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矛盾

2024-10-06

人与自然矛盾(共3篇)

人与自然矛盾 篇1

摘要:近年来, 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和不懈探索的热点话题。因此, 重新解读人与自然的矛盾, 深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等显著特征, 并探索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 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视角, 深度解读人与自然矛盾的含义、特征, 从而分析出摆脱矛盾困境的合理途径。

关键词:人与自然矛盾,自然界,矛盾分析法,马克思主义矛盾论

一、人与自然矛盾概述

人与自然矛盾, 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表现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在人类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之类的东西,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同时, 人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表现在, 人与自然在实践中逐渐分化。在马克思看来, “由于人的介入, 自然界已丧失了它往日的地位, 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 成为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3]人通过实践活动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 实践活动也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可避免。

当然,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只考虑统一, 而不考虑对立, 人只是作为一般的自然存在物, 在大自然的统治下被动地生存, 那么人就丧失了自己人的类特性, 人与其他动物就没有区别。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成员, 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不存在。与之相反, 只考虑对立, 而不考虑统一, 人与自然只是一种完全敌对的关系, 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着大自然, 大自然又无情地报复着人类, 长此以往, 人与自然的矛盾将激化到无法调节的地步。因此, 在人与自然矛盾中, 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 没有统一也无所谓对立, 无论离开对立或者离开统一, 都不能称其为矛盾。

二、人与自然矛盾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 事物是由矛盾构成的,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一) 人与自然矛盾的普遍性。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普遍矛盾, 它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问题。

1. 人与自然的矛盾无时不在, 它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 人类为了维持生存, 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天然的生活资料, 这时人与自然矛盾开始萌芽。到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人们为了发展生产力, 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 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矛盾愈演愈烈。因此,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普遍矛盾。

2. 人与自然的矛盾无处不有, 它遍布于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2年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环境展望》综合报告指出, 世界仍然走在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上, 地球上各个系统的承受能力正在被推至生物物理上的极限。该报告对最重要的90个环境目标进行了评估。在这90个目标中, 只有4个目标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气候变化、鱼类资源、沙漠化和干旱等24个目标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取得进展, 8个目标所反映的状况出现恶化。[4]同时, 据该组织公布的材料显示, 地球的十大病症, 如土壤遭到破坏, 气候变化异常、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锐减等, 正在对人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因此, 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不是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单独存在的问题, 它表现为一种全球性的综合问题。

(二) 人与自然矛盾的特殊性。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但是其表现形式、发展程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却显现出不同的特点。

1. 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在原始社会中, 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 靠获取天然生活资料为生, 人与自然矛盾处于萌芽阶段。到了农业社会, 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 以及人们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足, 致使人类对自然界形成了小规模的破坏, 人与自然矛盾逐渐发展。但是工业社会以来, 生产力极大提高, 人们为了物质利益, 企图成为大自然的主宰, 违背自然规律, 最终造成了生态灾难, 导致了人与自然矛盾的严重激化。现阶段, 随着生态危机的频繁出现, 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以及自己的行为, 并试图采取行动, 以重新谋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2. 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特点。

就我国而言, 我国各地区的大气污染程度不同, 大部分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仍处于较重的污染水平。其中, “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重于南方城市, 大城市污染重于中小城市, 城市污染重于农村。”[5]在水污染中, “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6]“海水污染最严重的为东海, 其次是渤海, 南海水质相对较好。”[7]就世界各国而言,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明显多于发达国家。有能力治理的发达国家, 一方面推卸其肇事者的责任, 另一方面将污染向落后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限制, 其工业化进程必然伴随着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结果, 最终必然是发展中国家人与自然矛盾更为突出。

3.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 矛盾的双方也各有不同的特点。

人和自然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它们各自表现为不同的特点。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在自然界中 (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 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8]恩格斯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9]人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指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类总是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之中, 这些关系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同时, 人还具有实践性。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人类可以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社会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和存在方式, 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

“世界不会满足人, 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0]人与自然的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因此, 如何调节这一矛盾显得尤为重要。

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出路

(一) 承认人与自然矛盾的普遍性, 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 敢于正视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这一矛盾并不会因为人们的误解而改变, 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现阶段,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为了自身的利益需求, 违背自然规律, 任意改造自然, 奉行人类中心主义, “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优先地位, 它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 认为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11]。这只会导致部分人急功近利, 忽视对其行为后果的反省, 最终损害了人类的整体利益。因此, 为了切实解决环境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转变错误的思想观念, 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重新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矛盾,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敢于揭露矛盾, 正视矛盾。

(二) 善于把握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方面, 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以人为本。

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 人与自然界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 各有其特点。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人能够按照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利用自然, 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自然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 在解决人与自然矛盾时, 要抓住人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方面, 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以人为本在强调以人为主体的同时, 还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 共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 遍布于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区域, 但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域, 其表现形式、发展程度又有所区别。这就要求在处理矛盾问题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行为主体, 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就全球来说, 各国要开展广泛和有效的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应承担国际义务, 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解决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应将发展与治理有效结合起来, 尽可能避免重蹈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同时, 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国际环境方面的法律制度, 以帮助解决各国间的环境纠纷。就我国来说,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个人来说, 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自觉养成环保的好习惯,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要正确认识自然的价值, 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身体力行, 坚持适度消费和节约消费, 反对铺张浪费, 提高商品利用率, 减少环境污染。

