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水平

2024-09-19

反思水平(通用12篇)

反思水平 篇1

摘要:美国学者巴里斯和爱丽丝在《培养反思力》中指出“:反思对于教师进行良好的教学也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针对所教学科的实际情况, 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因此, 对于每一位教师, 当他上完每一节课后, 对这节课的感受与反思肯定会比课前备课更为深刻, 更能体会得失。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 及时纪录自己的评价和体会, 修改教学过程,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优化以后的教学过程、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能使自己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改进, 做到“每天进步一点点, 永远不断进步”。

关键词:反思教学,新课程,物理

一、不足之处的反思

俗话说: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对于每一节课上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预设:是讲解为主还是师生互动?是启发引导还是实验贯穿上课?是鼓励探究发现还是自学等?不同的教材要施于不同的教法。正所谓“一把锁配一把钥匙”意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

例如, 我在教学九年级《物理》第一册中的机械效率一节时, 我采用结合实例讲解的方法进行。按新课标的要求是“知道有用功和总功, 理解机械效率”, 这一节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 又是难点。我举了一个实例:用水桶从井中提水。这一实例几乎每个农村孩子都有经验, 理解起来较容易, 提问:研究对象是什么? (生:提水) 那么, 对水做的功就是有用功。再提问:这一过程中桶起什么作用? (生:辅助作用) 那么对桶做功是我们的目的吗? (生:不是, 目的是水) 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反之, 桶掉入井中, 捞起的桶中带有水, 情况又怎样? (生:捞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对桶中的水做的是额外功) 。随之让学生完成课堂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的情况不容乐观。下课后, 我反思其间:是否单纯的举例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学生是否难以在已有的知识网络上重新建构新知识?我尝试着在另一个班改为实验探究:用动滑轮提升钩码。这节课比上节课气氛活跃, 且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缜密, 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了, 同样的课堂巩固习题后质量也明显提高了。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 收到的效果明显不同, 是反思助我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随时更新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效率。

二、成功之处的反思

根据各年龄段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的长短, 一节课学生很难一直处于有意注意中, 因此, 教师要善于挖掘兴趣点, 适时应用幽默语言。例如, 在教学八年级物理下册的《密度》中, 我给学生讲了阿基米德巧解“皇冠之谜”的故事后, 启发学生:

阿基米德是怎样发现皇冠掺假的呢?

给你一个金戒指, 你会鉴定它的纯度吗?

要弄懂以上这些问题, 就要学习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密度。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学生有了求知欲, 才能产生积极的兴趣, 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

三、教学机智的反思

所谓“态度决定过程, 细节决定成败”。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教师上课的教态, 板书跟学生的互动情况, 问题情境的设置、幽默语言的应用、课堂中空白的恰当处理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 因此我十分注重课堂45分钟内的细节。

例如, 有次预上公开课内容《电功率》, 讲解到高潮部分不自觉地用教棒敲打桌面, 且一节课有好几次, 课后有教师指出:这样敲打的出发点是请学生注意, 其实有一些学生也被吓一跳, 他也是其中一位, 我认真记下这一点, 反思自己的教学机智, 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指点其不注意听讲的学生, 并时时提醒自己改正自己的这一缺点。课堂中的语言和教态 (尤其是姿态语言) , 我常学习电视主持人, 看他们如何吸引观众, 如何适应转换各种角色。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 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令人遗憾不已。对教学各环节的反问和回顾, 促使我对课堂教学过程逐渐完善起来。

以上的过程只是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细节体现, 它让学生从过去那种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 改为主动吸取知识,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提问的好习惯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细节, 经过多次的反思与改进, 使自己设计的问题日趋典型、有趣、有层次性, 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当然,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有点滴疏漏, 失误之处。我们总是在反思中前进, 前进中反思, 通过反思, 我们得到收获, 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反思, 我们不断进步, 教学相长, 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反思水平 篇2

首先,明确反思什么?个人认为教师的教学反思集中在两个基本方面。一,反思成功之处。反思不是将课堂教学环节“流水线”式总结一下,要有系统性和规划性。我想,教学反思过程应该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反思过程。首要反思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效应的做法及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其次,对于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和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要记录下来;再者,要反思一下教学方法在不同课堂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二、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其次,提高教学反思过程中要采用一些好的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比如:从怀疑处反思。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以本人的通识教学为例,在解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专用术语)或语言的时,我想一般会按照通常的表达方式解释就完事了,然而很少有反思该方式是不是适合本班的教学情况,是不是适合每一个层次的学生,是不是另外再选择一种更特别的方式,比如结合实际,结合图片或实验或讨论交流,更容易让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从自我怀疑和学生角度去反思问题,可能效果会更好。

另外,我觉得教师反思的时候通常是闭门造车,这一点应该把自我反思和请教他人相结合,多请教学习一下其他优秀教师。同时我觉得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交流对象,即学生常常被忘记。其实教学的对象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要多多问一下学生的意见,他们才是体会最深刻的人。有时我上课的时候,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一堂课,上完后走下讲台问问一些学生刚才的课感受如何,一些学生会说不错,但也有学生会提出哪些地方讲快了或者没讲清楚,这种来自学生的意见对于教师反思课堂其实更有作用。

做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篇3

一、反思型教师的内涵

反思型教师,是指对自己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反思,细心地审视和分析正在发生着的一切教育教学现象。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策略,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反思,将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集腋成裘,总结经验。

二、反思型教师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切合学生的实际,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每一堂课的教学备课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现在许多的课堂教学中缺少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和研究。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不同的教师由于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学歷知识、教育观念、业务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不同,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我们应该用最容易达到教学目标,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3.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反思我们课前精心设计的内容,是否新颖。教师还应该反思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多思考本章和本节内容为什么这样安排,前移或这后移不行吗?在具体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应反思新旧知识之间的连贯性,用旧知识作为铺垫,来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反思教学内容是不是分清了主次,时间是否合理安排。

三、教学反思的方法

1.自问自答

杜威曾经这样阐述:教师的反思过程开始于他们所体验到的一种困难、麻烦的事件和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这种不安全、不确定的感觉导致教师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回头分析自身的经验。因此,一个有反思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各个方面的思考,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2.自我批评

毛主席曾提出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思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批评,它是自己对自己常规的、习以为常的“经验”、“习俗”的批判。课程是不断的发展变换的,对我们的教学要求不是一层不变的,作为反思性教学,就要敢于和善于冲破自己那些“传统”“权威”的束缚,一切从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出发,真正在实践中反思,在批判中反思。

