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分担

2024-11-02

社会化分担(共10篇)

社会化分担 篇1

在我国, 企业是能源开发的主体, 基于能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企业在开发利用能源的过程中,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是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从已有环境立法和政策看, 我国基本上以“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为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是自由派理论和效率派理论在环境保护中的一个具体运用, 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 该指导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存有盲点:过度关注企业个体的行为而忽视了产业群体的整体行为;过度强调生态责任的个体化而忽视了生态责任的社会化。其弊端在于:一些企业无法承担因生产造成的生态损害赔偿;二是在现有行政格局下, 地方政府的生态责任过重;三是企业运行成本过高;四是无法有效解决跨区域生态损害问题;五是在生态损害主体不明确或者缺失的情况下, 受害人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国内学者对于生态责任的社会化给予了充分肯定。但生态责任社会化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 其中既有制度方面的因素, 也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图从企业生态责任的私法属性出发, 对相关问题加以研究。

一、企业生态责任的特性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 企业由投资者出资组成, 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的收益和回报,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 必然要求企业最大限度地追求经营利润。保证股东利润最大化不仅是企业存在及行动的最高价值理念, 也是投资者判断企业经营合乎目的性的价值标准。在此理论下, 股东中心主义、股东至上成为企业治理的绝对法则, 效率成为企业治理的唯一目标。然而, 个体对利益的追逐与整体责任的承担永远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由于企业参与了社会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它也有义务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 社会经济加速发展,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企业对于消费者、供货商、提供资本的债权人、提供劳动的雇员、提供土地的土地所有者、提供自然资源的资源所有者以及承受环境成本的社会已经构成某种意义上的威胁。由于存在交易成本, 消费者、债权人、职工等受企业行为影响的相关利益者群体往往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有效消除企业行为对其利益的威胁。在此状况下, 企业社会责任应运而生。

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是政府对企业行为的一种管制, 目的在于治理和减轻企业行为的负外部性危害, 克服和缓解投资者利益、企业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 以维持、实现和延续公共利益以及社会成员间的合作秩序。因此, 虽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 国内外学界始终未能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明确定义。但通常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对股东群体之外的, 与企业发生各种联系的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和政府代表的公共利益负有的一定责任, 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和责任, 它不仅涵盖而且超越了法律和经济上的一切义务, 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生态责任不仅成为社会期待, 也成为企业的伦理责任和法律责任。但这里的生态责任是在组织法层面的一种叙述和描写。这一层面上的责任需要通过行为法来完成。在行为法层面上, 企业生态责任, 表现为因企业的行为或者第三人的行为发生生态损害后, 企业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该责任本质上属于私法上的侵权责任。

从目前的研究看, 组织法意义上的企业生态责任的实现, 依赖于政策、法律、经济、伦理等多种手段。行为法层面上的企业生态责任可以看作是众多手段中之一种。与其他手段不同的是, 行为法层面上的企业生态责任, 更多是以私法的发展为理论支撑。

二、企业生态责任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从18世纪末开始至19世纪末, 自由主义处于统治地位。自由, 作为人与生俱来的权利的汇总和化身, 成为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属。在此理念下, 自己责任成为私法的基本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成为企业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的基准。依据此种理论, 在很多情况下, 能源企业无需承担赔偿责任。这意味着, 国家经济的增长、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受害人的个体利益和生态利益为代价的。

为了强化对受害人的救济、保护生态环境, 现代侵权责任法发展出危险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根据该理论, 因企业的行为导致生态损害发生时, 无论企业主观上是否存在过错, 都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与过错责任原则相比, 无过错责任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和生态利益, 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无过错责任并非背离了自由优先的私法理念。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 企业仍然是损害承担的唯一主体。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法律责任的个体化。

不可否认, 法律责任的个人化, 可以充分调动企业预防生态损害发生的积极性, 促使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制度完善, 尽可能地减少生态损害的发生。但其负面作用是, 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企业很可能因为一次生态损害而破产。在生态损害主体不明确或者无力承担损害责任的情况下, 受害人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济。特别是, 基于生态利益的公共物品属性, 个体普遍存在搭便车心态, 不愿提起诉讼或寻求其他救济的情况下, 因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诸多损害往往只能由能源开发区的居民承受, 从而产生新的社会不公平。

为了消除自由主义思想带来的种种弊端, 自20世纪以来, 个人自由被置于大众福利和社会公正的目标之下。这个把个人自由同社会互助相结合、把追求自我利益的自由同社会调节相结合的纲领, 被冠名为社会国家。它不仅涵盖了自由国家与社会国家的理念, 同时也包含了环境国家的理念。其中, 保障人的基本生存权成为一个基本要求。自由、安全和人权齐头并进成为社会国家的主导思想。

以这种观念和思想观察问题, 就不应只考虑受害人的情况, 还应顾及因承担赔偿损失而对侵害人所造成的后果。只有当加害人比受害人更有能力承担损失时, 通过赔偿损失的诉求来转移损失才具有社会化的意义。现代损害赔偿法发展的方向就在于将损失转移到某一个能够承担损失而又不会受到严重影响的主体身上。我们将此种责任承担称之为责任的社会化。其核心内容是加害人将自己的责任转移至社会或国家, 本质上是将个体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

在我们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建设美丽中国,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们应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这意味着, 个人的自由必须受到社会公共福祉的限制。人的生存权则成为制度构建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自由和秩序、效率和发展之间的协调成为企业生态责任社会化理论基础的中国表达。其中发展是第一要务, 在此基础上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结合法经济学的思想, 企业生态责任的个人化是生态保护和救济的基本方式, 企业生态责任的社会化仅仅是对企业生态法律责任个人化的一种补充。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生态责任的社会化, 在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基础上, 谋取长期的发展。

据此, 企业生态法律责任的社会化是有条件限制的。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形:一是加害人不明确或者被注销;二是加害人无力承担;三是企业合法行为造成的生态损害, 这主要针对的是一些累积性生态损害。

三、企业生态责任社会化的私法构造

在私法领域, 对于企业的生态责任, 大陆法系主要是依据相邻关系制度和侵权责任制度予以规制。在英美法系, 则主要是通过财产法上的妨害制度和侵权责任制度进行规制。

单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看, 对于能源企业的生态责任, 各国基本上坚持无过错责任原则, 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 则通过举证责任的倒置实现因果关系推定原则。违法性的判断依据主要是企业的行为是否超过相关者容忍的限度。

从《侵权责任法》第八章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看, 我国有关企业生态责任的规定与世界各国基本一致。从整体上看, 我国《侵权责任法》提供的私法救济措施并没有完全脱离自己责任的原则。这恐怕和私法的使命有关。

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私法高度发达的社会。私法的使命在于保障个人的自由, 以及为契约自由的行使、为保护所取得的权利及为此种权利的行使, 为财产自由和为人格发展领域的不可侵犯制定恰当的规则。通过这些规则, 以实现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 从而保证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私法救济是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

与此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生态损害具有累积性和长期潜伏性, 危害行为与损害发生之间存在一个较长的潜伏期, 并且这种损害具有影响范围广、生态修复难、成本高昂等特点。因此,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 私法本身的改革与发展成为一种趋势。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安全、控制风险和避免伤害, 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在这一目标之下, 社会连带、社会公平、生存权等思想已经不单单是社会法或公法的价值观念, 也渗透到了侵权责任法领域, 成为现代侵权责任法的基本价值和追求。其中, 责任保险与侵权责任的高度结合、公益性诉讼的发展、大规模侵权事件中的国家赔偿、同行业、同一社区居民共同分担风险的责任保险制度等均是这一发展的集中体现。结合我国已有立法、司法和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在构建能源企业生态责任社会化分担机制时, 还需要完善以下制度:

