“老师,那我们这节课到底上什么?”等吊足了胃口,范老师才缓缓道到:“这节课,我们每人为自己写一句新学年的目标规划,语言要精炼、面对全班同学自信的高声宣读、向着目标奋斗。”话音尚未落地,便爆发出雷鸣般热烈的掌声。十分钟的准备时间转眼即去,李一凡感慨万千的大声说:“李一凡,新的学期已经到来,我欣赏好的同学,但我更欣赏我自己,今后务必好好学习,做本学期的榜样,我欣赏你,因为――你是最棒的!”是呀,新学年已经到来,只有自信,才能作学习的风帆,当生活的船桨啊!拥有了自信,就等于在黑暗中拥有了光明,在万念俱灰时拥有了力量。思索时,不知不觉中范老师已来到我身旁。我想着刚才李一凡的讲话,坚定的站起来,自信的微笑着说:“郑志超,我希望你能在新的学期中,踏着朝阳洒下的光辉,迎着和煦的`春风,超越以前的自我,超越现在优秀的同学,超越老师!同学,为学业目标而努力奋斗、一步步走下去!”

如雷贯耳的掌声充斥着我的耳朵时,我为自己所言激动不已。激动之余古诗背5首1颗星;作业一课全对1颗星;考试满分4颗星;优秀3颗星,良好2颗星,及格无星,不及格―1颗星。为方便起见,用不同颜色代表加减星。年终以星星颗数为参照依据评定“三好学生”。当我在课下将自己的想法一一向老师汇报后,范老师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的主意真好,我正要实行呢!”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

第一课堂 篇3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轻负担,高质量”的关键所在。我认为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效率课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步。

许多人认为课堂效率就是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设定的目标全部达到,课堂教学效率就是高的,反之就是低的;同样的教学目标,有人花四十五分钟完成,有人仅花二十五分钟就完成,那么后者的课堂效率就是高的,反之,则是低的。

但我认为这些对课堂效率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真正高效率的课堂应该是:

一、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首先,作为主体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益于这堂课,不管这种受益的程度如何;其次,学生的收获不但包括知识技能方面,更重要的是包括学习方法、情感体验、正确世界观等;最后,一堂高效率的好课应该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而不在于一堂课花了多少时间,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效率立竿见影固然重要,但更要考虑课堂教学的长远性。这里的长远性主要是指学生能运用本堂课的学习方法再去探究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而并非一个简单的知识的运用问题。有部分教师对高效率课堂的理解不全面,他们一味追求当堂结果,而忽略了这里的长远性问题。例如,必修一中“酶的催化效率”实验,不但要求掌握过氧化氢酶和二氧化锰催化效率的差别,还要学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学习实验设计的原则,要能灵活运用到各类实验设计中去。

二、积极地交流

交流是课堂的生命线!而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交流是很重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问答,还需要流畅地引导和整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其实就是对整体的交流.学生应该参与状态良好,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参与率高,而且参与方式多样化。而教师的提问要有价值,能满足学生认知前提,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找准问题切入点,

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学习过程。与此同时,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做到“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提问,敢于质疑。实践证明,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率的。一堂课的好坏,一堂课的效率高低,还是要看学生的对本堂课的感兴趣程度。因此在这里学生兴趣对一堂课成功与否,效率的高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在理解兴趣的时候我认为对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对象范围应当扩大。我们书本上提到糖尿病,这是生活中听到过的一种病,病症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学生一听就有兴趣,同时也有问题: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怎样治糖尿病呢?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病因,胰岛素的作用等等,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交流讨论,最后由教师概括描述,加深学生记忆。

三、快乐地生活

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的生活,这是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家的一个重要观点。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也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要采取什么态度,在课堂上我们就要采取什么态度,没有必要掩饰什么,而没有必要强加什么,一切自然才是最高的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创设和谐民主快乐的课堂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好处的。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

课堂气氛,不再板着脸上课,该和学生开玩笑的时候也会开个玩笑,逗学生笑一笑,有时学生在课上捣乱,不要生气发火,而是开个玩笑,或者冷处理一下。例如,在讲解题目时有关与大头娃娃的问题,有学生就对着头大的学生笑,我就会解释:“大头娃娃是营养不足引起的,特别是脑部,导致组织液增加而导致大头,一般存在智力障碍,因为婴儿期营养供应不足。我想各位既然坐在这里了,总不会脑子有问题。”学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在笑声中学生忘记疲惫,收获知识与快乐。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乐,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和学法。教学实践证明,上课时如果心情轻松,学生的表情自然,他们的心情也比较好,课堂效率也势必有所提高。其实这点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深有体会。激情、幽默、轻松的语言交替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时刻吸引学生的眼球。平淡、无奇的语言描述,学生不打瞌睡才怪。用一些幽默前卫的语言特别是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加以表述这无形之中更会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短时而高效

高效课堂之所以称为高效,就在于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到“短时高效”应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三不讲”原则,即“学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二是“三个必讲”原则,即“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难问题必讲”。三是“三个到位”原则,即“讲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好这几条原则,确保做到位,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真正实现“短时高效”。

总之,我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愿意学、会学、乐学,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对教师而言,目标达成且正确率达95%以上,圆满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短时而高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一课堂 篇4

1.认识三个二类字, 掌握三个田字格里的生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镀”等词的恰当意义, 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理清文章的脉络,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感悟这个自然段写作有序、用词精当的特色, 听写这一段。

4.感受望月的乐趣及人们喜爱月亮、向往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清脉络。

教学难点:感受江上美丽迷人的月色,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 老师引入:月亮安详地吐洒清辉, 大地呈现梦幻美景。从古至今, 人们总是深情望月, 产生无限遐想。人们作诗作画, 作词作曲, 赞美月亮, 寄托情思。孩子们也喜欢望月, 他们幻想奇特, 月亮是他们心中的童话故事。这节课, 我们学习赵丽宏的《望月》。

二、读通课文, 学习字词 (检查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 相机正音

认识三个二类字。

2.掌握田字格里的生字, 指导书写

师:生字镀怎么写漂亮, 你有什么提醒大家的?

生:左窄右宽, 左右同高。

生:右边的“度”里面被包的部分半露半藏, 撇穿插托住金字旁。

师:看老师写。

师:你们描一个, 临写一个。

3.理解“镀”基本意义

师:请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通过电解或其他化学方式, 使一种金属附着在另一种金属上, 形成薄层。

师:镀在生活中很常见。看, 这枚戒指外面镀了一层银, 银光闪闪。这个提包链子镀了一层铜, 金光闪烁。【出示实物】

师:它在课文里又是什么意思呢?精读课文时我们再体会。

三、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

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 就题目提问吗?