3.教师交流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思,也不能完全看成是一种个人行为,它还需要与他人的交往与协商。这种“合作式”的反思,更有利于反思者自身的发展和成长。杜威在讲到反思性行为的三种态度时,其中第一种态度就是“虚心”,即反思者要积极倾听更多的意见,十分注意各种可能性,善于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和长处,不局限于某种观点和某个方面。

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 篇4

一、从新教材的编排风格和编排内容进行反思

新教材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它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 在增加新知识的同时, 展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部分, 如同把一台机器拆散, 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 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 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究, 使我深刻地认识到, 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填鸭式”接受的教学方法, 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

同时, 新教材另一个独特面就是坚持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 编排一些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教材内容.例如七年级的学生还很喜欢色彩鲜艳的图片, 所以教材编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戏中的数学, 学学玩玩、玩玩学学的24点计算, 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数学, 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更有趣,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使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

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 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及学生对老师的期待都能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

如一次我在上“单项式、多项式”这一课时的过程中发现, 在课堂上一直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的几名同学精神状态大不如以前, 课堂纪律也有些松散, 下课后经过和个别同学交流、反复思考这节的教学内容, 才知道原来由于课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握不够精细, 使得学生在个别知识点理解上有较大难度, 另外本节教学内容由于知识点偏多, 而且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造成这种现象.

从生活中找情景,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代数式”这节课时, 我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 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 (5n+2) , 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 我强调:“其实, 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 老师说几个事实, 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 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 一名男生举手发言:“一本书p元, 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和激励, 每名学生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实例, 大家通过这节课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 “身边处处有数学”.从生活出发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不仅要认真地钻研教材, 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 还要寻找相关教学资源, 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如在教“日历中的方程”时,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日历表,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小丽在假期中外出旅游一周, 这一周各天日期之和是84, 问小丽几号回家.问题一出, 学生们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 这时课堂热闹非凡, 讨论的场面不言而喻, 然后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日历, 找日历中的规律, 竖列中的数字关系, 横列中的数字关系, 紧接着玩日历中的数学游戏, 自然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中玩, 玩中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做”数学的理念.

三、敢于解剖自我, 努力完善教学理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敢于解剖自我, 深刻审视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 紧抓日常每一项教学细节, 积极主动地捕捉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机会.

通过反思和解剖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不足, 分析原因, 及时寻求对策, 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用理论武装自己;拓宽与充实学科知识;注重改革与创新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 加强对外交流, 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四、借助外力, 反思和提升自我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经常邀请同事听评我的教学活动, 借助“外力”寻找自身的不足和改进方法.同时, 我也经常参与同事的教学活动, 从中汲取新鲜知识和闪光点, 并将之吸收和融合到我的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和同事之间教学活动的相互交流, 不仅使我的教学理念得以快速提升, 同时也促进我的教学方法更加完善, 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学习教育教学文献,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接受新知识、新观点, 同时可以把别人好的经验和案例吸收和融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 从而促进自我提升.

谁的射门水平高教案和反思 篇5

【教材内容及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从教材中提供的投篮比赛遇到判断比赛双方的人数不相等时谁胜谁负的问题情景,引出评判胜负的方法需要借助平均数,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并且将平均数作为分析数据、应用数据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试一试”是在读懂统计图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平均数和生活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我校实施新课程已经有六年了,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习近平均数之前,已经具有以下能力:深切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了解了一些数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好处;具有较强的探究生活数学的欲望;已经初步具备了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从知识与生活经验来看:学生虽然不知道什么是“平均数”?但能用“一般情况”来描述一些生活问题,有了学习“平均数”的生活基础;另外,学生还有丰富的“平均分”的体验,利于他们推理、计算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生活实际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初步感受求平均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适当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求平均数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条形统计图、圆片。

【教学过程】

一、创境引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足球运动吗?(喜欢)聪聪也喜欢足球运动,他每次练习射门都要踢10个球。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并帮他数一数,这一次一共踢进去几个球。

(课件演示踢球的全过程)

师:聪聪踢了10个球,进去了几个球?(4个)

(课件出示实物图)

2、学生统计5次的进球情况。

3、学生观察汇报数学信息。

二、活动探究

(1)、动手操作,完成统计图。

师:在统计图上,用圆片表示出聪聪每天的进球情况。

学生动手操作,全班集体订正。

师:看了统计图,你对聪聪的射门水平有什么看法?

(2)、由生活经验引出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第一次预测:聪聪第六次可能进几个球?并说明理由。

(教师的指导应该注意:不管学生预测多少,只要在0——10都可以,但要学生逐步发现聪聪发挥最好的时候进了9个球,发挥最差的时候进了4个球,一般情况下进了5个或6个。)

第二次预测:一般情况下,聪聪第六次可能进几个球?并说明理由。

(教师指导:第二次的预测应该以10进5和10进6为主,因为这样可以代表的聪聪射门的一般水平。但教师在让学生预测后,应该及时引导:10进5和10进6代表的射门水平一样吗?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3)、动手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人们为了准确代表一个人的射门水平,就决定以他平均每天进球的个数来定。你能找到聪聪平均每天进球多少个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活动。

全班汇报:

方法一:把多的移给少的。(板书:移多补少)

1)、上台展示。

2)、师:还有没有使用了移多补少的?那你们也使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摆一摆。

3)、过渡: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二:动手算,平均分的方法。(4+5+6+9+6)÷5=6。

1)、你为什么除以5啊?

2)、那这个6实际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小结:刚才有的同学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有的同学采用列算式的方法,找到聪聪平均每天踢进去6个球,我们就说6是4、5、6、9、6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数6跟他发挥最好和最差的比,有什么特点?(略)这个6代表的是聪聪现在的射门水平。

板书:平均数

(4) 、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一步感知平均数的必要性

1、巩固方法

师:聪聪有个好朋友叫林林,在聪聪的带动下也喜欢上了每天练习射门10次的运动,

我们一起来看看林林最近4天的进球情况:

课件出示:(略)

师:比一比,他们谁的射门水平高?

板书课题:谁的射门水平高

师提示:你觉得通过什么来比?

独立完成。

全班汇报:

(8+5+9+6)÷4=7(个)

师:说说你是想的?

2、理解平均数是一个虚数

师:林林平均每天进7个球,是不是说林林每天踢10个球都刚好进7个球呢

?为什么?

三、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的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过平均数。平均数的用途可大啦!不信,你们瞧——

(课件出示;略)

师:现在你想对平均数说些什么?

四、巩固与拓展。

1、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

(1)请你估计一下,每位选手的平均得分是多少?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说一说,你是怎样验证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3)方法优化:为什么都使用列算式的方法?

