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教学

2024-11-03

《社会保障学》教学(精选12篇)

《社会保障学》教学 篇1

《社会保障学》是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吸收了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要揭示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与发展规律,而且要为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使社会保障政策与本国的国情及所处的时代相适应,并保持自身的健康、高效、持续发展。因此,该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且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中。它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和掌握社会保障学的基本原理,又要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公认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较好的方法,能够将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社会保障学》的教学中,能够产生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社会保障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同于有固定模式的传统教学。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案例的情况加以灵活运用。总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教学前的准备

教学前的准备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的课前准备。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选好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如果有合适的参考文献,也可以同时推荐给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应根据老师的安排,事先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对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认真理解,对案例提出的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学生了解和分析案例后,教师便可适当分组,要求学生根据各自对案例的认识和理解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和补充。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以及有争议的问题,都应该记录下来,以在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全班讨论既是与其他小组的讨论和沟通,又是展示小组讨论成果的机会。它一方面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引入的重要问题。全班讨论是形成教学结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全班学生经验与知识共享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教师进行总结

教师在案例讨论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总结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出他们在讨论中各自的优缺点,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例如:在讲授企业年金的运行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企业年金的筹集、投资运营、给付一系列过程,我运用了两个案例:美国的安然公司破产事件和中国的上海社保案。围绕这两个案例,设置相关的思考题,将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他们先查阅有关资料,然后结合我课堂的授课内容,先分组讨论,再全班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企业年金的整个运行过程,并对企业年金运行各环节特别是投资运营环节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基本原理的教学为基础,为案例讨论做好理论知识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一般是既抽象又枯燥的,为了让课堂气氛更活跃一些,有的教师便抛弃了对基本理论的教学,直接从案例入手。但是就案例来分析案例是达不到教学效果的,这种分析也只能是肤浅的。必须以基本理论的教学为基础,只有准确地把握了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才能以它为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去分析、解剖案例,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达到理论指导实践、提高实际能力的目的。

2.精心选择和设计案例,并认真做好案例分析和研究。

一个好的案例就像一辆载满货物的车子,把现实中发生的问题运送到教室里来。教学用的案例既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要是教师自己能把握得了,且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的案例。案例应来源于实践,教师也要结合学习内容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再加工。

首先要选择好具有时代特点与典型意义的案例。具体来说,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了解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的新动向。第二,针对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社会保障理论的目的。第三,难易适度。若案例太难,学生会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丧失参与的兴趣。相反,案例过易,结果一猜便知,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而且会降低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参与度。第四,适当选用视听型案例,开展多媒体教学。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视觉、听觉、触觉三种信息接受方式中,常人通过视觉接收的信息量最大,比例约占85%;听觉接收的信息量约为11%;其余身体各部位如鼻、舌、肢体等接收的信息量约为4%。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视、听来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第五,正反结合。既要选择反映社会保障实践中成功经验和改革成果的案例,也应适当选择反映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的案例。

其次要做好案例分析和研究。为了使案例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案例分析和研究。除了熟知案例陈述的背景、事实、观点、材料外,还要谙知案例反映或蕴涵的原理、规则等知识,以引导学生概括出来。教师还要依据课程目标及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重点分析以下方面的内容:案例中反映的那些重要理论;案例中易得出两可结论的那些材料;案例中反映的情况发生的根源;案例中人物的行为;案例中所反映的而学生可能设想不到的情况等。

3.注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适当应用案例教学中的组织技巧。

教师必须从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化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必须从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自主学习者的角色。简单地说,教师要从“主角”变成“配角”,学生要从“配角”变成“主角”。理顺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和逐步趋向成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能适当诱导和提示,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不能以权威自居,妄下断语灌输自己的观点;学生要积极参与,以当事人的身份去分析研究寻找存在的问题,通过充分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当讨论过程出现冷场时,教师要擅于化解,营造轻松的氛围,使学生在精神上得以放松,逐步让缺乏自信和内向的学生卸掉心理负担,踊跃发言。

参考文献

[1]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2]朱文.案例教学方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1.

[3]邹丽敏.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流程探讨.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6.

《社会保障学》教学 篇2

活动目标

1.明确自己的职责,体验与同伴合作造纸的乐趣。

2.了解造纸的历史,感知造纸的过程。

活动准备

造出的纸片若干张,视频《古代造纸》,废纸一叠,小方盒四个,小桶四个,漏勺四个,大盆四个,中盆四个,小圆盆四个,纱网六个,擀面杖四个,方块板若干,干毛巾一叠,搅拌棍四个。

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了解纸的历史。

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用眼睛看一看。

知道我们今天要干什么吗?

那你知道最早的纸是谁发明的吗?古代人是怎么造纸的?

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视频,我们来看一看最早的纸是谁发明的,很久很久以前的人是怎么造纸的?

那时候的人是用什么材料造纸的?

竹子可以用来造纸,首先要把竹子切碎,放到水里煮,或者放入水中长时间浸泡,第二部,将它们砸碎,捣烂,然后把浆状物倒入清水槽中搅拌均匀,纸浆必须均匀的覆在纱网上面,用工具挤压掉里面的水,最后将成型的纸贴在光滑的板上烘干,纸就做成了。

2.明确分工,动手造纸

造纸的方法我们已经知道了,你想不想动手学学古代人造纸?

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造纸工作间,我们造纸使用的材料是什么?请小朋友造出带有颜色的纸,有没有信心造出又平又薄又整齐的纸呢?

我需要招聘四个队长,分别来管理红队、黄队、蓝队、绿队。

请各队队长拿着工作证去招聘你的工人,看哪个队长先完成任务,把你的工人带过来。

我们的.上班铃声是叮铃铃,在上班之前我开一个短会,各对长请注意,队长的工作就是管理好你的工人,让你的工人各尽其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另外队长要检查好你们队的卫生,咱们的上班时间为二十分钟,准备好了吗?叮铃铃,上班时间到了,请各队工人开始工作。

3.讨论评比

你觉得哪一组造出的纸质量最好,咱们再去看一看各组的卫生情况,看哪一组卫生第一名。

4.活动延伸

等我们造的纸干了以后,我们可以在上面写字、画画,还可以折叠出各种小动物呢。

活动反思

陶孟和:把“社会”变成“学” 篇3

少年日后成名,他叫萧乾;而学者当年是负盛名的大知识分子,如今却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他叫陶孟和。

那是上世纪20年代初期,陶孟和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此前留学英伦,1912年他二十余岁时,便与同学梁宇皋搜集资料用英文编写了《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一书,被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开山之作。

“五四”运动前一年,陶孟和在《新青年》上撰文倡导“社会调查”,宣称:

我向来抱着一种宏愿,要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全调查一番:一则可以知道吾国社会的好处,例如家庭生活种种事情,婚丧祭祀种种制度,凡是使人民全体生活良善之点,皆应保存;一则可以寻出吾国社会上种种凡是使人民不得其所,或阻害人民发达之点,当讲求改良的方法。

