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责任险

2024-10-23

第三方责任险(共12篇)

第三方责任险 篇1

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 西方掀起的放松管制浪潮, 市场机制迅速地推动了运输业发展, 并伴之以企业回归主业、集中核心业务的高涨呼声, 第三方物流得以诞生, 日渐成为一个新兴行业。然而, 第三方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出现, 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专门的第三方物流立法, 其他立法中也没有与第三方物流相关的法律条款, 更没有涉及第三方物流合同双方实体的民事权利与义务关系。这些都导致了物流合约风险的广泛存在, 因此, 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识别市场风险、利用现有的相关立法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就显得极其的重要。

有关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在国际上的定义尚不统一, “第三方物流服务公司”仅是物流服务提供者作为发货人 (甲方) 和收货人 (乙方) 之间的第三方, 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参与者, 而是代表甲方或乙方。本文认为, 广义上的第三方物流是提供部分或全部企业物流功能的服务的一个外部提供者, 包括提供运输、仓储、销售物流、财务等服务的提供者。

第三方物流的责任风险分析

现代物流活动由买卖双方自己完成的比例越来越低, 当由第三方来完成物流活动时, 订立各种合约成为必要。由自己完成还是委托第三方完成, 总的物流责任风险在量上不一定发生很大的变化, 但是, 责任风险承担主体发生了变化。通过物流合约, 物流风险在合约当事人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物流合约风险主要是指基于物流合约产生的当事人违约的风险。物流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均存在违约的可能, 这些违约行为对另一方当事人来说就是一种风险。同时, 对违约方而言, 需要依照法律规定或合约的约定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也是一种责任风险。

第三方物流在从事物流业务中所面临的责任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三方物流与服务需求方之间的物流主合约风险。第三方物流与服务需求方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主要通过物流服务合同来约束, 并在物流服务合约中承担着很大的法律责任。这些责任风险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有关第三方运输及第三方仓储的相关条款而确定, 如第2 9 1条明确规定:“承运人应当在约定期间或合理期间内将旅客、货物安全运输到约定地点”, 这就包含了第三方物流“按时、安全、准确运输义务”的一些法律责任。因此, 在物流服务过程中, 无论何时何处或者货物是否在其实际控制之下, 或转由其他公司运输或保管, 只要合同标的出现了问题或隐患, 第三方物流都必须承担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此外, 在物流业日益发达的情形下, 服务需求方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也更为严格, 第三方物流能否按照合约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数量等要求完全地履行合约也成为导致合约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方物流与物流协作分包商之间的分合约风险。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 由于物流企业自身资源的不足, 并不具备实施物流业务各个环节的能力, 第三方物流经常会将一定的业务委托给物流协作分包商完成, 这就在当事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第三方物流分包本质上强调第三方物流与分包商之间的合作, 强调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 而对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方式完成。但是, 在第三方物流服务过程中, 第三方物流与分包商之间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两个问题, 即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也就是说, 分包商可能不具备提供某种质量水平的能力, 而可能做出错误的质量承诺, 也可能采取欺诈行为, 存在着败德行为问题。在物流运作的全过程中, 当客户发生损失时, 无论是物流服务商的过失还是分包方的过失, 一般都由第三方物流首先承担对客户即货方的赔偿责任。尽管第三方物流事后可以向违约的分包商索赔, 但在对分包商的追偿中, 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得到完全赔付的。

第三方物流与信息系统提供商之间的合约风险。高效的物流管理已被许多第三方物流视为节省成本、增加效益和使其服务具有竞争性价格的关键, 许多先进的信息与通讯技术被第三物流服务商利用, 以提供物流服务的高效运作。在物流领域, 信息与通讯技术一般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条形码、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订货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卫星跟踪系统、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但是, 第三方物流在选择自己的信息技术服务商以设计、建立、维护物流信息系统的高速、有效运转时, 同样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系统出现问题;二是商业秘密受到侵独。虽然第三方物流与信息系统提供商的法律责行可由法律和合同来确认, 但当发生上述系统毁坏造成资料全部丢失, 损失巨大, 而又无法确定何方责任时, 第三方物流仍需首先对服务需求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三方物流责任风险的法律防范途径

目前, 我国仅在《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及《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中确定了货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 但是关于第三方物流的法律地位只能依据《合同法》中有关第三方运输、第三方仓储的条款。因此, 在现存物流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下, 第三方物流必须充分地利用《合同法》、《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 明确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以规避可能产生的责任风险。

首先, 依据相关法律, 重视物流服务合同的签订, 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责任。对于延迟履行责任、存货损失、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的法律责任, 第三方物流应当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诚信原则”来分担责任, 该原则仅以过失为其责任基础且要规定一责任限额。第三方物流在签订物流服务合同时需要参照《合同法》和《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及相关条款来清晰地划分各方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关系。对于与分包商、信息技术商之间的合同, 第三方物流必须在有法律专业人员和物流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下, 平衡与客户之间合同的赔偿责任条款, 明确各方的法律责任。在法律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双方要对“不可抗力”的概念和责任划分作明确规定。

其次, 建立物流分包商的选择机制, 实施控制与风险管理。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 分包商是整个供应链的源头, 对分包商的评价和选择是物流服务供应链合作关系运行的基础。分包商在服务质量、服务成本、服务水平方面都直接影响这第三方物流的成功与否, 也直接涉及第三方物流的经营风险与法律责任。因此, 第三方物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建立分包风险控制体系, 避免风险事件。在实施分包风险控制之前, 要根据分包风险识别和分包风险评估的结果, 制定出分包风险控制的体系, 从而使分包风险控制更加程序化。另外, 第三方物流还要根据分包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以及风险控制的资源来确定分包要控制的风险事件。落实分包风险控制的责任。第三方物流必须将分包风险控制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员, 这些人员必须对自己控制的风险负相关责任。分包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价。分包风险控制效果的评价是对分包风险控制方案的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 包括对分包风险控制技术的实用性和分包风险控制收益的分析和评价, 以为未来的物流分包商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最后, 采用投保的方式来转嫁风险, 分担风险责任。由于现代物流服务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不仅与第三方物流本身的管理水平有关, 还涉及到物流分包商、信息技术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对于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过错导致的风险, 通过投保, 该风险可转由保险公司承担。对于加入保赔协会的会员, 协会还可对公司管理体系提出建议, 提供各种国际上防范经营风险的有效方法, 通过投保能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除此之外, 还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情况, 附加盗窃责任保险、提货责任保险、冷藏货物责任保险、错发错运费用损失保险、流通加工和包装责任保险等。

第三方责任险 篇2

鉴于()公司(以下简称“甲方”)与贵方公司(以下简称“乙方”)于××××年××月××日签署了《合作开发协议》及《股权回购协议》。根据该两份协议的约定:①甲方应先投资××××万元与乙方共同成立××项目公司(以下简称丙方);②甲方于××××年××月××日前筹资×××××万元,由丙方缴纳竞拍土地保证金;③××××年××月××日前,甲方筹资3亿元,由丙方缴纳a地块全部土地出让金及b、c、d三块土地50%的土地出让金。同时,在××××年××月××日前,甲方将持有的()股权转让给乙方。

为了确保甲方完全履行上述两份合同项下的出资到位义务和按时转让股权义务,我公司自愿向贵方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保证责任如下:

1、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合作开发协议》和《股权回购协议》项下由甲方出资的本金、利息、罚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乙方、丙方实现全部债权的费用等。

2、乙方、丙方无须先向甲方追偿或起诉或处置抵押/质押物,即有权直接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即保证人保证责任与抵押物的担保系平行的、并列的,乙方、丙方可以优先实现保证债权,不受抵押/质押物担保物权存在的影响。

3、如存在两个以上的保证人,各保证人均对甲方前述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对乙方、丙方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即各保证人之间的保证责任亦是平行的、并列的。

4、本保证独立于上述《合作开发协议》及《股权回购协议》,此合同项下的抵押物的担保不成立(不论是否因甲方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造成的)、被确认无效、被撤销、效力待定或乙方、丙方单方面解除、抛弃,或发生抵押/质押物灭失、毁损(不论灭失、毁损系由谁的原因造成的,或者因不可抗力)情形,保证人仍对甲方前述合同项下的全部债务向乙方、丙方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不因抵押/质押物的担保不存在而产生任何影响。

5、保证期限自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两年。

6、甲方及甲方授权代表与乙方、丙方达成的任何补充协议、展期、对帐单等,均自动对保证人发生法律效力。

7、保证人特别承诺:在乙方、丙方债权未获完全清偿前,保证人暂不行使对甲方及其他保证人的追偿权,待乙方、丙方所有债权获得清偿后,保证人才有权行使该等权利,否则乙方、丙方有权要求保证人全数交还。

本公司愿意对本保证书进行公证并赋予强制执行的效力,如果×××××控股有限公司未按照《合作开发协议》及《股权回购协议》履行义务,本公司愿意接受公证机构出具执行证书、接受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自愿放弃对该执行的抗辩。

本保证书一经签发不可撤销。

保证人(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营业执照号码:组织机构代码:

浅论从事第三方物流的责任风险 篇3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责任 风险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一、与客户签订合同产生的责任风险

第三方物流商在进行物流活动时要与客户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物流合同中,一般都规定了物流商对物流活动全程负责。物流商从接受货物开始到最终将货物交付到客户手中的整个过程中,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是否在物流商实际控制之下,无论是否属于物流商自身责任,只要不是货主或货主的代理人的原因或可适应的法律规定的免责范围引起的货物损坏或灭失和客户的损失均由物流商负责。

1.对货物损坏或灭失负赔偿责任的风险

第三方物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当事人,对物流活动的全程负责。不但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还要为代理人、分包人、受雇人的过失引起的货物损坏或灭失承担责任。 如E物流公司和A先生签订了从成都到新加坡的运输合同,E物流公司没有船舶,他将海运段的运输交给C船公司承运,C船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因未妥善管事货物,使货物部分损失,货主A先生要求E物流公司赔偿,虽然货物损失的责任不是E 物流公司造成的,但E物流公司是对全程运输负责。E物流公司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2.未按时交货的责任风险