1. 建立以国家为主导的企业生态损害赔偿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是世界主要国家认可的一种生态损害赔偿制度, 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而应承担的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保险。在环境损害领域, 我国实现的是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 该原则在给予受害人以更好救济的同时, 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为了减轻企业的成本支出, 责任保险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环境责任保险反映了损失社会化分担的思想。其价值在于, 通过保险人这个媒介, 侵权人把个人责任转嫁给了社会, 由整个社会去为侵权人承担责任了。企业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未来可能遇到的损失赔偿的分担权, 避免了因巨额赔偿而破产的可能, 同时又能给受害人迅速、有效的救济。目前, 我国国土资源部会同保监会等机构在一些省份开始实施企业生态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制度, 以解决生态保护问题。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现有法律制度下, 购买生态损害赔偿责任保险是企业的一种自愿行为。企业可能基于营利、生态损害的外部性等因素的考虑, 对购买保险不重视或者不购买。加上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这种情况下, 需要建立以国家为主导的责任保险制度。通过国家的干预, 协调受害人、责任企业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冲突, 并监督保险公司对受害人及时、积极地进行理赔。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 可以规定, 能源企业在取得营业执照之前, 必须购买责任保险。在生态损害发生后, 如果侵权企业的责任保险不足以赔偿时, 可以启动其他同行业企业责任保险进行赔付。

2. 建立统一的生态补偿基金制度。

生态补偿基金制度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包括以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为目的所设立的林业基金、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各项环境整治基金、退耕还林的补偿基金等各项基金制度。生态补偿基金的主要目的为了有效地保护生态受害者的利益, 主要由国家和企业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缴纳, 可采取财团法人制度, 实现专款专用。即是污染企业或者加害人没有故意或者过失, 也要根据其生产量或者排污量缴纳金额以维持基金。在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的情况下, 一旦发生生态损害, 受害人可直接向基金组织提出赔偿请求, 这样不仅减缓了企业和受害者之间的矛盾, 也有助于及时给予受害人以救济。鉴于我国行政体制的特点, 生态补偿基金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为了更充分地及时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解决生态灾害承担者和生态收益者之间的矛盾, 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跨区域性公平, 我们需要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全国性的、统一的生态补偿基金将充分发挥中央财政的作用, 引导全国重大性的、一般性的、基本面的生态补偿工作的开展, 弥补行业、地方或区域性生态补偿基金的不足。中央财政应为全国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维持和改善提供主要的资金支持。考虑到能源企业所在区域的生态利益转移功能, 中央财政应对能源企业所在区域的生态建设给予倾斜性支持。

3. 完善企业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

企业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 主要是指能源和相关企业按照相关规定缴纳生态补偿保证金, 其主要功能是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目前, 我国已经实施了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理论上,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证金的缴纳比例应该达到矿产开发价值的20%左右, 才会给矿山企业一定的环境破坏成本压力。但实际上,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修复保证金的缴纳比例较低, 平均缴纳水平不到10%。如果发生严重的生态灾难, 这些钱并不足以完成生态环境修复。不仅如此, 很多地方政府还允许企业随意动用该笔保证金, 有的地方政府甚至挪用该笔保证金去做基础设施建设等。

基于此, 在我国, 不仅应该提高企业环境保证金的比例, 而且要改革企业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 实现规范化运作, 建立以私法财团法人为模式的资金管理和运作制度, 同时建立有效的审计制度、监督机制和行政管理、行业管理制度, 以确保环境保证金的缴纳、运行安全。除此之外, 企业生态环境保证金的缴纳主体的范围应该有所拓宽, 以涵盖所有可能给生态造成损害的企业。

摘要:在组织法方面, 生态责任属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该责任的实现依赖于政策、法律、经济、伦理等多种手段。行为法层面上的企业生态责任可以看作是众多手段中之一种。在行为法方面, 企业生态责任表现为私法上的侵权责任。社会化分担是对企业生态责任个人化的一种补充, 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谋求科学发展。目前, 我们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以构建企业生态责任社会化分担机制:建立以国家为主导的生态损害赔偿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全国性的、统一的生态补偿基金制度;完善企业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

关键词:生态责任,美丽中国,社会化,私法构造

参考文献

[1] .[德]迪特尔·施瓦布.郑冲译.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 2006

[2] .[德]马克西米安·福克斯.齐晓琨译.侵权行为法 (2004年第5版) .法律出版社, 2006

[3] .张俊, 曹俊, 李成思.紫金污染事故如何了局谁为汀江生态损失埋单.中国环境报, 第3版http://www.sina.com.cn/, 2010.07.21

分享果实分担责任 篇2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原研哉老师的这句话为我在设计与插画的长路上竖起了难得的思想灯塔。这句话也直指中国设计领域问题的症结。对于插画设计来说也是一样,我们一百多年来跟随于西方文化其后的历史大家都疏于去学习和理解自身文化的精髓和思想主体,那又如何在设计和插画这个领域去深刻的认识到《我是谁》呢。对于中国的设计师我不敢妄谈,但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年来的苦恼是在于我如何处理和电脑的关系。现在电脑作为一种工具,被我们野蛮地使用了,一切只是为了满足更多地榨取商业利润的目的。

忘记了慢下来的意义究竟何在

设计在今天更像是变成了满足经济贪欲的机器,成为了经济的仆人。目前的中国正处于这样的阶段,设计和日常生活,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制造一种潮流。不论设计师和作品都显得无法保持独立的品格。设计除了沦为经济的仆人,也沦为技术的仆人,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快,反倒忘记了慢下来的意义究竟何在。

分享亦或分担都不容易

至于创立成力工作室,也是近两年才有的想法,真正的付诸行动也不过是今年的事了。觉得天时地利人和,自己也有了一定经验。最重要的是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了,了解怎样更好地和他人合作了,才开始走出这一步。毕竟不论是与他人分享果实还是分担责任都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我是一个比较能克制自我的人

从开始学习到现在有过大大小的的挫折,但是还真是没有否定过自己。完全的肯定倒也谈不上,我这个人比较内向,平日里胡思乱想得比较多,对自己的骄傲状态还是会留意和克制的,那样总是不好的嘛。

因为喜欢所以爱

我从小喜欢画画,一门心思全放在这上了。家里的氛围比较宽松,一直以来家人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比较的支持,再经过漫长的专业训练,一直走到现在也算是顺理成章吧。

赵亭设计作品

2013年5月底,全球最著名的广告创意奖项ONE SHOW DESIGN传来中国荣耀,共有三张春节POP海报在ONE SHOW DESIGN奖单榜上有名。2012年底盛世长城国际广告公司SAATCHI委托插画师TING为欣和企业绘制了三张春节POP海报。海报以庆祝中国蛇年新春为主题,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年画”作为设计的视觉主元素,通过多个热闹喜庆的场景展现出中国新年浓烈的节日气氛与合家团圆的幸福气息。海报创意巧妙地结合中国传统元素和潮流时尚理念,灵感来源于根植中国人内心对新年的特殊情怀与回忆。