生:谁望月?什么时候望月?

生:除了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

师:是呀, 提得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关键句子画下来, 看看课文除了写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

生:“我们来背诗好吗?”从这句话看出这部分写的是背诗。

师:背写月亮的诗, 可以用哪两个字概括?

生:背月。

师:抑扬顿挫地背, 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

生:吟月。

生:“你说月亮像什么?”这部分写谈月亮, 谈月。

生:“望着月亮消失的地方, 我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写幻月。

师:你们真了不起, 能迅速捕捉相关信息, 理清课文脉络。

师:你们能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生:夜深人静, “我”、小外甥在江轮甲板上赏月、吟月、谈月、幻月。

师:江上月景, 月光下的背诗、交谈、幻想给你什么感受?

生:美。

点评:新“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浏览, 根据需要捕捉相关信息。

这个环节, 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就课题提问。删去繁枝末节问题, 指向一个问题:除了望月, 还写了什么事?接着找关键句子, 再比较推敲词语概括内容, 梳理脉络:赏月, 吟月, 谈月, 幻月。最后合并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四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一教学片段紧紧围绕“课标”, 注重方法指导, 训练扎实有效。

四、精读感悟, 体会写法

1.感悟月色美丽, 有感情朗读

采用各种形式朗读。【老师范读、引读、师生对读、创设情境读、推荐读、挑战读等形式。】

2.揣摩顺序

引导学生揣摩从上到下、从远到近地观察写作顺序。

3.体会用词精当

师:这段简短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江中月色图, 让我们身临其境。这样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因为作者写得极有条理, 另一方面因为作者用词精当传神。哪些词你感觉用得好, 画下来做批注。

生:“镀”字说明月光洒得均匀、柔和, 还闪着光。

生:把月光当作人来写。

师:把它当作什么人?

生:能工巧匠, 设计大师。

生:月光很精致。

生:作者热爱月亮, 赞美月亮。

师:是呀, “镀”内涵丰富, 包含深情, 作者用词精当传神啊!还有哪些词?

引导体会:“安详”月亮仿佛有了生命, 有了温情, 就像母亲一样端坐在那里。

“清辉”月光很柔和, 很皎洁。

“晶莹闪烁”“光斑”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水、月交相辉映, 这就是江上月景。

点评: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学生:“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镀”字教学, 落实课标这些要求。在检查预习情况时, 通过查字典、实物展示理解“镀”的基本意义。然后在精读感悟时, 理解它的语境意义, 感悟它的丰富内涵。

课堂教什么?引领学生感悟江中月色, 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画面, 读出意境;引领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了解作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写作顺序, 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 领悟用词的精当传神。这一切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的阅读要求。

4.背诵积累

5.拓展阅读

师:人们喜爱月亮, 多少作家描写月亮。请朗读下面两个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 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 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五、听写巩固, 训练书写

我们听写第二自然段, 让美妙的月色和优美的文字在我们的笔下流淌。要求写得行款整齐, 字体美观, 有一定速度。还要注意生字“镀”的写法要领。

写后评议。

点评:新“课标”强调:“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新“课标”对于第三学段硬笔字的书写还提出了新的要求:“硬笔书写楷书,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我拿出充足时间指导学生书写, 可见我心中有课标, 心中有练字。在检查预习环节, 指导写单个字“镀”, 注意书写要点, 注意示范引领;听写写几句话, 训练学生行款、美观和速度。反馈时, 从行款、美观方面积极评价, 及时鼓励。这样的教学, 增强了学生的练字意识、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写字习惯。

六、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这节课, 我们欣赏了江中月色。下节课, 我们一起感受月光下吟月、谈月、幻月的情趣。课下我们可以去赏月, 再试着按顺序用积累的词描写月景。

摘要:就课题提问, 整体感知, 理清脉络;查字典, 出示实物, 联系语境, 理解词意, 体会词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注重写字训练。“课标”引领课堂, 课堂落实“课标”。

《第一次真好》课堂实录 篇5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师走下讲台参与交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2、在体验拓展中,鼓励学生大胆讲述自己的第一次。这样既解决知识内容的教学,提高读说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课文,深入挖掘文章主旨。

2、充分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正确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第一次,唤起不断开拓新的生活领域的热情。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准备讲述自己难忘的第一次。

教师:准备投影仪、多媒体(如有条件,制作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入境

师:讲课前,我要在黑板上写一句话,我每写完一个字,请大家读一个字,听明白了吗?

生(齐):听明白了。

(师板书:我是最棒的!)

师:请大声地连读两遍!

(生齐读两遍。此时,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情绪高涨,神采飞扬。)

师:在老师眼里,在父母心中,每个同学都是最棒的,因为你们年轻,充满了活力和希望。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要大胆尝试那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第一次”。

你知道第一个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相信它会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以“我是最棒的”作为教学切入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情入境。再设置“你知道第一个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的悬念开始课文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及课文画面),让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2、学生模仿范读的语速和语调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3、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同学的读文情况。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师的范读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学生通过自由读与仿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学生的自评与他评不仅加强了听和说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自主、合作、探究

1、《第一次真好》主要写了什么事?抒了什么情?请大家速读课文,并圈点勾画相关内容。

2、面对两个“第一次”,作者的体验如何?请大家默读课文后,展开研讨。

(生默读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3、既然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作者为什么还说“第一次真好”?文章的主旨又是什么?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展开研讨。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⑴ “第一次真好”,指什么真好?

⑵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

⑶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⑷ 怎样才能使生命多姿多彩?

(学生讨论合作,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交流。)

4、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请提出来,小组内探讨一下。

(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讨论热烈,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是“秋日风情画”而不是“风景画”?文中第四段结尾说“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等。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们积极踊跃,妙语连珠。)

(研讨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教师组织学生研讨,第二个层次是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研讨课文内容,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新思路,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顺势引导: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可以和伙伴交流一下,举举例子。

(学生交流后的回答简洁精彩,如一名学生说“见义勇为”的感觉不一定愉快,但是我相信邪不压正,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

6、板书设计处留空白。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开动脑筋,想一想:这篇课文详写了看柚子树和孵小鸟两件事,结尾点明文章的主旨,大家觉得板书中还缺什么内容?谁能勇敢地到台前补充完整?

(这一空白点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巩固已有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完成板书,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其个性得以张扬。在此环节中,教师精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同时注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四、体验拓展

师:第一次是多么令人难忘的经历啊!现在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结合生活体验,在小组中大胆讲述自己的第一次,并推荐出代表,看谁讲得最精彩,最感人!

