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持续性护理

2024-10-22

术后持续性护理(精选10篇)

术后持续性护理 篇1

同时腹膜透析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 易操作, 特别适用于心血管大手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功能不全的病人[1]。2006年1月至2008年8月, 我院应用腹膜透析治疗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后急性肾功衰竭1 9例,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病人, 男11例, 女8例, 年龄3个月~4岁, 其中室间隔缺损伴主动脉弓缩窄2例, 法洛氏四联征6例, 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4例, 完全型房间隔缺损2例, 右室双出口3例, 其他复杂畸形2例。体重3.1~21kg, 术前肾功能正常。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其中5例术后即发生少尿或无尿, 3例因术后发生心包填塞, 虽经二次开胸治疗, 但因低血压损害至无尿, 其他1 1例患儿因术后处于低心排, 逐渐出现少尿无尿。

1.2 透析方法

对全部患儿出现少尿或无尿后, 积极给予扩容、强心、利尿治疗后, 尿量持续少于0.5mL/ (kg·h) 超过4h, 或无尿超过2h, 在ICU无菌条件下放置腹膜透析管, 行腹膜透析术。我们选用T y c o Healthcare Group LP公司生产的30cm长儿童专用腹膜透析管由医生经手术方法置入左、右下腹。选用美国百特公司生产的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 渗透压396mOsm/L, pH值4.5~6.5。按体重计算出初始透析量10mL/kg, 在心功能允许情况下逐渐增加至20mL/kg, 将透析液加温至37℃, 在30min内缓慢注入腹腔, 保留1h, 放出腹透液, 放出时间以30min为宜, 精确称量注入及排出腹透液量并记录。根据析出液调整透析液浓度, 透析液葡萄糖浓度控制在1.5%~4.25%。待患儿尿量增加至1mL/ (kg·h) , 调节腹膜透析液渗透压为等渗, 延长透析液在腹腔的保留时间, 逐渐减少腹膜透析次数, 待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值接近正常时, 停止腹膜透析, 拔出腹膜透析管。

2 结果

本组1 9例患儿经腹膜透析及积极的原发病治疗, 除有3例患儿因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外, 其余1 6例患儿均康复。透析时间5~15d。

3 护理

3.1 腹膜透析管引流不畅

引流不畅是腹膜透析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应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牵拉、扭转。本组有2例患儿出现腹透液流入无障碍而流出不畅, 改变体位后才能引出, 经检查为导管移位, 纠正导管位置后好转。有1例第8天流入腹透液而无流出, 经检查为导管阻塞, 重新置管。

3.2 预防感染, 防止腹膜炎的发生

腹膜炎是腹膜透析最主要的并发症[2], 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发热、腹部压痛、反跳痛、腹透液混浊等, 本组患儿有1例在腹膜透析第1 1天出现轻微的腹部压痛, 当时其尿量已恢复, 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值接近正常, 立即拔出腹膜透析管, 第2天腹部压痛症状消失。对于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应加强监护, 以便尽早发现, 及时处理。医护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 特别注意导管接口严格消毒, 防止污染, 并重视导管出口处的清洁、消毒。同时, 要注意防止腹透液外漏和有无腹透液混浊, 加强透析管口处观察与评估:皮肤有无渗血、漏液、红肿等。本组患儿置管时均采用缝合结扎, 未有一例出现腹透液外漏, 腹透液为正常, 未出现混浊、血性腹透液。

3.3 预防电解质紊乱

腹膜透析过程中定期测血生化检查如血钾、钠、氯、钙、尿素氮、肌酐和血气分析等, 要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透析液中的各种成分, 透析过程中观察有无脱水或水潴留、高钠、高糖、低钾、高钾等并发症状, 预防电解质紊乱。本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低钙, 遵医嘱给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泵入治疗。

3.4 准确记录出入量、尿量和透析量

应准确记录2 4 h出入量、尿量和透析量。用电子秤精确称量透析入量和出量, 正确计算出析出量, 并做好护理记录, 还应记录透析液每一次进出腹腔的时间、液量、停留时间、颜色等, 为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3.5 营养支持和基础护理

腹膜透析患者每日可由腹透液丢失蛋白约10g, 其中以白蛋白为主, 可引起低白蛋白血症, 降低抗感染能力, 延迟恢复。应给予营养支持, 及时补充白蛋白, 必要时给予血浆及全血。同时根据病情给予配方奶鼻饲。但鼻饲时间与透析时间间隔开, 以免单位时间内液体量进入过多, 影响心功能。加强基础护理, 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腹胀者可热敷或轻轻按摩腹部等。

4 结语

婴幼儿先心病术后极易发生低心排、急性肾功衰竭。由于婴幼儿肾脏发育不完善, 利尿药物疗效有限, 故一旦有腹膜透析指征应尽早、正确、安全的应用腹膜透析, 能降低死亡率。在透析过程中严密监护, 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防止电解质紊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使患儿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孙华梅, 康霞, 郭宁, 等.新生儿心脏手术后腹膜透析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10 (10) :772.

[2]王志红, 周兰姝.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197~199.

术后持续性护理 篇2

【关键词】 前列腺电切术;持续膀胱冲洗;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1-0138-02