这是2010年绘制的《史记-刺客列传》的部分插图,以文字为基础,绘制的三幅亡命刺客的插图,还缺一幅“专诸”还在绘制当中。

2012年与秦皇岛山海关区政府合作,为2013年旅游季制作的一套山海关1644年的一片石关大战的三方市里的布防图和一幅局部作战图。图中不仅还原了当时三股势力在石河两岸的布防情况,还作为旅游功能产品标注出了今天的旅游景点和古城古战场的地理格局。

小编感言

这是一次有关分享以及分担的阐述,设计师除了告诉我们他在设计领域里的苦恼还在告诉我们:很多时候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体验。每一次的工作都会有紧张、忙碌等等,但是我们也总能找到些可乐的事,当然还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发生,这样的事情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分享不到和解决不来的。

社会化分担 篇3

1 我国现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存在的问题剖析

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目前的医疗风险主要采取的是医患双方风险自担的模式,即医方有过错的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医方无过错的由患方自行承担风险。这种风险分担机制既会使医方面临高额的赔偿风险又会使患方的权益得不到及时救济。为缓解当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我国各地出台了很多政策以积极推动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2010年人民调解法开始实施,各地积极探索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建立了人民调解、法院调解、院内调解相融合的医疗纠纷“三调解”处理机制。2014年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提出三级公立医院在2015年底前的医疗责任保险参保率达到100%,二级公立医院要达到90%[2]。有些医疗机构还积极探索了医疗意外保险、医疗损害赔偿基金等风险分担机制。总体而言,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相融合,以医疗意外保险、医疗损害赔偿基金等为补充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制度发展衔接不成熟、社会化分担风险的效果不突出等问题。

1.1 完善的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尚未建立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医疗风险分担机制,但风险的承担者主要还是医患双方,尚未形成由政府、医方、患方、社会团体或组织、保险机构等利益相关体共担风险的社会化分担机制。现有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既没有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共担风险,也没有涵盖所有的医疗风险种类,适用面较窄,对医疗风险的治理还存在制度不健全、组织保障不到位的缺陷,这也是当前发生医闹的主要原因。个别地方虽积极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这主要是区域性的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的尝试,取得的成果有限[3]。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国家层面对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进行顶层设计。

1.2 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推进缓慢

1.2.1 缺少制度性保障

我国目前并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建立和实施强制医疗责任保险,推广的依据大多是政府部门的规章、意见,其法律位阶较低,权威性和约束力不够,这也是多年来医疗责任保险覆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虽然2010年的《侵权责任法》以专章的形式规定了医疗损害责任,但作为医疗损害赔偿的基础,医疗责任保险在立法中却未得到体现[4]。这在实践中无疑会加剧医患之间的冲突,为避免医疗风险带来的损害,医患双方在诊疗过程中会采取各种规避措施,如过度医疗、防御性医疗等,而此时保险机构却没有介入的制度性保障。

1.2.2 医疗机构缺乏投保的主动性

第一,大型综合医院化解医疗风险的能力较强,缺少投保积极性;第二,对中小型医院来说,医疗责任保险的保费过高且赔付额较低;第三,医疗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过窄。目前承保的主体范围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内部在岗在编的执业人员,如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但不包括临床带教的见习实习生、进修的医务人员、临时工和外聘医务人员。另外,医疗责任保险只承保因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而引发的损害,并不包括医疗意外和并发症等,这就无法解决医疗机构面临的多数医疗纠纷的赔偿问题。

1.2.3 保险机构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

第一,经验不足,风险较大。我国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投保医疗机构总体较少,保险机构积累的统计数据有限,无法参照“大数法则”确保营利,且保险机构的营利性与公共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也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保险机构营利未知却风险较大,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第二,保险机构没有专业处理医疗纠纷的机构和人员。医学具有复杂性和高技术性特征,利用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化解医疗纠纷需要医学、法学、保险学、心理学等复合型专业人才的介入,才能保证理赔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5]。同时,专业机构和人员的缺乏导致了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方还是直接找医疗机构索赔,即便投了保,医疗机构仍需要与患方先行达成调解协议,其根本无法从医疗纠纷中脱身。

1.3 医疗意外保险的实施受阻

实践中很多医疗纠纷不是因为医疗事故而是因医疗意外引发,现行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在这方面缺乏有效的补偿[6]。因此各地针对医疗意外保险进行了积极地试点与探索,主要以手术和麻醉意外保险为主,目前还未形成规范性制度,政府部门的推广力度也较小,但其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保险机构将医疗意外保险作为医疗责任保险的附加险捆绑出售给医疗机构,这种做法欠妥。首先,我国大部分公立医院的资金来源于医疗服务收入并非全额国家拨款,同时患方也是医疗服务的受益人,不能单以考量医疗机构的营利就让其承担医疗意外保险的保费,这也与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过错归责原则不符。其次,保险机构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和人员,实践中无法清晰界定医疗过错和医疗意外,容易混淆二者的保险理赔,结果是只能任凭专业的医疗机构来认定,这可能导致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受阻。最后,医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医疗意外种类繁多,可能导致患方索赔即可获理赔,这也不利于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

第二,考虑到医疗风险需要医患双方共同面对,既然医方投保了医疗责任保险,个别地方选择了让患方购买医疗意外保险,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对患方来说,由于医学知识的欠缺,其不能正确认识诊疗过程中医疗风险的出现概率,加之保费高赔付低、免赔条款较多,患方投保的积极性不高。个别地方甚至还出现了医疗机构强制患方购买医疗意外保险的情况,为此,2008年卫生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医疗机构不得宣传、推销和代售麻醉意外险等保险产品的通知》,禁止医疗机构对医疗意外保险的宣传和推广。对保险机构来说,由于投保人数少,其不但不能按照“大数法则”确保利润的基金池,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维持运营,这无疑增加了保险机构的成本。

1.4 患方自担风险的能力较弱

我国侵权责任法是以过错归责原则来确定医疗损害的赔偿问题,对于无医疗过错的医疗损害只能由患方自担风险。如前所述,由患方购买的医疗意外保险在实践中开展的并不顺利,患方只能通过医疗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险来化解自己的风险。但我国的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医疗保障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个人负担的费用过重、隐性债务逐步明显、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不足、医药卫生配套体制不完善等[7]。另外,母婴平安保险、人工流产平安保险、住院保险等商业医疗保险由于缺少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再加之患方对风险概率认识的不到位,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也并未走向法制化和常规化[8]。因此,医疗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上述问题直接弱化了患方承担医疗风险的能力。

2 完善我国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的建议

2.1 加强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的立法保障

现代社会风险救助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工业的高速发展使社会风险无处不在,单独的个体已无法防御和承担现代社会风险,必须在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分担风险,以使个体在遭受社会风险时获得必要的救济[9]。医疗风险的社会化分担要求政府积极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形成一种政府、医方、患方、社会团体或组织、保险机构等利益相关体共同参与、分工明确、共担风险的运行机制。法律是确保机制良性运转的前提。美国、英国、瑞典等发达国家均通过不同层级的法律条文建立了完善的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我国目前应加强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机制方面的立法研究,逐步减少行政干预,尽快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多层级、多元化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利益相关体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权限。