(学生们表述得精彩感人。有的讲述如何挑战自我,最终获得成功的第一次;有的提及凭借毅力学会滑冰的经历;有的谈到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第一次……最令人感动的是,一名同学讲述了几年前,妈妈到市里做肿瘤切除手术,第一次远离父母的他心情沉重、心痛如割,每天以泪洗面等待妈妈平安回来的经历。我们师生都被他那朴实的讲述、至纯至美的真情深深打动!老师和很多同学的眼中都噙满了泪花。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启发学生将作品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理解,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师:有益身心的第一次,我们要大胆尝试。那么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呢?

(生纷纷举例,教师评价引导。)

师:我现在问一个敏感的问题,请大家实话实说。哪些同学上过网?

(众生举手。)

师:很好,我也经常上网,大家觉得“上网”能不能尝试?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多数学生认为虽然网站有好有坏,但我们有理智、有能力去选择一些健康的网站,所以中学生可以尝试接触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网站,体验第一次上网给大家带来知识的喜悦。听着同学们精彩的发言,伴着教室中一次又一次的掌声,我随机引导:看来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在是非曲直面前擦亮慧眼,做出正确的抉择,老师相信你们!)

(激活学生的独特感受,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

五、反思与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研究性作业

师:今天给大家留一项特殊的作业:(出示投影:把握机会 大胆尝试 不断开拓)这是一项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愿它成为你人生的法宝,伴你度过美好人生。

(学生热烈鼓掌。)

第一课堂 篇6

1.了解不同人种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2.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大致分布区域。

3.知道人种没有优劣之分,初步树立种族平等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世界三大人种的大致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难点:了解不同人种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人种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世界人种分布图。

3.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不同人种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我们长得不一样

1.我们的运动有差异

师:现在,我要给大家隆重介绍一个人,在他正式登场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04年8月27日这一天,我想,无论大众还是传媒,都不会忽略一个名字,他的名字与10道高栏、110米的距离、炮弹般的速度紧紧相连。他不仅改变了一个民族关于速度的记忆,弥补了一段想象中的记录空白,也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同学们,大声地告诉我,他是谁?

生(齐):刘翔!

师:对,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刘翔时代”的到来。来,让我们再随着录像去重温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师生共同观看录像《永远的刘翔》)

师:你看了这段录像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1:刘翔跑得太快了!他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师:原来你的想象是怎样的?

生1:大概能跑出十三四秒的成绩吧。

生2:一般短跑比赛,黑人比较快,想不到我们黄种人也能拿第一,真想不到!

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黑人短跑比较快吗?

(生表情为难)

师: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资料。(出示黑人运动员100m赛跑的成绩,见下表)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纪录都是黑人创造的。

师:黑人为什么能创造这些纪录呢?

生1:黑人的身体比较强壮。

生2:我猜可能跟他们以前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有关系。

生3:黑人的爆发力比较强。

师:那你知道为什么他们的爆发力比较强吗?请从下面的资料中找找答案——(课件出示)

黑人的运动天赋与其生理特征密切相关。肌肉活检显示,黑人运动员的肌纤维进行无氧呼吸的百分比较高,因而他们在短跑中耗氧不多。黑人脚底屈肌强度约150~200kg,而白人只有50kg左右,黄种人只有100kg左右。若以同样的腿部蹬力作用于地面,黑人的弹力竟比白人高出3~4倍。还有,由于骨骼结构的差异、肌肉类型的不同,黑人的爆发力、持久力一般比白种人和黄种人好一些,所以跑步竞赛的最后胜利者大多是黑人选手。

(生阅读后谈自己的理解)

师小结:是呀,不同肤色的人,他们的爆发力是不同的,这与他们独特的生理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2.我们的体貌有差异

师:在大家的交流中出现了几个概率很高的词——黑种人、黄种人、白种人。对了,这就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类学家公认的世界三大人种。那么,什么是人种呢?(课件出示)

人种是人类种族的简称,所谓人种,是指根据体质上某些能遗传的性状而划分的人群。其性状包括皮肤的颜色,头发的形状和颜色,眼、鼻、唇的形状等等。

师:课前,我们收集了关于不同人种外形特征的资料或图片。请大家拿出这些资料来,边阅读边完成下面的表格。可以一个人完成,也可以和同桌一起完成。

(学生自由探究,依据下表概括出三大人种的主要特征,然后全班交流)

二、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

1.过渡:那么,不同人种的人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人种分布图。

2.出示“世界三大人种分布示意图”,复习相关地图知识。

(1)半球的划分标准,七大洲的名称等;

(2)地图上的方位顺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熟悉图例。

3.研究世界三大人种分布示意图。

师:现在,请大家边看图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①说说三大人种主要分布在哪里?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白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54%。黄色人种是世界上第二大人种,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37%,黑色人种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8.5%。

师:你的回答很权威,我想知道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些资料的?

生1:我昨天上网查过资料,还记在了书上。

师: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谁能再从人种分布的角度来说说?

生2:我知道黄种人大多生活在亚洲和美洲。

生3:我知道白种人主要生活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

……

师:我把刚才大家所说的内容用表格的方式进行了概括,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研究人种特征与环境的关系

1.猜测成因。

师(再次出示人种主要特征表格):你知道为什么不同人种之间会有这些差异吗?请结合世界人种分布图进行分析,也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

生1:为什么白种人毛发特别发达?我觉得应该是他们体内有一种基因特别适宜长毛发。

生2:我觉得这应该是由于白种人大多生活在较为寒冷的地区,毛发发达有利于保暖。

生3:我想知道黑人的皮肤为什么那么黑?

生4:我知道,白人太阳照射得少,所以皮肤比较白。而黑人离赤道比较近,阳光比较强烈,所以他们的皮肤就黑些。

师: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齐):同意。

师:对,肤色的深浅的确与人所接受的阳光照射时间和强度有关,也就是说与人种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生5:我知道黑人的头发为什么是卷曲的了,那是被太阳晒卷的。

师:有一点道理,但不完全正确,有补充吗?

生6:我看过资料,好像头发卷曲有利于空气对流。

师:是的,头发卷曲形成了自然的空洞,有利于空气的流通,便于生活在特别炎热地区的黑种人散热,降低体温,这还是跟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关系。

2.小结。

师:人种的体貌特征不同是由环境造成的。为了适应自己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每一类人种都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体貌特征。

四、不同人种都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师:我们的世界,就是由这些不同体貌特征的人共同创造的,所以才变得丰富多彩、精彩无限。课前,我们收集了世界上杰出人物的事迹,现在来交流一下吧。

生1:我了解了爱迪生的事迹。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他一生只在学校里读过三个月书,但他勤奋好学,勤于思考,一生共有电灯、留声机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被誉为“发明大王”,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师:你知道爱迪生属于什么人种吗?