前列腺增生为老年常见疾病,尿频、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等为其主要临床症状,给患者健康和正常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前列腺电切术为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方法,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改善作用。在采用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后需常规通过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3~5d,寒冷刺激是导致患者出现膀胱痉挛的原因,以致增加患者膀胱内压,进而诱发电切创面出血,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持续膀胱冲洗时间,给患者造成更大的痛苦。保温瓶装置能够调节温度,使生理盐水维持在23~28℃,在进入患者膀胱时,能够减少膀胱痉挛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1]。为进一步了解优质护理在前列腺电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中的应用效果,笔者选取53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06例通过前列腺电切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尿困难、尿频、夜尿次数多和尿线细等为其主要临床症状。其中,观察组53例,年龄56~79岁,平均(67.5±5.3)岁;病程为2个月至10年,平均(5.34±1.16)年;前列腺大小为24~211cm3,平均(115.32±56.32)cm3。对照组53例,患者年龄57~80岁,平均(68.6±6.3)岁;患者病程为3个月至11年,平均(6.32±2.54)年;前列腺大小为23~212cm3,平均(117.02±62.34)cm3。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前列腺大小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术后护理、饮食指导和术后常规留置三腔一囊尿管,并用9~19℃生理盐水对患者膀胱进行冲洗,根据患者引流液颜色调节冲洗速度。同时,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纠正引流液和冲洗速度之间错误的观念,减轻其不良情绪,促使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措施,加以自行组装保温装置进行护理。①该装置主要包括1个容量为350ml、高度为15cm、直径为7cm的保温瓶,1个两内侧分别有一输血管直径大小活动孔的木质活塞,1个保温瓶活动伸缩架,2支水温计,热水温度为38~43℃,1个50ml注射器和1支室温计。物品准备好后将保温瓶活动伸缩架固定在悬挂膀胱冲洗液的输液架上,并将保温瓶放进伸缩架上,瓶内装330ml 38~43℃的热水,将10cm左右的输液管浸入保温瓶热水中,盖上木质活塞,两侧小孔对准输液管,避免压堵管道导致液体流出不畅,使输液管内的生理盐水经过保温瓶内的热水加温后,到达与尿管连接处时温度为23~28℃进入膀胱。②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病房温度变化情况,将水温低于35℃的水抽出。在患者翻身时,通过移动保温瓶伸缩架,为患者保持充足的活动空间。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膀胱痉挛、冲洗液反流、尿管漏尿、尿管堵塞发生率展开对比分析。通过我院自行拟定的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含病房环境、服务态度、护理质量、管理规范性和综合素质,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评分为>90分;基本满意:评分为70~90分;不满意:评分为<70分。护理质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膀胱痉挛、冲洗液反流、尿管漏尿、尿管堵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手术治疗为有效的手段。但老年患者耐受性较差和对术后并发症的担忧,使其情绪较为不稳定。特别是在采用低于体温的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膀胱冲洗时,患者会感到全身发冷进而增加其紧张感。采用保温装置可有效调节膀胱冲洗液水温,减少对患者膀胱的刺激,同时,给以患者优质护理措施可从心理上安慰患者,分散患者对膀胱的注意力,减弱痉挛性疼痛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患者实施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后,极易出现膀胱痉挛,导致患者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因素为前列腺增生产生的下尿路梗阻导致膀胱逼尿肌本身病变,膀胱和尿道因手术激惹、留置水囊导尿管压迫膀胱颈部的刺激,膀胱内残留破碎前列腺组织阻塞导管,出血和感染等。同时,膀胱冲洗液水温过低,持续冷刺激导致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也会导致患者膀胱痉挛,该症状的频繁发生,会增加患者痛苦,使患者尿管引流不畅,严重的出现返流,最终导致继发出血,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切口愈合时间。采用保温装置可将膀胱冲洗液温度控制在23~28℃之间,减少膀胱痉挛发生率,同时,不会因为水温过高导致患者出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2]。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多数医院,没有供暖设备,且室温多低于20℃,给患者膀胱冲洗带来一定影响。护理人员通过保温装置对其进行护理,根据患者情况和室温调节持续膀胱冲洗液[3-4]。因此,采用保温装置在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后持续膀胱冲洗护理中具有明显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优质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降低,护理满意率明显提高。采用保温装置在前列腺电切术治疗后进行持续膀胱冲洗,临床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 曾洁,张国英,王梅.改良持续膀胱冲洗装置在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8):21-22.

[2] 田仁娣,刘静,杨蓉,等.优质护理理念在前列腺电切术后持续膀胱冲洗中的应用[J] .四川医学,2014,35(3):407-409.

[3] 林琳.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电切术出血的观察及护理进展[J] .大家健康,2014,8(12):319,292.

[4] 冯银平.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 .职业与健康,2008,24(15):1602-1603.

术后持续性护理 篇3

关键词:自控持续性镇痛泵,妇产科,护理

在外科手术中, 因过度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术后疼痛, 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术后疼痛是困扰外科手术患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大部分术后患者都有比较明显的疼痛, 麻醉镇痛泵的临床应用, 有效解决了患者术后疼痛问题近年来应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能有效地减轻术后患者的痛苦, 促进术后康复。2001年5月—2002年8月我院给患者术后疼痛应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治疗106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手术患者, 年龄12~73岁, 平均53.6岁。剖宫产术63例, 异位妊娠手术15例, 子宫次全切除术12例, 子宫全切除术8例, 卵巢手术5例。

1.2 镇痛药物配制

芬太尼1mg、昂丹司琼4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至100ml, 注入储液囊, 负荷剂量为1.5ml, 之后持续输注, 自控剂量为1ml/h, 锁定时间为50h。

1.3 自控持续性镇痛泵的使用

手术结束、意识恢复后给患者静脉接负荷量镇痛, 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无异常后, 送入病房持续镇痛, 待药液用完后取下。

1.4 效果判定标准

满意:无疼痛感;较满意:轻度疼痛, 可忍受;不满意:疼痛严重, 不能忍受。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大多数患者都会产生焦虑、烦躁、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常, 严重影响患者病情的治疗和康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术后镇痛的重要性及自控持续性镇痛泵优点, 教会其使用方法, 不论麻醉药的剂量多大, 用药时间多久, 对镇痛患者麻醉药的成瘾发生率<1%[1]。因此, 告知患者术后镇痛的安全性, 解除其思想顾虑, 配合自控持续性镇痛泵的使用。

2.2 严密观察不良反应

2.2.1 呼吸抑制

因芬太尼能直接抑制脑干的呼吸中枢, 引起呼吸衰竭, 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 镇痛期间应每小时测量呼吸1次。呼吸异常的表现为呼吸变慢、变浅及血氧饱和度下降, 同时可能伴有意识障碍, 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血压, 如出现异常, 积极做出紧急抢救。

2.2.2 恶心、呕吐

由于阿片类药物对延髓呕吐中枢化学感应区的兴奋作用引起。由于术后呕吐可使腹压增加, 引起刀口出血, 加剧疼痛, 故出现呕吐、呕吐等不良反应时, 医务人员要做好心理护理以减少患者内心的恐惧及担心, 同时应按医嘱给药给以相应的药物对症缓解症状。

2.2.3 抑制肠蠕动

镇痛药物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肠蠕动抑制, 使大多数患者出现胃肠蠕动缓慢, 严重抑制胃肠蠕动, 因此, 应密切观察肠蠕动情况。术后24h给予番泻叶20g冲开水口服, 以加强胃肠功能的恢复, 恢复肠蠕动。我们要适当延长患者的禁食时间, 排气前不食产气食物, 只能进流质饮食, 排气后再逐渐增加食量, 逐渐过渡到半流质、普食。使用镇痛泵期间, 护理人员要教会患者定时按摩腹部, 嘱患者多活动, 不能下床者, 床上多翻身, 观察肠鸣音是否正常。对严重腹胀者禁食同时, 给予胃肠减压或肛管排气等处理。尽早帮助患者恢复个人排便习惯。

2.2.4 尿潴留的发生

尿潴留在应用自控镇痛泵中较为常见, 是指尿液充满膀胱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主要因为患者术后卧床, 不能正常下床如厕排尿, 使大脑皮质指挥中心受到抑制, 导致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增高。同时因麻醉的影响, 使骶神经阻滞而松弛, 影响膀胱平滑肌的收缩, 导致尿潴留。镇痛药物芬太尼能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提高, 推进活动减少, 发生尿潴留。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前进行健康宣教,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术后第二天尿管拔出后有尿意及时完成首次排尿, 减少尿潴留的发生率。如发生尿潴留, 给予会阴冲洗、流水诱导等处理, 必要时给予开塞露纳肛诱导排尿, 经积极处理仍未排尿, 行无菌导尿术。术后拔出尿管前, 进行膀胱锻炼, 多能恢复正常排尿。