80余年后,有人重新记起此文,并把它贴到社会学论坛上,称“此文值得一读,发表于1918年,恐怕是近代最早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的文献”。

陶孟和曾主持创建北平社会调查所,后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由他长期担任所长。该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蜚声海内外。

1949年后,陶孟和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名义上,这个职位和他此前的学术声望是相称的,然局内人日后回忆:陶孟和是文科,解放后不兴文科,他在科学院没多少实际的工作(管出版、图书),开会也可以不叫他来。

研究者发现,年过六旬的陶孟和虽是科学院的副院长,却是一个“可有可无不尴不尬”的人物,这从当时某实权人物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在科学院工作时期,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科学院的重大事项,郭老(郭沫若)、李老(李四光)、竺老(竺可桢)、范老(范文澜)和我都事先交换意见,统一思想,然后再交院务会议通过。”按说陶孟和也是副院长,但却不在“事先交换意见”之列。

更根本性的打击来自,上世纪50年代后,整个社会学被作为“政治上不正确”的专业予以取消,科学院的社会学所也被改为经济所。据说,此后陶孟和显得很消沉,几乎“随之销声匿迹”。

关注过陶孟和的学者智效民这样评说:“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到头来居然连安身立命的专业都保不住,其内心的痛苦和精神上所受的打击可想而知。”

近十余年知识界风尚,社会学渐成一门“显学”。然而风气之迁移,却更像是断裂后的重生,而非承续中的进化。在这一点上,著名逻辑学家金岳霖晚年的一番话可算看走了眼。“陶孟和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后来同我发生了矛盾,但是,那是个人之间的小事,作为有大影响的知识分子,他是为当时的人所钦佩,也是应该为后世的人所纪念的。”

如今,遍查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陶孟和”名下的十数条书目,均是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印行的旧本。1949年后,他非但没有新著,甚至至今没有再版过其旧著。民国大家之中,此种境遇,可谓“悲凉”,或谓“蹊跷”。

关于陶孟和,有一点是切切值得纪念的。从专业出发,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各方的损失估计和谈判情况相当了解,所以当抗战中社会学所困于四川李庄时,他提出战时经济研究和损失估计务必早日进行,以便为日后谈判赔偿问题提供资料。据此,社会学所进行了大量艰苦的专题研究。

虽然1972年中国政府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但正如研究李庄学术史的作家岱峻所言,当时毕竟开展了一项很有预见性的工作,“放弃也是一种权利,陶孟和们工作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知道放弃了什么和放弃了多少”。

智效民曾写过一篇文章纪念陶孟和。文末引用陶孟和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段文字,叫作《我们小民的希望》,以一个社会学家的立场向当权者提出三项要求:一是尊重生命,二是尊重财产,三是尊重人格。

有人在网上见到这篇纪念文章,感慨于所引陶孟和数十年前的呼吁,跟帖曰:“我们小民尊重这希望。”

你该知道的

陶孟和(1887~1960年),原名履恭,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绍兴。社会学家,中国社会学的奠基者。1910年,陶孟和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学习社会学和经济学,1913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14~192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陶孟和起初执教《社会学》《社会问题》《英文学戏曲》等课程,以后又增加了《教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原理》等课程。这些都是新兴学科的课程,他也因此成为当时学术界的名流学者。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陶孟和极力支持蔡元培整顿北大的改革主张和措施。在本职工作之外,陶孟和在多方面出力襄助蔡元培的校务工作。

从1949年10月起,陶孟和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为了能进行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陶孟和关注搜集世界各国及各国际性学术机关团体,包括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资料。陶孟和文字修养很高,英文、法文、日文、拉丁文都精通。他经常教导联络局工作人员一封信该怎样表述恰当,一封电报该怎样用字简练。他对运词用字十分考究,从不马虎。陶孟和还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创始人。他曾直接领导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图书馆工作,提出很多重要的思想和主张,对科学院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陶孟和热爱青年,提携后学,诲人不倦。他在图书馆,对待青年更是循循善诱,勉励他们多多学习,钻研业务,他还总是不厌其详地为他们解释疑难,解决问题,他的言传身教,影响至深。

1960年4月,陶孟和抱衰病之躯赴上海参加中国科学院第三次学部会议,抵上海后第三日,突发急性心肌梗塞,经抢救医治无效,于4月17日中午逝世,享年73岁。

《社会保障学》教学 篇4

(一) 教材——社保政策变动频繁与教材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

首先社会保障学是一门动态性、政策性很强的学科, 它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各种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其次我国社会保障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完善的阶段, 制度尚不稳定, 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变化较大。例如,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还在不断整合, 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正试图合并, 社保费率不断调整等, 但与变动频繁的社保政策相比, 社会保障学的教材相对滞后。最后, 我国各省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的微调, 这虽然丰富了我国社会保障的实践, 但碎片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却给社会保障实践教学增加了难度。

(二)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

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因为学生自身阅历经验的缺失, 再加上社会保障课程的一些内容及一些规章制度比较繁琐, 这使得很多学生觉得社会保障学就是“生老病死”, 目前和自己沾不上边, 对自己面临的未来风险认识不足, 对实践课程内容缺乏兴趣。还有的学生认为社会保障学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核心课, 导致容易轻视本课程。这些现象的存在,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 教师——师资缺乏, 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社会保障学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 包括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法、知识抢答赛、辩论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形式;课外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外社会调查和校外社会实训得以实现。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目前社会保障学课程实训环节的开展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困境, 第一, 课内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当前社会保障学的实践教学方式仍然较为传统, 很少将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引入教学, 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法或情景模拟法进行实践教学。然而, 目前很多教师在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 缺乏一套完整的实践方案, 教师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 在教学中缺乏对模拟的项目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和指导, 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很多老师往往难以充分灵活地运用案例分析、即便穿插一些案例讲解, 也往往存在与学生的讨论交流环节流于形式等问题。这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训练的单向式案例教学, 导致学生难以真正地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之中,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普遍存在实际操作能力较弱, 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 难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二是课外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社会保障学的实训与实验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 才能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实训。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就进入我校从事教学工作, 一直立足于理论研究, 所经历的实践环节还停留在求学期间的学校实践, 缺乏实际部门的工作经历, 自身操作能力不强, 对实训与实验的认识、设计、指导与讲授缺乏系统的认识。可以说, 现有教师的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

(四) 学校——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

虽然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开始注重实践教学, 但由于受经费不足和资源匮乏等因素制约, 社会保障课程教学实践平台建设往往存在许多缺陷。一方面,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落后, 难以使学生有效地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实验室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除了设置有社会保障专业的院校以外, 很少有学校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配备社会保障的模拟实验室。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对社会保障实验室的建设和实训软件的开发引进重视不够, 至今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的模拟实验室。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实训软件建设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只有少数公司面向教育系统开发类似软件, 实践教学的配套资源还十分有限。另一方面, 校外实践平台的构建亦困难重重, 不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在校外, 学校积极地拓展实践基地的建设, 但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多是街道、社区居委会, 学生在这些单位里往往仅从事一些基本的日常事务性工作, 很难触及其社会保险和员工管理事务的核心环节。