2、平均用水量

出示王老师家2006年第一季度份用水情况统计图。(略)

算一算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预测王老师家第二季度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夏季用水多)

王老师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是40千克。

电脑出现一幅干枯的土地画面。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拿出3千克的一袋水,洗脸、喝水、做饭、洗衣服,一共就这么一点水。

师渗透环保教育: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3、完成教材72页的数学故事。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实践

同学们觉得我们这节课完成的怎么样?

谁最有发言权?

那么就请下面的听课老师给我们这节课打个分,并把它写在纸上。(10分)。那我们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啊?怎么办?(下课,学生下台问老师)

【教学反思】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结果,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发争论,激起思维矛盾。

教师在课始,就创设了聪聪进行射门练习的情景,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评价聪聪的射门水平,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评价不能准确反映聪聪的射门水平时,引发思考:如何准确反映聪聪的射门水平?在现有知识不能解决现实问题时,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二、有效引导,解决矛盾,寻求解题方法。

在学生产生疑惑的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说明理由,发现还是找不到办法时,教师给出建议:人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决定用平均每天的进球个数来决定。这时学生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触,体会到产生“平均数”的必要性。在这个方向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有了方向,热情也就更高,利于学生寻求解题方法。

三、改编教材,凸现重点,利于学生探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必要性,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教材的顺序是直接呈现两组投篮投中情况统计图(人数不等),让学生解决:哪组的实力强?这样的情景利于学生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但不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和方法。因此,调整了教材的呈现顺序,让学生直接利用生活经验评价聪聪的.射门水平,发现这种方式不能准确表示聪聪的射门水平,激发探究欲望。再以“求出平均每天的进球个数”作为衡量标准,理解产生平均数的的实际意义和进一步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出现林林4天的进球情况统计图,这时候再抛出问题:他们两个谁的射门水平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的同时,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就将难点分散,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建构。

四、联系生活,渗透环保,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反思水平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3-0066-01

拜读了2013年第5期董富秋、李玲老师的《水平四立定跳远教学设计》一文,笔者经过在小学六年级的常态课中进行实践,针对文中的部分设计提出个人见解,愿与董富秋、李玲老师以及各位同仁进行探讨。

一、目标的叙写

原文:“通过观察,合作尝试,使学生感知立定跳远合理的起跳角度,提高学生蹬地、摆臂的力度,提高他们的协调性”,“使92%的学生掌握用力蹬地、协调摆臂、充分蹬起,提高立定跳远能力”,“通过合作学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竞争意识品质”。

辨析:教学目标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叙写时应该是“学生……”,而原文中出现“使学生……”、“提高……”、“培养……”,教学目标的主体变为了教师,教学目标也随之变成了教学任务。

改进方法:通过观察,合作尝试,学生能够感知立定跳远合理的起跳角度,蹬地、摆臂的力度以及协调性都有所提高;通过反复练习,92%的学生蹬地充分、摆臂协调,立定跳远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合作练习,学生学会了团结意识和拼搏竞争精神。

二、游戏“收割”阶段

原文:“收割”游戏规则,四路纵队,两名学生手拉橡皮筋,从排头开始,经学生的膝关节以下部位向排尾移动做“切割”,绳到,学生跳起,移至排尾换人拉绳,集体后转“切割”返回,循环进行。

辨析:通过原文提供的器材12根橡皮筋,猜测一:应该是四路纵队,第1路纵队与第4路纵队学生拉绳,那么相对于第2路纵队与第3路纵队学生,完成一组练习他们要少练习一次。猜测二:笔者经过实践,全员参与循环拉绳,队伍调动有点混乱。针对两种猜测,从队伍调动与学生练习次数方面,笔者提出改进措施。

改进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一、二路纵队一组,三、四路纵队一组,每两人一根跳绳,排头开始“割”到排尾,然后在排尾站好,第二排学生继续“割”,依次进行,避免学生向后转,队伍调动整齐。同时在这个环节进行练习时,注意学生间隔,前后0.5米为宜,以防学生站不稳发生推人事件造成意外伤害,建议进行两轮练习。

三、“双手扣篮”游戏阶段

原文:根据文中图片所示,学生运用篮球进行扣篮。

辨析:如果用篮球进行练习,教案的本节课所用器材中却没有提到篮球。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如果双手持物进行扣篮练习,那么手臂只能在体前上下摆动,而立定跳远摆臂是需要体侧前后摆动,才能产生向前向上的动力。

改进方法:可以进行徒手的摆臂、蹬地“扣篮游戏”,或者在练习者前上方挂轻物,进行摆臂、蹬地摸轻物练习。

四、建议

1.原文:在进行“收腹举腿”过橡皮筋练习时,学生四人一组,两人拉绳。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原文学校训练场地有很多树,而且间隔适宜,为了提升学生练习次数,完全可以将橡皮筋系在两树之间,通过调节起跳线距离以及橡皮筋高度进行练习,充分体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2.立定跳远落地要缓冲,如果场地选择不合理易对学生造成身体伤害,建议有条件的学校部分练习内容可以选择在沙坑场地进行或者是质地比较松软的场地。

以上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设计的理解与建议,有不当之处还望与董富秋、李玲老师以及各位同仁进行探讨。

【编后语】:房老师提出的几个实践反馈值得我们反思,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也曾考虑“扣篮”和摆臂之间的限制问题,持球和摆臂之间是否存有矛盾?编者的建议是,两人一组合作练习时,一人起跳,双臂摆至头前上方时,同伴给以喂球,练习者随手将球接住,是否可取?但练习不宜过多,接球练习多了以后,快速回收两臂动作会成干扰。在“收割”这一环节上,组织尤为关键,组与组之间间隔距离要大些,前几次练习时,“割”的同学速度要放慢,等到练习几次熟练以后,再逐渐提升速度,有些学生跳起高度有限是否可以进行分层,随着分层后,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有所体现。文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问题较为牵强,教学目标确实是学生为主体,而“使学生”这一文字意思不存在主体与非主体的问题;从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上看,情感目标存在大而空的语句,建议用更朴实的语言表达学生的情绪和体验。希望大家积极争鸣,共同提高。

当前低生育水平反弹的反思 篇7

一、低生育水平反弹的原因

1、政策内生育水平明显上升, 人口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

由于人口再生产周期作用, 现在正处于又一轮生育高峰期。上世纪70-80年代出生的人, 现在正是生育期, 形成第四次生育高峰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加上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孩抚养成本的降低, 使许多符合二胎生育政策的人越来越多地进入生育期, 这是近几年出生人口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