2.3 镇痛效果观察

密切观察镇痛泵镇痛效果, 感轻微疼痛可不处理, 如感严重疼痛应及时报告, 以便重新调整药物剂量及流速, 达到满意效果。

2.4 防止导管脱落、扭曲

穿刺部位用胶布加以固定, 防止脱落致漏液等。保持导管通畅, 防止扭曲, 影响效果。

3 结果

3.1 使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的106例妇产科患者, 无疼痛79例 (74.53%) , 感轻微疼痛18例 (16.98%) , 感严重疼痛9例 (8.49) 。将无疼痛者感轻微疼痛为有效, 严重疼痛为无效, 总有效率为91.51%。

3.2 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6例 (5.67%) , 皮肤皮疹、瘙痒4例 (3.77%) 。总发生率为9.43%。

4讨论

手术患者在麻醉消失或减弱后, 创面及切口会产生剧烈的疼痛。疼痛还可加快机体代谢, 合成蛋白质缓慢、加速分解, 不利于切口愈合。因此, 必须及时、有效地进行术后镇痛。芬太尼属阿片类药物, 具有起效迅速、镇痛效果好, 其不良反应为抑制呼吸及肠蠕动, 致恶心、呕吐。昂丹司琼属5-HT3受体拮抗剂, 能有效减少手术及麻醉所致的术后恶心、呕吐。从本组结果看, 镇痛有效率达91.51%,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 自控持续性镇痛泵具有镇痛效果好、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术后使用自控持续性镇痛泵过程中, 减轻患者的痛苦的同时, 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对自控持续性镇痛泵加以护理, 减少其不良反应, 使患者安全、无痛地渡过围术期。

参考文献

术后持续性护理 篇4

[关键词] 急性肾功能不全;肾脏替代治疗;心脏手术;并发症

[中图分类號] R65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59-02

急性肾功能不全是心外科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严重肾功能不全需要透析者虽不足1%,但死亡率高达80.5%[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持续稳定的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清除炎症介质等优点,尤其适合液体超载伴有循环不稳定的患者[2-3]。2005年1月~2011年4月对14例心脏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例患者中,男5例,女9例,年龄38~71岁,平均(56±10)岁,平均体重(57.85±9.41)kg。其中双瓣置换1例,二尖瓣置换5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4例,搭桥加换瓣2例,共搭桥14支,平均(2.33±0.41)支,二尖瓣术后8年再次三尖瓣置换1例。除1例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患者术前血清尿素氮升高至正常2倍,术前已调至正常,其余13例患者术前肾功能正常。

1.2 手术情况

本组中不停跳冠脉搭桥术3例,其余11例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主动脉阻断34~157 min,平均(53±25)min,转机83~246 min,平均(124±35)min。术中放IABP 1例,返回ICU放IABP 2例,返回ICU后并发低心排8例,术后出现溶血3例,合并呼吸衰竭6例,气管切开3例,透析中出现各种出血3例。14例患者于术后1~4 d,平均(2.5±0.1)d出现尿量减少,利尿剂不敏感,连续3 h尿量<0.5 mL/(kg·h),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血K+>5.5 mol/L,尿素氮、肌酐升高,血肌酐>200 μmol/L,尿素氮>17 mmol/L,确诊为急性肾功能不全,立即行持续性肾替代治疗。

1.3 持续血液滤过方法

本组采用日本产ACH-10型床旁持续徐缓式血液净化装置,深圳益心达生产的11.5 F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及置管装置来置管,日本旭化成过滤器及管路。根据病情采用颈内静脉置换10例,股静脉置管4例。根据病情采用透析式滤过,每次持续时间8~12 h,4例病情重,首次持续48~36 h,血流量为100~150 mL/h,置换液量为2 000 mL/h,透析液量为2 000 mL/h,超滤液为300~400 mL/h,透析液为根据病情配制的袋装透析液,采用肝素抗凝,首剂0.5 mg/kg,维持量0.1 mg/(kg·h),ACT维持在170 s,有出血倾向或有出血者用无肝素法透析滤过。

1.4 停透析指征

进入多尿期,每日尿量>400 mL,水电解质酸碱通过内科调整趋于平稳,血K+<5.0 mol/L,尿素氮、肌酐下降至正常范围,原发病稳定或正康复中。

1.5 观察指标

透析前、透析后72 h和停机时的K+、BUN、Cr、PO2/FiO2、pH、尿量。

2 结果

14例患者在治疗期间血清Cr、BUN、K+均显著降低,PaO2显著提高,心率、血压无明显波动,透析12~25 d,每天8~12 h,平均治疗(16±1)d进入多尿期,出院时复查肾功能生化指标正常。最终10例通过治疗痊愈出院,4例死亡,其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死于急性心肌梗死,1例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出院患者随访1个月~2年,肾功能及原发病恢复良好。

3 讨论

随着麻醉、体外循环、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及新材料的应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已较前明显降低,但由于近来年来心外科整体水平的提高,新理念使手术指征放宽,危重患者呈增高趋势,约30%危重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多通过治疗很快恢复,约5%危重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4],约1%出现严重肾功能不全,病死率高达80.5%[1]。本组14例患者占同期心外手术1 456例的0.96%,治疗死亡率为28.6%。

心脏直视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术中非生理状态的体外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肾脏损伤、灌注不足、肾缺血性损伤,术中术后潜在肾毒性药物应用,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溶血、心律失常、一过性低血压,大量缩血管药物的应用,另外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也增加肾衰的发生率,造成术前肾脏不同程度的损伤[5]。本组患者10例出现低心排,3例出现溶血,2例紫癜,1例术前有肾损伤,血清尿素氮高于正常2倍。

患者一旦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往往出现严重高钾血症,酸碱电解质紊乱,氮质血症,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了循环系统症状。患者的原发病还未恢复又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往往病情危重,必须积极抢救治疗。而经典的内科治疗疗效有限,无尿型患者死亡率极高,达80%左右。这类患者往往循环不稳定,易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传统血液透析对循环干扰大,易产生低血压,进一步加重器官缺血,肾损伤加重,故对危重患者尤其循环不稳定者不能接受。本组患者大多合并低心排综合征,循环容量可调范围极窄,且患者多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所以去透析科透析风险大,行不通,对这类患者最好的选择床旁持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本组14例患者主要采用日间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它具有对循环干扰小、连续、缓慢、等渗脱水、血液动力学稳定,同时可清除体内过量的液体和大量毒素,改善水电解质的紊乱,也可降低尿毒症引起的出血和感染的风险,同时减轻各系统的毒害症状。