二、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 以教材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门课程选用的是南京大学童星教授主编的《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 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涉及理论和制度两大方面, 内容全面、覆盖面较广, 而且每一章节后都有案例和复习思考题来深化教学内容,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该教材2008年为第一版, 距今已经过去了近8年, 教材中的一些教学内容滞后于我国社会保障领域的发展。此外教材对与学生以后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险介绍得比较简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关注社保政策的变动, 紧跟我国社保改革的步伐, 随时掌握我国社保政策的新变化, 积极不断地、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其次还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基本理论的讲授力求精简, 教学重点放在社会制度上, 尤其是社会保险方面, 并要求反映当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最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能够反映社保改革动态的期刊、网站和公众号, 让学生自主了解, 自主关注, 自主探究时下相关社保问题,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 多途径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

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是取得良好实践教学效果的前提。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 我们应加大社会保障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做好教师的再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做访问学者、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等形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其次促进科研和教学互动。科研项目的开展将使教师更关注社会保障的动态, 更好地把握社会保障前沿信息, 理解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这样不仅能为教学提供更多、更有益的素材, 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最后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 鼓励学校骨干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工作, 积极创造条件使教师进入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保经办机构或企业开展挂职锻炼等活动, 提高其业务能力。另一方面, 采取“请进来”的办法, 聘请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经办机构从业人员, 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到学校来与学生座谈, 或担任学生的各种实践教学的第二指导教师, 建设专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三)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社会保障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突出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如在开始介绍社会保障体系时, 可以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庭成员的社会保障情况, 并要求将调查结果用PPT的形式在课堂汇报, 并进一步分析其家庭成员社会保障状况的差异及原因, 从而突出社会保障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对社会保障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再如, 在介绍医疗保险的过程中, 提出大学生医疗保险是如何缴纳和给付的, 让学生查阅相关法规, 从而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社会保障离他们并不遥远, 与他们息息相关。

(四) 多元化丰富实践教学活动。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应综合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一方面在社会保障学的课堂实践教学中, 除了可以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主题研讨和情景模拟外, 我们还可以运用课前时事快报、知识抢答竞赛、课堂辩论和项目教学等实践教学手段。比如利用课堂前5分钟要求学生以PPT、视频等形式对当前社会保障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进行讲演, 并依据专业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评论, 如对“社保费率下调”、“养老保险并轨”的探讨等。还比如社会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 但有关五险的制度和政策非常的繁琐, 很多学生学起来积极性不高, 我们可以采用知识抢答竞赛的方式开展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 这样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能让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新媒体环境视域下实践教学的新形态——虚拟实践教学。通过新媒体环境中平等自由的互动方式、便捷高速的信息传递、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 实现新媒体环境与社会保障学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五) 加强实践平台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模拟实验室, 社会保障领域的实际业务工作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工作, 为此, 我们要建立社会保障业务模拟实验室, 通过引进相关教学软件,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模拟社会保障业务操作的全过程。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社会保险登记、基数核定、缴费申报、费用征缴及个人账户等业务操作, 这些实验课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其次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需要加强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单位和部门的联系和沟通, 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的种类和数量, 与这些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将其列为实践教学基地, 定期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前往实习和见习。

三、结语

不断发展的社会保障事业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社保应用型人才, 为此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应贯穿《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的整个培养过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作为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总结、改进, 以此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社会保障专业人才。

《社会保障学》教学 篇5

让历史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心智成长的乐园-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设置的综合课程.它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所指出的`那样,”承担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

作 者:丁立军 作者单位:上虞市实验中学,浙江上虞,312300刊 名:教学月刊(中学版) PKU英文刊名:THE TEACHING OF POLITICS年,卷(期):2007“”(21)分类号:G63关键词:

历史学应该是社会减灾学 篇6

而我个人所定位的历史学应该有以下几种功能:

一、历史是维护或找回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是特别针对法律来说的,因为法律在不能独立行使职权的时候,在受到种种干扰的情况下,尤其是针对一些重大的社会案件,不是总能够作出符合社会正义的判决的。这样的正义判决往往只能等待历史的审判,尽管这判决总是姗姗来迟,但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迟到的正义还是正义。

二、史学是社会灾难的减震学。在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的灾害之后,人们普遍提高了防灾减灾意识,在这个时候,我想更强调历史学作为社会减灾学的社会功能。

三、历史增进知识,考验智慧,涵养人文精神。

1964年我所写的一篇关于武则天的论文,将她最后在五王政变中下台的远因,归结为她当年实施了14年的酷吏政治,这是在总结暴政的历史教训。当时这样写武则天,想到的是斯大林。苏联人民尽管在反法西斯的二战中曾经呼喊着“为了斯大林”冲锋陷阵,他1953年死后也被隆重地葬在红场。可是因为他在30年代所搞的大规模肃反,死后仅仅三年,就被赫鲁晓夫的一纸报告打倒,烧了精心保存的遗体。于是警惕出现赫鲁晓夫式的阴谋家野心家,反修防修成为随后中国最大的政治任务。眼睛只盯着几个最大的所谓“走资派”,而不总结前苏联肃反扩大化的历史教训,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于是用更大的“文革”运动重复肃反运动的错误。这样错误地总结历史,没能让历史发挥减灾的功能,给中国带来十年浩劫。

再稍早些,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际,美国的种族歧视严重,麦卡锡主义盛行,三K党猖獗,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杀。他的鲜血唤醒了美国人民的良知,没有继续酿成一场大规模的暴力抗争和种族屠杀,反而依靠健全的政治体制,平息了事件。我在华盛顿看到一所宏伟的以马丁·路德·金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许多美国总统结束任期后,会有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图书馆,依此说来,美国人是用给予总统的荣誉对待年轻的黑人民权运动领袖,还听说设定了一个以马丁·路德·金纪念日为名的全国性假日,我是很感动的。因为美国人这样化解种族矛盾,充满了历史的智慧。

再想得远些,美国历史上也有过独立战争、南北战争,而他们在1776年通过的《独立宣言》,主要篇幅是对英国“一向”施行的殖民政策做总结批判,美国就在这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暴政历史的声讨中诞生。继这个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独立宣言》颁布之后,美国又制定宪法,举行了第一次大选,用投票方式选出第一任总统。这样通过完善的立法和分权,给美国国内带来两百多年的基本和平。而这两百多年中,中国的近现代史上经历了多少场大规模的战争?死伤的人数何止要数以亿计!

在我们还沉浸在对大规模农民战争、国内战争历史的讴歌赞颂中不能自拔时,不妨看看同时的美国人在做什么,看看美国人享受的两百多年国内和平和繁荣,想想善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智慧,具有多大的意义,应该可以对历史学作为社会减灾学的巨大价值,有一点认识。

其实历史学在中国古代就发挥过社会减灾作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对“大邦殷”亡国的历史总结,一再被引为警觉荒暴政治的前车之鉴。大家都熟悉,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当这位贞观天子要重修洛阳宫时,谏官张玄素就会以隋炀、桀纣的故事来做有效劝阻。让魏征叹服的张公的“回天之力”,不就是蕴藏在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和运用中吗?