生1:他是白种人。

生2:拳王阿里是个黑人,在他二十多年的拳击生涯中,一共打了61场比赛,只输了5场。他主导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量级拳坛,打败了与他同时代的所有拳坛高手,成为拳击史上第一位三夺世界重量级冠军的人,很了不起。

生3: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但她凭着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刻苦训练,以罕见的速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做客。

……

师:通过资料收集和交流,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1:我觉得每一类人种中都有非常杰出的人物。

师:的确如此。

生2:我认为人们所做的贡献大小与他的肤色是没有关系的。

生3:我觉得每一类人种都是平等的,人种不分贵贱。

师小结:同学们,就是这些不同肤色的各类人种组成了我们这个绚丽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叫地球村。不同肤色的人都是地球村里的居民,大家都是平等的、不可或缺的,地球因此而精彩!

点评

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从目标层面来说,这堂课关注认知,落实技能,强调情感;从内容层面来说,这堂课基于话题,拓展教材,利用资源;从方法层面来说,这堂课创设情境,引导探究,鼓励参与;从个性层面来说,教者潜心课堂,注重提炼,突出风格——“自信、幽默、理性、探究”。

当然,课无完课,该课如果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再精心些的话,效果会更加好。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拱墅区光明小学

浙江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所)

第一课堂 篇7

什么是“课堂诊断”?“诊断”从词源上说, 是指医生“在检查病人的症状之后判定病人的病症及其发展的情况”。 (见《现代汉语词典》) 现将这一医学上的专用术语转用于日常的课堂教学, 有其特定的涵义。“课堂诊断”一般是指诊断者通过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看 (师生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活动、表现、情感、态度) 、听 (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交流发言和由此反映出的思维状况) 、问 (了解教师的执教意图与学生的内心感受) 等手段, 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 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 总结与提炼执教者的教学经验与特色, 发现与研究执教者的存在问题与不足, 并及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与意见的一种教育科研范式和方法。

根据诊断者和诊断对象的不同, “教学反思”可以看作是“课堂诊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执教者站在诊断者的角度, 对自己的课堂教学 (包括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的动态过程、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等) 所进行的自我反省或诊断。

“课堂诊断”作为最为常见的和重要的一种教育科研范式和方法, 必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生命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首先, “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对他人或自己课堂教学问题与不足的发现和把握。“课堂诊断”中的核心词是“诊断”, “诊断”主要偏重于对问题、“病症”的辨析与判断。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 这些问题和不足是教师在专业素养上的一种不良反映, 必然制约和影响着教师专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因此, 消除和克服这些存在问题和不足, 也就成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质量的必然选择。

其次, “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对他人或自己成功教学经验与特色的发掘和积累。教师成长的过程, 也是对他人或自己成功教学经验及特色不断发掘、汲取和积累的过程, 是一个由成功走向成功的过程。“课堂诊断”也正好具有这方面的作用和功能。因为“课堂诊断”不仅仅限于对他人或自己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把握和纠正, 它同样关注对他人或对自己课堂教学中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优点、特色的总结和提炼。这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 对教师课堂教学信心的增强, 对教师课堂教学优势的发挥, 进而对教师个体或群体的成长与发展, 必然会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再次, “课堂诊断”有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的提炼和升华。对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 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 正是向着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见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 第506页) 在教师中倡导与开展“课堂诊断”, 正是引导教师更好地去关注和分析“各种教育现象”, 学会去深入“思考事实的本质, 思考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因而它必然成为教师成长与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梯”。

作为教育科研的一种范式和方法, “课堂诊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现场诊断, 即诊断者在现场上课或听课之后, 通过说课、评课等方式对课堂教学做出诊断与分析;二是文本诊断, 即诊断者在非现场的时过境迁之后, 通过回忆和叙述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案例 (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一段情景、一个故事) , 对课堂教学作出诊断与分析。至于采用哪种形式进行“诊断”, 可以根据需要与可能, 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作出选择。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进行“诊断”, 都必须始终把握“课堂诊断”的操作要义, 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以理论学习为根基。

“课堂诊断”首先是建立在诊断者已有的教育理论素养基础之上的。只有以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 “课堂诊断”才能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提高其诊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诊断者的理论素养有多高, 其诊断的水准和品质就有多高;诊断者的理论功底有多深, 其对优点、特色及问题的发现、把握就有多深。因此, 为了提高“课堂诊断”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作为诊断者的教师, 一定要重视理论学习, 重视理论素养的提升, 因为它是有效进行“课堂诊断”的前提和基础。舍此, “课堂诊断”也就成了“盲人摸象”或“庸医疗患”。

2. 以现实情境为场域。

“课堂诊断”一定是进入现场或来自现场的。只有以现实情境为场域, 其诊断才可能是客观的、真实的, 从而也才是具有真实意义的, 这同校本教育科研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学校的教育科研, 从本质上讲是来源于实际、面向实际和改造实际的;换句话说, 也就是来源于现场、面向现场和为了改造现场。坚守校本教育科研的这一本质属性和基本要求, 我们在开展“课堂诊断”中, 就一定要真正的进入现场, 而且这种进入不只是一般的“身入”, 而是要切实的做到“心入”, 也即要以教育研究的科学态度和要求认真的进入。惟有如此, 现实的情境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诊断和研究的对象, 成为我们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3. 以细节把握为切入。

“课堂诊断”的切入点在哪里?在于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课堂诊断”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细节的关注和留意。只有关注和留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从教师对某一教学环节的处理, 到教师某一教学语言的运用;从课堂教学中某一次的师生互动, 到教师某一教学方法或手段的使用;从教师的某一表情或情绪的变化, 到由此在学生中所引起的细微的变化等———“课堂诊断”才是真正进入了深处, 也才能真正收到实效。教学中的那些特点或成功之处, 那些不足或问题所在, 往往就存在或隐匿于某些细节之中, 因此, 我们抓住了细节, 也就抓住了提升“课堂诊断”实效的关键和核心。

4. 以多向思维为引领。

在进行“课堂诊断”中, 引领教师思维的应该是什么?应该是多向、开放、发散的思维状态和走势, 其中尤其要重视求异和批判性思维。也就是说, 教师在进行“课堂诊断”时, 要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方面的问题, 也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观察和思考, 要善于多问几个“是什么”或“为什么”, 多问几个“怎么样”或“还可怎么样”。尤其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或思维从众的现象, 要善于从平凡中看出奇崛, 从看似没有问题中发现和找出问题。要将“课堂诊断”的过程, 切实作为教师历练自己的教学思维和提升自己教学判断和教学分析能力的过程。