黄家驷外科学上经典的透析指征为:①少尿已2~3 d;②明显的水钠潴留;③血尿素氮>25 mmol/L,血肌酐>442μmol/L;④血钾>6.5 mmol/L;⑤HCO3-<12 mmol/L。早期依据这一标准笔者进行透析的2例患者最后均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资料也显示这种标准对危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十分危险[6]。后来笔者适当放宽指征,当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早期即进行预防性透析,这样可以使尿毒症临床表现明显减轻,高血钾、酸中毒、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大为降低,患者无需限制入量及禁食,营养状况大大改善,伤口愈合迅速,创伤恢复快,死亡率明显较前降低。后来进行透析的12例患者中10例存活,2例均由于基础病严重死亡。高长青等[7-8]也报道早期积极透析对改善存活率有益[7-8]。目前笔者采用的透析指征为:①患者有急性肾损伤,对利尿剂不敏感,尿量<0.5 mL/(kg·h)开始出现入大于出的正平衡;②尿素氮、肌酐升高,血肌酐>200 μmol/L,尿素氮>17 mmol/L;③有高钾>5.5 mmol/L及酸中毒倾向pH<7.35;④水钠负荷增加,PO2有下降趋势。通过研究对比,放宽透析指征,适时尽早透析者死亡率明显下降。

持续性静脉-静脉透析滤过肾替代治疗需要专门的透析机装置,使用复杂,价格昂贵,1 d费用约5 000元,且需专门训练有素的血液净化人员,故限制了它的使用,以后应克服以上缺点方可推广应用。

总之,持续性静脉-静脉透析滤过肾替代治疗是救治心脏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危重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在尿素氮、肌酐显著升高前给予早期肾替代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对全身超负荷的患者尤为适用。由于心脏术后急性肾衰需持续肾替代的患者少,故本组只有14例患者,指征和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Μ].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915,1949-1957.

[2] Tabata M,Takanashi S,Fukui T,et al.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in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J].Ann Thorac Surg,2004,78(6):2044-2049.

[3] Barrio V,Qereda C,Zamora J,et al.Does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therapy reduce mortality due to acute renal failure as compared to intermittent hemodialysis?[J].Nefrologia,2007,27(Suppl 1):42-48.

[4] 万峰,王京生.现代冠心病外科学[Μ].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758.

[5] 刘鲁祁,李培杰,李军,等.体外循环直视术后肾功能衰竭因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4,2:139.

[6] 严海东.急性肾损伤与血液净化[J].中国血液净化,2010,9(7):357-359.

[7] 高长青.成人心脏外科围术期处理手册[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59-563.

[8] 喻磊,谷天祥,师恩祎,等.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改善合并慢性肾脏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预后[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9,16(5):414-416.

术后持续性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2月在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停留T管引流共55例患者, 其中, 男21例, 女34例;50岁以下34例, 50~60岁15例, 61~70岁4例, 70岁以上2例, 平均年龄51.5岁。

1.2 方法

根据疾病的特点并综合患者的需要确立随访的时间、方法和内容, 建立专册登记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名称、时间、出入院时间、出院时带管情况、随访资料、随访结果和患者特殊情况等。护士长对负责随访者进行相关培训并监督。

1.2.1 随访人员

由病区的责任护士或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负责。

1.2.2 随访时间

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予出院指导、健康宣教及告之出院后电话随访服务是患者延续护理的开始, 患者出院后1周首次随访, 第二次为拔除T管前, 如需行胆道镜检查者则为检查前 (一般为术后5周) 。第三次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如需继续做胆道镜检查则在检查前随访, 如可拔管, 则在拔管后一周随访。对于有特殊情况的患者, 则由随访护士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随访次数并适当调整、增加相关随访内容。

1.2.3 健康指导及随访的内容

对出院患者实施常规的出院指导, 包括患者的饮食、活动、服药、复诊及心理。除此以外, 要指导患者及与其同住的家人学会T管的护理[1]。电话随访内容为: (1) 了解患者饮食情况, 身体的营养状况, 经济情况作针对性的饮食指导, 鼓励其进食, 并注意营养的均衡。 (2) 患者对管道的自理情况。包括保持伤口敷料干结, 周围皮肤清洁;管道的妥善固定; (3) 指导患者学会对引流液的性、质、量的观察, 倾倒引流液的方法, 每3天到附近医院更换引流袋等。 (4) T管的自我护理问题答疑, 帮助解决因停留T管带来日常生活困扰问题, 如穿宽松较长衣服等。 (5) 遵医行为指导, 如按时吃药、按时回院复诊等。

1.2.4 随访与失访情况

55例患者中前2次随访率为100%, 第3次随访率为89.9%, 失访6例, 第4次随访率为80%, 失访11例。

2 结果

通过患者电话反馈和患者复诊时谈话得到一个重要信息:患者非常期待医护人员的随访电话, 他们通过电话随访获得与疾病相关的保健知识, 提高了自我防护和自我保健能力。出院时给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应答率只有16%, 随访后2个月再以电话访谈形式给患者相同的问卷调查, 应答率为90%以上。

3 讨论

护士的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痛苦、协助康复[2]。护理服务已经不再局限于医院, 而是延续至社会、家庭和个人。为患者提供全程、整体的健康服务是我们的目标。电话随访是利用信息化工具, 在护士和家庭成员间建立有目的的互动, 以促进和维护患者的健康, 是一种医院走向社会且可以节省人力资源的延伸访视形式[3]。

3.1 出院患者迫切需要健康指导

有资料显示手术患者出院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 近期多于远期[4]。电话随访有助于患者获得及时的健康指导。带T管出院者出院后, 由自己独自或家属协助护理T管的过程中,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电话随访能帮患者快速解决问题, 免却舟车劳顿之苦。

3.2 电话随访有助于促进患者的遵医行为, 减少并发症

患者的依从是治疗有效性的基础。当患者出院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医护人员的嘱托将逐渐淡忘, 依从性降低。护理电话能维持其对治疗的依从态度, 使之继续较好地遵守医嘱[5,6]。

3.3 电话随访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随访密切了护患关系。出院后电话随访不但向患者及其家人传播了相关的医学保健知识, 同时给了患者重要的心理支持, 这体现了护理人员对服务对象的人文关怀。

3.4 电话随访中对护士的要求

护士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知识, 在进行电话随访中, 掌握沟通的技巧, 洞悉患者真正的需求及心理障碍, 给予及时的疏导及帮助。护士在指导患者的过程中, 应该做到换位思维, 多从患者的角度考虑患者需要什么健康知识, 尽量做到细致准确。

3.5 留取患者资料力求准确

记录患者出入院时间、手术方式及出院时的状况, 留下最容易联系到患者的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患者出院时告知其下一次随访的时间, 尽量不要更换电话号码, 如果换了尽量通知医护人员。本资料中, 1年随访时有11例患者无法联系, 原因是护士登记患者资料时只留下个人手机号码而漏登家庭的固定电话。

摘要:目的:总结护士对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经验体会。方法:对T管引流术后带管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出院患者通过电话随访获得相关保健知识, 提高了自我保健能力。结论:对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T管引流术,出院患者,延续性,家庭护理

参考文献

[1]赵霞.住院病人护理的健康教育[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2) :88.

[2]张惠霞.弘扬南丁格尔精神开创护理工作新局面[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21.

[3]俞桃英.护士对出院患者实施电话随访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46.

[4]王银玉, 姚必凤, 刘红梅, 等.手术患者出院后随访与健康指导[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5) :340.

