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视角

2024-09-21

群众视角(精选9篇)

群众视角 篇1

作为人文学科理论批评方法术语的“叙事学”这个名词, 最初由法国的学者茨维坦·托多洛夫 (Tzvetan Todorov) 在其于1969年正式出版的《十日谭的文法 (Grammaire du Décaméron) 》中首次正式提出, 法文原为narratologie。到1970年左右, 英美批评家将叙事学译为英文名词narratology, 这一名称从此时开始, 才在学术研究领域被广泛认同并流传开来。从此, 叙事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 就开始成为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界普遍关注和讨论的命题。美国文化学者阿瑟·阿萨·伯格在《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一书中指出:“我们的一生都被叙事所包围着, 尽管我们很少想到这一点。我们听到、读到或看到 (或兼而有之) 各种传闻和故事, 我们就在这些传闻和故事的海洋之中漂游, 从生到死, 日日如是, 而死亡也被记录在叙事之中——讣告不就是一种叙事吗?……我们被包围在叙事之中。”[1]叙事作品则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叙事在学术领域甚至日常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 而新闻报道就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本。

一、经典叙事学的叙事视角理论

叙事视角 (narrative perspective) 即建构叙事文本的角度, 是叙事人与故事之间的关系, 是事件如何来聚焦的问题, 在新闻报道中来说也就是一个新闻报道文本如何去看待新闻事件的方式和角度。

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往往是立体的、共时的、复杂的、相互联系的, 而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新闻报道的属性等因素共同决定了新闻是一种较为单纯的叙事文本, 读者接收到的不是新闻事件本身, 而是经过叙述的新闻报道。如何将复杂的新闻事件转化为统一的新闻叙事文本, 叙事视角的运用显得极为重要。所以托多洛夫认为“视角具有第一位的意义。”

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决定了什么被看和什么不被看, 决定了读者所能看到的范围。叙事视角实质上就是叙事者观察和叙述事件的角度, 即叙事人站在什么方位去感知故事。经典叙事学理论中将叙事视角分成三类, 即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一) 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又称零度聚集叙事, 热奈特称之为“非聚焦”。叙述者的视角不固定、随时随地随意切换, 全知视角中的叙述者像是一个全知全能、洞悉一切的上帝, 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可以随时以任何方式介入叙事过程, 或是介绍事件背景、人物经历, 或是解释人物的行为动机、内心隐秘。罗朗·巴特曾对全知叙事视角作过如下描述:叙述者既在人物内部 (既然人物内心发生什么他都知道) , 又在人物外部 (既然他从来不与任何人物相混同) 。[2]全知视角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多针对一些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事件, 方便于全方位、多角度、跨时空地进行报道。

(二) 内视角

也称限知视角, 热奈特称之为“内聚焦”。内视角叙事中, 严格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知与意识来呈现, 只转述这一个或几个人物从外部接收到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新闻报道中, 叙述者运用内视角叙事时, 往往是借用新闻事件内的一个或几个当事人的视角来观察和讲述, 内视角叙述者的观察位置就在新闻事件之内, 对所有发生的事件、出场的人物, 都是用同一尺度去看待和衡量;可以选择性加以报道, 不用拘泥于未知和不确定要素, 不用面面俱到。如此一来, 使得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更强、更贴近实际生活, 有较强的感染力。且由于视角是单一的, 也使得新闻报道更为连贯、有条理。

(三) 外视角

外视角又称纯客观叙事视角, 热奈特称之为“外焦点”, 其显著特征是叙述者严格从故事外部呈现和叙述, 像一台冷静的摄像机, 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客观环境等明显可见的事件要素, 而不参与动机、情感和思维的揣测。外视角最大限度地剔除了隐含作者的主观性, 极少出现“记者看到”、“记者听到”之类的字眼, 保持了叙事的逼真性和客观性, 其负面结果是新闻报道叙事容易流于冷漠晦涩。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 叙述者往往会对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混合使用, 随时根据报道内容和对象特征加以转换, 充分发挥和融合各视角的优势, 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力度。黎明洁在其著作《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中总结的几种新闻视角的关系, [3]术语与本文话语体系统一之后其关系可以直观表示如下:

二、内视角的典型:“群众视角”

群众视角新闻叙事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内视角叙事方式。传播学语境下的“群众”一般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 是一个具有大众性质、平民性质的名词, 与“少数”、“官方”相对。媒体以群众视角进行新闻报道, 即在新闻报道中以“群众”这一类人群的感知与意识来呈现, 以“群众”的眼睛去观察新闻事件, 以“群众”的心理去感知和判断, 以“群众”的立场去叙事和呈现。

以“十八大”以来国内新闻媒体的群众视角对习近平新闻报道为例。习近平上任以来, 一系列爱民亲民的举动得到了媒体关注, 2014年1月6日, 新华社以《习近平魅力亲民引热议:主席套餐火了、全民“围观”办公室》为题, 对习近平亲民行为进行了一个总结性的小报道, 这篇报道在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得到了各大新闻网站的转载。这篇报道最大的亮点是两幅新闻照片, 可以说这种恰到好处的图片化报道的叙事方式创新, 直接为报道增色。

结合新闻报道中相关背景交代, 第一幅新闻照片表现的是2013年2月4日, 习近平在甘肃兰州某养老院养老餐厅, 盛满一餐盘饭菜, 走到一位老人的面前, 画外之意是请老人用餐。第二幅新闻照片展示的是2013年5月, 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慰问考察工作中的习近平, 将一个失去了家园的小孩的脸捧在双手上亲吻。两幅直观的、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照片之后, 是评论性的总结, 报道中这样写道:

“事实上, 自就任以来,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展示了其亲民风格。此前, 在河北保定, 习近平在太行山深处一贫困村与村民炕头话家常;在甘肃兰州, 他为养老餐厅里一位七旬老人亲自端饭;在四川芦山, 他在地震安置点帐篷内, 亲吻一个一岁半的小男孩;在海南, 他高兴地戴上黎族群众递上的斗笠;在湖南湘西, 他询问一位老人的年龄后说‘你是大姐’;无论到哪里考察, 他都坚持不封路, 尽量不扰民。”

评论性的总结与两幅代表性的新闻图片互为表里, 图片不仅更直观地表达了传播意图, 且增强了主管评论的说服力度。报道方式的策略创新加上主观评论叙事策略的恰当运用, 有效传递了叙事主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