客户对第三方物流特别配送业务的时间要求很高,一般在物流合同中都以明确的条款加以规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完整无损的货物以精确的数量送到准确的地点,直接上生产线或上货架。所运的货物不仅要求数量正确,还要保证质量,不能出现短少,残损。如未做到按时、按质、按量提供货物,会给客户带来经济损失,物流商都要负责赔偿。会承担很大的责任风险。如某物流商经过招标取得某公司的空调机总成流水线半成品件的配送业务,配送合同规定,每天上午9点以前配送卡车靠上流水线配件卸货平台,但有一天,配送卡车未按时到达,10分钟不到,生产线开始空转,到12点物流商的车队才到达,生产线停产3个小时,使某公司损失数百万人民币,此案中物流已构成违约,应赔偿某公司的停产损失。

3.合同条款不合理的风险

物流商与客户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主要体现在所签的物流合同中。有时候一些大客户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在谈判中所处的有利地位,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和条件,甚至将运输所用的法律规定的免责条款和赔偿责任限额都删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货物损坏或灭失,即使物流商无任何过失,也得承担无限赔偿责任,面临的风险极大。

二、与分包人的责任风险

1.分包人的信用风险

第三方物流是物流活动的组织者,在物流活动中,有的环节由自己实施,而有的环节却需要分包人来具体实施,分包人的资信好坏对第三方物流的影响极大,资信好的分包人合作不仅能降低物流经营成本,还可以使物流商的责任风险降到最低,但如果遇到分包人的资信不好,有欺诈行为,甚至突然破产或倒闭,物流商的责任风险会极大。如2001年12月某物流商承运一批货物,遇到一个十分狡猾的分包商,分包商雇佣了一位有合法证件的司机。然后在运送途中,他突然让司机提前下车,转由他本人驾车逃离。结果价值80多万元的整车货物不翼而飞。

2.与分包商的合同责任风险

第三方物流在多数情况下是物流合同的当事人,对物流活动全程负责。无论是物流商的过失还是分包人的过失,都要由物流商先对客户进行赔偿。尽管物流商向客户赔偿后,可向负有实际责任的分包人进行追偿,但由于物流商与客户和分包商所签合同是背对背的合同,所适用的法律也往往是不一样的,其豁免条款、赔偿责任限额及诉讼时效也是不同的,使物流商常常得不到全部赔偿。如某物流公司与客户签订海上运输合同,把一批货物从上海运往新加坡,合同规定适用汉堡规则。

三、与信息系统提供商所签合同的责任风险

现代物流离不开信息技术,在物流活动中,由于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可以随时获得反应仓储和运输等物流活动真实,、准确、连续的动态信息,不但第三方物流提供者依靠它来掌握与控制货物的动态,而且客户也通过它掌握货物的信息。但如果物流商网络系统不健全,需要与信息服务供应商签订协议,使用他们的网络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信息系统发生故障,物流业务不能正常进行,不能向客户及时提供信息或提供的信息有误,严重时客户资料全部损失,给客户造成的损失,物流商应该负赔偿责任。

四、对第三者的法律责任风险

第三方物流商除对以上情况负责外,还要对第三者造成伤害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第三方物流商对第三者的责任随时都可能发生。如物流商用自己的运输工具运送客户的货物,发生运输事故并伤及行人,这时不但要承担运送货物损失的赔偿,还要承担对行人造成伤害的侵权责任。再如第三方物流商使用自己的仓库存放易爆炸的危险品时,因管理不当发生爆炸,造成周围居民房屋损坏或人身伤亡,物流商除要承担客户存在仓库的货物损失外,还要承担周围居民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法律责任。第三方物流商对此必须十分重视。

五、方案设计方面的责任风险

一些物流商会针对客户的原有流程进行分析研究,为客户设计或修改物流方案,收取报酬。但该方案达不到预期的要求,甚至有严重错误时,对客户造成的损失,物流商应承担法律责任。如某客户为降低物流成本委托物流公司对原来的物流方案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物流方案在实施中,发现物流成本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物流公司应赔偿对客户造成的损失。

六、投资的责任风险

投资的责任风险是物流商对物流实施和设备投入和建设时遇到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为现代化程度较高,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如组建或改建自动化的配送中心仓库,建立信息网络及配套升级,购买储运各类物品所需设备及运输工具,均面临着很大的投资风险。如某物流公司与客户签了长达5年的运输集装箱货物的运输合同,物流公司为此购买了集卡车,在1年后,对方提前终止合同,集卡车又无其他客户使用,给物流公司造成巨大的投资损失。

综上所述,从事第三方物流责任大,存在很大的风险。第三方物流商在业务活动中,必须了解其承担的责任,做好防范措施和补救方法。第三方物流商可以通过选择信用好,操作规范的客户、分包商、信息系统提供商合作,和他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签订物流合同要合理完善,服务范围要明确;对职工进行业务培训,使其掌握物流的知识和环节;制定管理程序,对物流活动过程和从业人员严格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办理相关的责任险等措施防范和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为企业取得更好的效益。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国际多式联运与现代物流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110-120.

[2]屈冠银.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3]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国际货运代理基础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89-95.

[4]中国商业技师协会、市场营销专业委员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现代物流管理与实务 [M].北京,2003.78-82.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民事责任探讨 篇4

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主要体现者和承担者, 从产生之初就备受物流界瞩目并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大趋势。第三方物流是相对于第一方物流 (卖方物流) 和第二方物流 (买方物流) 而言的, 它作为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主体, 不拥有商品的所有权, 不参与商品的买卖, 而是在一定时期内为“第一方”发货人和“第二方”收货人提供建立在物流合同基础上的一系列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由于这种提供物流服务的关系是以合同的方式确定的, 第三方物流也常被称为合同物流或契约物流。第三方物流主要由以下两个要件构成:第一, 主体要件。即在主体上是指“第三方”, 表明第三方物流是独立的第三方企业, 而不是依附于发货人或收货人等任何一方的非独立性经济组织;第二, 行为要件。即在行为上是指“物流”, 表明第三方物流从事的是现代物流活动,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输、仓储等[1]。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出现是物流业向专业化、综合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一大进步。第三方物流改变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模式以及“事必躬亲”的经营理念, 具有服务更专业、节省企业费用、减少商品库存和资本积压、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提升企业形象等诸多优点。

2 第三方物流法律性质界定

2.1 第三方物流为委托合同关系

由于物流活动本身涉及的领域众多, 使得第三方物流法律关系学术界没有达成共识, 目前的争议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种法律关系:委托合同、间接代理、具有混合合同特征的特殊服务合同三种。本文认可第三方物流为民商事法律关系中的委托合同关系。诚然, 第三方物流合同中包括了多种法律关系的内容, 如委托关系、代理关系、行纪关系、居间关系、仓储关系等, 但第三方物流的内容绝不是以上若干种法律关系的简单加减, 而应该是一个作为整体的合同。深入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第三方物流从起点的物品离开发货人到终点的买货人接收, 其基础仍然是由物流需求人与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之间委托合同关系确立的, 期间的运输、仓储、送达等环节是作为整体的委托合同关系内实现合同目的的具体手段。物流合同符合委托合同的法律特征,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法律地位是委托关系中的受托方。相伴生的运输、仓储等合同内容为物流委托合同的一部分, 即主合同物流委托合同附带的从合同。另外, 若物流条款夹杂于分销、租赁等合同内, 只不过是在具体的合同中掩盖了物流服务的法律性质, 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第三方物流的委托合同性质。

2.2 第三方物流委托合同的特殊性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 第三方物流委托合同区别于一般的委

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王红艳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罗锐

托合同: (1) 第三方物流提供的是综合性的物流服务, 要求将各个环节的功能性物流活动高度集成, 以达到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因此, 在经济、快捷、安全的前提下,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具有自主设计整体方案的权利, 而一般的委托合同中受托人只能按照委托人的具体授权行事; (2) 物流委托合同的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义处理委托事务时, 外在表现是以受托人自己的费用处理委托事务, 这与一般的委托合同由委托人提供处理委托事务的费用是不同的。本文认为, 这一点可以理解成, 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为全权委托, 整个过程的花费已包含在双方当事人约定的结算费用中, 正是基于这一点, 受托方才有动力设计最优货物配送方案, 从而力求降低物流成本, 保证利润空间; (3) 物流需求人与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之间是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并不是一方多赚而另一方就少赚的传统交易方式,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提供的服务更加注重客户物流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效益, 其业务范围深深地触及到客户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甚至销售体系。双方之间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委托合同关系, 而是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形成了一种长期的共生共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而非短期的一次性合作。而一般的委托合同中的受托方是站在自己业务经营的角度接受委托, 双方当事人之间虽然也有联系, 但其关系一般来说是相对松散的; (4) 第三方物流委托合同不同于一般委托合同以受托人有过错为承担责任的依据, 因法律对该方面没有明确规定, 导致实践中第三方物流纠纷处理方式多样。

3 对我国第三方物流民事责任的审视

3.1 与第三方物流民事责任承担相关的法律规定

我国现行调整物流的法律规范都散见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际条约、国际惯例以及各种技术规范、技术法规中, 没有专门针对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应如何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规定, 纠纷的解决只能参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的归责原则不同, 必然导致承担责任的方式及范围不同。如, 我国《合同法》虽然原则上规定承运人的严格责任, 但除了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或者合理损耗以外, 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都可以作为承运人免责的抗辩。《合同法》第311条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但承运人证明货物的毁损、灭失是因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属性或者合理损耗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造成的, 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在仓储合同中, “保管不善”是保管人承担责任的必要构成要件之一。《合同法》第374条规定的保管合同 (准用于仓储合同) 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 “保管期间, 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 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合同法》第406条规定:“有偿的委托合同, 因受托人的过错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 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相应的委托合同的归责原则就被确定为过错责任原则。在货运代理合同中, 货运代理人作为货主的代理人, 双方之间形成的是委托代理合同, 归责原则实行过错责任制。但《海商法》第51条第1款对契约承运人作为代理人的责任归责原则为有限的过失责任, 又被称为不完全过失责任。