[5]陈泽湘, 曾白兰, 徐明稳, 等.电话随访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抗凝治疗依从性行为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25) :87-88.

术后持续性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6月本院行腹部手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180例纳入本次研究,两组患者按照入组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男23例(25.56%),女67例(74.44%),年龄19~69岁,平均(42.34±16.72)岁;观察组男28例(31.11%),女62例(68.89%),年龄21~73岁,平均(43.28±17.45)岁。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选用CBI+PCA型镇痛泵(江苏医疗器械公司),麻醉药物为舒芬太尼0.1 mg和咪哒10 mg+0.9%NS100 m L维持48 h。术后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接受持续质量改进护理。主要是通过检查护理服务过程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护理服务的效果是否达到护理质量目标的要求,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和方法,并加以实施[4]。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具体如下。

1.2.1 查找常规护理存在的问题,分析CQI的必要性

常规护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缺乏疼痛评估、护理不规范,具体表现为:不会使用VAS进行疼痛评分,未能正确使用镇痛泵,对疼痛护理不充分,镇痛泵引起的不良反应未能做预见性处理等。

1.2.2 制定护理工作的改进目标

根据患者的护理需求以及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术后镇痛泵护理的改进目标:术后患者可采用VAS进行正确评分,患者可正确使用镇痛泵,护理人员对镇痛泵不良反应可做到预见性处理,降低术后镇痛泵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2.3 寻找护理工作改进的途径

包括制定规章制度、提高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等。对护理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和内容,主要包括疼痛的历史,疼痛生理性,疼痛的测量,非药物疼痛处理方法,术后疼痛的治疗,临床所用镇痛药药理作用、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各种镇痛泵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等,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基础知识,并且定期进行考核及知识更新。制定疼痛护理的规范程序,做到制度严格化、职责明确化、操作规范化。向护理人员灌输应把质量第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工作中,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并且培养护理人员树立集体意识,自觉维护医院及科室的利益,牢固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服务意识。同时建立护理考核制度,从而激发了护士工作积极性。

1.2.4 质量追踪和管理

确立护理质量目标后应该完善护理目标管理,根据确立的质量目标制定护理业务考核标准,对全院护理工作进行考核。一方面可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保证护理结果到达预期的目标。如果与目标有差距,分析原因并加以改进,直至达到预期的目标。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两组患者术后6 h、第1天和第3天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10分为最痛[5]。采用“护理质量问卷调查表”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入院接待及入院宣教、护士仪表及态度、交流与沟通、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护理技术、出院指导8个方面,共19个问题,≥90为十分满意,80~89为一般满意,60~79分为一般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3天时VAS评分较术后6 h均显著降低(P<0.01),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出血。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烦躁不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恶心呕吐和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手术后创伤可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和疼痛反应。疼痛应激一般持续几天到数周,对患者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呼吸、循环、内分泌和代谢功能的紊乱或失调,完善术后镇痛可以促进患者早期活动,减少下肢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并缩短康复时间[6]。静脉镇痛泵诞生已20余年,因其操作简便、安全、镇痛效果好等优点,深受广大病人的欢迎,逐渐成为处理术后急性疼痛的标准措施[7]。但是,镇痛泵的副作用也给护理工作带来新问题。

持续质量改进是由Wedward Deming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演变而来,具有时代性、广泛性和前瞻性,成为现代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持续改进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环节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的演变过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有利于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8]。持续质量改进是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环节质量控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创新改进,提高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9]。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的实际需求和价值观念在不断更新,护理质量面临着持续改进和不断发展的问题。该院针对术后镇痛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以其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第1天和3天VAS评分较术后6 h显著降低(P<0.01),但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相对于常规护理对使用镇痛泵患者的术后疼痛无显著降低作用。镇痛泵的副作用不容忽视,研究中观察到的术后并发症为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出血,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89%(P<0.01),其中主要是降低患者烦躁不安(P<0.01)。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护理较常规护理可显著降低使用镇痛泵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是反映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护理工作最客观、最公正的评价,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患者满意度是医疗改革的最终目的。通过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护理工作,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十分满意38.89%、比较满意32.22%、一般满意25.56%,不满意仅3.33%,而对照组十分满意30.00%、比较满意25.56%、一般满意36.67%,不满意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持续质量改进护理较常规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总之,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可提高术后镇痛泵护理的效果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金丽红,陈晓红,潘华,等.持续质量改进在安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30-2231.

[2]骆彬彬.持续质量改进在急诊洗胃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9B):59-60.

[3]余祖妹.持续质量改进在肾病患者尿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7):613-614.

[4]彭检妹,刘萍,王云霞.持续质量改进对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7):746-747.

[5]秦明峰.瑞芬太尼与吗啡及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比效[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24(4):380-382.

[6]Miller RD.Millers Anesthesia[M].6th edition.Philadelphia:Churchill Liv-ingstone,2005:4257-4261.

[7]Viscusi ER.Patient-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for acute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a review of current and emerging technoloes[J].Reg Anesth Pain Med,2008,33(2):46-58.

[8]李加平,胡秀凤.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8):6042-6043.

[9]周悠燕.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导管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6B):39-40.

术后持续性护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盆底病房因盆底功能障碍进行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的9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1) 认知力正常,无沟通障碍及精神病史; ( 2) 患者因此种疾病首次住院; ( 3) 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 ( 4) 患者均明确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能配合完成问卷调查及随访; ( 5) 有稳定的联系方式,可以进行跟踪随访; ( 6) 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 n = 45) 和对照组( n = 54) 。研究期间,因联系方式、个人意愿等原因实验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5例。最终完成实验的人数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51 ~ 78岁,平均( 63. 68 ± 6. 05)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 BMI) 、脱垂程度、脱垂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及术后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院期间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及出院指导, 不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及出院指导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

1. 2. 1建立延续性护理管理档案详细登记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的姓名、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诊断、入院日期、手术方式、主治医生、出院日期、电话回访日期等。实验组增加每次延续性护理措施实施的详实记录,如患者需要获得的信息的收集记录、延续性护理指导的内容、患者对延续性护理的反馈及建议等。

1. 2. 2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组成由病房护士长任小组组长,负责延续性护理质量监督及管理,并定期进行问题总结及整改。由病房普通话标准、沟通能力强,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扎实的专科理论,在本科室工作时长≥5年,并有较强责任心及爱心的责任护士负责延续性护理随访及指导。

1. 2. 3延续性护理的具体方法患者出院前1 d由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为其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内容包括心理状态、基本生命体征、盆底肌力测定、日常生活习惯、个人学习能力、健康知识掌握等。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出院护理方案。出院后,小组成员利用电话回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健康教育及随访。

