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另类追求

2024-06-08

企业家的另类追求(通用4篇)

企业家的另类追求 篇1

罗红:爱摄影的“蛋糕王”

开个蛋糕店, 就像开个豆腐房, 谁都可以开, 谁都可以卖。不过, 一开开了800多家, 一卖卖到近10个亿, 全中国只有一个罗红。照理来说, 这样的一个老板, 应该一心扑在事业上才对, 可罗红偏偏就是个甩手掌柜, 早在7年前, 他就将集团交给他的团队打理, 自己则“闲暇”地摆弄起他心爱的照相机来。

其实, 罗红本是个摄影爱好者, 若干年前就有自己的摄影棚。十几年来, 为了摄影, 他长途跋涉达9万多公里, 几乎走遍了中国西部所有的省份, 并多次进入新疆、西藏等地的无人区。作为第一个航拍非洲大陆的中国人, 他十几次到非洲, 用相机捕捉这块大地的美丽瞬间, 观赏火烈鸟的火焰之舞, 感受百万角马的生命赞歌, 和坦桑尼亚马赛人一起狂欢起舞, 也经历直升机的惊魂之旅。他的非洲作品被誉为“非洲大地的史诗”。

如今, 在商业和摄影的双重世界里, 罗红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轨迹, 他一边在摄影的梦想里遨游, 一边致力于环保和慈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回头看走过的路, 是追求梦想的过程。做蛋糕也好, 摄影也好, 都是儿时的梦想。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 人的存在就会格外地真实。”

黄怒波:爱写诗的地产商

诗人、地产商, 这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身份, 却都指向同一个人, 他就是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

在黄怒波的名片上, 除了董事长的头衔之外, 还有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中国网球协会副主席、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副主席。其实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北京大学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

事实上, 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他, 出版过好几本诗集, 写诗的时候, 他用另一个名字。

“这领带像枷锁拴我在都市的监房/心儿在一座座大厦间流浪/每一个目光又像冷漠又像渴望/每一扇门儿都让我彷徨/这明净的玻璃让我无法穿越/网线像钢索紧紧捆住我的心房。”这是他2005年出版的诗集《都市流浪集》部分内容。很难想象, 这种洋溢着对都市失望和无奈情绪的诗作竟然出自一位资产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老总之手。

一面是理性到底的商业行为, 一面是激情澎湃的感性表达, 这两种身份的重叠似乎让黄怒波的身上具有了某种“双重性”。譬如他会在企业家聚会的场合, 公开宣称自己是一名诗人, 尽管会听到一些讥讽的笑声, 却依然故我。

“我首先是一个诗人, 只是后来从商了, 才是商人。诗对我来说从来不是展露才华, 从来都是寄托。”黄怒波自喻作诗如“困兽沉没在陷阱”, 尽管他在努力地建设着城市, 却“日日想从这城市逃亡”。

诗于他, 是一种精神追求, 亦是一种生活方式。

周岭:搞红学的董事长

2006年9月, 轰轰烈烈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启动。镁光灯的聚焦下, 一夜红遍大江南北的, 不仅仅是参赛的选手, 还有主席台上“指点江山”的评委们。

有一位评委酷爱用《红楼梦》特有的判词来点评选手, 如他对海选黛玉的选手所做的判词:“分付东风莫浪吹, 葬花溪畔浣花迟。前身合是潇湘月, 洒向人间知不知。”这些个文采斐然的判词在网上很受追捧。

这一位评委便是周岭。细心的观众很快发现, 他的身份很传奇, 既是南海石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方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红学家。既成功操作过中国境内资源性项目在北美上市及境外融资、受托管理, 重组过国内大型主板上市公司, 也曾做过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编剧, 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处讲课或讲学。

“我是一个比较奇怪的人, 既是做企业的人, 又是做投资的人, 又是文人。”周岭曾这样介绍自己, 事实上, 《红楼梦》与周岭是一生割不断的“姻缘”。

1981年, 周岭参加红楼梦学术研讨会, 他关于贾元春判词的理解, 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随后, 周岭就被调入了红楼梦研究所, 开始从事专业的研究工作。当王扶林导演筹拍电视剧版《红楼梦》时, 周岭作为编剧之一负责《红楼梦》后40回和整个剧本的统一定稿。