2、传统的文化因素直接影响着生育水平, 群众的生育观念与现行生育政策还有较大差距

我国的低生育水平是在计生政策的约束下产生的, 并不是人们生育观念的真实表现。传统的生育观念与群众生活世界的种种要素结合在一起, 巧妙搭配, 互相影响, 互相加强, 成为具有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影响的文化力量, 并带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和历史滞留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直接转变人们旧的生育观念。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为引导人们转变旧的生育观念提供了重要基础。目前大多数群众已从生育多胎的观念中走了出来, 转而进入到“儿女双全”的观念中。调查表明, 在很多人心目中, “传宗接代”是一代人的义务和责任, “儿女双全”、“养儿防老”的愿望依然强烈。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的干预, 传统文化因素更加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当前的低生育水平并不稳定。

3、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完善, 影响着当前的低生育水平

目前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说白了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国力还比较弱, 国家财力非常有限,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向公民提供相应社会保障的能力。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减少人口出生、降低人口增长, 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保障。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现阶段仍比较薄弱。当前国家对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的奖励扶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相应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人身意外保障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一定程序上制约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开展。由于当今的中国社会在急剧转型, 生态环境失衡, 社会冲突增多, 社会心理脆弱, 风险接踵而至, 现实生活中4+2+1的家庭模式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产生了一些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即没有兄弟姐妹, 缺少手足之情, 不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旦遭遇非常事件导致孩子夭折或者严重的伤病残, 独生子女家庭就转化为了“弱势家庭”。随着家庭子女数趋少, 人口寿命延长, 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孩子的成长风险、成才风险、养老风险、社会的发展风险等时刻提醒着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和人道关怀问题。如果政府不给这些家庭以政策性的补偿, 不帮助他们解决好养老问题, 原来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光荣群体, 在养老问题上将逐渐成为弱势群体, 那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在其说服力上也将大打折扣。

4、特殊人群超生在城乡同时抬头, 流动人口超生占违法生育总量的比例较大

特殊人群, 特别是流动人口以及部分名人、富人超生现象影响了我国的低生育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 人口流动、人户分离等现象大量增加, 管理手段弱化, 控制空间缩小, 生育秩序受到冲击。当绝大多数人生育意愿由于现实条件有限而隐藏起来,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规范给了特殊人群方便之门, 超生罚款是目前采取的对违反计划生育者的主要的惩罚方式, 但是这种单一的制裁方式在现实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违法超生成本对部分富裕阶层没有经济压力, 不足轻重。特殊人群的想生就生, 亵渎了基本国策至高无上的权威, 破坏了政策法规的公平和平等, 也很容易对普通民众造成示范作用。这一阶层成为政策外生育的重要力量。

5、对生育政策的争论及对计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下降导致部分地区计生工作滑坡

近年来, 中国围绕生育政策的争论在社会上公开展开, 有人普遍感到生育政策要放开了, 社会上出现所谓“放开二胎”的传闻, 引起群众的误解和部分基层同志的疑惑, 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加上部分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同志对低生育水平盲目乐观, 对反弹风险估计不足, 因此对计划生育的工作力度有所减弱, 这就给政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工作带来了难度。

二、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对策

未来十年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现阶段人口和计生工作的首要任务。如何稳定低生育水平, 笔者认为,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大力发展经济, 提高社会生产力, 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物质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 生育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下降, 就生育率与收入的宏观关系而言, 大致是反比例变化的关系。从长期的趋势看, 收入越高, 现代化程度越高的人们会倾向于少要孩子。计生工作的重点在农村, 要坚定不移地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提供资金保障。经济发展了, 才可以准备充足的社会保障基金, 可以扩大保障面, 可以覆盖农村, 可以使得老年人生活有保障。国家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要鼓励农民从事非农产业, 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多的特点, 应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农业,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只有农民富起来了, 人们才不必多生。

2、加快改革步伐,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创造政策环境

由于受现实生活条件的限制以及相应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等因素, 其中一些计划生育家庭不但没能实现“少生快富”的目标, 甚至成为新的弱势群体, 因此政府要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一要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障机制, 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各种保障制度, 保证生育妇女的劳动权利和经济利益。民政等部门要制定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救助政策, 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给予生活保障补助。二要建立并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机制, 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使计划生育家庭在政治上有地位, 在经济上有实惠, 在生活上有保障。要充分利用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 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低生育水平才能得到巩固。三要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公益金制度, 主要用于资助、扶助各类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等。要组织推进“思源工程”、“和谐家园”等民心工程, 组织广大志愿者, 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 特别是困难家庭和只有一个女孩的家庭进行经济帮扶和情感帮扶。四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渐增进老年福利, 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子。

3、发展文教事业, 提高人口素质, 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良好人文环境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人们的婚育观念除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外, 还受到文化程度的制约。文化程度越高, 越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 越倾向于少生优生;文化程度越低的群体, 越倾向于早生多生。这表明生育水平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造成我国城乡妇女生育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文化程度的差异。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对稳定低生育水平有重要作用。国家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孩子上得起学。要通过发展教育事业, 增加群众的受教育机会, 提高群众文化知识水平, 使人们能够开阔视野, 转变观念。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是推动计生工作的重要手段, 只有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才能使他们抛弃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 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

4、加强宣传教育, 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要切实把新型人口文化和生育文化纳入村、社区文化建设之中, 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 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各级计生部门要加大力度强化宣传, 要宣传干部, 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要宣传群众, 树立新型生育文化观念。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 营造稳定计划生育政策的舆论氛围, 消除群众的错误认识。在宣传内容上主要以反映婚育新风、人口形势、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计划生育科普知识为主, 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来宣传教育群众, 使群众从“要我计划生育”转变为“我要计划生育”。要通过新型生育文化的普及来形成和巩固人们新的生育观念, 引导人们逐步树立起科学、文明、进步的生育观念, 使计划生育真正成为人们追求富裕、文明、幸福的一项事业。

5、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完善法律法规, 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法制保障

稳定生育政策, 是稳定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坚持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只有持续稳定生育政策, 才能稳定全社会对人口计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才能稳定人民群众的生育观念, 才能稳定人口计生工作和人们的生育水平。严格依法规范计划生育管理, 维护公民计划生育合法权益。同时要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出发, 进一步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建设, 深入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使广大干部群众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不断增强婚育法制观念和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义务感。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教育、行政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否则, 必然导致人口计生工作出现波折。

“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2]因此,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稳定低生育水平意义十分重大。没有稳定的低生育水平, 就没有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连年提高。如果我们稍有一丝松懈, 小康水平必将整体下降。

参考文献

[1]宋牮.中国社会科学报 (京) , 2009.12.10.