3.2 我国物流实践中第三方物流民事责任的承担

实践中,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承担民事责任有积极赔偿和消极赔偿两种。积极赔偿通常是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出于竞争压力, 为争取更多的业务量, 往往在归责原则的确认上承诺“严格责任”。从接收货物到最终交付货物的整个物流过程中, 只要货物发生毁损或丢失, 发货人或收货人都可以要求第三方物流经营人承担责任。第三方物流实践中采用严格责任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的责任心, 促使物流需求方采用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服务, 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利。该种操作方式最大化地保证了物流需求方的利益, 相应使第三方物流经营人承担更大的风险。即使第三方物流经营人投保, 往往保险公司在货物赔偿方面设置了免陪额, 所以, 因不可抗力、第三人侵权等造成货物损失,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从保险公司取得赔偿需全额赔偿物流需求方, 自身承担免陪额部分的损失。即使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在赔付后, 有权向运输、仓储等环节的实际完成人追偿, 但如上文所述, 由于所适用法律不一样, 其免责条款、赔偿责任限额及诉讼时效等都不一样, 致使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常常得不到全部的追偿[2]。另一种情况是第三方物流消极赔偿。因为物流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多, 保险公司往往只提供车险, 不做货物保险, 有些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便不愿承担责任, 采取拖延不赔的态度。即使赔偿也是有条件的: (1) 如果封条没有被打开, 物流公司是不负责赔偿的; (2) 在没有保价的情况下, 按照限制第三方物流赔偿责任的格式条款,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不管丢失货物的价值, 只同意按货物运输费用的几倍赔偿; (3) 若托运单写得过于简单, 没有注明货物的数量、价值等, 则发货人或收货人失去了索赔凭据; (4) 收货时第三方物流工作人员不提醒验货或借故要求先签单再验货, 收货人签单后发现问题, 第三方物流则以签了验货单为名不承担责任。这些推卸责任行为严重影响物流行业声誉, 侵害了客户的利益。

3.3 第三方物流民事责任归责原则的重新建构

为保证我国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而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建构合理的第三方物流民事责任归责原则。既然第三方物流合同为委托合同, 那么, 是否简单适用《合同法》第406条确定的有偿委托合同的受托人有过错才需承担违约责任?答案是否定的。物流经营人接收货物时有必要核实货物的品种、数量、外观完好度等信息, 签定收货单意味着双方无争议,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责任期间即从“接收起到交货止”。物流过程中货物基本上是在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的控制之下, 一旦发生货物丢失或损坏, 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由客户举证证明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存在过错, 这对客户显然不利;若适用合同法总则规定的严格责任原则, 无论货物的损失由谁造成, 都由第三方物流经营人首先对客户负责, 则第三方物流承担的责任风险过大。如何在客户和第三方物流经营人之间达到利益的平衡?笔者认为, 其一, 赋予客户风险选择模式, 客户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物流办理货物运输保险, 在未办理货物运输保险的情况下, 双方要约定赔偿条款, 《合同法》第312条规定了约定赔偿优先的法律适用规则。其二, 第三方物流已依照《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 履行格式条款限制或者免除自身责任的提示义务, 并由客户签字认可此类条款的内容。其三, 涉案货物的毁损并非第三方物流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所致, 而是在法定的免责事由之内, 不妨参照2010年7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2款中的过错推定原则:“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 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三方物流经营人对于损害的发生需要证明自己无失误:货主未如实申报货物事项;根据物流标的有运输、保管等特殊要求而未声明;发货人交付货物时毁损已存在, 并在接收单中有经双方签字的注明;收货人当场验货未提出异议后签单;符合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等。若无法提供以上证明, 即推定第三方物流经营人管理不当, 承担相应民事责任。第三方物流合同中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对保护物流合同当事人更直接, 也并未加重任何一方的负担, 只是需要当事人交接货物时具有谨慎义务而已, 是防患推诿责任、实现风险公平承担的最节约交易成本而又高效的方式。

摘要: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法律法规的空白, 实践中第三方物流经营人民事责任的承担, 都不利于现代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三方物流双方当事人之间是特殊的委托合同关系, 第三方物流经营人民事责任的承担有必要寻求严格责任制和过错责任制之间的平衡, 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实现风险的公平分担。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法律性质,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刘嘉安.论物流中的法律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 2006 (03) .

第三方责任险 篇5

___________公司:

鉴于贵公司与_________公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签署了编号为:_________《股权转让协议》。根据该协议,_________需向贵公司支付股权转让价款共计_____万元。为了确保_________适当履行上述付款义务,我公司自愿向贵公司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担保,保证责任如下:

一、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股权转让协议》项下的股权转让价款、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以及贵公司为实现股权转让而支付的费用等。

二、贵公司无须先向_________追偿或起诉,即有权直接要求保证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即保证人保证责任系平行的、并列的。

三、如存在两个以上的保证人,各保证人均对贵公司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即各保证人之间的保证责任亦是平行的、并列的。

四、本保证独立有效,即使《股权转让协议》无效或者被撤销,各保证人仍对贵公司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保证。

五、保证期限自股权转让价款应付之日起两年。

六、贵公司及贵公司的授权代表与_________达成的任何补充协议等,均自动对保证人发生法律效力。

七、保证人特别承诺:在_________支付股权转让价款前,保证人暂不行使对_________及其他保证人的追偿权,否则贵公司有权要求保证人全数交还。

本公司愿意对本保证书进行公证并赋予强制执行的效力,如果_________未按照《股权转让协议》履行义务,本公司愿意接受公证机构出具执行证书、接受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自愿放弃对该执行的抗辩。

本保证书一经签发不可撤销。

保证人(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营业执照号码:

组织机构代码:

第三方责任险 篇6

CSR做得好才有胜算

《进出口经理人》:对于中国进出口企业来说,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符合性有何重要意义?

David Horlock:说到CSR的重要性,我们首先要定义的是: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一般而言,CSR就是“to do the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情。在本地工厂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在遵守当地法律的基本条件下,工厂需要对员工的工作条件负责,这包括员工福利和安全保障等,同时也要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负责,以确保生产活动不会对其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杜绝废水、废气、废渣等)。

当海外买家进行采购的时候,买家会要求本地工厂能够完全符合上述条件。因此,为了符合买家的基本采购要求,最终赢得买家的青睐,工厂需要在CSR上面提前做好准备,并且有优异的表现。

《进出口经理人》:就中国进出口企业而言,目前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现状是怎样的?存在哪些不足,面临着哪些挑战?

David Horlock:在中国,不同行业在CSR方面所呈现的表现各有差异。总体而言,玩具企业的表现较为优秀,电子和成衣类企业的表现差强人意。换个角度看,出口企业因为受到海外买家的严格要求和监督,其CSR表现又优于内销企业。中国企业对于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和处理还有待改进。

另一方面,当今的年轻人找工作的时候,实现温饱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他们所追求的是最终生活方式的提升。如果企业不努力在CSR方面有所改进,将不能持久地吸引从业人员。而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当地的法律在执行中仍有需要改进的空间,只有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加强企业对于CSR的认识。实际上,中国企业都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好,只是缺少了外部的推动力。总之,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在CSR方面必须做得更好。

审核员不是“警察”是“伙伴”

《进出口经理人》:在企业社会责任认证认可方面,目前国际权威性的认证认可标准主要是哪几项?各自的侧重点在哪里?

David Horlock:目前国际通行的CSR认证和标准,按照侧重点不同可划分为四个方面,分别为:社会、环境、安全和质量。所对应的常见标准分别有:社会方面:ICTI、 WRAP、 BSCI、 SEDEX、 SA8000、EICC;环境方面:ISO14000;安全方面:C-TPAT;质量方面的HACC、 ISO9000等,以及其他针对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就Intertek而言,我们综合比较了各个标准,结合实际进行优势互补,也对应这四个方向开发了独立的CSR项目,分别为:社会责任方面的WCA评估 (Workplace Conditions Assessment);环境方面的TGI 可持续发展评估 (Think Green Initiative); 安全方面的GSV全球供应链安全验证(Global Security Verification);质量方面的SQP供应商资格验证计划 (Supplier Qualification Program),以便工厂在全球普遍认可和适用的前提下对自身能力进行提升。这些项目深化并提高了CSR的标准,执行起来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进出口经理人》:企业在进行社会责任认证认可的过程中,比如,在进行验厂或其他审核工作的时候,企业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何与第三方检测机构配合完成认证认可工作?

David Horlock:谈到这个,我认为工厂有一个观念上的问题需要转变,那就是审核员并不是“警察”,去纠察工厂的漏洞。我们认为,审核员更应该是“伙伴”,去发现问题并帮助工厂改进。

很多情况下,亚洲的工厂都力求审核结果的完美,让审核员无可挑剔,而在西方买家的眼中,工厂应当力求公开透明,把问题都客观展现出来并积极配合审核员的工作尽力去改进和提升。工厂审核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其生产活动已经符合了社会准则和买家的具体要求,说明工厂自身的能力建设已经达到一定的优良水准。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上述Intertek所开发的各种CSR项目,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理念:“My Factory, My Program——我的工厂,我的体系”,并且我们进一步开发了具有第三方公证行特色的B2B商贸平台,可以让工厂将自身的资质实力直接展现给全球各大买家。

《进出口经理人》:在完成社会责任认可工作以后,企业还应当如何持续改进?

David Horlock:关键词是“持续”,也就是在取得了CSR证书之后,工厂的表现一定要内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把符合CSR各项要求的优异表现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因为只有今天符合了买家的采购要求,意味着工厂已经具备实力,明天才能赢得更多买家的信赖。

第三方审核减轻企业压力

《进出口经理人》:在企业社会责任认证认可方面,Intertek的解决方案包括哪些?能为企业提供哪些完善和个性化的服务?

David Horlock:Intertek除了可以提供国际通行的各种CSR审核以外,上面已经提及的WCA、TGI、GSV、SQP等独立发展项目,可以为工厂的能力建设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工厂对于自身状况得以持续改进,最终赢得更多买家的信赖。

我们这些新的审核计划,通过将企业各方面的表现和同行业、国家甚至国际中的成绩做出对比而得出测评结果,报告更可以显示出上次与本次的成绩,以便企业针对问题作出改善,并计划资源投放以及计划未来发展,从而实现持续改善,有效地对外展示成果。

我们一系列的审核计划已经得到各主要零售商的支持,生产企业可以在审核后得到属于自己的审核报告。通过指定的分数后,生产企业将会得到由我们所颁发的优秀成就奖项(Achievement Award)、报告以及证书,生产企业可以向不同买家展示并分享。

Intertek希望可以通过这一系列的审核计划切实帮助企业减少重复的审核,同时减轻企业面对审核的压力。另外,通过我们的各种配套服务,使企业整体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最终成为首选供应商。

《进出口经理人》:Intertek在此领域中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如何在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客户信赖?