5. 以智慧增长为鹄的。

“课堂诊断”绝不能停留在对他人或自己教学的经验或特色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发现与把握上。“课堂诊断”中的“诊断”还只是手段, 通过“诊断”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增长和提升才是真正的目的。由“诊断”达成教学智慧的增长和提升, 有一个经验的上升和转化的过程, 有一个对事实本质的认识不断向着理性智慧跃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堂诊断”时, 在发现了某些经验或特色, 抑或发现了某些问题和不足后, 一定要作进一步的理性分析和思考, 将其原有的经验或特色, 抑或问题和不足, 再深一层的进行提炼和把握, 上升到智性的层面予以观照和洞悉。惟此, 自身教学智慧的增长和提升才能伴随其中。

除此, 有效开展“课堂诊断”还需做到同伴互动、行为跟进与恒长持久。

“课堂诊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科研范式和方法, 其成果的表达也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特别是采用文本诊断的形式时, 我们更需要注意表达的完整、完善与完美。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供作参考。

1. 结构要求。

一般可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教学案情” (纪实或叙述部分) ;第二部分为“诊断分析” (剖析和议论部分) 。“教学案情”一般由导言 (交代背景) 和场景 (细节化的呈现) 组成。“诊断分析”又常常包括指出存在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2. 主题要求。

每项成果只能确立一个主题, 或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经验和特色的探讨与分析, 或侧重于对某一教学环节中的不足和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其重点可放在后一方面。所聚焦的不足和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论意义, 也即要体现和反映教学论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要求,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类的问题。

3. 标题要求。

标题应根据成果的主题和内容确定, 并注意简洁、明了、灵动、新颖, 切忌呆板、老套。

4.“教学案情”要求。

在“教学案情”这一部分的表达上, 其形式可以是课堂教学片断实录, 也可以是对课堂教学片断的简要描述, 其基本要求是真实、客观、细节化, 给人有现场感、真切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教学案情”的表达一定是一个或两个相关的片断, 而不是一堂课教学的全过程, 这样才更便于集中诊断与分析;是真实的, 而不是编造的;是细节化的, 而不是一般概述性的;是贴紧主题的, 而不是游离主题之外的。

5.“诊断分析”要求。

“诊断分析”部分的表达要紧扣“教学案情”, 注意从多侧面、多层次进行探讨, 力求科学、准确、深刻, 能给人以教益和启发。

6. 篇幅要求。

一般以2000至3000字为宜, 过短不一定能把问题讲清, 过长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累赘。关于“教学案情”与“诊断分析”所占篇幅的比例以1:2为宜, 这样才能凸显“诊断”和“分析”这一表达的重点, 也更切近教育科研成果表达的要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篇8

教师:漂亮的彩虹、精彩的烟火, 科学家通过探索原子的结构问题揭示了五颜六色的色彩秘密。正是因为电子在运动过程中有能量的变化, 我们才看到了这些绚丽的色彩。在电子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光线, 我们称之为光谱。我们在学习中还知道很多金属元素在火焰上灼烧时, 会显示出具有它们特征的焰色。为什么每一种金属会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焰色呢?除了金属以外, 其他元素是否也能产生类似的光谱呢?今天, 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元素——氢元素的光谱开始了解光谱、了解电子运动的状态。

第二阶段:认识氢原子光谱, 学习从宏观现象推理微观世界的一种方法。

(多媒体展示氢原子的光谱图以及氢原子的微观示意图。)

教师:在光谱图中, 我们可以看出它对应有四条谱线, 这四条谱线说明氢原子核外电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向外辐射能量。它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是什么样的过程辐射出能量?它的能量为什么又是以一条条一定波长的光来体现的?我们看一下模拟演示过程。

电子在它固定的轨道上运动的时候, 是不会向外辐射能量的。请大家注意观察:当我们给电子提供一定的能量时, 电子就会跳到更高能量的电子层上, 这一过程称之为跃迁。图示的跃迁过程中, 电子吸收了能量, 所以跃迁后能量升高了。可是, 电子在高能量的状态时不稳定, 还会跃迁到低能量状态。我们看到的谱线, 就是电子在高能量状态跃迁回低能量状态时释放出的能量。这个能量对应一定波长的光, 所以一种跃迁就对应了一条谱线。那么, 同学们可能又会产生一个疑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它为什么能产生多条谱线呢?而且我们截取的仅仅是氢原子在可见光区的谱线就有四条。请结合图示分析原因。 (提示:图示中标示了n=1、n=2、n=3……, 其中n代表什么?)

李磊:n代表电子层。

教师:每条谱线对应一种电子跃迁, 此处标出的四种电子跃迁就对应上图中的四条谱线。通过这个分析, 你是否能看出它产生四条谱线的原因?

李磊:跳跃的电子层数不一样, 第一条是从第三层跃迁到第二层, 第二条是从第四层跃迁到第二层, 以此类推。

教师:虽然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但是被激发以后, 不同的电子可以跳到不同的电子能层上, 而不同电子能层的电子在往回跃迁的时候就辐射出了不同能量的光。科学家玻尔也正是依据以上实验事实和分析, 最早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说法。 (出示:描述电子能量大小的主量子数n取值不同时, 表示不同的能层, 即电子层。) 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原子结构量子化模型的最初说法。

第三阶段:应用科学思想, 发挥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深入学习。

教师:当了解了氢原子光谱以后, 我们再选择一种大家熟悉的钠元素, 大家发挥想象, 钠元素的光谱图会是怎样的?

学生想象一分钟后, 教师出示氢元素和钠元素的光谱图。

教师:观察钠元素光谱图, 与你想象的一样吗?

学生:不一样 (不太一样) 。

教师:现在大家对比两种元素的光谱, 看看有哪些异同, 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相互讨论。

教师:无论是疑问, 还是你们讨论的结果, 都记录在学案上。讨论后, 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要求每个组汇报的内容不同。

学生汇报:

1组:钠的谱线比氢的谱线多, 相同频率对应位置有相同的谱线, 钠的谱线比较集中, 而氢的谱线是单一的。

2组:同一颜色的谱线粗细不同。

3组:氢的空白处钠却有谱线, 钠比氢多了黄线。

……

教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都是很有价值的:钠谱线比氢谱线多了, 钠谱线中包含了氢谱线, 在钠的谱线中有波长非常接近的一组谱线挨着, 但氢中都是一条谱线, 还有的同学说钠比氢多了黄线。接下来, 请大家讨论一下, 为什么两种元素的谱线会有这些差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时间约2分钟。

教师:这个环节我们称为“猜想”环节。点到名字的同学说说你的猜想或看法, 不怕说错。

王宇航:在相同的区域中, 钠的光谱与氢的光谱颜色一样。

教师:为什么会一样?