毋庸讳言,眼下中国的历史学因为缺乏深刻的反思,所以没有完全洗刷“文革”时代整个学科所蒙受的耻辱,阴谋史学、伪历史的恶名阴魂不散。从反面接受教训的许多史学家,抛却时代关怀和人文精神,背离“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不刊之论,做着象牙塔里的死学问,使历史丧失了作为社会减灾学的职能。

稍稍分析一下时下表面热热闹闹的“论坛史学”的状态就可以看出一点门道。虽然还不能说所有论坛讲堂播出的节目都不好,但是津津乐道那些宫廷阴谋和历史琐事,误导人们以为这就是历史,那不是在毁灭历史吗?一场关于武则天的讲座,报道出来的大标题竟是《武则天没和冯小宝谈过恋爱》,五个小标题则是:“一代女皇武则天情史”、“武则天没有杀死亲生儿子”、“永泰公主死因之谜:难产还是杖杀”、“徐懋公为何改名李”、“众说纷纭的无字碑”。我很怀疑把讲坛内容作这样的概括,是记者的曲解,因为报道出来的内容,全无学术可言,而且有用历史绯闻追随明星绯闻之嫌。

李浩先生最近对“《百家讲坛》现象”作了犀利的剖析。他在《西安晚报》(2008年8月1日和9月1日)发表的两篇文章的论说,值得深思。这里不妨多段复述:“让传统文化经典走入寻常百姓家,一方面会给传统文化注入生命力;另一方面会让现代人接受传统底气,可以提升现代人的生活品质。但做不好则会‘两败俱伤’,具体表现在或者把传统文化庸俗化,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或者直接把传统和现代直接对接,省略了很多历史的环节和过程,删除了时空的距离,从而变成了取媚大众。”又说:“人文社科的一些内容如讲授太呆板,味同嚼蜡,如讲授过于活泛,联系实际,又会触犯新闻纪律。故逃到古代,找到一个思想的避风港,选择一个有百分之百保险系数的话题进行戏说趣说闲说,并补在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只求娱乐性、趣味性,只问收视率和销售率。”

数月前我也曾与中央台的相关节目负责人交谈,一见面我就直言不讳告诉他:学术界认为节目做得媚俗。对方的回答是:多少好的栏目因为收视率不高被砍掉,现在这样,上面能够通过,大家还愿意看,就很不容易了。我似乎也能理解他们的苦衷。

理解归理解,但是我还是希望还历史学科的尊严,当然这首先是要靠史学家的自律,做出对历史有交代,对现实有意义的研究。这里我真的不想多指责讲演者和节目策划者,只是想说堂堂中央电视台唯收视率是瞻的游戏规则,是不是太功利了、太短视了、太没文化了。作为公共传媒的电视台还是要对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有所担当的吧!

李浩先生还说:“我们需要娱乐休闲轻松搞笑滑稽幽默的肥皂剧,但更需要培养国民对抽象思辨、形上终极、程序正义、司法公正等的良知叩问、灵魂冒险。即冠以《百家讲坛》,就应该循名责实,要有百科和百家的学术争鸣。媒体与学者不是退避而应是直面,不应与大众一起沉迷于文化的狂欢,而应肩负起引领与提升大众的使命。即如此。‘变脸’以前传播科学、艺术、人文新知的节目内容,虽然收视率少些,又何罪只有?”“社会供养知识阶层,特别是专业学者,不是希望他们扮明星,作秀出风头,而是希望他们沉潜下来,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在专业研究方面做到高精尖,成为行业的第一,国际的第一。”“如在人文科学领域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也长期落后,无学术规范,无一流成果,无公认的名家,都是科普小册子,都是拼凑剪贴的出版垃圾,都是游谈无根的妄说,都鄙夷像学者陈寅恪那样的教师,却敬仰像演艺明星那样的‘变脸’文化人。试问,我们学术界还能拿什么和外国同行比拼,我们的大学与研究院所能拿什么竞争世界一流。”李先生调侃:“如果单纯追求生动性和趣味化,最好评书艺人来主持《百家讲坛》,如认为通俗化和普及化可以极大地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地位,最好增补这几位学术超男与学术超女为科学院院长,让他们率领我们攀登世界学术高峰,诸位以为如何?”

我想从另一个角度给自己人说几句:历史学者承担历史责任,就要对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有正确的定位,选做好的选题,讲出历史的真相,总结有益的历史教训,让历史发挥为社会减灾、为文明呐喊的作用。

大家应该记得达豪纳粹集中营出口处的警示牌:“忘记过去就会重蹈覆辙。”反过来说,牢记历史,就可以避免重蹈覆辙。重蹈覆辙是从反面诠释了历史学作为社会减灾学的意义。德国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牢记法西斯猖獗给人类给自己带来的灾难,真诚反省,一刻不懈地警觉纳粹余。孽的活动,使这20世纪人类最大的祸害杜绝死灰复燃的希望,从而重新获取欧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社会保障学》教学 篇7

传统课堂讲授教学在我国高校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非常普遍。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过程缺乏实际真实的生活场景,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目标盲目,弱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际教学效果变成知识而非能力,最终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由此可见,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之间存在偏差,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项目教学法是将课程知识内容设计为若干教学项目,通过项目的开展组织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项目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传统的教学思路,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能力,在具体项目开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项目教学法注重在实践中、在过程中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基于此,笔者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了项目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当然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二、社会保障学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笔者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三年级的社会保障学课程中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法组织教学,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践资源不足,采用的是部分项目式教学,“即对教材原有内容按照课程特性和教学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和调整,有关基础理论的内容仍以老师讲授为主,有关社会保障实务的内容则通过项目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环节。

(一)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在定位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目标时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校的办学定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即强调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二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保障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育基础知识牢、实践能力强,能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第三部门等组织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社会保障学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要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正是由于以上两点,我们把社会保障学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历程,掌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和政策,通过项目式教学,促使学生运用社会保障学的独特视角,立足我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力图发现和探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能力及理论探索研究能力。

(二)制定适合项目教学法的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我校社会保障学教材采用的是童星教授主编的《社会保障理论与制度》,内容涉及理论和制度两大方面,内容全面、覆盖面较广,但由于有限的学时,采用部分项目式教学法后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6大模块。第一模块:基本理论,共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结束后指导项目选题2学时;第二模块: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与管理,共6学时,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和案例分析教学;第三模块:社会保险,共24学时,其中项目开展中期汇报和指导4学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社保知识竞赛和角色扮演法教学;第四模块: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共8学时,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法教学;第五模块: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共4学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头脑风暴法教学;第六模块:成果汇报和集体评估,共4学时,其中PPT汇报2学时,集体评估2学时。理论知识点讲授和项目式教学环节的比例大约为2:1,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基本理论的讲授力求精简,并要求反映当前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重点突出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锻炼。