反思水平 篇8

“教学反思”是在教学之后对教学情况与效果作实事求是的记载与分析。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一般可以从备课情况、上课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思考分析, 选取感受最深的心得体会来写。其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写成条目纲要式, 也可以采用自由漫谈式, 或者写成专题报告式等等。上海教育研究所顾泠沅老师说过:“反思三年成名师”。新课程改革实验倡导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 这会使教师启发很大, 收获很多。因此做好教学反思将受益匪浅。下面我结合生物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反思成功做法, 积累教学经验

每上完一节课下来, 教师对自己事先设计的教学结构, 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经过实践的检验总会有所发现, 如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 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 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如能将每一节的成功之处及时记录下来, 并不断地积累, 便能有效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反思失败教训, 改进教学方法

“失败是成功之母”, 教师若能及时记录某些失败之教训, 如:有时教材内容处理得不合理;有时师生间的互动不够协调;有时教学方法选用不妥;有时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 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今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便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 在《复习植物的五大作用》一节教学中, 新授课时我仅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按章节讲解知识点, 让学生记忆其要点, 这样做显得很零散, 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 更谈不上掌握和利用, 课后发现学生做练习题中错误百出, 在这种情况下, 我及时记录并修正教学方法, 期末教学时我充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利用下面的“树枝图”进行教学, 能把吸收作用、运输作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抽象费解的知识形象简明化,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反思学生疑难问题,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 及时记下授课过程中发现的学生的疑难问题, 并及时作出分析判断, 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然后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补救, 给学生释疑解难, 特别是对某些新概念的理解, 某些新现象的分析, 某些新方法的运用等等。例如, 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教学中, 有学生问“精子、卵细胞、孢子属于生殖细胞, 而芽孢、受精卵是否也属于生殖细胞呢?”, 要解答这一问题, 必须从生殖细胞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 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 比如, 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为23对, 而精子和卵细胞只有23条, 为生殖细胞, 而受精卵的染色体为23条 +23条=23对, 和体细胞数目相同, 所以是体细胞, 而且是一个新个体的体细胞分裂分化的起点。而芽孢是某些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 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萌发成新个体, 但一个芽孢只产生一个营养体, 所以产生芽孢不是一种繁殖方式, 芽孢也就不是生殖细胞。又如, 在《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教学中, 针对“造血干细胞”在“白血病”病人上的运用, 及我国的研究发展前景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 通过因特网查找资料, 共同解决“如何在早期发现白血病”、“骨髓的配对和移植如何进行”、“如何捐献造血干细胞”等相关问题, 这样做, 既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 又丰富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解决学习疑难的习惯。

四、反思学生见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教学流程的具体化体现, 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 在《空气质量与健康》一节的教学中, 讲完“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后, 我提出“请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为喜爱运动的同学提出一些有关选择锻炼环境的时间、地点及建议。”回答这个问题时, 学生情绪高涨, 踊跃发言, 生1说“晨炼”时间好, 生2说“傍晚锻炼”时间好, 生3说在树林附近空气好, 生4说他家乡的林荫小道空气新鲜, 生5说学校的操场方便, 答案各异。又如, 在学完“健康与生活”这一知识点后, 我设计了一个“健康·饮食·学习”专题讨论,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能分享自己的一些成功做法与体会, 各组积极发言, 课堂气氛浓厚, 学生受益匪浅, 教学效果显著。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教师若能及时做好这类课后反思, 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就能够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反思教学机智, 提高教师应变能力

教学机智即教学应变, 指的是教师的长时间积淀下来的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课堂应变能力通常指教师正确处理课堂上随机发生的教学事件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整个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 机智表现为临场的随机应变, 表现为对无法预见的情境进行出乎意料的处理。

例如, 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学习中, 学习了测量胸围差知识以后, 有位老师布置学生回家测量自己的胸围差。第二天汇报时, 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 您的胸围是多少?”同学们顿时一阵哄笑, 他们笑得那么开心是因为这位老师个子不高, 比较胖。但是这位老师很坦然, 虽然不是他事先设想的教学内容, 但他还是笑着说:“你们先估计一下!”同学们估了一阵子, 老师又说:“估得准不准还得动手量一量才知道。但今天只有直尺, 没有皮尺和卷尺, 怎么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学生又开动了脑筋。生1跑上讲台, 拿着米尺, 小心谨慎地围着这位老师的胸绕了一圈, 一看, 大约95厘米。生2的办法是:“我想用一根长长的纸条, 对着米尺, 把刻度画下来, 就可以当卷尺用了。”自己制作一根软尺, 想的真绝。生3:我可以拿一根绳子, 围着你的胸绕一圈, 再量一量这根绳子就可以了。这已经是这位老师心目中理想的答案了, 正准备结束这个插曲时, 这位老师发现一个学生还在一个劲地举手示意, 于是老师决定给他一次发言的机会。生4:我一拃有15厘米, 看看你的胸围有几拃就可以了。这些都是这位老师没有想到的答案。就这样, 同学们用他们想出来的各种办法, 在这位老师的身上折腾了好一阵子, 最后得出了结论:“老师, 你该减肥了。”

课后教师若能及时记录一些教学应变的事例, 便可以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 以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 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六、信息及时反馈,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益

《札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教师备课要吃透两头, 即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但教材有时吃透不了, 对学生真正了解也需要一定时间, 因此, 设计的教案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弊端。有时可能设计的问题偏难, 缺乏坡度, 学生无法解答;有时可能提出的问题又偏浅, 缺乏思考价值, 激不起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有时教法不灵活, 枯燥乏味,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有时突不出教学重点, 眉毛胡子一把抓, 难点遗漏等等。通过及时反思, 并及时记录下来这些会对我们的日常教学有极大帮助。写好“教学反思”, 还有利于帮助教师进行业务进修, 便于积累资料, 解决教学上的疑难问题。要适应教学上的日益提高的需要, 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 同时, 在备课、教学中, 还会随时发现很多疑难问题。这些问题, 有些是自己发现的, 有些是学生提出的;有些是易解决的。有些是一时较难解决的, 把这些问题写进“教学反思”, 努力去思索它, 并借助相关资料去解决它,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教师的业务水平无疑就会明显提高。

反思水平 篇9

关键词:解题后反思,能力,培养

一、引言

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做了大量的数学习题, 可成绩并没有提高, 有些习题做了多次, 稍微改变一下题设、结论或图形结构, 学生就茫然无措了。究其原因, 是他们普遍欠缺一个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解题后反思。罗增儒教授曾说过, 解题不反思, 无异于“进宝山而空返”, 是在“买椟返珠”。 为此, 近年来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解题后反思”的实践活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概念的界定

1.何谓“ 解题后反思”

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 冥思苦想解出答案后, 必须认真进行如下探索:命题的意图是什么? 考核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 验证解题结论是否合理, 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 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 严密完善? 本题有无其他解法 , 能否一题多解? 众多解法哪一种最简捷? 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 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 能否举一反三, 多题一解? ……如此种种, 就是解题后反思。

2.实施解题后反思的价值.