David Horlock:Intertek在CSR审核服务方面,无论是网络覆盖面还是技术力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名列第一,我们对买家和现行标准的了解程度和严格执行力度都为工厂进行专业审核提供了有力保障。“My Factory, My Program—— 我的工厂,我的体系”所传递的理念,正是让工厂可以更为主动的进行能力建设,更加充满信心的将其实力展现在买家面前。此外,Intertek更是进一步开发了独立的B2B商贸平台ISI (www.isi-supplier.com),让工厂直面买家,将其最有实力的一面充分展示给买家;另一方面,从买家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很乐意有一个真实可靠的社区平台,从而迅速有效地搜索符合要求的工厂。

链接:

Mr. David Horlock

Intertek审核及验货服务全球副总裁。他在农业食品、生命科学、贸易商业和消费品等领域拥有25年的资深经验,主要从事贸易符合性工作。他曾在香港、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和中东的多家享有国际声誉的法规符合性服务机构担任国际管理职务,包括CEO、Country Manager、全球产品经理和全球副总裁,曾与多家国际品牌一道帮助众多供应商工厂符合各类法规标准的要求。他曾被普林斯顿重要商业领袖和专家荣誉大奖(Princeton Premier Business Leaders & Professional Honours Award)委员会评选为2009~2010年度世界最有成就人物之一。

第三方责任险 篇7

《AA1000审验标准(2008)》在“可持续发展审验的目标和作用”中明确指出,可信度是有效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前提,采用公认的专业标准进行外部独立审验可以显著提升报告的可信度。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和安永国际会计公司认为,确保社会责任报告可靠性的常见方法是聘请独立第三方进行审验。金蜜蜂企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润灵环球责任评级认为,可信度包括第三方审验程度及第三方审验机构权威性等。李正和李增泉(2012)研究发现,由独立第三方出具的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意见具有正向市场反应,但企业董事会对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出具的自我承诺不具有市场反应。因此,为提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增加其可信度,缩小信息发布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期望差距,有必要对报告第三方鉴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促进报告第三方鉴证业务的发展和普及。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业务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没有国家层面的强制性规定,采取企业自愿委托的形式。我国第一份第三方鉴证报告出现在2006年,是挪威船级社(DNV)和中国企业联合会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共同为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出具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4)》经对2014年度1007份报告统计发现,仅有143份报告进行了第三方评价,占报告数量的14.2%,评价类型包括报告评级、专家点评、质量认证和数据审验。参与的鉴证主体包括机构和专家个人,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四大”和2家国内所)、国际认证机构(DNV、BV和香港通用公证行等)、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为代表的国内行业协会、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专家委员会等评级机构。各鉴证主体鉴证时所遵循的执业标准主要有:《国际鉴证业务第3000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IASE3000)、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AA1000审验标准、GRI的G3标准、《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标准等。截至2014年底,我国尚未出现非无保留意见的第三方鉴证报告。

商道纵横《2013-2014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指出,2010~2014年,经第三方独立审验的报告数量递增,但相对于报告发布总数而言,增幅不显著。影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从鉴证业务的市场需求、鉴证主体及鉴证标准三方面进行分析。

二、制约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发展的主要原因

1. 市场需求不足。

世界发达市场的经验表明,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能展示好的企业文化,还能够带来创新、促进学习,通过对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和开发,能够使企业发现新的机会和实现持续发展,从直接节约成本和增强市场信誉等方面为其创造经济价值。另一方面,报告错报不仅会对企业的信誉和声望造成风险,这些错误数据还会影响其管理和创新能力,带来经济上的损失(KMPG,2011)。第三方鉴证被认为能够提高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对报告的信任程度,并作为一种监督手段促使企业不断完善社会责任报告和提升其质量。但是,鉴证行为是有成本的,包括支付给鉴证主体的费用及企业为配合鉴证而耗费的显性成本(如人力成本)和隐性成本(如时间成本)。无论企业多么重视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其本质仍然是“唯利是图”的,而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相对于企业其他经济活动的投入而言,其带来的利益往往是滞后的和不明显的。即使是G250和N100公司,也仅有46%和38%自愿进行了报告的第三方鉴证(KPMG,2011)。

在我国,由于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起步晚,时间短,很多企业仅将其视为一种道德责任,尚未看到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将成为一种商业需求。因此,现阶段企业自愿对其报告进行第三方鉴证的内在动力不足。这是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维持低比率的直接原因。

2. 缺乏对鉴证主体的资质要求。

从全球范围看,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把报告鉴证提供者归纳为十类:“四大”、非“四大”、认证机构、一般的咨询机构、专门的咨询机构、独立的顾问机构、个人、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如前文所述,虽然我国对报告进行第三方鉴证的企业数量不多,但报告的鉴证主体与其他国家相似,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显然,对于第三方鉴证业务,鉴证主体是影响鉴证服务质量最重要的因素。目前,在对鉴证主体的选择上,企业拥有自主权。对鉴证主体资质的要求,在一些社会机构和行业协会的验证标准中有规定,如《AA1000审验标准(2008)》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但对鉴证主体资质的判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种状况必然使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市场“鱼龙混杂”,一些不具备鉴证资质的鉴证主体充斥其中,长此以往,将使股东和利益相关者对第三方鉴证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疑虑,影响第三方鉴证业务的发展。

3. 第三方鉴证执业标准不统一。

自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业务产生以来,并没有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执业标准。就我国来说,如前文所述,鉴证主体所采用的执业标准也各不相同。鉴证主体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DNV等国际机构时,分别采用的是IASE3000、AA1000审验标准及DNV可持续发展审验规章等;鉴证主体为国内机构时,通常采用的是国内机构自行制定的标准,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标准等。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鉴证主体在一项鉴证业务中遵循多个执业标准,而由专家进行报告鉴证时,往往没有说明其遵循的具体执业标准(沈洪涛等,2010;何丽梅等,2014)。现行的各类型鉴证执业标准在鉴证原则、鉴证类型、鉴证程度、鉴证结论及鉴证报告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表述的不同或内容上的实质差异。由于使用鉴证执业标准的不同,使得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存在四种不同类型,即报告评级、专家点评、质量认证和数据审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专家评级委员会就明确指出:报告审验的核心是验证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数据的准确性等,而报告评级是对披露内容本身质量的评价,不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评价(《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2014)》)。显然,不同类型的鉴证其鉴证结果是不可比的,其提供的信息质量内涵也存在差异。

执业标准不统一,可能导致以下不良后果:鉴证人员和社会责任报告的责任方难以准确理解执业标准,增加了执业标准的使用难度,影响鉴证质量;责任方在选择鉴证主体时无法准确判断其胜任能力,不利于鉴证市场的正常发展,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鉴证报告的最终使用方(企业利益相关者)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报告,对其传递的信息产生迷茫和不解,必然降低鉴证报告的有用性。

三、促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发展的建议

1. 政府干预推动第三方鉴证业务的发展。

当事物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时,要突破其发展瓶颈,就需要外在压力的推动。法国要求其公众公司自2001年起对其年报中的环境信息进行第三方鉴证,瑞典要求其全部国有企业自2008年起公布经过第三方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丹麦要求其1100家较大规模的国有控股公众公司单独或与年报一同披露经第三方鉴证的可持续发展信息(阳秋林、郭丹,2014)。我国可以效仿上述国家的做法,在市场自发调节短期内难以见效时,适当采取政府干预措施对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的发展加以引导。

首先,从国家政策层面强制要求具备规模大、社会影响力强、能源及污染问题突出等特征的企业(如所有符合大中型企业标准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在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同时披露其第三方鉴证报告。其次,政府根据第三方鉴证报告的结论,遴选那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产生良好社会责任绩效的企业,一方面对这些企业进行表彰,通过政府官方媒体广泛宣传,扩大企业知名度,提高其社会声誉;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方式对这些企业予以经济上的扶持,如发放财政补贴、税收返还、优先给予政策贷款及优先参与国家投资项目等。以此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继而推动整个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业务市场的发展,借助鉴证方的专业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及可信度,最终实现报告综合价值的发挥。

2. 根据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判断鉴证主体的资质。

一般来说,鉴证主体是指从事鉴证工作的机构和人员,鉴证主体的资质应从机构和人员两方面来考虑。《AA1000审验标准(2008)》在第三章中对审验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能力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强调:审验机构不具备独立性和公正性以及专业能力时,不应接受审验邀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CSR-VRAI)在第四章“验证规程”中对鉴证主体的独立性和专业能力作出了与AA1000审验标准类似的规定,只是其对审验人员实务经历有更明确的时间要求——系统了解可持续发展问题并有五年以上的参与经验。

(1)鉴证主体的独立性是保证鉴证质量的首要因素,是第三方鉴证的灵魂,只有保持独立性,才能使鉴证人员在面对压力时,作出无偏的判断和决策。鉴证主体独立性包括实质和形式两方面的内容,具体评价独立性的影响因素时,可借鉴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规定,从自身利益、自我评价、过度推介、密切关系和外在压力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鉴证主体在承接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业务时应当识别和评价对独立性的不利影响,并将其评价独立性的过程记录在工作底稿中,当不能采取措施将影响独立性的因素消除或将影响降至可接受水平时,则不能承接该项业务;鉴证主体还应当在鉴证报告中就其独立性作出公开声明。

(2)鉴证主体的专业胜任能力是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指鉴证主体能够按照设定的标准完成工作任务。专业胜任能力通常从两个途径获取,即专业素养和实务经历。专业素养是指鉴证人员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价值及道德观。实务经历即鉴证人员在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职业环境中的从业经历,从业时间和强度应能证明其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在参考现行各鉴证标准的研究结论及鉴证机构和人员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对鉴证机构和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如下:

鉴证机构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建立健全鉴证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有健全的符合执业标准要求的鉴证程序和方法;具备包括人力资源、办公设施等在内的保障鉴证业务正常进行的设施条件和管理体系。

鉴证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系统掌握社会责任相关知识和具备相关工作经历;熟悉并系统理解鉴证执业标准;熟悉并系统理解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基础及规范;具有与利益相关方就社会责任议题进行沟通的能力。