(三)设计阶段性项目教学过程

1. 项目选题阶段

项目的选题是项目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决定项目教学质量的关键。社会保障学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考虑到学生前期相关知识储备较少,在课程内容第一模块基本理论授课结束时(第三周)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根据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专题中拟定选题范围。同时,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余时间对项目的选题与学生展开充分的沟通,从选题的价值、可行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项目选题既与课程教学目标一致,又能顺利开展。经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讨论,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最后确定了以下内容开展项目教学,如对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的调查、长沙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现状的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企业职工对延迟退休的意愿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调查等,基本涵盖了社会保障领域的主要内容。

2. 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实施过程包括组建项目小组、拟订项目研究计划、开展调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项目报告等。2013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3个班共有学生92人,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本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团队组建主要是基于选题兴趣、学习习惯与能力及自身社会实践等因素进行组建。最终3个教学班分为15个小组,由学生自行确定负责人,制定项目的调研计划并实施。教师在学生实施项目过程中的职责是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开展项目研究,同时要坚持过程管理,加强对学生项目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督查,确保项目成果的最终质量。学生则根据项目研究计划分工合作进行探索,遇到问题时,应先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自己解决,致力于在团队分工协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项目考核阶段

对项目成果的考核是“项目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是学生前期学习的集中展现,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的平台,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成就感。本课程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项目研究工作,学生在临近学期结束前(第十六周)进行课堂成果汇报。项目式教学的考核最后是综合利用教师评估、自我评估、小组组员内部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力图保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考核环节分为过程考核和成果展示考核。过程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项目团队的研究计划、实施过程、团队分工以及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部分主要实施自我评估和小组成员内部互评。成果展示主要在课堂进行,每组限定在10分钟之内,主要演示内容包括项目简介、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发现等几个环节。各小组在进行课堂展示之后还需要现场回答老师及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并提交调研报告作为项目最终研究成果,这部分主要实施教师评估和小组互评。

三、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为了了解项目教学法的实际教学效果,笔者运用结构式访谈的方式对2013级行政管理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访谈提纲分别是从课堂气氛、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师生关系及该门课程的收获四个方面设计提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项目教学法的评价明显高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法,大部分学生认为运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师生之间建立起了交流、合作的关系;同时激起了学生对社会保障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探究。通过这次项目教学法的教学实践,笔者在社会保障学项目式教学改革过程中获取了一些经验,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导致项目教学法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资源缺乏

项目教学涉及与研究的问题通常来自现实生活,依托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项目研究将会有力地推进项目式教学深入开展,但目前我校行政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明显不足,部分选题对学生来说在深入实地调研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长沙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的调研等,这些问题是当前社会保障领域的热点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对这些项目的深入调研需要一定的资源保障,仅凭学生很难获取这种资源。对此学校要有效整合高校、地方的资源优势,与当地社会保障部门、社会组织、协会和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搭建与企业、社区的项目合作平台,以便于学生开展项目实践。

(二)教师角色转变不适应

项目教学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化,主要任务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但目前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教师仍倾向作为主体主导教学,习惯于知识的单向灌输,对于大多教师而言角色的转变存在困难。同时学生项目选题的多样性对教师的综合指导能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要胜任项目式教学,首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但能够对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及政策导向有清晰的了解,同时还必须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项目研究。其次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术研究使教师更好地把握社会保障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这样及时为项目式教学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素材。最后教师要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日益融合的背景下,将混合式教学引入项目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增加师生线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及学生课外参与项目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

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而学生的学习思想深受强制灌输式教学影响,习惯被动接受学习,缺乏主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另外,学生普遍缺乏“民生”意识,认为社会保障是政府部门管的事,与我无关,因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少,学习兴趣不高。最后由于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学业和就业竞争,加上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使得部分学生心态浮躁,只追求高的分数,再加上学校考核体系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长此以往有的学生便会对项目的开展敷衍了事。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一方面教师需在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资料收集基础上精心准备社会保障学项目教学的问题,使其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建立与项目教学法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和体系。首先,在成绩评定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增加至40%,并逐步提高至50%~60%。其次,增加过程考核的内容和次数。实施以平时讨论、项目实践、调查报告、项目展示等形式为主的过程性考核,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和撰写项目研究报告及主持项目ppt汇报,并将过程考核的成绩纳入学生平时成绩中。

摘要:项目教学法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具有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社会保障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做法和具体实践,总结了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必要性及主要方法;分析了目前项目式教学在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社会保障学,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张国平,周艳,曹春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以社会保障课程为例,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4(11):88-92.

[3]朱晓红.基于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以社会保障学课程为例,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5(12):93-97.

[4]王华丽,刘猛,徐倩,胡玉芳.社会保障课程教学方式改革难点与途径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14(03):128-129.

[5]陈亚鹏.项目教学法内涵、理论与问题探讨,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12):84-87.

《社会保障学》教学 篇8

一、理念:少灌输知识,多鼓励思考

探究式教学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随着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普及,探究式教学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备受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者的青睐[1]。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把类似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少传递知识,多鼓励思考”为中心理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研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互动为核心, 通过自主寻找探究主题、独立开展实践调查、进行课堂展示和互动等创新的教学形式,实现学生由 “被动学习”向“自主探究”、由“单打独斗”到“团队合作”转变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以“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教学为例,来探索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

(一)教师理论讲授

教师理论讲授板块是教学的基础,主要是讲透学生难以弄懂的要点。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讲授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新鲜的实践性,例如, 在养老保险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就结合中国实际启发学生对当前中国的养老金多轨制、“空账”问题、 退休年龄延迟、基金多元化投资等问题进行思索。 精选了关于企业退休高工和普通公务员养老金的案例,通过对比,让同学们对多轨制养老保险造成的不同群体养老金收入的巨大不公有了深入的认识。可见,探究式学习并不排斥传统的讲授、报告、 讨论等, 相反, 学生将更积极主动地利用和珍惜教师的指导,因为课堂讲授提供给了学生书本上没有的背景知识。

(二)学生自主思考、确定选题和学习方案

在老师理论讲授的基础上,学生以团队形式, 自主开展学习。同学们带着特定的问题查阅文献, 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的研究选题。最后,同学们确定的选题包括:1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及大学生介入途径探索;2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3贵阳市花溪区残疾人生存状况调查;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重大疾病的报销情况调查;5大学生医疗保险的实施情况调查及改进建议;6失业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险优先序列,等等。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问题, 并进行组内分工,围绕选题探讨学习方案。当然, 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方案的做法,和传统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授课的要求有一定冲突。这就要求教学主管部门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2]

(三)选题和方案评审

方案评审有如研究生的开题答辩,学生针对自己的选题和方案展开说明,以证明方案的科学性、 可行性,证明各种制约因素均已考虑在内。老师则提出质询、意见和建议。只有教师评审组通过的题目和方案才能展开研究。比如在新教学模式进行过程中,一小组研究新农合对重大疾病的报销情况, 但调查对象只有普通农民,评审组提出根据医疗保险的特点,调查对象除了普通农民之外,还应包括各级医疗机构、定点药店、政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等,该小组根据评审组的意见修改了学习方案才获通过。