通过解题后反思能构建学生的数学思维, 并能将新的方法和知识构建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 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不断对学习进行诊断、纠错、创新, 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许多同学完成作业后, 因为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的不同, 或者老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 大部分都缺少解题后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未能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得到有效的提高和升华。学习数学, 也只能登堂未能入室。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解题能力, 应该倡导和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后反思。

三、解题后反思的原则

1.自主性

解题后反思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其学习形式应是自我探索为主。

2.开放性

解题后反思注重学生的过程参与, 其目的是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做”数学题的乐趣, 通常情况下, 对同一个习题的反思结果每个人可能不同, 因此, 其所得结论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基础性

习题应立足于课本, 应是课本基础知识的有效体现, 它对学生双基的巩固应有促进作用.因此, 解题后反思不能脱离课本而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 竞赛题、中考题作为课本知识的综合体现, 同样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反思素材。

4.过程性

解题后反思虽注重结果, 但更注重过程,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让学生在自己的直接经验中,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 享受获取成功的欢乐。

5.拓展性

解题后反思的内容并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重复, 而是课本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它是课本知识的一种有机补充。

四、“解题后反思”的操作步骤

我们不妨来通过G·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来反思我们解题过程。G·波利亚指出, 我们的解题一般都遵循四步解题程序:

第一步:审题反思。仔细审题, 理解题意。即明确已知与目标, 发掘题设内涵, 确定解题方向。

第二步:解法反思。思索解法, 拟订计划。

第三步:过程呈现反思。实现计划, 叙述解法是否规范, 推理计算是否严密。

第四步:结果反思。回顾检验, 讨论提高, 查漏补缺, 总结解题经验, 有无一题多解, 有无最优解法。并对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式、引申、推广, 以期达到“做一题, 会一类”的目的。

五、解题后反思的实践示例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 下面以一道中考题为例, 和学生一起反思, 让学生亲自体验解题后反思的心路历程。

例题: (云南2008年中考题) 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 与y轴交于点C, 其中点B在x轴的正半轴上, 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 线段OB、OC的长 (OB<OC) 是方程x2-10x+16=0的两个根, 且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2。

(1) 求A、B、C三点的坐标;

(2) 求此抛物线的表达式;

(3) 求△ABC的面积;

(4) 若点E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 (与点A、点B不重合) , 过点E作EF//AC交BC于点F, 连接CE, 设AE的长为m, △CEF的面积为S, 求S与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写出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

(5) 在 (4) 的基础上试说明S是否存在最大值, 若存在, 请求出S的最大值, 并求出此时点E的坐标, 判断此时△BCE的形状;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 (1) 解方程x2-10x+16=0得x1=2, x2=8。

因为点B在x轴的正半轴上, 点C在y轴的正半轴上, 且OB<OC ,

所以点B的坐标为 (2, 0) , 点C的坐标为 (0, 8) ,

又因为抛物线y=ax2+bx+c的对称轴是直线x=-2 ,

所以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得点A的坐标为 (-6, 0) 。

(2) 因为点C (0, 8) 在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上 ,

所以c=8, 将A (-6, 0) 、B (2, 0) 代入表达式, 得

{36a-6b+8=04a+2b+8=0

解得

{a=-23b=-83

所以所求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33x2-83x+8

(3) 因为AB=8, OC=8, 所以S△ABC =×8×8=32。

(4) 依题意, AE=m, 则BE=8-m,

因为OA=6, OC=8, 所以AC=10,

因为EF//AC, 所以△BEF∽△BAC, 所以EFAC=BEAB, 即EF10=8-m8

所以EF=40-5m4

过点F作FG⊥AB, 垂足为G, 则sinFEG=sinCAB=45

所以FGEF=45, 所以FG=4540-5m4=8-m

S=SBCE-SBFE=12 (8-m) ×8-12 (8-m) (8-m) =12 (8-m) (8-8+m) =12 (8-m) m=-12m2+4m

自变量m的取值范围是0<m<8。

(5) 存在。理由:因为S=-12m2+4m=-12 (m-4) 2+8, 且-120

所以当m=4时, S有最大值, S最大值=8。

因为m=4, 所以点E的坐标为 (-2, 0) ,

所以△BCE为等腰三角形。

1.审题反思

这个问题是一道方程与函数、几何相结合的综合题, 这类题主要是以函数为主线。解题时要注意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和函数思想。将图象信息与方程的代数信息相互转化。们解决此类综合性问题必须具备熟练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来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学习中, 我们学习了三块知识:二次三项式ax2+bx+c;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和二次函数y=ax2+bx+c, 它们三者形式上大部分相同, 它们内在联系也十分紧密, 我们用如下表将三者关系联系起来。

2.解法反思

有了以上的联系, 我们可以利用方程思想来解决整式的问题和函数问题, 也可以利用函数思想来解决方程问题。题目中二次函数与轴有交点, 可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 并且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相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在第 (1) 小题求A点的坐标时, 巧妙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应用二次函数的对称性) 很容易求出坐标, 而有的同学先求出函数解析式再来解方程求出A点的坐标, 这样的方法既浪费时间又增大了犯错的可能性。

本题在解决第 (2) 小题时, 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去求函数解析式.在解决第 (4) 小题时又应用了相似变换的思想求出线段的长度。在解决第 (5) 小题时, 应用了配方法。

3.过程呈现反思

反思计划, 叙述解法。数学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 所以书写的完整性的严密性是数学的基本要求, 所以要引导学生反思每一步的正确性, 并思考如何使书写更加的流畅、规范.