2.2 全面推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

多数发达国家采用强制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分担本国的医疗风险。如美国把投保医疗责任保险作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的法定义务;英国法律规定NHS体系下实施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瑞典法律规定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必须参保,事实上绝大部分的私立医疗机构也投保了医疗责任保险[10]。我国2014年的《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是全面推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的契机,但其只对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的参保率做出了要求,未涉及到全部医疗机构,而且由于医疗责任保险不是法定的强制险种,目前开展的并不顺利。建议参照机动车辆交强险的做法,在全国推行强制医疗责任保险,这样既可以有效分担医疗风险,又可以像交强险那样带动我国商业保险的发展。

在实施细节方面,建议适度扩大投保主体,将见习实习生、进修的医务人员、临时工和外聘医务人员纳入承保范围。在保费缴纳方面建议分类管理,公立医疗机构应由政府作为主要的出资者,医疗机构次之,医务人员根据其职称、科室、出险率的不同按比例缴纳,这样既体现了政府职责,又有效分散了医疗风险,同时还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私立医疗机构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共同出资投保,当然还可考虑将其保费分散到医疗服务产品中去。另外,为妥善完成医疗纠纷的定损工作,保险机构要积极设置能够处理医疗责任保险的专业机构,做好专业人才的引进、培训和储备。也可以考虑依附目前日趋完善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平台,设置独立的有法定资质和公信力的鉴定机构,由其完成定损并界定赔偿方式。最后,国家应当对这种公益险种的运行进行适当干预,如免责条款的制定、赔偿的限额、承保的范围、理赔的程序等,以真正发挥通过保险分担医疗风险的作用。

2.3 探索医疗行业互助保险制度

单独的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在投保时,往往被迫接受保险机构事先拟好的格式合同,为避免投保时的这种弱势地位,可考虑一方面以医师协会的名义组织医疗机构集体投保医疗机构团体险,另一方面以医院协会的名义组织医务人员集体投保医师执业团体险,利用团购的力量使医方在保险条款的商定中获取最大利益,充分发挥医师协会和医院协会的行业互助和自律维权功能,从而增强整个医疗行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2.4 建立无过失医疗风险基金制度

如前所述,笔者不赞同将无过失医疗行为带来的损害纳入医疗意外保险的范畴,医疗意外保险制度要经过保险经济学的评估和严密的法律论证后方可决定是否实施。现阶段建议利用无过失医疗风险基金制度来分担医疗风险。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2.4.1 通过国家医疗风险基金进行风险外部分担

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医疗风险已不再是医患双方要面临的问题,它事关公民人权保障和社会稳定,这是全社会要面临的共同风险。尤其是无过失医疗行为带来的损害,当患方无法利用侵权救济手段和医疗责任保险获得补偿的情形下,国家要体现出它的政府职责和社会责任,利用国家医疗风险基金对患方进行救济。该基金制度的资金来源可考虑财政拨款、社会赞助、慈善捐赠等方式。

2.4.2 利用患方医疗风险基金进行风险自担

患方是医疗服务的直接受益人,在其选择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就应该预计到可能带来的医疗意外风险,因此由患方出资设立医疗风险基金以弥补医疗意外带来的损害是行得通的。在资金的来源上,可根据患方门诊、住院、病种等因素缴纳一至十元不等的风险基金。根据去年我国患者门诊和住院的统计数据,每年会有近十亿元存入医疗风险基金,这将极大地分担医疗意外带来的风险,缓解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

2.4.3 建立医疗机构风险基金进行风险内部分担

医疗机构是医疗服务行为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医疗费用的获得者,对医疗意外给患方带来的损害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况且司法实践中法院也大多是按照公平原则进行裁判,医方据此也要支付部分赔偿额。建议医疗机构内部设立风险基金,提高自身分担风险的能力。资金的来源可包括医疗机构新技术积分、医疗成本提留等,也可由医务人员按照职称、科室、历年出险率的不同按比例缴纳,以此提高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心。2.4.4构建医疗行业互助基金进行风险互担

不少国家利用医疗行业互助基金分担风险,以英国模式最为典型。英国设有医生维权联合会、医生保护协会、国民医疗诉讼委员会等三个互助组织,均是政府认可的非营利性自治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收取医生、医学辅助人员等会员的会费,对会员因医疗过失引发的损害进行赔偿,涉及诉讼时还向会员提供法律支持,且会员缴纳的会费相比医疗责任保险的费用要低得多。我国可借鉴这一制度设立医疗行业互助协会,以医疗机构为团体会员或以医务人员为个体会员,按照一定的标准收取会费,设立医疗行业互助基金,在会员因医疗过失引发患方损害时予以救济,同时纠纷涉诉时可提供法律服务直至医疗纠纷处理完毕。

2.5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现代社会,公民面对医疗风险和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较弱,针对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建议进一步完善以全民医疗保障为基础、城市和农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补偿医疗保险为延伸、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其覆盖所有层次的人群尤其是医疗弱势群体,同时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的范围,提高医疗保障的标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不断创新医疗保障模式,逐步减少和取消不合理的限制。

参考文献

[1]张英洁,李士雪,李永秋.医疗风险及其处理方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3(2):77-79.

[2]胡颖,冯磊,谭创.论迈向以需求为导向的医疗责任保险发展之路[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11):831-833.

[3]杨晓林,刘秀清,王东伟.医疗风险的识别与分担[J].中国医院,2007,7(4):56-59.

[4]刘鑫,杨鑫鑫.医疗损害责任立法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司法鉴定,2015,7(2):41-44.

[5]顾冬辉.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的博弈分析[J].中国现代医院管理,2012,5(11):35-36.

[6]王利明.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受害人救济机制[J].中国法学,2013,9(4):146-161.

[7]荏苒,黄志强.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框架与策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2-20.

[8]刘字.关于医疗责任保险的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2011,(21):296-300.

[9]吕群蓉.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法理基础分析与制度构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3.

半数90后乐于分担家务 篇4

现阶段北京市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现状及特点

体育课最受学生青睐

当今提倡兴趣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中最吸引未成年人、最受青睐的课程是什么呢7调查数据显示,体育,数学,语文和外语四科的受欢迎程度分别排在前四位,其中喜爱体育课的学生占到被访者的49.4%(见图1)。可见,爱玩爱运动仍是孩子们最突显的天性。若按男女生性别分组,则发现男生和女生间存在明显的“偏科”现象。例如男生喜欢体育课的人高达61.5%,而女生仅为38.3%。女生喜欢文科,男生喜欢理科的现象也非常明显。

参加特长班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八成人未感课业压力过重

随着国家限制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办特长班、兴趣班政策的逐步落实,北京市未成年人参加特长班、兴趣班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今年你参加了哪类特长班或兴趣班”时,57.7%的被访者回答没有参加,参加的人数比2006年和2008年分别下降了20.7个和16.7个百分点。在42.3%参加特长班的被访者中以参加外语类(占19.2%),奥数类(占10.8%),体育类(占8%)特长班、兴趣班的人数最多。

与此同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也明显有所好转。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觉得目前课业负担是否过重”时,回答“是”的被访者占到19.2%,回答“否”的占到80.8%。若按小学,初中和高中分组,小学生中感觉目前课业负担过重的占到9.8%,初中生占到23.3%,而高中生则上升到35.1%。