王宇航及其他学生:钠的光谱中包含了氢的光谱, 是因为钠的核外电子跃迁包含了与氢相似的电子跃迁。

姚易飞:钠的核外电子多, 所以它的电子跃迁有多种可能。

教师:电子多了, 电子层多了吗?跃迁的电子层多了吗?

姚易飞:电子层多了, 跃迁的电子层没有变化。

教师:对, 刚才我们看到氢原子核外虽然只有一个电子, 但它可以从第六层或者第五层发生跃迁, 钠元素核外的电子也是在这些电子层间跃迁, 但是电子多了, 情况确实变得复杂了。

张艺丹: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应该是与能量有关系吧。

教师:是的, 跃迁过程就是吸收或释放能量。不同的跃迁辐射出的光谱不同, 现在电子多了, 谱线复杂了, 为什么会这样?

张艺丹:电子多了, 能量变化就多了。

曲一帆:能量变化的状态多了, 所以谱线多了。

……

教师:好的, 通过本轮猜想, 我们再次明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 但是它只有一个电子层吗?

学生:不是!

教师:每个原子核外无论有几个电子, 它都有若干个电子层, 电子层之间的差异就是能量不同。请大家思考:观察钠的光谱图中的一组红色谱线, 它们的波长相近, 能量略有差异, 可是氢光谱中看到层与层之间跃迁的能量差异很大, 于是我预测:对于氢原子, 相邻能层的跃迁只形成一条谱线, 但是多电子原子在相邻能层间的跃迁产生了多条谱线, 那么在一层里又分出了多个小层, 这些小层之间能量有差异, 由于它们都处于同一电子层中, 所以能量差异不大。当这些电子从这些小层跃迁到同一能层时, 就形成了波长相差不多的多条谱线。我的预测合理吗?

学生:合理。

教师: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计算, 科学家也帮我证实了这种预测, 即在一个能层中又分为若干层, 并为它取名为角量子数, 用l表示, 当l不同时, 再结合主量子数, 表示为ns、np、nd等, s、p、d也称为能级, 它们之间也有能量差, 但是能量差比层与层之间的能量差小多了。所以, 描述一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能量状态有了两个量子数, 分别是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

第四阶段:更多猜想, 深化科学思维方法。

教师:有些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些光谱实验:我们在同一能层中的s和p能级之间, 如果电子从p能级向s能级跃迁的时候应该会产生一条谱线, 但如果实验是在外加磁场的环境中进行, 发现一种跃迁居然出现了三条或多条谱线, 根据这种现象, 我沿用同学们和科学家给我的启发, 再次预测:能级还可以再分裂, 但只在有外加磁场的时候能量变得不同。我查阅资料发现, 科学家对此也早有说明, 相同的能级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能量会变得不同, 用磁量子数, 符号m, 来描述这种差异。

教师:电子的运动状态确实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目前科学家建立的原子电子云模型中描述电子状态的量子数有四个, 除了我们已经认识的三个量子数以外, 第四个是自旋量子数, 请大家利用网络资料继续自主学习自旋量子。

借助一些实验以及科学家给我们的启发和经验, 我们初步建立了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接下来大家可以利用网页回顾今天的学习过程, 也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其他栏目加以关注, 或者查阅我们的若干猜想在科学家的研究中是否能够找到依据。

第五阶段:网络学习了解更多原子结构的信息, 并发表感想。

教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了什么栏目, 有什么想法?

打造高效学讲课堂的第一步 篇9

那么什么是高效的“学讲”课堂呢?

我想,首先它必须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学进去,讲出来”。详细地说,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真正地让学生读、让学生思、让学生讲、让学生写、让学生议,而且要让学生在上述的几个方面有不同的收获和一定的提高,真正改变过去语文课堂少、慢、闷、差的教学状态。

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打造出高效的“学讲”课堂呢?我认为第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书本还给学生,即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具体讲,应该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一、把书本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倾听学生的需要。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中有这样的论述,“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见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的需要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离开了人的需要,一切社会关系和活动都将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发展需要正是学生“学进去”不竭的动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便源于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能常常会发现,有时我们的课堂很热闹,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有时在课堂上,任你如何眉飞色舞,众生自是静如止水岿然不动。当然,这也许与课堂教学设计、学生状态有关,但仅仅如此吗?许多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进去” 使尽浑身解数:不断地鼓励表扬,或是不断翻新变换课堂活动花样,但其结果往往收效甚微。究其根本原因, 那就是在教学中我们没有真正去思考学生们真正喜欢和实际需要的内容是什么。要知道,大自然中的动物都没有学校,但是他们都能学会捕食,这就是“生存需要”驱动的结果。所以,要想打造出高效的 “学讲”课堂,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学生的实际需要,并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学进去、讲出来。

二、把书本还给学生,师生交流共选共学。

过去传统的语文课堂,制造出了大量的“书童”“书奴”,因为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是真正的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的。而学生也只会迷信老师,囿于书本,缺乏自己的深刻感悟和认识,既学不进去,也讲不出来,更无研读、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获得的愉悦体验,结果在课堂上的学生自然只能成为语言知识的“搬运工”和“传声筒”。另外现行的诸多语文教材都是根据语文知识或文体来确定编写体制、编写体例的,很少考虑到校际间学生水平的差异,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对语文课堂的淡漠了。认知心理学派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而我们的“学讲课堂”的合作互动的模式,正是要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便是要把书本还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来与老师一同商讨选定学习篇目。

要知道,许多西方国家学校有权自主设置语文课程,学生也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例如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州立中学的高中语文课就有28种,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主选择。其实在这一点,我们的苏教语文课本给我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只是在以往的教学中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现在的教材,每学期不仅有课本,而且还有读本,并且课本的篇目并不要求全部学习,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严格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照本宣科,其结果也只能是锁住了自己,套住了学生。我想着只不过一部分老师旧有的观念在作祟罢了,高效的“学讲”课堂,就是要扭转过去教师主导课堂的状况,切实地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充分地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第一课堂 篇10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 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合作实验中,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 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教学过程:

一、玩中导入, 激发探索

师:今天请同学们在座位上弹玻璃球好吗?

生:桌子上怎么可以玩?

师 (故作惊讶) :怎么不可以玩呢?