如果我们在解题后, 画一张清晰的解题思路图, 帮我们理清思路, 培养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 让我们知道一道综合题目用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知道这些方法具体运用到哪一个解题步骤, 这一点对我们帮助特别大。

4.结果反思

查漏补缺, 反思解题过程, 总结解题经验, 对你的求解能自己检验吗?你能否用别的方法来解这个题目, 你用的这种方法或结果能否用于其他的问题。

数学综合题是初中数学中覆盖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的题型。近几年的中考压轴题多以数学综合题的形式出现。解数学综合性题一般可分为认真审题、理解题意, 探求解题思路, 正确解答三个步骤, 必须要有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数学思想是解数学综合性题的灵魂, 要善于总结解数学综合性题中所隐含的重要的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方程的思想等, 要结合实际问题加以领会与掌握, 这是学习解综合性题的关键。通过这种方式记错题笔记让我们在每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次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 并在老师的指导下, 画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图, 有意识地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去让我们总结解题经验, 长期坚持这样做会使我们在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达到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

六、效果与体会

通过这样的反思探索, 同学们感触颇多, 特别是有一个同学讲道:“平时做习题, 虽然也能做出, 但那是死做题。这次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 经历了数学发现的全过程, 对自己理解数学概念, 看清数学的来龙去脉, 有很大的帮助。”的确, 学生在体验这一“心路历程”时, 经历了念头呈现、操作实验、叙述表达、探索发现、尝试修正、延伸发散等一系列探索性数学活动,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思维, 在经历与体验中逐步形成了数学观点、数学思想方法, 形成了理解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策略, 促进了数学素养的提高。这无疑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或是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都是有好处的。另外, “解题后反思”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引导, 要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尝试反思过程中, 不断总结, 必能初步掌握习题探究的一般方法, 他们在反思过程中的认真态度, 也使他们体会到对科学来不得一丝马虎, 从而培养了自己的科学素质。

七、结束语

偶尔的反思并不困难, 但持续不断的反思却不见得每个同学都可以轻易做到。学生要想迅速的提高解题能力, 必须要持续的、不间断的、系统的, 将反思渗入到整个学习的过程。只要学生持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一定会增强, 最后会有更强的超越所给定的信息而发现新信息的能力。 总之, 反思是认识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 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 解题后反思使人的注意从指向问题本身转移到自身的加工过程, 因而解题反思是优化思维、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解题后反思是一种习惯与意识, 它的形成要靠教师正确、长期的示范和引导,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解题后的“停顿”、“留步”, 更重要的是学生要主动自觉反思, 形成反思习惯, 并将这种反思习惯推广到广泛的学习与生活中去, 形成反思能力, 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参考文献

[1].沈文选.初等数学解题研究.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罗增儒.数学解题学引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傅雪平.在习题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探讨.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10 (7) .

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水平的推进研究 篇10

关键词: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推进,研究

当前,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断推进我国教师教育的转型与变革,立足于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发展,促使教师教育体系日益走向开放与灵活。这要求教师在参与进修培训的过程中,必须立足自身,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并寻求契合个人专业成长的基点,不断探索进修教师素质提升与专业发展的合理路径。

一、进修教师的教育反思概述

教师参与培训进修是其接受入职前教育培养、开展在职能力培训的必要途径。进修教师通常前往专门的教师进修学校或机构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进修教师因而成为教师群体中较为独特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活动或头脑风暴,教育反思是近年来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对进修教师而言,教育反思为其提供了回顾、反省自身教育实践的最佳方式,进修教师在进修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进修时间,在深入思考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对自身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行如实记录,不断反思、分析教育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从而推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研究水平,在反思中将理论内化为教学策略,最终实现专业成长的目标。

二、进修教师的教育反思现状及问题

立足于进修教师真实教育实践的教育反思在教师培训与进修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育反思,促使进修教师及时反省自身教学问题,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原有教育认知中,并在进修结束后,将反思结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由此可见,针对进修教师开展教育反思,不仅可促进科研学者型教师培养的有效开展,而且对进修教师完善行动研究,探求教学问题,提升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当前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很多进修教师受限于自身学识水平,对教育反思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甚至根本不知道何为教育反思,更别谈开展教育反思活动了。还有部分进修教师在进修前多处于教学一线,需要完成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开展教育反思。实践证明,缺乏理论支撑的教育反思是不完整的反思,只停留在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层面的教育反思必将影响进修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深入发展,对进修教师的素质提升而言有害无益。

三、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水平的推进路径

1. 调整心态,适应进修教师教育反思角色的转变

教师进行培训进修并成为进修教师后,必然告别教师身份,变成进修课堂上的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因此进修教师首先应调整心态,及时适应教育反思角色的转变。抛开教师身份并与教学岗位拉开距离后,进修教师才能更加清楚地回顾并认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冷静反思并认真研究,从而获得教育反思的真谛,也为自己由简单的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育教学研究专家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培养意识,推进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思维模式的构建

进修教师明确自身反思角色后,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培养自觉自律的教育反思意识。很多进修教师并不明确教育反思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式,一味贪大求全,甚至标新立异,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反思的价值要求。培养教育反思意识,应不断推进教师反思思维模式的构建,立足实际,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结果以及教学价值系统和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不断提升进修教师的科研素养与专业发展水平。

3. 深入研究,开展进修教师教育反思方法与技巧的训练

进修教师通过教育反思转变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者,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开展针对进修教师的教育反思方法与反思技巧的专项训练,并实际考察训练效果,寻求训练的不足,以期帮助进修教师提升教育反思水平。教育反思记录是常见的训练方法,进修教师通过认真思考,及时记录自己经过分析思考得来的灵感,领悟教育研究与理论的深刻内涵。教育案例记录与研究可以帮助进修教师直观掌握反思内容,并将其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

实践证明,教育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艰难的,因此,进修教师应充分重视教育反思的作用与价值,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力求将教育反思变成自身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赵琪,郑珂.反思型教师培训策略探究[J].职教通讯,2012,(25).

反思水平 篇11

摘 要: 反思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改善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式。顾名思义,反思教学重点在于思考。本文就通过阐述反思教学在教学中的现实意义、策略和方法来表达反思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上的作用。

关键词: 反思教学 英语教育 教师教学

1.引言

所谓反思教学,就是在教师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式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在正式的教学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教学上的重点和难点。大学英语教学随时间的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不仅仅是因为英语课程的改革,更是因为社会对于英语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社会上对职业教师的培养不够,使得英语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没有足够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不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这种老式的教学方法效率低下。

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授方式和教授效果有一个直观并且系统的反思,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整合和提高。可以在反思的过程中,将教学的理念,也就是概念和经验结合起来,共同为之后的教学活动服务,从而使得教师的水平提高。

本文在反思教学的概念阐述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反思教学的作用和策略,从而可以使读者对反思教学的意义更加明确。在本文中,反思教学的现实意义和策略也被提及。