(四)自主进行调研

各组根据自己的选题和主题阅读形成的对问题的认知,拟出调查计划,包括时间、地点、主要问题等。之后,根据选题,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到了贵阳市儿童福利院、贵州省肿瘤医院、花溪区社保局、 燕楼乡卫生院、棉花关社区、杨冲村村委会、青岩镇养老院等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同学们遇到了各种困难。第六组同学到贵州省肿瘤医院调研就颇为曲折,同学们刚开始是去护士站和护士接洽,希望能接触病人进行调查,但对方说必须有单位介绍信,否则不能进入病房。但同学们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十个人打散,两两结伴,以病人家属的样子进入了病房, 在征得一些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对他们的大病报销比例、报销的及时性、便捷性等问题进行了调查。还有到清岩镇养老院的第二组,体贴地给老人们买了牙刷;到花溪区吉林小学的第六组,给孩子们买了本子和笔。作为大学生,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将理论问题带入实践探究、走人社会、体恤民情更重要。而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体现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品质,正是新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和灌输的。

(五)展示和交互式学习

展示和交互式学习环节是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它不同于传统的课堂讨论,这一环节大体分为学生汇报、老师总结、立体互动三大板块。由于老师课前会把即将展示的选题告诉大家,同学们已就选题相关内容查阅了资料,进行过小组讨论。所以围绕小组展示中的内容,同学们都能展开激烈的互动。比如在某个小组汇报完贵阳市花溪区流动商贩的生存状况之后,同学们就流动商贩的管理与支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流动商贩的管理,有同学提出了划区域划时段的差异化管理思路。对于流动商贩的监督难题,在激烈的争辩后,大家想到了一个让小贩“挂牌记分”经营的办法。“牌”包括了小贩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电话、信誉分数等。每个小贩的信用满分都是10分,出现一次投诉,视问题和情节严重性扣一定分数,这样从小贩胸牌上的分数就可以判断他的诚信度,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就可以有所参照,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而这样新颖的管理思路,能在本科课堂被碰撞出来,和同学们深入实际调研、充分展开课堂互动、教师的内在引领是密不可分的[3]。

三、经验

(一)老师的执行力是推动新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由于探究式教学模式不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在这一新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老师的执行力是一个关键,老师能否透彻理解项目的理念和精髓并将之传达给学生, 对项目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课题组编写了项目执行计划、相关老师还写了教改日记。课题组定期组织相关老师和学生代表开会,及时总结教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迅速贯彻进执行过程中。实践证明,以上种种措施对于项目的成功开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在项目完成后的反馈问卷中,36%的同学认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老师的执行力“非常好”,60%的同学认为“很好”。

(二)对小组学习形式的成功维护实现了新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多是单枪匹马,互为竞争对手地开展学习,很少有机会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温暖,对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和作用缺乏实践探索的机会,致使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团队工作中显得格格不入。本教学模式在这方面作了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首先,从制度设计上强化同学们的团队意识,比如最后展示,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与小组间展开竞争;个人成绩中,70% 是小组成绩,30%是个人表现;而30%的个人表现, 除了个人展示和互动的表现外,还包括由小组组长对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所作的评定。这一系列的规则,使同学们紧紧团结在组长周围,团队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大大增强。从课后的反馈来看,相当多的同学对团队合作都有深切感受。同学们写道: “体会到了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合作、团结的重要性和温暖”、“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更自由更主动地思考,在团体活动中学会妥协或坚持, 在展示中体会到了分享的快乐”。某种程度上,这是比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体验与成长。

(三)多轮文献阅读、各环节心得体会、全员课堂展示构成了新教学模式的主体内容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过程中,同学们进行了多轮阅读:从确定主题前的随兴阅读,到确定主题后的主题阅读,再到实践调查后的深度阅读。而且每轮阅读都规定了一定的篇数。另外,同学们被要求写出各环节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些心得体会的写作,让同学们学会了总结和思考,加深了对学习过程的辩证分析和自省,也让老师了解了同学们的心声,能即时处理团队和个人出现的问题。另外,为了避免传统教学“马太效应”的弊端,新模式尤其强调每个同学参与的重要性。比如在小组互动过程中,给组长强调必须每个同学都发言,说出自己的主张;在最后的展示环节,强调每个小组必须每个同学都上台展示,而且必须全程脱稿,除了专业知识的展示外,还展示自己的精神面貌、主观态度、 自信度、协调度等。从展示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同学精神饱满,生情并茂,能高质量完成展示。甚至有两个小组排练了舞台剧,生动呈现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和城市快递人员紧张的生活节奏。但是也有个别胆小、平时缺乏锻炼的同学,在展示的过程中磕巴、忘词,甚至紧张得瑟瑟发抖,眼泛泪花, 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会鼓励他们努力完成展示。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没有一个同学因为克服不了自己的恐惧而放弃。其实,越是这样的同学, 越需要这样的锻炼,越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

总之,新教学模式增强了课堂的思辨与活力。通过团队合作、走入实际、自主学习、当众展示的锻炼,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 莱文在他的演讲集《大学的工作》中强调的那样: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识,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可以说,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步做到了这一点。

四、问题

项目也遗留了一些现实问题。比如说持续性问题,项目的开展,需要老师和同学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如果不改变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体制,老师对教学的投入犹如“沉默成本”,得不到任何物质上的回报和精神上的认可的话,没有项目的支撑,老师是很难有激情和责任感去持续推行新教学模式的。虽然照本宣科、单向灌输的旧模式教学效果不好,但对教师来说:安全、省时、省力, 何乐而不为呢?对学生来说,如果每门课都像教改课一样“劳心费力”,在学习成绩上又和其他课程没有任何区别,在现在英语过级、各种考证、考研、 考公务员的压力下,同学们是会很有怨言的,时间久了是会抵触的。另外,大量同学外出调研的安全性问题,也是项目后续开展必须思考的。

社会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独立性思维能力有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也在进行反思。 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高校会改变自己的传统培养模式,从创新教学模式入手,为社会输送大批具有独立、理性、创新思维的精英人才。因此, 我们今天所探索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必将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

摘要: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弊端已日益显现,高校教师都在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少灌输知识,多鼓励思考,具体包括教师理论讲授、学生自主思考与确定选题及学习方案、选题和方案评审、自主进行调研、展示和交互式学习等五个方面,该模式充分体现了自主、立体、合作、思辨的精神,目前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对其理念、过程、经验、问题进行系统辩证的剖析,能达到完善、推广新教学模式的目的。