具体方法如下: ( 1) 患者出院前1 d举办盆底康复知识小讲座,由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及主治医师担任授课教师,向患者讲解盆底的基本解剖学知识、导致盆底肌力退化的因素、家庭自我护理的重要性、术后常见不适症状的缓解方法、出院后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 重点教会患者掌握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方法,即患者自主地反复进行收缩肛门及阴道的动作,锻炼时可采取站位或坐位、卧位、蹲位,吸气时努力收缩肛门及阴道, 呼气时放松,每次收紧不少于3 s,然后放松,连续做15 ~ 30 min,每日进行2 ~ 3次,6 ~ 8周为1个疗程。 ( 2) 出院当天向患者发放医患健康联系卡,内容包括科室电话及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主治医生联系方式, 复诊所需材料、时间及地点。( 3) 出院后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向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同时对患者提出的康复护理问题进行解答。( 4) 建立患者间经验交流平台,根据患者意愿以QQ群、微信群的方式建立患者交流平台,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由护士长担任群的管理员,由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进行每日轮值,随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同时鼓励患者之间交流经验及心得体会,互相勉励,共促健康。

电话随访内容包括: 了解病人出院后的健康状况及对健康指导的掌握情况,了解病人出院后的依从性, 有无不适症状,手术后疾病改善情况。例如是否了解盆底肌锻炼的方法,是否遵医嘱进行了盆底肌肉锻炼, 是否了解生活中的疾病注重事项,是否能遵医嘱避免久蹲、持重物等增加腹压的运动,对于身体出现术后不适的症状都会采取哪些措施,复诊时间是否了解等。 针对病人的回答给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内容涵盖饮食营养、合理用药、活动、休息、情绪等。回访近结束时,对上一次的回访进行效果评价,同时征求患者健康信息需求、对于回访工作及医院的意见,持续改进及提高医院工作。最后,对于回访内容及时、详实地记录,总结问题,使下一次的延续性护理回访更具针对性[12,13]。

1.3评估方法判定

1. 3. 1盆底综合肌力测定于患者出院当日及出院的6、12个月,应用手测肌力法结合阴道肌电图肌电压测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盆底综合肌力测定, 比较两组患者的盆底肌恢复情况。受检者取膀胱截石位,测试者手指进入阴道内与肌肉接触,嘱患者收缩阴道,判断其盆底肌力,盆底肌收缩力评为0 ~ 5分,评分越高,说明盆底肌力越好[14]

1. 3. 2生活质量调查问卷采用盆底疾病生活影响问卷-短表7( pelvic floor impactquestionnair-short form 7,PFIQ-7)[15]、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相关问卷-短表20 ( pelvic floordistress inventory-short form 20,PFDI-20)[15]、 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问卷-短表12( pelvic organprolapse / urinary incontinence sexual questionnaireshort form 12,POSQ-12)[15]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1. 3. 3自制问卷调查出院6、12个月采用统一自制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自觉症状、健康教育效果、自我保健行为、依从性及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出院当日两组患者盆底综合肌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盆底综合肌力比较,实验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表1) 。术后12个月复诊率、自我保健能力、医护工作满意度等方面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表2) 。术后6、12个月两组患者自觉症状比较,便秘症状的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尿失禁、盆底肌肉紧张痛、下腹坠胀感等不适症状的发生率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表3、4) 。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测评得分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 P < 0. 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5) 。

3讨论

3.1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开展延续性护理的意义

延续性护理是指对变换健康照护场所的患者进行协作性、连续性护理,通常指医院到家庭或社区的延续性随访和指导[16]。在国外,延续性护理于20世纪90年代起受到极大关注,其将工作由医院延伸至患者家庭,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17],而该护理措施在我国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18]。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手术并不能一劳永逸,术后没有持续有效的保健,患者仍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延续性护理对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术后患者就显得尤为重要。

3.2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开展延续性护理的宗旨

患者经手术治疗出院后,护理形式由医院转为家庭。此时,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康复知识的掌握呈现出必要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的盆底损伤情况各有不同,每个人初始的肌肉收缩能力、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术后盆底肌肉康复是无法统一治疗标准和固定训练模式的,必须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针对每个患者的自身情况及在康复过程中的效果做及时的调整,制定个体化的训练模式和方案。传统的护理模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术后患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的需求。通过调查数据显示[19,20,21],大部分盆底障碍疾病病人在出院后短期内的依从性良好,但随着盆底功能恢复渐入佳境,病人易麻痹大意,忽视必要的预防保健,某些后续的治疗措施也得不到落实[13]。此时,通过延续性护理将膳食、盆底功能锻炼必要性及方式、良好生活习惯养成、术后不适症状缓解方法、复诊时间等健康教育知识及时传递给患者,对患者在院内和院外的治疗采取跟踪性护理,有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帮助,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维持治疗的连续性、有效性和完整性,并结合医学心理、社会、公共关系等知识,高质量地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22]。系统、连贯、有针对性的后续护理,既显著地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自我保健能力和复诊率等,同时也很好地彰显了医护人员的爱心。

3.3盆底功能障碍术后延续性护理的随访时间把握

盆底功能障碍出院患者的延续性随访护理应根据患者出院后身心恢复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出院后的10 ~ 15 d患者身体基本恢复,心理逐渐放松, 是掌握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要及心理状态、进行首次回访的最佳时机。出院后的2 ~ 3个月,患者盆底肌肉较前恢复更佳,易麻痹大意,忽视必要的预防保健知识,某些后续的治疗措施也得不到落实[13]。此时,最适宜进行第2次电话回访,督促并提醒患者合理膳食, 增强肌肉营养,避免便秘; 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避免增加腹压的不良生活习惯,按时复诊等。出院后的6 ~ 8个月,患者已经完成了首次复诊,此时适宜进行第3次电话回访,督促患者坚持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患者产生懈怠心理。患者出院后的10 ~ 12个月,延续性护理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最后一次随访,再次评估患者的身体康复情况及心理状态,强化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3.4不足之处

本研究调查对象仅涉及了应用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其它术式未有涉及,样本量较为局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此外,本研究中,延续性护理对术后患者便秘发生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未来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3.5启示

延续性护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进一步完善了整体护理的内涵,对医疗知识的普及,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疾病复发,提高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质量等有重要意义[22]。目前,国内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术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还鲜有报道, 本研究结果表明系统有效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措施临床上易操作,对盆底功能障碍术后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延续性护理对盆底功能障碍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盆底病房因盆底功能障碍进行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42)和对照组(n=49),两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盆腔脏器脱垂程度、手术方式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出院后,对照组患者不给予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远期预后的效果。结果:术后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盆底综合肌力评分,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65±0.95)、(3.73±0.88)分,实验组患者分别为(3.86±1.00)、(4.69±0.51)分,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适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实验组除便秘外,尿频、下腹部坠胀感、盆底肌肉紧张痛等症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复诊率为85.7%,实验组为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从性、自我保健能力等方面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出院后的复诊率及依从性,促进患者盆底综合肌力的恢复,利于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及降低复发率等术后远期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术后持续性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患者中男52例, 女26例, 年龄19岁~78岁, 平均年龄 (42.3±12.5) 岁。入院时意识情况:清醒患者5例, 模糊患者18例, 昏迷患者55例;出血类型:硬膜外出血12例, 硬膜下出血50例, 基底节脑出血破入脑室16例。经CT检查均有手术指征, 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 术中置入ICP监测管。