即使在商界, 《红楼梦》也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在香港, 大大小小的聚会上, 大家都会“逼”着周岭谈《红楼梦》。

2008年, 周岭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 登上央视《百家讲坛》, 成为继刘心武、周汝昌、王蒙、冯其庸之后登陆《百家讲坛》讲红楼的第五位主讲人。节目播出后, 很多观众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对周岭的喜欢与钦佩, 更有网友留对联评价周岭的讲演为“引经据典数处, 挥洒自如有余。横批‘最脱稿先生’”。

对于旁人多少有些诧异、惊羡的眼光, 周岭对自身的定位倒是非常谦虚:“我不是一个红学家, 不是一个企业家, 不是一个艺术家, 也不是一个教育家, 我只是一个红学爱好者, 一个做企业的人, 一个写过剧本的人, 一个教过书的人。”

杨子:CEO演员

2005年5月14日晚, 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揭晓, 最佳新人奖由《青花》的男主角杨子摘得。而其中更令人关注的是拿奖的男主角竟然是某家族企业年轻的执行总裁。

在娱乐圈撒钱的富豪从来都不少, 但像这样放着“大腕背后的大腕”不做, 反倒身先士卒地辗转片场的倒不多见。一时之间, 杨子成为媒体娱乐版跟踪的热点。

大众很快发现, 这位叫杨子的年轻人, 还真是一位不缺少新闻的主, 一手开亚洲惟一的超长悍马车, 一手握价值不菲的青花瓷 (杨子收藏瓷器时间长达15年, 并且在北京的家中拥有一个私人瓷器博物馆) , 身上揣着的是价值22万美金的手机, 连送人的名片每张都要42美金。正当媒体将他视为新时代公子哥儿的典型时, 杨子却高调地自我辟谣, 用博客、电视、报纸向公众展示他生活的另一面。

原来这位张扬的年轻富豪, 竟然也是“苦孩子”出身, 按家族传统, 从小便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训练。“六岁以前, 我生活在河北农村, 那段经历让我对泥土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眷恋。从初二开始, 我在家族企业的工厂勤工俭学。车间里人很多, 互相都不了解, 没有人知道我是老板的儿子。每逢寒暑假, 我就跟工人们一起干活, 车工、铣工、刨床、磨床、钳工都尝试过, 并且都拿到上岗证。”

工厂的打工经历一直持续到他读大学二年级, 那年他成为巨力集团驻上海公司经理, 每个周末飞往上海处理报表、账目和合同。

不拍戏的时候, 他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工作转, 参加会议, 在公司处理各种事务。“我一度是个‘双脚不着地’的人, 不是在飞机上, 就是在汽车里, 有时候早晨在广州吃早餐, 中午在上海开会, 晚上又去了新加坡。”

跟很多富人的低调不同, 这位22岁就成为CEO的青年才俊, 并不讳言享受生活, 他有着年轻人独有的理直气壮。“我合法经营, 照章纳税, 为社会创造财富, 有权利像普通人一样选择我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就好像有人发了工资想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消费什么本无可指责。”

或许于他而言, 拍戏也好, 当经纪人也好, 都跟收集青花瓷一样, 都是一种消费, 一种娱乐自我的生活方式, 一种偶尔为之的自我放纵。

企业家的另类追求 篇2

另类行为一:吸烟

小张仔细阅读了某公司的招聘广告,于是坐下来准备与面试官谈个究竟。没想到这位招聘官是个“老枪”,还未谈上几句,就顺手从口袋里摸出香烟,点燃一支吞云吐雾起来

。小张原本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应聘公司的情况,更想展现展现自己的才能,但无奈遭遇着一个连一个向自己袭来的烟圈,于是只能决定放弃。小张担心假如真的进入这家公司,那么,和老枪们经年累月地共处,就不会是“一时之痛”了。

另类行为二:剔牙

午饭时分,招聘现场依旧热闹,

小李尽量避免到正在吃盒饭的招聘经理摊位前,他想招聘经理其实也不易,一个上午没有消停,难得的午餐时间,尽可能地不要去打扰。当他发现一家企业的面试官已经“用膳”完毕,而且这家企业的某个岗位正好合自己的心意,于是便走上前去。许是刚“吞”下最后一口饭,谈话间,招聘经理随手拿起了桌上的一枚回型针,拉开回型针的一端,塞入虎牙边的缝隙中“捣鼓”起来。一边“搅动”,还一边翻阅着小李呈上的个人简历,还时不时地抬起头与小李“热烈”地交流。面对这位面试官,小李进退两难,他倒不是担心公司会不会给他一次机会,而是考虑这样的公司要不要进呢?