在这一篇新闻报道中, 媒体的报道立场引人注意, 媒体是站在群众的立场进行报道, 即以群众的视角去审视和感知, 以群众的身份去观察和理解。报道中所讲述的故事是群众所看到的实事, 报道中使用的新闻图片也是群众所有目共睹的画面。事实上, 在灾后重建工作中, 群众希望, 也需要看到一位爱民、亲民的总书记形象。这篇新闻报道既在事实上符合了新闻真实的逻辑, 也在情感导向上顺应了群众的情感诉求——以群众的情感倾向去报道, 总书记亲抚失去家园的小孩这一典型新闻画面正好也切合了群众的新闻接受期待。如此一来, 新闻报道的叙事与群众的期待视野吻合, 极大地满足了群众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体现了媒体报道“以民为本、服务群众”的宣传宗旨。

又如, 2013年国际儿童节, 习近平出席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 人民网以《习近平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时强调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好》为题对习近平的系列活动进行了新闻报道。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简洁清新、视角新颖的新闻叙事:

“植物园农作物区, 一畦畦番茄、芥蓝、芹菜等长势喜人, 少年儿童正在从事整地、播种、移栽、松土、蔬菜采收等活动……习近平对孩子们说, 生活靠劳动创造, 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一定程度上以儿童的视角对习近平的出行和所到之处、所见所闻进行了报道, 以直白又不失深意的语言对习近平的观点性讲话进行了转引。这种儿童视角是群众视角中新鲜活泼的一种, 儿童视角也体现了媒体报道视角的创新和进一步贴近群众。

三、叙事话语中的“群众性因素”:“习大大”昵称的传播

新闻叙事中的群众性因素可以看作是内视角“群众视角”的延伸, 群众性因素即新闻叙事中群众所发生的作用或者媒体以群众的姿态发生的作用。群众性传播相对于官方性传播而言, 其具有灵活、快速、交互性强等优势特征, 然而其缺点也很明显, 即信息量大、真假难辨、有效性较差。然而群众性传播又是与官方性传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群众性报道为官方性报道提供鲜活的素材, 也为官方性报道作了很好的补充。

2013年8月20日, 上海交通大学的“舆情研究实验室”联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联合主办“2014年《舆情蓝皮书》发布会”, 通过大数据梳理出2013年网络热词, 早已红遍互联网的“习大大”一词榜上有名。

“大大”这一称谓, 本来是元朝统治时期, 北方汉人对蒙古人的尊称, 后来随着历史与民俗的演变, 这一词汇的内涵又有了更为丰富的意义指向。但总的来说, 一般是用在方言中指称长辈, 含有亲昵的情感色彩, 在西北、北方方言中常见, 各地所指代的长辈关系略有不同, 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体系中的“父亲”、“伯父”。同时, “大大”这一称谓在互联网上也会被使用, 一般用作向某一领域的高手、达人等表达亲昵的崇敬与膜拜之情。

2012年12月13日晚, 新浪微博网友“@学习粉丝团”发布了一条简单的图文微博, 文字内容为“【帅】习大大, 你这是要干嘛呀?”, 图片本身所包含的信息不是太明朗。这是“习大大”这一称谓首次在互联网上出现, 之后这条微博信息得到迅速地传播和扩散, 至2014年9月30日, 这条微博得到了网友的13次点赞、87次转发和24次评论。此后新浪微博账号“@学习粉丝团”几乎所有推送的微博消息中, 都以“习大大”指称习近平, 这一称呼快速得到网友的认可, 并在2013年成为极为普遍的网络热词。

“@学习粉丝团”于2012年11月21日开通微博, 注册身份未经认证, 注册地点为习近平家乡陕西, 个人资料显示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性别为女性。面对舆论界对微博管理者身份的各种揣测和质疑, “@学习粉丝团”解释称自己只是一名普通上班族, 与习近平宣传团队没有任何联系。不论其信息发布者身份,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这个微博账号传播信息的功能与价值, 可以说其对“习大大”这一称谓进行传播的成功, 在于其代表了新闻受众的接受期待和一种必然的趋势, 那就是渴望多角度认知一位亲切、平民化的国家领导人的诉求。

以“习大大”指称习近平这种称呼方式, 其实是国内网友昵称我国领导人的一个传承与接力, 如网友对上一任总书记胡锦涛的称呼有诸如“胡哥”、“涛哥”等善意的、调侃式的称谓, 但仅限于小范围称谓, 未形成舆论的主流。这种被引导的善意戏谑性的昵称及其流行, 运用了传播叙事的群众视角和平等立场的主体策略, 在新闻受众来说, 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了领导人, 参与了国家大事, 得到了满足。同时, 对新闻媒体来说, 也体现了其站在群众的立场说话和传播, “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

摘要:新闻报道的叙事视角是媒体如何去看待新闻事件的方式和角度, 决定了新闻受众看到什么和看不到什么, 也体现了媒体的主观选择。经典叙事学理论将叙事视角分成三类, 即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而内视角的“群众视角”近年来成为了新闻媒体视角选择的热点。分析国内媒体“群众视角”报道的案例, 呈现了国内新闻媒体报道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和态度这一基本事实。

关键词:叙事视角,群众视角,人民立场

参考文献

[1]华莱士·马丁 (美) .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l.

[2]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叙述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29.

[3]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56.

群众路线视角下的办公室工作探讨 篇2

关键词:群众路线;视角;办公室工作

1 背景

1.1 群众路线是保持党的先進性和纯洁性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放松了思想认识,开始追求奢靡之风,甚至部分党员开始脱离群众。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十八大后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1.2 群众路线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正处在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需要通过群众路线,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凝心聚力,紧紧依靠员工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形成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2 办公室概述

办公室是党委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内部设立的办事机构,是为领导工作提供服务和协助的综合性部门。办公室工作突出表现为围绕领导工作重心开展各类活动,具有很大的依附性。

3 群众路线视角下探讨办公室工作的意义

3.1 充沛精神动力,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办公室通过培训、网站、报刊、专题读本等途径广泛学习,联系群众路线和工作实际深刻思考,进一步加深对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的认识,对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的新要求,对办公室工作的新标准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反对“四风”的主动性,在正确解决工作与生活关系、个人发展、自身利益等问题方面都有了正面积极的认识,使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全面得到提升。

3.2 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工作思路和创新思维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4 群众路线视角下办公室工作务实化运行分析

4.1 从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细节提升服务

4.1.1 存在的问题及表现。以人为本,为群众服务的意识不强,在手头工作较忙时,对待来电来访人员所需办理事项态度冷漠,不能耐心听取,简单地敷衍;工作细节上关注度不够,出现汇报材料缺页或接待工作不到位的工作失误等等。