四、结语

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视角, 对人与自然矛盾进行了重新解读, 并应用矛盾分析法, 提出了解决矛盾的现实出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只有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至每一个人团结协作, 共同奋斗, 才能共享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1卷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124

[3]杨松茂.用实践的观点去审视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3:79~82

[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5 (中文版) [R].2012

[5]陈佐.环境污染忧思录——浅谈我国环境污染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2001, 3:146~150

[6]陈红书.浅析我国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现状[J].云南环境科学, 2003, S1:66~69

[7]陈宜菲.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35:187~188

[8]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4卷

[9]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第3卷

[10]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第3卷

[11]徐春.以人为本与人类中心主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6:33~38

人与自然矛盾 篇2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心、爱护.儒家对自然的态度具有浓厚的情感性、道德性和宗教性,对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强调和谐,忽视对立;强调自然万物的伦理道德意义,忽视对自然规律的探求,因此难以激发人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和利用的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现代精神不易相融.

作 者:吴全兰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天津,300071 刊 名: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LI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4(2) 分类号:B222 关键词:儒家   天人合一   情感性   道德性   宗教性  

人与自然矛盾 篇3

关键词:红河州自然保护区,管理,矛盾化解,对策

1红河州自然保护区概况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南部, 是个边疆州、山区州、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州, 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 国境线长达848km, 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州国土面积3.293 万km2, 山区占总面积的88.5%。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堪称“天然动植物王国”, 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目前, 红河州有6 个自然保护区, 其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 个 (云南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42026.60hm2;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61860.00hm2;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43993hm2) ;省级自然保护区2 个 (元阳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16359.1hm2;红河阿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面积:17211.9hm2) ;县级自然保护区1 个:个旧蕫棕林面积:160.00hm2。重点保护各类国家I级和II级动植物物种和各类珍贵自然、人文、资源景观。

2当前红河州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1 自然保护区存在山林权属争议问题自然保护区面积大, 周边居民点多, 涉及农户多, 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多为贫困户, 主要经济来源:一是靠传统的种植业 (主要是玉米、水稻、草果) ;其次, 是靠村寨中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户人均纯收入仅1000 元/ 月左右, 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农户必须通过采集保护区里的竹笋、药材、菌类和种植板栗、核桃、鲁沙梨等作为村民重要食品来源, 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另外,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当地民族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 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火塘”、“老虎灶”, 特别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的村民, 家中“火塘”长期不熄, 薪材消耗量非常大。还有传统居住文化的影响, 建筑用材消耗量较大。为此, 农户要求林地还农地, 与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山林权属争议涉及的少数民族人员多、复杂, 加之, 封建迷信思想严重, 法制意识淡薄, 处事易冲动, 矛盾易激化, 容易导向群体性事件。

2.2保护区与争地社会性矛盾较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农户对土地的需求量加大, 开荒种地时有发生, 每年发生矛盾冲突和上访的事例很多。

2.3涉及滥砍滥伐的案件逐年不断增加自然保护区林地、林权争议较大, 自然保护区内农户种植的人工商品林成林却不能砍伐, 怨气大, 林农自己的资源变现不了资产, 导致矛盾十分尖锐, 强烈要求给予砍伐人工林, 进而盗伐、滥伐自然保护区的林木。

2.4 林权证与林地流转之间问题自然保护区的居民强烈要求把自己种植的人工林给予办理林权证, 便于参与林地流转、贷款等。保护区建立后, 周边社区群众对自然资源的各种利用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群众的困难, 影响了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的发展。

2.5 林地界限不明导致的问题自然保护区原来调查的四至界限不准确, 农户的实际面积与证上面积不相符出入大, 经不起农户质疑。

3促进自然保护区矛盾化解的对策

3.1 改变土地属性因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土地权属多为集体, 建议国家拿出专项资金, 把所涉及保护区范围内的土地征用变更为国有, 以利于加强自然保护区今后的管理。

3.2 加强土地流转力度由于自然保护区存在农户的部分承包土地, 不利于保护区管理, 随着农户对土地的需求量加大, 导致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力量把保护区内农户承包土地调整出来。

3.3 搬迁村寨以得保护最好对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寨进行移民搬迁, 以便更好地保护、管理自然保护区的各种生态资源。

3.4合理砍伐人工商品林由于历史原因, 林农祖辈种植在自然保护区的人工商品林已成林, 建议在自然保护区除核心区外的实验区、缓冲区给予按一定比例的砍伐, 或者间伐人工商品林, 以增加林农的收入。

【人与自然矛盾】推荐阅读:

城乡矛盾05-12

矛盾教学06-18

对立矛盾06-18

矛盾关系06-24

矛盾运动06-25

基层矛盾06-28

内心矛盾07-11

自我矛盾07-12

矛盾07-24

内在矛盾08-07

上一篇:市场脆弱性下一篇:接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