《社会保障学》教学 篇9

社会思维学是由思维结构论、思维规律论和思维控制论三部分有机构成的严密的科学体系。

首先, 社会思维结构论是社会思维学的基础。它包括社会思维的产生、结构、功能和类型。社会思维结构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反复进行中逐渐在头脑中积淀和定格下来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思维框架系统, 它的形成是个体内化和群体内化的有机统一。社会思维结构由思维目的、思维材料、思维过程、思维动力和思维能力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社会思维的结构是一种功能结构, 它具有选择组织功能、生产创造功能和协调功能。按照其层次结构, 社会思维可以分为社会认知思维和社会情意思维两个基本类型。还可以按照思维的对象性特点, 把社会思维区分为许多具体思维类型, 如:科学思维、道德思维、艺术思维、政法思维等等。

其次, 社会思维规律论是社会思维学的主体。社会思维在本质上是集体思维, 其基本特征具有真价二重性、群体性、时代性、历史继承性、全面性、认同性、开放性和可控性。它是由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所构成的各种思维交互作用的社会思维场。任何个人或群体的思维, 都处于社会思维场的作用和影响之中。因此, 要提高个人思维和群体思维的质量, 就必须注意研究社会思维的场效应。“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条件中生长起来的, 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人的思维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是具体客观规律性的。

根据社会思维的本质和特征, 可以把社会思维学的基本规律初步概括如下:

一是社会思维交流互补规律。只有产生思维共振, 才能够实现思维互补。思维互补不仅可以在量上取长补短, 而且还能够从质上实现思维的合力增强, 出现思维质量的新突进。因为, “把两个信息简单地放在一起, 价值较小, 而如果能够在某个头脑或机关中将这两条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 价值就可以增加”。社会思维的合力增强, 可以是“异质增强”, 也可以是“同质增强”, 即“拔河效应”。

二是社会思维感应认同规律。思维主体之间自由争鸣、相互促进、观点碰撞是产生新思维的助产婆。真理由争论确立的。“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信息交流越畅通, “促协力”越强, 思维系统就越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方针。

三是社会思维承续接力规律。人类思维和文化要靠经验、知识的积累和传递, 通过人的社会化, 一代一代承续接力下去。“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社会思维信息, 如同古代驿站邮车需要换马加料一样, 也要中途接力补充才能不断发展。

四是周期演进规律。人类社会思维的演进和文化的变迁, 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表现为周期性, 这是客观事物否定之否定辩证发展规律的观念反映。

五是民主集中规律。这是指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规律。这里的民主和集中, 是广义的。民主是指众人个别思维、各自发表意见;集中是指众人思维、意见的集合和升华。因为对一切事物的认识, 众人总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想法发表出来, 这些分散的意见、想法通过交流认同, 必然会被集中为众人的共识, 这种共识又成为众人进一步思维活动的重要指导, 在这种指导下, 众人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更深化了。个人思维和集体思维就是这样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由此推动社会思维的不断发展。能否遵循民主集中规律开展思维活动, 关系到群体事业的兴衰成败。

最后, 思维控制论是社会思维学的应用, 研究社会思维学的理论和规律, 是为了掌握它、运用它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当人们

认识和掌握了社会思维学的理论和规律, 并按照这些规律办事, 就能够有效地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 提高思维主体的控制力。人的有意识思维都是可以控制的, 不仅可以“自控”而且可以“他控”。在中国传统思维中, 历史强调“内圣外王之道”, 在“内圣”方面, 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自控功夫”;在“外王”方面, 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他控道路”。

社会思维学36讲 篇10

社会思维的实质和表现, 说明社会思维具有真价二重性、时代性、全面性、开放性、民族性和可控性等几个基本特征。

一、社会思维的真价二重性

人类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都要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这两条基本原则。人只有同时坚持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满足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的思维活动作为认识活动, 其任务就在于客观地把握客体, 找出客体的本质规律, 形成符合客观现实的认识, 即获得真理。社会思维作为认识活动, 它当然要追求真理性;作为认识结果, 它应当是真理的认识。这就是社会思维的真理原则。

同时, 社会思维主体又总是为了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某种利益、愿望而形成一定的思维追求目标的。因此, 社会思维也具有价值的属性。思维的价值性是表明思维和思维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属性, 这种属性体现着它对社会、群体和个人所具有的意义。

检验社会思维真理性的标准是社会实践, 而衡量社会思维的价值尺度则是社会需要和社会意义。思维的真理性是思维价值性的基础, 而思维的价值性则是思维真理性的目的。只有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思维活动, 才能满足指导社会实践的需要, 才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具有价值意义。

二、社会思维的时代性

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 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文学也具有时代性, “故知歌谣文理, 与世推移, 风动于上, 而波震于下者也”。社会思维之所以显示出时代特征, 是因为人类文化发展是不可逆的, 作为思维主体的人具有不可重复、不可代替的个性创造力。不同时代的人具有不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思维传统。人的思维落后于时代或超越于时代都会失去科学性, 都会在现实实践面前碰壁。

三、社会思维的全面性

所谓社会思维的全面性, 主要就是指社会思维体系的系统整体性和全方位性。社会思维的系统整体性和全方位性是由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所决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 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的普遍联系, 既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又指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正是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普遍联系的系统存在的。所谓系统, 就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统一整体。每一个具体的系统, 又同其他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更大的系统。系统同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的特征。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社会思维的全面性。集体思维由个人思维构成, 但又不是个人思维的简单相加, 而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集体思维正是避免了个人思维的片面性,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四、社会思维的开放性

社会思维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系统。人们的全面性思维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增加信息通道, 不断拓展思维视野和思维空间, 提高社会思维的总体质量和水平。所谓社会思维的开放性, 是指群体思维系统内部各个思维之间、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之间开展思维交流同群体思维系统与环境之间开展思维交流的对内、对外开放有机的统一过程。理论之树, 不是生长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的, 它需要不断地从系统内外吸取阳光、空气、水分和营养, 才能常青, 并开出鲜艳的花朵和结出丰硕的果实。否则, 就会自然衰萎、枯槁。科学思维体系的全面性和开放性, 是完全一致的。

五、社会思维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 其文化传统精神就越强烈, 其社会思维也就越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是民族思维的载体和表征。我国古代《易经》中“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表征着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物质。作为我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则集中地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的社会思维。民族认同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此外, 任何类型和体系的社会思维都蕴涵着民族文化物质, 因为任何民族思维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精神存在。例如, “尊祖宗, 重人伦, 崇道德, 尚礼仪”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和心理特征, 老舍的《四世同堂》等作品, 就充分体现了这种传统文化特征。

一个民族的思维, 是该民族历史文化与现实生活的产物。

六、社会思维的可控性

《社会保障学》教学 篇11

2.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系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2

摘 要 随着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授予体育学研究生学位的院校不断增加,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旨在分析影响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提高培养质量的相关建议,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 体育学 研究生 教育质量 保障体系