鉴证机构应当保证参与鉴证的人员具备实施鉴证的能力。鉴证主体在承接业务时,应主动提供能够证明其资质的相应资料,以供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委托方作出判断。

3. 制定统一的鉴证执业标准。

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执业标准是鉴证机构及人员开展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业务时应遵循的行为守则,是鉴证机构及人员执行鉴证业务、获取鉴证证据、形成鉴证结论、出具鉴证报告的专业规范。报告鉴证执业标准是影响鉴证质量的根本因素,统一鉴证执业标准能够促进鉴证业务的规范发展,提高鉴证质量。借鉴国际上应用比较广泛的鉴证执业标准(如AA1000等)的经验,对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实践进行总结,制定满足我国自身需求的报告鉴证执业标准,是规范和促进我国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鉴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鉴证实务和鉴证规范的制定上都有丰富的经验,鉴证标准可由中注协牵头,会同各行业协会及评级机构组成专家委员会,在总结现有国内、外鉴证标准优缺点,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制定的鉴证执业标准应足够明确、全面及可理解,以指导鉴证主体执行鉴证工作,主要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总则、鉴证原则、鉴证机构及人员资质要求、鉴证业务承接与保持、鉴证业务的计划与执行、鉴证报告。总则应明确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应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披露的绩效信息及其建立的信息披露制度、管理体系和流程作出审核和评估,鉴证业务的保证程度可以是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鉴证主体对社会责任报告提出的结论应能提高报告使用者对报告的信任程度。鉴证原则应能够帮助企业理解、管理和改进其社会责任绩效。鉴证业务承接与保持部分应指出:鉴证主体在开展鉴证业务前,应与委托人就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并签订业务约定书,明确鉴证目标、鉴证范围、鉴证标准、双方职责等内容。鉴证业务的计划与执行部分应明确:每项鉴证业务均应编制鉴证计划、编制鉴证计划应考虑的因素以及计划包括的具体内容;执行鉴证业务时鉴证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考虑风险和重要性,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以支持其形成结论,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及其应用。鉴证报告部分应明确:鉴证报告必须包括的基本内容及其表述要求;鉴证报告的意见类型可以是无保留意见和非无保留意见(保留结论、无保留结论和否定结论)及其出具不同意见的具体情形。

摘要:本文在简述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现状的基础上,从当前鉴证业务的市场需求、鉴证主体、鉴证标准三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业务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鉴证

参考文献

沈洪涛,万拓,杨思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现状及评价[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6).

沈洪涛,王立彦,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否传递有效信号?--基于企业声誉理论的分析[J].审计研究,2011(4).

喻亚敏.大气环境审计依据研究[J].审计月刊,2015(1).

何丽梅,张海燕,张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内容及方式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12).

阳秋林,郭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J].审计月刊,2014(21).

第三方责任险 篇8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是指由与企业不存在利益关系的第三方审验机构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流程, 根据使用的规范和标准,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 管理体系、数据和流程, 以及报告遵循实质性、可靠性、准确性、完整性、平衡性等原则的具体情况。

与企业不存在利益关系的第三方审验机构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的主体,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在其分析报告中将其归纳了十类:“四大 (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 会计师事务所”、非“四大”会计师、认证机构、一般的咨询机构、专门的咨询机构、独立的顾问机构、个人、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作为客体的企业提请审验主体对其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进行审验,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连结审验主客体的一条纽带。

与对财务报告进行注册会计师审计相似, 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披露信息的客观性与可靠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如果没有第三方审验就像没有受审计的财务报告一样, 可信度将大打折扣。就像欧洲会计专家协会可持续性审核主席拉森所说的那样:没有经过审核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比广告好不了多少。此外, 第三方审验还可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责任报告审验不仅仅针对报告数据做总结性意见, 审验声明中还要包括社会责任报告所有有关优劣势的细节和概要, 同时还要包括未来可能的发展机会, 有助于企业改善整体表现。通过阅读审验声明, 利益相关方不仅可以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细节, 还能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整体的认识。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现状

(一) 第三方审验在我国已经起步

我国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出现在2006年, 是由挪威船级社 (DNV) 和中国企业联合会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共同为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出具的鉴证报告。到2010年9月底, 我国累计共有58家企业的108份社会责任报告经过了第三方审验, 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的强制性规定, 已有的第三方审验均是企业自愿选择。《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11》统计表明, 2011年经第三方审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达到54份, 仅为总体的6.7%, 仍然有93.7%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未经第三方审验。从数据可以看出, 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进行第三方审验, 但相对于庞大的基数, 数量还是很小, 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才刚刚起步。

(二) 行业间差距较大

商道纵横研究中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资源报告中心”网站2011年5月底发布了以19个行业200份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为样本的分析报告。报告表明电力、金融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第三方审验的公司比例较大, 分别为21%、45%和50%, 这与这些行业大多是国有大型企业有关, 同时本行业协会的政策引导也会影响企业进行第三方审验。自从2008年以来, 在银行业协会的政策引导下,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进行第三方审验。报告中房地产、冶炼、化工行业没有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独立的第三方审验, 而这些行业对环境的危害较大, 但其却没有对其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三) 第三方审验主体比例失衡

目前我国提供第三方审验并出具审验声明的机构有三类:行业协会和专家、咨询机构以及注册会计师。其中行业协会和专家占主导地位, 其次是咨询机构, 注册会计师占的比例最小, 而后两者也仅仅是挪威船级社、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和毕马威等几家机构, 第三方审验机构比例严重失衡。行业协会和专家在其审验声明中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很少提及审验者的独立性, 甚至没有说明所遵循的审验标准, 其声明往往包括管理、业绩和进展的意见和建议, 也可能包括他们对报告完整性的看法, 但通常不对报告信息的质量等问题发表正式结论。这就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的整体水平。2009年以来, 很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咨询公司等机构, 纷纷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重点课题, 一些诸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的机构和专家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 其资质和学术水平确是良莠不齐, 而咨询机构与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并没有增加, 这就更加阻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整体水平的的提高。

三、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的建议

(一)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分阶段执行第三方审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和规定强制性要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 但仅靠企业自愿进行第三方审验远远不够, 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强制执行第三方审验。在这一方面可以参照相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等为鼓励企业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采取的措施:2008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该年度第一号文件《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 鼓励中央企业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2009年11月,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会议要求所有中央企业在3年内都要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上交所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8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 应在2008年年报中同时披露公司社会责任报告, 并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深交所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9年年度报告及相关工作的公告》中要求纳入“深圳100指数”的上市公司应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同时鼓励其他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正是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 2009年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出现“井喷”, 是2008年的4倍之多。政策法规要求强制执行, 可提高其权威性, 扩大社会影响, 有利于在较短时期内在较大范围内展开, 但是不能一下子全部要求强制执行, 过多的干预可能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就像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样, 可以率先在深市沪市展开, 逐步扩展到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 并且在各行业树立标杆企业, 企业在强制和标杆的作用下, 逐步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

(二) 规范第三方审验主体

注册会计师应当成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的主体, 而不是行业协会和专家占主导地位。从国际上看, 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主要力量的注册会计师占据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主体的半壁江山, 并主导了大公司的业务, 而我国, 注册会计师审验只占很小的比例, 这对于第三方审验质量的保证非常不利。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是其他独立第三方机构所不能及的, 此外注册会计师高度的适应性, 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的需求, 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验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财务报表审计, 减少重复工作, 节约审计成本。总之, 利用注册会计师进行第三方审验可以提高审验质量, 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三) 企业增强自愿实施第三方审验意识, 与公众加强沟通

没有企业的自身努力, 就谈不上真正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更别说对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没有公众参与, 则无法营造实现社会责任的舆论氛围和对话机制, 社会公众与企业之间就会产生“隔阂”, 其对于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不信任, 这样即使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第三方审验也无法提高公信力。2010年7月中石油大连输油管爆炸事故发生后, 大连市政府召开的4次新闻发布会上, 中石油集团连续4次缺席。在中石油网站上, 除了清污, 没有任何其要承担责任的叙述, 中石油采取的规避措施使其失去了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良好机会, 社会公众对其信任度也随之下降。企业可以在每年公布社会责任报告之前召开新闻发布会, 与公众对于企业在过去的一年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交流, 消除公众对于企业片面的认识, 提高公众对于企业的信任度, 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验的公信力。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第三方审验整体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企业, 只有企业自身愿意实施第三方审验, 增加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参与度, 第三方审验才能发挥作用, 提高披露信息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杨海燕, 许家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主要标准述评[J].证券市场导报, 2009 (12) .

[2]袁蕴.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验审.财会通讯, 2011 (3) .

[3]沈洪涛, 秦信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与注册会计师新业务拓展.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 (12) .

[4]邓淑莉.浅议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财经界, 2011 (18) .

[5]曾莹.社会责任审计与注册会计师职责探讨.商业会计, 2011 (2) .