2.反思教学理论回顾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的萌芽悄然生长起来,外语教师变得越来越多,对于外语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变得流行起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国际上对于外语教学课程的改革,外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国际化的研究探讨。在这整个大背景下,反思教学逐渐地演变成为培训教师的重要手段。来自美国的学者Schon提出了反思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他认为,反思实践,就是说用反思型思维进行对事件和工作的整合,对整个工作环节都会促进质的飞跃的进步(Schon,1983)。不仅仅是老师,其他的从业者,比如医生、律师等,都会从反思实践中受益。在1911年的著作《培训外语教师反思教学》中,Michael Walace,英国语言教师教育专家将反思教学引进外援教学的概念中(Walace,1911)。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基于反思实践的模式,反思教学方法应当被外语教师运用,从而使得外语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有所提高和完善。

随着这个观点在国内学者中越来越受欢迎,关于这个观点的论文和研究也变得多起来。

3.反思教学对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作用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思考而不是死板地照本宣科。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在课程之前、课程之中和课程之后思考教学的目的、意义和结果。教师会总结每次上课之后的成果,从而对上课的效果进行调整,这就是一种有效及时促进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上次这样子教学之后学生的收效怎样,这次比较上次要改进什么。在教师这样不断自省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其中受益。教师通过反思教学不断地提升自己,学生也会享受到越来越优质的教学。与此同时,学生给予老师的反馈是至关重要的。在反思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反馈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是其中的一个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改进、分析,然后再去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严新林,贝新华,2007)。

在反思型教学中,教师授课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输出的过程。

3.1促进教师实践能力

为了改进教学,教师会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会运用每一次的实践和实践之后的总结完善自己,在每次的总结之后又会用总结出来的经验来辅助下一次的实践。这就是反思型教学的优点所在。只会技术性输出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只有会反思提升自己的老师才是称职的教师,才会使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变得更加职业化。

3.2促进教师的创造能力

因为反思型教学是基于之前的实践上加以改进的教学过程,所以改进之后教师的教学变会发生变化。每一次的改进,都是一次创造,一次创造更好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教学内容的机会。学者卢真金认为,社会上认为教师的智能就是传道授业。也就是说,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甚至于大家认为改良教育的重点也是在看教师能否将书本知识生搬硬套给学生的效率(卢真金,2001)。无论教师怎样教授,如果手段是照搬课本,不管怎样教师怎样努力,都没有办法使上课的效果达到最好。但是反思型教学就会使教师改进之前的教育方式,反思的成果就是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创新。

3.3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是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期,风格向着个性化发展。在个性化教学中,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占着主体的地位。教师被要求要统一教学,教师对所有学生的要求都是基本上一样的。教师会布置同样的作业,教授同样的内容,提出同样的问题,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会有个性化的发展前途的。如何在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也就变成了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焦点。

在反思型教学中,教师会反思,然后实践。在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中,教师就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所有教师都在用的教学方式,渐渐地,每个教师都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最为适合自己班级,最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个性化教学方式就应运而生。

4.反思教育的策略

4.1养成反思习惯

反思教学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好处,就是因为教师长时间地积累,把之前教书的陋习改正而形成的结果(申继亮,刘加霞,2004)。反思习惯养成才能够使得这个教学方法取得成效。每个教师在进行反思教学之前,都是习惯于一直以来的教学方式的。要改掉之前的陋习、之前不良的习惯,需要时间和努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反思教学要循序渐进,要不断地坚持下去。

教书的过程中,每个教师都会陷入照本宣科的死板教学方式的桎梏。在反思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式、实践、再反思的过程,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熊川武,2002)。这个完善的过程是不能够间断的。

4.2教案,笔记备注

反思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写教案,之后在总结的时候也会参考教案上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修改。教师在教案上的修改,其实就是反思型教学的体现。每天在教案上写的对于每节课的感悟,每个月、每个季度的总结都是对自己教学的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教案作为自己的教学反思笔记。

4.3相互听课

教师总是上课而不和其他老师谈论,是很难进步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其他教师的讨论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程反思自己的课程,取之所长,补己之短。教师同样可以在教研室和其他老师谈论课程,谈论新的课改和教学方式。

4.4学生反馈

在进行大学教育的同时,学校会发给学生们调查问卷。这些调查问卷基本上都是匿名调查,学生写完之后会分发给各科老师,然后老师自行根据问卷内容进行改进和反思。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进行反思型教学。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中心,也是关键所在,从学生方了解到的教师缺点是最有效积极的反思手段。

5.结语

反思教学是现代英语大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反思教学意识,大学英语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才能够从之前的教学中吸取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文在阐述反思教学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列举了一些反思型教学的作用,这包括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化教学。在文中,一些反思型教学的策略也被提及:养成反思习惯,教案、笔记备注,相互听课和学生反馈。

参考文献:

[1]Schon D A.111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2]Wallace M J.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1911.

[3]梁德富.“反思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

[4]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2):57.

[5]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44-49.

[6]熊川武.说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6).

反思水平 篇12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 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我不奢望成为一名名师, 但我却想通过坚持教学反思, 结合其它的教研教改来实现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我是这么想的, 也是这么践行的。

一、反思教学理念

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是受一定的教学理念支配的, 没有科学的教学理念, 就没有科学的教学行为, 而教学理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 它是与时俱进的。如果我们的教学理念落后了, 那必将使得我们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所以,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反思, 积极找出自身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时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主要是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当的角色。课改要求教师的角色更为丰富,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者、学习的督导者、课堂上的管理者、课堂活动及组织的参与者。外语作为一门工具语言, 其实践性非常强。因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参加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的全面提高。

三、反思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个维度的技能目标。在课堂上我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时判断、反思总结, 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自己讲过的内容是否需要重新强调, 或对部分内容进行再次操练, 通过口头测试、书面测试以及课堂互动直到学生熟练掌握为止。

四、反思教学方法

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上, 对相应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进行反思, 这能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课堂的操控性。因此, 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 是否能够落实教学目标, 如选择了哪些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是否合理, 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何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等等。通过反思, 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加切实有效。

五、反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在我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我遇到过不少的问题, 其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基本认识错误是最大的问题。一是有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恶性学习模式, 把外语课当作知识课去死记硬背;二是学生对连读、爆破音、强读、弱读了解很少, 通常是逐词读或说, 不敢大方地开口读、说英语;三是严重的汉语思维表达, 学了六年还是缺少必要的系统的英语结构, 不会用英语进行简单地思维。

六、教学反思的实践

教学反思来自于教学实践, 又服务于课堂教学, 做好教学后记与反思随笔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 我在每次教学活动后都及时回顾和总结, 写好教学后记, 以便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更好地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坚持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 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 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华.何为反思性教学[J].学英语报 (高中教师版) , 2010 (11) .

[2]高翔, 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教学, 2003, (2) .

[3]刘利平.情感反思在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J].西部科教论坛, 2008, (06) .

上一篇:喀拉拉邦下一篇:运营成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