半数以上未成年人经常帮助家长分担家务劳动

如今的未成年人全部都是出生在“90后”一代,人们总是担忧良好的生活条件会造成他们好逸恶劳、注重享乐的品行,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首先来看看他们在家中做家务劳动的情况。调查中发现经常帮父母做家务的被访者占53.2%,偶尔做家务的占43.7%,基本不做家务的占3.1%。可见,超过一半的未成年人在家中经常帮助家长分担家务。

未成年人零用钱多用于购买学习用品

现在的未成年人基本都有自己的零用钱,当问及“你的零用钱最愿意花在什么方面”时,数据显示,48.6%的被访者愿意将零用钱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第二位是食品(占43.3%);第三位是图书报刊(占27.1%)。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像成年人想象的,最愿意把钱花在玩具,游戏之类的娱乐项目上,而是基本能够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用钱。

10至11岁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中追星族比例最大

在文化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今天,青少年心目中偶像的力量不可轻视,从行为到思想影响着大批的未成年人。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未成年人中拥有偶像的占62.1%,崇拜偶像的人中又以崇拜明星和运动员的人数最多,分别占到32.5%和9.4%。从年龄分组数据可以进一步看出,处于10至11岁年龄段的被访者中追星族人数比例最大,占到41.8%,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热度呈现逐渐递减趋势(见图2)。

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分之一未成年人课余不锻炼,五成人感觉体育达标吃力

充足的运动时间对于青少年身体各项机能的发育尤为重要。调查数据显示,除去每周的体育课,每天都进行锻炼的被访者占30.5%,每周进行四五次锻炼的占19.9%,每周进行两三次锻炼的占13.7%,每周进行一次锻炼的占1.8%,课余只偶尔锻炼和不锻炼的占到34%。可见,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课余时间不锻炼。

中小学生的体育达标测试是衡量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的重要标准,当被问及个人体育达标情况时,回答“能达标而且很轻松”的未成年人占53%,回答“基本能达标但是很费劲”的占31.1%,回答“有些项目不能达标”的占14.9%,回答“很多项目不能达标”的占1.1%。调查中近半数的学生普遍存在上述问题,说明北京市未成年人课余运动量有待提高。

69.2%的高中生视力存在问题

视力问题一直困扰着当今的学生和家长,本次调查中被访未成年人中视力正常的占51.3%,存在视力问题的占48.7%。存在视力问题的人中低度近视的人占43.4%,高度近视的人占3.4%,其他视力问题的人占1.8%。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分组的调查发现,小学阶段66.3%的人视力正常,初中阶段43.6%的人视力正常,高中阶段则下降到30.8%的人视力正常。从小学到高中视力正常人数的巨大的降幅,警示着加强未成年人用眼卫生工作迫在眉睫。

厌学情绪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上升

青少年阶段未成年人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或多或少地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情绪问题。本次调查中问及被访者目前是否怀有厌学情绪时,2%的被访者回答“有而且很重”,32.2%的被访者回答“有一些”,65.8%的被访者回答“没有”。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分组的调查发现,厌学的学生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从小学的27.6%升到高中的44.8%上升了17.2个百分点。对高中生,职高生和技校生分组的调查发现,技校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占到86.4%(见图3)。

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通常是推动孩子上进的动力,而过高的期望形成的压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当被问及“你是否有因为父母期望值过高,你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焦虑和烦躁情绪的情况”时,49.9%的被访者回答“有”,其中3.7%的人回答“经常有”,46.2%的人回答“偶尔有”。可见,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同时,给予子女正确的定位和心理疏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近四成未成年人认为吃穿用关乎面子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思想上对于物质生活的认同也会随之变化。调查中反映班上存在生活条件相互攀比现象的未成年人占44.4%,其中反映班上多数同学都这样的占7%,反映少数同学这样的占37.4%。为进一步探知被访者本人对此问题的看法,调查又问及“你觉得在当今时代,如果吃穿用不好则很丢面子吗”回答“很丢面子”的占4.4%,回答“有点丢面子”的占32.2%,回答”根本无所谓”的占63.4%。这值得家长和未成年教育工作者警醒。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仍未杜绝

树立分担意识完善分担机制 篇5

1 树立分担意识,完善分担机制的极端重要性

1.1 没有分担就没有保险

医疗保险本质上属于保险。什么是保险呢?保险是化解风险的一种手段,是依据大数法则计算出每个参保人需要缴纳的最低费用聚集起足够大的用于抵抗疾病风险所需的基金,从而获得疾病风险来临时的补偿或救助权利。可见,保险在本质上是将少数患者对个人而言巨大的风险转移出去,让众多健康人用缴纳的少量费用去承担。所谓一人有难大家帮,一人有险众人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没有分担就没有保险。

从风险管理的技术讲,自留和转移两种技术产生企业自保与社会保险两种选择。企业自保的局限性在国企改革中己经得到充分证明。社会保险之所以比企业自保有更大的抗风险能力,就是因为社会保险编织的安全网能让更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风险。承担风险的单位和个人越多,抗风险能力就越强,制度就越稳健。这叫风险转移,转移就是分担,没有分担往哪里转移?社会保险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提高统筹层次,扩大覆盖率,就是扩大分担对象。所以,分担是一切保险的本义,也是社会医疗保险的本

1.2 分担贯穿于医保运行全过程

分担不只在医疗费用支付环节,筹资、支付和总额预付超支等都需要分担发挥作用。

途径一,筹资的分担是基础性分担。用人单位和个人各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共同缴纳费用,然后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且在出现收不抵支时给予补贴。与职工医保不同,居民医保个人只缴少量费用,主要依靠政府补贴。不同做法展示出不同的分担力度。

途径二,医疗费用的分担是关键性分担。集中表现在“三条线”的设立。患者住院首先要付起付线,其次按比例支付个人负担部分,封顶线以上和自费项目完全个人分担。一般来说,不同等级医院起付线不同,等级越高起付线越高,个人分担力度就越大。支付比例也是医院等级越高报销比例越低、个人分担力度越大。由于职工、农民和城居收入的差异,职工封顶线最高而新农合最低,因此农民的分担力度最大。从费用分担的角度看,“三条线”既是基金与个人分担的界线,也是个人分担力度的标尺。

途径三,超额医疗费用的分担是调节性分担。实行统筹区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制之后,越来越多地区推行预算总控下的医院总额预付方式。对医院超预算总额部分怎么处理反映了统筹基金结余程度和医院参与分担的力度。有的地区实行结余归医院、超支不补的刚性做法,有的地区实行结余部分归医院、超支分情况给予部分补助的弹性做法。在弹性结算的做法中又有纷杂的具体不同分担比例和结算方法。

1.3 分担是一种基础性关键性

机制

分担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可以增加资金供给方面,而且体现在可以引导、影响、制约医疗服务行为以及控制费用过快增长的机制方面。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早就明确指出,分担是一种基础机制和关键机制。此论精到深刻。笔者认为,分担是与利益挂钩,利益原则或利己是经济学公理。利益机制比行政命令更有效。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决定第三方付费的必要性,但第三方付费会淡化患者的医疗费用意识,这对医保可持续发展很不利。因此,需要强化费用意识,引入分担机制。一方面可以减轻基金支付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强化费用意识,避免和减少过度医疗、小病大养、轻病重治等现象发生,这种与利益挂钩的制约作用比补几个钱更重要。当然,制约不能只针对参保个人,对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制约也不可或缺。