第三方责任险 篇9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理赔纠纷,第三方处理机构

1 医疗责任保险纠纷第三方处理机构简介

医疗责任保险, 是指在保险期限内或在追溯期及承保范围内, 被保险人在从事与其资格相符的诊疗护理和相关活动工作中因过失发生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 造成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并由被保险人在保险有效期内首次提出申请的、由保险人负责赔偿的保险品种。

该险从1997年开始登陆我国, 已经十三年, 经历了最初的“叫好不叫座”的尴尬。2007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中国保监会联合下发《关于推动医疗责任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 引导医疗机构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要求各级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医疗责任保险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保险等经济手段, 有效化解医疗风险。该《通知》的出台, 是在我国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都已由政府统一推行医疗责任保险试点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 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通过试点, 建立统一的医疗责任保险”精神的具体体现, 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优化医疗执业环境要求的重要举措。

在探索实施医疗责任保险的过程中, 人们认识到通过保险机制合理转移和化解令医务人员困扰的医疗纠纷, 不仅要有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还需要建立有一个由医学专家、法学专家和保险专业人士组成的中立与独立的第三方解决机构, 以负责对理赔有争议的纠纷进行审核裁决。这样一来, 一旦发生纠纷、事故, 由第三方在适当的时候代表医方与患者接洽处理;而投保的医院和医生则可以避免纠纷全面接触, 仅就专业问题做相应准备, 向第三方提交相应的资料, 专心于自己的业务工作而无后顾之忧。这将会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 保持医院的稳定经营, 从而提高医院信誉和市场竞争力。保险公司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 因为作为“医责险”代理机构的保险公司, 实际上是医疗机构的代理方。医疗机构责任的大小, 直接涉及保险公司的自身利益。因此, 推行医疗责任保险, 必须建立公正的“第三方”医疗事故责任认定机构以及医疗纠纷调解机制, 并明确赔付标准。就像交通事故处理和赔付一样, 让责任认定和理赔各行其道。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医患双方地位的平等、赔付的公平合理,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医闹”。

2 我国已建立的医疗责任保险纠纷第三方处理机构

2.1 上海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处理中心

上海医疗事故责任保险处理中心成立于2002年, 是在上海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 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委托国际医学交流中心予以组建的。

“处理中心”设总部及十三个分中心。“处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医学专业人士为主, 其中中高级职称者占96%, 均有丰富的医疗事故纠纷处理、临床及管理经验;还有PICC专业理赔人员及有关专业律师, 其根据业务工作需要, 组织并建立了涉及24个学科、100余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

“处理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为:一是协助投保医疗机构共同处理并协商认定医疗事故争议的性质及责任程度;二是与医患双方共同协商确定赔偿金额;三是代理投保医疗机构参加民事诉讼;四是负责办理医患双方协商解决、行政调解及司法诉讼三种途径的理赔手续。“处理中心”总部主要承担对十三个分中心的业务培训、指导、协调及行政管理等职能;各分中心主要承担医患争议的接待工作, 协助投保医疗机构对医疗纠纷的处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对疑难案例提出定责咨询意见。

2.2 安徽省铜陵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

2007年安徽省铜陵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正式成立。该中心的工作程序是:医患纠纷发生后, 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根据医患任何一方的要求, 及时派员赴现场了解情况并进行调处, 第一时间将医疗纠纷从医院内转移到医院外进行有序处理。调解成功的, 双方签订最终的调解协议书;不接受调解或经调解组织调处未能达成协议的, 引导其通过医疗事故鉴定程序或司法途径解决。在医疗纠纷调处过程中, 调解中心具有调阅、复制相关病历资料, 调查相关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职权。同时该中心的运行费用在保险费中支付, 不再向医患双方收取任何费用。

2.3 北京市医疗责任保险调解中心与北京市医疗责任保险协调中心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与北京市卫生法学会下设的医疗纠纷调解中心 (以下简称“调解中心”) 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授权“调解中心”依照协议对其被保险人在诊疗护理过程中引发的医疗责任纠纷直接进行处理。对患者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的纠纷, 由该中心负责调解, 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为保险公司理赔提供医学依据。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则与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合作成立了医疗纠纷协调中心 (以下简称“协调中心”) , 对其被保险人的医疗纠纷进行调解处理, 对调解不了的纠纷“协调中心”则协助医疗机构参与诉讼。同时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通过“协调中心”依托北京医学教育协会, 利用其专家组成员, 参与索赔案件的调查处理, 并根据调解的结果进行保险赔付;同时还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 委托该“协调中心”结合有关案例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培训。凡“协调中心”处理过的医疗纠纷案件,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都将其汇总分析, 同时对医院的管理和医务人员的行为提出改进意见, 并纳入对各医疗机构的培训内容中。

在比较以上医疗责任保险纠纷第三方处理机构的基础上, 我们提出应当设立中立的第三方调解机构, 以此来实现医疗责任保险纠纷公平、公正地处理。

3 设立中立的第三方调解机构的构想

3.1 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由谁出资建立

在交通事故处理和赔付中, 责任认定由交警部门负责, 而保险公司根据交警部门对当事人双方的调解结果来进行赔付。交警部门在纠纷处理中, 充当了第三方调解机构的角色, 但该机构不会向保险公司和车主收取任何费用, 这样第三方调解机构才能保证其中立, 保证责任认定及赔付的公平。

同样, 在医疗责任保险第三方调解机构的设立中, 我们认为也应参照交通事故处理机构的设立, 将这个第三方机构设在各地司法局或者公安部门的一个下属机构, 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或者由司法或公安部门来委托具有处理专业性很强的医疗纠纷能力的社会团体或中介组织来具体处理纠纷, 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

3.2 参与纠纷处理的技术保障

在实践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医学专家和法学专家、包括法律实务工作者或具有双重学历 (医学、法学) 的司法鉴定专家以及社会公众对医疗事故、医疗过错的认识、理解不同, 甚至大相径庭, 究其原因是与各自所学专业和社会角色、环境不同有明显的关系。临床医学专家是从医疗、护理的行为过程到结果, 而司法鉴定专家是以结果审查或推导医疗、护理行为过程有无过失、因果关系及责任程度, 这在具体鉴定的个案中是有区别的。而医疗纠纷还可能涉及从临床医疗到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 因此第三方调解机构必须配备本专业的临床医学专家、药学、护理、卫生行政、医院管理、卫生法学、律师、法官和保险专业人员, 以利共同认定责任和处理纠纷, 确保处理结果的客观与公正。

3.3 参与处理纠纷的程序保障

设计一套从医疗争议发生的出险报告、受理、调查取证、鉴定、协调、协议、计损、复核、理赔、结案等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程序。我们以北京市医疗纠纷调解中心的调解程序为例, 来探讨这种规范化程序的实现。

调解中心在不断完善办案三级审核制、违规操作记录备案、错案追究内部监督制度的同时, 邀请相关行政机关派员参与调处的公开听证, 建立起行政、社会和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其医疗纠纷调解工作程序为:

急案、大案发生→调解中心24小时热线值班→急出现场→勘查处理;

普通案件发生→报医疗责任保险部→调防处→医患双方申请→受理立案→调查取证 (人证、物证、病历) →调解处理→案件分析讨论会→疑难问题专家会诊→定性、定损、计赔→20 个工作日见面→三级审核→结论告知三方 (医院、患方、保险公司) →结案盖章签字 (达成协议) →整理归档。

3.4 收集各种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风险数据、预测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趋势, 提供防范医疗纠纷的建议

在美国, 医疗责任监测所 (Medical Liability Monitor) 不仅提供权威的医疗责任保险和风险管理资讯, 预测医疗责任保险的发展趋势, 而且提供法律服务。美国医师保险协会是由50多家医师或牙医保险公司组建的医疗责任保险机构, 与医疗责任监测所相比, 其突出的特点在于为其会员公司提供保险再教育服务。美国医疗保险服务公司 (ISO) 是由保险公司组建的责任保险费率厘定机构。以上组织的存在促进了医疗责任保险质量和经营水平的提高。

在国内众多的医疗纠纷处理机构中, 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北京的医疗纠纷协调中心的方法, 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 将调解机构处理过的案件, 结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对医院的管理和医务人员的行为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建立一个医疗风险数据库,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 录入医疗服务质量、医疗风险、医疗机构上一年度的医疗事故数量等, 逐步构建我国医疗责任风险监控体系, 以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和管理水平, 促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罗向明.建立强制医疗责任保险适应医疗体制改革[N/OL].经济导刊, www.mie168.com, 2005-12-9.

[2]佚名.推行“医责险”要有配套措施[N].中国青年报, 2007-08-03.

[3]李宇阳, 岑美先, 柳鑫, 陆健康.杭州市实施医疗责任保险的实践[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 .

[4]刘洪田, 张云霖, 吴书玲.医疗纠纷调解中心是解决处理纠纷的新平台[J].中国医院管理, 2005, 26 (4) .

第三方责任险 篇10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合同,第三方物流运营商,法律责任

第三方物流( 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TPL)兴起于20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又称外包物流、契约物流或合同物流,是指独立于第一方(物流需求企业)、第二方(供应商、分销商、客户)之外的专业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向物流需求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

一、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的划分

“将合同划分为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最早起源于罗马法,有名合同系指法律赋予一定内容的合同,附有特别的名称并设有特别的规定。”[1]而那些不能完全纳入任何有名合同的,则被称为无名合同或非典型合同。笔者认为,中国合同法规定的有名合同基本是按照以行为类型化的思路进行划分的,如买卖、赠与、运输、加工、承揽等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经济合同更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如旅游合同、物业合同、物流合同等等。对这类合同,为了节省其交易成本,指导交易,提高法律的可预测性,应该逐渐地将以行业为划分标准的合同纳入有名合同的范畴。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与合同法中的有名合同

第三方物流合同似乎包含了《合同法》中的多种有名合同的内容,主要有运输合同法律关系、仓储合同法律关系、承揽合同法律关系、行纪合同法律关系和委托代理合同法律关系。但是,第三方物流合同是否就是合同法分则里面的某一有名合同呢?因此,有必要对其与合同法中的某些类似合同进行比较[2],下面本文将主要分析第三方物流合同与委托合同、行纪合同的不同之处。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与委托合同

第三方物流合同整体上表现为客户企业的委托行为与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受托行为,而且这类合同的标的都是为他人提供服务,这是第三方物流合同与一般委托合同的相似之处。然而,第三方物流合同已超出了一般委托的内容,单纯的一般委托已很难完全涵盖其全部内容。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合作的深度层次不同。双方之间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买卖关系,而是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共生共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委托合同中的受托方是站在自己业务经营的角度,接受委托,双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买卖关系(指的是服务的买卖)。

第二,合同追求的目标不同。第三方物流运营商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经济效益,双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共同利益仅为处理委托事务,不存在所谓的利益一体化。

第三,合同的费用和报酬的来源不同。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利润不是客户的成本性支出为代价的,从本质上讲其利润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运用所产生的新价值,即“第三利润源泉”,即第三方物流创造新价值。而这种新价值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共同分享的,双方由此达到利益一体化,实现双赢。委托合同中受托人的报酬是由委托人支付的,是委托人的成本性支出。

第四,名义不同。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始终以本人的名义出现,委托合同中,受托人一般是以委托人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的,即使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代理活动,构成合同法上的间接代理,一般情况下其法律后果仍应归结于委托人,除非有相反证据可以证明,才最终归结到受托人。