4.1.2 可采取的措施。①深化思想认识。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工作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的多种手段搞好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②通过细节管理提供高水平的服务。关注细节管理,及时总结经验,分享经验,将取得的经验教训有效固化到工作流程中去,使细节管理常态化。

4.2 从管理上,整章建制,推进合规化管理

4.2.1 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公文管理、会议管理、接待管理和机关工作规则未结合实际细化修订,存在不适用或制度缺项现象;五项费用管理多存在过程衔接不够紧密,监督机制缺失等管理风险。

4.2.2 可采取的措施。认真梳理现有制度,及时废止不适用制度,积极学习相关要求,吃透政策精神,捋顺流程,堵塞漏洞,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定,加大制度执行力度,维护制度的完整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4.3 从机制上,促进民主化建设,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4.3.1 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在深入群众方面做的不好,现场调研少,基本靠电话问、报表报、材料汇,很少去实地调查,吃的都是细粮,没有第一手资料;领导和员工之间的通讯员角色没扮演好,群众通过来信来电反映的情况整理汇总不及时,未做到百分百回复等等。

4.3.2 采取的措施。①加强办公室内部民主化建设。②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模式。

4.4 从作风上,把住原则,专项整改“四风”问题

4.4.1 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存在文件下发较多,初核把关不严,文件督办力度小等问题;有对来电来访事项不记录,办理不及时的情况;在公文、会议和接待业务方面,对各部门的指导管理较为松懈。

4.4.2 采取措施。①文件方面,从严审核发文必要性,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取消各类流于形式的文件简报,加大文件督办力度;会议方面,严格会议经费管理、审批过程,强调会场布置和会务要求,在基层部门办会过程中,积极指导和帮助其了解新规定、新标准。整改工作和整章建制工作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②进一步落实“首问负责制”。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对来电来访提出的办理事项及时答复或办结。并明确第一位接待来电来访的人员,负有解答、办理或引导办理的责任,负有对承办事项进行处理及跟踪督办的责任。

4.5 从体制上,逐步健全监督公示制度,加强制约力度

4.5.1 存在的问题及表现。内部接待场所的监督力量薄弱;三公经费情况公示制度有待推进。

4.5.2 采取的措施。①拟对内部接待场所建立联合监督机制,综合运用财务稽查、经济责任审计、专项检查等方式,充分发挥各方监督的作用,切实增强管控能力。②随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员工对于厂务公开需求也日益增强。逐步建立三公经费公示制度,并同步结合监督机制,防止出现公示内容不完整、程序不规范等现象,避免公示制度流于形式。

5 结束语

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来,在工作标准和工作思路上,都对办公室提出了新要求。此时,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积极总结,及时形成先进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办公室工作水平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09.

[2]创建“八型”机关树立政府办公室良好形象[J].办公室业务,2004.

[3]关于做好办公室工作的几点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0.

[4]中国地方政府的改革与创新[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4).

群众视角 篇3

1 群众路线、公共体育服务的基本内涵

1.1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经典的、科学的表述。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根本工作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和工作方法,二者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确立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1 . 2 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政府的服务性,强调公民的权利。根据公共服务的概念,我们可以顺乎逻辑地导出公共体育服务的定义,即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是以各类政府为主的公共组织,受益主体是全体公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同时公共体育服务,又是每个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权利之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我国,任何公民均有享受体育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享有平等的体育运动权利,也就是体育公共服务。

2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分析

近30多年来,中国由于改革开放而迅速崛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均取得了足以让所有中国人自豪的辉煌成绩。其丰硕的发展成果不仅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并且使中国体育事业面貌一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竞技体育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逐步缩小,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但冷静下来,应该看到,正在经历全方位发展模式转型期的中国,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全面快速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中国体育同样面临这一现实,即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推进,大众体育需求总体不能充分满足。此一现状有力的折射出中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体育总量供应不足,公共体育投入短缺,人均体育资源偏少,分配不均衡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研究认为,形成这一瓶颈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体育制度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和公共体育产品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并且,在实施公共体育服务的过程中,其动力机制、组织领导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内部模块联动机制和指导培训机制,也就是系统运作的方式上出现供给的机制内显种种缺陷,从而导致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各部分的构造、功能、特性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调控。

大量调研显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相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公共服务较为滞后,差距仍然较大。就地区而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东部地区由于沿海的便利性等,经济发展超前,导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地区间的教育、卫生、体育等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其中就包含着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扩大,由此造成我国东中西部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不均衡状况。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在占国土2/3的广大农村地区,其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状况更加需要着力关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不仅在镇(乡)、村建设中的地位低、供给的水平低、而且供给的针对性缺乏,供给的机制缺陷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以特色鲜明、务求实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推手,把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作为落实为民务实清廉的重要内容,努力构建长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牢固树立公共服务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

3 群众观念下加强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几点思考

公共体育服务的群众观念及群众路线是指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中,倡导“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并且坚定不移地贯彻和执行这条路线。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就为体育工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即强调了体育运动的目的性和目标指向,同时也体现了鲜活的人民特性,阐明了人民体育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题词是指引我国体育工作发展的一盏明灯。当前,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复兴的意义上,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这是全体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夙愿。然而,中国梦需要体育梦做强力支持,全体中国人民不仅要从建设中国梦的宏观视野认识体育的重要性,还要从体育事业的发展来促进国家强盛的基点上努力探讨“体育强国”的路径。其中,实现我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构建长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使每个公民能够获得更好的均等化体育公共服务,不失为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体育工作实际的题中要义。

首先,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变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要不断创新活动理念,破解工作难题,提升服务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密切联系体育工作实际,针对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所凸显的各种矛盾、各类短板,采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为大众服务的公共意识),以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为大众服务的水平),以服务内容为抓手(为大众服务的体系),以制度创建和服务效果评价为根本(为大众服务的规范与质量)的思维模式,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把“体育关注民生、大众分享运动”的崭新观念融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以人为本的社会大发展中去。

其次,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推手,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供给的群众决策参与机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亲民、便民、惠民”为主体对象的党员群众双向参与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党员干部带头结合全民健身运动提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情况、新要求在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体系建设大框架下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群众决策参与机制。并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多少、以什么方式投入及投向结构上,必须充分反映民众的偏好和意愿,由人民群众通过一定的政治民主程序来决定,如此才能满足效率的要求。此外,鉴于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决策是公共决策、公共选择,以政府公共财政制度为依据,所以人民群众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广泛参与、乐于参加,与政府、社会组织协调配合,共同建构人民群众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有效决策参与机制。