1.2 方法

使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Codam颅内压监测仪, 对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患者, 术中在脑室内或硬膜下放置ICP监测仪的感应器, 外接颅内压监测仪, 术中进行校零, 测试监测仪的性能, 确保其能正常工作, 无机械性误差, 重新开启机器后均需要预先调零。

1.3 ICP评定标准[4]

ICP正常<15 mm Hg, 轻度增高15~20 mm Hg, 中度增高20~40 mm Hg, 重度增高>40 mm Hg。

2 结果

在监测过程中, 17例患者发现颅内压突然升高, 骨窗压力高, 触之如额, 立即外出行头颅CT检查, 发现颅内再出血, 再次行开颅血肿清除术。59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升高, 通过及时的脱水治疗, 恢复良好。2例患者出现弥散性脑肿胀, 术中脑组织膨出, 脑干功能衰竭死亡。

3 护理

3.1 ICP管道护理

3.1.1 妥善固定ICP监测系统

包括颅内的探头、连接探头和显示仪的光纤、显示仪三个部分, 连接探头和光纤应避免扭曲和拖拉, 术后入病房后应予以妥善固定, 将光纤二次固定于前额皮肤。

3.1.2 引流通畅

术后置入脑室外引流管患者, 按脑室外引流护理常规落实护理, 协助医生取合适高度, 观察引流液量, 保证引流通畅。

3.1.3 置管时间

ICP监测时引流导管和光纤探头不能放置时间过长, 一般放置时间不能超过7 d, 而颅脑术后再出血多发生在48 h内, 脑水肿高峰期在术后3 d~5 d, 本组患者ICP置入时间最短3 d, 最长9 d, 平均6.2 d。拔管前1 d可先行夹闭脑室外引流管, 如不出现颅内压异常增高, 或患者意识状态改变, 说明脑脊液循环正常, 可协助医生拔管, 拔管后观察穿刺点敷料渗液情况, 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2 ICP数值监测及处理

如果颅内压在正常范围, 原则上不主张应用降颅压药物;15 mm Hg25 mm Hg, 增加脱水药物, 开放脑室外引流后, 颅内压短暂下降后又有回升, 常提示颅内有再出血的可能, 应协助复查CT, 发现再出血时再次行外科干预。

3.3 避免影响颅内压相关因素

3.3.1 体位管理

全麻术后患者6 h内取去枕平卧位, 6 h后如没有禁忌证患者, 均给予床头抬高30°, 促进头部血液回流, 减轻脑水肿。

3.3.2 气道管理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由于经口插管、意识障碍、舌根后坠、咳嗽反射降低等因素影响, 容易使气道受阻, 所以术后患者应加强气道管理, 持续监测脉氧情况。对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 及时评估痰液黏稠度, 痰液黏稠者给予持续气道湿化, 定时翻身、叩背, 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按需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3.3.3 镇静镇痛管理

开颅术后患者由于大脑去皮质功能异常, 患者多存在躁动现象, 躁动患者可使脑耗氧量增加, 颅内压升高。对于躁动患者, 给予适当约束, 遵医嘱给予药物镇静, 对于镇静中的患者按照2013年《镇静镇痛指南》推荐的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 (RASS) 对镇静患者进行评估, 了解镇静效果, 及时调整镇静药物剂量。

3.3.4 体温护理

术后患者2 d~3 d内多出现吸收热, 术后体温升高可使脑耗氧量增加, 加重脑水肿, 使ICP增高。所以术后患者q 4 h监测体温情况, 对于吸收热一般不超过38.5℃, 可给予物理降温, 如温水擦浴、冰袋降温;体温大于38.5℃患者, 遵医嘱予以药物降温, 对于中枢性高热患者可持续冰毯降温或使用亚低温冬眠疗法。

3.3.5 排便护理

术后观察患者排泄情况, 术后患者多留置导尿, 观察尿液引流情况, 避免引流管受压或反折导致引流不畅。对于进食后3 d未解大便的患者, 遵医嘱给予大黄粉5 g鼻饲, 同时使用开塞露2支肛塞通便, 以解决患者便秘问题。

3.4 预防ICP监测并发症的发生

ICP监测的常见并发症有感染、出血、脑脊液漏等, 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传感器接头处用乙醇纱布包裹, 每日更换, 患者头部垫一次性小单, 潮湿后及时更换, 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 遵医嘱给予抗感染治疗。观察穿刺点渗血渗液情况, 及时汇报医生并处理。

4 讨论

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术后进行颅内压监测, 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了解术后脑水肿情况及颅内再出血情况;同时持续颅内压监测为临床医生应用脱水剂提供了客观依据。护理人员对颅内压监测患者实施标准护理措施, 从ICP管道护理、及时准确地监测ICP数值、避免影响颅内压相关因素及预防颅内压监测相关并发症四个方面落实ICP监测护理工作, 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病情变化,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曹伟新, 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363.

[2]刘爱华, 颅内压监测的应用价值及发展趋势[J].中国综合临床, 2003, 19 (8) :680-681.

[3]杨勇, 杨义, 王任直.颅内压监测技术的进展[J].中国微创神经外科杂志, 2008, 13 (6) :284.

颈椎骨折术后护理 篇9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临床上常见合并高位脊髓损伤伴截瘫,伤情常较严重而复杂,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生残疾,使患者丧失全部或部分生活自理能力,且并发症较多[1]。因此,护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我科收治颈椎骨折并发高位截瘫患者7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颈椎骨折病人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15~60岁,平均41岁。车祸伤18例,高处摔伤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意识清楚,伴截瘫7例,余无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卧床时间最短12天,最长81天。

2 护理方法

2.1心理护理 患者因突然发生的意外致使截瘫,使患者心理和生理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由于长时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会产生顾虑。护士应多巡视病房,安慰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压疮护理 采用平卧或侧卧位,应用马蹄枕或沙袋固定头部,避免因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缺血缺氧而易发生褥疮,应做到五勤。每2h翻身1次,采取轴线翻身,即头、颈、脊柱呈一条直线。良好的膳食对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体质、增加机体免疫力十分重要,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2.3大小便护理尿失禁 患者应留置导尿管,便秘的患者可给予缓泻剂,及时清洗臀部和更换被服,并保持会阴部清洁,导尿管采取4h开放1次,以刺激膀胱括约肌功能恢复。待夹闭导尿管膀胱内尿液充盈有排尿反射时,方可拔除导尿管。鼓励进食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2.4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高颈段骨折者,要注重呼吸情况,因骨折压迫,易造成脊髓水肿,影响呼吸。必要时,可备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包、呼吸机等。

2.5伤口敷料及引流液的护理 正常情况下,术后切口内常规留置负压引流管24~72 h,认真观察引流液的量、色、质并做记录。术后24 h内切口引流液量应少于100 ml,若引流液过多,色鲜红,切口敷料渗血多,周围局部隆起,颈部增粗,患者自觉呼吸费力,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6 感觉及运动功能的观察 详细观察肢体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肢体有无抽搐及麻痹平面的变化;牵拉尿管检查膀胱感觉,尿管间断开放。每个班次都检查并行书面交班,对瘫痪患者,记录截瘫平面。