(二)第三方物流合同和行纪合同

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的物流运营商和行纪合同中的受托人,都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商事活动,这是两者的相似之处。但第三方物流合同和行纪合同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第一,合同主体的资质不同。行纪人只能是经批准经营行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未经法定手续批准或和核准经营行纪业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经营行纪业务,不能成为行纪合同的行纪人。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主体资历并没有限制。

第二,合同的标的不同。一般来说,行纪合同的标的是行纪人为委托人办理购、销、寄售等业务的活动,而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标的是第三方物流运营商提供的综合物流服务活动,其提供服务的内容涉及甚广,涉及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诸多环节[3]。

第三,归责原则不同。行纪合同一般是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而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归责原则则较为复杂,笔者将在后面的章节中细致阐述。

三、第三方物流合同应规定为有名合同

依据现行的法律规定,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合同属于《合同法》上的无名合同。笔者认为,应将第三方物流合同规定为有名合同,主要有以下理由:第一,物流的总体效果是森林的效果,即使是和森林一样多的树木,如果各个孤立存在,那也不是物流的总体效果,这可以归纳成一句话即“物流是一片森林而非一棵棵树木”[4]。所以不能对第三方物流进行人为的肢解为运输、仓储、搬运、代理等单独的有名合同。第二,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有名合同的规定可降低各种条款细节的约定成本。第三,可以使双方权利义务的约定更加公平合理。因为现在的物流市场是买方市场,很多物流合同中都约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严格责任,这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十分不利,也阻碍了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四、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性质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和服务理念的不断发展,第三方物流的运营模式日趋多样,物流服务供需各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因此,第三方物流合同的性质探讨变得十分复杂。

学术界对第三方物流合同性质认定存在多种看法,有的学者认为,第三方物流合同是一种代理合同,有的学者认为是行纪合同,有的学者认为是委托合同[5],对此,笔者在本章第三节中已作比较论述。当然,第三方物流合同有可能部分是委托合同或行纪合同,但是,如果我们在对一个事物进行定义时都用它的属概念或种概念,那么其意义基本是微乎其微的。

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新生事物,涵盖了多种的服务模式,期盼用一种统一的模式加以规范,是不现实的。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不同运营模式,第三方物流服务可能是运输、仓储、包装、加工、设计服务、委托代理等中的一种或者是多种服务模式的结合,所以从形式上说第三方物流合同是运输合同、仓储合同、技术合同、委托合同、代理合同、行纪合同等一种或者是多种形式的组合。但至于综合类的合同可否突破以前传统合同的束缚,由于水平有限在此不作研究,但是,正如前面所引苏永钦教授所作的合同有名化意义的论述[6],虽然综合类合同与传统合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是这并不妨碍该类合同的有名化。

五、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法律责任

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法律责任是指第三方物流运营商按照法律规定或运输合同的约定对货物的灭失、损害或延迟交付所造成损失的违约责任,具体笔者将从归责任原则、责任期间、责任形式、责任承担及责任豁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第三方物流合同的归责原则

各国立法对违约责任归责原则的规定是不同的,其主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错责任原则,另一种是严格责任原则。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在一个完整的物流操作实践中,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一般最少要通过两个合同来完成整个物流服务活动。首先,货主企业与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签订物流合同,约定物流服务的内容及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和货主企业的权利义务。然后,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由于其自身不具有某一物流环节所要求的条件,因此其常常将物流作业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包给其他物流企业来运作,这一般是通过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以自己的名义与物流实际履行方订立物流合同,并且自己承担行为的法律后果来实现的,这是物流实践中最常见的经营方式。

而对于货主企业与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之间的合同,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由于现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经济环境下,在物流实践中大多数物流服务主合同实行的是严格责任制,也就是无过错责任。即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从掌管货物开始到物流服务履行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否处于其实际控制之下,也不论是否是因其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过错产生了货物的灭失损害,第三方物流运营商都要对货主企业承担责任,然后再依照分包合同对直接负有责任的分包方追偿。这无疑给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不仅对当事人不公平,也使得整个物流服务市场呈无序状态,不利于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那么实行什么样的归责原则才是合适的呢?

笔者认为,归责原则的确立其实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即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对于第三方物流合同,因其为混合合同,其价值是多元化的,所以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当按其提供的不同服务模式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而不应当一概地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具体如何确立归责原则,笔者认为应当参考前面四种不同运作模式下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和物流需求企业的关系来确定如何适用归责原则,并且这种责任分配方式应当以明确的法律条文的形式出现。

(二)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责任期间

有学者认为,目前由于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货物主要是大宗的集装箱或类似包装的货物,根据集装箱运输中货物在发货人的工厂或仓库、集装箱货运站(内陆或码头)、堆场(内陆或码头)进行交接的特点,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责任期间原则上可以参照执行。即可以选择实行“门到门”、“场到场”、“港到港”、“仓到仓”、“船至船”等方式[7]。

笔者认为,将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责任期间套用目前以上几种固定统一的责任期间模式惟恐不妥。因为第三方物流合同是混合合同,其包括众多内容,诸如在第三方物流合同中,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不仅可以提供物流仓储运输,物流配送,港口提货搬运等方面的服务,而且还可以提供货物分拣、包装、场内加工,在后一类物流服务中货物往往是处于双方共同控制之下的。笔者认为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责任期间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根据不同的物流业务模式类型来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并允许当事人在第三方物流合同中做具体的约定。

(三)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责任承担

1.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责任承担模式

由于中国立法对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责任形式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责任形式。一般而言,多式联运经营人责任形式可以有三种,责任分担制、统一责任制和网状责任制。在物流实践中,第三方物流合同虽然实行的都是严格责任,但其责任承担模式却不完全相同。

笔者认为,采修正的网状责任制更加科学,即对传统的网状责任制进行修正,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对全程负责,且物流需求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二级分包合同的合同性质,对其产生的损失向已确定的负有责任的二级分包商追究责任,但是,如果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不能赔偿损失且负有责任的二级分包商又难以确定,此时所有的二级分包商承担连带补充责任。

2.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与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分担

由于前文已经提及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在第三方物流运作中与发货方、分包方、债务履行辅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因此本文在此处将进一步分析在这几种法律关系中,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

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与发货方之间的法律责任承担,如果存在买卖合同的应当基于买卖合同(居间买卖)约定,如果出现任何一方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双方并不存在合同关系,那么双方都不向对方负责,损失由物流需求企业承担,但是,物流需求企业可以根据他们内部的合同向造成损失的另一方追偿。

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与二级物流分包方之间的法律责任的承担,如果是因为二级分包方的原因导致第三方物流合同无法履行或不完全履行,除以侵权为由向二级分包商索赔外,根据笔者在前面所作的论述,采修正的网状责任制,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对全程负责,且物流需求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二级分包合同的合同性质,对其产生的损失向已确定的负有责任的二级分包商追究责任,但是,如果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不能赔偿损失且负有责任的二级分包商又难以确定,此时所有的二级分包商承担连带补充责任。但是,如果由于物流需求企业的原因造成二级物流分包商损失的,二级物流分包商只能向第三方物流运营商要求其承担责任,第三方物流运营商可以根据第三方物流合同向物流需求企业追偿。

第三方物流运营商与债务履行辅助人之间责任的承担,根据《国际货运代理业示范法》第73 条规定:“货运代理人作为当事人,将对其所雇佣的第三人在完成运输合同或其他服务时的行为和疏忽承担责任,如同该行为和疏忽是他自己的一样。”因此,我们认为在物流运作中,如果由于履行辅助人的原因导致物流合同无法履行或不完全履行,除以侵权为由向履行辅助人或物流经营人索赔外,大部分情况下收货人应该以违反物流合同为由要求经营人承担责任,然后再由经营人根据实际情况向履行人要求赔偿。

(四)第三方物流运营商的责任豁免

婚姻关系中“第三者”的侵权责任 篇11

关键词:第三者;婚姻;侵权

在进入婚姻关系之前,法律不对双方关系加以干涉,一旦通过法定程序进入确立了婚姻关系则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一方不得作出有损婚姻利益的行为。我国《婚姻法》虽然明确规定了夫妻之间过错损害赔偿制度,但是却把“第三者”的民事责任排除在法律规定之外。我国现行的法律对婚姻的保护虽有所规制但仅为倡导性或者有局限性,因此在被“第三者”侵害了合法权益的配偶方得不到法律的救济。

一、“第三者”概念

对第三者的定义,我国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仅一些学者则给出了概念,“第三者是指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之通奸的人,互有恋情但没有越轨行为的和受骗或受威胁而介入者不属于第三者,重婚者除承担刑事责任外,也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1],“第三者是指介入他人婚姻,与夫妻一方有婚外性关系的人,包括通奸和重婚者。”[2],还有学者认为“第三者介入”是指明知对方有配偶,而与其发生不正当男女性关系,从而故意导致他人夫妻感情破裂,希望与之成为合法配偶的行为,从而将一般的通奸和卖淫嫖娼与第三者区别开来[3]。

对于“第三者”到底侵犯了无过错配偶的哪些合法权利,有以下几种观点:

(1)侵犯了受害方的名誉权。受害方可能因为“第三者”的介入婚姻关系而饱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受到他人的猜测、议论甚至是嘲讽或者谣言,使受害方的名誉遭受到一定的损失。

(2)侵犯了受害方的人格利益。“婚姻者,系男女双方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而组成之特别结合关系,夫妻当事人一方对于婚姻关系之圆满,寓有人格利益。因此,干扰他人婚姻关系者,不但侵害了被害人之身份权或亲属权,而且也侵害了被害人之人格利益,实无疑问。”[4]

(3)侵犯了受害方的配偶权。配偶权属于身份权,具有绝对性,任何人都应作为义务主体负有不得侵犯配偶权的不作为义务,违反不作为义务而作为就构成侵权。第三者侵犯的配偶权包括:一是通过施行重婚行为侵犯配偶权;另一是与有配偶者同居侵害配偶权。

二、“第三者”的侵权责任认定

从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来看,有过错的配偶与第三者之间是基于共同的主观故意,侵犯了无过错配偶方的权利并造成损害,属于共同侵权。我国《侵权责任法》“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承担连带责任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连带责任人根据各自责任大小确定相应的赔偿数额;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支付超出自己赔偿数额的连带责任人,有权向其他连带责任人追偿”。由此可见,受害方在侵权之诉中,既可以要求有过错配偶单独承担责任,也可以要求第三者单独承担责任。