生:桌子太小, 桌面还太滑!

师:“太滑”会影响什么因素?“桌子太小”有什么样的后果?

生:因为桌面太滑摩擦力小, 玻璃球滚动的距离远。桌子太小, 玻璃球很容易滚下桌子。

师:那玻璃球滚动的距离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摩擦力?

生:跟弹出去玻璃球的力有关。

师:那我们做实验来讨论吧。先设计一个弹出去的玻璃球与摩擦力有关的实验吧。告诉我你们还需要什么实验器材?

生:用布或者毛巾等。

师:我看行, 我给你们准备了毛巾和布。

生:老师, 我们组在做实验时, 弹出去玻璃球的力总是不一样的。虽然我们实验得出距离的远近跟摩擦力有关, 但是没有达到你说的要用科学的控制变量法。所以我觉得我们的实验有点不科学。

二、重点探究, 明确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问题发现的好。我们说物体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其实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力和运动的关系”。这个玻璃球运动到底用什么维持呢?

2 000多年前,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 如果一个物体持续运动, 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 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也就是说“运动要靠力来维持”。而近代物理实验科学家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请各组组长领实验器材, 多媒体展示实验原理。请同学们做。

师:大家看过实验课件后, 我想问:小车为什么要从同一高度滚下?

(学生猜测不一致。)

师:因为我们所学的知识有限, 我告诉大家这是让小车滚到斜面底部时, 获取相同的速度。这就是解决刚才那个同学实验中获取相同速度来达到控制变量法的途径。

师:实验前先请各组设计实验表格, 填写相应的实验数据。

(教师巡视, 让先做完实验并把表格设计完整的小组把表格呈现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现象, 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学生能说出“平面越光滑,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大,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说出“速度减少得越慢”。)

猜想:1.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 它将____。

2. 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 它将____。

师:摩擦力越小, 小车运动得越远, 那么请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猜想。 (让学生概括猜想,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板书。)

师:其实刚才大家做的就是著名的伽利略实验, 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质疑了统领人们2 000多年的亚里斯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错误观念。牛顿也是通过伽利略和诸多学者的实验科学结论总结出了著名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实验事实, 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三、突破难点, 理解概念

师: (多媒体展示上图) 这是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 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生:靠惯性。

师:那什么是惯性?

[学生看书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叫做惯性 (板书) 。也就是说, 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师:请同学们快速抽掉钢笔帽下面的纸条, 观察现象, 并提出问题。

生:纸条抽出后, 钢笔帽为什么没有动?

生:惯性———钢笔帽保持了原来静止的状态

师: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 物体都要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或者说, 它们都具有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但是这种“本领”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请同学们把你们桌面上的玻璃球放稳, 把桌子突然向左边推, 小球会向哪边滚?

生: (做完后) 向右。

师: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

生:原来玻璃球和桌面是静止的, 桌子突然运动, 小球还要保持静止———也就是抵抗运动状态变化, 所以相对于桌面向右运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那我想请同学们再做一个实验观察, 把玻璃球放在笔袋上一起运动, 突然让笔袋停下来, 那玻璃球会怎样?

生: (做完实验后) 笔袋停了, 玻璃球继续滚动。

师:为什么?

生:玻璃球和笔袋一起运动, 笔袋停下来, 玻璃球由于惯性继续向前。就像我们坐的车突然停下来是一样的。

师:回答正确完整, 还能跟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说得极好。那么请同学举一些生活中惯性的例子好吗?

生:1.飞镖脱手后继续运动;2.小狗抖动身体, 甩掉毛上的水 (洗衣机甩干) ;3.足球在空中飞行;4.纸飞机离开手以后继续飞行5.洒水枪, 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运动;6.投掷铅球时, 铅球离开手后继续运动。7.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紧急刹车, 不是马上停下来, 而是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师: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有利必有弊。有的惯性对我们有利, 有的惯性对我们有害。那我们就要利用有利的, 防止有害的。

多媒体将小汽车展示出来:

请大家探讨一下:汽车上有哪些是利用惯性的, 那些是有益的, 哪些是有害的, 有害的我们怎么防止?

生甲:汽车是利用惯性运行的———是有益的。但是速度过快时, 刹车时由于惯性人会向前冲对人造成伤害———是有害的。所以为了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 要系安全带。

生乙:有的时候车被追尾时, 车速加快, 但人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比较慢的速度向而向后仰, 很容易伤到脖子。———是有害的。所以车的靠背上有一个小枕头可以保护追尾时司机和乘客的颈部。

四、师生互动, 总结体会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

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知识。

生:学习了科学的实验推理法。

生:也学会了就地取材进行实验验证。

五、作业开放, 学以致用

请大家回去写一篇百字小论文《如果没有惯性这世界会怎样》。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探讨伽利略实验

条件:从同一高度滚下, 使小球获取相同的速度。 (控制变量法。)

现象:小球在光滑的木板上运动的最远。

推理:如果没有摩擦力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实验推理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

的作用时, 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三、惯性: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叫做惯性。

四、解释惯性问题的思路:

1.找原来运动状态———物体 (物体的某一部分) 发生什么变化;

点燃历史课堂的第一支火焰 篇11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让这支火焰真正实现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新课程教学实践,找出了一些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导入方法:

一、 创设情景导入,体现新课程的趣味性

在新课程实施前我们往往碰到这种情形: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喜欢历史课外书,却不喜欢历史课本。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课的缺乏趣味性。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就能够使学生置于一个生动活跃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讲授《古希腊民主制度》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外国历史的感性认识不足,我在导入中用课件先展示了大量的生动的图片:蓝色的爱琴海、宏伟的雅典卫城,古老的雅典神庙,雅典露天剧场,健美的奥运雕像等,这些古希腊文明成果让学生啧啧称奇,自然也就对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文明有了浓厚的兴趣。

有人说:“历史是过去人在经历过去的事,也是现实中的人在做过去的梦。”教师不但要创设情境,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神入”历史,把梦做好。在讲授《两极世界的形成》时,我以古巴导弹危机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

1962年10月16日,美国白宫总统办公室就古巴导弹问题召开一次军事会议,肯尼迪总统就如何处理咨询了几位将军,最后达成两派观点:一派主张武力征服,另一派主张和平解决。思考:若你是肯尼迪,你会听哪派观点,为什么?这时学生为了作出判断,必然会分析美苏实力和冷战形成的特征及世界的影响,这样既达到了认知目标,也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体现了新课程的趣味性,探究性特点。