再次,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持续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先后持续了两年多时间,虽然活动暂告一段落,各地均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对此,我们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务必保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一抓到底的态势,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持续性问题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偏少,因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难度很大,实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普遍供给,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哪一届政府或哪几届政府或者某几项政策出台就可以大功告成的,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大跃进”和“文革”时期中国体育一时的轰轰烈烈固然场面壮观,却不能带来持续的效果,因此,要实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持续供给,必须要建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长效机制。

最后,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监管中的问责机制。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抓好制度建设,按照“全面、高效、务实管用”的要求,从制度层面堵塞漏洞有效铲除资深“世风”问题的土壤,这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监督管理如出一辙。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管特点决定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公共性特征,高效、规范、多元、公平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需要引入全面、高效、多层次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问责机制做保障。这是因为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有多个关键利益相关者,分别是中央和省政府、县(区)政府、体育公共服务部门和其他服务提供者以及城乡居民。因此在几者之间,建立一种完备的问责机制,应对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执行、监管等各个环节,建立符合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表达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评价成为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总之,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与方法在体育领域里的科学应用,不仅为我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视域,而且这一理论成果必将促动中国向体育强国大踏步迈进的步伐,使民族的复兴之路也成为民族健康的增强之路。

摘要: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是我国公共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现状,不仅是追求国民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而且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扣体育实践所要体现的题中要义。该文采用群众路线的视角,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为理论依据,探索“体育关注民生,大众分享运动”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路径;认为在均等化原则下,政府与社会需要协同做出努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应该享有的身体运动权利为本,大力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意识和水平,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

群众视角 篇4

[关键词]群众路线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64-02随着高校制度改革、收费制度和扩大招生的并举,大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面对贫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专职辅导员更应以群众路线为出发点,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充分了解贫困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贫困大学生,笔者对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考察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研究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独有的特点,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奠定了事实基础。

一、充分调研,迈好“群众路线”第一步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从表面上看,贫困大学生1的界定是从经济层面来划分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从历史、国际环境角度来分析,大学生贫困观念的变迁是与贫困理论、公共选择论和人力资本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次调查对象是来自南京地区的两所本科院校、一所高职院校的2012级和2011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把问卷发放到三所院校的贫困大学生手中。本次问卷一共设计了33道问题,调查的内容主要考察贫困大学生的在校生活、学习情况和人际交往情况等。问卷发放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35份,回收问卷330份,其中有效问卷316份,占发放问卷的94.3%。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回收的有效问卷来看,在这316名贫困大学生中,男生占64%,女生占36%。从家庭特征来看,独生子女占39%,非独生子女占61%,生活在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的占了73%。由此可见,家庭子女数和家庭经济状况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

围绕调查问卷的相关问题,笔者从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以及就业准备三个方面来考量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现状。

1.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

调查显示,有75%的贫困生愿意参加勤工俭学,不愿意参加的占了9%,但是真正利用课余时间来做兼职的只有43%。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大学生都采取课外兼职的方式来减轻经济负担,说明了他们中大多数人还是以学业为重,为将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现状与目前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有着密切联系,即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可以评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奖学金等。有着较强学习动力的贫困大学生会选择努力学习来减轻家庭负担。

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有18%的贫困大学生对专业很感兴趣,有20.5%的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可见贫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并不理想。根据调查,他们在高考选择专业的时候,由于父母包办、分数不够服从调剂、对专业缺乏了解等原因而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导致在专业学习中无法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制订大学计划方面,有79%的贫困大学生认为制订大学计划很有必要,13%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8%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说明很多贫困大学生都意识到了合理安排大学生活的重要性。

2.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大学适应情况

有44%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只有4%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较差,可见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并没有因为贫困而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得不如他人,他们能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目前,高校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种类繁多,组织庞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有82%的贫困大学生有参加社团的经历,且对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参与度较高,有37%的人曾担任过某一部门或者一个学生组织的负责人。这充分说明了社团活动已成为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调查得知,有51%的贫困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状况而引起的各种心理问题,呈现出敏感、自闭、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3.贫困生的就业准备情况

调查显示,有41.5%的贫困大学生都有为了更好地就业而考证的经历。由于贫困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更期望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对就业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期望,而没有任何背景的他们,往往希望通过努力考证增加就业的砝码。

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上,有66%的贫困生毕业后选择的就业方式是打工或者创业,其中创业的比例高达41%。在校期间,很多贫困大学生看多了各种创业成功的案例,认为要想尽快改变现状,“捷径”是自己当老板,这也与国家出台的各项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密切相关。

在就业后期望的月薪资水平方面,53%的贫困大学生期望薪资水平集中在2500元到5500元这個范围内,这个期望值与南京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相一致,说明贫困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工资期望比较客观,符合实际。

二、点面结合,用理性思考指导群众路线

研究认为,经济水平显著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国贫困大学生群体在生活中更容易表现出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障碍等各种问题。然而通过对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由于这些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江苏地区,贫困也是相对的、暂时的贫困,所以经济上的困难并未对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和人格障碍。

从“调查结果与分析”可以看出,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跟普通大学生相比,在专业学习、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等方面相对比较脆弱,他们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而迷茫过,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失落过,因为没有家庭背景而无奈地选择考证。但同时,他们为了改变现状或获得资助而具有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他们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愿意通过努力考证来实现就业,他们中有大多数人表现得积极进取、充满阳光。所以,相对于我国边远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南京地区贫困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良好。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专职辅导员只有通过深度调研和理性分析,把南京地区的贫困大学生群体和全国的贫困大学生群体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才能更好地为这些大学生服务。

三、付诸实践,把思想教育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

立足于前期的调研、分析,高校辅导员应紧密结合“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内化为“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学生路线”。

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解困”能力。目前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援助包括助学金、助学贷款、励志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形式,但仅有经济援助还不够,还应提高贫困生的“自我解困”能力,才能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最终目标。如为贫困大学生创立实践创新专项项目,建立贫困生科技实践培训体系,让贫困生参与创新、科研等项目,为提高贫困生的各种能力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坚持“一切依靠学生”,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贫困大学生更需要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贫困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鼓励贫困大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参加各项竞赛等,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可能成功的机会。同时,贫困大学生在学生事务管理中发挥的正面作用比普通学生的更具示范效应,他们可以成为高校非常可贵的榜样资源。

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高度熟悉和了解贫困大学生,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支持和心理辅导。一方面,要像对待普通学生一样对待贫困大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公平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对每一个贫困大学生进行备案,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家庭问题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获得安全、温暖和支持接纳的心理感觉,获得人际信任。辅导员只有把自己融入贫困大学生之中,才能真正打开贫困生的心扉,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绪仁.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陈军,周少贤.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4):24-27.