另类行为三:结绒线

旁边的摊位人挤翻了天,自己的摊位前,来询问的人就“三只小狗,四只小猫”。不过,招聘官的心态调整得不错,并没有心急火燎,也没有愁云锁眉,而是从包里拿出棒针和绒线,“笃悠悠”地结了起来。当有求职者前来咨询时,这位富态的阿姨,手肘轻抬,用棒针指着招聘启事,细语:“具体要求,侬自己看好来!”(汪怿)

IT才俊廖理纯的另类追求 篇3

肩扛国家信念的人大代表

事实上,本书作者廖理纯既非农业专家,也非专业人士,而且,他在大学无论学士还是硕士所学的专业、以及他本人所从事的职业,都跟农村问题丝毫不搭界,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甚至跟农村没有发生过直接的联系。

10多年前,刚走出北航校门不久的他如同当时的许多大学生一样,一头扎进中关村的创业大潮,一手创办了晨拓电子(集团)公司。在IT行业的潮起潮落中,凭着他的坚韧和智慧,公司不仅牢牢站住了脚,而且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壮大。廖理纯也因此成为北京IT行业里小有名气的青年企业家。

偏偏是他,居然写出了能够独具专业视角论述专业问题的《兴农论》,难怪令世人吃惊,令朋友诧异,令专家费解了。

其实,《兴农论》绝非廖理纯一时兴起之作。在此之前,他已有《何以无所畏惧》《强国之路》面世,关注社会、体察民生、忧国忧民,在廖理纯的信念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廖理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决心写书、坚持写书的思想动力和源泉。

5年前,廖理纯第一次对自己说“写书”的时候,他还不会打字。但是,在红旗下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廖理纯,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好的道德观念在人们心中逐渐被淡化,体现在行为中,就有悖于建设一个强国的发展目标,他从心里深深地着急。

“我希望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强国,而不仅仅是大国。”廖理纯认为这个概念现在在很多人心中都模糊了,但这是不应该被允许的,“强国和大国不是一个概念。对于商业界,媒体早就区别过500强与500大的不同。强是富吗?强不是富,康熙末年到雍正执政的短短几年时间,国库就可以从1000万两增加至5000万两,国库是以前的五倍,我们国人制造金钱创造财富很厉害。

阿联酋很富,可是它不强;同样大宋比金国富多了,可最后为什么还是被打败了?大清甲午战争惨败的那个时候的国民收入是日本的十倍,中国当时买军舰的钱只占国民收入的百分之几,而日本需要花费国民收入的百分之几十才能做到这点;国民党比共产党富多了,为什么不仅败给共产党,还要败给民进党?为什么没有什么后续粮草的15万清兵可以绕过山海关直接攻击北京城,最后还可以全身而退?富是强吗?富不是强,一个集体的强是强在每个人的本分,每个人的忘我努力。” 廖理纯每说至此,嘴角都不由自主地向下压,眼睛拼命地瞪起来,他并没有生氣,只是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而着急。

2005年5月,廖理纯作为北航的校友,回母校为同学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从他铿锵有力的演讲词中,也能看到他思想的轨迹和闪光点。他这样说道:“每个社会上的企业都在为国家贡献它的企业价值,对社会的贡献是衡量每个企业、每个人的价值的尺度,而不是单纯的赚取金钱的多少。同时,每个人都能不断反省,产生更高的道德境界,为国家贡献他的个人价值。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中国美好的道德社会,只有道德才会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那样才会有中国的真正崛起。道德产生合理,千万个合理构建和谐。”

继《何以无所畏惧》《强国之道》之后,廖理纯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热点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0亿农民的国家,农业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廖理纯早在几年前就把农业问题作为自己调研、考察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他在公司里向家乡在农村的员工了解情况;外出时,每到农村,都会亲自跟老乡们攀谈;他关注国家对农业的每一项措施,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国家公民而关心着这个国家的重要命脉。一次,他听到这样一句话:“种了一年田,不够化肥钱”,他的内心一下子被深深地刺痛了。“全国人民都应该想国家之所想,思考如何能为国家的发展大局做出贡献,更何况我是作为一名人大代表!”