2 建立分担机制是各国社保改革的共识

2.1 基本保险也要分担不能只靠政府

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之所以走到尽头就是因为缺乏分担机制。事实残酷证明,一股脑儿躺在政府和国企身上,必然导致政府和企业不堪重负。从世界范围看,不少国家走过基本保险政府独挑重担的弯路。对“摇蓝到坟墓”的福利保障模式,英国社会保障设计者贝弗里奇提出:“社会保障必须通过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英国撒切尔改革和布莱尔主义的共同点在于,“社会保障并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而是个人与国家共同的责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银行一直倡导多支柱的保障框架模式,说的是养老,但理论意义极其深远。当前欧债危机从反面教训了人们,基本保险水平不能慷慨,基本保险责任不能单一。希腊是很好的反面教员。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达80%,而企业年金很小,慷慨的基本养老金导致政府负债累累,几度面临破产。而荷兰等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虽只有40%左右,但靠发达的补充年金使其达到了与希腊同等的保障水平。这就告诉人们,基本保险应该恪守保基本,基本保险不能只靠政府。

2.2 支付制度改革旨在让医院成为责任体系一员

改革支付制度是各国医保界的共同行动。从分担的角度看,按项目付费的弊端是费用增长的责任全部由基金承担,作为医疗服务提供者不分担任何责任。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能够较好控制费用增长,管理者年初就做到心中有数,提供多少服务会有多少费用补偿,并知道有些服务做过了头是得不到任何补偿的。这种支付方式改革说到底,是让医疗服务提供者也参与承担责任,使医院成为医保责任体系中的重要一员,使医院从只提供服务的单一角色向既提供服务又承担控费责任的多重角色转变,从不分担责任向部分分担责任转变、从被动分担责任向主动分担责任转变,并且内生消化费用过快增长的良性机制。

2.3 适度自付医疗费是分担的核心机制

从国际视角看,凡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无一例外设计适度个人自付率,把适度自付率作为核心机制,一些发达国家依然保留20%上下自付率,原因就在于此。中国过高的个人自付率是医保制度从无到有、待遇从低到高成长过程中的暂时现象,并不是制度建设的根本目标。因此,提高基金报销比例是当下公共政策的指向,“十二五”时期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要达到75%左右,是符合现实的正确决策。但决不要因此认为报销比例越高越好,个人自付率越低越好,甚至走向免费医疗的极端。从制度可持续视角看,适度的个人自付率是极其重要的机制之一。我国有的地方或个别学者盲目推崇免费医疗,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不是明智的做法,更无效法的必要。须知,一项制度能否可持续不能静止地看今天,还要动态地看明天。

3 树立分担意识,完善分担机制的具体建议

3.1 理直气壮地宣传分担意识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历史不长,推行居民医保的时间更短,许多常识性的理念、意识、观点需要广泛宣传和普及,这是实施社会医疗保险不可节省的舆论基础。由于全民医保来势凶猛,不少人缺乏思想准备,认识严重滞后,对政策的解读出现了不少误区,“报销受益论”就是突出的一种论调。好像参保了就应该得病,只有得了病,甚至得了大病,从而多报销医疗费才划算。这是只想分享不想分担的狭隘观念,是缺少分担意识的典型表现。因此,应当理直气壮、大张旗鼓地宣传分担意识,宣传没有分担就没有保险,分担是分享的前提,使参保人正确理解参保,正确对待参保。

3.2 取消封顶线,探索分担新模式

我国现行的封顶线设计是把最后风险留给个人而非保险方的模式。它的缺陷是:第一,封顶水平低。6倍年收入大体在15万元上下。第二,封顶线以上部分缺乏解决方案。去年几部委联合推出的大病医疗保险旨在解决这个问题,但从资金的来源到营利性经办以及补偿力度等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第三,启动大病保险后,再报销以上费用依旧无着落,虽然金额有所下降、人数有所减少。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是因为风险控制以保护基金为导向,建议实行以保护公民医疗权益为导向的风控新模式,为参保人设计自付封顶线,规定超过个人自付最高额的,只要符合治病目录要求的基本服务,不管花多少,全部由基金承担。同时,鼓励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用于满足基本保险之外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分担责任。

3.3 完善分担机制的具体建议

医保筹资要在各方承受力之内统筹考虑均衡性与公平性。现在企业普遍反映费率过高,负担太重,我国五险总费率在40%左右,远高于OECD国家水平。其中医保平均费率为7.5%十2%,有的地区高达12%。只有可承受才可持续。居民医保要改变个人与财政的分担比例,改变过度依重财政,在提高居民收入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个人缴费,要实行与居民实际收入挂钩的筹资方式,收入高多分担,收入低少分担,以真正发挥再分配功能。

医疗费用支付要通过利益杠杆作用达到选择医疗服务、分流病人、控制费用的作用。制度平均自付率稳定在20%左右为宜,严格控制实际自付率。由于我国三个目录中有自费或部分自费服务,初衷是为了方便患者,让有条件的患者在得到基本医疗的同时,通过自己付费在用药、检查和使用医疗条件等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但也给自付率的指标价值打了折扣,良莠难辨。建议按基本与非基本划分目录,非基本的才完全自费。扩大不同医院起付线与报销比例差别,进一步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将高费用慢病、特病纳入统筹,照顾慢病和老年康复性医疗,解决因病破产或不敢就医的突出问题比搞免费医疗更有实际意义。

医疗费用超支要结合支付制度改革,通过加大医院分担力度、建立医疗机构自觉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机制解决。减少医院从不合理增长中获利的概率,建立不合理费用增长越大医院损失越大、唯在总额预付制的框架内医院获利最多的结算分担机制,决不给超支获利甜头。总之,要形成让医院承担全部或大部分超支费用的分担责任。当然,关键是总额预付的基数预测要科学合理、程序要透明公平。像上海市那样由医院选派代表,经过充分讨论协商平衡来决定。

参考文献

[1](英)威廉姆·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M].华迎放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2]赵春梅,陈丽霞,江生忠.保险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分担忧愁 篇6

人类是从自然走出来的,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忧愁积满了心灵的储蓄罐, 是时候找自然倾吐倾吐了。深秋时节, 空气中弥漫着糖炒栗子的香味, 法国梧桐金黄色的掌形树叶儿带着美丽的遗憾, 乘着风, 飘然落下, 似一只只枯叶蝶演绎一生最美的舞姿。饱满的果实咧开嘴冲我笑, 沉甸甸的稻穗点着头向我致意。丰收是多么美好!自然丰收了, 那我呢?自然沉默地给了我答案。也许吧, 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 问心无愧, 对于未来, 我们还忧愁些什么呢?面包会有的, 丰收会有的, 梦想也会实现的。

“发什么呆呢?”朋友敲了敲我的头。望着桌子上满目疮痍的试卷, 我的表情一定比石像还难看, 刺眼的红色数字扎得我的心生疼。我伏在桌上, 长吁短叹, 这样下去, 我该怎么办?父母的期盼与叮咛轮番轰炸我的意志, 满心的忧愁突然爆发, 说来就来。“给!”朋友把一个软软的东西塞在我手里。是一颗糖, 包装纸反射着太阳的光线, 还带着朋友手心的温暖。朋友东张张、西望望:“赶紧吃吧, 趁老师不在。”我心头一热, 打开包装纸, 把糖塞进口里, 柔滑甜蜜的感觉就像是朋友, 萦绕在身边。味蕾渐渐苏醒, 甜甜的蜜汁一直淌进心间, 占领了我心中忧愁的领域。“这次没考好, 下次再努力。这么较真干嘛?”我知道, 朋友关切而轻松的劝慰, 是害怕我失利后会萎靡不振。我庆幸有这样一位挚友, 她就是这样替我分担了忧愁。