[3]贺祥林.实践思维方式与党的群众路线[J].探索,2013(3):157-161.

1本文所说的贫困大学生,是指经高校认定以后有资格申请国家助学金的大学生。

[责任编辑:覃侣冰]

群众视角 篇5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长春市图书馆、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电子共享资源, 查阅与本选题相关的论著、书籍、文件、期刊。并对收集到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 对查询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

1.2 访谈法

根据论文中提到的内容对相应的专家进行访谈, 听取专家的意见。

1.3 观察分析法

通过观看啦啦操比赛及视频主要是啦啦操之星争霸赛。

1.4 访谈法

访谈观看啦啦操比赛的现场观众。

2 研究内容

2 . 1 舞蹈啦啦操的体育美学研究

2.1.1 服装与音乐美

啦啦操由于其自身的运动特征和比赛的要求, 我们在服装、音乐、要体出表演套路的整体风格, 首先由于舞蹈啦啦操的运动特点, 服装的穿着是群众观看的第一印象给群众直观的感觉, 鲜明的服装能吸引群众的眼球, 同时服装的选定体现出不同风格啦啦操的特点也体现出学生阳光朝气的一面。音乐是啦啦操的灵魂, 一首动听的音乐能在第一时间吸引群众的注意力, 让群众投入到学生的表演中, 音乐剪辑与变化带动场上学生的表现, 同时能够激起场外群众的热情, 让群众参与这个过程享受这个过程。服装美与音乐美是群众观看啦啦操表演的第一印象, 合适鲜明的服装和动感的音乐配合啦啦操能够与群众产生共鸣, 同时也是评委评分因素的一部分。

2.1.2 身体姿态与表现美

舞蹈啦啦操根据其自身运动的特征要求体现身体姿态与表现美。身体姿态是舞蹈啦啦操中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 身体姿态美是啦啦操运动表演者根据音乐与动作的要求良好的控制身体的各个方面以展示出舞蹈啦啦操的动作, 以此吸引群众和评委的眼球。舞蹈啦啦操的表现美同样也是啦啦操表演与比赛的要组成部分, 啦啦操运动员在完成动作套路中通过面部表情、动作造型、肢体语言、口号整齐度等形式所展现出舞蹈啦啦操的体育美, 啦啦操运动员在比赛场上通过队员们的整体表现诠释舞蹈啦啦操的表现美, 每个人在比赛场地上尽情的展现自我、体现出啦啦操运动的健康活力。

2.1.3 队形变化与创编美

舞蹈啦啦操是一个团体运动,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队形的变化与创编, 一套完美的舞蹈啦啦操能体现出队形变化与创编美, 我们根据舞蹈啦啦操的运动、音乐的特点、运动员情况、队伍表现风格进行套路的创编, 啦啦操运动员在进行舞蹈啦啦操的过程中, 队形的变化有集体变化、个人变化, 不同的队形变化给群众有不一样的感觉, 队形变化的越多、层次性越强将会给群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自然流畅、整体度高的简单队形变化同样能够给群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同时也可以体现啦啦操运动员的健康与朝气。完成一套啦啦操队形的变化少不了创编, 啦啦操的创编也是一个团队一起参与的过程, 一套完美的舞蹈啦啦操有团体共同的努力, 在创编过程中每个人各司其责并提供自己的观点, 通过团队的合作体现出创编美, 得到群众的认可。

2.1.4 内在精神美

舞蹈啦啦操是一项变现力极强的运动, 根据啦啦操运动员在场上的展示能够体现学生的内在精神美, 啦啦操是一项健康活力、朝气蓬勃的运动, 参与啦啦操运动的群体以学生居多, 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太阳, 学生的朝气与舞蹈啦啦操的健康活力完美的融合, 同时舞蹈啦啦操也是运动员互相配合的一个过程, 群众在观看啦啦操运动员表演的同时能够被运动员的表现所吸引。

2 . 2 技巧啦啦操的体育美学研究

2.2.1 动作难度美

技巧啦啦操有别于舞蹈啦啦操。技巧啦啦操因为有抛接、托举、翻腾、金字塔, 每一个特点都体现出难度, 技巧啦啦操的尖子运动员在底座的配合下在完成空中难度动作, 在托举过程中底座和尖子相互配合体现出力量美, 尖子在空中完成难度动作, 在翻腾过程中运动员在场地类前后翻腾、同时翻腾体现出技巧的难度, 在金字塔过程中, 运动员相互配合达到相应的效果, 群众在观看技巧啦啦操的表现中会被技巧啦啦操的动作所震撼和吸引, 推动比赛的高潮。

2.2.2 意志品质美

由于技巧啦啦操的动作类型和难度, 并不是所有运动员都能完成此类动作, 技巧啦啦操运动员在场上的表现能体现出其意志品质, 在技巧啦啦操训练中会伴有受伤的风险, 在比赛或者表演中也会伴随着失误与受伤, 场上运动员在完成动作失误时候, 运动员依然在自己的可控范围之类继续完成接下来的动作, 这就是意志品质之美, 也体现了体育之美。

2.2.3 团队合作美

啦啦操是一个团体运动, 技巧啦啦操也体现了团队合作美, 在完成技巧难度动作时候需要运动员间的相互配合, 尖子在完成抛接过程中, 底座的任务是协助尖子完成技术难度动作, 同时也是保护尖子的下落, 托举过程也是一样体现尖子对底座的信任与团队合作之美, 群众在观看技巧啦啦操技巧动作时候会被尖子和底座的配合过程所吸引、所震撼。

2 . 3 群众对啦啦操运动的看法

2.3.1 群众认为啦啦操的发展趋势较好

啦啦操是一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运动, 近年来, 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教育部体卫艺司正确领导并大力支持啦啦操的开展并在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发展迅速。我国20多个大众小型城市开设了分站赛, 国内200多所高校和2000多所中小学都普及了啦啦操, 一校一操进校园, 孩子是祖国的发展, 是未来的希望, 啦啦操其自身的自身的特点有利于中小学和高校的开展。

2.3.2 群众认为啦啦操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啦啦操其自身的健康活力的特点与学生的朝气蓬勃相呼应, 啦啦操在学生群体中是一项具有健康活力的运动, 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学生的精神, 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需求。学生参与啦啦操运动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 同时它既展现了体育精神又体现了艺术内涵, 也体现了同学间积极合作的精神,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3.3 群众认为啦啦操体现体育之美