这一次,《兴农论》出版后,廖理纯捐给自己的母校北京航空航天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体学生每人一本。“现在,国家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有很多,但是国家更需要的是真正为国家做贡献的人。” 廖理纯希望他的书,能够给读者们这样的启发。

人以德为先

廖理纯对儒、释、道,诸子百家都有研究,也曾系统研究过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在他的书架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理论平分秋色,而他也不偏不倚,在各种理论中寻求自己需要的给养。在各家理论的基础上,廖理纯对社会、对人产生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将《何以无所畏惧》作为自己的第一本书。在他看来,道德是基础,是底线。目前,廖理纯自己经营着一家企业,每天亲临一线、熟悉企业管理流程的他对社会有着更真实的体悟。廖理纯爽快地承认,企业位于生存之道的第一线,但是究其所以,廖理纯认为社会效益最大化,德行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人要有道德境界。”这是廖理纯的口头禅和理念核心。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廖理纯在学习党的发展历程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山东孟良崮纪念馆,廖理纯仔细看了毛泽东主席发给粟裕将军的一封电报,大致内容是:“围点打援是我们的战术,你只要集中优势兵力对付国民党的一小部分兵力,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援军是没有用的”。国民党兵强马壮,装备精良,为何援军无用?“因为国民党人不守本份,不尽军人的义务,所以他们的40万人在山东被我们20万人击溃,可怜的张灵莆和他的王牌74师被我们歼灭在孟良崮上。同样淮海战役中,当时就在张灵莆身边见死不救的黄伯滔陷入局部的重围,被彻底消灭。可能到最后他们都不知道败在哪里吧。”廖理纯把这段思考写进书中,“共产党员的党性是体现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体现在每个人发自心底的反省。正是由于反省,才进一步提高了我们指战员整体的道德觉悟和作战能力。”

作为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十几年来廖理纯多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扶贫、助困等等,但是,他始终强调的,是怎样从思想上教育下一代,“社会公益事业最终还是要授之以渔,教育一代一代人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人,成为共和国的脊梁。”

最近,廖理纯打算深入学习马列主义,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自己,也思考社会。“做企业是我的本职,但我还希望站在更高的角度,对理论性的东西进行深入地理解,把中国的优良传统品质正确地传承下去。”廖理纯如是说。

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精彩

与廖理纯谈话,“死亡”这个词经常从他嘴里口无遮拦地蹦出来,往往在对方惊诧的时候,他还会认真地盯着人家的眼睛把这个“晦气”的词再重复一遍。可以说,在我们这个谈论“死亡”话题几乎是禁忌的社会里,廖理纯把这个话题衍化为一套异于常人的理论:死得其所,死而有益。这是廖理纯的“生死观”。

在廖理纯的成长中,外公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外公郑重地对他说:“你一定要骑自行车进行一次远行,这将使你对人生有不同的体会。”年少的廖理纯并不能完全理解外公的良苦用心,只是感到新鲜有趣。找了一个机会,他约了另外5个同伴一起上路了,他们的目标是从北京到上海。

那是廖理纯第一次远行。在路上,他们有时就睡在野外,饿了就啃点自己带的干粮,沿途见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也得到了许多好心人的帮助。然而毕竟旅途艰辛,一路上不断有人退缩,然而外公的话一直鼓励着廖理纯,他一直朝着上海的方向骑车,一个多月最终到达上海时,6个人的队伍只剩下了廖理纯一个人。平生第一次远行,廖理纯体会了风餐露宿,感受了人间冷暖,也开始思考如何把握生命中每一个不可逆转的瞬间。

廖理纯时常说,在花费钱财时,我们明白花一分少一分;在过日子时,我们却常常认为又多过了一天。而事实上,钱我们可以再赚,时光却流逝不再。站在生命的尽头看风景,才会发现:每一天,无论愿意与否,我们都更加靠近人生的终点。