2.7呼吸道的护理 鼓励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深呼吸,每2h帮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对于气管切开患者应进行吸痰、湿化气道、清洁口腔等护理,定时更换消毒气管内套管,用双层湿纱布覆盖气管口,雾化吸入每日2次。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

2.8预防泌尿系感染、结石及便秘 鼓励患者多饮水,不输液的患者每日饮水达3000~4000ml,每日清洗会阴部2次,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并用0.2%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膀胱冲洗每日2次,每日更换引流袋,每周更换尿管并妥善固定,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严密观察记录尿的性质、量、颜色,定时开放,每4~6h开放1次,定期做尿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鼓励患者进行腹式呼吸,教会家属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环绕按摩腹部,也可给予热敷,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证每2~3天解大便1次,必要时可应用润滑剂或缓泻剂。

2.9高热护理 体温高时应及时给予降温,保持体温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内。可采用药物及物理降温两种方法。对中枢性高热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缓解,如酒精擦浴、冰水灌肠、冰水洗胃或冰毯,空调室;胸部听诊及床旁胸片确定肺部感染,查尿常规確诊泌尿系感染[2]。

2.10加强功能锻炼 为了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避免关节僵硬,早期协助患者进行上肢、下肢、股四头肌有节奏地收缩与放松活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按摩时手法应轻柔,缓慢。晚期则鼓励患者进行撑臂,伸、屈膝关节等方面的功能锻炼。每日不定期活动数次10min,被动活动以不产生疲劳感为准,以后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与时间,活动范围由小到大,逐步适应,达到恢复生理功能的目的[3]。

3护理结果

该组病例26例全部未发生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无褥疮发生,四肢各关节功能被动活动正常。

4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不仅增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知识,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沟通,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全过程,使患者了解每项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作用,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护理质量。对出院患者要做好出院指导:(1)3个月内带石膏颈围保护颈部,避免颈部屈伸和旋转活动。(2)若颈部出现剧烈疼痛或吞咽困难、有梗塞感,可能为植骨块移位或脱落,应即时回院复查。(3)术后3个月,经拍X线片示植骨椎间隙已完全融合后,可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开始时做颈部屈伸、旋左、旋右活动,然后再做颈部旋转活动。注意颈部勿做剧烈活动,防止再损伤。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若出现颈部不适时应暂时停止。

5 护理体会

颈椎骨折所致的高位截瘫患者因病程长,长期卧床,并发症多,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危及生命。我们根据病人的临床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配合医生采取可靠有利的护理措施。在精神上给予安慰鼓励,使患者振作起来,树立信心,积极配合 治疗 护理,缩短卧床时间,从而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金芳.骨科临床使用护理.北京: 科学 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

[2] 李秀燕.心理护理在伤残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中华临床与实用医学杂志,2008,5(12):75-76.

术后持续性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所选病例随机抽取2013年11月~2014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0例手术治疗患者, 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多12例。所有患者病程持续时间最长13 d, 最短1 d, 平均病程 (6.3±2.3) d。100例患者依照具体的护理方法分为改进组与常规组, 每组50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 护理内容包括健康指导、饮食指导与用药护理等。改进组使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具体的护理措施为:强化患者营养摄入, 保持病房环境卫生。 (1) 手术室空气质量降低, 容易诱发长时间手术感染率的提升, 所以应提升患者和施术者的卫生健康, 减少细菌排放量。紧急手术患者可以在手术前快速擦拭患者的身体与清除患者的呕吐物, 提高患者的洁净度; (2) 强化脑脊液漏患者体位护理与切口护理, 对患者使用常压引流方式,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把引流袋放在切口的平面位置以下, 以避免发生引流袋回流而诱发颅内逆行感染; (3) 脑室外引流情况下, 护理人员需要对引流瓶高度做有效控制, 以避免发生因为脑脊液回流而诱发临床感染。引流瓶与引流管使用一次性无菌物品, 操作过程中如果出现引流阻塞不可使用上下插入操作, 而是需要通过左右轻旋以防止逆行感染情况的出现。使用挤压引流管的方式将组织碎块阻塞引流管的问题解决, 避免因为脑室端冲洗而诱发颅内感染; (4) 需要紧急置管的患者, 需要在48 h内更换导管, 选择薄膜敷料将导管行固定处理, 针对疑似污染的病理要及时更换。尽量少使用对静脉有较大刺激性作用的药物, 以防止发生静脉炎感染的情况; (5) 针对实施后颅凹手术的患者, 因为这一手术的位置相对特别, 其出现脑脊液渗漏的几率很大, 所以, 在结束手术治疗之后, 为了避免感染的出现, 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适量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为了防止颅内感染的出现, 可对患者实施腰穿持续性引流。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不同部分感染发生率情况进行记录与对比;同时依据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就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 总分为100分, 其中60分 (不含60分) 以下为不满意, 60~84分之间为满意, 85分以上为十分满意。本次共发出100份问卷调查表, 且全部收回。满意度= (十分满意+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部分感染发生率情况分析

改进组患者总感染率20.0%, 常规组患者总感染率44.0%,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患者满意度情况分析

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发现, 改进组患者中有39例十分满意, 9例满意, 2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96.0% (48/50) , 而常规组患者中有31例十分满意, 11例满意, 8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84.0% (42/50) ,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常规组相比, aP<0.05

注:与常规组相比, a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对比使用持续质量改进与两组的术后感染率发生情况, 发现神经外科术后感染容易发生感染的部位是颅内、下呼吸道和泌尿道, 而影响感染率的因素有手术时长、血流感染、脑脊漏液、不合理置管等[2], 显示神经外科术后护理需要从细节着手, 全程监督。

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核心是全程高质量控制, 其所重视的是在传统护理基础上提升更高的护理标准, 保持护理质量管理始终在一个良性运行环境中执行, 神经病外科的临床护理过程中, 可以选择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措施以实现对术后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以切实提升临床护理效果[3]。

李静等[4]研究指出, 实施持续质量改进, 对提升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控制护理现场质量等都有促进性意义, 能够让医护人员在重视本职工作的基础上, 更好的注意感染管理与控制。本次研究中显示持续质量改进能显著降低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率, 相比常规护理的44.0%, 改进组20.0%的感染率明显更低, 表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式, 在预防与控制术后感染作用上有切实作用[5]。

综上所述, 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开展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对降低术后感染率有显著效用, 临床应用价值现实性意义明显。

参考文献

[1]刘欣菊, 谷海英, 刘欣梅.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效果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4) :6004-6006.

[2]应莲琴, 王卫珍, 唐慧琳, 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普外科意外拨管中的应用.医院管理论坛, 2014 (2) :37-39.

[3]吴金香, 沈立芳, 吴丽红.持续质量改进在预防神经内科留置尿管感染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10) :940-941.

[4]李静, 田丽, 李想, 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神经外科术后感染中的应用.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4) :556-559.

上一篇: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下一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