啦啦操是结合音乐、舞蹈、为一体的新兴运动, 不仅有爵士、街舞、花球啦啦操, 也有视觉效果极强的技巧啦啦操, 是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一项运动, 在观看啦啦操比赛中不同风格特点的啦啦操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深入感受到学生的参与热情、表现欲望、合作配合等, 给群众视觉上心灵上不同的冲击, 观看比赛后回味无穷, 也体现出体育运动给人们带来的体育美。

3 结语

啦啦操作为一项新兴体育运动在我国虽然开展时间不长但是迅速, 每年的大中型的赛事越来越多, 参与群体遍布大中小学学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啦啦操推广程度的提高, 我国的啦啦操逐渐向国际接轨, 群众对啦啦操运动的认可度也在提高、啦啦操的开展不断完善、啦啦操的普及度与受欢迎程度也不断提升。通过群众对啦啦操运动的认识以提升对啦啦操运动的审美意识。

摘要:随着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与普及, 相应的赛事也广泛举办, 啦啦操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 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法、观察法, 从群众的角度出发, 结合啦啦操运动的特点, 总结啦啦操运动的体育美学特征, 提高群众对啦啦操运动的审美能力, 同时促进啦啦操运动的健康快速开展。

关键词:啦啦操,群众,体育美学

参考文献

[1]李灿.论啦啦操的美学内涵及其释放[J].文化视角, 2015 (1) :23.

[2]席菲菲.健美操的审美价值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8.

[3]李娜.对啦啦操美学特征的多角度分析[J].时代教育, 2014 (12) :29.

[4]朱波涌.审美视角下的舞蹈啦啦操动作与音乐的编排[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8 (2) :183-184.

群众视角 篇6

一、我国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工作存在的主要问 题

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创新涉及到的内容广泛,与百姓的生活联系得十分紧密。虽然体育创新,打造区域健身文化已经被提上了日程。然而,我国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体育文化创新力度不足。据调查,目前我国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工作仍旧只是一句口号,各地区有关体育工作的创新不够科学,体育建设工作较为单一,创新仅仅是空谈。

第二,资金投入不足,创新工作不协调。我国国土资源丰富,地区差异明显,不同地区对体育文化创新的认识也不一致。体育创新一定要有资金作保证,然而受到区域发展条件的限制,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三,面子工程严重,无法突出群众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传统的体育创新工作已经不能称之为“创新”。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工作没有根据群众的需要进行建设,无法体现群众的诉求。

二、从文化需求视角论群众体育文化的创新

(一)满足群众体育文化创新要求

目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体育文化一定要保证具有群众性,不能局限于过去的单一创设思路。具体而言,各地区在创新体育文化工作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群众的需求,以问卷调查或网络问卷的形式明确百姓喜爱的体育项目,并且了解他们对创新体育文化的看法。

(二)群众性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从文化需求视角进行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不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它要严格遵循创新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原则, 从创新整合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体育文化的创新要具有原创性,根据各地区人口的实际特点,关注老年人健康,坚持原创体育运动。例如, 我国上海地区根据区域人口特点,创造出的“手杖健身操”就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其次,体育文化的创新要具有整合性,能够按照某种特定的文化,将不同类型或性质的文化组合在一起,构建出新的体育形式;最后,体育文化的创新要坚持引进和吸收,善于采纳国外先进的体育观念,为我所用,并将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体育进行有机整合,更好地做好吸收工作。

(三)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加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 新成果的科技含量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是进行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动力之一,比如三林龙狮文化中现代“光、电”技术的运用, 就为当代龙狮运动增添了别样色彩。科学技术对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了对创新主体及其作用要素的内在素质和水平的优化和提高上。

三、结束语

我国一定要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工作,革新以往的体育形式,从多个角度进行体育创新,突出体育的积极作用。

摘要:现如今,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健身事业、体育文化工作也有了全新的认识。据调查,我国各地区群众性体育热情持续高涨,体育文化创新已经成为了全民性追求。但是,它的创新发展不能是随意的,体育文化也要适应现代化建设,从百姓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针对这样的现象,本文就结合我国群众性体育文化的现状,简单阐述一下如何从文化需求的视角入手,做好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创新活动,从而实现全民健身的美好愿望。

群众视角 篇7

一、群众路线的内涵与意义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群众路线简明地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2]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贯彻落实研究生党员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研究生党员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 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培养出来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 直接关系到21 世纪中国的面貌, 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加强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 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当前, 多数高校党组织在党建工作中将侧重点放在发展党员的过程, 而发展后的再教育工作却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弱化状态。如何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到研究生党员再教育过程中, 切实提高研究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并保持其先进性, 是高校党务工作人员的迫切任务。

三、群众路线为指导实现研究生党员再教育“五步走”

( 一) 以思想引导为首要任务, 强化群众意识

研究生党员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党员存在着党性修养欠缺的问题。很多党员对于党的基本理论掌握不够熟练, 政治敏锐性弱, 服务奉献精神不强, 无法发挥模范作用。因此, 必须组织研究生党员认真学习党的理论, 提高研究生党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 可通过集中宣讲、形势报告、理论研讨、专家辅导等“灌输”的方式, 帮助党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时代精神, 学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 二) 完善组织制度建设, 横纵向结合发展研究生党支部

充分发挥研究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要重点规范“两个体系”, 即党总支对党支部的指导体系和党支部内部工作体系。通过研究生党支部横纵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更多地干预研究生党支部围绕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并建立支部委员会分工负责制度, 支部书记总体负责, 支部委员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

( 三) 树立创新意识, 策划并开展多项研究生特色党建工作

根据新时代研究生特点, 开展面向研究生党员的特色党建工作, 比如特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授进行党建工作指导, 实现研究生党支部工作的专业化、深入化; 将研究生党建工作进宿舍、进社团, 尽力贴近研究生日常生活, 令研究生党员再教育工作“更接地气”。

( 四) 依托各类校园活动, 在实践中进行研究生党员再教育

听报告、读文件、民主生活会等传统模式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党员思想、心理以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难以调动党员积极性。用党员喜闻乐见的形式, 才更能起到教育培养的作用。可依托校园各类学生活动, 宣传群众路线并开展党建工作, 将严肃的党员发展、培养任务与轻松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在潜移默化中对研究生党员进行再教育, 保证其在学生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

( 五) 利用网络平台, 打造“红色浪潮”

“互联网+ ”为我们开展研究生再教育提供了新思路。可将研究生党员再教育搬到网络, 形成一股“红色浪潮”, 例如打造红色微博, 设立专题新闻、网上党校、党员日志等栏目搭建研究生党支部学习交流平台; 利用QQ、微信等即时通讯系统开展小组讨论, 传播红色思想。通过信息技术的力量, 提升党员教育的便捷化与常态化。