“花开堪折只需折。”这种看似消极的生死观,正是廖理纯生命奋斗最大的动力所在。“生命无常,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你还能不拼命么?”廖理纯要求自己在每个年龄段都活出这个年龄该有的精彩,使自己拥有完整的人生体验。廖理纯 岁创业,虽然起步就在IT产业这个社会发展先头产业,但是IT行业的竞争之激烈、压力之大也同样令人难以想象。……现在,廖理纯的晨拓公司已经拥有专利技术项,他带领自己的员工为30岁的人生打上了“创新”的标签。

不仅如此,廖理纯追求完整的人生体验。他为自己设定了很多目标,2004年冬天,廖理纯自己驾车奔向黑龙江漠河,中国最北的地方。一路向北,行程近3000公里,车过哈尔滨,大雪封路,在天寒地冻的公路上,廖理纯开车许久也见不到一个人。在孤獨和寂寞的旅途中,他体会着零下50多度的严寒天气。今年十一长假,廖理纯的计划则是沿新藏线驱车,从拉萨到喀什,这是中国最艰难的公路线之一,廖理纯想在自己40多年的人生履历中写下“挑战”。

廖理纯怀有深厚的民族气节,他始终怀有一个信念,如果有一个机会值得他去为国家、民族而死,他情愿用这唯一一次死的机会让自己死得其所。“生命要精彩。”廖理纯不吝于在国家、民族、集体最需要自己的时候,让自己在生命的高潮完美谢幕。

廖理纯曾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人类历史源远流长,我们活着的这几十年只是其中一个短暂的过程,只是一个接棒交棒的过程。怎样才能让这个过程变得流光溢彩?”胸怀天下的廖理纯为此苦苦思索,“书写是一种方式,比语言更有效”,廖理纯命令自己继续写下去。从最初思考人性、到现在关注社会热点,再到未来将要关注的领域,他已经为自己列了长长的书单。

企业家的另类追求 篇4

内容简介

《追求卓越》作者针对ibm、惠普、强生、迪士尼、沃尔玛、麦当劳、万豪、花旗、3m等43家美国经营最成功的企业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一、采取行动。二、接近顾客。三、自主和创业精神。四、以人为本。五、亲身实践、价值驱动。六、坚持本业。七、组织单纯、人事精简。八、宽严并济。虽然书中提到的一些公司因为偏离了方向,近年来经营衰败,不过它们长期以来的成功纪录却是值得效法的。正如作者所言,这八大特质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适用。本书适合企业管理人士、高校管理学学生、管理学爱好者。

作者简介

汤姆·彼得斯,全球最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之一,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被称为“商界教皇”。获得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博士学位,被《财富》杂志誉为“管理领袖中的领袖”。曾任麦肯锡公司顾问,现任汤姆·彼得斯公司董事长。彼得斯自我描述为反叛王子、勇于失败的斗士、令人振奋的公司领导者、市场的拥簇。汤姆·彼得斯著述颇丰,最擅长的题目就是“创新”,每一本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畅销书。其他代表性著作有《追求卓越的激情》《重启思维》《解放型管理》《追求卓越·个人成长版》《疯狂的时代呼唤疯狂的组织》等,一次又一次掀起全球性企业革新的热潮。

罗伯特·沃特曼,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斯坦福大学企业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在麦肯锡顾问公司任职约二十多年。著有《美国的明智之举》。

目录

新版序:再探卓越企业

自序

导言

第一部分 定义“卓越”

01 抱残守缺的成功企业

成功的标准

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 迈向新的理论

02 理性模式

探索数字背后的意义

缺乏远见

分析的象牙塔

理性的误导

03 渴求激励的人

如何应对人性的矛盾

删繁就简

正面激励

行动、意义和自我控制

转化型领导

第三部分 回归基本面

04 管理充满模糊和矛盾

理性行为者

文化的重要性

进化

05 采取行动

组织流动性:走动式管理

实验型组织

简化系统

行动导向

06 接近顾客

对服务的执著

对质量的执著

利基市场

卓越企业并非都以成本为导向

倾听使用者的意见

07 自主与创业精神

创新的推介人

容忍失败

08 以人为本

尊重个人

成功案例

共同的特色

09 亲身实践,价值驱动

10 坚持本业

坚持本业VS.多元经营

小心经营和本业无关的企业

11 组织单纯,人事精简

维持单纯的形式

未来的“形态”

12 宽严并济

融入价值观

兼顾内外

致谢

上一篇:铽配合物下一篇:南宁房地产业