二、 中心问题导入,突出新课程探究性

现行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可见新课程突出探究性、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心问题导入是指在导入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贯穿全文的中心问题。好的问题能让学生紧扣课时中心,在思考中学习知识,同时进行思维训练,充分优化三维课程目标。

我在讲授《辛亥革命》时,便首先提出一个中心问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认为它成功了,你认为如何?”布置问题后学生分组讨论。在讲述历史人物拿破仑时,首先提出中心问题:“有人认为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的伟大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侵略者,你认为如何?”我让学生制作拿破仑生平事迹表,并组织讨论。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对拿破仑生平的认识过程中,通过对他也作全面评价,提高了思维能力。原来“问题是接生婆,她帮助新思维的诞生”。

三、 时政热点导入,突出新课程的时代性

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明确要求:“历史课堂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读史以明智,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有益于今天有益于终身的东西,是历史教学目的之一,目前几年高考题也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如2007年高考与抗战有关的美国对华援助材料题就与全面抗战70周年有关,我们的教学也应该与时代结合起来。

我在讲必修课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首先剪录英国几个时政新图片:1.2010年11月,卡梅伦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发表就职声明;2.2010年5月11日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新首相;3.卡梅伦政府实行了保守党与自由党首次牵手,两党领袖分任首相、副首相。这些新闻与英国的现行民主制度有何联系?首相、女王、政党之间关系如何?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兴趣并由此而引发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思索。

在讲解《新航路开辟》时,我也首先展示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的图片,并指出其在我国航天史上的意义,由此以新航路开辟所共有的开拓精神导入新课。

四、 情感渲染导入,加强情感价值观教育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之一。我在历史教学中结合一些特定课文以情感渲染方式,让学生快速融入课文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在讲解必修1第12课《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时,先剪辑了一段《台湾一八九五》电视剧片段画面,并配以谭嗣同诗朗诵:“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以此进行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在开讲《抗日战争》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首《在松花江上》并配以画面:“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衰老的爹娘。……”包含民族情感的歌曲唤起了学生爱国情感的认同,为课堂开篇营造了良好氛围。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传统环节之一,如何让这棵老树发新枝,以上几种方法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个尝试,仅拾几贝,以折射大海之美丽浪花。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沙坪中学)

第一课堂 篇12

1.美术课堂导入方法

(1) 导入要紧扣教学。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 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 我们的导入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联系, 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启发思考, 这样才能真正地起到“导”的作用, 教师才能带着学生迅速进入预设的“轨道”。

(2) 导入要启发思维。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导入要用表达准确并有启发性的语言、文字或活动来带动学生, 而绝不是简单的灌输。学生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如果教师的导入采用生动有趣的、符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方式, 就会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使其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3) 导入要创设情境。导入是一种铺垫, 要在铺垫中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他们不断感受和体验, 引起共鸣, 并能快速进入课堂状态。在教学中可以用教具触发情景, 用语言描绘情景, 也可以用活动展现情景, 用思维推理情景, 还可以用问题深化情景。

2.美术课堂导入式教学的运用与实践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是它作为起始环节却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美以感目, 音美以感耳, 意美以感心”, 一个讲究策略并能围绕教学内容的好“引子”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可以促发学生积极思考。 经过观察与实践, 我认为美术课堂的导入可以概括为视觉导入、听觉导入和动觉导入这三种。

(1) 视觉导入———指以实物展示、影像播放、图文并茂等直观形象的导入。

(2) 听觉导入———指以有声读物、诗词歌赋、谚语、谜语等抽象思维的导入。

(3) 动觉导入———指以创设情境、竞赛互动、才艺展示等动态活动的导入。

导入新课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经验和心理特征加以预设。有时因为现时生成的话题、 问题会给导入带来不同的效果。还有的时候, 面对不同的班级也需要对导入进行局部调整。下面以 《重复的魔力》 一课为例, 进行应用实践的探索与反思。

方案一:视觉导入

(1) 播放剪辑制作的 《大阅兵》 视频。

(2) 同学们, 刚才这段视频是国庆大阅兵的场景组合, 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吗? (生:重复。) 具体说说有哪些重复了呢? (生:重复在肢体、在形象、在声音。) 这些重复的现象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感受呢? (生:震慑心魄、记忆深刻、有节奏感……) 很多时候, 事物单个出现的时候对人的视觉没有什么影响力, 但是面积大、数量多、反复出现时就会对人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是重复带来的魔力。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解析重复的魔力。 (出示课题 《重复的魔力》)

方案二:听觉导入

(1) 播放 《孤独的牧羊人》 音乐, 渲染课堂气氛。 (感受音乐中反复的旋律美)

(2) 同学们, 在乐曲中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 旋律快、一直在重复。) 这样的音乐你觉得如何? (生: 有节奏感、好玩。) 如果把这种“节奏”用到我们的美术作品中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重复的世界, 感受重复的别样魔力好吗? (出示课题 《重复的魔力》)

方案三:动觉导入

(1) 今天这节课, 我们先来一场头脑风暴, 咱们以大组为单位进行PK。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线索发挥充分的想象, 猜一猜这是什么?我们看看哪组同学的思维最具发散性? (宣布规则, 明确要求和步骤) 注意, 不光要数量多而且还要贴切。出示图片。 (生: 线、鱼鳞、屋顶、网……) (分组汇报、展示、计数、 排名、加分)

(2) 一根弯弯的曲线在整齐、有序重复出现的时候呈现出了独特的秩序美, 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是重复带来的魔力。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解析重复的魔力。 (出示课题 《重复的魔力》)

不同导入方式的实践探讨:

有效导入需要根据班情、学情不同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方法。这三个方案都力争在开篇就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方案一:看似信手拈来的导入实则经过了前期选材、剪辑、制作的充分酝酿, 用三维的重复给以学生强烈的刺激。问题的难度也控制在想一想就能知道的范畴中, 能快速带领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

方案二:问得好是教得好的基础,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导”的作用。“在乐曲中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一设问短小而精悍, 让学生有话可说, 积极参与。一问一答之间形成了一个漂亮的空中接力, 并在追问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

方案三:在游戏中不仅能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状态,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导入方式, 不仅能让学生动起来, 竞争起来, 感兴趣起来, 而且还能积极创作起来。但是活动必须控制好时间, 不能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 以免喧宾夺主。

在这三种导入方式中, 方案一、方案二以师生一对一进行为主, 互动性不够, 但相对简洁、直接, 且针对性强。其中方案一更直观, 导入属单刀直入型。 方案三则采用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的头脑风暴方式, 扩大了参与面, 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力。当然, 此方案对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展示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可见, 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不仅要根据课程内容、教师特点, 而且还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

上一篇:权益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下一篇:电子类实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