摘要: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传家宝, 为提升研究生党员再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生党员再教育“五步走”战略要求以思想引导为首要任务, 以健全的组织制度为基础,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 依托各类校园活动, 开展研究生党员特色党建工作。

关键词:群众路线,研究生党员,再教育

参考文献

[1]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群众视角 篇8

将和谐文化同群众工作相结合, 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将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价值核心相等同, 将社会广大群众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 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同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相统一。和谐的群众文化主要要三大特性, 包括基本性、广泛性以及最重要的和谐性。该种文化的内容应当最能体现“和谐”的因素, 同时“和谐”也是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各个地区, 不同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因此其必须要具备多种文化形式、风格。其除了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快乐之外, 更应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应当对人们起到一个教育的作用, 使其能够向往和谐、以身作则去追求和谐, 构建和谐。以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文化表达方式,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大众的审美需求。很明显, 将和谐文化融入到群众工作当中, 能够通过文化来感染不同地区的群众, 促进国家的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正确定位

由于我国历史原因, 很多年以来, 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一直都受到了传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 其内心的意识是单一的公益性意识, 群众文化工作究竟是一项事业, 还是一项产业, 一直是困扰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一个问题。按照党在十七大报告上做出的精神指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振新, 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所以, 在国际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下, 将群众文化工作推进市场是一种发展的潮流, 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若是群众的文化工作没有一个发展的市场, 那么群众的文化发展便会滞后, 不会出现繁荣。因此, 该种文化发展的趋势要求将群众文化不仅仅当做是一项事业, 同时也应当将其作为一项产业。在对群众文化进行产业化的建设当中, 要积极评估资产, 做好人员分配的工作, 尽最大的能力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本的广泛参与, 着重加强优势行业的发展, 带动群众文化整体的不断进步, 为群众文化的产业化建设提供一条正确的方向, 将事业和产业并驾齐驱。

三、加强文化馆的建设

长久以来, 每个政府部门都会有一个文化馆作为其附属产品。作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 政府并没有对其提出过多的要求, 其自身也没有什么就业方面的压力, 只需要跟随政府的指挥, 按照政府的要求办事, 就可以拿到相应的财政拨款。因此, 对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来说, 其自身的工作并无压力, 同时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生活。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构建, 虽然在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是社会各界都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但是,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体系的一种, 它无法与其它的事业单位达到一个同等的地位。文化馆仅仅是为了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需求而建立的 , 其只要定期开展一些文化活动, 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就可以。在文化发展多样化的今天, 文化馆为群众提供一些文化知识。但是, 如今文化发展迅速、信息的多样化使得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中, 起到的作用小之又小。在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也仅仅是占据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我国的文化馆建设其存在着制度落后、运行机制不完善的弊端。针对这一问题, 一定要真确认识文化馆在事业单位中占据的重要认识, 对其进行正确定位, 改进用人的机制, 增加投资的各种渠道, 实现社会的共同建设, 为文化馆的建立注入新的活力, 使文化服务能够充分发挥其内部的只能。文化馆是为群众所服务的事业单位, 因此作为文化馆当中的所有工作人员, 都应当为群众的文化工作提供帮助, 而不单纯仅是创造文艺品的工作人员;文化馆的工作职责, 应当将群众文化的建设作为其工作的核心, 而不单单是创作作品。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文化馆工作人员在行为方面出现了偏差, 对于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但是员工个人工艺品的创作, 却被认为是工作的重心。随着文化改革的不断深入, 文化形式不断的多元化, 文化馆的日常工作的重心要转向活动的组织, 以此作为一个渠道, 带动各类创作作品的产生, 加强团队的建设, 对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工作。因为活动的组织要求群众的积极参与, 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因此通过活动的举办, 可以为工作人员带来创作的灵感, 激发其创作的热情, 并且能够将自己的热情融入到工作当中。除此以外, 举办一些活动可以使也与团队也可以加入到群众工作中来, 解决其团队经费紧缺的问题, 增强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 激发其热情, 使其能够永远保持活力。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 我国群众文化工作还是存现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在今后的群众文化工作当中, 应当积极贯彻和谐社会的理念,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满足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贾小平.浅议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5) .

群众视角 篇9

社区是社会结构的基础, 社区群众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开展社区群众工作, 实现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 既是发挥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应有作用要解决的问题, 又是大力推进党的群众工作要研究的新课题。要实现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 首先要把握科学化的内涵。科学化就是在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尊重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因此, 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就是努力认识社区群众工作的规律, 并按规律推进社区群众工作。社区群众工作的对象是社区居民, 如能以某优秀社区为个案, 把握该社区居民的心理变化规律, 并从心理变化角度考察该社区群众工作的先进经验, 必然会对提升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提供有益的启示。

2 圳尾社区居民政治态度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三明市梅列区列东街道圳尾社区党总支在社区群众工作中, 通过夯实党建、妇建、共建“三个基础”, 做强居家养老、青少年乐园、志愿者服务“三大品牌”, 实施惠民、安民、乐民、自治、文明“五大工程”, 创先争优活动亮点频现, 社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 本课题选择圳尾社区为研究个案, 试图揭示出该区居民的政治态度及其群众工作先进经验。此次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和个别访谈方式展开, 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7份, 有效率达93.5%。

2.1 分析框架

政治态度是指人们对待政治现象和政治活动的认知、情感、行为倾向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心理倾向, 决定了群众在政治上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本研究借鉴李春玲教授研究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时所采用的分析框架, 即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分析框架, 尝试应用于社区居民。如果社区居民的政治态度表现出保守取向, 那么它就是社会稳定的力量;反之, 如果社区的政治态度呈现出自由取向, 那么它可能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力量。基于政治保守取向与政治自由取向的差异, 本研究建构三个指标来区分这两种态度:满意度、权威意识和社会公正意识。表1列出三个指标及其具体含义, 保守取向和自由取向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相应的测量指数。每个态度区分指标通过两个测量指数来进行测量。

2.2 测量指数与计分方法

本文的态度测量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被访者对一系列问题的回答, 建构态度测量量表, 给每种答案赋以确定的分值, 根据得分的高低判断态度取向。表2列出了测量6个指数的具体提问, 每一个指数都包含了两个 (及以上) 提问项目的量表测量, 并采用李克特量表的计分方法, 每一个指数的得分是相关提问得分的平均值。分值越低, 政治态度越偏向于保守取向;分值越高, 社会政治态度越偏向于自由取向。