熬夜到很晚时, 父母会端来一杯牛奶;对一道题百思不得其解时, 老师会热情地给予帮助……我发现, 其实身边有很多很多人在帮自己分担忧愁, 他们带给我温暖。这种温暖, 会陪伴我一生, 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筹资分担的要义 篇7

筹资分担, 就是职工医保的参保单位与个人分担, 居民医保的政府与个人分担, 财政补贴的各级政府分担, 参保群体的人人分担。筹资责任分担, 是共济原则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如果没有筹资分担, 互助共济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医疗费用的互助共济是靠钱实现的, 道义的互助在化解疾病风险上苍白无力。

说筹资分担机制是核心环节, 是由社会医疗保险的大数法则决定的。只有大家都参保缴费才能发挥大数法则效应, 实现绝大多数健康人帮助少数患病人化解风险的制度设计目标。这是社会医疗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的区别所在。

说筹资分担机制是核心环节, 是因为它是权利义务对应原则的要求。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社会保障应遵循普遍性、保障基本生活、统一性和权利义务对应等四大原则。一百多年来, 权利义务对应原则已被国际社会保障所公认, 成为普遍适用的法宝。我国的专家则把这一原则与统筹机制、第三方付费机制一起, 喻为医保制度的三大支柱。通俗点说, 缴费才能享受待遇, 多缴费才能享受高待遇。这是平衡和公平的要求。

说筹资分担机制是核心环节, 是因为它有着独到的功能和作用。在个人分担比例科学合理的情况下, 可以促使人们在医疗消费中增强费用节约意识, 减少或防止资源的浪费, 抑制欺诈骗保现象的发生。在“公款不花白不花、花了也白花”的社会背景下, 如果只有政府或单位掏钱建医保, 什么样的制度和机制也限制不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投机恶习, 最有效的选择莫过于建立“花自己的钱心疼”的经济机制。因此, 个人不仅要分担, 还不能象征性地拿一点点, 要让人们有一种“基金是自己的钱”的强烈意识, 该花的时候花得心安理得, 多花了就心疼。可见, 合理的责任分担何等必要。正因为如此, 不论按比例还是按定额筹资, 都有分担机制。而有些环节并非两种筹资方式都必不可少。这就是筹资分担的独到之处。

那么, 什么样的分担机制才算合理呢?回答这个问题, 有必要先看看现行的筹资分担有哪些不合理因素。城居医保和新农合的定额筹资中, 个人缴费不分贫富, 都按一个定额“一刀切”, 没有按承受能力分担, 而且穷人因缺乏自付能力有病也不敢去医院, 富人却小病大养, 显失横向公平;财政补贴, 中央和省级及时足额落实, 而有些地县级政府却拖着不缴, 显失纵向公平;在有些地方, 新农合财政补贴到位, 而农民个人没有尽缴费义务, 显失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平衡。从这些问题看, 建立合理的筹资分担机制, 关键还是要围绕公平做文章。首先是依据承受能力确定分担比例, 承受能力有大小之分, 缴费水平也应有高低之别;其次是贯彻权利义务对应原则, 对应才能平衡和公平;最后, 也是更为关键的一条, 即对没有分担能力的困难群体建立补助救助机制, 确保其享受医疗保险制度。

分享利润就是分担风险 篇8

独享利润变为分享利润

在一些老板的经营理念中, 总是存在着“有钱自己赚”的心态。有的企业经营效益比较好, 却不去主动利用资本市场, 害怕上市让别人分享利润。结果, 不仅没能借力发展, 而且要自担经营风险。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中, 很重要的一点是分享利润, 这是发展的真谛。因为分享利润也是分担风险, 这样才能形成利益共同体, 从而共创、共享、共生、共赢。

小生产观最突出的是“有多少钱干多大的事”, 大资本观最具代表性的是“用别人的钱来赚钱”。要学会用活资本、用好资本, 以资本整合资源。500强大企业, 无一例外是靠资本托起的。企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也必须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 以资本助力发展, 强化竞争。

一股独大变为股权社会化

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大多是由家族企业成长起来的, 具有很强的家族特征。因此, 这些企业的股权结构, 在初期基本上是一股独大, 家族股权占绝对比重。这与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是大相径庭的。现代企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就是股权高度分散化、社会化。现代西方的一些大企业, 股权占到5%左右就是大股东, 如诺基亚、西门子、英国移动等信息通信企业, 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超过5%。所以, 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性的变化, 加快调整股权结构, 推进股权社会化进程。

垄断经营变为联合经营

过去, 企业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做大企业、做大市场, 其目标取向就是通过做大, 实现一定程度的垄断经营, 从中分享垄断利润。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利润越来越平均化的今天, 垄断经营从而获取垄断利润已经行不通了。相反, 企业之间谋求联合经营, 通过建立战略联盟, 既竞争又合作, 发展竞合经济, 共同打造产业链、共同经营产业链, 产业分工, “服务外包”, “离岸经营”等等新的经济现象, 成为现代经济的新音符。我国企业别无选择, 只能主动加入到全球经济大合唱中来, 才能形成共鸣。

自我决策变为外部人决策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变化的两大趋势:一是决策越来越外部人化。这就是“内部人”委托“外部人”经营和决策的“独立董事现象”, 用以解决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监督越来越内部人化。与决策外部人化相对应, 监督更加趋向从“内部人”中产生和行使, 以加强监督的有效性。正因为如此, 中外企业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国外企业失败主要原因在于执行, 中国企业失败主要源自决策。我国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突出, 不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就不可能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偏重实体经济变为实体与虚拟经济并举

现代经济条件下, 虚拟经济往往通过概念、符号、创意等, 攫取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发达与落后也主要反映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差别上。发达国家往往凭借虚拟经济优势, 不断吞噬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经济越发展, 虚拟经济越活跃, 并形成对实体经济的强大优势。虚拟经济正在“取代实体经济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 要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 坚持在提升实体经济水平的同时, 注重发展虚拟经济, 以在新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企业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大规模模仿阶段, 也就是选择与对手做同样的事, 这是典型的没有战略的表现, 也是红海战略的特点。进入战略竞争阶段, 要选择与对手做不同的事, 实施差异化竞争, 选择蓝海战略。中小企业大多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开始进入结构优化、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的二次或三次创业新阶段。资金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企业与资本对接, 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没人能分担你的痛 篇9

女主角习惯了男主角的呵护,做事任性而为。一次,她因不当心自己的身体,淋了雨发了烧,接受治疗的过程中,还赌气拔掉了吊水的针,偷偷跑掉,结果被男主角抓住丢回医院。她本以为,他因此会更在意她、倾听她、满足她。他却吩咐护士用力给她扎针,让她好好记住这刺痛。

她委屈,不解。

他说:所有困难和伤痛我都可以帮你分担,但身体上的痛我不能。看着你受病痛折磨,我却什么也做不了。与其下次你让我更无助更痛苦,不如这次就让你接受教训,记得照顾好自己。

我被男主角的话给蓦地感动了。

无关风月,无关爱情,只是这句话正中泪点。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别人时刻看到自己的脆弱,给予安慰和保护。但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很小。即便是父母,也不能做到每时每刻对你察言观色、细致入微。

于是,有人,有时候,就会采用一种自虐的方式,博得他人的怜悯和关注。这些伤害或许是不经意的,因为他的注意力已不在自身伤痛上,而在别人如何反应上。可是,就在这些不经意间,第二次伤害了自己。

看过一个寓言,说一只受伤的猴子,见到一个人就把伤口揭开给人看,换来一片怜悯声。然而最后猴子死了,因为不停揭开的伤口无法愈合,导致感染。

我知道,对很多人来說,别人的理解唏嘘很能够安慰心灵,包括我自己。但无论伤口是痊愈了,还是恶化了,都是自己要承受的,何必再添加无谓的疼痛?