既然认定第三者干扰婚姻关系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那么就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侵权责任构成。

(1)行为的违法性。“第三者”所为的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合法婚姻关系。法律规定了一夫一妻,因此与一方配偶非法同居和重婚破坏一夫一妻制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其中重婚包括法律婚和事实婚。

(2)具有损害事实。“第三者”侵害合法婚姻关系的事实,导致了受害配偶的合法权利遭到损害的事实,主要是针对配偶权侵害的事实。“第三者”的行为可能导致夫妻反目、家庭破裂、婚姻关系终结等严重后果,给受害方配偶造成极大的精神打击与痛苦。同时也会给受害方造成物质上的损失,例如有过错配偶方将财产赠与“第三者”的行为。这些是“第三者”侵害合法婚姻关系所构成的主要损害事实。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是一行为或事实导致一种结果发生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容易认定,“第三者”的介入行为所引起夫妻反目、家庭破裂、婚姻关系终结等事实的发生,导致了受害配偶的利益受损,从而认定“第三者”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4)主观故意。“故意或过失,因任何一种均足以构成侵权行为,但已悖于善良风俗加损害他人之侵权行为,则应以出于故意为限”。由此可见只有当“第三者”是故意的主观心态才能认定其确有侵权,事实上,只要认定“第三者”明知他人有配偶,故意介入他人婚姻关系,并且要求与有过错配偶保持这种不正当关系就可以认定主观故意,则不论第三者是主动还是被动而为止。

三、“第三者”承担责任的方式

“第三者”介入婚姻关系属于侵权,在“第三者”和受害配偶之间形成侵权损害赔偿关系,则理应适用《侵权责任法》规定。受害配偶可要求“第三者”承担责任既包括精神损害赔偿也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具体如下:

(1)停止侵害。“第三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介入其婚姻关系,是对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应当停止对他人的合法婚姻的继续侵害,尊重他人婚姻关系,不破坏他人的婚姻家庭关系。

(2)赔礼道歉。由于“第三者”的介入,可能给原本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可能造成夫妻双方感情破裂、婚姻关系终结,给受害配偶带来心里上的打击,让其承受着本不应该有的精神痛苦。对于受害配偶而言,“第三者”是有过错的,理应对受害配偶赔礼道歉。

(3)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第三者”不仅给受害配偶带来心理上的痛苦,往往也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成为笑柄,带给这个家庭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第三者”在赔礼道歉的同时,应当为受害配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4)返还财产。如果有过错的配偶将本来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赠与“第三者”让其消费供其生活,这就使夫妻共同财产受到了损失,“第三者”应当负有返还的责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对共同的财产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单独决定以维护家庭的正常稳定生活。若是非日常生活所必须,则夫妻双方应当协商,取得一致意见。若一方配偶将夫妻共同财产无偿赠与他人,则损害另一方配偶的合法权利,应当撤销赠与行为。此时“第三者”负有返还财产的义务。

(5)损害赔偿。受害一方配偶可因其婚姻关系受到干扰并造成严重后果为由,向“第三者”主张损害赔偿,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物质损害赔偿。①精神损害赔偿。“第三者”介入他人的婚姻关系主要是给受害方配偶带来了精神上的痛苦和压力,其往往比财产损失更严重。“与有配偶者通奸而造成财产上损害者,实属不多,纵或有之,赔偿数额亦甚微小,故若不使受害人请求相当之慰抚金,则加害人几乎不负任何赔偿责任,实不足保护被害人。”[5] 因此,受害方配偶还可向“第三者”要求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②物质损害赔偿。“第三者”所造成的物质损害,一般而言主要由两方面:一是受害方配偶本身的身体受到的侵害而支付的费用,如误工费、医疗费。另一个是受害一方配偶为恢复被侵害的权利而支出的费用。正如王泽鉴所列包括,通奸之子生产及抚养通奸之子的费用、调查通奸事实,在知悉后由于情绪激动导致身体受到损害的费用、撤销通奸子为自己婚生之子及离婚诉讼所产生的费用。

参考文献:

[1]巫昌祯.《我与婚姻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陈苇.《离婚损害赔偿法律适用若干问题探讨》.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

[3]杨遂全.《第三人侵害婚姻家庭的认定与处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杨遂全.《第三人侵害婚姻家庭的认定与处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三方责任险 篇12

关键词:公路,工程保险,投保方式,风险管理

0 引言

公路项目具有实现周期长、投资大、技术含量高、涉及面广等特性,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风险。由于工程涉及的专业和参建的利益主体多,风险管理难度大,导致这些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保险来转移工程风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或补偿工程因遭受风险而造成的损失。本文就工程施工阶段的建筑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作简要的探讨。

1 建筑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的含义

根据《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3年版)和《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建筑工程一切险系指:承包人以发包人和承包人的共同名义为永久工程、临时工程和设备及已运至施工工地用于永久工程的材料和设备(不包括施工单位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向保险人所投的保险。第三者责任系指:在保险期内,对因工程意外事故造成的、依法应由被保险人负责的工地上及毗邻地区的第三者人身伤亡、疾病或财产损失(本工程除外),以及被保险人因此而支付的诉讼费用和事先经保险人书面同意支付的其他费用等赔偿责任。

2 公路工程风险

2.1 自然灾害风险

对于公路工程,自然灾害风险(地震、海啸、洪水、台风、暴雨、暴风、雷电、冰雪等)是主要风险,其风险防范困难,影响面大,破坏性强。由于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用于工程的材料、设备、设施的损失、路基冲毁、边坡塌方、山体浅层滑坡,结构物、建筑物、临时工程损毁以及由此引发的意外事故或造成工地内及邻近区域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物质损失。

2.2 人为因素及意外事件风险

此类风险主要有雷电或人为火源引起的火灾风险,船舶对桥梁撞击构成的风险,爆破施工风险、桩基施工风险、水下施工风险、高空作业风险、吊装作业风险、运输风险等以及由此造成工地内及邻近区域的第三者人身伤亡或物质损失,暴乱、骚动或恶意破坏引起的风险,管理疏忽、过失造成的风险等。

2.3 间接损失风险

发生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之后,除了对工程本身造成直接损失外,还会产生间接费用损失。诸如清理损失现场场地费用、施救费用、专业费用(聘请专业机构对损失进行认定)、特别费用(夜班费、运费)等。因此,在工程保险中应通过特别条款和约定对因直接损失产生的间接费用进行扩展承保。

3 投保方式选择

3.1 保险经纪人的作用

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是一对利益的对立统一体,其在保险这一商业关系中,地位差别较悬殊。因为保险人拥有大量的保险专业人员,具有丰富的保险业务和招投标及合同谈判经验,占有较为主动的地位,而被保险人很少有保险专业人员,对保险业务等不甚了解,显然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而实力强、经验丰富、服务质量高的保险经纪人作为第三方,受被保险人委托可为被保险人提供专业化的保险咨询和保险服务,包括编制招标文件、开评标、参与合同谈判以及保险理赔等,有利于被保险人以合理的条件获得最大的保障和服务。

3.2 招投标

工程保险可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对于较大的工程项目宜采用公开招标。通过招投标选择承保能力强、信誉好、经验丰富、服务水平高的保险人,是被保险人以合理低价的保费获得最大保障和完善服务的基础保证。但在实际招投标过程和承保后仍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招标文件编制和招投标过程中应给予充分考虑。

1)资格预审。资格预审是招标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资格预审,被保险人有充分的余地选择实力、经验、服务水平与被保险工程相匹配的保险人入围,以避免实力较弱的保险人采取不合理低价策略,给其以后的保险工作带来不利影响。资格预审应综合考虑保险人资质、业绩、承保、理赔经验和能力、展业领域和地域等。

2)招标文件。保险招标、投标文件是保险合同的组成部分招标文件应依据保险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工程实际和风险程度等进行编制,其内容主要包括承保方式、保险责任范围、保险费率、保险期限、理赔办法、理赔期限、责任除外以及服务承诺等。

4 风险管理

加强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地控制风险,对促进公路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减少社会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4.1 人才的培养

风险管理是一门集法律、经济、技术于一体的新学科。目前,公路项目的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均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而且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因此,充实和培养风险管理人才,提高全员风险意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杜绝因人为管理疏忽、过失造成的风险是提高风险控制的重要手段。

4.2 风险预测和防范

风险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大多数是可以预测的。自然灾害是引发公路工程损失的关键风险,风险管理人员应进行动态风险管理,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信息以及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对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评价,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应急预案。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对于人为因素和意外事件风险,应从建立和完善项目管理体系,强化项目管理着手。通过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的管理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完善外部协调机制,营造良好的工程环境,构筑和谐的施工氛围,以避免人为干扰和恶意破坏而造成的风险。

4.3 保险合同管理

工程实施过程中,项目业主、施工单位应配备具有工程技术和一定保险业务知识的风险管理人员负责工程保险工作,实施保险合同的全过程管理。管理人员应熟悉保险合同内容,深入了解和掌握工程各阶段的实际情况,与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及时发现、消除风险隐患。在自然灾害来临前,及时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并对易发生风险事故的如构造物、材料、设施等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灾害或事故给工程造成的损失减小至最低限度。建立安全生产和风险防范的培训教育机制,提高全员的风险意识和防灾防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加强与保险经纪公司和保险公司的沟通,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

当自然灾害风险或事故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向保险或经纪公司报案,并做好事故现场的保护。对于人员伤亡或风险事态有可能继续发展的,应采取有效的施救处理措施,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及时收集和整理各种必备的报损和索赔资料,依据保险合同条款和规定程序,在索赔期限内办理保险理赔。

5 结语

1)建筑工程引入保险机制,为建筑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保障。2)保险只是风险转移的一种手段,完善和加强建筑工程的风险控制,避免或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是至关重要的,它将减少建筑工程项目的社会成本,对促进工程保险业和建筑事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3)基于目前保险合同诸如受损范围和风险责任的界定以及界定风险责任的举证等部分条款不够详细、明确而造成受理风险事件时经常会发生扯皮现象。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保险合同,使其更具操作性,避免理赔过程中的争端,保证建筑工程保险制度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Z].2003.

[2]交通部.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2003年版)[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7年版)[Z].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何联龙.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5(78):11.

上一篇:创意语言下一篇:自我认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