2.3 数据描述及分析

表3数据分析结果从整体上来看, 在社会生活满意度方面, 被试者对所居住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的评价都接近“比较好”, 社会生活满意度比较高 (均值为1.84) 。在个人生活满意度方面, 被试者对自身收入水平及个人生活满意度较高 (均值为1.72) 。在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方面, 被试者对政府信任程度尚可 (均值为2.12) 。除了对“服从政府总是不会错的”的评价偏向于不太同意外 (均值为2.93) , 其余两题的评价都偏向比较同意。在不平等感受程度方面, 被试者的不平等感受比较强烈 (均值为2.76) 。有54.2%的被试者认同 (同意或完全同意) 政府的某些政策不妥是造成贫穷的重要原因;有74.7%的被试者认同应该从收入高的人那里征更多的税来帮助穷人;有52.3%的被试者认为当前的干群收入差距不合理。在民主参与意愿方面, 被试者的民主意识比较强, 有较高的政治参与需求 (均值为3.18) 。在社会冲突意识方面, 被试者的社会冲突意识不强 (均值为1.87) 。在公开集会、游行示威、罢工和上访这四种表达自身利益的方式中, 上访的认同度最高 (均值为2.43) , 集会次之 (均值为1.81) , 对游行示威 (均值1.52) 和罢工 (均值1.54) 的认同度低。基于软件对以上六个态度测量指数的回归分析表明, 个人生活满意度与社会生活满意度及社会冲突意识密切相关, 换句话说, 即改善民生有助于弱化社会冲突意识。同时, 不平等感受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指标, 与民主参与意识成正相关关系。从上述分析结果来看, 圳尾社区居民政治态度既有保守取向成分又有自由取向的成分, 大致可以概括地描述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满意度较高, 对政府信任程度尚可, 不平等感受、政治参与及民主意识比较强烈, 冲突意识不强。

在进一步与受试者及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中了解到, 圳尾社区党总支确立了“六个让”的工作思路, 其具体内容一是搭建自治平台, 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二是关注就业问题, 让苦闷的人快乐起来;三是活跃文化生活, 让疲倦的人轻松起来;四是关爱弱势群体, 让困难的人温暖起来;五是营造和谐环境, 让居家的人舒适起来;六是提高居民素质, 让有陋习的人文明起来。圳尾社区着眼于社区所有居民的需求, 坚持“六个让”的工作思路开展社区群众工作, 极大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满意度, 增进了社区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同时, 圳尾社区正积极深化拓展“168”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结合社区实际推行“135”党建工作机制, 其中“3”为全面推行“三分三联 (分层征求意见、联合议事决策, 分工负责项目、联合公开承诺, 分步组织实施、联合开展考评) ”工作法, “5”即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 社区居委会、驻区单位、群团组织、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 共建共促”机制。“三分三联”工作法、“五位一体、共建共促”机制运用民主手段, 发挥社会力量来做群众工作, 对于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民主参与意识, 缓解居民不平等感受具有重大影响。

3 推进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的圳尾启示

圳尾社区“六个让”的群众工作理念、“三分三联”群众工作法及“五位一体、共建共促”机制, 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满意度, 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民主参与意识, 缓解居民不平等感受, 为当前推进社区群众工作科学化提供了圳尾启示。

3.1 努力实现社区群众工作理念科学化

一方面应从领导群众到服务群众。1985年, 邓小平曾针对热衷于发指示、说空话而不为群众干实事的领导作风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强调指出:“什么叫领导, 领导就是服务”。服务群众是党的生命, 只有有效服务群众, 党的领导才能有效实现。为此, 新时期社区群众工作理念要实现从领导到服务的转变, 应从单纯执行上级任务到为群众提供服务需求, 从关门领导到开门服务, 从群众跑腿找服务到党员领导干部上门送服务。另一方面应从行政强制到民主法治。2009年风靡网络的如被自杀、被就业、被幸福等“被××”的词语结构, 拆射出身处“被时代”的群众权利意识开始觉醒。为了争取与维护自身权益, 群众参政议政热情越来越高, 组织化能力越来越强, 运用网络手段进行社会动员越来越熟练, 相关专业化知识越来越丰富, 运用法律、政策展开维权行动越来越频繁。身处“权利时代”, 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民主法治的理念和公平正义的观念, 不断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 提高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

3.2 努力实现社区群众工作方法科学化

一是以优良的作风密切党与群众血肉联系。“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 “鱼水情深”做个样子百姓不认, 联系群众是“掏心窝子”的事, 要的是实打实、心碰心。应充分发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 接地气, 通下情, 和社区居民打成一片, 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二是以丰富的民主形式落实群众的“四权”。社区居民日益高涨的民主诉求, 呼唤社区群众工作要充分尊重居民的主体地位, 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应以深化基层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为抓手, 进一步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应充分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手段, 让社区居民实现更多更深地民主参与。三是以有效的社会管理增强群众工作效果。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 社区工作量大事杂, 而社区工作人员少, 资金紧缺, 资源有限, 仅仅靠社区本身的力量, 是难以胜任的。社区应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充分借助共建单位、志愿者、社会组织的力量, 实现自身群众工作目标。四是以网络技术手段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据相关调查,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做好网上群众工作应是社区干部亟待掌握的一项新本领。

3.3 努力实现社区群众工作制度科学化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建立健全社区群众工作机制, 才能使社区工作在社会管理的大局中有序推进, 群众工作才能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密切党群关系才有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社区群众工作机制, 应正确处理社区与党政组织的关系, 社区工作既要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 又不能用政府行为代替社区履职;应正确处理社区与社区内所驻各类机构的关系, 既要发挥各类机构在社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又不能让社区为其他机构承担过多的额外负担;应正确处理社区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应有作用。近年来圳尾社区围绕城市社区党建“三级联创”活动, 积极深化拓展“168”基层党建工作模式, 结合社区实际推行的“135”党建工作机制, 通过科学、量化和硬性的机制、要求和考评, 努力把社区群众工作落在实处, 避免流于形式。再如该社区正在推进的“社区网格化管理, 网络化服务”模式, 建立了“一格五员, 三平台” (网格管理员、警务员、宣传员、信息员、服务员;居民管理平台、信息互动平台、便民服务平台) 模式, 使群众工作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不断推进社区群众工作制度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李春玲.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J].社会, 2011 (2) .

[2]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群众工作传统[J].中共党史研究, 2012 (1) .

[3]辛向阳.当前党的基层群众工作的几个问题研究[J].探索, 2012 (4) .

[4]俞良早.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认识及实践途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2 (5) .

上一篇:艺术性表达下一篇:管理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