别去在意疼痛的生与灭,接受它的存在,过自己的生活,这样就好。

没人能真正分担你的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照顾好自己,尊重自己,才是爱你的人所希望看到的,才是让更多的人爱你、羡慕你的方式。而不是以屈辱的方式匍匐在地,遭人践踏,展示自己的笑柄供人欣赏,自以为得到了别人的怜惜却不知只剩无奈的叹气与鄙夷。

别人不赞颂捧着你,那就自己骄傲。别人不与你分享快乐,那你就与别人分享快乐。别人见不得你幸福,那你就独享自己的幸福。

做美好的自己,连自己都会爱上自己。这种感觉,比任何人的肯定都快乐。

(编辑 赵莹 zhaoyingno.1@163.com)

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 篇10

PPP模式的风险是指在PPP模式下, PPP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发生的对项目的融资、建设、运营产生千扰的不确定影响, 或可能导致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受到损失或损害, 导致项目失败的事件。英国学者Li B将PPP项目中的风险因素划分成三个层次, 即宏观层面的风险、中观层面的风险和微观层面的风险。宏观层面上的风险大多是由公共部门来承担的, 政府部门对政治法律社会等风险更有控制力, 且有能力影响规章制度、政策、法律和其他规定。中观层面上的风险主要由私人部门来承担, 私营企业能通过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减少项目设计上的缺陷与不足, 全面审查施工过程中的各种施工方法, 从而降低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所以此类风险分配给私营企业更为合理。微观层面上的风险主要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承担, 双方承担的比例可以通过谈判来确定。

2 PPP项目风险分担比例的确定

可以利用马柯维茨模型来确定公私部门风险分担的比例, 马柯维茨模型探讨了证券市场中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为了使双方在风险共担时能找到一个最佳的分担比例, 需要做如下基本假设:一是政府和私营部门都是风险厌恶型的, 双方都是为了实现既定收益下风险最小化或既定风险下收益最大化。二是双方分担风险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 风险大小用收益率方差表示。三是用相关系数或协方差来表示双方分担的风险的关联程度。四是当双方分担的比例为某一定值时, 相关系数达到最小值。

要使组合风险最小, 就是要使组合风险收益率的标准差最小, 对上面的 (1) 式中的t进行一阶求导, 得:

3 PPP项目风险的应对

3.1 宏观层面上的风险应对。

3.1.1政治风险。对于政治风险, 可通过政治投保、政府书面保证来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3.1.2法律风险。为了更好的防范法律风险,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可以签署一系列相互担保的协议, 普遍的担保协议主要有限制进口协议、诉讼豁免协议、劳务协议、开发协议和公平仲裁协议。3.1.3融资风险。针对项目的利率方面的风险, 在国际上有两种方法, 一是在长期购买合同中明确关于价格变动的规定;二是在特许协议中规定收费价格可根据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有所调整。3.1.4自然风险。对于地质风险, 在项目选址的时候需要专门人才对其进行勘探分析, 来确定适合的地理位置。PPP项目在审批时要优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特别注意项目的环境风险。在项目投资建设运营中,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环境指标和规范来控制项目的一些重要指标, 特别是排放废弃物一定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不可抗力中, 像洪水、地震等灾害风险可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来规避其中的灾害性风险是通用做法。

3.2 中观层面上的风险应对。

3.2.1技术风险。技术风险在项目的建设期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降低项目的风险, 最好使用先进的设备、熟悉的工作程序和成熟的技术, 但也要考虑由于技术进步而被竞争者取代的风险。3.2.2完工风险。对于能源和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风险, 可以通过签订长期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合同, 规定供应商的责任来实现风险的转移和预防。影响PPP项目竣工的主要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施工成本超支、工期拖延、以及质量不过关等风险, 国际上的惯用做法是项目公司采用各种形式的“项目承包建设合同”, 贷款银行则可采用“完工担保合同”来控制这类风险。3.2.3运营风险。由于PPP融资项目的投资大, 回收期长, 面临变幻莫测的市场。首先, 在建设初期就要做好市场调研分析, 聘请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独立的评估师对车流量等进行评估, 在准确评估的基础上, 做出正确的决策。通过签订长期经营合同, 确保项目收益。其次, 在建成运营之后, 运营公司要不断完善监测系统, 对特殊地理位置的进行重点监测、实时监控, 并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做出安全的运营决策。最后, 运营风险还可以利用一系列的融资文件或信用担保协议来规避, 针对运营风险中各种具体的风险因素, 设计不同的合同条款。3.2.4市场风险。在项目确认及可行性研究阶段, 政府部门应成立调查小组做好市场调查, 根据市场调查情况来预测项目的市场需求情况。作为PPP项目的投资人, 还要对市场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并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价格的风险主要受项目运营时收费标准波动的影响, 所以, 政府和私人部门在签订特许权协议的时候, 应该允许投资者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而做相应的调整, 还可以在合同中明确投资回报率来保证私人部门的收益以减少其市场风险。竞争性因素也是影响市场风险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此风险可以通过私人部门与政府签订合同, 把防止竞争风险条款的协议加入其中, 即由政府做出担保, 在一定时期内, 同一地区不再兴建与本项目具有竞争性的项目。

3.3 微观层面上的风险应对。

由于PPP项目中参与方众多, 涉及政府、投资人、债权人、项目公司、设计承包商、建设施工承包商、运营管理承包商、保险公司等, 而且各方在项目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同, 可以通过书面合同的方式来明确和界定各方的责任和权限, 在执行过程中, 可以通过不断的修整使双方责任分担尽可能地合理。这样一来, 涉及合同众多, 因此, 必须要精心策划并严格履行合同, 控制有关因违约而引发的罚款、扣留直至被终止合同履行的风险。除此之外, 要特别注意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以利于各责任主体之间的组织和协调。

摘要:由于PPP项目有众多的参与主体, 因此针对PPP项目存在的风险, 在不同主体之间需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进行风险分担时应该遵循某些既定的原则。一般而言, 宏观层面的风险主要由公共部门承担, 中观层面的风险主要由私营部门承担, 微观层面风险主要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同承担。针对不同层面下的具体风险, 应积极寻求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PPP,项目风险,分担

参考文献

[1]Li B.Risk Management of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roject[D].Glasgow, Scotland:School of the Buil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Glasgow Caledonian University, 2003

[2]Grimsey D, Lewis KK.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Cheltman, UK:Edward Elgar;2004

[3]L.Bing, The alloeation of risk in PPP/PFI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UK Intenational[J].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5.

[4]Grimsey.Evaluating the risks of PPP for infrastructure proj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2.

上一篇:凝聚层次聚类下一篇:班级管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