一、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一)人才类型和社会需求方面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类型主要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前者偏重于理论和研究,而后者重视社会实践和技术应用。从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应用型体育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更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但从培养过程和教育质量控制的角度看,学术性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和评价体系更健全和易于控制,因此该类研究生在培养规模上仍占据绝大多数。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培养更多更好且适应能力更强的研究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受导师负责制的传统思维影响较深,导师的学术权威形象在学生的眼中牢不可破,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受到影响。加之导师队伍的壮大与研究生人数的增长不成比例,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二、影响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主要因素

(一)生源质量因素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呈下滑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所导致。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对于报考者的基本能力,尤其是科研潜能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生源结构越来越复杂,考研动机也越来越多元化。此外,考研应试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产业化,使得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效率降低,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二)导师质量因素

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直接表现是研究生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研究生教育本身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但由于导师面对的学生逐渐增加,对于学生的了解程度在逐渐降低,其本应发挥的教育导向作用不断降低。此外,由于导师指导的研究生太多,其必须考虑申请更多地科研项目和经费对人才培养加以支撑,从而导致其用于指导学生的精力和时间减少,教育质量受到影响。

(三)物资条件及经费因素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充足的培养经费,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物质保证。尤其对于体育研究生的培养,良好的实训环境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目前“图书经费短缺,教学实验设施落后,实验经费不足,课程建设经费少得可怜,实习经费得过且过等等,在各校都是普遍的现象。”因此,体育学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得不到根本落实,将直接制约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和质量。

(四)课程及监控体系因素

我国体育学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是2-3年,课程设置相对比较紧凑,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给学生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于此同时,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导师如何判断研究生获得了最佳的学习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培养过程监控体系。这对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构建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一)招生严格把关,优化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基本上还是采取“一考定终身”的招生制度,虽然复试环节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比重不断加大,但各体育院校仍没有对考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查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试成绩的决定性作用仍然明显。因此体育院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必须适时调整工作重心,严格把关,优化生源质量。除了在初试中选拔成绩优秀、基础牢固的考生入围之外,还要着重加强对复试环节的掌控,充分挖掘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心理素质过硬,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于此同时,学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逐步扩大研究生面试入学的比例,同时大力推进本硕连读,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自主性和连续性。

(二)加强导师队伍,提高培养质量

导师在研究生的成长过程中要担当知识传授、答疑解惑、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等多项重任,同时导师作为某一学科或学术方向的带头人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地位、学术声望。因此体育院校要特别重视导师队伍的建设,这对于研究生教育及学校学科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对此,体育院校首先应加强导师遴选制度,要通过遴选建立一支业精德高、治学严谨的导师队伍;其次,要尽量提高导师和研究生的师生比,同时建立导师学术休假制度,使导师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对研究生进行“精雕细刻”,并有机会不断为自身“充电”,提高学术水平;第三,建立健全导师评估制度,研究生管理部门对导师进行定期考评,加强动态管理,不断优化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加大经费投入,确保物资充足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不足已成为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此情况下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的软、硬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为此,体育院校在继续争取国家经费支持的前提下,还要积极拓展思路,灵活解决经费、物资不足的问题。例如在研究生进行文献查阅和收集相关学术信息的过程中,体育院校学科单一的特点导致体育专业方面的文献资料较全,但相关学科资料较为缺乏。为此体育院校可以与综合型院校建立联系共享文献资源加以解决。此外,经常性开展实习实训及实地调研对于体育学研究生拓展科研事业、获取研究数据有着积极帮助,学校应在此方面加大投入,积极联系实训单位开展合作,为研究生提高社会适应性创造有利条件。

(四)调整评价体系,合理有效监督

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一直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主旋律,培养单位对于政府的指令要求均要严格执行,缺乏自主培养的活力和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在此条件下,培养单位如果不重视自身的研究生培养过程,那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将难以保证。为此,体育院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应积极加强自主办学和自我约束意识,尤其是对于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导师教学水平、学生科研训练质量、学术水平评价及学位论文质量等各个环节设定科学的评价体系,贯穿于研究生教育过程的始终。学校要严格依据评价体系对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开展自我评估和有效监督,从而起到真正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五)挖掘学科优势,明确办学特色

明确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是体育院校这种专业型高校长久发展的立足之本,也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基础。因此,体育院校首先要根据社会需求积极调整研究生专业,突出地方特色和自己的办学特色,充分鼓励优势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发展。其次,要结合二级学科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打破传统培养理念中对于理论知识的偏重,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使研究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第三,是要改变原有填鸭式教学的课堂模式,进一步加大研讨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对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作用。最后,是要积极鼓励交叉学科的发展,在新的学科领域抢得先机,建立学科优势,加大复合。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XM-HLJ-2012077)。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新中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7(9):3-22.

[2] 秦绍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几点思考[N].复旦新闻网.2009.7.l3.

[3] 廖文武,陈文燕.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11-14.

[4] 赵子建,吴飞.影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及对策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1):24-26.

社会思维学36讲 篇12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由于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人的思维归根到底是社会思维,“它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个人思维而存在”。这正是我们研究工作社会思维类型的重要意义所在。研究社会思维的具体类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研究社会思维类型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群体思维管理水平。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而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就是“四有”所体现的人的政治思维、法律思维、道德思维和科学思维的水平与质量。

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思维管理中,既要强调理论思维,也要重视情意思维。当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灌输”的时候,并不是指那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式灌输,而是要真正达到入脑、入心、解决意志、信仰和信念问题,并逐步形成整个国家的思维习惯、思维传统。要做到这点,不仅需要以理服人,而且需要以情动人。

第二,研究社会思维类型有助于贯彻“双百方针”,繁荣科学文化。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为了更自觉地贯彻这一方针,就必须认真研究社会思维及基本类型的特点和规律。

第三,研究社会思维类型,对于提高群体思维水平和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影响群体思维水平和质量的不单是理论思维,而且还有经验思维和情意思维。群体意识(主人翁意识、集体主义意识、竞争创新意识)和群体情感的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群体思维能力的发挥。其次,社会思维的各种具体类型的对象性思维之间具有互补性,只要结构合理就能够产生“系统效应”。学术研究更需要提倡不同学科、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研究物理学的爱因斯坦和搞哲学的索洛文及搞数学的哈比希三人曾组合成“奥林比亚科学院”,虽然学科专业各不同,却能相得益彰,放射出“明亮耀眼的光辉”。

第四,研究社会思维类型,也对人生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人人都有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希望和可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事业成功的条件和要素。人的主观要素即思维素质、思维品质的要素在人生事业成就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通往成功的崎岖道路上,只有思维素质高的人,才能够攀登到光辉的顶点。智和情构成人生成就的两个基本的主观要素。人的思维是认知思维和情意思维的统一。“智”是智慧、见识的意思,属于社会认知思维的范畴。人们的智识能力即智力,是人的认知能力,它包括人的天赋、认识、语言和形象、逻辑等诸多方面的思维能力。智力、智商是人的基本思维素质之一,也是人生成就的基本要素之一。人生成就不单靠天赋的聪明,也不完全靠知识、技能的掌握,最重要的智力因素往往是想象力、见识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方式是成功者必备的认识思维素质。

上一篇:未来科技城下一篇:宫颈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